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眷西

[大德开示] 《竹窗随笔》白话译解(转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9-4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57. 建立丛林

【原文】 丛林为众。固是美事。然须己事已办。而后为之。不然。或烦劳神志。或耽著世缘。致令未有所得者望洋而终。已有所得者中道而废。予兴复云栖。事事皆出势所自迫而后动作。曾不强为。而亦所损于己不少。况尽心力而求之乎。书此自警。并以告夫来者。

【译文】 建寺院是为大众,当然是好事,但须要自己的生死大事已经办了,再考虑寺院的事。不然的话,或者费力操心,或者俗事耽误,致使自己没有成就白白浪费一生,已经有点成就的也会半途而废。我修复云栖寺,每件事都是因为实在迫不得已才开始行动,并没有强求去做的,但对我的身心也损失不少,何况全部精力投入进去呢?书写下来警示自己,并且劝告后来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58. 僧俗信心

【原文】 末法中。颇有出家比丘信心。不如在家居士者。在家居士信心。不如在家女人者。何惑乎学佛者多。而成佛者少也。

【译文】 佛教的末法中,很有些出家比丘的信心,不如在家的居士。在家居士的信心,又不如在家的女人。何必奇怪学佛的多,成佛的少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59. 损己利人

【原文】 智者入灭。曰。吾不领众。必净六根。由损己利人。止登五品。南岳亦自言。坐是止证铁轮。二师虽是谦己诲人。然亦实语。但与我辈之损不同耳。何以故。我辈损则诚损。二师虽损而不损也。今以喻明。如一富室。一窘人。二俱捐财济众。其损不异。然窘人则窘益甚。富室则富自若也。又如沟渠江海。均用汲灌。而沟渠减涸。江海自若也。既无所损。何为限于五品铁轮。噫。天下以圣归仲尼。仲尼言圣我不能。天下以道属文王。文王顾望道未见。增上慢比丘。可弗思乎。

【译文】 天台宗四祖智者大师入灭时,说过:“我若不统领大众,必定清净六根,所以损已利人,只达到九品中的五品了。”南岳慧思大师自己也说:“得到的果位也只是铁轮十信位。”二位大师虽然是以自己的谦虚来教诲他人,却也是实话。但与我们这些人的受损是不能等同的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损失是真的损失,二位大师虽然损失却又不损失什么,现用比喻来说明。譬如一个是富人,一个是穷人,二人拿出财产救济众人,他们的损失表面是一样的。但穷人就更穷了,富人却还是依然富有如故。又如小水沟和大江大海,都用来浇灌土地,小水沟减少甚至干涸,大江大海就依然如故。既然没有损失,那为什么又有五品和铁轮的界限呢?噫!天下人都认为孔子是圣人,而孔子说“圣人我当不了”;天下人都认为文王有道,而文王说“我没有见到道呢”。有增上慢的僧人,能不深思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上面的“止登五品”似应该翻为:只达到法华圆教八位中的五品弟子位了。- 眷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60. 良知

【原文】 新建创良知之说。是其识见学力深造所到。非强立标帜以张大其门庭者也。然好同儒释者。谓即是佛说之真知。则未可。何者。良知二字。本出子舆氏。今以三支格之。良知为宗。不虑而知为因。孩提之童无不知爱亲敬长为喻。则知良者美也。自然知之。而非造作者也。而所知爱敬涉妄已久。岂真常寂照之谓哉。真之与良。固当有辨。

【译文】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先生创立了“良知”的学说,是他的见识学力有很深造诣所产生的结果,不是强行打出来的什么旗号来扩大他的影响啊。不过喜欢把儒家和佛家混同的人,认为“良知说”就是佛教的“真知”,这是不对的。为什么?“良知”二字,本来是孟子提出来的。现用逻辑中的三支量式来推理说明:以“良知”为命题,“不思维就明白”是理由,“小孩子没有不知道爱亲人尊敬长辈”是举例。

那么知道“良”是美好的意思,是自然就知道的,不是故意造作出来的。而知道爱亲人尊敬长者却是长期教导的结果,哪里是佛教所说的本来如此呢?所以“真”与“良,理当有区别。(这一部分似该翻为:那么孩子知道为善是美好的事情,这是自然就知道的,并非刻意的造作。但是所知道的“爰”、“敬”,是陷入虚妄很久的概念了;因此这个“良知”怎么能是常寂常照的妙明真心呢?真心与良知,应当分辨清晰啊! - 眷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61. 心之精神是谓圣

【原文】 孔丛子云。心之精神是谓圣。杨慈湖平生学问以是为宗。其于良知何似。得无合佛说之真知欤。曰。精神更浅于良知。均之水上波耳。恶得为真知乎哉。且精神二字。分言之。则各有旨。合而成文。则精魂神识之谓也。昔人有言。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者是也。

【译文】 《孔丛子》这部书说:“心之精神是谓圣。”宋朝哲学家杨慈湖平生的学问都是以这个思想为宗旨的。他与“良知”的说法多么相像,不会也等同佛教的“真知”吧。我认为,精神的说法比良知更浅。两者都像水面上的波浪罢了,哪里算得上真知呢?再说“精神”二字分开说,各有各的含义;合起来成为文章句子,就是精魂神识的意思啊。过去唐代景岑招贤禅师说:“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指的就是这样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62. 寂感

【原文】 慈湖。儒者也。不观仲尼之言。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则进于精神矣。复进于良知矣。然则是佛说之真知乎。曰。亦未也。真无存亡。真无出入也。莫知其乡则庶几矣。而犹未举其全也。仲尼又云。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夫泯思为而入寂。是莫知其乡也。无最后句。则成断灭。断灭。则无知矣。通天下之故。无上三句则成乱想。乱想则妄知矣。寂而通。是之谓真知也。然斯言也。论易也。非论心也。人以属之蓍卦而已。盖时未至。机未熟。仲尼微露而寄之乎易。使人自得之也。甚矣。仲尼之善言心也。信矣。仲尼之为儒童菩萨也。然则读儒书足了生死。何以佛为。曰。佛谈如是妙理。遍于三藏。其在儒书。千百言中而偶一及也。仲尼非不知也。仲尼主世间法。释迦主出世间法也。心虽无二。而门庭施设不同。学者不得不各从其门也。

【译文】 宋朝哲学家杨慈湖是位儒者啊,孔子不是说过的么:“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然后演进到精神说,又进而发展到良知说。但这是佛教的真知吗?我认为,这也不是啊。“真”是没有存亡的,“真”是没有出入的,说“莫知其乡”还差不多了,但还是说的不全面啊。孔子又说过:“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能泯灭思维而转入寂灭,是“莫知其乡”啊。没有最后那句“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就成了佛教所说的断灭了。断灭,就是无知无识。“通天下之故”呢,没有前面的三句“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又成了胡思乱想。乱想,就是妄想了。寂灭而且融通,这才可以称为真知。不过这种话,是讨论《易经》的,不是讨论心法啊。人们认为这些话跟占卜算卦相关而已。因为时机未到,机缘不成熟,孔子露一点消息而寄托在《易经》中了,让人自己领会就是了。了不起啊!孔子是很善于讲心法的呀!我相信,孔子一定是儒童菩萨了!不过读儒家的书也能够了生死,还要学什么佛呢?我认为,佛讲佛法妙理每卷书都是,而在儒书中,千百句言语只是偶有涉及到。孔子不是不知妙理啊,孔子是以世间法为主,释迦牟尼佛是以出世间法为主。本心虽然是一样,但门面招牌不同,学者就不得不各走各的门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63. 来生(一)

【原文】 今生持戒修福之僧。若心地未明愿力轻微。又不求净土。是人来生多感富贵之报。亦多为富贵所迷。或至造业堕落者。有老僧摇手不之信。予谓无论隔世。亲见一僧结茅北峰之阴。十年颇著清修。一时善信敬慕。为别创庵。徙居之。遂致沉溺。前所微得俱丧。现世且然。况来生耶。问此为谁。予云。即老兄是。其人默然。

【译文】 今生持戒只为修福报的僧人,如果没有真正觉悟,愿力也很轻微,又不求生西方净土,这样的人来生来世大多会得到富贵的果报,多数也就被富贵所迷惑了,有可能因富贵而造业堕落的。有一老僧摆手表示不信,我对他说,且不论隔世迷惑,现世我亲眼见到一位僧人在北峰幽静的地方搭茅蓬修行,十年的清修很有点成效。一时间有善男信女敬慕,为他另建一座庵堂,请他迁居,于是条件好了导致这位僧人贪恋享受堕落了,以前修行得到的一点成就全都丧失了。现世尚且如此,何况来生呢?老僧问是谁?我说:“就是老兄你啊。”他黙然无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64. 来生(二)

【原文】 僧有见贵显人而心生慕羡愿似之者。复有见贵显人而心生厌薄若不屑者。是二人皆过也。何也。尔徒知慕羡彼。而宁知彼之前生。即尔苦行修福僧人乎。则何必慕羡。尔徒知厌薄彼。而宁知尔之苦行。来生当作彼有名有位官人乎。则何可厌薄。既未离生死。彼此更迭。如汲井轮。互为高下。思之及此。能不寒心。但应努力前修。不舍寸阴以期出世。安得闲工夫为他人慕羡耶。厌薄耶。

【译文】 僧人中有的看见尊贵显要的人心生羡慕并希望成为那样的人;也有的看见尊贵显要的人心生厌恶好像不屑一顾。这二种人都过于偏激了,为什么呢?你只知道羡慕他们,却怎么不知他们的前生,就是现在你这样苦行修福的僧人呢?所以何必羡慕呢?你只知道厌恶他们,却怎么不知因你现在的苦行,来生也会是有名有地位的达官贵人呢?所以有什么可厌恶的呢?既然还没有脱离生死,僧人贵人不断更换,如同汲井水的车轮,互为高下轮回不绝。想到这里,能不寒心吗?只应努力向前修行,不浪费一点时间争取出离世间,哪里有闲工夫去羡慕他人,厌恶他人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65. 弃舍所长

【原文】 凡人资性所长。必著之不能舍。如长于诗文者。长于政事者。长于货殖者。长于战阵者。乃至长于书者画者琴者棋者。皆弊精竭神殚智尽巧以从事。而多有钩深穷玄。成一家之名以垂世不朽。若能弃舍不用。转此一回精神智巧。抵在般若上。何患道业之无成乎。而茫茫古今。千百人中。未见一二矣。

【译文】 凡是人的资质禀性有特长的,必然执着这个特长不能舍弃。如擅长做诗写文章的人,擅长行政事物的人,擅长经商的人,擅长争战谋略的人,乃至擅长书法、绘画、音乐、下棋的人,都是耗费精神、用尽智巧来从事他的喜好。其中有的达到极精深的境界,成为名家世代相传。如果舍弃不用,把这样的精神智巧,转而用在修学佛法上,还怕道业不会成就吗?可是茫茫古今,千百人中,也没见到一两个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2 00:12 , Processed in 0.285852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