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佛缘

【中医药典籍类】历代本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1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土鳖虫提取物具有抗血栓与抗凝血作用。

2. 土鳖虫有一定的调节血脂作用。

3. 土鳖虫雌成虫的己烷可溶部分及CCl4可溶部分可抑制D-半乳糖胺所致的肝损害。

4. 土鳖虫总生物碱水提物有抗缺氧作用。

5. 土鳖虫还有抗突变与抗肿瘤的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1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水    蛭(《本经》)

水蛭为医蛭科动物宽体金线蛭、日本蛭或柳叶蚂蟥等的干燥全体。均系野生。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生产。原动物生于水田湖沼中,吸食浮游生物、小型昆虫、软体动物及腐殖质,对水质和环境要求不严,繁殖快,再生力强。味咸、苦,性平,有毒。入肝经。功效破血、逐瘀通经。临床用名有水蛭、制水蛭、活水蛭。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咸,平。主逐恶血,瘀血,月闭,破血瘕,积聚,无子,利水道。

《名医别录》:味苦,微寒,有毒。主堕胎。

《本草拾遗》:本功外,人患赤白游疹,及痈肿毒肿,取十余枚,令吮病处,取皮皱肉白,无不差也。

《药性论》:使。主破女子月候不通,欲成血劳症块。能治血积聚。

《日华子本草》:破症结。

《开宝本草》:味咸、苦,平、微寒,有毒。堕胎。

《汤液本草》:气微寒,味咸苦。平,有毒。

《本草》云:主逐恶血,瘀血月闭,破血瘕积聚,无子,利水道,堕胎。炒用,畏盐。苦走血,咸胜血,仲景抵当汤用虻虫、水蛭,咸苦以泄蓄血。故《经》云有故无殒也。虽可用之,亦不甚安。莫若四物汤加酒浸大黄各半下之,极妙。

《本草发挥》:成聊摄云:苦走血,咸胜血,虻虫、水蛭之咸苦以除畜血。

《本草纲目》:楚惠王食寒菹得蛭,蛭乃食血之虫,楚王殆有积血之病,故食蛭而病愈也。

《本草经疏》:水蛭生于溪涧阴湿之处,其味咸苦,气平有大毒。其用与虻虫相似。故仲景方中往往与之并施。咸入血走血,苦泄结,咸苦并行,故治妇人恶血,瘀血月闭,血瘕积聚因而无子者。血蓄膀胱则水道不通,血散而膀胱得气化之职,水道不求其利而自利矣。堕胎者,以其有毒善破血也。

《本草蒙筌》:水蛭即马蝗蜞,味咸、苦,气平、微寒。有毒。炒者能去积瘀坚瘕,立方抵当。仲景伤寒方有抵当汤、抵当丸。治折伤利水道,通月信堕妊娠。加麝香酒调,下蓄血神效。盖苦走血,咸胜血故尔。

《本草乘雅》:主力逐恶血瘀血,力破血症积聚,此皆血留而盈;至若太冲脉过盛,任脉不通,月事不以时下,月闭无子者,平其太冲,辟其妊娠,月事仍以时下而有子。有余于血者,则用此法;不足于血者,不在用之。利水道者,此湿生虫,水族也。用利水道,故特易易,盖水入于经而血成,不行焉,为恶为瘀,水蛭乃行不留,则留者行,亦可留不行,则行者留,非留行安能时下崦有子,此行而后留,读农经者,大宜着眼。

《景岳全书》:味咸苦,性微寒,有毒。能逐恶血瘀血,破血癥积聚,通经闭,和水道,堕胎。咂赤白游疹,痈疽肿毒,及折伤跌扑,瘀血不散。

《本经逢原》:咸走血,苦胜血,水蛭之咸苦以除蓄血,乃肝经血分药,故能通肝经聚血,攻一切恶血坚积。《本经》言无子,是言因血瘕积聚而无子也。《别录》云堕胎,性劣可知。昔人饮水,误食水蛭,腹痛面黄,饮泥浆水数碗乃得下。盖蛭性喜泥,得土气随出。或用牛羊熟血,同猪脂饮亦下。或以梅浆水多饮,则蛭溶化而出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1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求真》:[批]破血堕胎。

水蛭专入肝。即马黄蜞。生于阴湿之处,善食人血。味咸与苦,气平有毒。与虻虫功用相似,通利水道,破血堕胎。故月闭血瘕,积聚无子,并肿毒恶疮折伤,皆能有效。然煅之存性,见水复能化生,啮人脏腑。破瘀之药甚多,何须用此。如犯之者,止用黄泥作丸吞之,必入泥而出,以土制水故也。时珍曰:昔有途行饮水,及食水菜,误吞水蛭入腹,生子为害,啖咂脏血,肠痛黄瘦者。惟以田泥或擂黄土饮数升,则必尽下出也。盖蛭在人腹得土。气而下耳。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味咸,平。主逐恶血,瘀血月闭,破血瘕积聚,诸败血结滞之疾皆能除之。无子,恶血留于子宫则难孕。利水道,水蛭生于水中故。

凡人身瘀血方阻,尚有生气者易治,阻之久,则无生气而难治。盖血既离经,与正气全不相属,投之轻药,则拒而不纳,药过峻,又反能伤未败之血,故治之极难。水蛭最喜食人之血,而性又迟缓善入,迟缓则生血不伤,善入则坚积易破,借其力以攻积久之滞,自有利而无害也。

《本经疏证》:后人以虻虫水蛭仲景每兼用之,遂以谓攻坚破瘀,莫过二味,试问攻坚破瘀者甚多,独抵当汤抵当丸大黄 虫丸保以用此二味,又何以并联用此二味,至桃核承气疡鳖甲煎丸下瘀血汤,亦未尝不欲其攻坚破瘀,又何以二味俱不用?成氏所见进乎是矣。云咸胜血,血畜于下,胜血者必以咸为主,故以水蛭为君,苦走血,血结不行,破血者必以苦为助,故以虻虫为臣,此二味联用之故也。而未及所以用此之故,张隐庵张令韶之见更进乎是矣。云虻虫水蛭,一飞一潜,皆吮血之虫也。在上之热随经而入,飞者抵之,在下之血为热所瘀,潜者当之,此二味所以并用之故而未及所以不用此之故。夫虻虫固治血积坚痞,癥瘕寒热,似与疟久不愈相当矣。而不用者,则以鳖甲煎丸之瘕结于协下,今抵当汤抵当丸大黄 虫丸曰少腹硬满,曰少腹硬,曰腹满,则可见虻虫之所主在腹与少腹,不在协下也。然则腹中有瘀血著脐下,宜用虻虫之至矣。乃下瘀血汤方后注云,当新血下如豚肝,是其瘀尚新,则虻虫止治腹中脐下已凝之瘀矣。水蛭者本经固言其能利水道,抵当汤丸证水道本利,故假此使血随水下,桃仁承气汤证不言小便自利,并不言腹满,是非特水蛭不得用,虻虫亦不得用矣。合而推之,虻虫之性飞扬,故治血结瘀下而病在上者,水蛭之性下趋,故治血结于上欲下达而不能者,其逐瘀破积,两者相同,而一为搜剔之剂,一为滑利之品,惟其滑利,故能堕胎,惟其搜剔,故治喉痹结塞耳。

《本草新编》:水蛭,味咸、苦,气平、微寒,有毒。炒黄黑色用之。善祛积瘀坚瘕。仲景夫子用之为抵当汤丸,治伤寒之瘀血发黄也。治折伤,利水道,通月信,堕妊娠,亦必用之药。蓄血不化,舍此安除乎。

或问蓄血之症,何故必用水蛭?盖血蓄之症,与气结之症不同,虽同是热症,而气结则热结于膀胱,血蓄则热结于肠胃。气结之病,可用气药散之于无形;血蓄之症,非用血物不能散之于有形也。水蛭正有形之物,以散其有形之血耳,何必过惧哉。

或问水蛭即水田内之蚂蝗,食人血,最可恶之物也。仲景夫子偏用之治伤寒瘀血,不识有何药可以代之乎?曰:血瘀蓄而不散,舍水蛭实无他药之可代。水蛭不可得,必多用虻虫代之。然而虻虫终不及水蛭之神。今世畏之而不敢用,谁知此物并不害人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1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本草分经》:咸、苦,平。有毒。破血,治恶血积聚及丹毒。

《本草思辨录》:水蛭、虻虫,同为吮血之品,能逐瘀破结。而仲圣抵当汤、抵当丸,必二味并用;桃核承气汤、下瘀血汤,又二味并不用。其所以然之故,有可得而言焉。成氏云:咸胜血,血蓄于下,胜血者必以咸为主,故以水蛭为君。若走血,血结不行,破血者必以苦为助,故以虻虫为臣。张隐庵、张令韶云:虻虫、水蛭,一飞一潜。在上之热,随经而入,飞者抵之;在下之血,为热所瘀,潜者当之。按此论水蛭虻虫精矣。而抵当汤所佐之大黄桃仁,亦非泛而不切。盖四物皆血药,而桃为肺果,桃仁气微向表,协虻虫为走表逐瘀;大黄涤热下行,协不蛭为走里破结;而同归于抵少腹下血。抵当丸之证,与抵当汤尽同,惟少腹满,则尚不至于硬矣。小便本不利而今反利,则蓄血必暂而未久矣。用汤方减少其数,又捣丸煮服者,以随经之热留于表分者多,用峻药轻取之法,使热邪尽入网罗,而瘀不复聚,正不少伤也。若桃核承气汤证,则与抵当悬绝矣。太阳病不解至下者愈为一截,言蓄血而血自下者不必攻也,血自下者亦自愈也。其外不解者至当先解外为一截,言血不自下则宜攻,然太阳传本有表邪未罢者,当先解其外,未可以不有蓄血而遂攻之也。外解已至宜外,未可以下有蓄血而遂攻之也。外解已至宜桃核承气汤为一截,外解曰已,少腹急结曰但,可见表证已无,不必顾表;少腹急结而非硬满,其人亦不如狂,洄溪所谓瘀血将结之时也。桃核承气汤,即调胃承气汤加桃仁桂枝,加桃仁桂枝而仍名承气,明示此证之有关于阳明。盖太阳病汗解之后,原有阳明腑实之虑,今不腑实而少腹急结,未始非肠胃之热下迫膀胱,以桃仁协调胃承气,则下逐膀胱之血瘀,亦上清阳明之热迫。加桂枝者,膀胱寒水之腑,热结初萌,骤以黄硝折之,气必先郁,故以桂枝化膀胱之气。且桂枝协甘草,能散结缓急,又为少腹急结之要药。观桂枝茯苓丸之下癥,温经汤之瘀血在少腹不去,土瓜根散之少腹满痛,皆用桂枝,即可知此之非为解表矣。彼用桂枝敛以芍药,此用桂枝引以黄硝,桂枝所以能抵少腹也。下瘀血汤,瘀血在脐下不在少腹,不曰蓄而曰着,是其血瘀未久,腹痛亦新着之故。况在产后,岂宜峻攻。既服枳实芍药散而不愈,其为血被热灼而不行无疑矣。治以大黄桃仁涤热逐瘀, 虫导血通络,蜜丸和药而不伤液,酒煮行药而不疾下,合之则共成脐下去着之功。此与抵当汤丸之用虻蛭,顾可以同年语乎?

桃核承气汤之治,愚既辨之详矣,惟此条热结膀胱四字,前人多看作太阳传本之公共语,谓热邪随经入于膀胱,有水结,有血结,五苓散所以治水结,桃核承气汤、抵当汤丸所以治血结。不知热结膀胱,但有血结,并无水结。盖膀胱为津液之腑,气化则能出,故小便不利,是气病非血病。按巢氏《病源》,淋病至于热甚则变尿血,何尝非膀胱之热由气入血。而《外台》治血淋诸方,无用桃仁虻蛭者,以尿血而非蓄血也。血不蓄,则热可谓之盛,不可谓之结。且五苓散之不治膀胱热结,固显有可证者。观仲圣用五苓散诸证,不曰脉浮微热,则曰水逆。须未服而又多饮暖水出汗,是欲使邪从表解。若热结膀胱,何能逆挽而出。其所以渴与小便不利者,太阳之标,为寒邪所迫。热将传本,遂与少阴水脏均不得施化,即三焦之水道亦滞而不鬯,于是上不济以肾阴而渴,下则水欲泄而不利,服五苓散而诸弊俱祛,以热不在膀胱也。且五苓之利小便,乌得与滑石、乱发、白鱼、戎盐、瞿麦之属等量齐观。为问桂枝小便乎?而桂枝非四两不利小便,今只半两。桂枝茯苓合而利小便乎?而防己茯汤桂苓并用,则治水气在皮肤。桂枝茯苓泽泻合而利小便乎?而茯苓泽泻汤桂枝泽泻并用,则治胃反吐。茯苓猪苓白术合而利小便乎?而猪苓散二苓白术并用,则治思水呕吐。白术泽泻合而利小便乎?而泽泻汤术泻并用,则治支饮苦冒眩。善夫何氏之论五苓散也,曰重在脉浮微热,不重在小便不利,真得仲圣立方之旨矣。

《医学衷中参西录》:味咸,色黑,气腐,性平。为其味咸,故善入血分;为其原为噬血之物,故善破血;为其气腐,其气味与瘀血相感召,不与新血相感召,故但破瘀血而不伤新血。且其色黑下趋,又善破冲任中之瘀,盖其破瘀血者乃此物之良能,非其性之猛烈也。《神农本草经》谓主妇人无子,因无子者多系冲任瘀血,瘀血去自能有子也。特是,其味咸为水味,色黑为水色,气腐为水气,纯素水之精华生成,故最宜生用,甚忌火炙。

凡破血之药,多伤气分,惟水蛭味咸专入血分,于气分丝毫无损。且服后腹不觉痛,并不觉开破,而瘀血默消于无形,真良药也。愚治妇女月闭症瘕之证,其脉不虚弱者,恒但用水蛭轧细,开水送服一钱,日两次。虽数年瘀血坚结,一月可以尽消。

水蛭、虻虫皆为破瘀血之品。然愚尝单用以实验之,虻虫无效,而水蛭有效。以常理论之,凡食血之物,皆能破血。然虻虫之食血以嘴,水蛭之食血以身。其身与他物紧贴,即能吮他物之血,故其破瘀血之功独优。

近世方书,多谓水蛭必须炙透方可用,不然则在腹中,能生殖若干水蛭害人,诚属无稽之谈。曾治一妇人,经血调和,竟不产育。细询之,少腹有症瘕一块。遂单用水蛭二两,香油炙透,为末。每服五分,日两次,服完无效。后改用生者,如前服法。一两犹未服完,症瘕尽消,逾年生男矣。惟气血亏损者,宜用补助气血之药佐之。

或问,同一水蛭也,炙用与生用,其功效何如此悬殊?答曰:此物生于水中,而色黑咸或咸气腐,原得水之精气而生。炙之,则伤水之精气,故用之无效。水族之性,如龙骨、牡蛎、龟板大抵皆然。故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谓用龙骨者,宜悬于井中,经宿而后用之,其忌火可知,而在水蛭为尤甚。特是水蛭不炙,为末甚难,若轧之不细,晒干再轧或纸包置炉台上令干亦可。此须亲自检点,若委之药坊,至轧水细时,必须火焙矣。西人治火热肿疼,用活水蛭数条,置患处,复以玻璃杯,使吮人毒血,亦良法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1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现代药理研究】

1.  新鲜水蛭唾液腺中水蛭素、肝素、抗血栓素均有抗凝血作用。

2.  水蛭素、70%水蛭醇提取物均有抗血栓形成和溶栓作用。

3.  水蛭乙醇提取物可使脑血肿及皮下血肿减轻。

4.  水蛭还可降血脂。

5.  蚂蝗40%浓缩浸膏对各期妊娠均有终止作用。

6.  水蛭注射液对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

7.  水蛭对热缺血有明显保护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1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虻    虫(《本经》)

虻虫为类虻科昆虫复带虻的雌虫体。各地均产,以畜牧区最多。虻虫夏季喜栖息于牧场中,以吸食牛、马等动物血液为生,常居于草丛及疏林中,喜阳光,常在白昼活动。味苦,性微寒。归肝经。功效破血逐瘀。临床用名有牛虻、虻虫。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苦,微寒。主逐瘀血,破下血积,坚痞,癥瘕,寒热,通利血脉及九窍。

《名医别录》:有毒。主女子月水不通,积聚,除贼血在胸腹五藏者,及喉痹结塞。

《日华子本草》:破症结,消积脓,堕胎。

《本草图经》:《淮南子》云:虻破积血,斫木愈龋。此以类推也。

《汤液本草》:气微寒,味苦平,有毒。

《本草》云:主目中赤痛,眦伤泪出,瘀血血闭,寒热酸痛,无子。

《本草纲目》:刘河间:虻食血而治血,因其性而为用也。成无己:苦走血,血结不行者,以苦攻之。故治畜血用虻虫,乃肝经血分药也。古方多用,今人稀使。

《本草经疏》:虻虫,其用大略与 虫相似,而此则苦胜,苦能泄结;性善啮牛马诸畜血,味应有咸,咸能走血。完素云:虻饮血而用以治血。故主积聚癥瘕,一切血结为病,如经所言也。苦寒又能泄三焦火邪,迫血上壅,闭塞咽喉,故主喉痹结塞也。今人以其有毒,多不用。然仲景抵当汤、丸,大黄 虫丸中咸入之,以其散脏腑宿血结积有神效也。凡毒药之治病,如刑罚之治盗贼,不如是则不足以祛邪反正。《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正此谓也。

简误:伤寒发黄,脉沉结,少腹硬,如小便不利者,为无血证,非蓄血也,不宜用。瘀血未审的者,不宜用。女子月水不通,由于脾胃薄弱,肝血枯竭,而非血结闭塞者,不宜用。孕妇腹中有癥瘕积聚不宜用。凡病气血虚甚,形质瘦损者忌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1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蒙筌》:味苦,气平、微寒。有毒。逐瘀血血闭,寒热;能止两目赤疼,眦伤泪出。通血脉九窍喉痹,破积血癥瘕痞坚。寒热亦驱,瘀血更逐。

《本草衍义》:飞咂牛马血,嘴如芒刺然,性颇贪食,腹满犹咂不已。用逐瘀血,破血积坚痞,症瘕而成寒热者,遂其性,尽出其所留积而后快。盖血中有眚,乃积乃留,眚去血行,流不盈矣。通利血脉者,概手足二十四经隧而言,十二焉从头而走足,十二焉自足而走头,风马牛不相及者,而概咂焉。则凡经隧逆走头而逆走足者,乃积乃留,各遂其性,乃行乃流矣。故血失所行,血失所留者,清阳不走上窍而留,浊阴不走下窍而积,而行焉,而流焉,何窍不通,何窍不利。

《本经逢原》:虻食血而治血,因其性而为用,肝经血分药也。《本经》治癥瘕寒热,是因癥瘕而发寒热,与蜣螂治腹胀寒热不殊。仲景抵当汤丸,水蛭、虻虫,虽当并用,二物之纯险悬殊。其治经闭,用四物加蜚虻作丸甚良,以破瘀而不伤血也。苦走血,血结不行者,以苦攻之。其性虽缓,亦能堕胎。

《本草崇原》:虻乃吮血之虫,性又飞动,故主逐瘀血积血,通利血脉、九窍。《伤寒论》:太阳病,表不解,随经瘀热在里,抵当汤主之。内用虻虫、水蛭、大黄、桃仁。近时儿医治痘不起发,每加牛虻,此外未之用也。

《本草求真》:[批]破血堕胎。

虻虫专入肝。微苦微咸,气寒有毒。善啮牛马猪血,因其性以为用,故以之治一切血结诸病。故凡病血蓄而见身黄脉结,腹痛如狂,小便利,并坚瘕积块疟母,九窍闭塞者,服之自克有效。以苦泄结,咸走血故也。且色青入肝,服之宜入肝脏血分而散之矣。河间云:虻食血而治血,因其性而为用也。仲景合水蛭,用此以治太阳蓄血如狂,亦是此意。但性属恶毒,以此治病,是犹刑罚之治盗贼,非得已也。

《得配本草》:苦,微寒。有毒。入足厥阴经血分。遍行经络,能攻真气运行不到之血。治两目赤痛及眦伤泪出。

配丹皮,治扑堕瘀血。宿血在骨者,二味治之。

《本草分经》:苦,寒,有毒。攻血遍行经络,色青入肝,极能堕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1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虻虫能明显增加血管流量;增强离体蛙心收缩幅度;对脑下垂体后叶素所致兔急性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

2.  虻虫水浸液与虻虫粗蛋白液均能抑制血小板粘附性,降低血粘度比和血浆粘度比,减慢血沉速度。

3.  虻虫对组织缺血缺氧有保护作用,有明显的抗氰化钾中毒作用。

4.  虻虫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对肿瘤有抑制作用,对免疫也有抑制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1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穿  山  甲(《名医别录》)

穿山甲为鳞鲤科动物穿山甲的鳞片。均系野生。主产于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原植物栖息于丘陵地带的树林、灌丛、草莽等各种环境中,但极少在石山秃岭地带,掘洞穴居,昼伏夜出,食物以白蚁为主。味咸,性微寒,入肝、胃经。功效通经下乳、消肿排脓、搜风通络。临床用名有穿山甲、炮山甲、醋山甲。

【本草汇言】

《名医别录》:微寒。主五邪惊啼,悲伤,烧之作灰,以酒或水和方寸匕,疗蚁瘘。

《药性论》:有大毒。治山瘴疟。恶疮烧敷之。

《日华子本草》:凉,有毒。治小儿惊痫,妇人鬼魅悲泣,及痔疮、恶疮、疥癣。

《本草纲目》:穿山甲入厥阴、阳明经。古方鲜用,近世风疟、疮科、通经、下乳、用为要药。盖此物穴山而居,寓水而食,出阴入阳,能窜经络,达于病所故也。刘伯温《多能鄙事》云:凡油笼渗漏,剥穿山甲里面肉餍投入,自至漏处补住。谚曰:穿山甲、王不留,妇人食了乳长流。亦言其迅速也。李仲南:其性专行散,中病即止,不可过服。《德生堂经验方》云:凡风湿冷痹之证,因水湿所致,浑身上下强直,不能屈伸,痛不可忍者。于五积散加穿山甲七片,看病在左右手足,或臂胁疼痛处,即于穿山甲身上取甲炮熟,同全蝎(炒)十一个,葱姜同水煎,入无灰酒匙,热服,取汗(避风)甚良。

除痰疟寒热,风痹强直疼痛,通经脉,下乳汁,消痈肿,排脓血,通窍杀虫。

(炮制),当各随本方,未有生用者。

《药性解》:穿山甲,味甘咸,性微寒,有毒,不载经络。主五邪惊悸、妇人鬼魅悲伤、山岚瘴疟、恶疮疥癣、蚁瘘痔漏,亦能去风。

按:穿山甲形似鲤鱼,有四足,能陆能水,出岸间开鳞甲如死,令蚁入中,闭而入水,开甲蚁浮水面,于是入之,故主蚁瘘。其性喜穿山,是以名之,故其用亦主溃痈疽,通血脉及治吹乳疼痛。

《药鉴》:气微寒。主五邪惊啼悲伤,消痈疽肿毒疮癞。同木通、夏枯草捣末酒调,治乳奶肿痛。佐猬皮、条黄芩研细汤送,止痔瘘来血。以柴胡为君,又能却暑结之疟邪。以大力子为君,又能透痈疽之头点。何者?盖此物遇土穿土,遇水穿水,遇山穿山,故入药用之,取其穿经络于荣分之意也。如诸毒发不出,及无头点者,用山甲炙,同皂荚刺、连翘、节草、白芷、大力子、桔梗、苦参等分,煎服,须臾汗出,未成者即消,已成者即透。

《景岳全书》:味咸平,性微寒。能通经络,达腠理,除山岚瘴气疟疾、风痹强直疼痛,疗小儿五邪惊啼,妇人鬼魅悲泣,下乳汁,消痈肿,排脓血,除疮疥痔漏,通窍杀虫。佐补药行经,善发痘疮。或炮焦投入煎剂,或烧灰存性,酒服方寸匕。亦可用敷恶疮。

《本草备要》:一名鲮鲤,宣,通经络。

咸寒善窜,喜穿山。专能行散,通经络,达病所。某处病,用某处之甲更良。入厥阴、阳明。肝、胃。治风湿冷痹,通经下乳,消肿溃痈,止痛排脓,和伤发痘,元气虚者慎用。风疟疮科,须为要药。以其穴山寓水,故能出入阴阳,贯穿经络,达于营分,以破邪结,故用为使。以其食蚁,又治蚁瘘。漏也。音闾,亦音漏,有妇人项下忽肿一块,渐延至颈偶刺破,出水一碗,疮久不合。有道人曰:此蚁漏也,缘饭中偶食蚁得之。用穿山甲烧存性为末,敷之立愈。刘伯温《多能鄙事》云:油笼渗漏,刮甲里肉黡投入,自至漏处补住,《永州记》云:不可于堤岸杀之,恐血入土,则进岸涌漏。观此二说,其性之善窜可知矣。痈疡已溃者忌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1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求真》:[批]通经达络,破肺气,行肝血。

山甲专入肝、肺、胃。咸寒善窜,其性穴山而居,寓水而食。惟其善窜,所以通经达络无处不到,且能入肝与胃,而治惊啼悲伤,大肠蚁瘘。弘景曰:山甲能陆能水,日中出岸,张开鳞甲如死状,诱蚁入甲,即闭而入水,开甲蚁皆浮出,因接而食之。汪昂曰:有妇人项下忽肿一块,渐延至颈,偶刺破,出水一碗,疮久不合,此蚁漏也。缘饭中误食蚁得之。外治疮疡痈肿,下乳发痘之需,谚云:穿山甲、王不留,妇人吃了乳长流。总因善走之功,而为行气破血之药耳。刘伯温《多能鄙事》云:凡油笼渗漏,剥山甲里面肉靥投入,自至漏处补住。又《永州记》云:此物不可于堤岸杀之,恐血入土,则堤岸渗漏,观此性之走窜可知。故或烧灰,敷毒即消。同五积散加全蝎、葱、姜煎服,则治风湿冷痹而见上下强直,痛不可忍;同木香、自然铜捣末酒调,以治乳痈肿;同猬皮、豆蔻仁为末汤下,以治气痔来脓及破水湿疟邪。并察患在某处,即以某处之甲用之,尤臻奇效。尾脚力更胜,然总破气败血,其力峻猛,虚人切戒投服。

《得配本草》:咸,微寒。有毒。入厥阴、阳明经。窜走经络,迅达病所。消痈疽,除痰疟,破血结,疗痹疼,去惊邪,逐鬼魅。

得肉豆蔻,治气痔脓血。配猪苓,醋沙酒下,不治便毒。入五积散,治浑身强直;调木通、生自然铜末、酒下治吹乳。

性猛不可过用。肝气虚者禁用。

《本草分经》:咸,寒,性猛。善窜入肝胃。功专行散,能出入阴阳,贯穿经络。入营分以破结邪,直达病所。通经下乳,消肿溃痈,止痛排脓,和伤发痘,为风疟疮科要药。

《本草思辨录》:穿山甲,主五邪惊啼悲伤。其可惊啼之邪,无论五脏何邪,自属非分之来,难以骤当,而后发为惊啼。由惊啼而悲伤,邪则乘虚而并之。此时通气道之留阻而选解其邪,斯则穿山甲所克任者。若调其偏驳,安其神志,则更有他药,宜酌剂以善其后也。

后人用穿山甲,多见于疮疟两门。盖疟必有风痰湿浊痹其经络,疮则肌腠壅滞,非性锐善穿之物,不能疏排而发之。若疟涉于虚,疮至溃后,则非其所能为矣。

《医学衷中参西录》:味淡,性平。气腥而窜,其走窜之性无微不至,故能宣通脏腑、贯彻经络、透达关窍,凡血凝、血聚为病皆能开之。以治疔痈,放胆用之,立见功效。并能治症瘕积聚、周身麻痹、二便闭塞、心腹疼痛。若但知其长于治疮,而忘其他长,犹浅之乎视山甲也。

疔痈初起末成脓者,愚恒用山甲、皂刺各四钱,花粉、知母各六钱,乳香、没药各三钱,全蜈蚣三条,服之立消。以治横痃(鱼口便毒之便)亦极效验。其已有脓而红肿者,服之红肿即消,脓亦易出。至症瘕积聚、疼痛麻痹、二便闭塞诸证,用药治不效者,皆可加山作向导。友人黄××谓,身上若有血箭证,或金伤出血不止者,敷以山甲末立止,屡次用之皆效,蛤粉炒透用,惟以之熬膏药用生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18 17:47 , Processed in 0.316600 second(s), 15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