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一家人

[佛化生活] 孟丹梅老师:这世上,还有人可以飞翔……被170多次掌声打断的“读经教育”精彩演讲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1 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问】:
我是来自四川青川书院的,想问您一个问题,我们儒家培养的人才,内求为圣,外求为王。在我们私塾的教育体制,我们感觉到这样的人才,内求为圣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那么外求为王,经世之用,才是我们学习的根本。

我想请问如果孟老师您作为一个经过私塾系统培养出来的通识大才,具有圣贤的人才了,请问您如何切合当下这个政治体制来达到一种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一种圣人的成就呢?谢谢!(掌声)

【孟老师 答】:
这个人问的问题,净问这么刁钻的问题,人是有天命的,孟老师的天命是来做教育的,因为孟老师有做教育的天命,必然在我们做教育的这一历程中,有做政治的人物来投胎成就她的事业。

所以政治人物成就他的政治生命,那是必然的一个结果,假如这个人天生下来就是来拯救这个时代的,这个人真的就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他就会通过他内圣的一切能力去学习外王的一切知识,通过一切可能去进入到这个领域,所以有人说你书院毕业的孩子能成政治家吗,他连文凭都没有,他能成政治家吗?

净问白痴的话。政治家不就是需要公-务-员考试吗?满腹经纶的孩子还怕考试吗?只是他的考试不是求一碗饭吃,他的考试是跻身政界,而最终能够负责一方。(掌声)

所以我觉得你说的不是问题,内圣是由于他所读的书和生命的开启,外王是他有内圣的心灵,他必然选择他所应当在的最恰当的位置来表现他的内圣,所以他是政治家,他就会寻求途径,谋求政治的合理。

他是企业家,他就会寻求途径,通过他企业王国的打造负责于民。所以我们要培养的人不是政治家和企业家,是有仁者天地情怀的人,以政治和企业的身份来博施济众。(掌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1 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问】:

孟老师,您好!我是刚刚毕业的学生,我对您的整个理念非常认同,这也是我为什么参加这次夏令营的原因。

我有两个问题需要问您,一个是首先我们大多数人在这里都是半路出家,刚刚接触读经文化不久,可能对这些理念的理解不够深入。现在假设如果我有一个孩子,他需要去做读经的状态,当他读了几年以后,他的本身的聪明才智被开发出来了,他的才智过于强大的时候,换句话说,我没有您这么强的引导性,没有财贵老师那么强的坐镇,孩子本身被开发出来,他的自主性很强的时候,如果没有好好引导,会不会有更大的歧途让他走入?
   
另外一个问题,您在所有的理论中提到了儒释道西四家,然而在现在这个世界上,另外一个很大的宗教是伊斯兰教。

我虽然对所有的宗教涉猎都不深,但是我本身有一个理解,任何一个宗教能够存活下来,本身有它存在的道理的。

然而您在所有的讨论中里没有提到任何关于伊斯兰教的事情。是因为什么原因,您没有提及它,是有它有什么短处是我们不能取的,希望您做一个解释。(掌声)

【孟老师 答】:

第一个问题,他的意思就是说这个孩子的能力开发出来了,如果他作为父母,不能有像我、像老师这样引导,这个孩子误入歧途了怎么办?你怎么想这么多啊?

我是担心全民族的理性不够,读经一定会出秦桧,读经一定会出吴三桂,但是因为出了秦桧和吴三桂,让全民族的孩子不读经是万万不能的,所以你这个问题不是问题。他的能力都开发出来了,可以千里之外求名师,学无常师,学无止境,一切皆可以为师。

一个孩子的基础够厚重,他不是不出问题,讲个最简单和直接的,我们不能保证说我们书院里出来的孩子是不是不去看黄色网站,但是即便他看了,我也相信一个满腹经纶的孩子更有可能超越现实生命对自己的束缚,做父母、做老师的,你就是给他积累这个可能,成就这个可能,开发这个可能,这就是教育,我们叫尽人事而听天命。

第二条,你提到伊斯兰教,其实儒释道西,西方就包含了三大传统,而我们大家都知道伊斯兰教的教义根源也不出希伯来的宗教传统,换句话说,伊斯兰教也好,天主教也好,基督教也好,都没出一家,所以西方的宗教传统,凡是以一神作为宗教传统的,就代表西方的宗教传统,这就是希伯来所派生出来的一神,从多神过渡到一神,已经是宗教的最高表现形式了,就是以一个无限的存在为一神。

所以我并没有排斥伊斯兰教,没有具体讲是因为用不着讲,当然现在讲伊斯兰教都比较慎重,但是我想我以这样的心灵,来面对下面即便是有伊斯兰教的教徒,我也无愧,因为文化嘛,就是希望全民族的精华都能汇通。

我不相信一个伊斯兰的教徒会拒绝我学习他的文化,因为文化之间是可以学习的,他会拒绝我尊敬和崇尚他的神明吗?不会的。

所以孔子、儒家,我为什么说是未来人类的希望,因为他没有宗教,没有种族,没有国别,没有所谓的限制,他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他是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他是三百六十度的打开,所以儒家就是要尽其可能地要学习人类一切理性的文明,而能够各安其位,各正其性,不得泛滥。

所以,儒家精神就在于它是全开放的,是完全打开的,是没有限制的,所以造桥铺路,你做尽了天下的好事。

你不是儒家,你只要有这种开放的心态,即便你学问不深,你都是儒家,所以儒家是一种心灵,是一种生命的状态。

何为儒家?
就是完全打开,没有限制的,能够向饱满、充实不断挺进的人生。(掌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1 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问】:

孟老师好,听了孟老师的演讲很激动,连去厕所的时间都没有去。今天孟老师从上午讲到下午,有一个问题没有涉及到,就是王财贵老师提倡的只求熟读,不求甚解法。

对这个方法我有疑惑,我们现在在场的每一个同学,从这20多天以来的读经现状来说,我们是只为读而读,只为背而背。

我们的孩子在读什么,他不了解,不知道,他就是囫囵吞枣地读,而他在读什么他是不了解的,造成的结果就是,我是只为读而读,只为背而背,造成一个现象就是宿舍可以垃圾遍地,公物损坏很严重,甚至连厕所的便池都不冲,甚至需要组委会去拍出照片,放在投影仪上警示大家。这种现象不应该是读《论语》的学生所应该出现的。

另一个就是,我们在饭前的时候,浪费很严重,需要由几个班级的辅导员去班里倡导,这是我们读经的目的所要达到的效果吗?我们在读经的时候,我们读了经,但是效果没有达到。

王财贵老师曾经在开营的时候,给每个班做过一次小的动员,就是说我们闭关一个月,说一个月后,你会脱胎换骨。

但是,这种脱胎换骨的现象,我觉得没有发生,或者是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一个月之后,我们从哪里来,还到哪里去,什么样地来,还是什么样地回去。

也许这个就是我们这个阶段的孩子在课上的时候和课下的孩子我也观察过,他们根本没有静下心来,像王老师说的快乐地读经,因为他们不知道读的什么,我就不知道他的快乐源自哪里。

我想问一下孟老师,这种读经的方法,到底适不适合我们?谢谢(掌声)

【孟老师 答】:

第一点,混淆了时间和空间的合理性。一百年都不读经了,所以才垃圾遍地,你就读了三十多天,你就想让他有效果,他能有什么效果?

但是今天开始读,再读一百年,我相信这个民族不会再满地扔垃圾了。(掌声)
   
第二点,这个只求熟读不求甚解,这个要有一个详细的解释,就是说你不熟读,你要怎么样呢,你想了解《论语》说什么,《论语》怎么说,那你就找一本注解看吧,找什么注解看呢,你要找一个白话文的注解,十句有八句是错的,你要找一个古文的注解,注解比原文还难,你连看都看不懂,所以你就熟读,熟读到什么程度,熟读百遍,其义自见,不是每一句其义自见,哪怕有一句其义自见,你都可以脱胎换骨。尽管宿舍的垃圾没有清理,但是我们这么多的同学没有去上网,没有去屏蔽内容,没有去跳迪吧,我们这么多的同学坐在这坚硬的板凳,听了六个小时的课,难道不算脱胎换骨吗?(掌声)

如此低俗的一个时代,如此价值混乱的一个时代,我们还能够有这么多人坐在这儿,心灵对于美好、对于文化心生向往,这已经是我们这个时代难得了,所以不要求全责备。
  
刚才这位同学提的问题,我们分几个层面来看,从学习的层面来看,熟读可以让你非常充分地掌握文言的工具,有一天你熟读到了真正可以能够看注解的时候,你才会能够了解那词、那句、那义,每一条都有深刻的道理,那个时候的脱胎换骨才是真正的脱胎换骨。

从另外一个文化熏陶的层面,即便你不能成为一个学问家了,即便你以后永远不看注解了,但是你读了《论语》,难道《论语》里的那一句话,“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对你没有影响吗?

难道《论语》里那句话叫做“小人既得之,患失之”,“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难道没有触动你的心吗?

当你读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时候,你还像以前一样斤斤计较于你同学对你的非议和言论吗?如果你计较,你至少有这句话跳出来提醒一下你吧,所以,读就有读的作用,读就有读的好处。

然后你说,孩子读经,他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他何来快乐呢?

我可以直接地告诉你,能够坐得下来去读书,这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了,他走出去,他只要跟别人说我三十天读了一本《论语》,而听到的那个人都不知道《论语》是什么的时候,他已经有快乐了,所以读《论语》只是读经典的一个开始,一百遍《论语》只是你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开始。

王教授所有的能力,就是引你进入这个门槛,天下没有包打一切的大教,儒释道三家尚且不能,佛对于不信佛的人也是不能的。(掌声)

我个人的体会,我不是一个很用功的人。牟宗三先生,是继孔子以后2500年来,令西方所有哲学界刮目相看的人,他用哲学的、西方的逻辑的习惯,阐述了中方的儒释道三家的智慧,他所留下的煌煌巨著囊括东西方哲学,他一个人完成康德三大批判的独立翻译,他一个人完成儒家的《心体与性体》、道家的《才性与玄理》、佛家的《佛性与般若》,深受三教界的认同。

牟宗三的书,任何人拿起来读都觉得很难,因为思想性、深度,让你觉得接触起来不容易,但是任何读进去的人都觉得很容易,因为全天下的事情在他娓娓道来的过程中已经给你条分缕析地说清楚了。

可是牟宗三的书,我捧在手里三年,我都看不进去。

在这三年中,【随着我把《大学》背下来,《中庸》背下来,《论语》背下来,《孟子》反复地去读诵了,【当我总量的积累超过十万字的时候】,当我对经典的接触超过三五年的时候,我发现原来不懂的可以懂了,原来读不进去的可以读得进去了】。

你已经荒废了生命二十年,你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时期,这是唯一的方法,舍此别无他途。(掌声)
   
你想要了解,你即便听别人给你讲,你能够了解《论语》里的两三句,你能够了解儒家的心性之学吗,学问是日进又进的,人生的学问是圆满无尽的,是圆融无碍,是进入到一个永远没有劲头的不断涨扬的时间和空间的。

所以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不要把学问看得很难,也不要把它看得很容易,千里之行始于今日,【从读经开始,你要进多远,你就进多远】,你不能得进,你也有一句两句的受用,这就叫读《论语》。(掌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1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提问】:

孟老师您好,我有一个疑惑,新文化运动把我们跟古典文化接触的历程给切断了,但是我又想,新文化运动之前,我们这些古人们、先人们,只要是读书人,每天都与经典相伴,他们都是伴着四书五经从小长大的,但是他们最终读出来的经典的效果,我觉得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么好,社幷会秩序依然动荡,社幷会道德素质、人民的素养也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照今天这种读经办法想象出来的那么美好。

我想问一下,今天这种读经和他们的读经的区别在什么地方,难道是因为他们以前没有进行胎教,读得晚了,已经过了那个年龄了?还是因为我们今天这个读经有一些更丰富的内涵,更特别的地方。谢谢!(掌声)

【孟老师 答】:

孟老师一共就读了那么几本书,就给你们坚持了六个小时,所以赶快读经吧。读经才能辩才无碍。(笑,掌声)

刚才这个问题是好几个问题混在一起,我先解答你的第一个问题,你说读经有用,为什么我们古圣先贤几千年来,还有那么多的动荡。

你要知道人性,人性有它现实的跌落的等同于动物性的那一面,也有它超越的光明的神性的真正人性的那一面,一切的经典就是化腐朽为神奇,能够挽他的怠惰,能够挽他的动物性,能够回归到他的人性和他的超越性。

所以千古之内的问题不是经典的问题是人性的问题,哪个时代能够回归经典,哪个时代人性的负面导化的可能就越大,经典不能保证把所有的人性都导化好了交给你,但是经典却能保证,只要你按照它做,你的人性确实可以被导化。

你谈的问题是千古不变的人性的问题,不能把它记在经典的头上,正因为有经典,有东西方的圣哲,人类才能够在那么暗钝的动物性的现实的局限中不至于沉堕太久。

所以历史上的问题,都是人性的问题,而不是经典的问题,你要感谢经典,你要感谢东西方的圣哲。(掌声)
   
第二就是民国的时候,也就是近代的时候,1919的时候,难道他们不是读经长大的吗?难道他们的四书五经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吗?怎么他们会发动五四呢?

这个时候,大家就会有对于历史如何去看待?

什么叫历史?历史有它的价值判断,就是道德判断,也要有历史的时间性的判断,我们叫做历史判断,那么,整个的中华民族的近代史,你是不能脱离满清三百年来考验的,我们现在很多人对满清并不了解,以为满清也是中华民族一个文化鼎盛的时期,其实错了,在宋明以后,也就是明朝灭亡了之后,尤其在宋以后,元朝入关,元出去了,明朝又来,明朝来,其实就已经比宋朝要跌落很多了,因为元朝的一百年的杀戮已经使社幷会的人性的现状跌落很多。

所以从明朝的时候,君臣之间的关系就已经不再像宋王朝以前的关系了,也就是知识分子对于文化的尊重已经不及以前了,但是仍然维护着中国的道统。

可是到了满清入关呢,满清入关,大家都知道削发换装,满清用四十年的杀伐换来了两百年的长治久安。为了让他的政权稳定,能够把全中国人杀掉一半,这个历史大家知道吗?

你们可以去查一查每个地方的县志,满清进中国杀的人,比日寇进中华杀的人要多得多,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一个城80万老少,一夜之间都要全部杀光,就因为不剃头发,还穿中国人的衣服。

所以整个清王朝的统治是军权的统治,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已经没有了民是水、君是舟的关系,所以整个清王朝以异族来统治中国,它一定要禁锢中国文人的思想,“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就要灭你九族,纪晓岚只敢写《草堂笔记》,他不敢有任何自己的发挥。

所以清朝的三百年,是对中国文化禁锢的三百年,是中华民族的心灵萎缩的三百年,在清朝没有顶尖的人物出现,不可能跟宋明以前中国文化历代的两三千年的文化的昌盛来比肩,所以不要再被骗了。

张之洞就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可惜有多少人听得懂呢?当然,并不证明读四书五经的人都没用,只不过新文化运动以干将为领导,以这些新文化的干将激烈的言词为领导,他们掌握了话语权,他们淹没了那些老夫子的言论,所以面对着国破家亡,面对着西方的军事的入侵,他们希望能够富国,他们希望能够复兴,他们希望能够科技发达,所以他们学习西方。

可是你看到船坚炮利,你学习就行了嘛,你要学西方,不必打倒东方,你要现代,不要放弃传统嘛,你要白话文,何必要打倒古文呢?

搞到今天,我们的子孙都是“太阳当空照,我要上学校”长大。

我们去看看中国大陆的小学课本,“早上好,老师好,小朋友早,太阳当空照,我要上学校”;

台湾的课本“大风吹,大风吹,大风不停地吹,我们不停地跑。下课了,下课了,我们去玩大风吹。”

香港的课本“小弟弟,你真傻,拿着筷子当电话,对着电视打招呼”,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孩子就陪着这些文字长大,小学六年级的所有的课文,哪一个有作者?

不完全都是为了认那几个字,编那几个词,由编委会做出来的课本吗?有思想性吗?有义理的深度吗?有艺术性吗?有文学性吗?

所以,不要再骗自己了,一百年都不再出现大师了,冰心没有了,沈从文没有了,鲁迅、老舍再也没有了,钱三强、钱学森没有了,因为他们都是读私塾长大的。

【不要以为是世界的大学培养了钱学森,什么叫钱学森,十岁以前,就决定他是钱学森了。】(掌声)
   
另外,我们再谈一下你刚才所说的中国古人的做教育和王教授的教育有什么不一样?如果王教授的教育理论中有跟中国古人一样的地方,那就表明我们的古人在这一点上深通人性,如果王教授的理论跟中国古人比起来有跟他不一样的地方,那就表明他不通人性或不完全通人性的地方,我们也不必因为古人这样做我们就照搬。

中国古人尤其在对儿童心理学的角度并没有非常深入的了解,中国古人尤其对于理解这一关,有很多错节,比如说我们中国古人让孩子读经,让孩子读经就要让孩子表现出圣贤的样子,这是不对的,不能按照成人的世界修剪孩子,孩子的成长有他的年龄段,孔子七岁也上树,孟子到了六七岁的时候也逃学,他的母亲如果不“断机杼”,孟子现在就是失学儿童。(掌声)

知道什么叫断机杼吗?就好比今天一家三口,父亲养了一台车,这是全家唯一的经济收入,他母亲因为看到她儿子逃学,出门就把车砸了,她母亲是用这样的方式才唤醒了孟子不能够游戏,一定要从学。

所以孩子就是孩子,孩子总是有孩子的世界,那么中国的古人希望我们的孩子读了圣贤书就一定要有圣贤的样子,这是不通人性的,所以我们现在的私塾真正把握到王教授的理论,都会让孩子很快乐地来读书。
   
第二点,中国古人任何一个读私塾的孩子都从“三百千”开始,为什么?“三百千”要来识字,识字以后再读千家诗,然后再读四书,三字经里就明明显显地写到,要从“三百千”开始,我想请问,对于像我儿子这么大的孩子,他有难易之分吗,潜龙勿用跟人之初性本善有差别吗?为什么在他没有难易之分的时候,不给他最难的,让他把它都背下来呢?

我们如果把一个班级的孩子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孩子读《三字经》,一部分孩子读《论语》,两个星期以后,读《三字经》的孩子把《三字经》全背完了,读《论语》的孩子只背了《论语》的前三篇,可是如果你把课本再换过来,读过《论语》的孩子用一个星期就把《三字经》背完了,而那个读了《三字经》的孩子三个星期是背不了《论语》三篇的,这就叫爬楼梯还是坐飞机。(掌聲)

所以中国古人有深通人性的地方我们去学习,中国古人有不尽恰当的地方,我们当然不必要完全照搬,所以听王老师的话,读经从《论语》开始,读经从《易经》开始,读经一定从四书、老、庄、易开始,《三字经》、《千字文》看看就会了。(掌声)

然后有人说,一本《弟子规》一辈子都做不完,你们怎么可以轻视《弟子规》呢?

谁轻视《弟子规》了,你不要把义理的深远和行文的浅白混合在一起,《弟子规》里所讲的“圣与贤、可驯致”,《弟子规》所讲的那种人生的境界可能你到八十岁都要不断地修养,但是《弟子规》不能成为生命外在的一个规则,弟子规一定要成为生命自己意愿的一种愿望,所以《弟子规》是不能训练的,《弟子规》是不能要求的,《弟子规》一定要给理解的孩子自己想做,然后鼓励他做得更好。(掌声)

你让一个两三岁的孩子,四五岁的孩子,能够耳濡目染的地方去,耳濡目染就可以了,你干吗要在他们那儿讲道理呢?他讲道理,他能听得懂吗?

我们有一位推广《弟子规》的老师,一个六十岁的老奶奶,到我们学堂去了,看着我们三岁的小朋友读经读得很好,她高兴了,她一定要给小朋友讲话,说小朋友,你们高不高兴啊?小朋友说高兴。

小朋友读经快不快乐?快乐。

小朋友,读经是用来做的还是用来读的?所有小朋友都哑口无言了。

因为以一个三岁的孩子,你说读经是用来做的还是用来读的,然后,小朋友们,读经的孩子爱爸爸妈妈,对不对呀?对。

小朋友们,有好吃的要给爸爸妈妈,对不对呀?对。

小朋友们,如果有好事情,不跟爸爸妈妈分享,是一个读经的好孩子吗?
小朋友回答,是。
为什么?因为他完全听不懂。(鼓掌)

所以,你们一定要深通人性,王教授的理论是来自于天地,深植于人性中的。所以,【凡是符合人性的,就是大道;凡是违背人性的,就是自讨苦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1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提问】:

我是来自贵州的一位苗族代课教师,我们这个苗族是称为小花苗,在我们那里,苗族人口是比较多的,但是从解放到如今,只有三个本科生。

我一直想,如果能够使苗族文化程度越来越深,现在实施了九年制教育,《义务教育法》说七岁学生必须入学。

我们读经班的孩子要继续读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读经班和现行的教育是不是发生了冲突?假如说发生了冲突,我们又如何来处理这方面的矛盾呢?

【孟老師 答】:

我觉得在边远山区,你就不必要开读经班,既然你是老师,把你的班级变成读经班不就完了吗?在体制内,合情、合理、合法地用大量的时间读经。

我是这么讲,只要你敢做,你要用一半的时间来读经,我保证你教的学生各个上本科,还能超重点线。

一个孩子小的时候,读五六年经,你想他的脑力和思辨力得多强,他上初中学那点古文古汉语,考试做作文,他不比城市的孩子更有那种淳朴的人性的深远的见识吗?

这些孩子没有玩具,没有电动车,没有肤浅的文化垃圾的冲击,他们一直在读经,然后又那么喜欢上学,他们体制内的课程上好不是太简单了吗?

所以,你从小学开始做,到初中,你的学生一定比别的学生更具有竞争力,到了高中,他们考大学的能力更会强。

所以跟这个城市的私塾的孩子比,他们可以成为大人才,旷世大才,但是可以作为你们边远山区的孩子,能够在体制教育中无人打扰地大量读经,让他的体制教育的成果能够最大化,你真的就为天下的学校做楷模、做示范了。(掌声)

【提问】:

孟老师,您好!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您。

您觉得我们是不是在这个阶段能够再创造出属于我们的,或者能够让后世学习我们的灿烂文化呢?属于我们的经典呢?让后人去膜拜。您认为这个文化现象和另外一个经典文化现象,有没有可能出现?

【孟老师 答】:
别做梦了,我们能留给后人什么呢?我们看看张艺谋拍的《三枪拍案惊奇》吧,我们想一想他能给后人留下什么呢。

我不否认,代代都有贤哲辈出,但是代代贤哲都应该回归经典,回归人性。

东西方的圣哲,对于东西也就是人类两大理性的开发,都已经到了相当极致的程度,西方的逻辑科学一直是向前发展,所以,科学会有向前的发展,比如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已经超越了绝对论,比如说,哥白尼的日心说就已经完全颠覆了地心说,因为眼睛向外研究世界,一定是日新又新,所以,我承认科学会不断地发展出能够令后人膜拜的东西,但是,向上的智慧,中国的古人,抑或说西方的先哲,已经到顶了。

【千佛是同一佛,千圣是同一圣,你就要把你的生命从现在一直到圣贤,做一次人格的完善和提升。】

所以有人说,东方文化一直不进步,说这话的人就是没文化,因为东方的文化是向上的,进入到超越的世界,就到头了,它怎么进步?

而西方的文化,科学是向外的,它今天有什么成果,明天必然还会有更多的、更高的、更深入的成果来超越,所以【西方文化是发展的;而东方文化是已经一成永成,千年传阅】。

所以我说,你说的未来能不能有令后人膜拜的东西,我说有,从科学技术、逻辑思辨向外的学问上会有,但是【真如门世界的智慧,后人不如前人,今人不如古人,所以老老实实地回归古人的智慧,回归经典吧】。

美国不是说有很多小学生搞社幷会调查吗?老师让他们去研究林肯的独立宣言,去看罗斯福总统的“四大自--由”吗?

看看我们今天,是不是能够创造出比他们更有价值的这些理论呢?

研究的结果就是:小孩子们一致得出结论,还是好好地去读“四大自--由”吧,还是好好地去读《独立宣言》吧。.
   
最近美国的9.11举办了一个纪念仪式,美国是每逢盛大的仪式都必须有标志性的文化人物出来演讲的,但是今天的美国再也找不出标志性的人物了。而这个9.11纪念大会的演讲,不得已由三个人朗诵他们前人的经典。

所以我们现在的整个时代,都是文化跌落的时代。美国,我们以美国为例,如果没有他们的宗教在上,他们的人文是落空的,所以美国孩子新一代思想的肤浅、精神上的泛滥现在是无法改变的,这也是令美国很多社幷会学家非常忧心的事情。

所以我这样回答你的问题,同时,奥巴马前两天的一段讲话也让我彻底对美国人失望,知道奥巴马向全世界讲什么了吗?要警惕中国。

如果全体中国人都过上美国这样的生活,地球就会有危机。

一个泱泱大国的首脑,不是以他领袖的风范来倡导美国人如何回复自然、恢复俭朴而起到引领的作用,却来阻止第三世界的国家不能过他们的生活,以他们获得全世界的资源来维持他们的生活,却来否认别人提升生活的愿望和价值。

这就是美国的局限。(掌声)

所以中华民族未来,我们不是要领导世界,我们要引领世界,我们要引领世界走向和平和安康,中华民族原始的耕读对土地的尊重、对人性的开发,都会使现在以欧美所倡导的这种奢靡泛滥的消费文化销声匿迹。

所以,【中国一定要强大,而不是经济的强大,不是军事的强大,是文化心灵全球意识的强大。】(掌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1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问】:
孟老师,您好!我想问一下您和王教授的演讲当中都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就是说十三岁以上读经都没有救了,我只想这个概念是指的哪个方面的?请您详细解释一下。

【孟老师 答】:

跟这个问题合起来回答,“孩子十一岁,在体制内小学上学,学习成绩很好,今年才开始接触读经,家长想送孩子全日读经,但是孩子自己不愿意,能否强迫孩子上学?”

这个“没救了”是怎么回事呢?

就是一个,十三岁的孩子,他的生理和心理都开始发育了,一个生理和心理都开始发育的孩子就有烦恼了,他要一方面压抑自己的烦恼,一方面沉潜下来,你就给生命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我们有一个十岁的孩子上学堂,那一天,这十岁的男孩趴在我怀里大哭不止,他刚来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你知道十岁的男孩跟我说什么吗?孟妈妈,我心里很难过。

我说你为什么难过?
他说,为什么我喜欢的女孩子不喜欢我。我找了她好多次,她看都不看我,我现在来私塾了,我连看她都看不到了,我好难过。

那一天,我感触很深,因为我的女儿十一岁,读私塾的孩子大部分都很晚熟,因为他的生活中没有这些泛滥的庸俗的肤浅的文化去刺激他,他看不到内衣广告,他也看不到上学下学的路上搂在一起亲吻的男女,所以,一切的环境都没有激发他过早地成熟。

所以,一个不知道什么叫烦恼的孩子,都能满腹经纶,而一个已经知道烦恼的孩子,还没有读过一本书,可想而知生命的艰难。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叫做及早读经。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叫做过了十三岁没救了,因为牛不喝水,谁能按它低头呢?这个孩子不愿意,谁能勉强她呢?

十一岁的孩子,我们八岁以下的孩子还能勉强,就是你能勉强的去勉强,不能勉强的你就不要勉强了。

十一岁的孩子,他可以夜里跳墙跑出去,他可以跑出去三个月不回家,你怎么勉强他呢?一个十三岁的孩子都开始早恋了,一个十三岁的孩子不上网就寢食难安,他已经喝他的咖啡饮料,吃他的小食品非常上瘾了,你天天让他吃青菜萝卜,他怎么喜欢呢?所以这是生命的艰难。

但是,我仍然说,我们还是可以强迫,但是强迫那些能强迫的孩子。

什么叫强迫?就是在他还安不下来的时候,协助他,帮助他,让他安一安试试看,也许过一个月你就适应了。至于八岁七岁的孩子,为什么直接强迫呢?因为人天生有服从环境的能力,如果你今天犯了罪,判八年徒刑,关到监狱里,你说你有什么办法,老老实实待八年,你还有什么想法呢?

所以能勉强的去勉强,不能勉强的不要勉强,因为读经私塾并不是看守所,读经私塾没有非常安全的保卫系统,一个孩子只要他想跑,你是管不了的,所以这就是没救了。
   
但是有救就是这个孩子本身他如果想读,他十三岁他懂道理了,他可以看全程规划,他可以看读经教育的未来书院的计划,如果他不甘于做一个庸俗的生命,他认为他可以,他通过努力他也可以读书,那他就能够有救嘛。(掌声)

所以我们可以具备条件去影响他,但是不能勉强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1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问】:

孟老师您好,有一个问题一直在困惑着我,有一句话古话叫做“一经通,样样通”,但是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有自己的思想见解,我们是要在书院读《论语》十年,读到其义自见呢,还是读一百遍、两百遍以后就开始读《孟子》?   

【孟老师 答】:《论语》、《孟子》在中国儒家的经典里有其特殊的地位,程颐就专门谈到过《孟子》、《论语》读书法,就是《孟子》、《论语》读通,天下没有不通的书。

但是你要理解这句话,就是《孟子》和《论语》的义理,天下的经典里面都包含着,这叫【“一经通,经经皆通”】。

但是你不能够错解这句话,不是读了《孟子》和《论语》,就不需要读其他了,人总是要成就他学问的广大和智慧的高遠。

【“一经通,经经通”是就智慧上讲的,智慧是一成永成,到了就是到了】,所以,以你智慧的境界来看经典,它的义理就跳出来,一本经典是这样的义理,其他的经典也是这样的义理,乃至于你观人观事观任何人世都能启发你内心的境界。

所以我说你读经,如果单问读经,那就读完《论语》三百遍,再读《孟子》三百遍。我们自己私塾的老师是:【四书、“老、庄、易”至少每一本都要五百遍】。

【你读完这些之后,你再去看注解】。

因为在你读的过程中,虽然只是读书,你仍然要跟孩子们生活和学习,【生活就是你的修炼,你在生活的过程中,你读的那些经、那些道理会经常跳跃出来,你对人生的感受会越来越深刻,所以这叫【修行读经两不误】】。(掌声)

智慧的体悟,是一层一层的,也有一下子就到达的,但是那都是需要积累和酝酿的。读经,是学习学问的一种方法,读经也可以帮助你悟道,但是,读经并不能保证你一定悟道。

但是,不读经,悟道的可能性就更小了,所以,就是【继续读书,多读书,多看古圣先贤的智慧,不用自己的见解,要用古圣先贤的见解“换掉”自己的见解】,慢慢的,【久而久之,你的生命就会发生变化,要用自己的生命去体会圣贤的世界】。(掌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1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问】:
孟老师,您好!我通过这二十多天的读经生活和读经经典教育,认识到王教授的教育的重点就是教育的时机,教育的时机是十三岁以前。

十个月的胎教,然后是0-3岁耳濡目染的听经典和看经典,之后是十年发展读经,甚至13-23岁的千年书院的讲经活动,贯通古今、融汇中西的十年修成。

通过这二十三年,最终你们培养出圣贤式的哲学家,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政治家和有良知的企业家,这一点我觉得毋庸置疑。

但是有一点,在科技高度发展的当今社幷会,社幷会分工很细很明确,我们需要的哲学家、政治家和企业家毕竟是少部分,更多的我们的社幷会需求来讲,更多的需要专业性的高级人才。

读经的目的是开发人性,读经也有各种规划,如何在读经的教育理念上,批量培养高技术的专业人才?

谢谢孟老师!   

【孟老师 答】:

只要体制内的所有的学校,用读经的方法开启孩子的全脑,和他的心灵的领悟力,这种高技术的人才就能培养出来。

书院不必要肩负这个使命和任务,其实,整个时代,中坚力量并不是这些人,而是思想家和哲学家。

我们就拿今天这个时代来讲,今天这个时代,指导我们的哲学是什么?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所以我想问大家,达尔文是干什么的,达尔文是生物学家,达尔文说的这句话是动物界的一个属性,还不是唯一的属性,居然作为整个人类这个时代的哲学的显学,指导了人类两百年。请问,人类目前这个时代,再多的“精英”有什么用?因为方向错了。

所以,书院就是培养哲学家和思想家,就是要培养这种顶尖的人才,学校可以完成这种精细人才的培养。

你不用担心,全天下的孩子,只有少数的人上书院,这个世界永远是二八定律,大部分孩子、大部分家长还都是庸俗的心灵。

什么叫庸俗?由于人多得像谷子一样,就叫俗,人多的地方,就是俗的意思。

【能够上私塾的孩子,能够培养大人才的孩子,那是非常父母的非常选择,没有几个家长能够忍受二十年与孩子分离、以成就他广阔的生命天地,能够做到的,都不是一般的爹娘。】

所以,不用担心,全人类不会都上私塾的,只有那少部分人引领时代。(掌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1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问】:

孟老师您好,我有一个问题想问您,我在听您讲的时候,我想到一句话叫做“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您坚持您的教育生涯的过程当中,我想请问您既然您在面对着这个世界所有的阻碍以及这样混乱的现状下,支持着您一直向前走的那个最简单、最坚实的信念是什么?(掌声)
   
【孟老师 答】:

本来如此,乐此不疲,还要什么信念呢?人生不就如此吗,人生不这样过有意义的人生,你不是自寻烦恼吗?

所以,我每每看到有些人因为一些闲事在那儿争闲气的时候,每每看到有些人在那儿议论谁又讲我什么了,谁又说他什么了的时候,我都有一种深深的悲悯。

人生于天地间,便应立于天地间。
天地有多广大,人性就有多广大,何苦要限制自己呢?

所以孟老师没有什么信念,只有本来如此,生命就是这样的,不这样过,你不是自讨苦吃吗?(掌声)

千万别把它当什么运动,当什么文化推广,当什么使命,你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提升,就完成了天地生命立心立命,所以【这是一体两面,本来如此,当下即是】的事情,不要以为儒家没有境界,我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但是我也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所以儒家是有境界的。

多读一读《论语》,多体会一下经典,多体会一下孔子,多体会一下颜渊,你们去感受一下就知道了:

“知我者,其天乎,天何言哉,天何言哉,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所以,曾子之下都有一种扛着,曾子之上才是颜子的世界,那些真正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境界,所以希望大家都能够在现实中尽己可能地挺进,但却拥有儒家极其超越的境界。(掌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1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问】:
现在经典教育没有推广完全,学习经典的还是不多,如果说有推广,就推广到孩子,就有一到十、十到百的作用。

刚才第一排的那位老师提出问题说,有识之士是否需要满腹经纶来教孩子,您说师生共同进步,不需要老师来教。

后来我就想,周瑜当年也是青年人,最后被气死了。如何来改变,如何来避免这种情况?

【孟老师 答】:
人生不足百,常怀千岁忧,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说大丈夫要争就争家国天下,这点鸡毛蒜皮,有什么好争的,至少见到这个孩子此时此刻的境界已经超越了一般的人的思考。

但是这个孩子不是死在八岁了,他还有十八岁和二十八岁,他不是死在《孟子》上了,他还要读《春秋》《左传》,他还要汇通百家,所以一个孩子的生命是不断成熟的。

他的家国天下,你安不知他将来要争家国天下的和谐,而不是以匹夫之勇在做佯勇之争,所以这个不需要你担心的,只要让他一直成长就好了。

在真实的历史上,你去读《三国志》,周瑜并没有被气死,那是《三国演义》的作者为了剧情的需要虚构出来的,真正的周瑜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是“曲有误,周郎顾”,潇洒的人物。

好,我们先不讲历史,假设真有这样一个周瑜,真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你说“既生瑜,何生亮”,周瑜那是读经了,不读经,他就只能气死,他也当不了水军都督了(掌声)。

只可惜读经读得不够,只可惜他的老师没有引导出超越他生命的限制,他已经是三国之首了,只是遇到了比他更厉害的人,他一时不能释怀,但是也无碍于他成为“千古风流人物”,所以我们这个时代连风流人物都没有了。

看我们现在的人,好不容易做了点儿事,就觉得比别人了不起了,这些人还不如像周瑜。(掌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1 22:28 , Processed in 0.316502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