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佛缘

【中医药典籍类】历代本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9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辛〓  〓  夷(《本经》)

辛夷为木兰科植物望春花、玉兰或武当玉兰的干燥花蕾。多系栽培。主产于河南、安徽、浙江、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及华东各地。原植物望春玉兰生于海拔400~2400米的山坡林中,玉兰生于海拔1200米以下的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树混交林中,武当玉兰生于海拔1300~2000米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均喜温暖湿润气候,较耐旱、耐寒,忌积水,阳光充足、肥沃、微酸性的砂质土壤最宜生长。味辛,性温。归肺、胃经。功效散风寒、利肺气、通鼻窍、止头痛。临床一般生用,名称辛夷。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辛,温。主治五脏身体寒风,风头脑痛,面皯。

《名医别录》:无毒。温中,解肌,利九窍,通鼻塞,涕出,治面肿引齿痛,眩冒,身洋洋如在车船之上者。生须发,去白虫。

《药性论》:臣,能治面生黑包,面脂用,主光华。

《日华子本草》:通关脉,明目,治头痛憎寒。体噤,瘙痒。

《开宝本草》:味辛,温,无毒。温中解肌,利九窍,通鼻塞涕出。疗面肿引齿痛,眩冒,身洋洋如在车船之上者。生须发,去白虫。

《本草纲目》:鼻渊、鼻衄、鼻窒、鼻疮。

辛夷之辛温,走气而入肺,能助胃中清阳上行,所以能温中,治头面目鼻之病。

《本草经疏》:辛夷禀春阳之气以生,故其味辛,气温性无毒。气清而香,味薄而散,浮而升,阳也。入手太阴,足阳明经。其主五脏身体寒热,风头脑痛,面皯,解肌,通鼻塞涕出,面肿引齿痛者,皆二经受风邪所致,足阳明主肌肉,手太阴主皮毛,风邪之中人,必自皮毛肌肉以达于五脏而变为寒热。又鼻为肺之窍,头为诸阳之首,三阳之脉会于头面,风客阳分则为头痛,面皯,鼻塞涕出,面肿引齿痛,辛温能解肌散表,芳香能上窜头目,逐阳分之风邪,则诸证自愈矣。眩冒及身兀兀如在车船之上者,风主摇动之象故也。风邪散,中气温,则九窍通矣。大风之中人则毛发脱落,风湿之浸淫则肠胃生虫,散风行湿则须发生而虫自去矣。

简误:辛香走窜之性,气虚人不宜服。虽偶感风寒,鼻窍不通,亦不得用。头脑痛属血虚火炽者,不宜用。齿痛属胃火者,不宜用。

《本草蒙筌》:味辛,气温。无毒。北人呼为木笔,南人唤作迎春。畏惟菖蒲蒲黄,黄连石膏四药。恶石脂,使川芎。止头脑风疼,面肿引齿痛眩冒;除身体寒热,鼻塞有香臭不闻。生须发杀虫,禁清涕通窍。

《本草乘雅》:草木花叶,俱有外苞,萼拆解孚,各有同异。唯辛夷萼茁,显著特甚。盖篇四气,故曰辛。辛,新也。五行均等,故曰夷。夷,平也。是以藏形咸辅,而辛平木用,故主风头脑痛、面干气上也。久服轻身明目,增年耐老者,奠安形藏,澄彻窍穴之功耳。

《药性解》:辛夷,味辛,性温,无毒,入肺、胃二经。主身体寒热,头风脑痛、面肿齿痛、眩冒如在车船,温中气,利九窍,解肌表,通鼻塞,除浊涕,生须发,杀白虫,去面癍。川芎为使,恶五灵脂,畏菖蒲、蒲黄、黄连、石膏。

按:辛夷辛温发散,太阴阳明之入,固其宜也。若肺胃虚热不受风邪者,勿得漫用。

《景岳全书》:一名木笔,一名迎春。气味辛温,乃手太阴、足阳明之药。能解寒热憎寒体噤,散风热,利九窍除头风脑痛,眩冒瘙痒,疗面肿引齿疼痛。若治鼻塞涕出,鼻渊鼻鼽鼻疮,及痘后鼻疮,并宜为末,入麝香少许,以葱白蘸药点入数次,甚良。

《本草备要》:即木笔花。宣,散上焦风热。

辛温轻浮。入肺、胃气分。能助胃中清阳上行,通于头脑。温中解肌,通九窍,利关节。主治鼻渊鼻塞。肺主鼻,胆移热于脑,则鼻多浊涕而渊,风寒客于脑则鼻塞。经曰:脑渗为涕。王冰曰:胆液不澄,则为浊涕,如泉不已,故曰鼻渊。及头痛面皯,黑斑,可作面脂。目眩齿痛,九窍风热之病。然性走窜,气虚火盛者忌服。时珍曰:肺开窍于鼻,阳明胃脉环鼻上行。脑为元神之府,鼻为命门之窍。人之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则头为之倾,九窍为之不利。吾乡金正希先生尝语余曰:人之记性,皆在肺中。小儿善忘者,脑未满也;老人健忘者,脑渐空也。凡人外见一物,必有一形影留于脑中。昂思今人每记忆往事,必闭目上瞪而思索之,此即凝神于脑之意也。不经先生道破,人皆习焉而不察矣。李时珍曰:脑为元神之府。其于此义,殆暗符欤。去外皮毛,毛射肺,令人咳。川芎为使,恶石脂,畏黄芪、菖蒲、石膏。

《本经逢原》:鼻气通于天,肺开窍于鼻,辛夷之辛温走气,而入肺利窍,其体轻浮,能开胃中清阳,上行通于天,故《本经》治阳气郁遏,身体寒热,头风脑痛面疱,辛温能解肌表,芳香上窜头目,逐阳分之风邪,则诸证自愈。轩岐之后,能达此理者,东垣一人而已。凡鼻鼽、鼻渊、鼻塞,及痘后鼻疮,并研末麝香少许,以葱白蘸入甚良。脑鼻中有湿气,久窒不通者宜之。但辛香走窜,虚人血虚火炽而鼻塞,及偶感风寒,鼻塞不闻香臭者,禁用。

《本草崇原》:辛夷味辛臭香,苞毛花白,禀阳明土金之气化也。阳明者,土也。五脏之所归也。故主治五脏不和而为身体之寒热。阳明者,金也,金能制风,故主治风淫头脑之痛。阳明之气有余,则面生光,故治面皯,皯,黑色也。《经》云:阳明者,胃脉也,其气下行,故久服下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9 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求真》:[批]散肺中风热。

辛夷专入肺。辛温气浮,功专入肺解散风热。缘人鼻气通天,肺窍开鼻,鼻主肺,风热移于脑,则鼻多浊涕而渊,风寒客于脑则鼻塞。经曰:脑渗为涕,胆液不澄,则为浊涕如泉不已,故曰鼻渊。鼻渊不尽外感,在长渊张璐指为阳明伏火,会稽景岳指为督火发,海盐楚瞻指为肾经亏损,要在相症施治。并头痛面皯,目眩齿痛,九窍不利,皆是风热上攻,是宜用此芳香上窜头目,兼逐阳分风邪,则诸症自愈。但辛香走窜,血虚火炽,及偶感风寒不闻香臭者,其并禁焉。时珍曰:鼻气通于天,天者头也、肺也。肺开窍于鼻,而阳明胃脉,环鼻而上行脑,为元神之府,而鼻为命门之窍。人之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则头为之倾,九窍为不不利。辛夷之辛温走气而入肺,其体轻浮,能助胃中清阳上行通于天,所以能温中,治头面目鼻九窍之病。汪昂曰:吾乡金正希先生尝语余曰:人之记性,皆在脑中。小儿善忘者,脑未满也。老人健忘者,脑渐空也。凡人外见一物,必有一形留影留于脑中,昂思今人每记忆往事,必闭目上瞪而思索之,此即凝神于脑之意也。不经先生道破,人皆习焉而不察矣。

《得配本草》:川芎为之使。畏菖蒲、黄连、蒲黄、石膏、黄环。恶五石脂。

辛,温。入手太阴、足阳明经气分。通九窍,利关节,行头脑而散上焦之风热。

佐薄荷、石膏,治鼻流清涕。佐川柏、牡蛎,治鼻渊如脓。

气虚火盛。二者禁用。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味辛,温。主五脏,身体寒热,清气下陷之疾。风头脑痛,升散风邪。面皯。去皮毛之风滞。久服下气,轻身明目,增年耐老。清气上升则浊气下降,而百体清宁,可永年矣。

辛夷与众木同植,必高于众木而后已,其性专于向上,故能升达清气。又得春气之最先,故能疏达肝气。又芳香清烈,能驱逐邪风头目之病。药不能尽达者,此为之引也。

《本经疏证》:无五脏身体寒热,而风头脑痛者,是阳淫极上不得阴交而化风,非辛夷所可治也。五脏身体寒热,而不风头脑痛者,是邪连中外,不随阳气而透达,亦非辛夷所可治也。惟风头脑痛之属五脏身体寒热者,乃可以辛夷治。盖辛温本主开发,且其树杂植众木间,必高于众木然后止,而其花不开于枝,不附于叶,而独出于木杪,况不待叶发而花先开,不待叶凋而花先茁,自今夏及来岁之春,虽日生日长,皆甲而不坼,必至四序并经,乃刳苞以出,而所用者即其方开未坼之花,以是知所谓五脏身体寒热风头脑痛者,必脑本有宿风,营为巢窟,凡表间感寒感热,五内任疚任劳,均不外发不下泄,而独出于上,引动宿风,为头脑痛,则取其历久不开今始开之气以发越之,而覆其巢不使易种,于兹即所谓面斑亦于此取义。大抵病之所营,即正气之所注,而神亦于是乎萃,曰眩冒,身兀兀如在车船之上,正疏其病根及病未发时情状也。由是推之,则小小有劳,水小感冒,随即鼻塞涕出面肿引齿,痛发而即愈,不久复作,经年积岁,无有已时者,正与此相符。曰温中解肌利九窍,则其巢之所由覆,邪之所由去,固已了如指掌矣。

《本草新编》:辛夷,味辛,气温,无毒。入肺、胆二经。止脑内风疼、面肿引齿痛眩目,除身体寒热,通鼻塞,止鼻渊清涕,生须发。此物通窍,而上走于脑,舍鼻塞、鼻渊之症,无他用,存之以备用可耳。且辛散之物多用,则真气有伤,亦可暂用而不可久服。总之,去病即已,不可因其效甚而纵用之,非独辛夷之为然也。

《本草分经》:辛,温。入肺、胃气分。能助胃中清阳上行,通于头脑,温中解肌,通窍。治九窍风热之病。去外皮毛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9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辛夷有局部收敛、刺激、麻醉和治疗鼻炎作用。辛夷挥发油可使兔结膜血管扩张、充血,瞳孔微有扩大。辛夷浸剂或煎剂给豚鼠皮下给药,有浸润麻醉作用。辛夷饱和液可使蛙坐骨神经产生阻断麻醉。辛夷蒸馏液对小鼠耳廓微循环的实验表明,局部应用辛夷不改变血管大小,但可增加血流速度,改善微循环,以达到治疗鼻炎之功,且因无收敛血管的作用,故不会发生麻痹平滑肌产生反跳性血管扩张造成药物性鼻炎之弊。

2. 辛夷有抗病原微生物及消炎作用。辛夷煎剂对各种球菌、杆菌及多种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

3. 辛夷有镇痛作用。

4. 辛夷有降压作用。辛夷的水或醇提取物,对麻醉犬、猫、兔及不麻醉大鼠和犬均有降压作用。辛夷对实验性肾性高血压大鼠亦有降压作用,对肾性高血压犬则效果不明显,但对原发性高血压犬有明显的降压效果。

5. 辛夷对横纹肌有作用,其所含的酚性生物碱(C17 H19 O3 N)有箭毒样作用。水煎剂则相反,有乙酰胆碱样作用。

6. 辛夷有兴奋子宫、抑制离体肠收缩的作用。

7. 辛夷有抗过敏作用。

8. 辛夷有抗肝微粒体过氧化损伤的作用。

9. 辛夷能显著增加离体兔耳血管内的血流量和大鼠鼻粘膜的血流量。

10. 辛夷有抗凝作用,其木质素成分有对抗血小板激活因子的作用,能抑制其与兔血小板膜剂的结合。

11. 辛夷还有抗多巴胺、抗癌、兴奋呼吸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9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香〓  〓  薷(《名医别录》)

香薷为唇形科植物石香薷的地上部分。栽培或野生。主产于江西、安徽、河南、江苏、浙江等地。以江西产量大,品质优,商品习称“江香薷”。原植物野生于草坡或林下,或栽培。一般土壤均可生长。味辛,性微温。归肺、胃经。功效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尿消肿。临床一般生用,名称香薷。

【本草汇言】

《名医别录》:味辛,微温。主治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

《日华子本草》:无毒,下气,除烦热,疗呕逆冷气。

《开宝本草》:味辛,微温。主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

《本草图经》:藿乱转筋者,单煮服之。

《本草衍义》:治霍乱不可阙也,用之无不效。

《汤液本草》:味辛,微温。

《本草》云:主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

《本草衍义补遗》:属金与水,而有彻上彻下之功,治水甚捷。肺得之则清化行而热自下。又云:大叶香薷治伤暑,利小便。浓煎汁成膏,为丸,服之以治水胀,病效。《本草》言:治霍乱不可缺也。

《本草纲目》:主脚气寒热。

世医治暑病,以香薷饮为首药。然暑有乘凉饮冷,阳气为阴邪所遏,遂病头痛,发热恶寒,烦躁口渴,或吐或泻,或霍乱者。宜用此药,以发越阳气,散水和脾。若饮食不节,劳役作丧之人,伤暑大热大渴,汗泄如雨,烦躁喘促,或泻或吐者,乃劳倦内伤之证,必用东垣清暑益气汤,人参白虎汤之类,以泻火益元府也。若用香薷之药,是重虚其表,又济之以热矣。盖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用麻黄,气虚者尤不可多服。而今人不知暑伤元气,概用代茶,谓能辟暑,真痴人说梦也。其治水之功,果有奇效。益见古人方皆有至理,但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而已。

《本草经疏》:香薷,丹溪谓其有金与水,然亦感夏秋之气以生者,故其味辛,其气微温而无毒。可升可降,阳也。入足阳明、太阴,手少阴经。辛散温通,故能解寒郁之暑气,霍乱腹痛吐下转筋,多由暑月过食生冷,外邪与内伤相并而作。辛温通气,则能和中解表,故主之也。散水肿者,除湿利水之功也。孟诜谓其去热风,卒转筋者,煮汁顿服半斤即止。为末,水调服止鼻衄。日华子谓其下气,除烦热,疗呕逆冷气。汪颖谓其夏月煮饮代茶,可无热病。调中温胃。含汁嗽口,去臭气。

简误:香薷性温,不宜热饮,故治乘凉饮冷,寒与暑气相搏激,是阳气为阴邪所遏,以致头疼发热恶寒,烦躁口渴,或吐,或泻,或霍乱者,宜用此药以发越阳气,散水和脾则愈。若夫饮食不节,劳役斫丧之人,伤暑热而病大热大渴,汗泄如雨,烦躁喘促,或泻或吐者,乃劳倦内伤之证,宜从东垣人参白虎汤、清暑益气汤、桂苓甘露饮之类,以泻火益元可也。然中热不吐泻者,宜人参白虎汤;吐泻者,宜清暑益气汤、桂苓甘露饮。设用香薷,是重虚其表而又济之以温,则误矣。盖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表无所感,而中热为病,何假于此哉?误则损人表气。戒之!戒之!

《本草蒙筌》:味辛,气微温。无毒。主霍乱中家脘绞痛,治伤暑小便涩难。散水肿有彻上彻下之功,肺得之清化行热自下也。去口臭有拨浊回清之妙,脾得之郁火降气不上焉。解热除烦,调中温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9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本草乘雅》:世固熟知其功力工于治暑,第未暇诘其能治之因所治之证,谨守水中顿冷饮法,亦未暇诘其饮法之宜忌,失却香薷几多功绩矣。盖暑气汉行曰暑淫,肺金受邪曰金郁;暑淫则胜己所胜之金,金郁则必待己所生之水,为母复所不胜之暑,暑自降心而退舍焉。然则香薷功力,既属解释肺金之助品,宜乎全具区别水大之体用者也。是故别水之体,区水之用,其功独著。经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顾精气之不游不溢,水道之不通不调,亦令金受其郁,则郁金之因,不独暑气而已。香薷功力,亦不独仅逆暑气而已。即游溢精气,通调水道,亦即所以苏金之郁,设舍游溢其精气,上输于肺,亦无徭通调其水道,下输于膀胱。香薷功力,又属精气之助品矣。经云:金郁则泄之。疏云:解表利小水也。顾玄府闭,则表气拒,幽门阖,则膀胱癃。亦令金受其郁,即开提玄府,启辟幽门,亦即所以苏金之郁。设舍开提其玄府,亦无徭启辟其幽门。香薷功力,又属玄府之助品矣。经云:藏真高于肺,以行营卫阴阳也。顾营洋脉中,耻弛脉外,阳失卫固,阴亡起亟,亦令金受其郁。即整营于脉中,肃卫于脉外,固阳之守,起阴之使,亦即所以苏金之郁。设舍高源之藏真,营卫阴阳,亦无徭将行其形藏。香薷功力,又属藏具之助品矣。至于肺主气,气壅亦令金郁;肺窍鼻,鼻窒亦令金郁;肺为开,开折亦令金郁;肺司声,声嘶声瘖,亦令金郁;肺通朝使,朝使废,亦令金郁;肺行呼吸,呼吸贲,呼吸弛,亦令金郁;肺华皮毛,毛落皮聚,亦令金郁。乃若悲伤肺,忧愁亦伤肺;魄失奠安亦伤肺,形寒饮冷亦伤肺,治节不变生种种金郁之证。咸可苏之,苏之即所以泄之。经言金郁则泄之,泄之之义,又不独疏言解表利小水而已矣。别录主治霍乱,霍乱者,阴阳舛错,固属藏真失于将行,第水谷不泌,亦失于区别。率尔吐下,宁非土郁乎;土郁则夺之,香薷功力,又工于夺土之郁矣。即治五水暴聚成肿,固属精气失于游溢转输,第水以润为体,溉为用,聚则具体无用,宁非水郁乎。水郁则折之,香薷功力,原工于折水之郁。今更昭然显著矣。谛观致病霍乱五水之因,又宁独暑气为本,本风亦可,本寒亦可,本湿亦可,本虚亦可,本实亦可,本营卫不调亦可,本饮食失节亦可。香薷功力,不独仅逆暑气,亦昭然显著矣。简易方主四时伤寒不正之气,斯足徵矣。即局方香薷饮,陈列因证,治暑月卧湿当风,生冷不禁,以致真邪相干,遂成吐逆,或发热头痛体痛,或心腹痛,或转筋干呕,或四肢逆冷,烦闷烦死者,佐以扁豆、厚朴,剉末作散,以酒以水,煮之成饮,更足徵矣。设仅逆暑气,大明亦胡以主疗呕逆冷气,而反从治其本寒,与标阴之因证者乎。濒湖夏月之用香薷,犹若冬月之用麻黄,又足徵矣。肘后方治舌上出血如钻孔。圣惠方治鼻中衄血不止。外台秘要方治吐血如涌泉。永类钤方治小儿发迟,发即血之余也。诵此四方,则知藏真高于肺,以行营卫阴阳之机彀矣。局方煎之以酒以水,水中顿冷饮,胡洽居士水熬作圆,深帅方耳汁炼膏,简易方捣筛成末,酒调热服取汗,此各因其势而利导之。又宁独水中顿冷饮,反佐以取之之一法乎。更观古人称香薷曰膳膏,则得之矣。

《药性解》:香薷,味辛,性微温,无毒,入肺、胃二经。主下气,除烦热,定霍乱,止呕吐,疗腹痛,散水肿,调中温胃,最解暑气。

按:香藿性温,其除热解暑之功何若是其著也?不知炎威酷暑,则脏腑伏阴,胸腹有凝结之忧,而皮肤多蒸热之气,得香薷之辛以散之、温以行之,而伤暑之证,从兹远矣。热服令人泄泻,久服耗人真气。江右梗石生者良。土香薷苗软,但能解暑,其他无效。

《药鉴》:气微温,味辛,无毒。属金与水。有彻上彻下之功,治水肿,利小便甚捷,肺得之则化源清。何也?行热知下也。有拨浊回清之妙,去口臭,解烦热最佳,脾得之则郁火散。何也?降气不上也。惟其温也,似助火烁金,然辛重于温,故能益精治水,使火不得以烁金也。

《景岳全书》:味苦辛,气寒。气轻,能升能降。散暑热霍乱,中脘绞痛,小便涩难,清肺热,降胃火,除躁烦,解郁滞。为末水服,可止鼻衄。煮汁顿饮,可除风热转筋,去口。湿热水肿者可消,中寒阴脏者须避之。

《本草备要》:宣通,利湿,清暑。

辛散皮肤之蒸,温解心腹之凝结。属金水而主肺,为清暑之主药。肺气清,则小便行而热降。暑必兼湿,治暑必兼利湿。若无湿,但为干热,非暑也。治呕逆水肿,熬膏服,小便利则消。脚气口气。煎汤含敷。单服治霍乱转筋。时珍曰:暑有乘凉饮冷,致阳气为阴邪所遏,反中入内,遂病头痛,发热恶寒,烦躁口渴,吐泻霍乱,宜用之,以发越阳气,散邪和脾则愈。若饮食不节,劳役作伤之人,伤暑大热大渴,汗出如雨,烦躁喘促,或泻或吐者乃内伤之证,宜用清暑益气汤、人参白虎汤之类,以泻火益元可也。若用香薷,是重虚其表,而济之热矣。盖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用麻黄。气虚者尤不宜多服。今人谓能解暑,概用代茶,误矣。李士材曰:香薷为夏月发汗之药,其性温热,只宜于中暑之人。若中热者误服之,反成大害,世所未知。按洁古云:中暑为阴证、为不足,中热为阳证、为有余。经曰: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故中暑宜温散,中热宜清凉。

《本经逢原》:香薷辛温,先升后降,故热服能发散暑邪,冷饮则解热利小便,治水甚捷。世医治暑病,以香薷饮为首药。然暑有乘凉饮冷,致阳气为阴邪气遏,遂病发热,恶寒头痛,烦躁口渴,或吐或泻,或霍乱者,宜用此发越阳气,散水和脾。若饮食不节,劳役作丧之人伤暑,发热大渴,烦渴喘促者,乃劳倦内伤之证,必用清暑益气。如大热大渴,又宜人参白虎之类,以泻火益元。更有汗出如雨,吐泻脱元,四肢清冷,脉微欲脱者,又须大顺浆水散等方救之。若用香薷饮,是重虚其表,顷刻脱亡矣。今人不知,概用澄冷代茶。若元气虚人服之,往往致病。盖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用麻黄,气虚者岂可漫用!《深师》香薷丸,治通身水肿,以香薷熬膏,丸白术末,日三夜一服,米饮下之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9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求真》:香薷专入脾、胃、心。气味香窜,似属性温,并非沉寒。然香气既除,凉气即生,所以菀蒸湿热,得此则上下通达,而无郁滞之患。搏结之阳邪,得此则烦热顿解,而无固结之弊矣。是以用为清热利水要剂。然必审属阳脏,其症果属阳结,而无亏弱之症者,气亏血弱。用此差为得宜。若使禀赋素亏,饮食不节,其症有似燥渴而见吐泻不止者,用此等于代茶,宁无误乎。时珍曰:世医治暑病,以香薷散为首药,然暑有乘凉饮冷,致阳气为阴邪所遏,遂病头痛发热恶寒,烦躁口渴,或吐或泻,或霍乱者,宜用此药以发越阳气,散水和脾。若饮食不节,劳役作丧之人伤暑,大热大渴,汗泄如雨,烦躁喘促,或泻或吐者,乃劳倦内伤之症,必用东垣清暑益气汤、人参白虎汤之类以泻火益元可也。若用香薷之药,是重虚其表而又济之以热矣。盖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用麻黄,气虚者尤不可多服。而今人不知暑伤元气,不拘有病无病,概用代茶,谓能辟暑,真痴人说梦也。今人但知暑即是热,热即是暑,暑为阴症,热为阳症。经曰: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故中暑宜温散,中热宜清凉。暑热混为一气,而不知暑属何形,热属何象;暑阴热阳。暑何因是而名,热何因是而号;暑何因何体气而至,体阴召暑,热何因何体气而召,体阳召热。暑何用于香薷不宜,气虚伤暑,再加香薷散气,是益虚矣。热何用于香薷则效。热因邪郁,散邪而热自除。

《得配本草》:辛,温。入手太阴、足阳明经气分。发散暑邪,通利小便。治霍乱转筋,胸腹绞痛,呕逆泄泻,遍身水肿,脚气寒热,口中臭气。

配厚朴,治阴暑;配白术,治水肿。

陈者良。宜冷饮,若热服令人吐泻。

火盛气虚,寒中阴脏,阴虚有热者,禁用。

夏日之香薷,如冬月之麻黄,散寒邪使阳气得升也。阳气为阴寒所遏,一切吐泻等症,从此峰起,所谓阴暑也。若暑热淫于五内,症必大热大渴,气喘汗泄,吐泻不止,元气消耗,所谓阳暑也,非白虎、清暑益气等汤不可。倘用香薷散其真气,助其燥热,未有不误者矣。

《本经疏证》:霍乱系水之溃决,水肿系水之停涨,通塞迥殊,状候绝异,乃一物并可治之,则两病本有联合之理。千金方以两病并隶于三焦,良以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水道不通,汪洋无制,若啮土而颓,则为霍乱,若充廓而停,则为水肿,原理之常,无甚异也。特香薷一物能兼治二者,则应究其所以焉。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则似水道之行,行由脾肺膀胱,绝无与于三焦者,不知其游溢散精,通调下输,皆三焦为之也。何以故?营卫生会篇曰,上停出于胃上口,并咽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还至阳明,是非其输脾之道乎?又曰,中焦亦并胃口,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为血,是非其归肺之道乎?又曰,下焦者,别迴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是非其下输膀胱之道乎?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者,即五癃津液别篇所谓天暑衣厚为汗,天寒衣薄为溺与气是也,则三焦者讵非导水之江河耶?夫三焦属少阳,少阳为相火,故其决啮为病,停蓄成灾。厥由有二,一者阴霪,一者暖涨,阴霪者火衰不能激水,暖涨者火盛反致水溢。香薷则治暖涨者也,夫暖涨不似夏月之沟浍皆盈乎,而复土润溽暑,大雨时行,苟无日以暖之,风以荡之,其为决啮匪难为停蓄则固然也。独香薷者,偏以四月感相火而生,历届湿土燥金以畅茂条达,至寒水得令乃告成功,一似乎输脾归肺导入膀胱之旨,直截了当,不假炫饰,而其味辛气微温,即具天暑衣厚为汗天寒衣薄为溺与气于其中,三焦运化既通,停蓄且不能,则又何从决啮耶?世人于香薷类以为发汗,或以为利水,究竟问其于何发汗于何利水,则亦终是渺茫,知别录于霍乱证下下腹痛两字,即是利水之端,于水肿证上冠一散字,即是发汗之旨。试思仲景辨论霍乱最详,何以独无腹痛。外台秘要列水肿之用香薷者,曰水病洪肿气胀,曰风水暴水气水,曰卒肿满,身面皆洪大,则可知其浮于外而不得者,则能为之汗,阴于下而不行者,则能为之利。是其治之,为行火土中化,乃目为夏月麻黄,夫麻黄虽能治水,然实行金水中化者,无从混称乱指也。

《本草新编》:香薷,味辛,气微温,无毒。入脾、胃、心、肺四经。主霍乱,中脘绞痛,治伤暑如神,通小便,散水肿,去口臭,解热除烦,调中温胃,有彻上彻下之功,拨乱反正之妙,能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也。但宜冷饮,而不可热饮,宜少用,不可大用。少用,助气以祛邪;大用,乃助邪以耗气;冷饮,乃顺邪解暑;热饮,乃拒邪以格热。此又用香薷者所宜知也。

或问香薷解暑,宜有暑气,尽可解之,何以有解有不解也?岂多用之故,抑热饮之故耶?夫香薷热饮、多用,固难见效,然又有冷饮、少用又不效者。盖香薷止能散暑气之邪,不能助正气之乏也。正气虚,而后暑邪中,祛暑不补正气,焉能效耶。故香薷饮,宜多加参、术为妙矣。

或疑香薷祛暑,必须补正气,然有补正气以祛暑,而暑邪愈炽者,岂香薷不可用乎?抑正气不可补乎?曰:扶正祛邪,王道也;单祛邪不补正,霸道也。补正多于祛邪,王道之纯也;祛邪多于补正,霸道之谲也。补正不敢祛邪,学王道误者也;祛邪又敢于泻正,学霸道之忍者。以上六者,皆能去暑。今谓补正气以祛暑气,是王霸兼施之道也,焉有暑气之不解,反谓暑邪愈炽,疑于正气之不可补哉。香薷用于补正之中,正千古不易之论也。

或问香薷用于补正之中,毕竟宜多宜少?曰:香薷解暑,感冒症者,自宜以香薷为君,多用之。倘元气素虚,又宜以香薷为佐,以补气之药为君。倘元气大虚,又不可以香薷为臣,以香薷为使,少少入之。总在人临症善用之也。

或疑香薷解暑之外无他用,《本草》称其功用甚多,又可信之乎?此固不可尽信也。然暑症多端,凡与暑症同时病者,香薷但有以治之,乃又不可谓香需于解暑外,竟无他用矣。

《本草分经》:辛,温。主肺解表,清暑利湿,散皮肤蒸热,解心腹凝结。阴暑用之,以发越阳气,阳暑忌用。热服作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9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香薷有抗菌作用。香薷挥发油经试管内试验证明,香薷对各种球菌、杆菌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2. 香薷有抗病毒作用。0.1%挥发油悬液喷喉,能在3天内控制流感。体外试验(鸡胚接种)表明本品对流感病毒有一定灭活能力。

3. 石香薷挥发油有镇咳祛痰作用。

4. 香薷有利尿作用。

5. 香薷挥发油有发汗解热作用,并可刺激消化腺分泌及胃肠蠕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9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生〓  〓  姜(《名医别录》)

生姜为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均系栽培。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以四川、贵州、广西、山东、陕西等地为多。原植物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严寒、怕潮湿、怕强光直射,以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辛、性温。归肺、脾、胃经。功效解表散寒、温中健胃止呕、化痰止咳,还可解鱼蟹及半夏、南星之毒。临床用名有生姜、生姜汁、生姜皮、煨姜。

【本草汇言】

《名医别录》:味辛,微温。主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又,生姜,微温,辛,归五藏。去淡,下气,止呕吐,除风邪寒热。久服小志少智,伤心气。

《本草拾遗》:本功外,汁解毒药,自余破血,调中,去冷,除痰,开胃。须热即去皮,要冷即留皮。

《药性论》:使。主痰水气满,下气。生与干并治嗽,疗时疾,止呕逆不下食。生和半夏,主心下急痛,若中热不能食,捣汁合蜜服之。又汁和杏仁作煎,下一切结气,实心胸拥隔冷热气,神效。

《开宝本草》:味辛,微温。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

《本草图经》:以生姜切细,和好茶一、两碗,任意呷之,治痢大妙!热痢留姜皮,冷痢去皮。

《本草衍义》:治暴逆气。嚼三两皂子大,下咽定,屡服屡定。初得寒热,痰嗽,烧一块,含咬之终日间,嗽自愈。暴赤眼无疮者,以古铜钱刮净姜上取汁,于钱唇点目,热泪出,今日点,来日愈。但小儿甚惧,不须疑,已试良验。

《药性赋》:味辛,性温,无毒。升也,阳也。其用有四:制半夏有解毒之功,佐大枣有厚肠之说。温经散表邪之风,益气止胃翻之哕。

《汤液本草》:气温,味辛。辛而甘,微温,气味俱轻,阳也,无毒。

《象》云: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治痰嗽。生与干同治。与半夏等分,治心下急痛,剪细用。

《心》云:能制半夏、厚朴之毒,发散风寒,益元气,大枣同用。辛温,与芍药同用,温经散寒,呕家之圣药也。辛以散之,呕为气不散也。此药能行阳而散气。

《珍》云:益脾胃,散风寒,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孙真人云:为呕家之圣药。

或问东垣曰:生姜辛温入肺,如何是入胃口?曰:俗皆以心下为胃口者,非也。咽门之下,受有形之物,系胃之系,便为胃口。与肺同处,故入肺而开胃口也。又问曰:人云夜间勿食生姜,食则令人闭气,何也?曰:生姜辛温,主开发,夜则气本收敛,反食之开发其气,则违天道,是以不宜食。此以平人论之可也。若有病则不然。姜屑比之干姜不热,比之生姜不润,以干生姜代干姜者,以其不僭故也。

《本草》云:秦椒为之使。杀半夏、莨菪毒。恶黄芩、黄连。

《本草衍义补遗》:辛温,俱轻,阳也。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之圣药。治咳嗽痰涎多用者,此药能行阳而散气故也。又东垣曰:生姜辛温入肺,如何是入胃口?曰:俗皆以心下为胃口者,非也。咽门之下受有形之物,系谓之系,便为胃口,与肺同处,故入肺而开胃口也。又问曰:人云夜间勿食生姜,食则令人闭气,何也?曰:生姜辛温主开发,夜则气本收敛,反食之开发其气,则违天道,是以不宜。若有病则不然,若破血、调中、去冷、除痰、开胃。须热即去皮,若要冷即留皮用。

《本草发挥》:成聊摄云:姜、枣味辛、甘。固能发散,而又不特专于发散之用。以脾主为胃行其津液,姜、枣之用,专行脾之津液,而和荣卫者也。

洁古云:生姜,性温,味辛、甘,气味俱厚,浮而升,阳也。其用有四:制厚朴、半夏毒一,发散风邪二,温中去湿三,益脾胃药之佐四。东垣云:生姜为呕家之圣药。辛以散之,呕为气不散也,此物能行阳而散气。又云:生姜消痰下气,益脾胃,散风寒。主伤寒头痛,鼻塞,通四肢关节,开五脏六腑。又云:生姜与大枣同用,调和脾胃;辛温与芍药同用,温经散寒。

《本草纲目》:生用发散,熟用和中。

早行山行,宜含一块,不犯雾露清湿之气及山岚瘴气。食久,积热患目。痔人,痈疮皆不宜多食。
姜皮消浮肿腹胀痞满,去翳。

《本草经疏》:生姜所禀与干姜性气无殊。第消痰止呕,出汗散风,祛寒止泄,疏肝导滞,则功优于干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9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蒙筌》:味辛,气微温。气味俱轻,升也,阳也。无毒。入药凭证,去皮热,留皮凉。佐大枣益气厚肠,兼竹溺豁痰利窍。杀半夏毒,不麻戟咽喉。润地黄炒,免滞泥胸膈。同陈茯叶多年者佳煎汁,疫痢禁口者可苏;拌生盐炒泡汤,宿食里痰者即吐。益脾开胃口,或问:生姜辛温入肺,如何是入胃口?东垣曰:俗皆以心下为胃口,非也。咽门之下受有形物者,谓之胃口,与肺同处,故入肺而开胃口也。止胃翻作呕仙丹;温经散寒邪,解头疼发热圣药。霍乱转筋欲死,醇酒搀汁饮佳。赤肿痛眼无疮,铜钱刮汁点效。行津液调合荣卫,去狐臭通畅神明。宜啖春初,辟疠且助生发;勿食秋后,泄气犹损寿元。夜气敛收,尤全禁忌。去皮日曝,又名干姜。干则味辛,炮则味苦。气温大热,气味厚多。半浮半沉,阳中阴也。使恶并制,并与前同。干辛专窜而不收,堪治表,解散风寒湿痹,鼻塞头疼,发热狂邪;炮苦能止而不移,可温中,调理痼冷沉寒,霍乱腹痛,吐泻之疾。表证肺寒咳嗽,仗五味子相助建功;里证脉绝无阳,资黑附子为引取效。若疗血虚寒热,加入补阴药煎;能引血药上升,入于气分生血。故产血去多,热发骤盛者,倍用治之,而弗疑也。炒黑止唾血痢血良,煨研塞水泻溏泻妙。遇阴阳易证,用取汗立瘥。一云:泻脾非泻正气。盖脾中寒湿,须干姜辛热以燥之,故曰泻耳。

《药性解》:生姜,味辛,性温,无毒,入肺,心、脾、胃四经。主通神明,去秽恶,散风寒,止呕吐,除泄泻,散郁结,畅脾胃,疗痰嗽,制半夏,和百药。要热去皮,要冷留皮。恶黄芩。
按:生姜辛入肺,肺得所胜,则气通宣畅。主宰能灵,故能通神明,神明通则一身之气皆为我使,而亦胜矣。一身之气胜,则中焦之元气定,而脾胃出纳之令行,邪气不能容矣,故能去秽恶。经云秋不食姜者,羔以燥金主令,天道敛收,姜则味辛,善散肺气,人肖天地以生,未有干天地之和而犹受其益者。谚所谓夜不食姜,亦以夜气敛而姜性散耳。如疗病则不可泥也。宜常用而不宜多用。

《药鉴》:味辛性温,无毒,气味俱厚,升也,阳也。制半夏,有解毒之功。佐大枣,有厚肠之益。温经散表邪之风,益气止翻胃之疾。古云通神明去秽恶者,何哉?盖以本属肺心之系也,心惟得其所胜,则气通而宣畅,故能通神明。神明通,是心气胜,而一身之气皆为吾所使,而亦胜矣。一身之气胜,则邪气不能容,故能去秽恶。抑且辛甘发散,则能散在表在上之邪也,故生姜能治咳嗽痰涎,止呕吐,开胃口,主伤寒伤风、头疼发热、鼻塞咳逆等症。又曰:欲热即去皮,去皮则守中而热存也。要冷即留皮,留皮则行表而热散,非皮之性本冷也。

《本草备要》:宣,散寒发表,止呕开痰。

辛温。行阳分而祛寒发表,宣肺气而解郁调中,畅胃口而开痰下食。治伤寒头痛,伤风鼻塞,辛能入肺,通气散寒。咳逆呕哕,有声有物为呕,有声无物为哕,有物无声为吐,其证或因寒、因热、因食、因痰,气逆上冲而然。生姜能散逆气,呕家圣药。东垣曰:辛散生姜之类治呕吐,但治上焦气壅表实这病。若胃虚谷气不行,胸闭塞而呕者,惟宜益胃推扬谷气而已,勿作表实用辛药泻之。丹溪曰:阴分咳嗽者,多属阴虚,宜用贝母,勿用生姜,以其辛散也。昂按:人特知陈皮、生姜能止呕,不知亦有发呕之时,以其性上升,如胃热者非所宜也。藿香亦然。胸壅痰膈,寒痛湿泻。消水气,行血痹,产后血上冲心,及污秽不尽,煎服亦良。通神明,去秽恶,救暴卒,凡中风、中气、中暑、中恶、暴卒等证,姜汁和童便饮效。姜汁开痰,童便降火也。疗狐臭,姜汁频涂。搽冻耳。熬膏涂。杀半夏、南星、菌蕈、野禽毒,野禽多食半夏,故有毒,生姜能解之。辟雾露山岚瘴气。早行含之。捣汁和黄明胶熬,贴风湿痹痛。久食兼酒,则患目发痔。积热使然。疮痈人忌食。

《本经逢原》:生姜辛温而散,肺脾药也。散风寒,止呕吐,化痰涎,消胀满,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呕吐等病,辛以散之,即《本经》去臭气通神明,不使邪秽之气,伤犯正气也。同大枣,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凡药中用之,使津液不致沸腾,不独专于发散也。煨熟则降而不升,止腹痛泄利,扶脾气,散郁结,故逍遥散用之。同蜂蜜熬熟,治风热咳逆痰结,取蜜之润,以和辛散之性也。生姜捣汁,则大走经络。与竹沥则去热痰,同半夏则治寒痰。凡中风中暑,及犯山岚雾露毒恶卒病,姜汁和童便灌之,立解。姜能开痰下气,童便降火也。甄权云:捣汁和蜜食,治中热呕逆,不能下食,取姜以治呕,蜜以和胃也。姜为呕家圣药,盖辛以散之,呕乃气逆不散,以其能行阳散气也。

干生姜温中主嗽,治胀满霍乱,呕吐不止,腹痛者宜之。较生姜稍守,较干姜稍缓。为屑酒服,治偏风头痛。

姜皮辛凉,能消四肢浮肿,腹胀痞满,五皮散用之。古云秋不食姜,令人泻气,而新姜尤当忌之,目疾痔疮勿食。患痈疽人食之,则一恶肉。妊妇嗜食,令子余指。

《本草求真》:[批]发表、除寒、止呕。

生姜专入肺。气味辛窜,走而不守。据书开载主治甚多,然总发表除寒,开郁散气,辟恶除邪数端而已。姜性意义,一索尽贯。其曰伤寒头痛,伤风鼻塞可用者,以其主有宣散通肺之力也;辛主散。咳逆呕哕而必用者,以其具有开提散郁之义也;孙真人云:姜为呕家圣药。盖辛以散之,呕乃气逆不散,此药行阳而散气也。或问生姜辛温入肺,何以云入胃口,曰:俗以心下为胃口者非矣。咽门之下,受有形之物及胃之系,便是胃口,与肺系同行,故能入肺而开胃口也。水气、湿泻、血痹而必用者,以其具有逐阴行阳、除湿开导之力也。血痹冲心不下,生姜五两,水八升,煮服。他如冻耳可擦,辛以散寒。狐臭可疗,姜汁频擦,力能祛寒辟秽。诸毒可解,凡半夏、南星、菌蕈、野禽诸毒可解。亦何莫不由宣发之力以为辟除。时珍曰:姜辛而不荤,去邪辟恶,生啖熟食,醋酱糟盐,蜜煎调和,无不宜之,可蔬可和,可果可药,其利博矣。夫辛入肺,肺旺则一身之气皆为吾用,中焦之元气充而足,脾胃出纳之令壮而行,邪气不能容矣。凡中风、中暑、中气、中毒、中酒,食厥、痰厥、盦厥、冷厥,霍乱、昏晕,一切暴病,得之必救。暴病方宜,方广心云:凡一切卒暴之症,用姜汁和童便服,立可解救,以姜能开痰下气,童便降火也。早能含姜,不犯雾露之气,姜能除湿,及山岚不正之邪,皆能以正神明而辟秽恶,真药中之神圣也。但积热患目,及因热成痔者切忌。时珍曰:食姜久,积热患目,及病痔人多食兼酒,其发甚速,痈疮人多食则生恶肉,此皆昔人所未言者也。至书有言夜主阁而姜不宜食,秋主收而姜不宜食,与孕妇食姜而令儿指象形,此虽就其时令及以物类相感立说,然亦未可尽拘。

姜皮辛凉,和脾利水消肿,取其皮以行皮之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9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得配本草》:秦椒为之使。恶黄芩、黄连、杀半夏、南星。

辛,温。入手太阴、足阳明经气分。祛寒发表,解郁调中。开寒痰,止呕哕,姜为呕家圣药。去秽恶,通神明。

得梓皮,泄肌表湿热。配大枣,和营卫。佐杏仁,下胸膈冷气;佐半夏,治心痞呕哕;和梨汁、竹沥,能横行散结;和雨茶,治下痢;入二陈、四君,止呕吐水泻;合葱白,发表邪。捣汁和童便,治五中卒暴,干霍乱。五中者:中风、中气、中暑、中毒、中恶。

生姜、葱头、莱菔子,共研炒热,绢包罨胸胀处,分两包,冷则轮换罨,治虚人结胸,汗出而愈。
生用,发散;熟用,和中。捣汁,通窍、开隔、豁痰。救卒暴,治水肿,用皮;止呕泻,煨用;血症炒炭。

多食令人寒热。

怪症:毛窍出血不止,皮胀如鼓,须臾目鼻口被气胀合,此名脉溢。急饮生姜汁、井水,各二杯,自愈。不愈再服。

又产时用力太过,育膜受伤,出有肉线一条,长数尺,痛苦欲绝。先服失笑散,用生姜三斤,捣碎,拌麻油二斤,炒至油尽,用熟绢五尺,折作数层,将线轻轻盛起,屈曲一团,纳入水道,再用绢袋兜姜,缚在肉线下熏之。姜冷,熨斗熨热,使受姜气。如姜气已过,再用前法,再熨治之。四五日内线必然收入。若肉线一断,无可救药矣。

《本经疏证》:用生姜最重,莫如生姜半夏汤,及当归生姜羊肉汤之寒多者,皆至一斤。夫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系寒邪挟饮,逼迫气分;或寒疝腹痛,或胁痛里急,或产后腹中绞痛,系寒邪乘虚逼迫血分。气分者心肺为主,故病在上;血分者肝脾为主,故病在下。饮为有形,故绞取有形之汁,少煎而使其锐,虚乃无形,故连质合煎,多煮而欲其缓,是又一用药法例,可概众药,不特施之生姜者也。其次莫如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皆至八两。夫发汗后,腹胀满,是脾家津气不宣;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内有久寒,是肝家阴欲逆。盖既因发汗而增病矣,乃复重用生姜,生姜非散剂耶,阴邪横及四肢,于理宜行姜附,乃仅用生姜吴茱萸,生姜吴茱萸,岂能代干姜附子耶?原人身不外阴阳,邪气亦不外阴阳。病发于阳者,必客于胸中,胸中以肺为都会,肺者体阳用阴,故受寒发热,仍不能不畏寒,麻黄汤宣达肺气,邪既得行,设肺气宣达,脾不与之灌输相绩,肺遂不能节宣诸气,脾家津液横溢不升,用生姜者,岂非令继参甘之益气,厚朴之下气,就其横以连津液尽馀邪耶?病发于阴者,必客于腹中,腹中以肝为都会,肝者体阴用阳,故虽因内有久寒,至手足厥逆,脉细欲绝,仍不能无消渴与心中疼热,吴茱萸降在上之热以就下,生姜散在下之寒而使之横达,不然,热就上为咳吐脓血,寒就下为下利厥寒,岂四逆辈启生阳于肾中可比耶!是生姜在上可以止逆,在下可以挽溜,在中又可以定倾颓,行津液,一皆取其横散之功。

于吴茱萸汤重用生姜,可以知生姜能治肝病;于桂枝黄芪五物汤重用生姜,可以知生姜又能治肾病,何者?吴茱萸汤证,阳在上而阴在下,食谷欲呕,吐利干呕,吐涎沫,头痛,呕而胸满,则阳尽在中,不能安于中,且欲上出矣。手足厥逆,烦躁欲死,则仅能扰于中,不得达于外矣。所以致此者,非在下阴邪抟之而何?然据于中而不越于上泄于外,可知其阴自肝而不自肾矣。吴茱萸汤首吴茱萸,是导阳下达,然仅导阳下达,而不剿抚其阴,则阳虽下,阴仍得与之敌,是故参枣所以抚定其阴,生姜则能使阴邪横散,不与阳为敌者也。然则生姜非治肝,乃散自肝上引之阴邪耶。桂枝黄芪五物汤证,则为阴外里而在内之阳不振。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阴邪也,寸口关上微,阳不振也,惟尺中小紧,方知受邪之所,在下而不在上中,桂枝黄芪五物汤,即和营卫驱风寒之桂枝汤,以受邪不在中,而在中气之卫于外者,故易甘草以黄芪,以不头项强痛,身体不仁,则邪非上人而为横束,故倍生姜,倍生姜是不欲其上行下达,欲其横散也。然则生姜非治肾,乃逐在外之阴邪束缚,使肾阳外布耳。于此见凡系阴邪抟阳,当使阴横散,阳乃通畅者,生姜皆能生之,无论在下在上,但在上则任之轻,在下则用之重,遂可辟某药入某经之不广矣。

金匮附方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若无生姜,以干姜代之,是生姜干姜,可混用也;千金治心实热半夏泻心汤,客热以生姜代干姜,治小儿利生金牛黄汤,嫌儿热者,用生姜代干姜,是生姜干姜,不可混用也。由诸条核之,则调中可混用,解外不可混用。伤寒论小柴胡汤,咳者去生姜,加干姜,生姜泻心汤,干姜生姜并用,真武汤,下利者加干姜;金匮要略以姜夏为剂,用生姜者,名小半夏汤,生姜半夏汤,用干姜者,名半夏干姜散,是干姜生姜之条理明晰者也。当归四逆汤证,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加生姜理中丸,寒者更加干姜;厚朴七物汤,寒多者加生姜;当归生姜羊肉汤,若寒多者,更加生姜;千金治妇人虚损甘草丸,胸中冷者增干姜,治诸风金芽酒,冷加干姜,肝脏门巴戟天酒,腹中冷加干姜,先患冷者亦加干姜,肾脏门五补丸,冷加干姜,是干姜生姜之不明晰者也。由诸条核之,曰寒者多用生姜,曰冷者多用干姜,寒与冷古今无异诂,以愚意度之,则散者曰寒,著物者曰冷。总而绎之,则干姜可代生姜,生姜不可代干姜,其故何也?夫调可常也,守可常也,散不可常也,走不可常也,呕者多用生姜,间亦用干姜,咳则必用干姜,竟不得用生姜,盖咳为肺腑病,肺主敛不主散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7 19:13 , Processed in 0.236931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