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浮世莲花

[大德开示] 宣化上人开示录(一)----宣化上人讲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果佐行者出家的因缘
一九八一年七月十六日至二十二日禅七
开示于万佛圣城万佛殿

我驻锡于哈尔滨南三十里平房站三缘寺时,有一天在定中观察,知道第二天有个小孩子会来出家。第二天早上,就对弟子果能说:‘今天会有个小孩子来出家。等他来了,告诉我!’在中午时,果能到我房中,用山东腔说:‘师父!您说的那个小孩子,真的来啦!’我到前边一看,是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子,五官端正,身体强壮,是比丘相。这个男孩见到我,好像见到久别的亲人,情不自禁的哭起来,所谓‘喜极而泣’。

我问他:‘你为什么要出家?’小孩子说:‘因为我有病(他在五岁时,能替人家治病,可是自己有病,不能治自己的病),医生检查不出病源,束手无策,无药可治。父母非常著急,到处求医,仍不见效。有一夜里,我连作三个相同的梦,在梦中有位胖和尚,对我说:“你的病,除非到哈尔滨三缘寺去找安慈法师,跟他出家修道,即能不药而愈。否则的话,是没有希望的。”我清清楚楚地记得,所以征求父母的同意了,来到这里。请安慈法师慈悲,收我为弟子。’

当时,我笑著对他说:‘你认识安慈法师吗?’他说:‘我不认识。’我说:‘既然你不认识,你怎能找到他呢?我们这里没有安慈法师。’小孩子很有信心地说:‘不会吧!刚才我进门时,就看见梦中那位胖和尚坐在那里(他用手指著弥勒菩萨),他不会骗人的。是他教我来的,绝对不会错。’我又问他:‘你所说的梦话,有什么根据令人相信?你是不是没有衣服穿,没有饭吃,没有地方住,想来出家?’

他坚定的说:‘不是的!我是受肥和尚的指示,教我来找安慈法师,只有他才能医好我的病。所以,我走了一个多月,步行一千多里。(当时日本无条件投降,东北的铁路已经不通车。)有时候,走过旅店,前边没有村庄,只好在荒地上睡觉。为赶时间,不顾一切。有一天夜里,我在草坪上睡觉,忽然有狼群,很快将我包围在中间,可是我不怕,对狼群说:‘快点离开!不然,对你们不客气,给你们个弹(手榴弹)吃。这时,狼群乖乖地走了。’这是他求法的一个小插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他说完经过之后,用乞求的眼光看我。我要考验他是否有诚意,于是将馒头用口嚼烂,吐在地上,对他说:‘你把它捡起来,吃下去!吃完再说。’他毫不考虑,也不嫌口水肮脏,捡起来就吞到肚中。考试及格,证明是诚心诚意来出家,于是授沙弥戒,成为一个小沙弥。

他受戒(沙弥戒)之后,用功修行,勇猛学习,毫不懈怠,又不放逸,不到半年的时间,便证得五眼六通,本事很高,可以说‘神通广大’。这不是夸大之词,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当时的人,皆知小沙弥有神通。可惜他后来生出贡高我慢的心、自满的心,认为自己了不起,所以神通就不翼而飞,要显也显不出来了。

我们修道人,要注意!无论有神通也好,没有神通也好,千万不要生骄傲的心,执著的心,更不可自我宣传,自卖广告。要安分守己,老老实实去精进,勤加修持,才能得到真功夫。千万不可在皮毛上用功夫。听到什么音声,看到什么境界,便认为了不起。要晓得那离真道还有十万八千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果舜行者出家的因缘
一九八一年七月十六日至二十二日禅七
开示于万佛圣城万佛殿

果舜是吉林省哈尔滨市人,俗姓姚氏,以农为业。夙秉善根,感觉世界,万苦交煎,充满罪恶,乃萌出世之念,到处访求明师。有一天,在途中被日本兵(伪满时代)发现,认为是无业游民,强迫送到边界去做苦工。他被送到里河劳工营中,时时想逃走,可是找不到机会。因为营房的四周,用电网围绕。如有逃者,不是被守兵枪击而死,就是被狼犬所咬死。纵使侥幸逃过此二关,也逃不出电网,一定被电所烧死。这等于人间地狱一样,苦不堪言。

有一天晚上,果舜在梦中,见到有位长须老人对他说:‘今天晚上是你出离樊笼的时机,在门外有只白狗,随它而去!’果舜惊醒,悄悄走到门外,果然见到有只白狗,在等著他。于是乎就跟随在狗的后边,安全走出电网,逃回家乡。他庆幸死里逃生,又看破红尘,所以决心出家修道。

民国三十三年冬天,我到大南沟屯为高居士的母亲治病。第二天,全屯传遍高母病愈之奇迹。这个时候,果舜听闻了,来拜我为师。他长跪不起,我见他很诚心,所以允许他的请求,满他的心愿。对他开示:‘在家修道不易,出家修道更难。所谓“大事未明,如丧考妣;大事已明,更如丧考妣。”修行人还要忍人所不能忍,受人所不能受,吃人所不能吃,穿人所不能穿。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这是沙门的本分。’又为他说一首偈颂:

念念莫忘生死苦,心心想脱轮回圈;
虚空粉碎明佛性,通体脱落见本源。

又对他开示:‘现在是末法时代,出家者多,修道者少。信佛者多,成佛者少。你既然发愿出家,必要发菩提心,作疾风中之劲烛,烈火内之精金。不可辜负出家之初衷,谨之慎之!’果舜叩头顶礼,跟我到三缘寺受沙弥戒,法名为果舜。

果舜出家之后,勇猛精进,严守戒律,不懈怠、不放逸,但专一其心,参禅打坐。每次入定,往往经过一昼夜的时间而出定,在定中能知过去、现在、未来一切的因果,这是很不可思议的境界。

民国三十四年九月,果舜在大南沟屯的西山下,龙王庙之左,自建茅蓬,作为自修之所。落成之日,我率领果能、果佐、果植等去开光,当天夜里,有十位龙神来请皈依。我对他们说:‘汝等职列水只,受人供养。天时如此奇旱,因何不雨?’诸龙神异口同声地说:‘无玉帝敕命,小神不敢擅行降雨。’我就对他们说:‘汝等代吾奏帝释(玉皇大帝),请求明日降雨,然后再为汝等授皈依。’第二天,果然天降大雨,解除旱灾,农民欢喜若狂,感谢神恩,唱戏为酬,人神同乐。因为果舜茅蓬开光,有此一段因缘,所以,命此茅蓬为‘龙雨茅蓬’,以志纪念。

茅蓬中共有三人同修,是同村人。刘居士和杨居士,随果舜做早晚功课,诵〈大悲咒〉为主课。后来刘居士出家为僧;杨居士被征,参加八路军,参军之后,常常写信回家,以后消息突然断绝,家人十分惦念,怀疑彼不在人间。

民国三十七年七月某日,果舜和高居士在茅蓬中诵〈大悲咒〉,忽然听见有人叫门的声音,开门一看,原来是杨居士回来了。他一言不发,就到屋后去了。果舜继续诵〈大悲咒〉,诵毕,到屋后去看杨居士,想问他这两年到哪儿去了?一进门,就看见一只狐狸,挟尾而逃。

果舜因为持〈大悲咒〉,已具威德,狐狸无法扰乱其心,乃现原形。大概是因为杨居士在战场死了,其头脑被狐狸所噬,所以现杨居士之形来引诱。岂知果舜的定力到了不动转的程度,邪不侵正,狐狸精始知难而退。所以修道人要经得起考验,不要被境界所转。

民国三十四年七月十五日,盂兰盆法会,我率领弟子,在佛前燃香,我乃发愿:‘若能活到百岁,则烧全身,供养佛陀,求无上道。’当时每个弟子,都发心愿。果舜也发愿:‘弟子果舜!若遇相当机会,愿效药王菩萨,烧全身供佛,不待百岁。’我在观察中知道他宿有此愿,所以允许他发这个愿。

民国三十八年四月十八日,果舜感觉一切无常,而佛教破产,痛不堪言,悲不忍睹,乃发心烧身,以殉教难。自备油柴,端坐其上,自焚其身。次日,村人知之,大家来看,果舜全身成灰,唯心未焚化。村人敬之,将骨灰及心埋葬于殉难之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修道的六大宗旨

修道人要有择法眼,才能选择何为正法,何为邪法。正法就是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语,这是修道人的六大宗旨。依此宗旨去修行,就是正知正见。邪法就是有争、有贪、有求、有自私、有自利、打妄语。有了这六种心,就是邪知邪见。正邪的关键在于此,所以这是正邪的分水岭;向前流是正法,向后流是邪法。这一点,大家要认清楚。

如果没有邪知邪见,不论魔王如何来扰乱,而你的定力坚固,不会动摇你的道心。所谓‘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为什么要这样说?因为教你不要执著境界,就是佛来也不接受,何况是魔呢?在境界中的预兆,虽然有时很灵验,可是不要相信。那么,要相信什么?就相信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妄语。这六种宗旨,就是六把斩魔剑、降魔杵。

有了这种的正知正见之后,就算有天人现身来供养、来叩头,也不动心。如果一动心,或生出欢喜心,欢喜魔便得其方便,乘机而入,来扰乱你修道,令你发狂。若生忧愁心,那么,忧愁魔得其方便,乘机而入,来扰乱你的心,令你烦恼。或者动了执著心,或者动了我慢心,都会受魔来扰乱,使思想不清净。所以无论遇到什么奇奇怪怪的境界,不要相信,不要动心。要相信自己的智慧,要明白自性能生万法,明白自性本来清净,明白自性本无染污,明白自性本不颠倒。若能这样,还有什么可求呢?

凡是有所求,就是染污。有争、有贪、有自私、有自利、打妄语,都是染污。无论什么法,可以用这六大宗旨来衡量、来观察,做为尺度。合者是正法,不合者是邪法。这六大宗旨,能破天魔外道的邪知邪见。天魔外道所行所作,皆有所求。总是在争、贪、求、自私、自利、妄语中打主意,一切为自己,而不为他人,这就是旁门左道的思想。

修道人,要行所无事,积功累行,不可执著。所谓‘扫一切法,离一切相。’不可说:‘我有什么功夫,我有什么修行。’或者‘我有什么境界,我有什么神通。’就算是有的话,都是虚妄不实,不可相信,免上其当。若相信异端神通,就不能成就正定正受。要晓得正定正受不是从外边得来,乃是从自性中所生出来。怎样能生出来?就是回光返照,反求诸己,才有成就。

万佛圣城是万圣集会的地方,可是在四周也有魔王在等待机会。如有修道人的心不清净,尽打妄想,魔王就入其窍,做你的顾问,譬如令你先知今天尚未发生的事。你若认为这是神通,就上了魔王的大当,做为他的眷属。不要听到一点声音,便认为虚空在说话,虚空本来无言语。所谓‘离言说相,离心缘相。’假如听到虚空有声音,那就是魔的境界,不是大圆镜智所应该有的。为什么要耽著雕虫小技?这是没有出息的行为。

修道人,心要清净,不要贪图预先知道的事。先知道将要发生什么,反而有麻烦,令你分心,精神不能集中,无法专一来修道,妄想纷飞,烦恼重重。不知道,不烦恼,即无挂碍。在《心经》上说:‘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才是修道人所趣向的目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久参自然会开悟

参禅时,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这是基本的法则,可以控制心猿意马,不令向外驰求。在禅堂参禅,不可东张西望,如果前视后盼,心就跑到外边去了,禅就参不下去。这一点,各位要特别注意!禅七的光阴,非常宝贵,可以说分秒必争 ,不能空过,把握时机来参禅,参禅才能得大智慧。

修道人,不要把皮囊视为宝贝。没有这种思想,才能用功修道。如有这种思想,则会做为它的奴隶,一天到晚为它服务。所以真正修道的人,将身体视为臭皮囊,不去重视它;如果重视,则成修道的障碍,所谓‘借假修真’,方便而已。

在禅堂里,最大的忌讳,就是在参禅中睡觉。一般人参禅,容易犯了两种毛病:一为掉举,一为昏沉。不是打妄想,就是打瞌睡。用功的人,聚精会神在参,绝对不会睡觉。若是入定,另当别论。

坐禅可以证得正定正受,也就是三昧。若能证得此境界,便会如如不动,了了常明。如何能证得此境界?就要下一番苦功夫,勇猛精进、心无妄想,到一念不生全体现的时候,就找到本来的面目,本地的风光。

坐禅的关键,就在‘念玆在玆’参话头。所谓‘久参自然开悟’,参到山穷水尽的时候,自然有好消息,柳暗花明的境界便出现眼前。有人说:‘我参加这么多次的禅七,为什么还不开悟?’因为你不能忍耐一切苦,只想开悟。要知道开悟是从立功积德而来,久而久之,功德圆满,自然开悟。可是你一点功德也没有,就想开悟,简直是痴心妄想,癞蛤蟆想吃天鹅肉,那是办不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修道不要争第一

现在参禅的人,尽在皮毛上用功夫,把参禅当作比赛来争第一。你能坐三小时,我就要坐五小时,胜过你一招,有这种心理在作祟,焉能开悟?就是坐了八万大劫,也不能明心见性。为什么?因为你有胜负心。所谓:‘争是胜负心,与道相违背;便生四相心,由何得三昧?’这首偈颂,是警惕修道人,不可争第一。功夫到家,智慧现前,自然会有人评判你是第一,那才是真第一。如果心想第一,有这种胜负心,就与道相违背了。

修道的人,好像水一样,有谦卑心,不争功、不贪德,好的给人家,坏的自己留著。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所以几于道。’上善,就是第一流的修行者,如水一般,向低洼之处流去。虽然水对万物有利益,可是不争其功德。不论是飞潜动植,或是胎卵湿化,一视同仁,供给所需。修道人,亦复如是,对一切众生,视为过去的父母、未来的诸佛,要慈悲为怀,方便为门,拯救他们出离苦海。凡是众人所不愿意住的地方,也要去住,有这种的思想,就离道很近。凡是有胜负心,就不合乎修道的宗旨,就违背了道。

修道人,要没有‘四相’的心。‘无我相’,谁在修道?修道的人也没有了。‘无人相’,没有和人比赛的心。‘无众生相’,我相没有,人相没有,所以众生相也空。‘无寿者相’,既然众生相也空,那来个寿者相?若是有争强论胜的思想,就有四相心。有了四相心,从什么地方能得到正定正受?这个道理,不妨琢磨琢磨。一言以蔽之:‘有四相心,即是凡夫;无四相心,即是菩萨。’

修道人,要记住《金刚经》的四句:‘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凡是有形有相,皆是有为法。有为法,好像作梦,好像幻化,好像泡沫,好像影子,好像电光,皆是虚妄而无实体。一切的一切,皆应该这样来观察,才能明白真实的道理,就不会执著,不会打妄想。

在《金刚经》上又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心为什么不可得?因为过去已经过去了,还管它做什么。现在心为什么不可得?因为现在念念不停。你说这是现在,等你说完,现在又过去了,时间不会停留的。未来心为什么不可得?因为还没有来嘛!你说那是未来,可是它又来啦!连未来也没有。所以过去现在未来三心了不可得。能依佛所说的法去修行,直截了当,可达涅槃之境。

修道人,要依正知正见的法为准绳,勇猛修习。这时候,‘离言说相’,言说的相也没有了,没有什么话可说的。‘离心缘相’,心缘的相也没有了,没有什么缘可攀的。‘离文字相’,文字的相也没有了,没有什么文字可代表,可说出来。既然说不出来,还有什么可回忆?还有什么放不下?还有什么可认真?各位!要在这个地方用功,不可在皮毛上用功。

有人在想:‘今天坐禅,腿不知疼,腰不知酸,不知不觉到开静的时间。’因为你在睡觉嘛!当然什么也不知道。不要误认是境界。若是有这个执著,则容易走火入魔,大上其当。

各位注意!凡是从外来的境界,不要注意它,不要理会它,听其自然,不随它转。在《楞严经》上讲的非常明白,希望参禅者,要彻底研究‘五十阴魔’的来龙去脉。《楞严经》是参禅人的宝鉴,所有修道人宜深入钻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修道目的为成佛



为什么要修道?为成佛。怎样能成佛?初步修‘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进一步‘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再进一步‘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所以,在未成佛之前,要选择光明平坦的大道去行,不可以贪图方便,去走崎岖小路,那会迷失方向。谨之!慎之!



真正的修行人,依法修持,不怕苦、不怕难,勇猛前进,直达佛果。所谓:‘铁杵磨绣针,功到自然成。’用功用到极点,自然成就佛位。不可标异现奇,不可自夸其德,有这种思想的人,永远不会成佛。



开五眼的境界,能见十方诸佛,在那里怎样用功修行,怎样成佛果。能见十方诸菩萨,在那里怎样用功修行,怎样成菩萨果。能见十方诸阿罗汉,在那里怎样用功修行,怎样成阿罗汉果。这些境界,皆一目了然。开五眼的人,一念之间,能将佛所说的三藏十二部经典,通达明了,照了诸法实相。



在〈三皈依文〉说:‘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如能‘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这时候,无所不通、无所不明、无所不知、无所不见,这才是大彻大悟。不可因小失大,为贪图小境界,而把本有的大圆镜智遮住了,那就不能深入经藏,不能智慧如海。开大智慧的人,绝对不贪小境界。凡是贪小境界的人,乃是不认识真假,把黄金当黄铜,或把黄铜当黄金,甚至于不要钻石而要玻璃。为什么?因为没有辨别真假的能力。



修道要有正知正见,不可颠倒是非,黑白要分清楚。不可鱼目混珠,不可滥竽充数。否则,就是邪知邪见,永不成佛。什么是正知正见?浅言之,没有三毒心,身心就会清净,智慧就会现前,能照破无明的黑暗,能灭除烦恼的热病。到这种境界,便证得果位。希望大家向这个目标迈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停止你的妄想吧!

诸位坐在禅堂里,表面上在打禅七,可是在心里是打妄想。这个妄想,忽然而天,忽然而地,忽然而饿鬼,忽然而畜生。种种妄想,都离不开贪嗔痴。说是勤修戒定慧,可是不修戒定慧;说是息灭贪嗔痴,可是不息贪嗔痴,就是这样的怪。不但一生一世是这样,而且生生世世都是这样。所以在六道轮回中,头出头没永不停止。做狗的时候,觉得是第一。做猫的时候,也觉得是第一。总而言之,无论做什么众生,总觉得自己是第一。为什么?因为有无明的执著。如果真心修道,努力参禅,即能解脱轮回之苦,证得涅槃之乐。

有的人修行不认真,随梆唱影,在禅堂混光阴。人家坐我也坐,人家行我也行,人家怎样我就怎样。把生死的问题,抛到九霄云外,一点也不认为重要。不肯真正用功,不肯决心修道,又不肯把妄想打死。坐在那里,打一个妄想又一个妄想,没有停止的时候。一天打了八万四千个妄想,还觉不够。妄想!妄想!被妄想搞得心乱如麻,神魂颠倒,太可怜啦!

那么,怎样才能不打妄想?别无二法,就是参话头。话头虽然也是妄想,可是它能令你的精神集中,不向外驰求。这是以毒攻毒的办法,用一个妄想来控制多个妄想,将一个妄想参来参去,就没有妄想。到了没有妄想的境界,便是开悟的时机,这时候,或一言、或一行、或一举、或一动,都是开悟的钥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入定不是睡觉

有人问我:‘入定和睡觉有什么不同?’简而言之,入定的姿势,仍然端坐,背直如笔,实正不偏,或者呼吸停止,或者脉搏停止,望之,好像活死人,但有知觉。可以坐一天不动,十天不动,甚至一个月不动。睡觉的姿势,头歪身斜而不自主,气出气入,呼呼有声,甚至鼻息如雷。不同之处,就在这个地方。

参禅的过程,好像读书一样,由小学进中学,进大学,进研究所,经过这四个阶段,才能获得博士学位。参禅这个法门,亦复如是,分为四个步骤,也就是四禅的境界。简略述之如下:

初禅名‘离生喜乐地’。就是离开众生的关系,得到另外一种快乐。此非凡夫所得的快乐,而是在自性功夫里边。到初禅定中,呼吸停止。外边呼吸停止,内边呼吸活动起来,好像冬眠一样的道理,不再赘言。这时,心清如水,明如镜。照了自性的本体,而知道自己在打坐。

二禅名‘定生喜乐地’。在定中,出生一种无比的快乐,所谓‘禅悦为食,法喜充满。’得到这种快乐,不知道饥饿,所以可以多日不食不饮,没有关系。但是不可执著,如一执著,前功尽弃,即入魔境,吾人不可不谨慎。二禅的境界,在定中不但呼吸停止,而且脉搏也停止。出定时,又恢复正常。

三禅名为‘离喜妙乐地’。就是离开二禅之欢喜,得到妙不可言的快乐,觉得一切都是佛法,一切都是快乐。三禅的境界,在定中呼吸脉搏停止,意念也停止。这时候,不念善、不念恶,不念是、不念非,也就是一念不生。但不要认为了不起,这仅是一个过程而已,离开了生死还有十万八千里。

四禅名为‘舍念清净地’。在此境界连快乐的念也没有了,已把它舍弃,而到达清净无所作为的境界。也就是到了无为而无不为的地步。到了四禅,乃是参禅功夫所必经之路,没有什么不得了,不要误认是证果。如果这样想,就和无闻比丘犯同样的错误,而堕地狱。

四禅的境界,还是凡夫的地位。如果精进向前,证到‘五不还天’的境界,才是证得圣人的地位。但此位尚未了生死,非得超出三界,才能了生脱死。这一点要弄清楚,不可混为一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楞严经》是伪经吗?

憨山大师曾经说过这样的两句话:‘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不读《楞严》,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的确是这样的情形,因为《楞严经》无法不备,无机不摄,乃是一代法门的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所以参禅打坐的人,必须要熟读研究这部经,才明悉‘五十种阴魔’的境界,不会上魔王的圈套。否则,境界认识不清,不管什么境界来临,就执著它,便容易入魔境,为魔王眷属。这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

不但〈楞严咒〉要背得出来,就是《楞严经》也要背熟。所谓‘熟能生巧’,到时候。便有无穷的受用,有不可思议的感应。凡是研究中国文学的人,《楞严经》是必读之书。因为此经文辞优美,义理丰富,是一部最理想的经典。

有些自命不凡的学者,对于佛学未曾深入研究,就认为自己是佛学专家、佛学权威,似是而非,不彻底了解佛教的真谛,乱加批评,贸然提出《楞严经》是伪经的谬论。别有用心的人,就随声附和;这是盲从,实在可怜!

为什么有人说,《楞严经》不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门呢?因为,这部经所说的道理太真实,把人的毛病说的太彻底了。令妖魔鬼怪、牛鬼蛇神,无法横行,原形毕露。所以,要故意破坏,宣传是伪经,令大家不相信《楞严经》,他们才有生存的机会。如果承认是佛说的法,他们做不到。

第一、对‘四种清净明诲’不能守。
第二、对‘二十五圣圆通’法门不能修。
第三、不敢面对‘五十种阴魔’的境界。

如果人人读《楞严经》,明白《楞严经》,外道的神通则失去灵光,毫无效用,使人不再相信他有神通。所以,天魔外道只好妄言破坏,大事宣传,说《楞严经》是伪经。

不但在家人这样诽谤《楞严经》是假的,就是出家人也如是云云。为什么?因为一般出家人,所受的教育有限,甚至还有目不识丁者,对于经典看不懂。尤其这部《楞严经》,文又深,义又妙,所以无法了解,无法辨别真伪。如有人一说某某经是假的,某某经是伪的,此辈便不加考虑,人云亦云。所以《楞严经》便受到不白之冤。

古时在印度,《楞严经》被列为国宝,禁止运出国外,凡是出境者,都严格检查,深深恐怕这部经流出。海关对出境的僧人,特别注意。当时(唐朝时代)印度有位高僧,名叫般剌密帝三藏法师,他费尽心机,想尽办法,将《楞严经》藏在臂内,瞒过检查人员,带到中国,从广州登陆。

当时,有一位被武则天女皇所贬的宰相房融,在广州做太守,于是乎,请般剌密帝法师翻译这部经,而他为润色,成为文学的巨著,并献于武则天。因为在当时有《大云经》伪造的风波,所以武则天将此经存在宫中,没有流通。后来神秀禅师为国师时,在宫中受供养。有一天,发现此经,认为对于禅宗有价值,乃流通于世。这时,中国才流通《楞严经》。据传说,《楞严经》是最后来到中国,但在末法时代,《楞严经》最先毁灭,其他经典,也渐渐被毁灭,到最后,只剩下一部《阿弥陀经》。

【编按】:宣公上人极力主张《楞严经》是千真万确的诸佛心印。所以上人来到美国之后,就讲《楞严经》。为什么?因为佛法传到美国,拟将末法变成正法。现在《楞严经浅释》,已出版问世。这是上人为续佛慧命,费了一番心血的成就。玆将《楞严经浅释》,在《万佛城金刚菩提海》杂志分期刊出,以供读者研究,中、英单行本,已出版问世,特此告知读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18 20:46 , Processed in 0.249876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