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开门

[佛化生活] 印度尼泊尔佛祖圣地专列行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3-7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那烂陀寺又名那烂陀大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7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那烂陀寺又名那烂陀大学



梵名那兰陀寺又称阿兰陀寺,意译施无厌寺,梵语全称为那烂陀僧伽蓝,为古代中印度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北方之大寺院,其地处今拉查基尔北方约十一公里处之巴达加欧。五世纪初,笈多王朝之帝日王为北印度曷罗社槃社比丘建立本寺,历代屡加扩建。那烂陀寺规模宏大,建筑壮丽,藏书丰富,学者辈出,是古印度规模宏大之佛教寺院和最高学府。那兰陀寺也是释迦牟尼佛的大弟子舍利弗诞生及逝世之处。

大唐西域记卷九详载,那烂陀寺建寺之由来及沿革,谓其地原为庵摩罗园,佛陀曾于此说法三月,彼入灭后未久,帝日王即于此处创建伽蓝。寺名之由来有二说,一说伽蓝之南庵摩罗林有池,池中有龙,名那烂陀,故取为寺名;一说如来往昔修菩萨行时,为大国王,建都此地,乐好布施,德号施无厌,故伽蓝亦以名之。同书并举出附近有如来三月说法之精舍、发爪塔、雀离浮图、观自在菩萨之立像及精舍等灵迹。

那兰陀全寺分八大院,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三所载,本寺为七世纪时印度第一大寺,僧徒常达万人,修学大乘及小乘十八部、吠陀、因明、声明、医方、术数等。盖本寺初为唯识学派之中心,其后演变为密教之一大中心。大乘有宗著名之论师,如护法、德慧、护月、坚慧、光友、胜友、智月、戒贤、智光等人都曾先后在此讲学,或担任本寺住持。此外,远自我国及东南亚诸国而来之留学僧亦不少,如我国之玄奘、义净、荆州道琳、太州玄照、并州道生、洛阳智弘,及新罗之慧业、阿离耶跋摩等人皆曾来此就学。又当时由印度来华之波罗颇迦罗蜜多罗、地婆诃罗、善无畏、金刚智、般剌若等诸师亦曾修学于本寺。

西元八世纪初,笈多王朝没落,印度教勃兴,本寺亦顿告衰微,十二世纪末曾为伊斯兰军队所毁,然据传元朝泰定(1324~1327)初年尚有依止那烂陀寺僧人律贤出家之提纳薄陀(即指空)比丘来华,可知本寺于十四世纪时尚存。一九一五年,印度考古部门着手对本寺作有系统之发掘工作,从遗迹中陆续出土许多石制及金属制(青铜)之雕刻品,现保存于印度那烂陀博物馆。

那烂陀寺的历史沿革是:传说此地原本是庵没罗园,后来五百商人捐金钱买下献佛,佛在此说法三月。后来摩揭陀国王铄迦罗阿迭多在此兴建佛寺,子佛陀鞠多王在寺南扩建,此后呾他揭多鞠多王在东面建寺,幼日王在东北建寺,金刚王在此西建寺,中印度王在此北建寺,帝日王此东建大寺,中供佛像。经过历代君王的营建,那烂陀寺宏伟壮观。
根据义净在七世纪末的记述,那烂陀寺宛如一座方城,四周围有长廊。寺高三层,高三到四丈,用砖建造,每层高一丈多。横梁用木板搭造,用砖平铺为房顶。每一寺的四边各有9间僧房,房呈四方形,宽约一丈多。僧房前方安有高门,开有窗洞,但不得安帘幕,以便互相瞻望,不容片刻隐私。僧房后壁乃是寺的外围墙,有窗通外。围墙高三四丈,上面排列人身大小的塑像,雕刻精细,美轮美奂。寺的屋顶、房檐、和院落地面,都用特制的材料覆盖,这种覆盖料是用核桃大小的碎砖和以黏土制成,覆盖辗平后,再用浸泡多日的石灰杂以麻筋麻滓烂皮涂上,盖上青草三五天,在完全干透之前,用滑石磨光,然后先涂上一道赤土汁,最后再涂上油漆,光亮犹如明镜一般。经过如此处理的寺院地面,坚实耐用,经人践踏二三十年而坚固如初。那烂陀寺每天都有一百多个讲坛,学习课程包括大乘佛典、天文学、数学、医药等。八世纪时那烂陀寺成为金刚乘的学术中心,也是重要道场。

1193年突厥人巴克赫提亚尔·卡尔积带兵侵占那烂陀寺,寺院和图书馆遭受严重破坏,大批那烂陀僧侣逃往西藏避难,从此那烂陀寺失去昔日的光辉,并渐渐被人遗忘,变成废墟。从1861年开始,那烂陀寺院遗迹被陆续挖掘,已发掘出8座大型寺院,4座中型寺院和一小型寺院。8大寺按南北方向一字排列,大门朝西。大寺每边9间僧室,恰如义净所述,中寺每边7间僧室,小寺院每边5间僧室。
 
2006年12月9日,《纽约时报》详细报道了将耗资10亿美元在那烂陀寺古遗迹附近的重建计划。由新加坡带领,包括印度、日本和其他国家的国际财团将集资5亿美元建立新的大学,并另用5亿美元修建必要的基础设施。中国政府也在2010年12月16日和2011年11月15日分别向那烂陀大学捐赠了100万美元,以支持中印文化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7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7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那烂陀博物馆



1861年,英国考古学家亚历山大 · 康宁汉发现了一片佛教遗址,经过与《大唐西域记》的记载核对,证明这就是那烂陀寺。这里出土了多件精美的佛教石雕,有些石雕只有拳头大小,上面雕刻的佛教故事却异常细腻精美。此外还出土了铜像、铜盘和印章等,其中有一枚刻有“室利那烂陀摩诃毗诃罗僧伽之印”。大部分出土文物都展览在那烂陀寺对面的博物馆里。现在那烂陀寺的发掘面积已经超过了15万平方米。那烂陀寺分为僧院区和教学区。僧院区由大致相近的院落组成,共有12座。每个院落的四周排列着狭窄局促的僧房,院子内有石桌、水井和厨房,每个院落都有走廊通向外面。教学区有寺庙和佛塔。佛子主要在寺庙里学习佛经。周围散布着许多佛塔,其中真身舍利佛塔最富气势,这座塔分三层,外观雕有精美的图案,角楼的壁龛中雕刻着佛陀在菩提伽耶、王舍城和鹿野苑弘法的故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7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博物馆的珍贵文物每一件都堪称精妙绝伦,因为里面不能拍照,所以只有留下遗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7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7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恒河意为“由天堂而来”



恒河梵名Gan%ga^ ,又作恒迦河、恒伽河、殑伽河,意为“由天堂而来”。恒河为印度三大河流之一,发源于西藏冈底斯山脉,在喜马拉雅山顶四二○○公尺之高处,向东南奔流八百公里,于东孟加拉与布拉马普得拉河会合,流入印度洋,流长约二七○○公里,两岸约一五○○公里之地作为神圣的朝拜地区,于河岸两旁建筑无数寺庙,各教教徒常至此巡礼。
印度教视恒河为圣河,传说由仙人之祈求,恒河水自毗湿奴之脚尖流出,自天而降。佛教亦视为福水,佛陀常至此宣说妙法。其流域一带称恒河平原,即印度大平原东半部。上流为阿闼婆吠陀及梵书成立时代之印度文明中心,中流为古奥义书时代之文明中心。至释迦佛陀应世,恒河两岸更是佛陀及弟子教化活动之重要区域。其地人口稠密,经济繁荣,交通发达,物产丰富,故印度人视为神圣之地。
《玄应音义》卷二十四谓,恒河之河沙至细,同水而流,以手掬水,沙满手中,若急把沙,还随水出。故诸经中屡见以恒河沙为喻,喻难以算计之数。此河俗称福水或福德吉河,一般认为以河水沐身,可除罪垢,于今仍有争相投水洗身之风俗。《大智度论》卷七曰:“四远诸人经书,皆以恒河为福德吉河,若入中洗者,诸罪垢皆悉除尽,以人敬事此河,皆共识知,故以恒河沙为喻。”《大唐西域记》卷四窣禄勤那国条曰:“彼俗书记谓之福水,罪咎虽积,沐浴便除。轻命自沈,生天受福。死而投骸,不堕恶趣。扬波激流,亡魂获济。
据《佛学大词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7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7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恒河意为“由天堂而来”(二)



恒河是印度北部的大河,其大部流程为宽阔、缓慢的水流,流经世界上土壤最肥沃和人口最稠密地区之一。恒河源出喜马拉雅山南麓加姆尔的甘戈特力(实为塔婆万草原,说法不同的原因是印度对恒河源头说主要出于宗教考虑,而不是根据地理)冰川,全长2700公里,流域面积106万平方公里(不包括支流贾木纳河及其以上部分);河口处的年平均流量为2.51万立方米/秒;其中在印度境内长2071公里,流域面积95万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为1.25万立方米/秒。  
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注入孟加拉湾,流域面积占印度领土1/4,养育著高度密集的人口。恒河流经恒河平原,这是印度斯坦地区的中心,亦是从西元前3世纪阿育王的王国至16世纪建立的蒙兀儿帝国为止一系列文明的摇篮。 恒河大部流程流经印度领土,不过其在孟加拉地区的巨大的三角洲主要位于孟加拉境内。恒河总流向是从北-西北至东南。在三角洲,水流一般南向。
恒河用丰沛的河水哺育着两岸的土地,给沿岸人民以生活之便和灌溉之利,用肥沃的泥土冲积成辽阔的恒河平原和三角洲,勤劳的恒河流域人民世世代代在这里劳动生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的足迹遍布恒河两岸,诗人歌手行吟河畔。至今,这里仍是印度、孟加拉国的精粹所在。   
(据百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7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恒河意为“由天堂而来”(三)



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经创造了人类历史上著名的“恒河文明”。恒河这条世界名川,被印度人民尊称为“圣河”和“印度的母亲”。众多的神话故事和宗教传说构成了恒河两岸独特的风土人情。恒河是印度的圣河,历史悠久,有着浓厚的民俗和文化色彩,即使经过千年的文明洗礼,恒河两岸的人们仍然保持着古老的习俗。许多自古流传的神话,使印度人民对恒河母亲生起无限的怀想,烙下一个不可磨灭的情结。这一生中至少要在恒河中沐浴一次,让圣河洗净生生世世所有的罪业。   
在印度,大多数印度教信徒终生怀有4大乐趣:敬仰湿婆神、到恒河洗圣水澡并饮用恒河圣水、结交圣人朋友和居住在瓦拉纳西圣城。恒河用甘甜的乳汁哺育着两岸人民,加上他们虔诚的宗教信仰,被视为“圣河”。印度人视恒河为圣河,将恒河看做是女神的化身,虔诚地敬仰恒河,据说是起源于一个传说故事。古时候,恒河水流湍急、汹涌澎湃,经常泛滥成灾,毁灭良田,残害生灵,有个国王为了洗刷先辈的罪孽,请求天上的女神帮助驯服恒河,为人类造福。湿婆神来到喜马拉雅山下,散开头发,让汹涌的河水从自己头上缓缓流过,灌溉两岸的田野,两岸的居民得以安居乐业。从此,印度教便将恒河奉若神明,敬奉湿婆神和洗圣水澡成为印度教徒的两大宗教活动。
(文字据百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18 04:54 , Processed in 0.400859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