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浮世莲花

妙法莲华经浅释--宣化上人主讲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又见诸菩萨    行施忍辱等    其数如恒沙    斯由佛光照
又见诸菩萨    深入诸禅定    身心寂不动    以求无上道
又见诸菩萨    知法寂灭相    各于其国土    说法求佛道
尔时四部众    见日月灯佛    现大神通力    其心皆欢喜
各各自相问    是事何因缘    天人所奉尊    适从三昧起
赞妙光菩萨    汝为世间眼    一切所归信    能奉持法藏
如我所说法    唯汝能证知    世尊既赞叹    令妙光欢喜
说是法华经    满六十小劫    不起于此座    所说上妙法
是妙光法师    悉皆能受持

又见恒河沙数之菩萨修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布施有三:财施、法施及无畏施(助人脱离恐怖与困难)。忍辱亦有三:生忍、法忍及无生法忍。

又见诸菩萨,深入诸禅定,念玆在玆,昼夜六时皆安住禅定中。‘身心寂不动’:内外寂然,身心不动,入于深定,求无上道。

又见诸菩萨,已了知诸法寂灭相理,而于其国土说法求佛道。于佛光中所见之瑞相,皆令四众欢喜而好奇的互相发问,佛为何现此大神通力?正在天人奉敬时,日月灯明佛从三昧而起,并赞叹妙光菩萨,是能奉持及证知如来法藏之一位明眼善知识,故为一切人天所归依信奉之导师。世尊赞叹,令妙光菩萨欢喜之余,随即正式演说法华经,历时六十小劫,不起于法华座席。所说无上甚深微妙法,令妙光法师顶戴奉旨,信解受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说是法华    令众欢喜已    寻即于是日    告于天人众
诸法实相义    已为汝等说    我今于中夜    当入于涅槃
汝一心精进    当离于放逸    诸佛甚难值    亿劫时一遇
世尊诸子等    闻佛入涅槃    各各怀悲恼    佛灭一何速
圣主法之王    安慰无量众    我若灭度时    汝等勿忧怖
是德藏菩萨    于无漏实相    心已得通达    其次当作佛
号曰为净身    亦度无量众    佛此夜灭度    如薪尽火灭
分布诸舍利    而起无量塔    比丘比丘尼    其数如恒沙
倍复加精进    以求无上道

佛说此法华经,令大众欢喜信受,并于是日为天龙八部、鬼神等开示诸法中实相妙义。‘诸法’,即一切法,八万四千法门。法门虽多,只要能知解其中一法门,则一知一切知,一明一切明,闻一知十,一即无量。有人问我,八万四千法门中,那一个第一?这是个问题,但也不是问题,何以故?不明了即是问题,明白后则不成问题。我给他的答案是:八万四千法门皆为上首。这些法门无非用以对治我们的坏习气毛病。只要能应病予药,契合我们的根机,即为无上法门。‘实相’,实相者无相,也无所不相,要是有个相就不是实相。一切相皆由实相产生,但它的本体是无相,因本体无相才会产生一切相。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故诸法为单一法,法华经即是实相法。

佛说,我已为汝等如实演说诸法实相,故将于子夜时分入灭,往后汝等应当自勉,一心精进,远离懈怠放逸。佛示现入灭亦是教化众生之方法,因为佛若常住于世,众生会生出依赖及放逸心。出家不修行者,犹如终日数他宝,自无半分钱,于法不修行,其过亦如是。须知佛法难闻,圣僧难求,佛宝更是百千万劫难遭遇!一如我现在日日说法,但你们因依赖有师在而不发奋努力,不将每日之笔记,细细阅读,却置诸高阁。可是人生多悲欢离合,一旦有特别因缘我离开了你们,反而促使你们产生自立之力量,而发奋图强。切记修行者要仗自力,打起精神,鼓起勇气,勇猛精进。‘佛陀本无种,众生当自强!’

当八王子及诸众等闻佛欲入涅槃时,每一位皆悲从中来,而忧悲苦恼于心,师徒们情同父子,莫不感叹佛那么快就要入灭!这时圣主、诸法之王,见到大众悲哀之神情,即怜愍的安慰大众说:‘你们不用悲伤恐惧,我虽离你们而去,尚有德藏菩萨,次当作佛,号净身如来。他现已通达无漏实相法,并将继续我的遗志教化一切众生。’佛授记传法后,于当夜入涅槃,如薪尽火灭,机薪即尽,应火亦亡。小乘法中,‘薪’,解为有余涅槃,大乘法则解为众生之义,薪火即应众生之根机而逗教。应以三藏或方等或涅槃而得度者,即现何身而度脱之。众生机尽,应形斯灭,应遍法界,不知其尽也。

佛之遗体火化后,舍利分布而起无量塔,以供养佛之法身。佛入灭后,恒河沙数之比丘、比丘尼,皆遵从佛之遗志,而更加精勤修道。比丘、比丘尼有三义:(一)乞食。(二)怖魔。(三)破恶,破无明烦恼而智慧增长。在一位新比丘受具足戒时,有三师七证,合为十比丘,代表诸佛给予受戒。新戒登上戒坛时,得戒和尚问他:‘汝是大丈夫否?’答:‘是。’又问:‘汝已发菩提心否?’答:‘已发菩提心!’此言一出,天魔外道,恐怖毛竖,因为魔王眷属少了一个,而佛弟子又再多添一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妙光法师    奉持佛法藏    八十小劫中    广宣法华经
是诸八王子    妙光所开化    坚固无上道    当见无数佛
供养诸佛已    随顺行大道    相继得成佛    转次而授记
最后天中天    号曰然灯佛    诸仙之导师    度脱无量众
是妙光法师    时有一弟子    心常怀懈怠    贪著于名利
求名利无厌    多游族姓家    弃舍所习诵    废忘不通利
以是因缘故    号之为求名    亦行众善业    得见无数佛
供养于诸佛    随顺行大道    具六波罗蜜    今见释师子
其后当作佛    号名曰弥勒    广度诸众生    其数无有量

妙光法师是灯明如来之护法弟子,用了八十小劫来广宣演说法华经,以奉持灯明佛之法藏,并教化诸王子,坚固恒持圆顿大乘,即无上道。‘坚固法’,不生不灭之义。由是当于来世,得见无量诸佛及供养诸佛,而随顺诸佛行无上道。复次第相继得成佛道,辗转依次授补处记。八王子中,最后成佛者,号曰然灯佛,为诸天仙中化导之师,度脱无量众生。‘佛’为天中天,圣中圣。

妙光法师有一位弟子,贪求名利不守戒律,少在修行上用功,多会打檀越及富贵人家之主意。他常常自我宣传,取愚夫愚妇之财物。好‘游族姓家’,即大户豪富之家。他虽然贪求名利,又荒废道业,但总算他在另一方面有修行广大善业,还有机会得见佛及供养诸佛。继而随顺诸佛,去除诸恶习气坏毛病而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之六度法门。由是历尽无量劫之严净修持下,功德聚而戒度悉成就,进而性戒福慧满,故能于今日得见释迦牟尼佛,而得授记为当来下生佛,即补释迦佛之佛位,号曰弥勒佛。弥勒佛将在龙华树下,在三次法会上说法而广度无量无边之众生。

其实求名菩萨并非真的贪求名利,只因为众生颠倒愚痴,而他以大慈悲心故,利用权巧方便法,假涉于世俗,随类而度化一切迷诸尘劳性顿倒之众生。菩萨现逆顺相以示世人,无非破世人之贪著及懈怠。但世俗之人并不了解他奔走跋涉、不辞劳苦地救度众生之苦心,反而因为他的外形如乞丐而轻视他,甚至于以恶口辱骂及以拳头相加。但是对于这种种之成败荣辱,他一点也不在乎。永嘉大师证道歌云:‘几回生,几回死,生死悠悠无定止,自从顿悟了无生,于诸荣辱何忧喜。’此意谓他身心犹如虚空,量周沙界,别人仰唾还从己堕。他所行所作,犹如日月光临万方,赞毁岂能损益。

以下是一首既风趣而又意义深长之弥勒菩萨偈颂:‘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唾吐在面上,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老拙不但穿破袍,粗茶淡饭,不食盐、不吃油,更不贪求美食。他无惧于严寒饥渴,万事随缘了,即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来去自如,所谓逍遥法界任西东。故于诸荣辱何忧喜,对于他人之辱骂手打,不但不生嗔恚,反更生起感激功德之心。因为这些恶言拷打,无非是成就菩萨忍辱波罗蜜之善知识。若非有大雄、大力、大慈、大愿、大行之菩萨,不能有此无上忍辱精神的定力。忍辱波罗蜜,知易行难。初发心修行者,要以坚、诚、恒三心助道。人生苦短,诸行无常,生死事大,若不及时修行,将来后悔晚矣。菩萨善知‘时光减处命光微’,故把握人身而清净庄严累劫修。修道非难事,只要能脚踏实地,不畏艰难困苦,勇猛精进,必有成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彼佛灭度后    懈怠者汝是    妙光法师者    今则我身是
我见灯明佛    本光瑞如此    以是知今佛    欲说法华经

灯明佛入灭后,那个懈怠者就是你,而我呢?即是妙光法师。从我过去之经验,知道释迦牟尼佛先现此六瑞,必定是要说妙法莲华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今相如本瑞    是诸佛方便    今佛放光明    助发实相义
诸人今当知    合掌一心待    佛当雨法雨    充足求道者
诸求三乘人    若有疑悔者    佛当为除断    令尽无有余

诸佛所现说法之瑞相,是一种善巧方便法。现今释迦牟尼佛放大光明,是扶助开发实相义门,故在会大众应当恭敬合掌,默然等待佛说法要。众生念法,如渴思饮。故如来施大法之雨,普润一切众生心。此比喻一切众生犹如花草树木丛林,在大雨普降中,随分受润,称其大小,各得生长。佛善于观机逗教,故能三根普被,利钝兼收,而分别演说大乘、小乘及人天乘法。此三乘即菩萨、声闻缘觉、人天乘。佛说法要,开阐无遮,度诸疑谤、离诸掉悔,令三乘人得以拔断疑根,灭除见网,而三惑究竟,令无有余。

古人云:‘道是行的,不行那有道;德是修的,不修那有德?’人类最终之归宿是常乐我净——究竟涅槃,因此先要依法修行,躬行实践。然而,有些人却认为未信佛前,未发愿前还‘相安无事’,一旦信佛了,发了愿后,种种障碍就来。这是什么原因?因为人自无始生死以来,因无明而广造杀、盗、淫、妄等诸恶业,尘不可出,而随其生死相续,所作无数恶业皆是夙世业债递偿还报。若人能觉今是而昨非,勤加修行时,往昔所作的业障烦恼就会现前。这些魔考无非是对修行者之一种磨练,所谓‘魔是磨真道,其道则有魔。’若能随缘消旧业,以忍辱心来应对,纵遇横逆交加,仍处之泰然,并要严守戒律,清净自守必能偿还宿债,出离三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浮世莲花 于 2011-12-4 10:45 编辑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浅释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

卷一 方便品第二

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所以者何。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名称普闻。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随宜所说。意趣难解。

前面长行和偈颂,是妙法莲华经的序品。‘序’就是叙述这部经的因缘。这一部妙法莲华经的因缘既然已叙述明了,接下来就讲第二品——‘方便品’。‘方’,就是方法;‘便’,就是便利。这是一种权法而非实法,故谓之方便,所谓权巧方便。‘权’,不是一种经常之法,只是暂时采用而已。‘实’,是永远不改变,永远存在。可是一般初学佛者,在开始时不易明了实法,为了观机逗教,十方诸佛就巧设这个权巧方便法门,然后才开权显实,为实施权。故有次第宣说声闻、缘觉、菩萨乘,而究竟的旨归——即佛乘。佛乘就是‘实’,声闻缘觉亦即是‘权’;先说小乘法,然后再引导众生归人大乘佛果,这叫为实施权,开权显实。开,即开散。释迦牟尼佛最初说三藏教时,为了激起二乘人修道之心,故说此为最胜法。但是小乘人得少为足,以为证了初、二、三、四果就是究竟而不再求进步,所谓止于‘化城’。为了度化根机较浅的声闻缘觉,佛陀在第七品中,引‘化城’之喻,遂为五百弟子授记。

二乘人虽然费尽苦行功夫,及修持种种苦行而达到阿罗汉果位,但却未能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只算一个自了汉,只能自利而不利他。因此,佛陀再开权法,说明以前所讲的道理不是最彻底的法门,所证得的圣果,更不是最究竟圆满的。应该回小向大,从小乘而入大乘,即是要行菩萨道,修六度万行大乘菩萨度人法门。先把这个方便权法破了,方能显出真实的道理,这叫‘方便品’。

‘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当尔之时,人天之尊,从无量义处三昧,安详自在而起。此意谓佛陀是那么从容自在的出定,反观我们众生,才坐了不久,就觉得腰酸腿痛,于是把腿伸一伸,将腰挺一挺;或者提提头,摇一摇背,这些都是不自在之表现。

人必须要修道,不修就没有道,要修才有道。可是,你不修道,什么问题都没有。一旦你开始修道,问题就接踵而来。为什么会有问题?这都是在宿世所作所行,有种种差别的因缘,其中所欠下的帐目更是繁杂而不清楚。有了这种种纠缠不清的因缘,所以令生刚要修道,魔王就来讨还宿债,造诸逆境,令你生起烦恼而退却菩提心。在末法时期的人,嗔心极重,故常生烦恼心,对人纵使没有烦恼,对物却容易起烦恼,不但对畜生、鬼神生烦恼,甚至对菩萨对佛也发脾气,最后对著自己也发脾气!这是因为往昔在因地时,无明太多烦恼太重,造诸糊涂业障,今生才会有种种烦恼障碍现前。

有些人在修行时,发愿说不生烦恼心。谁知不说此愿时还好,一发愿后,烦恼马上就跟著来。这是什么道理?譬如,在学校,学生必须经过考试,合格了方
能升学。修道亦复如是,要经得起‘魔考’,才能做到难忍能忍,难受能受,难行能行,能吃人所不能吃,乃至于能做人所不能做的,这才是修道人的本份。

‘告舍利弗’:舍利弗为声闻众中智慧第一。他能在八天内通达一切法藏。舍利弗在她母亲腹内,已能把他辩才无碍的舅父驳倒了!就因为他有大智慧,能深信一切法,故在此品之中佛以他为当机者。文殊师利菩萨是诸菩萨中智慧第一,舍利弗只是权教的智慧第一,换言之,是小乘人中智慧最高者。

‘诸佛智慧,甚深无量’:无量;即无数无量,佛智慧是莫测高深,深奥难解,故言其智门,二乘人难解难入,不易明了。二乘人即声闻、缘觉。缘觉者,即生在有佛出世的时候。他修十二因缘而悟道,故名缘觉。若生在无佛出世的世界,而能自己修行,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明白天地间生生灭灭无常的道理,顿时悟道者,名为独觉,证果后又名辟支佛。

声闻即是修四谛法而证果。四谛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修四谛法而证果者,名为声闻。修十二因缘而证果者,名缘觉。他们虽然是小乘法中之圣人,但是,对于佛的大智慧,他们未能深入明了。‘所以者何’:为什么他们不知道?

佛之所以成佛,皆因‘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供养恭敬,善习百千万亿诸佛,是一个无量功德的法门。而佛教中之法门更是无数无量。可笑的是我们学了一点皮毛上的功夫,就自以为获得了佛法的全部,简直是坐井观天!或者,仅仅看了几本佛教的书籍,就说:‘哦!我已懂佛法了。’这就太不自量力!把佛法看得太简单、太平常。尤其是一些人,根本都没躬行实践,却斗胆‘上台’讲经,这简宜和骂人是没两样!既不自利,又不利他,尽讲些似是而非的糊涂道理,指鹿为马;以鬼当人,把人当鬼;将黑作白,是非莫辨。若别人发出疑问时,他们就和人打机锋,说:‘我也没看过这本书,也不懂其中的道理,你自己参好了!’

话头他参不了,却学会了口头禅,及照葫芦昼瓢的功夫:‘二乘人都不明白大乘佛法,何况我们这些凡夫呢?’话不是那么说,二乘人亦是由凡夫开始,逐步上升。若凡夫能明了大乘道理,即刻就能证得大乘果位。一如学校分为小、中及大学程度,学生们都依此程序而逐步升学。但是有人若能勤苦自修,虽然未进过学府,本著自己勤奋好学的精神和毅力,一样能得到大学程度的知识与学问。

我们虽然身为凡夫,可是在机缘成熟时,一样得闻无上甚深微妙法。当初的二乘人亦是在法华会中才得闻大乘佛法,而回小向大,进修大乘法门。我们何其幸运,现在即能直截了当,得闻、思、修大乘妙法。已知难遇能遇,当作难行能行者。

‘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勇’,就是无畏于生死,无惧于任何困难。‘猛’,即猛利。‘精进’,不懈息之义。‘名称普闻’:诸佛于修道时,勇猛精进,普遍薰闻,故不求名而名自来。‘成就甚深,未曾有法’:这种微妙甚深之佛法,是前所未有。‘随宜所说,意趣难解’:虽然佛陀善于权巧方便法,因人施教,应病予药,但是根机太钝的人还是不能明了其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舍利弗。吾从成佛已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著。所以者何。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舍利弗。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力无所畏。禅定解脱三昧。深入无际。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前文的‘意趣难解’,佛所说的法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深者见深,浅者见浅,所谓‘一音演说法,随类各得解’。佛陀虽然只是用一种声音演说佛法,却能令一切众生都听得懂。不管是人、鬼、神、菩萨、声闻、缘觉等都能随其根机而获得法益,但是却未能完全明了佛之意思旨趣,因为佛境是太微妙深奥而难信难可见。佛所说的每一个道理,内已包罗万有,但是众生根性低浅,不能闻一知十,闻十而知百,不能彻知彻见。

‘舍利弗!我从成佛以来,以种种因缘,为钝根者说过去现在未来种种善恶因缘。又以种种譬喻,为中根者广阔演说;以无数巧妙方法的教诲,引导教化众生,令众生远离顽迷及贪著’。所谓‘善巧方便度众生,巧把尘劳为佛事’。一切世间法,都是尘劳。然而,以佛之大愿力,能使众生,生于尘而出尘,在世间而能出世间。这即是佛力接引。‘接引’,同义于孔子所说的循循善诱;以次第循序之方法教化诱导众生。同理,一个不善于教导之教师,很容易就把学生‘教跑’了。而一位教导有方的老师,却会引起许多人慕其名而甘拜为师。

佛法亦复如是,佛以权巧方便法,先教人修四谛而证得圣果,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如是之人修十二因缘,证到缘觉的果位后,佛慈悲演说种种譬喻因缘,以方便义,令他们回小向大,行诸菩萨六度行门。佛明白一般众生的心理,故先教他们修小乘法。等到他们已修证得阿罗汉果,才开权显实,而进一步教他们修菩萨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由小向大。

‘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如来二字,是实智之义。从真如实相中而得成佛,故名如来。‘方便’,权智也。由于方便善巧,故能以种种因缘譬喻广演言教。‘知见波罗蜜’:即能权实并用,事理圆融。彻法源底,了法本空,名佛知见。到于彼岸,名波罗蜜。‘皆已具足’:解行皆已具备满足,权实悉究竟。

舍利弗,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有数量,性本空寂,故无挂碍。所谓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力无所畏’:即是如来的十种力量,及四无所畏。‘定’,也是三昧。‘禅’,是梵语,具足为‘禅那’,译作‘思惟修’,又叫‘静虑’。妄念若能歇止即有定力。然而修定非止于结跏趺坐,无论搬柴运水,迎宾待客,在寻常日用中,皆能修定力。

一如永明寿禅师,他每天日课称念十万声‘南无阿弥陀佛’。他是不是除了念佛外,什么都不做?非也。他是一面工作、一面念佛,整个生活都在念佛三昧中。所以他每念一句佛号,就有一尊佛从他口内现出来。但是这种瑞相,唯有开了五眼的人才能看见,非一般凡夫肉眼所能见。永明寿禅师因此而被人看作是阿弥陀佛之化身。所以,无论我们做什么事,若能保持坚诚恒实之心,都能得此定力境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言辞柔软。悦可众心。舍利弗。取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舍利弗,佛以种种智广分别说。所说称机名‘巧’,法义非一故名‘诸’,言词柔和细软,故能利乐一切诸众生。‘巧说诸法’:对于种种法,善能分别而巧说诸法实相。‘法’,是方法,若能善巧说法,令对方欢喜信受,此为巧说诸法,否则就是笨说。

六祖大师,虽目不识丁,却能善说诸法。某次,有两位僧人竟然为了一面旛在飘动争执起来!甲说:‘我说这是风动!’乙却说:‘你错了,应该是旛动...’两人争论不休,都不肯认输,幸好六祖大师刚巧在场,即为他们释疑解说:‘此非风动,亦非旛动,仁者心动也!’你心里觉得动,它就动;若心能不动,一切也就不动了!这也是巧说诸法。人若懂得修道,做什么皆是修道,皆在定中。

六祖惠能大师是怎样开悟呢?大师未出家时,以砍柴为业,生活虽然清苦,大师仍不忘孝事老母,晨昏定省,冬温夏凉,唯恭唯谨。后来,大师到了五祖的道场,被五祖指定做舂米的工作。大师日舂米夜舂米从未歇息,既无打坐亦无闲暇研究经典,更是没有念过一句咒语,但是他竟然开悟了!这是什么原因?原来他无论做什么,都能专一其心,清净妄念。楞严经云:‘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亦即禅定解脱三昧。是以若能悟得其中意,尽在日用寻常中深可体会。

‘巧说诸法上,言词柔软’:佛所说的法,绝不是咄咄逼人,而是善能愉悦众生心。

佛又再说一声,舍利弗,取要言之,无量无边,前所未有的微妙法,我已完全成就尽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止。舍利弗。不须复说。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止,即停止不说了。佛陀为什么不愿再说下去?因为此经微妙深奥,非一般人所能了解,说出来恐怕引起众生,生出疑谤心而造诸恶业,故佛久默斯要,不务速说此第一希有难信之法。第一义法即不二法门,故称第一。不二法门者,即无二无三,是绝对待,独一无二。‘希有’,从所未闻,故云希有。‘难解’,理深法妙,意趣甚深,所以甚为难解。此希有、难见难可信之法,唯有诸佛与释迦牟尼佛,方能穷究尽底,明了诸法实相是无相,而无所不相。

诸法就是一切法,但是归纳起来,不出十如是,换言之即十法界:(一)佛法界、(二)菩萨法界、(三)缘觉法界、(四)声闻法界;以上为四圣法界。六凡法界:(一)天、(二)人、(三)阿修罗、(四)畜生、(五)饿鬼、(六)地狱;四圣六凡合起来名十法界。十法界中,每一界又有十如是,共成为百界。而百界中,每一界又有十如是,这叫千如。

现在浅释十如是:(一)‘如是相’:相就是一个相貌。此相貌有真有妄。‘真’,即常住不变,无生无灭,真如实相。所谓真实面貌,本地风光,指的乃是我们的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此‘常住’,不变而能随缘,随缘而又不变,如如不动。‘常住’,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总而言之,常住即是真如实相。但是,此真如实相非人人能明了,故说惟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如来明见,无有错谬,如理真实,名如是相。

何谓虚妄之相?这个应该人人都不会陌生,‘它’是我们的‘老朋友’,它就是无明。无明,是个妄相,非真,有生灭,有增减,有垢净之分别。此无明无有实体,只是一个假名而已。如此经云:‘见诸众生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如同于水深火热当中,受尽煎熬逼迫般难受。’

(二)‘如是性’:业不自生,实由性起。心本具有善恶之性,随著因缘而有种种差别。中国有一部三字经,是每位初入学之孩童的必修科。此书一开始就说:‘人之初,性本善’。‘善’,即佛性。但是‘性相近,习相远’,心本来与佛
相近,但是,无始来染诸恶习,便和佛性逐渐远离,不识本来面目,故有善性与恶性之分。

善性与恶性是怎样表现出来?

‘如是性’:在这里有一个比喻,就好像竹子和木头。竹子和木头里边都有火性,可是这个火性,若搁置不用,便永远不会生出火来,必须要假借一种缘,它才会生出火来。例如:以前在中国,一般人都是茹毛饮血,那个时候还没有发现火,所以一切东西都是生吃。等到燧人氏钻木取火后,才开始用火把东西煮熟了吃。自此以后,人们才懂得用竹子或木头,引出火性来。

这也就好像我们所造的善恶业,必须借著这个‘性’显出来。这种性,若是为善而发,就叫智慧光、若是为恶而发无明火,就变成毒火。这种毒火,能成就一种妄缘。而我们这个‘性’,则好像竹子和木头的道理一样,本性是空的。里面虽有善有恶,但要借著一种因缘方能显示出。在楞严经上讲四大——地水火风,描述火大的时候,说‘火大无性,寄于诸缘’。这个火性它没有我,得要因缘和合,才生出这种火,这是‘如是性’的道理。

(三)‘如是体’:这个体就是我们人的身体,也是一切的形体。这个体有三种分析:第一种,就是凡夫和圣人本来平等,本来的那个体,没有凡也没有圣,是一样的,这叫‘以理为体’。这个体是本有的佛性,又叫理,道理的理。第二种,若是有人从凡夫修成道业,这叫无漏体,所谓证果的圣人。第三种,一般凡夫所具有的五蕴幻躯,即五阴——色受想行识,四大——地水火风四大假和合而成的这个身体,是有漏体。

(四)‘如是力’:这个力就是出力。以前我对你们讲过,我有个出家师兄弟,他本来学过讲经说法的道理。他常常讲经,尤其是欢喜讲八识的道理,即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和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中国人过年时喜欢写春联,用红纸写上字贴在墙上,认为吉祥,意思也就是能避邪,在庙上也有这种风气。某年过年,我就写了几个字,这几个字就是:‘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我这个师兄弟,他看了大概很喜欢这几个字,于是就不停的念:‘智慧如海,智慧如海...’我看他念了不知多少次,乃开他的玩笑,故说:‘我看你是业力如海!’哦!他一听就大发脾气,破口大骂:‘你凭什么说我业力如海?’我乃微笑著对他说:‘我保证你欢喜。业力有善有恶,我说你善业如海,你认为怎样?’啊!这一回他没有话说了,即刻转怒为喜。你看,人就是那么奇怪,只是一字之差,他就会大发脾气。你把这‘业’字译为善业,他的脾气又不知跑到什么地方去了,你说妙不妙?所以这个‘力’,就是业力。业它也是一个体,在业体上的一种力量。十法界里所有山河大地、房廊、屋舍、森罗万象,无不从众生的业力所示现。一切众生的身份,这叫正报。一切森罗万象,这叫依报。依正二报,皆是从业力生出来,故云‘如是力’。

(五)‘如是作’:这个作就是造作,造作一切业,善恶不等。种善的因就结善果,种恶的因就结恶果。这个‘造’,就是看你造什么?所以说‘善恶两条路,修的修,造的造。’修善者,就有福德;造恶者,就招祸殃。

(六)‘如是因’:这个因是指我们众生的心,这个心又叫心地。就像一块土地,任你种善或恶的种子,将来就结果。一切唯心造,善恶报应都是由你心里所造成。这个因就是个种子,种在你的心地里,而善恶亦随这个因而显现。

(七)‘如是缘’:这个缘,有两种因素合成。一则时,一则事。缘本身没有善恶之分,但凡事必须遇著一种缘,结合而成,才会现出一种相貌。譬如一样很干燥的物品,若遇到火,一燃就著火了,火就是助缘。又好像冰,若遇著太阳就溶得快,若遇著寒冷,就冻结得愈坚固,这都是不同的助缘。又好像把种子种到地里,必须藉著阳光、泥土、水份等种种助缘,这样种子才会发芽长大。因此,由外缘和合而成叫‘因缘’。

(八)‘如是果’:某种行为的开始,叫做‘因’,等到事情已经做完了,就是‘果’。果也是根据善恶而言,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所以又叫‘揽因成果’。揽就是把著这个因,然后成一种果。

(九)‘如是报’:报,即果报。你做什么,就要受什么果报。那么,这个‘果’和‘报’有什么分别呢?在‘果’的份上,还未受报,只是事情已长成而得到其果。等到受报时,把那个果也破坏了,而受报应。譬如,你种了恶因,正在结果的时候,还未正式受报。等到这个果的阶段也过去了,然后才受报应。又再解释深一层,譬如:你造种种恶业而招堕地狱的果,可是地狱里又分很多种不同的刑罚。假如你应受油锅地狱的报应,那么,在你还未到油锅地狱里去,那是果。一旦下了油锅,那就是受报。

假如觉悟这种因缘果报的道理,是丝毫不爽的,而勇猛修出离道,则有机会证四圣果,即阿罗汉的四种果位。否则总是在六凡的境界里轮回生死。

(十)‘如是本末究竟等’:这是十如是最后的一个如是。这十如是,皆有迷、悟二条途径。无论是迷是觉,从那一条路开始走(本),到最终点(末)的时候,在因果上论之,都是平等不二,究竟平等的。在每一个法界里,皆有十如是。譬如,在佛法界里有这十如是,在地狱法界里也有这十如是。可是,佛的境界与地狱的境界,却大不相同。在十法界内,每一界有十如是,合起来就成一百如是。在这一百个里面,每个又有十如是,成为一千,这道理叫‘百界千如’。而这百界千如,则包括了十法界里所有的种种事相情形。这是对十如是一个非常浅陋的解法,欲更深一步了解,必须要费一番功夫来研究佛法,便会更明白这个道理。

尔时世尊,欲重宣扬他所说的义理,乃将长行的意义用重颂再说一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世雄不可量    诸天及世人    一切众生类    无能知佛者
佛力无所畏    解脱诸三昧    及佛诸余法    无能测量者
本从无数佛    具足行诸道    甚深微妙法    难见难可了
于无量亿劫    行此诸道已    道场得成果    我已悉知见
如是大果报    种种性相义    我及十方佛    乃能知是事

‘世雄’:我们世界里的大英雄亦即世出世间的唯一圣人中雄——佛,是大雄大力大慈悲,所以说‘世雄不可量’。‘诸天及世人’:一切天上的天人和世间的人。‘一切众生类’:所有的众生类。‘无能知佛者’:没有一个众生能知道佛的境界。‘佛力无所畏’:佛有十力、四无所畏。十力是十种智力:1、知觉处非处智力。2、知三世业报智力。3、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4、知诸根胜劣智力。5、知种种解智力。6、知种种界智力。7、知一切至处道智力。8、知天眼无碍智力。9、知宿命无漏智力。10、知永断习气智力。佛又有四无所畏:1、一切智无所畏。2、漏尽无所畏。3、说障道无所畏。4、说尽苦道无所畏。‘解脱诸三昧’:是指人解脱及诸禅三昧。‘及佛诸余法’:其他佛所行的妙行妙法,皆是无法测量出来的。‘本从无数佛,具足行诸道’:从无量无边那么多佛所,都具足了他们的行门,这种甚深微妙的法,是难见难明了。不容易见到,亦不容易明白。‘于无量亿劫’:释迦牟尼佛和其他十方诸佛,都在无量亿劫以前,行诸大宏愿,圆满了七菩提分、八正道分、五根、五力,还有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共三十七道品。‘行此诸道已’:已把三十七道品、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等都修过了。‘道场得成果’:因为修了这么多的法,所以道场成就了,佛果也成就了。‘我已悉知见’:我已经悉知悉见。‘如是大果报’:像十如是这种的大果报。‘种种性相义’:这种十如是之性相的道理,及种种的法门,种种的修行,我都完全明白了。‘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我和十方的佛才能明白这种种事情,其余的众生是不容易明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4 05:14 , Processed in 0.405395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