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心是莲花开

[佛化生活] 名寺古刹(连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0 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江西东林寺

[历史沿革]
东林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始建于384年,为东晋著名高僧慧远所建。因处于西林寺以东,故名。慧远在东林寺主持30余年,集聚沙门上千人,罗致中外学僧123人结白莲社,译佛经、著教义、同修净土之业,成为佛门净土宗(又称莲宗)的始祖。一千多年来,东林寺迭废迭修。在唐代,以藏经多而闻名。宋代一度圮废。明代重建。清代顺治、康熙年间又两次重修。咸丰时遭毁坏,遗留的少数建筑物在“文革”期间又遭破坏。东林寺现在的建筑,多系近年来重建。1983年,该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1993年,东林寺创办江西佛学院。2006年成立东林慈善功德会。 东林寺是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对一些国家的佛教徒影响较大。东林寺集佛教活动场所、佛学教育、慈善机构于一身,还是旅游胜地。

[寺院胜景]




寺院的主殿称为大雄宝殿,“大雄”是对佛祖释迦牟尼 的尊称。佛有大力能伏“四魔”。但东林寺的主殿称“神运宝殿” 这是什么缘故?相传慧远初到庐山西麓时,选择结庐之处,认为 东林寺址在丛林之中,无法结庐。打算移到香谷山去结庐。夜梦 神告:“此处幽静,足以栖佛”。是夜雷雨大作,狂风拔树。翌 日该地化为平地,池中多盛良木,作为建寺之材。“神运”之名, 由此而来。
寺前有“聪明之泉”。聪明泉原称古龙泉。相传慧远初到庐山,拟择地建寺。但不知何处为好。于是慧远在此以杖叩地,井冈道:“若可居,当使朽壤抽泉” 。言毕,清泉果然涌出。后遇大旱之年,慧远在泉边诵念《龙华经》,以祈甘霖降世,见神蛇腾泉而出,大雨即倾盆而下,此即古龙泉泉名之由来。江州刺史殷仲堪来寺,与慧远谈论《易经》于泉旁。殷仲堪博学善辩, 口若悬河。慧远非常钦佩他的口才,于是说:“君之辩如此泉涌”, 从此古龙泉改称聪明泉。今游人对聪明泉倍感兴趣,往往投币许 愿,成为一处人文景观。
东林寺东罗汉松据传为慧远手植,古松苍劲挺拔,碧绿繁茂如盖。古松旁为护法殿,有金面金身的弥勒像和韦驮像,正殿神运宝殿供有释迦牟尼、文殊、普贤、河难、迦叶等塑像,左、右两殿是十人高贤堂、三笑堂,殿后有聪明泉、石龙泉、白莲池、清文物、碑刻等物。
东林寺现在的建筑,多系“文革”后重建。1983年,该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当今住持]
传印长老, 1927年生,辽宁省庄河人。1954年出家,1955年受戒,1984年任中国佛学院教务长。1987年任副院长,1994年就任东林寺方丈,1999年兼任北京市佛教协会会长。
大安法师,1959年生。俗名魏磊,原为对外经贸大学教授,中国佛学院客座教授。东林寺代住持,曾出版《净土宗教程》、《净宗法语大观》等多种著作。
[交通通讯]
地址: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东林寺
邮编:332000
电话:+86—792—8900217  8893056
网址:www.donglin.org
 楼主| 发表于 2010-6-10 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南定国寺

[历史沿革]
定国寺,位于河南省安阳县东北侧九公里处的韩陵山之顶。据史料记载,始建于北魏永熙二年(公元532年),毁于1951年,占地66670平方米(折合市亩为100亩)。1990年批准为正式佛教活动场所。1997年法空法师来此,在一片废墟之上,修建房屋,使出家僧众有了栖身之处。法空法师带领僧众清苦精进,勤修戒定慧,每天讲经说法,形成如法如律,精进修持的大道场。定国寺也因此荣获“模范宗教活动场所”的光荣称号。
[寺院胜景]

定国寺护国金刚道场
“韩陵片石”为安阳八大景之一。相传丞相高欢为纪念韩陵山大捷,在山顶建定国寺,树碑旌功。其碑历负盛名,为安阳一大名胜,定国寺附近还有其他名胜古迹十一处之多。原定国寺为南北长方形院落,纵深设五层大殿,雕梁画栋,雄伟壮观,一度香火旺盛,高僧辈出,闻名于国内外。然而,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由于朝代更迭,历经战乱,千年古寺,毁于一旦。见者无不为之叹息。
[当今住持]
[当今住持] 法空法师,河北省徐水县人,生于1978年,1984年剃度出家,1998年授具足戒,现今住持定国寺。
[交通通讯]
地址:河南省安阳县韩陵乡定国寺
邮编:455000
电话:0372-2718593 
网址:http://www.dingguo.org
发表于 2010-6-14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6-14 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楼主| 发表于 2010-6-19 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广东云门寺

[历史沿革]
云门寺,位于广东省乳源县云门山,又称大觉寺,是禅宗五派之一云门宗的发源地。后唐923年,云门祖师文偃禅师开创于云门山,初名“光泰禅院”,稍后改为“证真禅寺”。963年,又改名为“大觉禅寺”一直沿用至今。因其地处云门山下,所以俗称“云门寺”。
云门寺建寺一千多年来,曾住持过历代高僧,在宋代有绍资,明代有了偈、法浩、法传等。民国时,虚云和尚又重修云门寺,大振宗风。现代的云门寺经过佛源法师几年的勤苦经营,规模逐渐壮大,成为“农禅并重”的禅宗道场。1989年云门寺开始开办僧伽培训班,1992年改为云门佛学院。学院教学农禅并重,学修一体,办学思路和教育成果,已普遍得到了海内外佛教大德信众的认同。
[寺院胜景]


云门寺


天王殿

云门山大觉禅寺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钟楼、禅堂、斋堂、教学楼、功德堂、延寿堂等。大觉寺不仅以其庄严肃穆的寺容受到了广大瞻礼者的一致赞叹,更以其日臻纯正的道风赢得了海内外四众弟子的颂扬。
[当今住持]
佛源长老,湖南桃江人,生于1922年,1930年剃度出家。1951年得虚云法师传受云门宗法脉。1953年起继任云门大觉寺方丈。现任云门佛学院院长、中国佛协常务理事暨咨议委员会副主席、广东省佛教协会副会长等职。
[交通通讯]
地址:广东省乳源县云门山大觉禅寺  
邮编:512711
 楼主| 发表于 2010-6-19 0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报国寺

[历史沿革]
报国寺,位于四川省峨眉山市,始建于明万历末,原名会宗堂,取儒、释、道三教会宗之意。供奉佛教始祖释迦牟尼的大弟子普贤菩萨、道教创始的化身广成子和春秋名士陆通牌位。1644-1661年,移赴重建。1703年重修,取“报国主恩”之意,御题“报国寺”匾额而易名。1840年被焚,1851年重建前殿两廊,1857年增修中殿,1868年又扩建,使其成为一座具有四重院落、殿宁恢宏、布局典雅的大寺院。新中国成立后多次维修,1986年重建了山门。1983年,报国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1993年新建钟楼、鼓楼、茶园、法物流通处。峨眉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报国寺则是峨眉山脚下的第一大寺。峨眉山以它雄、秀、奇、险、幽的自然景观著称于世,旖旎的山光水色与宏伟典雅的佛教寺院融为一体,吸引着中外游人香客。

[寺院胜景]


报国寺占地面积60余亩,建筑面积5600多平方米。殿宇结构自然,雄浑大方,入山门,依次是弥勒殿、大雄宝殿、七佛殿和藏经楼,殿堂倚山因势,一殿高出一殿,掩映在翠竹古楠之间。建筑为框架式结构,庭院式布局。殿堂两侧有僧寮客舍,周围环绕着吟翠楼、待月山房、花影亭、七香轩等庭院园林建筑,布局严谨。
报国寺山门是1986年按原貌重建的。六柱五列二进,飞檐翘角,三叠屋面,高12米。
第一殿为弥勒殿。内供一尊高2米喜笑颜开,袒胸露腹的弥勒像。门上有联云:“看他皤腹欢颜原是菩萨化相;愿尔清心虑尘去睹金顶祥光”。弥勒殿后,彩绘泥塑的韦驮站像,高2.5米,金甲金冠,不怒而威。这两尊像都是近年新塑。
第二殿为大雄宝殿。中供释迥牟尼佛,金色庄严,两旁列十八罗汉。均高1.5米,为彩绘金身泥塑像。这些佛像都是保存下来的文物,具有唐宋造像遗风。大雄宝殿左面是新设的文物陈列室,陈列着历代名书画这的书画:赵孟兆页的条幅、徐悲鸿的花鸟、齐白石的芋头、张大千的墨禾、日本人松涛的山水,都独具风格。右面陈列室展出峨眉山附近如符溪、双福等地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铜器、铜矛、铜镞兵器等文物。在大雄宝殿后面的天井里,有明代铸造的紫铜华严塔。塔高6米,分14层。上铸有4762尊佛像和《华严经》全部经文。佛像、经文皆清晰可辩。这是四川省现存的最大铜塔,1956年,被列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三殿为七佛殿。殿中并坐七佛,丈六全身,从左到右依次是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释迦牟尼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和迦叶佛。七佛像系清朝光绪年问隆德法师所塑,均盘腿坐莲,造型庄严。近年重新装金彩饰,重新光彩夺目。七佛背面又有一组新塑的多组泥塑造像,整个塑像高4米,宽5.5米,有观音塑像、罗汉伏虎、蒲公采药、药师佛白玉坐莲像等等。神态各异,生动自然。
最后一殿为藏经楼。珍藏着许多文物。楼上堂中正壁上挂着元赵孟兆页书写的《王右军兰亭序》大条幅,玻璃橱里有郑板桥的山水画,徐悲鸿的《达摩祖师》和康有为的书法《赠龙华寺上人诗》等。
[当今住持]
永寿法师,1963年生,四川省富顺县人。1982年出家。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四川省佛教协会副会长、乐山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峨眉山佛教协会会长、四川峨眉山佛学院院长、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乐山市政协常委会委员、峨眉山市政协副主席、峨眉山市报国寺住持。
[交通通讯]
地址:四川省峨眉山市峨眉山寺
邮编:614203

 楼主| 发表于 2010-6-19 07:05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北伏魔寺

[历史沿革]
伏魔禅寺,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初建于明永乐年间,距今已有约600年的历史。在上个世纪前半叶,伏魔寺香火相当旺盛,岁月沧桑,几经兴衰。2002年伏魔禅寺开始逐渐恢复,而且经常举行佛事活动。
[寺院胜景]

据《张家口各异的古寺庙》一书记载:伏魔禅寺坐北朝南,前后两进院,有三间山门,三间大殿,后院东北、西北角各有一间配殿,西为火神殿,东为娘娘殿,再东有跨院,院内有东房、南房三间,供僧人居住。原山门两侧置有一对石狮,今不存。庙门对面不远处是乐楼,也叫戏楼或戏台,戏楼坐南朝北,与禅寺正对。戏楼高约7米,宽约9米,为传统的砖木结构,至今保存尚好。目前,大雄宝殿及东西配殿已经修复,显示出昔日的禅寺梵宫风貌。改革开放后的2002年,伏魔禅寺开始逐渐恢复,现已修复了正殿和东西配殿,早晚梵呗声声,经常举行一些佛事活动。
[当今住持]
海素法师,河北高阳县人。生于1966年人,1995年在河北满城灵山普度寺出家,1997年在五台山受戒,随后到四川五明佛学院上学;1998年底任山西寿阳方山寺住持;2002年底承接净慧老和尚临济宗第四十五代传人法嗣,2005年承接传印老和尚伪仰宗第十代传人法嗣。2004年任张家口市佛教协会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等职。
[交通通讯]
地址:河北省张家口市桥西区营城子大街9号
邮编:050081
 楼主| 发表于 2010-6-19 07:05 | 显示全部楼层

浙江灵隐寺

历史沿革
灵隐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北面,又名云林寺,在飞来峰与北高峰之间灵隐山麓中,两峰挟峙,林木耸秀,深山古寺,云烟万状,是一处古丰富、景色宜人的游览胜地,也是江南著名古刹之一。它创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至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的历史,为杭州禅寺的最早踪迹。
当时印度僧人慧理来到杭州,看到这里山峰奇秀,认为是“仙灵所隐”,所以就在这里建寺,取名“灵隐”。清康熙南巡时,曾登寺后的北高峰顶揽胜。他看到山下云林漠漠,整座寺宇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晨雾之中,显得十分幽静,于是就赐名灵隐寺为“云林禅寺”。现在天王殿前的那块“云林禅寺”四个巨匾,就是当年康熙皇帝的“御笔”。 灵隐寺全盛时期,有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堂,僧徒达三千余众。北宋时,有人品第江南诸寺,气象恢宏的灵隐寺被列为禅院五山之首。 灵隐寺确实深得“隐”字的意趣,整座雄伟寺院就深隐在西湖群峰密林清泉的一片浓绿之中。据说苏东坡守杭时,常携诗友僚属来此游赏。寺前有冷泉、飞来峰诸胜。
灵隐“春淙亭”有楹联称:“山水多奇踪,二涧春淙一灵鹫;天地无凋换,百顷西湖十里源”;唐代白居易又有诗云:“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一字一句,隐含禅之大义。

寺院胜景
灵隐寺布局与江南寺院格局大致相仿,今日灵隐寺是在清末重建基础上陆续修复再建的,全寺建筑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
天王殿
灵隐寺天王殿上悬“云林禅寺”匾额,为清康熙帝所题。据灵隐寺记载,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帝南巡至灵隐,一日早晨灵隐寺住持谛晖法师陪同康熙帝登上北高峰,只见灵隐寺笼罩在一片晨雾之中,一派云林漠漠的景色,回到山下,谛晖法师请康熙帝为寺院题字,康熙帝即景生情题了“云林禅寺”,但灵隐寺已名扬天下,人们依旧称云林禅寺为灵隐寺。
进天王殿正中佛龛里坐着袒胸露腹的弥勒佛,两边为四大天王,弥勒佛后壁佛龛里站着手执金刚杵的韦驮菩萨,韦驮佛像造型端庄,由独块香樟木雕成,是南宋遗物,已有700多年历史,很具观赏价值、过天王殿为庭院,院中古木参天,正面是大雄宝殿,重檐高33.6米,十分雄伟。大殿正中是一座高24.8米的释迦牟尼莲花坐像,造像“妙相庄严”、“气韵生动”,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宗教艺术作品。正殿两边是二十诸天立像,殿后两边为十二圆觉坐像。大殿后壁有“慈航普渡”、“五十三参”海岛立体群塑,共有佛像150尊,正中为鳌鱼观音立像,手执净水瓶,普渡众生,下塑善财童子,说是善财童子拜观音的故事,善财童子参拜名师53位,第27参拜见观音得道成佛。观音两侧为第子善才与龙女,上有地藏菩萨,再上面是释迦牟尼雪山修道的场景:白猿献果、麋鹿献乳,整座佛山造型生动,很有艺术价值。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原称觉皇殿,单层三叠重檐,气势嵯峨。殿正中,佛祖释迦牟尼像高踞莲花座之上,妙相庄严,颔首俯视,令人敬畏。这是我国最高大的木雕坐式佛像之一。释祖像后壁为《五十三参》彩绘群塑,共有姿态各异的大小佛教塑像一百五十尊,表现的是佛经中财童子历经磨难参拜五十三位《善知识》(名师),终于得证佛果的故事。这座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壁塑的主像是足踏鳌背,手执净瓶的观世音菩萨,她意态潇洒,祥和地接受着善财童子的参拜。
药师殿
药师殿为近年重建,殿中供奉药师佛像及日天、月天。殿左,有重建的罗汉堂,陈列五百罗汉像线刻石。巍巍殿宇,森森古木,伴随着一批珍贵文物古迹。天王殿前左右各有石经幢一座。两经幢都有《天下兵马大元帅吴越国王建,时大宋开宝二年已巳岁闰五月》题记。大雄宝殿前月台两侧各有一座八角九层仿木结构石塔,塔高逾七米,塔身每面雕刻精美,经古建筑专家梁思成生前考定,两石塔也是吴越末年雕造的。灵隐寺珍藏的佛教文物,有古代贝叶写经、东魏镏金佛像、明董其昌写本《金刚经》、清雍正木刻本龙藏等等,都是弥足珍贵的宝物。
灵隐寺飞来峰
灵隐寺旁的飞来峰,也是杭州的名胜,是灵隐地区的主要风景点。飞来峰不仅风景美,而且是我国南方古代古窟艺术重要地区之一。据唐代陆羽《灵隐寺记》载:“有僧于岩上周围携罗汉佛菩萨”,因此,可以推断飞来峰造像始刻年代应早于唐,而目前可寻最早的题记为82#龛滕绍宗雕造的“西方三圣”,刻于五代后周广顺元年(公元951年),五代以后大量增刻。在青林洞、玉乳洞、龙泓洞、射阳洞以及沿溪涧的悬崖峭壁上,有五代至宋、元年间的石刻造像330余尊。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那喜笑颜开、袒腹露胸的弥勒佛。这是飞来峰石窟中最大的造像,为宋代造像艺术的代表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在玉乳洞深处有一石径可通往龙泓洞,又名通天洞,洞内壁上有一尊天冠观音,是观音造像中难得见到的一尊。西过通天洞往前便是一线天,举首可在石隙中见到一线天光,因名一线天,一线天前即为冷泉。过冷泉,往北高峰半山腰有韬光金莲池,为杭州第四名泉。  
【当今住持
光泉法师,1961年生,浙江省杭州人。1989年出家于江苏法光寺,1990年受戒于上海龙华寺。毕业于上海佛学院。曾任中天竺法净寺住持。现任浙江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杭州市佛教协会会长、灵隐寺监院、杭州佛学院院长。
【交通事讯】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灵隐路法云弄1号
邮编:310013
电话:+86—571—87968665
网址:http://www.lingyinsi.com
 楼主| 发表于 2010-6-19 0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山西黛螺顶

[历史沿革]
黛螺顶,位于山西省五台山台怀镇东面清水河旁,距台怀镇不远。黛螺顶是一座小山峰的名称,寺院建在山顶上,所以被称为“黛螺顶”。
黛螺顶亦名大螺顶,又名青峰,古寺名叫佛顶庵。这处寺庙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万历年间重修。清乾隆十五年(1750),改名大螺顶,寺内还有乾隆十五年(1750)御制的大螺顶碑记。至乾隆五十一年(1786),才更名为黛螺顶。
[寺院胜景]



据说,乾隆来五台山,屡次欲凳台顶进香拜佛,皆被风雨所阻,乾隆对黛螺顶的青和尚说:“五年后我再来时,既要登台顶,还要拜五方文殊,你替我办这件事。”到了第五年,青去果然想出办法:模仿五个台顶的五方丈文殊,即东台顶的聪明文殊、西台顶的狮子吼文殊、南台顶的智慧文殊、北台顶的无垢文殊、中台顶的孺童文殊,合塑于黛螺顶的正殿(所以此殿又称五文殊殿),登黛螺顶等于登五个台顶,进正殿朝拜等于朝拜五个台顶的五方文殊。乾隆于五十一年(1786)三月来此殿进香,朝拜五方文殊并亲笔题诗,刻在黛螺顶碑记的背后,此后,朝山僧侣到此寺正殿参拜,即可代替朝谒五座台顶,省去许多路程。但也有区别,登五座台顶朝拜文殊,你替我办这件事。‘到了第五年,青去果然想出办法:模仿五个台顶的五方文殊,即东台顶的聪明文殊,西台顶的狮子吼文殊,南台顶的智慧文殊,北台顶的无垢文殊,中台顶的孺童文殊,合塑于黛螺顶的正殿(所以此殿又称五文殊),登黛螺顶等于登五个台顶,进正殿朝拜等于朝拜五个台顶的五方文殊。乾隆于五十一年(1786)三月来此殿进香,朝拜了五方文殊并亲笔题诗,刻在黛螺顶碑记的背后。此后,朝山僧侣到此寺正殿参拜,即可代替朝谒五座台顶,省去许多路程。但也有区别,登五座台顶朝拜文殊菩萨叫大朝台;登黛螺顶朝拜五方文殊菩萨则叫小朝台。俗有“不登黛螺顶,不算台山客”之说。
要至黛螺顶,必登大智路,大智路青石辅成,全程共计1080个台价。登上大智路,烦恼顿消,登顶之后就看到了黛螺顶的牌楼,石狮和山门了。黛螺顶坐东面西,寺宇不大,占地3000平方米,内有殿堂僧舍48间。中轴线上由西向东依次有天王殿、旃檩殿、五文殊殿和大雄宝殿。天王殿,面宽3间,单檐硬山顶,内塑四大天王。旃檩殿坐落在六角台基上,边长为10米,上部为六角重檐攒尖顶,内供释迦牟尼,即旃檩佛。五文殊殿,面宽5间,单檐歇山顶,四出廊,无斗拱,内供五方文殊。大雄宝殿,面宽5间,19.2米,进深9.6米,单檐硬山顶,五脊六兽,前出廊,内供铜铸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和帝释天、大梵天、迦叶、阿难,两山为十八罗汉彩塑。
[当今住持]
昌善法师,五台山佛教协会秘书长、五台山黛螺顶寺住持,年约三十多岁,慈眉善目、祥和宁静、目光深邃、谈吐睿智、谦和礼让。他渴望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世界和平安宁。他不仅自己勇猛精进苦修佛法,在他的主持下,整个寺院秩序井然,带领三十余名僧侣勤修苦参。  
[交通通讯]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山黛螺顶
邮编:035515
电话传真:+86-350-6545491
电邮: [email protected]
 楼主| 发表于 2010-6-19 0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山西菩萨顶

[历史沿革]
菩萨顶,位于山西省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北侧灵鹫峰上,金碧辉煌,绚丽多彩,具有皇宫特色,是五台山最大的喇嘛寺院,也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菩萨顶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称“大文殊院”。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僧人法云重建,称“真容院”。宋景德年间,真宗敕建,设文殊像,赐额“奉真阁”。明永乐年间,真容院“敕改建大文殊寺”。明朝以后至今,一直沿称“大文殊寺”(又称“菩萨顶”)。菩萨顶极盛时期是在清朝。顺治十三年(1656年),将其改为喇嘛庙。此后,康熙皇帝又赐菩萨顶大喇嘛提督印,并命山西全省,其中包括山西巡抚、大同总兵、代州道台,统统向其进贡。这是清廷以黄教怀柔蒙古、西藏的重要政策。清朝皇帝、蒙古诸王公、西藏喇嘛也每每朝礼五台,一般都住菩萨顶,从而树立了菩窿顶在五台黄庙中的统领地位。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春康熙皇帝敕命“改覆本寺大殿琉璃黄瓦”。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只有皇家建筑才能覆盖黄琉璃瓦。菩萨顶覆盖黄琉璃瓦,反映其地位之崇高,此外,为保护这座具有特殊地位的寺庙,康熙又敕命“於菩萨顶前后山门设官永镇,把总(正七品武官)一员,马兵10名,步兵30名,守护香火供器”。在清朝,五台山的喇嘛教事务,除镇海寺等6所黄庙归章嘉呼图克图管辖外,绝大多数喇嘛寺则归驻节菩萨顶的扎萨克大喇嘛统率。菩萨顶寺院参照皇制式营造,殿宇上覆盖黄绿蓝三色琉璃瓦,金碧辉煌,雄冠五台。全寺占地9100多平方米,有殿堂楼房110多间,布局结构紧凑而有变化。
[寺院胜景]

从菩萨顶大照壁仰首上望,108级石台阶层层铺到高处,十分陡峻,仿佛一架天梯直架天宫。沿108级石台阶步步登高,就把世上108种烦恼踩在脚下了。耸立於石台阶高处平台上的木牌楼,四柱三门,上下三层,七个楼头,雄伟而多姿。牌楼中门大匾上,康熙皇帝御笔亲题“灵峰胜境”四个鎏金大字,闪烁有光。登上108级台阶,过华丽牌楼,又有一段石阶连接山门。此段石阶与所有寺院中见到的都不同,垂带石夹着的石阶,中间铺设斜面御路,雕有九龙吸水图案。九龙翻腾,互相缠绕,真可谓“活龙活现”,与北京故宫礓碌铺设没有两样。
大雄宝殿面阔三楹,进深二间,单檐歇山顶,殿顶覆盖琉璃黄瓦,大殿四周有石雕迥廊环绕,内供释迦牟、弥陀、药师佛三佛。我国藏传佛教的大活佛达赖、班禅,朝拜五台山时都在这里讲经说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大活佛於1980年参拜五台山时,也曾在菩萨顶寺大雄宝殿讲经说法。
文殊菩萨大殿院前有石牌坊一座,石壁上有康熙御笔“五台圣境”四字。文殊殿重建於清朝,阔三楹,进深二间,单檐庑殿顶,殿顶覆盖琉璃黄瓦,历经寒署数百年,色泽依然如新。殿脊正中置金碧辉煌的鎏金铜法轮。殿内佛坛上供文殊菩萨骑狻猊彩色泥塑像,东西两侧佛坛上则供十八罗汉塑像。菩萨顶的文殊菩萨殿,是朝山信徒必定要叁诣礼拜之处。汉地佛教徒朝拜时,一般是供奉、焚香和跪拜。蒙藏少数民族佛教徒朝拜时,则行“五体投地礼”,即头和四肢同时爬俯於地,十分恭敬和虔诚。殿内有藏族佛教徒供奉的藏画12幅,画面用赤金和五彩石质天然颜料工笔画成,是藏画中的珍品。有人还称文殊殿为“滴水殿”。殿檐台下的石阶,有一处高起,状似蜂窝,这是由殿檐年久滴水而形成的矿物水垢。当天空睛朗时,该殿仍象古代计时的“滴漏”一样,隔一定时间滴一滴水。菩萨顶後院放置的大铜锅全山闻名。厚一点的大铜锅口面直径2.04米,深1.15米;薄一点的大铜锅口面直径1.68米,深1.1米。在西廊房檐台边,也置有一大铜锅,口径5尺,深4尺。这些铜锅,过去每年“六月大会”用一次,做斋饭,蒸白面魔王,供所有黄庙喇嘛们集合在一起做佛事活动,跳神镇魔用;腊月初八佛成道日还用一次,放进黄米、绿豆、莲子、栗子、红枣、稻米、桃仁、红糖等,做成“八宝粥”供佛和会斋。
菩萨顶一连三进大殿,有前後套院二处。前院为僧舍禅堂,後院是喇嘛住的地方。两边堂屋上盖孔雀蓝琉璃瓦,钟鼓楼顶盖黄色琉璃瓦,形成强烈色彩对比,非常引人注目。周堂内和後院圆亭内,分别立有高大的汉白玉四梭碑。碑为方座螭首,高达6米,四面俱宽1米。二通碑均系乾隆御碑,碑身四面分别用汉、蒙、藏、满四种文字镌刻。碑文采用诗体形式,抒发了乾隆皇帝朝五台山文殊圣迹的情怀和感受。字体圆润流畅,结构丰满雄健,是很珍贵的艺术珍品。寺内还有明清时期碑记八块。另外,该寺还藏有珍贵版本《甘珠尔大藏经》一部。
从清朝开始,五台山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至六月十五都要做道场、办法会,菩萨顶当然是其中心,其它寺庙也大开山门,迎接各地香客游人。六月十四巳全山喇嘛头戴各种脸谱面具,身穿各种衣装服饰,口念护法经,身跳金刚舞,在菩萨顶“镇魔”;十五日,又在罗候寺“跳神”,并出来绕街转道。前头驾着弥勒菩萨像,接着大喇嘛坐八抬大轿,二喇嘛骑高头大马,其馀僧众,鸣锣开道,击鼓吹号,演奏庙堂音乐,异常热闹。

[当今住持] 
章样摩兰,山西五台从人,生于1969年9月,13岁走进菩萨顶,做了罗桑旦增的徒弟。1984年秋,受比丘戒,取法名章样摩兰。1990年任管委会副主任,专门负责文物保护和文化抢救。1996年,任管委会主任。他整理出了藏传佛教金刚舞的全部佛乐,还恢复了不少有民乐特色的庙堂音乐,为汉藏文化交流写下了重要的一笔。
[交通通讯]
地址:山西省五台山台怀镇菩萨顶
邮编:035515
电话:+86-350-6545312
电邮:[email protected]
网址:www. wtsfx.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0 17:40 , Processed in 0.878628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