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浮世莲花

[大德开示] 佛遗教经浅释--宣化上人主讲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5-6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要‘常随佛学’:常随佛学就是念佛也精进,拜佛也精进,诵经也精进,礼忏也精进。这所谓的精进,就是要很虔诚的随喜一切的佛事,不要懈怠。在佛诞的日子,或是菩萨诞的日子,或者是定期,譬如今天是十五,大家聚会在一起来拜忏修行。对这一点,各位就要多辛苦一点。早一点到佛堂来,随喜拜忏,随喜念佛,随喜用功修行。不是说等到人家都拜完了忏,才到这儿来,这样子就表示不出来自己的虔诚。好像有一个人他要做生日,人人都应早一点去参加恭贺的典礼。你若是等到人家都贺完了才去,那就不好意思了。所以学佛的人在每逢佛菩萨的圣诞,必须要早一点来参加拜佛的仪式,这才是对的。

还有,到庙上来,不论有没有佛事,或者有没有讲经的时候,都不可嘻嘻哈哈的笑个不停,或者小孩子和小孩子在那儿打打骂骂、蹦蹦跳跳的,这是不应该的。尤其年龄大的人更不应该带著一些青年人在那儿嘻嘻哈哈的。这对道场来说,既不庄严,又不恭敬。还有在道场里边更不应该在那儿抽香烟啊!或者拿出什么好吃的东西,在那儿吃一吃,这都是不合乎佛法的。我看见这种情形有很久了,我也没有说,希望说了之后,无论大人、小孩子,都不要那么放逸。你嘻嘻哈哈、蹦蹦跳跳的,这都叫不守规矩,没有礼貌,对佛是不恭敬的。在庙上讲话,应讲一点佛法的事情,不要尽讲张家长,李家短,是是非非的,又什么三只蛤蟆六只眼的,不要尽讲这些。尽讲这个,就是越讲越堕落,越堕落,越不容易学习佛法。为什么你诵咒总也记不住?就因为你太散乱了。所以啊!散乱无章的,把你的智慧都遮盖住,记忆力也都给搬跑了。因此诵经也不能背诵,持咒也不能背诵。在这个佛堂里边跟著旁人来混,旁人拜,我也拜;旁人念佛,我也念佛,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问了也不知道。这样子的话,你就是混了一辈子也不会有所成就的,因为这个,所以希望各位注意这一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6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远离功德

汝等比丘。欲求寂静无为安乐。当离愦闹。独处闲居。静处之人。帝释诸天。所共敬重。是故当舍己众他众。空闲独处。思灭苦本。若乐众者。则受众恼。譬如大树。众鸟集之。则有枯折之息。世间缚著。没于众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远离。

第三是远离的功德。远离闹市,也是远离;远离财、色,也是远离;远离名、食、睡,也都叫远离。你能远离,就有功德;你若是不能远离呢?就有罪过。所以修道的人必须要修远离行,远离一切诸恶,亲近一切众善。远离诸恶,首先要离开恶知识;亲近众善,也就是亲近善知识。

所以佛就说,‘汝等比丘’:说你们各位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欲求寂静’:要想求清净无为,寂灭真常的道。‘无为安乐’:无为而无所不为的这种平安和快乐。‘当离愦闹’:就应该离开世间法,修一切的出世法。愦闹,就是在城市里边,天天都不知道做什么,整天忙忙碌碌,什么也没有什么成就。‘独处闲居’:离开愦闹,就要居住深山穹谷。独处,一个人在那儿住著。闲居,在那儿用功修道。‘静处之人’:修行静虑的人。‘帝释诸天,所共敬重’:这一切的帝释和一切的诸天,都一齐的在那地方恭敬你。鬼神见到你都礼拜你,尊重你。‘是故当舍己众他众’:因为这个,所以要把自己一切的众业、众事、众缘都舍离了,也要把他众舍离。‘空闲独处’:在野外空旷的地方,很清闲的独自在那儿居住。‘思灭苦本’:想一想怎么样能把苦本—苦的根本灭了。‘若乐众者’:假设乐于一切的事,一切的业。‘则受众恼’:就会有众恼来逼迫,交煎自己。‘譬如大树’:就好像一棵大树似的。这棵大树‘众鸟集之’:很多的鸟都落在这棵大树上。‘则有枯折之患’:鸟虽然是一种小的动物,但是如果多了,也就会把大树给压断,压干了,令树有断折之患。‘世间缚著’:所有世间的迷惑,这种的执著啊,‘没于众苦’:都好像陷溺在众苦里边。‘譬如老象’:譬如很老的一只象。‘溺泥’:它陷溺到泥沼里边了。‘不能自出’:它想要出来,可是在泥里总也走不出来。‘是名远离’:你若是知道这个,就不接近闹市那一些个境界、烦恼,一切一切都不接近,那么这就叫修远离的行门。

我们听经,不论听多少,你就是听一句,而能身体力行,那就没有白听。你若时时刻刻都听,可是听完了,像耳边风似的,就吹过去了,过而不留,这对你一点益处也没有。我记得我在小的时候,听了一段经,回去时耳朵里头还是听到法师在那儿讲经,我自己还是在那儿思惟经上的道理。听了一次,甚至于几天,这种境界也都不断,时时都听到这法师在那儿讲经,在那儿说法。就是没有法师讲经说法的时候,只要在那儿一静坐,也常听见虚空里头,有很多法师在那儿讲经说法。不但同时能听到几百个法师说法,而且都能记得很清楚,这就是在那一段平静的时候,有这种情形。为什么能这样子呢?这就是因为专心致志了,念兹在兹,就是要听讲经说法,所以我在那时候只要听经,可以不吃饭也不饿了,不睡觉也不觉得疲倦了,时时刻刻都在经上,这是我告诉你们关于我以前的境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6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小的时候还欢喜看小说,尤其欢喜看武侠小说,三国、列国都欢喜看。七剑十三侠啦!七侠五义啊!这些小说,我都看过。这小说只要看一遍,这些人在我面前就打啊!这个拿著刀,那个拿著剑,好像那个山西雁白骨眉毛,这个徐良拿著大番刀,把其他的刀一砍,就给砍断了,他这个刀能切金断玉。看完了这部小说,就像看电影似的,前边一幕一幕就都现了出来,就这样子。为什么能这样子呢?也就因为我这个心专一了。我看小说的时候,没有灯—没有电灯,也没有油灯,怎么办呢?那真是如囊萤,如映雪,拿著这本小说到外边,冲著雪上这么照著看。北方都有雪,就这么照著一行一行的看。或者是点上一枝香,用香头的火光一照,这是个什么字?这么一行一行的看。就是那么样,所以看完了之后,也都记得了,一看完,我就可以随便背出来给旁人听。

那么听经也是这样子,不是我听的时候才听,一离开就都忘了,要能念兹在兹,常常想些经上的道理,我是不是能这样行?我是不是能仿照这样去做?总要把它收摄到自己的身心上,看看能不能够实用。不是一听完,就都忘了。也不是像老鞑子看戏,白搭工。老鞑子就是蒙古人,蒙古人到中国看中国的戏,说‘哦!也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了的小人,啊!那个小儿子来了,可是那个小人不大,这嗓子可不小。’小人也不大,很小的小人,但是喉咙是很大的,声音也很大。看了也不知道说些什么,这叫老鞑子看戏白搭工。你们听经也是这样子,听完了也不知道是说个什么。看著师父坐在那个地方,声音很不小,我想睡觉也睡不著,但是说了什么,我不知道。

对于请法,很多人都不认识,所以我到新加坡去给他们说法时,也有人请法,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因此萧果照写文章的时候,就说这是古老的方法,古老的仪式。其实这并不是古老的仪式,这是在佛说法的时候,必须要有人请法,然后佛才说法。如果没有当机众,没有人请法,佛就不说法。可是在中国从来也没有注意这一点,法师讲经说法,也不需要有人请法,所以人人都不认识这种仪式,因此萧果照就说这是古老的仪式。但这并不是古老的,也不是新鲜的,这是在佛教里讲经说法应该有的过程。本来我也不会说法,但是愿意学得会说一点,所以在美国这个西方的国家弘扬佛法,当然也就要照著佛的制度来行持佛法。我相信你们很多人看见这个仪式已有很多次,但是也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所以今天对你们各位说一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6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四、不疲倦功德

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长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是名精进。

这是《佛遗教经》正宗分的文章中,第四项不疲倦功德。这个‘疲’就是觉得很累。‘倦’呢?就是懒隋了。因为很累,所以就懒惰;因为懒惰,所以就不精进。精进,就是向前勇猛精进。疲倦就是‘中道自画,半途而废’。走到一半自己就说:‘我已经够了’,就要休息,要停止了。你若是精进,就不是这样子,也不休息,也不停止。你不疲倦,才有功德;你若是疲倦,就没有功德了。所谓功德,就是修行有所成就。你有所成就,也就是满了你的愿,你的目的,或是你期望甚么,已经得到,得到这种的功德。古来的人修行,是昼夜六时常精进,不休息,所以才能有所成就,功德圆满。我们现在的修道人,多数都是‘一日曝之,十日寒之’,好像晒东西,一天晒太阳,然后十天把它放在雪柜里冷冻著,这叫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曝就是晒太阳。这么样,一个就是太过,一个又是不及。若是你修行一天,懒惰十天,这样就是疲倦了。那么要‘不疲倦’,不疲倦就是不懒惰,不停止的来修行。如果今天拜了一千拜,明天呢?连一拜也不拜,后天呢?更是不拜了,接连十天,都没有拜佛。你一天拜了一千拜,十天一拜也不拜,这就叫‘一日曝之,十日寒之。’修行也要念兹在兹,有事无事常在行,不管有事情、没有事情,都要勇猛精进的修行。道是行出来的,你若是不行,就没有道;德是做的,你若是不做,就没有德;这功德是修的,你若是不修,也就没有功德了。所以我们学佛法的人,能知道一点就行一点,如果知道而不去行的话,那就是等于不知道。即知即行,没有停止的时候。

所以佛说,‘汝等比丘’:你们大众,或者是比丘,或者是比丘尼,或者是沙弥,或者是沙弥尼,或者是优婆塞,或者是优婆夷,或者是式叉摩那尼,无论你们是那一类的修道人。‘若勤精进’:假设你不懒惰,勇猛向前精进,身精进,心也精进。‘则事无难者’:你若是能精进,那么什么事情也不困难了。所谓‘铁杵磨成绣花针’,用一根铁磨成一根绣花针。‘功到自然成’,你的功夫到了,自然就会成。所以才说则事无难者,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到的。又说:‘精诚所至,全石为开’,你精进也就是因为有诚心,若是有诚心,就算金的石头都会变化,都会开了,所以则事无难者。

‘是故’:因为这个。所以‘汝等当勤精进’:你们应该勤力不懈怠地向前勇猛精进。在普贤菩萨的警众偈中说:‘是日已过,命亦随减’,这一天过去了,我们的生命就少一点。‘如少水鱼’,就好像鱼在水里,鱼靠著水才能生存,如果没有水,或是水一天比一天少了,‘斯有何乐’,你想一想,这有什么快乐呢?我们人的生命就如少水鱼似的,斯有何乐?因为这个,所以才说‘大众’,大众就是各位。你们各位‘当勤精进’,应当勇猛精进向前去修行。要好像是什么那样的著急呢?‘如救头然’,就好像是你的头,要被人给割去,人家快要用刀子把你的头给割去了。这个时候,你要想尽方法,来保护自己这个头。你不会说:‘我随便啦!没关系!教他来把我的头给割去算了,我可以结束我的生命!’不会的,怎么样你也舍不得,怎么样也要保护这个头,除非你证果,真正开悟,那么就不会保护这个头了。

好像二祖神光,政府把他抓去,因为有人告他,说他是个妖怪,应该把他杀了。他们就问他:‘你是什么?你是不是妖怪?他们都说你是个妖怪,你到底是不是妖怪?’二祖神光说:‘我是个妖怪!’他们说:‘既然你是个妖怪,我们就把你给杀了。’‘要杀就杀吧!没关系!’就教人杀他。政府也要看看他是真的想被杀呢?还是假的想被杀?是不是真的不怕死,于是乎,真的就把他的头给割下来。杀了之后,又怎么样呢?在他的脖子上不流血,没有血流出来,那么流出来的是什么呢?流出像牛奶似的白浆。为什么他能这样子呢?他流出白浆,就因为他全身都已经变成纯阳,一点阴气也没有,一点脾气也没有,一点什么‘渣滓’都没有了,干干净净,身体变化成白浆,那时候,政府才知道杀错人了。因为这是证果的圣人才能这样子的,所以他不怕死。那么我们不是证果的圣人呢?你一定要想法子保护这个头,这是‘如救头然’的一个讲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6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还有另外一种讲法,比喻就好像头上著火了似的。‘然’可以说好像是著火那样子。头上要是著火了,你说是不是要想法子来救他呢?所以,当人们受戒的时候,头上用火来烧,就是教你记得,要赶快想法子保护你这个头,这也是一个讲法。‘如救头然’,就是好像头上著火,你必须要想法子赶快把它灭熄了。‘但念无常’,常常想著无常鬼,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就会来了。这个无常鬼,戴著高高的帽子,手里拿著一个勾魂牌,到这儿来,不由分说,不管你怎么向他解释,他也要你跟著他走,他说阎罗王请你去吃斋,你要赶快去,你若是不去,那我就同你不客气。为什么他要戴著高帽子来呢?他知道人人都欢喜戴高帽子,知道对于人们,你若是称赞他几句,你真好啊!你是世界第一啦!或者你是一个老修行,啊!最有修行的人。或者你是一个最有学问的人,或者你已经得到十个博士,八个学士,或者你又是什么学者,啊!这一套的高帽子给他们戴上,说你是世界上最有名的人、大人物,这么样赞叹。因为人人都欢喜被赞叹,所以无常鬼见著人,他就自己戴著高帽子,戴著高帽子,知道你不怕他了,所以他就带著你去见阎罗王。因此‘但念无常,慎勿放逸’,你若知道这个世间的一切一切都是无常的,不要懒惰啦!不要那么疲倦啦!你一疲倦不要紧,那个阎罗王,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要请你去喝酒,请你去吃肉,到那个地方吃那种肉,大概也不太舒服,喝那种酒,想必也没有味道,可是那个时候你才后悔,就已经晚了,阎罗王给你下了请帖,你再想不去,也不行。这一点切记,不要懒惰,不要放逸,因此就要‘当勤精进’。

‘譬如小水’:你要精进,譬如什么呢?虽然你不太精进,但是你天天修行,天天用功,也会有成就。就好像那个小的水,‘长流则能穿石’:它若是常常地流,就能把石头都磨得薄了,磨得小了。穿石,就是把石头都磨得小一点,不是说在石头的中间穿出一个窟窿,不是那样的。在那个地方,有石头挡著它,常常有小水流著,把石头也磨得小了,磨得没有那么大了,所以才能穿石。这也就是说,虽然你不是很勇猛精进,但是你若是能继续不断,朝于斯,夕于斯,白天这样子,晚间也是这样子,昼夜六时不间断的来修行,就能穿石。这个石头也就是业障,你的业障能够消了,那么你的善根就能增长。修行就怕站(停下来),你若能天天修行,就会有成就。你若是一天不修行,那么就拉得很远了。所以说:‘站一站就二里半’,虽你开汽车开得不快,但是你不停止,那么它一样也可以走得很远。你要是一停下来,人家另外一辆汽车,就跑过去,会跑二里半,跑过去了,所以‘站一站就二里半’。那么你修道也是这样的,你天天修行,不间断地修行,时间久了,就会成功的。你若是一股一股的修行—一股劲儿的修行,一股劲儿又不修行了,这样就不会成就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6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学佛法就像是在逆水中,不是顺水。逆水行舟,你若是不往前进,就是退步,它因为是逆水,所以就向后退了。‘心如平原走马’,这个心就像是在一个旷野地方中的野马似的,也没有一个龙头,也没有一条缰绳,‘易放难收’,当你把它放开的时候是很容易,但是你若想把它给抓回来,那就不容易了,所以我们修道的人,一定不可以疲倦,一定要精进。

‘若行者之心’:要修行的这个人的心。‘数数懈废’:数数就是很多次,很多次的。‘数数’,这是出自《论语》,《论语》上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事君数’,你若是对皇帝,长长气气的,总是在皇帝面前来磨豆腐,总在皇帝面前说话,啰啰嗉嗦的,那么这个皇帝一定会惩罚你,这是污辱。‘事君数’,数就是很多次,你或者说得太多了,‘斯辱矣’,他一定会污辱你,或者是皇帝骂你,甚至于杀你,你得到污辱了。‘朋友数’交朋友,你若是也这么样啰啰嗦嗦的,总是在他面前说了一次又一次,这叫磨豆腐。这个样子,他一定会疏远你的。。懈废,懈就是懈怠,废就是懒惰。听见没有?不可以懒惰的!你数数懈废,就是时时欢喜懒惰,欢喜什么事情都不做。

‘譬如钻火’:这有个譬喻,譬喻什么呢?就好像古时燧人氏钻木取火似的,在木头里边钻个窟窿,把木头钻热了,那个木头自己就会出火。在燧人氏以前,我们人类谁也不知道吃熟的东西,都是茹毛饮血,抓著野生的动物,把它们的皮给剥开,就喝它们的血,这叫茹毛饮血。‘穴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就是这样子的,不知道应该吃熟的东西。在燧人氏之后,大家才知道吃熟的东西,把食物给煮熟了,水也烧开了才喝,因为以前没有火,燧人氏钻木取火之后,才知道吃熟的东西。现在譬如钻火,就好像在木头里边钻火一样的。‘未热而息’:钻火是要等热了之后,它才会发出火来,你还没有等到热就不钻了,那怎么会有火呢?所以未热而息,‘虽欲得火’:你不等到它热,就停止了,就好像修行还没有成就,还没有证果,你就不修行了。那怎么能证得果位呢?又怎么会有智慧呢?所以‘火难可得’:你若是钻火钻了一半,还没有等它热,你就停止了,那绝对得不到火的。‘是名精进’:这个所说的就是精进的意思。精进,就像钻火似的,必须要钻到它出火了,然后你才可以停止。那么修道也必须要证了果,然后你才可以达到无修无证的程度。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本来也没有问题,人却把它弄出很多的问题来。好像这一篇文章,我过去根本都不记得,把它给忘了。而现在他们又因为这个,写出了十几篇文章。因为我看它好像是很好玩似的,所以这一次到洛杉矶来,本来并不需要带来念给你们听,可是现在带来念给你们听听,教你们各位也知道这件很好玩的事情。本来没有什么事,那么现在又写文章,又读给大家听,弄出这么多的事情来,所以就叫‘天下本无事,我这个庸人自扰之。’

在这儿各位要知道,学佛的人‘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在种因的时候,种得不干净;到结果的时候,也就不清净。所以我们修行,必须时时刻刻都很小心的,不要做错因果的事情。因果不可错,修行不可停,修行是一天要比一天求进步,可是对因果是不可以错的。今天有位弟子讲的很有道理,她说:‘我们佛教徒不应该自己常常互相毁谤,互相揭私,或者是宣扬其他人的短处。’这是对的,可是在我们佛教徒里边,我们也不应该不知道每一个人的所行所为有什么地方错了。我们可以研究这个错的地方,然后把它改善,所以这也是应该知道的。好像越南那些难民,现在在海上漂流,随时都有死亡的危险。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在往昔,他们尽去断人家的生命,他们曾经令旁人受这种颠沛流离的痛苦,所以在这一生,他们也要受这种苦。我们虽然没有受这种苦,但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同情的心,想法子救济这一些人,使令他们离险入夷,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应该要这样做的。如果能把他们这种痛苦解除了,那么将来大家也就不会有这种的痛苦了。所以在因地的时候,必须要小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6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现在再举出一个例子,你们看看那个伊朗的国王,以前他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一个国王,他在每一个国家都买了房子,买了地。他买的房子,是最漂亮的房子;买的地,也是最值钱的地。可是现在他政权被人给推翻了,他自己既没有房子住,也没有那一个国家欢迎他去,到处流离失所,甚至于随时都有人要刺杀他,他一定是时时都恐怖,时时都在颠倒梦想中。在这种的生活里头,你说他有那么多的钱又有什么用?连一个平安的地方都没有,这是一个例子。为什么他这样子呢?就因为他在因地修行的时候,专门骗人,专门把人的钱都化缘化到他自己的手里去。那么化到他的手里,他也不做公益的事情,譬如你化了缘去造庙,去修个大庙,或是造宝塔,可是他什么也不造,就是造他自己的王朝,扩张自己的势力。做了国王之后,把来路不明的钱,做为自己的,结果也都失掉了,都没有了,这是因果。因为在因地,他种错了因,所以到果地,他还是免不了受这种颠沛流离的苦。

我为什么要说这个?这就是希望我们佛教徒自己明白这种因果循环的道理,不要错因果,不要弄得将来钻到牛角里头去,无路可通。所以我们大家注意,切记切记!在修道的时候不要错因果,不要随随便便就恼害其他的人,伤害其他的人,这是不可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6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五、不忘念功德

汝等比丘。求善知识。求善护助。无如不忘念。若有不忘念者。诸烦恼贼则不能入。是故汝等。常当摄念在心。若失念者。则失诸功德。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譬如著铠入阵。则无所畏。是名不忘念。

第五是不忘念的功德。不忘念也就是不失念。不失什么念?不失正念—不失念佛的念,不失念法的念,不失念僧的念,不失念善知识的念,不失念良师善友的念。不失正念,而没有邪念。不失正念,心里就常清净;不存邪念,心里就没有染污。心里常清净,就是菩提心;心里没有染污,就是没有烦恼心。所以不失正念,就有无量的功德;你若失去了正念,就造了无边的罪业。

所以佛说‘汝等比丘’:这个‘比丘’,还是一样包括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沙弥、沙弥尼,和式叉摩那尼,这七众弟子都包括在内了。若‘求善知识’:你们各处求访善知识。什么叫善知识呢?善知识就是正知正见,帮助你发菩提心,不令你退失菩提心,而且能开导你发菩提心。所以又要‘求善护助’:求这个善知识,来护持自己修行,发菩提心。你假如想要这样子,‘无如不忘念’:你若想发菩提心,你就要念兹在兹,念念不忘,念念能发菩提心。‘若有不忘念者’:假设有这样的人,能不忘失菩提心,‘诸烦恼贼’:这诸烦恼贼就是贪嗔痴这三毒,这三毒都是烦恼。你有贪心,贪不到就生烦恼;你有嗔心,也是烦恼;有愚痴心,又是烦恼。所以这贪嗔痴都是无边的烦恼。‘则不能入’:你若是常常有这一个菩提正念的心,什么烦恼也都没有了。所谓‘息灭贪嗔痴,勤修戒定慧。’所以这一切的烦恼也都不能扰乱你了。

‘是故汝等’:因为这个,所以你们各位佛的弟子。‘常当摄念在心’:这个摄念,就是把妄想摄得不生,正念现前。什么时候也不会令自己心里打妄想,不管什么时候,都是在那儿发大菩提心。摄念,一念不生。摄念,把所有的念都皈依了。‘心止念绝真富贵,私欲断尽真福田’,这种境界就是摄念,摄持这个念。

摄念也就是《孟子》上说‘操之则存’,就是摄(操)著,也就是管著自己的念头,也就是控制著自己的念,自己能做得主,不被痴心妄想所摇动。常常能回光返照,能反求诸己,能克己复礼,这都叫摄念的功夫。能把自己的私欲克除去,回归到天然的真理上,这就是克己复礼。摄念也就是像‘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复礼就是‘仁’,这个‘仁’也就是摄念,你能摄念,就是在‘仁’上了;你若是不能摄念,就离开‘仁’了。

那么颜渊又问:‘什么叫克己复礼?’孔子就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你看看这是不是摄念呢?非礼勿视,不合乎礼的,也就是不合乎法的这种境界你不要看。英文讲:You look too much。看看东,望望西,看看上边,又看看下边。这个眼睛一点也不老实,睁得比牛眼睛还大,各处去管闲事,这都叫没有摄念。你看,那个人常常闭目养神,坐在那个地方,眼观鼻,鼻观口,口问心,这就叫摄念。不东张西望的,南看北看的,这都叫摄念。所以‘非礼勿视’,不合乎法的,不合乎礼的,都不要看它,不去看它,也不想看它,这就叫摄念。

‘非礼勿听’,不但不合乎礼的事物不看,就是不合乎礼的声音也不听。你听那一些个流行曲,把你听得心里都乱七八糟的,妄想纷飞,那就叫不摄念了,所以要‘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不合乎礼节的,不合乎礼法的话不说,这都叫摄心。

‘非礼勿动’,不合乎礼的事情你不要去做。勿动,不是摇动,就是不要去做,不能去做,这就叫克己复礼。克己复礼也就是摄心,所以名词不同,意义是一样的。

那么摄心就是摄持其心,总管著自己的心,坐有坐的样子,站有站的样子,行路有行路的样子,睡觉有睡觉的样子,行住坐卧,这叫四大威仪。四大威仪都是要回光返照,不要向外驰求,这就是摄念。心令这个念常常‘操之则存’,在心要操之,就是管著它,操守著它。‘舍之则亡’,如果你不摄持它,不管它,它又跑了,这个菩提心就没有了,亡就是没有菩提心了。

‘若失念者’:假设你没有正念。‘则失诸功德’:就把一切的功德都丢了。你若是能摄念,随时心里没有贪嗔痴,不犯杀盗淫了,这是摄念。能摄念,口也没工有四恶,没有绮语、妄言、恶口、两舌了,这都是摄念。你若是不摄念,则失诸功德,一切的功德也就丢了,没有了。‘若念力坚强’:若是这个摄念的念力非杳常坚固。‘虽入五欲贼中’:虽然就是走到财色名食睡这五欲里边去了,或者是色声香味触五欲里边。走到这里边也不要紧的,你若是念力坚强,这个念就是正念,正念坚强,虽然到这个五欲的境界里边,而五欲好像土匪似的,它尽抢你的珍宝。‘不为所害’:它也害不了你,因为你有个正念,有个菩提心,不会被这些个境界所摇动,什么样的欲也引诱不了你,不为所害。‘譬如著铠’:就好像将军或者军队;穿上铠甲,穿上盔甲了。‘入阵则无所畏’:穿上了盔甲,顶盔冠甲,就是入到敌人的阵里头,也不怕。为什么不怕呢?就因为自己有了保障,因为你能摄念,摄念就不会为外边的境界所摇动,这叫有如穿上铠甲一样的,所以则无所畏。‘是名不忘念’:这就是不忘失你那个正念的功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6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六、禅定功德

汝等比丘。若摄心者。心则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是故汝等。常当精勤修习诸定。若得定者。心则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是名为定。

‘禅定’,定就是三昧,现在讲禅那三昧的功德。禅那—思惟修,又叫静虑。思惟修有四禅。四禅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但没有五禅。另外,四空处就是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这四禅、四空合起来,就叫八定。所以诸禅定就是包括这四禅八定,这八定都有它的功德,所以叫做禅定的功德。

禅定就是摄心,摄心也就是思惟修,也就是静虑。你摄心就是制心,制你这个心,所以说制之一处,无事不办。而这个‘制之一处,无事不办’,就是在禅定里头,也就是禅定的境界。制之一处,是专一其心,心念归一。心念专一,在这个时候,一念也没有了,就是‘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你都明白了,就知道有个空理,你若是再能明白,实际上连这个空理都没有了,空也无所空,能空、所空都没有了,‘能所双亡’,在这个时候,能空和所空都没有了,就是一种湛然寂静的境界。若连这个湛然寂静的境界也不生,这时候一念也都没有了,你说你的欲念从什么地方产生呢?找不著这个欲念了。什么叫五欲?什么叫六欲?都不知道了。这时候也就是禅定,也就是真正的摄心了,那么自然就会生出无量的自在功德,无量的神通妙用,一切一切都是不可思议的。

所以佛说,‘汝等比丘’:还是跟前边一样的。‘若摄心者’:你若是能摄持其心。‘心则在定’:这个心就是在定中。‘心在定故’:因为你心在定的缘故,就有一种智慧。有这种智慧,就‘能知世间生灭法相’:世间的生灭法相就是成、住、坏、空,这世间是怎么样成的?怎么样住?怎么样坏?怎么样空?法相就知道了。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一增一减为一个小劫。‘增’是由人寿的十岁开始,每一百年增加一岁,譬如人的寿命十岁,再过一百年就是十一岁了,再又过了一百年那就是十二岁。那么身量高度,每一百年增加一寸,增到人寿八万四千岁,然后再减。‘减’,也是每一百年,身量高度减去一寸,寿命减去一岁,再减到人的寿命十岁为止,这么一增一减,就叫一个‘劫’。一千个‘劫’,叫一个‘小劫’。二十个小劫,算一个中劫,四个中劫算一个大劫。在世界上,‘成’有二十个小劫,‘住’是二十个小劫,‘坏’又是二十个小劫,‘空’也有二十个小劫。那么二十个小劫算一个中劫,所以成、住、坏、空,四个中劫合起来,就叫一个大劫。世间生灭的这种法相,有定力的人就会都明白,都知道了。

‘是故汝等’:因为这个,所以你们各位佛的弟子,‘常当精勤’:时时刻刻都不应该懒惰,都应该精勤。精勤做什么呢?‘修习诸定’:修习一切的三昧。‘若得定者’:假设你得到定力,得到三昧了。‘心则不散’:心里的智慧光明就不会散乱,不会消失,不会没有了。你有了正念,有了不妄念,就不失正念了。‘譬如惜水之家’:就好像是爱惜水的这种人家似的,‘善治堤塘’:他善于治理水坝和水塘。堤塘,他知道怎么样修理,令它不漏,令这些水不跑失了。‘行者亦尔’:修行的人也就好像善治堤塘的这个人一样的,‘为智慧水故’:为存留这个智慧之水,‘善修禅定’:善于修禅定的堤坝。‘令不漏失’:令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法宝不丢、不漏,不失去了。‘是名为定’:这就叫真正禅定的功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6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七、智慧功德

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则无贪著。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则于我法中。能得解脱。若不尔者。既非道人。又非白衣。无所名也。实智慧者。则是度老病死海坚牢船也。亦是无明黑闇大明灯也。一切病者之食药也。伐烦恼树之利斧也。是故汝等。当以闻思修慧而自增益。若人有智慧之照。虽无天眼。而是明见人也。是名智慧。

第七是智慧的功德。你们各位说一说,什么叫智慧?不愚痴,就有智慧了嘛!也就是无明破了,真正的智慧就现出来了。烦恼即菩提,菩提是觉道,但不能说菩提是智慧。你发菩提心可以现出智慧,因为发菩提心就可以断烦恼,断烦恼就是证菩提。这就和反掌是一样的,烦恼的反面就是菩提,菩提也就是烦恼,只要一翻过来就是了。若是不翻过来的话,那烦恼还是烦恼,菩提还是菩提;而你一翻过来,烦恼就变成菩提了。也就是晚间到极处时,就变成白天;白天到极点就变成晚间,这是一种轮流转。所谓智慧,是对著愚痴而言,你若是没愚痴,就是有智慧。智慧,也就是说这个人聪明,聪明到极点,就变成智慧了。很聪明的人,就有智慧;但是若是愚痴、烦恼多,就没有智慧了。所以智慧的功德,功德的智慧,你有功德,才能有智慧’,你有智慧,才能做功德。没有智慧,你的功德也没有;你若是没有功德,智慧也现不出来了。所以这是相因相循,互相由藉的。

佛说‘汝等比丘’:汝等出家人,汝等在家人,汝等大人,汝等小孩子,汝等男人,汝等女人,也都包括在内了。汝等是包括所有的一切人。‘比丘’,只是代表众生的一个名词。‘若有智慧’:你们假设要有真正的智慧,不愚痴了。‘则无贪著’:有真正智慧的人,有什么表现呢?就不贪著了,也不贪名,也不贪财,也不贪色,也不贪吃,也不贪睡,什么都不贪了。既然什么都不贪,也就无所求了;既然无所求;这就是有了真正智慧的表现。你若是有真正智慧,就能不贪著;如果没有真正的智慧,你一定会贪著。‘常自省察’:常常自己省察诸己,也就是‘常认自己错,莫论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体名大悲。’这就是省察。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他这个三省,省的是什么呢?他说,‘为人谋而不忠乎’?我为人做了什么事?我是不是不忠心对人?‘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我对待朋友,与朋友交往,是不是一点信用都没有呢?我是不是天天欺骗朋友呢?我是不是尽转弯抹角来骗朋友呢?我是不是尽想利益自己,而损害他人呢?这叫做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师父教我的佛法,及所有师父教我的内容,我是不是温习过呢?我是不是好像耳边风似的,吹过去就没有了呢?我是不是听了之后,回到家里再加以研究呢?这叫传不习乎。曾子有这么样的三省,我们做人、学佛法,也常常要这么省察。‘不令有失’:不使令智慧失掉了。‘是则于我法中’:说这样子,‘是’当这样子讲。你若是
能这样不失去你的智慧。‘则于我法中’:这个‘我’是佛自称,说是在我这佛法里边。‘能得解脱’:能得到解脱,解脱就是自由自在,一点拘束也没有,能得解脱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19 18:46 , Processed in 0.352219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