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一剑

[大德开示] 《宗镜录略讲》第一集 南怀瑾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4-27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因果与般若

  今所论因果者,唯以实相为因,还用实相为果。但了平等一心故,终不作前后同时之见。若能如是信入一心,皆成圆因妙果。
  永明寿禅师写这本书,集中了佛教经律论的精华。他说我现在所讲的因果以实相为因。实相无相,实相是什么?前面讲“般若无生之旨“,我们始终不把般若翻成中文,中文意思是智慧,实际上智慧二字的含义不足以代表般若,般若有三重、五重意义:第一重意义是实相般若;第二重是境界般若;第三重是文字般若;第四重是眷属般若;第五重是方便般若。古德对般若有几个不同的归类,观照般若也包括在内。
  换句话说,真有智慧的人一动,原则上五个意义都出来了,五、五二十五,变化百千万亿,这叫般若智慧。实相,明心见性,悟道是证得实相之体,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是实相般若。同时般若也可有境界,一般人打坐,哟!我还在空的境界里,又想把境界空掉?他忘记了般若(智慧)到了,是有境界,有你的意境,为什么要把意境空掉?经常有人以为入定是什么都不知道,那你去学死,不要学入定,对佛学都没有搞通。定修得好自然有文字,文字并不一定是诗文作得好,而是真善美,那个美的境界就出来了。心境宽了,布施持戒,对人一切慈爱都来了,这些都是它的眷属,附带的都来了,方便般若,讲话等方法多得很,自然出来了。
  般若包括五般若或三般若、二般若几种的分类。因果以实相为因,用文字答复,实相是空相,就是禅宗六祖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至于六祖师兄神秀说的偈子“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也对,那是观照般若,不完全错。六祖认为他错了,是说同实相般若不相干。六祖“本来无一物”就是空而不空。
  讲禅学的人一提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拿六祖的偈子打人,对不对呢?六祖只讲了一面,你不要被他瞒过去。那个时候他是讲这一面,但是只悟一半,没有大悟,是偏空之果,后来大悟还有偈子。后来的黄龙死心禅师悟道作了首偈子幽默六祖:
           六祖当年不丈夫,请人书壁已糊涂。
           分明有偈言无物,却受他家衣钵盂。
  自己不会写字请人代笔,不是讲“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吗?文字是有物嘛!结果还接受人家的衣钵,还分明是有物嘛!一语双关,很妙!
  讲实相的道理,“实相为因,还用实相为果。”这中间告诉我们,真的了了,“平等一心故,终不作前后同时之见。”没有时间、空间的分别观念,不是唯物思想的断见,绝对的空灵,我们只好加个字:空灵了。这个是平等一心,所以真到了明心见性的境界,看一切众生没有不慈爱的、没有怨亲不平等的。“终不作前后同时之见”,因果同时、先因后果的观念都错了,你们研究佛学教理的,对这个理要多研究龙树菩萨的《中论》,非前后际,非同时。他说,假使有人真相信、真了解绝对唯心的道理,那包你成佛--“皆成圆因妙果。”
 楼主| 发表于 2011-4-27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章 命河推出因果浪

  如《贤劫定意经》云:指长吉祥,见者悦然,无不吉利,此者皆是一心之报。又云:其演光明,无所不照,多所安隐,是一心报。又云:威光巍巍,无见顶相,是一心报。
  永明寿禅师引用佛经说明,大藏经有一本经叫《贤劫定意经》。我们这个劫数叫圣贤劫,有一千位佛出世,釋迦牟尼佛是第四位,弥勒佛第五位,下一次算不定你们哪一位是第六位。《贤劫定意经》里说:“指长吉祥”,成了佛的人功德圆满当教主,有三十二种与常人不同的相,有八十种随行好。佛的手指特别长,指头均匀非常漂亮,当然不是长臂罗汉,长臂罗汉是异相,也不是瘦子的手指象筷子不好看。为什么有些佛像把佛的手印画的如莲花?姿态很美,圆满吉祥,指头放光,使人看见其指而生欢喜心。见到佛的相,心中安祥得大吉利。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相?皆是前生心地果报来的。
  我们这个身体叫报身,这一生为什么多灾多难多病苦?前生自己造的业,今生受此报。你看看有些人的相,让人一看就喜欢,也讲不出来为什么喜欢他。他口袋有两毛钱你喜欢?不是的。有些人对人特别好,怎么好都令人讨厌,都想躲开他,不愿意亲近他。这都是前生多劫之报,心地法门的报应。
  我们有很多同学一天到晚吊着脸,好像可以吊十八个夜壶,这样一来搞得来生猪看到你都要躲掉,何况人!我经常叫他们多笑一点,多点笑容多好呢!虽然人家不理你也好看嘛!那个脸吊下来很难受啊!所以为了修行必须买面镜子。
  佛的“指长吉祥”,见者“无不吉利”,为什么得如此果报?“皆是一心之报。”经典又说“其演光明”,身体放光,受他光芒照射,有烦恼的一念他,心里安祥了。有痛苦的一见到他,痛苦放下了,“是一心报。”也是他过去对人的心地果报。
  拿西方文化讲,爱心就是佛家讲的慈悲,也同中国人讲仁慈的道理一样。许多搞佛学的人没有文化基础,找佛经辩驳西方人讲受心是不对的,说爱是业,打击爱心的不对。佛教刊物有很多这种幼稚的东西,被人笑死!他不知道西方文化讲的爱心虽然名称不同,其实就是中国人所讲的仁慈。
  所以,注意啊!这也是一字之差五百世野狐身!你到西方文化讲到“慈悲”,只好用“爱心”来表达,你另创慈悲,人家不懂意思。文字般若不够,方便般若也不懂,不知道人类文化演变,这么写文章岂不是防碍了慧命?
  佛经又说“威光巍巍,无见顶相,是一心报。”年轻时看佛经看到佛的三十二相之一如“无见顶相”,越想越奇怪,世界上的人,看不到头顶,一定跟水桶一样,你说好看吗?三十二相,如果我成佛只要三十一相,这一相我不要(众笑)。
  实则,这是形容高不可攀啊!把它翻译成“无见顶相”,有人想不通!那样佛像头成了什么样呢?“无见顶相”,仰之弥高,一看肃然起敬,也是一心之报。
  这是永明寿禅师引用佛经说相好的果报、现象的果报、生命的果报,都是自己前生行为的因果来的。
  接着继续四十二卷,正式讨论因果问题。上次未加分段,现在补充说明。从开头到“悉昧般若无生之旨”,是一个大段落。从“今所论因果者,唯以实相为因,还用实相为果”开始,则讲唯心因果。“指长吉祥,见者悦然,无不吉利,此者皆是一心之报。”又云“其演光明,无所不照,多所安隐,是一心报。”这段就是说成就佛果的报身,色身光明,甚至放光照见一切。这是什么果报呢?就是心地永远在善良的境界中,是多生累劫修持所得的果报。又云:“威光巍巍,无见顶相,是一心报。”其意同前。现在继续讲《华手经》的经偈。
 楼主| 发表于 2011-4-27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梦幻非无

  《华手经》偈云:汝等观是心,念念常生灭;如幻无所有,而能得大报。
  严重的问题来了,这可以说是因果报应的哲学问题。真正的佛法讲一切果报是唯心所造,无主宰、非自然,每一位众生都是唯心,心物一元的心。《华手经》偈首先指出我们思想、感觉、知觉的心念是生灭的心,象电一样,它一下一下跳动,跳动以后没有了。
  譬如,我们都能体会到自己,从早到晚的思想、念头,都不能永恒存在,一直生灭不停,象海上的波浪,象电光、象风吹,随生随灭。它是如幻的,佛经就常用“如梦如幻”来形容。幻就象幻灯一样,如同电影影像一般;但是要注意,研究佛学看到“如梦如幻”很容易犯一个错误的观念,把“如梦如幻”当成没有。“如梦如幻”并非没有,幻象来时,或当人在梦境中时,的确是有,不过,不是永恒不变的存在。
  譬如,中国文学受佛学影响,经常用一句话:“人生如梦”。不错,人生是如梦,但是梦也是人生。我们在刹那之间做一个梦,有时几十年的生活都反映在梦中。象有名的“黄梁梦”,是中国佛道两家的名人吕纯阳得道以前做的梦,他梦到自己考功名、中状元、出将入相,四十年功名宝贵、家庭儿女样样圆满,最后犯罪被杀头,头一砍醒了。醒后看到旁边有个老头在煮饭,饭还没有熟呢!四十年中一顿饭还没熟,形容人生的短暂。因此吕纯阳到这个就修道去了。
  实际上一个梦几十年在一顿饭里还太长,真正的梦再长没有超过五分钟的。有些梦从年轻梦到老,经历很多事,其实没有超过五分钟。梦中的时间与现实生活的时间是相对的,证明一切时间都是唯心相对。人生如梦,梦也是人生。活到八十岁的人回头看过去的八十年,仿佛昨日的事。我经常说走路可以看到人生,爬山走路看前面还有那么远,回头看看走过的路,很短,人生就是这么一回事。
  生灭当中是有,但它不是永恒的存在,这个地方要细细地体会。念念是生灭,但是能够使你的念头发动、跳动的那个东西,它不生不灭。因此,我们晓得“汝等观是心,念念常生灭;如幻无所有”,它本来是空的,“而能得大报”,为什么最后要受大果报?不要认为念头空,无所谓,想一想没有关系。真正了解佛法的人,单独一个人坐在房间,或坐在高山顶上四顾无人,一个念头都不敢乱想乱动,一想,因果历然
  所以中国文化儒家曾子的《大学》讲“慎独”,单独一个人要小心谨慎,连念头都不敢随便,乃至曾子引用“十目所视,十手所指”,有这样严重,所谓“戒慎恐惧”也是同样的道理。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讲心的力量,成了因果有这样厉害。从现代科学的层面来说,如果这个理论成立,并且能够证明心力之强,那么,把心力用到善业上,或用到其它方面,它有无比的功能。
  所以,看佛经看到生灭法、如梦如幻,马上把它们打入空的观念是错误的。生灭法,如梦如幻。将来或可证明心的功能有无比强大的力量,甚至超越宇宙的力量。今后人类的文化会慢慢向这个方向去摸索,其实,现在已经在开始探索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4-27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唯心缘起

  这是《宗镜录》引用佛经的话。接着又续引《华手经》的偈子:
  又偈云:是心不在缘,亦不离众缘,非有亦非无,而能起大果。
  心在在缘,什么缘?老子有句名言讲的很对:“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一个人没有看到过那个东西,没有习惯,心里不会乱。物质文明愈发达,人类的欲望愈高。换句话说,物质文明愈发达,犯罪的行为愈复杂,犯罪的因果也越来越错综复杂,这是当然的,因为是外缘所引起的。老子这种思想说明外缘的可怕,儒家、道家都一样,曾子也知道外缘的可怕,所以有“慎独”的说法。
  我们的心本来是依外境而引起,譬如我们当年晚看书是点一盏青油洒,后来用洋油为已经相当奢华了,现在离开电灯不能过活了。当年出门走路、坐牛车也很好,拿把草扇扇凉,凉风习习,无比的舒服,现在好像离开冷气不能生活。这些心理状况的变化,都是外缘所引起的。但是,当外缘引起这心的功能,它的作用并不在上缘的上面,而是内在的、唯心的,所以说“是心不在缘,亦不离众缘。”
  简单地说,外境可以影响心理,心理也可以造成外境,心理因缘很难说一定属于哪一方面。所以此心与因缘的关系不能说没有,是有。当你被外缘一引,它是起作用,不是空的,是有。当这个缘过了,好像没有,实际上还是有。譬如做一件事做过就忘了,尤其年纪大的人,几十前做过的事自己想不起来,没有了?不会的。我告诉你,到了什么时候想起来?快死的时候。为什么?因为心理的反应有一个特殊的作用,几十年前的事象放电影一样,很快回转来,都会再想起来。
  非有亦非无,而能起大果。
 楼主| 发表于 2011-4-27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心的变形

  《显扬论》颂云:由彼心果故,生已自然灭,后变异可得,念念灭应知。
  心理的状况,一生一灭一生一灭地跳动,这是心的功能所显出来的成果,即所谓过去生种子识所带来心的果,后天的教育只能稍稍影响它一点,很难有大的变化。“心果”,只管这个阶段,“生已”,便自然灭去了。生出来又变灭,灭去并不是没有,那个功能、那个影响还是在,当然现代科学还很难证明。
  有一点大家要小心,虽然现在科学知识进步到这个程度,有许多足以被我们证明是不错的,但如果认为科学是定论,常常会闹笑话。所以大家研究佛学著作,尽量少引用科学,非常重要,因为一引用科学,很可能三年以后,定理整个被推翻,你那篇论文因引用错误而整个失去价值。
  如拿光学来说明,譬如人在这里,两个钟头以后离开,在七小时以内照相,每个座位都可以照出每个人的影子。也就是说,生灭早过去了,人也早离开了,那个影像的功能都还在。现在科学只能到这个程度。如果拿哲学、佛学道理讲,这个影像不只七天,一直还在,但存在的是影像,影像则随时间而不停在变异,早已不是你原来的那个形态,由你原来那个功能发出来的形态,变异、变去了,变去了不是没有,而是变另一个形态,所以说“后变异可得”。
  所以,尽管我们随便一个思想、行为生灭马上过去了,它的后果的功能依然存在。在念念的生灭上,我们应该知道这个道理,思想、起心动念要特别注意关照自己,非常可怕的。我们常常在现实生活看到,一个人动了杀机想害人杀人,立刻气色就变了,如果当时把血抽出来验,血液变蓝,有毒。当然太高兴,血液的糖份就特别多,也是有问题,过份的都不对。所以心性修养与生理的关系有这样复杂的关系。这些都是借用现代科学上、医学上一点点道理说明这个东西。现在再说《显扬论》。
  论曰:彼一切行是心果故,其性才生,离灭因缘,自然灭坏,又复后时变异可得,当知诸行皆刹那灭。
  这道理怎么说呢?我们一切行为,佛法说的“行”字,在五阴中是行阴,阴也有翻成五蕴皆空的蕴,不管是阴或蕴,都有念藏的意思。行是功能,永远在动,象地球物理一样,永远转动。等于大家静坐,想一下把心念静下来做不到,做不到也不要着急,因为心理与生理功能这个机器永远在动,要慢慢地沉静下来,这就叫工夫,所谓工夫是时间的累积。此外,我们心理的思想活动也是一咱行。
  前几天跟女同学讲笑话,我说:“你们女同学真是讨厌,手始终要动。”女孩子打电话,手喜欢摸电话线,再不然,一边讲话一边这里摸摸,那里动动的,不然无意地摸摸衣服、扯扯头发,象这些无意的动作就是行阴。当然不是天下女孩子都是这样,也有很庄重的。象这样习惯性,也不是一生的事,可以看出她前生的业力来的。有些同学没有这个动作,有些就特别厉害,叫她不要动了,讲着讲着又摸起来了,这个下意识的动作,就属于行阴,是前生心理习惯带来的果报,当然它是生灭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4-27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明缘行

  “其性才生,离灭因缘”,譬如动一个东西,摸一下,等一下就没有了,念头又跳动过去了。再举一个明显的道理,有人讲话喜欢摸衣服,有人喜欢抠鼻子,有人喜欢摸头发,每个人都有特殊的表演。有些人一讲话就抠,你问他怎么了?他抠大指头,问他为什么抠?他说没有啊!等于骂人骂惯了,问他为什么骂人?他又一声:“他妈的!我没有啊!”象这些地方,就是“离灭因缘”,他不知道自己当下言行是怎么回事。注意啊!这个行阴就是业果。
  所以业果在什么地方看出来?就在这些中间,只是自己不知道,它就是一股力量,促使你人生的形态自然会向这里走。譬如有人讲话、动作特别啰嗦,叫他简化一点,是是,然后又讲一大堆。叫他说结论,是是,就是结不了论,真是没办法。行阴、业力的果报,在这个地方就是始终转不过来。真正学佛修行是要注意这些地方,千万不要认为盘腿打坐念佛就叫修行。
  打起坐来念佛时很好,下坐以后,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好讨厌……阿弥陀佛……”象这样念佛,你念再多也没有用。没有把那个东西转过来就往生西方?往北方也去不了。你那个行阴没有改正方向,加强动力,就象要开车往西方,结果却向东方走,乃至于向下方走。向东方走还好,有个琉璃世界。
  真正的修行人要确实反省的是行阴,结果我们硬是转不过来。我经常笑自己,人家讲不对了,我眼睛一瞪:“你干什么的?”真对不起,习惯动辄训人,那个就来了,毛病大这是行阴的力量。所以“其性才生,离灭因缘”,看起来才生起,自然灭了,过去了、没有了。但是要注意后面一句:“自然灭坏,又复后时变异可得”,它是变异的,怎么说?比方我们刚才举的例子,有时习惯讲人不对了,头脑就烦起来了:“怎么那么讨厌,那么笨呢?”这也是行阴的毛病!对不起。
  “当知诸行皆刹那灭”。佛学中对刹那有两种说法,有说这么一弹指有二十个刹那,有说六十刹那,管它多少刹那,反正刹那是很快的。我们的心理作用刹那、刹那跳动,现在是刹那生灭、生灭,那个能够生灭的功能,就象流水一样永远在行,你看流水就知道行阴。一条河流前一个浪头早过去了,后一个浪头接上来,中间在生灭,可见它这股力量是一条河流,我们的心理状况也是这样。
  云何应知诸行是心果耶?颂曰:心熏习增上,定转变自在,影像生道理,及三种圣教。
  “云何应知诸行是心果耶?”我们晓得一切因果都是唯心,怎么样可以知道呢?刚才我表达得不好,但是我也只有这么大的本事,把行阴说明到这个程度。这个行阴为什么都是心的果呢?
  “颂曰”这是永明寿禅师摘录《显扬论》中的原文。他说我们讨论心的行阴、心的果,这其中与唯识有关。我们的心是熏习的增上。“心熏习增上”这句话讨论起来真要命,佛学最难懂的是“业”,业很难解释,翻成中文是孤卧孽子、冤孽的“孽”。善、恶、无记都是这个业,拿现在的术语讲是一种力量,无形的一条绳子,一个动力、功能。业也翻成“习气”,习气是中国文化的讲法,我们习惯性构成一个气,这个气当然不是呼吸的气,也不是空气的气。气是一股力量。比方刚才有些人许多无意的动作:抓抓头、摸摸鼻子,打电话摸电线、拿东西,这是习惯,习惯形成力量,很难把它转变过来。人有许多生来的习惯很难改变,有些同学说笑话,某某同学前世大概是女人,好多动作女性化,有些女同学前生是男人,好多动作男性化。这个笑话说明什么呢?业力、种子,过去带来的习惯甚难调伏。(这里所说的过去是讲前生,看不见的那一生。)
  “熏”,熏腊肉,熏鱼一样,香烟抽久了指头发黄,熏出来的。佛像前点香,熏久了变黑。菩萨不好做,做菩萨一脸都被熏黑。熏习这个名词有二个说明:慢慢熏变成了习惯,过去的种子熏习惯了变异成现在的行为,变中有异,与过去生不一样。讲过去世、现在世太难啦!我们小时候都喜欢研究自己,再不然嘛,找个对象来研究。小时候在一起都晓得他的习惯,长大了,有些大学毕业、有些当博士、乃至在社会有事业成就,他童年的习惯还在,因为他那个种子熏习变成现行。现行呢?变了一个样子还是那个习惯,现行变成未来的种子,这是熏习来的。
  还有另一种情况,是由于教育的环境。很多青年人到国外待久了回来,讲话“耶、耶!”我说:“耶个什么?是就是。”但他是有意的吗?他是无意的,习惯了,这也是熏习来的。外文搞好了,三言两语夹两句外文并不稀奇,讲惯了。
  所以,说种子熏现行,现行变种子。这个心的作用接受了外境,慢慢熏习要以增加。要什么时候转变呢?大家学佛打坐修定,只有真正得定的人才转得了这个习气,才能把这个熏习转了,定到最高处才得自在,象观自在菩萨一样,才可以自由自在。
  反而言之,普通人、不修道的人、不学佛的人,他已熏习的坏习惯,久了以后,凡夫也很自在,自在就任性,爱怎么样就怎么样,“你要我转变办不到,我习惯了。”就是这个样子,这是凡夫的自在。你说:“你改一改好不好?”“好。”过一会儿一忘记,老毛病又犯了。菩萨自在,凡夫也自在,两种自在方向不同。凡夫变成定业,修道的人变成定的功德。其定一也,定的作用一样,一个是向造业的路上走,一个是向升华的路上走,定的功能如此。定就是确定、固定、变不了谓之定。
  所以学佛为什么叫你念佛、打坐?搞修养的人总有种好的方法让你练习。天天念佛打坐不过在熏习而已!以为自己打坐做功夫有道,那还差远了。大家都在熏习,向好的路上慢慢练习久了变成定心,固定那个形态,把变异变成不变异,不追随外境转,那才能转变,“定转变自在”。
  譬如有朋友告诉我:“某人学佛那么多年,年纪又大,脾气还是一样坏噢!”我说:“他佛也念得好,脾气也发得大,对啊!同我一样。”这有什么用?没有用。修持尽管修,坏的业力同你并驾齐驱,念佛这一念的定有没有转变熏习的习气,我告诉你,据我所知没有用,当然还有许多非我所知的。所以要深入了解这个道理,打坐也好、念佛也好、修密宗也好,熏习增上,你可以自我检查,“定转变自在”。
  “影像生道理”,什么叫影像生道理?人生一切的遭遇,是自己过去的因果所发生的一个影像而已。以这个道理来讲,我们今天活着,几十年人生,自己所遭遇的一切,怎么样长大、怎么样受教育、怎么样成家,这些不过是第二重生命的反映。第一重生命的反映是过去力量带来的影像。懂了这个影像,在这个中间要找出那个原理。所以,真正研究佛法,在现实人生中,透过这个现象找出它的原理,而形成三种圣教,圣教就是佛的遗教大乘、中乘、小乘三种,下面是解释这些道理的。“心熏习增上,定转变自在,影像生道理,及三种圣教。”这四句偈含意很多,包含一切唯心业果的纲要。
  论曰:由道理及圣教,证知诸行是心果性,道理者,谓善不善法,熏习于心,由习气增上力故,故行得生。
  由上面“影像生道理,及三种圣教”,我们得以知道这个唯心业果的原理,然后还要去求证知。用什么玉证?上面一句话“定转变自在”,靠定心去求“证知诸行是心果性”,定这里面也已包含了戒。诸行,指我们一切心念思想习惯,乃至一切行为的习惯,诸行是心的果性,都是本性心的功能所带来的种子、成果,所呈现的性格。所以每个人个性不同,乃至兄弟姊妹那么亲近,彼此个性却绝对不同。一个喜欢玩弄聪明的人,你叫他规矩一点,做不到;一个笨的人,叫他稍稍学聪明一点,不行;有些讲话慢的,快一点好不好,改变不了,有些讲话快的慢不了,没有办法改变。
  现代人喜欢讲禅宗,禅宗不是“青蛙跳下水,噗通”一下就开悟了,不是那么容易啊!真的禅宗是转变你的心性。所以黄檗禅师说,真正悟了道的人自己晓得:“不异旧时人,只异旧时行履处。”
  人还是这个人,你自己的心性自己晓得突然转变。一个懦弱的人变得坚强;一个讲话啰嗦的人变得简单扼要。如果这些动作都没有运气,你说悟了,那是“误”了,聪明反被聪明误。那一点理悟到没有用,要心性的转变,这是禅宗的真义。所以达摩祖师注重行,要行到,不是理到,聪明一点的人理都会到。
  什么叫“道理”?简单地说,善,不善(就是恶),两者对立,中间不善不恶叫无记,我们心理的行为经常在这三种状态。大家反省看看,思想不是向好的想,就是向坏的想,你说什么都不想,象有些人站在那里愣了半天愣住了,那叫无记。无记是什么?你看嘛!有两个朋友,一个牛、一个猪,就经常在这里头享受--无记。注意哦!打坐修道的人经常把在无记中当成定了。所以要特别小心,不要把无记状态当成入定,那是很严重的事,千万小心!
  道理就是这三样:善、不善、不善也不恶(停留在呆呆的状态)。换言之,从这里你要知道,心理的行为是两个相对的状态,没有中间,不善就是恶,中间那个不善不恶的好像平行在走,那是在小昏迷、不清醒的状态。一清醒的状态,心理思想作用不是善就是恶,那不善不恶是一段无明状态,佛学名词叫无明,禅宗叫黑漆桶。这其中差别很大很大,我们要注意这个。
  所以,熏习由心理作用而来。我们这一生带来过去生的个性,加上现在的环境--“习气增上力故”。所以生命这个“行”,生命生生不已的功能永远不会断绝,心理的作用也永远不会停止。大家打坐学佛那么久,为什么心念不能得清净呢?行阴不能断。你说我想去妄想,怎么去得了?有意地控制妄想不起,正是行阴的功能,正是大妄想,这个理要通,我经常告诉大家,学佛用功修道,理不透彻没有用,那是大家哄自己好玩而已!在那里消耗光阴,庄子所谓“不亡以待尽”,坐在那里看起来没有事,其实在等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2-25 04:01 , Processed in 0.143180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