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心是莲花开

[佛化生活] 名寺古刹(连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1 07:36 | 显示全部楼层

福建开元寺

[历史沿革]
开元寺,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古楼区开元路78号,建于南朝梁太清三年(549年),是福建省现存较古老的寺院。
此寺原称“灵山寺”,后改为“大云寺”,唐初又名隆兴寺,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改为今名。寺额“开元寺”三字,出自唐朝名书法家欧阳询之手,笔力险劲,结体紧密,今尚存。开元寺曾是福州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寺院,其范围按现在的地名来说,东起井大路,西至尚宾路,南达三牧坊,北跨龙山与芝山,当年约占城区面积的十分之一。会昌五年(845年),整饬天下佛寺,一州只准保留一寺,当时开元寺在福州规模最大,得以保存。
开元寺在历史上遭受数度火灾,寺基逐渐被侵占,到清末,大殿亦焚殿,所存寺宇不及十分之一。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年,寺复遭敌机轰炸。民国三十年(1941年)和三十三年(1944年),福州两度沦陷,寺更遭毁。幸得雪峰寺宝松和尚下山入寺住持,得存殿宇数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十一月,这时已是抗战胜利后一年,由群众和南洋华侨捐募重建铁佛殿,并创办佛教医院及佛学图书馆等。佛教医院即今福州市人民医院的前身,其院址是从前的药师殿。铁佛殿内有铁佛一尊,称“阿弥陀佛”,叠掌跏趺坐于莲花台上,外披泥贴,法相庄严。铁佛高5.3公尺,头部实心,身躯空心,人立其肩上,伸手摸不到头顶,估计重量达十万斤以上。清乾隆时陈云程《闽中摭闻》载,铁佛殿前柱子两侧刻有明末举人曾异所撰楹联:“古佛由来皆铁汉,凡夫但说是金身。”
铁佛的铁造年代,不见记载,人们多误认为是后唐王审知所铸的三万斤铜佛(其实王审知所铸的是辟支佛一组共三尊)。清初“海外散人”所写《榕城纪闻》中有一则曰:“顺治十六年(1659年)四月初一日,重建铁佛殿,在佛座下开出银塔一座,上题:‘宋元丰癸正月初一日立,刺史刘瑾。’”据此,铁佛当铸于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之前。
开元寺铁佛是省最大的铁佛,据考证,铁佛是以蜡铸法浇铸,这在当时十分不容易,为研究我国古代冶炼技术提供了一个可贵的实物资料,它充分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和才智。1961年,铁佛列为市级保护文物,现仍完整保存。1980年,重修了铁佛殿。
在开元寺灵源背面东边的小阁中,立着一尊空海铜像。只见大师身着布衣,左手握禅仗,左手拿念珠,脚登草鞋,背负草帽,双目平视,一副长途跋涉、风尘仆仆的神态。铜像通高3.5米,其中身高2.8米,重1.3吨,是日本真言宗信徒出资委托中国航空航天工业部所属南京晨光机器厂铸造的。1993年,日本“日中友好空海像建立奉赞团”一行一百二十多人,专程前来开元寺参加空海铜像的安位典礼。
寺内的宝松禅师纪念堂建于1982年,纪念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重建铁佛殿以及创办佛教医院、佛学图书馆的宝松和尚。
开元寺还是历史上著名的佛经刻印场所。宋时刻的梵本(毗卢大藏经》,共有1451部、6132卷,与神州东禅寺的《崇宁万寿大藏》合称福州藏。
[名寺胜景]

开元寺风光
开元寺现存建筑除铁佛殿、灵源阁、宝松纪念堂外,还有毗卢阁、地藏殿等。全寺僧众按中国佛教仪轨统一上殿,做早晚课,实行方便过堂,统一诵经,过如法如律的宗教生活。
现存文物有唐或宋铸千年特大型铁佛——阿弥陀佛,佛身高5.92米、宽4米、重10万斤以上;宋代七层石塔;宋代石槽;明式阁楼;清代殿堂。
[当今住持]
本性法师,祖籍福建,剃度于常熟兴福寺。先后毕业于南京栖霞山佛学院、北京中国佛学院、斯里兰卡凯拉尼亚大学。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嗣法于圆瑛大师的入室弟子明旸长老。现任中国佛协常务理事、福建省佛协副会长兼秘书长、福建佛学院院委会副主任、福建省开元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泰宁县慈航大师研究会会长、福州开元寺方丈、泰宁庆云寺住持。出版专著:开示录《如何安心》、行脚记《孤僧万里行》、中译英的《佛陀和他的十大弟子》等。
[交通通讯]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鼓东路        
邮编:350001
电话:86-591—87627025   
传真:+86-591-87627025
网站:www.fzkys.com
 楼主| 发表于 2010-6-21 0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潭柘寺

[历史沿革]
潭柘寺,位于北京市西门头沟区,是北京郊区最大的寺院之一,占地6.8公顷。寺院坐倚身后的宝珠峰,西有莲花、架月、象王峰;北有及云、璎珞峰;东有回龙、虎距、捧日、紫翠峰;南面一片平畴沃野,九峰环抱,天成胜地。故俗语称潭柘寺曰:“前有照,后有靠,左右有抱。”
据《潭柘山岫云寺志》载,远在一千年前的西晋(265—317),山上已建有嘉福寺,传说唐代华严法师曾在寺传法,武则天时扩建改名为龙泉寺。五代后唐时期,从实禅师率徒在寺内讲经,声传四方,烟火鼎盛。金代皇统年间(1141—1149)重修后改名大万寿寺。明天顺元年(1457)又复名嘉福寺,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再行扩建,更名岫云寺。名称虽更迭频繁,但寺址却保留在原处。现存建筑为明清两代遗物。因寺后有龙潭,山间有柘树,便习惯称这座千年古刹为潭柘寺。
古人称“潭先柘,柘先寺”。作为潭柘寺名称起源的龙潭,位于寺后的云集峰上,离寺约2里路。池潭方广丈余,12块大青石雕成一条青龙,水从龙嘴里喷出,注入潭中,潭边有龙亭和石碑。相传潭龙舍潭为庙基后,搬迁到这里。从潭柘寺到龙潭沿途有观音洞、海蟾石等古迹遗址。观音洞内塑有观音大士未出山时的塑像,洞内泉水相传能治眼疾。沿途树木葱郁,异草丛生。
[寺院胜景]
  
 
寺因山而建,坐北朝南,故殿堂高下参差。周围古木扶疏,寺前松柏交翠,修竹成荫,流水淙淙,碑塔如林。主要建筑分成三路,中路建在南北中轴直线上,有牌楼、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卢阁等。最南端是一座彩绘木牌楼,上书康熙御笔亲题“翠嶂丹泉”、“香林净士”,下有一对石狮,威武雄壮。穿过牌楼后的怀远桥,便是山门。山门内古松苍劲,其中尤以“清、奇、古、怪”四松最为有名。山门上刻康熙御笔“敕建岫云寺”,两侧的红墙上嵌有琉璃大字,左为“佛日增辉”,右为“法轮常转”。山门内是天王殿,殿中两侧供奉高约3米的彩塑四大天王像:东方护国天王手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手握宝剑;西方广目天王手环蛇龙;北方多闻天王左执伞、右执鼠,脚下踩着妖魔鬼怪,意为风调雨顺,永镇妖魔之意。中央供奉含笑而坐的弥勒佛,佛身后为护法神韦陀。
天王殿后的大雄宝殿是全寺的主体建筑,为五开间重檐庑殿顶,上覆黄琉璃瓦绿剪边屋面,上下檐悬“清净庄严”、“福海珠轮”金字大匾,为康熙和乾隆的亲笔。正脊两端有巨形碧琉璃鸱吻,高2.9米,色彩鲜艳,形态生动。鸱吻上系有鎏金长链,气势轩昂。相传潭柘山下原是个海眼,寺址原为水潭,唐时华严大师在此传经,潭龙也来听经,但总看不见大师的容貌。后来听山神说只有大师生气时天龙鬼神才能见到他,于是潭龙故意把饭洒在地上惹大师生气才见大师容颜,于是连忙施礼陪罪,并表示愿舍潭为寺。当天夜里风雨大作,水潭化为平地,水中涌出两个鸱吻,据说此为龙生九子之一,后来用作大雄宝殿正脊两端的建筑构件,一为装饰,一为镇邪。据说清康熙皇帝初来寺时在马上看到鸱吻跃跃欲飞,便令人用金链锁住。殿内正中供奉硕大的释迦佛像,神态庄严,两侧分立阿难、迦叶塑像。
大雄宝殿后是三圣殿,今已不存。殿两侧植有两株巨大银杏树,相传为辽代种植。东边一株高数十米,粗可数围,树荫浓密。当年康熙帝来时树新生一枝,表示祝贺,康熙帝命名此树为帝王树;西边一株树干丛生,据说每出一帝树就增生一千,人称配王树。中轴线上有毗卢阁,为康熙所命名。阁为二层硬山木结构建筑,高15米,供奉漆金木雕菩萨5尊,挂有乾隆御书的“圆灵宝镜”大匾,两旁楹联为“寺枕龙潭七祖分支传妙法,山连鹫岭九峰环翠拥诸天”,上层供奉三世佛。在两侧山墙外有石级可上,屋面造型别致,登阁远眺,远处群山如黛,近处全寺尽收眼底。
寺东路是庭院式建筑,有方丈院、廷清阁、流杯亭、帝后宫、舍利塔、地藏殿、元通殿、竹林院等,碧瓦朱栏,绿竹葱秀。竹林有一方亭,上悬“猗亭”,乾隆御题匾额,俗称流杯亭。亭内巨大的汉白玉石基上凿有形似蟠龙的水渠,龙岩泉之水流进亭内,引水入渠,盛酒杯中,杯随水流,别具一格。
西路由寺院式殿堂组成,有楞严台、戒台、观音殿、龙王殿、祖师庵、大悲坛、写经室、西南斋等,庄严肃穆,瑰丽辉煌。戒台是和尚受戒的地方,室内供奉接引佛。佛教和尚授戒分三种或说三级,称“三坛大戒”,即“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潭柘寺戒台是专授比丘戒的地方。观音殿位于全寺最高处,红墙绿瓦,巍峨壮丽。廊下挂有乾隆手书“莲界慈航”匾,殿内观音彩塑端坐莲台之上,敛目合掌,隽秀端庄。殿内原有两个凹陷的砖石足迹,相传为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儿妙严公主出家在此礼拜磨出的遗址。殿西原龙王殿下挂有一块石鱼,长1.5米,重150公斤,远看仿佛为铜铸,敲击不同部位会发出各种不同的声响。
寺院前方的塔院中还有辽、金、元、明、清的僧塔共72座,玲珑多姿,集各代塔之大观。有金天眷时(1138—1140)的“佛日圆明海云禅师塔”、金大定十五年(1175)的“广慧通理禅师之塔”、金大定十九年的“故奈的长老塔”和忽必烈女儿的“妙严大师之灵塔”及各种藏式砖塔。
[当今住持]
潭柘寺现任住持常道法师。自1998年夏季始,潭柘寺重新迎请僧团到寺内主持法务,诵经拜佛。
[交通通讯]
地址:北京西郊门头沟区潭柘寺镇
邮编:102300
电话:+86-10-60862509、60862506
传真:+86-010-60862977
网址:http://www.tanzhesi.com.cn

 楼主| 发表于 2010-6-21 0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江苏寒山寺

[历史沿革]
寒山寺,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始于佛教盛行之梁天监年间,唐贞观中寒山曾至此而得名。梵宇历劫,屡毁屡建,佛子之心可鉴;千五百年,几经沧桑,沿革当理分明。原《志》志寺第二,今列《沿革》卷二。
寒山寺,座落在苏州古城西阊门外七里古运河畔,比邻枫桥,曾称枫桥寺。座东朝西,门对古运河,旧临官道,今属江苏省苏州市金阊区枫桥镇。其创建年代已不可详考,相传始于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19),初名“妙利普明塔院”。(首见《吴郡图经》,后《吴郡志》、《姑苏志》、《百城烟水》、《苏州府志》等地方史志均沿其说以至于今。)
唐贞观中(627-649)天台高僧寒山曾止于此,故名寒山寺。明姚广孝《寒山寺重兴记》载:“唐元和(今注:当为贞观)中,有寒山子者,不测人也。冠桦皮冠,著木履,被蓝缕衣,掣风掣颠,笑歌自若,来此缚茆以居。”“希迁禅师于此创建伽蓝,遂额曰‘寒山寺’。”
宋嘉祐中(1056-1063)改赐名“普明禅院”。范成大《吴郡志》载:“普明禅院,即枫桥寺也。在吴县西十里,旧枫桥妙利普明塔院也。”
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仍称枫桥寺(孙觌《枫桥寺记》)。
元代始复称寒山寺,元顾仲瑛、汤仲友等诗均题名为寒山寺。其后均沿用寒山寺名。
唐代
寒山寺在唐代以前事无记载。唐代事,则因贞观中高僧寒山曾止于此,希迁禅师据此遂额伽蓝曰“寒山寺”。据姚广孝《寒山寺重兴记》所载:“寺当山水之间,不甚幽邃,来游者无虚日”;又唐张继《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天下传诵,于是黄童白叟皆知有寒山寺也.”时寒山寺规模虽小,声名很大。
宋代
北宋太平兴国初(976-978)节度使孙承祐重建佛塔七层,则旧曾有塔,或认普明祖师塔为佛塔。此时重建于寺院内。
南宋建炎四年(1130)金兵南侵,苏州西郊官寺民舍,一夕被焚殆尽。寒山寺虽幸免于火,却遭官军蹂践。“寺僧逃匿,颓檐委地,飘瓦中人。”卧见天日,四壁萧然,如逃人家(据《枫桥寺记》)。
绍兴四年(1134)有长老法迁者,不明其所自来,亲率徒辈,扶倒补败,节衣缩食,铢积寸累,艰苦备尝,惨淡经营,历时十二年,终使“栋宇一新,可支十世”。其间佛塔重修,即费时三年。又新建水陆院,严丽靓深,为龙象所栖。修复后之寒山寺,其规模气势,远胜往昔。
元代
元末时张士诚据苏,寒山寺及孙承祐重建、法迁重修之佛塔,一并毁于战火。
明代
明洪武间(1368-1398)僧昌崇重建(《百城烟水》)。《姑苏志》称:洪武归并佛宇,但列丛林,而以子院附见其下。此寺(按指寒山寺)归并寺三(秀峰寺、慧庆寺、南峰寺)、庵四,寒山寺在明初尚为丛林,“盖正在昌崇重兴之后也”。
永乐三年,深谷昶禅师修。据姚广孝《寒山寺重兴记》载:“圣朝永乐三年(1405),深谷昶禅师老成有戒行,札授住持,赤手奋发,化募众檀,刜荆榛,畚瓦砾,先建佛殿,次立丈室、山门及说法之堂,楼禅之所,庖库湢溷,凡合有者毕备。”殿堂内塑供释迦世尊等诸佛像(见《法像》卷)。
正统已未(1439)郡侯况锺再修(《百城烟水》)。
嘉靖间(1522-1566),僧本寂铸钟建楼,钟遇倭变,销为炮。唐钟未详何时毁,寺钟年月可考始此。(据《百城烟水》及原《志》按语)
万历四十年(1612),僧明吾鉴(即西流吾公、松溪鉴公)建龙函阁,而大殿毁。四十六年,西流法师师徒鼎新(见《百城烟水》)。
万历四十六年,大殿火,明年修复之(乾隆《苏州府志》)。
明末,有豪民侵占寺基,住持某僧支撑法门,请于文文肃公,书石证明其事,并有黄山居士张、钱、姚三帖记事。(详《碑刻》卷)
清代
清顺治初,几为汛署,僧天与力守勿废(见《百城烟水》)。至清康熙五十年冬(1711)大殿又火。旧有水陆院,今久湮坏,塔亦莫知其迹(见乾隆《苏州府志》)。
乾隆三十九年(1774)甲午八月,住持比丘宣能续建大殿、前轩(事见题名碑残石)。
道光年间(1821-1850),“寺僧之老者弱者,住持者过客者140余人,忽一日尽死”。后经勘查为误食后园毒蕈所致,而寒山寺由此亦废(见薛福成《庸庵笔记》)。
咸丰四年(1854),内阁中书赵文麟、前广东盐运使司运同周曾毓等,捐置寺旁隙地,起造楼房二进计28间,招租收息,作为寒山寺香火。并立寒山寺香产界址(见《署理苏州府知府平翰给示碑》)。
咸丰十年(1860)寺为清军纵火焚烧,一夕之间,化为灰烬。
光绪三十二年(1906)陈夔龙巡抚江苏时,偶因校阅营伍前来枫桥,因见千年古刹寒山寺一片荒芜,乃发心修建:“爰卜日鸠工,展拓其门闾,使临大路。由门而进,折而南行,构堂三楹,由堂而进,东西之屋各三。东屋宏敞,宾朋之所燕息也。西屋稍閷,则凡寺中旧碑,咸植于是。以文待诏所书张懿孙诗,今已残缺,属予补书而重刻焉。堂之西(今注:实为堂之东)尚有隙地,乃构重屋,是曰钟楼。铸铜(实为铜铁合铸)为钟,悬之其上,以存古迹”(见俞樾《新修寒山寺记》)。
宣统二年(1910)程德全巡抚江苏,偕同布政使陆钟琦等,又拓而新之,重建大殿,前为御碑亭(御碑亭位于山门外)。后有楼三楹,可眺远,长廊精舍,“几为吴下精蓝之冠”(见邹福保《重修寒山寺记》)。程德全除新建大殿、后楼、长廊外,书刻《雍正寒山诗序》、乾隆《霜钟晓月》诗碑(即御碑),又书刻寒山诗36首、韦应物以次诗十数首、罗聘绘寒山拾得像、郑文焯绘寒山子像、程德全、陆钟琦、邹福保“三记”,及“妙利宗风”、“寒山寺”门匾等。
寒山寺经陈、程二抚苦心经营,使金绳宝地,焕然一新。
宣统三年,长洲县吴姓两孀张氏、黄氏因义田涉讼,经开导息讼,并各以二十五亩充寺产(见陆锺琦《寒山寺吴姓捐田始末记》)。
辛亥革命后至1949年,历经军阀混战,哀鸿遍野。寒山寺亦处危境,香烟稀少,门庭冷落,收入无着,住僧星散。1941年秋,高冠吾等曾将原藏经楼略事修葺,易名为霜钟阁。落成时有马起权携《寒山杯渡图》以献,题咏者凡92人,诗词156首(见《艺文》卷)。日军侵占苏州时期,寒山寺殿堂房舍曾一度沦为日军仓库马厩,仅有二三寺僧局处一隅厮守而已,其生活来源,唯赖经营浴室菜馆或卖字卖帖,勉强糊口。
1949年人民政权建立,及时由苏州市文管会代管。原住持果丰法师曾一度回寺,终因生活无着,不久又复离去。
1954年原常州接待寺僧演林至寺协助照管香火,寒山寺才又有僧人。同年有苏州名士宋鸿钊者,将其祖传名楼花篮楼施赠寒山寺,移建于碑廊西南隙地,易名为“枫江楼”,使一代名楼得以保存,寒山寺添一景观。
1958年全市寺院集中管理,部分法像被集中到西园戒幢律寺。隆庆寺龙藏经被调入寒山寺。
1964年市佛教协会派性空到寺协助管理。
1966至1976年期间,寒山寺佛像、法器、殿阁受损,寺藏文物被查抄。性空法师事先采取保护措施,使碑刻、藏经、罗汉等得以保存。
1968年性空法师被迫下放昆山农村劳动。1970年仅剩的演林法师,亦被逐出山门,撵往如皋农村劳动。
1976年后,各地纷纷落实政策,拨乱反正。1978年11月15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第一次专程至寒山寺视察并指导修复工作。同年11月17日寒山寺僧净持、性空、果丰、法忍四人,身着僧装,按照中国佛教仪轨,隆重接待以前田洪范为团长的“日本社会教育友好访华团”一行僧尼17人。寒山寺由此开始修复。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来中国访问的人数不断增加。净持、性空先后接待过美国女记者、联邦德国园艺家、作家等外宾,他们代表西方知识界表示希望了解中国宗教现状。同年7月,市人民政府民族宗教处正式恢复活动,及时召开宗教界人士会议,认真研究落实宗教政策的一系列具体措施。并在会上宣布由政府拨款,加速寒山寺整修工程。同年,从西园寺请回释迦、迦叶、阿难、弥勒、韦陀及寒山、拾得诸塑像。
1979年除夕,在苏州市对外友协倡导配合下,举办第一届寒山寺听钟声活动,参加对象为日本友人120人。为促进中日友好,发展旅游事业开创了一种新形式。此后人数、规模逐年扩大,已成为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活动,颇有影响(详《联谊》卷)。
1980年被批准为首批全国重点开放寺院之一。寒山寺再次成为苏州地区旅游热点,修复工程继续紧张进行。因寺貌初有改观,当年就接待国内外游人47万人次(其中海外游人4万人次),门票加上其他收入达10多万元,寒山寺从此收入盈余。
1981年,净持法师因工作需要调回灵岩山寺,通如回寺任住持。新建心净楼、钟房。中央电视台特派记者为寒山寺古钟和钟楼录相。
1982年省人民政府正式宣布寒山寺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4年春,住持通如法师圆寂,世寿80。1984年8月13日性空法师接任寒山寺住持,并举行隆重升座仪式,主持大佛开光典礼。有关部门和诸山长老前往祝贺。
1986年按照丛林规制请楚光、演林为监院,分管基建维修、对外接待、宗教活动及内部事务。
国家旅游局拨款50万元,重建藏经楼365平方米。
1988年秋动工兴建生活区,建筑面积670平方米。
1990年秋爽法师出任监院职务。
当年圆满完成五百罗汉装金功德,并翻建闻钟亭诸建筑。
1992年秋举行普明宝塔奠基仪式。次年由苏州二建公司古建分公司开工承建。1996年10月30日举行普明宝塔落成及佛像开光典礼。寒山寺竖起新标志。
演林法师、楚光法师二监院因年老或有病,先后退去职务。
寺院所在地区以“寒山景区”命名,为名誉权受侵问题,几年来屡与对方诉诸上级,并向中国佛协反映。1996年经省政府发函,苏州市政府下达决定,将名称更改为“枫桥景区”,维护了佛教自身的合法权益。
据苏州市土地管理局1995年国用(95)字第3000号《国有土地使用证》登记:“寒山寺,地号4-(4)-5,总面积10367.9平方米,独自使用权。”国用(95)字第3001号《国有土地使用证》登记:“寒山寺,地号4-(4)-6,面积286.2平方米,独自使用权。”另有普明塔院3000平方米土地使用证明尚在办理过程中。土地合计13654.1平方米。
1997年秋爽法师离寺去昆山市筹建华藏寺,1999年回寺继续任监院。
1998年,性空法师当选为苏州市佛协副会长,同年秋参加玄奘顶骨舍利护送团赴台湾。
同年夏季大雄宝殿屋脊倒塌,经抢修竣工。普明宝塔四周,四座青铜卧狮安装完毕。
2001年,先后完成翻建弘法堂、整修上客房与斋堂、大修藏经楼等工程。立性空法师书《枫桥夜泊》诗碑于钟房南侧。台湾信士温送珍及家属献大香炉一只,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华青铜公司制作,重约5吨,置天王殿后侧空地。
藏书万册以上的图书馆正式开放;档案室升为“市一级先进”单位;全寺推行电脑联网现代化管理。有586电脑5台,喷墨打印机5台,激光打印机1台,扫描仪1台;彩电10台;电话7部,传真机1部。接待在苏州参加APEC财长会议的各国贵宾。
因寺貌更新,全年接待游人香客约150万人次,与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47万人次相比,增加3倍多。现有寺僧38人,职工92人,共130名人员。至当年底,已连续举办过23届“除夕听钟声活动”,有5万余人参加。
[寺院胜景]
枫桥古镇位于大运河(此段今称上塘河)、古驿道与枫江的交汇处,沿河湾形成两条市街——枫桥大街和寒山寺弄,随河成市,因水成街,依寺成镇,具有独特的水乡风韵。
普明塔院位于藏经楼的后面,是近年来新拓建的院落,平面呈“回”宇形,普明宝塔就坐落在塔院的中央。院中建筑造型古雅,斗拱粗硕,吻兽雄壮,出檐深远,具有浓郁的唐代建筑风格。
在藏经楼南侧,有一座六角形重檐亭阁,造型轻盈,轮廓优美,这就是以"夜半钟声"名闻遐迩的钟楼。楼底中央,立程德全撰《重修寒山寺记》碑,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道州何维朴书,长洲周梅谷刻。碑阴刻宣统二年张人骏、程德全撰《募修寒山寺启》及捐资者姓氏。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江苏巡抚陈菱龙督造的铁铸巨钟就悬挂在楼上。巨钟有一人多高,外围需三人合抱,重达两吨。钟声宏亮悠扬,馀音袅袅。
大雄宝殿南侧有一圆洞门,上有隶书砖雕门额“性空世界”。透过门洞,可以看到著名的钟楼,形成绝妙的对景。 在“性空世界”砖额上方的檐脊立有一尊塑像,头戴破僧帽,身披破衲衣,手执破蕉扇,嘴角歪斜,痴痴颠颠,四周祥云缭绕。一望而知,是圣僧侠侣济公。据《天台山方外志》、《净慈寺志》等书记载,济公名道济,字湖隐。父亲李茂春,是宋高宗李驸马的后裔。母亲王氏,梦吞日光而生济公。十八岁时,父母相继双亡,便跟随灵隐寺高僧瞎堂禅师,落发出家。济公平时疯疯癫癫,嗜食酒肉,寺里的众僧都指责他。瞎堂却说:“佛门广大,难道容不得一个颠僧?”从此众人就称他济颠。瞎堂圆寂后,济颠来到净慈寺。南宋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的一天晚上,济颠似醉非醉,绕着长廊急切呼喊,但众僧不能闻其声,只觉得莫名其妙。不一会儿,大火勃发,佛寺一片火海,雄楼杰阁化为灰烬。济颠自行募疏,重建宝刹。他化缘来到严陵,将自己的袈裟展开来,竟然笼罩诸座青山,山上的高树巨木随即拔起,顺流浮江而出。济颠告诉众寺僧,建寺用的木材已经运抵香积井中。六名壮汉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巨木一一勾勾出,堆积如山。监寺要酬以钱两,济颠连忙推辞道:“我乃门甲神,岂要你的酬劳?”说罢,御风而去。五年后济真法师圆寂。临终前索笔书偈一首云:
六十年来狼籍,东壁打倒西壁。
如今收拾归来,依然水连天碧。
写毕,掷笔而逝,葬于杭州虎跑。
大雄宝殿是寒山寺正殿,雄峙台基之上。大殿面阔五间十八点五米,进深四间十四米,高十二点五米。单檐歇山顶,飞甍崇脊,檐角舒展。正中三间有露台前伸,四周绕以汉白玉杆,饰以莲花宝座、海棠等图案,雕琢极其精细。露台中央设有炉台宝鼎,鼎上铸有“大化陶镕”、“百炼金刚”、“大清宣统三年”、“重建寒山寺造”等字样。鼎内终日香烟缭绕,使寺院平添宁静安谧的气氛。 殿宇门楣上高悬“大雄宝殿”匾额,由谢孝思所书。殿内庭柱上悬挂着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撰书楹联:
千馀年佛土庄严,姑苏城外寒山寺;
百八杵人心警悟,阎浮夜半海潮音。
寒山寺照墙像一道屏障耸立山门之前,朝西临河而立,上置脊檐,饰有游龙,气势非凡。黄墙上嵌有三方青石,上刻“寒山寺”三字,铁划银钩,笔力雄峻,款署“东湖陶濬宣书”。陶濬宣(公元1849——1915年),原名祖望,字心云,号稷山居士,浙江会稽(今绍兴)陶堰人。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举人,精诗词,亦工画人物,曾任广东广雅书院山长。其间接触国内革命志士和海外爱国华侨。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7年),秋瑾被害,他振笔疾书,上万言奏折,斥责浙江巡抚张曾敭草菅人命,义正词严,为士林所敬重。
[当今住持]
秋爽法师,字果净,俗姓孙,1967年9月20日出生,江苏省海安县丁所乡人。1984年初中毕业后,投苏州寒山寺,依性空法师剃度出家,次年考入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系统学习,在校期间(1986年5月)于南京栖霞古寺受具足戒。1987年7月佛学院毕业后,留灵岩山寺任照客,次年2月转入寒山寺,历任知客、副寺等职。1990年7月出任监院,主管内务与基建,笃行职守,协助性空方丈建普明宝塔,完善寺院设施,推行现代化管理,颇见成效。
1997年去昆山主持华藏寺扩建工程,任监院。1998年10月5日,曾在亭林公园见到***主席,并合影留念。
1999年春因工作之需,复回寒山寺任监院。2006年8月,经性空法师的推荐,逐级上报,中国佛教协会批准,秋爽法师接任方丈。秋爽法师修学勤勉,道心坚定,积极协助性空方丈,搞好寺院的管理,不断完善建筑设施,为充分发挥寺院的宗教文化旅游功能作出了自己的努力。他接任寒山寺方丈,体现了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进一步落实,苏州爱国爱教中青年教职人员的健康成长。他师承书法,其书法作品在国内外赛展中获得好评。现为江苏省佛协理事、苏州市佛协副会长、昆山市佛协会长、苏州市政协委员。
2006年底,苏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苏州市佛教协会经过讨论研究,决定请寒山寺方丈秋爽大和尚兼任重元寺住持。2007年3月,以秋爽大和尚为首的僧团正式进驻重元寺,全面开展佛教法务与寺院佛教文化建设,成就一个佛、法、僧三宝具足的佛教道场。
[交通通讯]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寒山寺弄24号
邮编:215008
电话:+86-512-65336634
网址:www.hanshansi.org
 楼主| 发表于 2010-6-21 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海南南山寺

[历史沿革]

南山寺,位于海南省三亚市,据史志所载,三亚南山即菩萨长居之“补怛洛迦”,有“大光明山”之称,故琼州历来即有观音出巡南海之说。南山侧望之东瑁西瑁二岛,相传即观音挑土老祖宗遗迹,唐天宝年间,律宗祖师鉴真曾五次东渡日本受阻,登陆南山弘法,得观音菩萨护持,第六次东渡成功。其后,日本遣唐僧东密祖师弘法大师西来求法,亦为台风阻至南山,得观音加持,经泉州至长安求法成就。《崖州志》载:“光绪六年(1881年),三亚鸭仔塘村(南山东南麓)忽自产莲花,叶甚茂,三年乃谢。光绪二十三年,复产,愈产愈甚,至今愈茂。”由此可见南山与佛门之殊胜因缘。
南山居琼州之南,山高五百余米,形似巨鳌,又若观音菩萨慈航普渡坐骑之相。山势迤逦叠翠,丘除环抱,祥云缭绕;面南海,浪激石音,水照天色,实有海天佛国气象。1993年,经阮崇武先生倡议,中国国务宗教局、中国佛教协会同意,海南省政府正式批准兴建南山寺,先后又批准在寺侧兴建南山佛教文化苑,在寺前海中塑高108米观音巨型铜像。山之毗邻,左为天涯海角,右为大东海,盖“大生态、大文化、大环保”之大悲曼荼罗也。
[寺院胜景]
南山寺文化旅游区共分为三大主题公园:南山佛教文化园是一座展示中国佛教传统文化,富有深刻哲理寓意,能够启迪心智、教化人生的园区。其主要建筑有南山寺、南海观音佛像、观音文化苑、天竺圣迹、佛名胜景观苑、十方塔林与归根园、佛教文化交流中心、素斋购物一条街等。中国福寿文化园是一座集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突出表现和平、安宁、幸福、祥和之气氛的园区;南海风情文化园,是一座得用南山一带蓝天碧海、阳光沙滩、山林海礁等景观的独特魅力,突出展现中国南海之滨的自然风光和黎村苗寨的文化风情,同时兼容一些西方现代化文明的园区,主要建筑有滑草场、滑沙场、黎苗风情苑、神话漫游世界、黄道婆纪念馆、海洋公园、海底世界、花鸟天堂等。
南山寺金玉观音由观音金身、佛光、千叶宝莲、紫檀木雕须弥底座四部分组成,高度3.8米,耗用黄金100多公斤、120多克拉南非钻石、数千粒红蓝宝石、祖母绿、珊瑚、松石、珍珠及100多公斤翠玉等奇珍异宝,采用中国传统“宫廷金细工”手工艺制造。观音金身由200多片平均厚度1.2毫米的金片经手工敲打成型,再焊接而成。由于运用了不同的工艺处理方法,从而使金像产生了不同的色彩与质感。
[当今住持]
新成法师:1919年农历正月二十日出生于广东揭西县钱南乡,俗姓林,名成。1945年于饶平县海山隆福寺礼又哲法师剃度出家,法号觉就,外字新成。隔年往韶关南华寺,虚云法师座下受具足戒。后被委赴韶关大鉴寺任副寺、监院等职,1948年赴肇庆庆云寺参学,1949年进广州六榕寺常住,1950年担任该寺住持。1951年受广州市文教局推荐送南方大学深造,结业后由中共华南分局分配到省文教厅工作。后调回六榕寺。1958年全民大炼钢铁时调入广州钢铁厂工作。1962年到1964年重归六榕寺,边研习佛法边劳动生产。1964年至1979年,于六榕寺办僧人工厂,并任车间及供销之领导职务。1980年以来,在有关部门领导下,新成大师为恢复六榕寺、光孝寺、海幢寺等做了大量细致实际的工作。1984年12月移锡光孝寺,扶助本焕方丈,主持接管、清退、整理和恢复修建等事宜,至1985年元旦,光孝寺得以让信众和游客参观。海幢寺的恢复工作,也在他的直接领导下获得迅速开展。政府批准恢复海幢寺时,古刹已一无所有,广州市佛教协会拨款10万元作活动经费,新成法师先后募集资金200多万元,于短短两三年时间内,完成大殿改建和三尊铜佛的铸造和贴金工程,又建成天王殿,访聘名匠塑建四大天王像等。新成法师常被信众请往香港龙山寺方丈、陆丰玄武山寺担任方丈,及电白灵源寺、鹤山海会寺、甲子回龙寺、大同寺、潮阳梅峰寺、汕头龙泉寺、韶关芙蓉古寺、揭西花果寺、南海观音寺等任住持。新成法师现任广东省佛教协会会长,主持日常工作。1980年,他被选为广州越秀区人大代表、广州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他是中国佛协常务理事、广州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广东省佛教慈善会会长、广东省政协委员、广州市慈善基金会常务理事,还是广州光孝寺等多间寺院住持。
[交通通讯]
地址:海南省三亚市南山寺
邮编:572000
电话: +86-898-88837946 88837727
传真: +86-898-88837721 88837728
网址:www.nanshantemple.com

 楼主| 发表于 2010-6-21 07:3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湖北五祖寺

[历史沿革]
五祖寺,位于湖北省黄梅县五祖镇,建于唐永徽五年(654年)。位于湖北省黄梅县城东北十三公里处,东山之上,五祖寺是中国佛教禅宗第五代禅师——弘忍大师的弘法道场,又是六祖慧能大师求法得衣钵之地,被御赐为“天下祖庭”。
弘忍大师初时建寺于东山之上,故初名为东山寺,亦称东山禅寺,简称东禅寺。唐大中二年(848年),宣宗敕建五祖祖师寺院,并改赐寺额为大中东山寺,亦曰五祖寺。宋景德中(1004-1007年),真宗改赐寺额为真慧禅寺。英宗于治平年间(1064--1067年)御书“天下祖庭”,徽宗于崇宁元年(1102年)御书“天下禅林”赐给五祖寺。
元至顺二年(1331年)文宗改赐寺额曰东山五祖寺,简称五祖寺,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弘忍大师在东山开辟道场后,广开法门,接引群品。轰动全国,吸引四方学者,常住门徒多达千余人。武则天立周即位后,提倡佛教。久视元年(700年),请弘忍授法弟子神秀、玄约、慧安等赴内道场供养,并赐为国师。这样一来,弘忍的声誉愈高,五祖寺的声望也越大。后来,五祖寺在李唐诸帝的支持下,持续兴盛,从未衰败。
宋代,五祖寺继续得到扩建和发展。北宋真宗至南宋高宗期间,师戒、法演、表自、宗拔等名师任五祖寺方丈,相继大兴宝刹,修建殿宇佛塔。特别是法演住山时,大兴祖庭,大振宗风。其法裔弟子中,佛果克勤、佛鉴慧勤、佛眼清远三人,时称“三杰”,亦称“三佛”,精励自持,广扬佛法,禅风大盛,使五祖寺的名声更加震动天下。
宋末后东山毁于战火,一时冷落萧条。直到元十九年(1282年)了行禅师再入东山,扫寺故基,重兴土木。皇庆二年(1313年)三韩万奇上人从渖王请,奉弘忍肉身还东山。至治二年(1322年),法式禅师精励自持,作大殿,奉祖师;作经阁,藏经卷;梵刹佛像俨然一新,金碧辉煌,使一时趋于衰微的五祖寺俨然中兴。后来五祖寺几经劫火,又多次重修。
建国后,国家对殿堂、碑刻、古迹等加以妥善保护,八十年代政府又拨款彻底翻修真身殿、祖师堂、天王殿。
五祖寺,历尽沧桑,几经兴废,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前任已故住持昌明法师的主持下,得以恢复,在现任方丈见忍(悟祥)法师主持以来,聚引群品,广结善缘,力投巨资,对祖庭进行了全面修建,先后翻修了大雄宝殿、真身殿、祖师堂、毗卢殿(麻城殿)、圣母殿、天王殿、客房、僧寮;新建了山门、东山养正苑、印心堂(六祖舂米处)、六祖文化长廊、法界源流文化长廊、禅宗法脉传承长廊、寺前广场、凤凰观景台、居士楼、左右厢房、库房、围墙等;新塑佛像,广置法器,整个寺院焕然一新。
[寺院胜景]

五祖寺山门

雪景中的五祖寺
黄梅五祖寺,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国际上,特别是在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等国家享有盛誉,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来此朝山览胜。亦是世界著名的佛教旅游胜地。
东山又名冯茂山,因山形如凤凰展翅,故又名凤凰山。山势磅礴,景色宜人。雄伟壮观的五祖寺建筑群就坐落在此。寺院由五祖弘忍大师亲手创建于永微五年(654年),盛唐时,殿堂楼阁千余间,僧侣达一千三百多人。历代高僧辈出,人才毕聚。弘忍大师在此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开创“东山法门”,在佛教史上有着辉煌的历史地位,被宋英宗御赐为“天下祖庭”,宋徽宗御赐为“天下禅林”。元文宗赐寺额为“东山五祖寺”,此名一直沿用至今,堪称禅宗祖庭。
此外,已规划投入巨资兴建禅修文化中心,还进行了其它系列近期、远期建设规划,真正使:宗风重振,祖庭重辉。
[当今住持]
见忍法师,俗姓汪,祖籍贵州省贵阳市,1966年出生于湖北省天门市;1990年在武汉归元禅寺礼昌明大师出家,后入武昌佛学院深造;毕业后于1994年被昌明法师委任为黄梅五祖禅寺监院,主持恢复重建了云水堂、禅堂、斋堂、讲经堂、素菜馆、贵宾楼、方丈室、退居寮等设施;目前正积极筹措资金重建钟鼓楼、罗汉堂、玉佛殿等处;于2001年10月17日,正式继任为五祖禅寺第七十四世方丈。现任湖北省佛协常务副会长,黄梅五祖禅寺方丈。
[交通通讯]

地址:湖北省黄梅县五祖镇
邮编:436500
电话:+86-713-3781074   
电邮:[email protected]
网址: www.wuzusi.net
 楼主| 发表于 2010-6-21 07:40 | 显示全部楼层

陕西金顶寺

[历史沿革]
金顶寺,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西关街道办事处辖区,是宝鸡市中心城区最大的一所开放的合法佛教活动场所,交通十分方便。寺院始建于唐,重修于明,文革中毁尽,仅存五百岁古槐一株。上世纪九十年代由本愿法师重修大雄宝殿,天王殿各一座,僧舍十余间。后法师因病入寂。2001年明舒法师接任主持,请壤塘大藏寺寺主吉美多吉仁波切为寺院赐名,为“金顶了义吉祥法林”。并准备将金顶寺建为时轮金刚实修道场。[寺院胜景]

金顶寺
金顶寺于2001年、2003年和2006年三次扩地,占地已由6.7亩扩为29.5亩,平整土地推土二万方,新建围墙二百余米,现有地藏殿一座(附属房屋12间),山门一座(附属房屋14间),并凿深水机井一口,观音殿一座(附属房屋11间)、流通处一座(附属房屋2间,海会堂一座(1200平米,附属房屋2间)。
[当今住持]
明舒法师,俗名舒雪松,男,1968年出生于重庆市铜梁县。1985至1992年就读于四川大学,获历史学学士和经济学硕士学位。
1992年赴禅宗云门宗祖庭广东省乳源县云门寺礼佛源老和尚为师剃度出家,并先后任云门寺知客、副寺,云门佛学院讲师、监学、教务长等职,其间曾赴密宗觉朗派主寺四川省壤塘县大藏寺、曲格尔寺依止具缘海上师(阿旺噶尔丹江措)学法三年半,赐法名为阿旺土登尼玛(语自在·能仁教日)。2001年赴陕西省宝鸡市重建西关金顶寺,现任陕西省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宝鸡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宝鸡市金台区佛教协会会长、宝鸡金顶寺住持。
1996年从虚云老和尚法嗣佛源老和尚处获授禅宗云门宗法位,1997年从具缘海法师处获授密宗觉朗派金刚阿阇梨法位,2001年从虚云老和尚法嗣本焕长老处获授禅宗临济宗法位。
[交通通讯]
地址: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西关金顶寺
邮编:721000  
Email:[email protected]
网址:http://www.jindingsi.com/index.asp
 楼主| 发表于 2010-6-21 0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南云台寺

[历史沿革]
云台寺,位于豫鄂两省交界处的桐柏山主峰太白顶,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一四七八年)。太白顶又称“白云山”,海拔一千余米,悬崖峭壁直插霄汉,云蒸霞蔚真貌罕露,林木葱茏,山岚谷雾,莽莽苍苍。相传白云顶上,原有石拱道观一座,道士四人,清朝隆年间,四川紫微山宗林寺临济宗大和尚端德云游至此,见群山崔巍,灵光彻天。一日登顶,目相地貌而流连忘返。天色即晚,道士不允进观内歇息,乃备坐于观外石上。当夜风雪交加,奇寒无比,及至天明云霁,道士见端正襟危坐闭目未醒,而周身热气蒸腾,四近无雪,方知其为得道高僧,遂迎入石房供齐拜之为师,并立誓言弃道皈佛。端德即为四道剃度传戒,请经授法,至其彻悟教义,方分授法号,曰圆明、圆真、圆智、圆法,令圆明居留白云山、圆真下桃花洞分别开基筑山,而携圆智、圆法归蜀。
圆明原为当阳县令,为官清正;圆真举人出身,学识渊博。经苦心经营,相继建成二寺。上曰“普化寺”,中国禅宗临济宗白云系即肇基于此,世尊华光端德为开山始祖,圆字辈演派为第二代祖师。继经各代宗师劝化创业,保安、朝阳、石佛、卧龙、罗汉、法佛、桂泉、观音、龙潭等三十余座佛寺先后面世。鼎盛时期在寺僧有僧尼多达六百余人,其中造诣深厚者赓续不断。或国内外建校请学,或海外授徒,或名山入定,或隐幽著书。同治年间寂安和尚奉诏人宫诵经,钦赐千佛袈裟、金钩玉环、赢得镇山之宝。清末以来,京、渝、沪、穗诸大都市,白马、少林、九华、普陀等古刹乃至印、缅、新、泰、日、美、马来、印尼及港澳等国家或地区许多名寺院,均不乏白云系法脉与其再传弟子。
云台禅寺由清至今历经沧桑,期间屡有兵患匪祸此来彼往,至一九四九年,除石观外佛寺成为废墟。一九八九年,住持性墨法师、印诚法师率僧尼居士化募集资、艰苦劳作,历时七年,耗资百余万元,云台寺六大殿堂终于竣工,依次为天王殿、玉佛殿、大雄宝殿、卧佛殿、观音殿、毗庐殿。
一九九六年冬,政府修通水帘寺至白云山之盘山公路,车辆可直抵禅寺略下之小淮井。桐柏山历来圣贤大德有海学参祖、海底坐祖、肉身不坏极印、内含神通摩诃、大法直信志和尚、白马寺海法主丈、香港如修法师等等。
[寺院胜景]
现在的云台禅寺古朴肃穆,青砖黄瓦飞檐雕甍,殿内大小塑像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山上有曲折的“十八扭”、“一线天”、“龙官庙”等胜迹。山顶有祖师殿与大雄宝殿,殿内供奉极乐诸佛;山顶还有卧虎石,昂首蹲座,状如猛虎。太白顶峡谷内有桃花洞、观音洞、锣鼓洞、牌房洞、霹雳闪电洞等五个石洞,景致殊胜。
[当今住持]
清远法师,1968年生,湖北随州人。1985年于河南桐柏山水帘寺依印恭上人出家,在桐柏山灵台兰若随师学修两年,1987年离山前往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参学,随后到广东韶关南华寺僧伽培训班学习并结业。1988年春在南华寺受三坛大戒,同年9月考入中国佛学院南京栖霞山分院学习。1990年考入北京中国佛学院深造,同年接南华寺方丈惟因老和尚禅宗门下洞云宗法卷,号日弘,为洞云宗第51代传人。2002年9月,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理事。2003年2月起,担任中国佛教协会教务部副主任,兼任中国佛教协会教务工作委员会委员。2006年11月,当选为河南南阳市佛教协会副会长。现任中国佛教协会教务部副主任、桐柏山云台禅寺住持。
[交通通讯]
地址:河南省桐柏县淮源镇太白顶
邮编:474750
电话:+86-0377-9001038
网址:http://www.yuntaisi.net/default.aspx
 楼主| 发表于 2010-6-21 07:42 | 显示全部楼层

甘肃鸠摩罗什寺

[历史沿革]
武威鸠摩罗什寺,位于甘肃省武威市,距今已有1600年的历史,是古代著名的西域高僧、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法师初入内地时弘法演教之处。罗什寺历经沧桑,多劫多难,殿宇僧舍无一幸存,现仅存有鸠摩罗什的舌舍利塔。现在的罗什寺正在修复中,目前已完成大雄宝殿工程。
[寺院胜景]

武威鸠摩罗什寺位于甘肃省武威市中心,历经沧桑,多劫多难。殿宇僧舍无一幸存,现仅存的罗什塔,即罗什祖师圆寂荼毗后“薪灭形碎,唯舌不坏”之舌舍利塔。虽风尘满面,仍挺立如初。
[当今住持]
理方法师,生于1970年,1988年9月于兰州五泉山浚源寺出家。1998年中国佛学院本科毕业。2001年于斯里兰卡(Sri Lanka)克拉尼亚(Kelaniya)大学巴利语佛学研究所获佛学硕士学位,2002年继续攻读哲学博士。2005年10月回国后,本焕长老付法授记为临济宗第四十五世传人。2006年11月嗣觉光长老教观总持第四十七代传人,同年又嗣法幢宗第四代传人。2007年12月,任武威鸠摩罗什寺住持。
[交通通讯]
地址:甘肃省武威市北大街
邮编:733000
电话:+86—935—2255335 3395625
Email:[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网址:www.jmlss.com
 楼主| 发表于 2010-6-21 0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山西青莲寺

[历史沿革]
青莲寺,位于晋城市区东南17公里的泽州县硖石山腰,初名硖石寺,人称“晋魏河山第一寺”。东观孚山,巨嶂横列,气势磅照;南望珏山,双峰插天,秀丽挺拔。山脚丹水荡漾,像一条玉带从东北向西南飘然而去;回首硖石诸峰,峭壁伟岸,似鬼斧神工砍削而成。因寺内的释迦牟尼端坐于莲花座之上,故名青莲寺,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寺分古寺、新寺两处,相距里许,分属净土宗、天台宗道场。新寺宋太平兴国三年御赐名为“福严禅院”,明复称青莲寺。青莲寺的修建,是与净土宗的创始人高僧慧远在这里的活动密不可分的。
古寺初建于北齐天宝年间,是在慧远草创后,经北齐、北周隋、唐修建而成的,为佛教弥勒净土宗寺院。主要建筑有正殿、南殿。正殿内佛坛宽大,现存唐代彩塑 6尊,是全国现存唐代寺观塑像三处70余尊中的一处6尊。尤其是释迦牟尼彩塑一尊,高约4米,雕塑精细,金光映人。其右手的处理自然妥贴,颇具重量感,与西方名画《蒙娜·莉莎》具有相通之处,艺术价值极高。南殿彩塑12尊,风格上沿袭唐风,注重写实,生动传情。唐碑《硖石寺大隋远法师遗迹记》碑首佛殿图一幅,是已发现的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罕见的实物资料。寺外有唐代惠丰大师石塔一座和宋代百法座主舍利塔、明代藏式塔各一座。
新寺创建于隋代,原为慧远禅师说法道场,宋以后为天台宗道场。寺分三院,一院为藏经楼,二院为大佛殿,三院为大雄殿。藏经楼五间,藏有从唐至元历代佛经 700函5000余卷,惜经兵燹火灾,散落殆尽。二院大佛殿、罗汉楼、地藏楼有宋代彩塑37尊及 500罗汉名号 。大雄殿于日军入侵中国时烧毁,正在修复中 。院内的子抱母古柏令游人感叹不已。母相周粗3米,高27米;子柏周粗1米,高24米。相传百余年前母柏枯槁,寺院主僧决定次日将其砍伐。当天夜里,一株幼柏攀着母相的躯干缠绕而上,紧紧将母相抱住,寺僧见之,以为神意。古柏前的两棵银杏树,东为雄树,周粗 5米,高约25米;西为雌树,周粗 4米,高与雄树同。每年夏秋两季,枝叶繁茂,遮天蔽日,以自己无可辩驳的神威,叙述着青莲寺的沉浮兴衰。  
[寺院胜景]

古寺历经沧桑,隋唐时期的规模已经无从得知。据清代的重修碑记载,当时尚有正殿9间,南殿9间,东西禅堂各5间,现在仅存正殿3间,南殿3间。
正殿3间中,有大而低矮的方形佛坛,佛坛上的弥勒佛等6尊唐代彩塑,是全国现存唐代寺观塑像3处70多尊中的其中一处。
主像弥勒佛,面相丰腴,蛾眉、细眼、高鼻、小嘴,具有典型的唐塑“丰肌秀骨”的风格。弥勒佛肩披大巾,腰围羊肠大裙,双腿自然下垂,坐在须弥座上,左手置于膝上,右手作说法印,故称为“垂腿弥勒佛”。
弥勒佛两侧,塑着站立的阿南、迦叶二弟子,迦叶居左,阿南在右。佛坛前部左右两端设置两个须弥座莲台,左边台上坐普贤菩萨,一腿盘曲,一腿下垂,这种优美的坐姿称为“游戏坐”,莲台的束腰部分则雕刻着他的坐骑——白象;右边台上坐文殊菩萨,也是“游戏坐”姿势,莲台束腰部分雕刻的是狮子。佛坛中部本来有两尊对称的供养菩萨,现存的只有右面的一尊。供养菩萨形体较小,单膝跪地,雕塑的手法侧重在表现他虔诚供养的神情。


青莲寺彩塑

南殿现存彩塑12尊,佛坛上正面的5尊塑像是宋代作品。当中为释迦佛,结跏趺坐(盘腿打坐)于莲台上,两侧为文殊、普贤二菩萨和阿南、迦叶二弟子。雕塑注重写实,生动传神。
南殿中的唐代碑刻《硖石寺大隋远法师遗迹记》,是唐代宝历元年(825年)所立。碑首的线刻佛殿图(也称弥勒讲经图),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一件极有价值的珍品。这幅图显示唐代一座完整的寺院,山门、围廊、讲坛、佛殿一应俱全。佛殿前讲坛上的弥勒菩萨尚未成佛,头载花冠,身穿印度在家人的服装,结(左纟右加)趺坐在莲台上讲经说法。他的身后是一座重檐佛殿,五脊庑殿顶,装饰着典型的唐代鸱尾。佛殿四周是围廊,围廊与前面的山门相通。廊柱和山门柱头上的斗拱都是典型的唐代木构建筑风格。这幅图是研究唐代建筑结构和寺庙布局的珍贵资料。
古寺东侧有明万历年间建造的藏式舍利塔,是晋城市现存唯一的藏式塔;西侧有唐代的慧峰大师塔,是从附近迁来的。
由古青莲寺上行0.5公里路,到达青莲寺。唐代太和二年 (公元828年),因为僧徒众多,古寺难以容纳,在这里创建了上院。百余年后,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上院被赐名“福岩禅院”,下院仍为古青莲寺,两寺分立。明代恢复青莲寺之名。
寺院前面是一个坪台,坪台东西建有对称的两座阁楼,西阁门洞前还有两只唐代石狮,古朴可爱。坪台之后是天王殿兼山门,两侧各有掖门,左右是高达三层的钟楼、鼓楼。
从掖门入寺,主寺是两进院落,西有偏院,东部高台上有楼阁,西北崖上还有佛殿,随山就势,总体布局风格独特。不过没有完整地保存下来,寺院内保留至今的有几座很有价值的古建筑。
前院台基之上是创建于唐代太和七年(公元833年)的藏经阁,现存的木构件多数是宋代的原物,部分斗拱上面还保留着代彩绘的痕迹。这座阁整体是单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面阔3间,上下两层。藏经阁是寺院的“图书馆”,一般不对外开放,详情很难了解。据碑文记载,宋代这里就贮藏着佛教的藏经,金元时期,藏经已达到五千多卷。年深日久,几经战乱,现在全部散失。然而,1986年在高平发现宋代的《开宝藏》两卷,《辽藏》一卷,经鉴定是青莲寺藏经阁中的遗物,其中开宝四年(公元971年)所刻的一卷,是国内现存九卷中年代最早的一卷。
释迦殿在前后院之间,面阔3间,单檐歇山顶,殿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是古老的建筑风格。殿顶的正脊、垂脊、吻兽都是用琉璃制作的,富丽堂皇。殿前的明间有一些构件不是用木料,而是改用了石料,特别坚固,表面上还有线刻的花卉纹饰,雕刻得特别精细。石柱、石门楣上有石刻题记,证明这座殿宇创建于北宋元(左示旁右右)四年(公元1089年)。殿内宽大的佛坛上,保存着四尊宋代彩塑。释迦佛居中,手作拈花印,结跏趺坐在莲台上。莲台下砌成须弥座,束腰部分的四角塑着四个力士,作负重状,极为形象。东部的莲台之上是普贤菩萨,须弥座束腰部分塑出一个白象头;西部的莲台之上是文殊菩萨,须弥座束腰部分塑出一个狮子头。另外还有阿南站像一尊。整组塑像表情自然,比例和谐。
罗汉楼,地藏楼都是创建于北宋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的建筑。地藏楼上,塑有地藏菩萨和十殿阎君。地藏菩萨是我国佛教四大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地藏)之一,统领十殿阎君。十殿阎君也称作十殿阎王,是佛教所传的十个主管地狱的首领,这组塑像是宋代的彩塑,但是经过明代重装。
地藏菩萨居中,头戴花冠,手执宝镜,童手童脚;十殿阎君个个头戴王冠,身穿朝服,手持圭板,表情严肃,传神地表现出佛法的威严。另外还有一尊金刚力士,手执狼牙捧,面目狰狞,青筋暴起,全身肌肉夸张性地突起,令人望而生畏。
罗汉楼上,塑有广法天尊和十六罗汉一堂。这组塑像同样是宋代的彩塑,又经过明代重装。十六罗汉是释迦牟尼佛命令常住在人世间,专门济度众生的使者。广法天尊是常住人世间众罗汉的统领。广法天尊的塑像居中,头戴花冠,肩披大巾,腰围羊肠大裙,胸挂璎珞,作“游戏坐”。十六罗汉的塑像生动传神,面部具有北方人的形象特征。罗汉楼楼下后墙中部,镶嵌着一通北宋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的《罗汉碑记》,上面镌刻着十六住世罗汉以及五百普通罗汉的名号。这里记载的五百罗汉名号,在我国现存记载中时代最早,是研究佛教史的重要资料。
青莲寺后院,生长着珍奇的“子抱母”古柏。母柏早已干枯,子柏紧紧缠绕母柏,生机勃勃,枝叶繁茂。相传在百年以前,母柏枯死时,寺僧准备第二天把它砍掉,谁知一夜之间,一株幼柏攀着母柏的树干缠绕而上,紧紧地把母柏抱住,寺僧不忍心砍伐,留下了寺院中的这一奇景。“子抱母”古柏附近,有两株银杏树,躯干粗壮,高大劲挺,荫天蔽日,是寺院中的又一景观。这种树非常罕见,成活率极低,果实还是珍贵药材。这两株银杏树有一株是雌树,每年能收获果实百余斤。
寺乐侧有一堵石壁,上面刻“掷笔台”三个大字,这是纪念创建该寺的高僧慧远法师神迹的地方。从唐代就留下了这样的传说,说慧远在寺院注释一部佛经,完成以后,掷笔苍天,笔在空中停留不坠,所以后人把掷笔的地方称为“掷笔台”。
青莲寺有一处与宗教内容无关建筑,却是晋城四大景观之首——“珏山吐月”的所在。这个建筑叫“款月亭”,每到中秋之夜,秋风送爽之时,便有无数游人云集在此,看一轮皓月从珏山双峰之间冉冉升起,欣赏山川大地尽染银辉的美妙景致。 
[当今住持] 
[交通事讯]
地址:山西省晋城市
邮编:048000
 楼主| 发表于 2010-6-21 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徽三组寺

[历史沿革]
三祖寺,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又名“乾元禅寺”,始建于505年。为南朝国师宝志禅师开创,梁武帝赐名“山谷寺”。隋初,禅宗三祖僧璨来此弘法教学,并传衣钵给四祖道信,并于606年在此立化,故称三祖寺。
自唐宋以来,三祖寺作为禅宗的十方丛林,曾涌现过许多高僧大德,如:开山祖师宝志、禅宗三祖僧璨、禅宗四祖道信、牛头禅嗣智岩、天柱山和尚、彻闻禅师、智海和尚等。
1983年三祖寺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1984年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今日三祖寺,塔刹高耸,金殿交碧,成为研究禅宗文化的大本营,也是皖西南旅游风景线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吸引着国内外宾客前来参拜游览。
[寺院胜景]
寺内现有三祖洞、传法石、摩围泉、立化塔、三高亭、宝公洞、觉寂塔以及摩崖石刻、碑刻等多处文物古迹;还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宝公殿、千佛殿、地藏殿、纪念堂、舍利塔、藏经楼、祖师殿等瞻礼处。寺旁有卓锡井、石牛古洞等名胜古迹,可供参观游览。
[当今住持]
宽容法师,1970年生,陕西省扶凤县人,自幼随父亲及伯父学习佛学、背诵经典。深受双亲虔诚学佛的熏陶,经常前往寺院参法益。1987年于西安兴教寺礼常明大和尚剃度出家,1989年在河南洛阳白马寺求受具足戒。毕业于四川大学教育管理系、安徽省九华山佛学院及其研究部律宗系;曾获南澳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学位;南京大学文学硕士、西太平洋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先后受教于常明大和尚、仁德大和尚、净空老法师、棋林老和尚座下。宽容法师1992年被聘为九华山佛学院僧值、班主任、副教务长;1993年被聘为九华山甘露寺住持、佛学院教务长、副院长;现任安徽省安庆市佛教协会会长、安徽天柱山三祖寺住持。
[交通通讯]
地址: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天柱山三祖禅寺
邮编:246309
电话:+86-556-8142064
电邮:[email protected]
网站:www.sanzusi.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1 02:10 , Processed in 0.301478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