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眷西

[大德开示] 《竹窗随笔》白话译解(转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9-4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49. 道人重轻

【原文】 古所称道人。以世所重者彼轻之。世所轻者彼重之故也。世所重者何。富贵也。世所轻者何。身心也。今与世同其重轻。是得为道人乎哉。

【译文】 古时候所说的“道人”,世间所重视的他轻视;世间所轻视的他重视。世间所重视的是什么呢?富贵了;世间所轻视的是什么呢?身心啊。今天与世间同样重视或轻视的人,还算得上是“道人”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4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50. 佛经不可不读

【原文】 予少时见前贤辟佛。主先入之言。作矮人之视。罔觉也。偶于戒坛经肆。请数卷经读之。始大惊曰。不读如是书。几虚度一生矣。今人乃有自少而壮而老而死不一过目者。可谓面宝山而不入者也。又一类。虽读之。不过采其辞。致以资谈柄。助笔势。自少而壮而老而死不一究其理者。可谓入宝山而不取者也。又一类。虽讨论。虽讲演。亦不过训字销文。争新竞高。自少而壮而老而死不一真修而实践者。可谓取其宝把玩之。赏鉴之。怀之。袖之而复弃之者也。虽然。一染识田。终成道种。是故佛经不可不读。

【译文】 我少年的时候见有前辈攻击佛教,就先入为主听信了前辈的言论,也就像矮人一样低看佛法,还不知错啊。后来偶然在戒坛或经书流通处,请得数卷佛经阅读,才大吃一惊说:“不读这样的书,几乎虚度一生啊!”现今有的人从少年到壮年到老年到死都没有读过佛经,可以比喻是见到宝山而不进入啊。又有一类人,虽然也读了佛经,不过是从里面采摘一些词句,作为闲谈的资料,或写文章的材料,这种人也是从少年到壮年到老年到死,都不深究其中的道理,可以比喻是进入宝山却不取宝物啊。还有一类人,虽然也讨论佛法,虽然也讲解演说,不过是在文字表面上研究,目的是争强好胜,这种人同样从少年到壮年到老年到死,没有一点真修实践,可以比喻是把得到的宝物当作好玩的东西,或者观赏品评,或者带在身上玩,最后玩够了扔在一边。尽管如此,八识田中沾染了一点点佛法,就能成为修道的种子,所以佛经不可不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4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上面漏掉的38:

38. 华严不如艮卦

【原文】 宋儒有言。读一部华严经。不如看一艮卦。此说高明者自知其谬。庸劣者遂信不疑。开邪见门。塞圆乘路。言不可不慎也。假令说读一部易经。不如看一艮卦。然且不可。况佛法耶。况佛法之华严耶。华严具无量门。诸大乘经。犹是华严无量门中之一门耳。华严。天王也。诸大乘经。侯封也。诸小乘经。侯封之附庸也。余可知矣。

【译文】 宋朝有读书人说:“读一部《华严经》,不如看一艮卦。”此种邪说对于高明的人自然知道他是荒谬的,而平庸的人就深信不疑了。打开邪见的门,堵塞成佛的路,这样的语言不可不慎重啊。假如说读一部《易经》,不如看一艮卦,这都不可以,何况佛法呢?更何况还是佛法中的《华严经》呢?《华严经》具备无量法门,所有大乘经典还是华严无量法门中的一门呢。《华严经》如同天王,其它大乘经典好比是诸侯,其它小乘经典就是诸侯的附属了。剩下的不说也知道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4 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上面不小心漏掉的39:

39. 韩淮阴

【原文】 淮阴佐汉灭楚。既王矣。召漂母与之千金。召辱己少年。亦与之千金。夫报恩者人情之常也。不报怨而反酬以恩。可谓有大人之量 君子长者之风矣。而卒不获以寿考终。千古而下。犹可扼腕。虽然。其故有二。一者仁有余而智不足。二者多杀人。不免于自杀。理固应然。无足怪者。

【译文】 汉王刘邦的大将韩信帮助刘邦灭掉楚霸王项羽,被封为淮阴王后,叫来穷困时给过自己一碗饭的洗衣老妇人,赠一千两黄金作为报答;又找来穷困时侮辱过自己的少年,也给他千金。能知恩报恩是人之常情了,不报仇反而给以恩惠,可算是大人大量,很有君子长者的风范啊。但是最后没有得到正常的善终,千年以后,还使人感到惋惜。当然,有两个原因,一是仁心有余而智慧不足;二是杀人太多,就难免自己被杀,因果道理本来就是这样,所以也不奇怪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4 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51. 萧妃

【原文】 武后效人彘杀王后等且死。誓愿生生世世己为猫。武为鼠。生扼其喉而啖其肉。至今猫鼠中尚有二人受生。虽报复百千万遍未已也。往时予作水陆斋。悯而荐之。只恐冤力深。荐力浅。未能遽释耳。古来类此者颇众。今人修善事。不辞多为津济可也。

【译文】 武则天效仿汉朝吕后用“人彘”的酷刑杀害王皇后等人,王临死前发誓“愿生生世世自己为猫,武后为老鼠,活生生掐老鼠喉咙而咬它的肉。”至今猫鼠中还有这二人在轮回,就算报复百千万遍也完不了。往常我做水陆法会,因怜悯而超荐它们,只恐它们冤业深重,我超荐的力量不够,不能很快就化解了。古往今来这样的情形很多,今天的人做佛事时,不忘多多救助它们就可以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4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52. 泰首座

【原文】 或谓。泰首座刻香坐脱。九峰不许。以不会石霜休去、歇去、寒灰枯木去等语也。而纸衣道者能去能来。将无会石霜意。而洞山亦不许者。何也。愚谓纸衣若果已出息不涉众缘。入息不居阴界。则去住自由。当与洞山作愚痴斋。把手共行。泰何可及。如或不然。未免是弄精魂汉。古人所谓鬼神活计者是也。而泰公却有真实定力。特其耽着静境。不解转身一句。二者病则均也。然纸衣虚心就洞山理会。而泰公奋然长往。自失大利。满招损。谦受益。学禅者宜知之。

【译文】 有人说:“泰首座就在一刻香的时间内坐脱立亡,九峰道虔禅师却不认可泰首座的境界。是因为泰首座不懂石霜庆诸禅师‘休去、歇去、寒灰枯木去’等语言了。而纸衣道者能来去自如,难道也是不懂石霜的意思吗?而洞山良价禅师也不认可纸衣道者的境界,为什么呢?”我认为纸衣道者若果然是已经能够随缘自在,那么去留自由,就应当与洞山共作“断弟子恋师情”的愚痴斋,同时一同离去,泰首座怎么比得了。如果做不到,未免就是个玩弄精魂的汉子,古人所说的装神弄鬼的勾当。不过泰公却有真实的定力,只是他贪恋那个境界,不懂得“转身”这句话的意思。二位的病症是一样的,但纸衣道者还能虚心向洞山请教。而泰公是很振奋的去了,再不回头,自己失掉了大利益。“满招损,谦受益。”学禅的人应该明白这个道理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4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53. 睡着白话解无梦时主人

【原文】 雪岩初问高峰。日间浩浩作得主么。次问。夜梦中作得主么。三问。正睡着无梦时。主人公在甚么处。今人便向第三问。以情识卜度。错了也。汝且日间作主不得。又何论最后极深深处。不如就初门著紧用心。以次理会去未晚。虽然。若于第三问了悟无疑。白日间夜梦中无不帖帖地矣。过量人前。又不可以格例拘也。

【译文】 元代雪岩祖钦禅师初问高峰原妙禅师:“白天吵吵闹闹能作主吗?”又问:“夜间睡梦中能作主吗?”再问:“沉睡中无梦时,主人公在哪里?”现在的人只注意第三问,用常情意识去猜测,错了啊。你白天都作不了主,又怎么谈得上最后最深的地方?不如先从第一问上用心下功夫,然后渐次深入也不晚。当然了,如果第三问没有疑惑,那白天夜间梦中没有不贴贴服服了。超常的人,又不必受常规约束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4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54. 布施

【原文】 庞居士以家财沉海。人谓。奚不布施。士云。吾多劫为布施所累。故沉之耳。愚人藉口。遂秘吝不施。不知居士为布施住相者解缚也。非以布施为不可也。万行有般若以为导。三轮空寂。虽终日施奚病焉。又凡夫胶著于布施。沉海之举。是并其布施而布施之也。是名大施。是名真施。是名无上施。安得谓居士不施。

【译文】 庞蕴居士将自己家的财产沉入海底。有人说:“怎么不布施给别人呢?”
庞居士说:“我多生累劫被布施所拖累,所以要沉掉。”愚蠢的人就以此为借口,于是吝惜不肯布施,却不知庞居士是为布施着相的人解除思想束缚啊,并不是真的不可以布施。一切修行方法都要有般若智慧作为导向,布施的人、所布施的对象、所布施的东西这三轮本来都是空,那么一天到晚都布施有什么问题啊?普通凡夫过于执着布施,沉海的行为,就是把“布施”的这个行为也布施掉了,这是大布施,是真正的布施,是没有比这更高的布施了。怎么能说庞居士不布施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4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55. 尚直尚理编

【原文】 国初空谷禅师。著尚直尚理二编。极谈儒释之际。其间力辨晦庵先生暗用佛法而明排之。愚意晦庵恐无此心。或是见解未到耳。何以知之。记少年曾看朱子语类。自云。昔于某老先生坐中。听一僧议论。心悦之。后进场屋。便写入卷中。试官被某哄动。遂中式。及见延平先生。方知有圣贤学问。以是知晦庵之学佛。不过如今人用资文笔而已。原不曾得佛深理。其排佛。是见解未到。空谷责之。似为太过。

【译文】 明代空谷景隆禅师著有《尚直》、《尚理》两篇著作。特别谈到儒佛的关系。其中着力辩驳宋朝理学家朱熹暗用佛法而表面排斥。我认为朱熹恐怕没有这个意思,或者见解不到吧。怎么知道呢?记得年少时曾经看过《朱子语类》,朱熹自述说:“以前在某位老先生主持的聚会中,听到一位僧人议论佛法,心中很欢喜。后来参加科考,就把僧人的议论写入答卷中,主考官被我的文章哄住了,于是考中。到后来见到了理学大师延平先生,才知道世间有圣贤学问。”所以知道朱熹的佛学水平,就像现在的人,把佛学用来丰富文章而已,实际上不懂得佛法的甚深义理。他排斥佛教,确实是见解未到,空谷指责他,似乎太过激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4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56. 戒杀

【原文】 天地生物以供人食。如种种谷。种种果。种种蔬菜。种种水陆珍味。而人又以智巧饼之。饵之。盐之。酢之。烹之。炮之。可谓千足万足。何苦复将同有血气。同有子母。同有知觉。觉痛觉痒。觉生觉死之物而杀食之。岂理也哉。寻常说。只要心好。不在斋素。嗟乎。戮其身而啖其肉。天下之言凶心。惨心。毒心。恶心。孰甚焉。好心当在何处。予昔作戒杀放生文劝世。而颇有翻刻此文。不下一二十本。善哉斯世。何幸犹有如是仁人君子在也。

【译文】 天地出产东西供人食用,如各种谷物,各种水果,各种蔬菜,各种水中陆地的珍奇美味。而人又凭自己的智巧把这些东西加工成美食,可以说要什么有什么了,何苦还要把同样有血气,同样有父母子女,同样有知觉,知痛知痒,觉生觉死的动物宰杀而吃掉!有这样的道理吗?常有人说:“只要心好,不在于吃不吃斋素。”可叹啊!屠杀众生的命而吃众生的肉,与天下所说的凶心,惨心,毒心,恶心相比,哪个重啊,好心在哪里呢?我以前曾写过《戒杀放生文》劝化世人,有不少翻印此文的,不少于一、二十种版本。好啊,在这个世间里,真幸运还有这样的仁人君子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2 00:14 , Processed in 0.270222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