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佛缘

【中医药典籍类】历代本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鲜用清热凉血,煅炭消瘀止血、收敛作用较强。实验证明能缩短出血时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白    及(《本经》)

白及为兰科植物白及的干燥块茎。野生或栽培。主产于贵州、四川、浙江、湖南等地。原植物生于山野、山谷较潮湿处。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寒,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较为阴湿的砂壤土、夹沙土、腐殖土最宜生长。味苦、甘、涩,性微寒。入肺、肝、胃经。功效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临床用名白及。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苦,平。主治痈肿,恶疮,败疽,伤阴,死肌,胃中邪气,贼风鬼击,痱缓不收。

《名医别录》:味辛,微寒,无毒。除白癣疥虫。

《药性论》:使。能治结热不消,主阴下痿,治面上皯疱,令人肌骨。

《日华子本草》:味甘,辛。止惊邪,白邪,痫疾,赤眼,症结发背,瘰沥,肠风,痔瘘,刀箭疮,扑损,温热疟疾,白痢,满火疮,生肌止痛,风瘴。

《开宝本草》:味苦、辛,平、微寒,无毒。除白癣、疥虫。

《本草图经》:今医家治金疮不瘥及痈疽方多用之。

《本草衍义》:白蔹、白及,多见于敛疮方中。二物多相须而行。

《汤液本草》:苦甘,阳中之阴。味辛苦,平,微寒,无毒。

《珍》云:止肺涩,白蔹治证同。

《本草》云:主痈肿恶疮、败疽,伤阴死肌,胃中邪气,贼风鬼击,痱缓不收,白癣疥虫。

《药性论》云:使。治热结不消,主阴下痿,治面上皯。

《本草发挥》:白及与白蔹同。洁古云:白及苦甘,阳中阴也。止肺血,涩与白蔹同。

《本草纲目》:白及性涩而收,得秋舍之令,故能入肺止血,生肌治疮也。宋洪迈《夷坚志》记之,迈赴任洋州,一卒忽苦咯血,甚危,用此救之,一日即止也。

《本草经疏》:白及,《本经》味苦平。《别录》加辛,微寒。李当之大寒。日华子加甘。东垣亦微寒,谓其性涩。阳中之阴,收也。辛为金味,收为金气,其为得季秋之气,而兼金水这性者哉,宜乎入肺理伤有奇效矣。苦能泄热,辛能散结,痈疽皆由荣气不从,逆于肉里所生,败疽伤阴死肌皆热壅血瘀所致,故悉主之也。胃中邪气者,即邪热也。贼风鬼击,痱缓不收,皆血分有热,湿热伤阴之所生也。入血分以泄热散结逐腐,则诸证靡不瘳矣。

简误:痈疽已溃,不宜同苦寒药服。

《本草蒙筌》:味苦、辛、气平、微寒。阳中之阴。无毒。畏杏仁。名擅外科,功专收敛。不煎汤服,惟熬膏敷。除贼风鬼击,痱缓不收;去溃疡败疽,死肌腐肉。敷山根额之下,鼻之上。止衄,涂疥癣杀虫。

《本草乘雅》:白及,白,金;及,至也。金至斯坚,故主痈肿疮疽,死肌痱缓,不但坚形,亦可坚藏。填肺生叶,填脉生血,坚固归金,金归地大故也。

《景岳全书》:味苦涩,性收敛,微寒。反乌头。能入肺止血,疗肺痈肺痿。治痈疽败烂恶疮,刀箭汤火损伤,生肌止痛,俱可为末敷之。凡吐血不能止者,用白及为末,米饮调服即效。

《本草备要》:涩,补肺,逐瘀生新。

味苦而辛,性涩而收。得秋金之令,入肺止吐血,《摘玄》云:试血法,吐水内浮者肺血也,沉者肝血也,半浮沉者心血也。各随所见,以羊肺、肝、心蘸白及末,日日服之佳。肺损者能复生之。以有形生有形也。人之五脏,惟肺叶损坏者可以复生。台州狱吏悯一重囚,囚感之云:吾七犯死罪,遭刑拷,肺皆损伤,得一方用白及末米饮日服,其效如神。后囚凌迟剖开胸,见肺间窍穴数十,皆白及填补,色犹不变也。治跌打折骨,酒服二钱。汤火久伤,油调末敷。恶疮痈肿,败疽死肌。去腐逐瘀生新,除面上皯疱,皯音干,去声,面黑气。疱音炮,面疮也。涂手足皴裂,令人肌滑。紫石英为使。畏杏仁。反乌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经逢原》:苦,辛,平、微寒,无毒。反乌、附。

白及性涩而收,得秋金之气,故能入肺止血,生肌治疮。《本经》主败疽伤阴死肌,皆热壅血伤,胃中邪气,亦邪热也。贼风痱缓,皆血分有热,湿热伤阴所致也。其治吐血咯血,为其性敛也。用此为末,米饮服之即止。试血法:吐水盆内,浮者肺血,沉者肝血,半浮半沉者心血。各随所见,以羊肺、肝、心煮熟,蘸白及末,每日食之。其治金疮及痈疽方多用之。

《本草崇原》:白及气味苦平,花红根白,得阳明少阴之气化。少阴主藏精,而精汁生于阳明,故主治痈肿恶疮,贼风痱缓诸证。

《本草求真》:[批]入肺涩血散瘀。

白及专入肺。味苦而辛,性涩而收,微寒无毒。方书既载功能入肺止血,又载能治跌扑折骨,汤火灼伤,恶疮痈肿,败疽死肌,得非似收不收,似涩不涩,似止不止乎。不知书言功能止血者,是因性涩之谓也。血出于鼻是由清道而至,血出于口是由浊道而来,呕血出于肝,吐血出于胃,痰带血出于脾,咯血出于心,唾血出于肾。《摘玄》云:试血法,吐水内浮者肺血也,沉者肝血也,半沉半浮者心血也。服白及须随所见,以羊肺肝心同服者佳。书言能治痈肿损伤者,是因味辛能散之谓也。此药涩中有散,补中有破,故书又载去腐逐瘀生新。至云重囚肺有白及一事,因剖而见,色犹不变。虽云肺叶损坏可以复生,然终涉于荒唐,未可尽信。台州狱吏悯一重囚,囚因感之云:吾七犯死罪,遭刑拷,肺皆损伤,得一方,用白及末米饮日服,其效如神。后囚凌迟,剖开胸,见肺间窍穴,皆白及填补,色犹不变也。手足皴裂,面上黑疱,即面疮。并跌打损伤,酒调服。烫火灼伤,油调敷。用治亦效。

《得配本草》:反乌头。

苦,涩,微寒。入手太阴经。治肺伤吐血,敷手足皲裂,汤火灼伤,金疮疥癣,恶疮痈毒,败疽死肌,去腐生新。

得羊肝蘸末,治肝血吐逆;得酒调服,治跌打骨折。配米饮,止肺伤吐血;配榴皮、艾、醋,治心痛;配黄绢、丹皮,补脬破损,和津。敷山根上,止鼻衄。仍以水服一钱。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味苦,平,主痈肿,恶疮,败疽伤阴,死肌,解毒生肌。胃中邪气,养血驱邪。贼风鬼击,痱缓不收。和筋逐风。

此以质为治,白及气味冲淡和平,而体质滑润又极粘腻。入于筋骨之中。能和柔滋养,与正气相调,则微邪自退也。

《本草新编》:白及,味苦、辛,气平、微寒,阳中之阴也。入肺经。功专收敛,亦能止血。败症溃疡、死肌腐肉,皆能去之。敷山根,止衄血。涂疥癣,杀虫。此物近人皆用之外治,殊不知其内治更神,用之以止血者,非外治也。将白及研末,调入于人参、归、芎、黄芪之内,一同吞服,其止血实神。夫吐血未有不伤胃者也,胃伤则血不藏而上吐矣。然而胃中原无血也,血在胃之外,伤胃则胃不能障血,而血入于胃中,胃不藏而上吐。白及善能收敛,同参、芪、归、芎直入胃中,将胃中之窍敛塞,窍闭则血从何来,此血之所以能止也。况白及又不止治胃中之血,凡有空隙,皆能补塞。乌可徒借外治,而不亟用以内治乎。

《本草分经》:苦、辛,平,性涩。入肺。止吐血,去瘀生新。肺损者能复生之。治跌打汤火伤及疮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现代药理研究】

1.  白及有明显的止血作用,起效快,疗效可靠。

2.  白及对实验性胃、十二指肠穿孔具有治疗作用。

3.  白及在体外实验中具有抗菌作用。

4.  白及具有代血浆作用。

5.  白及具有预防肠粘连作用。

6.  白及块茎含有粘液质多糖,具有抗癌作用。

7.  白及胶可用作药用辅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三    七(《本草纲目》)

三七为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干燥根。多系栽培,主产于云南、广西等地。原植物生于山坡林下,属于生态幅窄的亚热带高山阴性植物,喜温暖稍阴湿的环境,忌严寒酷暑,以疏松红壤或棕红壤,微酸性土壤最宜生长。味甘、微苦,性温。入肝、胃经。功效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临床用名有三七、三七粉、熟三七。

【本草汇言】

《本草纲目》:金不换,近时始出,南人军中用为金疮要药,云有奇功。又云:凡杖仆伤损,瘀血淋漓者,随机嚼烂,罨之即止;清肿者,即消散。若受杖时,先服一二钱,则血不冲心;杖后尤宜服之。产后服,亦良。大抵此药气味温,甘微苦,乃阳时,厥阴血分之药,故能治一切血病,与血竭相似。

止血散血定痛,金刃伤,跌仆杖疮、血出不止者,嚼烂涂,或为末掺之,其血即止,亦主吐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经水不止,产后恶血不下,血运血痛,赤目痈肿,虎咬蛇伤。

《景岳全书》:味甘气温,乃阳明、厥阴血分之药,故善止血散血定痛。凡金刃刀箭所伤,及跌扑杖疮血出不止,嚼烂涂之,或为末掺之,其血即止。亦治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漏、经水不止、产后恶血不下,俱宜自嚼,或为末,米饮送下二三钱。若治虎咬蛇伤等证,俱可服可敷。叶之性用与根大同,凡折伤跌扑出血,敷之即止,青肿亦散。

《本草备要》:一名山漆。泻,散瘀定痛。

甘苦微温。散血定痛,治吐血衄血,血痢血崩,目赤痈肿,醋磨涂即散,已破者为末掺之。为金疮杖疮要药。杖时先服一二钱,则血不冲心。杖后敷之,去瘀消肿,易愈。大抵阳明、厥阴血分之药,故治血病。此药近时始出,军中恃之。

《本经逢原》:时珍云:此药近时始出,南人军中,用为金刃箭疮要药,止血散血定痛,为末掺之。吐血衄血,崩中下血血痢,产后恶血不下,并宜服之。凡杖扑伤损,瘀血淋漓者,随即嚼烂罨之,青肿者即消。若受杖时,先服一二钱,则血不冲心,杖后尤宜服之。此阳明、厥阴血分之药,故能治一切血病,独用研服尤良,取其专力也。一种庭砌栽植者,以苗捣敷肿毒即消,亦取散血之意。

《得配本草》:甘、微苦,温。入足厥阴经血分。止血散血,定痛,治一切血病。

得生地、阿胶,治吐衄。活血之力。得当归、川芎,治恶血。

味微甘而苦,颇似人参,以末掺猪血中,血化为水者真。肿毒,醋磨涂;刃杖伤,嚼涂;血痢崩下,煎汁服。

血虚吐衄,血热妄行,能损新血。无瘀者禁用。

《本草新编》:三七根,味甘、辛,气微寒,入五脏之经。最止诸血,外血可遏,内血可禁,崩漏可除。世人不知其功,余用之治吐血、衄血、咯血,与脐上出血、毛孔渗血,无不神效。然皆用之于补血药之中,而收功独捷。大约每用必须三钱,研为细末,将汤剂煎成,调三七根末于其中饮之。若减至二钱,与切片煎药,皆不能取效。

三七根,止血神药也,无论上、中、下之血,凡有外越者,一味独用亦效,加入于补血补气之中则更神。盖止药得补,而无沸腾之患;补药得止,而有安静之休也。

《本草分经》:甘、苦,微温。散瘀定痛,能损新血,治吐衄,痈肿,金疮,杖疮。大抵阳明、厥阴血分之药。

《医学衷中参西录》:三七,味苦微甘,性平(诸家多言性温,然单服其末数钱,未有觉温者)。善化瘀血,又善止血妄行,为吐衄要药。病愈后不至瘀血留于经络证变虚劳(凡用药强止其血者,恒至血瘀经络成血痹虚劳)。兼治二便下血,女子血崩,痢疾下血鲜红(宜与鸦胆子并用)久不愈,肠中腐烂,浸成溃疡,所下之痢色紫腥臭,杂以脂膜,此乃肠烂欲穿(三七能化腐生新,是以治之)。为其善化瘀血,故又善治女子症瘕,月事不通,化瘀血不伤新血,允为理血妙品。外用善治金疮,以其末敷伤口,立能血止疼愈。若跌打损伤,内连脏腑经络作疼痛者,外敷、内服奏效尤捷,疮疡初起肿疼者,敷之可消(当与大黄末等分,醋调敷)。

三七之性,既善化血,又善止血,人多疑之,然有确实可征之处。如破伤流血者,用三七末擦之则其血立止,是能止血也;其破处已流出这血,着三七皆化为黄水,是能化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三七对血液系统既有止血作用,又具有抑制血小板功能及促进纤溶的作用。三七有促进骨髓粒-单系统细胞团(GM-CFU-C)增殖作用,因此可升高外周血细胞数量。

2.  三七对冠心病、心绞有明显疗效。三七总皂甙对于心肌缺血后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缩小结扎家兔冠状动脉的心肌梗死范围,具有减少心肌氧耗和抗心律失常作用。

3.  三七及其有效成分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

4.  三七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5.  三七及其有效成分对急性脑缺血后细胞有保护作用。

6.  三七有一定的抗休克和抗应激作用。

7.  三七及其有效成分对于各种急、慢性炎症都有明显抑制作用。

8.  三七及其有效成分对多种实验性肝损伤有一定的保护和治疗作用。

9.  三七具有免疫调节剂的作用。

10.  三七可降低血胆固醇。

11.  三七可多方面影响内分泌系统及代谢。三七皂甙对血糖代谢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能使葡萄糖性高血糖降低,有拮抗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的作用,同时促进肝糖元的合成。

12.  三七具有滋补、强壮、抗衰老作用。

13.  三七具有抗肿瘤作用。

14.  三七具有抗真菌作用。

15.  三七具有抗病毒作用。

16.  复方三七注射液对子宫平滑肌有不同程度的兴奋作用,可提高肛门外括约肌、肛提肌等组织的收缩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蒲    黄(《本经》)

蒲黄为香蒲科植物水烛香蒲、东方香蒲、蒙古香蒲或同属植物的干燥花粉。均系野生。全国大部分地区多有生产。原植物生于浅水、水旁、池沼等处。喜温暖湿润气候,以及潮湿环境,以向阳、肥沃的池塘边或浅水处最宜生长。味甘,性平。归肝、心包经。功效收涩、止血、行血化瘀、利尿通淋。临床用名有蒲黄、蒲黄炭。

【现代药理研究】

《神农本草经》:味甘,平。主治心腹膀胱寒热,利小便,止血,消瘀血。

《药性论》:君。通经脉,止女子崩中不住,主痢血,止鼻衄,治尿血,利水道。

《日华子本草》:治扑损,血闷,排脓,疮疥,妇人带下,月候不匀,血气心腹痛,妊孕人下血堕胎,血运,血症,儿枕急痛,小便不通,肠风泻血,游风肿毒。鼻洪,吐血,下乳。止泄精血痢。

《本草衍义》:人多食之,以解心脏虚热。然不可多食,令人自利,不益极虚人。

《汤液本草》:气平,味甘,无毒。

《本草》云:主心腹膀胱寒热,利小便,止血,消瘀血。又云:治一切吐、衄、唾、溺、崩、泻、扑、癥、带下等血,并皆治之。并疮疖,通月候,堕胎,儿枕急痛,风肿鼻洪,下乳,止泄精血利。如破血消肿则生用,补血止血则炒用。

《本草纲目》:蒲黄,手足厥阴血分药也,故能治血治痛,生则能行,熟则能止。与五灵脂同用,能治一切心腹诸痛。许叔微《本事方》:有士人妻,舌忽胀满口,不能出声,一堂叟教以频掺,比晓乃愈。《芝隐方》:宋度宗欲赏花,一夜忽舌肿满口。蔡御医用蒲黄,干姜末等分,干搽而愈。据此,则蒲黄之凉血活血可证矣。盖舌乃心之外候,而手厥阴相火乃心之臣使,得干姜阴阳相济也。

凉血活血,止心腹诸痛。

《本草经疏》:薄黄得地之阴气,兼得金之辛味,其言甘平者,是兼辛而言也,非辛则何以能散邪。又禀天之阳气,故曰微寒而无毒也。如是则甘能和血,辛能散结,微寒能除热。入手少阴、太阳、太阴,足阳明、厥阴。故主心腹、膀胱寒热,利小便,止血,消瘀血。久服轻身,益气力者,是血热、瘀血、伤损之病去,而身轻力长也。欲止血,熟用;欲消血,生用。

简误:一切劳伤发热,阴虚风热,无瘀血者,禁用。

《本草蒙筌》:味甘,气平。无毒。血病必用。补血止血须炒,破血消肿宜生。止血热妄行,吐衄唾咯立效;消瘀血凝积,癥瘕崩常殊功。调女人月候不匀,去产妇儿枕作痛。疗跌扑折损,理风肿痈疮。久服如常,其功旋奏。但不益极虚之人,若多食未免自利。

《本草乘雅》:蒲,水草。黄其夏火之华英也。凡草木绽萼吐英,与夫荣实蒂落,莫不具春升夏出,秋降冬藏之象。至黄布花心,此又夏出吐英之荣极时也。第蒲黄四布花上,若黄金经久不变。是知蒲性精专在黄,而以巨阳为用,寒水为体,合入太阳,诚太阳气分、血分药也。故太阳是动,则病寒热,小便不利。其所生,则病衄血、血瘀,咸可疗之。客曰:水草红白,夏华抱茎,具心肾义。亦可入心之肾,入肾之心药矣。颐曰:手足太阳少阴,为府藏表里上下中见。入手太阳,兼中藏之手少阴。入足太阳,兼中藏之足少阴。所谓标之上,气之化;气之下,中之见也。此蒲黄互府藏表里上下之中见,是以心肾咸关,与水火既济,心肾交互者不同例耳。客曰:既入心肾,亦可交互。颐曰:交互,便非开阖,合象中枢。蒲黄四布花上,唯标巨阳之开方显在中之见。此以府经之气,涉藏经之化,非府经之形,合藏经之神。参五运之相袭,六气之对待,以及标本病传,比量推度,则得之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药性解》:蒲黄,味苦,性平,无毒,入肝经。生用则性滑,主行血,通经堕胎,消瘀排脓,利小便,祛心腹膀胱热。炒用则性涩,主止血,除崩漏带下、一切吐血、痢血、尿血、肠风下,止精泄,定儿枕痛。忌见铁器。

按:蒲黄主血,而肝藏血,故独入焉。仙经用之,亦以多功于血耳。

《药鉴》:气平,味甘,无毒。疗跌扑折损,理风肿痈疮。女人月水不匀,非此莫调。产后儿枕,非此莫去。炒则补血而且止,生则破血而兼消。佐黄柏,君故纸,崩漏殊功。同棉花,使条芩,肠风立效。吐衄唾咯者,血热妄行也,用之立验。凝积癥瘕者,血瘀乱聚也,投之即去。

《景岳全书》:味微甘,性微寒。解心腹膀胱烦热疼痛,利小便。善止血凉血活血,消瘀血,治吐血衄血、痢血尿血。通妇人经脉,止崩中带下,月经不调,妊妇胎漏坠胎,血运血癥,儿枕气痛,及跌扑血闷。疗疮疡,消舌肿,排脓消毒。亦下乳汁,亦止泄精。凡欲利者,宜生用;欲固者,宜炒熟用。

《本草备要》:生滑行血,炒涩止血。

甘平。厥阴血分药。心包、肝。生用性滑,行血消瘀,通经脉,利小便,祛心腹膀胱寒热,同五灵脂,治心腹血气痛,名失笑散。疗扑打损伤,疮疖诸肿。一妇舌胀满口,以蒲黄频掺,比晓乃愈。宋度宗舌胀满口,御医用蒲黄、干姜末等分搽之愈。时珍曰:观此则蒲黄之凉血、活血可知矣。盖舌为心苗,心包相火,乃其臣使,得干姜是阴阳相济也。炒黑性涩,止一切血,崩带泄精。

《本经逢原》:蒲黄,手、足厥阴血分药也,故能治血治痛。《本经》主心腹膀胱寒热,良由血结其处,营卫不和故也。又言止血消瘀血者,以生则能行,熟则能止。与五灵脂同用,名失笑散,治一切心腹疼痛,能破瘀积,消痈肿,去产妇儿枕痛。然胃气虚者,入口必吐,下咽则利,以五灵脂性味浊恶也。宋度宗一夜忽舌胀满口,用蒲黄、干姜末干掺而愈。以蒲黄之凉血活血,干姜之引火外散,深得逆从兼济之妙用。然舌根胀痛,亦有属阴虚火旺者,误用前法,转伤津液,每致燥涩愈甚,不可不审。

《本草崇原》:香蒲生于水中,色黄味甘,禀水土之专精,而调和其气血。主治心腹、膀胱寒热,利小便者,禀土气之专精,通调水道,则心腹、膀胱之寒热俱从小便出,而气机调和矣。止血,消瘀血者,禀水气之专精,生其肝木,则止新血,消瘀血,而血脉调和矣。

《本草求真》:[批]生用宜瘀通滞,炒用止血。

蒲黄专入肝。味甘气平。功用无他,但以生用、熟用、炒黑,分其治法耳。以生而论,则凡瘀血停滞,肿毒积块,跌扑伤损,风肿痈疮,溺闭不解,服之立能宣泄解除。时珍曰:一妇舌胀满口,以蒲黄频掺,比晓乃愈。宋度宗舌肿满口,御医用蒲黄、干姜末等分,搽之愈。观此则薄黄之凉血可知矣。盖舌为心苗,心包相火乃其臣使,得干姜是阴阳相济也。失笑散,用此同五灵脂,治血气滞痛。以熟焦黑,则凡吐血下血,肠风血尿血痢,服之立能止血。然此止属外因可建奇功,若内伤不足之吐衄,则非此所能治者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得配本草》:甘,平。入手足厥阴经血分。凉血活血,专治一切血病,心腹诸痛,兼除癃秘遗精,止儿枕痛,敷舌肿满。

得五灵脂,治少腹诸病。配阿胶、生地汁,治口耳大衄。急以帛系两乳,止乃已。

行血生用,止血炒黑。勿犯铁器。

《本经疏证》:凡生水中之物,皆以水为父,而听其消涨以为荣枯,矧蒲黄又生于四五月大火得令时,能吸火气以媾于水,而成中五之色者,是能合水火之精以成土者也。人身惟水火不谐,方小便不利,而为心腹膀胱寒热,蒲黄象土,本成中五之色者,是能合水火之使调和水火寒热,于以解小便,遂自利柔化之功,可反速于刚制也。若夫热傍水势而迫血妄行,热阻水行而停血成瘀,则亦行者能止,瘀者能消,而均可无虑其梗而难制矣。

金匮要略用蒲灰散利小便,治饮厥而皮水解者,或以为香蒲,或以为蒲席烧灰,香蒲但能清上热,不云能利水,败蒲席别录主筋溢恶疮,亦非利水之物,蒲黄本经主利小便,且本事方、芝隐方皆述其治舌肿神验,予亦曾治多人,黍铢无爽,不正有合治水之肿于皮乎?夫皮水为肤腠间病,不应有厥,厥者下焦病也。膀胱与肾为表里,膀胱以水气归皮,臻小便不利,气阻而成寒热,则肾亦承其弊,为之阴壅而阳不得达,遂成厥焉。病本在外,非可用温,又属皮水,无从发散,计惟解心腹膀胱之寒热,使小便得利,又何厥逆之有?以是知其为蒲黄无疑也。曰蒲灰者,蒲黄之质固有似于灰也,赵以德金匮衍义亦云。

《本草新编》:蒲黄,味甘,气平,无毒。入肺经。能止衄血妄行,咯血、吐血亦可用,消瘀血,止崩漏白带,调妇人血候不齐,去儿枕痛,疗跌打折伤。亦佐使之药,能治实,而不可治虚。虚人用之,必有泄泻之病,不可不慎也。《本草》谓其益气力,延年作仙,此断无之事,不可尽信。

或问蒲黄非急需之药,而吾子取之以备用,不知何用也?夫蒲黄治诸血症最效,而治血症中尤效者,咯血也。咯血者,肾火上冲,而肺金又燥。治肾以止咯血,而不兼治肺,则咯血不能止。蒲黄润肺经之燥,加入于六味地黄汤中,则一服可以奏功,非若他药如麦冬、五味,虽亦止咯,而功不能如是之捷。

《医学衷中参西录》:蒲黄:味淡微甘微辛,性凉。善治气血不和、心腹疼痛、游风肿疼、颠扑血闷、痔疮出血、女子月闭腹痛、产后瘀血腹疼,为其有活血化瘀之力,故有种种诸效。若炒熟用之,又善治吐血、咳血、衄血、二便下血、女子血崩带下。外用治舌胀肿疼,甚或出血,一切疮疡肿疼,蜜调敷之,皆有捷效。为其生于水中,且又味淡,故又善利小便。

邹润安曰:“《金匮》用蒲灰散,利小便治厥而为皮水,解者或以为香蒲,或以为蒲席烧灰。然香蒲但能清上热,不云能利水,败蒲席,《名医别录》主筋溢恶疮,亦非利水之物。蒲黄《神农本草经》主利小便,且《本事方》、《芝隐方》,皆述其治舌胀神验,予亦曾治多人,毫丝不爽,不正合治水之肿于皮乎?夫皮水为肤腠间病,不应有厥,厥者下伪病也。膀胱与肾为表里,膀胱以水气归皮,致小便不利,气阻而成寒热,则肾亦承其弊为之阴壅而阳不得达,遂成厥焉。病本在外,非可用温,又属皮水,无从发散,计惟解心腹膀胱之寒热,使小便得利,又何厥逆之有,以是知其为蒲黄无疑也。曰蒲灰者,蒲黄之质,固有似于灰也。”

蒲黄诚为妙药,失笑散用蒲黄、五灵脂等分生研,每用五钱,水、酒各半,加醋少许,煎数沸连渣服之,能愈产后腹疼于顷刻之间。人多因蒲黄之质甚软,且气味俱淡,疑其无甚力量而忽视之,是皆未见邹氏之论,故不能研究《神农本草经》主治之文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蒲黄有止血作用。
2.  蒲黄煎剂、乙醇浸出液、乙醚浸液及其制剂有降压作用。

3.  蒲黄提取物(ASETa)有抗缺氧、抗疲劳作用。

4.  蒲黄多种制剂有增强子宫收缩及引产作用。

5.  蒲黄对内皮细胞有保护作用。

6.  蒲黄具有降血脂作用。

7.  蒲黄具有抗炎作用。

8.  蒲黄具有抗菌作用,在试管内对牛型结核杆菌有抑制生长作用。

9.  蒲黄提取物具有扩张外血管的作用;对实验性心肌损伤有保护作用,有抗梗死作用。

10.  蒲黄对肠道有增加蠕动作用。

11.  蒲黄水煎醇沉液具有免疫抑制功能。

12.  蒲黄具有利尿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18 12:23 , Processed in 0.246193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