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我来了

[佛教文化] 329个佛经故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现帝释化婆罗门

佛现帝释化婆罗门
过去,佛陀于王舍城迦兰陀竹林弘法时,城中有一丞相,名为梨车,无正知见、不信因果,怂恿太子阿阇世叛变杀父。太子自立为王后,满心欢喜,命令臣民广设佳肴,邀请千百位婆罗门前来应供,并于当中规定大众:自今以后,不得至佛陀所在之处听经闻法。

婆罗门听了之后,便不敢再去精舍听佛陀开示。一日,他们私下聚会,有人说:‘婆罗门的经论中记载:瞿昙沙门是诸天之大主。我们应当一心称其名号,或许会前来接受我们的供养。’于是,婆罗门们便虔心诵念‘南无瞿昙沙门’。

悲悯众生的佛陀观察到婆罗门的得度因缘已经成熟,于是化身帝释天王,从天而降,莅临婆罗门的聚会。大众所求如愿,欣喜若狂,都发心要终身侍奉。佛陀即现佛身相,并且宣说四谛法门;每个人听完开示后皆心开意解,证得须陀洹果。

婆罗门们满怀感恩,准备了佳肴美食供佛及僧。比丘们知道此事,恭敬请示佛陀:‘世尊过去曾修何福德,今日才能度化这些婆罗门,并且广设佳肴供佛及僧呢?’佛陀慈悲开示:‘无量世以前,波罗奈国有一佛出世,号为“妙音”。一日,妙音佛带领比丘们到宝殿王所治理的国家,宝殿王一听到佛陀莅临,立刻率领大臣到城门外迎接,并请求妙音佛能接受三个月的房舍、衣服、卧具及汤药等供养。

三个月应供圆满,妙音如来于其脐中生出七宝莲花,每一朵莲花上各有一尊化佛结跏趺坐,放大光明,上达天宫,下至地狱。当时,宝殿王见到妙音佛如此神通变化,当下发起无上菩提心,妙音佛也为宝殿王授记:“国王日后必当成佛,号释迦牟尼,广利有情,不可限量。”’

佛陀告诉比丘们:‘当时宝殿王就是我的前身,而与我一起供佛斋僧的大臣们,就是今日这些广设供养的婆罗门。因为当时供养妙音佛的殊胜功德,使我们于无数世中不堕三涂恶道,在天上人间受种种乐,乃至今世成佛,接受人天的供养。’比丘们听完佛陀所说,对修行的信心更加坚定,个个欢喜奉行。

典故摘自:《撰集百缘经˙卷二》

省思——

八正道中‘正见’为首,如人有目,能清楚看清一切,远离障碍危难。禅宗祖师云:‘只贵汝知见,不贵汝行履。’知见错误,不仅自己走错路、走远路,还一盲引众盲,共入三涂恶道,自断光明,无有解脱之日。知见正确,所起皆是善念,所行皆是善法,步步光明,即是功德福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看病比丘

佛看病比丘
佛陀降生于古印度,

成道后,四处游化,阐扬着人生的真理,

广说佛法之要,教化了无数的弟子。

他就像是慈父,也如同黑暗中的一盏明灯!

这一天,佛陀亲自巡视着弟子的房间,

看见一位比丘躺在床上。

于是问道:‘你的身体是否安好、心中是否有烦恼?’

这位比丘很想向世尊恭敬地礼拜,于是努力地想撑起身子,

但是因为疲惫不堪,所以根本无法起身。

世尊见状,慈悯地来到比丘身旁慰问:

‘你怎么病得这么重,却无人照顾呢?’

比丘说:

‘出家至今,我生性懒散,看见病人也不曾细心照料、关怀他人,所以自己生病了,也就没有人愿意前来关心,我真是感到惭愧啊!’

佛陀听完后,

便亲自清理比丘的排泄秽物,

把比丘的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

这时帝释天看到佛陀的慈心,也前来用水洗浴比丘的身体,

而佛也以手轻轻地抚摸比丘。

顿时,比丘身心安稳、全身舒畅,一切苦痛顿时化为清凉。

佛陀这时对比丘说:

‘您出家至今甚为放逸,不知勤求出离生死、解脱烦恼,所以才会身染疾苦,希望你从今天起,要精进用功。’

当比丘听完后,便至诚向佛陀顶礼忏悔地说:

‘佛啊!承蒙您的探望与庇佑,如果不是佛光普耀、慈悲摄受,恐怕弟子早已身亡,轮回六道了。弟子从今日起,一定会发大心,上求佛道、普度群迷。’

比丘因为知道真心忏悔并且精勤办道,

后来即得证阿罗汉果。

改写自《法句譬喻经》刀仗品第十八

省思——

所谓‘未成佛道,先结人缘’,

在繁忙紧凑的生活步调中,

我们总是冷漠多于关怀,批评多于赞美,

因此何妨驻足片刻,关心一下周遭的人,

你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说真吉祥

佛说真吉祥
过去,在王舍城耆崛山南麓、恒河岸边,住着一位名叫尼揵的外道修行人,他不仅年高望重,博学多闻,更具足五种神通,通晓古今之事。尼揵门下有五百位弟子,在他的调教下,个个也是精通天文、地理,知晓星象、民情,并且擅长占卜吉凶祸福等事。一天,弟子们相约至恒河边讨论各国的吉祥物,众人你一言,我一语,激辩不已,最后还是无法得到结论,于是决定向他们的师父请益。

弟子们来到师父的住所,行礼后即合掌请示:‘弟子从师学道已久,虽已无所不通,但仍不知什么才是各国人民所认为最吉祥的东西?’尼揵梵志回答:‘你们问得很好!南阎浮提有十六大国、八万四千小国,各国都有其所珍视的吉祥物:有的是金、银,有的是水晶、琉璃、明月神珠、象、马、车舆、玉女、珊瑚、凤凰、孔雀,也有以日月星辰图案为装饰的宝瓶。这些都是各国人民所喜爱的吉祥物,如果你们看到这些东西,一定要加以赞叹,因为这些都是吉祥的感应,也是国家祥瑞的标帜。’

弟子接着请示:‘请问师父,世上还有没有更特殊的吉祥物,有助于我们的生命,死后能够往生天界?’尼揵梵志回答:‘自创教以来,从来没听说有这样的祥瑞之物,典籍上也没有记载。’弟子告诉师父:‘听说有一位释迦族人出家修行,六年苦修后,在菩提树下静坐思惟,并于定中降魔得道,证得天眼、宿命、漏尽三达智,也许他所知更为渊博,我们何不去请教他,师父您觉得呢?’

于是师徒一行五百余人,跋山涉水来到佛陀的住所,至诚顶礼后即长跪合掌,向佛请示:‘请问世尊,各国都有其代表的吉祥瑞物,当中不外乎金、银、水晶、琉璃……,不知世上还有比这些更为殊胜的吗?’佛陀回答:‘诚如你们所说,这些都只是世间吉祥之物,人们认为拥有它即能获得吉祥;反之,则会招致祸殃,但这些都无法究竟救度众人之苦。我知道有一吉祥妙法,若能依之修持,则能永离三界轮回之苦,证得清净解脱涅槃。’于是世尊为大众说了一首偈子:

‘佛尊过诸天,如来常现义,有梵志道士,

来问何吉祥?于是佛愍伤,为说真有要,

已信乐正法,是为最吉祥。亦不从天人,

希望求侥幸,亦不祷神祠,是为最吉祥。

友贤择善居,常先为福德,敕身承贞正,

是为最吉祥。去恶从就善,避酒知自节,

不淫于女色,是为最吉祥。多闻如戒行,

法律精进学,修己无所争,是为最吉祥。

居孝事父母,治家养妻子,不为空乏行,

是为最吉祥。不慢不自大,知足念反覆,

以时诵习经,是为最吉祥。所闻常欲忍,

乐欲见沙门,每讲辄听受,是为最吉祥。

持斋修梵行,常欲见贤明,依附明智者,

是为最吉祥。已信有道德,正意向无疑,

欲脱三恶道,是为最吉祥。等心行布施,

奉诸得道者,亦敬诸天人,是为最吉祥。

常欲离贪淫,遇痴嗔恚意,能习成道见,

是为最吉祥。若以弃非务,能勤修道用,

常事于可事,是为最吉祥。一切为天下,

建立大慈意,修人安众生,是为最吉祥。

智者居世间,常习吉祥行,自致成慧见,

是为最吉祥。’

尼揵师徒听了佛陀开示的偈语后,心开意解,法喜充满,于是至诚顶礼佛陀,并且说道:‘这真是世间稀有的无上妙法!我们长久以来为烦恼、执着所覆蔽,没有因缘听闻如此殊胜之法,恳请世尊慈愍救度,我等愿皈依世尊座下,出家修行。’佛陀赞叹大众的发心,并且说道:‘善来比丘!’尼揵师徒即现清净比丘相,精进修持禅定,不久即证阿罗汉果。而其他在场的听众,也都领悟佛法大意,获得正法眼藏。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经?卷四》

省思——

什么是真吉祥?真正的吉祥不是向外攀求,而是在这念心中,因为善念是天堂,心地光明是净土,这念心才是真正安身立命之所。然而世人长迷,不在因上努力,反而汲汲营营追逐外在的空花水月,徒增苦恼。众生若能乐信正法,受持五戒、十善,并且归于中道实相,那才是真正的富贵与吉祥。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佛说贪嗔痴害

佛说贪嗔痴害
佛陀在舍卫国的只洹精舍度众时,城中有一大富长者,育有一子,年约十二、三岁。当长者夫妇往生时,其子年纪尚幼,不善理家,所以没有几年便散尽家产,落得以乞讨为生。一天,他父亲生前的一位好友,同样也是大富长者,在街头见到这位晚辈落魄的情景,询问详由后,心生怜悯,便决定帮助他脱离这样的困境。父亲的好友不但将女儿许配给他,并送给他车马、奴婢及巨额的财产;不但如此,还帮他建立房舍,另立门户。

但是长者子生性懒散,又不善于理家算计,所以不久又坐吃山空,家财耗尽。长者不忍女儿受苦,只好又给了他一笔钱,没想到长者子故态复萌,无可救药,最后还是将钱花光。父亲的好友认为既已多次救济他财物,他却始终挥霍无度,无法造就,便想要强迫女儿改嫁他人。正当父亲与族人商议此事时,女儿不小心听到这个消息,回去即告诉丈夫详情,并说:‘我家财势强大,一定能够逼你答应。你又不会谋生,若不想分离,一定要赶紧想想办法。’长者子听到妻子的话,惭愧不已,心想:‘我天生福薄,早年失怙,又不擅理家营计,今日必定失去爱妻,重当乞儿。往日恩爱,已难分难舍,若要生离,无异死别,情何以堪?’长者子想来想去,心生恶念:‘死也要死在一起。’便将妻子骗入房中,并且拿出预藏的尖刀,刺死妻子后再自杀,最后双双毕命。奴婢发现后惊吓不已,飞也似地跑去告诉长者,长者知道后连忙前往探视,但已无法挽回。敛葬时,长者一家为女儿的猝逝哀伤不已,不忍离去。后来听说佛陀在世间教化众生,只要见到了佛陀,皆能心生欢喜,除去忧恼,于是长者带着一家大小前往精舍,参见佛陀。

长者一行来到精舍后,至诚礼拜佛陀。佛陀问长者为何而来,怎么如此愁忧不喜?长者回答:‘女儿嫁了一位愚痴的丈夫,因为无法自立谋生,又不愿分离,所以杀了自己的妻子后自尽,造成家门不幸。我们刚刚就是去参加他们的葬礼。因为听闻佛陀慈悲,能解人忧恼,所以特地前来觐见佛陀。’于是佛陀为长者及在场大众开示:‘贪欲及嗔恚是世人的常病,愚痴无智是祸害之门,众生因此堕落三界五趣的深渊中,流转生死,无有穷尽,却仍不知悔改,更何况是愚痴之人,哪能看得清呢?此贪欲之毒能丧身灭族,害及众生,而不仅是这对夫妻。’接着,世尊说了一首偈语:

‘愚以贪自缚,不求度彼岸;贪为财爱故,

害人亦自害。爱欲意为田,淫怒痴为种;

故施度世者,得福无有量。伴少而货多,

商人怵惕惧;嗜欲贼害命,故慧不贪欲。’

长者听了佛陀的偈语后,忧恼顿消,法喜充满。与其他族人等在场听众,破二十亿恶,证得须陀洹果。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经?卷四》

省思——

痴爱便是生死根,不拔其根难解脱;痴爱若能念念断,心心弥陀全身现。世间一切情欲贪恋,都是痴爱所造成,系缚着人们不得解脱自在。情痴爱染愈重,负担就愈重,如商人伴少而货多;又如牛负重行深泥中。远离生死苦恼系缚的根本,便是要以佛法的智慧光明破愚痴黑暗,才能究竟解脱自在。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佛陀三笑

佛陀三笑
有一天,佛陀带着弟子经过市集时,看见一位卖鱼的老人,一边斗量卖鱼,一边哀叹地说:‘老天爷!到底我犯了什么错,你让我的儿子这么早死?如果他还活着,可以帮我卖鱼,我哪会这样操劳、辛苦啊!’佛陀慈悲的看着老人,而后轻轻一笑。瞬时,佛陀的齿畔产生五色金光,照亮了老人和整个市集。一会儿,一头满身臭秽的大猪,身体滴着屎尿,摇摇摆摆的晃过市集,众人此时皆掩住鼻口。佛陀看见此景,似有所感的再度露出怜悯地微笑。

阿难在一旁看到佛陀的行止,感觉不同以往,即恭敬地向佛请示:‘慈悲的世尊!刚刚您看到老人哀叹而怜悯一笑,现在看到摇摆行走的大猪,也露出相同的微笑,难道其中有何特别的原因吗?请世尊慈悲开示,以解答大众共同的疑惑。’佛陀于是告诉大众,之所以会笑有三个原因:

第一,是无奈于这位老人的愚痴。想想他在溪边捕鱼时,让无可计数的生命,在他的渔网下惨遭杀害,也让这些鱼虾,家庭破碎、骨肉相离。但是,他不曾因为鱼虾的苦,而生起丝毫的恻隐之心。如今自己的儿子因祸而死,却怨天咒地,感叹命运对自己的不公平。因为这样的因缘而笑!

第二,过去曾经风光不可一世,能呼风唤雨,来去自如,志得意满的飞行皇帝,今日却只能在鱼贩的斗中无助地苟延残喘,连性命都自顾不暇。这个前世的天人,因为专修空想观,修成了空定,却执着这个想出来的空,无法归于本心。虽然得寿八十亿四千万劫之久,然而,却不能让自己的罪业消弭,在福寿用尽时,定力也跟着消失,仍要受轮回果报之苦!

阿难不解的问道:‘像帝释天一样尊贵的飞行皇帝,他所修的福德如此多广,为何仍不能免于业报呢?’一旁的鱼此时张着空洞的双眼,似有所感。佛陀答道:‘祸福其实只是暂时的假相,并不能长久!如果因为今生的富贵而志得意满,不知继续培福修慧,反而逆行暴施,很快地,福报享尽,就会为自己招来无数的灾难和罪报。这因缘果报,如影随形,如响应声,不会因贵贱而有所区别!’

第三个原因,是忆起过去在行菩萨道时,曾有一世生为一位三宝弟子。每逢六斋日,便会到佛寺听经闻法,精进行道从来不敢懈怠。因为崇信三宝,平日奉行佛法,行善不倦,又坚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因而感得在佛世出生,蒙佛说法而出家修行,从此生生世世奉持不懈,因此德行、福慧日渐增广,而成就无上的佛果,为世所尊。

那时,隔壁的邻人,从不相信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道理,因此不学无术,四处为恶。还供奉鬼神,施放蛊魅来残害他人。平日一有空闲,就是吃喝嫖赌、饮酒作乐。

自此之后的轮回中,我所生之处,都是清净的处所,能够听闻佛法而精进修行,圆满佛果。而过去的这位邻人,则因为留恋女色,荒淫无度,又不知孝顺父母,因此直至今生依旧在三恶道中轮回,未能出离,而堕为这只粪秽的大猪!

典故摘自:《六度集经.卷六——佛以三事笑经》

省思——

愚痴的人,犹如典故中的卖鱼老人,昧于因果而又自叹于命运多舛;无有正知正见的修行人,则如长寿天人,走错路头,福报享尽仍要堕畜生道受苦;世上刚愎自用,生活靡烂,贪好酒色而不知节制的人,终招粪秽猪身!此三者,都将生生世世轮回三恶道中,没于生死苦海而不得出离!

佛法难闻今已闻!佛陀是无上大医王,开示八万四千医治众生病的法门,若能依佛的教导精进行持,定能了脱生死,不再受轮回之苦,终究必能成就无上的菩提佛果!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陀慈悲度众生

佛陀慈悲度众生
释迦牟尼佛在过去生行菩萨道时,曾经是一位商人,名叫贫窭,他经常在国与国之间做买卖。这一次,贫窭与一群好朋友们又乘船远至他国去做生意。

在海上航行的途中,贫窭不时来到甲板,站在这里透气,当贫窭望向海洋时,忽然见到海中的大鱼追食着小鱼群,只见大鱼群快速的张开大嘴不断的吞食着,小鱼们仓皇的逃避,却躲不过被大鱼吞食的命运,成群的小鱼很快就消失在大鱼的口中,它们的生命就这样消失。

贫窭感叹着小鱼的无助与弱肉强食的无奈,他想着:‘生命源远流长,在不断的变换外形中绵延,不知道这个道理的众生却在每一生中互相争夺与杀伐,造成后世更深的怨怼与仇恨,冤冤相报无尽。我愿以自己的色身布施给鱼儿们,以换取无数的小生命,不再被大鱼所追杀。’

于是贫窭跳入海中,舍身布施行菩萨道。在这一生命终之后,转世投胎为身体巨大的鲸鱼王,领导着海中的鱼群自在的生活。

在靠近海边有一小国,正遭逢严重的旱灾,人民无以为食,竟然互相杀害,彼此啖食人肉维生。慈悲的鱼王知道了,心里想‘这是多么悲惨的事啊!旱灾什么时候才会结束呢?他们这样互相啖食,终会走上绝境的。’

于是鱼王游到浅滩上,希望以自己的身体维持大众的生命。海边的居民看到这么大的鱼,喜出望外,他们感谢天神送来了食物,纷纷互相走告:‘大家快来啊!有一条大鱼停在岸边,大家赶快去食用。’

就这样,每天都有人带着刀,在鲸鱼王的身上任意的割下他们所需要的鱼肉来维持生命,鲸鱼王庞大的身躯被刀切割得遍体鳞伤。几个月过去了,鲸鱼王忍着痛,居然还活着。鱼王牺牲自己以救活大众的这种大慈悲心感动了天神,天神从天界来到鲸鱼王的身边,合掌问道:‘慈悲的鲸王啊!您用自己的身体养活大众,每天还要忍受人们一刀一刀的割切,这样的痛苦是无法形容的!您为什么不舍离这个报身,只要留下鱼身给大众就可以了!’

鲸王回答:‘我不能这么做啊!如果我死了,这鱼身很快就会腐烂掉,人民将再度陷入饥饿的困境,又会开始互相杀害、啖食人肉以生活。我实在不忍心见到这种惨状再度发生,所以,我一定要坚持活下来。’天神被鲸王这种舍己救人的愿心所感动,由衷的赞叹:‘鲸王啊!您这么样的慈心广大,将来一定能成就无上佛果,广度无量无边的众生。’

有一天,一位村民拿着斧头,爬到鲸王的头上,用力的砍下鲸王的头带回家烹食,鲸王才因此结束了这一世的生命。

舍报的鲸王转世为皇太子,太子生来聪慧,在成长过程中,处处都流露出悲天悯人的胸怀,深受国人的爱戴。

有一年,国内旱灾,农作没有收成,国人贫困潦倒,皇太子于是建议父王免除国人的税收,自己也是粗食淡饭,尽力的救助人民。他深深的忏悔,自己没有福报,所以不能福庇子民;由于自己的罪业,使人民生活在灾难中,不能安居乐业。

太子于是长跪发愿:‘我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上天的甘露润泽,期望能解除国人的灾难,人民都能丰衣足食,生活得无忧无虑。’太子哀恸的忏悔,他真诚的希望人民能安乐的生活。他至诚的发愿,感召了大慈悲的佛陀带领五百位出家比丘来到太子的国家,让他们培植福田。佛陀与众比丘才刚踏上边界,国王、太子带领着皇族都来恭迎佛陀到皇宫接受供养,一路上,百姓们欢喜得匍匐于地,恭敬的顶礼佛陀。当佛陀安详徐步的走过时,大众感受到佛陀的慈祥与光明,他们觉得灾难即将过去了。

见到佛陀的太子,悲喜交集;悲的是由于自己的罪业深重,使人民遭受饥馑之灾,喜的是佛陀慈悲普照,为人民种福。太子在佛陀面前涕泪悲泣,长跪顶礼的说道:‘佛啊!国家久旱不雨,至使五谷不收,这都是我没有福报,我的罪业带给子民的是灾难。慈悲的佛啊!我愿意牺牲自己以换取人民的安泰。’佛陀回答说:‘太子啊!你的慈悲喜舍是十方诸佛菩萨都知道的啊!你真诚的忏悔与发愿,即将解除国内的灾难。’

不多时,天上降下甘霖,解除了长久的旱象,人民感恩佛陀的普照与仁心爱民的君王。由于佛的教化,大众学到了唯有互相帮助、彼此体谅,化解心中彼此的分别、嫉妒与仇恨,才能使这个共同生活的地方免于灾难。国家中所有人民更加恭敬三宝、深信佛法,真正做到信受奉行。从此以后,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省思——

‘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是落实菩萨行门的箴言。

人们的烦恼与痛苦,大多来自于‘我’,因为我执深重,因此养成了自私的习气,心念常在比较中,生活便有许多是非与烦恼。

什么时候才能放下‘我’?唯有把别人看得比自己更重要的时候!如同母亲对自己的小孩,无怨无悔的付出,慈母的光辉令人动容。菩萨视众生如己子,不也是同样的胸怀?只是菩萨无私,所爱的没有亲疏之别。因为把大众看得比自己更重要,‘我执’的烦恼自然放下,不仅成就自己菩萨的志业,也度化了众生。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陀起慈悲之因缘

佛陀起慈悲之因缘
为期三个月的夏安居结束时,比丘们深得法益,身心自在清凉。为表达对佛陀的无比感恩,比丘们前往舍卫国中的只树给孤独园,恭敬礼拜释迦牟尼佛。佛陀见到比丘们,即以慈悲的口吻慰问大众:‘这三个月来的生活起居,是否有所匮乏?身心是否安乐?’

佛陀的侍者阿难,在一旁见到佛陀如此慈愍地关心大众,深为佛陀的广大悲心所感动。因此,恭敬地请问佛陀:‘世尊,您的慈悲令弟子们个个如沐春风。您这般不忍众生受苦的悲悯胸怀,是从何时开始的呢?’

佛陀微笑着对阿难说:‘无量劫前,在地狱中有两个罪人。狱卒剥取他们身上的皮,用作拉车的皮带;并且,命令他们共拉一辆十分沉重的铁车。在拉车的过程中,狱卒还不断以铁棒殴打他们。两个罪人就这样来回奔波,毫无喘息的时候。’

‘其中一人终于体力不支,晕倒在地;狱卒见状,又是一阵毒打。见到同伴如此悲惨,另一人心生怜悯,告诉狱卒说:“可不可以让我代替他?我一个人来拉这部车就好了。”狱卒听了大发雷霆,以铁棒重重地捶打这个人,这人当场身亡;然而,由于一念悲心,结束了地狱的业报,投生于忉利天。’

说完了这则故事,佛陀告诉阿难:‘地狱中心怀慈悲,愿代同伴受苦的罪人,就是我的过去生。自从在那一世当中,看到地狱罪苦众生受苦无量,我就发起了大慈悲心。此后,生生世世对一切众生都心怀慈愍,不曾退舍,直到现在。’阿难聆听了佛陀初发慈悲心的因缘后,十分感佩佛陀的慈心悲愿,欢喜地依佛陀的教诲,精进用功修行。

原典出处:《贤愚经》

省思——

《观无量寿佛经》云:‘佛心者,大慈悲心是。’《涅槃经》云:‘三世诸世尊,大悲为根本。’对众生发起慈悲心,是修行学佛的初步,也是成佛不可或缺的资粮。发心正确,知见正确,修行方向就正直不偏,佛道指日可期。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供佛果报

供佛果报
在佛陀时代,当时的僧团是不炊爨的,僧众都是到城里去托钵化缘。有一天,佛陀带着弟子们到城中托钵,来到一梵志家门口。屋里忙着煮饭的妇人,忽然觉得四周光明普照,让人有一种柔和舒服的感觉。妇人回头,看到佛陀及弟子们站在门口,佛陀的相好端严及比丘们的严整威仪,由衷生起欢喜恭敬的心,想把刚煮好的饭供养佛陀,但是又担心被不信佛法的丈夫发现,必然会使丈夫心生怨恨。这时悲心油然生起,惭愧自己的罪业,生为女身,处处受制于人,不能自主。

然而,妇人想出了一个办法,将饭盛在碗里,压取出饭汁,并恭敬地舀了一杓饭汁,供养佛陀。佛陀欢喜接受,并说了赞叹的偈子:‘若施白象百,明珠璎珞饰,供佛一杓汁,其福超彼上。’这时梵志从屋里走出来,听了觉得很奇怪,就问佛陀:‘一杓的饭汁,又不值什么钱,您说它胜于明珠璎珞等宝物与象马车乘布施给一般人,这样说未免太欺骗人了,我们如何能够相信?’佛陀慈悲地回答:‘我从久远劫来,一向勤修六度,所说所做,都是诚实不虚,才能感得现在的果报。如果是妄语,怎能有办法得到这样的果报呢?我现在问你,你要至诚的回答。你往返舍卫城到罗阅城的路上,有没有看到一棵几十丈高,可以庇荫五百辆人车的大尼拘陀树?’梵志回答:‘有看过。’

佛陀又问:‘你既然知道这棵大树,而当初所下的种子有多大呢?’梵志不加思索的回答:‘差不多像芥子般大。’佛陀接着说:‘种子只有芥子般小,怎么树会那么大呢?’梵志说:‘我怎么敢欺骗佛陀!’佛陀因此又说:‘像芥子般的种子,能长出庇荫众人的大树,大地能蕴育万物的能力无可限量,是无庸置疑的。何况佛陀是证到无上正等正觉的圣者,福德胜过一切,佛陀的大慈大悲大愿力,一切众生都要救拔。因此,即便是供养一杓饭汁,将来的收获,也是难以计量的。’梵志因此非常深信布施得福,因果不可思议的道理。

佛陀告诉阿难:‘这位妇人命终之后,会女转男身,生于天上,而后下生人间开阐佛法的深义,经过十三劫,当得成佛,名为心明如来。’梵志因此非常钦服,五体投地礼拜佛陀,并深重自责自己的愚痴,因此皈依佛门,跟随佛陀出家。听闻佛陀开示的四谛道理,梵志因此漏尽烦恼,且对佛法深信不疑。

典故摘自:《法苑珠林.卷五十五》

省思——

梵志因为佛陀的启发,对佛法生起信心,并发心出家修行。佛法讲因缘果报的道理,是真实不虚的,我们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仔细去体会,对人生更能生起信心。典故中也告诉我们,布施不一定是富有的人才做得到,一念虔诚的微小布施,都可获福无量,种下未来成佛的因缘。一个微笑,一句善言,都是布施,乃至看见别人布施,起一念欢喜赞叹,一样有无量功德。因为在发起欢喜心的当下,就是无量的光明,当然能成就无量的功德。而且这念心的光明,会趋使我们继续朝向善法善业,人生自然愈光明。因此相信佛法的道理,并在日常生活中去实践,在在都是菩提种。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供养三宝得度

供养三宝得度
从前,佛陀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说法度众时,许多敬仰佛陀慈悲、威德和想寻求人生意义的人,都纷纷来到只桓林。当时,有一位长者,希望能就近供养佛陀、亲近佛陀,于是想在只桓林中,买一块地建造房子。但是,只桓林中的地,都已被须达长者给买走了,没有任何剩余的空地。

于是,这位长者就想了一个方法,准备甘甜可口的茶水,在只桓林的入口处供养一切过路的行人,因为佛陀每天都会出来扥钵化缘,如果能因此而供养到佛陀,即是无上的大福报。

因此,长者很用心地取来纯净的水,并且用种种上好的蜜及面粉来作各式各样的米浆,供养所有来往于只桓林的人们。时间辗转,经过三个月后,佛陀终于经过此地,并且接受长者至诚的供养蜜浆。由此因缘,长者在寿终正寝之后,便往生天道,住七宝宫殿,具大威德力,享有种种珍宝及众多家眷,但其仍然不忘记要供养佛陀,要听闻佛陀的教法,于是乘着天宝宫殿,来到人间供养佛陀。佛陀为天人宣说法要,天人因而证得须陀洹果。

佛陀的弟子们,看到天人来供养佛陀,又因此能够得度,于是请示佛陀:‘此天人是以何因缘,有如此广大的福报,能够生于天上,又能具足如此的威德庄严呢?’佛陀说:‘此天人,当他在人世时,身为一位长者,于只桓林的入口处,准备种种上好的蜜浆,供养一切来往的行人,佛也接受了他的供养,就是因为这样的福德因缘,而能得生天上。如今,又能不耽着享乐,不忘来到佛所听闻法要,所以得以成道证果。’

典故摘自:《杂宝藏经.卷七——长者以好蜜浆供养行人得生天缘》

省思——

三宝住世,佛法才得以流布,众生才有因缘能够听闻佛法,解脱一切烦恼,甚而转凡成圣、成道证果,所以佛、法、僧三宝,是世间众生的无上福田。因此,能以至诚心、恭敬心来供养三宝,就能获福无量,并种下日后得度的因缘。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供养升天

供养升天
从前在舍卫国有一位长者,他在只洹林处想找一块空地,建造房屋,用来广施供养。但须达长者已在林中遍盖屋舍,没有空余的地方。这位长者便在只洹大门里面,用干净的清水调制各种蜜糖和麦粉,作成粥浆,供给来来往往过路的行人。九十天以后,佛陀也接受供养。等到长者往生后就生到天上,由于长者有大威德、大福德,就在天宫当中,供养佛陀。佛陀为他讲经说法,使他得到须陀洹果。

有一罗汉问说:‘他作了什么功德能够生到天上,福德如此高?’

佛陀说:‘他在世为人的时候,在只洹门内,作种种蜜浆施舍给过路行人,我曾经接受过他的供养,由于这种因缘,才生到天上,又在我的住所请示佛法,因而得道。’

原公案出自《杂宝藏经》

省思——

修善积福,要把握因缘,也要创造因缘。随缘布施是一种发心,发恭敬心平等布施一切,当下就能感受清净的法喜,未来便是无量的光明果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2 00:14 , Processed in 0.259700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