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金刚三昧

经幢集合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9-8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华夏第一经幢:赵州陀罗尼经幢(北宋)

唐修寺宋修塔。在拱桥之祖赵州桥的故乡,还有一个中华之最,这就是赵州陀罗尼经幢。凡到河北省赵县旅游观光的游客在观赏过赵州桥后,无一例外地都要顺道造访这座石刻艺术珍品。

   
  本是唐开元寺的经幢

     陀罗尼经幢位于赵县城内南大街与石塔路相交的十字路口处,这里原是唐代开元寺的旧址。因幢体刻有陀罗尼经文,故称“陀罗尼经幢”。这座经幢全部用花岗岩石雕琢叠砌而成,外观造型酷似塔,所以当地俗称“石塔”。赵县古称赵州,其标准称谓应为“赵州陀罗尼经幢”。

     该经幢建造于北宋景佑五年(公元1038年),由礼宾副使、赵州知州王德成督办,赵州人何兴、李玉等人建造。高16.44米,是全国最高大、最完美的一座石经幢,其造型高峻挺拔又秀丽多姿,极具艺术韵味,被誉为“华夏第一经幢”,是我国现存最高大的石刻经幢。新中国成立后,它荣登国家第一批公布的一级保护文物名录。幢,梵语叫“驮缚若”,意译为幢。幢的本意就是旌幡,原本是我国古代作仪仗用的以羽毛为饰的一种旗帜。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佛教徒在长筒圆形绸伞上写经叫经幢,为了保持耐久,又将经刻于石柱上叫石幢,后来亦称为经幢

始于六朝   繁于宋代

     我国石柱刻经始于六朝,而石柱刻陀罗尼经则始于唐初。当时佛教密宗盛行,众信徒认为咒语─陀罗尼包含深奥的经义,倘若有人书写或反覆诵念即会解脱他的罪孽,得到极乐。为使陀罗尼经永存,善男信女们便将它刻于上有顶下有座的八棱锥形石柱上,这就是当初较为简单的经幢。宋代以后,经幢造型逐渐复杂,日趋华丽考究,逐渐发展演变成集建筑雕刻艺术、佛教内容于一体的完美石雕建筑,赵州陀罗尼经幢就是这样一个突出典型。仰视这座高大经幢,让人联想到壮观的泰山经石峪、北京房山云居石经等石经,它们和赵县的陀罗尼经幢一样,都体现了古人的信仰之力。站在这精美的石刻艺术珍品下,我们彷佛看到古时那些匠人,艰辛地挥动凿锤的身影,听到了斧凿落在石上那“叮叮当当”声响……

     神奇的“妇人掩门”

     赵州陀罗尼经幢坐北朝南,由基座、幢体和幢顶宝珠几部分组成,为八棱多层形式,共七级。最下面是一层边长6.1米的方形束腰式台基,束腰刻有莲花石柱和形象健美的金刚力士和“妇人掩门”雕像,姿态生动自然。台基上是平面八角形须弥座,分为两层,第一层束腰部每面雕三尊坐莲菩萨,第二层束腰部雕刻形似庙宇殿堂的房屋,还有仙山、宝塔、长廊、佛像等。第二层须弥座上面刻盘龙,上面峭立八座须弥山峰,峰峦中雕有庙宇、宝塔、人物、禽兽等。说起“妇人掩门”雕像,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古时候赵州城里有一薛家烧饼铺,这铺子就在经幢附近。这薛家烧饼本是祖传,做工精细,香酥可口。有一段时间,薛家烧饼铺出了怪事:每天早上开张时,总发现少了一些烧饼。是谁偷吃了烧饼?薛掌柜心里很是纳闷。这天夜里,薛掌柜关了店铺门,没有睡觉,躲在暗处想要看个究竟。三更时分,忽听“咕咚”一声,店铺门开了,淡淡的月光下一个年轻的妇人,风摆杨柳似地走了进来。那妇人进来以后,轻轻打开箱子,拿起一个烧饼大口大口吃起来,吃饱后还觉得不满足,又拿了几个才离开。薛掌柜暗暗跟在妇人身后,见那妇人径直奔向经幢,眨眼就不见了。薛掌柜看看四周哪也没有妇人的影子,觉的十分奇怪,只好回到烧饼铺子。第二天,薛掌柜又到这座塔下,仔细一看,恍然大悟。原来,这经塔的石座上有一浮雕,雕着一扇半掩的门,门里露出半个妇人的身子,长相和昨夜偷吃烧饼的妇人一模一样。薛掌柜越看越生气,回到铺里取来砍柴斧头,对准妇人的两只脚砸去,斧起斧落,几下子就砸下了妇人的双脚,从这以后,“妇人掩门”雕像没了脚,薛家烧饼再也没有丢失过。

     
六节幢身   佛教艺术精华

     经塔的须弥山之上,为主体幢身,分为六节,均为八棱形。第一节正面篆刻“奉为大地水陆苍生敬造佛顶尊胜陀罗尼幢”十八个大字,其他七面和二、三节幢身上刻楷书经文,行笔遒劲,结构严整,是一部优秀的书法作品。四、五节幢身上满刻佛教人物、经变故事等。第六节幢身上面为一八角亭,其上安置的桃形铜制火焰宝珠塔刹,直指碧空。幢身各节之间均置有八棱形华盖或幢檐,层层相托,形制则各有特色,雕有缨络垂幔、神兽和佛教故事等,为经幢石雕艺术最精华所在。

     赵州陀罗尼经幢不仅是我国陀罗尼经幢最高大的一例,而且它造型华丽美观,刻工极为精细,是建筑造型和石雕艺术完美结合的杰作,是我国极为珍贵的石雕文物,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早在明代,古人就将“勒经石塔”、“古桥仙迹”、“东寺钟声”等列为赵州十景,明代人陆健为“勒经石塔”赋诗一首赞叹“石塔”的巍然壮观:“碧幢孤映日,玉勒每栖云。浩劫悲无象,空王羡有文。狻猊危并峙,峦岫晓群分。几欲登高处,苍茫揽紫氛。”如今,在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室外展区北展园─燕赵紫翠园,还能见到陀罗尼经幢的身影,它作为河北园的主要标志物,被置于入口景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8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砖窑内藏北宋“经幢”

开栏的话:今年,晋江市启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此次普查主要侧重于以往没有的“新发现”,了解晋江的文物家底,意义重大。
  为了让市民更好地了解和参与此次文物普查工作,由晋江市文管办主办、本报协办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在晋江》栏目今起开设,栏目将介绍晋江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较为重要的新发现,希望以此提高市民的文物保护意识,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文物保护工作中。
  ■本报记者 林岚

  
  
本报讯 两座弃之不用的老砖窑内,竟藏着一座奇怪的“石塔”,经专家昨日鉴定,这座“石塔”还是北宋年间的古物!那么,这座“石塔”又藏着怎样的奥秘呢?记者昨日与晋江市博物馆的考古工作人员一起,来到发现“石塔”的晋江池店营边村。
  据悉,两座老砖窑原来一直闲置在池店营边村的福慧禅寺旁。最近,村里人正打算拆去它们,并将寺庙重新整修翻建一番,没想到刚动工,破旧的砖窑内显露出一座奇怪的“石塔”。
  昨日上午,晋江市博物馆的考古工作人员来到池店营边村时,只见一片石土瓦砾中间,伫立的一座高3米左右石柱颇为显眼。该石柱由石块堆成塔形,柱形为八角形。
  考古工作人员粘良图老师告诉记者,这座“石塔”其实叫作经幢,幢是一种带有宣传性和纪念性的艺术建筑。经幢指刻有经文之多角形石柱,又名石幢,有两层、三层、四层、六层之分,形式有四角、六角或八角形,其中以八角形最多。经过细致观察,还可以看到福慧寺“经幢”的底座和圆台都有仰莲线条,柱身每个面都刻着菩萨的名称,等同于经文。
  “经幢造型古朴,属于宋朝的建筑风格。”粘良图指着离经幢不到10米远的一座石桥解释,经幢、福慧寺及这石桥都是北宋年间所建,距今已有1000多年,其实它们是一个整体。该石桥名为“大桥”,福慧寺内有碑为证,建于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是古时泉州到安海的必经要道。全桥及首尾各15米,现存8孔石梁桥,南北走向,长45.6米,宽4.5米,十一座方形墩,桥面以5至6条石板铺成,中部高两端低成拱形,两侧有护栏。桥头上立有一碑,是由原晋江县人民政府树立的———“经本府于1982年7月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可以想象,当年在这里,往来泉州和安海的路人络绎不绝。因为该桥建得壮观,“在桥头不见桥尾”,因此起名为“大桥”。历代这里常常受到洪水灾患,从青阳到磁灶的乡绅都纷纷解囊为此桥捐款修葺。往来的人多,桥旁就各设两个亭子给路人歇息。桥头的“福慧亭”供奉着观音,为旅人祈福祈平安。亭旁,就立着这古朴的“经幢”。
  该村老人协会会长、78岁高龄的陈长应回忆,他小时候就有这座砖窑了,只是没人知道这里藏着这个秘密的经幢。至于为什么会被藏起来,也没有一个老人能说清楚。福慧寺的僧人上明法师庆幸地说,“如果没有被砖窑围起来,说不定这经幢已经不存在了。”
  今后经幢该如何保护?晋江市博物馆表示,他们已经建议村里把经幢修葺好,并保护起来,在旁边立护栏,成为和大桥一体的文物景点。(《晋江经济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8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    唐代(建中四年)    石灰岩106公分




      
  根据《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记载,将此经文书写在经幢上,则经幢影映于人身,则可不为罪垢染污。初唐时始用石头刻经文。此石刻佛经幢呈八角柱状,八面顶部均细刻佛像,并雋刻完整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经文及供养发愿文等内容,十分完整。经幢书体工整秀丽,颇有楷书之风。这种将经文刻在石头上的作法,不但将人们虔敬礼佛的精神表露无遗,更保存了佛教经典的用意,做为后世无价的法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8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景教经幢洛阳出土丝路起点再添力证


经幢拓片。(资料图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8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宝圣寺经幢

保圣寺的经幢,刻有陀罗尼经咒,由于年代久远,不少字迹已无法辨认。细看起来,这座经幢是由多块石柱堆建而成,每块石柱上面都有盘盖,盘盖大于柱经,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起着保护和装饰作用。这座经幢共分为七层。底层是云水纹的覆盆形石础。第一层,青龙图案。龙是护法的“八部天龙”之一。盘盖是覆莲型花纹。第二层,四大金刚。盘盖是仰莲型花纹,上面刻有石栏杆图案。第三层,陀罗尼经咒石刻。盘盖是八角形石盖,每个角都刻有兽头来护卫,第四层,如意云图案。盘盖是仰莲型花纹。第五层,莲花宝座上端坐着佛像。盘盖是屋顶型石盖。第六层,菩萨像和仙鹤图案。盘盖是华盖型石盖。第七层,金刚力士。顶盖是飞天形象,这是一种叫做“边楼罗”的人面长鼻金翅鸟,也是护法的“八部天龙”之一。顶端是蟠桃型,上面刻有曼陀罗花图案。这座尊胜陀罗尼经咒石幢,无论是从其年代久远的角度来看,还是从艺术价值的角度来看,都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铁钟,既是佛寺的镇山之宝,也是佛寺的历史见证。保圣寺这座寺钟,铸于明末清初,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钟上铭文“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八方无灾”等吉言。佛经上有“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的说法,鼓钟也是 行善的一种壮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8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刚三昧 于 2011-9-8 22:17 编辑

惠山寺石经幢

唐陀罗尼经幢,建于唐乾符三年(876)。高6.26米, 底部直径1.48米。由幢基、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幢基为三组八角形束腰式基座,底部为束腰形须弥山;中间一组底座上满刻海水纹,八角形束腰上浮雕狮子四个,姿态各异,上乘覆莲瓣托座;上面一组八角形束腰上面刻壶门式龛八个内雕佛像,结跏趺坐,其上为仰莲瓣,仰莲之上为八角形座,每面刻栏杆,转角处为莲瓣首望柱。幢身立于栏杆石座之上,作八棱形石柱,遍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系白鹿山人李端符书。幢身上部为八角形宝盖装饰,角隅处均饰狮首,口衔连珠状璎络带。宝盖上置扁圆状石,四面刻宝相花图案。其上承托仰莲瓣,莲瓣上发现有八个方形柱洞,估计原有石雕勾栏,现已全部散失。仰莲上为束腰柱形,上刻壶门式龛八个,内雕佛像,结跏趺坐,其上为八角形宝盖,角隅处雕有力士头像,分别浅雕有牛、羊、鹿角和獠牙。宝盖上置扁圆形石,上刻瑞花图案。幢顶为八角攒尖顶,檐角上翘,上置扁圆形石,未见纹饰,最上为宝珠。

宋大白伞盖神咒幢,建于北宋熙宁三年(1070),由无锡县万寿乡静安里刘元规等建。高6.22米,底座直径1.40米。其形制和大小与唐陀罗尼经幢基本相同,幢身刻咒而不刻经,文字上下两端刻三角形和折线纹组成的边饰。


唐宋石经幢历经千年变迁,幢基最下部三层已湮埋于今地表下,地面部分也已残蚀倾斜。1998年11月,由南京博物院文物保护技术研究所负责全面修复,将两幢埋于地下的三层升高至今地 面上,并采取扶正、补缺及防风化措施,重新恢复惠山寺 经幢原貌。


惠山寺经幢是江南地区现存较为完整的佛教石刻艺术遗物。幢身高大,形体华丽,雕刻精美,显示出晚唐时代的雕刻艺术风格。为研究我国古代佛教艺术和无锡地方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8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平兴国石经幢

宋太平兴国石经幢位于常州市延陵东路太平桥北逸,为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遗物。

太平兴国石经幢为太平兴国禅寺遗物,为南朝齐建元年间齐高祖萧道成所创建。初名建元寺。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改名太平兴国禅寺,并置石经幢两座于山门两侧。现仅存一座石经幢,为常州市区已知年代最早的石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8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昆明地藏寺经幢

在昆明市拓东路南侧的昆明市博物馆(原古幢公园)内,有一座宽敞明亮的大厅,正中屹立着被誉为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珍品的宋代大理国经幢。

因所在地为过去的地藏寺旧址,故名“地藏寺经幢”,俗称“古幢”。后来地藏寺倒塌,古幢长期埋没地下。1919年古幢从地藏寺废墟出土,即以其绝世的精美震惊中外,引起“中外人士奔走摩挲”,被誉为“东方绝世稀有之美术!”历史学家方国瑜教授评价古幢为“滇中艺术,此极品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8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幢

四面经幢座
57.6cm
龙门西山基本建设出土

我国佛教一种最重要的刻石。通常用多块石刻堆建而成。凿石为圆柱或棱柱,一般为八角形,高三四尺,上覆以盖,大于柱径,刻有垂幔、飘带等图案。下附台座。幢各面及底、头部,各刻佛或佛龛,在周幢雕像下,遍刻经咒,以《密经》及《尊胜陀罗尼》为最多。其制式由印度的幢形变化而来,白唐代永淳以后盛行各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8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2 16:12 , Processed in 0.155178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