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开门

[大德开示] 是该系统学下戒律的时候了!——《走向解脱》(在家居士戒律篇)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4-30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3、开缘

    小乘视烦恼为毒,因为小乘没有圆满证悟法无我空性,无法成就大乘见道那
样的功德,因此佛在别解脱戒中对饮酒并没有作直接开许,而只对病人在涂疮、
漱口上稍作了开许。

    大乘一方面需同样遣除自相续的烦恼,另一方面在发起菩提心后,不再对烦
恼畏惧,而是在殊胜的见解摄持下,直接投身到轮回中忏罪积资、圆满福慧。故
大乘菩萨在菩提心摄持下,在必要时连四根本戒都可以开许,如大悲商主以慈悲
心杀一贼人而圆满了万劫资粮,同样饮酒也有这样的开许。

    若是已证悟成就的瑜伽师,开遮则不同,因成就者证悟世出世间万法都是假
立幻化而成的,比如中观不但认为涅盘的万法是空无自性,而且轮回的万法也同
样是空无自性。故《般若十万颂》中说:安住于无生的空性中,对幻化的万法不
起执著,就不会造恶业。已获究竟证悟的圣者更是体悟了一切法都是大平等、大
清净,其本性都是智慧,了无罪业可得。在凡夫面前有酒色、酒香、酒味、能醉
人的酒,不能令成就者醉倒,其实已不成为我们意义上的酒,成就者喝这种“酒”
不会造下恶业。而戒律是为了防恶止非的,因此也就无需为圣者制定类似于针对
石女的儿子的杀戒。

    巴智仁波切等祖师指出开许饮酒是指下列两方面的情况,一是生起次第、圆
满次第等的修法已得稳固的瑜伽师,他在吃下毒药后,能凭自己修行的力量完全
把毒化解掉,这时他可以被开许饮酒,因为酒在他而言已变成了甘露,故怎么饮
用都不会犯戒,就象一般鸟类吃了剧毒必死无疑,而孔雀吃后非但无害,还会使
羽毛更为鲜艳一样。如布瓦巴、寂天菩萨、那洛巴和汉地的济公和尚等成就者,
一次强盗们把酒供养给了那洛巴后,那洛巴把酒都立即化成甘露喝了下去。二是
没有具足上述功德的密乘弟子。密乘无上续部的三昧耶中规定在参加密乘灌顶及
会供时应该饮酒吃肉,但在密乘中,他们在参加密乘灌顶及会供时只能以手指沾
酒,轻触舌面,这样既不会破小乘饮酒戒,也不会破坏修行密法的缘起。以前萨
迦班智达等在作秘密灌顶时,就是用糖、酸奶、酒等在舌头上碰一碰,会供时也
以大部分上供给了护法,只留一点在舌头上轻碰。

    巴智仁波切还强调说:如果没有稳固的生、圆次第的修法,还没有把酒转化
成甘露的能力,分别心没有一刹那安住的时候,还以修密为借口去饮酒,他们所
产生的只是世俗的过患,而不是出世的功德,只有堕入地狱,绝对不可能得到密
乘的悉地。同样,现在上师法王如意宝也在一再如此强调。
 楼主| 发表于 2011-4-30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4、饮酒是自性罪还是佛制罪

    自性罪(又称性罪)是不论佛有无制定此戒,其行为的本身(自性)即是罪
业,如四根本罪等。犯罪所感恶业的轻重因具体行为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佛制罪
(又称遮罪)是违反了佛制定的戒律所产生的罪业,是由对佛、法不恭敬所致,
如非时食等,因此所受的果报远远比自性罪要严重。其犯罪所感恶业的轻重可从
戒律学处中了知。有的自性罪与佛制罪互为交叉,比如杀生等四根本罪,既是自
性罪又是佛制罪。

    关于饮酒,有的说是自性罪,也有的说是佛制罪。世亲菩萨在《俱舍论自释》
中说:小乘有部中的戒律派认为饮酒是自性罪,俱舍派认为饮酒是佛制罪;巴智
仁波切引用《圣欢喜经》说明饮酒是自性罪;释迦光尊者在《戒律三百颂自释》
中说饮酒是佛制罪。

    我们从《善恶所起经》、《圣欢喜经》、《大智度论》等经论中指出的种种
饮酒过患,以及佛甚至对病人也未开许饮酒中可以知道,饮酒本身是自性罪,又
从佛所制定的戒律中,居士得支分罪中可以得出,饮酒同时又是佛制罪,因此说
饮酒既属自性罪,又属佛制罪。
 楼主| 发表于 2011-4-30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5、断除饮酒的功德

    断除饮酒后,与以上饮酒过失相反的功德都可以得到。如《佛说五戒功德经》
中说,不饮酒的人获得三十六种功德,如马上能知所知法、不作疯狂行为、不放
逸、有惭有愧、转生人天等等。

    不饮酒是衡量三戒清净的标准之一,能获得五道十地的功德,获得暂时与究
竟的解脱。

6、酒戒是五戒的基础

    因为饮酒本身的极大过患,以及导致失坏其他戒律。因此萨迦班智达、宗喀
巴大师、巴智仁波切、麦彭仁波切等祖师在传居士戒时都强调首先必需守持酒戒,
即若只守五戒中的一戒,这一戒就必需是酒戒,若守多戒,须在酒戒上再增受其
余的戒。

    但现在一些人学密法而不戒酒,以为饮酒是密乘中必不可少的行为,另外有
一些人看到了这些不如法行为后,也误以为容许饮酒是密乘的一大特点,因此而
产生了对密法的误解。这就把恶劣的非法行为误以为是无上密法,真正的密法又
少有人能够弘扬,这也是末法时代混乱、颠倒的一大体现。
 楼主| 发表于 2011-4-30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第三节、 八关斋戒

    八关斋戒的作用与功德已在第一部分中讲述,下面介绍受持八关斋戒的仪轨
及其戒相。

1、受持八斋戒之仪轨

    于三宝所依处前随力供上供品,脱鞋,五支(两手、两足、脸)沐浴,向三
宝及上师顶礼,两膝著地、合掌,发出离心及菩提心。于上师或三宝所依处前诵
此文:

    大德(导师)一心念我,我名××,从此时起终身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
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请大德(导师),从此时起乃至明日日出时止摄我为
八斋戒者(诵三遍)。此乃方便(师说),善哉(自说)。

    次诵:愿师(导师)念我,往昔圣者阿罗汉如何断除杀生而不杀生,如是我
名,亦从此时起乃至明日日出时止,断除杀生而不杀生,我以此第一支向圣者阿
罗汉之学处随修、随学、随作。

    此外,往昔圣者阿罗汉如何断除盗取,非梵行,妄语,谷酒、酒粉、能醉、
放逸之物,歌舞、音乐、华 、涂香、装饰、涂色,高广大床,非时食而不食非
时食。如是我名,亦从此时起乃至明日日出时止,不盗,不非梵行,不妄语,不
饮谷酒、酒粉、能醉、放逸之物,不作歌舞、音乐、华蔓、涂香、装饰、涂色,
不坐卧高广大床,不非时食,我以此八支向圣者阿罗汉之学处随修、随学、随作
(诵一遍)。

    此乃方便(师说),善哉(自说)。

注:注明为师说的是传戒上师所说之句,注明是自说的,是受戒弟子所说之句。

    此仪轨需在比丘(尼)或沙弥(尼)前受,如果在受戒时发心长期受持的(
比如发心受持一年),可在每次斋日的日出早饭前在佛像前自受此戒,这时“此
乃方便”及“善哉”均不用说。如果在其间的某个斋日未受此戒,则应再次到比
丘(尼)或沙弥(尼)前求受此戒。

    此仪轨正行部分是洛青丹玛西日律师从律经《律上分》中录出,传戒仪轨的
正行须由佛陀宣说,但前行、回向,不同的律师则所作常有不同,故也可随宜采
用仪轨。

    藏地居士在受八关斋戒时,一直遵循较严格的规矩。在受戒之前,洗脸、洗
手、洗足,使身支清净,受戒后,只日中一食,禁语,做顶礼、诵咒等善业,除
午前一餐外,早晚都不进任何饮食,甚至不喝白开水。午前一餐需是素食,还要
作上供下施,饭后必漱口,除去残留在齿缝间的食物,以确保对“不非时食”的
持守清净。

    在小乘《俱舍论》中,八关斋戒因为受戒的时间很短,所以不具体区分男女
二众。大乘《瑜伽师地论》的“摄抉择分”中,也指出受八关斋戒时不具体区分
男女二众,原因则与小乘有所不同,是因黄门(黄门是东汉宦官的宫禁职称,梵
语般吒阿毗昙,意为阉人,共有五种:1、生黄门,2、形残黄门,3、妒黄门,
4、变黄门,5、半月黄门)受八关斋戒也能获得戒体之故。
 楼主| 发表于 2011-4-30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佛说斋经】

吴月氏国居士支谦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城东丞相家殿。丞相母名维耶,早起沐浴著彩衣,与
诸子妇俱出,稽首佛足,一面坐。佛问维耶:“沐浴何早?”对曰:“欲与诸妇
俱受斋戒。”佛言:“斋有三辈,乐何等斋?”维耶长跪言:“愿闻何谓三斋?”
佛言:“一为牧牛斋,二为尼犍斋,三为佛法斋。牧牛斋者,如牧牛人求善水草,
饮饲其牛,暮归思念何野有丰饶,须天明当复往,若族姓男女已受斋戒,意在家
居利欲产业,及念美饮食育养身者,是为如彼牧牛人意,不得大福,非大明;尼
犍斋者,当月十五日斋之时,伏地受斋戒,为十由延内诸神拜言:‘我今日斋不
敢为恶,不名有家,彼我无亲,妻子奴婢非是我有,我非其主。’然其学贵文贱
质,无有正心,至到明日相名,有如故事。斋如彼者,不得大福,非大明;佛法
斋者,道弟子月六斋之日受八戒,何谓八?“第一戒者,尽一日一夜持,心如真
人,无有杀意,慈念众生,不得贼害蠕动之类,不加刀杖,念欲安利,莫复为杀,
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第二戒者,尽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贪取意,思念布施,当欢喜与、
自手与、洁净与、恭敬与、不望与,却悭贪意,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第三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淫意,不念房室,修治梵行,不为
邪欲,心不贪色,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第四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妄语意,思念至诚,安定徐言,不
为伪诈,心口相应,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第五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不饮酒,不醉、不迷乱、不失志,去
放逸意,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第六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求安意,不著华香,不傅脂粉,不
为歌舞倡乐,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第七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求安意,不卧好床,卑床草席,捐
除睡卧,思念经道,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第八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奉法时食,食少节身,过日中后不复
食,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佛告维耶:“受斋之日当习五念,何谓五?

    “一当念佛。佛为如来,为至真,为等正觉,为明行足,为善逝世间父,无
上士,经法御,天人师,号曰佛。是念佛者,愚痴、恶意、怒习悉除,善心自生,
思乐佛业,譬如以麻油澡豆沐头,垢浊得除。斋念佛者,其净如是,众人见之,
莫不好信;

    “二当念法。佛所说法,三十七品,具足不毁,思念勿忘,当知此法为世间
明。是念法者,愚痴、恶意、怒习悉除,善心自生用乐法业,譬如以麻油澡豆浴
身,垢浊得除。斋念法者,其净如是,众人见之,莫不好信;

    “三当念众。恭敬亲附,依受慧教,佛弟子众,有得沟港受沟港证者、有得
频来受频来证者、有得不还受不还证者、有得应真受应真证者,是为四双之八辈
丈夫,皆为戒成、定成、慧成、解成、度知见成,为圣德为行具,当为叉手,天
上天下尊者福田。是念众,愚痴、恶意、怒习悉除,喜心自生,乐众之业,譬如
以淳灰浣衣,垢污得除。斋念众者,其德如是,众人见之,莫不好信;

    “四者念戒。身受佛戒,一心奉持,不亏、不犯,不动、不忘,善立慎护,
为慧者举,后无所悔,不以有望,能等教人。是念戒者,愚痴、恶意、怒习悉除,
喜心自生,乐戒统业,如镜之磨,垢除盛明。斋念戒者,其净如是,众人见之,
莫不好信;

    “五当念天。第一四天王,第二忉利天,盐天,兜术天,不骄乐天,化应声
天。当自念:我以有信、有戒、有闻、有施、有智,至身死时,精神上天,愿不
失信、戒、闻、施、智。是念天者,愚痴、恶意、怒习悉除,喜心自生,乐天统
业,譬如宝珠,常治清明。斋念天者,其净如是,奉持八戒,习五思念,为佛法
斋,与天参德,灭恶兴善,后生天上,终得泥洹,是以智者,自力行出心作福;

    如是维耶,斋之福佑明誉广远,譬是天下十六大国,是十六国,满中众宝不
可称数,不如一日,受佛法斋,如此其福者,则十六国为一豆耳。天上广远不可
称说,当今人间五十岁,为第一天上一日一夜,第一四天上寿五百岁,彼当人间
九百万岁,佛法斋者,得生此天上。人间百岁,为忉利天上一日一夜,忉利天寿
千岁,当人间三千六百万岁;人间二百岁,为盐天上一日一夜,盐天寿二千岁,
当人间一亿五千二百万岁;人间四百岁,为兜术天上一日一夜,兜术天寿四千寿,
当人间六亿八百万岁;人间八百岁,为不骄乐天上一日一夜,不骄乐天寿八千岁,
当人间二十三亿四千万岁;人间千六百岁,为化应声天上一日一夜,化应声天寿
万六千岁,当人间九十二亿一千六百万岁。若人有信、有戒、有闻、有施、有智,
奉佛法斋,当命尽时,其人精神,皆生此六天上,安隐快乐,猗善众多,我少说
耳,凡人行善,魂神上天,受福无量。”

    维耶闻佛语,欢喜言:“善哉!善哉!世尊,斋之福德,甚快无量,愿受佛
戒,从今已后,月月六斋,竭力作福至死。”

    佛说经已,皆欢喜受教。
 楼主| 发表于 2011-4-30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破戒后忏悔的方法

    佛在《律本事》中强调了佛弟子在受戒后最应注意的两件事:一、受持净戒
律,不造任何堕罪;二、如果造了堕罪,应如法忏悔清净。又米拉日巴尊者曾说
过,虽然罪业不是功德,但是罪业可以忏悔清净,是它的一种功德。因此我们同
时应该知道忏悔的方法。下面简明扼要地介绍忏悔的方法。

    在介绍忏悔方法之前,先介绍经论中提到的失去戒体的因。


第一节、失去戒体的四共同因

    因戒体的差别,各个别解脱戒失去戒体的因也有所不同,如八关斋戒、正学
女戒都有各自失去戒体的因;而有四种因则是共同的,《三戒论》中指出的这四
种共同因是:

    1、舍戒。
    2、命终。
    3、生起二形,或性别反复变换了三次。
    4、产生了谤无因果的邪见。

至于八关斋戒,一般是受持一日一夜后即自动失去。故不在四种共同因之内。

    下面介绍这四种共同因。

一、舍戒

1、什么时候才可舍戒

    智贤律师在《日光疏》中说,就象杀生、偷盗等是该遮止的一样,总的来讲,
佛对舍戒是遮止的,所以不能轻易就舍戒,也不能去劝别人舍戒。只有在特殊情
况下方可舍戒,如居士被外道、国王或盗贼逼迫与凡夫女作不净行,否则将被断
除性命,若该居士是凡夫,去作不净行会犯根本罪,这时应舍戒。又如自己业障
深重,烦恼炽盛,他人又作障碍,无法继续持戒时,可以舍戒,如理如法地舍别
解脱戒没有过失(但舍皈依戒与菩萨戒有极大过失)。智贤律师并讲了此时舍戒
的三个必要:

    1、如理如法舍戒后,条件具足可再次受戒而得戒体。
    2、遇极大违缘时舍戒,可免造根本罪。
    3、如理如法舍戒后,世俗人不会诽谤、讥嫌。如果不舍戒,这时由于不能
       对治烦恼和违缘而去作非法行,就会被世俗人诽谤和讥嫌。

    戒体就象一个如意宝,人们在遇到天灾人祸等大灾难时,总是把如意宝送到
一个安全地方保存妥当,待灾难过去后再重新取出使用,否则如意宝也就会被毁
坏。同样,在遇到极大违缘时,也应好好把戒体存放起来。在舍戒后,作非法行
虽然仍得自性罪,但可免除根本罪。
 楼主| 发表于 2011-4-30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2、随意舍戒的过失

    印度《戒律略论》等论中说,在家人或出家僧人,在遇到很严重的违缘时,
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可以舍戒。若今日舍戒而明日受戒,再舍再受,这样随便舍戒,
如同儿戏,将会造下舍弃证法的重罪,故佛不予开许。另外历代传承上师一再强
调,若有人以为,舍去别解脱戒作个普通人,可以多享受些世间的快乐,作世间
的事务也更方便,以这种对世间法的贪著而舍戒,也有舍弃证法的严重过失。佛
法分为教法和证法,受戒后相续中所得的清净的戒体属于证法。所以,无论在家
或出家,以难得的人身获得戒体后,除在特殊情况下,决不可轻易舍戒,更不能
因贪著世间法而舍戒。若轻易舍去了戒体,已没有机会获得出世间解脱的功德,
这是历代传承上师再三强调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4-30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3、舍戒的方法

    很多印度的论师阐述了舍戒方面的学处。如《戒律根本论》的颂词中便单独
有一“舍戒品”,《花蔓论》中总结说:

    无乱心舍戒,了知人现前,
    我舍汝应知,此名真舍学。

对此,智贤律师在《日光疏》中分基、发心、加行、究竟四个条件作了详尽的解
说。

1、舍戒的基

㈠对境。也就是在什么样的人前可以舍戒,此需具足三个条件:

    1、明五聚:
    ⑴人:人即包括一切男、女、黄门。若对境是旁生、非人,舍戒不成。
    ⑵口能言:对方有说话的能力,若是哑巴、未学话的婴儿等,舍戒不成。
    ⑶知所说义:即对方明白所说舍戒句子的含义,若对不能领会意义的孩童等
      说,舍戒不成。
    ⑷神智正常:若所缘的是痴狂心乱的人,则舍戒不成。
    ⑸非黄门。

    2、身为凡体:

    若所缘的是人所幻化成的旁生、非人,或身体隐而不现,这时对之舍戒不成。
   
    3、是他(她)人:

    舍戒时所缘的人,必须是其他人,无论是在家人或出家僧人、男人或女人、
老人或青年人、佛弟子或非佛弟子,只要对方能明白舍戒的话语就可以。

    自己的道友、亲友、阿舍黎或者一般的世俗人,都可以作为对境,只要他们
明白了自己所说的舍戒语句的含义,就可舍去戒体。或者上述所讲的这些所缘的
人不在身旁,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寻找他们,在烦恼、违缘现前时无法对治而立即
要去作非法行,可与作非法行的人(如一起作不净行的人)提出舍戒。

㈡舍戒人自己的条件:

    1、神智正常:若不正常,纵说舍戒也不成。

    2、身为凡体:若幻化为旁生、非人的形相,舍戒不成。

㈢所欲舍的戒体:

    在已受戒并得到戒体,未曾破戒与舍戒的前提下,可将戒舍去。并且所舍的
戒体是其心中所想舍去的那个或几个戒体,其余的戒体不受到影响。如舍去八关
斋戒后,五戒仍可继续受持。

2、舍戒的发心

    ㈠想:于基确认无误。如有误想,如在空旷无人处说舍戒,则舍戒不成。

    ㈡发心:《俱舍论》等经论中指出,发心是指从内心生起真正舍戒的发心的
那一刹那起,从加行直至究竟不断。《毗奈耶经》、《戒律根本论》中说,以开
玩笑说舍戒,如开玩笑说“我给你供养一个居士戒”等,并非真正的舍戒。

3、舍戒的加行

    舍戒的加行分口说与身体表示两个方面。口说:即口说舍戒的话。在《律本
事》、《戒律根本论》、《三戒论释》、法友律师的《戒律根本论大疏》以及智
贤律师的一些注疏中,详细列举了舍戒的语句,如直接说“我舍居士戒体”,或
间接说“我舍根本三宝”、“我舍因三藏”(因为三宝和三藏是戒律的因);以
及“我舍传戒的阿舍黎”,或说“我舍梵行的道友”、“把我摄为五无间罪的人”、
“把我摄为黄门”等语句(非愿真做个五无间罪的人或黄门,因五无间罪的人或
黄门无法得到戒体,故想以此方便舍去戒体),都会舍戒。

    身体表示:德光尊者在《戒律根本论》的注疏中,及印度法友律师在《戒律
根本论大疏》中都说,给他人以手势、写信等,示意自己舍戒,并且他人也明白
你的意思,舍戒可成。又智贤律师在《戒律根本论》注疏中,引述了《俱舍论》
中的观点说,若他人不明白你所表示的意义,虽身体以手势、写信等示意舍戒,
但舍戒不成功。

    如果没有所缘的人,则舍戒不成,相续中的戒体仍存在,故仍要继续守持,
否则每天都在毁犯戒律的学处。真正要舍戒,不应偷偷地作(如一人在佛像前悄
悄地说)而不让他人知道,必须有所缘的他人在场,使他人听清自己舍戒的语句
和意义。
 楼主| 发表于 2011-4-30 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4、舍戒的究竟

    舍戒的究竟是他人已知解自己所说之义。

二、命终

    因为别解脱戒受持的时间为尽形寿,故当人的寿命终结的时候,此人受持的
别解脱戒也就随之失去,如墙壁倒塌后,原来绘在墙上的文字、图画也就不复存
在。

三、生起二形,或性别反复变换三次

    一个守持净戒的男居士,身上长出了女根(或女居士,身上长出男根),成
为身上同时具有男根女根的黄门时,先前所受持的别解脱戒会失去。或者其性别
反复转变了三次,在第三次变化时戒体自然失去。
 楼主| 发表于 2011-4-30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四、谤无因果的邪见

    由于相续中产生了谤无因果的严重邪见,断除了善根,戒体所依的基础已坏,
这时所有别解脱的戒体与大乘的戒体都会被破掉。

    以上讲的命终这一共同因,只会舍掉别解脱戒,大乘的菩萨戒的受持时间是
乃至成就菩提果之间,故所受的菩萨戒也不会因为命终而舍弃。所以,在共同四
因中,谤无因果的邪见最为严重,大小乘的《俱舍论》对此都作了强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8 00:44 , Processed in 0.296163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