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佛缘

【中医药典籍类】历代本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山楂具有降血脂作用。

2.  山楂5%浸膏、5%黄酮或5%水解物溶液,可增加小鼠的冠脉流量。

3.  山楂具有强心作用。

4.  北山楂黄酮、水解物,或三萜酸对麻醉猫均有降压作用。山楂的降压机制,主要以外周血管扩张为主,也可能与胆碱作用或与中枢影响有关。

5.  山楂煎剂或乙醇提取物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

6.  山楂水提液0.07~0.556mg/ml均能清除自由基,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均有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

7.  山楂可以增强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神    曲(《药性论》)

神曲为辣蓼、青蒿、杏仁等药加入面粉或麸皮混合后经发酵而成的曲剂。原主产于福建,现全国各地均产。味甘、辛,性温。归脾、胃经。功效消食、健脾、和胃。临床用名有神曲、炒神曲、焦神曲。

【本草汇言】

《药性论》:化水谷宿食、癥结积滞,健脾暖胃。

《药类法象》:气温,味甘辛。

消食,治脾胃食不化。须用于脾胃药中少加之。

《汤液本草》:气暖,味甘。

入足阳明经。

《象》云:消食,治脾胃食不化,须于脾胃药中少加之。

《珍》云:益胃气。

《本草》云:疗脏腑中风气,调中下气,开胃消宿食。主霍乱,心膈气痰逆。除烦,破癥结及补虚,去冷气,除肠胃中塞,不下食,令人好颜色。落胎,下鬼胎。又能治小儿腹坚大如盘,胸中满。胎动不安。或腰痛抢心,下血不止。火炒以助天五之气,入足阳明。

《本草衍义补遗》:性温入胃,麸皮面性凉,入大肠,俱消食积。红曲,活血消食,健脾暖胃,赤白痢,下水谷,陈久者良。

《本草发挥》:洁古云:味甘,纯阳,暖。益胃气,消食。治食不化,须用于脾胃药中。少加之。

《本草纲目》:《启微集》云:神曲治目病,生用能发其生气,熟用能敛其暴气也。

消食下气,除痰逆霍乱,泄痢胀满诸疾,其功与曲同。闪挫腰痛者,煅过淬酒温服有效。妇人产后欲回乳者,炒研,酒服二钱,日二即止,甚验。

《本草经疏》:古人用曲,即造酒之曲。其气味甘温,性专消导,行脾胃滞气,散脏腑风冷,故主疗如诸家所言也。

神曲,乃后人专造以供药用,力倍于酒曲。胀欲死者,煮曲汁饮之立消。

简误:脾阴虚,胃火盛者,不宜用。能落胎,孕妇宜小食。

《本草蒙筌》:味甘、气平。无毒。助人之真气,走阳明胃经。下气调中,止泻开胃。化水谷,消宿食。破癥结,逐积痰。疗妇人胎动不安,治小儿胸腹坚满。

《本草乘雅》:诸家陈列功力,即藉中黄生阳之气,敷布化育,宣五谷味,开发上焦,成阳出阴入之为体为用耳。倪维德以之主疗目疾,即洞彻六根六尘一根耳。生用能发其生气者,即肝得水而沉;熟用能敛其暴气者,即肝得煮而浮。以麦即肝藏之主谷,肝主开窍于目故也。顾浮沉互用之枢机,即生杀敌应之关键耳。

《药性解》:神曲,味甘,性温,无毒,入脾胃二经。主调中止泻,开胃消食,破徵结,逐积痰,除胀满,又主胎上抢心,血流不止,亦能下鬼胎。

按:神曲甘温,为脾胃所喜,故两入之。

《药鉴》:气平,味甘温,无毒。助天五真气,走阳明胃经。下气调中,止泻开胃。消宿食,健脾胃,进饮食。下滞气,破癥结,逐积痰。疗妇人胎动不安,治小儿胸腹坚满。不制,性温入胃中,能消宿食。微炒,性凉入大肠,能除深积。作糊丸痰药,治诸痰气如神。作糊丸嗽药,理诸咳嗽最妙。何也?盖痰与嗽,俱因气动上逆而致也。今用此剂为佐使,则气顺而脾胃之津液为之四布矣,气顺而不上逆逼肺,何嗽之有?脾胃之津液四布而荣筋脉,何痰之有?

《景岳全书》:味甘,气平。炒黄入药。善助中焦土脏,健脾暖胃,消食下气,化滞调中,逐痰积,破癥瘕,运化水谷,除霍乱胀满呕吐。其气腐,故能除湿热;其性涩,故又止泻痢。疗女人胎动因滞,治小儿腹坚因积。若妇人产后欲回乳者,炒研酒服二钱,日二即止,甚验。若闪挫腰痛者,淬酒温服最良。

《本草备要》:宣,行气化痰,消食。

辛散气,甘调中,温开胃。化水谷,消积滞。《医余》云:有伤粽子成积,用曲末少加木香,盐汤下,数日口中闻酒香,积遂散。治痰逆癥结,泻痢胀满。回乳炒研,酒服二钱,日二。下胎。产后血晕,末服亦良。亦治目病。《启微集》云:生用能发其生气,熟用能敛其暴气。陈者良。

《本经逢原》:神曲入阳明胃经,其功专于消化谷麦酒积,陈久者良。但有积者能消化,无积而久服,则消人元气,故脾阴虚胃火盛,当禁也。

《本草求真》:[批]散气调中,温胃化痰,逐水消滞。

神曲专入脾、胃。辛甘气温。其物本于白面、杏仁、赤小豆、青蒿、苍耳、红蓼六味作饼蒸郁而成。造曲法,以五月五日、六月六日,用白面百斤,赤豆末、杏仁泥、青蒿、苍耳、红蓼汁各三升,以配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腾蛇、勾陈、六神,通和作饼,窨生黄衣,晒收陈久,炒用。

其性六味为一,故能散气调中,温胃化痰,逐水消滞,小儿补脾轻平等药,医多用此以为调治。养胃丸治脾胃俱虚,用神曲六两,麦芽三两,炮干姜四两,乌梅肉焙四两为末水下,又《启微集》云:神曲治目病,生用能发其生气,熟用能敛其暴气也。盖取辛不甚散,甘不甚壅,温不燥也。然必合以补脾等药并施则佳。若孕妇无积,及脾阴不足、胃火旺者,并勿用耳,义与麦芽同也。

《得配本草》:甘、辛,温。入足阳明经。调中和胃,化水谷,消积滞。治痰逆,霍乱腹痛,泄痢胀满,癥结,及产后回乳。

得吴萸,治暴泄不止。

孕妇忌用。

《本草新编》:神曲,味甘,气平,无毒。入脾、胃二经。下气调中,止泻,开胃,化水谷,消宿食,破癥结,逐积痰,疗妇人胎动不安,治小儿胸腹坚满。行而不损,与健脾胃之药同用,多寡勿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因神曲含维生素B复合体、酶类、麦角固醇及蛋白质等成分,因此具有维生素B样作用,能促进人体对食物中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麦    芽(《名医别录》)

麦芽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大麦的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而成。我国各地均产,可随时制备。原植物喜温暖湿润气候,喜光,耐寒,耐干旱及积水,以土层深厚、肥沃疏松的砂质壤土或壤土最宜生长。味甘,性平。归脾、胃、肝经。功效疏肝行气消食、健脾开胃、退乳消胀。临床用名有麦芽、炒麦芽、焦麦芽。

【本草汇言】

《药性论》:味甘,无毒。消化宿食,破冷气,去心腹胀满。

《本草纲目》:麦芽、谷芽、粟芽,皆能消导米、面、诸果食积。观造饧者用之,可以类推矣。但有积者能消化,无积而久服,则消人元气也,不可不知。若久服者,须同白术药兼用,则无害矣。
消化一切米、面、诸果食积。

《药性解》:麦芽,味甘咸,性温,无毒,入脾、胃二经。主温中下气,开胃健脾,催生下胎,化宿食,除胀满,止吐逆,破徵,消痰痞。蜜为之使。

按:麦芽甘而且温,宜职中州。夫麦性泥滞,不过水浸生芽,气虽少清,性犹未化,攻效何苦是殊哉?全在多炒,使其性枯耳。不然,是即食矣,岂复能消耶?丹溪云:大麦有火,能生热病。其芽能行上焦滞血,除腹内寒鸣,然多用久服,令人消肾。

《景岳全书》:味甘微咸,气温。善于化食和中,破冷气,消一切米面诸果食积,去心腹胀满,止霍乱,除烦热,消痰饮,破癥结,宽肠下气。病久不食者,可借此谷气以开胃;元气中虚者,毋多用此以消肾。亦善催生落胎。单用二两,能消乳肿。其耗散血气如此,而脾胃虚弱、饮食不消方中,每多用之何也?故妇有胎妊者,不宜多服。

《本草备要》:开胃健脾,行气消积。

咸温。能助胃气上行,而资健运。补脾宽肠,和中下气,消食除胀,散结祛痰。咸能软坚。化一切米面果食积,通乳下胎。《外台》方:麦芽一升,蜜一升,服下胎神验。薛立斋治一妇人丧子,乳胀几欲成痈,单用麦芽一二两炒,煎服立消,其破血散气如此。《良方》云神曲亦善下胎,皆不可轻用。久服消肾气。王好古曰:麦芽、神曲,胃虚人宜服之,以伐戊己腐熟水谷。李时珍曰:无积而服之,消人元气,与白术诸药消补兼施,则无害也。以胃为戊土,脾为己土。炒用。豆蔻、砂仁、乌梅、木瓜、芍药、五味为使。

《本草求真》:[批]专消谷食。

麦芽专入胃。味甘气温,功专入胃消食。又味微咸,能软坚,温主通行,其生发之气,能助胃气上行以资健运。故能消食化谷,及治一切宿食冷气,心腹胀满,温中下气除烦,止霍乱,消痰饮,破癥结等症。然真火不充,则精液不溉,徒以温胃之品,以为杀虫之具。王好古曰:麦芽、神曲,胃虚人宜服之,以伐戊己腐熟水谷。李时珍曰:无积而服之,消人元气,与白术计诸药消补兼施,则无害也。虽于逐坚破积,偶有见效,而精华实失,肾气先损,岂胃长服之味也乎。是以孕妇勿食,恐坠胎元。《外台》方,麦芽一升服,下胎神验。薛立斋治一妇人丧子乳胀,几欲成痈,单服麦芽一二两,炒煎服,立消,其破血散气如此。虚者少煎,防消肾水,故必杂于补剂内用,则无虑耳。

《得配本草》:咸,温。入足阳明经。除痰饮,化癥结。治一切米麦果积,治妇人乳秘成痈。
得川椒、干姜,治谷劳嗜卧。

多服伤肾气,孕妇禁用。

《本草新编》:大麦芽,味咸,气温,无毒。入脾、胃二经。尤化米食,消痰亦效。孕妇勿服,多用恐堕胎元,若止用一、二钱,亦无妨。惟大麦煎糖,孕妇切戒。多食极消肾水,必损胎元矣。

或问麦芽亦米谷之类,何以能消米食?不知麦芽虽与米谷同类,而气味相克,麦钟四时之气,而尤得夏气俱多,米谷则得秋气者也。夏气克秋,米谷逢麦,犹秋得夏气也,安得不消化乎。

或问麦芽消食,亦能消痰,江北中州之人尤善食面,宜痰食之咸化矣,何以消食多痰之比比乎?夫麦芽,乃大麦之芽,非小麦之芽也。大麦与小麦性殊,而功用各别,小麦养人而大麦伤人,且麦芽与未发芽之麦,功用亦殊也。未芽之大麦性静,已芽之大麦性动,动则变,变则化矣。又何之疑乎。

或问小麦亦得夏气,何以不克米谷?不知小麦虽与大麦同类,而早晚之性实异。大麦得夏之初气,小麦得夏之中气,初气克削,中气和平。故大麦消谷,而小麦养胃,且小麦无须芒,房亦易脱,形体亦甚不同。试看大麦芒能消无形之水肿,而小麦之房不能消湿,非一补一消之明验乎。

《本草分经》:甘,温。治脾胃,营血,破血,活血,燥胃消食。陈者良。

《医学衷中参西录》:性平,味微酸。能入脾胃,消化一切饮食积聚,为补助脾胃药之辅佐品。若与参、术、芪并用,能运化其补益之力,不至作胀满。为其性善消化,兼能通利二便,虽为脾胃之药,而实善舒肝气。夫肝主疏泄为肾行气,为其力能舒肝,善助肝木疏泄以行肾气,故又善于催生。至妇人之乳汁为血所化,因其善于消化,微兼破血之性,故又善回乳。入丸散剂可炒用,入汤剂皆宜生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现代药理研究】

1.  麦芽含有的α与β两种淀粉酶可使淀粉分解成麦芽糊与糊精。淀粉酶不耐高温,故将麦芽炒黄、炒焦或制成煎剂效力明显减低。因此,麦芽宜用生品或微炒者研粉冲服。人体试验表明,麦芽煎剂对胃酸(总酸与游离酸)与胃蛋白酶的分泌似有轻度促进作用。

2.  麦芽浸剂口服可使家兔与正常人血糖降低。

3.  大麦芽碱属于拟交感胺类,其药理作用特点与肾上腺素相似,可兴奋心脏,收缩血管,抑制肠运动。由于它在麦芽中含量很少,且水中不易溶,故无药理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谷    芽 (《本草纲目》)

谷芽为禾本科植物稻的成熟果实发芽晒干而成。我国各地均产,而以南方早稻谷加工者为好。味甘、性平。归脾、胃经。功效消食和中、健脾开胃。临床用名有谷芽、炒谷芽、焦谷芽。

【本草汇言】

《名医别录》:味苦,无毒。主寒中,下气,除热。

《本草纲目》:甘,温。快脾开胃,下气和中,消食化积。

《本草备要》:健脾消食。

甘温。开胃快脾,下气和中,消食化积。炒用。

《得配本草》:甘,温。入足阳明、太阴经。快脾开胃,消食下气,温中化积,为健脾温中之圣药。

《本草分经》:甘,温。而性不损元,健脾开胃,消食和中,下气化积。为健脾温中之圣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所含淀粉酶有消化淀粉作用。淀粉酶不耐高温,故谷芽炒黄、炒焦或煎剂效力不明显。微炒并不影响淀粉酶含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莱  菔  子(《日华子本草》)

莱菔子为十字花科植物萝卜的干燥成熟种子。我国各地均产。原植物适应性强,分布广泛,以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辛,甘、性平。归肺、脾、胃经。功效消食除胀、降气化痰。临床用名有莱菔子、炒莱菔子。

【本草汇言】

《日华子本草》:水研服,吐风痰,醋研消肿毒。不可以地黄同食。

《本草衍义》:莱菔辛而又甘,故能散缓而又下气速也。散气用生姜,下气用莱菔。

《本草衍义补遗》:根属土而有金与水。《本草》言下气速。往往见者食之多者,停滞膈成溢饮病,以其甘多而辛少也。其子推墙倒壁之功。俗呼为萝卜,亦治肺痿吐血。又其子水研服,吐风痰甚验。《衍义》曰:散气用生姜,下气用莱菔。

《本草纲目》:莱菔子之功,长于利气。生能升,熟能降。升则吐风痰,散风寒,发疮疹;降则定痰喘咳嗽,调下痢后重,止内痛,皆是利气之效。予曾用,果有殊绩。

下气定喘治痰,消食除胀,利大小便,止气痛,下痢后重。发疮疹。

《本草经疏》:味辛过于根。生研汁服,吐风痰。同醋研,消肿毒。炒熟,下气定喘,消食除胀,止气痛。以其性辛甚,故升降之功亦烈于根也。朱震亨云:莱菔子治痰,有推墙倒壁之功。是矣!
简误:子,消痰下气更速,凡虚弱人忌之。

《本草蒙筌》:劫喘咳下气,功诚倒壁冲墙。水研服即吐风痰,醋研敷立消恶毒。

《药性解》:莱菔,味辛甘,性温,无毒,入肺、脾二经。主下气消食,除痰止嗽,解渴化癖。捣汁磨墨堪止吐血,熟者补脾。其子下气犹捷,有推墙倒壁之功。水研可吐风痰,醋研可敷恶毒。俗名罗卜,解面毒。

按:莱菔辛宜肺部,甘走脾家,故两入之。生者下气,多食耗血,以辛多于甘也。熟者补脾,多食滞气,以甘多于辛也。其子力倍,虚者戒之。

《景岳全书》:味大辛,气温,气味俱厚,降也。善于破气消痰,定喘除胀,利大小便,有推墙倒壁之功。研水搀薄饮之,立吐风痰尽出。胃有气食停滞致成鼓胀者,非此不除。同醋研敷,大消肿毒。中气不足,切忌妄用。

《本草备要》:辛入肺,甘走脾,长于利气。生能升,熟能降,升则吐风痰,散风寒,宽胸膈,发疮疹;降则定痰喘咳嗽,调下痢后重,止内痛。皆利气之功。丹溪曰:莱菔子治痰,有冲墙倒壁之功。《食医心镜》研汤煎服,治气嗽痰喘吐脓血。炒用。

《本经逢原》:菔子治痰,有推墙倒壁之功,长于利气。生能升,熟能降,升则吐风痰,降则定痰嗽,皆利气之效。同苏子、白芥子,为三子散,治痰喘胸满。其根生升熟降,生则克血消痰,熟则生痰助湿。生莱菔汁,治火伤垂死,灌之即苏。打扑损伤青紫,捣烂盒之即散。煨熟揩摩冻瘃,二三日即和。偏头风痛,取近蒂青色者半寸许,捣汁滴鼻孔,左痛滴右,右痛滴左,左右俱痛,两鼻皆滴,滴后卧少顷,日滴一次,不过六七日,永不复发。欲令须发白者,以生地黄汁一升,合生莱菔汁一升,饮之即白,伤血之验可征也。小儿丹瘤游风,捣涂立消。能消面积,解附子毒,性最耗气伤血,故脾胃虚实,食不化者勿食。丹方取苗叶阴干治痢,随色之红白用,赤者沙糖调服,白者糖霜调服,然惟初痢为定。若久痢胃虚畏食者,不可用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求真》:[批]莱菔子生吐风痰,炒熟下气定喘。菔根生用消痰除血,熟用生痰助湿。

莱菔子专入脾、肺。气味甚辛,生用研汁,能吐风痰,有倒墙壁之功,迅利莫御。若醋研敷,则痈肿立消。炒熟则下气定喘,消食宽膨。一生一熟,性气悬殊。

《得配本草》:辛、甘,平。生升,熟降。升则吐痰涎,散风寒,发疮疹;降则化食除胀,下气消痰。有推墙倒壁之功。利二便,除气痛。

配牙皂煎服,吐中风口噤;配杏仁,治久嗽。和水生研汁服,吐风痰;和醋研,敷肿毒。虚弱者禁用。

服补药者忌之。

《本草新编》:莱菔子即萝卜子,味辛、辣,气温,无毒。入胃、脾二经。却喘咳下气甚神,解面食至效。治风痰,消恶疮,善止久痢,除胀满亦奇,但宜少少用之。补气之药得之,而无大过之忧;利湿之剂入之,而有善全之妙。多服则损气,久服则伤阴也。

或疑萝卜子能治喘胀,然古人用之于人参之中,反奏功如神。人参原是除喘消胀之药,莱菔子最解人参,何以同用而奏功乎?夫人参之除喘消胀,乃治虚喘虚胀也。虚症反现假实之象,人参遽然投之,直至其喘胀之所未能骤受,往往服之而愈喘愈服者有之。虽所增之喘胀,乃一时之假象,少顷自然平复,然终非治之之善。少加萝卜子以制人参,则喘胀不敢增,而反得消喘消胀之益,此所谓相制而相成也。

或问萝卜子专解人参,用人参而一用萝卜子,则人参无益矣。此不知萝卜子,而并不知人参者也。人参得萝卜子,其功更补。益人参补气,骤服气必难受,非止喘胀之症也,然得萝卜子,以行其补中之利气,则气平而易受。是萝卜子平气之有余,非损气之不足,实制人参以平其气,非制人参以伤其气也。世人动谓萝卜子解人参,误也。

《本草分经》:辛,温。破气。生用能吐风痰,散风寒,炒熟治喘嗽下痢,消食止痛。其治痰有冲墙倒壁之功。

《医学衷中参西录》:生用味微辛、性平,炒用气香性温。其力能升、能降,生用则升多于降,炒用则降多于升,取其升气化痰宜用生者,取其降气消食宜用炒者。究之,无论或生或炒,皆能顺气开郁、消胀除满,此乃化气之品,非破气之品,而医者多谓其能破气,不宜多服、久服,殊非确当之论。盖凡理气之药,单服久服,未有不伤气者,而莱菔子炒熟为末,每饭后移时服钱许,借以消食顺气,转不伤气,因其能多进饮食,气分自得其养也。若用以除满开郁,而以参、芪、术诸药佐之,虽多服、久服,亦何至伤气分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莱菔子具有降压作用。

2.  莱菔子1.0ml/kg(相当1克莱菔子生药),一次给犬静脉注射使体血管阻力(SVR)、肺血管阻力(PVR)明显降低。

3.  生、炒、炙莱菔子3种制品的100%、200%水煎剂均能使离体兔肠的收缩幅度增高,但对离体兔肠的紧张性无明显影响;3种制剂均能使胃幽门部环行肌紧张性和收缩幅度增高。

4.  莱菔子具有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5.  莱菔子与体外细菌外毒素混合后有明显的解毒作用。

6.  25%的莱菔子水提取物腹腔注射对大鼠巴豆油性肉芽囊能明显抑制其炎性增生,但抗渗出作用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17 13:02 , Processed in 0.224834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