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佛缘

【中医药典籍类】历代本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侧  柏  叶(《名医别录》)

侧柏叶为柏科植物侧柏的干燥嫩枝梢与叶。栽培或野生。全国大部分地区多有生产。原植物生于土壤肥沃地,或石灰岩山地。味苦、涩,性寒。入肺、肝、脾经。功效凉血止血、生发乌发。临床用名有侧柏叶、侧柏叶炭。

【本草汇言】

《名医别录》:味苦,微温,无毒。主治吐血,衄血,利血,崩中,赤白,轻身,益气。令人耐风寒,去湿痹。

《药性论》:君,与酒相宜。止尿血,味苦,辛,性涩,能治冷风历节疼痛。

《日华子本草》:炙,署冻疮。烧取汁,涂头,黑润鬓发。

《开宝本草》:味苦,微温,无毒。主吐血、衄血、痢血,崩中,赤白,轻身益气,令人耐风寒,去湿痹,止饥。

《本草图经》:傅汤火伤,止痛灭瘢。服之,疗蛊痢。

《汤液本草》:气微温,味苦,无毒。

《本草》云:主吐血、衄血及痢血。崩中赤白。

《药性论》云:侧柏叶苦辛,性涩。治冷风历节疼痛,止尿血,与酒相宜。

生用凉,炙用温。

《本草衍义补遗》:属阴与金,性善守,故采其叶随月建,方以取得月令气也。此补阴之要药。其性多燥,久得之大益脾土,以涩其肺。

《本草纲目》:柏性后凋而耐久,禀坚劲之质。乃多寿之木,道家以之点汤常饮,元旦以之浸酒辟邪,皆有取此。

或生或炒,各以本方。

《本草蒙筌》:即止吐衄崩痢,重生发鬓须眉。为燥湿仙丹,系补阴要药。若合黄连煎服,小儿虫痢立痊。

《本草乘雅》:木谐白者柏,向本承制,以全木德,肝藏体用备矣。叶侧曰孙,曰络,曰经,曰脉,克肖乎形。盖肝藏血,失所藏,血吐不止。守所藏,何吐之有。时珍广之洗疗漆疮,金形人,肤受其眚,名曰横漆克承制,又何横之有。

《药鉴》:气微寒,味微苦。主吐血、衄血、痢血、崩血、尿血。久服轻身益气,令人能耐寒暑,更治冷风历节疼痛,此补阴之要药也。其性善守。凡采,必须择月建方向采之,为其得月令之气也。但性多燥,须用蜜水浸之,饭上蒸熟,阴干,服之大益脾土,以滋其肺也。

《景岳全书》:味苦,气辛,性寒。善清血凉血,止吐血衄血,痢血尿血,崩中赤白,去湿热湿痹,骨节疼痛。捣烂可傅火丹,散痄腮肿痛热毒及汤火伤,止痛灭瘢。炙捣可敷冻疮。烧汁涂发,可润而使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备要》:补阴凉血。

苦涩微寒。《本草》微温。养阴滋肺而燥土,最清血分,为补阴要药。止吐衄崩淋,肠风尿血痢,血一切血证。去冷风湿痹,历节风痛,肢节大痛,昼静夜剧,名白虎历节风,亦风寒湿所致。涂汤火伤,捣烂水调涂。生肌杀虫,炙罨冻疮,汁乌髭发。取侧者。丹溪曰:多得月令之气,随月建方取。或炒或生用。桂、牡蛎为使。恶菊花,宜酒。万木皆向阳,柏独四指,受金之正气,坚劲不凋,多寿之木,故元旦饮椒柏酒以辟邪。

《本经逢原》:柏叶性寒而燥,大能伐胃,虽有止衄之功,而无阳生之力,故亡血虚家,不宜擅服。然配合之力,功过悬殊,如《金匮》柏叶汤,同姜、艾治血不止,当无上虑矣。若《济急方》同黄连治小便血,《圣济总录》同芍药治月水不断,纵藉酒之辛温,以行苦寒之势。但酒力易过,苦寒长留,每致减食作泻,瘀积不散,是岂柏叶之过欤?

《本草崇原》:凡草木耐岁寒,冬不落叶者,阴中有阳也。冬令主太阳寒水,而水府属太阳,水脏属少阴,柏叶禀寒水之气,而太阳为标,禀少阴之气而君火为本,故气味苦,微温。主治吐血、衄血、痢血、崩中赤白者,得水阴之气而资养其血液也。轻身益气,令人耐寒暑,去湿痹,生肌者,得太阳之标,少阴之本,而补益其阳气也。柏子仁气味甘平,故禀太阳寒水而兼得太阴之土气。侧柏叶气味苦微温,故禀太阳寒水而兼得少阴之君火。叶实之所以不同者如此。

《本草求真》:[批]凉血止血。

侧柏叶专入肺、肝。苦涩微寒。书言养阴滋肺燥土,然禀受西金,坚劲不凋。魏子才《六书精蕴》云:万木皆向阳,而柏独西指,故字从白。白者,西方也。陆佃《埤雅》云:柏之指西,犹针之指南也。柏有数种,入药惟取叶扁而侧生者,故曰侧柏。寇宗奭曰:予官陕西,登高望柏千万树皆——西指。盖此木至坚,不畏霜雪,得木之正气,他木不及,所以受金之正气所制,——西指也。服此大能伐胃。虽有止血凉血之功,而气味与血分无情,不过仗金气以制木,借炒黑以止血耳。汪昂曰:肢节大痛,昼静夜剧,名白虎历节风。亦风寒湿所致。《别录》称为补益,似属未是,但涂汤火伤损,生肌杀虫,炙罨冻疮。汁染须发最佳。[批]侧柏汁。酒浸或炒或生用。桂、牡蛎为使。恶菊花。宜酒。元旦饮椒柏酒以辟邪。

《得配本草》:苦,涩,微温。入手太阴经血分,养阴清肺,止血和阳,生肌杀虫。泻呕逆火,涂汤火伤。

得川连,治尿血。佐槐花,治下血。得榴花,研末吹鼻,治鼻衄不止;得干姜、阿胶、马通汁,治吐血不止。配白芍,治月水不断。

生用凉,炙用温。

《本草新编》:柏叶苦涩,止能敛肺,遏吐血、衄血,亦生须发。但非补阳要药,不可与柏子仁同类而并称也。

《本草分经》:苦,寒,燥涩,最清血分湿热。治一切血症,风湿诸痹,历节风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侧柏叶体外实验对部分球菌及杆菌有抑制作用。

2.  侧柏及其所含黄酮类对小鼠有镇咳祛痰作用,有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缓解支气管痉挛作用,且可部分阻断乙酰胆碱作用。

3.  侧柏叶煎剂能显著减少小白鼠自发性活动和延长戊巴比妥钠的睡眠时间,但对咖啡因所致惊厥无拮抗作用。

4.  侧柏叶煎剂能明显缩短动物出血及凝血时间,具有一定的止血作用。

5.  侧柏叶煎剂醇沉淀物给麻醉猫静注或灌胃,均可使血压轻度下降,并对离体兔耳血管有扩张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白  茅  根(《本经》)

白茅根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干燥根茎。均系野生。全国各地均产。原植物生于路旁向阳干草地或山坡上。喜温暖湿润气候,喜阳耐旱,一般坡地或平地均可生长。味甘,性寒。入肺、胃、膀胱经。功效凉血止血、清热利尿。临床用名有白茅根、茅根炭。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甘,寒。主治劳伤虚羸,补中益气,除瘀血,血闭,寒热,利小便。

《名医别录》:无毒。主下五淋,除客热在肠胃,止渴,坚筋,妇人崩中。久服利人。

《药性论》:茅针,臣。能破血,主消渴。根,治五淋,煎汁服之。

《日华子本草》:凉。主妇人月经不匀,通血脉,淋涩。

《开宝本草》:味甘,寒,无毒。下五淋,除客热在肠胃,止渴,坚筋,妇人崩中。

《本草纲目》:白茅根甘,能除伏热,利小便,故能止诸血哕逆、喘急消渴,治黄疸水肿乃良物也。世人因微而忽之,惟事苦寒之剂,致伤冲和之气,乌足知此哉?

止吐衄诸血,伤寒哕逆,肺热喘急,水肿黄疸,酒毒。

《本草经疏》:茅根正禀土之冲气,而兼感乎春阳生生之气以生,故共味甘气寒而无毒。入手少阴、足太阴、阳明。劳伤虚羸必内热,甘能补脾,甘则虽寒而不犯胃,甘寒能除内热,故主劳伤虚羸。益脾所以补中,除热所以益气,甘能益血。血热则瘀,瘀则闭,闭则寒热作矣。寒凉血,甘益血,热去则血和,和则瘀消而闭通,通则寒热自止也。小便不利由于内热也,热解则便自利。淋者血分虚热所致也,凉血益血则淋自愈,而肠胃之客热自解,津液生而渴亦止矣。肝藏血而主筋,补血凉肝则筋坚矣。血热则崩,凉血和血,崩自愈矣。血热则妄行,溢出上窍为吐,为咯,为鼻衄,齿衄,凉血和血则诸证自除。益脾补中利小便,故亦治水肿、黄疸,而兼理伤寒哕逆也。

简误:因寒发哕,中寒呕吐,湿痰停饮发热,并不得服。

《本草蒙筌》:味甘,气寒。无毒。下淋利小便,通闭逐瘀血。除客热在肠胃,止吐衄因劳伤。解渴坚筋,补中益气。

《本草乘雅》: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体柔而性直,故先王用之以藉。易藉用白毛,无咎,象曰柔在下也。盖兑金在上,巽柔在下,而柔丽乎中,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诚阳中之阴,入手太阴肺,中见阳明中治法,以行营卫阴阳者也。盖太阴肺,其始从中焦,明丽于内,慎斯于中,布气以往,斯无所失,是以补中,气乃益,劳乃复,伤乃续,虚乃实,羸乃充。以及除瘀血闭,寒热便利,咸成布往之功力休徵尔。别录广利便,及五淋,瘀血,及崩中,劳伤虚羸,及强筋坚骨,肥肌致腠。大明广血闭,及月水不匀,血脉淋沥。肘后拘嚼茅根,辟谷不死,亦广补中益气尔。庞安常主温病伏热在内,令胸满呕哕,属大下协热所致。芭根建立中内,葛根起亟阴气,更广仲景先生葛根汤法,从中布气,从肌解散尔。肘后疗虚后水肿,为命门火衰,肾虚水泛,赤小豆主肾水之心谷,藉茅根之明丽,釜底燃薪,吸呼肺气,营卫乃将,水道乃行也。若黄胆、谷胆、劳疸、黄汗、石水,色变于色,标见于皮者,猪为水畜,君以茅根,亦广肘后治水方法,但前方偏于向右,此更兼于从左。若千金解中酒毒,恐烂藏府者,饮茅根汁,以涤中焦,还须佐以葛花,想更神异。若卒中五尸,致损生阳之属,为腹痛胀急不得息,上冲心胸,旁攻两肋,牵引涌动尸鬼为害者,利以坚金,烧以茅火,追穷瞿寻逐,令生阳以死死阴,壮百骸以转中气,助中气以起百骸,饵食肤受,罔不有功,藉用白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

《药性解》:茅根,味甘,性寒,无毒,入胃、小肠二经。逐瘀血,通血闭,止吐衄,下五淋,利小便,理劳伤,补虚羸,除肠胃客热,治妇人崩漏。

按:茅根利水,本入小肠,而胃则其传受,故亦入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景岳全书》:味甘凉,性纯美,能补中益气,此良药也。善理血病,凡吐血衄血,瘀血血闭,及妇人经水不调,崩中漏下。且通五淋,除客热,止烦渴,坚筋骨,疗肺热哕逆喘急,解酒毒及黄疸水肿,久服大是益人。若治痈疽疖毒,及诸毒诸疮诸血,或用根捣敷,或用此煮汁调敷毒药等,或以酒煮服,无不可也。茅有数种,处处有之,惟白者为胜。春生芽,布地如针,故曰茅针,可以生啖,甚益小儿,功用亦同。

《本草备要》:泻火,补中,止血,止哕。

甘寒。入手少阴、心。足太阴、阳明。脾、胃。补中益气,除伏热,消瘀血,利小便,解酒毒。治吐衄诸血,心肝火旺,逼血上行,则吐血;肺火盛,则衄血。茅根甘和血,寒凉血,引火下降,故治之。扑损瘀血捣汁服,名茅花汤,亦冶鼻衄产淋。血闭寒热,血瘀则闭,闭则寒热作矣。淋沥崩中,血热则崩。伤寒哕逆,即呃逆。《说文》曰:哕气牾也。东垣作干呕之甚者,未是。肺热喘急,内热烦渴,黄疸水肿。清火行水。时珍曰:良药也。世人以微而忽之,惟事苦寒之剂,伤冲和之气。乌足知此哉!

《本经逢原》:甘寒能降,除伏热,利小便止渴,治伤寒呃逆喘哕,主吐衄便溺诸血,治黄疸水肿,胃反上气,五淋疼热,及痘疮干紫不起,但呕逆吐衄。亦有因于寒者,即非所宜。《本经》主治劳伤虚羸者,以甘寒能滋虚热,而无伤犯胃气之虞也。言补中益气,胃热去而中气复,是指客邪入伤中州,渐成虚羸而言,非劳伤本病所宜。昔人考本草功用,言白茅根与百脉根相类。今肃州不行岁贡,百脉根无从可得,而止渴去热之用,白茅根裕如也。其茅花甘温,色白轻虚,力能上升入肺,散热止衄。屋上败茅,研敷斑疮湿烂,取其收湿之力也。

《本草崇原》:白茅色白味甘,上刚下柔,根多津汁,禀土金水相生之气化。主治劳伤羸瘦者,烦劳内伤,则津液不荣于外,而身体羸瘦。茅根禀水精而多汁,故治劳伤羸瘦。补中益气者,中土内虚,则气不足。茅根禀土气而味甘,故能补中益气。除瘀血血闭者,肝气内虚,则血不荣经,而为瘀血血闭之证。茅根禀金气而色白,故除瘀血血闭。肺金之气外达皮毛,则寒热自愈。皮毛之气下输膀胱,则小便自利。

《本草求真》:[批]清胃火,消瘀血,利水道。

茅根专入胃、肝。味甘性寒,清热泻火,消瘀利水。凡苦寒之药,未有不伤气败胃。此药味甘性纯,专理血病,凡一切吐血衄血、血瘀血淋、血崩血闭,并哕逆喘急烦渴,黄疸水肿等症,因热因火而成者,服之热除而血即理,火退而气与水即消矣。吐血由于心肝火旺,逼而上行,与衄血由于肺火所致,皆当用此水煎温服。或为末,米泔水调服。且能解酒毒,恐烂五脏,用茅根汁饮一升。溃痈疽及疖毒诸疮,或用根捣敷,或用此煮汁调敷毒等药,或以酒煮亦无不可。此药甘不泥膈,寒不伤中,为治虚羸客犯中州之剂。时珍曰:良药也。世人以微而忽之,惟事苦寒之剂,伤中和之气,乌足知此哉。至云能以补中益气,虽出《本经》然亦不过因其胃热既除而中气自复,岂真补益之谓哉。经解之说,似未可信。

《得配本草》:甘,寒。入手少阴、太阴,兼入足太阴、阳明经。善理血病。治吐衄诸血,瘀血血闭,经水不调,淋沥崩中。除伏热烦渴,胃热哕逆,肺热喘急。消水肿黄疸,通五淋,解酒毒。

配葛根,治温病热哕。汁煮猪肉,治五种黄疸;根配枇杷叶,治冷啘。因热盛饮水,暴作冷啘。

止血,治产淋,用花亦良。痈疖未溃者,用针,酒煎服,一针溃一孔,二针二孔。消瘀血,童便浸捣汁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经疏证》:茅之为物,拔其根而相牵引,故曰茹,相牵引之貌。今观夫茅皆生坏壤,凡欹倾处有茅,则崩溃,以其互相牵引,能使土相属也。低洼积水之地则不生,有茅处则不积水,以其体滑能泻水也。然生于燥土而偏多津,荣于春夏而偏色白,花茸茸然白而有光,偏开于初夏,叶枯后犹挺然殷赤,虽至得火即燎,亦不萎,是其于至阳中得浓阴,于至阴中得坚阳。惟其于至阳中得浓阴,故凡劳伤虚羸证中,能为之补中益气也;于至阴中得坚阳,故凡瘀血血闭证中,能为之除寒热也。夫劳伤虚羸之须补中益气者,定系火烁夫土,而土不黏;瘀血血闭之能为寒热者,必是阳翳夫阴而阴不服,土不黏即崩析之初阶,阴不服即战阳之著象,得生于刚土,十百比连,互相牵引,而多津之物,使阴行于中,阳散于外,斯土遂受益而成发育之功,阴得和阳而解斯争之扰。名曰补虚,非补虚也,济阴气于阳中,则阳自不偏刚而不能化气耳;名曰通血,非通血也,和阳气于阴分,则阴自不蓄怒,而与阳相争耳。不然,别录是为本经点睛者也,其应劳伤虚羸补中益气,则曰除客热,在肠胃止渴坚筋,其应瘀血血闭寒热,则曰妇人崩中耶,利小便者,即其不受积水之能事,其苗下水者,即利小便尤有力耳。

白茅初春而芽,届夏而花,用其根,采以六月,岂非以其始于木,畅于火,成于土乎?故味为甘,甘者专乎土也,然当火土司令时,偏不禀其燥热,而独全其甘寒,是能于至阳中禀清和之阴,即以清和之阴,转达其至阳之化者也。观本经所主,非以其裕阴和阳乎?固非谓其以通利为能,然亦不以止畜为功,盖其能行能止者,皆阳从外而依阴,阴从中而起阳,流行坎止,得应处然之节耳。即谓其甘寒能和血,血和而通塞不爽其度者,犹浅之乎视先圣之言也。其扼要只在热散而阴和,阴和而阳愈宣。盖在天之阳无阴则无以化,犹在地之阴无阳则亦无以化也。

《本草分经》:甘,寒。入心、脾、胃。凉血消瘀,除热行水,引火下降。

《医学衷中参西录》:味甘,性凉,中空有节,最善透发脏腑郁热,托痘疹之毒外出;又善利小便淋涩作疼、因热小便短少、腹胀身肿;又能入肺清热以宁嗽定喘;为其味甘,且鲜者嚼之多液,故能入胃滋阴以生津止渴,并治肺胃有热、咳血、吐血、衄血、小便下血,然必用鲜者其效方著。春前秋后剖用之味甘,至生苗盛茂时,味即不甘,用之亦用效验,远胜干者。

茅针:即茅芽,初发犹未出土,形如巨针者,其性与茅根同,而稍有破血之力。凡疮溃脓未破者,将茅针煮服其疮即破,同一针破一孔,两针破两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白茅根具有止血作用,可缩短出血及凝血时间。

2.  白茅根水浸液有降低血管通透性作用。

3.  白茅根有利尿作用。

4.  白茅根煎剂在试管内对福氏、宋内氏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

5.  白茅根水醇缩合提取物使小鼠心肌86Rb的摄取量增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血余炭

原帖(空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藕    节(《药性论》)

藕节为睡莲科植物莲的干燥根茎节部。均系栽培。主产于浙江、江苏、安徽。原植物生于水泽、池塘、湖沼或水田内。喜温暖湿润气候,生长时水位不宜淹没立叶。味甘、涩,性平。归肝、肺、胃经。功效收敛止血、消瘀。临床用名有藕节、藕节炭。

【本草汇言】

《药性论》:捣汁,主吐血不止,口鼻并皆治之。

《日华子本草》:冷,解热毒,消瘀血,产后血闷,合地黄生研汁,热酒并小便服并得。

《本草纲目》:一男子病血淋,痛胀祈死。予以藕汁调发灰,每服二钱,服三日而止痛除。《养疴漫堂》:宋孝宗患痢,众医不效。高余偶见一小药肆,召而问之。其人问得病之由,乃食湖蟹所致,遂诊脉曰:此冷痢也。乃用新采藕节捣烂,热酒调下,数服即愈。高宗大喜,以捣药金杵臼赐之,人遂称为金杵臼,严防御家,可谓不世之遇也。大抵藕能消瘀血,解热开胃,而又解蟹毒故也。

止咳血、唾血、血淋、溺血、下血、血痢、血崩。

《本草经疏》:藕禀土气以生,其味甘,生寒熟温。入心、脾、胃三经。生者甘寒,能凉血止血,除热清胃,故主消散瘀血,吐血,口鼻出因,产后血闷,掩金疮伤折,及止热渴,霍乱烦闷,解酒等功。熟者甘温,能健脾开胃,益血补心,故主补五脏,实下焦,消食止泄,生肌,及久服令人心欢止怒也。本生于污泥之中,而体至洁白,味甚甘脆,孔窍玲珑,丝纶内隐,疗血止渴,补益心脾,真水果中之嘉品也。又能解蟹毒。

《药性解》:藕,味甘,性平,无毒,入脾经。主散瘀血,止吐衄,解热毒,消食止渴,除烦解酒。和蜜食之,能肥腹脏,不生诸虫;煮熟食之,能实下焦,大开胃脘。其节尤佳。其皮散血不凝。

《本草备要》:凉血散瘀。

涩平。解热毒,消瘀血,止吐衄淋痢,一切血证。和生地汁、童便服良。藕生甘寒,凉血散瘀,宋大官作血羹,误落藕皮,血遂涣散不凝。一人病血淋,痛胀欲死,李时珍以发灰二钱,藕汁调服,三日而愈。《梅师方》:产后余血上冲,煮汁服。止渴除烦,《圣惠方》:藕汁蜜和服,治时气烦渴。解酒毒、蟹毒。捣烂热酒调服。煮熟甘温,益胃补心,多孔象心。止泻能实大肠。止怒。久服令人欢,益心之效。生捣罨金疮伤折,熟捣涂拆裂冻疮。《肘后方》:卒中毒箭者,藕汁饮,多多益善。孟诜曰:产后忌生冷,独藕不忌,为能散瘀血也。澄粉亦佳,安神益胃。

《本经逢原》:莲出淤泥,而无浊气沾染,其根通达诸窍,联绵诸络,允为交媾黄宫,通调津液之上品。入心脾血分,冷而不泄,涩而不滞,产后血闷,及血淋尿血宜之。新产生冷皆忌,独生藕不禁,为其能止热渴,破留血也。生食止霍乱虚渴,蒸食开胃实下焦。捣浸澄粉服食,治虚损失血,吐利下血。又血痢口噤不能食,频服则结粪自下,胃气自开,便能进食。但市者皆豆麦、菱粉伪充,不可混用。

藕节之味大涩,能止骤脱诸血,产后闷乱,隔水顿热,和童子小便饮之。一人患血淋胀痛,百药不应,以生藕汁调发灰服之,三日血止痛除。以其性专散血,而无伤耗真元之患也。

莲房入厥阴,功专止血,故血崩下血溺血,皆烧灰用之。虽能止截,不似棕灰之兜塞也。

《得配本草》:伏硫黄。

涩,平,消瘀血,解热毒。止一切血病。

得川芎为末,治鼻渊脑泻。捣烂热酒服,治蟹毒下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经疏证》:荷之为物,若分析而言,根则藕与节,茎则帖水与出水,取义皆应有别,而本经乃概之曰藕实茎,一似可任其相混而不必分者何哉?夫实之从上倒生,先具花叶之茎,而独无藕质,根之从下挺出,先成藕之质而花最后期,虽以次长养,究一气迥环。故莳莲者不能不先生藕而后发花,莳藕者亦不能不叶先茁而藉绩成,是本经之主补中养神益气力除百疾者,断不嫌其混,别录之主热渴散血生肌者,又不嫌其析。盖以气言,则之生藕为自阳入阴,藕之生?为从阴出阳,阴阳迥环,递相生化,实所以开水土之黏固。花发时遇烈日则挺拔,遇阴翳则萎瘁,曳至阴以媾至阳,凝至阳而成化育,又所以联火土之相生,曰补中养神,则亦何庸析也。若以血言,则花叶之得以交于阳,全藉茎藕之引于阴,藕非水不能生,茎非藕无所浥,而色赤之花独据其物,生长敛藏之会,一如中焦之受气取汁,长藕者以是而终,结莲者以是而始,故凡血以热结津以热耗者,咸赖此布散调剂,以通彻其阴阳,交宣其水火,曰主热渴散血生肌,则又何可不析也。要之血以气之煦,故不至滞而不行,行而妄出;气以血之濡,故不至化火劫阴,阴随火竭。然血而痼气,终成灭顶之凶,气纵耗阴,犹有遗核之结,此水涨没荷,则根茎花叶无有不死,而水竭土坼,则仅枝叶槁而藕难卒坏,是其托命于阴,畏阴之横而不畏阳之炽,断可识矣。莲者不偶也,藕者不连也,藕本自连,因节界之而不连,莲本不连,因相攒聚而连,是阴阳虽出于偶奇,然实阴根于阳,阳源于阴矣。乃奇者外开而中有物(莲肉劈之则成两瓣而中含薏),偶者外连而中无物,是据于上者为坎,蹲于下者为离,人之身不坎系肾而离系心乎?令且反之,则所谓取坎填离,以离济坎者,两端之用已谐,其所受益自必在中,而命为补中养神无惭矣。刘潜江之言曰,主水土相交而出地者,阴中少阳也,其性主升,阳升而阴随之,则水气达而土气亦达,乃成上行之地道焉。斯为补中,以水得交于火也,主水火相媾而下归者,阳中少阴也,其性主降,阴降而阳随之,则火气畅而土气亦畅,乃成下济之天道焉。斯为补中,以火得交于水也,夫其钟天一之灵,以透发地二之德,自初生之弱,以及出水之荷,无不随其茎而有经纬,随其节而有贯串,不独成藕者脉络井然,窍穴洞彻也。且其出水生花者,由花生芷,芷生莲,莲生菂菂生薏,顿具数种色相,即一花实之中,有终其水中之火以上行,始其火中之水以下彻者,盖莲从藕根抽茎开花以至结实,皆自下而上,而实中之意,包含根茎花叶,形复倒垂,有归根复命之义。而细验其经纬贯串,虽些微而具全体,观其始而黄,黄而青,青而绿,绿而黑,中含白肉,内隐青心,是或火土相生,土木相合,金木相媾,致水土之气达,而终其经纬条达之化,火土之气畅,而始其经纬条达化者,皆在此一花实中。故莲实非特交水火以益土,更即土而能行水火之升降,若藕及藕节荷叶及蒂,后人类用以活血,不知能达水中之气,即是和血。血固源于水而成于火者也,达水者自下而上以资血之始,畅火者自上而下以资血之生,水气不得化而血病者,犹其从上下生一线生机,具藕全体,乃能裕血化源,为血证利益耳。

《本草分经》:生用甘寒,凉血散瘀,治上焦痰热。煮熟甘平补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18 10:20 , Processed in 0.197263 second(s), 15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