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一家人

[大德开示]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话--星云大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说一件关于这种情形的故事:

    从前某地有一对非常悭贪的夫妇,家中有很充足的财产,可是邻近的公众事情,他悭吝得不助一文。和他人交际,一谈到花钱的就不来了,有钱赚的,则唯恐不能争先。

    这个夫妇的膝下,有一个女儿,视同儿子一般,其爱真如掌上明珠。虽是悭贪而吝啬的夫妇,但对女儿倒非常的溺爱。真是爱风有风,爱雨有雨,不论什么,都设法满足她的所愿,不让她感到生活有点痛苦。他们就是这样娇生惯养著女儿。

    世间上终是不如意的事居多,小女儿得病睡在床上了,为了爱女的病,找医生吃药固然不用说,凡做得到的都尽力而为,只要他做得到的都做了,可是都不见效,寿命终于到了将尽的时候,这是无法可挽回的。这时小姑娘也知道现在就等著最后的一口呼吸了。

    悭吝的夫妇,见到女儿将要断气,就靠近女儿的枕头说道:

  「你要什么东西吗?不管什么,只要你说了,爸妈就会买来给你。」

    她的父亲这样一讲,那个小姑娘即刻把消瘦的纤手,放在父亲的膝上。

  「你们没有一件不如我愿的养育我,我本可以心满意足,但是现在还有一个希望,只要这个满足,什么希望都没有了。」

  「是什么?你可以讲来听!」父母都这样恳切的问她。

  「那么,我就说了,在世的时候,你们一切的财宝都肯为我用,现在我要死了,有什么方法可以把那些财宝带一点走呢?」

    被这句话一问,夫妇明知不能带去,可是又不能明白的对她说,正在不知如何回答她好的时候,睡在床上的女儿容态渐渐地变了,她就这样的断了气。

    这对夫妇,想到无法回答女儿最后的问题,心头怀著无限的遗恨。他们很懊悔,为什么过去对于这个道理一点也不注意呢?因为不注意道理,所以在亲爱的女儿作最后要求时,弄得他们束手无策。如果平时听一点佛法,这次不是可以在女儿面前讲讲吗?可恨过去心中所想的只是钱,钱,储钱!其它什么都不知道,这是多么可悲的事!从此他们夫妇就发心参访高僧学道,好似重生了一般,以后就成了一个大慈善家。

    这个小姑娘,就是以童女身向父母说法,确可看为是观世音菩萨的化现。

    在《法华经》中的第二十七品,记载著妙庄严王的太子净藏、净眼二人,劝父母进入佛道,以童男童女为缘,使父母发菩提心,这些例子实在不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显 益-三十三身(八部身、执金刚身)

    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

    前面讲的是为人界的说法,从这里是为龙伽罗部的现身说法。天龙八部,又叫做八部龙神,因为天龙在八部众中居于首位。八部:一、天,二、龙,三、夜叉,四、乾闼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睺罗伽。现在一一的解释如下:

    一、「天」,是「提婆」的音译,有欲界的六天,及色界无色界等诸天。
    在《法华论》中说:「清净光洁,最尊最胜,故名为天。」这是对于帝释、自在天、毗沙门天以外诸天部乐界的总称。

    二、「龙」,梵语「那伽」,是禽类的水属之王。龙身到处隐显自在,在《法华经》中列有八大龙王之名。

    三、「夜叉」,这是勇健鬼,暴恶鬼,能飞行空中的鬼类。

    四、「乾闼婆」,梵语是「彦闼缚」,译有「寻香」、「食香」、「嗅香」、「香神」的多种不同,以香为食,侍奉帝释而司奏伎乐,常在须弥山之南,金刚窟中,能飞行虚空。

    五、「阿修罗」,正音应读为「阿素洛」,译为「非天」,其果报似天而非天之义。是鬼神的一类,也译为「无端正」,男丑女端正之义,又译为「无酒」,因为宿世好酒,而不能随顺己意,故持不饮酒戒。阿修罗,很多地方都略称修罗。
    修罗在前世虽然也修五戒十善,可是他有我慢胜他之心,猜忌之念甚盛,死了以后即是阿修罗,与忉利天互相憎嫉,故恒有战斗,常受三时铜镬、剑戟等苦。
    世俗容易发怒的人,称为燃烧著修罗的瞋火,就是从这里而来,修罗不一定要说住在天上,人间到处都有修罗。

    六、「迦楼罗」,是印度神话中的怪鸟,梵音叫「揭路荼」,译为「金翅鸟」或「妙翅鸟」;又称为「迦楼罗王」,即是一切鸟类之王。住在须弥山北方大铁树间,翅翼金色,两翼之端相距,三百三十六万里。日日巡视须弥四天下,捕龙而食。头上挂有如意珠,常从口中吐大火焰,所以又有名字叫做「迦楼罗炎」。

    七、「紧那罗」,梵音的正音是Kililmara,译为「疑人」,或「疑神」,因人形而头上有一角,人见之常疑为似人或非人,故得此名。乃帝释的乐神,能以歌舞侍奉帝释,其形象稍似马首人身,人首鸟身。

    八、「摩睺罗伽」,正音是「牟呼洛迦」,译为「大腹行」或「蟒神」,是人形蛇首。

    天龙八部,已如上述。这些本来都是出于印度的神话,因为印度人在释尊未诞生前,均以这些为信仰的对象,所以,释尊成道后,观机说法,随缘摄化,一切恶魔、神、鬼、天将,佛教之中无不包容,因而给他们一个进入真正大道的机会。
 
  「人非人等」这句,是总称这个八众。八部众中,有似人而又不是人的如紧那罗、摩罗伽,有完全不是人的如龙等,所以说人非人等。

    以上所说,正是显示山河大地,有情无情,无论那一个,都是观世音菩萨普门示现教化的对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应以执金刚神得度者,即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

  「执金刚神」,梵语是「跋阇罗波腻」。「跋阇罗」译为「金刚」,「波腻」译为「手」。因为手执金刚杵,所以叫「执金刚神」;或者称「金刚密迳天」、「金刚手」、「金刚力士」等;因为统领五百夜叉,所以又叫「金刚夜叉」。

    这可称为佛教守护的神,在寺院大门旁供奉的有两个王,右是金刚神,左是密迹力士;右面表示的是善,左面表示的是断惑。所以右面的是开著口成为阿字,左面的是闭口成为吽字。这个叫做阿吽二将。其实是一王的变化,二王实在是一体。

    总而言之,是观世音菩萨现这个神的相而来说法之意。「金刚」,是坚固之义,如果以这个坚固,断惑生善,则精神一到,何事不成?任他如何的困难,金刚坚固之力也能打破。

  「执金刚」,不外是表示人格的坚忍不拔。

    以上是观世音菩萨著名的三十三身、十九说法,到这里已讲完。三十三身从第一现佛身,到最后现执金刚神身,有三十三身,分为十九次说法。其实,照理讲并不限于三十三身,三十三身是指的无尽的意义。三十三身,十九说法,现在列为图表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三十三身,十九说法,即如以上所说。

    在前面已经讲过了,三十三身是指的多数,并非单指这三十三身。我们不妨看为宇宙一切的事相能启发我们生起大慈悲、大智能、大勇猛心的,皆是观世音菩萨的示现。

    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

    前面从现佛身到现执金刚神身,是示现观世音菩萨各各不同的现身,那个叫别答,这段是总答。释尊总答道:「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成就像前面示现的大功德,现种种的形,游诸十方世界,度脱一切众生。」

  「三十三身」,是示现无量数。就这段文的「以种种形」一句亦可明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本来,观世音菩萨的本地,早为正法明如来,法身遍满在三千大千世界之中。本来早已成佛的观世音,应众生之念,分身化现,因为是处处身,所以处处现。恰如天空一轮明月,万水万现。这即是说不光是三十三身,不光是十九说法,观世音菩萨可以现几千几百亿万的身,可以说几千几百亿万的法。《金光明经》中说:「佛之真法身,犹如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日。」这个就叫做:「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显 益-璎珞供养

    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是故」,是承上起下之词,观世音菩萨因为有如上的种种功德,所以释尊劝众生应该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如前面所说的这个「一心」最为重要。

    如果不是一心,则精神散漫,不能够得菩萨十分的功德;心若专意,则精神集中,所求无有不应。

    这个「一心」,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心,如果口常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意常思想观世音菩萨的慈悲,身常具有恭敬礼拜的诚意,则我们的身口意三业,和观世音菩萨的身口意三业一致。把潜在我们心里头的观世音菩萨唤起来,我们的心和观世音菩萨的心合一,把这个心,作为供养。

  「供养」,供给资养之义,这里面包含有种种的法,现在要说的是三业供养。在《法华文句》中说:身业供养是礼拜,口业供养是称赞,意业供养是观想相好。在《大同经》中又分为理供养与事供养。会其理而证入的叫理供养,供香花果品等叫事供养。理与事,事与理,圆融无碍,如果心会其理,则身现其事;如果身现其事,则心会其理;理与事一致,心与身一如,方俱恭敬诚意之义。

    其次来解释「观世音菩萨摩诃萨」,「摩诃」是「大」之义,所以又称观世音菩萨为大菩萨。「怖畏」,就是非常恐怖畏惧。「急难」就是一种最难以应付的困难。如果我们处于怖畏的时候,陷于困难的地方,在进退维谷的状态之下,此观世音菩萨,就能给我们无畏,所以在此娑婆世界,又称之为「施无畏者」。

    实际上,我们所住的这个娑婆世界,怖畏急难充满其中,在这怖畏很多的世间中,使我们得到一点安心,皆是观世音菩萨所赐。《大佛顶首楞严经》中观世音菩萨对世尊说:

  「世尊!我复以此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悲仰故,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

    这十四种无畏之中,最重要的还是以大智能、大慈悲、大勇猛之德,作一切事。若能如此,即可得到泰然不畏了。

    若以智能,体得诸法实相的道理;在慈悲上,有自他平等的博爱;在勇猛上,有战胜任何困难的精神;有这种觉悟,在世间上,就没有怖畏了。观世音菩萨能使众生得到这个安定,故称「施无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里说施,分有三种:

    1.财施--施有形的物质。
    2.法施--施无形的真理。
    3.无畏施--使令物质上、精神上,有所安心,没有恐怖。

    不论财施、法施,均不能离开无畏而能达到目的。

    观世音菩萨以此无畏布施,能使我们安心立命,故此应一心供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

    无尽意菩萨听到上面所说的观世音菩萨的广大功德,因此向世尊说:「我应当要供养观世音菩萨」,说后,即从头上解下价值高贵镶著宝石的璎珞,奉呈给观世音菩萨,说道:「仁者!愿你受此法施!」

  「璎珞」,是印度的严身装饰品。头上的叫璎,身上的叫珞,质量依身分而有种种不同。根据这种风俗,佛菩萨也用它来庄严。

    但从这段经文的理上去观察,并不是指有形的金银而镂刻的宝石,无尽意菩萨,累劫聚集了无尽的功德,严饰无尽意身上的璎珞,不过取来譬喻罢了。

    所以,无尽意菩萨把璎珞呈奉给观世音菩萨,并不是有形的财施,而是无形的法施,故经中称法施,珍宝璎珞在佛经中常以璎珞譬喻功德;《本业璎珞经》说:

  「光为百万阿僧只功德;璎珞为光,严饰佛身。」

    又说:「一切菩萨,以功德璎珞,庄严菩萨二种法身。」

    两种法身,即是理法身与智法身。智法身,依修行之力,而磨炼出来的觉悟;理法身是本来具有的那个真如的性德。真如之德,虽然人人本具,个个不无,但不修持,即不能证得。依性起修所得的,是智法身。

    理法身,本来是觉,即所谓本觉,但是本觉的光隐藏著,若以修行之力,即得始觉;智法身,即是始觉所得。然若证觉到始本不二,理智一如,二种法身就合而为一了。现在无尽意代表无尽的智能,观世音显示广大的慈悲,所以,以积聚无尽智能方便的功德,更显现供养给广大无边的慈悲;也就是以无尽意的智能回向给大慈悲的观世音。

  「仁者」,是大悲万行者,即所谓菩萨,此处就是指的观世音。

    这里无尽意以璎珞供养的一节,《维摩经》是这部〈普门品〉的注脚。维摩的不思议解脱,就是观世音的妙智力,就是观世音的现居士身而为说法。这一节和《维摩经》第四〈菩萨品〉终了时,善德长者以璎珞奉给维摩居士,完全一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维摩经》中善德的一章,维摩诘是长者善德的对手,有一次善德长者家中,设七施会供养一切沙门、婆罗门及诸外道、贫穷、下贱、孤独、乞人,此是财施;维摩即向善德长者大大开示法施的利益,善德长者听时心生清净,无量欢喜,即解价值百千两金的宝珠璎珞奉于维摩,表示以离财欲,喜乐法施的大利益。

    在这部〈普门品〉中,无尽意供养的一节,观世音菩萨开大悲门,以示大法施,所以无尽意遂生感谢之心,将自己有形的宝珠璎珞,奉于观世音。这个璎珞如前面所说,应该看为累积的功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无尽意复白观世音菩萨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

    无尽意菩萨诚心诚意的特以璎珞赠给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不肯接受,为什么不肯接受呢?因为一般人的希望是财宝,是名誉,这里观世音菩萨不肯接受,一方面就是表示不贪。这个宝,观世音菩萨实在没有求的必要。从观世音菩萨这方面来看,他具有无量无边的功德,那个璎珞的功德,早已严饰其身。在人分上的这一方面来看,无论谁都持有无价的佛性之宝,并没有什么与和受可说,在绝对平等一如的境界上看,是没有什么相对的憎爱取舍可说,因为显示此理,所以不肯接受。

    因此,无尽意再奉上说:「为了怜愍我等故,还是请你接受下来吧!」从我与他分别相对的境地来看,观世音菩萨不需要也未可知,可是为了怜愍一切众生还是请他受之,他也因此才肯接受。

    佛教的教义,是破除相对差别的有,是因缘所生的假谛,由假谛而进入绝对平等的空谛,再从那个空谛,进入诸法实相的中谛。从有进到空是智能门,从空入于有是慈悲门,以智能不受这个,所以为了众生恳请而受是显示慈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6 19:05 , Processed in 0.235661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