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我来了

[佛教文化] 329个佛经故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供养得福的一家人

供养得福的一家人
佛陀在世时,有一户大富人家,一家六口不仅和乐融融,而且家财万贯,奴婢随从众多,不可胜数。一天,佛陀与阿难到城里托钵,行至这户人家时,全家人都非常欢喜,于是乞请佛陀能接受供养。

富丽堂皇的屋内,铺设了上等的地毯;使用的食器,皆以金银琉璃打造而成,精致细巧,庄严无比。

阿难看到这户人家的果报如此殊胜,感到非常好奇,于是请示佛陀:‘他们以何因缘,今世能享有如此的荣华富贵?’

佛陀告诉阿难:‘过去世时,这位屋主非常贫穷。有一年,村子发生饥荒,因为粮食短缺,所以百姓只能采撷水边的植物充当粮食。这天,屋主采了一些水草做成羹汤,全家人正要食用时,恰巧有沙门来托钵乞食,屋主的父母说:“把我们的那一份拿去供养沙门吧!”

儿孙们看到自己的父母没有食物可用,纷纷将自己的羹汤供养父母,而屋主的父母又将所得供养沙门,所以最后这家人当天的食物通通都供养给托钵比丘。而他们并没有因为生活的拮据而感到难过,唯一的遗憾就是没能以上等饮食供养三宝。

因为这样真诚清净的布施,所以他们全家人命终后,得以不断受生人天享福,世世安隐快乐,财富丰饶。也因为这样的关系,他们世世共结眷属,同享福乐。’

全家人聆听了佛陀的开示,一起发心受持五戒。这家人命终之后即生天上,受福无量。

典故摘自:《杂譬喻经?卷二》

省思——

《杂宝藏经》云:‘若有人能信心清净,以一掬水,施于佛、僧及以父母、困厄病人,以此功德,数千万劫,受福无穷。’公案中的这户人家以至诚供养心,将其所仅有的微薄食物供养三宝,所以能世世共享福乐,共结法缘。佛法讲:‘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把握当下的因缘,勤行布施,广积福德,必能为自己开创光明如意的未来。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供养的殊胜果报
佛陀时代,有修习外道法门的五位兄弟,生活贫苦,因此想学习外道的生天之道,希望可以远离饥寒交迫之苦。

有一天,老大‘耶奢’召集弟弟们商量:‘我们五位兄弟年纪都不小了,如此潦倒地过日子,总不是办法!不如专心修苦行,早日得到禅定,就能够生到天上去享天福。’老二‘无垢’、老三‘憍梵波提’及老四‘苏驮夷’,听到老大这么说,立刻欣然同意。只有老么‘弗那’迟疑了一会,心想:‘跟着兄长们修苦行也有许多年了,仍无法解答自己对生命的疑惑,不如留在山下,或许能找到生命的真义。’于是他说:‘兄长们,我想先留在山下,如果你们有任何需要,我也好护持你们。’

兄长们也不勉强弟弟,隔天一早就出发上山了。弗那则照常耕种着家中唯一的一亩贫瘠田地。晨风徐徐中,突然,远远地走来一群托钵僧侣,彷彿破晓晨曦中一道曙光,尤其是为首的僧众,散发着无比的祥光瑞气,庄严相好的仪表,令他久久不舍移开目光。

原来这位正是久闻已福慧圆满的佛陀,来到此地托钵!弗那喜不自胜地飞奔回家,把最好的白饭满钵地虔诚供养世尊。之后,弗那继续他一天的耕种,直到太阳下山。

隔天当弗那踏出家门,准备下田时,赫然发现,田里原本干枯的稻禾,竟然变成一株株金黄色的稻禾,散发出一片柔和金黄的光芒!而且长得又高又壮,长达数尺,结实累累。

一阵欢呼跳跃后,他立刻小心翼翼地割了一些黄金稻禾,冲到最热闹的市集去,让大家瞧瞧这么不思议的稻子。当然,这些稻子很快就被大家抢购一空。于是弗那又回去割了许多到市集卖,更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这些稻子割下来之后,竟然很快又生长出来。于是,这小小的一亩田,竟然怎么也采收不尽。

消息传出以后,甚至连国王都带着大臣们亲自下田来采割这神奇的黄金稻子,所有城里的人们也都好奇地来采割弗那的稻子,同样地都采割不尽。当然,弗那很快地便成为全国最富有的人。数月后,到深山修苦行的兄长们,想到弟弟一人在山下过着贫苦的生活,便一起下山来看这可怜的弟弟。发现弟弟在短短数月中,竟然成为福可踰国的大富人家,惊讶地久久说不出话来。弗那请他们坐下后,便欢喜地说起供养佛陀一钵饭的事。

耶奢等听完后,欢喜踊跃地向弟弟说:‘原来供养佛陀有这么殊胜的福报,那么,请弟弟也帮我们做一些欢喜团,让我们四人各拿一欢喜团去供养佛陀。我们不求听闻佛法,或是得到解脱,只求早日生天享福罢了!’

弗那很快地就准备好精致的欢喜团,让四位兄长带到佛陀所驻锡的精舍。见到慈悲的佛陀,老大恭敬地将欢喜团,放入佛陀的钵中,佛陀向他开示:‘诸行无常。’接着老二也把欢喜团放到佛陀的石钵中,佛陀告诉他:‘是生灭法。’老三恭敬供养时,则听到:‘生灭灭已。’最后老四将欢喜团供养后,听到佛陀说:‘寂灭为乐!’

虽然他们一时并没有悟到佛陀所说的道理,但是布施之后,都感到满心的清净法喜。当他们回到家里,便兴奋地讨论起每个人所听到的法语,这才发现,原来四句话连起来便是:‘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的偈子。

带着恭敬供养后的清净心,他们静坐下来,各自思惟着偈语的道理,很快地就证到阿那含果。感恩之余,他们才体悟到外道求生天,享天福,仍是生灭的快乐,天福享完,仍要堕落受苦。于是,他们一起来到佛所,请求剃度出家,继续用功修行,不久就都证到阿罗汉果,永出三界生死轮回之苦,进入圣道。

典故摘自:《杂宝华经.卷四──弗那施佛钵食获现报缘》

省思——

《四十二章经》中,佛说:‘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作无修无证之者。’何谓‘无念无作无修无证之者’?即是无所染着的清净心,因此,一无所求的虔诚供养,方为最无上的供养功德。

诸佛菩萨倒驾慈航,入此堪忍之娑婆世界,乃至为上求下化自降其身而行乞的清净僧宝,皆为作众生福田,令众生植福培福,舍除悭贪、增长智慧,唯愿众生皆能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究竟圆满了脱生死之大事,故供养三宝得福甚大。若又能以一念至诚恭敬、无所求之心供养,则所得功德,更非人天生灭福报可以比拟。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供养舍利得道

供养舍利得道
久远以前,在王舍城东南方三百里处,有一村落,住着五百余户人家,村民刚愎强悍,难以教化。

一天,佛陀观察村民的宿世福德,知道他们得度的因缘成熟,于是化身为一位寻常的比丘,前往村落托钵乞食。乞食毕,比丘来到村外的一棵大树下端身静坐,入三昧禅定,一坐就是七天。七天当中,比丘始终寂然不动,了无气息,令村民肯定地认为比丘已经往生。

于是,他们相偕找来柴、火,为比丘火化埋葬。没想到,在大火燃尽的刹那,佛陀却自灰烬中坐起,全身散发出清净的光芒,照耀十方法界。显现了神通变化之后,佛陀又回到树下打坐,依旧心静神宁,满脸怡悦。村民见此殊胜景象,莫不惊异震撼,纷纷向佛陀顶礼告罪:‘山民冥顽无知,有眼不识神圣,竟胆大妄为,火烧您尊贵的身躯,望您慈悲,赦免我们的罪过!’‘不知您的身体有无受伤?您的心中有无怨恨?您渴了吗?饿了吗?’佛陀神色和悦,为村民说了一首偈子:

‘我生已安,不愠于怨,众人有怨,我行无怨;

我生已安,不病于病,众人有病,我行无病;

我生已安,不戚于忧,众人有忧,我行无忧;

我生已安,清净无为,以乐为食,如光音天;

我生已安,恬淡无事,弥薪国火,安能烧我?’

其时,有五百位村民听了佛陀所说的偈语,当下即与道相应,发心出家,证得阿罗汉果。其余村人,无论男女老少,也都法喜充满,至心皈依三宝。随后,佛陀便与这五百位证果比丘,以神通力飞回竹林精舍。

阿难尊者见到佛陀与这五百位得道比丘一同回到精舍,恭敬地请示佛陀:‘不知这些得道比丘有何殊胜因缘,得值世尊亲自前去度化?’于是,佛陀娓娓道出村民的前世因缘:

‘久远以前,有一位辟支佛经常在离此村落不远的山中打坐用功。一天,他在村落附近的树下,展现种种神通变化后,入于涅槃。村民便准备了柴、火,为这位修行者火化身躯,并将捡取的舍利恭敬地收藏在宝瓶中,埋于山顶。村民共同发愿,希望未来也能够成就道果,如同这位辟支佛一样,生死自在。正因为村民在过去曾经恭敬供养辟支佛的舍利,所以才有今日佛陀亲自前往度化,成就他们这一世成道证果的殊胜因缘!’佛陀开示后,在场听法的天人皆契悟法理,同证道果。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经?卷三》

省思——

供养三宝,果报殊胜不可思议。故事中的村民因过去供养舍利,发愿成就道果,于是种下未来得度的因缘。当初那一念至诚供养心、求道心,并没有因时空的转变而消逝,一旦因缘成熟,善根自然涌现。所以,能够值遇大善知识、听闻佛法,实要把握珍惜,切莫虚度光阴,放逸懈怠。唯有努力耕耘,广植福田、勤修智慧,方能成就佛道,得证菩提。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信心独角牛

信心独角牛
过去,在刹尸罗国有一位养牛人,他养了一头独角牛。这头牛虽然只有一只角,不过却能说话,所以很得主人的疼爱。主人每天都细心地照顾它,为它清洗、梳毛和喂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一天,村里来了另一位养牛的人,他沿着街巷自信地喊着:‘我有一头力大无比的牛,一次可以拉一百辆车。有谁家的牛敢和我的牛比赛?如果赢了,我愿意出千两金给他。’独角牛听了以后,心想:‘主人每天从早到晚,尽心地照顾我,我可以藉这次机会帮他赢得这笔钱,报答他的恩情。’

于是,它对着正在为它清洗的主人说:‘主人,你听到外面的喊话吗?你可以去跟他约定比赛时间,我一定会尽全力打赢胜仗,为您得到千两金。’主人听了非常高兴,因为他对独角牛深具信心,便立即叫住喊话的人,彼此约定了比赛时间。

到了比赛当天,养牛人带着独角牛来到比赛的广场,广场早已聚满了观看的人潮。当独角牛被牵出场时,大家开始窃窃私语,主人随口对大家说:‘这头牛生来只有一只角。’本来信心满满的独角牛,听了以后很难过,觉得很自卑、退缩,完全无心比赛。所以,很快地比赛就结束了,独角牛输了,主人也赔了千两金。

主人气急败坏地问独角牛:‘你平常很有力气啊!说好要赢得这场比赛,为我赢千两金的,为什么今天会表现这么差?’独角牛看着主人说:‘我才刚出场,你就在众人面前说出我的缺陷!我一出生就独角,本来就很自卑,你还在这么多人面前宣扬,更是令我难堪。所以,我比赛时根本就使不上力。对不起,主人,你可以在众人面前赞叹我,不要说出我的缺陷,我一定帮你赢回千两金。’

于是,主人又和那位养牛人约定比赛时间,并且把金额提高为二千两金。比赛当天,主人一开始就在大众面前赞叹独角牛。独角牛果然士气大增,一下子就获胜,为主人赢得二千两金。

典故摘自:《四分律.卷十一》

省思——

善语如花吐芬芳,懂得说话艺术的人,以慈悲心、同理心,以及积极、肯定的正面言语待人,不仅令人信受、欢喜,使人趋向光明,亦能迎得他人的敬重,广结善缘;反之,若宣扬他人的过失、或对人恶言辱骂,不仅让人难堪无法自处,别人也对自己敬而远之,可说是损人不利己。公案中的独角牛,因主人的无心诋毁而失去自信,也因主人的赞叹而奋发向上,赢得比赛。动物尚且如此,何况是人呢?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信能致富

信能致富
过去好几劫前,有一位全国首富的大长者,一生乐善好施,广行菩萨道,常济救贫苦、利益许多的人。因此,很多人都喜欢亲近他。

在大长者的朋友当中,其中有一位原有无数家产的富翁,因为有位不务正业、耽着五欲的败家子,将家产挥霍一空,致使全家穷困潦倒,亲友远离。只有这位大长者,怜愍青年过去的年少无知,而劝他改过迁善,除教他处世、治财的道理与方法。并以黄金千两为生意资本,希望令他得以发挥,又能自给自足。但这青年因恶性甚重,始终秉着恶习挥霍度日,前后向长者求助了五次,仍然是一贫如洗。

在青年又向长者开口求济时,长者指着门墙外面园地里的一只死老鼠说:‘如果你是一位真诚立志的人,只要这一只死老鼠,就可以让你白手起家,更何况是有千两黄金!但你却仍是个一无是处的穷小子。’只见青年唯唯称是,而又将千两黄金拿走了。

当时,恰巧有一位父母双亡、孤苦无依的孤儿来向大长者乞食,在旁看到大长者对青年的训诲,心中信受,当下铭记在心,也信心十足的相信自己能够成功。于是,就向长者乞讨了那只死老鼠。带回家洗净处理后,拿去卖给一户大富人家,做为狗食,得了二文钱;又用这二文钱买菜苗,卖菜生利,就这样踏实地做小本生意。

这位孤儿又学大长者学佛行善,做一些小布施帮助人,不做放纵欲乐的事。在经商之余,博读诗书、习算精进;且谨言慎行,时时反省注意自己的所做所为是否得宜。早晨出门前,计画今天要怎么经商;日落回家后,反省检讨所做的得失;远离诸恶,广行良善。不到几年,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大富翁。而每每有人问他致富的原因,他总是津津乐道的分享向大长者乞得死老鼠的缘起,并对大长者常存感激报恩之心。

有一天,他想到一个报恩的方法,便到银楼请金匠用纯金打造一只金老鼠,鼠身中空,以最名贵之珍宝贮于鼠腹,金鼠全身佩以璎珞宝饰,并准备许多名贵美味的饮食,送至大长者家中,恭恭敬敬地礼谢大长者,请求受礼,并说明当时他和大长者的因缘,以及他现今的改变。

大长者听了非常的欢喜,赞叹道:‘你真是值得教导的大丈夫啊!’并将自己的独生女许配为妻。因长者无子嗣,就将他招赘入婿,并将所有的财产房舍、良田宝藏,全交与他继承接管。又嘱咐自此以后,要皈依三宝,受持五戒十善,奉佛所教,广行六度菩萨之行,慈悲有情。

典故摘自:《六度集经.卷三》

省思——

经云:‘信,为立道之根,能远离一切烦恼困乏;有信之人,其福常在矣。’有一分的信心,即拥有一分心灵的财富,心灵富裕,对于外境就不会产生烦恼,不会害怕种种的苦难。且信心富裕的心灵,能感召外在美好的法界,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求学任职,乃至是在修行上都是最好的资粮!有信心,能拥有成功和希望,是最幸福的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俩乞不同命运

俩乞不同命运
一日,慈悲的佛陀为大众开演妙法,大众当中有一位舍卫国的大富长者子名辩意,善根深厚,闻佛法音,深得法益;与会大众闻佛开示无不欢喜踊跃。法喜之余,辩意长者行至佛前长跪合掌说道:‘感恩佛陀慈悲畅演法音,令我们心开意解。为报答三宝恩泽,弟子想于明日中午广设斋会供佛及僧,祈请佛陀慈悲应允。’感于长者挚诚的发心,佛陀也慈悲应允将于明日应供。

次日,斋供即将开始,大众依次入席,静候着佛陀为大众临斋祝愿。此时,斋会中已有一位乞儿穿梭于席间乞讨饮食。由于佛陀尚未祝愿,所以大众皆未动用斋饭,以至乞儿行乞多时却毫无所获,乞儿于是心生恶念:‘这些修行人贪着美食,连一丁点食物都吝于施舍,实在是道貌岸然、表里不一,没有一点慈悲心。如果我是国王一定要用车轮碾断他们的头。’忿忿然地转头离去。

恶念乞儿走后不久,又有一位乞儿前来行乞,此时刚好佛陀已为大众祝愿完毕,与会大众看见乞儿,心生悲悯,个个欢喜地将自己部份的斋饭布施给乞儿。看到眼前所乞得的丰盛斋饭,乞儿不禁热泪盈眶,满怀感恩地说道:‘若我是国王,就算是连续七日施设斋会供养三宝,都未能报答今日受施之恩。’

光阴如流水般悄悄地的逝去,静静地看着不同命运的升沈与起伏───善念乞儿和恶念乞儿从这一村走到那一村,岁月就在日复一日的乞讨中悄悄地溜逝,然而二人的命运似乎无太大的改变,生活仍旧是贫穷困厄。一日,二人不约而同地行乞到邻国的边界,由于路途的劳顿,二人皆不知不觉地各自累倒在一处草丛里睡着了。

此时正值邻国的国王驾崩不久,由于国中不能一日无君,而国王又无子嗣,依照相师的指示,在史书上有预言:‘此时当有贫贱百姓作此国之国王’,于是群臣百官立即发动千乘万骑遍寻新王。这一天,浩浩荡荡的人马行近边界时,忽然看见一望无际的草原上,霞光瑞气直冲云霄,相师告诉群臣:前方必有仁德的贤者。相师话刚说完,大队人马即欣喜若狂地向前奔去,见到草丛中早已被车马嘈杂声吵醒的善念乞儿,皆喜出望外,异口同声地道:‘新国王在这儿!’群臣百官马上匍匐在地。善念乞儿,对着这突如其来的人马,摇首咋舌地说:‘你们认错人了!我只是一名流浪的乞儿,不是你们的国王!’但无论善念乞儿如何地解释,群臣们如获至宝般,坚决地要拥立他为新王。

而在草丛另一处的恶念乞儿,却因熟睡未起,意外地被车马辗头而死。

省思——

俗云:‘千般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同是乞儿身,只因一念之差,却有如此生死悬殊的命运!想要脱离人生种种的苦,增长自己的福德智慧,须从这念心上努力,时时反省检讨,只起善念,不起恶念,人生才能愈走愈光明。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修塔延寿

修塔延寿
从前在干陀卫国有一位国王,曾有一位聪明的看相师傅为国王看相,认为他七日后必死无疑。

过后,国王出外游猎,见一座破旧的佛塔,将毁败崩坏,他就命令大臣们赶快整修,等整修过后,便欢欢喜喜地回宫。

经过了七日,却也平安无事。相师见已过了七日,大为惊奇,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便去问国王说:‘您做了什么功德?’

国王回答说:‘我也没有做什么,只是有一座破旧佛塔,我派人用泥土给修整一番而己。’由于修复旧塔的缘故,就有这么大的功德!

原公案出自《杂宝藏经》


省思

建寺安僧能弘扬佛法,令众生离苦得乐,福德最胜。故《法华经》云:‘若于旷野中,积土成佛庙;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修陀罗招福

修陀罗招福
佛陀时代,有一位名叫修陀罗的长者,拥有无数的财富,平日为人乐善好施,并虔诚信仰佛教,自己更发愿:每年腊八(十二月初八)当天,一定要诚心、竭尽所能布施财物来供养佛陀及众比丘,甚至往后世世代代的子孙都要依此奉行,不可废止。长者一直到临终前,还一再吩咐儿子比罗陀一定要切实遵行此遗训,千万不可忘记。

长者死后,家道日渐衰微,一无所有。比罗陀眼看一年一度的腊八又要到了,而家中已无多余的钱财来供养佛陀及众比丘,想着想着不禁感到愁闷不安。于是慈悲的佛陀派目犍连尊者前去关心、询问比罗陀,比罗陀说:‘父亲的遗训,不敢违背忘记,我依旧办理,只希望世尊到时,可不要见弃才好!’随后,比罗陀就向妻子的父母借了一百两银子,用心筹备办理腊八供僧事宜。

当天,佛陀带着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前往比罗陀家中,接受夫妻俩至诚的供养。两人满心欢喜地供养每位比丘僧,从头到尾不曾有任何一丝一毫的后悔及不悦。第二天早上,比罗陀夫妻发现家中以前存放财宝的地方,竟然堆积如以前一般多的宝物,两人感到又惊又喜。但又不知是何原因,会不会遭殃祸?就决定去请示佛陀。

于是比罗陀去到精舍请示佛陀,佛陀告诉比罗陀:‘这些宝物,你们安心使用,不须疑虑,这是因为你能守信、不违背父亲的教诲,又能严持戒律、知惭知愧,对佛法僧三宝虔诚恭敬、欢喜供养。因为你具备“信、戒、惭、愧、闻、施、慧”等七种行道者的德行,才有此福报招来财富,所以不会带来灾害。有智慧的人,会依佛法奉行,不论男女,所生之处,福报都是自然而来的。’

比罗陀听了佛陀开示后,更加坚定对佛法的信心,至心顶礼后,欢欢喜喜的回家。将佛陀的教诲一一的告诉妻子,并发愿一定要将佛法一代一代的延续,让子孙都能得受法益。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经.卷一——笃信品第四》

省思——

所谓‘人有诚心,佛有感应’,比罗陀始终一心谨记父亲遗训,并对佛法深具信心,纵使家中一贫如洗,也不敢怠慢,仍能以欢喜、恭敬和诚恳的心供养佛陀及众比丘,更坚持奉行行道者的德行,才能感召不可思议的福报。所以,只要对佛法深信不疑,并能依教奉行,时刻不离精进心、长远心,如此一点一滴改恶修善,无论世间法、出世间法都会日有所成。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做贼心虚

做贼心虚
从前有一个人,

家境贫穷,而且债台高筑,

因无力偿还,便逃到他乡。

在一个空旷无人的地方,路旁有一只宝箧,

里面装满了珍奇宝物,

在宝物上覆盖了一面镜子。

此时,

穷人刚好路过这里,

看到四下无人,便捡起宝箧,

打开一看,

里面尽是珍奇异宝。

‘这下发财了!’

穷人心里欢喜得不得了。

正在高兴之际,突然发现镜子里有个人,

不由得吓了一大跳,

急忙的跟对方赔不是的说:

‘我以为宝箧是空的,应该什么都没有,不知道您在里面,请不要误会,我不是有意要拿您的东西。’

话一说完,

穷人也来不及弄清楚怎么回事,

就飞也似地逃跑了。

原来穷人所见到的,

不过是镜中自己的身影。

改写自《百喻经》

省思——

凡夫在烦恼的人生中得遇佛法,正如穷人得到宝箧。然而,如果放不下‘我相’的执着,则所修的一切善法、功德、果报都不能成就,正如穷人因为自己的影子,舍宝而逃一样。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兄弟二人

兄弟二人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兄弟非常欣乐佛法,于是两人都出家修行。哥哥精进勤修种种法门、持戒清净,不久便证得阿罗汉;而弟弟生性聪明,广学多闻、精通三藏,所以,被当时的宰相礼请为国师,而且宰相拿出很多的钱财,请这三藏法师代为兴建一座寺院。

不久,寺院在三藏法师及众人的发心下落成,由于它的庄严与宏伟,宰相对三藏法师更是敬佩与恭敬。三藏法师看宰相如此恭敬,心想:寺院落成应该有僧众住持才是,于是告诉宰相:‘我有一出家精进修行的哥哥,你可以请他至寺中担任住持。’宰相听后当然马上答应。

由于宰相的恭敬礼请,精进比丘来到了这寺院,而他如往常一样用功修行。宰相看他如此精进,心中生起了高度的恭敬心,并供养了一块上等的布料给他,精进比丘心无贪染一再地推辞,但宰相的殷勤难以推却,于是收了下来。精进比丘心想:‘我的弟弟平日营办种种佛事,需要较多的财物。’后来转供养三藏法师。不久,宰相又供养了一块一般的布料给三藏法师,三藏法师一看,是一块普通的布料,虽然还是接受了供养,但心中却生起了分别与嫉妒。

过了一些时候,宰相又供养了一块上等布料给精进比丘,而比丘一样转供养弟弟。这时候三藏法师心中感叹万千,起了不好的念头,终而想加害他的哥哥。

一日,三藏法师来到了宰相家,对宰相最疼爱的女儿说:‘你父亲早先对我非常恭敬,但是自从我哥哥来了之后,不知用了什么法术迷惑了他,对我已不再像以前一般。现在这块上等布料交给你,你在你父亲面前缝制衣服。如果你父亲问起便说,是精进比丘给你的。’宰相的女儿听了三藏法师的话,就对他说:‘我父亲对精进比丘的恭敬,就像爱护他自己的眼睛一般,怎么可能因为这样就毁谤到他呢?’三藏法师听他这么说,心中更是生气,便恐吓她:‘如果你不听从,从今以后不要再找我!’宰相的女儿感到非常为难,只好听从他的话去做。

第二天,宰相的女儿便开始裁制衣服,一如三藏法师所言,当宰相看到女儿缝制衣服的布料,是自己供养精进比丘的布料,心里不禁嘀咕:‘这比丘太过份了,我供养了他布料,他不仅不自己使用,更拿它来诳惑我的女儿,我以后不再恭敬他了。’

过不了几天,精进的比丘来到了宰相的家中,宰相不再起身迎接,甚而露出不悦的眼神与表情。这时候,精进比丘看见宰相的表现,心中便知道有人陷害他。但为了护念宰相的发心,精进比丘很有智慧地以种种善巧方便,让宰相明白事实的真相。这时,宰相对于精进比丘处处不为己,只为别人着想的精神,心中更生起无比的恭敬与惭愧。除了向精进比丘顶礼忏悔自己的过失外,并将三藏法师及自己的女儿驱逐出国,以惩罚他们对精进比丘的诬谤。

世间的一切是离不开因缘果报的,宰相的女儿自从被驱出国后,便四处乞讨养活自己;而这精通三藏却好分别的弟弟,则轮回好几世都受尽种种的苦难及诬谤。

原公案出自《杂宝藏经》

省思——

众生往往相信看得到、感觉得到的,而不知道已迷失在自己的妄想中。

就像公案中的弟弟,在乎了自己的比较分别及不实在的感受,其实他从没有比哥哥少了什么,只因比较而心生嫉妒,随着习气牵引自己去造作恶业,最后受苦的都是自己。

今天身处在这功利现实的时代里,讲求的就是快速和利益,所以常常在快速变化的世事中迷失了方向。

因此为了不让自己在迷迷糊糊中造作恶业,对任何事物都要清楚判断,不要因不清楚或冲动,而让自己于事后后悔与受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2 00:12 , Processed in 0.383572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