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佛缘

【中医药典籍类】历代本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干姜的多种有效成分可诱发实验动物自发运动抑制,加强镇静催眠作用,还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2.  干姜能提高心率,增强离体心脏自主活动,对心脏血管运动中枢及呼吸中枢均有兴奋作用,还能使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对实验性血栓形成有明显预防作用。

3.  干姜有抗炎作用。

4.  干姜能抑制胃液酸度和胃液分泌,与半夏联用有明显的增强抑制作用。

5.  干姜有抗缺氧作用。

6.  干姜能抑制血管通透性,与半夏溶剂同用有利尿作用。

7.  干姜所含的姜辣素、姜烯酮有显著的灭螺和抗血吸虫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至善佛缘 于 2011-11-20 21:43 编辑

高良姜          吴茱萸

      原帖(空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丁    香(《药性论》)

丁香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干燥花蕾。多系栽培。主产于坦桑尼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我国广东亦有栽培。原植物喜热带海岛性气候。怕寒、怕涝,不抗风,以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微酸性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辛,性温。归脾、胃、肾经。功效温中止痛、降逆、补肾助阳。临床用名丁香。

【本草汇言】

《药性论》:臣,能主冷气腹痛。

《海药本草》:主风疳,骨槽劳臭,治气,乌髭发,杀虫,疗五痔,辟恶去邪,治奶头花,止五色毒痢,正气,止心腹痛。

《日华子本草》:治口气,反胃,鬼疰,虫毒,及疗肾气,贲豚气,阴痛,壮阳,暖腰膝,治冷气,杀酒毒,消痃瘕,除冷劳。

《开宝本草》:味辛,温,无毒。主温脾胃,止霍乱壅胀,风毒诸肿,齿疳匿,能发诸香。其根疗风热毒肿。

《本草衍义》:《日华子》云:治口气。此正是御史所含之香。治胃寒及脾胃冷气不和。有大者名母丁香,气味尤佳。为末,缝纱囊如小指,实末,内阴中,主阴冷病,中病便已。

《药类法象》:温脾胃,止霍乱,消痃癖,气胀反胃,腹内冷痛,壮阳,暖腰膝,杀酒毒。

《汤液本草》:气温,味辛,纯阳,无毒。

入手太阴经、足阳明经、少阴经。

《象》云:温脾胃,止霍乱,消痃癖,气胀反胃,腹内冷痛,壮阳,暖腰膝,杀酒毒。

《珍》云:去胃中之寒。

《本草》云:主温脾胃,止霍乱,壅胀,风毒诸肿,牙齿疳蛪。能发诸香。能疗反胃,肾气奔豚气,阴痛。壮阳,暖腰膝,消痃癖,除冷劳。

《液》云:与五味子、广荗同用,亦治奔豚之气。能泄肺,能补胃,大能疗肾。

《本草衍义补遗》:属火而有金,补泻能走。口居上,地气出焉。肺行清令,与脾气相和,惟有润而甘芳自适。焉有所谓口气病者?令口气而已,自嫌之,以其脾有郁火溢于肺中,失其清和甘美之意而浊气上干,此口气病也。以丁香含之,扬汤止沸耳。惟香薷治之甚捷,故录之。如钉,长三四分,紫色。中有粗大如茱萸者,俗呼为母丁香,可入心腹之药尔。以旧本丁香根《注》中有不可入心腹之用六字,恐其根必是有毒,故云不入心腹也。

《本草纲目》:宋太医陈文中治小儿痘疮不光泽,不起发,或胀或泻,或渴或气促,表里俱虚之证。并用木香散、异功散功效,倍加木香宫桂,甚者丁香三、五十枚,宫桂一、二钱,亦有服之而愈者。此丹溪所谓立方以时,必运气在司水司天之际,又值严冬郁遏阳气,均用大辛热之剂发之者也。若不分气血、虚实、寒热、经络,一概骤用,其杀人也必矣。《抱朴子》云:凡有病在目者,以丁香、黄连、乳汁煎注之,皆愈。此得辛散苦降养阴之妙。陈承言不可点眼者,盖不知此理也。
治虚哕,小儿吐者,痘疮胃虚,灰白不发。

《本草经疏》:丁香禀纯阳之气以生,故其味辛气温性无毒。气厚味薄,升也,阳也。入足太阴,足阳明经。其主温脾胃,止霍乱拥胀者,盖脾胃为仓禀之官,饮食生冷伤于脾胃,留而不去则为壅塞胀满,上涌下泄则为挥霍撩乱,辛温暖脾胃而行滞气,则霍乱止而拥胀消矣。齿疳虫者,亦阳明湿热上攻也,散阳明之邪则疳虫自除。疗风毒诸肿者,辛温散结,而香气又能走窍除秽浊也。
简误:丁香气味辛温,一切有火热证者忌之。非属虚寒,概勿施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本草蒙筌》:味辛,气温。属火,有金,纯阳。无毒。形有大小,名列雌雄。雄丁香如钉子长,雌丁香似枣核大。凡资主治,母者用多。专入肾胃二经,又走太阴肺脏。诸香能发,凡气善驱。口香气,奔豚气殊功,且止噫忒气逆;翻胃呕,霍乱呕立效,兼除心腹冷疼。暖腰膝壮阳,杀疳蛪坚齿。治奶绽裂,消虫毒胀膨。细末研成,犹有两治。妇人阴户常冷,纱囊盛纳阴内,旋使转温;老人拔去白须,姜汁和涂孔中,重生即黑。

《药性解》:丁香,味甘香,性温,无毒,入肺、脾、胃、肾四经。主口气腹痛、霍乱反胃、鬼疰蛊毒及肾气奔豚气,壮阳暖腰膝,疗冷气,杀酒毒,消痃癖,除冷劳。有大如山茱萸者,名母丁香,气味尤佳。

按:丁香辛温走肺部,甘温走脾胃,肾者土所制而金所生也,宜咸入之。果犯寒疴,投之辄应,倘因火症,召祸匪轻。

《药鉴》:气温味辛,纯阳无毒。入手太阴足阳明少阴三经。温脾胃,止霍乱。消痃癖,气胀翻胃。腹内冷痛,壮阳暖腰。去胃寒,定呕酸,杀酒毒。与五味子同用,亦治奔豚之气。能泄肺,能补胃,大能疗肾,极能止泄。痘家内热禁忌。畏郁金。

《景岳全书》:味大辛,气温,纯阳。入肾、胃、肺脏。能发诸香,辟恶去邪,温中快气。治上焦呃逆翻胃、霍乱呕吐,解酒毒,消痃癖奔豚阴寒,心腹胀满冷痛,暖下焦腰膝寒疼,壮阳道,抑阴邪,除胃寒泻痢,杀鬼疰蛊毒,疳蚀诸虫,辟口气,坚齿牙,及妇人七情五郁,小儿吐泻,痘疮胃寒,灰白不发。

《本草备要》:燥,暖胃补肾。

辛温纯阳。泄肺温胃,大能疗肾,壮阳事,暖阴户。治胃冷壅胀,呕哕呃逆,丹溪曰:人之阴气,依胃为养,土伤则木挟相火,直冲清道而上作咳逆。古人以为胃寒,用丁香柿蒂,不能清痰利气,惟助火而已。按呃逆有痰阻气滞,食塞不得升降者,有火郁下焦者,有伤寒汗吐下后,中气大虚者,阴阳明内热失者,有痢疾大下,胃虚而阴火上冲者。时珍曰:当视虚实阴阳,或泄热,或降气,或温或补,或吐或下可也。古方单用柿蒂,取其苦温降气。《济生》加丁香、生姜,取其开郁散痰,盖从治之法,亦尝有收效者矣。朱氏但执以寒治热,矫枉之过矣。痃癖奔豚,腹痛口臭,丹溪曰:脾有郁火,溢入肺中,浊气上行,发为口气,治以丁香,是扬汤止沸耳,唯香薷甚捷。脑疳齿蛪,痘疮胃虚灰白不发。热证忌用。有雌雄二种,畏郁金、火。

《本经逢原》:丁香辛温,入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经,温胃进食,止呕定泻,虚冷下痢白沫之要药。干霍乱不吐不下,及呕逆不止,厥冷脉沉者,并宜服之。胃寒肝虚,呃逆呕哕,在所必用。但渴欲饮水,热哕呃逆,不可误投。小儿痘疹不光泽不起发,气虚灰白,或胀或泻或渴,或气促,表里俱虚之证,并宜加用。凡胃逆呕吐者,健胃消痰药中,加三五粒甚效,不宜多用。但其性易于僭上,过用则损肺伤目,非属虚寒者,概不可施。

《本草求真》:[批]泄肺温胃,暖肾止呃。

丁香专入肺、胃、肾。辛温纯阳,细嚼力直下达。故书载能泄肺温胃暖肾,非若缩砂密功专温肺和中,木香功专温脾行滞,沉香功专入肾补火,而于他脏则止兼而及之也。是以亡阳诸症,一切呕哕呃逆反胃,并霍乱呕哕,心腹冷疼,并痘疮灰白,诸症皆就胃寒论。服此逐步开关,直入丹田,逐步开关四字形容殆尽。而使寒去阳复,胃开气缩,不致上达而为病矣。张璐曰:呃逆宜辨寒热,若寒热不辨,用药立毙。凡声之有力而连续者,虽有手足厥逆,大便必坚,定属大热,下之则愈,万举万全。若胃中无实火,何以激博其声逆上而冲乎。其声抵怯而不能上达于咽喉,或时郑声,虽无厥逆,定属虚实,苟非丁、附,必无生理。若胃中稍有阳气,何至声音低怯不前也。盖胃中有火则有声,无火则声怯,误以柿蒂、芦根辈治之,仓扁不能复生矣。此为暖胃补命要剂。故逆得温而逐,而呃自可以止,若止用此逐滞,则木香较此更利。但此热症忌用。

《得配本草》:畏郁金。忌火。

辛,热。入足阳明经气分。泄肺邪,温胃气,杀酒毒,除冷泻。

得五味子,治奔豚。配甘蔗、姜汁,治干呕。

气血盛,火盛呕,口气盛,三者禁用。脾有郁火,溢入肺中,失其清和之气,而秽浊之气上行,则发为口气。

肉桂温能发表,丁香温能和胃。

《本草新编》:丁香,有雌、雄之分,其实治病无分彼此。味辛,气温,纯阳,无毒。入肾、胃二经,又走太阴肺脏。善祛口舌溃烂,伐逆气殊功。止噫呃气逆、翻胃呕吐、霍乱,除心腹冷疼,暖腰膝,壮阳。杀疳匿,坚齿。治奶头绽裂,消浊毒膨胀。亦有旋转天地之功,直中阴经之病,尤宜可用之,但不可用之于传经之伤寒也。

《本草分经》:辛,温。纯阳而燥。泄肺温胃,大能疗肾,壮阳事,治胃冷呕逆症。非虚寒勿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现代药理研究】

1.  丁香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有抗凝血、预防血栓形成作用,对心脏具有负性肌力作用,并可逐渐减慢心率,降低血压。

2.  丁香可促进胃酸分泌,促进胃粘膜再生,可抑制胃溃疡,并有止泻、促进胆汁分泌的作用。

3.  丁香有抑菌、抗真菌、抗病毒作用。

4.  丁香有较强的驱虫作用。

5.  丁香对离体气管平滑肌有直接松弛作用,能抑制肺组织SRS-A的释放和
拮抗SRS-A的作用,有镇咳祛痰平喘作用。

6.  丁香能增强动物耐缺氧能力。

7.  丁香有镇静、镇痛、抗惊厥作用。

8.  丁香具有耐毒作用。

9.  丁香提取物对高峰淀粉酶具有弱抑制作用。

10. 丁香有收缩子宫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荜    茇(《新修本草》)

荜茇为胡椒科植物荜茇的干燥近成熟或成熟果穗。栽培或野生。主产于云南、广东;国外主产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及越南等地。原植物生于海拔600米的疏林中,喜高温潮湿气候,以山间、盆地、沟边湿润、疏松、肥沃的壤土最宜生长。味辛,性热。归胃、大肠经。功效温中散寒、下气止痛。临床用名荜茇。

【本草汇言】

《海药本草》:味辛,温。又主老冷心痛,水泻,虚痢,呕逆,醋心,产后泄痢,与阿魏和合良。得诃子、人参、桂心、干姜,治脏腑虚冷,肠鸣泄痢神效。

《日华子本草》:治霍乱冷气,心痛血气。

《开宝本草》:味辛,大温,无毒。主温中下气,补腰脚,杀腥气,消食,除胃冷,阴疝,痃癖。其根名荜拨没,主五劳七伤,阴汗核肿。

《本草图经》:《唐太宗实录》:贞观中,上以气痢久未痊,服名医药不应,因诏访求其方。有卫士进黄牛乳煎荜茇方御用有效。刘禹锡亦记其事云,后累试于虚冷者必效。

《本草衍义》:走肠胃中冷气,呕吐,心腹满痛。多服走泄真气,令人肠虚下重。

《汤液本草》:气温,味辛,无毒。

《本草》云:主温中下气,补腰脚,杀腥气,消食,除胃冷、阴疝、痃癖。

《衍义》云:走肠胃中冷气,呕吐,心腹满痛,多服走泄真气,令人肠虚下重。

《本草纲目》:荜茇为头痛、鼻渊、牙痛要药,取其辛热,能入阳明经散浮热也。

以牛乳煎。

气热味辛,阳也,浮也,入手足阳明经。然辛热耗散,能动脾肺之火,多用令人目昏,食料尤不宜之。

《本草蒙筌》:味辛,气大温。无毒。消宿食下气,除胃冷温中。痃癖阴疝痛并驱,霍乱冷气疼立却,禁水泄虚痢,止呕逆醋心。得诃子、人参、桂心、干姜为丸,治脏腑虚冷、肠鸣、泄痢神效。仍杀腥秽,食味堪调。久服走泄真阳,令人肠虚下重。

《本草乘雅》:味大辛,气大温,故主温中,对待冷阴至坚,下气其验也。杀腥气者,秋金气、肺主气,肺臭腥腥故也。攻而举之,若纲罗之殆尽,盖以功力为名也。

《药性解》:荜拨,味辛,性大温,无毒,入肺、脾、胃、膀胱四经。主温中下气,消食开痰,治阴疝,止霍乱,除泻痢日久,疗心腹冷痛。

按:荜拨辛走肺家,温宜脾胃膀胱肺经,故咸入之。

《景岳全书》:味辛,大热,阳也,浮也。入手足阳明,亦入肝肾。善温中下气,除胃冷,辟阴寒,疗霍乱心腹疼痛,冷痰呕逆吞酸,及虚寒泻痢肠鸣。其味大辛,须同参、术、归地诸甘温补剂用之尤效。为末搐鼻,可解偏风头痛;揩齿可杀牙痛牙虫。又牛乳煎治唐太宗气痢方,详列《痢疾门》。

《本草备要》:一作拨,燥,除胃冷,散浮热。

辛热,除胃冷,温中下气,消食祛痰。治水泻气痢,牛乳点服。虚冷肠鸣,亦入大肠经。冷痰恶心,呕吐酸水,痃癖阴疝。辛散阳明之浮热,治头痛,偏头痛者,口含温水,随左以末吹一字入鼻效。牙痛,寒痛宜干姜、荜茇、细辛;热痛宜石膏、牙硝;风痛宜皂角、僵蚕、蜂房、二乌;虫痛宜石灰、雄黄。鼻渊。多服泄真气,动脾肺之火,损目。

《本经逢原》:荜茇辛热浮散,为头疼鼻渊要药。取其能入阳明经,散浮热也。性能温中下气,治霍乱水泻,心腹满者宜之。然辛热耗散,能动脾胃之火。多用令人喘咳目昏,肠虚下重,以其走泄真气也。

《本草求真》:[批]散胸腹寒逆。

荜茇专入胃,兼入脾、膀胱。气味辛热。凡一切风寒内积,逆于胸膈而见恶心呕吐;阳明胃腑。见于下部而见肠鸣冷痢水泻;太阳膀胱经。发于头面而见齿牙头痛鼻渊;阳明胃经。停于肚腹而见中满痞寒疼痛,太阴经。俱可用此投治。以其气味辛温,则寒自尔见除。其曰鼻渊头痛,涕浓而臭者为渊,涕清而不臭者为鼽,鼻生有肉痛极而不下垂者为瘜肉,下垂而不痛乾为鼻痔。亦是取其辛热能入阳明以散浮热之意。是以病患偏头痛风,须先口含温水,随左右以此末吹鼻最效。牙疼必同干姜、细辛调治,亦取能以除寒之意。热痛,石膏、牙硝;风痛,皂角、僵蚕、蜂房、二乌;虫痛,石灰、雄黄。总之,气味既辛,则凡病属寒起,皆可以投。然亦泄人真气,不可任意多服,以致喘咳目昏,肠虚下重,丧其真气也。

《得配本草》:辛,热。入手足阳明经气分。温中气下气。散风寒,疗头痛。治水泻,肠鸣呕逆,醋心牙痛,鼻渊、痃癖、阴疝。

得诃子、人参、肉桂、干姜,治虚冷肠鸣神效。配胡椒、化蜡丸麻子大,治风虫牙痛。每以一丸塞孔中。配肉桂、良姜,治暴泄身冷;配大黄、麝香,治瘴气成块。

研末嗅鼻,随左右,治偏头痛,及鼻流清涕,并擦牙疼。

多用损耳目,泄真气,动脾火。

《本草分经》:辛,热。除胃冷,祛痰,散阳明浮热,亦入大肠经,治泻痢。散气动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荜茇有抗菌作用。

2.  荜茇有镇静、抗惊厥作用。

3.  荜茇能促进胆固醇酯化及排泄,有降血脂作用。

4.  荜茇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心肌代谢,并有耐缺氧及抗急性心肌缺血作用。

5.  荜茇酰胺有明显降血压作用。

6.  荜茇石油醚和水提物对兔和大鼠回肠可抑制其张力和收缩力。

7.  荜茇乙醇提取物对胃液量和胃液总酸度有明显抑制作用,可抑制、保护胃溃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花    椒(《本经》)

花椒为芸香科植物青椒或花椒的干燥成熟果皮。野生或栽培。花椒主产于四川、陕西、河北等地;青椒主产于东北及江苏、广东等地。原植物生于阳光充足、温暖肥沃处。喜温暖湿润气候,喜阳光,不耐严寒,对土壤适应性强,以石灰岩发育的碱性土壤最宜生长。味辛,性温。归脾、胃、肾经。功效温中止痛、杀虫止痒。临床用名有花椒、川(蜀)椒、炒花椒。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辛,温。主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下气。久服之头不白。

《名医别录》:大热,有毒。主除五藏六府寒冷,伤寒,温疟,大风,汗不出,心腹留饮、宿食,止肠辟、下利,泄精,女子字乳余疾,散风邪,瘕结,水肿,黄疸,鬼疰,毒,杀虫、鱼毒。久服开腠理,通血脉,坚齿发,调关节,耐寒暑,可作膏药,多食令人乏气。口闭者,杀人。

《药性论》:使,畏雄黄。又名陆拨,有小毒。能治冷风顽头风,下泪,腰脚不遂,虚损留结,破血,下诸石水。能治嗽,主腹内冷而痛,除齿痛。

《日华子本草》:破症结,开胃,治天行时气,温疾,产后宿血,治心腹气,壮阳,疗阴汗,暖腰膝,缩小便。

《开宝本草》:味辛,大热,有毒。除五脏六腑寒冷,伤寒,温疟,大风,汗不出,心腹留饮宿食,止肠?下利,泄精,女子字乳馀疾,散风邪瘕结,水肿,黄疸,鬼疰,蛊毒,杀虫角毒。开腠理,通血脉,坚齿发,调关节,耐寒署,可作膏药。多食令人乏气。

《本草图经》:单服椒五补下,宜用蜀椒乃佳。段成式言:椒气下达,饵之益下,不上冲也。

《本草衍义》:其子谓之椒目,治盗汗尤功。将目微炒,捣为极细末,用半钱匕,以生猪上唇煎汤一合,调,临睡服,无不效。盖椒目能行水,又治水蛊。

《药类法象》:川椒,气热,味辛。

主邪气,温中,除寒痹,坚齿发,明目,利五脏。

《药性赋》:味辛,性大热,有毒。浮也,阳中阳也。其用有二:用之于上,退两目之翳膜;用之于下,除六腑之沉寒。

《汤液本草》:气热温,味大辛。辛温,大热,有毒。

《象》云:主邪气,温中除寒痹,坚齿发,明目,利五脏。

《心》云:去汗。辛热,以润心寒。

《本草》云: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下气,除六腑寒冷,伤寒温疟,大风汗不出,心腹留饮,宿食,肠澼下痢,泄精,女子字乳余疾,散风邪瘕结水肿,黄疸,鬼疰蛊毒,耐寒暑,开腠理。恶瓜蒌。

《本草衍义补遗》:属火而有水与金,有下达之能。所以其子名椒目者,正行渗不行谷道。世人服椒者,无不被其毒,以其久久则火自水中起,谁能御之?能下水中肿湿。凡使以蜀椒为佳。子为椒目,冶盗汗尤效,又能行水。

《本草发挥》:洁古云:气温,味辛。主邪气,温中,除寒痹,坚齿发,明目,利五脏。凡须用炒去汗及合口者。

《本草纲目》:椒,纯阳之物,乃手足太阴,右肾命门气分之药。其味辛而麻,其气温以热。禀南方之阳,受西方之阴,故能入肺散寒治咳嗽;入脾除湿治风寒湿痹、水肿泻痢;入右肾补火,治阳衰溲数,足弱久痢诸症。一妇年七十余,病泻五年,百药不效。予以感应丸五十丸投之,大便二日不行。再以平胃散加椒子、茴香、枣肉为丸服,遂瘳。后又每因怒食举发,服之即止,此除湿消食,温脾补肾验也。吴猛真人《服椒诀》云:椒禀五行之气而生,口青、皮红、花黄、膜白、子黑、其气馨香,其性下行,能使火热不达,不致上薰,芳草之中,功皆不及。时珍窃谓:椒红丸虽云补肾,不分水火,未免误人。大抵此方性脾胃及命门虚寒有湿郁者相宜。若肺胃素热者,大宜远之。故丹溪云:椒属火,有下达之能。服之既久,则火自水中生,故世人服椒者,无不被其毒也。又《上清诀》云:“凡人吃饭伤饱,觉气上冲,心胸痞闷者,以水吞生椒一、二十颗即散,取其能通三焦,引正气,下恶气,消宿食也。戴原礼云:凡人呕吐、服药不纳者,必有蛔在膈间,蛔闻药则动,动则药出而蛔不出,但于呕吐药中,加炒川椒十粒,良,盖蛔见椒则头伏也。观此,仲景治蛔厥乌梅丸中用蜀椒,亦此义也。许叔微云:大凡肾气上逆,须以川椒引之归经则安。”

散寒除温,解郁结,消宿食,通三焦,温脾胃,补右肾命门,杀蛔虫,止泄泻。

[椒目]下达,能行渗道,不行谷道,所以能下水燥湿、定喘消蛊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经疏》:蜀椒禀火金之气,得南方以阳,受西方之阴。《本经》味辛气温。《别录》大热有毒。气味俱厚,阳也。入手足太阴,兼入手厥阴经。其主邪气咳逆,皮肤死肌,寒湿痹痛,心腹留饮宿食,肠澼下痢,黄疸,水肿者,皆脾肺二经受病。肺出气,主皮毛。脾运化,主肌肉。肺虚则外邪客之,为咳逆上气。脾虚则不能运化水谷,为留饮宿食,肠澼下痢,水肿,黄疸。二经俱受风寒湿邪,则为痛痹,或成死肌,或致伤寒温疟。辛温能发汗,开腠里,则外邪从皮肤而出。辛温能暖肠胃,散结滞,则六腑之寒冷除,肠胃得温则中焦治,而留饮、宿食、肠澼下痢、水肿、黄疸,诸证悉愈矣。其主女子字乳余疾者,亦指风寒外侵,生冷内停而言。泄精、瘕结,由下焦虚寒所致。此药能入右肾命门,补相火元阳,则精自固而结瘕消矣。疗鬼疰蛊毒,杀虫、鱼毒者,以其得阳气之正,能破一切幽暗阴毒之物也。外邪散则关节调,内病除则血脉通。佐补阴凉血之药,则头不白,齿发坚,耐寒暑,轻身增年所自来矣。

简误:椒禀纯阳之气,乃除寒湿,散风邪,温脾胃,暖命门之圣药。然而肺胃素有火热,或咳嗽生痰,或嘈杂醋心、呕吐酸水,或大肠积热下血,咸不宜用。凡泄泻由于火热暴注,而非积寒虚冷者忌之,阴痿脚弱,由精血耗竭而非命门火衰虚寒所致者,不宜入下焦药用。咳逆非风寒外邪壅塞者,不宜用。字乳余疾,由于本气自病者,不宜用。水肿、黄疸,因于脾虚而无风湿邪气者,不宜用。一切阴虚阳盛,火热上冲,头目肿痛,齿浮,口疮,衄血,耳聋,咽痛,舌赤,消渴,肺痿咳嗽,咯血吐血等证,法所咸忌。

《本草蒙筌》:味辛,气温,大热。属火,有金与水,浮也,阳中之阳。有毒。宜杏仁为使,畏款冬雄黄。却心腹冷疼及寒湿痹疼并效,杀鬼疰蛊毒并虫鱼蛇毒尤灵。除骨节皮肤死肌,疗伤寒温疟不汗。上退两目翳膜,下驱六腑沉寒。通气脉,开鬼门,仍调关节;坚齿发,暖腰膝,尤缩小便。理风邪,禁咳逆之邪;治噫气,养中和之气。消水肿黄疸,上肠澼痢红。多食乏气失明,久服黑发耐老。十月勿食,伤心健忘。椒目味苦兼辛,行水而治水蛊。定普喘劫药,敛盗汗捷方。并宜炒之,研末调服。

《本草乘雅》:椒分秦、蜀者,不惟方域异。大小牝牡有别也。秦地者,开花结实、实大子牡;蜀地者,无花作实,实小于牝,其色馨气味,精胜实肤,与温中通痹,主司形气则一也。但无花者,性深邃,力从内骨。横遍肤表,主益气而归肺。有花者,性舒徐,力从中藏,横遍皮毛,明目窍,坚骨余,主通神而归心为别异耳。

蜀椒,色香气味,精胜在肤,独无花而实,所含蓄力,幽且深矣。故主温中,自下而上,从内而外,宣达横遍者也。对待寒中,致令形气受病也。气则咳逆上气之因邪薄,形则骨节肌肤之因痹闭。

《药性解》:蜀椒,味辛,性热,有毒,入肺、脾二经。主冷气咳逆、心腹邪气、风寒湿痹、癥瘕积聚、霍乱转筋、留饮宿食,开腠理,通血脉,坚齿发,调关节,堪辟瘟疫,可洗漆疮。微炒出汗,去目及黄壳用。

按:蜀椒辛宜肺部,热宜脾家,故并入之。证属寒凝,诚为要剂,然过于行散,多服令人乏气,且发热疾。闭口者能杀人,不可不慎。

《景岳全书》:味辛,性热,有小毒。本纯阳之物,其性下行,阳中有阴也。主温中下气,开通腠理,散肌表寒邪,除脏腑冷痛,去胸腹留饮,停痰宿食,解郁结,温脾胃,止咳逆呕吐,逐寒湿风痛,疗伤寒温疟,水肿湿疸,除齿痛,暖腰膝,收阴汗,缩小便,温命门,止泄泻下痢,遗精脱肛,杀蛔虫鬼疰、蛊毒蛇虫诸毒。久服之能通神明,实腠理,和血脉,坚齿牙,生须发,明耳目,调关节,耐寒暑。若中其毒,惟冷水、麻仁浆可以解之。

《本草备要》:宣,散寒湿,燥,补火。

辛热纯阳。入肺发汗散寒,治风寒咳嗽;入脾暖胃燥湿,消食除胀,治心腹冷痛,吐泻澼痢,痰饮水肿;《千金方》有人冷气入阴囊肿满,生椒择净,帛裹着丸囊,厚半寸,须臾热气大通,日再易,取消瘥。《梅师》用桂末涂亦良。入右肾命门补火,治肾气上逆,能下行导火归元。每日吞三十粒,大能温补下焦。阳衰溲数,阴汗泄精。下焦虚寒。坚齿明目,破血通经,除癥安蛔,虫见椒则伏,仲景蛔厥乌梅丸用之。凡虫啮腹痛者,面白唇红,时发时止。杀鬼疰虫鱼毒。最杀劳虫。危氏神授丸,川椒炒出汗为末,米饮下三钱。有人病传尸劳,遇异人传此方,服至二斤,吐出虫如蛇而安。肺胃素热者忌服。丹溪曰:食椒既久,则火自水中生,多被其毒也。

子名椒目,苦辛。专行水道,不行谷道。能治水蛊,除胀定喘,及肾虚耳鸣。

《本经逢原》:椒乃手、足太阴、少阴、厥阴气分之药,禀五行之气而生,叶青皮红花黄膜白子黑。其气馨香,能使火气下达命门,故《本经》谓之下气。其主邪气咳逆等证,皆是脾、肺二经受病,肺虚则不能固密腠理,外邪客之为咳逆;脾虚则不能温暖肌肉,而为痛痹等证。其治呕吐服药不纳者,必有蛔在膈间,但于呕吐药中,加川椒数十粒。盖蛔闻药则动,遇椒则头伏也,故仲景治厥乌梅丸用之。又能开痹湿,温中气,助心包、命门之炎。

《本经》言久服头不白者,辛温上通肾气之力可知,今乌须发方用之。一人腰痛痰喘,足冷如冰,六脉洪大,按之却软,服八味丸无功,用椒红、茯苓,蜜丸盐汤下,甫二十日而安。但其性辛温气窜,阴虚火旺人禁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求真》:[批]补火温脏,除寒杀蛊。

川椒专入肺、脾、肾。辛热纯阳,时珍曰:其味辛而麻,其气温以热,禀南方之阳,受西方之阴。无处不达。治能上入于肺,发汗散寒;中入于脾,暖胃燥湿消食;下入于命,补火治气上逆。冷气上逆。凡因火衰寒痼,提出诸症根源。而见阴痿溲数,阴汗精泄,并齿动摇,目暗,经滞癥瘕,蛔痛鬼蛀血毒者,服此辛热纯阳,无不奏效。《上清诀》云:凡人吃饭伤饱,觉气上冲心胸痞闷者,水吞川椒即散,以其能通三焦,引正气下恶气,消宿食也。戴元礼云:凡人呕吐服药不纳者、必有蛔在膈间,蛔闻药则动,动则药出而蛔不出,但于呕吐药中加川椒良。盖蛔见椒则头伏也。观此,则仲景蛔厥乌梅丸中用椒,亦此义耳。按蛔蚀有腹痛,面白唇红,时发时止等症可察。许叔微云:凡人肾气上逆,须以川椒引之归肾。危氏神授丸治传盦劳,用川椒炒出汗,米饮送下,二斤而愈。以其寒去脏温,故能所治皆应。此虽与胡椒同为一类,但胡椒则止温胃除寒逐水,此则更兼入肾补火杀虫,而于逐水不甚专也。

《得配本草》:得盐良。杏仁为之使。畏款冬花、防风、附子、雄黄、冷水、麻仁浆。

辛,热。有毒。入手足太阴经,兼入命门气分。通上焦君火之阳,达下焦命门之气。开腠理,行血脉,散寒湿,化癥癖,止泄泻,杀蛔虫,疗温疟,去痰饮。

得醋煎熟,入白矾稍许服,治伤寒呕衄;得生地自然汁,煎稠和丸,治元脏伤惫。配乌梅,伐肝气;配益智仁,缩小便;配茯苓,蜜丸,补益心肾;配茴香,枣肉丸,治久泻;配苍术,醋丸,治飧泻不化。

炒热布裹椒包阴囊肿大,疼闷欲死。

胸药呕吐加川椒。蛔见此自服。

多用伤气失明。肺脾有热,阴虚火盛者,禁用。闭口者杀人。

《本经疏证》:金凝重而不动,火炎上而不降,其常性也。试炽炭于炉,投金于火,久则金熔就下,若水流矣。火亦随之而流,金火之相锻有如是哉!椒不花而结红实于四月,是其直禀阳刚火德,而饱吸湿土燥金之气,至内膜白子光黑,乃为成就,是其以阳暖湿,以火炼金,昭然可见;且其子光黑浑圆,旋转如珠,则又象水,斯所以为从在上之肺,挟火直抵于肾无惑也。然则凡火不归下,皆可以椒引之使归欤?是又非矣。夫红皮之内,白膜之表,不有黄肉在其间乎?请观分金之炉,必有土为之范,量其高下之差,分为数道,以就金银铜铁之所以贮,重者归于极下,轻者以次而上,设无此范,则五金就洼,仍杂一处,金不能极其所至,火又何能自往耶?以是知椒之引火下归,必藉上为之范也。土脾胃之气也,胃主降,胃病则吐逆;脾主升,脾病则泄利。泄利者火不在下,吐逆者火反上逆,能使火不上逆而下归,是金之挟火下流以就土之范也,是椒之能事也。

由是言之,则中宫有邪成咳逆者,治以椒,使肺金得降,气火不升,痰涎开拓,固犹拔刺雪污矣。下文则多有难明者,曰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骨节间得有死肌耶?不知此当连下句读,言能逐骨节间寒湿痹痛,亦能逐皮肤间有肌者寒湿痹痛也。夫风气盛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痹而偏重于骨节,或在皮肤,且有死肌,是之谓著,而由于湿,又皆痛,是由于寒,故曰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明其无与于风也。椒本行中道以能温中,故其量得及于骨节皮肤,然于骨节皮肤间只能使凝重者行,不能使流动者行。惟痹既流动,则必中气有权,能鼓舞邪气,俾不著而为患也。若更温其中,是徒以损阴耗气而无当矣。然既云寒与湿矣,其间岂有火邪?椒固善治火者也。夫惟痛则固有火矣。盖寒与湿均火之所畏,况既痹著于物,火至此而为之阻,则两相搏而痛,所谓诸痛皆属火,有寒方痛者也。虽然,逐字之上首以温中,则中不受温者,纵有痛痹著不可用矣。痛之未殿以下气,则痛痹著痹之不必下气者不可用矣。是所当意会者也。

病者静而时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乌梅丸证)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现,有头足上下,痛不可触近,(大建中汤证)非动病耶,又何以用椒也?夫静固寒也,时烦得食即呕,非火耶?痛固寒也,有头足能上下,非火耶?二者均呕,均不能饮食,则寒与火交战于中,逆而上行,为不受土之范矣。椒固就火以致金,使火因金以归下者也。火归则土安,寒无与轧,遂自就戢而旋退,可不谓之返动为静耶?然则椒固下降之物,乌梅丸何以能主久利也?夫利岂止一端,硝与大黄皆能治之,椒之治利则非以其降,盖火能生土,土能防水,致火以暖土,使水不就洼下沁而入焉,以成其生化,谓非治利之善法可乎?之二证者皆呕,核之以厥阴心中疼热,则又皆痛,是椒之治必痛呕相兼,始得用矣。乃乌头赤石脂丸证有痛而无呕,王不留行散白术散则痛呕皆无,是又何说哉?殊不知妊娠于呕为常候,以冲脉不降,致胃气逆上也。屡逆岂能不痛,金疮讵有不痛者耶。唯乌头赤石脂丸,既有附子,则不应有呕而方中乌附干姜蜀椒外,又加以赤石脂,则知其无利,核之以乌梅丸之除久利,则胸痛而利者,亦椒之所主欤。即王不留行散中,非特蜀椒,并有干姜厚朴,则不但痛而胸满,且必有呕,又均有黄芩芍药,岂得谓必无利耶?是在明者以意消息之耳。

己椒苈黄丸,既用防己葶苈大黄,虽无椒目,肠中之水亦不能不去,何俟有此?夫既云有水气,则不得口舌干燥,有水气又口舌干燥且腹满,明明气与热阻于中,津随水溜于下也。热者阳邪,水者阴类,阴承于阳,则阳必上出,是口舌干燥者其初见之微徵,过此以往,在上之热方将炽而未肯衰,昭昭可见逐其中之热,大黄固立能裁决,除自中以上之热,自中以下之水,葶苈防己亦谊所不辞,特前此上引之热,不知尽热邪耶,抑亦有身中阳气杂于其间也。肠间有水而口舌干燥,则为有津液杂于其间,设但逞一下之快,不计正气之累及,则在中之热,在下之水虽去,身中之阳与阴,亦且不克自支。椒者自火而归于水,其目之漆黑光泽而浑圆,则水象之确著者也。故能使从水中泛出之火,原归水中,于以薰蒸水中所杂之津,仍朝口舌,蜜丸仅与一丸,先食而服焉,用药已急中有缓,服法尤缓中之缓,正虑克削人元气耳。即方后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是在土之津不下溜,而攻下可益峻矣。于此犹不可悟椒目之用耶?

或曰昔之人皆谓椒为肝家物,而子独以色红味辛谓为得金火之用,似绝无与于肝者,伤寒论只乌梅丸中用椒实为治厥阴之方,其说犹可通耶?予曰:是说也,得五行之一端,而未及乎全体也。今夫弥大地之用皆在土,而土之翕受敷施,由于日之发敛,然不得金以耕,则土自土,日自日,犹不能生物,是成土之用在金与火,土既耕矣。物既生矣,而不得日,则虽有水而物不受其滋。土之所生者无他,惟木耳。是见土之用惟木与水,故夫金火者,所以致土之翕受,木水者,所以致土之敷施,试观本经所主诸证,土气不守中,则邪气袭而咳逆生,土气不运,外则寒湿停而胃痛作。是厥阴病之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烦躁,吐蛔下利,何一事非土乏金火之助,遂不能布水气于木,木乃燥裂强梗耶?由是而推,可以知别录之所主,凡六腑寒冷,心腹留饮宿食,肠辟下利,水肿黄疸,莫非土气之不守中。凡伤寒温疟,大风汗不出,风邪瘕结,莫非土气之不外连,但使火随金,金就土,土得尽当然之用,则又何患之不除。特治泄精及女子字乳余疾两事似有难明者,然核千金之治虚劳,寒辟饮在协下决决有声,饮已如一边下有头足冲皮起引两乳,内痛里急,善梦失精,气短,目恍恍惚惚,多忘,大建中汤;治五劳七伤百病,补虚益精,大通丸;治虚劳不起,囊下痒,汗出,小便淋涩,茎中数痛,溺时亦黄,甚者失精,剧苦溺血,目视恍恍,见风泪出,茎中冷,精气衰,两膝肿不能久立,起则目眩,补虚方;(卷十九)及治产后大寒冷,所为心痛,蜀椒汤;治产后余疾,寒下冻脓,里急胸协满痛,咳嗽呕血,寒热,小便赤黄,大便不利,泽兰汤;治产后下利,蓝青圆治产后虚冷,下利,赤石脂圆,治阴下挺出方。(卷三)总不过火不土,土不防水,水或泛滥妄行,或就洼停淤之候,则其用椒之意,亦不能大远于前所云云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18 17:47 , Processed in 0.562207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