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学佛无坏事

[说说布施网] 广论(五)作业(转)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40、报恩心和增上意乐有什么差别?

  因上不同:报恩心的以知母念恩为因;增上意乐以大慈大悲为因。

  果上不同:报恩心的果是悦意慈;增上意乐的果是菩提心。
  
  修习的次第不同:从七种因果的修法次第来看,报恩为前,增上意乐为后。

  发心上不同:

  报恩心:成就悦意慈,见一切有情都似自己的独子般悦意可爱,那么见有情受苦时,一定会发起为其拔苦的悲心。由此心成就大慈大悲心;

  增上意乐:不仅仅忆念如何给予一切有情安乐、如何让他们远离痛苦,必须以至诚心决定亲自担起这个重担,发起心力强胜的增上意乐。从而思惟谁能圆满一切有情的暂时的,究竟的一切利义呢?知唯佛方有此能,再发起为利益有情必须成佛的菩提心愿。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41、为什么佛在《心地观经》中说:“为报母恩,经于一劫,每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而未能报一日之恩?”

  《心地观经?报恩品》说:善男子、善女人,为了报答母恩,一劫中每日三时割取自己的身肉供养父母,还不能报答一日之恩。

  为什么呢?因为一切男女在母亲子宫当中,吮吸乳根,饮食母血,出胎之后、幼稚之前,所饮母奶多达一百八十斛。母亲得到最好的美食,就先给孩子吃,好衣也是如此。即使孩子愚痴、鄙陋,母亲的爱心也没有差别。

      《心地观经》又说:世间高莫过崇山,悲母之恩,高过须弥。世间重莫过大地,悲母之恩,重于大地。若有男女背恩不孝,让父母生起怨念,母亲一发恶言,孩子随即将堕落地狱、饿鬼、畜生道中。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43、说出慈心的所缘境和行相。

  “初修慈中,慈所缘36者,谓不具足安乐有情。”
      慈心的所缘,是缺乏安乐的有情。
      
  “行相者,谓念云何令遇安乐,惟愿令其获得安乐,我应令其遇诸安乐。”
      慈心的行相,即慈心心理活动的相状,有三个方面,即思惟:怎么能让他得到安乐?多么希望他获得安乐;应当由我来为他成办安乐。《瑜伽师地论》说:“以慈心者,为欲令得乐义故。”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44、解释颂词:
                   每日三时施,三百罐饮食,然不及须臾,修慈福一分。
                   天人皆慈爱,彼等恒守护,喜乐多安乐,毒刀不能害。
                   无劳事得成,当生梵世间,设未能解脱,得慈法八德。

  《宝鬘论》云:“每日三时施,三百罐饮食,然不及须臾,修慈福一分。”
      龙树菩萨在《宝鬘论》中说:譬如,煮三百罐饮食,内有六十种各类佳肴,如是一日布施三次,持续很长时间,其福德却不如片刻修习慈心福德之一分。
     
  “天人皆慈爱,彼等恒守护,喜乐多安乐,毒刀不能害。无劳事得成,当生梵世间,设未能解脱,得慈法八德。”
      慈心修到究竟,可得解脱。如果暂时没有解脱,也必定能获得慈法八德。
      一、人天慈爱,“爱人者人恒爱之”,慈爱众生,将得到人类与诸天等的慈爱。
      二、获大守护,非人等都会发心守护。
      三、内心喜悦,慈心生起时,会显现安详、轻松、柔和、充满喜悦的良好心境。
      四、身多快乐,慈心能令身体生起乐受。
      五、毒不能害,六、刀不能害,以慈力,水、火、刀、毒等不能伤害。
      七、无劳事成,心想之事无需劳苦,就能顺利成办。
      八、上生梵天,为何佛说以慈心感生梵天呢?《大智度论》中解释:古印度人尊崇梵天,对梵天家喻户晓。当时,印度婆罗门数量众多,他们求生梵天,所有修法福德都祈愿转生梵天。若众生听到修慈能生梵天,就会生起信心、向往修慈。基于此因,佛说修慈上生梵天。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45、修习慈心的方法如何?日常生活中应当如何修习慈心?

  修慈次第,先于亲修,次于中庸,次于怨修,其次遍于一切有情,如次修习。
      修慈的次第:首先对亲人修,其次对中庸者修,然后对怨敌修,最后遍缘一切有情,依次第修习。
      即前前修好后,再修后后,次第不要逾越。我们最爱自己的亲人,首先应学会给他们快乐,相比对中庸、怨敌修慈心,这是最容易修的,所以首先修。再推而广之,依次对朋友、同事、一般人、怨敌、一切众生具体观修,大慈心才能真正生起。
     
      修习道理,如于有情数数思惟苦苦道理便生悲愍,如是亦当于诸有情数数思惟缺乏有漏无漏诸乐,乐缺乏理,若修习此,欲与乐心任运而起。
     对有情具苦多思惟,就会生起愿拔其苦的悲悯心;对有情缺乏安乐多思惟,就会生起愿施安乐的慈心。这是由缘起规律所致,法尔如是。就像看到一群孩子饿成皮包骨头,我们会忍不住掏钱给他们买饭吃一样,反复思惟众生是多么缺乏安乐之后,想给予安乐的慈心就会油然而生。所以,重点在于数数思惟,须由此而开发慈心。
      
  当作意种种妙乐施诸有情。
      应当作意以种种妙乐施舍有情。
      比如,许多母亲会想:“孩子吃了很多苦,没过上几天好日子,我要多留些钱给他。”推广这种善心,将众生看成失去快乐的人。比如,见到一条老狗,心想:可怜的老狗,不必说无漏的安乐,就连人间受用五欲的快乐、看书学习的快乐、事业成就的快乐、修行的快乐等等,一点也享用不到。想到此处,就作意把安乐送给它,把福报分给它,把好东西舍给它,更要作意给予它解脱、成佛的安乐。应像这样,以众生为所缘境,依次修习慈心。
      博朵瓦说:“当你的孩子受苦时,你觉得不能忍受,以这种心情对待一切众生,这是大悲心生起的量。当你以希望孩子得到快乐的那种心态,去对待一切众生时,就是大慈心生起的量。”
      
  日常生活中如何修习慈爱众生呢?要效仿随学高僧大德慈悯众生的行为。 按《普贤上师言教》中的教言行持:
      身体一切威仪应当温文尔雅,寂静调柔,不害别人,精勤地利益别人。
      口里说的每句话,都不要藐视别人、驳斥别人、讽刺别人,应当说谛实、悦耳的语言。
      意识也是如此,如果要饶益别人,不应当以虚伪的调柔威仪、温和的语言等手段,让别人把自己看成菩萨,应当心里唯一希求利他。
      要观想:愿我生生世世不损害众生,乃至一根毛孔也不损害,唯一对众生做饶益。要这样反复发愿。
      尤其是对依靠自己的眷属、奴仆、旁生等,唯一行持饶益,下至门犬以上都不能殴打、役使,伤害他们。随时随地,行为、语言、思惟都要仁慈。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46、说出悲心的所缘境和行相。
      
  修悲中,悲所缘者,由其三苦,如其所应苦恼有情。
      悲心的所缘,即具有苦苦、坏苦、行苦的苦恼有情,包括下至地狱、上达有顶的有情。
      
  此处,须明确悲心的所缘境,未精通苦谛的人一般只有“缘苦苦悲”,连“缘坏苦悲”都很鲜少或很微弱,更不必说“缘行苦悲”,如此,悲心的所缘就很狭小。此处,缘有情悲是一种遍缘三界苦有情的悲心。这是经由学习苦谛教法发展而来的。因此,中士道修苦成为引发大悲心的重要基础。
      
  弥勒菩萨在《大乘庄严经论》中,讲述了十类悲心所缘。
      一、炽燃众生:“炽燃”指欲火炽燃,即贪著五欲的众生。欲界众生对五欲生起强烈的贪心而无法自主,缘这一类众生,心想:这些众生心无满足,贪欲的烈火在心中炽燃,无法自主,真可哀悯!由此生起悲心。
      二、怨胜众生:“怨”指魔障,修习善法时被邪魔障碍的众生,是怨胜众生。许多众生初入善道时,还较为顺利,但后来由于魔造违缘,心识被魔力控制而舍弃行善。对这一类众生也生起悲心。
      三、苦逼众生:“苦”指苦苦,即身陷苦海被痛苦折磨的众生。心缘备受痛苦的恶趣众生,以及被生老病死等苦所折磨的善趣众生,生起悲心。
      四、暗覆众生:“暗”指无明,不知业报而恒时造恶的众生,叫暗覆众生。譬如,屠夫、妓女、猎人、不法商人等,被无明黑暗覆盖,而行杀盗淫趣入苦因,却不知恶趣苦果等。对他们油然生起悲心。
      五、住险众生:“住”是安住,“险”是险道,指轮回。那些对解脱无法生起希求心的断种性者,内心根本不希求解脱,必定要在无边生世之中,趣入极其难行的险道。观见他们生生世世悲惨的境遇之后,心生不忍而发悲心。
      六、大缚众生:“大缚”,指被恶见大束缚。“大缚众生”是指外道。外道被紧紧束缚在各种我见、我所见的恶见中,以颠倒邪见的束缚无法趣向解脱,也是可悲众生。
      七、食毒众生:“毒”指有漏禅味。贪著有漏禅味的食毒众生,把有漏的四禅、四无色定当成解脱和真实的安乐,完全堕在贪著禅乐中,如同贪著杂毒的美食而纵情享受一般,暂时虽有些安乐,但终究会转成痛苦。缘此类众生,生起悲愍。
      八、失道众生:“道”指解脱正道。迷失解脱道而误入歧途的众生,即失道众生。比如,外道将五火焚身、单脚独立、跳崖等的颠倒戒禁执著为解脱道,所求是解脱,所行却成了束缚,结果越修离解脱越远。见到这种情形后,油然生起悲悯心。
      九、非道住众生:“道”指大乘道,进入小乘道的众生,即非道住众生。许多声闻种性者和菩萨不定种性者进入小乘的声缘道,虽然与入生死道完全不同,但毕竟只能成办少分自利,并不殊胜。看见他们未能安住在成办二利的大乘道中,不由心生悲悯。
      十、瘦涩众生:“瘦涩”即不圆满,福慧资粮不圆满的大乘行者,即瘦涩众生。这一类众生虽然趣入大乘道,但因顺缘资粮不圆满,而受违缘的牵制,无法如实地修行,对这一类不圆满的修行者也生起悲心。
      
  "行相者,谓念云何令离此苦,愿其舍离我当令离。"
      悲心的行相有三方面,即想:怎么能让有情脱离这种痛苦(为有情着想的心);但愿有情脱离痛苦(善愿心);我应当让他脱离痛苦(责任心)。
      例如,见他心情忧郁,心想:怎么为他排忧呢?他能不忧伤多好!我应当开导他,让他走出忧郁。此为悲心行相。一切皆由串习而来,常常这样想,久而久之,自心就变成悲心的体性,这叫“修”。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47、修习平等、舍、慈、悲时,“先各别修再总缘一切有情修”和“先缘一切有情修”的效果有什么差别?
      
  "如是于其等舍慈悲,别分其境次第修者,是莲华戒论师随顺《阿毗达磨经》说,此极扼要。"
     修习舍、慈、悲时将所缘境分成亲、怨、中等依次观修,乃是莲花戒论师随顺《阿毗达磨经》所说,极为关要。

      若不别分,初缘总修似生起时,各各思惟,皆悉未生。
      若不分开一一修习,最初只缘有情总体而修持,虽然看似生起了,但对每一类各各思惟时,就会发现其实都没有生起。
      
      若于各各皆生前说变意感觉,渐次增多,后缘总修,随缘总别清净生故。
      若对亲、怨等各方面都生起了上述心态的变化,如此渐次增多,则最后缘有情总体修持时,不论缘总体或缘各别,都已经清净地生起了相应的心量。
      
  “先各别修再总缘一切有情修”和“先缘一切有情修”的两种方式修持,将会出现两种结果。

  以修慈为例:如果最初就缘一切有情笼统地修,则检查支分时,会发现每部分都未落实,甚至对身边的亲人也没有生起真切的慈心。遇到不喜欢的怨敌,似乎他不属于有情,连好脸色也不愿意给他,却又说“我对一切有情生起了无伪慈心”,这显然是矛盾的。这种修法,虽然一开始看起来架子庞大,实际检查起来,并没有坚实的内涵。
      如果换一种方式,扎扎实实一分一分地修,即先缘亲友修稳固了,再缘中庸众生修,然后缘怨敌修,每一部分都切实修到量了,最后再缘一切有情修,这样,由于每一部分都已修到量,综合起来缘总体就能生起修量,这是“实打实”的修法。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48、修习悲心的方法如何?   

  论云:"修习道理,当思为母此诸有情堕生死中,如何领受总别诸苦,具如前说。此复若修前中士道已生起者,比自心修易于生起。若于自上思惟此等,则成引发出离心因,若于他上而思惟者,则成引发悲心之因;然未先于自上思惟,则不能生令至扼要。

  修大乘佛法要有共下士道和共中士道的基础,如果前面没有修好的话,就不容易生起。

  中士道里面讲的苦集灭道,这苦的修法极为重要。在苦的修法中对于苦谛没有通达,现在来修悲心的时候往往就缺乏一种基础,所以说中士道观苦谛的修法对于修悲心特别的重要。

  如果对中士道观苦的修法生起了一种修量,什么是修量呢,就是在观苦的时候真正通达了苦性,真正通达了三苦、五苦、八苦,世间的无量之苦、受就是苦、有漏有为的世间就是一种逼迫。这种认识已经决定了,这种苦能够真实通达,真实理会了,那你内心呢,修量就到了。

  当我们达到了这种知苦,观苦,对苦生起了真实的领悟和通达了以后,我们再将心比心,缘众生而修苦的时候就容易生起悲心。

  缘我们自身而修苦,容易产生出离心。缘众生身上修苦,容易产生悲心,这是内心的一种思惟规律。

  这里面虽然有缘于自身而修与缘于众生而修的差别,但是如果不先在自己身上来思惟的话,那就很不容易在众生身上生起悲心。要在自己身上思苦,生起坚固的出离心后,再缘众生来修苦,就很容易生起悲心,而且能够让这种悲心达到扼要。

  佛法虽然说八万四千法门广大无比,但是每一个法门都有每一个法门的诀窍,要掌握这些诀窍的时候,按照这些诀窍去修,内心里很快就会相应。历代祖师在修行这些佛法的时候,都积累了大量的诀窍,这些就是祖师给我们留下来的诀窍。

   我们修悲心,首先要在自己身上来思惟苦,对苦生起体会。然后再体会众生的苦,那个时候才能把众生的苦感同身受。比如我们自己了解生病的痛苦,那么别人生病呢,我们就特别能够同情,特别能够理解,所谓同病相连。

  总之,悲心的修习要在坚固的出离心之上,从自身的苦开始体验,再来体验众生的苦。对苦的广修应按《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第四十四卷》所说,思惟悲心所缘之一百一十种苦(悲心缘苦而生,苦是悲心的所缘)。心力强的人应当这样修学。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49、为什么修悲心时需要由无量门恒常思惟有情之苦?

  若无量门43思惟无乐、苦恼44道理,慈悲亦多。若恒思惟,则能发生猛利坚固。故少教授便觉饱足,弃修诸大教典所说,力极微弱。

      这是开示多门思苦和恒常思苦的作用。如果由无量门思惟众生缺少安乐、具有苦恼,引生的慈悲也会很多;如果对此恒常思惟,引生的慈悲也能猛利、坚固。因此,如果获得少数教授就觉得满足,从而舍弃修持诸大经论所说,修的力量便很微弱。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50、本论讲修报恩心时曾说过以有漏安乐报恩不合理,在讲修慈时指示依照《金光明经》观修,经文当中有很多给予有情轮回安乐的偈文,是否有前后相违的过失?

  没有相违的过失,如入行论云:周遍诸方所,身心病苦者,愿彼因吾福,得乐如大海!愿彼尽轮回,终不失安乐,愿彼悉皆得,菩萨相续乐。

  无论在任何地方,所有遭受着身心痛苦的众生,愿他们因我的福德善根,获得如大海一般广大安乐。愿他们在轮回期间,始终不失世间的暂时安乐,最终也愿他们都获得菩萨相续不断的无漏安乐!
 
  以业感而起的众生世界,周遍四方四隅上下十方,众生处于有漏世界,其身心皆是无常有漏之法,难免有着种种痛苦。身苦有风、胆、涎病所摄的四百零四种病苦等;心苦有贪嗔痴所摄的八万四千种烦恼尘劳,为这些苦楚所系缚的有情,其痛苦之状十分悲惨。

  因此作为一个视一切众生为己身的大乘菩萨,必然会以福德回向,愿一切身心痛苦的有情获得如大海一样深广无边的安乐。

  这些安乐有两个层次,首先是愿一切众生在尚未解脱之际,始终不会失去种种人天安乐,比如说健康无病长寿,心意宁静愉悦,财富受用圆满等;其次是愿一切众生,都能迅速获得象菩萨一样相续不断的无漏大乐。无漏安乐便是智慧与法界相融无二的究竟大乐,这是任何人天安乐或二乘行人暂时涅槃之乐不能比拟的。

  让一切众生都得到此乐,是每一个大乘修行人最大最终的追求,也是每一个大乘修行人的无上誓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4 11:01 , Processed in 4.885453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