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我要报恩

[大德开示] 华严经净行品讲记 海云继梦法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6 11: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我要报恩 于 2012-11-26 11:59 编辑

舍跏趺坐 当愿众生 观诸行法 悉归散灭
  「舍跏趺坐」,就是把脚放下。本来坐得好好的,现在因缘散了,就要放下。这个时候,我们提高警觉,可以观察到一件事,就是「观诸行法」,都会「悉归散灭」,也就是诸行无常的意思。
  一般人都希望自己所得到的东西都是永恒的,尤其是愈喜欢的,愈舍不得失去,对物、对钱、对感情,尤其对生命更是舍不得。此一大愿的文字看来简单,坐在椅子上,要站起来就站起来,要走就走,随时都会发生,可是一般人却没联想到诸行无常的道理。
  我们所拥有的东西,总有失去的时候,就像坐着一样,总有站起来的时候,因为因缘会散。我们青春、我们活泼、我们美丽,但青春、美丽总会过去,这是必然 的过程。有生必有死,夫妻结合成为爱侣,是一件值得恭喜的事,但也必须知道有聚就有散,只是散在什么时候,以及你愿不愿意接受,如此而已。所以问题的真正关键,就在于事情发生的时候,你是不是能够很坦然地接受。
  世间有句话说:「时间能够疗伤。」告诉各位!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没有错,时间确是可以使创伤愈合,但那个对于事实的接受,是一种不得已的接受,脑海 中永远有一股抹不去的淡淡哀愁和除不掉的阴影。这种对于因缘散开的不得已接受,将生生世世轮回其中,但如果能真正了解到有生必有死,有聚必有散,因而欢喜接受,情况就不一样了。
诸行是无常的
  坦然的面对生死,走了就走了,当你生的时候就已经注定要死了,每吸一囗气就在告诉我们,寿命又短了一口气,每过一天就告诉我们,寿命少了一天,所以总 有一天会死的。有了这种了解,就不会恐惧,到时候会高兴的面对死亡,因为死就是生的开始,如此便能够很快的出离三界。可见生生世世堕入轮回或是立即出离三界,其关键就在于你对生死是坦然或是不得已的接受。至于该如何接受呢?就是「观诸行法,悉归散灭」。
  诸行是无常的,当因缘聚合,不必扭捏,勇于接受,当因缘散去,也要坦然面对。人会死,佛也会死,佛死的时候很高兴,所以叫「入涅盘」,可是人死的时候 很忧愁,连遗嘱都不敢公开说,这就是日子过得不坦然,连面对死亡的时候,都还带着一大堆的业力,叫你下辈子再来继续处理。
  过去的我们不管了,从现在开始,假如面对生活情境都能具有这种了解性,就绝对不会执着,来就来,去就去,潇潇洒洒的活。可惜人活着多少都带着点寄望与 企图心,这些都是痛苦的根源。所以我们要提高警觉,觉知到一切行法最后都要归于散灭,包括我们的生命,如果能够坦然接受,死都会是一件很美的事,生命的轮回也就此结束。
  从「若入堂宇」开始,一直到「舍跏趺坐」,这七个愿,代表了因缘的聚合与结束。内容上讲的虽然是修行、打坐等功课的整个过程,但每一愿都自有其行法的理论,总合起来又是一个理论,这就是华严理论的特色--重重无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6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7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下足住时 当愿众生 心得解脱 安住不动
若举于足 当愿众生 出生死海 具众善法
着下裙时 当愿众生 服诸善根 具足惭愧
整衣束带 当愿众生 检束善根 不令散失
若着上衣 当愿众生 获胜善根 至法彼岸
着僧伽黎 当愿众生 入第一位 得不动法
  「下足住时」,这一愿可以接着前一愿「舍跏趺坐」来讲,从坐着,到把脚放下,然后「下足住时」,这样来看。但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现在起把这一大愿 当作第一愿,大家请看一百四十一愿的最后一愿:「睡眠始寤,当愿众生,一切智觉,周顾十方。」所以「下足住时」,是指醒来以后,从一上下来,脚落地的时候,然后才「若举于足」,移动脚步,再来是着下裙时,开始穿衣服了,接着便整衣束带,「若着上衣」。
  由此可见此愿可与前句「舍跏趺坐」连接在一起,共是三十三愿;也可以接着后面的「睡眠始寤」,总共是一百零八愿,都是完整的数字。所以不论往前并、往后并,都各成一个系统。
  通常我们都将「下足住时」表示一天生活的开始,前面的部分就是前言了,是在家人、出家人、修道者与未修道者共同的总说。现在就开始讲我们日常生活所可能遇到的种种状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8 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下足住时 当愿众生 心得解脱 安住不动
  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脚放下,开始工作了。而开始一天的第一个动作,也要提高警觉,希望能心得解脱,不但自己解脱,也希望一切众生都得解脱,然后在 解脱的境界中安住不动。这句话可视为总说,我们先来看经文的最后一句:「佛子!若诸菩萨如是用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一切世间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干闼婆、阿修罗等,及以一切声闻、缘觉所不能动。」我们凡夫就是会动,现在希望我们的「心得解脱,安住不动」,可见这一愿是根本法,也是修行的核心。
  凡夫与圣人的差别在于凡夫的心是飘动的,心的飘动不是指到处乱跑,而是会起分别;一旦起分别就动了,能不分别就能如如不动。可是要将心安住在那里?又 如何才能如如不动呢?而且是觉知的如如不动,而非无知的。譬如修行人和小孩一样都很天真,他们之间的不同,在于小孩是无知,而修行人是觉知的。什么叫觉知?将心安住在解脱的境界上,就叫觉知。那么,我们先来谈谈什么叫解脱。
  以二分法来看,不动的对面就是动,人的心就在动与不动间,当心动的时候就是凡夫,当心静的时候就是圣人。所以我们常说修行就是要静心,但究竟有没有办 法达到静心呢?从枝末上来的静心都不算,那可能只是一种压抑,譬如原本一直会打妄想,却压着不想,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坐在那里都不动,可是脑海里还是识浪翻腾,永远无法达到静心。
修行只是一个原则
  真正的修行是在动与静之间,都不采取对立,因为相对于动,我们会去找一个不动,可是寻找这个不动,就已经是动了,问题就出在这里。在动与不动间,修行 其实只是一个原则,在于觉知而不在行为,你能不能了解到今天痛苦的根源究竟何在?了解后再把根源除掉就好。像刚才所谈生死之间,若能了解到诸行无常,对于至亲的死亡,便能放下眷属情爱;面对自己死亡的时候,对于色身的存在是否也可放下。仅仅是这样的了解便成道了。这些道理许多人都会讲,但事实上感受度并不 够,那就不能算真正了解。
  自己想想,当那种境界来临时,是不是真能洒脱放下,这才是最重要的,而非陷于愁云惨雾中。之所以会有愁云惨雾的情况,就是了解性不够的关系,可见动静 之间就在于了解性够不够,了解够了就静了,了解不够就识浪翻腾。体会到这点便会发觉动与不动之间,其实并无差别,因为动是趋向于静的,静则是动的开始,就像生是死的开始,死是生的肇端,所以生等于死,死等于生。有了这种了解,会发现生死已融为一体,动静也是一体。
  我们现在对于这点却不从这方面来了解。大家都知道经文是从印度来的,何以印度人懂得这些,我们却不懂?这些都是佛教的思想,为什么现在一般的佛教宗教仪式却不谈这些?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各位是觉知还是无知也由此可见。
  当初印度人修行时多分两种情况,一是苦行,一是沈思。他们发觉一般人在用脑筋时,大多使用分裂式的,想一个动、一个不动;一个善、一个不善;一个白、 一个黑;一个圣人、一个罪人;这种凡夫的思考法,结果证明是不对的。因为动静其实是一如的,白黑是一致的,善恶是一体的,生死也是一体的,很难有明确的区分。白天到晚上该从哪里分开,而白天是晚上的开始,晚上也是白天的开始,可见黑白是一致的。当修行人发现这个观点后便成道了。但是这种感受却不是一般人的 脑筋所能想象的,所以叫不可思议。因为脑筋都是在可思可议的范围内,一旦可思可议,就一定会对立,唯有达到完全融合统一的时候,才不再对立。
仪式化的传承,让修行变了质
  问题是,用脑筋思想的叫人,那么那个不可思议的该叫什么?西洋人叫他上帝、叫神,回教徒叫阿拉,佛教徒叫佛;所以一般人叫神性,佛教徒叫佛性,凡夫就 叫人性。把这些所谓的神性、佛性、人性区别开来,区分以后才有办法表达给大家知道:成就佛性者就是成佛了,快要成就的就叫菩萨。
  好!问题也来了。一个已经证得的人把这些信息告诉大众的时候,他本身是很清楚的,直接听闻的人也没有问题,可是待这些闻道者再转出去,第三手以后就产 生问题了。什么神、佛、菩萨、地狱、鬼……都出来了,甚至还有等级的差别,统统变成了外面的东西。本来是内在的,希望透过语言文字的表达来了解内心之处,结果不但没有了解进来,反而搅了一大堆外相,成了心外求法,成了宗教的基本信仰。
  一个成道者告诉他的第一代弟子成道的经过,弟子们就开始去学他的苦行与沈思。学苦行的就去诵经念佛,学沈思的可能就去参禅打坐。本来透过这些方式是要 达到心智的启发,开展出佛性;第二代可能有几个会成就,传到第三代可能只剩下诵经念佛和参禅打坐了。如何透过这些方式达到心境的彻底觉悟?两者失去了关系,于是这些行为成了宗教仪式。
  本来一个修行人从迷惑颠倒,人我分立的娑婆世界,经过一段沈思、觉悟,应该走向统一、没有人我的界限,最后证入极乐世界。当他把这个方法传布出去后, 就变成是外面有一个极乐世界,透过那个方法就可以到达。结果原本一个崇高的宗教情操完全破坏无遗,一个神圣的宗教修行变成庸俗的宗教仪式,情况就是这么来的。所以如何把我们的心安住在解脱的境界中,成为统一体,不再分裂、分别,整个过程需要大家好好体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9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若举于足 当愿众生 出生死海 具众善法
  当抬起脚要向前迈开时,要提高警觉,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出生死海」,不要再在三界中流转,「具众善法」,此善亦非相对的善,而是究竟清净的。我们常说 外在的境界就是内心的展现,各位是否能感受到?譬如今天天气好坏,与我内心有什么关系?如果内心被天气所影响,那么昨天天气不好,心情就跟着不好,今天的天气变好了,心情也开朗了。
  一般人常有个观念,总希望自己的生命跟着理想走。这样的人绝对痛苦,反之若能跟着生命本来的状态走,才能获得绝对的幸福。照着生命的既定模式、既有情 况来生活,并不表示消极,也不是宿命论,因为在整个生命的洪流中,个人是无法做主的。死总是要死,有福报就是有福报,没福报就是没福报,生命的本质人人皆同,问题在于你要不要自寻烦恼。想让生命跟着你的理想走,绝对烦恼不断,修行就是教我们学习跟着生命走。
  想要改变命运扭转乾坤,唯有好好修行,别无他法。想用一己之力扭转生命,绝对会失败,就像河流朝那个方向流是一定的,现在要它转向,得费多大的力量? 除非有足够的福报,或许会有些微的转变,否则徒劳无功。社会总是强调我们要创造命运,这只会带人走向毁灭与痛苦,绝不会幸福,唯有顺着生命的潮流与趋势走,才能够开花、结果、幸福、解脱。
  由于社会教育的影响,总是教我们努力去成为一个所谓有用的人、成功的人,使得我们不断想去创造。这种创造确实可以在社会上、物理界上,也就是物质现象 界中得到许多成就。可是内心的空虚、恐惧和无奈感却依然存在,死亡来临时仍无法坦然面对死亡,依然会在痛苦的边缘挣扎,对其生命的本质毫无意义,对于虚幻的假相反倒还有一阵涟漪。唯有当大家不再追求名望财势的时候,才是世界大同,天下太平的时刻。当人人都致力于追求的时候,竞争就开始了,一旦有竞争,便有勾心斗角,所以当一个人为达到目的而努力时,显然就注定要为这个社会种下动乱的基因。
  现在我们要谈的,就是生命的本质该如何去提升?不要为社会的假相所误导。你尽可以去创业、奋斗,但一定要懂得奋斗是无常的,随时要做放下的准备。不要 以为成功就是好,其实成功也是失败的开始,但也不要因此害怕失败,因为总有成功的时候。这就是了解性,有了充分的了解,生命的品质便完全不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0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着下裙时 当愿众生 服诸善根 具足惭愧
  穿着下摆衣服、裤子时要提高警觉,「服诸善根」。服是服从、接受之意,对于善根、善法要绝对接受,不要扭曲。要做到不扭曲并不简单,因为连刻意的造作 都是一种扭曲。譬如种花,花本来长得好好的,你却希望它长得更快更好,又翻土、又拉拔,做许多不必要的呵护,结果反而害了它。
  家中有子女的,也不要过分的保护,否则反而会让他们失去自然的生命力。学佛的父母从小便刻意的培养子女吃素,用意虽好,但子女心中对肉味的渴望却可能 未曾消失,一有机会便想尝试看看,如此一来便是一种扭曲。所以应该放他们自在,让他们自然成长,只要让他们知道有吃素这么一回事就好了。同样地,礼佛、诵经、念佛这些殊胜的事相,能让他们知道就好,但不要强迫他们跟着一起作功课,这对他们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我们的内心往往会有一种指挥与操纵的欲望,操纵小孩、操纵一切,如此便非「服诸善根」。对我们本身也一样,要能顺势,顺着自己原有的状况慢慢的改变、 调整,而非压抑。顺着自己的心智发展,直到趋向成熟,而非扭曲。在那沈思的过程中,会达到一种统一的融合体,此时你才会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状况。而我们老是从外面捡了一大堆别人所讲的话,是不是适合自己也不知道,拼命硬塞,自己也硬跟着改变而一再的飘动,于是造成分裂的性格,可见「服诸善根」是十分重要 的。
  「具足惭愧」,从事相上来讲,是针对「着下裙时」而言的,是为了要遮羞。但在法意上则是要让我们知道,过去许多错误的意识形态,使我们不能接受自然的 原始状况,而成为颠倒的众生,唯有「服诸善根」,顺着本来的情况才会回归正常。花开花落都是大自然的正常运作,我们都要能欣赏,但不要多愁善感,做不必要的揣摩,这才是做到了「服诸善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整衣束带 当愿众生 检束善根 不令散失
  整理衣服裤带的时候,也要提高警觉,发广大愿,「检束善根」,检点一下有那些善根掉了没有。贪、瞋、痴应该掉的不掉不行,戒、定、慧不该掉的掉了也不行。贪、瞋、痴能掉就是善根,戒、定、慧能不掉也是善根,所以「检束善根」,有正反两面的意义。
  但这里又有一个问题,我们说贪、瞋、痴与戒、定、慧是对立的,而刚刚又说凡事要统一,不要对立。那么在善根上该怎么讲?
  各位有没有看过密宗的佛像?有很多都画得很可怕,双眼怒目而视,头戴人头骨所做的项链,手提人头,脚下还踏着人身。这并不是要我们修成那个样子,而是 印度的一种思惟模式。这种画是要我们修本尊法,本尊怎么修呢?由于人在表面上给人看到的都是属于正相的,但是人还存在着负相的部分。譬如一个人所显现出来的是男性,他同时也含有女性荷尔蒙,而女性也只是显现出女性的部分,她同样也含有男性荷尔蒙,所以男女是一体而非分开的。男女相结合而产生人,是男是女, 只不过是一个隐一个显罢了。
  同样的,一个人在他的生命中也有类似的情况,显出来的都是正相的,给人看的,可是还有负的一面。社会教导我们礼义廉耻、忠孝仁爱,所以显现出来的都是 礼义廉耻、忠孝仁爱,原来也存在的杀盗淫、贪瞋痴只好都隐藏起来。可是隐藏起来,总有一天会发作,修行就是让我们把这些给发泄出来。所以这种画的意思是说,把贪瞋痴、杀盗淫的部分给显现出来,把伪装正相的部分踩在脚下,不要以此来隐瞒,而显现负相并不是要我们去成就负相,而是让它完全发泄,发露出去,燃 烧掉了,这才是真正的忏悔。
  各位若是每天晚上能利用半个到一个钟头的时间,不讲话,不做事,默默的坐着,尽情的打妄想,充分的让它发泄出来,待想过了以后,影子也随着消失,不再存留于脑海中,这就是密法。所以打妄想也要会打,才有无量功德。可是妄想起时也要能放下,不可执着,否则反成业力。
  善法是好的,恶法也是好的,你要会用。过去的无知是由无始无明所造,现在要它一一过去,让身心纯洁没有瑕疵,这就是修行。好好发露出来,将它燃烧掉,让身心洁白通透,当下即可出三界,因为没有残余因素把你留在娑婆世界,若是隐瞒起来,便永远都带着,生生世世跟着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4 20:0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我要报恩 于 2012-12-4 20:06 编辑

若着上衣 当愿众生 获胜善根 至法彼岸
  刚刚是着下裙,接着整衣束带,现在是着上衣,这三愿都是从衣服来谈善根,「服诸善根」、「检束善根」、「获胜善根」,从下面一步一步上来,最后获得最 殊胜的善根,能够进入统一境界的,即是最殊胜的善根,凡是意识形态浓厚、思想分裂者,即非胜善根,想要「至法彼岸」就难了。这三者明显的是一个过程:一是接受,一是把旧有的、不当的给发露掉,然后成就了胜善根,最后至法彼岸,成就波罗蜜,整个过程的运作是很殊胜的。
着僧伽黎 当愿众生 入第一位 得不动法
  「僧伽黎」原是指师父所给的出家衣,可解释为袈裟、僧服。这是说当穿上正式的服装时,要提高警觉,「入第一位」,因为僧伽黎是出家人的衣服,表示我是个出家人,应为人天师,当然是排在最前头,「入第一位」。
  过去有人问世尊:「大家来到这里,排队该怎么排?是依高矮顺序、年纪大小,还是依跟随你时间的长短来分?抑或是依社会地位、种姓来分?」世尊说:「四 姓入释门皆同一姓,犹如百川入大海咸同一味。不要区别,大小次序按出家时间的先后来分,看谁先出家,先受戒,先结夏安居(北方是冬安居),这是一个规矩。」
  「入第一位」,不是排在前面好看就好,这只是相上的排法,真正的第一位是「得不动法」。相上的部分是世间教育,修学的重点则在于了生脱死,得不动法。 什么叫不动法?是指心不动,心要不动必须清净、平等、无分别。意识形态不要太强,有的时候我们要知道,因为那是觉知的能力,但是觉知以后就不要太坚持、太执着。这一点相当重要,一般人学佛常都流于前面所说的宗教仪式上去,而未进入宗教实质的部分。
  所谓宗教的实质就是要先了解到,当初佛陀如何经过沈思、苦行而进入那个境界,现在我们透过这些语言文字的表达再回归佛陀当初的境界。这些不一定要宗教 仪式,仪式已经是比较次级的过程了,重要的是你如何能善用其心而进入。否则的话,仪式办得再多,仍然只是在门外站着,可见整个佛法的修学,就在于如何掌握重点,千说万说也不离此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前面从「下足住时」到「着僧伽黎」六个大愿,是讲起床后穿衣服时应如何提高警觉,如何借着服装发愿、起观。由于我们的生活常常成了一种惯性,每天都一样,所以毫无警觉,对于周遭的事物虽然都经过了,可是却没有感觉,如同行尸走肉。为了激发我们的生命力,大家对于日常生活应该要有所感受与兴趣,要以豊富的生 命感来过日子。所以说修行要从生活中来,原因就在此。
  刚刚谈的是起床穿衣,现在要说的是一天中的第二件大事,整理仪容,料理自己身内的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6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手执杨枝 当愿众生 皆得妙法 究竟清净
  杨枝就是指牙刷,在准备刷牙的时候,就要有警觉性,要发愿希望众生「皆得妙法,究竟清净」。因为刚起床的时候,昏昏沉沉地,衣服扣子有没有扣颠倒也不知道,就在这个时候要得妙法。
  「妙」字在这里是指「无法形容的」。常常有许多情况我们无法感受到,那是因为习以为常而没有感觉。譬如拿色笔在白纸上涂抹便会显现出颜色,然而我们并 不会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其实,这就是一种现象的产生,其本身具有某种特色,会产生一连串的变化,这就是「妙」。过去有一种纸,用糯米做成,薄薄的,可以吃,它是用来包糖果的,一入口中便会化掉。这种变化本身即带有一种我们预设不到,但却会自然产生的现象。像水放在火炉上煮,自然会由冷变热,也是一种微妙 的变化,只是因为我们接触多了,所以感觉不到。
  而事实上最微妙的事,莫过于人类把自己原本正常的生活,调整为极端的不正常,莫名其妙地发明武器,自相残杀,而不是用来饶益众生。人类的思想与生活本 来是很正常的,但由于识性发达,为了追求理想,结果把自己弄得神魂颠倒,是非不分。这是人类在宇宙中所创造最不可思议的大事,害得我们想恢复原来的面目都没办法。
  人并非天生的就如此迷惑颠倒,而是被灌输了太多的意识形态,反而使我们以为现在的样子是正常的,对于自己原来的面目却看不清楚,错以为寻回本来面目是不可思议的事。其实那不是不可思议,而是本来就如此,倒是我们今天这种状况才是不可思议。
  现在人类的思惟都喜欢用二分法,以泡茶来讲,好端端的茶叶摆在那里,为什么开水倒过,白水就变黑了?当然我们会解释说那是茶叶吐汁,但是茶叶可从来没 宣布过它要吐汁,只是把水加上去自然就出现了。这两种东西会合的本身已经告诉我们,茶叶里面含有水的成分,水里面也已含有茶叶的成分,只是我们看到茶叶时没看到水,看到水时没看到茶叶。现在你说因缘和合而产生茶水,没错,可是如果告诉你,白天含有黑夜的成分,黑夜含有白天的成分,你能相信、能体会吗?
  语言文字的本身是有限制的,无法同时将两面呈现出来,所以很难光从语言文字的定义来认知;我说你是活的,但你也是死的;一般人无法理解,活就是活,死 就是死,怎么可能同时又是活的又是死的呢?但是各位可知道,活的当中也有死的成分,因为每过一天就多死一天,死到绝境,就是百分之百的死了。人在出生的时候,是生的能量多,死的能量少,随着日子的过去,死的能量不断地累积,生的能量也愈来愈少,两个因素互为消长,可是语言却只能表达一个单面,这是可思可议 的部分,而能够将两面的涵意同时具足的,才是「妙」。
用感受去感觉何谓整体
  话又说回来,语言虽然无法表达穷尽,实际上却可以感受得到,每过一天,生命就少一天,每多吸一口气,生命就少一口气。这就证明生命洪流中经常是如此更 替,生的元素转化为死的元素,当全部都转化完毕,此生也就结束了。只是尚未完全转化前,仍然是活的。可见不论是死是活,两者是同时具足的。
  再扩大一点来看,一般人都会认为人、我之间是分开的,但我要告诉各位,我跟你是一体的。为什么呢?想想看当你吐出一口气,是不是就变成我吸进的一口 气?轮到我吐一口气的时候,可能又变成你吸进的那口气,只是我们的距离太远,你没有感觉,但最后你会发觉全世界的人几乎都在一起,交融为一体了。所以每一个人都无法独立,是整体中的一部分,因为我们有主客对立的观念,便一直以为自己是独立的。
  事实上,不但人与人之间无法独立,人与一切万物众生也皆无法独立。想想看,我们身体上的肉、骨头、血液等元素是从哪里来的?还不是从其它动物、牲畜或 植物的身上摄取来的,待我们死后又还给他们了,只不过彼此交换而已。今天这个色身是我,殊不知五百年前可能就是你,或者是分开的,我这个手在你那里,脚又在他那边,可是你感觉不出来,因为形像改变了。这都证明我们是一体的,无法分开,可是由于世间本位主义的关系,始终认为我跟你是对立的,因为是对立的,所 以有竞争,因为竞争,对立性就愈强。
  其实所有的一切应视为一个整体,每一个人就好像是这整体中的一根毛发、一只指头,或是一个细胞而已,这个细胞轻常在这身体中转,一会儿到眼睛、一会儿耳朵,再怎么转,仍然在这个整体中,无法离开。
  一颗星星爆炸毁灭了,还是这个宇宙的一分子,只不过转变成另一颗星星的诞生。所以就自身来讲,好像是有生有灭,但就总体而言,是无生无灭的。若能将有生有灭的片断式思惟模式,转变成总体无尽式的思惟模式,就是不生不灭了,这就是「妙」。
  理论的展开是这么广,但在一剎那间,你是不是能提得起来?将一个繁复的概念具体的存在心中。每天刷几次牙就提几次这样的正念,每当拿起这个工具的时 候,就如此观照自己,当你有了这种认知,才会知道什么是「究竟清净」。当你是总体而非个体,是全体而非部分的时候,心念的展开与澎湃是无以复加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17 04:14 , Processed in 0.526787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