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wlxg20130220

李炳南老居士佛学问答类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0 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则净土三经皆妄语矣。



问: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即外无所求,内无烦恼,此时即在极乐世界,耳闻皆是弥陀法音,眼观皆是菩萨所化,还是待此身死后,实可往生净土见佛闻法?(邓长林)



答:此身如旅馆,旅客坐此馆中想往美国,而在此时美国之境界,已历历分明。试问此客此时是已到美国乎?是仍须出此旅馆舟机前往乎?



问:念佛是念自心佛,还是念心外佛?当念佛之时,将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融会为一,心佛无二,即心即佛,念佛即是念心。如此念去未知是否有误?(邓长林)



答:居士这段高论,准是述自他书,惟何是自心,何是心外,何为心佛无二,即心即佛,恐不能真了其义,若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矣。区区四十年来,才晓得几分‘心内’,至于‘心外’,却还未曾能明。以愚见论,莫如一切不管,但集中全力,自念自听便得真实受用。应知此‘当前一念’,即玄妙难言,不必格外之乎者也,多寻麻烦。



问:阅印光大师著,居家士女学佛程式曰:修习禅定,即修止观,而念佛乃是修习止观的一种方便,何以很多书刊又曰禅净不可双修。(邓长林)



答:‘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何尝不许禅净双修?然须深解禅净二法者行之,方不迳庭。若事理不明,歧中加歧,则禅不禅,净不净,二门俱破矣。就以‘居家士女学佛程式’中,此段文字而言,乃谓禅净皆是‘止观’,非教人同修禅净也,岂可误会!



问:弥陀经内云:‘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查劫有小中大三种,阿弥陀佛成佛十劫,究指何种之劫?小中大三劫每劫有多少年数?又西方佛国在阿弥陀佛未成佛之前,有无他佛,较阿弥陀佛成佛为先?(卓忠振)



答:人寿自十岁起算,过百年增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为止;由此百年减一岁,减至十岁为止,此一增一减之两极数,合之为一小劫。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四中劫为一大劫。弥陀经中所言之十劫,前人曾云指大劫言也。



问:极乐国土有无众苦,但受诸乐,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然佛教教人知苦灭集,儒家亦有忧劳兴国,逸豫亡身之训,带业往生之人,八识心田习气未除,一旦生到安养,享受诸乐,如何能精进不退?请示其理。(钟观靖)



答:乐可分二,欲乐与法乐也。三处七宝,种种庄严,是为欲乐。乃对娑婆众生所说,随顺其习,使之生羡而求往生也。而在彼土,此种种庄严之尘,实是说法之具,生到彼国,见闻知觉,因五尘说法之故,决定改观。经云:‘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既自然念三宝矣。是心已与道合,是为法乐。此是一法不作一法用,正是其善巧方便处。



问:楞严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1)请问忆与念是两法还是一法?(2)此念是用口念抑心念?(3)所见佛是化佛抑自性佛?(4)如果是心忆心念,与禅家看话头和参话头有无不同?(钟观靖)



答:(1)此是文法关系,中文有一类专用双字,圆通章文即是此类。如是者甚多,例‘言语’,‘思想’,‘行动’,‘欢喜’等,本可皆作一义讲,若必单字分讲,亦未尝不可。忆念二字,与上正同,忆若明记不忘,念若念兹在兹。(2)是用心念。(3)此当是自性佛,更应知吾辈念佛,纵现报化,亦不出自性也。(4)如言经则不能拘泥,因经文圆通一切,不必以宗派划范围。若言执持法门,自有区别,禅参话头,旨在开悟,净起佛念,旨求往生。



问:经云:‘若有众生,欲生我国,至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又云执持名号若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乱,即得往生极乐国土。二说何以不同?(钟观靖)



答:至心者,心无杂念,彻底到家之谓。信乐者,是深信不疑,愿乐往生之谓。此等功夫作得到,临终一念,便可成就,何待十念。一日至七日者,即是期望作到此等地步。



问:净土法门称为万修万人去,何以念佛之人仍有许多不能往生,因地不正欤?修持未得其法欤?抑立言之意先以欲钩牵欤?(钟观靖)



答:‘先以欲钩牵’义不如是解,兹暂不论。所谓不生者,因缘不一,如上说二句,乃其最主之因。



问:永明寿禅师‘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禅净双修是否比专修为胜?(钟观靖)



答:此为修禅者劝,非为修净者劝。因禅境高而净法稳,高再得稳,一往无阻。若稳者求高,未必人人可能,不能恐两门俱破,反唐捐其功矣。四偈合观,当悟永师命意所在。



问:念佛用心念心听之法,声相甚细,此与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入流照性功用是否相同,可否称为念实相佛?又此能念之心与能听之心是一是二?(钟观靖)



答:心念心听与入流亡所及实相念佛,并不甚同。惟念听之心。理非二个,听时即念时。事可说二,念听却又甚分明也。如日当空而照,照自有光,是照与光,可说是一,亦可说非一也。



问:古德云:得生与否,视信愿有无;品第高下,在持名深浅。今有人具足信愿行,而不能发广大之心,只翼往生极乐国土享受诸乐,如此当不能与阿弥陀佛悲愿相应,倘其人信愿深切,亦能得往生否?(钟观靖)



答:亦得往生,不过彼国之人天,或声闻而已。不发大心,难得补处。



问:极乐国土人民寿命无量,其数自应与时俱增,何以回入娑婆度众生之菩萨,末世罕见,岂各人缘有胜劣耶?(钟观靖)



答:此地球不过娑婆世界若干分之一耳,再以中国而论,又不过此地球若干分之之一。短短之千余年间,而有净宗诸祖,及净土圣贤录中所列诸士,何得谓为罕见?即今各地亦大有人在,不然净宗便如三阶教消灭矣。



问:曾闻一位居士说,娑婆的人想往西方世界,西方世界的人想往娑婆世界,求心乃为究竟,因心即佛,即净土,那么,我们修净宗的人又何须求生西方,对此作何解说?(萧金荣)



答:似是而非之话,最为害事,此类是也。殊不知娑婆人想往生西方,是为了生死;西方人想生娑婆,是学已成就,乘愿度众,凡圣各别,求生意亦不同,岂可相混。至云求心,试问初机之人,能知心是什么?知之矣,如何求法?不是一句空话就了。心是佛,是净土,话也不错,问他有心否?他若有心他是否就是佛?



问:弥陀经内云‘……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答句,足见西方佛国亦有昼夜之分,其佛国夜间是否鸟息花合而已?抑或如尘世夜间之黑暗?(卓忠振)



答:实无昼夜,以花合鸟息,记时而已,此世之光,全赖日照,彼界人器两间,俱有光明,绝无暗时。



问:念佛之人用什么方法可得‘未来过去’之知?(李永青)



答:过去未来乃系神通,得定以后能有,然与了生死无关,不可妄求招魔,须知念佛为求生西,果生西矣,则六种神通,不难具足矣。



问:别世父亲母亲诵什么经可往西方极乐世界?如何可知有接引?(李永青)



答:有毗卢遮那佛大灌顶光明咒沙法,可以采用,载在大藏经秘密部。



问:念佛完毕回向,不知是一日回向一次,或是一个月回向一次呢?我以前所念的佛忘记回向,现在回向有功效吗?(陈联生)



答:念一次回向一次为佳,后宜仿之。以前念者,现在回向,亦有功效。一句佛号,一颗金刚种子,千劫万生,力量尚不消灭,提出回向,胡疑无效耶?



问:自己的妻子刚生产几日,突遇莲友要临命终之时,未知可否参加助念佛号?(邓义郎)



答:生产未久之人,气血皆亏,不宜助念,重使伤气,并非因其不洁,不可念佛耳。佛视众生如子女,子女至危急时呼唤父母,虽不洁,父母亦不厌嫌而弃之不顾也。



问:有人问‘阿弥陀佛的父亲是什么人?’他说你若答覆我,我即要信佛。(洪环)



答:昔法明和尚向大珠禅师曾有此问,师答:‘阿弥陀姓憍尸迦,父名月上,母名殊胜妙颜。出陀罗尼集。’又鼓音王经云:‘过去久远劫中,有国名妙喜,王名憍尸迦,祖父清泰国王,父月上转轮王,母殊胜妙颜王后,生三子,长曰月明,次曰憍尸迦,三曰帝众。’此段记载,上及祖父,旁及兄弟,尤为详细,可转告问难之人。但信佛自有起信因缘,如仅知此,便为信佛条件,恐非出于至诚。再希转达前途,佛法系救众离苦得乐之事,三宝乃无上福田,切不可当儿戏,开玩笑,自招过尤也!



问:有人问:你们念佛有什么好处?要以如何答覆,请居士详细的解释,因答得对,可藉此接引人进入佛知见;如答不对,亦可使人退失善根。(愚居士)



答:念佛好处,万言难尽。惟居心度众,命区区说一种答法,以便接引对方,自是菩萨心。但说法贵乎契合,将来何人来问,尚不可知,且张三有张三之心理,李四有李四之心理,如预先拟就一套言语,临时背诵,未免呆板,此实随机应变之事也。仅列数种,备作参考而已。如灭罪增福,开智慧,诸佛加被遇险化夷,精神集中却病延年,改正妄念转凡成圣,命终往生极乐,证成佛果不生不灭等。



问:弥陀经云:念佛人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乱者,临终时即可往生净土等句。依据七日时间而论,很短暂,然则普通俗人念佛,只念七天,终时能否往生净土,有无须要日日念佛而至终时为止?(卓忠振)



答:七日者,分明指定一心不乱。如不得此境界,然已深种善根,倘已得此境界,仍须日日念佛,至命终佛方来迎。假若间断,即是退转,往生无分矣。



问:有人说生无忧虑,死无挂碍,真世间第一等,宜念佛。事半而功倍也。其义如何?(朱幼)



答:一切放得下,才能平时心安,死时逍遥,自然前途有个果位。若无相当功夫,何能办到。但是念佛之人,平时一心,临终不颠倒,与此境界,岂非相似。就是说,若肯念佛,此功比他功,等加一倍,而一入手,事业已成就一半矣。



问:诸佛菩萨皆愿力宏深,名号甚多。若欲遍礼念即觉杂繁(近于多神教),若专念一、二佛名号恐失获其所功德,或失敬怠慢他佛否?(洪荣保)



答:阿弥陀佛圣号,乃无量佛之义,又云弥陀是法界藏身。古德常曰,持弥陀一名,即是持遍法界无量诸佛之名也。且有作课回向毕时,常诵‘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等句者,亦甚圆融。



问:西方极乐世界是不是在地球的范围里吗?(廖春英)



答:经中分明白,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是不在此地球范围矣。



问:净土法门带业往生,所有带去善恶业种子,未审将来还要受报否?(赖慧蘩)



答:法无缘不生,西方无恶缘,只有无漏法缘。因之道心增长诸惑渐断,报亦出世证果之报,非复世间三苦之报矣。



问:修净重在信愿行,自谅愿行不及信力,自信临终仗佛慈力接引,未悉自力铿,佛力大,合一返照生西作确定观待可否?(颜宽文)



答:果能作生西确定观,即是愿力切矣,更希加工念佛,则三要备矣。



问:万一今生未达西愿,深怕来生迷途,或投与佛隔阂之地,岂不枉费今生修持,希大德开示!(颜宽文)



答:此想便与前条矛盾矣,奉劝居士,还是死心蹋地,真切信愿,勤加持名为妥,不能生西,今生修持,固不唐捐,几生方能遇缘再修,大成问题。



问:现在我最喜好念佛。因为念时的清净,觉得太快乐了。因此对于阅读,总觉得厌烦恼,除了有关心体的读物外,余皆不感兴趣。这样心情是否对?(章普明)



答:一门深入甚佳,但须立定誓愿,不为外诱所摇动,方为贵耳。



问:念佛法门理论上虽云万修万人去,且记载上亦不乏古德生西之例,但依全体念佛众生看来,却是万中无一,因其重点在‘一心’,而末法众生,根钝智浅,‘惑’重‘执’固,欲达‘一心’,实非容易,事实上绝大多数念佛众生,不过仅能藉念佛而种善根,仍难逃轮回之教是否?如是则与修其他法门之不能即生脱六道者相类?(赵泽宇)



答:一心有暂久之别,境久者往生上品,境暂者亦不失为中下。虽此境界难得,果然深信切愿。净念常提,临终不失,即是心不颠倒,决可往生。经云:‘一心不乱’,是教人取法乎上,向有把握处去做。多人不生者,是信不真,愿不切,净念若存若亡,不能常提,如此便是心不在焉;可东可西之人,往生自无其分。修他法门,必须断尽诸惑,明心见性,方有成就,故云难行道。修净但得伏惑,即能感应道交,带业往生,故云易行道。古偈曰:‘不用三祇修福慧,只将六字出乾坤。’居士何得云相类耶?



问:学佛学事理,其念佛一门,何为事何为理未甚明彻?乞为指示!(吴伦炳)



答:理指教理及经义,此必须透彻,方不盲昧。事指一切方法及律仪,当依之而行,方有成就。



问:弥陀经中所谓: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之句,与十念往生句,难易差别甚远,故学者多生疑惑修难,‘曰必修大善根福德故为难云?’(吴伦炳)



答:多种善根福德者,乃净土门中之通途,最为稳当,所谓万修万去也。十念往生者,必宿根深厚,或利器上根者,一念即能妄想不起,唯精唯一,所谓至心念佛一句,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况十念乎?然此等人,百千中无一也。



问: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是否指虚空无量无边的菩萨总称名号?抑是单指一尊菩萨的名号?(颜宽文)



答:指西方极乐之一切菩萨,非指尽虚空,亦不指一尊。



问:阿弥陀经有云‘……其土众生,常以清旦……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何以释尊住世之时,未有弥陀国人,前来供养?(李孟泉)



答:法华会上之观世音,楞严会上之大势至,请问来自何国?此系大名鼎鼎,学者尽知者。而释尊说法,往往有他方菩萨百千万亿,试问此数中,某菩萨来非西方,能一一指出否?



问:弥陀成佛于今十劫。在此期间,往生者已不少,且都有神通,但何以未见一人返此,为吾人证明西方实有?(李孟泉)



答:来此正自不少,吾辈肉眼自不知耳,丰干即其一人。西方境界,释尊金口所说,诸祖皆为证说,声如雷震,居士未闻之乎?



问: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岂不太渺茫和矛盾么?又佛具万德万能神通无量,何不化三界六道为净土,为什么必依众生念佛才可往生?佛有无缘大慈,何以要人念他名号才肯接引?(李永白)



答:太阳系有八大行星,更有谓若干太阳,我亦以为更渺茫。‘矛盾’未指出何事,无法置答!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但知佛万德万能,宁不知心亦万德万能耶?无论世界本无净秽,实诸世界亦属空空!须知有无净秽,皆是心相,佛与众生,各现其相耳。心念佛方与佛见,不念则不见,如迷子逃逝,母虽日念,子不回心,愈逃愈远,倘子念母,方能相逢。



问:净土法门为当生成就之佛法,且易修,当时世尊何不多赞叹弘扬此法门?为什么只三经一论,而且正法和像法的人多修别门,而到此末法才兴此法门呢?这岂不是末法的人比正法像法的人福大?如即佛经为什么说佛前佛后为八难之一?(李永白)



答:开首华严,结局法华,两大经王,皆赞净土,其他经论,赞净者累累难数,所谓千经万论,处处指归,不知尚须何等赞扬,莫非尽废他法,单说净土,方谓多赞乎?正像末期,是人根利钝变化,不是指定某期始学某法,来问谓‘末法才兴净法’,大是误会。不过他法断惑,利根可办,净法带业,钝根亦能成耳。兹再答末句所疑,佛前无经,佛后经义晦隐,多启斗争,众生多歧,故云难之一也。



问:临命终时观佛观不成,观西方又观不成,老师说要观受戒的戒坛就会成很好的地方,好地方是三善道或是西方极乐世界?(宽观)



答:临终四大分离,难以观想矣,总是念佛稳当。所说戒坛好相者,是教人印上一个净影子,免得时时现世俗尘相,发生毛病。修净业者,虽然印此好相,还是要竭力念佛,渴望生西。



问:打佛七七天有得一心的人,必定可以往生,可是平时因事忙,而不能继续做功课,不知能否往生极乐世界?(宽观)



答:此事必须有恒,事忙可采十口气念法,再于行住坐卧心中默念,亦得往生。



问:阿弥陀经首提佛说,何以下加不得佛字?(胡正临)



答:正宗分开首,曾云‘尔时佛告舍利弗’,序分佛说此经已,是经家之叙佛字。文中不再言者,以此经无他人语,尽为世尊所说,故不必重加佛字。



问:有没有青年念佛,就在青年时期往生?请举例子!(林良柱)



答:无论修何功夫,还是青年时去学为好,如种树然,必从幼时扶直。往生指寿数尽后,并非念佛求其速死。惟黄泉路上无老少,总宜即知即行为妥也。



问:信愿行坚定,但不愿做功德,反造恶口,是否能往生西方?(衡钰)



答: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善福少尚不可生,况再有意造恶乎!



问:念佛不做任何功德,是否就可往生西方净土?(衡钰)



答:净土是大乘法门,功德是利他之事,如鸟双翼,齐举始飞。所谓功德者,非必费用金钞,如清净之业,劝人念佛皆是真实功德也。



问:我们念佛的人。他在平时用功很好,万一起了嗔恚与人冲突,此恨心至命终还不能舍,像这些人,一方面念佛,一方面发无明,还能仗佛菩萨的威力,带业往生吗?(谢智远)



答:不怕念起,就怕觉迟,更怕相续。既知嗔恚害事何不即舍,又何必续至命终?人只有当前一念,念嗔则障佛。念佛即感佛,知嗔能障佛,便谈不到往生矣。



问:临命终时,有魔化身为弥陀来诱引往生的人,不知真的弥陀相,有什么特相为凭,才不会误往生之大事?(谢智远)



答:此不必虑,果平素心缘弥陀,临终正念仍是弥陀,决无魔境,所谓如是因如是果。若常时杂修不专,心多攀缘,临终失去正念,便无把握矣。然至此时,刹那之短,虽知恶境,何术许尔逗留而不去耶?所以临终助念,为不可少之一举。



问:日本佛教有一宗曰法华宗,专门持念‘南无妙法莲华经’是何意义?一生持念,归宿何处?(朱幼)



答:持念之法本有多种取意,如禅家念话头求开悟,净家念佛求往生等。中国亦有法华宗,其修持之法,不止如是。日法华宗内容区区不详,料想专念经题,或其诸法之一耳。然念此亦与禅家之念义相同,‘归宿’有时间远近之别,‘何处’须视修者之誓愿何在。



问: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其中有‘至心发愿,欲生我国者,十声念我名号,是诸众生,若不得生我国者,我誓不成佛’等句,若果如此则罪大恶极之人,是否亦仅念十声名号,便可往生?又这十声佛号,是在人生过程中任何时期念之即可,抑或留待命终时始念?同时如此容易往生,为何娑婆众生仍是有增无减呢?(张椿萱)



答:大恶之人,宿生有大善根者,可得往生;以无善根,决不能至心发愿也。十念往生,是指其果,重在临终之时,然平素十声,亦是因种,藏在八识田中,遇缘自然起现行,但不知在几生几劫耳。娑婆众生,有增无已,以前答之屡屡,请查前面‘问答’自知,兹不再烦赘。



问:念佛往生莲邦九品化生,在四圣果中往生者自得何果位?(黎明时)



答:四圣果既不同,发愿行持,或又各别,何能固定。



问:临终一念弥陀,即往生极乐世界;一念之慈,即生天上;一念之嗔,即堕毒蛇。如理一念无生,应即涅槃么?(黎明时)



答:前三例限于再生。一念无生,当下即是涅槃。倘连此一念也无,更相应矣。



问:净土法门大小乘兼有,如何分别说明,恭请吾师指教?(吕慧良)



答:净土法门,本属大乘,盖佛对小乘不言其他佛土事。且求往生者,重在证果发愿再来,而度众生,非为安居乐业,自享清福。故经训,发菩提心为往生正因。惟此法门,三根普被,小机自了之人,亦能念佛往生,其近迹似小乘耳。



问:净法四种,除持名外,余三种属于横超,抑属竖超?(曾福吟)



答:言横超者,泛指净业也;虽有四法,其为横超无二也。



问:梦中时常向人说,这世界太恶浊,这假身是受苦的根本,何必恋他呢?请大家快来念佛,离苦得乐,大家肯听,我就把身卖给你,但要你们念佛成就,这是何境界,是著相否?(詹金枝)



答:凡梦皆系念头反影,等于种子起现行。等觉以前之菩萨,皆不能无梦,梦亦是表念之净妄,功夫进退。居士有是等梦,而又时常如是,乃上求下化勇猛精进之菩萨心境也,大佳大佳。梦如是,觉亦如是,净业定速成就!虽能自利利他,而不存我有自他两利之心,即不为著相,所谓三轮体空也!



问:静坐时兼默念佛号,有无妨碍!(黄涵)



答:默念易于入定,甚佳。然卧时念佛,亦宜默持,出声则失敬也。



问:许多念佛诵经,每日多少数目,一一登记,此乃是否不必要之举?(黄涵)



答:诵念登记之法,乃为专发一愿者;记其数目,以考满愿为止。若夫长修之士,但规定日诵若干卷经,若干声佛,有进无退即可矣。



问:参禅与念佛,同是一样功德,是否每次课诵完毕则须回向,又行住坐卧亦可念佛,整日如是,但回向在何时?(黄涵)



答:念佛分定课散课,定课或朝暮二时,或再加入任何一时。作此课时,以坐为佳,必求心定不乱,课毕即回向之。散课则于定课以外,只有闲暇,不论行住坐卧,皆可行持,于一次停止时回向之。



问:尝于著述中看到有大弥陀经小弥陀经之词,何谓大弥陀小弥陀?经常课诵的佛说阿弥陀经是大弥陀还是小弥陀?后学无参考书,故不详。(黎明时)



答:弥陀经现通行者,为罗什大师所译,尚有玄奘法师译者,皆称小本。有王译者,文字繁多,称大弥陀经。此无量寿经,因对小本言,亦称大本。



问:极乐世界,为何佛要假说是西方?其实我们的西方又是美国的东方了。又佛说人天界中,多假以王、王子之词,带浓重的时代精神色彩,佛说法义理圆融,独这些地方受时空限制作何解?(黎明时)



答:‘我国西方,又是美国东方’,乃只拘一个小圆球而言,此小圆球不过大千世界中几万分之一。经上所言乃是十万亿个大千世界之西,实非在此小圆球上摸索,如蚂蚁缘西瓜者然。惟虚空无尽,何有方向,言东言西,亦是方便之语。经言西方者,其用意之深,姑且不论。就文字上讲,有‘从是’二字,指远指近,皆无语病。下段文字欠明,天道我不知,人间至今尚有称皇称王者。世有之,佛言之,何可责以有色彩?而彼时无总统主席之名,竟预名之,当时人得非骇怪耶?



问:弥陀经中有句:‘阿弥陀佛成佛已来于今十劫’,而阿弥陀佛寿命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就是无始无终。照此十劫前有西方极乐世界否?(静修精舍)



答:此段经文,指报身佛而言。所谓报身者,自是有始无终,故云‘成佛以来’。按无量寿经所载,极乐乃弥陀愿力所成,十劫以前,当无此世界也。



问:持名念佛,目的在除杂念,以致心无障碍,如是才有往生的可能,然军人的处境无刻宁静,但我的愿望,不在往生,欲求来生替佛度生,不知能如意否?(无名氏)



答:度生必有智慧学问,种种条件,并非空存此想,便能度生。往生之义,正为求学,速得成就,乘愿再来,普度一切,如拯溺者,必先学泅水也。



问:结七念佛,止静之时,是要心中默念佛号,抑或心中什么念也不要起呢?但是念佛号的时候,心中还不能清净,要是止静的时候,要他不起念,用什么方法才会静下去呢?(洪环)



答:净宗功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0 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自有净宗之办法。闻之前代祖师云,佛七止静之时,不过止声不出,心中仍是一句圣号,默默相续,此所谓净念相继也。若使一念不起,或不念而念,念而不念等,皆非初机所能作到。若作不到,而强抑制,不但此种强抑,又是妄念,亦恐增病耳。若为上等根器之人,能以一止便静,亦可听其静下去,并不拘泥一法。



问:西方极乐世界,天乐鸣空与天雨妙华,天是与此界四王天同一个,抑或西方另外有别的天,甚不明白?(余萍)



答:所谓世界者,是举环周及上下而言也。每一大千均各有其环周上下,东西两天,自是分界。



问:弥陀经一句,七重栏楯,七宝行树,七宝莲池等,为何皆用七字?(余萍)



答:佛家表显功德之事,以七事者为最多。如七方便,七加行,七科道品,七圣财,七觉支,七最胜,七种无上,七圣七贤等。西方种种庄严多采七数者,即是表示彼界一切皆具功德也。



问:军人若于战场死,只一刹那间更无暇念佛,此人之神识亦有往西的希望吗?(李仕仁)



答:保民作战之时,正宜心中念佛,以增无畏布施之信念,且希佛力之加被。果届寿数已尽,凭此信念,决定往生。



问:阿弥陀佛至今有若干年之历史?观音与势至都是同时成就佛果?或有前后之差别?(詹金枝)



答:经中有云:弥陀成佛,于今十劫。劫为数位之名,其演算法即人寿十岁起,经百年增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为止;再经百年减一岁,减至十岁为止。此一增减为之一劫。观音势至二尊,俱后于弥陀而证果。倘问二尊于极乐补佛,经有之,则先观音而后势至也。



问:释迦牟尼佛以何因缘,能知西方净土为弥陀劝赞往生之处?(詹金枝)



答:佛有无量神通,其天眼通,即能彻见彻知也。



问:阿弥陀经云:‘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何意?又有迦陵频伽共命之鸟等类,是同指在此世界,或专指在西方?(詹金枝)



答:‘实’为实有其事。‘名’者仅有其名,恶道者畜生饿鬼地狱也,此言西方不但无此事实,即此虚名,并亦无之。下段之问乃指西方,按本经自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句起,至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句止,皆是说西方也。



问:无量寿经下,佛告阿难,其有众生,生彼国土……其钝根者成就二忍;其利根者,得不可计无生法忍。如此说来吾人生西后之成就尚有钝利之别?(胡正临)



答:如无钝利,莲花何分九品,净土何分四相?只言多有一生补处,何不言皆是一生补处也。



问:又同经下:阿难于睹极乐世界之庄严后,佛询阿难……彼国人民有胎生者、汝复见否?对曰:已见。极乐世界胎生人民是否说非莲花化生者?若不,则与娑婆之胎生众生有何不同?(胡正临)



答:彼土既无女相,焉有胚胎,此不过言其钝根无智,昏闷如处胎耳。细观经文下段,已自阐明,祈详研之。



问:临终念佛若不能定心时,是否说往生无望?(胡正临)



答:临终刹那,最为吃紧,经云:心不颠倒,即得生;不能定心,但能不失正念,亦有往生之望。



问:散心念佛(行住坐卧)告一段落时,均须念回向文否?(胡正临)



答:尚是回向为佳,以其愿力时时得加强也。



问:谨读印老嘉言录中开示:‘青年人宜先著实念佛功夫,待其业消智明,障尽福崇时,再行发挥,自可阐明佛意,宣传宇宙……’以宿业深重,世俗缠缚,青年人念佛时妄念时起时伏,降伏妄想,如之何可也?(傅愚之)



答:此系时间久暂问题,功夫到时,妄念自消。不必躁求,只用心口耳三轮循转之法,按时而念,不断不懈,自得水到渠成之效。



问:记得数月前梦游街道遇一年可五十左右之妇人,见吾便拜,致吾立时头痛,眩眩欲倒,知为魔,遂念佛数声,彼魔立即倒地,在地上作旋转状。又见魔子孙四五人同时亦倒在地上同样翻来覆去,而吾念佛声一停,彼魔等遂即起立,吾亦遂醒。不知如何请示!(林成)



答:众生轮回六道,多造恶业,六道之内,多有怨家。心邪时恶业牵引,则感召其来;心正时,光明豁露,则能驱之远避。念佛时心即是佛,怨魔岂能相近。



问:生净土者神智洞达,若彼此互见前作恶业,岂不太难为情?(杨德荣)



答:神智洞达,则情识已空,且问‘太难为情’从何处起?



问:三昧者定也,依此解释,无论禅定与念佛,其三昧一也。但禅修在性,念佛著相,其三昧显境异同?念佛三昧须否经过‘色’‘无色’界?抑或直显西天净土?(罗德彰)



答:若云著相,念如是,参亦如是:若云在性,参如是,念亦如是。三昧有深浅,是其异处,深浅在功夫,不论禅净也。念佛横超法门,不需经过天界。



问:弥陀经,六方佛出来证明欲使众生生信,不知出现时,在六方耶,抑或现在娑婆虚空,出广长舌相证明乎?(郭金针)



答:经中固已明言,各于其国云云。其国即指诸佛各个国也,此虽不来娑婆,而有通者,及佛加被者,皆能得见得闻;例以观经韦提希之睹极乐,可推而知也。



问:西方极乐世界,是诸众鸟说法,使人听了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但生西了后,莲花化生,还要念三宝名吗?(洪环)



答:此为诸惑未断,带业往生者而言,是等之人,带惑即起妄念,必时常闻法,方能心与三宝契合,离垢显真耳。若不离垢,何能证得补处之果乎?



问:学净土宗早晚二课应诵何经?或只念佛就好?但觉太简单。(王阿金)



答:净业功课,阿弥陀经,往生咒,六字洪名,此其法中之一。若喜繁时,可按台中莲社所订之课诵本去做。再嫌简单可依通常之朝暮二课做。话虽如此,其实精在专一,不贵多也。



问:六道众生在生所造之业,是否已于地狱中偿还清楚,始能往生,有否带业往生情事?(胡正临)



答:带业往生,乃为修持净业者,所得之成就专辞,亦是发愿往西者之独得结果。并非不修而可自致者!明乎此,六道众生,不问其升堕如何,一段之业,偿清与否,皆与往生之事,丝毫无分。



问:树刊二五、六期合刊本内融熙大德所撰净土要义,略谓除西方净土外,尚有兜率净土,琉璃净土,香积,妙喜世界等净土,请问大德,既有如斯多之净土,其与西方净土有何不同?吾人为何念佛只求西方。而不求生其他净土,难道其他净土不易去么?(胡正临)



答:净土岂止融师所举之数耶?极乐净土,乃法藏菩萨摄取二百十亿净妙佛土之精华所成,其往生诚如所问,有难易耳。弥陀曾发四十八愿,九品接引,是自力而兼他力,如有人携之行路,易达前途也。



问:净土法门虽云殊胜,但须临终时不忘正念,一心称名,始能感应道交,蒙佛接引。但若修持者于前线被敌人炮弹打死,或后方被炸弹炸死,或其他或遭天灾殃等,处此情境生命呼吸即完,不及念佛洪名是否有碍往生?(胡正临)



答:所虑之三种问题,乃为无真信切愿实修之人而说。不知此等人,纵无上三问题,亦无往生希望,以其心原不在道也。阵前决胜负,后方防空袭,天灾处危险,皆是生命呼吸之间,尤不念佛,其平素放逸可知。若曰,猝不及防,细思此三者,均非突然加临,与山崩所压失足堕水,迥不同也。



问:念佛之人临终若起恶念即堕三恶道,若忘了念佛或无助念之人则不得往生,如此与平时不念佛者有何分别?临终起恶念为堕三恶道之因,则平时起恶念是皆堕三恶道之因?若恶念不断是否亦将堕无限三恶道?(胡正临)



答:一念十法界,一念一粒种子。念佛之人临终若起恶念,固须堕落,惟平时念佛种子,并不消灭,后来遇缘,而起现行,虽未能生西,确可牵之再升善道。不念佛者,则无此益。若恶念相续不断者,自然生生死死,相续堕落。



问:心中慢慢默念四字名号,心中是听得清楚,加速再念,只能微听起始及尾音之‘阿’‘佛’两字,‘陀’字音最明,‘弥’字音最细微。若再加速念则以闻‘阿’‘陀’两字,‘弥’‘佛’两字极少闻。如此加速念法是否正当途径,乞示(蒋俊义)



答:无论四字六字,总以字字入耳印心为妙。



问:佛性广大无所不包,其所现法相,当不限于人道,是人于念佛往生后所见之法象,是否乃系随缘现化,若然,有相可见,是否仍未究竟,至究竟后之境界当无所谓相,成为一无相之灵明妙体,自亦无所谓东方西方之别,此种思维,是否合理?(周家麟)



答:净土有四,最胜者为常寂光。佛身有三,最胜者为无相之法性。寂光与法性,即如居士思维云云。



问:念佛要求恭敬一心,自须字字著实清楚,若此,其速度似不宜过快,但与念佛遍数多多益善之要求似有冲突,何者较善,恳予开释!(周家麟)



答:字字清楚,无念法要件之一;精勤多念,亦念法要件之一。若清楚而加勤,多念而清楚,既尽善又尽美矣。



问:世尊到七十二岁,才说法华经是真实法,以前所说,皆是权说。但是净土法门是八万四千法门中特别法门,一念佛法界之大乘法亦可谓权说乎?(顾凤英)



答:在此土修,一念佛法界,因地是实,往生后一生补处,果地是实,此法门何得云权!惟权实虽有二名,必欲分成两橛,亦有不可能处,譬如大海,水即波波即水也。世尊四十年前,所说者,皆为显实而立,并非仅及于权耳。



问: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成佛了十劫中就度娑婆苦恼众生是不是?假使度了十劫,时间如是之久,因何众生愈多,甚不明白?(余萍)



答:虚空无尽,世界无尽,众生无尽。是诸众生升沈来往,并非此界众生只生此界,他界众生仅限他界!譬如码头地方演戏,天天演,天天有人看。此看者皆是东西南北之人,此去彼来,无有断绝。娑婆世界,亦码头之戏场耳,人故不见其少。



问:有人问弥陀经一句:‘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回向文又一句:‘屈伸臂顷到莲池’。请问为何又能去的这样快?(余萍)



答:生西乃是心住,非为假合之身往。要知尽虚空遍法界,皆存心量中,举念即是。屈伸臂顷,尚是迟说。



问:阿弥陀经一句:‘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娑婆世界出一尊佛是三大阿僧祇劫,释迦牟尼佛以上二次之佛有说净土法门指归否?那个时候的众生生西没有?(宽湛)



答:未见经中记载,似可不必妄答,但为满问者之意,只有据理推测。弥陀成佛之前,未有莲邦。娑婆世界之古佛,自无劝生西方之理。弥陀成佛完成极乐之后,娑婆世界,释迦佛以前之佛,当亦劝修极乐矣。弥陀经云‘已发愿’‘若已生’是释尊指前代之修众语,再佛佛道同,释尊如是说,前佛亦必如是说也。



问:往生西方以后再闻弥陀说法,不知与现在有否相似?(萧慧心)



答:佛佛道同,并无二致。未生是凡,往生侣圣境界不同,所闻之法,悟入自与此有异耳。



问:一般不信佛教之人常常说念佛是形式,往生是假设,若闻此话以何解答?(萧慧心)



答:念佛之人,有形式者,有不形式者,此不能一概抹煞。如言往生假设,须看出此言者,是何等人?如系信天神宗教者,可反问他天神亦假设耶?不信宗教而信有祖先之家可问他之祖先亦假设耶?两俱不信之人,是断灭空之邪见,佛尚难救,况区区之言语耶?



问:修净土法门死后可脱离六道,而去西方世界修行才能成佛?(无名)



答:事实如斯,往生到彼,未有不修者,且一生补处,为时最短,不似此世诸多恶缘,阻碍其修,修亦须阿僧祇劫之长久也。



问:阿弥陀佛发的愿与东方世界众生有缘之证明?(无名)



答:弥陀有缘,实不仅限东方。其愿为何,详载无量寿经。



问:净土生无生论一书,第一节真法界门里面‘一真法性中,具足十法界,依正本融通,生佛非殊致’,这一句甚不理解,恳求明示!(林国栋)



答:此四句若详释,连篇累牍,非本栏所及,兹仅说其大略,谓真如本性中,自然足四圣六凡十界,此中之生身正报及地土器用之依报,皆从一念而现而转,然此真如,众生与佛,本同具而平等,现虽迷悟有别,本原则无二致也。



问:极乐世界有无统一的语言?若无,生在那里的如何联络?又阿弥陀佛说法用何种语言?我们用本省话虔诚地念佛,念经,祈祷,如何?(童心)



答:一生极乐,自具神通及无碍辩才,其无碍辩有四,于诸方言辞通达,即其一也。不但此也,鸟鸣树声,尚能通达其意,况乎人言。至佛言语,尤为奇特,只用一音说法,众生随类各得其解。明乎本问前段,则知众生任用何语,念佛诵经,佛皆悉闻,心诚无不感应。



问:修净土宗的人,与他宗奉祀佛像是否相同?(魏伯勋)



答:各宗多有本尊,是必须依奉者,如净宗供西方三圣,华严供奉华严三圣,红密供奉莲花生祖师,黄密供奉宗喀巴祖师等,是其不同,然供奉释迦世尊,则无不同也。



问:家庭念佛堂,挂种种神像,是否相宜?对于修净有关系否?(魏柏勋)



答:佛尊神卑,不能同列。且皈依三宝者,只许供奉佛像,明其专一也;否则心中印有多神,自然影响修功。若有其他神像,可恭送其他神庙,佛法平等,虽不供奉,并非侮慢,偶尔遇到,宜起恭敬,如家中父母,义当孝奉,若外客来,亦宜对之加礼貌焉。



问:闻念佛或持咒必有大感应,能消业障,但未知是消过去之业,或现世之业?(钟林招)



答:不问宿现,一律皆消。喻如严冬厚冰,当非一日结成;然春风一吹,即得融解。试问其所解者, 新结乎?抑旧结乎?不过解时,由浅而深,有逐渐之相耳。



问:未学佛前业虽有但无多,学佛之后于今业障更多,有增之无减,未知何故?语云好事多魔,寸道尺魔,是此原因否?或者数世应报之业,在此世使我报尽,始得生西之故否?(钟林招)



答:最后疑者是。



问:不管任何业障,对朝夕两课断然继续,平时所作课诵不断,在因业障缠身心中不能静,虽念佛中其念头常走开,斯此有效果否?(钟林招)



答:白矾投于浊水,水因澄清,此人皆知者也。然十斛之水,投以白矾一撮,自不能清,力微故也。若能继续加矾,到以相当量数,水必清矣。要知最后一撮矾之效力,乃由最初之撮矾及继续之撮矾而来也。



问:西方莲池、莲台、莲花化身,或是种种佛、菩萨,都脚踏莲花。究竟莲花有何妙处?关于佛门有何关系?(李俊)



答:佛法有权有实,或为实而施权,或开权而显实,或废权而立实,必权实并提,方中道圆融。莲为心中之特别品类,一生则花果同时,有权实互即,中道不偏之相,显示西方净土切实圆融。此第一义也。娑婆为秽,西方为净,莲花标出清涟,一尘不染,显示西方净而不浊,此第二义也。莲虽清净,实出自淤泥,显示菩提乃由烦恼转,佛法不离世间觉,此第三义也。莲虽亭亭净植,仍不离开泥沙,显示西方固属清净,总不舍离秽众,故有乘愿再来之宏誓,此第四义也。



问:信愿行三资粮具足,但是要紧在临命终时一刹那间念头,如若水火灾厄或被车轧死,这种无可预备念佛,这样的惨死,能往生否?(李俊)



答:念到熟时,自然脱口而出。尝见世人遇有痛苦,辄能呼天呼娘,而况习熟之佛号?纵口不能念,而心中分明,是更较口诵有力也。



问: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时,所见的佛及菩萨以及一切佛说的宝贝,可如我们娑婆世界的物,同样看得见就摸得著吗?还是如电影见有摸无呢?(陈万漳)



答:见亦有,摸亦有,经云宝池沐浴,衣朑供佛,如手摸无,何能浴,何能供?



问:常闻老师说九品往生,下品下生是在莲胎很久,必华开才见佛。但是未开之时,能得自由行动否(慧香)



答:一花之大,数十里或数十万里,何能拘束行动,但不见庄严不闻法音不免沉闷。但此是十恶五逆之徒,偶遇知识,临终念佛所生者。我辈未造五逆,而又终日修持,如得往生,定不在下品耳。



问:平时信仰观世音菩萨,只念菩萨圣号,临命终时观世音菩萨能来接引往生否?(宽萍)



答:念弥陀往生者,以弥陀本愿。即是接引往生,以是之故,亦可不用回向,因法专也。观音智多方便,普门救苦,不一定接引往生也。纵众生念观音专求往生,亦能随化身,满其所愿,然净土三经,教念弥陀,不如依之奉行,合于圣言量耳。



问:经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这极乐世界是否宇宙间的一个星球?倘是某一星球,过十万亿佛土,距我们世界这么远,若依现代天文学家说:‘光的速度,每秒跑三万万公尺’一个星的光要到我们的世界,要经几十年,或几万万光年。那么,我们要生极乐世界,我们的情识能比光的速度快耶?或是怎么生法呢?如不是宇宙间的一星球,何以证实有其世界呢?(白永居)



答:往生极乐,乃以心往,吾人心量之广,无有穷际,等同虚空,经中虽曰,极乐娑婆,相距十万亿佛土,实则统包心量之中,此不过心一转移,并不费弹指时间。兹设一喻,虱虮从吾人之右手,如思行至左手,当费相当时间,吾人两手俱在吾身,若以右手而合左手,岂不在刹那即办耶?



问:现在释迦牟尼佛是在哪一个世界呢?如在我们这娑婆世界,佛的慈悲愿力皆是平等,我们何以要求生净土呢?如说是这世界是秽恶,除了三恶道之外,十方诸佛国土,或诸天都清净快乐,何以独我们世界秽恶呢?(白永居)



答:此须分段解之。一、佛固慈悲平等,土却净秽有别,净者乐,秽者苦,为欲离苦得乐,故求往生西方。二、佛有三身,法身遍满虚空,非凡眼所知,应身随缘而现,自世尊灭度,此世可云无佛。三、愿力则佛佛不同,如释加文佛之愿力,专向娑婆苦世度众,亦犹地藏专向地狱度众也。四、诸天并非究竟快乐,欲天有五衰,色天有三大灾,无色有生死轮回,何得云是清净。五、众生所居土之秽净,系为宿业所感而生。



问:念佛后一定要念回向文吗?我想临命终时,八苦交煎,四大分散,神识昏沉,恐怕不能念,未知如何?(李永茂)



答:回向文乃平素所发之一种愿力,临终不须自念,彼时只净念相继,信愿行三者,即具足矣。



问:下品的往生,莲花未开以前是包在莲花内的这不是很穷屈不自由吗?(李永茂)



答:亦较轮转六道,受苦不停,太觉消遥矣。



问:权教实教的意思是什么?弥陀经是权教抑或是实教?(李永茂)



答:实是真实不虚,权是善巧方便。弥陀经教人念佛往生,万修万去,极乐确有,弥陀现在,以心求佛,以佛印心,心佛一如,事理昭然,乃真实而又真实之教也。然此非深究心法者,恐难洞彻其义,故佛称曰难信之法。



问:先父母等生前持长素念佛,敬奉观音,享寿七十四而终,是否能往生西方,如欲超度当以何法为佳?(谭成章)



答:必解净土法门,修其因,而后得其果。倘能持素念佛,而专求福报者,仅能得人天之果,所谓如是因如是果也。居士如欲超荐先人,只宜专修净法,如令尊令堂果在人天,当能赖之往生极乐,如已生极乐,亦能赖之莲品增高。



问:每课诵念佛六百,观音圣号二百,大势至菩萨二百,清净海众菩萨三声,大悲咒七遍,往生咒七遍,请问老师对否??(宽珠)



答:此亦未尝不可,倘能增加佛数更佳,如以时间无暇,不妨减念菩萨之时间,改为念佛。



问:灭法之时诸经相继灭尽,只有六字南无阿弥陀佛现在虚空,众生若肯念者即能往生,实是太便宜。那时是人,现世亦是人,佛即大慈大悲救度众生,何不现时就现在虚空使人念念往生西方?何独优待灭法众生?(慧香)



答:南无阿弥陀佛六字,现在各寺多有写出贴于壁者,男妇老幼,几至尽人而知,尚不等于现于虚空乎?永明祖师曾云万修万去,佛何尝薄待现在?且有许多经典,解释此理,增我正信,我看还是现在比将来便宜。只是一般众生不肯念耳。



问:有许多精进专修净业行者,临终不得往生是否有下列情形:一、定业难移;二、持戒不慎,偶有毁犯而不自知,也无人提醒,无从忏悔故;三、在募化,推销,赠送事不慎,为所种的恶因所障;四、临终时为恶因缘障碍。恳乞解答!若有遗漏尚乞补充。(邵育荃)



答:此问虽有四句,归纳可分为二,一为定业难移,一为戒行有亏生障。须知此二者,固能为害,其主因只在‘正助’两功,俱不精进,若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谨持戒律,尚有何恶缘之可生?若能行住坐卧,一句洪名,念念无间,尚有何定业而不能转?果能如是,是为自修生力,况又有他力之弥陀大愿,六方之佛陀护念耶?其不往生者料是信愿行皆不充分耳!!



问:修净土可以横超四土,这样容易。但是念佛一法,有时无妄念似进,有妄念似退,有什么最好的办法呢?(周慧德)



答:净念能继,妄念自无。此必有相当功夫,始能作到。以后不必问妄与不妄,但于不工作或不用心力之工作时,莫把六字洪名放去,即是精进不退也。



问:念佛法门中之般舟三昧,有所谓‘克期取证’者,此不嫌于执相著相,揠苗助长之患否?(欧阳曼)



答:此释尊彻底悲心,不思议最微妙之法门,一大藏经,无不处处弘此,是法八面玲珑,至圆至顿,实非凡夫所能妄测,假若执相,何有于圆,揠苗助长,何有于顿!



问:阿弥陀佛为佛中之王,亦为咒中之王,此说不知出于何经?(赖栋梁)



答:弥陀身为法界藏,光寿悲智俱无边际,宏愿四八,度生无余,功德超乎诸佛,故称曰愿王;阿弥陀不翻,为是秘咒,只一阿字,便是一切发音之母,八万四千陀罗尼所由出,三藏十二修多罗所从演,故亦曰王。不必泥于经典。



问:甲乙二人同修净土,甲发愿曰:‘余命终时必求上品,若以铜台来迎,誓不往生,愿重生娑婆’,其理由为在此土修一日,胜在极乐修一年。乙发愿曰:‘余毋求品位高低,眼前若得往生即先往生’,其理由为菩萨尚有阴阳之迷,先了生死,乃万稳之计。请问斯二愿谁最可取?(楼永誉)



答:乙最可效法,甲好为大言,尚昧净土之义。但甲之错在重生娑婆,待取金台,不知一生西方,得不退转,一生补处,又何忧乎金台?若引怀玉大师为口实,不知大师希取金台,仍在当生。



问:修净业人欲求延长寿命,以期成就念佛三昧,增高生品,每日于定课中加念观世音菩萨及消灾延寿药师佛圣号,默求加被,是否可以如愿,此种希求,亦合佛法否?(钟钧梁)



答:只宜精进,求其一心,生即上品。若居士所拟,不但是落‘身见’,而著「寿者相’,实亦是二三其心。



问:修净业人深愧此生未报亲恩,于每日定课中加念地藏王菩萨圣号,默求为二亲加被超升,合否?倘在回向时已经称念‘愿我宿现诸父母……同仗如来慈悲力,接引往生安乐国’回向文,亦有此种需要否?(钟钧梁)



答:净业原非专为自了,回向必取其普;父母之恩,昊天罔极,焉有报毕之理。回向超升,自属应为!但如问中之七言文,即甚周全。如必在求地藏菩萨,宜在课毕,另发别愿。



问:经偈中有‘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遇会时,果报还自受。’句(行箧无书不知有错否。)又云‘念佛一声,可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二说不同,究竟在凡夫位业障亦可消灭否?(钟钧梁)



答:前偈业因不亡,遇缘受报,自是放逸任运,终食其果。后文念佛一句,灭罪多劫,正谓反转其流,能变异熟。两文之意,各有关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0 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并非相违。凡夫学佛,即是向圣,倘或不能消障,又安能进乎圣阶?



问:每日除念佛应回向外,其余念观世音菩萨暨地藏王菩萨数百声,又诵金刚经暨普门品各一遍,是否亦应回向?(桂引杏)



答:戒、解、行、向,四义,为学人应备之条件,微末之善,尚回向菩提,课外之圣号经品,仍以回向为圆融也。



问:我们称念佛号一天要算几千万遍,那里一年一度的天公生或神生日不拜,不就对他们失敬过意不去?(隐名)



答:称念佛号,专为自净其心,与佛感应道交,以备命终往生,不退补处,直证佛果。天公神鬼生日,本有其信徒前往致礼,似无须佛徒多事搀越,如以心中过意不去,亦万不可杀生去祭,只宜素食供养,默与念佛,祝其往生极乐,则合佛家平等慈悲之义矣。



问:走西天路人,有没有什么可以当见证,给未学佛的人看?(隐名)



答:临终种种瑞相,往生传斑斑可考,尚有何疑?



问:西方空中常作天乐,并且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花。此世界之天,不作天乐,不落天花,那么此世界的天,与西方极乐世界的天是不同乎?(慧香)



答:彼国地水,极尽庄严,既与此界不同,空际庄严,亦自不同此界。居士莫误天体普覆,似无两样,实则各地皆异,岂止极乐,如此地球各空,甲处降雨,乙处飞雪,丙处则杲杲晴日,丁处则黯黯狂风。一洲一时,尚且有异,又何疑乎彼空不同此空耶?



问:弥陀经云: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即得往生,不能一心之人能往生乎?(宽湛)



答:不能一心者,临终宜借他人助念之力,倘无助念之人,能收心念佛,而不系念世情者,亦可往生。



问:阿弥陀经一句:‘其中多有一生补处’。老师说是补佛位,不知是补西方的或他方的佛位?(宽珠)



答:虚空无尽,世界无尽,随处可补,不限极乐。



问:弥陀经一句,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甚不理解。(陈云)



答:阿鞞跋致是梵语,译中文曰:不退转。此世人根既劣,环境亦恶,修行进退不定,故少成就。纵有小成者,遇顺逆境,摇动甚心,又失其果,劝他修者,受人讥诮,或遭困难,亦退其行。生到极乐,则有进无退,靡不成就者矣。



问:念佛不回向,可能消灭罪业否?(李永茂)



答:亦可灭罪,但不及回向合法耳。



问:闻云念佛出声则度人鬼,忆默念则度自身神识确否?念观世音圣名与佛名是否能真同等效果?(潘思旭)



答:度自度他,或自他双度,全由个人之愿力,不关高声与默持也。至问念佛与念观音之同异,概言之可云同等,然求往生者,当以念佛为是,依经教奉行也。



问:弥陀经之六方佛中,下方世界是指此娑婆世界之地下否?(德碧)



答:虽在此界之下,但仍处空中,并非在地之下层。观虚空各星,可明其理,星在空中,上下左右重重无尽,星球即是世界,方向者乃依一星之本位,而假定之名辞也。



问:又听人说,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这话对吗?(史春)



答:此话极对,树无根不长,何能希其开花结果。念佛因根也,往生果实也。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惟某人这句话的毛病;在‘不过是’三字。彼善意恶意,俱不管他;‘依法不依人’之训,自宜奉为圭臬耳!



问:有人说净土法门,是度下根器及老太婆的,若有学问的人,不是要多研究经典?(史春)



答:此话也对,古德云:正法时期戒成就,像法时期禅成就,末法时期念佛成就。今非末法时期乎?此期众生非多数下根乎?修净正是契机。观经不为韦提希所说乎?韦提希即是老太婆。但所疑者,有学问之人要多研经典。难道修净土之人,皆不许研经典乎?文殊、普贤、马鸣、龙树,诸大菩萨,彰明昭著,皆修净土,彼皆不识经典乎?刘遗民、白居易、苏东坡、文彦博等,皆为一代鸿儒,统修净土,莫非皆目不识丁乎?或者大学问之人,只是钻研三藏飞翰摉文,例须摈斥修持乎?斯吾之未能解?!



问:修净业之人,临终要正念现前,即能往生西方;假使横祸或急病,心神散乱要怎样呢?(阿云)



答:临终正念分明,全在平素修持有得,果有得矣,虽遇横祸,或得急病,心神亦不散乱。而防备万一,所以有助念团之组织。



问:有人问我六祖坛经一句:东方人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念佛求生何处?(金针)



答:此祖师扬禅破执语也。尚未圆解教相者,摭拾入口,恐吃不消。必要我下一转语,便道:‘花开见佛,悟无生忍,还有什么求生处!’如不会这一著,另换一句‘化身万亿,周遍沙界,普度众生!’



问:有人问观世音菩萨头顶上一尊化佛及大势至菩萨头上有宝瓶是什么意思?(宽喜)



答:观音顶上立佛表悲,势至顶上宝瓶,盛诸光明表智。二圣胁辅弥陀即是智悲双运之意,以期普度群众也。



问:净土法门是佛说八万四千法门以外之特别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当生成就的……世尊成佛三大阿僧祇劫,阿弥陀佛成佛亦三大阿僧祇劫。那么世尊与阿弥陀佛修行那时候,没有净土法门可以修吗?(杜粉)



答:诸佛皆有净土,但在法藏比丘未成佛以前,无极乐净土耳。



问:净土法门,既是殊胜,世尊报恩为何不劝父母同修此法呢?(三木)



答:佛母摩耶夫人,已早生忉利,佛之养身姨母大爱道,已出家比丘尼证无生果,自应别论。佛父净饭王并六万释种,佛均劝其往生净土矣。事载大宝积经,可以查阅。惟佛在世时,鉴机说法,皆得解脱。正不必专说净土。其时众生根利,而又亲承。



问:西方极乐世界之莲池很多,且大至十由旬二十三十由旬乃至一百一千由旬云云;但莲华也有百由旬千由旬的,似此两者同样大小有见莲华不见池矣。(善德)



答:西方莲华,虽云若干由旬,然大小随意而出,池亦如之,愿将莲花观满宝池,或疏或密,意想则转,不必过泥。



问:念佛一法,可消罪业,可消病障,可以往生,怎么还教密咒消灾等等咒法呢?(汤善福)



答:人之根器不同,各有所喜,故随顺众生,法有多门。然六字洪名,即属秘密,古德云:只一阿字便是八万四千陀罗尼之母。持名者,实亦显亦密耳。



问:经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何以再念佛求佛?何以再度众生?(吴福丽)



答:是心是佛,乃云‘本觉’。是说此性本来清净,迨因一念,而有无明,则转为众生,是‘不觉’矣。不觉即不是佛,‘念佛’是起觉念,此又谓之‘始觉’。即由迷再开始转觉。功夫深一步,觉则显一分,是名‘随分觉’。如作到万缘皆空,一尘不染,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性同圆镜,光明彻照,是‘究竟觉’。觉到究竟,即是佛矣。觉与不觉,皆由于心。故曰‘是心作佛’。惟由不觉再转成觉,岂偶然哉?即赖‘念佛’之力也。自性众生应如是度,更本同体大悲之心,无边众生亦应如是度。



问:贪财贪名之人,临终可不可往生西方?(黄母)



答:临终往生,要在放下一切,正念分明。贪财名者,倘于命终,遇善知识,与彼助念,及其开示,果能提起正念,继续不失,当能往生。否则受贪业牵引下堕矣。



问:弥陀经云:‘阿弥陀佛成佛已来于今十劫’,闻娑婆世界十劫,仅有极乐世界十日,若这样算,可说极乐世界到现在,才有十日乎?(陈招治)



答:未尝不可如是主张,考此于万佛名经内云:娑婆一劫,极乐一月。亦不过比较两土岁时之修短而已。弥陀经中二句,实乃仅说娑婆,表明法藏菩萨于此世界成佛已久,似不必拘泥依此计算极乐。按大本经所载,极乐无有日月星曜之象,亦无劫数之名。据此,则极乐岁时,实不可计算耳。



问:念佛人食三净肉,倘犯杀戒,可往生西方否?(简实夫)



答:无意者轻,故犯者重。轻者或不为害,重者定生障碍。若能至诚忏悔,求师重受,便是补救之法,犯者亦不宜从是自弃。



问:家人现在做杀业生活,今虽已念佛,但又不能改业,到临命终时可能往生否?有影响家族否?(邱福来)



答:念佛之人,决不可再作杀生职业,不能因临时之身命,牵害永久之慧命。若家中人营此业者,宜劝其改。一时办不到,也须慢慢设法,以求达到改业为是。在未改业前,可代为念佛忏悔,若自己不作种种之杀,无碍往生,共业共受,各业各受。



问:读‘禅话与净话’后恍然大悟,决修净土,兼学佛家禅,惟后学前曾进××道,立有重大誓愿:‘……叛道离师五雷劈身……’等,兹若归依释教,则前我立誓言,是否会报么?(楼永誉)



答:外道立誓,皆系欺骗愚众,既知其非,自宜改邪归正。前立之誓,乃系邪誓,今归之途,乃系正途。未闻弃魔向佛,改邪归正,而有受恶报者。信其邪誓,而不敢改,佛法中名‘戒取见’,是邪见之一。信佛德能,毅然归依,前誓果灵,佛代受之。



问:宇宙之大,吾人可相信,除地球外,其他星球必有相仿之动物,故西方极乐也必有其地。吾人初生西方时若无禅功,则必净染俱备,或虽净多染少,然西方因富裕极乐之故,且男女均有,则是否会因饱暖之故,而杂染种子继续出头之危险?(楼永誉)



答:生西之众,识田虽带染污,但西方并无男女之相,亦无恶缘,染污种子,只有消灭,绝无再起现行之理。祈以净土三经读之,自能了解也。



问:吾人八识田中既备十法界种子,且也俱熟,待外缘引发,决生现行。兹设若有大善人终身信奉基督,念念不入地狱,求进天堂,因该人识田中既无十恶种子,将来临终自无地狱现行,然而没有天堂,没有上帝,阿弥陀佛可否怜他而引往西方?(楼永誉)



答:撒豆种而忽生瓜,理讲不通。生西条件,须具‘信愿行’三种要素,如缺其一,便不感应。佛虽慈悲,彼人无愿,道既不交,何能接引。



问:阿弥陀佛眉间常放白毫光,释尊及一切诸佛,亦有常放之毫光否?其所放之光为何色?(大宽)



答:释尊眉间之毫,亦系白色,各经都有说明;今举其一,如法华序品中记载是也。既弥陀释尊皆为白毫,诸佛眉毫,凡无特别记载者,均可以此例之也。



问:‘慈云净土文’有‘愿以净光照我’之语,这净光是何色?其景象如何?赞佛偈有‘光中化佛无数亿’之句,这光是不是即如‘观经’第八观所说‘其光金色’?(大宽)



答:佛身之光不一,不问眉毫白光,身臂金光,或其他光,只是佛光,便称净光,何必定拘一色。



问:释尊示现之形,其如‘观经’所示紫金色,抑亦阎浮檀金色?(大宽)



答:随众生所感而现,并不一定。以上数问,实无关宏旨,读经似不必沾沾于此也。



问:‘观经’第七观之莲华台,其为‘其光如盖七宝合成’之摩尼珠光之台欤?抑为承荷此宝华之台欤?抑二者皆非而另有解释欤?(大宽)



答:此观先说莲花,其次说花内之台,次第分明,不可相混。其说花时,言莲花之叶(即花瓣)间,有摩尼珠,放千光明,其光犹如伞盖,覆于莲花之上。言花至此为止,言台乃系下文。



问:‘弥陀经’内极乐国土七重栏楯……皆是四宝周币围绕,这四宝是否即为下文金银琉璃玻璃?又栏楯是什么?(大宽)



答:四宝即如所云,栏楯即是栏干,横者称栏,竖者曰楯也。



问:生在极乐世界的人,既是实相,必是四大和合,哪能不空,还可享受无量寿?(施好学)



答:来问五句,中间三句,不免有误解名句之处。细味所问,或疑生到极乐,仍是四大假合之身,哪能享得无量寿命。按投生一事,皆系神识,有胎卵湿化四种。生极乐者,乃系神识往彼莲中化生。生彼以后,此神识之化身,渐渐转迷成悟,证到大圆镜,此智即是真如,不生不灭,故云寿命无量。



问:生到极乐世界的人,是否莲花一开,就成形体上之大人?还是要经幼少等阶段才能成年?又生到极乐之人的面貌是否与在人世间相同?(施好学)



答:花开出现,便是三十二相。广大金身,并不如此世须经年岁渐渐长成,亦不如此世之卑劣丑态。



问:一切法是众缘和合而成,西方极乐国土庄严,是否能例外?若不能例外,一切法是无常,哪能供给无量寿的诸上善人住下去?(施好学)



答:万法依众生心幻起之假相,本无自性,故生灭无常。觉心乃如来藏证得之真空,如如不动,故恒常不变。娑婆秽土,乃众生妄心幻生,不免成住坏空,极乐净土,乃弥陀真心神通宏愿结成,故劫寿无量。缘众生心有生灭,而所现之土,亦随之而生灭,弥陀心只恒常,而所结之土,亦随之而恒常也。



问:鄙人每日诵阿弥陀经、心经、大悲咒各一遍,往生咒数遍,持珠念佛千声,不知长此念去可否求生西天?(桂引杏)



答:持往生咒或三遍七遍二十一遍,以有定数为佳。他课无不合,长此念去,不休不断,决定生西。



问:鄙人妻儿均在难中才每日祷念佛号恳求保佑,是否违佛法普救之旨?(桂引杏)



答:人在难中,代为祈祷,并不背理。但能普为大众回向,功德益大。一灯之光,照一人与照百人光并不减,而益者则有广狭之别矣。



问:闻净土宗中亦可带业往生净土(靠佛之力)如是净土有业,净土不净有漏,终久亦必毁坏,然否?(支世荣)



答:带业往生,乃净土宗专有之法。不能云为‘亦可’。业是起惑造惑之果,更是受报异熟之因,若到业尽情空,便是成佛,业情不尽,便是凡夫。再察起惑之由,多因环境恶劣使然,所谓‘心本不生因境有’,西方庄严清净,无造业受苦机会,见佛闻法,有开悟断惑助缘。惑业如病,西方如医院,入医院求愈疾病,生西方为断惑业,若以为藏垢纳污,是逋逃之数,则大误矣。



问:释尊未出世度生以前,那时的众生死就不能往生吗(施湘痕)



答:生于佛前佛后,即系遭难,以不闻佛法,无由解脱也。惟释尊来此娑婆度众,已经七八千次,倘在前次应化,说过净土法门,而经教未灭时,彼时众生,当能往生。否则法门尚不曾闻,安有往生之理。



问:听了大乘起信论,确知修净土之稳当,但念佛一事,最要在心与佛合,才能了生死。可是业障深重,妄念胜于佛念,有何办法?(周慧德)



答:常观身受皆苦命在呼吸,妄念自能渐少矣。



问:印老文钞内有一段:‘待至同生净土以后,用大圆智镜摄彼莲池海外之影,普赠苦海之同胞’,但自听经以来,未闻这样的话,请师指示!(周慧德)



答:此乃印老悲悯一般苦恼众生,业重障深,不知净土法门,纵有知者亦不深信,而发此愿。用自己圆智之镜,作为摄影之机,摄照极乐世界,而将此照片,普赠众生,希他眼见而起信也。



问:净土文所示‘九品莲花为父母’,是真由莲花内出生吗?抑是或喻莲花出于污泥而不染之清高,以比我佛门弟子之清高?(郑至善)



答:此二兼有之。



问: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莲宗诸祖法语集要合编一书之中,善导和尚专修法门有云:‘或问念佛生净土耶,导曰如汝所念,遂汝所愿,乃自念一声,有一光明,从其口出,十至于百光亦如之’,此一节之意思,是否念佛的每个人都有光明从口出?但在心中想念之人有其光明否?(李永茂)



答:此系功夫问题,非人人能为,亦非人人不能为。



问:地藏王菩萨发愿云:‘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果到地狱空之一天,六道众生是否全都往生?(黄妈惜)



答:地狱乃六道中之一道,果至空时,自是彼一道空耳。于彼五道何干?而超出地狱之众生,亦非遽生极乐。



问:释迦牟尼佛的洪名,历史上都有记载,何以阿弥陀佛的洪名大家都要称念,独于历史上无记载乎?(林景星)



答:一个国家成立,有职官记载国家之事,后人再据之编纂史书,世界各国,中国最古,史书所载者,亦不过四千余年耳。释尊降世,距今仅二千五百余年,故史有记载,弥陀成佛于今十劫,史书何能知其事耶?



问:弥陀经上:‘从是西方……’的‘是’字,既系指世界而言,则天文学云:‘太阳乃恒星,永不移动,地球绕太阳而自转。’若果如是,则早晚用何判别西方?(楼永誉)



答:西方之名,本依所居之处而假定,此为便于言说,非实有也。经意原系借此,使人摄散心于一处,果能制心一处,无事不办矣。明乎此,但当依经所教,以日落处为西,不起分别,即得受用,待得经教渐明,功夫渐深,此等问题,便有著落。



问:带业往生西方后,是成为五十一阶级内之菩萨?或为阶级外之凡夫菩萨乎?(奚子为)



答:既云菩萨,安有阶外?经云:生皆不退,一生补处。但能往生,不愁不成菩萨。



问:已然念佛求生西方,是求不受生死苦,若是行善、布施、敬佛、敬神,没有念佛,这能得生西否?(慧贵)



答:行善至敬神四事,只是有漏善业,仅得福报而已。至云没有念佛能生西否,请思不求种因,而希得果,有是理乎?



问:念佛是念心,敬佛敬神是表现敬意,如此,岂是佛神时时刻刻在寺庙佛像神像之前吗?有人教三二日为一期,规定集合来拜诵经,这岂不是团体凑热闹?如此有什么功德?也能消灾吗?(慧贵)



答:佛之法身,充满虚空,不限于庙;无始无终,有感斯应,不限于时。神则未证法身,当然拘于一处,不能与佛同时并论。三二日集合诵经一次,自比一天经也不念者好。能否消灾,更须视诚敬若何而定。



问:多拜佛拜神功德较大?或是多闻法多念佛功德较大?(慧贵)



答:此四者以念佛功德为最大,为其是无漏正道,能证涅槃也。拜神功德最小,以其不过对他方一种恭敬而已,无他益处也。



问:弥陀成佛至今十劫,故史书不能记其洪名,那么世人何以知弥陀佛的生日?(叶庆春)



答:宋代永明大师,有弥陀化身之号,后人即取大师之诞辰,而纪念弥陀,此系借用。



问:站在人类中,好坏份数,就有六分坏,如果诚心念佛,在可能中罪障消尽,否则能往生西方否?(战觉力)



答:有意者多为罪,无意者多为过,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只求不造新业,便亦大佳,纵未消尽夙业,亦可仗佛愿力,带业往生。



问:定、梦境界,合目坐定,诵大悲咒,观想在眼前,有许多的大和尚站在身前,如何请指示!又睡眠间梦见多位老先生,内中有两位坐在左右,口说演戏,第一幕二幕,最后一幕,观音地藏,说完时大家各自散去。梦已清醒,好坏如何请指示?(战觉力)



答:此皆妄境,宜急排而去之。念佛注重一心不乱,宜取加注之弥陀经详研为妥。盖是经为持名之根本教典,不可不知也。



问:每日早晚各念佛二百声,并弥陀经大悲咒心经各一遍(因家务及小孩太多不能多念),工作时外加散念可否往生?(郑兰荪)



答:只能诚敬,无不往生,所云规定大致尚可。



问:未皈依佛教的人,有实行八德,不犯十恶,像这样人临终有可能去到西方吗?(柯仙江)



答:此等善人,只能升天,享受有限度之假乐,决不能往西方。不种如是因,希结如是果,何能讲得通?



问:学佛念经之人,若未修身口意之十善业道,不知念佛有效否?(魏柏勋)



答:念佛是正行,清修三业是助行,正助双修,如鸟之两翼,方能翱翔前进。据此义而论,尚是加修十善为妥。倘念佛者念到万缘放下一心不乱,即不必另修十善,盖既得一心,三业俱臻清净矣。



问:学佛以后,受了世俗人讥诮话,不免起嗔恨心,也知这心是地狱种子,但是功夫不到,听了闲言,就要管不住自己,请师指示最好办法!(周慧德)



答:对己著想,我是菩萨,应起觉照,当行忍辱。对他著想,尔乃痴汉,应起悲心,与以原谅!再急用一句洪名,当作金盾,绵绵念去,压住嗔心,不然他痴我嗔,同一坠落。



问:念佛是愿见佛的,这不是抵触著:‘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之世尊金言呢?(李永茂)



答:此禅净功夫修法之不同,禅在明心见性,得见心性,即是见佛,但心性无相,若以相求,自是邪错。净依经教,以心作佛,不妨相求,然佛有三身,境有四土,法身及寂土,亦皆无相,是则根本上又无不同也。



问:念佛往生与否,尽在临命终时之一念如何,但彻悟禅师念佛法语云‘当密自检点,日用所起之念,与何界相应者多,与何界相应者猛,则他日安身立命之处,不劳问人矣’。未知哪个为实?(李永茂)



答:临终所起之念,全系平素积习所成,事不两歧。



问:上品上生是带业往生吗?如果能够把一切的罪业都消灭得干干净净的时候,证得什么果位呢?(李永茂)



答:极乐四土,各分九品,如常寂光土上品上生,并不带业。古德云:未断二惑,生凡圣同居土;二惑若断,生方便有余土;尘沙无明若断,生实报庄严土;生相无明若断,生常寂光土。


佛学问答类编

问:记得十六观经中云:除了上品能即时花开见佛,中品及下品都要坐在莲花中,经过相当时间,甚至要十二大劫,莲花才开。何以弥陀经中讲已生彼国之众生,能听空鸟等演法,能看极乐世界之各种庄严,能盛众妙华供他方佛,这些众生,如是花开,已证圣人,为何还有凡圣同居土之名称呢?(舒淑婉)



答:小本略,观经详。略详虽殊,其理无二。小本所云见者闻者,皆是花开见佛以后之事。其花开后,并非尽是圣人,此圣字是指证有果者而言。如上品中生之经经过七日,得无上正正觉,下品上生之经十二劫得入初地,正等觉初地,皆是证果,其在七日及未得十二小劫以前,则仍是凡夫。至下品中下两生,只云发无上道心及菩提心,更是证果有待矣,所以有凡圣同居土也。



问:佛不妄语,经说极乐国土庄严美妙绘声绘色,宛尔具在。该土楼台地榭,花树禽羽,是否全为精神活动,而非色尘境界,如庄周梦蝶,非实有耶?(瑞锡)



答:所疑极乐,谓非色尘,而是梦境非实,此对佛学名相,未知其义,凡是目取之相,皆名色尘,空则万法皆然,岂独庄生蝶梦,即此根身器界,亦是众缘和合,幻出之相,并无实体,然有相即起用耳,望先辨明界说,自减误会。极乐世界,土分四类。有真实,有方便,须凭学者功夫分证,向人讲解,亦须观察对方,应机与说,否则错下一语,两无所益,居士既知佛不妄语,又奚疑极乐非实耶。



问:佛说阿弥陀经时,文殊、弥勒诸大菩萨皆列席参听。盖菩萨之身相殊胜庄严,而凡夫之身形短小粗陋,乃迥然不同也。但未知当时菩萨是现凡夫身而列席听法?或本以菩萨身相?又当时大众(凡夫众)是否均睹菩萨圣相,或有缘者方能睹之?或唯凭世尊金口说示即知者也。又天人与世人不同,未知现我人之身量(七八尺高)?或本以天人之身量(数由旬)?而在座之大众,是否知是天人或不知者?(邱炳辉)



答:佛菩萨天人等身之胜劣,随众生缘各异其相,如一溪水,天视为琉璃,人视为水,龙鱼视为云烟,饿鬼视为焰火,其理正同。倘有现凡夫身者,则凡夫自得见之,否则开天眼者方能见之耳。



问:不度众生,闭门自修者,是自了汉,出来度众,多惹是非,然即两不全一,不如学老太婆规矩念佛,比较可否?(萧慧心)



答:不宜如此消极,可参看二九六页答周慧德之问,无烦恼何有菩提?两者只在一转移间。



问:常闻凡圣不同居,又说西方无分凡圣,此意义尚未明白,请示!(萧慧心)



答:带业往生,未断诸惑,得与上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0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俱会一处。此即极乐净土殊胜处,此即弥陀威德无极处,但此只是西方四土之一耳。



问:闻天外有天,此指西方是否?地外有地,此指地狱是否?(萧慧心)



答:世界无边,此世界之上,尚有世界,彼自有天,故可曰天外天。此世界之下,又有世界,彼自有地,故可曰地外地。无涉与西方及地狱耳。



问:楼下开赌博或开饭店杀生等为业,但楼上作道场,有所损害于念佛人否?(萧慧心)



答:初学人未能泯相,远之为宜,事实上一时如离不开,只有摄心守意,各干各事,各不相妨,亦无有害。



问:佛说娑婆是苦,西方极乐无胜,众生何以取苦舍乐事究何也?(萧慧心)



答:耽著五欲,以苦为乐,永劫习气,一时难除。彼对佛言,既不起信,极乐胜境,又不曾见,譬如蝇性喜臭,栴檀龙脑等处,总不喜前趋耳。



问:阿弥陀佛,本极乐教主,彼之形像,何以传来此土?而现传之形像,是否真实?(王权)



答:无量寿经及观无量寿经均载彼佛德相,此界所传,本有所据。



问:临命终时种种瑞相,可以断定生西无疑,然而遗族或其友人梦中或由巫者之言或由其术看见在阴间地狱受苦,或要其遗族超度,如何一旦到了极乐世界,皆是不退转,哪有再在地狱之理?(王权)



答:噩梦原本无凭,觋巫更是虚妄,不足听信。



问:禅宗皆不著相,净土因初机,从著相入手,为方便故,究应要否破相?抑在何时期学习破相耶?(智恒)



答:初学之人,教相不明,遂有执空执有之病。要知有见须破,空见亦须要破,以二者皆不圆实也。既至学有深造,便知真空不离妙有,妙有即是真空,空有不异,然亦非有非空,若到此境,试问还破什么?



问:念佛人倘无发慈悲喜舍之大愿难于往生,对否?(智恒)



答:念佛为大乘法门,以发菩提心为正因。菩提心者,上求下化是。只求己生,果能正助双修,功夫精进,亦能往生。因净土一法,普摄根也,但品味不高而已。



问:既有正信念佛,念念相继不断,倘有故意犯五戒十恶者,能否往生乎?(智恒)



答:念佛贵心与佛德相合,存心犯戒造恶,净念即不相继矣。往生与否,何能此时预断,哪粒种子先熟,须看临终时遇何因缘而定。黑白二业,遇缘各起现行耳。



问:阿弥陀经中世尊言‘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注释言‘若只修自己好,不发菩提心度脱众生是为小乘,就是小善根,故要孝养父母,念经拜佛,修六度,十善,受持禁戒等之助行,方得生极乐’。若如此则经云带业往生如何?又鹦鹉及杀猪业者等一时念佛,听念佛,就可消业障带业往生极乐,他是罪业重重之辈,可证无小善,岂能修助行之六度、十善、五戒?弟无明不能理解望为明示!(吴伦炳)



答:系指何人之注,未曾说明,无从查起。且恐来问录此注时,尚有遗漏。净土三经,皆重正助双修,此是通义。取法乎上,仅得乎中;若取法乎下,试问将何得乎?此古人必策励修者努力上乘之苦心也。观无量寿经,往生列有九品,无量寿经,尚说边地。鹦鹉屠户,只有正行,虽得往生,但品不高耳。



问:依歧路指归等书之次序,念佛后念回向偈完了礼毕(课程完了)后,随即念地藏菩萨名号百声,或念观世音菩萨名号百声,而为祈祷病苦或福利,未知可否?(吴伦炳)



答:课外别愿,有何不可。



问:阿弥陀经末之咒语,未知念经后定一要念否、其咒未知有何能得大灵验否?念几回就能应验否?其念不在念经后,另在别处可以念否?(吴伦炳)



答:倘系往生咒,当然须念。其念诵次序,详列歧路指归。按持咒通例,十万遍谓之成就,其后作课时,三遍七遍二十一遍,皆可随忙闲而定。若问应验,是在诚心,又不能以次数作标准也。



问:阿弥陀经之解释云:念第一种回向偈‘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佛土甚多,恐有害怕须要念第二种回向‘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华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为稳当,不知如何?或二种一时同念不知可否?(吴伦炳)



答:心既存西方净土,弥陀自然知之。安有敲钟而鼓忽发声之理?不过此二偈,以前者为最圆满,居士欲统念,亦无不可。



问:念佛的十念佛,闻印光大师有言能可十念而已,不可用十念、二十念、三十念之法未知实否?因用十念未记数,二十念三十念四十念的记数容易,不知可否?(吴伦炳)



答:十念而已者,指念十口气之法,十念记数者,又另是一法,勿得相混。大师之言,岂有不实?可细心读之,不可误会!



问:愿生极乐,必须发度脱众生的大愿则可云云。未知其发大愿是不时有所心念,或念头就可否?或是要不时在佛前誓愿则可?但不论大小功德都要念回向偈,其偈是用第一种,或是用何?念偈是在佛前?或是在不论成何等之功德,同时在成功后随时而念否?(吴伦炳)



答:心须常存此事,更贵实行此事,方为愿不虚发。回向以第一偈为功德普遍,在家可向佛前,在外则心念一遍,诸佛皆知。



问:无量寿经四十八愿别行略解,第二不更恶道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国中是指西方极乐世界,生到极乐世界寿命无量无边,如何更有寿终?(慧性)



答:此须与第十五愿合观,其十五愿之大意,是寿命无量为原则。但或长或短,各随其愿,倘为欲度众生,往投浊世,即为极乐寿终时。



问: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教人修持方法,专念往生西方,万不漏一;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以心不纯,百中稀得一二。此兼修种种是甚么?(陆玄智)



答:佛法虽有十宗,归纳之可分研教行持两门。禅净密三宗,皆是属于行门。善祖之训,专为指净宗范内之法;兼者指夹禅夹密等行。



问:修净土法门可以带业往生一事,弟子想三皈依以前所作恶事属于旧业;三皈依以后若作恶事,即属新业。新旧业均可带同往生否?(陆玄智)



答:已经皈依三宝,便不应再造恶业。若一面念佛,一面造业,是染净二力互熏,究竟谁胜?岂能预料。染胜三途有分,不生即是不生;侥幸净力胜矣,胜即得生,即已生矣,试思业不带去,置于何处?



问:十方都有三千大千世界,不知西方亦是三千大千世界否?(詹秀)



答:经云西方有无量寿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等句,是知西方并不例外。



问:有人谓阿弥陀佛圣诞是十一月十七日,何以知之,出在何经?(王成一)



答:弥陀既非此世此土之佛,又以历法种种不同,何能知其诞辰。相传是日为永明大师寿诞,大师弘扬净宗,有小弥陀之称,故借是日以纪念弥陀也。



问: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什么纪念?(王成一)



答:相传二月系诞辰;六月系成道日;九月系出家日;此亦借日纪念而已。



问:为人祝寿诵阿弥陀经及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五百遍以上可否?但此时要用之回向文请开示!(陆天养)



答:回向文可念:‘愿消三障诸烦恼……’四句,余无不可。



问:为人消灾诵弥陀经及念南无无量光佛六字五百遍以上可否?但此时要用之回向文请开示!(陆天养)



答:回向文亦可念‘愿消三障诸烦恼’四句;或念‘愿以此功行,庄严佛净土……’等八句。但佛号直念‘南无阿弥陀佛’即可。缘阿弥陀三字,无量光明,无量寿命,无量慈悲,无量智慧等无不包括也。



问:净宗专以念佛拜佛为往生资粮,而般若宗(金刚经)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四句呵斥行者,此岂不与净宗教理完全相违,不知释尊是何密意?请示之!(方明)



答:一个法门,一个修法,犹之一把钥匙,开投一锁,其理正同。人手固有不可,结处无不一样,至举相违之处,只系因地上之分别而已。所谓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也。再举一例:如四方各地有人欲往台中,临行问路,答者对台北来者则曰向南进行,对屏东来者曰向北进行,台东来者则曰向西进行,清水大甲等地来者则曰向东进行,骤然听之,似是相违,其实是观其立场,应机施教。若诸人不起疑惑,皆能达到台中。倘以答者语言相违,不加信从,必皆取一方向而进,定有三人离台中转远也。



问:弥陀经中,六方诸佛赞叹净土,是不是释尊说此经时,六方诸佛同时赞叹?(陈净愿)



答:是。



问: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二十二愿中有云:‘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句,‘普贤’是现在普贤菩萨否?若是现在之普贤菩萨,云何阿弥陀佛因中即发愿修习普贤之德,其义云何?(陈净愿)



答:弥陀昔为转轮王,其第八王子名曰泯图,于宝藏王所,曾发大愿,彼佛号之普贤。廿二愿谓他方菩萨来生我国为众生故,游诸佛国,现修普贤之德,非弥陀自效普贤也。然现在之普贤亦即当日之泯图王子展转而现。



问:无量寿经云‘此土修行一日,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若此则何必求生西方?(陈净愿)



答:此是生死岸,彼是涅槃岸,成就有难易,所以必去。



问:阿弥陀经上西方极乐世界种种功德庄严,是实相或幻相?若说幻想实有其所,若说实相没有实景可见,如斯可说心相否’(智幻)



答:既信实有其所,往生以后,自有实景可见。



问:阿弥陀佛之九品度众生,是众生有九品往生之谓,若至西方极乐世界,尚有九品之境界否?(廖武卿)



答:往生以后,花开悟证均有迟早,是即品位不同。



问:如弥陀经义蕴注释‘求衣得衣,求食得食,’一节不知究属何意:若谓极乐世界倘要衣食,何谓极乐,晚自思‘极乐世界是不是不必衣食之境地?’若谓不必要,何必求衣食之念头呢?(林柳淋)



答:此为初机衣食之见未泯者,方便示相耳。



问:释迦牟尼佛尚须六年之苦修,韦提希夫人与五百侍女,为何闻佛所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得见佛身及二菩萨呢?(慧德)



答:承佛神通及威力加被之故。



问:自皈依佛法,勤念愿求生西,常常听讲,临终之时,若受障碍,不能往生岂不白费其功。在娑婆之时,似须先有师长或是亲友,已经往生极乐代为作证,来招同往西方,比较稳当?(慧德)



答:阿弥陀佛四八大愿,慈悲无量,神通无边。常以光照十方国,摄取念佛众生,不少暂舍,经训煌煌,难道还信不及?居士之意,以为弥陀之平等大慈,反不如师长亲友之私爱可靠耶?此层却属误解。



问:临命终时,全家能不哭泣,一意念佛,固在最有利益。别世以后,四十九天念佛以外,要诵什么经,为利亡者?再请问头七至满七,有用什么方法超度好?(慧德)



答:不必多生分别。既是净宗学人,只诵六字洪名,往生咒,弥陀经,便极妥善。如喜多加,可诵毗卢遮那佛大光明灌顶真言,或大悲咒,或拜弥陀忏足矣。



问:早晚念佛,日间为他项工作未能持念,又未能即时茹素,尚食三净肉,未知于净修有何妨碍?(葛晓凡)



答:檐溜穿石,要在恒久,晨间之课,关于一日薰习,不可疏忽,宜早起半点钟去作。果忙,但取十念法,不过五分钟时间,似乎不难作到。余时亦可散持,现食三净肉并无妨碍,但希功与慈悲并进,以达到纯素为佳。



问:阿弥陀经摘注接蒙内释提桓因(疏钞撷)‘此云天主即帝释也。迦叶佛灭时一女人发心修塔,卅二人佐之,今王忉利统卅二天故曰天主’。此迦叶佛应不是当时在座听经之摩诃迦叶,请示迦叶佛系何时人?(葛晓凡)



答:迦叶佛乃过去劫七佛之第六佛,并非释迦佛之弟子摩诃迦叶也。



问:净宗以专心念佛为往生成佛之道门,禅宗则以难言绝语,专求向上一著,呵佛骂祖,若念一句佛,漱口三日等事,此则都与净宗念佛之旨乖违,但谁为究竟之正门?请乞一示!(方明)



答:禅家呵佛骂祖,是为逗机不得已时偶然之事,并非以此为专门,切勿误会!禅净两家之法,皆是大乘了义,不过起手方法少似不同,净家有相易入,禅家离相难寻,至其归元并无二致。



问:追顶念佛据说治妄想之最佳方法,有位朋友问我说:‘我的妄想炽盛,你说追顶念佛可治,那么追顶念佛怎样念呢’!未知若何念法?及何经有说及?祈示之!(吕顺运)



答:‘追’作追逐不舍讲,‘顶’作顶接不断讲,即前句之末字方去,急追一句接住,如钻木取火,不使少停。又如奏乐,必字字逐拍,不使走漏。此法经中未言,乃系古大德经验之法。



问:据说命终后八小时方可移动,设若精通念佛之辈,命终后即随佛往生,何必再等八小时,方可移动,其理若何?(吕顺运)



答:众生命根系第八识,投胎先来,死时后去,余识舍时,即现死相,然实非真死。今医学界已有证明,在现死相之八小时内,谁能知其第八识何时始去,此为策万全起见而取此法。(饬终津梁一书内详)



问:为何学佛人(在家出家)每逢相遇,皆揖手云:‘阿弥陀佛’,这是不是把阿弥陀佛当世俗问候之用?或有其他用意,祈示之!(吕顺运)



答:至心念阿弥陀佛一句,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此语最为吉祥,相逢称诵,祝福之意,且使对方一历耳根,八识田中得到佛种。



问:无见顶相与肉髻,是一是二?(大宽)



答:观佛经三日,佛顶肉髻,生万亿光,光光相次,乃至上方无量世界,诸天世人十地菩萨亦不能见。据此,无见顶相,是指顶光也。



问:坐念佛号,有跏趺,吉祥,降魔各坐法,弟子以年龄稍大,全趺半趺皆不可能,拟采用吉祥二坐法,不知二者以何者为善?及其坐法各如何?请详示!(大宽)



答:跏趺有单结,双结之别,不论双单,左加右上为降魔,右加左上称吉祥。坐时两手掌向上仰,如降魔坐,左手即加右手上;吉祥坐右手即加左手上。两大指尖接抵,此名定印,安于脐下。头脊正直,鼻与脐取一直线,各种坐法,任意自择,久坐麻木,亦可换腿。



问:观经观世音菩萨,项有圆光,中有化佛菩萨,无量诸天,举身光中,五道众生,皆于中现,既度五道众生到极乐去,因何留一道不摄,岂不有背慈悲平等乎?(双木)



答:天人畜鬼四道皆有修罗,言五指即含修罗在内,各经中亦多有语五道者,若为易于明了,则又言六道耳。经文并非故留一道不摄。



问:净土按台宗教义,分为四土,末法众生带业往生者,生于何土?(双木)



答:四土往生,但论行持之功夫而分其证得,并不限于何期行者,证何等土也。



问:当失眠苦不入寝的时候,想起来坐一会,但不知佛教打坐之要领?(郑敦)



答:失眠之人,最宜右胁而卧(即侧身右方在下),两足叠齐,右手托腮,左手搭胯,瞑目调息,放下万缘。心中默转‘阿弥陀佛’四字,再用耳听(心转自有声相),能入眠固佳,纵不入眠,念归于一,亦得息养。若要打坐,亦是万缘放下,默转佛号。其坐法参上页答大宽居士之问便知。



问:月刊上常看到莲邦国,而是否以佛化国家联邦之称?(郑敦)



答:阿弥陀佛愿力之极乐世界,莲花最为微妙特殊,故称极乐世界为莲邦。由今中国以梅花为国花,日本以樱花为国花,称梅称樱,便可代其国名耳。



问:念阿弥陀佛经之声音宜拖长好还是短促好?每日至少宜念若干?(郑敦)



答:拖长及短促,皆不相宜。当如小溪流水,不急不缓,念多念少须酌自己时间。但既念阿弥陀经,诵毕宜持弥陀圣号几百声乃至数千声,阅前赠学佛浅说,及歧路指归,自明大义。



问:净宗以九品莲花为父母,他宗托何物为父母呢?(陆天养)



答:净宗是横超三界,带业之识往彼极乐,托莲化育而生。待悟无生,直证佛果,则无所谓生矣,是往生与成佛为二层阶级。他宗是竖出三界,断尽诸惑,见性成佛,即性是佛,安用依托。



问:阿弥陀经说,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为何因要供养他方佛呢?(陆天养)



答:供佛积功德,闻法增智慧,若功德智慧不圆,安能成佛?不积不增,岂能圆满?释迦世尊,亦曾于过去世供无量诸佛,观世音菩萨亦复如是,故皆圆成种智。往生之人,在未证补处之前,必须上求下化,觉行双圆,方得证补处耳。



问:专一持佛的圣号与持往生咒的成就功德有何差别?(邓慧心)



答:并无差别。但事忙人,持咒不如持名方便;临终时持咒不及持名容易耳。



问:临命终时,能得正念,却是西方阿弥陀佛来接引,或是自己心佛来接引呢?(慧贵)



答:是西方极乐世界弥陀来接引,经训煌煌,何必疑惑。但西方弥陀,乃我平素心中想念之佛,故又说是我心中之佛,恐君误会。今举一例:如我与父母远离多年,心中日夜想念、写信拍电,催来相聚,一日我之父母竟遂我愿而来,便可说我心中父母来也,其理如是。



问:念佛人积欠债务,到命终时,不幸还不清楚,能带业往生吗?或是再轮回还他欠债呢?(慧贵)



答:真实无力偿还者,是无贪吝恶业,或不妨碍。若一面念佛求生,以西方作逃薮;一面贪吝世财,起赖债之心。念佛既不为上求下化,因已不净,再加贪吝之心,此两粒种子起现行时,试问结什么果?不过问中云‘不幸’两字,自是属于真实无力一类。



问:有一夜晚课后,对菩萨祈求世间法之事,当夜随时得梦老师,对我说祈寿命,这寿命是当生之寿耶?抑是求生西方之寿耶?(慧贵)



答:梦多幻妄,本不足凭。因世法求菩萨,而梦他人,或是菩萨化现,亦未可知。告君祈寿,当是教祈无量寿命之常乐我净。似不能教祈浊世不究竟之短短寿命也。



问:弥陀经‘昼夜六时’,西方既无昼夜,哪有六时?(慧贵)



答:雨花一次谓之一时,莲合谓夜,莲开谓昼,彼之昼夜时分,佛顺此方说耳。



问:‘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佛位平等,如何又有等级?(慧贵)



答:此存指度生愿力而言,佛在实智上平等,在权智上少有不同耳。



问:净土宗带业往生之说,似与因果之理不相符合,造恶之人,只要念佛,便不受罪报,反生极乐,此话果然,谁肯自己刻苦去作善事?(游玉耀)



答:一切善恶念头善恶造作,总名曰业。当起造时,即是一粒种子(习气异名)印落八识田中,异日遇有增上缘,发生作用,能牵八识,六道投胎。通途法门修行,专为消灭此类种子,名曰断惑。至断净尽,便是涅槃。念佛法门,是止息善恶念头及造作,单提一句佛号,印入识田,旧日种子,不遇增上缘,无由而起作用。佛号种子(念即由心,是心是佛)愈积愈厚,时时有增上缘,能得先起作用,报尽生西,惟旧种依然存在,故曰带业。生西后,旧种仍须求断,方证补处,是与通途之法,始异而终同也。若谓只管造恶,而以佛号作护符,则误会矣。



问:一生造恶,临终十念,即得往生。如此则不妨只管造恶,待到临终,专作十念可矣。又何必日日苦修乎?(游玉耀)



答:指夙有善根,一时著迷之人而言。若非夙有善根,健康之时尚不喜闻佛名,何况四大分离万苦交煎之际,而能念佛乎?观经下品下生,固云临终十念,要在‘至心’二字。至心是放下万缘,彻底专精之谓。俗子待到临终,皆是多所依恋,决难念佛,安能还发至心。此时能发至心者,定属夙根深厚之人,不容借口侥幸。



问:念佛之时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但在要完之时,为何只念‘阿弥陀佛’四字,是有甚么关系吗?(慧霖)



答:先念缓,后念急,急时四字易念耳。



问:听老师在说法之时,讲阿弥陀佛四字,就包含三藏十二部经,又是经王和咒王,那么还是有阿弥陀佛这人没有?或是仅仅的一个经王咒王的代名呢?(慧霖)



答:此须分二段答覆:一、‘阿’字为一切梵字发音之初,无‘阿’字即无一切经;又为八万四千陀罗尼之心,无‘阿’字即无八万四千陀罗尼。仅此一字,亦可曰经王咒王。是显密二教均不能离此一字。若讲四字胜义,显教各大经中处处指归,人多晓了,不必覆赘。兹就密教言,‘阿’字总表佛部,具理智不二义。‘弥’字总表莲花部,具生法二空义。‘陀’字总表金刚部,具坚固不坏义。所说包括三藏十二部谁曰不宜?二、上系解释四字胜义,何可疑无其人,净土三经,所说甚详,弥陀乃为极乐导师,不过此尊导师洪名,已具此不可思议功德耳。



问:弟子自学佛到如今,为什么没有听说过阿弥陀佛的圣诞?(慧霖)



答:阿弥陀佛,乃法藏比丘修成,弥陀经曰:‘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再说到法藏生时,无量寿经曰:‘过去无量不思议无央数劫……有大国王名世饶王……弃国行作沙门号曰法藏’。如此久远,年尚不知,何能知其月日。今人以旧历十一月十七日为弥陀圣诞,相传是日为永明大师诞辰,借来纪念弥陀。



问:年少而至老只念佛求生西方,与闲时少研佛理,将尽能力救脱众生,如何方好,有何不同?(慧性)



答:发菩提心是净业正因,念佛是上求佛道,研理是广学法门,救脱众生是下度众生,此三者均是菩提心。应并尊重,不可轩轾。



问:定课念佛时妄想心继续显出,心不想佛,耳不听佛,在念日子不久,亦念不多声(约念一千多声),知念多声始可断妄,但无时间,如此者,只可种善缘,亦能生西否?现事多乱心甚重,暂停待将事少,才开始定念好吗?(慧性)



答:至心十念,亦可往生,何况日课千声。凡夫家居,安能无事,若待事少再念,则永无能念之时矣。要在自己观机利用时间,作事用身用手,念佛用心用口。定课但能早起半点钟,即能照作,散课随时随地,皆可执行,不管心乱不乱,总是一直念去好。



问:又普门品中:‘若有女子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菩萨是度众往西,岂有度众生出生娑婆世界乎?(陆天养)



答:生西必闻法信修,方能成就,其有众生,但修人天福报,不发出世大心者,自不能超出娑婆。菩萨即以此类众生,而与求男求女之人;实以此众,佛缘未熟,本在娑婆,行一时之权智,满求者之心愿,并非度众出生娑婆也。



问:佛有三身:一、释迦佛,二、大日如来佛,三、弥陀佛,实一佛之德,所流出之三体也。大日者,释迦之法身;释迦者,大日之化身。亦分为:释迦教,大日教,弥陀教三教。为弥陀者之身,究为何身?释迦教大日教所为何解?(管新盘)



答:此密家之说,释迦教即显宗,大日教即密宗,弥陀教即显密双融之净土宗。既云大日为法身,释迦为化身,弥陀自是报身矣。



问:净土宗,依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三经为宗,遵以念佛,藉他力而求解脱,我等愚夫愚妇,因时间及事务关系,未能读诵两种寿经,专念小弥陀经及念佛,临命终时,倘一心不乱,是否违犯未诵寿经?可否往生净土?(管新盘)



答:净土三经,各有其用。无量寿经主广修六度万行,观无量寿经主心作观想,阿弥陀经主一心持名。研教时不妨广学,修法时贵在专一,果能依弥陀经持名有恒,决定往生,况能持至一心,更千妥百稳矣。



问:一般居士,现为国家服务,对于佛示,求解脱法门,因俗务琐事羁身,未遵奉行,除每日念佛后诵弥陀经外,始终未能奉行佛示法门,可否往生净土?有否违犯居士戒?(管新盘)



答:日诵弥陀经及念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0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便是奉行佛法,身在含元殿上,何必更问长安?至云居士戒,乃另为一事,须依他正受,今虽未受,凡属佛子,杀、盗、邪淫、妄语、饮酒,亦须发心自戒耳。



问:念佛人因疑未断尽,信不坚固,往生边城,若然往生边城,是不是有佛接引?抑或自己往生乎?(智梁)



答:化佛接引,不过莲花不及开耳。



问:古德常有净业功成,平时或临命终时,每有见弥陀,见观音、势至或诸菩萨,吾人所以能认识不常见之客其名是谁,必有人介绍,才能认识。若佛及菩萨,突而其来,并无人介绍,亦无自我介绍,何以能认识乎?能保不差误乎?(智梁)



答:三圣乃我平素意念已久之相,届时当如念而现,不过更加庄严。再举一喻,梦中所见之人,并无介绍,有时亦知其名字,理与此同。



问:自友启示宗教的信仰,自心信念持行学佛念佛之时,心猿意马侵扰菩提果园,是否障深业重?(黄重富)



答:障深业重,娑婆之人,大抵皆然,不止居士。念佛心乱,是功夫尚浅,应有理象,不可急躁,以求速效。只宜念时字字清楚,自听字字清楚,再从一至十(一气三句再三句后四句)记数清楚,久久自能一心。



问:东土难生,人生难得,佛法难闻,明师难遇,而我东土已生,人生已得,佛法微闻,明师未遇,有志入释门修真,远离六道轮回之苦,不合家境窘迫,家务缠身,是否无衲福之缘?(黄荣富)



答:东土二字错记,乃是‘中国难生’,中国指一国之中心,别于边地。净土法门,有师固佳,无师亦能看书自修,而成功不限于出家也,但肯发心,无须择境。



问:夜眠之时妄想顿生,想而不想,不想而想,往往魔军随时随地进攻灵山之境,仓猝之时,持佛挡退,息而复来,是否精神衰弱或者戒定未持?(黄荣富)



答:此仍功浅现象,是精神衰弱,亦是戒定无力。眠时宜默持四字洪名,(不念南无),不管有魔无魔,只是醒时便持。



问:阿弥陀经云:‘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时经行’。极乐世界为出离三界之圣域,岂尚有食欲乎?佛是否尚有饮食之欲乎?请释其疑!(叶普开)



答:凡夫界之色空二天,尚无食欲,安有佛陀还存食欲之理。极乐世界之饮食,一为带业往生未断习气之众生而现,然亦是意食。二为六尘说法,以使此土众生起极欣极厌之心。



问:或疑金刚经无相,净土有相,二法如何相融?(林梦丁)



答:仅入手修法不同,但净土之寂光,亦是无相。此皆是一真法界,有何不相融处?



问:魔术(如走阴之类)敢观地狱相,云何不敢观极乐世界相?(吕慧良)



答:外道之智,只知高者为天堂,低者为地狱,高者自知无分能去,只好说些地狱鬼话,欺骗愚人。至不观极乐世界者,彼于佛经毫不了解,又安足以语取道。



问:观经中观世音菩萨放六道光明,救六道众生之苦厄,那么三恶道之众生,到底菩萨救他们往什么地方去?(吕慧良)



答:要须视其业力及夙根深浅而定,恶业浅夙根厚者,亦可顿出轮回,反之则次第渐超耳。



问:持名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时,是否即能现佛,如不能一心不乱,恐不能往生吧?(白洁卿)



答:不问现佛与否,得到一心,自是最好境界。纵得不到一心,只要临终正念分明,亦能往生,但品位不高耳。



问:持名念佛外,必须想佛威德相好,种种光明,极乐世界种种庄严,次第观想,观成就时能往生西方,如观不成或单观相好光明,极乐世界八功德水,或诸宝行树或诸鸟之音,是否一样能观成功?这样观法,是否合理,可不可往生?(白洁卿)



答:持名与观想,原是两事。古人曾主兼修,后来渐主分修。即持名者不必兼观想也。至云单想相好光明等,亦甚合理,即为第十三杂想观之法,理事不违,安能不生。



问:龙舒净土文中,云持是咒‘满二十万遍即菩提芽生,满三十万遍即面见阿弥陀佛’,此是与念佛入定一样道理否?(许炎墩)



答:此亦克期求证之一法,如持名之一日至七日义耳。



问:弥陀经中‘今现在说法’一句,是否随时随地念念至宁静地步,观想经中妙境,就是闻法?(张廷荣)



答:小弥陀经未教作观,不必如是著想。此句不过云今日之时,弥陀亦正在极乐说法也。



问:偈中之‘我今大皈依’句,若但皈依二字,则学人亦粗知其义,今加‘大’字,其义为何?(陈如德)



答:此有三义。一者佛之法身遍满法界,我之心愿亦随之遍满法界。如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云‘归命尽十方’,是其一例。二者古德云:皈依阿弥陀佛,即是皈依一切诸佛。三者阿弥陀经云‘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量寿经及观经皆云:弥陀光中化佛无数,我今皆皈依之。备斯三义,是故云大。



问:尝阅净土古德语录中云:‘极乐世界,纯是大乘菩萨之境界’。而观经中品上生章中,有说苦空无我四谛等法,又往生者,复有证声闻小果者,其义云何?(陈如德)



答:昙鸾大师注优婆提舍愿生偈云:‘声闻以实际为证(三德中只乐涅槃)计不应更能生佛道根芽。而佛(指弥陀)以本愿不可思议神力摄令生彼,必当复以神力生其无上道心’。又云:‘安乐国不生二乘种子,亦何妨二乘来生耶’。据此,是未生在因地时本修小乘,生后不执著实际,终能回小向大,故云极乐是大乘根界。请细体观经,上三品在因地皆修大乘,故生后证果皆为大乘,中三品因地修闻小法,生后故先证小乘,下三品生前虽未修行,但临命终时,所遇知识,为说大乘,故生后上生者得入初地,余二发心,俱是大乘。知乎此义,是因是果,理方无碍,知乎前义,极乐毕竟是大乘界。



问:弥陀经中云‘出广长舌相’,为是表法,为是实有其舌,遍覆大千?(陈如德)



答:此有二义:一者佛身充满大千,舌相自然遍覆大千。二者佛音播到之处,即等舌相覆到之处。



问:观经下品下生章中云:‘莲花经十二大劫乃开’,此‘劫’为是数西方之日数,为是娑婆之劫数?(陈如德)



答:是指娑婆之劫数。经云‘彼佛国土,无有昏暗,火光日月星曜昼夜之象,亦无岁月劫数之名’。又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上品中生,七日即得无生一段云:‘七日者,恐指此间七日,不指彼国七日也’,据此,故知是指娑婆。



问:老师在佛七内开示中嘱:专心念佛,即使不能得一心不乱,也有功德及好处。我们念佛者存此心理是否太执著功德?(王镇芬)



答:七中所说之功德,是说虽未得到一心,亦除去妄念不少,较不结七念佛者,所得境界,未可同语。今借物喻,得一心者,假如十五满月,未得一心者,或如十二十三之月,然较初一二之月,则大不相同,所言指此,非谓世间之有漏福报功德。



问:听经时曾记得说过佛在心内,西方即在眼前,若是把心收在一处就会看到吗?(慧霖)



答:看到看不到另是一回事,要至心念佛,这佛总是在汝心中,如月能照水,若水浊时,则月不现,月虽不现,非月不照。



问:念佛果到万缘放下,一心不乱,就会得到神通吗?(慧霖)



答:这却不一定,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境界,纵然得神通,也非念佛的本旨,此心切不可存。



问:有念佛者因生产病死,可往生否?(佚名)



答:只要正念分明,当然往生。细揣来问,或系怀疑产妇身体不净,佛嫌污秽,而不来接;实则人不生产,亦属不净,试看九窍流出者为何物?即能明其不净矣。不过产妇之不净表现,特别明显罢了。感佛来接,纯在乎心,如池水澄清,天月自现,若单论人身,原是三十六种肮脏物体假合而成,根本就不清净,至于平素敬佛,沐浴涂香等,仍是心理表示洁诚,而体中之脓血尿粪,何尝洗去。



问:晋唐高僧,取经来到中国,以后的众生,都有经法可看,才有成佛的往生的;但是十方三世一切佛,不知怎样成佛往生的?(普慧)



答:既有十方三世一切佛,就有十方三世一切法。



问:若三宝弟子,没工夫听经,只在家作功课,吃长素,守五戒,能往生否?(普慧)



答:正因一心念佛,助缘能守五戒,决定往生。



问:佛徒发愿超升西方,而志不在救脱众生,是否为自私,是否有违释遵慈悲宗旨?(管新盘)



答:如此小心人,并无菩提心,当然有违释尊慈旨,纵能精进往生,恐品亦不能高。



问:吾师叔公他平日念佛,勇猛精通功行高深。但到临终时,他父母均在他面前哭泣,势甚悲哀,未知如此可否往生?(吕顺运)



答:如正念不乱,无碍往生。但遇此环境而能不乱者,非有真实功夫,不能作到。



问:如平时有暇学习歌赞固然很好,但若无暇,犹以念佛不学歌赞,此亦可否?(吕顺运)



答:歌赞乃是礼仪之一种,念佛乃是修道之主体,不学歌赞,并无不可。



问: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和法界藏身阿弥陀佛,和极乐国土阿弥陀佛,其是否同一阿弥陀佛?各何因缘望释是祈!(吕顺运)



答:既云同名同号,当不是一,此世尊教人省时而念多佛之法。法界藏身弥陀,即云弥陀之法身周遍法界,随感应现。极乐之弥陀,虽云别是一尊,若准法界身讲说,与多教之同名同号者,说是一非异,也未尝不可,极乐弥陀之因缘,详载无量寿经,文繁不能备述。



问:‘唯心净土’此是表明心能做地狱,能做天堂,因之净土亦不出心外否?‘自性弥陀’是指自己之佛性否?(吕顺运)



答:如是如是。



问:在家居士,佛理欠明,又未受过教育,性更鲁钝,欲入涅槃,有何方便之法?(王慧锦)



答:净土法门,三根普被。一句弥陀,只要深信切愿,念念不离,往生西方,即等涅槃。此是最捷便稳当之法也。



问:往生西方,身体既是化生,不知用手去摸,可有形质?(慧霖)



答:经中浴八功德水,以衣朑盛众妙花,足托莲花,飞乘楼阁,岂非皆是形色。摸之当然有形,如梦中之身,虽属意想而生,行动触摸,尚似有质,能起作用,可以思悟。



问:念弥陀是借弥陀愿力往生,念己名是否也可往生?(佚名)



答:按无量寿经,弥陀在因地为法藏比丘时,曾选二百十亿佛刹庄严之相,修习五劫,方造成极乐净土,更发四八大愿,专接念佛众生,俱蒙世自在王佛授记印可。请问居士之土何在?往生何处?如云希望亦生极乐,而既念己名,是与弥陀愿力无涉,何有感应?此等于撒豆种,希求生瓜也。



问:念佛有疑之人,往生边地五百年可以见佛,若即悟者可以随时见佛否?(林慧兰)



答:五百年者,言其最长之时耳。如云人生百年,其实一岁二岁,十年二十年,俱有死者,处边地者,若果有悟,随时花开见佛,不待五百之数。



问:生在边地莲花胎生,胎生与人类同样否?(林慧兰)



答:胎为不自由之譬喻,其实亦是莲花化生耳。



问:佛家众生平等,极乐世界有分阶级各修道果之差别,岂不是不平等吗?(林慧兰)



答:众生皆具佛性,在因地时及究竟果位时,无不平等,但修证过程中,以遇缘及勤惰而有种种不同,故有顿渐取果等级之不齐,若加精进,皆能到一生补处,何有差别?



问:阿弥陀佛法门(包括三藏十二部经在内)不知大慈大悲是包括些什么?(周慧德)



答:凡普拔众生之苦,普与众生之乐,便是大慈大悲。三藏经典无不句句说此。这可以说大慈大悲,包括世出世间一切万法。三藏十二部是经之体,大慈大悲是经之用。



问:六祖谓:‘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此点之意未知何在?(林梦丁)



答:阿弥陀经中分明说:‘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据此,西方人焉有再重造罪之理?六祖岂有不知?此为防范禅家学人,不求自心,及不能专修之方便语言耳,修净学人不可误会!



问:佛家的修行,单念佛未免过于消极,若全世界统统念佛,即无有种种事业的发达是不是?(张庆祝)



答:念佛是修参心性,属于学;发达事业,是庄严刹土,利益群生,属于行。念佛譬如儒家之可格致正诚,发达事业如修齐治平。有学方能起行,心端方能利众。极乐净土,为法藏比丘精勤求索,恭慎修习,满足五劫之所成就,种种庄严,超过一切佛刹,专为利益众生,念佛即是学佛,果佛徒都照法藏比丘榜样去作,行为是不是消极?事业是不是发达?



问:观世音菩萨是西方三圣之一,辅助阿弥陀佛救度众生,有人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其人将来往生如何?(达文)



答:如发愿求生西方,念观音圣号,亦有往生可能,但不甚如法,因净土三经中都教持弥陀圣号也。不求生西,而有别愿念观音圣号者,当不往生,以无其愿也。



问:无始的无明,即无终的无明,念佛生西,能永脱轮回,是无明的终止,这岂不是有终吗?(李鋡荣)



答:无明只可言无始,不能云无终,诸惑俱断即是无明终时,但生西者,有断尽者,有未断尽者,所云带业往生,即是未断之类,故生西可说脱出轮回,不可说无明终止。



问:佛无挂碍可是阿弥陀佛发愿度众生,念彼佛者,接引往生,这不是有挂碍吗?(李鋡荣)



答:未断二惑,发大悲心救度众生,名曰爱见大悲,此是执著人我相而起,尚属虚妄不净。佛智如大圆镜,虽森罗万象来即应现,实则空无所著,安有挂碍。



问:念佛人每日精进,实行,万一有障碍,死后是边地往生,到了边地,心知念佛,五百年后就可见佛,闻法成就,假若心不知念佛五百年后到哪里去?(钟智)



答:往生边地,是未能深信有疑之人;但虽生边地,已无娑婆之种种恶缘,智慧自比世人高出百倍,焉有不知念佛之理。



问:造善恶业,得决定果,果如不能转移,如何人死念佛,念经为他超度,能转业往生呢?(姚慧芳)



答:业因如坚冰,佛号经声如炎日,冰遇日射,总要融解几分,恶因由经佛功德之力,可以减其成分,故应结重果者,得以减轻,若说生前自己不修,死后凭人超度,便生西方,恐不如是容易。



问:往生西方决定莲花化生,若往生其他佛土,是不是亦莲花化生?(智梁)



答:不如是。此世间乃释迦佛土,人是胎生,可以类推。



问:地藏菩萨度众生,是度往西方,抑或他处?(智梁)



答:此随众生之愿,不限西方。



问:莲宗初祖慧远大师,三昧功成,定中见佛,又见先化者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刘遗民等随在弥陀之侧。然而生西众生,应弥陀愿力,莲花化生,形貌无差别,因何能识别其生前人相乎?(江印水)



答:所见之相,系由心中旧影变现,所来之相,亦为对方心念应化,如往朝普陀,所见观音,原无一定之相也。



问:娑婆世界,有国境及十法界,极乐亦如此否?(吕正凉)



答:极乐平等自由,世界大同。只有弥陀宣教,并无分疆立政。法界只有四圣并无六凡。虽有人天之名,为顺余方故。



问:蕅益大师云:得生西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观圆瑛法师之劝修念佛法门内记载八哥念佛临终生西,飞禽虽能言念佛恐不能发愿,若无愿力,亦得往生西方吗?(林梦丁)



答:此鸟定已发愿,按此事曾谓八哥学僧念佛,主人甚喜,送与僧寺。后僧常对开示有念及无念二种念佛之法,鸟似领悟。据此当可推断,僧既常对开示无念最高法门,岂有不教通常发愿之法。鸟似领悟,又喜念佛,必其眼见佛僧,耳听呗韵,有羡慕三宝之心,羡慕即是愿也。



问:一般愚夫愚妇,但能念佛,并无愿力,此等之人,临终得生西否?(林梦丁)



答:并无求生西方之心,只恐仅得福报耳。



问:净土法门,以一句佛名便可往生。但不懂佛法,不研经典,只知念佛不管他人。大家都这样,岂不变成‘各扫自己门前雪’,而将来势必无人继续弘扬佛法了,不是连净土法门也无人知道了吗?(维宝)



答:无量寿经(不限魏译)谓:往生正因,发菩提心(即四宏誓愿),持诸禁戒,饶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与之,作十善业,要当孝顺,至诚忠信等。观经主张,慈心不杀,具足众戒,读诵大乘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等。弥陀经提出: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以上三经,乃净宗根本典籍,并未教人不研经典,各扫自雪。本宗更有一重要意义,即求生莲邦,原为速证菩提,回入娑婆,普度有情。实非自求享受。不过众生根器互异,有不能研经度生之辈,也能持名得到自了。净宗三根普被。居士所疑,只是其中一类而已。



问:我们凡夫三毒深重,念佛能得生西,这样容易,佛陀何须说以外许多法门呢?(智荣)



答:饮食口味,各有不同。酸甜苦辣咸淡,必须具备。因一味不能合众口,自知度生只用一法,亦不能普契众机也。



问: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当是愿力第一,但世自在王佛乃弥陀授记之佛,为什么愿力比弥陀反小?(李鋡荣)



答:弥陀第一,亦不仅限愿力一种,至于愿力大小,更不能受师生之限制,青出于蓝,冰生于水,弟子胜师,本是常事。



问:禅宗不念佛求生,亦多有证果位者,他到何处去呢?(李鋡荣)



答:证极果者,无所来去,但未到此位,则随其所证,而有其处。或七反人天,或一来不还。证无生者,则十方世界,任运而往。



问:他种法门,功夫不成,不能证果,亦能带业往生否?(李鋡荣)



答:带业往生,乃净土宗之带有惑业,而仗佛力往生极乐之独具名辞,他宗只取断惑证真,不能袭用。倘问能生极乐与否,则毫无是因,安有是果。



问:我们对念佛往生,都深信不疑,为什么经上偏说此是难信之法?(智海)



答:多人心理,对于深奥奇妙的事,往往解而后信,净土一法,乃佛果境界,地前菩萨尚不解所以,故说难信。诸位听经多日,已明粗相,故能起信。



问:平时念佛,已得三昧,临终忽遇十种恶缘,不能念佛的,当作不能往生论;但此人仍在六道,其果报又怎样?(智海)



答:果得三昧,虽遇恶缘,不及念佛,但其心识终不颠倒,未必不能往生,纵然不得往生亦当生人天,福报深厚。



问:文殊普贤马鸣龙树诸大菩萨,都是等觉,十方世界,本来可以任运往生。为什么都愿往生极乐?(赖栋梁)



答:为体世尊法演净土彻底悲心,特示楷范,藉劝赞故。



问:弥勒菩萨,亦是弥陀法会中世尊的亲教弟子,为什么不往极乐,而居兜率呢?(赖栋梁)



答:受世尊之嘱,继在娑婆成佛,以度五浊秽土众生故。



问:十方菩萨,不求生西者,未知能完成佛果吗?(赖栋梁)



答:倘能自力断尽诸惑,亦可渐圆佛果。



问:念佛须万缘放下,未知心中之愿,可以放下不?(赖栋梁)



答:念佛万缘放下,是摒除一切,专注一境,念佛如法者,声声皆是信愿行之结晶,犹如火暖光三者而不可分。兹欲将愿放下,等诸取火而不欲有光。若果单提念佛,不取信愿,便同禅家照顾话头,已非净家通法矣。



问:平素念佛虽然有恒,至临终自身朦胧,且亦未得助念,能往生否?(智海)



答:朦胧即是昏沉,临终得生要在正念分明。预防昏沉!仍是助念稳当,而家庭佛化,亦是助念之先决条件。



问:扬声念佛与默念,其所得之善根,有没有差别?(智海)



答:扬声除昏沉,且能使他闻到佛名。默念易入定,于环境不便,可作密行。各有其利,相机择用,不必拘泥。



问:经云:称念地藏菩萨圣号的功德,胜过其他菩萨名号万倍。如是我们朝夕功德,亦需要称念否?(廖一辛)



答:素知居士本修净土,今如发愿称念地藏菩萨圣号,宜在课外别诵。缘修持一种法门,皆须依法而行,不当任意夹杂也。



问:无量寿经内法藏比丘,闻世自在王佛宣说二百一十亿佛刹,说是法时经千亿岁。当时法藏比丘,虽行菩萨道,但尚是比丘之身,何以如此长寿?(廖一辛)



答:一念能横彻八方,竖穷三际。上句易解,下句难明。经云:‘如来正觉,其智难量,无有障碍。能于念顷,住无量亿劫。身及诸根,无有增减。所以者何,如来定慧,究畅无极。于一切法,而得最胜自在故’。基此经文,说法虽云千亿岁,只不过念顷耳。法藏比丘当时承佛定力所摄,亦能念顷住千亿岁。兹举一喻,以明其理,如枕中记,黄梁尚未煮熟,而卢生一梦,竟完成富贵功名子子孙孙,数十年之事业;再如演电影,亦能将数个月之事,在两个钟头以内演完,均可类推。



问:无量寿经,法藏比丘听法千亿岁,成就庄严佛土。满足五劫,自与凡夫之比丘不同,因何尚称比丘?(江印水)



答:此经前段多述弥陀过去因地,故经文曰比丘。后段述到果地,则不如是称矣,乃行文之法使然。



问: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之句,若无善根福德,自不能感佛接引,尽人而知。何须有此赘言,内中含有他义否?(江印水)



答:此处‘少’字,不作无字解。乃作多少之‘少’字解。义云:往生因缘,固赖于善根福德,但不可以少许善福,藉图徼幸也。



问:极乐世界所有一切人物,是幻相或者是真有色身?地狱道同此否?(简国垣)



答:吾辈现在色身,即是幻相,以相虽有而体实空故。相乃众缘和合而起,然即有相矣,自起作用,故依众缘而有三受,极乐证分四土,而实报庄严之人物,亦可云体空相有。地狱同此。



问:诵经念佛行善,确信有无量功德,可能消灾解厄,可是大阿罗汉目犍连,何以不能避其不测之灾?(简国垣)



答:灾厄是苦报,先必有其业因;消解略分灭尽转轻制伏三种。偈云:‘罪若起时将心忏,心若亡时罪亦亡’;是谓业尽情空,觅心尚不可得,何有于罪,此属第一种。金刚云‘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此属第二种。诵经念佛行善,心力俱猛,能使识田种子不起现行;如法华经普门品之称圣号临时免难,观经之十念往生,均属第三种。目连尊者被害之后,曾至舍利弗尊者处,自称夙业甚重。观此知尊者所遭,是属于第二种之转轻,惟尊者果已圆满,彻知宿命,甘心受之,借此了一段公案耳。



问:念佛可以往生,若心还常起三毒者,亦可往生否?(张庆祝)



答:三毒即是惑业,净土法门,原能带业往生,以惑虽未断,时得念佛之力抑制,使之不起现行(不可引以石压草语误会),而令念佛之种子成熟,即得往生。但未断之惑,不可加增上缘助起现行,若起现行,便为往生障碍。



问:有人说:假使我们统统往生西方,这娑婆世界,岂不是要没有人了吗?(一读者)



答:无量世界众生的神识,由业力牵引,互相来往,此去彼来,何能无人,纵使无人,亦无甚可惜之处。譬如监狱里囚人,全部被赦,而被赦之囚人,能不能踌躇不去,反自忧曰:我辈若全赦出,岂不空了监狱?



问:有一位大学生,他说如果你先证实确有极乐世界在西方,那么我才信佛。请教应怎么答覆他?(廖先生)



答:证实问题,有种种不同,以因明三量之法为最逻辑。一、是‘现量’,如眼见色,耳闻声,此是现前之证实;有时走不通,即须用第二法‘比量’,譬喻隔墙起烟,证知下边有火;此法有时也走不通,只得采用第三法‘圣教量’,此是根据圣人之言作证,因圣言均是体验事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0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决不骗人。极乐世界,有修持人方能得到现量之证。其次见人终时种种瑞相,即为比量之证。佛戒制人妄语,自己岂肯欺人,极乐世界多经所载,自是圣教量之证。再举一例:地球自转一周为一昼夜,绕日一周为一年,此是科学家所共认。但是用现量之法,即证不出来。我曾坐在飞机上向下看,并不见地转动,此种地转之说,不过科学家之比量证知而已,至余人相信,亦只是崇拜科学,相信科学量(亦可谓科学家之圣教量)。再说既然相信无量星球是无量世界,其中说有一个极乐世界,似亦无有什么可怪处。



问:有人说:念佛法门是老太婆们的佛教,但贵刊偏偏要弘扬念佛。这使我们初信的人,要发生怀疑了。请问念佛法门究竟是不是迷信?究竟可以得到些什么实益?(王介一)



答:说念佛法门是老太婆的佛教,乃意存毁谤。但此法门,为释迦与六万恒沙诸佛所共宣,文殊、普贤、马鸣、龙树诸大菩萨所弘扬,慧远、善导、莲池、印光诸祖所传承,晋之刘遗民、雷次宗,唐之白乐天,宋之文彦博,明之袁宏道,清之彭尺木等诸大名儒所遵修,若说这些人是老太婆,但不知什么人是大通家?本刊弘扬念佛,也就是代表这些人说话。若这些人不足挂齿,本刊就不必说了。念佛若是迷信,甚至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八相成道等更是迷信。念佛究竟有什么益处,岂能片言道尽。



问:一、有情是可以说法,但不知无情可能说法否?二、若无情能说法不知有情可能听否?三、若无情不能说法,因何极乐世界,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出妙音使闻之如念佛法僧等?(金仁孚)



答:说法不限于口,极乐六尘演法是也(无情说法),解法不限于听,缘觉见飞花落叶,而能证道是也。



问:永明寿禅师,以有禅有净喻如戴角之虎,近人方伦居士亦主禅净双修,譬为寄保险信,至稳至妥,但亦有人认为禅与净虽可双修,而不可齐备,盖恐一手画圆,一手画方,两俱不成,究竟禅净双修之程式应如何?(钟钧梁)



答:古德说法,各有其机。永明四偈,专为弘净,实不在禅,不过借禅作一映衬,特显净之稳当而已!一偈是说禅而有净,则千妥百当;二偈是说能自力独成者,甚少其人;此分明烘托之笔,以加强第三偈之主张,而坚其修净信心也。若将一偈看作修净者,必须兼禅为佳,二偈或看作抑禅,是皆错会!兹设一喻;有甲乙二人赶路,甲深知山川地理,而且健步,不妨劝其兼乘舟车少减劳苦。乙不识途径,行步蹒跚,然已乘舟车矣,即无须再劝其步行,使多费力。方大居士所云禅净双修,是一偈及甲喻之意也。



问:顺境中随喜持素念佛已有三年,不幸处境转逆,在逆境中开荤,息持佛号,自知罪过,未知有何法补救否?(频兆文)



答:学佛乃大丈夫之事,已经发心(世谓立志),则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何可为逆境退转?为今之计,惟有在佛前至诚忏悔,从即日起,恢复持素念佛,有过能改,善莫大焉。



问:何以西方净土住的菩萨都是男身,如果说都因从莲花降生而不须女身,则男身亦用不著,而菩萨无所谓男女了。(刘定炽)



答:信如所云,男女乃相对名词,无女名即无男名矣,至于经中所说,西方现化,皆是男身,乃随顺此方人相,作方便言耳。



问:法门皆佛所说,宗派亦是祖师大德所立。为何轻视净土‘念佛一声漱口三日’如何解?(林梦丁)



答:此是禅家祖师,防范参禅人杂修及逗机启悟之语,并非为轻净土宗,盖向上一著,一法不立,若存一佛字,仍是有法,各宗有各宗之办法,如永明四料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之语,岂非亦是轻禅乎?其意实不如是也。



问:生西后,乘愿再来,重入娑婆,广度众生,其中生老病死之苦,与一般众生,有以异乎?(周邦道)



答:万法唯心,游戏人间,剧场上之悲欢离合,虽出出做得逼真,终与人寰中所感受者不同。



问:往生极乐世界之目的,可否归纳为两大要点:一、厌娑婆之秽,欣求极乐之净;二、在极乐世界中,受阿弥陀佛无上功德之感召,培养善种,增强能力,以为乘愿重来,度化众生之准备。倘可如此解说,窃以为当此末法时期,对一般善男女讲演,似应将第二点特别指示,庶足引人入胜,而坚定其信心,鼓舞其勇气,因仅言第一点,恐听者不察,误以为过于寥廓,或近于渺茫也。(周邦道)



答:净宗大义,本属如此,经论不皆云乎:发菩提心,为净业正因,菩提心者上求下化是。而净宗之三重因果,解说亦极分明。念佛是因,见佛是果;见佛是因,成佛是果;成佛是因,度生是果。不过后世大乘根器甚少,而说法者为契机起见,对于第一点成分,演说较多耳。因其自己尚不肯度,遑论再度他人。



问:修四谛得证阿罗汉果,念阿弥陀佛可生极乐。释尊均分别言之。经中有无比较指示之语,若有则涅槃同,而修持异。其及门弟子,何不悉去难就易?(周邦道)



答:经中处处指归,岂非比较,修持之道,有解有行,念佛属于行门,亦不能因念佛而尽废余法。且念佛虽易成就,却不易信。一切众生根性各殊,又岂可以一法强之使行,而违契机之义乎?



问:我从十年前即已笃信‘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行住坐卧或烦恼时即默念名号,从无间断,故虽危难或梦中惊恐,仍能持念如常,履险如夷,梦魇魇醒,万试万验。于一九四九年来普陀,即立出家之志,然遭‘盘陀庵’一僧人婉拒,同时长官又不许可,故未如愿。持念观音菩萨圣号已久,须改弥陀洪名,是否有碍?依愚意仍持观音菩萨名号如何?(丘高秀)



答:观音与弥陀乃是一家,所办之事,更是同一。惟修持一端,要在依教奉行,经中凡有苦难逼迫,教念观音;后来求得归宿,教念弥陀。



问:(摘录)楞严文殊菩萨‘诸行是无常,念性元生灭’,是说念佛之念性是生灭的,不能获不生不灭的圆通果,余以为弘净,该兼大势至入三摩地,得无生法忍,侧重生前成真才对,死后往生,与某教祷告生天,不近似吗?又应含阿字法门,修持六度。(牛庆誉)



答:众生多病。医王多法,开此遮彼,有权有实,一法有一法之修法,一法有一法之妙用,实则法法皆通,并不迳庭,此必将净土各经融会以后,始知其然。居士谓侧重生前成真,此‘成真’指证无生法忍乎?若果作到,固是大佳,但不知千万人中几个能证得?且净土法门,其主旨即是往生,居士欲专重生前,是与根本教义不符,细读有关净土之经自知。至净土三经之往生,实则千头万绪,粗说持名须得一心不乱,万行亦须六度齐修,观想更须依境观成。某教真能生天与否,姑且不论,有类如是等之功行乎?胡得例为近似?至云阿字法门,未言取观取念,未敢率答。



问:阿弥陀经义蕴第二九页,言功一心不乱,于三摩地等之训释,请设喻或举例开示:甲、三摩地:1如何平等维持?2何谓境转?3如何是定位?如何是散位?乙、三摩钵底:1如何能令身心安和?2如何能令至此平等地位?丙、三摩口罗哆:能引何种功德?其引功德是否另有方法或注意之点?(大宽)



答:甲1不起分别,持其专注一境。2即境界转变之谓。3定是心住一境,散是心起攀缘。乙1、2须依‘小止观’所示之法修持方能得到,此岂片语能道。丙得定断惑,其他境界不一而足;皆从正定而得,不另取法。(按)弥陀义蕴引上诸事,本谓繁细难到,不如持名简而易行,七日可得一心。居士如修须取小止观,求深解此法之大德授之,方不出错。



问:一、‘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见行由第一)此偈不明何理?祈答之。二、‘迷人念佛求生于彼,(西方)悟人自净其心,我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僣……’由此可知,生西方与不生西方,无甚大关系,专求心净,即可得佛之净土。然而有一班愚痴众生,一定要往生西方,而不知娑婆即是极乐,所差别者,在心净不净耳。此中究理,定有另因,祈详答之。三、‘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达到’。故知能生西方与不能生西方,只在‘悟’之一字而已,而往往念佛者,专执往生,不求契悟者,毕竟为何?(王一清)



答:(前面三问)佛法归元虽同,入手方便则异,故云有八万四千法门也。一把钥匙,开一种锁,一个法门,有一种修法。学人必有师承,必须知法权说实说,方不致盲修瞎练,走入歧途。坛经是弘禅之书,决非破净之书,间有破净之语,乃系祖师为启悟禅家学人,不得已之苦心。岂但此耶?禅家尚有杀佛,佛来给我洗脚,打杀与狗子吃等语。初机学人不识祖意,若也任口云云,同有因果在。居士虽云学佛有年,细玩来问,于禅尚无门径,此甚危险!于净更多误会,竟云‘一班愚痴众生,一定要生西方,不知娑婆,即是极乐’。又云‘往生只在悟之一字’。更斥念佛求生者为执著等,可谓谤法极矣!净土各经,皆是释尊所说,文殊普贤观音势至,诸大菩萨,马鸣龙树诸大祖师,无不劝人念佛生西,莫非皆系愚痴众生乎?六祖坛经,固须尊重,释尊经典,便可呵斥耶?居士如求参悟,必须先访明师,若一味闭门造车,恐未必出门尽合辙也。兹特忠告,问题暂不答覆。



问:阿弥陀佛之‘阿’字,我国四众,都念口恶弥陀佛,现在有少数人主张念啊弥陀佛;到是口恶音对?啊音对?请示何音为准!(狮山一读者)



答:此在纸面上不易答覆,虽列举‘口恶啊’二字,但此二字之发音,亦有南北之不同,兹不得已,试举‘峨’音为准,须发音于喉间,读作平声,能与‘鹅蛾俄讹’等同声,即不相差,不可读作上声,变成‘愕哈切’,缘此字系悉昙十二母韵最初之韵,为一切梵字之元,法教之本。含义至广,以求正确为是。



问:读阿弥陀经义疏闻持记,其中自设五问,学人修净土功浅,未解其义请开示!五问如下:甲、所修净业,是有是无?在何处所?无则枉费精神,试垂定当。乙、虽云庄严净土,未审如何庄严?请示其相!丙、临终往生,为识神潜迈,为佛来摄持?二俱有过。丁、往生之人是何形状,为有为无?二俱有过。戊、此土阴坏,彼土阴生,生彼之阴,复与中阴何别?(狮山一读者)



答:此亦应分解如下:甲、永明大师四料简中云‘有禅有净土’,据此,当说是有。问在何处?今以反问作答:心有处所乎?罪有处所乎?知心与罪之所在,即知净业之所在。偈云:‘罪若起时将心忏’,又云‘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心能造罪,罪即是心。心造净业,净业即心。若必求净业所在,请先觅心。乙、心净土净。以清净作庄严。一切功德是佛法身。以万德作庄严,此无相之相。若求有相者,极乐总析为二十九种庄严,任择其一,皆无不可。丙、诸佛法身,遍入众生界;念佛心遍入诸佛心,识神潜迈,佛来摄持,二俱无过。若引‘去则实不去’四句为难,梦东大师早有解释可以祛惑。丁、或体空相有,或体相俱寂,原无执著,如必执有执无,方为有过。戊、中阴身形藐小,寿命短促,迷乱颠倒,牵于有漏业力,六道投胎。何能与三二金相,光寿无量,神通自在,一生补处之众上善人相拟乎?(按:净土三经所训,皆极直捷,是结晶语。若必斗锋呈巧,说妙谈玄,似属经外多寻麻烦。古德云:身在含元殿,何必问长安。经语者,含元殿是。锋巧玄妙者,长安城外某山某水是。这种法门与禅家参究求悟,原不相同;兜了半天圈子,还是经语一句为准。便知经语决不相赚。如以眼观色,只说可以见到某色,即不错误,若必曰非是,再详讲眼色之间九缘,什么‘空、明、根、境、作意、分别、染净、根本、种子’等。这些话说完了,还是一句以眼取色。不过一层是说因缘,一层专说结果而已。是知经语,不赚人也)



问:释迦牟尼佛亦经三大阿僧祇劫,然后成佛,但未成佛前,得燃灯佛与他授记时,何不教其修净土法门而生成就,竟愿使其历尽长时诸苦呢?(智雄)



答:经中记多劫以前,弥陀为国王,释迦为宰辅,国王发愿后来成佛,成就净土,安乐众生。宰辅发愿,示迹秽土,成佛度众。各有其愿,燃灯佛岂能改违释尊之本愿乎。更当晓了,证道以后,则无劫波,亦无苦乐,亦无秽净。释尊虽长劫历此,然极乐早经生。弥陀虽居极乐,此土却常来(智者、丰干、永明皆其身),一切有相,皆是示迹,佛之境界,非可以文字泥求也。



问:释尊在世诸弟子中,亦有劣根下智者,经典上未有记载,释尊命其专修净土,而且未证明哪些弟子已往生极乐世界?(智雄)



答:净土法门三根普被,若谓专为劣根下智者说则错矣。净土三经各序分中,所载与会各等弟子其数甚多,在三经流通分内,俱列上首弟子之名,及其他到会之众,曰欢喜信受,曰皆大欢喜,曰信受奉行。何得云释尊不命修习净土?至云专修,则又当别论,盖净土乃佛法之一法耳,众生有八万四千病,佛具八万四千法,为普应群机起见,岂能尽废余法?至云诸弟子往生,未有证明,是又不然,查弥陀经中‘已发愿、若已生,今发愿、若今生’,今之一字,即是世尊之时,经文只取简赅,非若往生传必须遍举其名。且吾人求往生者,无证为生,世尊之诸大弟子,在世已得大阿罗汉,是已证得无生。若此者,十方世界,任运来往,岂独极乐。又各知名弟子,除舍利弗目犍连外,其涅槃多在世尊灭度以后,经为佛说,安能于其生前载记后事?然知观音、文殊、普贤、地藏,皆居极乐。即一在家弟子韦提希并能往生,而谓诸弟子未曾往生,事理岂云圆乎?有此四说,当悟无字句处,大有其事耳。(附)以上四端,尚是著相之言,试看弥陀经中,世尊问舍利弗‘彼佛何故号阿弥陀’一段,此际舍利弗等早已生过极乐矣。普通讲解,但云舍利弗不测佛境,故无以对。实则不然,彼纵不知,亦当对以不知,何可于师所问,傲不一答,然此处正如维摩经之无有文字言语,是真入不二法门义等。以下二段,皆世尊与舍利弗印心之言,明自性唯心者,此处瞒他不过。



问:记得看到一本净土宗书籍有一首某祖师的净土诗中有句:‘念到心空佛也无’,照此说法,念佛要念到心中无佛,此岂非与‘忆佛念佛’,‘念念从心’,以及‘心忆佛,口念佛,耳听佛。’之意义相违了吗?且照学人自己的经验,如真的实行‘念到心空佛也无’,那么魔就要乘虚而入,无法抵抗,所以某祖师所说‘念到心空佛也无’学人无法接受。未知某祖师所说‘念到心空佛也无’,其真义何在?根据净土宗哪一部经典?敬请长者详为开示!(尧泽)



答:念佛之法有四:‘持名’仅是其一。即以此而论之,先由净念遣妄念,功夫熟时,净念之相亦无,所谓无念而念,无念即常寂,而念即常照,此之谓‘实相念佛’。乃次第渐进之功,非一蹴而成之事也。至‘忆佛念佛’‘念念从心’‘心忆口念耳听’等,皆说因地;‘念到心空佛亦无’,是说果地,并不矛盾。此句‘到’字‘心’字,大须著眼。心作念头讲,到是得到,若一念俱无,尚何有佛?此‘佛’字指念头所念之‘佛名’,念头既无,真心真佛斯显矣。小本理一心不乱,即此境界。倘仍怀疑,再举一喻:‘有念有佛无碍土,无念无佛常寂光’。



问:净土法门,既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最合此方众生之机;云何楞严经中,文殊菩萨撰圆通时,不撰势至菩萨之根大圆通,而撰观音菩萨之耳根圆通,其义云何?(陈净愿)



答:此章原于‘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之问,云十八界而七大亦合其中,共为二十五类。‘谁’字即单指此二十五类而言。又须知此章本从前章‘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通’,一段滚结而来。此一段中,世尊已隐示耳根最为圆通。答必依问,不能乱越范畴。故诸大士俱是择此二十五类举一对答。势至菩萨所答虽有念佛云云,要重在‘都摄六根’一句,是其所对。观音菩萨所答,虽云上合慈力,下合悲仰,其要亦只在举耳以对。著眼之处,在限问二十五类何最圆通,选择者亦当依此范畴而定其主体。观音之对,密契佛意,故为文殊选焉。未选根大者,勿误为轻忽念佛法门也,应知根大为一事,念佛又为一事,不能混同。



【附答】大德之中,对此问题,亦有抽象研究,即不以二十五类作主体,而以两大士之所对作比较,兹录略义如下‘若对此方之机,娑婆众生,耳根利故,所以观音当选。若对十方通论,念佛法门,都摄六根,横超三界,直截生死,速证菩提,无有何门可及,故称第一。’此数语极为透僻,实则观音势至俱为弥陀胁辅,应知势至既主念佛,而观音岂反例外,若谓观音不主念佛,非是真解圆义者,此又区区之见也。



请念:南无阿弥陀佛



问:同经续云‘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二……三……具此功德一日及至七日即得往生’此句是言,三种众生各具一种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或是一人具三种功德?(曾进雄)



答:观经以‘观’为正修,正必有所助,如鸟有双翼也。助修者即诸福功德,此三者是。能三具者,谓之深功厚福,具一二者,亦是得助,可得往生。



问:又按小弥陀经之意,往生西方须待命终心不颠倒,然观经之一日乃至七日往生之法如何,祈示。(曾进雄)



答:小本之临终心不颠倒,自在平素持名,一日乃至七日之一心不乱,观经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指观想及上文之三种心,并慈心不杀之事等,作到圆满而言。果诸助行,作到圆满,临终自不颠倒。两经理通,文小异耳。



问:观经上品上生者发三种心,所谓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愿闻其详。(曾进雄)



答:‘至诚心’诚谓真诚不伪,至谓专一彻底,合之谓彻底真诚,即惟精惟一之信心。‘深心’深不浅浮,谓此事此理,必求深入究竟也。‘回向发愿心’即将所解所行,专求生西,并与一切有情,同获此益也。



问:记得前次已经有所说明,前生以前,所造诸恶业,即使今生有造大善也不能抵消。不过我们净念相继六字洪名之中,决不使邪恶的种子生长,是不是时候久了这种子会坏掉么?还是也会报应?(赵锬铨)



答:种瓜种豆,各自生长,瓜不消豆,豆不消瓜,其生与不生,端在于‘缘’。果能净念相继,是无恶缘,只有净缘,念到一心,净业已成,决定生西。生到西方,悟得无生,罪恶种子,亦无自性,心亡罪亡,两俱空矣。



问:请问早晚功课思想是做一个习惯,使八识常落种子。假使临命终时有障碍,不得即时往生西方者,在四十九天中阴身时,有此念佛习惯,就可以知要往西方为想,但是时阿弥陀佛能来接引中阴身否?(慧观)



答:生西在临终舍识之刹那间,不生则渺茫矣。中阴身转生,并非皆待四十九日,不过至迟如是耳。凡诚心念佛者,八识田中,皆落种子,永不丧失,但何时起现行,则有待功夫之生熟,此正行也,自必改恶向善,以作助行,则临终可灭障碍。中阴身念佛,亦须遇缘引起,至念力强弱,则不可知,故感佛来接,极无把握矣。但密宗有度中阴往生之法,惟缘亦难遇耳。



问:往生与否专在信愿之有无,若然八哥鹦鹉能学人念佛,但它是畜生不能发愿,何以能往生?其理何在请指示。(许克咸)



答:大凡畜生能作人言者,性较灵敏,人既教会念佛,定久伺人举动,有所模仿,若见朝夕供佛拜佛,谅能引彼起对佛像依托之心,此心即是愿也。能愿能行,信在其中,资粮具足,即得往生。况经云‘彼佛(指弥陀)所放光明,遍照恒沙佛刹’,又云‘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所言众生,未言鸟在例外,此法为二力之门,三要不缺,有理有事,无可疑也。然此亦是偶尔,非每一鹦鹉,皆能如是也。



问:观无量寿经言:下品下生者‘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臆者以为殆亦如娑婆之冬虫蛰居欤,不然其将是何情状?因为‘十二大劫’毕竟不是个小数位啊!幸乞指教。(孙自强)



答:虫蛰之喻中非。何不方之以禅定,缘蛰境昏昧,而定境寂照也,然实不如是,花虽不开,内有七宝宫殿,游嬉自在,惟不见佛闻法耳。劫数假名,取某事而记之则有劫,不记则无劫,大本云:‘并无劫数之名’,华严云‘娑婆一劫,为极乐世界一昼夜’,各有其契机之意也。今惧十二劫之数,不但受拘于有无,且更过泥于长短,经云,菩萨度众,应其所欲,尚能演七日为一劫,促一劫为七日,岂弥陀度众,而能限于劫乎?实则众生有利钝,悟有迟早,悟则花开,未悟则为花苞,是心能转变时间,而时间则不能控制于心也。



问:依照弥陀行愿惟修净土法门,无论上中下根,诚心念佛一心不乱,临终即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极乐国。请问佛有八万四千法门宜修他宗则(禅宗,律宗,天台宗等等)临终同得往西方否?佛法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如像百川归海尚有何解说?(林相路)



答:‘归元无二路’,元指本源,即真如本性也,归谓除盖去惑,而穷彻真性也。‘八万四千法门’即‘方便有多门’也,西方净土有四,寂光为实,即是真性,除三土为权,可曰方便。禅律等法,如证佛果为实,声缘菩萨,皆称为权,寂光即是佛果,此归元无二也,净宗前三土,他宗声缘菩萨,皆是方便多门也。修净有净之方便,修他有他之方便,修他者回向西方,可生极乐,不回向者,是无此愿,则不生极乐,明乎归元方便,知说无矛盾也。



问:佛七中的开示应讲些什么话,可否讲经或几则公案?以提起参加者的兴趣否?(释永兴)



答:佛七在使修众,证取一心不乱,讲经说教,但非所宜,恐使其闻思起分别也。公案拟增兴趣,亦须择净家之事,短而切要者,插入偶说。实则此等开示,最为困难,要以一段言语,使修众心能归一,方为机理双契,此则并无定式,只在主七师善巧方便也。区区学浅,未足知此。



问:一味念阿弥陀佛,别的什么也不作。连往生极乐的回向也不作,可否往生?(释永兴)



答:六字洪名,本有不回向法门之称,不过理论如是,信愿行为修净之主要,回向者,即是发愿也,无愿何能往生,故回向不可废也。至云‘别的什么也不作’,未始不可,所谓专心致一,不事杂修,功必精纯。但须二六时中,不离这个,顺逆苦乐,不为摇动,方好云此,盖道既须臾不离,则戒定共之,福德共之矣。倘悠悠忽忽,懈怠放逸,仅以几句佛号塞责,往生安有其分。



问:念佛以出声念及默念两者的功德以何为最?(施木修)



答:默念惟自修,出声能两度,两相比较,自是出声圆满。然亦应顾及环境允许与否,根性相契与否,环境不许出声,则取默念,根性不喜默念,则取出声。



问:见畜生被杀时持念往生咒未知对方能得受益否?(施木修)



答:心诚有感,则彼受益。纵心散乱,见杀起悲,亦是菩提种子,落于识田矣。



问:敝人每日课诵时必念弥陀圣号数百次,往生咒廿一次,持之有恒多年来很少间断,惟持念时总是杂念顿生,意识散开,无法专一,谅是业障所阻,如此仍继续修持下去,信愿行资粮何时能具足,茫无所期,临终时能否往生?如不能往生,此事将是徒劳无益,请慈悲开示,修学往生之易行道!(善隆)



答:净土三资粮,信至深时,愿至切时,持名至一心时,便称具足。前二凭发心,后一在功夫,发心乃真为生死,必极欣极厌,自能深切。功夫又须行之如法,背法或劳而无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0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倘能心念口诵耳听,三处分明,久则易得一心矣。净土四法,惟持名易行,除此再求易者,区区寡闻,无所知矣。



问:助念时,每次要用几人?(庄庆贤)



答:为人助念,少则二人,多则四人,再多则声杂,反而乱矣。



问:其时要用法器否?(庄庆贤)



答:用引磬木鱼不但声调整齐,且是法器,有净心之用。惟有大德主张,鱼音重浊,磬音清越,故有专取击引磬者。亦有谓视病者好恶,如喜听鱼磬,亦不妨磬鱼并用。



问:助念要分几次,始终要多少时间适宜?(庄庆贤)



答:每次念一小时,即宜换班,盖助念不同自修,必须出声,使病者听到,如时间过久,恐声嘶懈怠,音乖调和,则燥搅矣。



问:助念时,是在生命危笃,或是往生后实行?(往生后最少几小时以内有应?)(庄庆贤)



答:助念者,助病人之念佛也。自宜生前行之。但气绝以后,神识未必即去,故主张继续助念能至二十四小时佛声不断,方策万全。



问:助念场所大部分在屋内,但是屋外(途中受灾祸)可以在现场实行否?(庄庆贤)



答:途中突遇意外,而在现场念佛,按理自得其益。所虑者,不问市中郊外,各有障碍,恐环境所不许耳。



问:对无信宗教或是非佛教徒(外教)的死者,可以助念否?(庄庆贤)



答:此法既名助念,循名可解其实。彼方倘不相信,且存侮慢,助念自无其功。死后殊途,感应更微矣。纵为之念,不得曰助,只是仰承佛力,如法超度耳。



问:弥陀经中‘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分明是有愿必成,但是修他法门,就不如此乎?何以此经单单这样说,是否别有含义?(顾凤英)



答:有愿必成,是修因原则,但有难易之别,时机之分。永明祖师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正根据此三对句而发。已愿已生与今愿今生,有佛在世,并不为难,最不易者,当愿当生,是于无佛之世,而得成就。当来并无定数,直到世尊法运灭时为止,惟有净业尚可成就,而戒与禅,于正像以后,众生根器渐钝,不易深造矣。



问:无量寿经中第十八大愿末二句云:‘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假若在未学佛以前有做了以上的事情,学佛后重新忏悔改过,可得往生彼国否?(江宽玉)



答:众生未学佛,知见偏邪,昧于理事,谤法五逆,多劫以来,自所难免。如觉悟皈依,名曰反邪三皈,进而求戒,先经忏悔,前罪本属无知,果能皈忏至诚,众罪如霜露,真心如慧日,罪消障除,焉得不生。调达五逆,佛与授记,莲池灵岩少时,皆以韩欧自任,后俱证果,是其前例。倘皈戒以后,再蹈前辙,是明知故犯,怙恶不悛,自障往生矣。



问:念佛求一心不乱,但是已有定数,一方面念佛,一方面算数珠,据弟子的自感想,念佛则要得一心时,忽然又想拨小记珠的念头,如此算数,欲求一心,比较困难,可用定时间为数否?(江宽玉)



答:各个人之根器心理,多不相同,修持取舍,亦不一定。有数珠心定者,有数珠心不定者,居士既以数珠搅扰,则不必用,或以焚香记,或以时钟,皆无不可也。



问:系念与忆念,心念与默念,如何分别?(洁园)



答:此四者,皆从心念,事惟是一,若在字面求之,亦可强分其界,系念者,此法萦系在心而不去,忆念者,思想一佛长久不忘,心念者,出声与否皆须从心起佛,默念者,心存佛而不必出声也。



问:净土津要中引坐禅三昧经,‘菩萨坐禅,不念一切,惟念一佛,即得三昧’句。此种念佛,是禅是净?(洁园)



答:从名相论,禅者静心中之虑,净者净心中之妄,似一非二也。然禅净并举时,净只言净法,净法者何,即求生西方是,禅亦只言禅门,禅门者何,证无生者是,法之及闸,是言其因地,生与无生,是言其希果也,有禅净双修者,是行乎禅而归乎净也,明乎此,则净法禅门易判矣。



问:紫柏老人谓:‘须梦睡中念佛不断,方有出苦分。否则虽尽形寿念到临时,却又无用。’请问到了一心之人,是否在梦睡中都能念佛?(洁园)



答:此极言其功夫之纯也,醒如是,梦亦如是,非教人必作梦也。到一心者,醒时是能作得主,睡而无梦固佳,倘有梦而缘欲尘,是梦中作不得主,而是功夫不熟之证,梦时不能作主,死时自更不作主矣。



问:念佛念得一心不乱的行者,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根据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或恐魔来扰乱道心,以念佛行者临终宁保非魔揽。(周慧德)



答:金刚经言性空之理,弥陀经言成佛之法,魔者障碍也,因与果违为障。修禅断惑见性,忽现有相,即是相违,故曰魔障。修净感佛,报化来现,是因是果,并不相违,安得称障,故不是魔。然亦有实相念佛,顿超寂光。九品四土,是又不能执一而论净也。



问:劝修念佛法门中一句‘卧时念佛莫闻声,鼻息之中好系名,一枕清风秋万里,半床明月夜三更。’前二句小有明白,后二句甚不清楚。请老师解释。(顾凤英)



答:诗与偈颂,意多含蓄,读者所解,各随其机,见仁见智,皆能得益。一枕清风之句,乃谓世俗凡众,皆迷颠倒,烦恼炽盛,如卧燔柴。念佛之人,心地清凉,高枕安稳,如吹清风,心身爽快,比喻炎暑已退,高秋远来。半床明月之句,亦言无修俗众,无明昏沉,如处长夜,而念佛者,心地寂照,虽在五浊黑暗,昏昏扰扰,等于夜出皓月,宇宙光明。



问:每日早晚二课除念佛回向外,闲时全念观世音菩萨圣号能生西方极乐否?(邱合顺)



答:往生净土,法载三经,皆以弥陀为主,以弥陀为极乐导师故。经为圣言量,故必依教奉行,方为依法,方为如法,持佛观佛,为本师释尊之教也。但观音为弥陀胁佐,弘愿接引,亦重极乐,念之尚不背驰。但观音普门普愿,世出世法,随缘兼施,不似弥陀之专也。若念观音,回向极乐,是因是果,亦往生也。



问:念佛有数种念法,但默、心二念拙分不清楚,默念是否口启唇舌,自己能闻他人不闻,心念是否从心思念佛号谓之心念?望老师分别明示。(邱合顺)



答:默念者,启口动唇,微有其声,或无有声不论其声闻与不闻,总以生起闻相,易得摄心,此闻亦为下手功夫之一。心念者,但用想而默转,亦用心去默听,所谓心念心听也。



问:吾有听说是否众生业障消灭后才能够往生西方?但是净土宗有带业往生又是如何?(张进添)



答:净土宗三根普度,有业尽情空而往生者,亦可带业往生。必看净土经典方知,听人传说,毫厘千里,不可不慎!



问:发心者即观此自性清净心,既发心即是观心,其要在见性故。然念佛能得一心不乱是否便得见性?(王居士)



答:发心是发起某种愿心,欲推动某种事业之谓,甚为宽泛。观心是依经教所示,返观自性,法亦不一。念佛得到一心不乱,可云是定,但一心分理事,得定分深浅,不能一语言之。见性是得果,定慧为修因,修圆几分因,便得几分果。如天上之月,初二三见光明,初七八再展光明,十四五圆满光明,光明虽一,分寸则不等耳,见性之问,亦犹是也。



问:念佛者为求往西,倘不得一心不乱能往生否?(王居士)



答:往生分九品,且有边地,一心者得上品,不一者列下地,一心者有把握,不一者恐生障碍,如临终不生障碍,不起颠倒,亦得往生。凡事取法乎上,仅得乎中,生死大事,安可图徼幸,而不求把握耶?



问:研究净宗经典,欲求深入如何下手?(洁园)



答:净宗主经,为弥陀、观经、无量寿经,三经为净基本,然必先与修读。是经皆有精注,亦须参考,以经文看之似浅,而蕴义实深也。净宗各论,祖师语录,俱能助人开慧,尤应多看,三经之义既明,有力再广研他法,盖万法一如,皆有助于入净之功。



问:佛法有解有行,学人虚度光阴,空过了大半生以上,今很痛惜来日无多,不敢空过,念佛一法必是下定决心视同穿衣食饭不敢缺少,无论如何困难必须加以克服,更不敢畏难而退,但是十二年中,道业未成,无常至速,恐怕忽然临命终时,自己没有把握往生,空无所得,如何是好?(周慧德)



答:彻悟祖师尝曰:‘往生与否,全在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低,更赖持名之多少’。居士既云,‘下定决心,不敢畏难而退’,是有信愿,且甚深切。已经十二年,未尝间断,亦是有行。信愿行三,资粮具足,按照经训,无不往生。所谓道业未成,或云未得一心,但一心之事,有长暂之别,长者或未能,暂者谅已得。此后要注意正助双修,使三业少受杂染,古云‘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如斯障碍不生,平素即得相似一心,临终可以心不颠倒,往生即有把握矣。



问:爱不重不生娑婆,娑婆有一爱便是往生之障碍,若不与爱绝缘者,恐怕不能往生。若断绝情爱,世俗人说你们学佛的人,太不近人情,要怎样对待大家?(周慧德)



答:爱情生于‘神识’,是妄是私;慈悲发乎‘本性’,是真是公。‘神识’是流转之缘,故生死不断;‘本性’是还灭之宗,故随缘不变。我学者为理智,彼责者乃感情,此即道与俗之分界,道须觉证,俗因迷成。方便言之,慈悲乃圆真爱心,爱情乃偏假慈悲,以是告彼可耳。



问:身在娑婆,意在极乐,很想能在定中到极乐世界去游游多么爽快!(周慧德)



答:念佛本有持名实相四种,一心亦有长暂深浅不同。念佛即是净土,一心亦是定中,念佛果到一心,即是定游极乐,有相是实报土,无相是寂光土。观来问似是欣游实报,但在持名法中,不可再起此念,起此念是二念,非一心矣。



问:但是功夫不能如愿,听说往生净土到临终时候,神识必由顶门而出,先开顶门,常常学习,到临终之时有熟路可循,我们一无所知,请老师慈悲指示。(周慧德)



答:先开顶门,密宗净门有此一法,应知虽则开顶,久而不修,顶门再闭。修法时三密齐资,倘有事扰,必将法身收起,观想持咒,俱有次第,极不简单,未若持名单刀直入耳。学佛要从圆解,诸法自能融通,不必起轩轾心,不可起徼幸心,否则法法皆妙,焉能全修。倘能念至临终佛接,何愁顶门不开,既能见佛随佛矣,岂须再问我从何门而出耶?



问:了脱生死,当生成就,是否只有念佛这一条路?(张庆祝)



答:禅密皆能当生成就,惟行之甚难,其中条件,有一不备,则难出离,净有九品往生,是高低均得成就,且有佛引之力,更不忧走歧错,故古德曰,‘万修万人去’也。



问:念的清清楚楚,闻的清清楚楚,是否即此为一心不乱?(张庆祝)



答:念与闻,俱各清楚,是修净之一法,乃求一之正途,属于因缘。‘一心不乱’,是修得之果,须另体验。圣号与念心,如两针锋相接,接则为一,少有他动,则不能接,即非一矣。要知功之浅者,虽念闻两俱清楚,亦不能保不起他念,故云两俱清楚,是净一之因缘也。



问:真心念佛,与缘虑心念佛,是如何分别?(张庆祝)



答:真心二寂,讲法不一,须先说明:一、至诚无伪曰真心,此心念佛,自不免尚是缘虑。二、真如实相 ,亦曰真心,净宗修此,名实相念佛,是种则无缘虑。但缘虑亦有善恶净秽之不同,初机学人,不使缘虑,则无琢磨处,修时无法入手,在果地尚有权实四土之分,在因地何能免种种之方便。真与缘虑,固有高低之别,然求学程式,自应由浅入深。



问:欣净厌秽之心,是否为缘虑心?(张庆祝)



答:既有欣羡,便是攀缘,义在前条,业已说明。缘虑净土,自合‘以心作佛’之法,功夫纯时,能到无念而念,契于实相,乃为‘是心是佛’矣。



问:摄心念佛,与止观念佛,同乎,异乎?(张庆祝)



答:摄心是止,念佛是观,摄止则同,观念却有异耳。



问:尚未皈依三宝而念佛其效果如何?(麦树)



答:既肯念佛矣,是心已皈依三宝,自有功德,倘有机会,尚是在仪式上皈依为佳。



问:念佛前应作如何准备?(麦树)



答:并无如何准备,但求至诚清洁,随力随分焚香供花便妥。



问:念南无阿弥陀佛,为何包尽八万四千法门。



答:修行之具,不外经文,咒语,佛号。经是名言贯串之义,即贯字为句,贯句为篇章也。止以阿字论,此字为一切字之种字,为一切教法之根本,如无此字,则无一切经矣。咒是秘密真言,六字洪名,皆依梵音,未翻一字,只一阿字,即具息灾、增益、降伏、摄召,四用,合六字义更多矣,是至简至真之咒。佛号虽多,偈曰,‘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古德云,持此一号,即是持一切佛号,此修具之胜义也。修行之法,止观可统摄之,念佛忆佛,即止即观,善念者,不求离外境,而境自离,善忆者,不求内止乱,而乱自止。不必作各种观,不必修各种定,寂照自然双融,此修法之胜义也。所修之事,无非心性解脱,得证三昧,可以断惑显真,不得所转,亦可带业往生,脱离轮回,所谓‘不用三祇修福慧,只凭六字出乾坤’,此解脱之胜义也。略言如是,详言难尽,人云包尽八万四千法门,可为知言。然亦仅作赞叹此法之殊,不可误为破他法门也。



问:南无阿弥陀佛之梵字可得闻欤?(吴明安)



答:弥陀为梵音,音如纥字,乃四音合成。



问:念南无阿弥陀有结手印的方法吗?(吴明安)



答:两手皆以大指与食指捏作圈形,掌平仰,右掌加与左掌之上,使两圈相靠。式如定印,不过大食指捏作圈而已。



问:念佛属净,咒属行密,因何常闻净宗行者,亦必持咒,若如是净密双修,不更妙吗?(吴明安)



答:密宗法门甚多,若再杂修,有碍于心。惟弥陀之法,虽云是净,亦禅亦密,但许依教奉行,不宜私意更张。



问:又净宗行者,自属六字洪名为专功,若再持咒,不致破净否?(吴明安)



答:咒类甚多,各有专用。如修净者,持往生咒,乃净宗古德所定,自无不可,若夹杂他法,则受影响。



问:楞严经中‘持咒临命终时,十方国土,可得随意往生,更不堕落’,若如是念佛往生与持咒往生有何差别?(吴明安)



答:教相不明之初学,所修何法,即先看何宗经典,待了达后,再研他宗之书。若尚不通,他更难达,居士既欲修净,自应先将三经贯通,而妄缘心,疑惑心,自然而少矣。今日惟应依教而修,否则歧中多歧,恐迂远其果也。



问:修净土行者只供奉释加世尊像可否?抑或须供弥陀佛像?(廖清华)



答:两宜俱供,释迦世尊为教中本师,弥陀为净宗本尊故。倘地狭不便,只能供一尊时,即供弥陀。盖供弥陀,乃净宗本尊,亦释尊所教示,遵其教即是供其心,等于供二尊也。



问:西方极乐世界‘无有昼夜’是光明而无黑暗的,为何经上云:‘昼夜六时’,其夜间是以何为目标?(江宽玉)



答:此洲昼夜,亦是假定名辞,因地球之自转,向日一面而明,呼之曰昼,背日一面而暗,呼之曰夜,呼昼夜者,偏见之事实也。极乐不借日而光明,自无暗时,呼昼夜者,乃此方之语,随顺此方易知而说。以彼土之莲有开有合,合时假曰夜,开时假曰昼耳。



问:佛说净土念佛法门,是在说哪一部经之后接下说的。(江宽玉)



答:净土一法,在佛经中有专说散说之别,专说者,三经是也。散说者,各大乘经中皆寓此义也。以散者论,五时皆有,不分前后,以专说者论,在阿含提胃后说也。



问:有人欲临命终时,请助念团为其助念,有时人数少。在休息之时,可以用答录机暂代念佛号,使病人得闻佛号不间断。如此其利益有差否?(江宽玉)



答:此法未尝不可,以不令病者知为妙,知而引起分别,则害事矣。



问:曾闻师云:‘修净土的人如不好好用功,及度人,将来往生是不能花开见佛,藏在莲花中,经过好几千万年尚不得见佛’。未知在莲花中的生活如何?(江宽玉)



答:莲花之中,不见依正庄严,不能闻法,如堕涅槃黑坑耳。



问:家父与同道在台北县郊建一精舍供奉西方三圣及释迦世尊,并设一居士念佛道场,早晚课诵均念阿弥陀经一种,早课并无诵其他经典,未知可否?(傅惇箕)



答:居士念佛道场,自不比丛林及寺庙严格,既属自修,朝暮功课可以自定。如系专修净业,只诵弥陀经便好。惟开诵及结束,种种仪式,如回向礼拜等,必须如法,否则欠庄严恭敬也。



问:平素完全知信愿念佛的人,到了临终,遇著善友开导,此人听到以后,心生欢喜,信受,发愿,念佛求生西方,眷属人等皆无悲哀哭泣种种的妨碍,加以帮助念佛,此人命终,也就能往生西方,怎么有这样容易的事情呢?(洪环)



答:平素不知念佛,临终忽遇善友,百不一见之事,一难也。一生为惑,临终四大分离,更起烦恼,而能听人说死,心生欢喜,不起恐怖,二难也。平生不闻佛法,临终短时,能猛开悟,发愿生西,常理所无,三难也。家人者,多人也,劝一人信,当感不易,一言而得多人信,竟能忍情不哭,帮助念佛,又难之难也。我只见其难,居士何以见其易?果有其事,定是宿生修行净土之人,今始有此种种善缘,千钧一发,绝无仅有,决非容易,还是平素行解俱加精进稳妥!



问:常听莲社讲经,并劝人念佛,要作到一心不乱,可是有首偈子这样说:‘弥陀一句法中王,难念纷纷亦无妨,万里浮云遮赤日,人间处处有余光’。这是说不一心也可以,究竟听谁的话对呢?(林美)



答:一心不乱,是佛语,为圣言量,净土之原则,安可不遵。杂念无妨,是祖师语,为方便说,别有苦心,不可以辞害义。其意乃普劝念佛,恐人畏一心之难而退转,故说此肯念就好之言,所谓‘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一心念佛者,当生成就之道也,乱心念佛者,多种善根,机熟时至,久久薰习而成一心也。能一心者,大佳大佳,不能一心者,念佛总比不念好,有此金刚种子,迟早可起现行也。



问:西方及三界二十八层天是否有无?事与理怎样讲?(黄丁寿)



答:此事言之,历历分明,如今居之地球,六大洲,五大洋,何可言无。以理言之,三界唯心,居士了解心学以后,是有是无,方可与言。初学者自应先从事上明白,而后再言理也。



问:在家众修净土法门带业往生是否再可能来娑婆世界转生?亦请分别事理。(黄丁寿)



答:带业往生,不分在家出家,诸惑未断,识生西方,即谓带业。再来与否,惟随个人愿力,纵不欲来,亦能修成补处,来则乘愿自在,非同以前业力牵引受生耳。



问:莲池大师普劝念佛开示中有,‘怕事的关起门来念佛,不定要入寺听讲’之指示,此语是否有当生不弘法度生亦可生西,如此是否趋于小乘?(孟孝光)



答:非大师教人趋于小乘,乃此人自是小乘根器,师为随顺说法耳。寺中讲经人众,怕生是非,居家能无眷属邻居亲友乎?随缘劝其念佛,不就仍是度众乎?纵识力口才皆短,而于惭愧心,慈悲心,不可不真实常发,如违此心,恐生障碍,且勿曲解大师之训也。



问:或谓老太婆念佛,往生希望很渺茫,假定老太婆亦能虔信,发愿,一至于念佛念到一心不乱,生西宁亦渺茫否?(孟孝光)



答:念佛求生,要在信愿,一心不乱,功在不夹不杂。三要真切,资粮已足,不夹不杂,生心清净,合此者往生不渺茫,背此者往生乃渺茫。老太婆亦有种种根器,大通家亦有种种习气,应以行为标准,不以人为肯定。



问:‘事一心’为不明理,只信愿与一心念佛,‘理一心’则须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等理。惟明理后,如何付之于行,其念佛方法与‘事一心’有分别否?必须先断惑乎?(孟孝光)



答:兹设一喻,譬如旅行,或车或船,不明路程者,逢人问津,迂缓其行。识路程者,驾轻就熟,直前无阻。然两者陆车水船,总是一也。



问:净土之极乐世界应属化城之一,如按三界区别,则乃为色界乎?盖其有色相有饮食也,六根作用似乎尽除。如言佛国则应超三界,此如何说?(刘定一)



答:极乐佛土有四,曰寂光,曰实报,曰方便,曰同居。寂光实也余三专为应机度众而现。亦犹佛有法报化之三身,法身,则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何以普度乎?不有文字般若,何得悟入实相,不有前三土,何能证入寂光。



问:念佛人多拜神,会障碍临终的往生吗?(庄贵)



答:佛法平等,六道普度,贵在三轮体空,不落印象,此等修者,虽与神常接触,并无影响。初学之人,常落神之印象,即是种子,若到临终,忽起现行,则生障碍矣。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理可遵也。



问:西方极乐世界为阿弥陀佛愿力所化,说是阿弥陀佛之三昧境可乎?又现生极乐花开见佛后等于何种果位?乘愿再入三界时也专倡净土念佛法门乎?(门外汉)



答:心土无二,可以说是三昧。莲分九品,四土约为三十余品,境界不一,果亦不同,此初步也,总以进修,而至佛果为极,乘愿者,乘个人之愿力也,自知净土捷便圆顿,方肯自修,既已以此证果,劝人当本所学,此是本愿,若劝他法,乃是权巧。



问:西方公据内念佛计数图,计法是否先一用点把十尊全点完,再点第二点,亦或把一尊完全点再进第二尊,迄至上品上生呢?乞赐示。(陈灯逢)



答:以一尊点完,再进点第二尊,比较清楚。



问:万相不能执著,万法不能住在心上,弟子想,南无阿弥陀佛,必定要住在心上,以弃妄念是否?人人皆有佛性,可是被昔世众多的污习气所感染,使佛性无法显露,是否妄念起时,把南无阿弥陀佛压住妄念,使妄念无法扩张,时间久了,佛性自然能显露出来,是否这样办法,祈请开示。(谢幼)



答:所言颇有道理,此再为居士申之,凡夫皆有妄念,妄念即惑所起,所以必须断惑,始能见性。但断惑如截四十里流,非人人可作,善巧之法,莫如念佛,功浅者,可以伏惑,功深者,可以断惑,伏惑可带业往生,断惑者随分证果。



问:阿弥陀佛在西方作佛教化,其寿无量,这样说那佛位不必再换他人?观世音菩萨后补佛位是待何时继弥陀佛之佛位?(徐贵妹)



答:经中所载,弥陀以后,为观音主教,观音以后,为势至主教。此新旧交替,不闻寿命,乃如世间丛林,某甲方丈退休,其乙方丈升座而已。



问:佛的法身既遍满虚空,如在无像念佛时,向虚空礼拜即可,何故要专指人向西方礼拜?(廖清华)



答:居士无像念佛,或系说‘实相念佛’?此念佛法,乃即心即佛,念而无念,非初机能解,而浅学尚不明教相者,亦不能作。经言西方者,乃佛善巧方便之法,而西方宁非虚空,实说并无四方上下,亦无过现未来也。圆通大士,向虚空向某方作礼,或不作礼,无之不可,博地凡夫,业识分别,只应依教奉行也。



问:宝静法师丛书之一‘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亲闻记’八十八页第十行有段‘盖罗汉有入胎之迷,菩萨有隔阴之昏,一入轮回,又迷昧不休。’菩萨、罗汉属四圣法界,焉有轮回之理?此节难解。(李荣棠)



答:罗汉回小向大,不住涅槃,菩萨为广度含识,俱是乘愿入胎,但不同凡夫业牵轮回也。如我释尊,岂非早已证果,而八相示现,仍为度众而来,弥勒菩萨,已证等觉,将来降娑婆时,亦须入胎也。是慈悲乘愿入胎则同,而佛与等觉则不隔迷,七地前及罗汉根本及尘沙未断,故有迷与昏也。



问:‘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不知永明大师所谓有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0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否要到一心才算?(洁园)



答:此事前人亦有分诤,究竟到何境界,方称为有?并无定论,然‘有’指因地,似无可疑,即谓修其他法门,与往生不相应也。遍考有关净土之经典,亦有平素不到一心,而临终得往生者,但彼时必须心不颠倒,正念分明,否则障碍难生。准此,则‘有’指信愿正因,是基本条件,一心乃行之增上,得一心临终可不颠倒耳。



问:修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乘愿再来投生,会受隔阴之迷否?假若受之,如逢不到学佛因缘,岂不是太危险吗?(江宽玉)



答:普通行者,未能断惑,虽生西方,乃系带业而往生。到彼处,或顿或渐,仍得断惑,始如所断而证其果。已证果者,再来入胎不迷,未证果者,来则有迷,以惑业未断,宿命通力亦微耳。然早来迟来,自视各人愿力如何,而非业力牵引与不自由者相比。



问:念佛如不改变心理,不能至诚,大概转不了命运,转不了业力否?(江宽玉)



答:念佛重在心念,若只是口头,不过三业之中,口业善耳。惟罪福各有种子,分受其报,此种散乱念佛,虽难转业,却下善种,功不唐捐,但当生不能成就,仍不脱于轮回,多生以后,种因遇缘,当有继续再修机会。



问:信愿念佛,又得一心,决定往生,但得到一心之人,倘信愿不坚,不知亦能往生否?(洁园)



答:信愿不坚,是净之基本不立,所谓因地不真,果招纡曲。虽能念到一心,而无净基,只是一种定功。于往生无与焉。充其量,名之曰有禅无净土耳。



问:观经说阿弥陀佛的寿命、智慧、神通、威德等等,莫不一一无量,但是释迦世尊八十入灭,其余一切诸佛或千岁或万万岁,或一劫,乃至那由他劫同,究竟佛果,何以千差万别,那么佛德也有胜劣之别吗?娑婆世界的众生,众苦煎迫,释迦世尊,何不久住千百年,广度一切使能离苦得乐呢?(周慧德)



答:佛有三身‘法报应’,众所周知,观经之弥陀,指报身言,是以光寿无量,娑婆释尊,是应身相,故与当地之众同寿,应知释尊之报身,亦与弥陀同,弥陀之应身,亦与所应之土同,明乎此,则诸佛皆然。若说度众,理应常住,不知人情重难轻易,常住反无难遭遇想,城东老母,不欲见佛,法照大师,苦求文殊,例甚显然,可以憬悟。



问:念佛往生极乐的众生,如何能得同佛一样无量寿呢?(周慧德)



答:一者弥陀愿力如此,乘佛愿故。二者世界劫波,增减有异,释迦来此则寿短,我往极乐则寿长,各顺其时故。



问:十六观经云若能观成除无数阿僧祇劫生死之罪,不处胞胎常游诸佛净妙国土。但是过去佛七之时,老师的开示说广学大藏经,不改弥陀行。但说观法,大部分做不到,佛为什么要说这部经呢?(周慧德)



答:众生根器,千差万别,契违之机,亦复多端,以是之故,始说八万法门,虽如是多,要在归一,所谓‘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也。观经非无人做到,喜之者仍甚多,各随各之愿力,是经依然弥陀行也。



问:修净土主要之课程为何?(黄永霖)



答:净土法门课程,以专念佛号为方便,尚有他法,非在家忙人能办。至念佛亦有繁简之别。随人自定,兹特外寄小册数本,祈选择一种修之便妥。(歧路指归及当生成就之佛法)



问:六道众生未往西之时,西方众尊者有分阶级否,否则后来才创?(黄永霖)



答:西方诸尊,证果者,有声闻缘觉菩萨,初往生者,有九品边地,此是阶级。末句意不明,不便率答。



问:首先向往极乐尊者哪位,如愿及开创佛教尊者何位?(黄永霖)



答:往生者之人,其名多载往生传,然往生者数如恒沙,传记不过大海一沤,证此一事不虚而已。弥陀经中有云‘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世尊在日,已发愿已生者,已不计数,若问首往生者,当在十劫以前,书未记名无法奉答。至问创佛教者,以此时论,只是释迦世尊,若问开首,则尘点劫前尘点劫,早已有佛,无法追始。



问:口念佛,心想佛,心口一如,除一句佛号外,什么事也不想,任何念头都不起,如此念佛,是否为事一心不乱?(赖栋梁)



答:可云为事一心不乱。



问:有一位有修有证的老和尚,他说,念佛不念到一心不乱,很难往生。业未尽根本就不能往生,那里会带业往西方呢?(童瑞珠)



答:此位大德策励后进,可谓苦心孤诣,‘一心不乱’经文如是指示,自当遵守,不可妄图徼幸。但带业往生,却是诸祖承认,若必断惑,乃是通常竖出,此法为伏惑横超,与通途不同。偈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是伏惑之证也。



问:又说女人罪障深重,念佛不能往生,必转男身以后,再求生净土,才可能去。这问题我甚有疑惑?(童瑞珠)



答:此事居士或有误听,彼定不如是说之。往生净土,与证佛果不同,并不分男身女相。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是持名往生,不分男女,再查往生传益可证矣,传中女子往生甚多,何得云然。



问:阿弥陀经摘注接蒙里‘娑婆极乐均在华藏中第十三重’是何义?(廖玉娇)



答:释迦世尊之净土,建立之大略为高二十重,周匝十一围,名曰华藏世界。高重二十之数,其十三重间,西有极乐,东有娑婆。



问:‘烦恼即菩提’在极乐世界如何讲法?彼土清净无从起烦恼,如何‘除’?如何精进?(廖玉娇)



答:行者不至等觉,三惑未尽,惑即烦恼,不除何能成佛?极乐既有天人声闻,以及地前菩萨,此众惑皆未尽,势须精进,以趋极果。虽云彼土清净,无由引起,亦不能甘留无明,不求究竟。



问:在西方,八正道之正命如何讲?(廖玉娇)



答:生命之延续,固需生质资养,亦需精神安慰,如不依正法所求之娱乐,即非正命矣。



问:实相念佛是否已见性?(池慧霖)



答:此法系作观,必先静止一切,后观佛之法身,非有非空。取其中道,是谓实相念佛。此行亦分功夫浅深,以及因修果成之段,实相固属佛性,见不见在乎成不成也。



问:念佛念到实相念佛的境界之人,往生是否到常寂光净土?(池慧霖)



答:实相成功之修者,可生常寂光土,两境相同,是因是果也。



问:观想念佛之人,临终往生是不是到实报庄严土?(池慧霖)



答:观想念佛者,依十六观经起修也,经中所言正依之文,皆属庄严之相,修如是因,自结如是果也。



问:下品下生之人,五百劫不能闻佛说法,不能开悟与凡夫何异?佛是慈悲,能否得到佛和亲师来开示使其开悟?(池慧霖)



答:下品下生,亦是大幸,莲胎清净,已离娑婆,居士言与凡夫何异,殊不知异之甚矣,娑婆凡夫,六道生死,莲邦下品,等是出离,虽属下下之品,亦胜无色界天,再言五百劫者,乃是记错之语,经云:‘满十二大劫,莲花方开。’按莲开迟速,关于自己业障深浅,非佛垂慈,而不平等,自心障重,不能交感故也。此等生品乃五逆十恶之辈,临终苦逼,不能观想,仅持至心称名,十念往生者,居士行不如是,毋庸多虑,不生则已,生则决不下下也。



问:莲池大师与太仓王孝廉书中(见净土津要)有‘于空心中单念一声阿弥陀佛,不必启口动舌,默默以心眼返照,字字分明,句句接续,心心靡间’等语。此种念佛,是禅是净?(如有信愿是否属净?)(钟洁园)



答:禅于古时,皆是观心,后参话头,亦是以楔出楔矣,虽有念佛,佛当话参,非若净家念佛,信愿求生。是此佛号,念之方法,或声高低,或默或转,只有信愿,皆属于净。



问:古德有云:‘念佛生心也,离相无住也,此心虽空空洞洞,却提起一句佛号,正是生无所住心也’。此与大势至菩萨净念相继中‘净念’可否说是相同?又心净时生起之净念,可否说是妙有?(钟洁园)



答:无住生心,可云与净念同,净念,可云是妙有。净念者无染无著,故云同无住。净念虽无住,似属无表色,色属有法,有而无表为妙,所谓妙有不有,故云同妙有。



问:‘其中多有一生补处’者,是否还要到人间,受一次投胎而生,然后才能修至候补成佛,抑亦到西方极乐世界,只此莲花化生之身,为最后身,一生精进即补佛位乎?(赖栋梁)



答:补处是已成其德,作佛是实践其位,德位名异,而道实同。一佛化土,一大千界,一国无二王主政,一土无二佛主教。在极乐修到补处,事须往他界八相作佛也。



问:弥陀经为佛无问自说,且六方恒沙诸佛所共赞,且生西为诸佛所动,为了生死最捷径,最究竟之法。而生天为未出轮回,还在六道中,又享福受迷,即不闻法,忘记修行,当列为八难之一,以地藏菩萨之大智慧,宁有不知,何以地藏菩萨,不度人生西,而专度人生天耶?(赖栋梁)



答:居士只观地藏经之迹相未寻地藏经之蕴义,经中有云,众生‘因蔓不断’故于地狱,旋出旋入。读到此处,大须著眼,须知地狱,列于娑婆六道,吾人纵生无色四天,仍处三界火宅,报尽堕落,不免又入三途,菩萨欲空地狱,实即暗示教超三界,校量布施功德缘品中;云‘尽成佛道’,‘毕竟成佛。’见闻利益品中;云‘欲出离三界者……所愿速成。”称佛名号品中;‘于无上道永不退转。’‘不久得阿罗汉果。’‘必成菩提。’等,皆非教人生天。又特列出称佛一品,教人深植善根,是皆世尊善巧方便,为人天根器者引之入胜,佛虽五乘说法,一经自有一经之义,在善读者,体而会之。最后嘱累一品,方是地藏发愿,云‘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一念恭敬,我亦百千方便,度脱是人于生死中,速得解脱。’亦非仅言生天。菩萨既言于佛法速令解脱,而弥陀法门,岂在佛法之外耶?



问:每日早晚念佛,没有诵念经咒,临终时能感应往生西方极乐净土见阿弥陀佛否?(钟云昌)



答:居士欲求后来生西,应当依教奉行,须遵净宗经典,更应了解作课之法,假如皆不明白,恐虚其功。习此者,必正助双修,正者,‘有持名法’以圣号为正,助者,本有多门,经咒亦助之一,能念固佳,倘不能者,但持圣号而正助二法,兼有之矣,此蕅益祖师之训也。



问:有些人吃一餐素,或吃初一、十五有种种吃法不一,不断肉吃长素,长此吃到临终,能往生西方净土否?(钟云昌)



答:生西要件,在持名至一心不乱,观想在想像合成,此是正行,斋素乃是助行。助行是福因,正行是慧业,有福无慧,不能生西,有慧无福,临终生障,修行人不能长素,亦须断杀,有三净肉及肉边菜之制,即其方便也。



问:念佛数千万如何能记清?(王心普)



答:念佛记数,其意甚多,区区所知,仅有其三。一者朝暮二课,定其数防退转也,自有念珠捻而记之,一串百八,念千串或百串,数不难知。二者求一心见功,口念心记,如求数清,心必守一,心若外驰,数不清矣。三者为某一事,发愿回向,或数万十万,百万千万,念时掐珠,念毕书纸,如是而为,亦不难记清。惟二六时中,净念求继,毕生精进,求生净土,愈多愈善,记数何为?



问:弥陀经中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少善根福德因缘是否即指希求世间福报而言?(翟孟秋)



答:善根为生西正因,福德为生西助缘,正因者执持名号,助缘者六度万行,正助双修,如鸟振二翼,缺一岂但不能致远,且亦不能奋飞,恐人自误,特别提出。此乃出世大德,信愿求生,若存求世间福报之念,则往生成障碍矣。



问: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有信愿,无论行之多少深浅,皆得往生,无信愿即到能所两忘根尘迥脱之地步,亦难往生。虽不往生,根尘迥脱之实理便可自力了生死否?(林宽修)



答:净土宗是二力往生,他法乃自力见性,此果之上不同,故因地亦有别也。两相比较,不过有难有易,有迟有速,其了分段生死则一也。



问:龙舒净土文内中云:凡有形相可见吾因见之皆当为念阿弥陀佛数声发善愿云‘愿汝等尽生极乐世界我得道后尽度汝等’可以念否?(林宽修)



答:菩萨广度含识,乃应为之事,为念佛者,代彼咒愿‘尽度汝等’,乃自发愿,此二者,轻而易举,广结法缘,凡属学人,皆可为之。然为此者,亦应自加警觉,勇猛精进,否则懈怠坠落,尘劫轮回,自度无期,何能度他,直是有口无心,等於戏论,又如今之空头支票,永不兑现而已。



问:有一位莲友每日勤恳念佛,临终亦有善友助念,一定是往生,七七日中为造功德尚能得到否?(池慧霖)



答:漏落人天,可增福慧。已生极乐,莲花早开,品位高超,善因善缘,俱有增上之功,并不唐捐之理。



问:自性念佛与神识念佛在境界上有何区别?如何才能达到自性念佛?(鲜纯贤)



答:自性本是弥陀,自性本即涅槃,但为妄想执著缠盖,不能显现,如能迥脱根尘,灵光独耀,便是自性念佛,厌秽羡净,妄起即觉,身忙似箭,不离这个,此即神识念佛。自性念佛,固是至上,若干人中,几人作到。果作到神识念佛,已是最好功夫,大概普通人念,多是散乱掉举两心耳。



问:弥陀经内东南西北上下方世界之众生不必受六道轮回。每一佛土亦如是,均已证佛果否?(王清汉)



答:经中只言极乐佛土,不受 轮回,未言其他佛土,皆同极乐,是极乐佛土,所以胜他土者在此。若每一佛土,亦如之,何必千经万论,等赞极乐。至云证佛果一句,只可云各土皆能证之,并不能云各已证耳,但极乐则能一生补处,又是其别处。



问:弥陀经内之西方世界,非指极乐世界?(王清汉)



答:西方亦尘刹佛土,以文理论之,可云此句,极乐在外。



问:阿弥陀佛经义蕴第七页云‘欲寻真源超登彼岸每以多劫习气时起现行触境生心仍复染著所谓看得破忍不过’深切时人之病,而念佛法门正治斯病,敢问持名念佛如何方能行解相应,理事无违?(李莲阶)



答:持名念佛一法,有事有理,故一心功夫,亦分事一心,与理一心,信愿忆念,不他攀缘,声声贯注,是谓事持,了知是心是佛,能念所念,两俱空寂,是谓理持。不论事持理持,若到见思尽断,名事一心,若到心开见性,名理一心。然事理之相虽二,实则即一,因事到圆时,皆出于理,理到圆时,皆出于事,但能惟精惟一,便是事理无违。若言行解,较为复杂,古德皆曰此门,易行难信,难信者,其法微妙,惟佛与佛,乃能究竟,下根者只可行其事,中上根者,亦惟有深入经藏,圆观圆知便能行解相应耳。



问:念佛时生出两样心,一方注意念佛,另一方有烦恼心盖住(祈求心或抑制心等等)时,又非六识(无意识)有无效果?(王清汉)



答:初机学人,何能免此现象,但能疑而问之,知而改之,便能如法,减少障碍。盖持名之深功,在臻一心,此一心不杂,谈何容易,惟在明了学理,随时纠正。持名一心,是使洪名以外无念,若强求抑制,是又一杂念矣。古德自有训言,只听洪名,他念若起,不去理他,怪自消去。



问:观像念佛是否定要弥陀佛像?(李莲阶)



答:念佛四法,此是其一,必有其像,始能观之,否则为不如法,不如法则不成其功。



问:弥陀应身寿量虽长,亦有涅槃,正法住世,劫亦无量,无有像法末法,上半夜灭尽,下半夜观世音菩萨成佛,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世界不名极乐,名为众宝普集庄严,更胜极乐。录自圆瑛法师阿弥陀经要解讲义。上半夜,下半夜,以何为界?(何美枝)



答:弥陀经中,虽有‘清旦’,‘昼夜六时’等文,各注家多谓彼界无有日月,自无昼夜可言,而言旦夜者,皆是随顺此土习惯而说。上半夜者,甲日终结,下半夜者乙日开始。极言佛佛相继,无少间隔,非如此界有佛前佛后之难也。



问:观世音菩萨成佛时,是否亦以执持名号得生彼国,应持”普光功德山王如来’之圣号否?(何美枝)



答:现在经教,求生极乐,本有多种,并非持名一法。将来‘众宝普集庄严’世界,如何去法,经无细载,不便妄言。况弥陀入灭,观音成佛,推彼土寿命,其间甚长,恐到彼时此土释尊之法已灭,当有后佛,经教详言。无已,若以比量而言,持佛名号,各经多同主张,为生佛国之一因,按佛佛道同之义而论,或仍有持名之一法。



问:为何会更胜极乐,如何殊胜?(何美枝)



答:道尚精进,法在契机,或以此故。然圣意为何,凡夫究不能测,若以寂光而论,则无所谓胜劣,其较胜劣,当以前三土言,故妄测之曰,尚精进,在契机。



问:弟子曾一度思维,假使人在临终时,心有念佛,可是盼望阿弥陀佛来接引,这念佛的心变质了,只想阿弥陀佛会来接引,我想定不能往生是吗?(月凤)



答:心中起念佛名,与想佛前来接引,两不妨碍,皆是心在一佛,不过一名一色而已。念佛为求见佛,见佛惟求往生,念佛为‘行’,求生为‘愿’,此为净之正旨,非为歧路。经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可知念忆,并不变质。



问:临终时,心念佛号,若阿弥陀佛来接引,可是不为这所动,只管坚持佛号下去,这能往生吗?(月凤)



答:如佛来接,是已感应道交,当然继续持念,否则失念,往生无分矣。但净土三要,为信愿行,如第一答,必求往生。斯时当急持名号,恳切求去,如坚持不动,是不为来接所动耶?抑只以持名为结果乎?若然则是他宗之法,而非净宗之义。



问:念佛一天至七天,得往西天,这是死了后,阿弥陀佛来接引否?(叶特华)



答:自是死后,神识往生,虽云佛接亡灵,但功夫却在生前成就。



问: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娑婆有一爱,便是将来往生极乐之障碍,我们凡夫各各都有这爱字,难断难舍,有什么最好的方法来断除呢?(周慧德)



答:爱为迷情之私,慈悲为真性大公,时时发心,回小向大,化私为公,此一法也。然爱为十二因缘之惑,实非凡夫易断之事,不断是流转门,能断是还灭门,果断矣,则生死无不了者。但断惑如截四十里之瀑流,况爱乃生死本源,断为尤难者也。所以净土法门,而有带业往生方便,倘肯于六字洪名,爱不暂舍,舍彼爱此,由勉强而自然,又何忧虑。



问:往生极乐已了生死不受轮回矣,然经上言,极乐世界亦也有人天,未知何解?(郑胜阳)



答:往生极乐,不过已了分段生死,而尚有变易,未曾断惑,不显无相法身,自然有一妄见之化身。此身未证果位,以其化身之高下,假名其为人天而已,非若娑婆人天,仍轮转各道耳。



问:投生在莲胎里头与已出莲胎之人,他们在七宝池中所享用之八功德水是否有点差别;因为同样享用八功德水,在莲胎里,需经极长时间且还未得果。而在胎外之人只要一沐浴即时未得而得,未证而证。这是何因呢?(郑胜阳)



答:出莲胎后,直接享用八功德水,在莲胎内,不能与水接触,只不过莲花为水长养,自身受水之气分法益耳。明乎此理,则得证迟速,便恍然矣。



问: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定要经过莲花化生乎?或若境界高之人是否不必受莲花化生,往生后直接即能见佛?(郑胜阳)



答:说法者,必须依经,西方而曰莲邦,果胡为乎?虽断惑上品之士,亦必经过莲生,接引亦此莲花,化身亦由莲内。他佛净土,必断惑而往生,故不必处莲修养,此佛净土,未断惑可往生,故必处此以养圣胎。如不经莲养,直接见佛,未见经文,不敢妄言。



问:佛法常云‘有生即有灭’那么极乐世界莲花化生的形体是否也有灭?(郑胜阳)



答:四土三身,惟寂光与法身,是为真实,余皆权变,然无权法,不能普度。他们有一分惑未断,则仍不了生死,莲宗竟有九品高低,品品成就。化身有相,虽有生灭,亦是变易境界,非物质之苦空不净,无明老死流转耳。



问:圆瑛法师在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八二页中讲‘此经灭后,只有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住世,现在虚空之中,众生业重虽见不肯念,有人发心念一句者,即得往生。’疑惑:现在众生业障虽重,但较诸阿弥陀佛经灭后之时尚浅多多,何以此时甚多念佛之人不能往生,而彼时之人念佛一句即得往生?(徐醒民)



答:时值末法,胜于灭法,诸障虽盛,尚不至极,佛法见闻,可云不难。而善根浅者,亦能常遇佛法,朝夕薰染,易于发心,既在不难,则心力不猛,故少成就。灭法时期,已无佛法,障难已至极点,纵遇之亦置若罔闻。必有夙根深厚者,始能破除障难,直下承当,根厚心猛,故易成就也。换言之,今时善根厚者,发心力行,无不成就,彼时夙根浅者,决难发心。



问:以忆念持名,是否为事一心之方便乎?(赖栋梁)



答:忆念持名,是有净业矣。若夫一心,或事或理,乃是功夫结果问题,而非修功过程间事。



问:‘自性弥陀’,与‘唯心净土’,当如何解释?(赖栋梁)



答:此二语者,岂有他解,惟行者所修法门有异,其用则小有不同耳。修自力者,三祇断惑证真,自性觉圆,即同弥陀。心土非二,心既圆明,是惑已尽,故曰净土。修二力者,心净始感见佛净土,心土不二故。性觉始感弥陀来迎,生佛不二故。



问:以净心持名较之忆念持名,何者为胜?(赖栋梁)



答:净心者,放下万缘,忆念者,专持名号。修忆念者,必放下万缘,修净心者,必专持名号。二者乃合为一法,分之何能济事。



问:下品生人须待多时才能见佛,那么在莲花中是否能修持?(杨长山)



答:下品生者,亦分三品,开花见佛,时间各不相同,可参十六观经。我辈在娑婆苦境,尚能修持,彼下品者处清净花中,岂不能修。



问:观经云无量寿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修观之人,当如何观法?(赖栋梁)



答:观从想起,想亦借乎见闻。闻乎经教,见乎天空,思教心量得以放大,见空想像得以扩展。再依经所示圣容,集中心力求之,或画一佛像,由小放大想之,久而久之,方能成就。然修宜有师导,以防错谬,一人一方便,善巧不必取同也。



问:耳聋不听佛号,命终时有人诵经念佛,如这种人能否往生?(詹金枝)



答:宜用方便之法,使知来为助念,彼虽耳根不闻,闻性不灭,彼知来为助念,自起作用,纵不往生,亦种善根,按经义‘盲聋暗哑’为八难之一,自是障碍。若平素曾习念佛,略明其理,似易收效,若平素茫然,得益较难耳。



问:一定时间念佛与唱佛(用念可多念,用唱念不多。)功德有无同样?但在家作正课无须用唱佛?(王清汉)



答:修行人只有念佛,念者当前之起心,此心不使散乱,令摄一处专缘佛号,或功德及相好,深者乃能观念实相,此之谓念佛。唱佛者,谓唱佛赞之类,有板眼韵调等法,多人合作功课,可使整齐合一。佛法要点,戒定慧三学,念佛者求其心定,唱佛亦不无有定,但较念力大逊矣。如家庭自己作课,纵不唱赞,亦无不可。



问:用有佛像之念珠念时念到珠头不可越过,以珠头为界照原念,返回,继续同样往返。或可随便直念?(王清汉)



答:掐珠从佛头起,至佛头止,应再掉转为至佛头处,珠绳定有多余闲,掉转过来。始好再掐。若越佛头,彼段并无余绳,不好掐过耳。



问:佛法重在事理圆融不能偏废的,我们过去只知研理,不重行事,虽有念佛而心散乱,痛知修行功夫配不上将来往生的条件,照这样迁延下去,差之一念,失以累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0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今生若不再努力用功,恐怕阿傍狱卒更比弥陀容易见面,若到此时,不逢导师,怎不使人哭自流泪呢。所以现在老师领导之下把事理念佛的方法,一一郑重再说明指示,使我们大家有所成就。(周慧德)



答:事理虽说是二,然事理互依,全事即理,全理即事也。简单言之,手掐珠,口出声,此即事也;放下万缘念从心起,此即理也。不论事理,皆在求得一心,然得一之法,随人根器,千差万别,不能墨守一法;故有三念三听之法,都摄六根之法,三根循环之法,记数之法,追顶之法等等。只求契悟,任择其一行之,久之,自有相应。如得理一心,二惑已断,上品上生,得事一心,未断已伏,可带业往生,大意如此,要在肯为。



问:六道轮回之痛苦,三途之可畏,古德说: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碎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由此可见静坐的重要,故今天要请老师教示。(周慧德)



答:静坐者,求坐而易静内也。如但身静,而心外缘,不名为静,虽坐无功。应知心起一念,即是一粒业种,念念不停,造业无穷,能片刻静念,即是片刻之觉。片刻实有几百妄念起,若果能静,便是无漏功德,自胜有漏福业。居士既修净土,宜遵本宗,心系佛号,若求他法,岂非与愿力相违乎?



问:修净土法门当以念佛圣号为主,研究经典求定慧。易起杂念,仍道浅业障,除大声念佛把杂念赶走外,次须作何观吗?(蔡麟定)



答:修净虽以念佛为主,然净土三经不能不知。既能大声将杂念赶走,即是药与病对,何必乱服他药。



问:阿弥陀经云:‘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见注解里十劫为大劫。凡五逆十恶者,临终十念往生者为下品下生,须满十二大劫,莲花方开。但在阿弥陀佛所发愿后,彼时下品下生者,至今尚未满十二大劫,莲花未开吧。是否须待莲花开后,方能闻佛说法。在莲花未开里可自修道吗?在莲花里是什么样子呢?(蔡麟定)



答:花开见佛闻法,经有明训。在娑婆尚能修道,进入莲胎,岂能不知修道。莲花里面,光明香洁,胜于天宫。



问:静坐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时,是否为端坐念实相,而为无相念佛乎?(赖栋梁)



答:果能一念不生,便是实相,实相当曰无相,无相而曰念佛者,寂照同时也。



问:‘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为千足定论,然而畜生并不解信愿,何以亦能往生乎?(赖栋梁)



答:众生皆有佛性,必赖善智识诱导之缘,更需久久熏习,始能心领念佛,念是实行。或有信而放逸,不作愿行者,亦有愿而懈怠,缺乏实行者,然既肯行矣,则信愿尽在中矣。



问:学人母亲病了四年之久,自病以来,吾每天第一次的功课,先求母亲信心坚固,早日回复健康,自然福薄不达愿,而今年二月十七日亡失母亲,凡夫心难断难舍母爱,痛不可言,故在七七日内所作功课,全部回向于亡母超度,希望当生成就。但是未知我自己七宝池中莲华会干去否?(周慧德)



答:心量无边,念力如雨,净土法门,原重回向,私心自利,便非大乘,明乎此义,则知心雨宜普。宝池之莲,本是自心,亡亲神识,亦在心中,心雨既普,彼此同沾,并非小瓢之水,浇此则干彼,浇彼则干此,所可比拟。观无量寿经曰:‘具三心者,必生彼国’,三心者何?即‘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经训昭昭,岂可生疑。



问:若度众心切者,往生后未能闻佛说法,是否须待莲花开后闻法开悟,才能倒驾娑婆度众生。凡是不以安养回入娑婆度众生者,都闻佛说法开悟之上上品吗?(蔡麟定)



答:回入娑婆者,皆是有道有学之士,若莲胎未出,何能他往。净土法门,菩提为因,凡上品生者,早曾发愿再来度众,未有不来之理。



问:念佛之目标以多或以专注而少为好?其速度以均匀或随快随慢为原则?因为心理上时会欲多念而心燥则觉更未能集中而散乱,念少却能心和而神定念去也,此问题亦自己加以思考,想多以气和心定为归,但仍望先生指正,是所至盼!(梁美坤)



答:念佛之义,求其静虑,即是修定。必摄心专注为则,初学之人,不能持久,宜先从少念,渐使加多,能到二六时中,饮食睡眠,皆是这个,可谓之净念相继,功夫至矣。念法不宜过快过慢,要使匀称为准,如弹琴然,弦缓则不成声,弦急则断矣。



问:念佛重质?重量?念佛之初是一心不乱,但经过几分钟妄想现前,是不是停止,镇静后再念?前所念之佛有效?无效?(刘仁福)



答:‘念佛之初一心不乱。’此语大错,任何人刹那之间,妄念无数安有不乱之理。其误为不乱者,是久在乱中习而不觉也。‘几分钟妄想现前’者,是求定难定,始觉出其乱也。一句有一句之薰习,便如一粒种子,下于田上,迟早自有功用。



问:净宗信以导愿,愿以导行,有行是否定有信愿?(洁园)



答:古德云,此三如鼎之足,不可缺一也。缘此三之性,本互缘而生,行无缘等飞蓬无所,愿无信等喜浴恶水,信无行等储饭不食,净土初机,必遵此三者,所谓‘圣言量’如是,应依教奉行也。若无愿无信等,另有其义,此处不得借口。



问:后学决心念佛,期能往生极乐,但未行早晚课诵仪规,只在乎平时念佛回向,如此可否?(郑朝信)



答:往生功课,只在六字圣号,多念少念,在乎有恒不退,如忽作忽辍,只种善根,古人云:‘饶他忙似箭,不离阿弥陀。’虽不能一心不乱,然习惯熟成,必须做到,方有往生之希望。早晚课诵仪规,系多人上殿合修,忙人不一定采用,但修净土者,阿弥陀经及往生咒,应当抽时练习耳。



问:‘一句弥陀非大彻不能全提,而最愚亦无少欠,倘些子分别,便成大法魔殃,只贵一心受持,宁羡依稀解悟。乞儿若见小利,急须吐唾无余,捧打石人头,曝曝论实事’祈解!(郑朝信)



答:与前条之意,大略相同,前七句可解,后四句须参。初句是举此一句洪名,乃殊胜法门。二句谓此法非上根大彻大悟者。不能圆融全彰。三句谓下根愚钝若念,亦无比人缺少几分。古人谓是无上深妙之禅,意即在此。成与不成,只是当下承当问题。四五二句,是教直心念去,不起分别,若起妄情,便是此法魔障。六句谓贵在念到一心,即是到家功夫。七句之意,言不必如禅家疑悟,然疑有大小,悟有彻底与依稀,真能彻底者少,依稀相似者多,故不足羡彼也。然而并无定解,随机应变,若不如此,便成死法。狗子有佛性,狗子无佛性,应病与药,非应药而故招病。



问:古德云:念佛有佛像,向佛像而念。无佛像,要向西念。有时西的方位,有人工作,恐被人讥笑,或遇污秽不适当,转向东、南、北念,未知功德比较如何?(邱合顺)



答:佛法重心诚,佛之法身遍满十方,有时不能向西,任何一方,皆能感应,既感应矣,功德自大。



问:极乐世界多候补佛位,何以成佛须要‘候补’?(简宗修)



答:候补者,候补往某一处成佛也。其人功已圆满,证成极果,只候某一世界佛法灭尽,便往其处,重开道场也。如弥勒为此娑婆之补处,观音为彼极乐之补处等等。



问:阿弥陀经中前面所提到的诸菩萨从何处来?其菩萨果位是不是和其他阿罗汉同为释迦佛所度?(简宗修)



答:彼土菩萨,皆系先后往生之人。或凡夫往生,经过修功,证成菩萨,亦有他方菩萨,希早成佛,求生彼土。彼佛国土以及功德,十方诸佛共赞,十方佛土之佛子,皆有往生,早知度者为诸佛,不独释迦一佛耳。



问:念佛号时,常遇许多妄想,如在白天可以念大声驱逐,然在晚上睡梦中,无法出声念,遇此妄想,如不理它,则它纷纷而来,且愈多,如欲抵制,则感头痛,因此进退两难,不知有何妙法,又此头痛是否著魔?(郑朝信)



答:梦中既有色,当然亦有声,即知有妄想,即能会念佛。醒时念佛,驱醒时之妄想,梦中念佛,驱梦中之妄想。但恐梦中不觉,随幻逐妄,若言‘如欲抵制,则感头痛’是在梦能觉矣。觉则能作主,心中自有声,心起佛声,则立除妄,头痛亦是幻梦,一律摒除。



问:‘一心念佛’之精义?(黄宏介)



答:念法甚多,皆有精义,古人曾集出四十余种,要在契机。普遍者,神念神听,心念心听,或口念耳听。妄念若起,不强除妄,不起分别,皆作佛观,此名方便随缘止,大有受用。他则各有其义,非能数言可尽。



问:阿弥陀佛今在说法,此法与娑婆世界之佛法有异同吗?(王幻如)



答:佛佛道同,善巧有别。佛国方便不一,说法次第或异。如娑婆难修,释尊劝生极乐,极乐易修,弥陀则不必劝生他土。此土说三七道品,统演七支,极乐演法,只言根力觉支正道。方式千变万化,归元总是一也。



问: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不知在此十劫以前,娑婆众生有没有另一个求生极乐国土的地方?(王幻如)



答:十方无量佛土,皆能往生。但往不易,成就亦难,不及弥陀接引,一生补处,如是易生,如是速成耳。据此则十劫以前,无有似今日极乐净土,偈云‘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九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谓此可以知矣。



问:净土宗旨在于念佛一心不乱蒙佛接引生净土。其要点似在于‘念佛一心不乱’。倘不能‘一心不乱’是否亦能往生净 土?(杨智悦)



答:学佛原则,依法不依人。‘一心不乱’煌煌经文,岂可不遵,但有多少义趣耳。有理一心,有事一心,有长时之一心,有短时之一心,有平素之一心,有临终之一心等等。一心者定也。必定始静,必静始明,必明始能心佛感应。所谓‘以心作佛’,‘即心是佛’生死大事,何能徼幸成功。小乘罗汉,尚须七番生死,遑论成佛,三祇之远,此则一生成办,带业出要,再不有作,出苦无期矣。古德著一‘念佛四大要诀。’第一即曰‘念佛不求一心。’此不过云,初学不先求一耳。乃慈悲接引之意,因未曾说明,即有违经之嫌。后世诸祖,颇以此语为病,贻误后学。上举种种一心,最低必得临终一心,若无把握,往生无望。



问:盖一般人均有事业,既有事业必有杂念,尤其念佛时都难免有杂念渗进,颇难达一心不乱之境界,在家众都有负担家庭经济之责任,是以不能不从事生产事业,如从事生产事业,必定随之带来麻烦及烦恼,引起念佛时杂念渗进,不能达‘一心不乱’之境。如是言之似不能往生?(杨智悦)



答:净土学人,不求义理,多恃‘带业往生’‘佛来接引’疏忽心业障碍,大是徼幸自欺。在家有经济负担,公教有功课钟点,若能明理,而善用之,俱不为害,所谓搬柴运水俱是道耳。净土大乘,自他两度,定课念佛,作自度想。家庭经济,公教课务,敦伦尽分,作度他想。为求往生而自度,为求往生而度他,为求度他往生,而负家庭经济,为求度他往生,而作公教职务。推而广之,谓之万法归一,归一即是一心,此名行住坐卧,不离这个,这个往生之信愿行也。



问:理一心就断见思二惑,那么事一心是断什么?每部经典深妙的理,老师都能通达,是不是老师已得到理一心?万念归一是一心吗?那么得到不乱时还有心吗?(池慧霖)



答:事一心能断外尘攀缘,可伏见思二惑,所谓带业往生者,事一心也。三藏浩如烟海,在下不过一知半解,且所见所读,量数少,妙亦未见,理亦不达。纵或有人,精通三藏,而不实行,亦难一心,心一不一,不在多增知见也。万念归一,可谓一心,有一存在,自然有心。



问:实相念佛往生还有阿弥陀佛来接引否?常寂光的境界,是否还在西方?(池慧霖)



答:实相念佛,见弥陀之法身,既见佛矣,云何不接。常寂光土,即法性土,包尽虚空,是西方亦在常寂光中也。



问:世界皆有成、住、坏、空,极乐世界当亦如是,若然阿弥陀佛有无违其本愿?(心炳)



答:佛有三身,曰法报应。应身有始有终,报身有始无终,法身无始无终,必先知此。身土皆心,并无二致,应身当娑婆之土,报身当极乐实报之土,法身当常寂光土。娑婆有成住坏空,极乐实报有隐有显,常寂光土无隐无显,大致如此也。



问:请问念佛修行期间要多久才能成佛?(心炳)



答:普通法门,名曰竖超,三僧祇劫,始得成佛,念佛法门,名曰横超,但得往生,可以一生补处。若在此土念佛,不求往生,无论渐顿,亦必断尽无明,始得成佛,期间不能预定。



问:设若有一年轻的念佛者(和尚)夭折了,有可能成佛吗?(心炳)



答:念佛法门,专求往生极乐,一到极乐,便脱轮回,已离分段生死而已,并非成佛。到彼再修,或经变易,或不变易而一生,补处成佛。在此世界之念佛人,不论缁素,不论老少男女,念到一心者,命终以后,可生极乐,是否带业往生,不能带业成佛。



问:关于念观世音菩萨圣号能否往生的问题,可否如下答法‘虽能往生比较麻烦’。如在世间法中,要找某机关团体洽办事务,除有特别规定外,最好是直接向单位之首长洽办,以免去签办批示等手续,阿弥陀佛是西方教主,当然念阿弥陀佛较为简便。(鲜纯贤)



答:不必如此曲喻,亦不必多饶唇舌,圣量高深,凡情难测。但应‘依教奉行’,自能到家。经中尝有戒语:‘若他观者,多为邪观。’‘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经是佛说,故曰依法不依人,既依法矣,尚有何错。



问:念佛求愿往生,弟子以为除执持名号外,应多诵弥陀经观想西方胜境,使胜境种子落入八识心田充满其中,到命终乱心位时,西方胜境的种子先出来则示往生矣,所以古德云‘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即此理也然否?(鲜纯贤)



答:专持名号,是修法之一,兼作观想,亦是修法之一。各随个人之根器而取。尚有其他之法,无非皆取随机,非可勉强,此修法论事之简语也。若夫‘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乃是证果论理之简语也。前者因地指事之语,后者果地说理之语。



问:弘一大师劝人老实念佛,怎样才算老实?(志西)



答:真信不疑,发愿往生,苦乐顺逆,概不退转。再闻他法,亦不改修。奇异境界,心不妄求,佛说一心,功到自成。此即老实念佛也。



问:记得长者曾开示念佛方法,谓心念心听,心念神听等记不大清楚,烦请再开示,并请指导其法!(志西)



答:何处所说,事久已忘。然尝见古德教人念佛,有十二字之法,乃‘口念耳听,心念心听,神念神听。’似与今问相近。此十二字,共分三句,亦是由浅入深,并非混用。初学人只应先学‘口念耳听’一法,果能由生渐熟,一字念清楚,心在此念处,一字听清楚,心在此听处,念出听入,皆是洪名,如此心即洪名,洪名即心矣。



问:弥陀经解释内,解人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可得各种神通,想什么就现什么,假使想见亲属可见到否?(慧纲)



答:神通有‘天眼’一种,即横能看各界,竖能观多生,如此能力,不但可见此生之眷属,多生之眷属,皆可随意见也。



问:厌娑婆欣极乐急要往生,应用何法可以快速往生?是否业未尽不能快生,此业应如何使之快尽?(慧纲)



答:往生只言寿尽,非谓必业尽也,此处不可相混。寿指一生应得之果报,业指多劫所造之因缘,寿至一定时期自尽,业必多劫修持方断。往生乃论寿尽,并不必须业尽,寿应听其自然,不应促之使短,若极厌娑婆,惟有精进持名耳。



问:因身体不健,住在尼寺,大殿上,早课亦即起床,因不会念楞严咒,自己在寮房内,礼观音菩萨百零八拜,早饭后拜净土忏,人觉疲倦,每日念佛壹万声,想多念佛礼拜,惟每日爱睡昏沉时往大殿绕佛二、三圜即觉腰痛,不得多圜,应如何使之精进,否则是否与往生有碍?(慧纲)



答:楞严咒不会不念,自礼观音亦甚佳。每日念佛万声,暂时说不为少但须注重一心不乱。绕佛三匝,多则腰痛,即只绕三匝,亦无不可。只信愿深切,便不碍往生,如是专修不杂即是‘精’,不疲不厌不退即是‘进’。



问:佛云四十八愿其中十八愿是平时有实行一次十念法此人以直到死止无念佛此人可得往生否?(福明)



答:学佛有一原则,即依法不依人也。又有依文解义,三世佛冤,又忌偏执二边,不契中道,凡此皆应仔细思维。如尊问者,第十八愿,固属大悲本愿,此不过提一大纲,尚有微义存焉。若死此句下,余四十七愿,都与赘言,本经中之六度万行,亦成废话。再净土一宗,主张持名,在小弥陀经,必汇参之,方不偏执,小经明明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岂可错会十念之文,而自贻误。且看今之念佛人,日有持千持万者,较诸十念何如,而真得往生者,果有几人哉?请思前祖,‘二六时中绵密不断’,‘日持十万’,‘净念相继’等,岂非皆是愚人,自找麻烦。



问:证罗汉果,是无来无去,若修净土的证到寂光净土,还有西方可去否?又证到常寂光净土,须经过多少时间成佛?(池慧霖)



答:此问大是误会,修净土者,愿在西方,寂光土者,即西方四土之最究竟者,何问还有西方可去,此直是身在含元殿,更问长安路矣。经云‘惟佛一人居净土’,乃指寂光也,居士第二问等于‘中秋十五夜,问月几时圆’。寂即解脱,光即般若,即法身所居,当下即是矣。



问: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南无义为皈依,佛亦觉者之通名,云何以南无作佛名之二字?是必有说,而学人不知,故问。又南无在梵语或巴利语应是一字二音,阿弥陀应是一字三音,佛则一字二音,我国既均采音译而不翻,然又明言六字洪名,此六字似嫌未能如实,虽无关重要,亦有说乎?(高仰嵩)



答:南无二字,乃心念表示之名词,阿弥陀佛四字,乃个人符号之名词,合二名词,为一种法门,法门亦须有名词,是六字洪名者,法之名词为心与佛二合之称也。一字二音,或是三音,是巴利文语之组织,汉字读法,一字只发一音。既经译成汉文,自当依顺汉文方式立言,汉文系方块形,一方块为一字,故曰六字也。



问:阿字音我国有痾(ㄜ)与啊(ㄚ)两读盍双声叠韵字也。持名念佛时,国人仍是各依所习,念成ㄜ或ㄚ音。老居士十年前在觉生月刊上教人念识字音与ㄜ相近;然依各种中英文佛学辞典、英文所注梵、巴音皆宜念ㄚ音。是否可以各从所习不加分别?(高仰嵩)



答:中国地大,语系复杂,即本国文字,同一字之发音念声,地各不同,古今亦异,何者为标准,甚难言也。就以‘国’之一字为例,古读为以,今读为果,或读为鬼,试问孰正?注音字母之书,多采北京音声,此亦不过方便求其通行一法耳,若论梵音,须会梵文,尚须口传,否则音亦不正。‘阿’之一字,只发喉音,念阴平声,庶乎相似,否则只随乡音,但取恭敬即可矣。



问:地藏经内有一段,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或供养或修补塔寺,或藏理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滴,如是善事,若能回向利益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如但回向自家眷属或利益自身,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舍一得万报。今欲问者就是我们每日的功课都是回向,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这是利益自身,那么愿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此种回向比前功德大是否对将来往生可靠,又稳当呢?(周慧德)



答:居士所见甚大,但愿以此功德之八句回文,亦包罗无余,何不注意下文耶?如四恩,三途,见者闻者,悉发菩提,同生极乐,已尽之矣。回向即是发愿,诵已多年,不必再行更张。



问:学佛人全靠平日修持的功夫纯熟到临终才能提起正念,现在道弱魔强,在家居士俗念胜于佛念,学佛的人一心没有两用,俗念太多了,佛念就未免减少,在这世念浓厚之下,如一杯牛奶,渗上一大桶清水如何还有奶味呢。这样稀微的道念来修佛法,今生何能得度呢?(周慧德)



答:既知如是,除精进外,安有他法。至于俗念纷繁,非关在家出家,只在肯不肯下决心耳。但信深愿切之人,虽家事多端,而心中仍然信愿相续,自能善巧方便,忙里抽闲,不离这个,所谓‘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也。



问:弥陀经内有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所要问者,十方世界的众生念佛者多,惟一位弥陀何能同时现在其前,接引往生呢?(周慧德)



答:弥陀法身,周遍法界,时时相应。如不明白,请思每日所念之赞佛偈,‘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二句,尚不恍然耶?应知三身仍是一体,化佛来迎,往生何疑。



问:菩提树第一一一期,有净宗初祖慧远大师,虎溪三笑是什么意思,请指教。(周慧德)



答:东林寺外,有水绕流,水名虎溪,远师送客,不逾此地。当时陶渊明、陆修静二人到寺,谈道甚契,师送之不觉逾溪。虎起大鸣,始知逾界,三人大笑,喜心道各相契也。



问:念佛时只观听自己念出声音,同时观想弥陀庄严佛容,可得一心(不必多观想,弥陀经内极乐世界种种现象)对吗?(王清汉)



答:念而能观固佳,即不能观,单念兼听亦可得力。至云观弥陀经中境界,在作课诵此经时,随念作观,未尝不可,至经毕念佛,则不可观矣。



问:佛像面容各有差异无相似(除了特征外)如观想时采用自己印象较深就可否?(王清汉)



答:造像岂能一致,理宜采自羡者为准,但既采定矣,应使其印相深切,在任何时地忆佛之际,此相分明现前,即获大益矣。



问:早晚念佛定课,不算佛珠,以时间规定亦可否?(王清汉)



答:自无不可。



问:某法师来嘉主持法会时指示,要观想面前有八尺阿弥陀佛金身,昨天老师开示观想丈六金身,是不是八尺,丈六皆可以观想?(刘仁富)



答:八尺从劣观,易成也:丈六加倍,少难也。此不一定,以自己之心量定之,能八尺则八尺,能丈六由丈六。倘能五须弥四大海,则更佳矣。



问:凡圣同居净土,实报庄严土,方便有余土,常寂光净土,此四净土,各应至何等程度始能达到,是否以声闻、缘觉、菩萨、佛,相对而修乎?(陈宽凤)



答:修行之人,在于证道,所谓道者,即是佛性。我辈佛性,尽被惑业障遮,故生死不主,称曰凡夫。修净者惑业分毫未断,往生只种人天,但所生处,有佛菩声缘,得以聚会,故曰‘凡圣同居土’。断见思惑之声缘所居为‘方便有余土’。分断尘沙惑之菩萨,所居为‘实报庄严土’。圆满佛果,所居为‘常寂光土’。土名虽四,而实是一,土心非二,故随断惑现有别耳。



问:净土法门欲到四净土,是否经由极乐世界?(陈宽凤)



答:极乐世界,而具四土,非极乐以外,另有四土也。以古代帝国为喻,‘寂光’者禁城宫阙也,‘实报’者京都府省也,‘方便’者庶政衙署也,‘同居’者繁华街市也。帝居禁阙喻佛陀,宰辅居府省喻菩萨,百官居衙署喻声缘,富豪散处街市,喻带业凡众之人天也。



问:弟子问在工作及想像时应如何行持使念佛工夫不致间断,承长者示念佛时心在念佛工作想像心应在工作想像,过于工作想像时存一为助念佛,而工作想像之观感,则万事皆是念佛,弟子愚钝,对助念佛之义,尚不甚了然,祈再开示为幸。(某居士)



答:净念贵乎相继,外可断而内不可断,此为生死大事,岂浮浮泛泛,便能成就。今日末法,修福者多,求慧者少矣,虽口言了生死,而其行实于了生死无关,净念不继,而又未得一心也。我辈白衣,为谋生活,必有工作,在工作间用身力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0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心中默念佛号。用心力时,存一我道未熟,必须借俗养身以求道之念!所有工作,皆定此目标。俗人工作为吃饭,我工作为求道,亦是净念相继也。



问:修净土法门之者,若能一心持名至临终时,幸能见佛瑞相,但是要如何分别出此相到底是佛化或魔化呢?如楞严经上云有五十三种魔能应众生欲,故分不清楚?(本如)



答:修他法门,如观心,参话头,数息等,倘见佛像,是与所修并不相应,方有现魔之虞。修净者求见佛像,佛像即现,自是本分,并非魔事。但若见时不可执著,倘或喜或惧,更出差路,仍一直念持,听其自然,乃为正规。



问:修净土法之者平时持名能正念,但是至临终时因四大分散时之苦痛难提正念,未知此种人是否也能往西?(本如)



答:经云:‘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细味经义,可以了然,若临终难提正念,便是颠倒,恐生障碍矣。



问:无量寿经中有一段文佛对阿难云无量寿佛国土有胎生,如此托在何胎,本来只有莲花化生而已,为何有胎生呢?(本如)



答:九品以外,生边地者,假曰胎生,详看本经上下文,自能解矣。



问:若度众生心切者,往生后未能闻佛说法,是否须待莲花开后闻法开悟,才能倒驾娑婆度众生。凡是不以安养回入娑婆度众生者,都闻佛说法开悟之上上品吗?(蔡麟定)



答:回入娑婆者,皆是有道有学之士,若莲胎未出,何能他往。净土法门,菩提为因,凡上品生者,早曾发愿再来度众,未有不来之理。



问:各不同的国家的人,修成正果,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语言能相通吗?(心炳)



答:生到彼国,即得神通,众鸟之语,水风行树之音尚且能懂,岂有反不懂人语之理。不但能懂极乐之语,他界之语,亦能尽通,不然,每日清旦,供养他方十万亿佛,何能闻法乎?



问:依阿弥陀经上说,那里(指极乐世界)的环境大部是金、银、珍珠、玛瑙,连树木都是金叶子,鸟也是金的,这样生活,不会很呆板单调吗?(心炳)



答:楼阁形势万种,能住能飞。宝树随时放光,光中可现无量他方世界,且能作百千种乐,喷百千种香,鸟皆杂色,音各奇妙,且能演法,闻者开慧。天乐鸣空,六时雨花,铺地成毯,光色璀璨。一切一切,千变万化,随意所适,重重无尽。如是尚曰呆板,尚曰单调,试思娑婆秽土,不呆板单调耶?



问:何以世尊不自创净土极乐世界而介绍阿弥陀佛之西方极乐世界与众生?(游堂振)



答:阿弥陀佛既创极乐,而且广大无垠,他方又何必步人后尘,画蛇添足。世尊虽不再造极乐。然未尝不将此秽土,思改极乐,惜人不察耳。倘使西方极乐,至人满为患时,世尊亦未必不另造极乐,但此时则不需要。



问:弥陀经上云:其中多有一生补处,余者非一生补处者如何成佛?老师谓:阿罗汉不能到西方极乐世界,何故不去?观音菩萨又何能去也?(游堂振)



答:一生补处者,不经变易生死即成,非一生补处者,须经变易生死耳。阿罗汉法习小乘,与弥陀净土不相应故,观音菩萨乃系大乘,极相应故,不但能去,且为彼土之导师耳。



问:极乐世界是否物质世界?既云佛身光明无量,如何有昼夜?(简宗修)



答:既云五尘,当是物质,但云变化所作,是七宝诸相,皆佛所化。然此状况,究称性境,仰为物质,须求教于净相两宗大德。至云昼夜,非是明暗,乃指花开花落,鸟鸣次数,随顺此地,假定而言。



问:阿弥陀经中谓极乐世界有无量阿罗汉及菩萨,却不见其他佛,何故?成佛后不住西方吗?(简宗修)



答:一个佛土,一佛主教,犹一学校,校长只一。再以国家而论,总统亦只有一。其土众生,修到极点,亦名等觉,等觉即佛也。因土有佛,故不称佛,必到另一世界主教,始称佛也。



问:‘其土众生,……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此‘佛’指法身?报身或化身?释迦佛‘在世’时受过他们的供养否?(简宗修)



答:极乐本分四土,众生更分九品。此修持之功有深浅,所证之果位有高低,所知所见,便尔不齐,其所供者,可想而知。本土释迦世尊,受彼供养,岂能在外,此能去彼焉不能来。观音菩萨,乃彼佛之胁佐,尚来此供佛闻法,上弘下化,彼众来供,例此可知。



问:以后很想时时念佛但不知怎才得法?(简宗修)



答:初步先求易简,渐进再渐增多。前于讲座时,所发之弥陀接蒙等书,册后多附有念佛课程,可量时间,增减行之,要在进而不退也。但诸法圆融,应机而作,后生疑问,不妨函商。



问:莲花生的形体是否相同?或随其三界众生之形象有所差别?(郑胜阳)



答:大同小异,同者皆有相好光明,异者其相好以所证之福慧不一,现象少有殊耳。同异者,亦非固定,自随其变易而转变,必到佛身,方尽同耳。彼处未云三界何有三界众生。



三界之中  无非牢狱  暂时快乐  终归无常

众生燕雀处堂  罕思出离

惟逆境当前  庶几生远离之心

故佛称八苦为师  非虚语也



——蕅益大师  


佛学问答类编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华藏净宗弘化网 http://www.hwadzan.com/
华藏净宗弘化网 http://www.hwadzan.net/
华藏净宗弘化网 http://www.hwadzan.com/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edu.hwadzan.com/amtb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edu.hwadzan.net/amtb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路电视 http://edu.hwadzan.com/livetv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路电视 http://edu.hwadzan.net/livetv
华藏净宗弘化网数位图书馆 http://edu.hwadzan.com/
华藏净宗弘化网数位图书馆 http://edu.hwadzan.net/
华藏净宗弘化网影音图文检索中心 http://ft.hwadzan.com/index.php
华藏净宗弘化网影音图文检索中心 http://ft.hwadzan.net/index.php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edu.hwadzan.com/amtb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edu.hwadzan.net/amtb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pan.baidu.com/s/1pJmcIyZ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soft.ctfile.com/info/IU599850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pan.baidu.com/s/1jIl1APS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7 11:55 , Processed in 0.146014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