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学佛无坏事

[说说布施网] 广论(五)作业(转)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51、思惟一百一十苦,回答:
      (1)什么是依无差别流转之苦?缘此苦如何引发悲心?
     
  谓有一苦,依无差别流转之苦,一切有情无不皆堕流转苦故。
      
  一苦,指有情平等流转生死之苦。
      
  有人问:有情的相貌、寿命、受用等千差万别,岂能无差别?答:譬如,水有咸、淡、香、臭等差别,但又同是湿性,所以差别中有平等,别相中有共相。同样,众生千差万别,但都在生死流转中。

  蒙古王成吉思汗召集天下方士询问不死之法,答案是没有。帝释天临终五衰相现,眼见要堕入牛胎马腹,同样惊恐万分。所以,三有凡夫不论尊卑、贤劣都在生死铁网中,无一例外。
      
  “结生相续”之所以是凡夫的共相,是因为其根源平等,都具有流转之因——我执。凡夫执著五蕴是我,由我执起惑造业,感受果报;当受报时,又以我执起惑造业。如此循环不已,流转不息。
      
  我们可以看到:芸芸众生不论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都不离我执,可谓人尽皆同。畜生以我执为抢一口食物,而互相撕咬;天人以我富足而志得意满;阿修罗由我执驱使与天人作战。凡夫众生都没有摆脱我执,因此同样具有流转之苦。
      
  从心上看:众生的分别心刹那不停地转动,因上妄念一个接着一个转,果上自然流转不息。众生无不如此,故应平等悲悯救拔。事实上,无量的生老病死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资具缺乏苦、竞争苦、失落苦、堕落苦,都是因为生死流转而有的。只要结生相续不停止,就会源源不断地产生痛苦。所以,流转苦中包含了所有轮回的苦恼。
      
  如此看来,三界众生的命运哪个不悲惨呢?最初婴儿“哇哇”哭着降生人间,死亡时,被送进焚化炉,即便是位高权重的总统、富可敌国的富豪、光彩照人的明星,最后也化为一把灰,此流转相非常平等。从这一点看,谁不悲惨谁不需救拔呢?岂不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同是生死人!应如是思惟,对三界凡夫平等发起大悲心。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2)为什么说欲是根本苦?缘此苦如何引发悲心?

  “复有二苦,一欲为根本苦,谓可爱事若变若坏所生之苦。”
      
      《成唯识论》说:“云何为欲?于所乐境希望为性。”对欢喜的境希望,是欲的体性。希求、渴望之心,是欲。

  在这里要分清善法欲和平时所说的欲望的差别。

  宗性法师在宣讲百法明门论中开示:

  “唯识佛法所讲的欲心所与平常说的欲是有所差别的。唯识佛法所讲的欲心所比欲望要宽泛一些。唯识佛法指出,人类在认识活动中,对内心比较感兴趣,能够生起喜欢的境界,总会有一种强烈的希求愿望。于是唯识佛法就是把这种个体比较感兴趣,能够生起喜欢的境界,叫所乐境。把对所乐境而生起的强烈希求愿望叫做欲心所。所乐境存在不同的两种性质,所以产生的愿望也有差异。
  
  有些所乐境是善的好的,有的所乐境是恶的不好的。佛法把对善的所乐境所产生的强烈希求愿望叫做善法欲,是积极向上的行为。把不好的所乐境而产生的强烈希求愿望叫欲望,是一种对自己和他人、社会带来负面影响的不良行为。所以唯识佛法中所讲的欲心所是有极强的两面性。”
  
  广论中所说的欲是指对不好的恶的所乐境所产生的强烈愿望的欲心所,也就是一般所说的欲望。对色、声、香、味、触染爱,叫欲。《大智度论》中则说六欲——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一般指男女方面对异性的容色、相貌、姿势、声音、触觉、人想等生起贪欲。当然,还有名声欲、利养欲、恭敬欲、承事欲、衣食住行欲、权力欲、财富欲、摄受眷属欲、显示自我欲(表现欲)、饮食欲、睡眠欲、升天欲等,一一展开,欲海无边,欲境无量。
     
  “勤依为业”,以贪欲就会发起勤作,即“以爱产生取”,再以取积累能感后有五蕴的业——“有”,由此生死相续不断。从十二缘起观察就知道“欲是生死苦恼的根本”。要出离生死轮回,现世最重要就要断除“爱”,爱灭则取灭,有取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  

  如《法华经》所说:“诸苦所因,贪欲为本。”《杂阿含经》说:“若众生所有苦生,彼一切皆以欲为本。”《增一阿含经》说:“欲生诸烦恼,欲为生苦本。”
      
  三界众生都想求得自己所爱之事,对于如泡沫一般注定变坏的有漏法,却幻想永远占有、如愿以偿,这样希求的结果无非是希望破灭,引生痛苦。 这就像孩童追逐肥皂泡一样可笑。歇下狂心,万事皆休,痴迷的众生却偏要沉迷其中幻想、执著,真是可悲!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3)说出“痴异熟生苦”的相状,缘此苦如何引发悲心?

  二痴异熟生苦,谓若猛利体受所触,即于自体执我我所,愚痴迷闷生极怨嗟。由是因缘受二箭受,谓身箭受及心箭受。
      
  如果五蕴身受到强苦的触恼,则立即将蕴聚执成我,将五蕴的部分执成我所,这时以我执力,心识迅速陷入愚痴迷闷之中,生起极大怨恨、哀叹。以这一因缘,受身箭受与心箭受。

  以“猛利体受所触”因缘受身箭受。什么是身箭受呢?以你的身作为箭靶子,然后世间上的这种痛苦的箭就射中你了,当你不执着于身的时候,就不会感到苦。比如说子弹在虚空中飞,虚空会不会感到痛苦,你会不会感到虚空的痛苦,为啥呢?你不执着虚空为我,你就不会感到痛苦。但当你一执着身体是我的时候,别人踩了你,你就会说你为什么踩我?所以说这种痛苦从那里产生呢,你把眼耳鼻舌身执着于我,当人家让你产生不如意的时候,这个时候苦就来了,执着身是我的时候那就是一种苦的根本。

  以“愚痴迷闷生极怨嗟”因缘受心箭受。什么是心箭苦呢?就是以心为靶柄,那个苦射中你的心。身体上受苦也罢了,如果你内心不去分别的话,那就不称为苦。但往往我们要从内心强烈地去分别它,身上的苦一刹那就消失了,但是我们从内心去分别它,就不知道要让我们受多少长时候的苦。一想起来它就痛苦,一想起来它就抱怨,这样就会让我们加倍的受苦。

  如是观察,凡夫在感受生老病死诸苦时,由于愚痴不但身上中一支箭,而且心上也中一支箭,枉受苦恼、怨恨、悲伤之苦,真是可悲。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4)说出苦苦、行苦和坏苦的相状。
  
  苦苦,即生起时的逼恼苦受,与苦受相应的心王、心所以及所缘境。
      换言之,当下苦受生起时,心识显现的身心世界全是苦苦。一切唯识自现,心识正在逼恼中,哪有安乐可得呢?所以,正有苦苦时,即使有丰富的五欲六尘,也感受不到快乐。
     
  行苦,指一切有漏法苦的本性。即从因缘上观察,有漏法唯一是他(业惑)自在转,有漏蕴每一刹那的显现都受业惑的支配,一直被动地迁流,叫行苦。
      从未来方面观察,当下一刹那并不是安乐性,因为这一刹那粗重随逐——带着无量业惑的种子、苦苦和坏苦的种子,遇缘就会产生苦苦和坏苦,这是极不安稳性,并非安乐性。五取蕴每一刹那都是苦的因位,如同等待引爆的炸弹。
      反面观察,如果有漏法是安乐性,则不应辗转出生苦恼,因此成立有漏法是苦性。
     
  坏苦,包括一切有漏乐受,与乐受相应的心王、心所以及所缘境。
      坏苦并不是指坏时痛苦(这是苦苦),而是以“有漏乐是坏灭性”为苦。有漏快乐一定是和痛苦相连,一旦乐受失坏,就会引起不堪接受的忧苦。
      只要在轮回中,就可以断定:不论享受何种快乐,最终都难逃坏灭的结局。由此观察轮回中的快乐都是坏苦性。
      
  在思惟众生的三苦时,把众生观想成大毒疮,非常形像。
      天地间的有情,其实是一个个本性为苦的“大毒疮”。每个毒疮中充满了“毒素”——业惑的种子,此即行苦性。“大毒疮”不论以什么修饰,用什么缓解,不论有没有发作,都是充满毒素的性质。
      了知这一点后,再看有情吃饭、睡眠、入禅定都只见苦相,令人悲愍。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5)别离苦、断坏苦、相续苦、毕竟苦分别具有哪种苦相?有哪些方面值得悲愍?

  复有四苦,一别离苦,谓爱别离所生之苦。
      爱是执著:贪爱时,内心缘对境的功德相执著,只想永远拥有,但有漏法的自性无常,最终都要分离;分离时,因执著而不愿离别,从而引起强烈的忧苦,若失去的是亲人,更是撕心裂肺,痛苦不堪。
      别离苦,包括离别时和离别后的痛苦。正离别时,难舍难分,心缘所爱境不愿割舍,哀叹流泪。

      二断坏47苦,谓由弃舍众同分48死所生之苦。
       “爱别离苦”到最彻底时,即是断坏苦,这是彻底失去一期生命的痛苦。
      当一期五蕴要坏灭时,由强大的俱生我执,人会极度恐惧不安,害怕从世界上消失,以我所执又害怕永别儿女、身体、财富、地位,由此产生猛利的忧苦。
      
      三相续苦,谓从此后49数数死生展转相续所生之苦。
      一期生命断坏的痛苦,是“断坏苦”。一期生命结束了,又要继续生死,由此相续所产生的痛苦,是“相续苦”。
      如果这一世一死永灭,最多也只是受一世之苦,但生死根本不随人意,只要未证解脱道就无法了结。
      
      四毕竟苦,谓定无有般涅槃法诸有情类。五取蕴苦。
      “毕竟苦”,是彻头彻尾的苦。“般涅槃法”,“般”译为“入”,即入涅槃法。“定无有般涅槃法诸有情类”,即定然没有入涅槃法的有情。
      可怜的凡夫不论做什么、说什么、想什么,都只是入生死法,时时只显现如黄连般纯粹是苦的五取蕴,毕竟是苦性。他们不修学圣道,无法消除业果愚和真实义愚,因此决定没有入涅槃之法,只是按十二缘起的方式不断由因蕴出生果蕴,无法摆脱行苦,所以是毕竟苦。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6)说出贪欲缠缘苦、嗔恚缠缘苦、昏沉睡眠缠缘苦、掉举恶作缠缘苦、疑缠缘苦的苦相。

  贪欲、嗔恚、昏沉睡眠、掉举恶作、疑。这五种烦恼盖覆心性,不生善法,故称五盖。
      
  贪欲缠缘苦:
      
  贪欲只要没有根除,就会一直缠缚不断。
      
  每次贪欲生起时,就加强同类习气,经过无数世串习,会变得日渐粗猛,所造成的痛苦也日益深重。
     
  以贪欲为因缘,没得到时,被贪欲驱使,一心追求。得到时,如饮盐水反增干渴,又想希求更多、更好。这样时时追逐五欲,如野马奔驰,片刻不得休息,何来安乐可言。
      
  往未来看,一个贪心就是一个生死因缘。贪执今生,堕入恶趣;贪执来世,流转善趣。以贪欲为因缘,只能无休止地轮转生死。单以一个贪财因缘,未来要受多少痛苦?
      
  由此展开,一步步思惟观见贪欲的苦相,怎不令人心生悲愍?
      
  嗔恚缠缘苦
      
  “嗔恚”,是心缘对境对自己损害、不饶益的相,发起粗猛之心。嗔也是一种一直缠绕在相续中的大病。
      
  观察凡夫的苦恼:每生一次嗔心,就加重同类习气,导致嗔恚相续不断。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种子又起现行,无休无止地缠缚。
      
  以嗔恚缠的因缘,身心当即处在极大的苦受中,由嗔恚造了杀生、恶骂等罪业,须下地狱亿万年感受烈火焚烧之苦。观察众生以嗔恚缠生生世世起多少嗔心,下多少地狱,就知道凡夫是多么可悲。
      
  昏沉睡眠缠缘苦
      
  首先要了知昏沉睡眠的体相与作用,再观察其苦处。
      
  《瑜伽师地论·第十一卷》说:昏昧无堪任性,叫昏沉;昏昧心极略性,叫睡眠。这颗心处在昏昧状态,对境界不堪任,无法观缘,无法修止观,这是昏沉。昏昧的极略性,是睡眠。什么是极略性呢?平常缘色声香味触,心会分别青黄赤白、长短方圆等等,到了睡眠时,心不分别,叫做“略”。
      
  昏沉和睡眠要来就一起来,有了昏沉,睡眠也一定会来。二者的作用是障碍轻安、毗钵舍那。落在昏昧、沉重中,身心不可能轻安,无法明明历历地作观,所以是严重的盖障。
      
  “昏沉睡眠缠缘苦”,即心被昏沉睡眠缠缚,以此为因缘,无法成就止观,不可能解脱。有情的心识堕在昏沉睡眠中,被烦恼力控制,陷入昏昧,不能明明清清地观照,只是增上愚痴而已。如此发展下去,有几人能解脱呢?不得解脱,就要继续随无明流转。这是多么可悲的状况!
      
  掉举恶作缠缘苦
      
  何为掉举?《成唯识论》说:“令心于境不寂静为性,能障行舍、奢摩他为业。”让心对所缘境无法寂静,是掉举的体性;能障碍行舍和奢摩他,是其作用。
      
  《瑜伽师地论》说,因为亲属寻思、国土寻思、不死寻思,或者忆念过去经历过的戏笑、欢娱所做的事,使内心喧动腾跃,安静不下,即是掉举。
      
  再说恶作,恶作是由寻思引起了追悔。比如,因为寻思自己的亲人、国土等,心生追悔:我为什么要和亲人分离?为什么不去那个地方?为什么要舍弃那么好的地方来此地过不如意的生活,吃穿住用这样艰苦?为什么要幼小出家,等年老了再出家不是更好吗?
      
  或者追忆曾经有过的快乐、娱乐等事,心生悔恨,想:为什么要舍弃快乐的生活,违背父母亲人的意愿,让他们悲伤哭泣,强行出家?由这一类因缘,生起忧伤、思虑,恶作追悔。或者缘着应作不应作的事,心中反悔:为什么我该作的没有作,不该作的反而作。以上,掉举是由寻思使心浮躁喧动,恶作是由寻思产生追悔、忧恋,二者因为相似而合为一盖。
      
  其实,众生都被掉举恶作烦恼缠缚,心中对亲友、国土、工作、恋人、往昔种种快乐等,不断寻思,妄念纷飞。像这样,生生世世内心无法安住在寂静中,多么可悲!
      
  疑缠缘苦
      
  “疑盖”,即对佛、对法、对经律论、对教诲,对修行能证果心生疑惑,由此不能趣入勇猛方便,证断寂静。或者,对三世和四谛,心中犹豫不决:这是对,还是不对。由于不明了而不能安心修行。
      
  无量众生不思惟四谛十二缘起,因此无法遣除对四谛、三宝、无我等的疑惑,他们束缚在疑缠中,难以趣入解脱,还要无数世流转生死。思惟这一点,对众生发起悲悯心。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7)结合当今时代的情况,具体说明现代人的因苦、果苦、求财位苦、勤守护苦、无厌足苦和变坏苦。

  复有六苦,一因苦,习恶趣因故,二果苦,生诸恶趣故,三求财位苦,四勤守护苦,五无厌足苦,六变坏苦。如是六种总说为苦。
      
  前二苦要配合起来观察,由果苦了知因苦,由因苦知道果苦。
      
  因苦:凡夫如盲人一般,内无正见,外无善知识的引导,内心不能安住于正念,身口意时时串习恶趣之因。这是因上之苦。
      
  果苦:思惟串习转生恶趣中的异熟果、等流果、士用果如何;恶趣中受苦的状况和时间如何;从恶趣中脱生作人的果报如何。结合业果广泛地思惟,才会认识到众生的可怜。
      
  譬如,一位厨师生活富裕,似乎不需悲愍,而应羡慕。实际上,这是预判了地狱无期徒刑、等待入狱的人。他一生活杀了多少生命,需要在热地狱感受多少亿年的痛苦;从热地狱脱出,要在近边地狱受多少苦;出地狱做人,要偿还多少次生命。观察众生的因苦和果苦,就知道众生没有因果正见随意造恶是多么可悲。
      
  后四苦:即执著财富地位的痛苦:没得到时有追求之苦;得到了又有守护之苦、变坏之苦;因受用增长贪心,有无厌足之苦。

  没得到时有追求之苦;财富不会自动跑到手上,为了求财,每天要起早贪黑。哪里有挣钱的机会,即使只能挣一小笔钱,也不辞劳苦地争取。求财欲望越大,付出也越多,身心也越辛苦。比如,创建一家公司,要筹集一大笔资金,配备各方面的人员,要办理各种手续,各方面都要处心积虑布置安排。
      
  追求财富时,心里患得患失,没得到时妄想盘算:我这个月要做到多少笔业务,通过哪些途径来积财,成功了如何发展……。一笔生意没谈成,又内心后悔:“早知降一点价,也能攒到一笔。”
      
  机会出现时,又像狗见到肥肉,眼睛盯着不放。心早已飞出身体,一直在逐取快要到手的钱财。心中也盘算:怎么说一些诱他上钩的话,怎么给一点小恩小惠,约到饭店里吃一顿,这次至少能攒到多少,怎么和他建立长久的关系。
      
  看见客户到别的商家去,一颗心又悬起来,担心别人抢走生意,心想:我应当先下手,无论如何赚到多少算多少。若生意被对手抢走,对方挣得多、做得大,又生嫉妒心,眼睛烧得通红,口上还要恶骂两句。
      
  像这样,翻来覆去地邪思妄想,心识像游魂一样飘荡不定,毫无安乐可言。所以,众生追求财富充满了痛苦,有竞争之苦、紧张之苦、盼望之苦、失望之苦、嫉妒之苦、经营之苦……,这些都是发悲心的对境。

  得到了又有守护之苦:获得了财富是否安乐呢?轮回法并不具有安乐性。求得了财富,又有守护的痛苦,有时甚至胜过求财之苦。比如,看到报刊上登载某老总被黑社会绑架讹诈一亿元的消息,他马上紧张,心想:我要雇保镖,孩子出门要小心,院门要安上铁丝网。像这样,财富多一分,就多一分守护之苦,比穷人更不安。
      
  又比如,在激烈的竞争中,若自己暂据上风,则对手都会伺机击垮自己,容不得半点松懈。若经营策略稍有失误,就会在一夜之间被对手打垮。市场上稍有风吹草动,就要及时调整,马上采取新策略,推出新品牌、新广告,开展各种促销活动。
      
  可以想见,在你死我活的商战中,内心有多少紧张、忧虑,为了守财须付出多少精力。所以,很多企业家都是在很年轻时就心力交瘁过劳而死。
      
  追求财富时,还有无厌足苦。即便追求到了,反而助长贪心,要求更多、更大。

  因受用增长贪心,有无厌足之苦:无厌足有哪些苦相呢?犹如喝酒上瘾,一直要喝到烂醉为止,以无厌足让酒鬼无休止地喝酒,一天没酒,一天心神不定,想尽办法也要得到一瓶,得不到时就欲渴难耐,备受煎熬。同样,人心的无厌足把人紧紧拴在欲望的绳子上。没得到时,一直有难耐的欲渴;得到了,又很快失去新鲜感,进一步增上幻想。这样造成内心脆弱,稍有不满意,就会马上陷入苦恼之中。而且,一旦执著增强,则欲壑难填,而要放下却如油入面,怎么也放舍不了。
      
  如此不知厌足,只会一再加强对虚幻欲尘的实执,日益远离本性,远离真正具有大义的解脱道。欲尘埋没本性,造成人心冷漠、自私、散乱,安详、宁静、善良、真诚也就逐渐消失。最终以无厌足令人堕入恶趣深渊。
      
  若多方面观察无厌足苦,则知其内含如下诸苦:一、有增上贪欲之苦;二、有无实义之苦;三、有造集罪业之苦;四、有不得休息之苦;五、有不思大义之苦;六、有难以回归之苦;七、有不能谦下之苦;八、有心灵脆弱之苦;九、有身心紧张之苦;十、有终将堕落之苦;十一、有长夜流转之苦;十二、有埋没本性之苦。

  变坏之苦:所谓“变坏苦”,即:一个人好不容易从恶趣中出头,得了一世人身,却将一生光阴都投注在追求五欲上。几十年过去,五光十色的财色五欲一点带不走,只有背一笔业债,重返恶趣还债。
      
  想一想“求取五欲”的整个过程,都是徒劳无义地折磨自己,费尽心力只是捕捉一个终将破灭的泡沫,对此,生起深深的悲悯。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8)说明如何缘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引生悲心。

  复有七苦,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怨憎会苦,六爱别离苦,七虽复希求而不得苦。
            
  有情的受生其实是众苦的开端,拉开了无尽苦惑的序幕。不必异想天开,认为由业惑支配的五取蕴会突发慈悲,显现清净、安乐、永恒、自在。
      
  摸一摸自己的脑袋,想想这是清净的法吗?冷静地观察一下也会很悲哀,头皮里包裹的只有污秽的头脑、脑髓,这是由精血一步步发展而来的,哪来清净呢?只不过我们迷乱地执为清净而已。
      
  “生”何止带给我们苦恼不净的肉身,更携带了不计其数的烦恼种子,随时遇缘就会现行。
      
  我们行持善法时,这些烦恼粗重便开始扰乱。烦恼种子不断出生、增长,让心无法安住在善法上。就像金子中含有杂质无法打造成如意的金器一样,因为烦恼的影响,使内心不能统一、安定,不堪能行善。看着众生无力行善的状况,也让人心生悲悯。
      
  五蕴身中潜伏了无数烦恼种子,遇到引生烦恼的对境,注定要爆发。生贪境来了,便引发贪心,生嗔境来了,便引生嗔心,一生都是在烦烦恼恼中度过,难得有几天平静。这些烦恼都是以“生”为所依带来的,就像潮湿的地上会滋生大量飞虫一样,受了五取蕴,就必定会滋生无数烦恼。
      
  受生是苦恼的源泉。有了生,衰老、疾病、死亡以及各种大小诸苦都会随之而来。为了维持生命,人们要读书、工作、攒钱谋生,不可能一天不穿衣、不吃饭、不睡觉,下至维持起码的生存,都要耗费大量的精力,付出千辛万苦。
      
  一生之中,追求名声、地位、财富是为了身体,穿着、打扮是为了让它好看,追求享受是想给予它快乐,做各种运动是想使它健康。为了生,要吃多少饭、饮多少水、睡多少床、穿多少衣服、用多少香皂、服多少药……,诸般辛苦都是以“生”而带来的。
      
  再想想,因为受生,有多少住胎之苦、出胎之苦、成长之苦、追求现世之苦、求不得苦、疾病之苦……,因为“生”,一系列的痛苦都随之而来。
      
  一次受生就要遭受这么多苦,如果不解脱,还要无数次投胎,合计起来有不计其数的痛苦。而且,每一次受生的结果只是迎来死亡。这样观察凡夫受生、成熟、死亡的全过程,就会对有情受生生起悲愍。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10)有人说:寒、热、饥、渴都是一些支末的苦事,和修悲关系不大,不必要这样繁琐地思惟。您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出您的看法。

  这个观点是不对的。

  就“寒”之苦来说,人的五蕴身,能适应生存的温度非常狭窄,平均温度必须保持三十七度左右。温度有所降低或升高,这时不加减衣服,或采取保暖、降温等措施,立刻会受到寒热之苦的逼迫,严重的甚至威胁生命。

  在北方或者高原的冬天,抵御严寒是一件最主要的事。衣服穿少了在室外站立,用不了几分钟,就会冷得全身瑟瑟发抖、牙齿打战,身体机能也迅速下降。再呆下去,身体逐渐苍白、发青、僵硬、开裂,最后在神志不清中死去。

      如果把人间的苦受放大十倍、百倍、千倍,就知道恶趣感受何等的苦苦。
      
  以恶业转生在八寒地狱的众生,所受的寒苦更是无法想像的剧烈而漫长。那里,暗无天日、寒风彻骨,有情在长达亿万年的岁月里,身心遭受剧烈的寒苦。寒冷全方位渗透了他们的身体,寒触让每个微尘都在剧烈地反应,身体开始紧缩、开裂乃至溃烂。身体的诸根被寒苦蒙蔽,最后连微弱颤动的活力也没有。
      
  有人认为这只是部分有情的痛苦,很多人生活在四季如春的舒适环境里,并不需要别人悲悯。
      
      但是看看凡夫心中积聚了多少寒苦种子,多少阴冷的心思、冷冰冰的态度、让心发凉的行为,这些将导致多少世中转生在寒冰地狱里。众生的相续中潜伏了无数的寒苦种子,寒苦离众生并不遥远,只有一口气的距离。     
有情轮回不断,往后还要有多少寒苦相连,不由人不生悲悯!
      
  除了寒苦之外,凡夫的五蕴身还时时面临热苦的侵袭。比如,把滚烫的开水一口喝下,像撕心裂肺一样,痛苦不堪;手按在烧红的火炉上,立刻皮开肉绽、焦味刺鼻,剧烈的甚至让人晕厥;锅里油烧得滚沸,一个油星溅在皮肤上,也让人痛得乱跳;站在太阳底下,先是睁不开双眼,然后浑身冒汗,口干舌燥,意识不清,再后来脱水过多造成中暑,身体无法支撑而倒下。
      
  以上只是人间能感受的一些热苦例子。要是堕在三恶趣中,感受的热苦更是成百上千倍的加剧,受苦时间也漫长得无法想像。八热地狱从上至下,火焰的热度依次增上七倍,受苦程度也七倍七倍递增,在业力没有穷尽期间,需要连续不断地受苦。
            
  “饥渴”之苦,五蕴身是苦器,表现在必须小心翼翼地满足它的需求,其中也包括一日三餐不可缺少的饮食。如果连续两餐没有进食,饥渴之苦就会立即迸发出来,会感到浑身乏力,身体虚弱,心情也难以平静,坐立不安。这次在大地震中被子压在废墟中的有情众生,饥渴的逼迫什么都吃。
      
  人类要穿衣、吃饭,都是轮回痛苦的表现,只有通过不断地进食、加减衣服,才能抵御寒热饥渴的侵袭。其实,人时时都在寒热饥渴的夹逼之下,就像四个手持利刃的怨敌一直在旁边伺机以待,稍不小心就会被伤害,甚至是致命伤害。
      
  凡夫人无法摆脱这些苦恼,分分秒秒都在抵抗饥渴中度过,那些随时采取的措施只不过把苦受降低一点而已。见到世人渴时要喝水,饿时要吃饭,冷时要加衣,热时要扇扇子,就应觉悟轮回是苦的本性。众生在饥渴之苦的炉灶上,为了解决温饱,昼夜不停地奔忙,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四处逃窜。眼见这样的人间苦相,怎不令人心生悲悯?

  所以说寒、热、饥、渴并非都是一些支末的苦事,从我们自身所能感受的这些苦做为基础,来感受众生的苦,再放大一百倍一千倍,乃至无数倍来感受三恶道有情众生的苦,这样我们的大悲心才能生得起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11)说明如何缘不自在苦、自逼恼苦、他逼恼苦一类威仪多时住苦引生悲心。

  “不自在苦”,即凡夫的五取蕴不由自主,完全是他自在转。譬如,虽不想生病,但只要存在生病的因缘,就一直摆脱不了病苦纠缠,日夜心忧身苦,连睡个好觉的自在也没有。人都不想受苦,不愿老病死衰,但在业力面前,却毫无自在。虽然希望好事长久,无奈不随人意,一旦因缘变化,立即就会现起痛苦。
      
“自逼恼苦”,指无系等外道类自我折磨的痛苦。佛世时,有一类“尼乾子”外道,裸体不穿衣服,以五热烧身(在身体四周烧上火,头上以太阳炙烤)来受苦。他们认为自己有罪业,受苦就可以清净。其实,没人逼他这样做,都是自我折磨,这叫“自逼恼苦”。
      
      “他逼恼苦”,即时时受别人的逼恼。有些以手、石块等打击,有些以语言攻击谩骂,还有如夏天蚊子叮咬等。
      
  “一类威仪多时住苦”,即做一种威仪,时间久了就会苦恼。比如坐久了身体支撑不住,如果有脊椎错位、坐骨神经等疾病,更是痛苦不堪,要马上换姿势才能缓解苦受。到了年老时,威仪之苦更充分地表现出来,走一段路就气喘吁吁,坐久了腰挺不直……,五蕴身是如此令人苦恼。
      
  体会了人类能感知到的痛苦,再观察恶趣中的威仪之苦,更是千万倍地剧烈。如是推己及人,推人及恶趣,就会引起悲心。
      
  所以,把人间的苦受放大十倍、百倍、千倍,就知道恶趣感受何等的苦苦。应当发大悲心,救度有情出离苦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4 11:02 , Processed in 3.699366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