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佛缘

【中医药典籍类】历代本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炮姜具有抗溃疡作用。

2.  炮姜还具有止血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茜    草(《本经》)

茜草为茜草科植物茜草的干燥根及根茎。野生或栽培。全国各地区均产。主产于陕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原植物生于山坡、路旁、沟边、田边、灌丛及林缘。喜温暖湿润气候,适应性强,以肥沃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苦,性寒,入肝经。功效凉血、止血、活血祛瘀,通经止痛。临床用名有茜草、酒茜草、茜草炭。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茜草味辛,寒。蚀恶肉,败疮,死肌,杀疥虫,排脓恶血,除大风热气,善忘不乐。

茜根味苦寒,主治寒湿风痹,黄疸,补中。

《药性论》:味甘。主治六极伤心肺,吐血泻血用之。

《开宝本草》:味苦,寒,无毒。止血,内崩,下血,膀胱不足,踒跌,蛊毒。

《本草发挥》:洁古云:味苦寒,阴中之阳。去诸死血。

《本草纲目》:茜根,赤色而气温,味微酸而带成。色赤入营,气温行滞,味酸入肝而咸走血,手足厥阴血分之药也,专于行血活血。俗方治女子经水不通,以一两煎酒服之,一日即通,甚效。

通经脉,治骨节风痛,活血行血。

《本草经疏》:茜根禀土与水之气,而兼得天令少阳之气以生。《本经》味苦寒。甄权云甘。洁古微酸,咸温无毒。盖尽之矣。入足厥阴、手足少阴,行血凉血之要药也。非苦不足以泄热,非甘不足以和血,非咸不足以入血软坚,非温少阳之气不足以通行。故主痹及疸。疸有五,此其为治,盖指蓄血发黄,而不专于湿热者也。痹者血病,行血软坚则痹自愈。甘能益血而补中,病去血和,补中可知。苦寒能下泄热气,故止内崩及下血,除热故益膀胱,踒跌则血瘀,血行则踒跌自安。凉无病之血,行已伤之血,故治蛊毒。《药性论》味甘,主六极,伤心肺吐血泻血。日华子:味酸,止鼻洪,带下,产后血晕,乳结,月经不止,肠风痔瘘,排脓治疮疖,泄精尿血,扑损瘀血,皆取其凉血行血,苦寒泄热之功耳。

简误:病人虽见血证,若加泄泻,饮食不进者,勿服。

《本草蒙筌》:味苦,气寒。阴中微阳。无毒。疗中多蛊毒,吐下血如烂肝;治跌久损伤,凝积血成瘀块。虚热崩漏不止,劳伤吐衄时来;女人经滞不行,妇人产后血晕。凡诸血证,并建奇功。除乳结为痈,理体黄成疸。

《本草乘雅》:茜草根,肝主色,茜色胜,当入肝,心主赤,茜色赤,当入心。具春升夏出之机,故主补中。俾通寒湿风痹,及色变于色,而致疸黄也。能入阴分,止内崩吐衄。

《药鉴》:气寒,味苦,无毒,阴中微阳也。疗中多蛊毒,治跌扑损伤。吐下血如烂肝,凝积血成瘀块,虚热崩漏不止,劳伤吐衄时来,室女经滞不行,妇人产后血晕,治之皆愈。大都皆血家药也,故血滞者能行之,血死者能活之。痘家红紫干枯者,用之于活血药中甚妙。外症疮疖痈肿者,用之于排脓药中立效。其曰除乳结为痈者何?盖乳者,血之所为也,用此剂以行之,则血行而痈自散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景岳全书》:亦名过山龙。味苦甘,气微寒。阴中微阳,血中要药。其味苦,故能行滞血;其性凉,故能止动血。治劳伤吐衄时来,除虚热漏崩不止,亦通经滞,又疗乳痈,散跌扑血凝瘀聚,解蛊毒败血烂肝,凡诸血热血瘀,并建奇功。若女人经血不通,以一两酒煎服之,一日即通,甚效。若气虚不摄血,及脾寒者勿用。

《本草备要》:通行血。

色赤入营,气温行滞。味酸走肝,而咸走血。《本经》苦寒。入厥阴血分。心包、肝。能行血止血,能行故能止。消瘀通经,又能止吐崩尿血。消瘀通经。酒煎一两,通经甚效。治风痹、黄疸,疸有五,黄疸、谷疸、酒疸、黄汗疸、女劳疸。此盖蓄血发黄,不专于湿热者也。女劳疸必属肾虚,亦不可以湿热例治,当用四物知柏壮其水,参术培其气,随证而加利湿清热药。崩运扑损,痔瘘疮疖。血少者忌用。

《本经逢原》:茜根色赤而性温,味苦而带辛,色赤入营,性温行滞,味辛入肝,手、足厥阴血分药也。《本经》又以治寒湿风痹黄疸者,是湿热之邪,痹着营分,用以清理邪湿,则脾胃健运,寒湿风痹,无所留着,而黄疸自除矣。其治女子经水不通甚效,详《素问》四乌鰂一藘茹丸,治妇人脱血血枯,《千金翼》治内崩下血,皆取以散经中瘀积也。病人虽见血证,若泄泻饮食不进者勿服。

《本草崇原》:茜草发于季冬,根赤子黑,气味苦寒,禀少阴水火之气化。方茎五叶,外有细刺,又禀阳明金土之气化。主治寒湿风痹者,禀少阴火气而散寒,阳明燥气而除湿,阳明金气而制风也。得少阴之水化,故清黄疸。《周礼》主除蛊毒,故补中,中土调和,则蛊毒自无矣。《素问》治气竭肝伤,血枯经闭,故久服益精气,轻身。

《素问·腹中论》岐伯曰:病名血枯者,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帝曰:治以何术?歧伯曰:以四乌鰂骨,一藘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利肠中及伤肝也。藘茹当作藘,既茜草也。

《本草求真》:[批]入心包、肝,行血。

茜草专入心包、肝。味酸咸寒,色赤。功用略有似于紫草,但紫草则止入肝凉血,使血自为通活,此则能入肝与心包,使血必为走泄也。故凡经闭、风痹、黄疸,疸有黄疸、谷疸、酒疸、黄汗、女劳疸。皆有寒湿、热湿之别,此则专就蓄血以论。大抵寒湿宜用茵陈、附子、茵陈四逆;热湿宜用栀子、大黄;血瘀宜用桃仁承气之类。因于瘀血内阻者,服之固能使瘀下行;如值吐崩尿血,因于血滞而见艰涩不快者,服之更能逐涩血止。总皆除瘀去血之品与于紫草血热则凉之意,貌同实异,不可混也。但血虚发热者忌用。

《得配本草》:苦,凉。入足厥阴经血分。行血通经。除霉毒,疗乳痈。

配黑豆、炙甘草煮,治血渴;配石榴皮,治脱肛。佐乌梅、生地,治鼻衄不止;佐阿胶;侧柏,疗妇人败血。

勿犯铅铁器。酒炒,行血;童便炒,止血。

血虚吐衄,泄泻不食,二者禁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神农本草经读》:气味苦寒者,得少阴之气化也。

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而此能入手足少阴,俾上下交通而旋转,则痹自愈矣;上下交通,则中土自和,斯有补中之效矣;中土和,则湿热之气自化,而黄疸自愈矣。

又《素问》以芦茹一两、乌鲗骨四两,丸以雀卵,饮以鲍鱼汁,治气竭肝伤,脱血,血枯,经闭,丈夫阴瘘精伤,名虫四乌贼骨一芦茹丸。芦如,即茜草也,亦取其入少阴以生血,补中宫以统血,汁可染绛,以血而能行血与欤。后人以此三味,入乌骨白丝毛鸡腹内,以陈酒童便煮烂,烘干为丸,以百劳水下五、七十丸,治妇人倒经,血溢于上;男子咳嗽吐血,左手关脉弦,背上畏寒,有瘀血者。

《本经疏证》: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为寒湿风痹补中者也,茵陈五苓散,小建中汤,小半夏汤,为黄疸补中者也,奈何茜根亦能为寒湿风痹黄疸补中?夫惟入必有踪,守必有界,使寒湿风外据,气遂应之而成痹,湿热内蕴,又招外邪而为疸,枢机悉在气化,患害不出筋骨,则欲为之补中,诚无逾于诸方矣。孰知能为痹者,岂但筋骨,凡肤腠肌肉血脉,皆能致之,即如血脉有壅,营气遂痹,而不与卫谐,卫失营欢,捍御弛纵,如是外有寒湿风,则得而乘之,内有湿热,则不得而驱之,此其所谓补中,固宜有异于气化为之者,而必以茜根之色赤茎空者,为行其壅而通血脉矣。虽然,此其功在行壅,则谓能通血者有之,而别录偏以之止血,主内内崩下血,何耶?夫脉络结涩,则血不四周,血不能四周,则不为内崩下血,且将何往通其脉络,正以使血不内崩,此最浅近易明者也,特验证之法,主治之所以然,尚宜明晰体宽耳。茜以十二月生苗,二月三月采根,七月八月开花结实,是取其气方行于茎时也,其根紫赤,其茎缘物中空,不似血之行于脉乎?茎上有刺,不似脉之有络乎,数寸一节,每节五叶,不似脉之有穴有会乎?叶糙涩而不光,不似血之结涩乎,能使血行于脉,且偏使结涩干涸之所自通,停顿会聚之所不滞,是主治之所以然也。若验证之方,则别录固已言之矣,曰踒跌是也,盖络脉不泽,则机关必有弛处,行动之时,遂善跌矣。然则膀胱不足何也?血气形志篇曰,太阳常多血少气,夫足太阳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是其用重在气也,而其经支别之多,穴会之多,甲于十二经,幸其灌输相通,呼吸相济,犹足以自立,而血且结涩焉,尚能为有馀哉。

《本草新编》:茜草,味苦,气寒,阴中微阳,无毒。入胃、脾二经。止下血崩漏,治跌折损伤,散瘀血。女子经滞不行,妇人产后血晕,体黄成疸,皆能治之。但止行血而不补血,宜同补气之药以行血,不宜同补血之药以散气。至于各书言其能补虚热,且治劳伤后,虚语耳,吾未见其功也。
或问茜草色红,何以止血?夫茜草本行血之药,行血而反能止血者,引血之归经耳。当血之逆行也,少拂其性,而其势更逆。茜草之色与血色相同,入之血中,与血相合而同行,遂能引之归经,而相忘其非类,此治法之功也。但既引入于各经,即当以补阴之药继之,则血安而不再沸。否则,血症未尝有不再发者也。

《本草分经》:酸、咸,温。入心包、肝。行血通滞,无瘀者慎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现代药理研究】

1.  茜草具有止血作用。对凝血活酶生成、凝血酶生成、纤维蛋白形成三个凝血阶段均有促进作用。

2.  茜草粗提物具有升高白细胞作用。

3.  茜草中环六肽类成分及甲醇提取物有抗癌作用。

4.  茜草提取物对人工心肌梗死模型有降低ST段、缩小心肌梗死范围的作用。

5.  茜草煎剂和水醇提取液有祛痰镇咳作用。

6.  茜草有抗菌作用。

7.  茜草制剂能防止实验性肾和膀胱结石的形成,尤其对碳酸钙结石的形成有抑制作用。

8.  茜草可增强子宫收缩。

9.  茜草素能抑制大鼠皮肤结缔组织的通透性,有与芦丁相似的抗炎抑菌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刺  猬  皮(《本经》)

刺猬皮为刺猬科动物刺猬的皮。主产于河北、江苏、山东、河南、陕西、吉林、湖北等地。原动物喜栖息于山地、森林、草地平原、灌木或草丛等各类型的环境中,昼伏夜出,有冬眠习性,属杂食性。味苦,性平。归胃、大肠、肾经。功效收敛止血、固精缩尿。临床用名刺猬皮。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苦,平。主治五痔,阴蚀,下血赤白五色,血汁不止,阴蚀,阴肿,痛引腰背。

《名医别录》:无毒。主治腹痛,疝积,亦烧为灰,酒服之。

《药性论》:臣,味甘,有小毒。主肠风泻血,痔病有头,多年不差者,炙末,白饮下方寸匕。烧末,吹主鼻衄。甚解一切药力。

《开宝本草》:味苦,平,无毒。疗腹痛,疝积,亦烧为灰,酒服之。

《本草衍义》:此物兼治胃逆,开胃气有功,从虫从胃有理焉。合穿山甲等分,烧存性,治痔。入肉豆蔻一半,末之,空肚热米饮调二钱服。

《本草经疏》:猬,鼠类,属水,其皮毛戟刺如针,属金,故味苦平,平即兼辛。大肠属金,以类相从,故能治大肠湿热、血热为病,及五痔,阴蚀,下血赤白五色,血汁不止也。阴肿痛引腰痛,腹痛疝积,皆下焦湿热邪气留结所致,辛以散之,苦以泄之,故主之也。

《本草蒙筌》:味苦,气平。无毒。一云:味甘,有小毒。所畏二药,桔梗麦门。主五痔血流大肠,理诸疝痛引小腹。治胃逆开胃气殊功,塞鼻衄消鼻痔立效。腹胀痛可止,阴肿痛能祛。

《药性解》:刺猥皮,味苦甘,性平,有小毒,不载经络。主五痔肠风泻血、翻胃鼻衄、腹痛疝积阴肿痛。畏桔梗、门冬。

《本经逢原》:猬者,胃之兽也。故肉治反胃、胃脘痛最捷,其皮除目中翳障。《本经》主五痔阴蚀,取其锐利破血也。酒煮,治阴肿痛引腰背,取筋脉能收纵也。南方金蚕蛊,用猬皮为末,酒服探吐之。猬脑、猬肝,治瘰疬狼漏,《千金方》用之。但不可食其骨,令人瘦劣。

《本草崇原》:猬形同鼠,毛刺若针,乃禀金水所生之兽,故能益肠解毒,清热平肝。主治五痔,益肠也。治阴蚀,解毒也。治下血赤白五色,血汁不止,清热也。治阴肿痛引腰痛,平肝也。

《本草求真》:[批]祛肠胃湿热血瘀。

刺猬皮专入肠、胃。其皮如刺,因以刺名,其兽属胃而入胃,因以猬号。宗奭曰:猬皮治胃逆,开肋气有功,其字从虫、从胃深有理焉。何书载治五痔阴蚀,以其湿热下注,得此味辛入肠,金属大肠,故能以破其血耳。何书又载,能治噎膈反胃,《普济》治反胃,用猬皮烧灰酒服,或煮汁,或五味淹炙食。以猬属胃,兼味辛苦,故能散邪泄热,使其胃气调和而不止逆故耳。

《得配本草》:得酒良。畏桔梗、麦门冬。

苦,平。治肠风,疗反胃,破蓄血,止鼻衄。以末吹鼻。

煅末,涂乳头饮儿,治小儿惊啼,状如物刺。配磁石、桂心,治脱肛。和发炭,治犬伤;合穿山甲同烧,入肉果,治五痔下血。

《本草新编》:猬皮,味苦,气平,无毒。主五痔血流大肠,理诸疝痛引小腹,治胃逆,塞鼻衄,开胃气,消痔,腹胀痛可止,阴肿痛能祛,亦备用之物也。

《本草分经》:苦,平。开胃气,治胃逆,凉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刺猬皮有止血作用。

2.  刺猬皮有促进胃肠平滑肌蠕动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驱虫

未命名.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使  君  子(《开宝本草》)

使君子为使君子科植物使君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多系栽培。主产于四川、广东、广西等地。原植物生于山坡、平地、路旁等向阳灌丛中。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寒、怕霜冻、耐荫蔽,以土层深厚、向阳避风、肥力中等、黄色或黑色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甘,性温。归脾、胃经。功效杀虫消积。临床用名有使君子、使君子仁、炒使君子仁。

【本草汇言】

《开宝本草》:味甘,温,无毒。主小儿五疳,小便白浊,杀虫,疗泻痢。

《本草纲目》:凡杀虫药多是苦辛,惟使君、榧子甘而杀虫,亦异也。凡大人、小儿有虫病,但每月上旬侵晨空腹食使君数枚,或以壳煎汤咽下,次日虫皆死而出也。或云:七生七煨食亦良,忌饮热茶,犯之即泻。此物味甘气温,既能杀虫,又益脾胃,所以能敛虚热,而止泻痢,为小儿诸病要药。俗医乃谓杀虫至尽,无以消食,鄙里之言也。树有蠹,屋有蚁,国有盗,福耶?祸耶?修养者先去三尸,可类推矣。

健脾胃,除虚热,治小儿百病疮癣。

《本草经疏》:使君子得土之冲气,而兼感乎季春之令以生,故其味甘,其气温,其性无毒。甘入脾,故入足太阴、阳明。为补脾健胃之要药。小儿五疳、便浊、泻利、及腹虫,莫不皆由脾虚胃弱,因而乳食停滞,湿热瘀塞而成。脾健胃开,则乳饮自消,湿热自散,水道自利,而前证俱除矣。不苦不辛而能杀疳蛔,此所以为小儿上药也。

简误:小儿泄痢有赤积,是暑气所伤,禁与肉豆蔻、诃子等涩药同用。亦忌食热物,及饮热茶,犯之即泄。

《本草蒙筌》:味甘,气温。无毒。或和诸药,凭作散丸。去白浊,除五疳,杀蛔虫,上学一道是。因郭使君原用以治小儿,后人竟之曰使君子也。

《本草乘雅》:华瓣五出,实介五棱,中仁软美,甘润温暄,诚脾藏之委任,具脾府之体用者也。故主脾失委任而致五疳,水无承制而作溺浊,胃废体用而生虫蠹及泻痢者,使君子躬行克尽,执扬苦欲,绥柔藏府,因以命名。

《药性解》:味甘,性温,无毒,入脾、胃二经。治小儿五疳,利小便,止白浊,除泻痢,杀诸虫。连壳用。

按:使君子甘温,宜主脾胃,然多食令人发呃,伤胃故也。

《景岳全书》:味甘,气温,有小毒,性善杀虫。治小儿疳积,小便白浊。凡大人小儿有虫病者,但于每月上旬,侵晨空腹食数枚,或即以壳煎汤咽下,次日虫皆死而出也。或云七生七煨食,亦良。或云一岁食一枚。食后忌饮热茶,犯之即作泻。凡小儿食此,亦不宜频而多,大约性滑,多则能伤脾也。李时珍曰:凡杀虫药多是苦辛,惟使君子、榧子甘而杀虫,亦异也。但使君子专杀蛔虫,榧子专杀寸白虫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备要》:补脾,杀虫消积。

甘温。健脾胃,除虚热,虫脏虫。治五疳便浊,泻痢疮癣。为小儿诸病要药。《经疏》曰:五疳便浊,泻痢腹虫,皆由脾胃虚弱,因而乳停食滞、湿热淤塞而成。脾胃健则积滞消,湿热散,水道利,而前证尽除矣。时珍曰:凡能杀虫之药,多是苦辛,独君子、榧子,甘而杀虫,每月上旬,虫头向上,中旬头横,下旬向下。《道藏》云:初一至初五,虫头向上,凡有虫病者,每月上旬,空心食数枚,虫皆死而出也。按地黄、胡麻皆杀虫。忌饮热茶,犯之作泻。

《本经逢原》:凡杀虫药都是苦辛,惟使君子甘而杀虫,不伤脾胃。大人小儿有虫病者,每月上旬,清晨空腹食数枚,或为散肥汤服之,次日虫从大便出。忌饮热茶,犯之即泻。凡虫皆脾胃虚弱,饮食停滞而生。此物甘温,既能杀虫,又益脾胃,所以能敛虚热而止泻,为小儿虫积上药。

《本草求真》:[批]温脾燥胃,杀虫除积。

使君子专入脾、胃。味甘气温,功专补脾杀虫除积。凡人症患五疳便浊泻痢腹虫,皆脾胃虚弱,因而乳停食滞,湿热瘀塞而成。服此气味甘温以助脾,则积滞消,湿热散,水道利,而前症尽除矣。时珍曰:凡杀虫之药,多是苦辛,独使君子、榧子而杀虫亦异也。每月上旬,虫头向上,中旬虫头向中,下旬虫头向下,于上旬空心服此数枚,则虫皆死而出也。但忌热茶,同服则令人作泻矣。

《得配本草》:甘,温。入足太阴、阳明经。除食热,疗疳虫,健脾胃,止泄痢,治白浊,利小便。

配芦荟,治脾疳。

无食积者禁用。

服此忌食热物、热茶,犯之即泻。

《本草新编》:使君子,味甘,气温,无毒。入脾、胃、大肠。去白浊,除五疳,杀蛔虫,止泻痢。用之以治小儿伤食生虫者实妙,以其不耗气也。然而大人用,未尝不佳。但宜用鲜,而不宜用陈,用熟而不宜用生。入药之时,宜现煨熟,去壳口嚼咽下,以汤药送之,始能奏功也。

或问使君子杀虫,小儿食之,往往虫从口出,杀虫者固如是乎?曰:虫在上焦,则虫犯使君子之气味,必上窜而越出。虫从口出,正杀虫之验也,奈何疑之乎。夫杀虫分上、中、下也。虫在上焦者则吐,虫在中焦者则和,虫在下焦者则泻焉也。

《本草分经》:甘,温。杀虫,治小儿疳积。多食伤脾,食后饮热茶作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18 01:39 , Processed in 0.324350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