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浮世莲花

[大德开示] 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宣化上人主讲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8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惠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能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惠能曰。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印宗闻说。欢喜合掌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真金。于是为惠能剃发。愿事为师。惠能遂于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

印宗问说:‘黄梅五祖大师传给您衣钵时,是如何传授指点您呢?’六祖大师答说:‘倒没有什么指授,不过单谈论见性,并不谈论禅定和解脱这种法。’

印宗法师又问:‘为何不谈论禅定和解脱的道理呢?’六祖大师答说:‘因禅定和解脱是两种法,不是佛法。佛法不是二种法,只有一种法,所以叫不二法。’

印宗法师又问:‘什么是佛法的不二之法?’六祖大师说:‘法师您宣讲涅槃经,若您能见佛性,明心见性,这就是佛法不二之法。就像高贵德王菩萨向佛请问:‘如果有人犯杀、盗、淫、妄此四重禁——四根本罪,不通忏悔,且又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这五逆罪,还有信不具的阐提(即是没有信心),这些人是否应当断善根佛性呢?’佛答:‘善根是有两种,一种是常,一种是无常。可是佛性并没有常和无常之分,所以不断,这就称之为不二法门。其次,五戒十善这是善,五逆十恶这是恶,但佛性并没有善恶的分别,这就称为不二法门。’

蕴是色受想行识,界是十八界,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凡夫见五蕴和十八界是两个,但有智慧的人了达其性本空无二,没有分别可言。如此无二的真性,就是佛性。’

印宗法师听了六祖大师说法后,得未曾有至心欢喜,合掌恭敬地说:‘我印宗讲经,就像砖头瓦块似的,可是仁者您啊!讲经就像真金那么的真和可贵。’此时印宗法师在光孝寺为六祖大师落发,且愿拜六祖大师为师父。

六祖大师随后在光孝寺中的一棵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8 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惠能于东山得法。辛苦受尽。命似悬丝。今日得与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会。莫非累劫之缘。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方始得闻如上顿教得法之因。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智。愿闻先圣教者。各令净心。闻了各自除疑。如先代圣人无别。一众闻法欢喜作礼而退。

六祖大师说:‘我在黄梅凭茂山得法后,受尽种种的艰辛苦楚,各处避难,命像悬丝那样的危险。现在很庆幸能与韦璩刺史和各官僚、僧人、比丘、比丘尼、老道、居士聚会一堂,这都是我们多生多劫缘份促成的,也是在往昔生生世世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才能听闻如上所说顿教的法门,和我得法的因缘。

佛教是以前佛、菩萨所传留下来,不是我惠能自己的智慧。你们若愿听以前佛所说的教理,则先要清净其心。听法之后,各自将怀疑除去,好像和听佛、菩萨所讲的一样。’

大家听了六祖的指示,都很欢喜叩头而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8 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般若品第二)

宣化上人主讲
一九六九年四月二十日至七月二十七日于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

般若品第二

次日韦使君请益。师升座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般若’是梵语,华语则译为智慧。有三: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般若具足三种意思,因其多含,故尊重不翻。讲般若的因缘,是应大众的要求。

第二天,韦刺史请求多听些佛法,故六祖大师就升法座法堂,宣示大众说:‘你们大家现将心念清净,不要打妄想,要一心听法,先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8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
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

接著大师又说:善知识!觉道的智慧,世人本都具足,在佛不多一点,在众生不少一点。但因执著(迷即不觉悟,不觉悟就是执著),所以不能自己明白。故要凭借明眼善知识,因他已深入一切诸法实相,故能指示导引,使你明心见性。你应当知道,无论是愚蠢的人,或有智慧的人,其佛性是没有分别的。就因有迷有悟的不一样,所以才有愚人和智慧的人。我现在为你们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你们每个人都得自己本有的智慧。现在专心一意倾听,我为你们说法。

善知识,世间上的人天天口里念‘般若般若’,而不认识本性般若,本有的智慧。就像一天到晚念食谱,但是不会饱腹。口诵般若(般若就是空),尽作口头禅,不去实行,即使经一万个大劫还是不能见本有的般若,这对你始终是没有益处。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华语意为智慧。摩诃是大,般若是智慧,波罗蜜是到彼岸。此法需要你心里真能放下看破,什么都空了才生效,不是在口念。若只口念般若,而心理不照般若智慧去做,若还有无明,就是心里不实行,那就像虚妄幻化,像露水,像电光石火似的,毕竟无有是处。

口念心行般若,表里一如去实行,就能见到自性,就是佛,因为自己本性就是佛。自性是真佛,若离开自性,就没有佛了。所以佛教里讲‘人人皆堪作佛’,只要你修行,即修行自性,回光返照,反求诸己,不向外驰求,定会成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8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

什么叫摩诃呢?摩诃翻译为大。什么是大呢?人的心量广大如虚空,就像心想到月球去,就发明火箭。所以说心无边际、无限度,故没有方圆或大或小。心就是无形,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心量也没有青黄赤白黑等颜色的表现,也没有上和下,长和短。自性本无嗔无喜,它是中道的;也没有是或非,若有是有非,就不是你的真心了。没有善心所或恶心所。(所以六祖大师对惠明开示说:‘不思善,不思恶’)心也没有头或尾。诸佛刹土和虚空是一样的。我们人本有的妙性是空的,没有一个法可得,所谓‘自性如虚空,真妄在其中,悟彻本来体,一通一切通。’自性真空就像我上边所说的道理一样。

善知识,不要听到我说空,就执著空。首先最重要的就是不执著于空。你假使说一切空,心空身也空,世界也空了,此时静坐在那地方,就会落到无记空。无记空就像死了似的,什么也不知道,虽是活人,一坐就像死了似的。我们修道,是真空里有妙有,不是什么都不知道。要什么都知道,还要什么都不知道,明明了了,清清楚楚,就像‘心清水现月,意定天无云’的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8 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

世界虚空能包罗万有,种种色色一切相貌均能包容——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水泉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一概兼容并蓄。虚空不会说:‘你这恶人我要撵走你,你这善人我欢迎你赶快到虚空里来。’虚空没有这种的分别。它能包容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及妙高山,均在其中。一般人的自性就像虚空一样,包罗万有。
        善知识,自己的本性能包含万法,这也是‘大’。万法均在人自性中包含著,应该对一切人,无论是好或坏,均没有欢喜或憎恶的分别。我常对你们说,不好的人终究有好的一天,希望他能觉悟而改过。我有很多不听教的徒弟,教他向南走,他却偏向北边跑;虽不听话,我都用耐心慢慢等著,因为我知道将来他终会有一天听话的。

一切善恶均在自性里包容著,故不取亦不舍,也不染著善恶的境界。染著也就是取舍。心量等如虚空,所以叫‘大’,这就叫摩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8 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
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迷人但知口说,而不实行。有智慧的人就真正躬行实践,而不作口头禅的把戏。又迷人空心静坐,什么也不想,就说这就是‘大’了。这一等人落于顽空,不可与之交谈,因他是邪知邪见,而非正知正见,故不要理会他。

大师又说:‘各位都是很有智慧的人!心量的广大是周遍法界,而法界是无所不包。心的用是了了分明,如镜子照物,物来则照,物去则空;它的应用便知一切,知一切即是一,一即是一切,它知自性能生万法,万法返归自性。自性是去来自由,心的本体是没有滞塞不通。没有不通就是明了一切,而不愚痴,这就是般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8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

善知识!一切般若都是从自性而生,并非从外而来,莫向外驰求,故不要错用你的心意,这就叫做自己会用真心了。一样若真了,则样样都真。心量是广大的事情,它不走小路的。

六祖大师恐怕人著到空上,故又说:‘你不要整天说空!空!般若!般若!而心里不修此般若行。这就像普通老百姓自封为国王一样。这种人始终是得不到自性的,也不是我的徒弟,因不听教。教他不要著空,他偏要著空;教他不要著有,他偏要著有;教他不要有淫欲心,他仍不断淫欲心。他说:“没关系,慢慢来。”这种人不是我的弟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8 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去常愚。常白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究竟什么叫‘般若’呢?‘般若’是梵语,在唐朝中国话就叫智慧。在所有的地方,任何时候,念念明明了了,念念不迷,念念没有无明,常用智慧处理一切事,这就是修智慧行门。你若一念愚痴,般若就断绝。这断绝是个比喻,并非真正的智慧断绝了,因为真正智慧是不生不灭,那怎会断绝呢?意谓在愚痴时,般若不现前。若是不迷不愚痴,这时就般若生。例如人说喝酒抽烟是不好的,吃迷魂药是不应该的,但你不相信,这就叫般若绝。有智慧的人怎会这样呢?若有人告诉你喝酒抽烟、吃毒药是不好的,就赶快改,这就是般若生。愚痴的人,就是明知不对,但还要试一试。

世间的人都愚痴得不得了,不只一个人,而是多数人都愚痴,他自己不知般若,往往口里说智慧,而心常做愚痴事。这就是不该做的,而他去做了。他常自己说我修行智慧,念念说空,就是般若。在般若有二十种的空门,要空一切。可是他不知真正的空,虽经教懂一点,咒会持几句,经会念几句,但自己毛病仍不改,这就是口头禅。天天说空,而不知改自己毛病。真空是要把无明、毛病习气完全空了,要把你不明白,尽做糊涂事的行为都空了。

般若是没有形相,它无长短方圆,或青黄赤白黑。心生智慧而没有无明,智慧是明明了了,能知是法非法。你若是能有这样的见解,这就是般若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8 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波罗蜜’是印度语,中国话就叫‘到彼岸’。若解释明白就是离开生、离开灭,没有生灭了。何谓‘彼岸’?它是对此岸而说的,此岸就是生死,彼岸是涅槃。在生死涅槃中间经过些什么呢?经过烦恼的大海。烦恼似海,因有烦恼,故有生死。若断烦恼,那么,生死就是涅槃,涅槃就是生死。若无烦恼,有生死也就没有生死了。我们为何在这里受生死?就因有烦恼。为何有烦恼,就因有无明。但何谓无明呢?就是你不明白的事,若你知道,你有所明白了,此即是般若。

若著到境上,就有生灭。涅槃像水,本无波浪,但风一来就有波浪。风即无明,波浪就是烦恼。若不著境就像水无波浪,没有波浪就绝生死;我们应该在此地用功夫。你说我心里有很多杂念,那杂念就是波浪。若没有波浪,生灭就了了。生灭没有,生死也就了了。有生灭就名此岸。离开境界就无生灭,就像水常运行不息,‘通流’即智慧光明遍照,这就叫彼岸,所以叫波罗蜜。

这一段经文很有用,你若能用些功夫研究明白,一生可受用无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2 03:13 , Processed in 0.365558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