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尘客

[大德开示]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非台颂解--宣化上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3-17 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是什么呢?第六叫失念。「失」就是失去了、丢了;「失念」就是把念失了。有人说:「失念,没有妄想了,那不是最好啦!这怎么叫烦恼?」这个失念是失去正念。譬如你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念了三句就停了、忘了,不记得念了。你想念〈楞严咒〉,「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稀有,销我亿劫颠倒想,啊!还什么来着?」这念念,大家都停住了,也不知道念到什么地方了。这是什么呢?就是失念,把你念经、念咒那个念失去了。并不是大家都不出声,就都入了定了、入了无声三昧了,不是的。现在你们懂了吧! 

    第七叫不正知。不正知就是邪知邪见、没有正知正见。对的他说不对,不对的他说对;黑的他说是白的,白的他说是黑的;好的他说是坏的,坏的他说是好的。好像我听见一个弟子讲,说是多吃东西,吃得多一点那叫最难行的苦行,所以他们就左一下右一下,不要命那样拼命地吃,说这是行苦行,这就叫不正知。他以前那么讲,我都不去理他,也不去管他。你苦行就苦行,甜行就甜行,你愿意什么行就什么行,我不管。今天我告诉你,这就叫不正知,不正知就是邪知邪见。 

    第八是什么呢?第八是散乱。散乱就是没有定力,就是尽往外照,好像那个照相机似的,左有一个相片照进来,右又有一个相片照进来,都是照人家的相片,不往里边照,这是没有定力,所以就有散乱。修禅定就是治散乱的。这是第八个大随烦恼。 
 楼主| 发表于 2011-3-17 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上边讲的是二十种随烦恼,大的有八、中的有二、小的有十,合起来是二十个。还有六个根本烦恼,这六个根本烦恼,我相信你们都很熟的,可以说是老朋友了。 

    第一个就是你的那个「贪」,和我的这个「贪」,和他的那个「贪」。我们这三个贪都是一个样的,三而一、一而三,人虽然不同,但是这个贪是一样的。贪虽然是一样的,但又可以说是不同。怎么不同呢?你那个贪就大一点,我这个贪就小一点;或者你那个贪就少一点,我这个贪就多一点,各人有各人的贪。这个「贪」把我们都给害了,怎么害了呢?你还不知道怎么被它害的。你到现在为什么还没有成佛?为什么你这样的愚痴没有智慧?现在你懂了吗?就是因为这个贪!这个贪就是贪而无厌,什么也不怕多,钱也不怕多、物质也不怕多、垃圾也不怕多,烦恼也不怕多,什么都不怕多,越多越好。所谓「韩信用兵,多多益善」,韩信是汉朝的一个大将军,他用兵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这就是贪的表现。 

    第二个就是「瞋」。这个瞋,我每讲一回经,都要把这个「瞋」字详细讲一下。这个「瞋」是什么呢?就是你那个无明,就是你那个像炮冲那样的脾气。像炮冲那还是小的,现在的人发明了原子弹,氢气弹,人的这个无明、这个瞋心,也就有原子弹那么厉害,有氢气弹那么大的威力。这个瞋就是一种脾气,一种最大的火气。 
 楼主| 发表于 2011-3-17 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根本烦恼就是「痴」。我们为什么尽做错事呢?就因为有这个痴。这个痴,令我们不应该做的事情也去做,不应该学的也要去学。好像现在一般青年人吃迷魂药,这本来是不应该吃的,他就吃了这粒还要吃那粒,吃了那粒又要吃多一粒,他也不知道为什么就要多吃。为什么?就是因为愚痴。这愚痴使他以为这里头别有洞天,以为在吃这个药里头一定会有新的发现;甚至于好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似的大发现。他要在这个吃药里头发现新大陆,你说这是不是愚痴?就因为「愚痴」,所以被这个「痴」字支配得颠颠倒倒的。 

    第四个就是「慢」,就是我慢的「慢」。骄傲、憍慢也是一种烦恼。 

    第五就是「疑」。疑,就生一种怀疑不信。什么他都疑,疑神疑鬼、疑是疑非、疑己疑人。对自己他也怀疑,对人他也怀疑;这个道理是的,他也怀疑,这个道理不是,他也怀疑。 

    第六个是什么呢?是邪见。他的知见是不正当,有邪知邪见。这是六根本烦恼。 

    我今天把烦恼讲完了,我希望我们的烦恼也都完了。不要以为烦恼就是你的亲戚、你的朋友,你应该把它撇掉,不要再帮着烦恼来造罪业。你帮着烦恼,烦恼就帮着你造罪业,罪业就落到你的身上。烦恼它是摩诃萨不管他了,它是不管你受罪不受罪、遭报不遭报的,它先逃之夭夭。你受罪的时候,烦恼就跑了,他也没有烦恼了。你到地狱那时候,就没有烦恼跟着你再起烦恼了。为什么呢?因为那个时候烦恼也 Goodbye 了,跑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3-17 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根本烦恼有六种,随烦恼有二十种,这都是在四谛法里头的集谛里包着。这个集谛里头,就招引出这么多的烦恼来,所以说「此是集,招感性」。招感什么呢?就招感烦恼。有烦恼就令你得不到真正的智慧,你若想得到真正的智慧,就要把烦恼先降伏了。要降伏烦恼,你要先认识它是烦恼,你才能降伏它。你若不认识它是烦恼,你降个什么呢?降哪一个呢?不知道哪一个是烦恼,你怎么降呢?就好像《楞严经》里讲的,你想去杀贼,就必须先要知道这个贼在什么地方,还要认识贼的面貌。你若不认识贼的面貌,你和这个贼对面走过,你还以为他是好朋友哩!为什么呢?因为你不认识他,所以你不知道原来偷你东西,抢劫你珠宝的就是这个贼。烦恼也是这样子的,你若认识什么是烦恼了,就不会再被烦恼的境界所转,这就可以把烦恼降伏了。 

    惟灭可证究竟乐。 前边已经讲过苦谛,苦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又讲了集谛;六根本烦恼,二十种随烦恼,这是属于集谛。现在讲灭谛,这个「灭」就是不动的意思,也就是如如的意思。证得灭谛,你就得到真正的快乐了,所谓「涅盘四德,常乐我净」,得到这常乐我净,就是证得寂灭的果。可是证得这种果,还是小乘的果,不是大乘的究竟妙果,是阿罗汉所证得的一种偏真的理;他把分段生死断了,但还没有了脱变易生死。

    什么是「分段生死」?这个分就是你有你一分、我有我一分,每一个人都有一分,这叫分。段,你有你的身段,我有我的身段,他有他的身段。有的高度有六、七尺,有的四、五尺,又有三、四尺的,所以各人的段落不同,这叫段。又者,由生到死那一天,这叫一个段落。由今天到明天,这也叫一个段落。这是一般凡夫所具的分段生死。二乘人把这个分段生死已经了了,没有了分段生死,证得寂灭的乐了。证得寂灭乐的时候,就把见惑和思惑给破了。 

    什么又叫「见惑」?见,就是你看见而生出一种贪爱,这叫见惑。你对着这个境界生出一种贪爱心,这叫见惑。你见着,被见着的这个境界所迷惑了。什么叫「思惑」呢?思惑就是迷理起分别。你对于这个理,道理不明白了,生出一种分别心;你这个分别心一生出来,越分别就越远,越远你就越分别。这所谓误入歧途:你走到这个岔路的里边去了。所以,这叫思惑。 
 楼主| 发表于 2011-3-17 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证得这个寂灭之乐,就把见惑和思惑都断了,可是这个无明还没有断,因为这个时候无明仅仅可以降伏,还没有断。不单在罗汉的境界上没有断这个无明,就是等觉的菩萨也还有最后一分的生相无明没有破,所以证得寂灭这种的果位时,无明还有,不过它不现出来。 



    阿罗汉分段生死已了,变易生死还存在。什么又叫「变易生死」呢?这「变易」就是我们人所生的这种念,后念跟着前念,后后念又跟着后念,念念不停、念念迁流,这就叫变易生死。一念生,这就是一个生;一念灭,就是一个死。因为他这种境界还没有到真正的定上,若到那个定上,就连念虑也没有了。所以得到初禅的境界,你这个脉会停止;到二禅的境界,你这个气会停止;到三禅的境界,你这个念虑会停止;到四禅的境界就无念了。可是这四禅的境界并不是证果,不过是修道的一个过程而已,这四种禅定并不是什么太高的境界,一般修道的人多数可以得到这种的境界。 

    是道应修悟法空。 道是应该修的,灭是应该证的。谈到「道」的问题,我们首先把这个「道」字解释一下。道这个字用一个「走」字,这个走字就是行的意思,言其这个道就是要修行;不修行,这道也没有什么用。你必须要依着这个道去修行,所谓「道是行的,不行何用道?」道就是要去修行,你不修行,道是道,你是你,没能合而为一。你若依法去修行,这个道也就是你,你也就是道,道和你根本就分不开。

    德行也是这样,「德是做的,不做哪有德?」不是说,我一天到晚口头上说做德、做德、做德,实际上什么德你也不做;不单不做德而且还造孽,口头上造德,身上就造孽,这根本就没有德的,所谓「挂羊头卖狗肉」,挂着个羊头,不卖羊肉卖狗肉。你说做德就必须要做德,所以说「德是做的,不做哪有德?」你想修道,就要去行去,要依照方法去行去。 
 楼主| 发表于 2011-3-17 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想修道吗?就要去行去,要依照这个方法去行去。那么这个「道」字,走字又加上一个首字。这「首」者头也,首就是头,是说修行这件事,是世界上第一件最重要的事情、最要紧的事情。你想要了生死吗?那就要修道;你若不想了生死,那就不要修道。这个了生死并不是怕生死。这个人活着的时候,觉得很欢喜,死的时候,哦!非常的恐怖,这叫怕生死。了生死是想要没有生死,并不是怕这个生死。你想要了生死,第一件事情就要修道,所以「道」用一个首字,你若不修道就不能了生死。 

    「首」字我们再把它分开来,这「首」字上边两点,底下加一横,这个我们把它先放到一边去不讲它,单讲底下这个字。这是个自己的「自」,是说修道要你自己修,不是叫人家去修,不是光叫别人:「你要修道啊!你要了生死啊!你要做德啊!」不是这样子的,要你自己修。这个道,头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要你自己去做,所以用一个「自」字。自己做,做什么呢?这「自」上面这有一横,就找这个「一」。 

    这个「一」,「一」又有什么用呢?世界所有的一切一切,都是从这个「一」字生出来的。什么是开始?这一就是个开始,有一个然后就有两个,有两个就有三个,有三个就有四个,有四个就有五个,乃至无量百千万万万万那么多,都是从这个「一」字生出来的,所以这个「一」字就是无量。
 楼主| 发表于 2011-3-17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无量是从「一」字生出来,无量也就是这个一。若没有一就没有无量,没有无量也就没有一。我讲这个道理呀,我相信任何人都没有法子反对的,为什么呢?因为我识数,哈!我懂这个数学。数学就是从一开始的,一为无量,无量为一。我们现在也不要一,也不要无量;也没有一,也没有无量;也没有无量,也没有一。那么变成一个什么呢?变成什么也没有,就是个「○」,变成一个「○」字。这个「○」字,就是一个圆圈圈,在英文就是那个「○」字。这个「○」字包罗万有,真空也在这个「○」字里头,妙有也在这个「○」字里头,这个「○」字从什么地方来的?它就是「一」字的变相。这「一」你把它这么一圈成圆圈,就变成「○」;你把它一打开就变成「一」了。 

    这个「○」字就是「一」字的本体,它不单是「一」字的本体,也是天地间一切一切的本体,也就是那个大光明藏,也就是那个如来藏性,也就是那个佛性。这个佛性就是这么一个「○」字,中文叫做零,英文叫做「○」字。 

    这一个「○」,就是代表如来藏性,也就是代表世界上所有一切生生化化,真空妙有、妙有真空。这个「○」字,它没有一个始,也没有一个终;你若把这个「○」字给打破,给割断了,它就变成「一」字了。这个「一」字是什么?就是无明。有了这个「一」就有了无明了,没有这个「一」的时候,这个圆圈还没有打破的时候,那就是一个如来藏性;打破这个圆圈,就变成无明了,这「一」字就是无明的开始。所以方才我不说「一为无量、无量为一」?这一点的烦恼就生出无量的烦恼;无量的烦恼也就因为这一点的烦恼,才生出来这无量的烦恼。为什么你做了这么多的胡涂事?就因为这一点的无明;这么多的胡涂事、这么多的业、这么多的烦恼,都是从这个「一」上生出来的。所以你若想修道,就要把这个「一」字返本还源,叫它变成一个「○」字。变成「○」以后,你就可以返回如来藏性上,返回真空妙有上。 

    「首」字上面这两个点,代表一阴一阳。《易经》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一阴一阳是个道,若是纯阴就变鬼,纯阳就变神,这叫「偏阴偏阳之谓疾」。这两点也是从这个「一」字又分开的,由这个无明就生出见惑和思惑了,这这两点也就是一个见惑、一个思惑。方才讲这个断这个见惑和思惑?这两点就是见惑、思惑。那么,有了这个见惑、思惑,就生出无量、无边那么多的惑。这么多的烦恼,都由这个「一」字生出来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3-17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若想返本还源,就是要把这个「一」字变成「○」字。怎么变法?并不困难,你只要天天肯用功修道,去参禅打坐,就可以返本还源,变回这一个「○」字,得到你的本性大光明藏。有人说:「这种的境界,我不相信!」所以你才黑暗。因为你不相信这个法门,所以无明烦恼一天到晚也离不开你;无明烦恼离不开你,你那儿就变成一个黑气筒,禅宗讲黑气筒。这一个竹筒子里边尽是一股黑气。你若相信这个法门,就可以恢复你本有的智慧,返本还源,得到大光明藏,也就得到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 

    你看!就这一个「道」字的意思,我现在只讲了一点点,连万分万分万分之中的一分都还不到,若是详细地讲,恐怕再久的时间也讲不完。为什么呢?因为它太妙了。因为它妙,所以讲也讲不完。智者大师讲「妙」字讲了九旬,九十天,那么讲这个「道」字,若往清楚了讲,不但九十天,就九十年恐怕都讲不完。你看!我这一生的生命恐怕也没这么长,所以只可以讲一点点。 

    这一个「道」字,再把它讲一点点。「道」字上边这两点,方才说是一阴一阳,一阴一阳就是个「人」字;也就是说,这个道不是在天上,也不是在地狱,也不是在畜生里边,也不是在恶鬼里边,是在人这个地方呢!。每一个人都可以修这个道,每一个人都可以成这个道,每一个人本来就有这个道,不是从外边得来的。你修成这个道就是成佛道,你现在没修成这个道,这个道是不是丢了呢?没有丢。每一个人都具足这个道。所以,这两点若是往天上讲,就可以说是日月,一个点是日、一个点是月;往人身上讲,就是两个眼目。 

    那么究竟这个道,要用你的智慧眼来修这个道,要有智慧。愚痴的人是不能修这个道的,必须要有智慧;有智慧,你修这个道,把这个「一」字令它返本还源,变成这一个「零」字。这一个「○」字就是如来藏性,就是大光明藏,就是你我共同具足的那个佛性。你能恢复这个佛性,你就即生成佛,不要再等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不要等那么长的时间,即刻你就可以成佛。你为什么没成呢?就因为你不知道这个道,你没有修这个道,也没有人教你这个道,所以你到现在还是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了死、死了生;在六道轮回里头转来转去,也跑到这个「○」里头去了。跑到哪一个「○」字去呢?跑到六道轮回这个「○」字里头去了。在六道轮回转来转去,忽然而天,忽然而地;忽然而恶鬼,忽然而畜生;忽然而天堂,忽然而地狱;忽然而阿修罗,忽然又做人了,在这个里头轮来轮去,跳不出去这个轮回。你跳出去这个轮回,你打破那个「一」字,返本还源,再回到如来大光明藏,那就是你本地风光、本有的家乡,你自己本有的家乡就在那个地方。 
 楼主| 发表于 2011-3-17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转四谛法轮运。 「三转四谛」,前面已经讲过,就是三转四谛法轮。「法轮运」,就是来回转来转去,转四谛法门。

    七觉八正意念勤。 「七觉」就是七觉支,也就是七菩提分;「八正」,就是八正道分。再加上五根、五力、四如意足、四念处、四正勤,合起来叫三十七助道品。

    七菩提分就是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舍觉分、念觉分、定觉分。修行就要依照这七种的方法去修。 

    一、择法觉分。怎么叫「择法觉分」?「择」就是选择;「法」就是方法;「觉」就是明白,也就是觉悟。对于修行的方法,你应该要有正确的选择,要有择法眼。有了择法眼,你就知道什么是是法、非法、善法、恶法、黑法、白法,有一种选择的力量。你不能以是为非、以黑为白、以善为恶,你若是这样子,就是没有择法觉分,你选择法就选择错误了。 

    二、精进觉分。你选择了法之后,必须要依法修行去;依法修行,就要精进,所以要有「精进觉分」。你精进,要有正精进,不要有邪精进。正精进,就是无论你是坐禅,或者持咒,或者学教,或者持戒律,或者修忍辱,都要有一种精进来帮着你,不懈怠。你若没有精进,今天坐禅,明天又不坐了;今天持戒,明天又不持了;今天修忍辱,明天又不修了;这就没有精进觉分。有精进觉分,就是昼夜六时恒精进,昼三时、夜三时,常常都是精进不休息的。 

    三、喜觉分。你有精进了,然后就会有一种禅悦。这个禅悦就是「喜觉分」。你譬如坐禅坐得有一点工夫了,就觉得非常快乐、非常自在、非常舒服,比吃鸦片烟还舒服,甚至比任何事情都觉得快乐,这就叫「喜觉分」。也就是,在这个坐禅得到轻安的境界,是非常快乐的,但是这种境界,有的时候是正确的,有的时候也容易走火入魔。怎么会走火入魔呢?这时候,你若生出一种执着心,生出一种追忆的心,追忆:「我头先那个境界是什么样子的?」总想这个是不错的,就执着了,这时候就容易走火入魔。怎么叫「走火」?走火,就是你一执着,那个魔王就入窍了,就有一种境界现前;。你若没有执着,魔王他就没有办法。 
 楼主| 发表于 2011-3-17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除觉分。那么境界现前怎么办呢?这时候你就要用这个「除觉分」。「除」就是审查,审查诸恶觉观,就是不对的要把它除去,对的当然要保存。不对的就是有所执着,要把执着除去。 

    五、舍觉分。你除了执着,这个时候又有一种「舍觉分」。舍,就是叫你舍去妄想、执着,你如果不舍去妄想、执着,也就不能得到这个三昧了,不能得到这七菩提分。 

    六、念觉分。舍去这个妄想执着以后,要保存一种念念精进的念,不要忘了精进,总要念兹在兹的,念念不忘地修精进,这就是「念觉分」。 

    七、定觉分。修精进,然后就得到一种定,也就是「定觉分」。这是七菩提分,又叫七觉分。 

    八正道:第一个是正见。这个「见」是意见的见,还没有发诸于外,只是在你的意念里边有这么一个见解,这个见就是见解。你的见解要正确,要正当,如果不正当就容易走入邪途,见解正当就走到正当的途径上。怎么叫正见?譬如佛法是正当的,我应该去学去,这是正见。什么叫邪见?譬如去学习赌钱、学习游手好闲、学习懒惰、学习害人,这都叫邪见,所以正见是很要紧的。 

    第二是正思惟。「见」是意见刚发现,有了见了,然后就要有正思惟。有了见解,然后就要想一想,这是对呢?是不对?譬如:「我想学佛法是人生最正确的一件事,没有错。」这是正思惟。邪思惟呢?「我想学佛法这件事情,恐怕没有什么用处。现在都科学时代,这佛法讲来讲去的,都是教人做好事、做好人,现在哪一个人是好人呢?没有什么人做好人的,都是做坏人。他做的事情也不好,然而他又有钱用、又有酒喝,什么他都有了。」这一想学佛法没有那么好,于是乎就跟着走上邪路去了。若有正思惟就不会这样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8 21:36 , Processed in 0.349865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