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圆明道人

[交流篇] 宇宙人生真相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9-7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末法众生,福薄慧浅,障厚业深,如不仰仗佛力求生西方净土,欲仗自力断惑证真以了生死,万亿修行人之中,难得一人,万难万难。比如一颗沙子放入大海中,必定沉入水底,如果有一大轮船运载,那么再大的千万斤石也能漂洋过海。沙子和大石比喻我们所造的恶业,大轮船比喻阿弥陀佛的大愿力接引加被,大海比喻六道轮回的生死业海。到了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本愿加持,智慧、道力、神通直升八地菩萨,修行成佛只需要三劫到四劫的时间。我们在轮回的长夜中,时善时恶,时升时堕,时进时退,而欲靠自力修行成佛,一个转世投胎,就忘记了前世所学的善知识,又开始迷惑颠倒了。特别是在佛门中布施修来了大福报,有钱有势但却遇不到善知识的指点,仗着钱势大造恶业,福报享尽又堕落恶道。

我们的娑婆世界在华藏里第十三层的中间,华藏世界总共有二十层,最下的一层有一个佛土的微尘数的世界,每上一层,就多加一个佛土的微尘数的世界,以此类推,到了第十三层,就有十三个佛土的微尘数的世界。一个佛土的微尘数世界是什么概念呢?就是把一个佛管理教化的国土研磨成微细的灰尘那么多的世界。极乐世界也在华藏世界第十三层,同了我们娑婆世界是平的。在我们娑婆世界的西面,隔开十万亿个佛世界。

  极乐世界莲花化生,则无生苦;寒暑不迁,则无老苦;身离分段生死,则无病苦;寿命无量,则无死苦;无父母妻子,则无爱别离苦;诸上善人同会一处,则无怨憎会苦;资生用具应念而至,则无求不得苦;观照空寂心得清凉,则无五阴炽盛苦。诸往生者离欲清净,则无苦苦;依正二报,无衰无变,则无坏苦;超过三界,则无行苦。
   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美不胜收、妙不可言。地由金、银、琉璃、珊瑚、琥珀、车渠、玛瑙七种宝物铺成。每一种宝物皆发出五百种颜色光芒。宝池、亭阁、宫殿由无量妙宝所构成,色彩缤纷,富丽堂皇,光彩夺目。有些楼阁能随意大小,浮在空中,宛如云气。百味上妙饮食,自然盈满。虽有此食,只是见色闻香,意识觉知心便感觉食用过了,自然饱足,身心柔软,不会再贪着其色香味。如不想饮食,自然隐没化去。各种花鬘、罗网、吉祥饰物等等饰严,美丽的不可思议。宝池中的八功德水能够随心所欲,或深或浅、或冷或热,沐浴其中,开神悦体,身触光明,身意柔软,善根增长。极乐世界处处有花,弥漫着香味,这些花在开完后自行掉落,又有微风把它们吹走,在原地又长出鲜花。生活环境穷微极妙、美不胜收。极乐世界有无量种类的高尚美妙衣服、宝冠、环钏、璎珞、华鬘、珍宝自然穿戴在身上。极乐世界到处有很多珍奇的宝树,时常吹拂清风,只要微风吹来,就自然发出相互和谐的各种美妙音律。空中时常飘下很香很好看的曼陀罗花,和风将树上的花朵吹落在地上,整个地面到处布满了厚厚的一层花絮,其微妙奇丽,清净庄严,超过了十方一切世界。到了极乐世界,将得到不可思议、说之不尽的利益。只要能往生极乐世界,在莲花中自然化生,清净无垢,神通智慧,放大光明,得弥陀愿力加持,安然住入大乘正定聚,做不退转菩萨,从此绝对不会再堕落三恶道,永了生死、永出三界、永脱轮回,永不退转、直至成佛。在极乐世界身体与佛一样,都是紫磨金色身,其体坚固如金刚,其力强大如那罗延,等同如来之金刚不坏身。形貌与佛一样庄严,没有美丑之分。寿命也与佛一样,无量无边。能知道过去无量劫中的一切宿命。能见无量世界以及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事,无所不知,无所不见。能听见十方世界的声音,并且听到十方诸佛说法。能够清楚的知道十方世界一切众生的心中所想。能够在一念之间分无量数的身形,同时到达无量世界遨游。若欲返秽土,救度众生,蒙佛加持,来去自如。到了极乐世界,可化无量无边的身形,到十方世界去供佛、闻法、度化众生。

极乐世界的相貌,神通,道力,比天人超过万亿倍。往生到西方净土,便能了达多维空间的真相,获得自由出入各维次空间的能力。极乐世界的一切享用胜过他化自在天宫百千万亿倍;他化自在天宫的一切受用胜过胜过兜率天宫百千万亿倍;兜率天宫的一切受用胜过夜摩天宫百千万亿倍;夜摩天宫的一切受用胜过忉利天宫百千万亿倍;忉利天宫的一切受用胜过人间帝王百千万亿倍。日月虽有百千光明,但与帝释天相比,就如一团墨一样;帝释天虽有清净之身闪现的神妙之光,但与大梵天王相比,所有的神妙之光,就如瓦砾一般;大梵天王虽有净洁神妙的百千光明,但与如来相比,所有的光明犹如墨团一样。如来放射的佛光,可以远照十方世界。

  极乐世界的所有众生,容貌、色相都非常微妙,远超世间,绝无仅有。比如世间穷苦讨饭的人,站在帝王的旁边,他们的面貌、形状、是没办法类比的。而帝王如果和转轮圣王相比,帝王就是鄙贱、丑陋的了,犹如那乞丐站在帝王的身边。转轮圣王,威风的形象是第一了,可是与忉利天王相比,又是丑陋劣下的。假如让帝释天王和第六天天王相比,又是百千倍的不相类。第六天王如果和极乐国中菩萨、声闻的光颜、容色相比,就是万、亿分之一也不如。极乐国众生的威神功德、阶地品位、神通变化,一切天人都无法作为比较对象。差别有白千万亿、不可计算的倍数。极乐世界的下品下生,它的快乐的法的喜悦,超过娑婆世界的三禅天的百千万倍。

八万四千法门,用各种不同的方便法就是要把这个心沉淀、净化、清净,所谓的心也称为妄心、妄念。百川汇于一海,无论修行哪个法门,只要修到心地清净,发愿往生,把修持的功德回向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自力佛力二力合一,都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法法平等,无有高下,然求生净土法门能令凡夫带业往生,横超三界,速疾成佛,此乃阿弥陀佛不共之妙法,其功德利益最尊第一。应当发无上菩提心,专心忆念极乐国土,随自己所能勉力修行,做各种善事功德,积集善根,坚持回向,以此回向,发愿往生到极乐国土。从初发心念佛直至命终恒常而不中止地专心念阿弥陀佛名号,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以至诚之心发愿生到极乐国土。往生极乐世界是我们修行人的终极目标。以恭敬心、至诚心、清净心念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念阿弥陀佛就是念十方诸佛的大光明法藏。念佛的人,阿弥陀佛常放光明摄受此人;常得诸佛菩萨护念加持;常得一切天神隐形守护;四十里之内一切恶鬼皆不能害;过去所造罪业消除;临命终时,心无怖畏,正念现前,得见阿弥陀佛与诸圣众,持金莲花,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必须修学净业三福: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福,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读诵大乘,一切大乘佛法经典都是佛慈悲心里面流露出来的智慧灵文。这三种佛业,就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修净业的正种。念佛要修三福十善来累积往生极乐世界的善根福德资粮。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会聚一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7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三章    净土法   

愿佛慈悲,加被摄受,愿佛哀悯,垂手相迎。一发愿求生极乐,西方极乐世界的七宝池中就长出一颗莲花,修行的勤,莲花就一天比一天大,修行的不勤,莲花就长得慢,如果不修了,退失求生的道心了,莲花就会枯萎。花的大小是念佛人的勤惰不同。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就带着这颗莲花来接引我们,我们心识就托在这颗莲花里头,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在这颗莲花里化生。

我们凡夫修行者,虽然有很大的慈悲心,愿意来世继续在五浊恶世救度众生,但是并不能有多大作为。因为恶世中众生的烦恼尤其强烈,自己没有定力,还容易被境界所牵烦恼所缚。一个转世,能不能遇到善知识都还是个问题,一旦造恶,自己先堕三途了,又怎么可能救众生呢?我们凡夫力量不够,只能籍着往生极乐净土,在净土见阿弥陀佛修行成就,证无生法忍,再来三界恶世,有了大能力、大智慧、大自在,承担如来家业,广救苦难的众生。我们这些凡夫通过一生的修持,能够出离六道轮回达到不退转的法身,只有求生极乐世界才有办法如此。在临命终刹那之间超过了点尘劫的辛苦修行。

有时,我们会看到有些人一生没有行善修行,却在临命终时念佛往生了。甚至五逆十恶之人为何能临终十念生西方呢?其实他们在前世善根非常非常深厚,只是这辈子没有机会遇到修行人开导度化他们,不明因果,无心犯错,在临命终时突然遇到善知识开导,一闻欢喜生信,正念分明,放舍身心,不顾病苦,当下忏悔,消除心业,一心念佛,求生极乐,十念往生。这种人的善根、福德、因缘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我们千万不可抱着这样的侥幸心理学他们。因为在临终谁也没把握一定头脑清楚,更没把握在临终时一定会遇上善知识助念团。还是老实念佛最为稳妥。往生极乐是当下的事情,而不是临命终的事情,靠临命终别人助念,那是赌博。再者,已信佛修行的人再犯罪,是明知故犯,罪加一等。我们修道念佛所消之罪业只如爪上土,未消的业障如大地土,虽然我们一辈子精进念佛,但未消的罪业还很深厚,不是这一生能消完的,临命终时往生西方,就不免带着这未消完的罪业而往生了。带业往生只能带未消完的余业,千万不可边念佛修行,边造业害人,那是绝对生不了西方的。

净土法门必须恳切专勤,行住坐卧,动静闲忙,蓦直念去,如果需要用脑专心做事,就一心把事情做好,然后继续专心念佛。如果路上走路,除了念佛之外,也要注意交通安全。遇到一切顺逆境界时,总要使一句佛号不离心口,若有事打断,处理完后必须记起再念。只有这样,久久方能业消智朗,净念现前。方能在临终苦迫之际提得起这句佛号。

念佛有默念,金刚念、高声念、觉照念、观想念、追顶念、礼拜念等各种方法。平时以金刚念最为适宜。所谓金刚念就是绵绵密密声在唇齿之间的一种念法,虽然不出声,但嘴唇必须微动,来帮助忆念佛号。高声念易于费力伤气,默念又易昏沉散失。觉得费力时不妨默念,觉得昏沉时应振作精神高声念佛或拜佛、绕佛。但也不可执定,看环境情况与适应个人的方法而调适得宜。绕佛,当由东至南、至西、至北。此顺绕有功德,如反之逆绕有罪过。在思考、分析、听讲时不便念佛,因为一念佛就无法专心了。念佛的得力之处,不在声音大小,而在于心中清楚分明。念佛的速度,应不缓不急。急则导致气之不顺不调,而使身心无法安定;反之念慢,则空隙多,妄念纷扰形成散乱。每个人各当仔细揣摩,以拿捏出适当的速度而念。念佛的得力之处,也不在次数之多寡,许多人误以为念佛的次数愈多,愈有功德效用,因此念的急急躁躁,于是既因计数而掺杂妄念,且又急躁而不得分明。

念佛时,假使头顶上有物在抚摸、发痒、发痛等情况,这是念佛时心往上想,以致心火上升了。发现这种情况,应将眼皮下垂,心向下想,把注意力集中在脚底下,那么心便沉潜不再浮动,火就不会上升了,切不可认为这是念佛的功夫,也不要以为这是魔境而心生恐惧。念阿弥陀佛的“阿”字,发音要正确,念拼音字母中的“a”字,不是念“e”,也不是念“o”。念“a”字气机向上,震动头部,逐渐冲开天门,临终时神识从顶门出,往生极乐世界。打开顶门是功到自然成,不可求,有执著打开的念头也是障碍。

念佛之前,我们心念乱动无法察觉,念佛后心比较静了,会发觉很多妄念在动,这犹如从缝隙间照进阳光见到屋内灰尘一样,这是大好事,这是始觉慧光,得空的前兆,不须害怕念多,只要耐心的念下去,把我们念贪、念嗔、念痴的散乱妄心渐渐转换成念佛、念法、念僧的清净佛心。众生有不能无念的习气,不念佛法僧,即念贪嗔痴,今善巧方便地用一句佛号来代替妄念,在念佛中间,纵有一个杂念,要立即自净其意,要以念佛之念来遮断一切杂念。使人于不知不觉中将妄心转换为佛心,染心换为净心。所谓“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妄念就渐渐的由多而少。阿弥陀佛的光明即是明净的般若智慧,能除凡夫众生的愚痴暗冥,执持名号即是与佛光沟通,能消业障、开智慧、成佛道。

念佛时既不能操之过急,追赶次数,以致伤气耗血;也不能疏漏缓慢,让妄念有孔可钻;更不可追求一心不乱,以至于妄上加妄;最不可认为念佛成片很难而畏惧不前。我们如果真能看破红尘,明白一切是虚幻,心中丝毫没有挂念,死心塌地的抓紧一句佛号,句句相接,心不外驰,句句分明地随着呼吸细细缓缓地念去,久久功纯,不怕念佛不能成片。如果用一颗诚心一直念下去,念得妄想杂念越来越少,正念越来越分明,一句阿弥陀佛圣号绵绵密密、历历明清地现在心中,像流水一样相续不断,能念所念的念头没有了,就得事一心不乱。如果懂得法界理体,能所不二、离言绝相、以胜观见解摄持,念圣号时能了知心是能念,圣号是所念,离能念无所念,离所念无能念。能念心无内、外、中,无生、无住、无灭、无形、无相,所念圣号也是如此,能所双亡,能所融合,称为理一心。

分别是所知障,执着是烦恼障。念佛时把心里的一切分别、一切执着、一切忧虑、一切情爱、一切迷恋,身心世界一切牵挂统统放下,心里没有挂碍,没有留念,没有颠倒、没有烦恼、没有污染,心里头只有一个念头,心平气和的念阿弥陀佛,以欢喜心想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放下妄缘,现在放不下,死的时候还是要放下。这个放下是心里面放下,不是事上放下,事情没有障碍,心会产生障碍,所以事情要做,但心里清净没有挂碍。念佛必须具备信、愿、行三个条件,要深信有西方极乐世界,其庄严殊胜如经所说,阿弥陀佛以慈悲愿力接引众生,深信念佛法门。发愿一切功德回向往生极乐世界,愿意如法修行、至诚恳切、内心放下万缘、老实念佛、求生大愿、至死不变。果能如是,临终一定成功往生极乐。修行要去除贪、嗔、痴、慢、疑五盖,财、色、名、食、睡五欲。利益、衰败、毁谤、荣誉、称赞、讥讽、苦恼、快乐,这八风动摇不了我们。念佛要伏住淫、怒、痴、慢、妄念、烦恼、习气。儿女的私情财产娇妻美妾,人情世故,财富名利都要放下。

念佛方法很多,其中持名念佛最理想,不管是出声念、默念,必须要字字念的明白,句句听的清楚。若睡眠、裸露、澡浴、大小便利以及秽污不洁之处,只可默念,不可出声。躺在床上需默念,因为出声念伤身伤气。念佛时,要把心中一切的心事烦恼都要放下,不可胡思乱想。眼、耳、鼻、舌、身、意不受外界干扰,不被贪嗔痴等烦恼念头所杂乱,在称誉毁谤、利害得失、善恶等处都是一心念佛,不论行住坐卧六字洪名从心里生起来,从口里念出来,再从耳朵听进去,印入心中。必须想的清清楚楚,念的清清楚楚,听的清清楚楚。这一句心出入耳又入心,连绵滚动,自然都摄六根,净念不断。这样念圣号,久久功深,不除妄想,妄想自然消灭;不求三昧,三昧自然现前;不求感应,感应自然获得。

  晚上就寝时,最好的姿势是右胁卧,心中观想极乐世界光明庄严,全身放松,心里默念佛号,直到入睡。若能持之以恒,久而久之,即便在睡梦中,也照样能念佛。一旦观想光明相成功,那将不是在迷迷糊糊的情况下睡着,而是睡在清凉自在的光明世界中。而且很容易消除疲劳,并使精神饱满,身心愉悦。像这样,醒时能做主,睡中也能做主,如此念佛,还有不生净土的道理吗?

修行人如果喜欢有灵感,那么妖魔就会让修行人有预感,预知一些小事,然后就欢喜的不得了,失去清净心、失去定力,渐渐被魔所控制驱使,自己越陷越深,还以为自己功夫很高,明人劝也劝不悔改。念佛求见佛,求有感通是修行的大障碍,急欲见佛,多生冤家,现作佛身,企报宿怨,自己心无正见,一见便生欢喜,一起欢喜心就失去定力,心动了,心就不清净,就被妖魔控制,愚痴的以为自己修行到家,以为自己已成圣道,由此妄念坚固,渐失正念,发颠发狂。即使在念佛时见到佛、菩萨、神、鬼、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等各种幻想,一概不要追、不要理、不要执着这些看见、听见的假相,也毫无奇特,谁知道到底是真佛示现还是魔所化现,不必夸张欢喜,自己心有主宰,见好境界不生欢喜,见不好境界不生畏惧,不管是真是假都不能动心,不理不睬,见怪不怪,其怪自亡;见魔不惊,其魔自灭。种种瑞相,不起胜解,若做胜解,即着群邪。不为外境所动,不为内境所夺,任他们来来去去,更加专一其心,只管认真念佛,以清净心不取着,魔就没办法下手骚扰,如能这样,所见好坏境界皆是助道之缘,道业自然增进。否则,皆是障道之缘。即使遇到被魔所扰乱身心,必须下定决心,一声佛号总不离心,不管利害死活,只管念下去,誓不退转,最后必蒙佛力加被,障缘必定消灭。念佛修行之人,遇到磨难病苦或身家变卦,切勿退志,一旦气馁,则魔胜道败也。看似逆境逼迫,实为无量劫来业力所现,因精进念佛的缘故,转后报为现报,转重报为轻报。生一场病,看病吃药,应当庆幸,不知消除了多少劫的三恶道苦报,佛力难思,佛恩难报。也有修行人因宿世恶业极其深重而横死,由此苦报,消灭、了结了所造三途恶道之报而得生善道、往生极乐。假若重病缠身、无法医治,唯有放下万缘,一心念佛乞求接引往生,若世寿已尽,即往生极乐世界;若世寿未尽,通过念佛、医疗,病自好转。众生世缘未尽,不可用自杀的方式强求往生极乐,身强力壮,不多念佛、不为社会多做贡献,如此愚痴不但西方无份,而且成为痛苦枉死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7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念佛急于求成,非但不能称心如愿,还将成为障道的因缘。不急不躁老实念去,只要辛勤耕耘,不必去问收获数量多少或迟早,到了功夫成熟自会得到应有的成果。有时念佛会从内心感到快乐、舒畅、寂静、法喜的状态,此时佛号自动停止,这种功夫是很浅的轻安状态,不能自以为有所成就了,应当继续念佛。妄念和佛号同时存在,我们专注在佛号,不要理会妄念,这样,虽然断不了妄念,时间久了妄念自然会逐渐减少。在降伏妄心杂念方面,至心持念弥陀名号,正是降伏妄念的妙法。念佛不是强行降伏妄念,不是与妄念对峙按捺,妄想起来,既不要讨厌它,也不要压制它,更不要怕它,而是不理睬它,不跟它走,不随它跑,将它转空,就自然轻安入定了。假如压制念头不起,就如搬石头压草,石去草又生,不能压念不起,压是无效的,终不是究竟法。应善巧地做功夫,念佛的人只要提起佛号,参禅的人只要提起话头,修密的人只要提起咒语,妄念自然消失了。巧用转移法,妄念一来,就觉而化之,或念咒或念佛,把心转移到佛法上去,转染念为净念(佛念),最后归于无念。心不住在相上,妄想就没有了。如果念起不觉,跟着他跑,这就不对了,心粘在境上不放,就成妄想了。妄心其实不用灭掉,因为妄心就是真心,波浪就是水,把波浪去掉,水就没有了,所以妄心起来亦不压灭它。只要转,不跟它跑即是。不欢迎也不抗拒,妄想来去不要理它。念佛、念咒即是活泼泼地转妄念的最好方法,心摆在佛上、咒上,妄念就转化了。我们要专心致志地用佛号扫荡妄想、扫除妄习,一切不着,一切不染,连佛也不可得。借阿弥陀佛的圣号,把我们心里的肮脏扫清,把我们着相的烦恼、愚痴都扭转过来,把心中的思虑、情绪、妄想消灭,得心念宁静,心自在、安宁、法喜现前,这是业障消除的现象。内心宁静,即使身处车来人往的闹市也不觉其烦;内心烦恼,虽夜深人静也会嫌虫鸣烦扰。以静心处理顺境,以善心安于逆境。以至诚心念佛能积德灭罪,以往生极乐心能安于寂寞。

无论出现什么事情,心中只管一句“阿弥陀佛”蓦直念去,不着任何境相,一念代万念,摄伏一切妄念归于一念,不动不摇,念至一念不起,念到一心不动,最后一心也无,达到清净心。当心清净下来后,即在行住坐卧中保持此清净心,一切世法均是佛法,尽管去做,不要执着,就是佛法。放下一切执着,是我们修行人一生一世的功课。修行念佛很重要,但是放下心里的执着更重要。

念佛人不能只躲在家里念佛,必须要入世行善累积福德、入世修行累积资粮。让我们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利益社会、利益众生,广学多闻的菩萨行中。广学多闻到了极乐才能一闻千悟;执持净戒则三业清净,花开才早。多积累福报才能品位高。以广学增智慧;以慈悲为方便;以利生为积福;以佛法融于生活,以佛法指导人生;唯有如此,人间佛教才可以建立,佛法利益世间的功能才得以发挥,才能与社会、家庭、道德不冲突。才能做一个快乐的学佛人!年轻人若要在世间办企业赚大钱利益众生、弘法利生,必须要广学多闻、求解修证,如不解何以度众生?不让求解是针对那些老年人,没几年就要往生了,深入经藏时间来不及了,还是抓紧时间赶快念佛吧!念佛时要与阿弥陀佛的心相应,与阿弥陀佛的愿相应,与阿弥陀佛的解行相应。发救度众生的大菩提心,往生极乐世界绝不是为了个人的享乐,而是为了救度众生,这样就和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相应。要为众生尽心尽力去做事,虽然身口天天在忙,但心里不执著,心里无事可做。愿心有多大,力量就多大,成就就有多大。发大愿心,诸佛菩萨加持、龙天护佑,自然突破一切困难,直至成就。到了极乐世界,看到我们有无量无数无边的手足同胞在轮回的苦海中浮沉,诸位忍心在极乐世界自在逍遥快乐吗?如果只为了自身求安乐,则这种贪爱就染污了自己的身心,会障碍进入菩提涅槃之门。修学佛法要发救度宇宙一切众生的无限广大悲愿,更要了解甚深般若义理,一切法毕竟空中的空有不二的妙理。

念佛和其他法门一样,也要有师承。师承很重要,依止过来人,才不会走错路,才能及时解决念佛时产生的具体细节问题。修行到何种境界,需要师父的印证,如果印证有进步,应保持平常心,谦虚谨慎,不到处吹嘘。在修行的过程中,若有什么特殊的感应或境界,不要随便渲染,一定要找师父验证,由师父依据他的证量来指导我们,评断我们的修证是否正确,如此方不致偏颇。否则,有些是魔来试道,我们却当做佛来加持;有些是佛来验证,我们却恐惧退缩;有些是心中执着的幻境,我们却认为已得到神通。种种不一,所以要师印证,以免入魔境。

   时时检查自己的起心动念,是否如理如法的符合佛陀的教导。世间不管听到、见到什么事,统统不要放在心上,心不能被外境外事外物所牵住,顺境时,心能不动不喜,还是佛念当前;逆境烦恼时,也不忧忿难当,仍是佛念当前,谁也不能动了我们的心,自我作主,见如不见,闻如无闻,时时刻刻保持清净心。在日常动用中,随缘应用,不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不粘着于心,不动摇于中,转一切物,不为物转,使一切时,不为时转,即是见性。须知一切唯心造,欲生净土,必先净心,心若不净,净土难生,心若清净,自得一心不乱,决定往生净土。

对这个世界有一个爱念不能放下,则临命终时必定为此爱念所牵引,何况是有众多的爱念执着呢?求生极乐有一念不专一,则临命终时必定为此散乱之念所转,何况是有多念的散乱不一呢?所谓爱念的种类有父母妻子、兄弟朋友、功名富贵、诗词文章、法术技艺、衣服饮食、地皮地产、花草树木、奇珍异宝、古董玩物等等。应该知道,妻子骨肉缘尽则散,散后都随各自业力转生,互不相识。想一想,多生多劫以来的妻子骨肉今在何处?还恩爱吗?只要是世界的东西,转眼成空,看破吧!如果对世间的一切事物有一念爱念就是障碍。有一念之心不能忘怀不能放下就是爱念。有一个爱念存在心里,则心念不专一,如果有一念不能专一,那么就不能够往生净土了。想要心念专一,莫过于淡薄爱念。凡是心念不能专一,都是由于散乱心向外攀缘他物的缘故。若是想要断绝外境,则没有比体悟万物的虚幻不实更好的方法了,体悟到万物的虚幻性,则情执自然就断除,情执一断,则爱念就不会产生。修行之人应当在这地方尽心尽力去下功夫,体悟缘起性空。真能一心念佛,放下对身心世界的执着,即是大布施。真能一心念佛,不再生起贪嗔痴等妄念,即是大持戒。真能一心念佛,不计较人我的是非好坏,即是大忍辱。真能一心念佛,没有稍微间断夹杂的情况,即是大精进。真能一心念佛,不让妄想奔驰追逐不停,即是大禅定。真能一心念佛,不为其他的修行歧路所迷惑,即是大智慧。

信愿持名,消伏业障,带惑往生者,即是凡圣同居土;信愿持名,见思断尽而往生者,即是方便有余土;信愿持名,豁破一分无明而往生者,即是实报庄严土;信愿持名,持到究竟之处,无明断尽而往生者,即是常寂光净土。凡圣同居土是没有断惑的,断见思惑的到方便有余土,断尘沙惑的到实报庄严土,顿悟的人直接进入常寂光净土。
初学佛时,是用意识心,必定有个住,住在阿弥陀佛圣号上,执持佛号,在事相上念佛,但烦恼一来,被境界所牵,就念不下去了。在有信有愿有行的念佛过程中,慢慢的修持,体悟事相的本身就是无常,无常当下就是空,然后烦恼会逐渐的减少,在建立了空的思想以后,就没有了得失的观念,没有了取舍的观念,对于世间的名利、男女、幻化的一切大地万物都不执著了,逐渐达到一切无住。大千世界变幻莫测、净垢无常,心的清净或垢染决定了个人是在净土还是秽土。我们念佛,初念佛都是在相上,逐渐由相上过渡,达到无相,这才清净,这才是本性念佛的功夫。达到无相清净就能生方便有余土。如果达不到空、无我的境界,只要能伏住心中的烦恼、妄想、分别、执着,念佛能炼得如此定力,西方有份,能生凡圣同居土。就如持戒,开始持戒在相上持,逐渐的功夫到了,从有到无,心清净了,那时就无戒而戒,因为心地清净了不可能会去犯戒。

念佛念至无念而念才算有点进步,但还有“我”在,有我仍是有为法,要念至无我念佛,才是无为,才能悟无生法忍,若还有我相在,有我便有生,那又如何可以花开见佛悟无生法忍呢?所以念佛是从有念而念、无念而念、再进一步无我而念,即念佛时无我相。无我相,心即空,以无相念佛的心,才可以得无相的道。以无念得智慧,以无着离烦恼,以无相证智慧。修净土宗的人,也必须有禅定的功夫,念佛时心才能定。在修行当中,我们必须以不执著的心来做每一件事。一切相都无所着,无有一法可得,如果有法可得就不是自性了,自性就是放下、放下、放下、不断的放下,舍掉、舍掉、舍掉一切内在的执着,达到绝对的心理状态。所谓绝对的心理状态就是说,无相、无念、无住,无相就是一切相在他的眼中是无常的,无念就是他不会动到一个念头去执着外在的境界,那无住就是对一切事情无所着,让它像水一样的流畅,内在里面无所着,什么事情到他面前里面,多么的洒脱,多么的自在,那一种大智慧,永远充塞在我们的本性,用我们的本性永远不会迷惑,就是那么的安详、快乐,就是我们自己。所以无有一法可得,若有法可得,即非自性,如果有任何一法可得,就不是我们的本性。

念佛要使杂乱心不起来、念到无念才是真念佛。有念,还是在有为法中。念佛的目的要达到无念,就是接触到一切的境界不动心,需要动心的时候动一下;不需要动心的时候心中什么东西也没有,心无挂碍,不被境界所牵制,不被境界影响这颗清净心,有了这一心清净,就有了定力。即使佛法讲的天花乱坠,但处于顺逆二境心动还是没功夫。念佛时要把身心忘掉,耳能听见自己念佛的声音,心不住声相,要心气相合,无有我相。都摄六根,至心念佛,不为五欲六尘所动,即是无住。正无住时,一句佛号孤明历历,即是生心。无住生心,生心无住。到了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就是念佛三昧。念到能念的我,所念的佛,一无所有,那就能所双亡,实相现前,不等弥陀接引,就证无相菩提了。无念不是没有念,而是有清净的念。无念是没有一切世俗的尘念,具足自性本有的大智慧。

没有所念的心叫做应无所住;却又净念相继地念佛,这叫做而生其心。没有所念的心叫做从无住本;而修行念佛叫做立一切法;没有所念的心叫做念即是空;而修行念佛叫做空即是念;这正是中道双寂而又双照的境界。虽观照而常处空寂,即是没有能念的心;虽空寂而常起观照,即是“而修行念佛”。这就是念佛三昧的境界,也是诸佛如来空寂而又观照的三摩地。

持名念佛深妙法,八万四千一句含,念得一心三业净,弥陀接引十方游。修行是修清净心,这法那法是起因,一旦身心都修好,无法无我也无心。唯有行到无法我,暮然回首皆是幻,修行能到三业净,不求真如已真如。

在净土圣贤录中也有道士每天礼佛念佛,临命终预知时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公案。可见只要发心求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都会慈悲接引。但愿全世界的人都能敦厚伦常克尽本分,防范邪恶枉曲之念,存养诚信真实之心,一切恶行莫去造作,万般善业奉持勤行,以此为念佛修行的坚固基础,并且真正为了了脱生死,发起无上菩提心,具备深心、至诚心、回向发愿心,深信切愿忆佛念佛,以求生西方极乐净土为一生的修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7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临终时念佛耐心等待阿弥陀佛西方三圣前来接引,其他佛菩萨或天神来,一定不能去。到临命终时,有一些恶鬼恶神会变作亡故的父母或祖先或平时最喜欢亲近的人,临终人一看就起了贪心和欢喜心,就跟着他们走了,结果跟着他们走入了恶道,被他们骗到那里受折磨。也有些冤情债主会变现成佛菩萨来接引,护法神知道这是业债因果循环,也不好干涉,但如果冤情债主变现阿弥陀佛就会干涉阻止,因为西方三圣是我们修行的本尊。

修行人不论念经念佛或做完善事功德后,一定要念回向偈,把功德汇集到一个目标上去。把我们所修学的功德,毫不保留的回向给十方法界的一切众生,悉皆回向往生极乐,把自己的心量不断的拓开,把自己的心融入到尽虚空遍法界,这才是真正的大圆满。如果不回向往生极乐世界,各种功德会结出人天果报,第二世倚仗修来的福报享乐并造下种种恶业,而且福报越大造恶越多。第三世便是福尽了,无始劫的恶业现前,又堕落到三恶道去了,难免第三世怨。堕入了恶道,想再做人而且遇上佛法,那就太难太难太难了,几乎没有指望。就算修到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还是出不了轮回,天福享尽,还是要轮回堕落。不生西方必定轮回,轮回必定堕三恶道。回向要念诵回向偈:愿以此功德,普及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年纪轻的要广学多闻,发愿弘法利生的人更要多闻。多参访各个寺院、僧团、修行人,也可不必急于奠定自己修行的法门,先广学多看,然后选择对机的法门而行之。学佛需要信、解、行、证缺一不可。若选定一个法门,一门深入主修,修成了再修其他法门。专念一部经为专修,是站在相上的角度说,若站在心性的角度,心有定,念得再多也是专,心不定,念一部也是杂。一切修持回向往生极乐世界,因为在这末法时期,我们不求生极乐世界,我们无路可走。若一部无量寿经念到底、一句阿弥陀佛念到临终,这样做也是对的。问题是内心的烦恼、执着、分别、颠倒解决了没有?烦恼不是等临终的时候去解决,是要在当下解决。现在就要处理这些执着、颠倒、烦恼,要好好的把它处理。往生是现在的事,不能等到临命终。所以在修行的过程中要多听祖师大德与法师的开示,多听开示能够解开我们心中的心结、破除无明。多看经典,逐渐的体悟佛法真实义,有了般若空性智慧,就自然的能解脱烦恼、执着。不论修哪一个宗派哪一个法门,如果修行不能离相,不能通达空性和无相,要忍辱和断除烦恼很难。年纪大的老人家,一句阿弥陀佛求生净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再广学多闻。

佛说法,有权说,有实说;有了义经,有不了义经;有小乘,有大乘;说偏,说圆;说顿,说渐。是随顺时节机宜,对不同根基人讲不同法。众生根器各各不同,佛才演说了八万四千法门对治,门门都是妙法,味味都是好药。只有当机不当机的问题,不必强分法门的高下。佛说种种法,为治种种心。不同的药对治不同的病症,并不是一味药就能对治一切众生的病,每一个法门都是应众生的根机而逗教的,只要众生的根机能够与法门相应,那就是无上法门,同时能极速入解脱门,因而成就佛道。只要是修持佛陀的正法,都可以回向求生极乐。不是所有的众生都只适合一部经一句佛号,如果一部经一句佛号能解决一切问题的话,佛何必讲那么多的经典?如果都只念净土五经,其他的经典都没有人修学,岂不是促成其他经典早灭?如果偏激执着于只可念一句阿弥陀佛,又喜欢干涉排斥别人的修法,是非常可惜的。现在有些修净土宗的念佛人,偏执到非净土宗的书籍不予流通,不是净土的书不看,不是净土的经不听,甚至演变成不是某某法师的书就不看。听到别人念金刚经地藏经等其他经典,就说要念无量寿经;听到别人念大悲咒就说要念佛,听到别人修禅或修密宗,都说那不行,要念佛。网络上偏执者人多势众,偏又喜欢干涉别人的修法,使得修学其他法门,其他宗派的人,都不敢讲话,噤若寒蝉。切莫对大德的说法断章取义而理解偏差。佛法五宗:禅、净、律、教、密,不能强分,也分不清楚。禅中有净,净中有禅;密中有净,净中有密。如果自己接受某一个法门,而排斥其他法门,说他宗的不是,祖师大德认为这等于“兄弟残杀”,也是违背佛意的。须知佛法本无诤,诤即失道意;失道意,即是违背佛旨。破坏佛法,岂佛弟子?佛门弟子,若欲佛法昌明,即应除去门户之诤,各依各法,各持各戒。佛教法门说起来虽然有八万四千种之多,但究极而言,却还是同归到一实相本体之上。


第二十五章  临终须知   

临终时的念头直接影响到业力的成熟。善念会引发善业的成熟,恶念会导致恶业的成熟。临终一念直接关系到未来生命的走向。所以临终通过助念,可以帮助亡者提起正念,摆脱恶念。请念佛组前来助念,并尊重听从助念团的指导安排。出于慈悲心和平等心,帮助别人临终助念时最好也要超度亡者的冤亲债主。不要在临命终舍不得妻子孩子,再怎么舍不得也无济于事,命终后各自随着业力各走各的轮回之路,即使来世见面,也是改头换面互不相识了。还是去西方极乐世界吧,在那里神通具足,能知无量劫的宿命,无始劫的家亲眷属在哪个世界哪一道都看的清清楚楚,说话也听得清清楚楚,连他们心里想什么都知道,当他们有苦难的时候,就可以帮助他们,永远照顾他们,直至他们修到极乐相见。

临终时如果有能力刀割不痛就可以捐器官,如果针刺下去会痛,那么临命终时捐器官会因为刀割受不了而起嗔恨心,在临命终的紧要关头生起嗔恨心就会随念堕入地狱。捐器官只能救少数的人,而往生了极乐世界,修行成道、乘愿再来、神通具足,能救无数的人。

往生被请回家后必须放在佛桌上,早晚课时请出来念21遍往生咒加持。使用时,人未断气前盖到胸前,断气以后整个盖上去。不要以谈后事为不吉祥而忌讳不谈,事关临终前后的切身利益,是人人不可避免的大问题。尤其老年人要趁身体健康的时候清楚明白的把交代的事情写成遗嘱交付律师或亲属。凡病人如有家务要事平日未能向眷属说明清楚,眷属人等必须在病人心识清明,会讲话以前先问个明白。如有未了之事,极力应承,满其所愿,务必要使往生者心无牵挂,了无遗憾。让临终者把他真正想说的话说出来,温暖地鼓励他尽可能自由地表达对临终和死亡的想法,这种坦诚、不退缩地披露情绪和互相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让临终者顺利转化心境,接受生命无常,好好地正确面对死亡。如心识昏迷不会讲话或早已问过了,那就不要再提家务世情的事以及嘘寒问暖,免得世情牵缠、恩爱悲伤,坏乱了病人的正念。如有亲戚朋友前来探望,先安排到别的房间招待,并对客人说明探望临命终人应该注意的事项。若亲属愿意参加助念可一起参与。保持病房宁静和谐,不要闲谈杂话。特别是与临终人有仇恨的人,千万不可见面,如果临命终人还怀恨在心、心里想着报仇,心起嗔念,不但没办法往生,必随嗔念下堕三恶道。无论什么事都要随顺临命终人的意思,不可让临命终人心生烦恼。并且安慰病者不用担心顾虑,为其开示无常理趣,令其达观开解,弃此秽躯,生清净心,归命三宝,深信切愿,一心一意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

病者在自己家中熟悉的环境往生,较为安适,且便于助念。若病人从医院返回家中或安静场所念佛,在移动亡者的过程中做到大声念佛并请一位家属在其身旁逐一叮咛“我们要移动您的身体啦”“我们要上车啦”“我们要下车啦”“我们回家啦”在助念过程中发现有异常状况时,提醒往生者“你要赶快念佛,阿弥陀佛来,赶快跟他去”。
往生者要面向西方,常常指导往生者心作往生西方想,卧姿为吉祥卧,假设往生者为痛苦所逼,心不安定,那么就要变通,随顺往生者的心意。往生者床前要设立三圣佛像或阿弥陀佛像,佛像前要供养香花等供品,上品沉香不可间断,但须保持通风,不致空气混浊影响助念及病者。佛像以往生者得见为原则,但病者脚底不可朝佛像。若限于场地,病者无法得见佛像,可另备一组佛像,时时请来,令病者瞻视。

在奄奄一息之前就要开始助念了,如果等到全身发冷才助念,恐怕神识已经脱离身体了。若太早助念,病者精神犹旺,恐助念人力耗损过多。因此,应于脉搏、呼吸渐弱方行助念。助念时先念六字洪名十数分钟,以后专念“阿弥陀佛”四字佛号,一字一句要念得清楚分明,最好随着法师念佛的唱片,不间断的念佛,心中兼想,求佛慈悲摄受,亲垂接引。  

若在医院断气,切勿立即送入冰库或施打防腐剂,若立即将遗体送入冰库,亡者就如同堕入寒冰地狱受苦,因受痛苦,即生嗔恨心,神识就随嗔恨心而堕入三恶道。病情特别严重病危时,不要再送医院抢救,很多急救方法都会扰乱病者心神,只有一心念佛,家属帮助病者生西才是大孝。不要怕世俗无智慧之人说不孝顺,否则只会帮倒忙,使病者陷入生死苦海中。

念佛机只是帮助活人提起正念,不能依赖念佛机助念,一定要有活人念佛,才能感得佛菩萨以及护法神降临加持接引。因活人有心力、念力及光明,念佛时会放光、加持、辟邪,机器录音播放则无此作用。切不可使用耳机,因耳机不易控制音量。助念的音量是否合适,可征询往生者意见或观察亡者脸色的变化。

临终时如果病痛一直哀嚎无法忍受,这种特殊情况可以打止痛剂,千万不可打迷魂剂之类的药物,以不影响头脑的清醒为主,这样才能摄心念佛。若因病重而插有鼻管、尿管等,见病危即可缓缓拔除。

  家属要时刻照顾到亡人的面上或身上不可被苍蝇蚊虫叮咬、停留。病床应放四个不锈钢碗盛水垫床脚,或者在往生者的地上周围洒石灰或痱子粉,以防虫蚁爬上往生者身体。往生者在断气后,若两尺内有人走动或绕佛,往生者的感受就像刀利的风割他一样痛苦。有些人只想时常去探摸亡人的身体,测知热气在什么地方,这是对于亡人有大损害的。凡亡人断气以后,身体未冷透以前,在这个阶段中间,值班助念的人,须要特别注意,绝对制止探摸亡人的身体和眷属人等哭声,只有大家每个人发心提高音声念佛。须要经过一日一夜,方可请有相当知识和经验的人,轻轻慢慢探摸亡人身体,直到全部冷透以后,助念方可停止。即向佛前,代亡者回向,往生西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7 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如病人对念佛有反感或看见恐怖相时,多为业障现前。应劝导病人不要惧怕,除西方三圣放光接引外,于任何境界皆不予理会。这是多生多劫的冤家来阻碍,应心生忏悔,只管念佛,求生极乐,发愿以后乘愿再来度化他们离苦得乐,家属及助念者代病人在佛前恳切忏悔、为其三皈依、持往生咒108遍或地藏经、念佛,自可消除。在助念的过程中,如有头痛、牙痛、全身发冷、想呕吐等等状况,这些都是替病者背业消业的表现。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请僧众在寺院为病人超度冤亲债主,为其消业,令病人顺利往生。我们对病人慈悲,怀着一颗平等心,也要对病人的冤亲债主慈悲。

不可急着为亡者净身、换衣、拔针管、塞手尾钱、拜脚尾饭、打防腐剂、送冰库等,这些都是严重伤害亡者之行为,断气后十二小时至二十四小时后,或亡人的身体全部冷透以后,再过两个小时,再用干净水擦拭净身,换衣。因为病者气绝后,神识仍在,犹有知觉,需待通身冷透,神识出离,寿、暖、识皆脱离躯体,方算死亡。此时间慢则一、二日,快则转瞬间,就一般而言,多为十至十二小时。故应助念至断气后十六小时,乃至二十四小时,最为允当。至少也要在断气后助念八小时,并且遗体冰冷,毫无体温。

断气后如发现大小便失禁,身上有臭味,只能多燃香,决不能洗换。断气二十四(十六)个小时后才可以洗身换衣、搬运。如关节僵硬,可用热毛巾热敷关节,令筋骨活络,即可解决。如果天热有异味,可燃香或房间内放冰块、空调吹冷气。切不可将冰块直接放置或太靠近亡者身躯。更不可送入冰库或施打防腐剂,以免亡者陷入如寒冰地狱般的痛苦。

亡者所遗留的钱财,可用于印经、放生、济贫等等善行。举办丧事须从简,不可铺张浪费,绝对禁止杀生吃肉。在四十九天内,亲属要忌食酒肉五辛、布施、断淫、守戒、吃素、放生、印经、济贫、超度法会、供养三宝、念佛,以此功德回向亡者。存者亡者均获大利益。这四十九天是亡者的中阴身转生时期,非常重要,把握好时机。如亡者未往生西方,可促使往生;如亡者已往生西方,可升高品位。若亡者未出现往生瑞像,则需要举办参加超度法会,回向亡者罪障消灭,往生佛国。

  在严寒的冬季,遗体于七日内尚未变色,未满七日举行火葬,恐其回阳,须满七日始可盖棺、安葬、火化。在炎热的夏季,七日后遗体必已腐烂不堪,故虽未满七日,烧亦无奈,但至少应候三日方可盖棺、安葬。若特殊情况,遗体已发出强烈恶臭,在此情非得已状况之下,应待断气一日后,尸体已全身冰冷,再可盖棺处理。送殡仪馆,将念佛机放在亡者耳边,做到七日七夜不断佛号声。火化时间最好在七天以后。如遇酷暑,至少一天一夜后才能火化。

往生的人,他的面目还如同生时睡觉一样;而且气色红润、安详自在,甚至比睡觉还要好看;有些还面带笑容;往生十几个小时后,面目还像活着的人一样。自知时至、体无恶臭、满室生香、天乐鸣空、见佛来迎等等,这些都是验证往生的瑞相。

助念人在助念前应漱口,不可食葱蒜等五辛。到病人家,要向病人家属讲明助念的作用,以及告知有关注意事项,取得病者亲属的配合和支持。助念以阿弥陀佛佛号为主,通常助念不能用木鱼,法器只用引磬。引磬声不可大于念佛音量。人各有所好,若往生者觉得引磬声音尖锐刺激神经,故须先征询病者意见试行,让病者选择生欢喜心的法器音声。助念的声音切不可悲哀或如啼哭相似,以免病人产生悲哀爱恋的念头。   

助念人对病人的态度要诚恳,说话要平和,使病人听到见到,心里生欢喜。安慰病者有点病苦不是坏事,这也是消业的好现象,病苦是暂时的,受过以后,马上就能去西方。赞美病人平素的善行,其次再用种种善巧方便或开导,使病人心生安乐和生起求生西方的正信。如病者对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任何的疑问或心理障碍,助念人应用佛理破除病者心中的疑心困惑和对这个世间的爱恋。尤其重要的是,助念人要把病人当做自己的亲属看待。

助念开示,不论往生者是否断气,都要开示。开示文:某某居士大德菩萨,阿弥陀佛!你要万缘放下,一心求生西方极乐净土。儿孙自有儿孙福,这个世间很苦,不可留恋。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有七宝池,八功德水,金沙铺地,无比庄严美好,说不尽的好。马上发愿到极乐世界去,一心求佛慈悲接引你往生西方。唯有见到阿弥陀佛,西方三圣放金色温和的光前来接引,你才可以跟他走,其他任何景相现前,决不可理会,这样你一定可以往生西方。我们开始念佛,请跟随我们一起念。

助念之前要问过病人平时念佛喜好的速度和语调。如病人不会开口说话,助念团念佛速度不可太快也不可太慢,人死亡时心脏律动较快,念的太慢不妥当,念的太快又受不了,要适中。在断气前,可稍微快一点点。声音不高不低,句句分明,字字清爽,使病人句句入耳,字字经心。多安慰亡者,助念者千万不可哭,实在忍不住,就到外面跑远一点哭。也不允许一切人在病房里闲谈聊天,免得病人听到了分心,忘失正念。

  助念应分班轮念,根据人数多少,每班不得少于二人,并配合念佛机。病危时,必须昼夜不停的轮班助念,不可间断。欲断气时,可全体同念。助念持续时间至少在往生者断气8小时至12小时以后,持续助念24小时最好。助念人一定要离往生者两尺以外念佛,不能在两尺以内走动,更不可绕佛。最好要坐在临命终人的头顶的上方念佛。这样可以把临命终人的注意力引向头顶。避免咳嗽、打喷嚏、哈欠以免扰乱往生者神识念佛。

  病人出现昏迷或昏沉如睡眠似的,可用引磬在耳边敲三下,并呼其名,并鼓励说:西方就在你面前,阿弥陀佛尽力提起,决定生西方去。每次呼唤不超过三遍,接着集体高声念佛。即使病人元气衰弱,不能跟随念佛,那就需要引导病人心里跟随助念人的佛号一字一句听的清清楚楚,全心全意的归入阿弥陀佛名号。若病人的病情已经到了无法念佛的情况下,就要引导病者想象自己的面前真真实实有慈悲的阿弥陀佛垂手接引,在助念团的佛号声中,能念念作自己往生西方的想法,最后一念还是保持愿生的心,那么,决定能随这一念愿生的心念往生西方。病人快断气时,一齐跪念,眷属人等最好向佛前拜念,高声念佛,同时每个人的心里,作阿弥陀佛放大光明接引亡人,亡人在佛光中央,合掌往生西方想。刚断气时,可大声开导:“某某人,你现在要放下一切,一心听大家念佛,依靠阿弥陀佛,往生西方净土”。说两至三遍,大家继续念佛。

有时助念经过好多的时间,病人突然精神比之前旺盛,能说话或叹息,身体也能自己动转以及其他种种现象。这时助念的人不可认为病人的病情有好的转机,事实上这种现象多数是说明病人不久于人世,很可能在两小时内就会断气。

聋哑之人因宿世耳根所造之业,故感此报。聋人虽不闻佛声,但临终时闻性不失,故临终有人助念,同样有效。

  在家人助念不可收取丧家赠送的钱财红包。冒充出家人为丧家做法事的人要注意了,赚取这种钱财,果报一定在地狱。帮助亡者临终助念,也能获得自己在临终时有莲友前来助念的果报。如能成就一个众生往生净土,就是成就一个众生成佛,功德无量。

  死者家属对于殡仪馆的一切施为,不宜太相信,一切过程应以监视处理为原则,以免死者遭受不人道的处理方式,如将死者吊起以便冲洗等虐待。殡仪馆乃人人必经之路,倡导全程陪同、公开察看的改善不容忽视。

中国人的传统以哭泣表达孝心,哭的越是凄惨越是体面。有些人家办丧事还请来哭丧的人和吹打队做场面,临床挥泪、未死先哭、宣哗吵闹、扰乱正念,令亡者心生悲恋、执着,或将泪水滴亡者身,触动其情执,使之不忍离去。如此情景,即使阿弥陀佛前来接引,也无济于事,亡者对这个世界恋恋不舍,又能奈何?这真是大错特错,哭泣和吹打的喧闹声严重影响亡者神识投生善处。有这么多哭泣的力气,为何不改为念佛助亡者安详往生?现今吃丧饭,借机聚会,喝酒吃肉,高声说笑,除了直系家属身上还带着的那块白布和沉重的表情以外,已经分不清到底是丧事还是喜事了。亲属朋友们喝酒杀生吃肉,皆为亡者增添无量罪过,害了亡者投生恶道而不自知。现今,家属每于气绝即送太平间、殡仪馆、盖棺、安葬,或抱尸哀号、搬动遗体、强令正寝、沐浴更衣等行为,致使亡者神识枉受痛苦,心生瞋恨,因此而堕三恶道。若往生者心地善良、精进修持,往生后必定转生善道,净土和天堂的一切享用胜过人间无数倍,抱尸哀号等举动,其实真的完全没有必要。

平日修学的熏陶,远比临终时的那一念重要。就像一颗树,从幼苗时就倾向西方生长,继续长大时还是一直朝西方倾斜生长,日后如果有人砍倒这棵树,那么它当然还是朝西方倒下。平日作恶多端、不愿修行的人,如果以为临终时只要依仗助念佛号,一定能往生西方,那人人就不用修行了,因果也没有了。所谓临崖勒马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在生之时多修行,莫等临终抱佛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7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六章    空性   

明心见性一词,现代修道人都把它看作是高不可攀的圣贤边事,非我等凡夫所可攀登、企及的。其实,末法时代,仍有禅师常住世间,历代禅师也有乘愿再来者。这些禅师,有时示现在家相,有时示现出家相,他们已经开悟,能够帮助众生开悟明心、眼见佛性。

  每个修行人在过去劫乃至百千劫中广种善根、净业。也许某一生种下的某一个净业,在今生会遇缘而成熟结果顿时开悟。正如: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对自己要建立信心,相信自己过去生、现在生的因缘不可思议。为什么一定要把自己定义为下下根人呢?年纪轻轻,还有几十年的修行道路要走,为什么不可以用些时间去学习佛学的般若和世尊宣说的诸多经典?不要因为听到别人说末法时期不太可能开悟而放弃。当今世间仍有能使人开悟的禅法和禅师存在世间,若自己不给自己机会,那么就永远没有机会。笔者从对佛学一窍不通到此文的汇集初稿完成,为时三年,在这期间,深深感到了多闻经典与学习般若的重要性,起初看到空性的文章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茫茫然而不知所以然,随着不断的看各位祖师大德的注解和每天诵念金刚经,渐渐的就能够略懂一二了。如果当初笔者只学习一本经典,时至今日,我想不会有今天这篇汇集文的发表。真诚的建议初学同修们能够多听台湾高雄文殊讲堂慧律法师的讲经视频,每天以诵念金刚经、心经作为加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相信不用多时,一定会在佛学上有更大的进步和领悟。

现在很多人把满口念佛当做是修行的全部,却忘了还有更重要的般若。若修行人念佛、持咒、念经等一切修持,没有禅的思想、没有般若的空性智慧,那真的是促使了佛法的末法早日来临。应以无为法为主,以有为法为用。用般若的慧剑,斩断一切的邪迷,斩断一切的妄念,斩断一切的颠倒。佛教所讲的一切法,凡无般若,皆为世法,一切法有了般若,才是佛法。如“布施”而有般若,才能三轮体空;“持戒”而有般若,才能饶益众生;“忍辱”而有般若,才能无生法忍;“精进”而有般若,才能奋而不懈;“禅定”而有般若,才能证悟觉道。般若就是一种能究竟透彻宇宙真相的智慧。佛陀住世讲法四十九年当中,仅仅“般若”就说了二十二年,留下一部六百卷的《大般若经》,由此可见般若在佛法中的重要。

一个人不能明心见性,往往迷信或执着于自己的主观偏执,犯了错误,钻了死胡同还不知道。一个明心见性的人,不仅解悟佛学的义理会通达无碍,且实修过程中也不会盲目和糊涂。佛教的真理使我们明白到:要消“恶业”,才能美善人生;要识“因果”,才能心甘情愿;要离“苦”,才能得到安乐;要知“无常”,才有无限希望;要透“缘起”,才能真相大白;要懂“无我”,才能融入大众;要行“中道”,才能不偏不执;要明“空性”,才能真空妙有;要证“般若”,才能自在无碍;要圆满“涅槃”,才能究竟人生。

禅学是佛教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重要到没有禅的思想没办法成佛,如果没有禅学的心地见性功夫,修行会在生灭里面打转,不能体用一如,性相一如。事相上的修行是增上缘,理体才是佛法的真实义。怎么才能看破?怎么才能放下?怎么才能清净?怎么才能自在?方法就是契入空性的思想。只有般若才是彻底的佛道。要真正解脱的人,一定要在彻底的心性下手,要用本性修行。用意识心分别心用压抑烦恼的方式修行,那没办法进入无生法忍。修行就是在修这个心性,要在清净自性下功夫。禅非语文可阐扬,祛除妄心能品尝,人人心中皆有禅,心外觅禅空自忙。开悟的契机因人不同而千差万别。有言下荐得,有从缘悟得,有读经明得。诸般悟处,以从缘悟得得力最大。因为从缘悟得需要有长期的修行做基础,是量变到一定的程度而发生的质变,而且完全是无心而得。因此,一旦从缘悟得,便永不退失。

一般修行者,都把生命的解脱希望寄托于死后,在真正的开悟者眼里只有当下,只有此时此刻,从不把希望寄托于没有把握的死后或来世。当下对生命的那一顿悟就是终极,当下对万缘的彻底放下即是解脱,当下一法不见即是如来,当下一无所求就是大自在。因此,真正的修行者在修行的道路上丝毫不会懈怠,决不会把般若搁置一旁,成功的希望就在于觉悟今生,把握当下。因此,修学净土的人,不妨碍学禅,如果一念悟道,也不妨碍求生极乐世界。如果没有悟道,念佛是一个保障,没有明心见性就念佛伏惑求生净土。有禅又有净土,犹如戴着双角的老虎,现世可以为人天的师范,来世速得成佛做祖。

般若法门中《大般若经》有六百卷,都是告诉一切众生如何以智慧成就法身解脱的法门。而五千字的《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便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浓缩精要,全文五千多个字,字字如金,行行消罪,字字灭灾,章章解难,悟一字得一字之果,悟一句得一句之功。至于般若法门精髓的精髓,中心的中心,则是二百六十个字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应虔诚加诵《金刚经》、《心经》以作加行,作为辅助。这两部经都是实相般若,会有特殊感应的,不仅能消无始劫以来的业障,还能增长福慧。根利者,闻经而豁然开悟;根钝者,诵经而永种善根。假使持之以恒,就可以明心见性。

佛教中所说的“法”,是指宇宙万物存在的相状,包括了世上的一切,不论物质、精神、有为、无为、善良、丑恶、清净、污染等等,都属于“法”所涉及的领域之内。宇宙人生,一切事物,佛家统称为“法”。相就是现象、观念,事物之形状。离相不是离开这个相,而是即相离相,心永远安住在寂静的状态。也就是面对这个现实,当下超越这个现实,不被现实的东西所束缚。宇宙万有,物物相助;人生社会,互相关联;宇宙间的所有形形色色事事物物,大至世界星球,小至原子,其所以能成长与存在,都是从种种关系条件凑合而成的。换句话说,没有一样东西是自己可以完成自己,不必等待其他的助缘来完成的。同时也没有一样东西,能够离开其他事物关系而可以独立存在的。这就是宇宙万有实相的缘起真理。在一切有为法中,缘生法之中,了解苦空无常无我,了解这一切法都是梦幻泡影,了解因缘如幻如化的道理,就不会执着,用缘起、性空、中道的智慧来观察这个复杂变迁的宇宙万有,清楚地了知它的本质和现象,如此观察,在现实生活中,就可以悟得法性。

所谓性空是我们所知的一切,没有真正的自体,不实在,它的本性是空,称为性空。幻有,是指一切法虽然自性空,但并非虚无,假有的现象仍然存在。缘起性空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世间上的森罗万象如山河大地、花草树木、一人一物、乃至微尘沙砾等,都是因缘和合而生,也将随着因缘的分散而灭。因此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一切“有”的现象,都是缘起而有,因为缘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宇宙万有的一切法,是因缘所生的,离了因缘以外,就根本无生。

正念就是没有执着和一尘不染的清净心。什么叫妄念?有所住着就叫妄念。起个念头,心定在那里,有所住、有所着,这就是妄念;念起无所住、无所着,才是真心的妙用。可见念起无住就是无念,而不是一个念头也没有才叫无念。无念是没有执著的念,没有分别的念,没有颠倒的念。不是完全没有念,是有清净的念,是有大智慧的念头,平等心的念头,是有大慈悲的念头。

无我,并非否定自我的存在,它的意思只是说,没有一个绝对独立、坚定不变的自我存在。自我没有坚定不变的个性,自我的型态依于时空因缘而变化无常。佛说自我由五蕴结构而成,五蕴即色(物质)、受(感受)、想(记忆)、行(心念)、识(识别)。色构成“身体”,受想行识构成“心”。无我,就是说世间成物都是因缘和合,没有一个常住、独立、自在、主宰的实体或自性(我)。万物不会自生,不过都是种种要素的集合体,而且,它们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单一独立体,而是种种要素刹那间依因缘而生灭的。在这样的集合体中没有一个永恒的“我”,因此称之为“无我”。人无我,是从有情众性自体来说,“我”依五蕴而假立,因缘离散则五蕴灭,无实体可得。法无我是从世间万法来说的,一切法由因缘生、从因缘灭,都是由种种要素和合而生,不断变迁,也没有常恒的主宰者,亦无实体可得。人无我谓我空,法无我谓法空;解证人无我谓破我执,解证法无我谓破法执。解二空、破二执即可伏灭烦恼障与所知障,证涅槃果。

我执会罩住我们的自性,障碍了我们的智慧。当心中有我执,便放不下,于是产生挂碍,随之患得患失。未得到的,一心想追求;已得到的,又担心失去,于是整日患得患失,惊恐害怕,无时无刻不在烦恼之中打转。凡夫说我,以为有个实在的我,而牢牢的执着它,一刻也不肯放松。圣者说我不但不会去执着它,反而知它如幻如化的无实,不过是假名而已。一切时、一切处都是我们自性的显现,都是我们自性的妙用。佛性是无所不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只因我们妄想执著之故,不知道佛性遍一切处,只晓得这个肉身。把大到遍一切时、一切处、遍一切物得佛性,变成小得只能遍这个肉身。这不是太可惜了吗?

佛家基于性空的智慧,要人破执,但破执不等于放弃一切。比如说教你不执著财物,并不是教你不去赚钱,或者放弃赚钱的机会。因为人生的幸福也依须赖各种因缘条件的配合,而钱财是人生幸福的条件之一。穷的衣不蔽体,三餐不继,自然也无幸福可言。况且一个人行善也不可无钱财。所以一个理解缘起性空的人,仍然与一般人一样工作赚钱,所不同的是,他对钱财不加妄执,抓的没那么紧,该用则用,但也不浪费。所以,正确合理的做法,如念佛、持戒、行善、我们还是坚持做,带着一颗无执、无着、无住的心来做。又如我们这个无常的色身,虽然是无常的臭皮囊,但没有这个色身怎么修假成真,怎么借着这个假的色身悟入清净的本性呢?所以,虽不能执着这个色身,但是也不能坏了这个色身。合理的保健养身是需要的,因为健康是人生的基础。

若方便说,佛教将一切事物即万法,分为性、相两个方面。“性”是事物的自性,“相”是事物的现象。大乘佛教的“空”的确极为深奥 。很多人经常对“空”的含义产生误解和曲解。佛教中的“空”有它特定的含义,很多人错误的把“空”的意思理解为汉语字典中空虚、虚无、的意思。这就致使这些人否定善恶因果定律以及三宝的功德作用,堕入“顽空”和“断见”,愚痴的认为一切都是无,都是假象,善恶因果也不用管他,只要心里不挂碍,反正是空,喝酒吃肉,为所欲为,自以为修到了无为法的最高境界。结果造下恶业,轮回受苦。着相修行的人即使不能当生开悟,但也能修得福报。但是修入顽空和断见的人,危害甚大。“空”既不是有,也不是无,而是因缘和合,或简单的说就是“缘起”,因为诸法“性空”,所以说“缘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7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早晨的雾,一般我们会看到有一个自体,自性的“雾”,我们看到雾的形状时说有,看不到它的形状时说灭。实际上没有“雾”在生,没有“雾”在灭。只不过是空气冷了,水分子慢慢的增加凝结起来,我们就看到朦胧的一片,我们就认为“雾”“生”了。当阳光普照大地,空气热了,水分子慢慢蒸发,“雾”慢慢不见了,我们就认为“雾”“灭”了。其实里面没有“雾”,“雾”是我们给那片蒙蒙的水份一个名称罢了。在这个世间是否真的有一个恒常而独立不变的东西是雾水呢?完全没有,一切都是依“水性”而化现、衍生罢了。所以业报也是如此,它没有生,因为没有自性;因为没有生,所以它没有灭。万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所以其本性为空。常人对空的认识,往往错误的认为是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错误的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无不变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因缘和合的有。此即是缘起性空的道理。所谓缘起就是因缘和合,即宇宙间的一切事物、现象并不独自存在,无不是因缘和合所生起的;所谓性空,就是自性本空,即凡是因缘和合所生起的事物以及形成的概念等,他们的本性都是空的,我空、名字空、法亦空。众生以及一切法本质都是空性。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是这样,谁也不能独立存在,一切事物都没有自主性,都是随着缘生而现,缘灭而散。凡夫说空,是一切没有;佛法说空,只是无体性,而不是无假相。修行人说空,不同凡夫一无所有的空,而是念起不随不住。空并不是有那样东西,也并不是没有那样东西,而是没有所指的那样东西的本体。空既不是世俗观念的绝对没有,也不是另有一个空的境界存在。空是指自性体空,并非说业相绝对没有。这个空不是空无所有的空,而是妙有真空的空。

“空”并不是顽空,并不是妄计一切皆空的恶取空。“空”具有建设性,譬如:没有空间就不能建房子;袋子不空,便不能装东西;宇宙不空,众生就无法生存,所以要“空”才能“有”,宇宙万法就是建立在这个空义上。空的意思是透视宇宙万物,都是生灭的不实在的。虽然有,但不是实在的东西,“有”是性空的因缘假合而有,不过是一段暂时的因缘过程而已,所以心中不要去执取它实有,也不要去执取他实无。虽然事相上有的东西,但不是永恒的。但也不能说他无,因为事实上是暂时有。所以不能肯定也不能否定,既肯定又否定,既有既无,非有非无。空不是空无所有的空,而是不可得的空,也是随缘显相起用不住着的空。假如认为一切都没有,这是断灭见,就大错了。“空”是指世间一切现象都是因为各种条件的聚合而形成的,当条件改变时,现象也跟着改变,本身并没有一个真实存在的实体。也可以说空里边微尘聚集在一起变成一个色相,因缘散了就空了,所以空就是色,色就是空。

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依相互的关系或条件生起变化。缘起法所阐述的就是因、缘、果的关系,因、缘、果三者是相依相待而存在,没有绝对的独立性。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它一定是缘起的,它一定是没有自性的,没有永恒性的。以有空义故,一切法才能够成;假使说无空义,即万事万物有自性、有永恒性,那世界还有什么变化?事物没有变化,那儿来的运动?没有运动变化,事物是死的还是活的呢?所以假如说没有自性空的话,世界上的一切都成不了了。从性空缘起来讲,正因为它没有自性,诸法才能够依因缘而生起。如果有自性,他就不依着因缘生了。一切诸法都是相互依存而生起的,依着因缘万象才得以呈现,但他们的本性空寂。由性空故,而缘起诸法,若无空义,一切法则不成。性空缘万法,依着性空而建立一切万法,而这一切万法又顺着具足的因缘而生起,一切法的生、住、异、灭,都遵循这个规律。一切诸法由缘起故自性空,由自性空故缘起万有。一切色相无不是因缘所成,本无自性,本无自体,本不可得。一切事物都是缘起而生,因缘具足则生,因缘消失则亡,缘起而生的事物都没有不变的自性,无自性而本来平等,无我性而原本清净。用不分别、不执著的心,透过万象见本质,见到自己的佛性,那么就能够善用五蕴而起妙用,此乃真空妙有之故。

一切法“缘起性空”。任何物质现象都是缘起,它有形态,有功用,但是它的形态和功用里面没有常恒不变的,所以说是空。所谓空,不是指物体之外的空,也不是指物体灭了之后的空,而是“当体即空”。一切物质现象皆是空,而一切空也正是物质现象。实际上“空”“有”不但不对立,而且是一体的。没有空就没有色,没有色就没有空,空色是不能分开的。“有”中存在着空性,空性不会在“有”之外存在,也不必等“有”毁灭了才谈空性。
缘起是宇宙人生一切现象形成的法则,诸法因为“缘起”而有,所以“空”无自性;但是“空”并不否定“缘起”的假有,而是在万法现象上,观察其无自性的空。空是建立在缘起有的当下,不可以离开缘起有去寻找另外的空性。缘起有与自性空为一体,缘起与性空不二。因此“缘起”与“性空”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体两面的。佛陀说“缘起性空”,就是要众生因“空”而知“有”,因“有”而达“空”,是为对治众生“空”、“有”两端的执着,所以能真正通达缘起者,于诸法则不执著实有,亦不执著全无,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是体悟非空、非有,就是“中道”。

万有世间一切诸法的存在,都如梦幻似地生生灭灭;在生生灭灭地现象中,如果说它是断灭的“无”,但它却有相续的作用。如果说它是恒常的“有”,但它却又是生灭无常的。智者了知一切诸法,既不是决定的“有”,也不是绝对的“无”。

“空”并非百分之百的否定一切事物的存在,只是否定它们的绝对独立真实性,至于相对的真实、短暂的真实仍是被肯定的。空不是空无所有,而无穷的妙有是存在的。如果绝对偏空,那我们不要吃不要喝,什么都是空,一切东西皆空,那是不行的,现在还需要以这个假的五蕴色身,而来开发如来藏法身慧命。再譬如说一盆水,以性空的观点说,这盆水在某种因缘的决定下,暂时保持这个样子,它可用以滋润解渴,亦可用以灌溉花木,洗脸洗脚,但当时空因缘转变,它会变为蒸汽,或变为冰块,功能又自不同,所以我们说这一盆水的本性是空的,是假有的存在。水蒸发了变为了水分子,这也不是真空,是妙有的存在。以物质来说,物质里面叫非空非有、也空也有。说他是空的,执住空的也不对;执住有的也不对。因为短暂的假象有存在过,但是无常,没有永恒,所以说也空也有。这种空有不二,不落两端的观念叫做中观。将这种观念实现于生活中,叫做中道。不偏于空,也不偏于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落二边,圆融无碍,这就是中道。中道现前,亦不应着,若着中道,便是法爱,应无住而住,住于菩提心。甚至连“空”也要空去,然后才能享有一个解脱自在、空有不二的世界。说空不要执着空,说有不要执着有。一方面不能否认幻有现象、因果现象,一方面要扫除我相、法相,去除我执、法执。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平常心、正直心,不着一尘、不贪恋一法(事与理)。“空”蕴含无限,真空才能生妙有。万法惟其性空,才能生起宇宙万有;万有徒具假相,才能显示自性本空。因为空非顽空,有非实有,空不碍有,有不碍空,空就是有,有就是空,真空不空,妙有非有,心就是相,相就是心。“空”“无相”本是自然的、实际的,是世界万有的本性,因此,它也被称作“实相”、“真如”、“法性”。真如=诸法实相=宇宙万有的本体=无为法=自性清净心=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性=圆成实性=一心=大涅槃=心性=众生本源自性=如来性=本来面目=清净法身=自心现量=法身净土=常寂光净土=实相般若=本元自性=自性实相=一真法界=净菩提心。又如清净觉海,寂灭性海,无住真心,圆觉妙心,清净真如,真如本寂,大光明藏,大圆镜智,妙觉明体,本地风光,本来面目,自性本体,不动本体,皆是同体而异名。证得真如实相,无为空理,一切平等,无有分别就是入“不二法”。若已经安住在正法究竟智慧的空性里面,那么冤亲平等、顺逆平等、善恶平等、男女平等、大小平等、正邪平等、一切天地平等、烦恼菩提平等,这才是究竟法,叫做不二法门。不二就是垢净不二、生灭不二、善恶不二、能所不二、根尘不二。生佛不二,依正不二,净秽苦乐不二,欣厌取舍不二,烦恼菩提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悉皆平等,无有二相。当知有为心和无为心本来不二;不二的心,便是自心,这叫做佛。为什么呢?一切万法都是真如一心所现,我们的妄心本是真心。所以常住真心是生灭妄心的体;生灭妄心是常住真心的用,原来是不二的。法身是体,报身是用;法身报身原是一身,真心妄心同归一心。不过,我们的真心法身是无为,妄心报身是有为。无为是体,有为是用。用不离体,体不离用,所以说是不二的。一切有为,都是以无为为根据的,我们的假我不离真我,众生的妄心离不开真心。真我假我本来是一我,妄心真心原来就是一心,所以叫做不二。烦恼分别意识心和大般涅槃妙心,其心不二,凡心圣心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性相不二,生灭不生灭不二,常与无常不二,成佛,就是将妄心转为无量真心。以天地作为比喻。天体本来是空,就是无为,这和真如法身相同。地生万物,就是有为,这和妄心报身相同。然而地如果没有天上日月照耀和雨露滋润的种种妙用,怎能生长万物呢?如果没有天,地上的高原旷野山川丘陵,种种错综复杂的组织,又怎能显出生化培育的功用呢?由此可知,天地是互相为用的。我们的无为法身,有为报身,也是这样,所以,法身和报身是不二的。

实相就是无相无不相。无相是一切相皆是虚妄,了解缘起如幻,刹那生灭无常不可得而不去执着他。无不相是虽然是虚妄,但不能破坏假名,不可以破坏应该做的正道。相虽然不可执取,但相也是空的妙用之一。无相不是外面没有虚幻的事相,而是心里没有相。一切相的本质都在变动,刹那不住,找不到永恒的体性,所以无相并不是否定这个相。无相无不相也不能离开相,但是当下超越这个相,就是既现实又超越,即超越又现实。心里没有事相的挂碍,空寂灵知,如如不动。事理要配合,虽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离一切法,离一切相,但事相上还是要修一切法。例如拜佛,不能着有拜佛之相,但完全不拜佛便是着空,拜佛而不执著拜佛。不应着有,亦不应着空,中道现前亦不应着,若着中道,便是法爱,应无住而住。佛说一切无我、空之理,并不是在事相上就真的都没有了。理不离事,事不离理,事理无二。如人身心,二俱同时运用,断未有心与身,彼此分张者。事跟理是圆融无碍的,即不可偏理也不可废事,也不可离理而有事,事离不开理,理也离不开事,全事即理,全理即事,相依相融的。当用之时随缘作用,当说之时随缘应答。真正契入境界,理事合和、理事圆融,入不二法门,性相是一不是二。不二就是一,一就是绝对。连一也没有,一是方便说的。“二”是指分别,“不二”就是没有分别、超越一切对立的绝对平等精神。“不二”即是无差别,性相一如,性相同体之意。它就是指不要有是非、善恶、好坏的分别之见,人的生命轨迹是无生也是无死的,小和大、有和无、说和不说、自己和他人、色和空、染和净等的差别可以完全消失。菩萨正见诸法空性中,不坏一切诸法;也就是空中有色,色中有空;离空无色,离色无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色空不二,不二之法,是菩萨道所行之法,是名空有不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7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修行人能依法起修,以假修真,修到真空妙有,妙有真空,即假成真,证到无为,这就是体。得体以后,以真应幻,示现有为,这就是用。依体起用,即相离相。“即相”是用,“离相”是佛(体)。本着这个佛心,随缘度众,不取不舍,不着有为,不落无为,原来有为无为本来是不二的。一切一切都是这样。只因众生执着太深,说有着有,说无着无,说一着一,说二着二,所以佛又说,有无不二。佛还真妄同时并说,随说随扫,来显示不二的真理。其实,那都是权巧方便,引人入胜。假使说到究竟,那就连不二法门也不可说。为什么呢?圆妙一心尚且不可得,那不二法门怎么可以说呢?文殊菩萨以不二法门问维摩诘居士,维摩诘默然无语。文殊赞叹说:“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禅宗本来是没有话可讲,不二法门原来就是这样。

所谓我执即是视自我以及个体本质固定不变的执着。法执是指将宇宙一切法、一切现象视作实体执着。起我执生烦恼障,起法执生所知障。所以我们不要执着于世间法、世间眼所见的善恶是非对错而生起分别,因为那一切都是缘生缘灭的镜头,时过境迁,又是另一面目。烦恼障能使生死相续不断。所知障能阻碍我们正确的知见。又烦恼障就是我执,所知障就是法执。烦恼障起于见惑和思惑。见惑起于自己对外界事物的分别心。思惑起于内在自起的思维活动。所知障起于尘沙惑和无明惑。尘沙惑起于不了达一切外境都是来源于一个本体的显现,无明惑起于不了达一切修证的境界,仍然是一种妄识。众生因为妄想执著、刻意分别,才无端生出“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菩萨观“空”的目的就是为了破我执、破法执、破众生执,当看到一切的本质都是空性之后,感受到所有都平等无分别时,最后也不再执着于空。

一切业报都是由于烦恼而生,但烦恼它本身是变化无常、不实在的,不实在的烦恼引发出来的业报,怎么可能是实在的呢?因为业本身是如幻如化的生灭,它没有自性,是不实在的,没有人束缚你,一切都是我们迷惑,执着而认为实有,当我们把这个执着放下,我们就解脱,不会被这个业所转;如果业是实在的,有自性的,我们把执着放下的话,那么这个业还是存在,阿罗汉就不可能解脱生死了。当业没有烦恼为缘,将来的业果就不会生起。我们现在的烦恼不生起,将来的业有也没有机会生。因为互相因缘作用,有因必须要有缘,缘不生,因就不会生成果报。所以烦恼的止息,就是业的止息,并非断尽业因来止息业,也不是承受完所有业果来止息它。为何我们的烦恼不断?为何我们的业无法止息?因为我们用的是生灭心。什么是生灭心?生灭心即识心、攀缘心。什么是攀缘心?就是尽向外驰求,不在内心上用功夫。什么是不生灭心?不生灭心即是在自性上用功夫,而能体验到山河大地、森罗万象,一切都是诸佛法身。诸佛法身是没有生灭的。我们的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亦是不生灭的。为何我们有生死,有生灭?就是因为不认识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亦因我们的狂心不歇。狂心顿歇,歇即菩提。狂心遮盖了菩提,所以不能显现。要息了狂心,就是菩提,亦即证果。

大凡宇宙间的一切,不管是有情的、无情的、有漏的、无漏的,没有一法不是由我人主观上的认识作用分别出来的。就是说,无不是从阿赖耶识变现出来的。所以一见好似有外在的事物,其实亦不过是由识所变的影像而已。这不管是仰观天上的日月星辰,俯视地面的山河大地,或有形无形的风花雪月,亦都不例外。换句话说,森罗万象只不过是唯心的波澜,阿赖耶识的影像而已。

所有一切妙有就是我们的性所显现,性就是相,相就是性,性相不二。即空即有,有就是空,空就是有,一切有都是我的妙性显现。所以不是在相之外去见性,也不是在性之外取相,相都是我们的妙性所显现的。譬如造房子,造房前先要工程师设计图样,设计图样的时候要通过大脑,要思维怎样建造,算好要多少材料,这一切都要经过大脑。大脑的功用怎么起来的?就是靠我们的佛性起作用,一个人心脏不跳已经死了,而大脑没坏,这大脑为什么不能起作用呢?是因为佛性离开身体了,它就不起作用了。就像电灯,电网电线拉好后,没通电,电灯就不亮,通电之后电灯才亮起来。佛性等于是电,所有这一切作用都是佛性的作用,一切相都是佛性所创造、所显现、所看见、所感触的。所以一切相就是我们自己,我就是一切相,这就是大圆满知见。即有即空,非空而非有,非有而非空。说空,明明有三千大千世界,森罗万象;说有,一切相都不可得,都是镜子里的影子。因为我们的佛性就是大圆镜智,朗照大千十方世界。因此,有佛性就有一切相,这些相就是我们心的妙用,性的显现。我们的佛性是非空非有,说有,它无相可得,说空,它有妙用,显现一切相,起一切作用,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以及面对一切人、事物,妙用无边而不着相,能说、能讲、能行、能做一切工作,无所住着,活活泼泼的灵妙真心。佛性本身无相可见,但它能现一切假象,能起一切妙用,所以假相就是我们的本性所显现的,不去执着这个假象,既不着空又不着有。非空非有,两面不着,中间也不立,两面没有就没有中间了,有两面就有中间。

一切精灵都能附在草木砖瓦上而显灵,就像我们这个妄心纳在肉身里面,但只能遍这个肉身,而不能遍其他的地方。因为执着了这个身体是我,却不知身外的一切都是我,这是多么的愚昧无知啊!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就是说,一切时、一切处都是我们自性的显现,都是我们自性的妙用。“万相丛中独露身,山河大地尽是法王身。”佛性是无所不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尽十方虚空界,原来是我一心体。只因我们妄想执著之故,不知道佛性遍一切处,只晓得这个肉身。于是,“无处不在”就变为“有处所在”了。把大到遍一切时、遍一切处、遍一切物的佛性,变成小得只能遍这个肉身。这不是太可惜了吗?所以佛唤醒诸弟子说“是诸法空相”!就是说,一切法都不可得,都是空的,都不要执着。佛法就是教导我们认识真理,不要跟着假相而起妄念。我们若被假相迷惑,那就六道轮回了。离开假相,认识了真心就超脱了。

若妄想来了,就由它来,不要去理会妄念,不要跟着妄念跑,妄念自然会息。如果现在在妄想,若动一个念头要把它停住,那个也是妄想。心有主宰,不受外面的境界动摇诱惑干扰,内不动心,外不受干扰不着相,行住座卧都是禅定。禅的心就是无所求,也无所住,也无所惧;禅就是放下得失,令心无所增减。我们的思想是生灭的,靠不住的,一个念头起来,也立刻就过去了,去追这个念头,当它是实在的心是错误的。不要怕妄念,只要不跟它跑,不沾境,不住境,不着相。一个念头也不起,那就变成土木金石了,那是断灭、是无记、不是无念。无念者,念起不住,念起不随,念念不停留,在正念相续中远离杂念。外面的境界是我们自性的影子,都是假相,无论如何变化,不要被境界所牵引。尽管做一切事,心中不留丝毫痕迹,无一点执着。不动心,不是说不起心用,而是不执著假象,心不被假象所转。

本心是佛心,也是清净的心,它是原本有而不是你要刻意生,刻意生又已经不清净了。清净心是没有染着,离开善恶对待,无分别比较的。如你听了一句言语,内心生起善恶分别,不论是高兴或是感到痛苦、烦恼,这都表示心已经动摇。清净的本性就是在还没有听到这句话前的心,不管你听到别人称赞或者诽谤,内心不因被称赞生出快乐的心情,或受诽谤而生出痛苦之念,就是不变初心,这个就是你的本性。对于周围所发生的一切,不论外境怎么变化,皆无法妨碍我们的心,不随风起舞,应保持禅定平常心,保持清净自性无染心眼。因为这一切皆与本心无关。所以,烦恼是一种多余,痛苦也是一种浪费。心清净就好比湖水的平静,微波不兴、涟漪不起的那个状态,空中有个飞鸟,水中立刻就显现出来,心清净,诸法的本来面目全部就自然生起了实相。当下即是,什么都清楚明白。虽什么都清楚明白,但也不干扰纯净的心,这就是实相。

法师或居士有没有修行,与我们的生死没有关系,谁是谁非自有因果,这样保持一颗平静心。把别人的过失放在自己的清净心里头,我们那个清净心变成别人的垃圾桶。不要看别人的过错,各人有各人的业,各有各的无明,看别人这错那错,都是自己找罪、自造业障。在事相上看,世间人的好坏我们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理体上不要把一切过失放在心上,这是不见世间过。看到别人的过失,自己要有慈悲心、怜悯心、用智慧和善巧方便帮助众生改恶向善、转迷成悟。

  修行有事相上的生灭及理体上的不生不灭。舍不是在事上舍,不是离开一切事情百事不管,在心上离开事相,心地里不执著,心里头清净,就没有牵挂,没有忧虑,没有障碍了。若事相确实能妨碍自己的心境,那么事要舍。事对于清净心没有妨碍了,就不必舍,舍了就错了。真正到了心地清净,也没有个舍与不舍的念头了。事相上有增加减少,对我们的本性来讲没有增加减少;事相上有来去远近,但我们的本性是没有来去远近的。因为相只是心的影像而已,没有实体可得。相是我们修行的增上缘,而体是修行的真实义。只有般若,才是彻底究竟的佛道。

放下,就是去除内心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著心等一切不善的心。放下不是放弃,而是放下心中的执着妄想烦恼诸毒。放下,是不离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完成心地的解脱。行善修行不可以执着,也不可以放弃,不取也不舍。我们学佛是学个潇洒自在,不追逐外境,不迷于色相,不恋于外尘,无所祈求,无所取着,在这个社会上一切随缘,尽己之能,为群众服务,毫无爱嗔取舍之心,一切境都不沾着。只要一面行去,一面不放在心里,即两边不着。两边不着,于中道行。可见无所住,并非不行,要在实行中间,不着有、不着空方合。修菩萨道者,六尘固不可住,然若断灭,即不能渡众生,众生正住六尘境界,固应从此处度之。故菩萨观照一切行无常,但仍然不断修善业;观照世间一切众生痛苦,却并不厌恶生死世间,因为要度化众生;观照法本无我,却仍然悉心教诲众生,没有厌倦;观照涅槃寂灭,却不肯停留在寂灭中;观照离欲贪,离烦恼,离诸法性空,却不远离修身心两方面的善行;观照诸法不去不来,故无所归,但因佛果未成,仍一心归趣善法;观照一切法不生不灭,但却在世间生灭中承担弘法利生的责任。菩萨修六道万行,一一离相,无相的功德,住于无相的菩提,应当无所执着于世间的缘起,生灭的假象而生大智慧的清净心,叫做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但一切处皆无住,则无非般若。

  当一个女人在我们面前走过,长的清秀漂亮,婀娜多姿,千妖百媚,令人心生欢喜,这个时候我们的佛性能够当下安然无恙,没有爱染心,没有意想纷飞,心如如不动,这就是觉性不断的功夫。如果我们有“能缘之心”和“所缘之境”,就有了攀缘,由攀缘心而起贪着心,贪着于外界的美丑善恶,随着世界的无常变化,内心也会有患得患失感。宇宙万物皆随因缘而生灭,聚散随缘。一切众生却贪着此外境,执为实有,不求出离,不乐解脱。了达三界如梦,攀缘都不可得,所以对一切都不再起执着,即断攀缘。无攀缘不是认为宇宙外界一切都没有,而是看到了一切后再无执着,断尽烦恼,内心不迷恋外境。即观一切法,皆从因缘和合而生,自性本空。即知一切法空,故观一切相,实不可执着。即知一切法无相,则于三界无所愿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7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凡一切修行人,心中应该远离一切事物的表面相状。不应该在事物的形色相状上生出执心,不应在事物的音声、气味、味道、触觉等外在特征上生出执心,也不应该在一切可作为意识对象的所谓“法”上生出执心;一切修行人所应生起的是于一切法的相状无所执着、无所滞留的平等心。如果其心有所滞住,那它就是不合法、不如理的执著心了。世间的人,向来都不认识自己,更不知道自己不生不灭的常住的真心,本来是清净光明的。平常都被这种意识思维的心理状态-----妄想所支配,认为这种妄想作用,就是自己的真心。所以发生种种错误,在生死海中轮转不休。

在日常生活中,当逆境来的时候就随它来,逆境离去了就随它去,顺境来了就随它来,顺境离去了就随它去,心地不随顺逆之境所牵引,不动自性道场,当下承担,是名解脱。倘若顺逆之境来的时候,心地随它来,又随它去,心地被外境所动,不名解脱。众生所以当众生,根本病祸在于心地对境把持不住,心地动摇,心不由己,因此随顺逆之境界所牵制,污染心地,认外境为主人,忘记了自己是主人,背离清净本性,而与外在的境界打成一片,本性任凭五欲六尘摆布不得自在,无法安宁,随此业力漂流,永无止息,成为六道流浪汉,三界的苦命儿,祸哉!苦哉!
我们自己都有个佛性,终日瞬目施为动作,而自己完全不知道。本性在任何处所,面临五欲六尘而心不受,本性不染境生心,对境界明明了了,而不生一切心,自性自如,了了见性,了了见本性,永寂如空、毕竟清净、定慧等持,不住一切处,不染一切处,解脱无碍,此本心即是佛心、解脱心、菩提心、证无生法忍。见一切五欲六尘时,心不起污染念,不起爱憎心,见境不生心,即名见无所见,与佛眼无异。境界的显现是各种各样的,五花八门的,对于不同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对于圣人而言,看穿了显现的境界的虚幻性,不可得性,便不会被各种境界所困扰、所束缚,对境无心,于善恶境界中得解脱,在苦乐中得自在。

“不取”就是在本体上知道善也好、恶也好,都是本性皆空,随缘而起的,故不执。“不舍”是中道,那些恶的,我们要随缘点化;那些善的,随缘赞叹,这就是“不舍”,不离不弃的意思。对于那些杀人放火的事情,是不是因为善跟恶无所着而放弃不去管它?不是的,这不是本性的做法。他是坏人也可以把他抓起来用法律对治他,这是为了救他才惩治他,这是慈悲。虽然善跟恶分别的很清楚,但是没有分别的执着性,叫做虽分别而无分别性,是名本性。无修无证里面修证的事情还是要照做,这就是空有两边都不住,如果事相上的修持都没有了,就落入了空,如果执着在事相上不见本性,就是落在有。世人外迷着相,内迷着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当下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要说无所作为,那是从法性上说,可是在具体的有的层面上,就不能百事不做。有了事情能够把事情办的圆满,这是提得起;事情过后,心中清净无事,一念不生,就是放得下。心里丝毫不住着,做过之后,心里更没有丝毫做过的痕迹,动静一如的相继才是净念相继。真空妙有,妙有就是大用现前。提得起就是妙有;放得下就是真空。真空就是体性寂然,妙有就是大用现前,用不离体,体用一如,所以叫做真空妙有。空有圆融无碍,是真自在,真解脱。悲智双运,真俗圆融,方便、实相二智有机结合,才能彻底解脱而无缠缚。

见一切法心不执着沾染,是为“无念”。遍及到所有地方,但又不执著所有地方,于六尘中无杂无染,来去自由,通达无碍,是为“无念”。在一切的境相中,自性本心恒不染着,称为“无念”;而又于自心所流露的每一念上,恒能远离一切境相,不于境上起妄想心。反过来说,若只是什么事情都不想,所有的念头都完全断尽,这种修法是错误的。假如万物都不思想,让心念断绝,这就是法缚,也就是片面极端的错误。无念者,念起不住、不停留,对一切境界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绝不是没有念头,压制念头不起,是不能起妙用的。所以无念不是没有了思维,与死人相似,而是念起不随,念念不停留。尽管做一切事,心中不留丝毫痕迹,无一点执着。这个无念不是指麻木的无知蒙昧状态,恰是了了分明,却不升起妄念执取。无念才是正念,善念恶念都不是正念,一定要保持清净心。念起无住即无念,而不是一念不生方为无念也。所以无念是活的,是应缘而无所住染;不是压念不起,死在那里不动。我们只要念起无住,不攀缘,不停留,随用随息,即是无念。能应缘而无所住,则恒沙妙用的灵活真心自然无所遮蔽地时时现前了。无念就是虽知见一切万法,而心中却恒不染着。应用时即遍一切处,但也不染着一切。只要于内自净本心,使六识通过六根,在六尘之中既不受六尘的污染,也不生起杂念,来去自如,了无滞碍,这就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又称“无念行”。如果什么东西都不去想,甚至把一切的念头都断绝掉,这就是法执,就称之为边见。无念是无妄念,不是无正念。正念没有了就堕到无明了。所以要无妄念,妄念就是分别执着。

  不要去执着不要去取舍,自自然然就可以破除烦恼。如果动一个念头,我要控制这个念头这个妄念,只要动一个念头我要把这个念头安住在本性,单单这个念头就错。因为系念也是妄念,违背了真如。要除掉妄想的那个也是妄想,但于妄想处着手,放下执着分别。其实修行很简单,在这个五欲六尘里面,心里放下就是,放久了,清净的本性自然显现,本性就在五欲六尘里体现,不要求真。不求真如已真如。真心就在烦恼放下的当下。

什么叫无心呢?一切妄念来了不理,它本来是水上的波纹,又何必理它呢?不理就是不受这个虚妄心理之魔障,这都是假的。如果我们不了解自己心性的本来,不了解思想、感情都像水上的波纹一样是假的,就会被水上的波纹骗去了,而忘记了自己水的本性。所谓无心,是无世俗见解之分别。无心是无恶心,无贪嗔痴之心,无妄想心,无分别心,无执著心,无挂碍心,无忧伤心,没有思前思后心,能当下顿除一切杂念妄想。但是有真心,有善心。如果连真心和善心也没有,那就成了木头。一切处无心,就是没有凡夫分别执着之心,但是有圣人清净觉悟之心。心空是指心中无妄念,不执著外境,决不能认为连心本体也不存在。一个开悟的人和平常人一样言笑、生活、修行,但平常人是带着迷惑执着而笑,开悟的人则是带着无所住的智慧心而笑。开悟的人所言所行时,内心里面是那么的安详寂静,一切动态里面统统是自性,一切静态里面回光返照,统统是我们的本性,动静一如。

  事情再多,无所住,不动凡情,无有三毒,那就是心清净。绝对没有思想,那是断灭。无心才是道,无心才能与道相应,有心去求加持反而加持不上,越求越远。是知无心,不是压念不起,更不是没有念头之时。真正无心的功夫,是尽管应缘接物而心无所住;尽管日理万机而意无所染。衷心犹如水上绘画一样,一笔起处,水面马上会合,毫无痕迹,这才是无心的真好功夫。心无所住,不住相,不烦恼,就是在修行,就是在修心。修行,关键是修心,由纷乱之心到一心,由一心到无心。带着一颗不执著的心认真的修行做事,就是真空妙有。放下执着就是真空,在没有妄想心执著心的基础上,不放弃事相上的修持和世间的责任义务就是妙有。动念住相是妄想,动念不住相就是妙用。有为就是用,无为就是体,依体起用,摄用归体,体用一如。证悟真空实相后,一切因缘所生之法,都成为自性之妙有。一切都是我们真心的妙用、无相的用、无着的用。一切事相都是法身之显现。

  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如果心被外面的景象所牵住,他对我好,我就感到好,他对我不好,我就感到不好,那就不自在了。看到好的景色,被景色所迷,流连忘返,虽然人回来了,但思想还留在这个景色上,这就叫住相,心被物所住。在这个尘劳的世界里,每个人都要追求衣食住行各种物质和欲望,但又不能沉迷在欲望和物质享受中,既即尘劳而又要离开尘劳。对物欲不贪图不留恋,比如吃过一顿美餐,吃过不当回事,不留恋其中的美味,过去则在心上不留痕迹,思想也就不会受到美味的影响。境来不拒,境去不留。无论苦的、乐的、得的、失的,对顺逆境,心无有丝毫的波动。通身放下,随缘任运,自我主宰,做所当做,为所当为,心中无事,坦然自处。

因为有禅定的功夫,我们的心不被境转。因为智慧的作用,我们心不离境。修行人的心境,要如鸟过白云,鱼跃水面,空中无迹,水面无痕,不为消逝的事物所烦恼,持得心境安然自在。船过水无痕,鸟飞不留影,成败得失都不会引起心情的波动,那就是自在解脱的大智慧。

凡夫把妄想境界执以为实,心里一直不安,耿耿于怀,朝朝暮暮都在心里盘算。烦恼啊、烦恼啊!凡夫的一生是在妄想和烦恼中度过的,这是多么的苦啊!这就是迷惑。因惑而造业,因业而受报。凡夫自己作不得主,而是随着贪欲之力转移。真用功修行,“极其功用”的人,虽然也有喜忧疑虑之妄念,但是一转就过去了,不随着贪欲力转移,不是耿耿于怀,不是朝朝暮暮地盘算个不停。他遇到悲伤的事情,也不是不哭泣;遇到喜欢的事情,也不是不欢笑。但呜呜一哭、哈哈一笑就过去了,心里还是平坦坦的。“极其功用”的人,并不是喜也不会笑,悲也不会哭,不是死人、木头人。功夫到了那个时候,喜笑怒骂都是佛法,都是道行。

  妄想,着相才有,悟道后就转为妙用。所以思想不是没有,还是有,只要不着相就是妙用,着相就是妄想,差一点也不行。所以悟道之后不是没有思想,还是有,那时思想就是妙用,转识成智了。凡夫着相、着有,这是妄想、生死的根本。悟道之后就断了。不着相的念头是起妙用,着相的念头是妄想造业。外不着相,就是能够随缘,能够恒顺众生。内不动心就是心里没有一丝妨碍。所谓“无相”,并非宇宙万象山河大地都不存在了,也不是说就不要与外界接触了,而是说,宇宙山河大地,幻有非真,行者接触外界时,不要执于表象,保持内心之空寂,正所谓“于相而离相”。一切物境,宛如空花水月,不可得,无可取,心中放的空荡荡地,无丝毫粘染住着,切莫爱憎取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7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外入者,不是家珍,从内发者,方谓真慧。修行不要住相,要在心地上真正用功夫。心不住着万法,菩提道就自然顺畅流通;心若住着于万法,那就是自我束缚,背离了大道。心不要停留在什么事物上,正起念时也不见有念可起,起念之后,如鸟过长空,毫无痕迹。尽管在做事,尽管应缘接物,内心一无所住,毫无患得患失之心。事情到来了,就适当的排解掉,事后丝毫不留存于心中。做事,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但是做了即了,这才是即相而离相。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是除去这些相,只要不住着这些相,破除这些相就坏了缘起法,坏了缘起法就不是正法了。

所谓一念不生,并不是一个念头都没有,绝不是一切都不知道、死而不动,而是念起不随,生而无住也。虽起心动念而不着相,等于没有起心动念。不要当作起心动念即落入尘劳,只要随起随灭,不住、不停留,正起之时,也不见有心可起,那就是真如的妙用。若以为不起心动念就是大道,那就错了。真心本来是不生不灭的,但并不是死在那里不动。不生不灭是真心的本质,但它灵妙无比,能随缘起万千妙用。所以我们说心不要动,只是不妄动,不随物境转,不执取物,不贪求物,而不是不起用。心念虽动,却不往心里去,就像未曾做过一样,动而不动。我们的心不随着物境转,尽管用,用而不用。这就是真心应缘起用。因此,心真空净的人,并不是死守着一点不动,并不是一点事也不做,而是大机大用,无为而无所不为。无为而无所不为,不是不能做事,只要心没有粘着,任何对大众有益的事情都可以做。

  知无所知,不是像傻瓜、呆子一样,也不是像木头、石头一样凡事无动于衷,而是不加分别、不加取舍,好坏、长短、是非,还是了了分明,但好的不爱不取,坏的不瞋不舍。因为好坏无非是我们妄心分别,均是梦幻泡影,了不可得。事物的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之所以有好有坏,完全是由于人的生活习惯、人的喜恶而形成的妄想知见所致。对于世间上相对的善恶、好丑以及冤亲等,还有在言语上的触犯、讽刺、欺骗、争论等时刻,都要把它当作梦幻空花一样,不去思量酬恩或者是伤害;念念之中,不去思量、染着眼前的一切境相。假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之中相续不断,恒生染着六尘妄境,那就是心被系缚住了;如果在诸法上,念念都无所住着,那这个心就没有束缚而自由自在了。了知一切外境,都如梦幻空花,无有实体,不去攀缘,不生妄念,神宁智清,灵光独耀,真心明净,如境照物,无取无舍,无爱无憎,了了分明而一念不生,一念不生而了了分明。真如的妙明自性随缘起念时,六根虽有见闻觉知的功用,却能始终不染着一切境相,而真如自性恒常无碍自在。真如指遍布于宇宙中真实的本体,为一切万有的根源。又作如如、如实、法界、法性、实际、实相、如来藏、法身、佛性、自性清净身、一心、不思议界等。

不见世间过是也见也听,绝不放在心上。一切的善法努力做,虽然做但心里不执着,作而无作,无作而作。身语有作,意无作。心里的起心动念和我们安住的外境都不可见、不可取、不可缘、不可说、不执著、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事相上有得,也不会引起心的快乐;事相上有失,也不会引起内心的痛苦。内心还是一样解脱,尘自生灭,自性不动。尽管应缘接物而心无所住,尽管日理万机而心无所染。比如天空起云,天比喻我们的心性,起云比喻种种的假象。这个天空起云比喻我们的真如自性显现出一切的假相,假象有变化,忽有还无,但虚空不留碍迹,心性不变化。也比如在水面上写字以后,水面马上会合,不会留下任何痕迹。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在心里绝对不会有一丝一毫的执着、分别和挂碍的。这才是无心的功夫。观一切音声,如风过树;观一切境界,似云浮空。

  能即一切相又能离一切相,于空不着而能离空,也就是内外均能不执不迷而内外一如。如果在一切处都能恒不住相,并且在这些境界中又能不生瞋爱,也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宁静,清虚圆融而淡泊无执,这叫做“一相三昧”。真正的禅定,是对境不迷惑,一切时无住。只要能体悟持用此心,那么障碍我们修行的三种障碍,当体即得解脱。在修道过程中,智慧证悟是放下烦恼执著,并不是证悟得到任何东西,语言上说他得到如此果位。虽名得道,实无所得。离言说相、离心缘相、离文字相、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在面对一切境界时,在这生灭变化的现象界中,身心内外,舍离如幻的妄想,观察自他内外一切现象,都是无自性的。一切的生灭,只是现象。现象虽生灭,但自性本不动摇,所以说自性无生。无生,并非着有,也不着无,只是说缘起生灭的自性本来无生,所以才说无生。无生就是当下一切法不可得。宇宙万有的一切法,是因缘所生的,离了因缘以外,就根本无生。宇宙万有均是空相,不可执取,从而不着相,不取法,心性也不着,真心、真性也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连这个不可得的心也不可以执着。若人于一切事,无染无着;于一切境,不动不摇;于一切法,无取无舍;于一切时,常行方便。随顺众生,令皆欢喜,而为说法,令悟菩提真性,此即名为修善法也。

如果还有一念分别执着,就不能开悟,执着是修行的绊脚石,心里无所住,无所住就是妙用,有所住就是烦恼。不着相的念头是起妙用,着相的念头是妄想造业。真正的道,是内在里面得大自在解脱,行住坐卧一尘不染。为什么禅宗要讲活在当下?活在当下,就是讲要我们念念都做得主。每一念之间都是我来做自己的主人,做心的主人,不是随外在的一个染缘起念,而是随真如而行,生命当下就是要这样。活在当下,注意现前一念,念念在自心上做功夫,行善弃恶,以智慧看破念念缘起性空。修行要在平时学会用功夫,要在待人接物、处事应事、行住坐卧都在修炼中,不是光在念佛打坐中炼。修行人处处是道场,道场是自己的心,能把心收为一心,最后一心也无,常在定中。对境修炼心,是绝好的方法。独处修炼,觉得心平常,遇到事上,心立不安,这是无用的,那还是没功夫。静与闹境中,心如如不动,那才是真功夫。

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色声香味触法是六尘。六根有认识功能,六尘作为认识对象,六识则为随生的感受与观念。比如,认识的器官是眼睛(眼根),认识的对象是花朵(色尘),而认识的作用就是心中对花的色彩、形状的认识(眼识),最后于内心产生美好感觉的便是意识。尘是污染,能遮盖本来清净的佛性,如眼观色尘起贪念,色尘覆盖佛性,如耳闻声尘起执着,鼻嗅香尘起取着,舌尝味尘起乐着,身着触尘,意缘法尘,都能覆盖佛性。六根六尘都是由真空实相上幻化出来的虚妄法,本来并非实有。众生不肯出离生死,皆因留恋自己有六根、六尘、六识,在这十八界内打转,离十八界即无众生,所谓此无故彼无,十八界和合即有众生,故云此有故彼有,众生本来空,若无六根、六尘、六识,何来会有众生,只是众生不肯把十八界放下,十八界覆盖佛性,是故处处受生,六道轮回,无有了期。如果能够了解此理,虽有六根对待诸尘,但仍可以不受诸尘所染。最终能够做到眼见色尘而平等一如,由不起分别而视天界地狱相等,眼识看见五欲心不动,则眼识清净无染;耳闻声尘而不作分别,无论他人是毁是誉,终归不起欣喜心、沮丧心,耳识闻到外面声音而不动,则耳识清净无染;鼻闻香尘而不作分别,能使厕室化作香殿,鼻识嗅到香臭而不生喜厌,则鼻识清净无染;舌识尝味尘而不拣择甘苦、不生欣恶,则舌识清净无染;身感触尘而无意于涩滑软硬,身识接触到粗细不生恋慕与舍弃,则身识清净无染;意触法尘,而不随逐诸法,由不随虚假打转,心中自定,陶冶涵养,心意识于法空性相应,则意识清净无染,但使六识出六门不染六尘境界,如是修证者,终归显出真心本性。要体悟到万法本来就是空,现前当下这一念,离一切相,究竟放下的心,一丝不挂、一尘不染,不起心不动念。动念即乖就是动到执着的念头就是错,就偏离了本性。连动念都不行,连动一个说我放下,我不执著,我无所住都不行,连个无相也无。虽超越而不可有超越之心,虽了悟而不可有了悟之念。到了这个境界,叫做性相一如,本不可得。究竟实相就是无相无不相,所有的相,透视它,都是短暂的,刹那生灭。法界万象是无常、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观无常,心就渐渐清凉,渐渐就没有得失的观念、着相的观念、是非的观念、善恶的观念。一切皆无常,善无善性,恶无恶性,是也不一定是,非也不一定非。世间为我所用非我所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幻相灭尽了清净自性就显现。

有些人执着佛经中的诸法名相,其实法相是要我们依着来修行的,并不是要我们取执的,“有”莫取,“非有”亦莫取,修行时不是见“有”就是见“无”,见有之时不取有相,就过了“有”关。见无之时,不取无相,过了“无”关,要透过有无二关才能悟道。非空非有才是中道实相,因此,明空不住空,说有不住有。不着有,不着无,有无亦不着,空有两边都不执著,非有非无亦不着,不着亦不着。故彻悟心性者,融会色空,冥合体用,既不偏空,亦不执有,于无生灭处,不妨示现生灭,虽生而无生,无生而无不生。处处现身而实无来去。  

  凡夫闻说性是无形的,便执着于无形,殊不知有形的万物当体即性。并非是在生灭法以外,有一个不生不灭的法可得,而是在生灭法中发现到不生不灭的真相。世间的真相就是如此,它本来是不生不灭的,只因我们的智慧被烦恼所遮盖,以为它有生灭。在这生灭万法之中,一切法的本性都是不生不灭。所以唯有断除烦恼的圣者,才能证得涅槃。已经证得自性的圣者,即使在惑乱的现象界中,也不起分别执着。即无所谓幻,也无所谓不幻。更没有在幻和不幻的中间,另有一个中道的真实自性。如果有一个中道的真实自性,那也等于是一种惑乱,也等于把惑乱当做真实。离幻即真,但真也是没有一种境界和现象的。如果认为断了一切惑乱,才能证得真性,那也就是一种惑乱,仍然不得清净。所谓断惑证真,仍然是法眼的翳障,等于避溺而投火,永远得不到解脱。证悟的阿罗汉并没逃到一个所谓不生不灭的地方去,而是在这世间体悟到一切万法本来不生不灭。如果有一天我们觉悟到无所得时,即是断除了一切烦恼,那时就证悟涅槃了。涅槃就是无生,因为无生所以不灭,所以涅槃也称为不生不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1-9 13:35 , Processed in 0.123735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