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renren

[大德开示] 《天台小止觀》講記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6 07:47 | 显示全部楼层
止觀:主要是止妄念、止業息。在沒有學佛之前,我們都是順著過去的習氣業障去想、去做。所謂的止就是止妄念,止習氣;如果我發現到我現在所想所要做的,只是習氣的現行,就應該把它止下來;這個止不一定只是打坐,有時能把我們過去不好的觀念,讓它擺下來!這也稱為止主要是觀法理、觀法性在對人對事,要用怎樣的觀念去對待呢?去思惟呢?就是牽涉到我們所用的理,不同人用不同理,當然會有不一樣的效果;有些人就是自找煩惱,有些人就會造業,修行人不會自生煩惱,也不會造業,主要是說我們牽涉到的是什麼樣的觀念?是用什麼理來調伏,這樣稱為止觀止觀,事實上跟真正的打坐,並沒有必然的關係;但打坐坐得好,對於修止觀有直接的幫助,因為打坐時身比較安,心比較定,對我們妄想起落,會比較清楚。一個修止觀修好的人,對自己的念頭起落,應該會比別人清楚
迴向:如果發現到我們的動心起念,只是妄想雜念煩惱習氣的現行,就應該馬上迴向,回到跟佛法相應的向,因為被業障習氣所轉,而偏離我們修行的方向或正道的方向,我們就是要把心抓回來,抓回到正道的方向,這稱為迴向。對一般眾生來講,沒有所謂迴向的問題,因為他們本來就是東西南北胡亂走,沒有一個定向可走;學佛者有一個方向,就是要時時刻刻抓緊這個方向,萬一偏差了要很快的警覺到,而馬上返回,這稱為迴向。所以止觀跟迴向,事實上是差不多,把偏差的方向止住,然後再回到正歸的方向,這就是觀
轉識成智:識是業障習氣的現行,所以要止也就是要轉之義;轉識成智:智是智慧,如果能夠跟正道跟觀相應,當然是智慧;所以止觀、迴向、轉識成智,就很多宗派的講法可能不一樣,但就修行而言,還是一樣的
也就說在我們對於任何的外緣及境界時,都要時時刻刻觀照自己的心跟念頭,所以稱為歷緣對境修止觀。在書上又把歷緣跟對境分開。我們先看:
云何名歷緣修止觀?所言緣者,謂六種緣:一行、二住、三坐、四臥、五作(音:佐,意:勞動)作、六言語。
云何名對境修止觀?所言境者:謂六塵境,一眼對色、二耳對聲、三鼻對香、四舌對味、五身著髑、六意對法。行者約此十二事中,修止觀,故名為歷緣對境修止觀也!
就是把我們生活的作為分六大類,事實上如果再把它簡單歸納:住、坐、臥─可說是靜態,算是一類。住─是指站而不動;坐─坐而不動;臥─躺著不動。這都是指靜態不動的。
行、作作、言語─這是動的部份。下面這些文字蠻長的,但事實上意思都差不多。現在挑兩個比較代表性的,動的挑一個,靜的挑一部份講述。
引文P.39
行者若於行時,應作是念,我今為何等事欲行,若為不善、無記事,則不應行,若為善利益、為如法事,即應行。云何名行中修止?若於行時,即當了知!因於行故,則有一切善惡等法,而無一法可得,則妄念不起,是名修止。
云何行中修觀?應作是念,由心運身故,有去來往返,因此,則有一切善惡等法,故名為行,反觀行心,不見相貌,當知!行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行中亦預有,五番修止觀意,如前分別。
這行、作作及言語,文字都差不多!現在簡單先講:
¨

首先,要做什麼事情?要先問自己!
第一要問是什麼動機而想做?不管是行還是作作,還是言語,我們的動機有時只是為了習氣,想玩、好名、好利等等。我今為何事欲行,若為不善、無記事,則不應行。所謂不善:我們分做兩種:一是不善的因,一是不善的果。因,我們剛才講是動機,要問我是基於什麼原因,想去做這類的事?問這原因是為自己?還是為別人?是智慧?還是習氣?如果是習氣而已,就不應該作。我們不應該順著習氣去轉,這就我們的動機而言。
第二要問結果:做了對我或對別人有沒有什麼利益?這利益又分做世間的利益還有佛法的利益。有時順著習氣去做,可能對自己跟別人有好處;也有時候順著佛法去做,不一定對自己或別人有好處。為什麼?因為當然是不對時、不對機。所以什麼事情要做,要檢查動機跟結果;如果動機正確,結果也是好的,當然可以做。
這樣就變成四種,對不對?因不善,果也不善,當然不做;有時是因善,果不善;有時是因不善,果善最好的是因跟果都善就去做。動機是純正,結果也是好的,這事情當然應該去做;如果動機不正,或者結果不好,還是避免去做;動機不正,結果也不好,當然是不做!
這是第一點首先要判斷什麼動機而做,這事情值不值得做;也就是一般世間人所講的,作這事情有沒有意義?有意義的事情,應該是動機純正,效果也很好,應該是對自己跟他人都好。
這一點我需要補充說明:很多人認為修行就是要捨己為人,其實我的看法不是這樣子!因為在佛法因緣觀裡講到,因緣彼此互為增長,真正的聰明者,能找到對自己跟別人都有幫助的事情去做,只有那些不夠聰明、智慧不足者,才要捨己為人,或者說要犧牲別人,成就自己,這就佛法而言,都不是中道。中道就是可以找到兩全的方法,對自己跟別人都有好處,而且對現在、未來、都有好處;有的事情,只有對現在有好處,對未來沒有好處;有的事情對現在沒有好處,對未來可能有好處;但最聰明者,還是應該可找到對現在及未來都有好處的;也就說判斷一件事情,有沒有意義?值不值得做?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點要規劃:如果事情有意義值得去做,應該怎麼做?就世間法而言,就是要怎麼規劃,比較有效率。我們不講蓋房子的大事情,就只是掃地、做飯,有沒有效率?還是差很多的!有人煮一頓飯,從早上忙到下午,也煮不出什麼好飯的。為什麼呢?他不知道怎麼控制,怎麼去做出有效率的事情。所以當決定這事情是有意義,值得去做時。其次,就是考慮怎樣做有效率?怎樣做才可達到最圓滿的。因此就牽涉到規劃的問題,很多學佛者,不喜歡動腦筋;學佛後認為,不要分別,不要打妄想,規劃要去收集資料,去運用思考,這些都是打妄想,其實不是!剛才已講到,如果你的動機是純正的,如果最後的效果,是對自己跟別人都有好處,這不叫妄想順著習氣走才是妄想;所以很多學佛者,不喜歡動腦筋的事情,所以要動腦筋的事情,都叫那些沒有學佛者去動就好了!這世界當然就完蛋了!
所以我們也常看到佛教界有時做的,實在不怎麼高明,因為大家都不喜歡動腦筋,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事,就是還是要規劃。規劃的事情,除了牽涉到個人的品德之外,還牽涉到基本的技術知識,如果基本的知識不夠,當然能做的規劃就很有限了!尤其在這時代,除非不想做事,如果真想做一點事,還是要俱備很多世間的知識。佛法的基礎是世間法,只是學佛者能夠用不同的方法,來統合這些資料;基本的資料還是來自於世間法,但學佛者怎樣來統合這些資料,統合的方法跟世間人不一樣,如果你什麼資料都沒有,即使你有再高明的統合方法,還是沒辦法的。這是第二種就是要規劃出比較有效率的作業方法。
第三點才是執行,就是開始去做。如果前面都已確定,當然就一心一意的去做。
最後,第四點才是檢討:檢討主要是說,當然我們不可能找到最好的方法,因為人的知識,不可能是很圓滿的。所以在一段時間之後,就會發覺說,我們所用的方法還是有一些缺失,我們再慢慢去改進。或者不只方法上的缺失,可能心態上都有缺失,最初我們認為動機是純正的,結果到最後動機慢慢變成不純正了!這事情是經常發生,不是偶然的。譬如:很多人最初作事情是為了佛法,為了眾生,可是過一段時間,名聞利養慢慢來時,動機可能就慢慢移轉了!所以這時要檢討,你所做的在技術上,有沒有應該改進的;尤其在心態上有沒有應該檢討的,心態上─當然主要是就貪瞋痴這些問題而言。這是講到行的時候要所修的止。如果是習氣現行,或者是沒有效率的事情,就應該止;反之,如果自己心態上的偏差應該止
云何行中修觀?應作是念,由心運身故,有去來往反,因此,則有一切善惡等法,故名為行,反觀行心,不見相貌,當知!行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如果進一步觀照我們所做的事情,當然是已經檢討過,這事情做得好不好?壞不壞?
另外有一點:要把個人的得失心跳出來。很多時候一件事的成功,並不是你一個人就能成功的,因為必需有很多的因緣才能成功湊合,如果不說成功,至少比較圓滿一點!同樣一件事情的失敗或者做得不理想,也不是一個人能背負完全的責任。所以應該在方法上不斷地改進,可是不要把個人的得失心,尤其個人的價值觀擺在裡面,很多時候一件事情做好了,結果自己反而會起慢心、貪心,這樣就其他人來看你成功了,可是就佛法來看,你其實還是失敗的,因為你起了貪心、慢心,最後總是會失敗的。
所以要知道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的,如果我只是算其中的一種因緣,能成是共業所成,如果是失敗也是大家的共業。因此我們雖不斷地努力,去找最好的方法,去做最有效的規畫;但不要把個人的得失心、價值觀,擺在裡面,這樣自己就能超然自在,而不廢菩薩道有為的事業。
反觀行心不見相貌,不要把我個人的意志,─我們可以說是行為的行,也可以說是受、想、行、識的行,這行是意志─個人的意識。不要把個人的意識擺到事業裡面,就能超然自在,跟真正的修行能夠相應,這是講到有關修行有為的部份。
次:若於住時,應作是念,我今為何等事欲住,若為不善、無記事,即不應住,若為善利益事,即應住。云何名住中修止?若於住時,即當了知,因於住故,則有一切善惡等法,而無一法可得,則妄念不起,是名修止。云何住中修觀?應作是念,由心制御,豎身安立,因此則有,一切善惡等法,故名為住,反觀住心,不見相貌,當知!住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住中亦預有,五番修止觀意,如前分別。
次:若於坐時,應作是念,我今為何等事欲坐?若為不善、無記事,即不應坐,若為善利益事,即應坐。云何名坐中修止?即當了知,因於坐故,則有一切善惡等法,而無一法可得,則妄念不起,是名修止。云何坐中修觀?應作是念,由心作念累腳安身,由此則有,一切善惡等法,故名為坐,反觀坐心,不見相貌,當知!坐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坐中亦預有,五番修止觀意,如前分別。
住跟坐都差不多,我們看第四個臥。
引文P.41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6 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次若於寢臥時,應作是念,我今為何等事欲臥?若為不如法,放逸等事,即不應臥,若為調和四大故應臥,臥時應如獅子王臥。云何臥中修止?若於寢息時,即當了知,因於眠故,則有一切善惡等法,而無一法可得,則妄念不起,是名修止。
云何臥中修觀?應作是念,由心勞之,即便惛闇,放縱六情,因此,則有一切善惡等法,故名為眠,反觀臥心,不見相貌,當知!臥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臥中亦須有,五番修止觀意,如前分別。
次若於作時,應作是念,我今為何等事欲作?若為不善、無記事,即不應作,若為善利益事,即應作。云何為作中修止?若於坐作,即當了知!因於作故,則有一切善惡等法,而無一法可得,則妄念不起,是名修止。云何作時修觀?應作是念,由心運身手,造作諸事,由此則有,一切善惡等法,故名為作。反觀作心,不見相貌,當知!作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作中亦預有,五番修止觀意,如前分別。
還有一些補充:在論頌裡所講到的行中修止,主要是就理而言,前面講到止有三種:繫緣守境止、制心止、體真止。如果我們在做一件事情時,可以修止,修止的方法,就是把我們的注意力專注在當下的動作,走路時,注意走路動作;或者掃地,擦桌子時,注意擦桌子的動作,繫緣守境止,守的就是我們當下的動作。身體在做什麼,心就在哪裡。很多人又問,平常走路時怎麼用心?有人當然是用念佛的方法,但就修禪者,就是把心安於當下的動作上。這稱為繫緣守境止;制心止:如果心中起任何的妄想雜念,就趕快把它制止。體真止,前面已說了。
接著看寢臥時,我們有時是有所為,有時是無所為。我們說休息是為了什麼?有人答:是為了走更遠的路。這裡講到,若為放逸等事,則不應臥;如果只是為了個人散漫的習氣,放逸的習氣,則不應臥。若為調和四大,故應臥,如果為了是使身體休息,有更多的精神做明天的事,就應該臥!同樣行、住、坐也都是一樣,都是屬於靜態的,所以我們一起講。
臥時應如獅子王臥,以前應該說過了,也就說有為?還是無為?還是離不開最後的目的,就是以佛法能自利利人,休息只是其中的過程,而不是最後的目的
這裡有一段「云何臥中修觀?應作是念,由心勞乏,即便惛暗,放縱六情,因此則有一切善惡等法,故名為眠,反觀臥心,不見相貌。」心會不會勞乏?我們說:心很累!很多人心力不足,心裡憔悴。在佛法裡常講:心包太虛,心力是無限的,而為什麼有時會由心勞乏?會累呢?主要是一般人,都是造作或壓抑,現在的心理學告訴我們,一般人在平常時,尤其是在白天,都會用我們的意識,控制行為。我們認為什麼事情應該做?什麼事情不應該做。所以這個心,要常常控制我們的身體,而身體像猴子、像馬一樣!可能亂走亂跳,所以必需控制他,必需操縱他往那個方向走,必需控制他不要往哪個方向走,這就稱為造作跟壓抑。這樣白天的心,就已經很辛苦了,所以晚上要休息,在晚上休息時,心對身體或者說對我們的下意識,就沒有控制能力,因此身體就睡覺了,下意識就開始作夢去了!白天可以控制我們的潛意識,讓壞念頭不要產生,到了晚上因為心已累了要休息,所以他不管事,因此就作很多亂夢!也就講說「由心勞乏,即便惛暗,放縱六情心理學講:這是反動現象。因為白天把潛意識控制的太緊了,晚上心休息了,他反動就跑出來,然後就作很多亂夢,或者稱為補償作用。這裡就講到一個問題,如果我們白天不要很辛苦的去造作,也不需要很用勁去壓抑,則心不會勞睏,對不對?而白天與黑夜,應該都一樣有精神的
也就說一般人,不管是世間人,還是學佛者,最初還是用造作跟壓抑的方法來控制自己的身心,等到一段時間後,我們能用佛法轉掉業識習氣,不需要再去造作,為什麼?因為我們無所求,所以不用造作,貪瞋痴的習氣,慢慢消除了,所以也不用再壓抑,因為不再造作、壓抑時,我們的心就很輕鬆自然,白天晚上都一樣,這時就沒有所謂「由心勞乏,即便惛暗,放縱六情」,所以有人說智人無夢,因為白天跟晚上一樣,由於用心一樣,用心平等,所以就沒這問題。同樣我們很多人白天工作時都會很累,如果就體力而言,是會消耗一些,但很多時候人的,主要產生於觀念上的不協調,有時我們不喜歡做的事情,你還沒有作時就已經很累了,更不要說作;對有興趣的事情,別人看來雖然很辛苦,你不覺得!好的很!繼續做。所以累不累?主要是心,心不能統一,心不能夠安
這是講到休息的問題,如果我們不用太造作壓抑,自己也不會很累,身體也不會很累,而身體需要休息的也就更少。這是講到住、坐、臥時。行跟作意思一樣,所以我們一起講。現在看:如果於語時。引文P.42
次、若於語時,應作是念,我今為何等事欲語?若為欲論說,不善無記事,即不應語,若為善利益事,則應語。云何名語中修止?若於語時,即當了知,因此語故,則有一切善惡等法,而無一法可得,則妄念不起,是名修止。
云何語中修觀?應作是念,由心覺觀,鼓動氣息,衝於咽喉,唇舌齒顎故,出音聲語言,因此則有,一切善惡等法,故名為語,反觀語心,不見相貌,當知!語音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語中亦預有,五番修止觀意,如前分別。
首先講到:人講話是為什麼?一般人都會說,是為了彼此溝通協調;反之,不是為了溝通或者也不能協調,我想大概就不用講了。譬如:有些人不是為了溝通,只是為了發表意見;他根本不管別人聽不聽,就嘰哩呱啦一直講下去!不管別人有沒有反應,只要有的說,他就很快樂了!這種人應該反省,我們講話是為了溝通,尤其是為了協調;如果不能協調,這種溝通講話,就沒有意義。
第二種狀況就是每個人都很有反應,但卻在那邊諍。你講我不聽,我講你不聽,從早上吵到下午,也沒有什麼結果。所以這情況,我的看法是:彼此的意見已表達清楚,如果不能協調,就不用再協調了,因為不可能再協調了。
因此事實上講話,一方面把自己的觀念表達清楚之外,另外也要把別人的話聽清楚。很多人沒有這種風度,只是很想把自己的話,講給別人聽,別人講什麼呢?沒興趣!諍論當然就會愈來愈多。
這是一個很重大的問題,講話的目的到底是為了什麼?為了溝通、協調。因此我們常講所謂: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如果在溝通跟協調兩個大原則來看,就是變得沒有意義!妄語─既不能溝通,也不能協調;惡口、兩舌,綺語都一樣!所以那是沒有效率的事情。也就說人活著不可能不講話,但要知道是出於什麼動機?動機─是為了要溝通協調。結果能不能達成目標呢?如果不能達成目標,就不用花費那麼多時間。這裡我想一般世間的言語是很容易說明清楚的。
對一個出家人而言,有人會告訴你說:你這人要多講,要弘法利生!弘法利生是一個很好聽的名字。但在很多時候,我們對於自己的動機,也要仔細去分辨。像剛才所講,弘法利生也可以得到一些名聞利養;到底我們最初是發了怎樣的動機去作弘法的事?去講?這是第一個講到的問題。
第二、有時不是為了名聞利養,是為了習氣,有些人愛熱鬧!人愈多愈好!最初只是為了這種愛熱鬧、愛攀緣的習氣而做的呢,這是一個問題。
第三、是時機的問題。譬如:我現在可以講,也可以不講,為什麼?因為有人自己在自修上,並不是基礎已很穩固了!如果要講當然也可以講一些更基礎的東西;但這時你是講還是不講,不講是做什麼?應該是繼續努力去充實我們自己,對不對?所以很多人雖很熱情,急著講,但講的東西並不怎麼高明,就是不能掌握最好的時機,這時機有時要延後
第四個問題是法門。什麼叫法門呢?我們可以看到現在很多佛教,辦很多大型的活動,誦經、拜懺、念佛、甚至朝山,到處有很多人在鼓勵,也很多人在追隨。但我們要問:這樣的法門對眾生是否最有效?是否最能對治他們的習氣?是否最能破除他們的邪見?如果這時這個法門,不能夠破除眾生的習氣、邪見;甚至說只是順著他們的妄想,而這種法門就應該考慮,不要去做它!這是止;也就說弘法利生,這是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可是如果我們在對治自己的問題,沒有好好考慮,做得很辛苦,甚至說做得很光彩,但不見得真的做到弘法跟利生。
剛才講到幾個問題,第一個名聞利養、第二個是習氣、第三個是時機,第四個是法門。同樣都是講到修止,如果是名利、習氣現行,當然就不應該講;如果為時機不合,也不應用講;如果是法門並非最直接有效的,當然也不必去說、不用去弘。
第二是觀。觀什麼呢?剛才已講到,一件事情要去做,一定是對自己有利,對別人也有利;對現在有利,對未來也有利。如果就弘法而言對我個人的道業,一定會有幫助的,對眾生一定也是會有幫助的;甚至說他既能夠合乎個人的興趣,也能合乎道業的標準,而且又對現實的佛教與眾生,有切身的利益。問什麼事情才是呢?這當然得透過對現實的了解,對佛法的了解,而才能做最好的選擇。過去的時代所弘揚的法門,跟今天的時代所要弘揚的法門,不一定一樣!因為時代在變,眾生在變,時機在變;如果沒有比較高的佛法的引導,如果沒有比較多世間知識的學問作基礎,我們很難去抓到最好的點。
這就止觀,要如何去抓到這個點,當然還是要慢慢去用心,要慢慢去體會。但是我相信如果大家往這邊去用心,剛才講到十分不能做得圓滿,但是六分、七分應該是可以慢慢去做到,去努力的。今天就講到歷緣修止觀,下次再講對境修止觀。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6 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就看到四十二頁,前面的文字,都差不多的,我們就略過去!引文P.42
次、云何名眼見色時修止?隨見色時,即知如水中月,無有定實,若見順情之色,不起貪愛,若見違情之色,不起恚惱,若見非違非順之色,不起無明,及諸亂想,是名修止。
我想文字的意思很容易了解。水中的月,只有形象,沒有實質,在佛法講到一切的現象,也都只有現象,沒有它不變的本體、沒有他不變的實有,所以稱為水中月。見到我們本來會起貪的─不起貪;本來會起瞋的─不起瞋;本來是屬於無記、非善、非惡、非順、非逆的,不起諸亂想,是名修止。這止─我們可說止妄想,妄想是從我們的妄情產生的,情─貪、瞋、慢、疑等等是情,因為有情所以才會有想。一般人的想法,都是隨著他的情緒而變化的,因為有妄情,所以才有妄想;這也就說要止住妄想,他的根本是妄情妄情的根本就是妄見,我們一定是認為他好,所以才會起貪,一定認為他不好,才會起瞋
所以妄見是根源,一般在世間法裡,修定能止妄想,但不一定能夠伏妄情,更不能斷妄見;只有用佛法般若的方法,才能真正的去除妄見。知道一切法在緣起之中,本來是沒有自性,本來是空幻不實的,所以妄見去除,妄想、妄情就隨著斷掉了!
云何名眼見色時修觀?應作是念,隨有所見,即無見相,所以者何?於彼根塵,空明之中,各各無見,亦無分別,和合因緣,出生眼識,眼識因緣,即生意識,意識生時,即能分別,種種諸色,因此則有,一切善惡等法,即當反觀,念色之心,不見相貌,當知!見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為觀。眼見色中,亦預有五番修止觀意,如前分別。
1隨有所見,即無見相: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一種觀念就說,我們一般人,不管是見到色塵,或者耳朵聽到聲塵,我們都是認為是因為有,所以才被我們見到,譬如:這桌子!你為什麼見到這桌子呢?因為它有,如果沒有,怎麼見得到呢?是因為有,所以被我們所見,這是一般人的觀念。但就佛法來講並不是這樣子。譬如:簡單講現在有!這有從哪邊來的?現在有,當然是因為過去有,對不對?因為過去有,所以現在有;這過去,你可以過去到多久?這桌子現在是有,沒有錯!一年前有沒有?不知道!一百年前大概就沒有!我們認為現在被我們看到有,而這個有是從過去來,而過去到那邊是否都有呢?不知道!
而且進一步講,現在你看到是這樣子,前十分鐘是不是這樣子呢?不是這樣子!為什麼呢?諸行無常,剎那生滅;所以我們認為現在是有,所以被看見已是錯誤了;然後因為現在有,所以過去也有,這更是一種錯誤!所以首先如果認為過去是有,這是錯誤的;因為因緣不斷地在變化,現在這樣子,過去不一定就是這樣子啊!這以前可能是一顆大樹,後來被鋸下來變成木頭,木頭再經過工人加工,而變成一張桌子。從現在推想到過去,這可能的變化就太多了!這是第一種,不能因為現在有,而推測到過去也有,那麼現在有沒有呢?一般人說過去沒有好了,過去不知道怎麼變,變到這樣子,我不知道;但至少現在有,因為現在我看到了!事實上,也不見得!我們看下面!
於彼根塵,空明之中,各各無見,亦無分別─這裡就是講到唯識學常講的九緣生眼識─各位當然知道,所謂的九緣是什麼?根是指眼根,塵是指所見的稱為外塵,空是指我們眼睛跟所見的塵之間,沒有阻礙稱為空。譬如:我們現在能看到各位,是因為沒有阻礙,如果各位住在隔壁房間被牆所隔住,這樣就是有阻礙,就看不見;明是指光明。總共有九種緣─眼根、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作意、第六是空、第七是明,第八是色境、第九是眼識種子。各位詳細可去查唯識上的資料;也就說我們所見到的這東西,不是見到這東西的本身,而是因為這九個緣所和合所產生的識,識就是分別。
塵我們是看不到,我們看到的只是這麼多因緣,和合起來的這個相。即使說有這個塵在,但我們是看不到的;當然我們可說,我們眼識所見的相,跟那塵相,是蠻相關、蠻接近的;但絕對不是它原來的樣子,因為這已經過其他八個緣的作用,在經過其他八個緣的作用所產生的相,一定跟原來的相,不可能一樣!如果一樣,就不須要這八個緣的促成了!所以我們認為一定是有現在這樣子,所以被我看到,事實上你看到的,也不是它現在的樣子。於彼空明之中,各各無見,亦無分別,和合因緣,出生眼識。那麼九個因緣,每個因緣都不能夠見,單獨存在的因緣都不能見,和合起來能夠有見嗎?如果能見是自性見
這也就是一般人認為,因為有,所以被見。這是我們一廂情願的想法,這裡牽涉到一個問題:中觀緣起是講因緣所生法,因緣所生才能見;而唯識學比較偏重於是唯識所現,而事實上唯識也是要唯識所現,這個識之所以生成,也是要九種因緣,所以唯識的偏重在於,最後所現的那個是識;而中觀所講的是偏重於在前面因緣的和合,事實上依我所看,這兩個並沒有什麼矛盾。
中觀主要是講前面的因緣和合,然後才能有現象─這現象是指分別相、事相,不是境相。我們一般人都把它當作境界相來看,事實上所和合的是事相,所以說一切法唯識所現,識─卻是從因緣和合而有。如果從這兩個去了解,唯識學跟中觀般若學並沒有什麼矛盾,只是所要說明的重點不一樣而已!也就說,這樣客觀的物質世界是不存在的,我們認為有一個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因此才會對它產生貪心、瞋心;如果經過這樣分析之後,沒有客觀的世界,則我們的貪心瞋心就會減淡,甚至消滅!這是從觀境界是不實在的去著手
2)其次:反觀我們能觀色的心。前面已講到這個心,也不是說每個人都有一個心,然後能夠見這世界,心跟世界本來在緣起之中,也是沒有界限的,所以能見的心跟所見的塵相都是空,都是虛幻的,都是隨因緣所轉的
當知!見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為觀。也就說當我們因為眼見色時起貪心、起瞋心,我們從外知道境界是不實在的;從內知道這心也是不實在的,這樣就能止掉貪瞋分別取捨的心;而能使我們的心跟所謂的轉識成智─智就是不分別、不取捨能夠相應。這是眼見色時,其他的耳聞聲時等等都一樣,我們簡單看一下!引文P.43
次、耳聞聲時修止者:隨所聞聲,即知聲如響相,若聞順情之聲,不起愛心,聞違情之聲,不起瞋心,非違非順之聲,不起分別心,是名修止。云何聞聲中修觀?應作是念,隨所聞聲,空無所有,但從根塵和合,生於耳識,耳識生故,次生意識,強起分別,因此則有,一切善惡等法,故名為聞。
反觀聞聲之心,不見相貌,當知!聞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為觀。耳聞聲中,亦預有五番修止觀意,如前分別。
對於耳朵所聽到的聲音,可分做兩大類:
第一大類是有意義的:就是語言。聽到人講的話,我們會起比較大的分別心,為什麼?因為語言經常會牽涉到個人的是非、得失。所以一般人因為有意義的語言,所起的分別心會比較重,因為牽涉到個人。如何修止呢?主要是要把個人的得失心能看得淡,我們常常從很有侷限的角度去看得或失,事實上從這角度看是得,從那角度看可能是失。也就說得或失,我們是在很有限的眼光裡才有這意義,如果從更廣大無限的眼光去看,得跟失事實上可能是平等的;所以一方面不要有太大的得失心;或從更廣大的角度去看,得跟失之間並沒有很大的差別。這樣就比較不會被這些語言,所起的得失而轉。這樣講什麼,對我們來講沒有產生很大的差別,就能在耳聞聲時,能夠修止也能夠修觀。修觀是知道得失心,其實沒有那麼嚴重。
第二種是沒有意義的聲音:風聲、雨聲。當然這聲音,可能會有它的來處,但對我們來講並沒有太多的意義,有些聲音會覺得很討厭,聲音很尖或聲音很雜亂,我們會覺得很討厭,而這種討厭有些是屬於生理的作用。但有一點上次說過,如果在聲音起時,我們最初聽起來不順,然後就起一種討厭的心,就起了一種抵抗的心,這聲音對我們的影響反而就更大;反之我們聽到聲音雖然知道它不好聽,但你還是聽了,很快就讓它過去,不在心中留下什麼痕跡,這聲音如果是有影響,也只是一剎那就過去了,很快的我們就能恢復身心的平靜
就像很多人都會問:我們在打坐時,突然聽到一種聲音很響,你可能就身體震動,或可能全身流汗,可能…。事實上我常說:如果聽到聲音,你知道害怕時,事實上那事情都已經過去了。已經過去了!我們知道它過去了,然後心就很快恢復平靜的狀態;這樣的突起的聲音,對我們的影響力就很有限。反之,如果那突起的聲音已經過去了,但在我們心中還留下一個很深刻的印象,還在那邊左想右想,這聲音對我們的影響就會很大,有人甚至會因此而生病,為什麼?因為心受到驚嚇,氣亂掉之後,使身心的器官功能,都產生不良的影響
所以重點在於第一個就是不要去排斥它!這樣就能很快使我們恢復平靜,這種沒有意義的聲音,也會很容易就消失了!引文P.44
次、鼻嗅香時修止者:隨所聞香,即知如化不實,若聞順情之香,不起著心,違情臭氣,不起瞋想,非違非順之香,不生亂念,是名修止。云何聞香中修觀?應作是念,今所聞香,虛誑不實,所以者何?根塵合故,即生鼻識,次生意識,強取香相,因此則有,一切善惡等法,故名聞香。
反觀聞香之心,不見相貌,當知!聞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聞香中,亦預有五番修止觀意,如前分別。
¨
鼻嗅香
一般鼻子對香味的感覺,最初會隨著喜惡轉,也是跟我們生理的作用有關係。有一些香氣聞時,能幫助我們攝心、通氣,所以那些香味,基本上對我們是有幫助的,就像我們打坐時常會點香,說坐一支香,兩支香,那是真的用香;而且用比較好的檀香、沈香。因為香能幫助我們通氣,所以就能幫助我們攝心。反之,如果那些味道不好,會讓我們的氣脈產生錯亂、混亂,對我們沒有什麼幫助,而且會有害處的,這是從生理上來講有好香有壞香。
但如果是好香,因此我們對它產生貪心,會因為貪就叫我們身心不能寧靜,於是就會產生另外一種弊端,本來好香對我們應該是有幫助的;但因為我們對它產生貪心,這種貪心反而會造成更多的麻煩。同樣如果是壞香,我們應該避免,但不應該起瞋心;因為起瞋心,也會產生生理上的障礙,因此能有好香,當然是最好,但沒有好香,不用勉強,能避免惡香最好;但如果在某些環境無法避免,我們就去承擔這事實,不要造成心理上更多的矛盾衝突。生理上的好壞,畢竟都是一時的,很快就會過去了,如果因此產生心理上的障礙,貪、瞋,變成習氣,變成業障,這問題才會更嚴重
次、舌受味時修止觀者:隨所受味,即知如夢中得味,若得順情美味,不起貪著,違情惡味,不起瞋心,非違非順之味,不起分別憶想,是名修止。云何名舌受味時修止觀?應作是念,今所受味,實不可得,所以者何?
內外六味,性無分別,因內舌根,舌根本無知,和合生舌識,次生意識,強取味相,因此則有,一切善惡等法,反觀緣味之識,不見相貌,當知!受味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舌受味中,亦預有五番修止觀意,如前分別。
¨

同樣舌受味時修止也是一樣,最初我們為什麼會喜歡某些特別的味道,這也是跟我們的生理需求有關係;有的人他生理上缺少哪一類的營養,他就會對某些食物產生偏食!所以人的生理,本來就有自己鑑別的作用,知道現在需要什麼,所以我們就對什麼東西有興趣!這跟烹調的方法無關。問題不是色香味,而是那些營養就是我們當下所需要的,所以我們會喜歡它,過一陣子,這種營養得到補足後,這喜歡也就會慢慢淡化了。
可是很多時候,我們對於一些食物的喜歡,不是基於生理的需要,而是基於心裡上的一種貪味,貪的是味道,貪同樣像剛才所講,會起貪、會起瞋,反而會造成心理上的障礙。在很久以前我就想到一個問題,人家說偏食者會營養不足對不對?我想很多人都聽過。而事實上在我們所見的所有動物裡,卻都是偏食的,只有人吃的東西最多,不管是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樹上長的,樹根下的,能吃的東西很多、很多!如果偏食就會造成營養不良,所有的動物也都應該營養不良啊!
後來我慢慢仔細去思考,覺得偏食的主要狀態,不是營養的問題,而是心情的問題,因為偏食者偏好幾種食物,他碰到他偏好的東西,他就貪吃吃很多;碰到不喜歡吃食物,就因此起瞋心,而不想吃。所以你有時吃多,有時吃少,對他的身體就會不好,對他的心情也是不好的。所以問題不在於,只是吃少數幾樣東西,會造成身體上的病,虛弱,營養不足;倒是因為偏食的關係,會引起更多的貪心跟瞋心,而會讓我們的身心更不協調。我們在佛法裡常講,要把所有飲食當作藥物來看,我們身體不吃這些東西會生病,把它當作藥物來吃,藥物一定是因為需要才吃的,藥物吃太多也會生病,吃得太少也會生病,所以把食物當作藥來吃,在心理上我們就能夠用平常心去吃這些東西。
次、身受觸時修止者,隨所覺觸,即知如幻化不實,若受順情樂觸,不起貪著,若受違情苦觸,不起瞋惱,受非違非順之觸,不起憶想分別,是名修止。云何身受觸時修止觀?應作是念,冷、煖、澀、滑、輕、重等,名之為觸。頭等六分,四大和合,名之為身。
觸性虛假,身亦不實,誰能受觸,和合因緣,即生身識,次生意識,憶想分別,苦樂等相,故名為受觸。即當反觀,緣觸之心,不見相貌,當知!受觸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身受觸中,亦預有五番修止觀意,如前分別。
¨
身觸
最後身受觸時修止也是一樣,廣義的觸覺,包括所有天氣的冷熱、對一個東西的滑、澀、輕、重等等很多不同的感覺,但比較狹隘的觸覺,是指我們的身體。廣義的觸覺,冷熱當然比較好解決,就是穿衣服就好了,輕重滑澀等等。在身體上有一種現象,就是所謂的觸覺,我們喜不喜歡,會跟脈的通塞有關係,脈的通塞又分做兩種:一種是實,一種是虛。
實─表示這氣不通,所以氣障在那地方;虛─是因為氣不通,所以氣不足,如果說氣實跟虛,我們觸覺的感覺就很不一樣,因為如果兩個接觸,一般而言會有氣的交接。如果人他那邊氣已很足了,一般而言他不喜歡被人家碰。氣很足就是很討厭被這碰一下,被那碰一下的,碰了就會很討厭,因為已經很足了,就像皮球一樣,已經飽飽的,再碰到就會產生反彈;氣虛剛好相反,氣虛的部位,碰到他,就好像按摩等等這些,有一種打氣的作用,他氣不足打得愈多,愈高興會愈順暢。
這也就說在我們正常人身體部位,是也有一部位氣比較足─不喜歡被碰,像我們的頭一般人不喜歡被碰的,碰─就會倒楣!因為我們一般人經常眼睛要看,耳朵要聽,頭腦要想,頭在中醫來講,是屬於陽中之陽。
反之,身體上有一些部位是屬於陰,陰部就一般而言,氣比較虛比較不足,所以陰部的部位,比較容易接受,這牽涉到有一部分願意被碰,願意被按摩,被撫慰,這詳細講就會牽涉到男女觸覺的問題。

如果有一部分的氣不足,那一部份就會比較喜歡;但如果經過打坐是可以調整的,因為打坐者氣不足的地方,可以因為通的關係,他可以導得下來,譬如一般人的氣在頭部,頭部的脈能夠上,也能夠下,頭部的脈能夠通,他就不會太足了。同樣在身體的陰部,氣比較不足,如果打坐脈通,這種不足的現象也會消失;因此經過打坐後,這觸覺的好惡,也就會慢慢消失了。我們要了解到觸覺是虛妄的,因為氣脈的通塞而產生這虛妄的感覺,感覺喜歡或不喜歡?如果因為這種通塞而產生的好惡,我們順著好惡而去喜歡觸或不觸,反而會增長自己的習氣,而使我們的脈道更混亂!
很多人會認為說,人本來就是這樣子!其實人本來不是這樣子!這跟氣脈的通塞有很大的關係,氣脈通者這些問題,可以慢慢不見;或者慢慢變成不是那麼重要!這種感覺,還有這種心都是一樣,因為生理上有這樣的需求,所以心理上就會產生這樣的妄想,如果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妄想,我們就會以為人都是這樣子!這是正常的。其實就佛法來講:沒有所謂正常不正常的問題,從緣起裡可以看出種種不同的變化。因此我們常講:世間最樂是屬於男女之淫樂;但就對打坐者而言,如果因為打坐的關係,使全身的脈,都能夠順暢,那種樂比定樂,比男女的樂還更高,為什麼?因為那是屬於全身的脈,都能順暢而產生的觸覺,樂是屬於觸覺的快樂。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6 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次、意知法中修止觀相,如初約坐禪中明。修止觀相,五番之意,是中應廣分別,今不重辨。
行者若能於行住坐臥,見聞覺知等,一切處中,修止觀者,當知!是人真修摩訶衍道。如大品經中:『佛告須菩提,若菩薩,行時知行,坐時知坐,乃至身服僧伽梨,視眴一心,出入禪定,當知!是名菩薩摩訶衍,以不得故。
復次:若人如是,一切處中,修行大乘,是人則於世間,最上最勝,無與等者。如釋論中偈說:
閑坐林樹間 寂然滅諸想 澹泊得一心 斯樂非天樂
人求世間利 名衣好床蓐 斯樂非安穩 求利無厭足
衲衣行乞食 動止心常一 自以智慧眼 觀知諸法實
種種諸法中 皆以等觀入 解慧心寂然 三界無倫匹
因此我們再講到,色聲香味觸,其實從這方面來看,都是虛妄的,身體是因為氣脈的通塞而有觸不觸的這問題,舌頭也是因為我們生理的需要,欠缺什麼營養,而有什麼喜歡吃,有什麼不喜歡吃?鼻子是因為氣脈的通塞有關係,色聲跟我們欲望需求、跟得失心有關係。
所以當我們了解到,對它產生貪,產生瞋時,事實上問題不在物質的本身,而在於我們身體的本身,而這身體又是因為心理而產生的現象,所以要從境界去反照我們的心,從調心裡去調身、調境,這是佛法。因此如何在生活中產生修行?在我第一次上課就講到出離心、慈悲心跟菩提心。我們現在再講這三心:
¨
一、出離心
學佛者都會說要出離三界,然後就說什麼欲界、色界、無色界。其實我要講重點不在於問三界是什麼?而是界是什麼意思?界:就是界限。我們有喜歡的有不喜歡的?喜不喜歡就有界限。我們有這要跟那不要,要!不要!就有界限,所以這界限是產生在眾生的好惡之心、貪瞋之心、取捨之心。因為有這種心在,所以才會有界限;如果沒有這種心在,沒有界限,萬物在緣起之中,是沒有界限的,因為因緣所生法,因緣又是從因緣所生,在理上沒有界限,但我們卻都會產生界限,因為人都有好惡之心,都有取捨之心。
所以出離心是出離什麼心呢?不是出離這些境界的心,因為境界本身沒有好惡,而是因為人有好惡,所以要出離這好惡之心,出離取捨之心!這稱為出離心。一般人的好惡,還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認為我喜歡什麼?我的感覺如何?我的意見如何?所以出離心更進一步是,出離我見、我愛、我慢的這種心。
我們在生活中,人經常是對著境界的,不管是食衣住行或色聲香味觸法,我們經常會對著境界,隨著境界產生一些心意識的作用;所以我們要時時刻刻反省,我現在起的念頭是哪一類的念頭?是貪心?瞋心?還是我見、我慢的心?如果是這些心,就是要能出離,要能夠轉化。這稱為出離心。也就說真正的出離心跟是不是離開這世間,並沒有絕對的關係。
¨
二、慈悲心:
很多人提到慈悲心時,就會提到慈悲就是對人要有好處─與樂拔苦。但對什麼人呢?如果我們本來只是對我很慈悲,對別人不慈悲,把這我轉到另外一個人,這樣算不算?這樣不算!如果只是把這慈悲心,由這個人轉到另外一個人,或者轉到少數的幾個人,這不叫做慈悲心,這在我們平常稱為婦人之仁。
剛才講到出離心,是因為以我為中心而產生的一些界限,慈悲心就剛好完全相反,是要離開這自我,而回復到沒有界限的狀態,這稱為慈悲心;因此慈悲的對象,絕對不是少數的個人,因為如果是少數的個人,你還是以我為中心產生的一些界限,還是有界限的,慈悲心是要從這自我的界限放掉之後,我們的心能對更多的人產生慈悲。因此,慈悲心我的講法是:要往大處看!一般人都是在小處看,小處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一種小處,要往大處看,這是慈悲心,要為多數人謀福利,不是為少數人;或者說要往遠處看!不要只是看到現在,而是要看到將來!慈悲心跟出離心剛好是相反的,也就是能使我們的心,變得更廣大更統一、更和諧,這稱為慈悲心。
¨
三、菩提心
在佛法也有很多人講到菩提心,講到菩提心就是度眾生的心,事實上如果根據最初的佛法所講,菩提心就是覺悟的意思!覺悟本身並沒有說要不要度眾生?覺悟層次有高有低,我們常常講到:要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有它的要領,掃地有掃地的要領,煮飯有煮飯的要領,能夠掌握要領者,可以事半而功倍,可以做得很輕鬆且愉快,並可做得很有效率。反之,如果沒有掌握到要領者,做得很辛苦,但不一定會它的效果。所以,菩提心就是要去掌握每一件事情的要領,這要領是經過覺悟而有的,如果我們不用心體會,不用心去看,我們不可能得到要領。
因此在禪宗講說:這覺悟跟疑情有關係,我們一定要有這個懷疑,我要如何去做才能更好,或者這件事情不好,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我們要去問,要去看、去想,要有這個疑在,然後才能去找到要領,也就是要用心。要用心才能找到要領。做人有做人的要領,做事有做事的要領,人活著,有活著的要領,我們常說:每個人都希望能夠自在,但很多人都不自在;人都希望在這世界上能圓滿,但對大部份的人都不圓滿,為什麼呢?也是因為他們沒有掌握到自在跟圓滿的要領。
覺悟,就事而言:每件事,都有它要覺悟的;就理而言:有它要覺悟的。佛法所講的菩提心,最初是比較偏向於較高的理,稱為要覺悟空性,因為這是所有萬物的根本原則,如果這根本原則掌握到,再去看其他細微的事情,就能看得很清楚。而掌握要領也是一樣,從掌握到大原則的要領,再去分門別類的,了解到每件事情的要領,這在天台宗稱為從空出假。空跟假:空,是萬事萬物統一的道理;假,是萬事萬物的個別現象、個別的道理。總相觀跟別相觀,這都是菩提所要覺悟的!
也就說要出離心、菩提心都有了之後,我們怎樣表現在具體的生活行為之中,這要有方法、有要領去做。光只有心,不一定就能做好事,要了解到它的理論、方法、原則、甚至技巧的問題。
因此菩提心所做的,只是為了找到法的本身,法是什麼樣子?什麼樣才是最好的方法?我們當然是順著最好的方法去做;順著最好的方法去做,一定能對自己有幫助,也能對別人有幫助;所以菩提心,最初並沒有說要度眾生,可是到最後,自己跟眾生都能夠因此得到利益。
這也就說:我們在生活之中,要時時刻刻以這三心,來自我反省。修行需要鏡子,因為有鏡子我們才能了解到,我們的缺點在什麼地方?而在人、事、物這些都是我們的鏡子;我們在對人、對事、對物時,產生怎樣的念頭?這念頭可能是正念,可能是妄想,當我們不斷地從這些妄想雜念,看清自己的缺陷後,才能進一步的去調伏,去修正,這才叫做修行。
修行的定義:就是一定要知道我們什麼地方不對,而去改正,從錯誤而改正,也就是上次所講的迴向。所以事實上真正的修行,並不只是在打坐、念佛、誦經!那些都是基本的前題,真正是要用在生活之中;但如果沒有那些基礎,在生活之中就沒辦法用。我們第六章就看到這地方,下一節課先看〈第九章治病患〉的部份。
治病患第九

現在講〈第九章治病患〉的部份,但事實上我個人打坐的經驗,跟天台智者大師在書上所說的內容,有些不太一樣,所以可能講法也會跟他不太一樣!首先我們很多人都說打坐能夠治病,可是打坐坐不好,也會生病。打坐能夠治什麼病?就是我們首先要對病因作一個分析:
依我個人看到的或在中醫上所講的,病因主要可以分做三大類:第一個稱為外因;第二個不內不外因;第三個內因。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6 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
病因歸納與說明
一、外因:跟物有關─
1)外傷:譬如:刀傷、燙傷、跌倒受傷等。這些外傷是很明顯,原因是從外而有的,稱為外傷。

2)昆蟲咬傷:如:毒蠍、蜈蚣、蛇等被這些有毒的昆蟲所咬傷,也很容易了解,這也是屬於外。
3)食物中毒:
4)西醫稱為病菌或者病毒:這尤其表現在急性的傳染病:霍亂。這種病來既來得很快,要死也死得很快!
5)中醫常講的外邪:外的邪氣,風、寒、濕、燥。總共有六種氣,就是外界天氣裡,有一些比較不好的邪氣;如果人的正氣不足,就可能受到邪氣的干擾而生病。這原因稱為外因,簡單講因為都是從外面來的病,這稱稱為外因。
二、外內不外因:介於心物之間─氣
1)勞累過度:一個人如果太勞累就會生病,這勞累可能是身體的累,也可能是身口意三業都勞累;話講太多也會勞累、傷氣,也會生病;意,使我們憂心忡忡!或者有人所從事的是屬於勞心的工作,東想西想想久了,會勞累。
2)營養不足:為什麼稱為不內不外因?等一下會講!
3)缺乏運動:
4)功能失調:主要是指我們的五臟─心、肝、脾、肺、腎等等功能失調。

5)先天體質不好:跟脈不通有關係,因而氣血循環不好!
6)氣血循環不足:這些其實歸咎的原因就是氣血循環不足。
三、內因:跟心有關─
1)情緒:主要因為情緒而產生的一些病。譬如:我們知道如果人經常處在很緊張的生活狀態下,腸胃比較容易生病;如果人經常憂鬱,鬱鬱寡歡會生肺病;或者有些人經常生氣,會腦衝血等。這些是情緒所產生的病。這情緒有的是屬於當下發作的,也有的是屬於長期累積下來的。
2)業障:如果屬於長期累積下來,可能是從過去世就慢慢累積下來,而為什麼稱為內因?主要是跟心有關係的,不管是情緒或業障。
3)妄想:神經病者都是妄想太多,這都是跟心有關係。
外因─我們稱為跟物有關係;內因─跟心有關;不內不外因─剛好介於這兩個之間,跟氣有關。為什麼把所有的病因分做這三類?這跟我們現在的三個醫學系統有很大的關係:
¨
三大醫學系統
我們知道西方科學偏重於對物質的分析,有科技唯物論的傾向;他們在很多時候,都是把生病的原因歸之於物,經常講病菌;當然這些也都相信,但花了很多的時間在處理病菌的問題,什麼濾過性病毒,都是從這方面去講的。
在中國講病─很多時候是講氣,氣不足,氣如何等?經常講氣的問題;在佛法常講到生病,尤其是在印度的醫學是講心,講到生什麼病都是業障,三種病有三種不同的醫法,也就說如果你生的是屬於外因的病,打坐有沒有幫助呢?大概來不及!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去找醫生。
因為既然是從外來,你從外來醫還是會比較快一點;尤其是我對醫學不是很了解,可能西醫在這方面的成就還可能大一點,譬如:對外傷、食物中毒、對一些病菌、急性的傳染病,我想西醫在這方面的成績,是有它相當可觀的地方。所以如果我們生的這一類的病,勸你還是去找醫生,不用等打坐,大概來不及!因為這種病都是來得很快,你骨折了,打坐到哪時候,把骨再折回來?不太可能!如果是屬於這類的病,打坐有點幫助,但恐怕直接的效果沒那麼快。
不內不外因─這類的病當然最好是看佛書,找心理醫生。找世間的心理醫生有幫助,但不能治本,而最有用的是佛法。這部份我們平常經典看得很多。打坐能處理的病,比較上是屬於這一類跟氣有關的病。剛才說氣足者,對病也有一些幫助,譬如:一個人正氣很足,外邪就不容易干擾;同樣都是處在一種病菌的環境裡,但有些人生病,有些人不生病,為什麼?原因在於心跟氣不一樣;食物中毒、昆蟲咬傷等等也是一樣,有人中毒的很深,有人中毒的不深,為什麼?還有人同樣都是外傷,有人可以很快就復原,有人復原得很慢,跟他氣血循環的好不好?有直接的關係;氣血循環好者,他可不受外邪,他可不生細菌,即使生了也可很快的就恢復了!同樣我們也說過,如果人氣血很順暢,比較不會產生很大的情緒,情緒雖起也可比較快的恢復平衡,有直接的關係!但如果就根本而言,心是根本,心影響到氣,然後氣又影響我們身體,今天主要講的,是打坐所能處理的病,是屬於氣脈的病。
首先講打坐為什麼能治這些病?氣不足跟脈不通有直接的關係,就像:一條水溝一樣,如果我們把水溝稱為脈,把水稱做氣,如果水量不足,它就很容易淤塞,如果水本來流得很快,但後來某種原因,而流得不夠快,而本來運載的很多東西,就可能沈澱,就淤塞了!或者本來水量很大,後來水量不足,也可能淤塞,脈就可能不通,所以氣不足,就可能造成脈不通的現象,而如果脈不通,當然氣就會更不足!因為它不能動了!
反之:如果他氣很足,脈能夠通,水如果很強,就能把淤塞的部分打通了,所以氣足能夠脈通,脈通當然氣更足,因為順暢無阻!就是氣足跟脈通,這兩個有互相的關係,所以要治病,有二種方法:一種先把氣養足,第二種是先把脈打通!這兩種方法不太一樣!氣養足,脈就能慢慢通。我們現在先說:
¨
打坐治病的方法
一、打坐是先養氣:把氣養足。一般人在什麼時候氣不足呢?身體在勞累,在動作,當然能量會慢慢散失,我們說過氣就是能量的意思。
二、身體的姿勢而言:以前也說過,雖然我們身體是不動的,但手腳是散開的姿勢,也就是姿勢還是在散氣;如果我們手是結印,腳是結跏趺坐,這樣的姿勢,氣的浪費、散失就會比較少!因此打坐的姿勢,身體是不動的,因為打坐跏趺坐的姿勢,就能幫助我們調氣、養氣,這從身體而言。講話會傷氣,在打坐時,當然不講話;然後在打坐時,舌頭要頂上顎,這跟任督二脈有關係,如果舌頂著上顎,使上下氣能夠銜接,氣比較不會散;如果不頂上顎,氣到這上下氣時就可能散;因此從不講話,到舌頂上顎,就能幫助我們養氣。
三、最後是講到心。如果我們一向妄想雜念心很重,心向外─氣就是向外散;心─我們現在是用打坐的方法,不管是數息還是念佛,用專一的方法,心是內攝的,內攝,氣比較不會散;因此用打坐的方法,打坐的姿勢,就能使我們的氣,慢慢由不足而能夠養足,稱為養氣,把氣養足。
一般人平常氣都是在散失中,自己並不覺得!打坐時,身的氣慢慢養足後,身體初步會有發熱的現象,其次就會使一些不通的脈,慢慢變通,所以我們就是講脈由塞到通的一些現象。






如圖:


實症
實在表,虛則在裏




虛在表,實則在裏
所以有通塞的問題。

      ò

實症:感到悶脹,刺痛

      ò

虛症
虛症:感到酸麻!
都是氣脈不通的覺受。

如果我們把氣脈,比喻成像一條水管一樣,如果在這不通前跟不通後,就會產生絕然不同的現象,前面是剛才所講的實症,後面稱為是虛症;實─氣到這裡就停住了,不能通過就全部積在這地方,而所產生的病就是實症;下面這邊因為上面的氣不能通過,所以氣不足就會產生虛症。
實跟虛,經常是在不同的地方顯現。所以在中醫上經常講講,病有實有虛。事實上如果從通跟塞來講,實跟虛經常是一個裡一個外,如果實症是在表;虛症大概就是在裡;如果實症是在裡,虛症就是在表。為什麼?因為就是有通有塞。最初我們在實症,第一個感覺到就是悶脹,那部位覺得很悶,甚至會刺痛。虛症會產生酸、麻、木的現象,這都屬於虛症;因此在我們打坐的過程之中,常會覺得什麼地方會酸痛,會刺痛,這都是屬於氣脈不通,所產生的覺受,大家知道了就不會覺得稀奇。
上次已講到這個痛,中醫常講:『通則不痛,痛則不通!』如果會痛的部位,都表示那地方是不通的,因此這痛最初是從悶脹,最後會慢慢集中在一點,而這一點會覺得刺痛。痛有二種痛:我想有些人可能已體會過了!第一種:是很純粹的刺痛;第二種痛─痛快:如果我們的氣,只是很單純的積在這地方不能過,這時是刺痛,而且是跟著一種悶脹的感覺;但我們繼續打坐,氣會慢慢愈來愈足,愈足他的力量就可能穿過這部位,而慢慢有一點通了!這通不是一下子通,可能先通一點點,然後愈來愈通,所以這時因為已開始通一點,這種通就變成痛快!為什麼?因為這時雖然你感覺還是痛,但那種感覺是還蠻舒服的,是可接受的,而且這種痛會愈舒服,當痛的感覺慢慢消失了,而暢快的感覺就是變成比較明顯,從痛、刺痛到痛快到整個暢通無阻,經常是這樣的過程。
我們要說這地方之所以會阻塞,大部份都是有邪氣在這裡,因此我們在打通這部位到完全通之前,這兒的邪氣大部份會被趕出來!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6 07:49 | 显示全部楼层
¨
五臟五種氣
氣如果詳細講,可以分做很多種氣,中醫稱為五臟,其實就有五種氣:心、肺、脾、肝、腎。
心─心其實有兩個心:一個是心包的心─通血氣─指心臟;一個是大腦的心─通神氣─指我們的神經系統。如果是神經系統脈的通塞,大概好像沒特別的感覺。血氣,當然我們打坐血氣比較通時,過一段時間你會發覺,在血會變成尿,上廁所時尿色、尿味道會比平常時還重,也就表示那些被阻塞的部位,那淤血已被排出來!所以打坐後,如果你發覺到尿跟原來不一樣,而且比較酸臭,這是很正常的,沒什麼稀奇,表示原來的病被排出來。
肺─通中氣─就是指我們呼吸系統。如果是肺氣是屬於呼吸系統的脈,會有感覺,這種第一種感覺是:如果邪氣被排出來:在上面會打嗝、嘔氣;在下面會放屁、排氣。所以有些人打坐坐了一段時間後,會放屁或嘔氣,表示那邪氣被趕出來,所以大部份人放過屁或者嘔過氣後,身體會變得比較舒服點。這是指肺氣。
脾─通肉氣─消化系統、循環系統。
我經常在打坐時會發覺有一種現象,就是在身體的某個地方,在皮膚上會長出疔或瘡的膿皰出來,很多時候就是這地方有一些東西雜質存在,當氣要通過時怎麼辦?只好把這地方頂出來!就只好變成疔。所以如果這地方生疔,大概氣血已到這裡了!下次氣就通過去了,這種通過去之後,問題便很快就消失!
肝─通筋氣。有時我們會覺得今天的肘好像不太正常,感覺蠻彆扭的,也沒有摔跤,也沒如何!但感覺很彆扭,為什麼會感覺很彆扭呢?因為氣到這兒卡住了不能過,所以在這地方,在這之前跟這之後,都會感覺不太順暢!我們手有三關:肘關節、肩關節、腕關節;腳也有三關,關節的地方都可能會有這些筋的現象,會有一些彆扭的現象。
另外在我個人打坐的感覺裡面:如果我們在氣血不通的那點上,我們很可能自己發覺到那點,就會去捶按那個點,就像我們有的人生病:如果是屬於氣血不通你去找醫生!醫生也可能幫你做按摩那不通的部位,按摩之後,就可以慢慢通了。我們也可能自己坐到一段時間之後,那點不通的部位,就你自己生理的反應,會去做不通部位那一點的按摩。因此我過去在山上打坐時,自己按了一百多個穴出來!在中醫上的一個穴,一個穴,所謂穴是什麼?就是比較不容易通過的部位。我們身上的脈,並不是每一條,都是一樣寬一樣厚,有些地方是比較不容易過,不客易過的地方,就稱為穴!就是我們平常所講的瓶頸,比較不容易過的部位,就稱為穴,所以那地方在治病時,經常找這地方扎針、用藥。讓他由不通而能夠通。
肝主筋氣!我們知道有些筋在不通時,你去找有關跌倒損傷的中醫師,他會幫你刮來利去!刮到某個角度時,筋就能通了!同樣我們在筋氣不通的地方,也會自然作一些動作,這動作作了之後,氣就順過去了;因此在有些人,你打坐可能這個狀態時,就會有這些動作之產生,這也不稀奇;有人會打手印,打手印只是手指頭在打,如果就整個身體關節,就變成身印,我相信各位看瑜伽的書有講手印及身印。
因此我現在主要講要告訴各位是,對這些現象的發生知道了,就當作一種過程,都不是問題;如果不知道去看醫生,醫生比較會有把握的病,剛才說到是屬於外物的病,因為是從外因所產生的病,醫生比較會有辦法;是外來的病,當然就是找外來的醫生;如果是屬於氣的病,大部份是屬於我們自己的身體要去協調的。如果我們知道他只是打坐所產生的一些現象跟過程,我們不管它繼續打坐就好了!
腎─骨氣:骨包括髓,髓包括精,就是我們現在一般所講的生殖系統。也就說我經常看到打坐者去看醫生,為什麼?因為每個人本來就是有一些氣脈不通的部位,這不通在不打坐時,還不發覺,打坐時才發覺。這又牽涉到一種理論或者一種現象:我們的氣會經常找到有病的部位,哪一個地方不通,它就會找到那不通的部位去疏通;我們全身可能每個地方都不通,要找到哪個地方先通呢?當然是找到病得比較嚴重的部位。就像我們交通阻塞了,你要先處理哪個部份?當然是最嚴重的部份,對我們整個交通有最大影響的地方。
從醫學上面來看:沒有一個人是完全健康的,但只要不要病到躺在床上,不能工作,大家都認為他是健康的;其實還是不健康的,打坐之後就會把這些不健康的部位,雖然不是很嚴重,但還是不健康的部位,一個一個找出來,一個一個去對治。所以我們上課也講到,如果我們氣不足,雖然知道身體有些地方生病,但你的氣不足;所以只能維持身體上的一種生活的需要,要吃飯、睡覺、工作,這種需要就把我們的能量用光了,沒更多的力氣來治病;也就說這病,不很嚴重,所以不急著治病,所以還是以生活為重;如果病得很嚴重,人只好把生活放掉,去治病。如果這病真的很嚴重,會有生命的危險,人就變成不想吃飯,不想睡覺,不想工作賺錢,為什麼?因為這時,他要把所有的氣,全部移轉到這生病的部位,所以,人生病之後就變成懶懶散散的。眼睛不想看,耳朵不想聽,不想動,為什麼?因為這時,他要把所有的力氣,全部花在生病的部位,專注在那生病的部位。
當我們打坐後,氣慢慢養足了,除了夠我們生活中所用,就能慢慢轉到我們有病的部位,因此事實上很多人打坐後,本來有的病,沒有完全根除的,這時會慢慢表現出來。譬如:腰扭到,但不是很嚴重,還可以走路,還可過活,偶爾痛一痛,不會很嚴重。打坐後那地方可能就痛得很嚴重,因為這時所有的氣血,就會自動移轉到那部位。有人可能膝蓋受傷,這時氣血會自動的調節到這部位。也就說我個人認為,不需要用導引的方法來導你的氣,像在〈第九章治病〉講到有很多氣,六十三頁─上息、下息、滿息、燋息、增長息、滅壞息、煖息、冷息、衝息、持息、和息、補息這麼多我搞不太清楚!但事實上,我認為並不需刻意用意識去引導,因為如果你什麼地方有病,你的氣自己會調整的!
人的生理,其實就某方面來講,比我們的腦意識還要清楚。我們不是想到說過十二點了,我肚子應該餓了,喔!他才餓!對不對?不是想到說我生病了,我應該累了!應該休息了!如果真的病,你就變成懶洋洋的樣子!就是你應該要休息了!剛才講到如果我們身上,欠缺什麼營養?我們的胃覺就會變化,為什麼?因為我們有所需求,或者像剛才所講,打坐坐到氣脈不通的地方,我們自己會去做按摩。這按摩不是我先想好,這按好之後我要按哪一個?不是這樣子!而是氣血循環之後,我們自然能知道。有人打手印也是一樣,沒有人教,但當時會打,而打過後就忘掉了。
這是我們生理自然的一種反應,所以我認為不需要用意識的方法,去運氣來治病。用意識的方法,因為先入為主的觀念,經常會跟我們當下身體的反應不相應,所以反而會有一些病產生;如果我們知道它本來就是會有這種氣攻病兆的一種現象,就順著它自然的反應,這一點治好之後,再治下一點,下一點脈通了,再通下一個脈。它有它自然的次第,但並沒有一套的規距,可以告訴我們一定會怎麼做?很多人打坐會發生很大的紕漏,跟導氣有很大的關係。因此今天所講的治病患,簡單講就是說我們本來有的病,剛才主要是講氣的病,氣的病可用打坐的方法來調。
譬如:我們剛才講第一個原因是勞累過度,打坐當然可以養氣;有人體質不好,營養不良為什麼?就是跟脈不通有關係,脈不通者,雖然吃了很多的營養,但他沒辦法吸收,還是流散掉了!所以他的營養不良;也有人體質不好,因為氣血循環不好,這五臟的功能失調,也為因為氣脈不通所產生虛實的現象,因此這些病如果氣足,就能慢慢通,自然就能夠使我們的病慢慢轉好!
這病從一般病到很細微的病。剛才所講這脈有神氣、中氣、血氣、肉氣、骨氣、精氣。人的氣,最初打坐是從比較浮的脈開始有的,所以很多人打坐最初的反應是在皮膚,皮膚什麼地方會覺得癢癢的、會覺得刺刺的,最初是從皮膚開始有的,進一步才能到達血肉,就是血肉的脈,所以剛才講到筋骨的反應,我想各位目前還不會有;因為那是要比較會有功夫的,氣能慢慢內攝到筋骨之後,才會有這樣的反應,打手印大概還不至於,因為一般人的氣還只是在表層而已。也就說隨著我們打坐後,這病就會慢慢好轉,不需要刻意用什麼樣的的方式,明瞭它是什麼病?在〈第九章治病患〉講到病有四大增損病,有五臟生患病,其實我們剛才已講,如果是屬於外物的病,還是看醫生,如果是不內不外因,是屬於氣血的病,用打坐可以調。現在我們再進一步講到:
¨
氣跟血
中醫常講陰陽,氣跟血剛好是一陽一陰;氣是陽,血是陰;所以氣表現出來是熱,血表現出來是涼!如果我們氣多於血,身體就會發熱;血多於氣,身體會涼、會腫。我們也知道如果一個地方脈不通、氣不通,血一定是不通的,因為氣是陽,要陽先動之後,陰才可能動,所以一定是氣先通,血才能通。因此就變成有幾種情況:
第一種血、氣都不通,就是所謂的地大的病:『一、明病發相者,病發雖復多途,略出不過二種:一四大增損病、二從五臟五臟生病。四大中病發者,如果地大增者,則腫結沈重,身體枯瘠如是等百一患生。』我們如果仔細看腫結沈重跟身體枯瘠,這兩個剛好是不同的病,前面是實症,後面是虛症對不對?沈重是屬實,枯瘠是指虛,這就是剛才所講,如果這前面不通的地方是實症;後面不足的地方就是虛症。地大就是氣跟血都不通,前面不通的地方是沈重,後面的地方是虛症。
第二種氣開始通了,血還沒有通,這種是屬於水大的病:為什麼?因為血不通,所以血聚積在這地方。血就會產生─『若水大增者,則痰廕脹滿,飲食不消,腹病下痢等,百一患生。』因為水不通,水就滿了,就會產生這些病。
第三種火大生的病,就是氣比較多,血比較少的地方。『若火大增者,則煎寒壯熱,支節皆痛,口氣鼻塞,大小便皆不通等,百一患生。』就像:很熱!火很熱會把水蒸發掉!所以水就更少!這時所產生的病,就是火大的病。
第四種風大的病是指氣跟血都是浮動。這浮主要是浮出脈外,本來我們氣血應該是在脈裡面走,結果他外浮,浮到脈之外亂走,這樣就產生風大的病,很多人就有風大的病,這痛會到處走到處轉,沒有固定的地方是屬於風大的病。『若風大增者,身體虛懸,戰掉、疼痛、肺悶、脹急、嘔吐、嘔逆氣急,如是等百一患生。』
所以簡單講:四大的病跟氣血不協調,有很大的關係,怎麼治?還是從打坐裡可以養氣,氣養足就可以慢慢使脈能通;我們今天講的是養氣,剛才已講到如果氣足則脈能夠通;反之,脈通氣能夠足,今天所講的主要是從養氣來調脈;下一次直接講怎樣從調脈的方法來養氣,有一點可以預告各位的就是,養氣是由靜裡面去養的,調脈是從動裡面去調的。
¨
動跟靜不一樣
其實剛才已講到了。譬如講到調脈時,有講到按摩或做瑜伽─是調脈的方法,其實不止;依據我的了解有蠻多的方法,我們一般醫生所用的治病方法,大概都是以調脈的多,養氣的比較少,中醫有講到一些養氣的方法,但比較少。所以我們下次再講如何用調脈的方法來治病,或者各位如果打坐時,碰到一些脈不通的部位,應該用什麼方法來調?今天就講到這地方!
¨
結印
據我的了解,我們五個手指頭,每個手指頭所代表的氣不一樣,中醫講有五臟:心、肺、肝、脾、腎,跟五個手指頭的氣是相應的,密宗也有講到上行氣,中行氣,下行氣等等不同的氣。簡單講每個手指頭所代表的氣不一樣,所以當我們哪一個氣?哪一個脈要通時,那個手指頭就會有比較強烈的反應,而會作出一些相應的動作,稱為手印,如果在身體稱為身印。也就說當我們打坐坐到你應該通哪個脈?應該通哪個筋時?那隻手會有這動作顯現。在密宗講到不同的咒,有不同的觀想,不同的本尊,有不同的手印。其實如果我們把它連起來,是一個很精緻的系統,這牽涉到密宗所謂的壇城。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6 07:49 | 显示全部楼层
¨
壇城
我們看密宗有很大的圖畫,中間是佛像,四周是菩薩像,我看過一本密宗的書,壇城其實是根據我們的氣脈來畫的,氣脈在密宗講到主要有五輪,上有眉心輪、喉輪、心輪、臍輪、丹田輪或稱為育樂輪,五輪對應五方佛。五輪的所在的地方稱為中脈,中脈是不打手印的,因為中脈就是氣脈全部通了,就沒有手印好打!因為全部通了!從中脈向四面出來,就是菩薩脈;中脈是指跟佛相應的稱為佛脈;週邊的八大脈,稱為菩薩脈,菩薩脈再分支,所謂天神的脈、鬼神脈……等。
也就說: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脈,有不同菩薩的名字,有不同的咒音,有不同的手印。這是一個相當精緻的一個系統,其實是根據我們的生理,尤其是氣脈的反應而製作出來的;因此我們要修哪個本尊,這本尊跟脈有一些關係,因此我上次又說到,不同的脈上有它的穴,不同的穴,有它不同的音,整個音加起來是一個咒音,這咒音就相對有他的手印、有它的觀想。
我們如果從外在講:講到天神、鬼、天龍八部也有,但如果就我們身體而言,是跟我們身體氣脈的反應有關係。當然我們也可以說要修哪個菩薩?要修哪個本尊?要打哪個手印?其實是剛開始修才有的問題,因為每個人開始修時,總是從一點下手,一門深入,從一個脈開始通之後,可以通中脈,中脈通了,就可以通全身的脈,如果通了中脈之後,這些問題當然就不見了!所以真正修中脈或大手印時,還是不打手印的,因為那時的脈,已全部通了!當然在每個人打坐的過程之中,我們是不會很了解,我現在是要通那個脈?但會打出一些手印,倒是沒有什麼奇怪的事情,人的生理反應爾!
今天繼續講身體的這些反應,因上次說到打坐能夠治病,打坐坐不好也會生病;在上次所講的生病是屬於氣脈不通,所產生一些反應;今天講如果因為打坐,坐的不好,會產生什麼病,這不好是因為各種做不好,所以才產生的一些病態,我們以前也略說到一些,今天把它整個整理一下:
¨
坐不好的歸納跟說明

第一大類、坐姿不正:
1)一般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背不直,頭不直,坐姿不正,最容易產生的現象,就是氣到那邊就堵住了!譬如說你的頭是這樣勾下來,氣到這裡,大概就上不去了!甚至說坐久,你背脊都會變形;最初是因為坐姿不正,氣上不去就走偏了;就只好整個關節都會變形。這是第一個坐姿不正會產生的問題。
2)坐姿雖然好像還不錯,但是身體某些局部會用力,會緊張!一般人比較會緊張的部位,大概是肩膀還有小腹;坐姿不正的問題大部份是屬於生理的問題;如果坐姿不正,所產生的問題,你大不了一段時間不打坐,它就過去了!這時間不會很長!
第二大類、方法不正確:
1)控制呼吸:尤其是說有些人學到外道的方法,或者先入為主聽到一些就是要變成腹式呼吸,要想辦法把呼吸儘可能要到小腹,就是用意識想控制呼吸的深淺;有人是用意識來控制呼吸的快慢,有些人要使它變慢一點,有人會變快。為什麼?上次已說過,有人為了以呼吸來控制妄想,就會愈數愈快!所以用意識來控制呼吸,大部人都會有一些毛病。
2)更嚴重就是導引氣脈,我雖然在講課時,提到不少氣脈的現象,我只是希望大家了解,如果碰到這些現象,我們能夠知道它怎麼回事就好了,把它當作一種過程,不用緊張,不用焦慮,你繼續坐,不是問題;而不是用先入為主的一些對氣脈的觀念,希望它這麼變,那麼變!這樣就會有導引的心態,會有自我暗示的心態出現;尤其是說外道道家常講打通任督二脈,奇經八脈等等。很多人就會用意識去控制自己的呼吸,氣怎樣走?從背上去,從頭下來,轉來轉去;很多人就是因為先入為主用導引的方法,結果把氣導岔了!這氣脈的問題,等一下講任督二脈時會繼續。所以方法不正,第二大類是屬於導引氣脈。
3)鬆緊失調:有人求好心切,就會造成身體的緊張、心理的緊張,造成方法上的失調,這都是因為太緊,這也是方法的問題。太緊很可能有人胸會悶,頭會痛,身體會繃得很緊;甚至嚴重身體會僵掉!如果是鬆緊失調,控制呼吸,所產生的現象,大概你一段時間不打坐,也會慢慢好,導引氣脈也是一樣;很多人用導引的方法來打坐,結果把自己的氣脈弄亂了。
這時用什麼方法再調回來,如果再用導引的方法大概可能會愈弄愈亂,所以我總是建議他們乾脆不要打坐了;如果還能坐就單純的念佛持咒就好了;如果連坐都不能坐,就用拜佛的方法,慢慢拜把注意力放在動作上,也不用觀想,更不需導氣,過了大概三個月、半年之後,我們生理的反應,會使氣脈慢慢歸於正位,歸正時,再來打坐就不是問題了!
坐姿不正,方法不正所產生的都是屬於生理的病,一般人都知道自己生病了,所以再怎麼病,不可能病得太嚴重;因為生病了就知道不對勁了,就會反省,就會知道去找醫生,找善知識!
第三大類、心態不正:
1)追求境界:很多人對於打坐存著一種很神祕的嚮往,以為打坐能夠坐到什麼境界,很多人都喜歡問對不對?你現在坐那麼久,你有什麼境界?有沒有什麼特別神祕的事情可以告訴我們,看到什麼?聽到什麼?或有什麼好玩的事情?所以因為很多人對打坐心態上的不正,喜歡比較神祕怪力亂神,或者希望有一些超能力,什麼天眼通,天耳通等等;或者喜歡一些幻覺的世界,也許不是什麼超能力,但在打坐的時候常常會到另外一個世界去。所看到、所聽到的跟我們這世界,完全不一樣,那是幻覺。
所以如果心態的不正,就很容易跟我們的生活完全脫節;也許是有一些神祕的體驗,有一些異常的世界,但很容易就跟我們的生活完全脫節;當他回到現實生活中時,他就沒辦法適應。甚至在別人看起來,他是神經有問題的,他想的跟我們所看的都不一樣!
2)鬼神附身:如果心態不正更糟糕的是,很容易引鬼神附身,因為鬼神知道這些人,是有這樣的動機來學打坐;在打坐時,因為自我意識比較沒有那麼強烈,所以容易被鬼神所附身;附身之後,他的超能力,他的神祕經驗就更多了!就更不容易回頭。
第四大類、知見不正:
1)梵我思想:很多外道的定都蠻高的,但因為知見不正,所以不能解脫,像印度教所講的都是梵我思想,還是有一個我在。
2)所謂的常見、斷見等。
因此心態不正或知見不正,這是屬於心理上的一種病態;必需透過正知見,或者善知識的引導,才有辦法回復到常態;事實上真正修行打坐需要指導的部份,最初是屬於前面坐姿跟方法的問題,可是事實上最後是在心態還有知見上的調整,才是佛法的特點。
這是講到打坐坐不好,可能產生的一些病態;今天很多人打坐,也很多人坐出現了問題,大概都是屬於方法不正或心態不正比較多,坐姿不正大概不會有什麼大問題;如果坐姿不正,一定是個人的問題,不是教的問題。
¨
打坐之生理反應八觸
我們今天繼續講打坐的一些生理的反應,在智者大師講到打坐有所謂八種內觸感受,前面已經講到幾種:
1)悶脹:氣脈不通會悶、會脹、會酸、會痛,這是不通的反應。
2)其次是會有冷熱溫涼:有時身體某一部份會覺得比較熱,當然熱得不那麼明顯稱為溫熱;有時會涼、會冷,最初打坐者身體發熱就會流汗,那是因為氣比較浮,浮在表皮上;所以一熱毛細孔張開就流汗了;如果我們繼續打坐,氣能慢慢攝入骨脈裡面,這時候身體也還可能發熱,但不會流汗,那種熱就變成很舒服的熱。
同樣也有人打坐最初也可能會冷,譬如:有人毛細孔張開之後,就覺得全身會冷,如果是屬於毛細孔張開的冷,再被一件衣服,大概就解決了!如果氣慢慢攝入骨髓之後,那種冷是從骨髓發出來的,穿再多的衣服也沒有用!但那種冷不會很難過,有一種講法稱為醍醐灌頂,其實是氣脈的反應,就是說氣能夠通到頭頂,醫學上的一種反應稱為松果腺,松果腺一般人是沒作用的。就說我們一般人的內分泌,頭部有腦髓體,高的部份有松果腺,松果腺一般人是沒有反應的;但如果打坐坐到頭部的頂脈通了之後,松果腺會產生一種分泌液體,這分泌液體從頭頂慢慢下來時,全身尤其是頭骨之間會感覺到非常的涼快,在很多的地方稱為醍醐灌頂,就是從頂門慢慢下來,全身蠻舒服的,這是涼。第二大類的反應就是冷熱溫涼。
2)第三大類通、澀、滑:暢通還有氣澀跟滑。通跟滑其實是一樣,通、澀大部分是指氣通,氣澀;血─流得比較順,稱為滑,流得不順稱為澀;有時我們打坐時會覺得身體變得比較輕,那是因為氣往上走!身體會覺得比較輕;如果氣往下沈身體覺得比較重,甚至有時在打坐時,身體會感覺到膨脹,脹得很大,愈脹愈大,這是氣浮,會感覺身體像氣球一樣,愈脹愈大,也有時會覺得身體縮小,這是浮跟沈。
上次也說到,有人打坐時,會覺得身體不見了,手不見了,腳不見了,這不見主要是脈通了,脈通時沒有障礙;所以就不感覺身體的存在,很多人覺得身體不見;事實上如果打坐坐得最好時,連這不見也不知道,也就說如果我們數息是專心在用方法,把注意力放在數字上,你身體在不在?根本不知道,對不對?如果只是很專心在數息,你是知道數字,一二三四五等等,或者專心地在念佛號,這身體在不在,其實都不是問題,因為你根本沒有把注意力,拿去反省─在不在?因此在當然是妄念,不在也是妄念;很多人以為我的手不見了,就以為很高興,其實那還是妄念,表示你沒有專心,才會想到我在不在的問題?
4)第四大類:八觸另外一種就是動:身體某一個局部會動,這種八觸的現象,多多少少,人都會有的。下面繼續講:
¨
任督的反應
一般人打坐如果他的身體沒有病,沒有病就說沒有所謂的氣攻病兆的現象,坐了一段時間之後,氣會慢慢地收入所謂的丹田,為什麼氣會慢慢沈入丹田呢?我的講法是因為我們打坐是靜,靜是屬於陰。在中醫講到:我們的身體裡面就有陰陽─就身體整個大結構來講:頭、腳、四肢是屬於陽;身體─五臟六腑所在的地方是屬於陰。
就身體而言:前面是陰,後面背部為陽;就前面而言:胸上部份是陽,腹下的部份是陰; 所以我們知道陰中之陰就是指小腹的部份;而陽中之陽是指我們的腦袋。
所以一般人不打坐或思考或做什麼?氣都是在頭部的,因為動是屬於陽;如果我們打坐身體慢慢靜下來,頭腦也靜下來;這時這個氣會慢慢回復到陰,就是小腹,也就是一般人所講的丹田部位;因此從最初氣很浮,浮於表皮之間,最後會慢慢沈到丹田,再其次就有打通任督二脈的反應。
在這兒我必需強調一點:任督二脈打通的現象,是打坐的一種過程,會自然的一種現象;如果你的氣慢慢養足,就會有打通任督二脈的反應;但這反應一定是因靜而有的;剛才已講到因為靜所以氣能夠沈丹田,因為沈丹田之後,才有任督二脈的反應;反之如果我們是用意識的方法,希望氣沈丹田,或者用意識導引的方法要打通任督二脈,這都是自我暗示的結果。因為這時候的心還是很浮躁的,你還是用思考、用導引的方法,這氣感覺好像可以沈丹田,感覺好像也可以在任督二脈兜轉;但大部人如果用導引的方法是屬於浮氣,這氣是不可能深入骨髓,因為任脈和督脈都是在骨髓裡面的脈。如果打坐心不能很定,氣根本就是浮在骨髓之外,你用引導的方式導了半天!還是在外面,好像有其實是假的;我要強調就是,一定是從專心打坐心定了,然後產生自然的反應,這才是正常的,刻意造成這種假相,對自己沒有什麼幫助,而且可能會有更多的後遺症。
任督二脈的反應,有一點男女眾不一樣:督脈在後,任脈在前。男眾大致而言:是先通督脈,然後再通任脈;女眾大概是先通任脈,督脈哪時候通,不太確定!我現在先講督脈的部份,因為這方面我比較熟悉。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6 07:49 | 显示全部楼层
¨
督脈:道家講督脈有三關
第一關尾閭關:我們脊椎最下端的部份稱為尾閭,平常講的尾椎,在中醫的穴位稱為長強穴,我們知道因為這氣從入丹田之後,開始經過我們身體的下部,所謂會陰的部位;這丹田到尾閭關,中間有一段,最下面這點稱為會陰,這接通之後,才有辦法上脊椎到第一關尾閭關。在這之前因為氣都積在下部,所以下部會有一些現象;有人是因為氣積在下部,所以這時可能貪欲會比平常重,經過尾閭關之後氣才會慢慢往上走;甚至說有時這氣沒辦法上,則會往下竄,竄到兩雙腳可能都會振動,這時只能說還是用修定的方法,以更專心更持久的方法去坐,坐了一段時間通過了!第一關稱為尾閭關。
第二關夾脊關:就說我們背部脊椎跟肋骨相接的部位,這是第二關也不客易過,很多人坐了一段時間之後,就會發現你的背,挺得不太直;那是因為在夾脊關的時氣就上不去了!上半身一定是駝的,打不直因為上面沒有氣,這是第二關;如果一個人夾脊關也過,他打坐時就不需要常常看我們的脊椎有沒有挺直?只要夾脊關一過,脊椎自然能夠挺得正,而且根本不會鬆掉跨掉的,不管你注不注意,他一樣挺得很直。
第三關稱為枕骨關:就是我們後腦袋睡覺時碰到枕頭的部位,但依我個人的體會,可能應該是大椎,上了大椎之後才有可能上枕骨;因為這時要上枕骨上不去,所以氣可能會由這兩邊的肩胛過來,這時很多人的氣都積在肩胛,兩個肩膀都會繃得緊,甚至說有些部位會很酸痛。如果通了夾脊關,大椎這一關沒有過,大概頭會勾下來!變成垂頭喪氣的樣子!繼續坐肩膀慢慢放鬆,氣就可以過了頭部,過了頭部之後,有些很特殊的反應;因為這時的氣已經到頭部了,有些人這時耳朵可以會有反應,就是耳鳴現象。
因為氣過了頭部之後,氣已經到這邊;但並不是直接上頂門過來,而是從耳朵到眼睛這部位這樣過來的;當然也有一部分是往上,但是往耳朵的部份是蠻重的;所以耳朵會有一些反應,一般最常的反應就是聽到一些很奇怪的聲音,甚至會有一些耳鳴不太正常的現象。這是通過耳朵所產生的一些反應。
再過來就是眼睛也會有一些反應,有些人眼睛會紅,好像血絲很多,我們兩邊眼睛就會覺得很紅;有時眼屎會比較多,甚至有人會覺得眼睛刺刺的不太舒服!眼睛過了之後,再下來就是鼻子,可能流鼻涕,不太通。流鼻涕主要是說:如果我們氣已經通到這裡沒問題,上面通了下面沒有通,所以氣沒有辦法出;剛好鼻孔有兩個出入孔,所以就出來了!於是就流鼻涕了!所以有時很討厭,打坐到一半之後就要開始擤鼻涕了,甚至下了坐之後,因為下面的部位不會那麼快通,一天之內就一直流,會流一段時間,知道就繼續坐到通就好一點!這過程不會那麼快。南懷瑾寫過一本書《靜坐與長生不老》,裡面就講到鼻子這種反應,常常流鼻涕!
過了鼻子之後再下來就是牙齒,牙齒可能會浮腫,舌頭會乾燥等等這些都是,應該是屬於督脈的反應。頭部的部份,有時也有一部分會往上走,這樣下來這兩邊銜接的。這頭部會覺得很重,好像戴帽子一樣,緊緊的,過了眼睛之後就是眉心,眉心常常也是像一塊鉛頂住那樣很重!這都不太舒服。所以很多人打坐最初的反應,除了身體的局部之外,大概都是屬於任督二脈的反應。這是講督脈的部份。

¨
任脈女眾的反應
我聽到的如果氣沈丹田之後,再上來就是會碰到第一關是屬於胸門這一關,也是一樣!中間是胸骨,然後在胸骨的兩邊為肋骨,氣從丹田一上來就撞到這地方,這又剛好是一個三角形的地方,氣根本很難過,如果我們看照片這邊有個骨頭,特別凸出來,中醫稱為鳩尾,就是像小鳥的尾巴一樣!那地方很討厭,每次氣一衝上來,就像刀子往上剉一樣,非常的痛!這一關很多人尤其是女眾,可能過了半年還是覺得胸悶、胸痛,看醫生就沒有用;不打坐大概就好一點,這一關其實不好過!有時因為氣不能上來,就向兩邊的肋骨跑,跑到脊椎後面去了,腎臟會覺得怪怪的,不太舒服!如果這一關通了之後,再下來。
氣沿著胸骨上來,不會直接上頭部,大概延著鎖骨向後面轉到也是經過肩胛骨,從頭部上來。所以一樣,有人胸悶之後,接下來就是肩膀酸痛,這肩胛很重,尤其是後面肩胛的地方,會有幾個穴位特別痛;再下去的反應都差不多!如果你氣沒有辦法上頭部,所謂大椎受阻,至少要昏沈半年以上,一打坐前面三十分鐘還清楚,後面就不清楚!不知道到那裡去了!剛才講到如果一個人氣沒辦法上頭部,就可能昏沈;這昏沈既不是太勞累,當然也不是生病;但在那時候打坐就會有這樣的反應。如果是在昏沈時,雖在上面搖搖晃晃,自己還知道在昏沈,所以還會掙扎,而且還知道晃來晃去。
如果是氣往頭部的脈不通,你就坐在哪裡,嗯!就不見了!連昏沈的跡象都沒有,最初覺得好像用方法,用到最後就不知道沒有了!可能我們就維持那種姿勢半個鐘頭之後,嗯!就開始大地回春,又醒過來了!頭腦又清楚了!所以在半個鐘頭階段,你用什麼方法都很難有什麼轉機;如果就打坐而言,在那階段當然沒有辦法用功。因為數息根本不能數,念佛也不能念。但我要告訴各位的就說,這時間你還是要把他捱過去!因為還是要繼續打坐的姿勢,雖然昏沈也只好讓他昏沈,要捱過去;要捱到頭腦清楚了,然後繼續用功!或者捱到這關完全打通了,這時間可能不會很短,幾個月!
如果氣過了枕骨,上了頭部之後,剛才已講到眼睛、耳朵、鼻子、眉心等等的反應。另外有一種反應就是氣上了頭部之後下不來,這有兩種現象:
第一種剛好相反變成睡不著:覺得整天精神特別好,不睡覺都沒有關係,這主要不是氣上不了頭部,而是積在頭部下不來;因為一般人的任脈不通,所以積在頭部,會覺得自己晚上失眠,睡不著覺!精神特別好,這是第一種反應。
第二種瞋心比較重:我們剛才說到,如果氣積在小腹丹田時,貪欲會比較重,因為那地方跟我們生殖器官會比較近,所以會貪欲重;如果上了頭部剛好是瞋。我們都知道生氣時,氣是往上衝的,如果你在那階段,氣也都是往上衝的;因為是往上衝,所以瞋心會比平常重;不一定有瞋心,但是會比平常時間看不順眼,一點小事情就發大發脾氣,那階段也是要捱過去。
如果在氣開始經過眼睛、鼻子、嘴巴,最後我們經常講到打坐,要舌頂上顎,進一步能夠使氣上下銜接,我們會感覺氣真的是從舌頭頂尖往上,這通了你會感覺到有壓力,氣通去的感覺。如果一個人氣能夠通過舌尖之後,他大概就比較不喜歡長舌講話;因為這時氣的關係,會經常使他的舌頂上顎,打坐時當然是這樣子,不打坐時,也可以保持舌頂上顎的狀態。所以這種情況,當然就不會很喜歡講話,平常舌頭不頂上顎還會亂講話,就會變得比一般時候沈默少言;所以很多人說要禁語,如果你只是禁語,而舌頭不頂上顎,效果還是很有限,最好禁語舌頂上顎,這是講到任督的反應。再下去還會有一些反應,大概還有像奇經八脈的反應。但這些反應,我並不想講得太多。
¨
比丘常帶三分病
因為我只想告訴各位一句話,不是這反應的過程,而是說我們要有這樣的心理準備。經典上講說:比丘常帶三分病,是三分不是五分,更不是七分;如果是七分你躺在床上,要人家來照顧你了!沒有那麼嚴重!如果還是五分病大概還是要看醫生的。三分病就是還有一些不舒服的反應;尤其一個人是以打坐修行的方式為主,如果真的打坐就產生一些氣脈不順的的反應,酸痛、冷熱、悶脹、幻聽、昏沈、散亂、幻覺、瞋心、貪心種種很多反應;很多時候會有生理上很不舒服的反應,這不舒服的反應,如果不管它!還是可以繼續工作的,沒有問題;但是如果你把他當作病,從年頭到年尾看醫生,一樣還是看不好的。
所以我要說的比丘常帶三分痛,這種不舒服的反應,是會經常跟著打坐的人而有的,不要把他當作病來處理。如果把他當作病來處理,再怎麼看醫生也很有限;因為一般醫生能夠處理的病,是屬於氣血的病,氣血的病可以治,如果是打坐坐到任督的病,是氣入骨髓裡面,骨髓的病一般的藥物,很難入骨髓不容易治療。當然在密宗裡面,一個打坐者有專門的上師,可幫他一些忙,在各種通關時,會有一些特別的藥物幫助他。我們現在沒有這樣的方便,只能說你不要把他當作一種很嚴重的病來看。繼續打坐就會慢慢改善!
在我個人打坐的過程,這些各式各樣的現象太多了,不稀奇!每天都會有一些不怎麼好的反應;但我十年沒有看過醫生,當然我本身的體質不錯,而且我相信這都不是病。如果我以為那是病,大概就完蛋了!會一直看下去!這也就是我們常講:禪悅為食。其實快樂的日子,不會太多;因為病態的反應會比較多,氣脈如果剛過,會舒服幾天一陣子,但下面的問題,就會接著而來,因為我們身體氣脈阻塞的其實蠻多的,這關過了有下關,這穴通了有下個穴不通。
如果我們只是想說,希望得到一些比較快樂的體驗而來打坐,大概就很容易失望,且很辛苦的;其實據我個人了解的,打坐的過程其實蠻辛苦的;但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身體會比較健康,這健康不是那種快樂的反應;而是當我們要用這身體時,你有辦法控制他,可隨你來用。為什麼?因為這身體,我們已用打坐的方法訓練過了,你有辦法控制他,主要是說:這些病態反應時,我們把他當作一種過程,都不是問題。主要在上課之前已講過,如果有一些現象發生時,我們首先要反省,這是不是我方法上有問題,是姿勢問題?還是方法上有問題?如果姿勢、方法這兩方面都沒問題,那時的現象,我們都把他當作正常的過程,繼續坐就不是問題了!對初學者而言,對自己的方法不是很有把握,當然是問一下!到底是什麼現象?如果方法沒有錯,就繼續用功就好了。否則如果每個現象都要問,問不完的。因為會產生各式各樣的現象太多了!只要把他當作一種正常的過程,就都不是問題。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6 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
調脈的方法

剛才講到,我們最好把他視為一種正常的過程,不需要要用特別的方法,所以這反而是最好的方法;但有時為了在比較短的時間,通過這些障礙的部位,我們可以用一些方法來輔助,調脈的方法,其實就是治病的方法,這跟世間上醫生有些相通的部份,也有些是打坐專門用的。
第一類就是飲食或者湯藥:剛才講到有些食物對氣脈的反應比較好,有些食物對氣脈的反應不好,不好的食物要避免,這上次講到飲食的部份已講到了;或者專門對不同的病,有不同的飲食,有不同的藥物來治療。我想這大原則知道,詳細的大概要問專業的醫生,這是第一部份飲食。
第二類現在有一種新的治療方法跟剛才相反的稱為斷食:就是短時間內不吃任何的食物。為什麼斷食能夠治病呢?主要是一般人雖然飲用食物;但我們同時也要花一些精神力氣來消化食物。在斷食時,我們雖然不補充食物,但就一般人的身體都會儲蓄一些脂肪、肌肉…… 。斷食是不飲用食物。
¨
斷食對身體的功效
腸胃能得到清洗的功能:我們的腸胃每天吃三餐,在腸胃的胃壁裡都積有很多拉哩拉雜的東西,積了一大層。這樣我們的消化、吸收能力就會受到很大的折扣;尤其有些人腸胃不好,就應該要有時間讓他慢慢調整,結果三餐吃還要吃點心,沒有時間來調養腸胃。所以斷食第一個得到的好處,就是我們的腸胃一方面可得到充份的休息,二方面能把積在腸胃裡的雜質能消除出來之後,腸胃就比較輕鬆,消化能力就會比原來好。
進一步可幫助血液的循環:這道理一樣,一般人的血管裡,也會積存很多拉哩拉雜的東西;在斷食時就像停工,但專門清潔內部,把血管內的雜質消除,所以循環內的毛病,也可得到某種程度的調整。
再進一步才是肌肉、神經、內分泌等等當然比較難。
所以一般人斷食有人會問:斷食的時間須要多久?要看是針對哪一類的毛病,如果是屬於腸胃病,他的反應比較快,時間不用那麼久;如果是循環系統,時間可能久一點;如果為內分泌系統,所需斷食時間要更久,三天、五天,一個星期,更久要視每個人的需要,詳細的斷食,我想有專門的書介紹,我看過也曾斷過。最重要的是斷食要有次第,要慢慢斷;不可想說今天不吃,就不吃了!我們的腸胃平時都是在那邊消化吸收,在那邊磨;一下子沒食物讓他磨,胃部磨來磨去磨穿孔了;尤其是在斷食之後的復食,是更大的問題,很多人幾天後,因為沒有食欲,就不會想吃了,三天五天之後,一吃就食欲大作,什麼都想吃。這時因為他的腸胃消化已完全沒有,一下子吃很多或者未加選擇,有些不好消化的食物不能吃,要從少餐、少量,吃比較容易消化的食物且慢慢吃,可能你斷三天得要用三天的時間來復食,斷五天要用五天的時間來復食。斷食的部份跟打坐比較沒有直接關係,但對於我們的身體是有一些幫助,因為如果有些人,不管是在腸胃血管上堆積了很多東西,氣血循環不好,頭腦就不清楚,妄想就一定會多。所以斷食對我們身心都有很大的幫助。
第三類針灸:我想針灸不用講,因為不是專業的。中國專用的,針灸的道理其實也是一樣,我們講到氣脈時有講到所謂的穴,穴是指氣脈比較不容易通暢的部位,就像水溝不通,我們就翻一翻,攪一攪,讓它能通,不管是用針去刺或用艾草去燻,都能幫助疏通血氣,而得到消除氣脈不通的現象。
第四大類稱為按摩:我想這也是中醫特別講的,按摩主要是就不同的穴位做按摩。按摩可以自己按,也可以請他人按,如果詳細講不同的穴位,有不同的按法,如:按、轉、扭、捺……種種很多。
第五大類稱為運動:一般人都會說運動有助於身體的健康,因為運動氣血的循環,會比較快;氣血循環比較快,就會有助於我們把不通的部位,能疏通,可把氣血淤塞、阻塞的東西,能夠輸送出來;所以運動有幫助我們身體的健康;但比較好的運動,是直接跟氣脈的反應有關係的。依我所看是太極拳或瑜伽運動是比較會有關係的。一般的足球、藍球的球類運動是有一些幫助;但沒辦法跟我們的氣脈完全配合,可能是跟肌肉比較會有關係,但不一定跟氣脈能完全配合,太極拳或瑜伽動作,是從氣脈所發展出來的一種運動,所以有幫助。
第六類稱為導引:如果哪個地方不通,就會酸痛;我們就容易會把注意力挪到那部位,把注意力注意到有病的部位;或者有些人注意守丹田,注意某部位,但這導引,如果有病就自然會做導引,因為那地方有病就會不舒服,就會把注意力移過去;不要用先入為主的觀念,如果現在沒有什麼病態反應,而認為現在要往那地方導?往那個地方引?這會比較會有問題。
第七類是持咒:剛才已一再提到脈跟咒音的關係。照理講不同的脈,應該有不同的咒,所以在密宗有一本書稱為《大乘要道密笈》眼睛痛有眼睛痛的咒,鼻子痛有鼻子痛的咒…… 全身各處的病,都有它不同的咒,為什麼不同的病,就有不同的咒?剛才已講到因為每個不同的病,就是不同的脈阻塞,不同的脈,就有不同的脈音,把脈音一而再再而三不斷地念,念久就可以產生共振,就能夠疏通。所以念咒,一般來講不是念三遍五遍,沒有用!一念都是要上幾百遍,密宗一念都是要十萬遍,因為時間夠共振的效果才會好,才有疏通氣脈的功能,如果像我們做早晚課誦,每天念一遍那都沒有用的,很有限!
但目前為止,我們不可能那麼清楚,眼睛痛該持哪個咒?譬如:現在這地方不通,持什麼咒!那地方不通持什麼咒?這樣就太累;但事實上剛才講到一個脈,可以通一切咒,因為所有的脈都是相通的。所以如果專心持一個咒,也能治一切的病;因此我們常看某一部經、寫一個咒,每一個咒的功德,都很大!大得不可思議!其實如果從這道理去講,其實是可以通的,每個咒都能通一個脈,這脈通就能通一切的脈;所以如果持咒只要持你比較熟悉的咒就可以了,像大悲咒、藥師咒、往生咒,只要專持一個咒就可以了,不需要持那麼多咒。
第八類稱為觀想:如果我們在打坐時,慢慢確定哪個部位不通,不通的部位剛才講到,一定會有異常的反應,酸、痛、悶、脹、麻…等等,觀想當然最好是觀空,這部份空掉了沒有了!我們在觀想時,如果在一般人的講法就是觀你全身是空,但很多人對空不會觀想,沒辦法觀想空掉了!所以我倒是建議如果你不會觀空,就是觀大;把這身體放大,把這部位,不斷地去擴充,本來是這麼點大,我們的手是這麼大,變成這麼大,一直愈變愈大!可能變到很大時,一發覺到,也許又變成那麼小,慢慢一次次的觀,把他放大,大到無限大時,其實就是觀空了。但一般人,不太好觀空,不見了還是在啊!你用觀大的方法,把他慢慢一次一次的放大;如果觀空或觀大,最好的如果只要針對某部位,就是直接觀這部位就就好了;不需要全身觀,這樣對這部位幫助就比較會有限,而直接觀這部位,譬如:頭部脈不通,就觀頭部一個頭兩個大,三個大,四個大,愈觀念大。觀的很大時會有兩種效果:
1)轉移注意力:因為一般人很容易產生,就是因為那部位不通了,就會產生緊張,我們很自然就會把注意力放在那地方,因此會造成緊張;反而更不容易通。如果我們是用觀想的方法,雖然把注意力移到那部位,但用觀空,觀大的方法,不會造成緊張,所以有幫助我們把氣脈打通。
2)有助於氣脈放鬆:同樣我們一個人剛開始打坐,在那部位很痛,可能你的膝關節很痛,可能你的腰很痛,可能什麼地方很痛,任何一個痛的部位,你都把他觀想成很大,因為用觀想的方法,我們就能忘掉痛,把注意力移開了,不再一天到晚一直想到痛,注意力移開了,而且觀大有幫助我們把氣脈放鬆!
第九類、不管它!直接用修定的方法:我們再三提到,不須用特別的方法去導脈,因為如果這地方不通,我們全身的反應,氣就自然能夠集中在這一點,如果我們的心愈專注,這反應就會愈明顯,你用刻意的方法去思考,這種刻意的方法,本身就會使氣混亂,不要用意識的方法,反而是最好的方法。然而一般人因為做不到,一定會感覺到痛或奇奇怪怪的反應,痛就不能夠修定,所以前面所講的方法,都是退而求其次的;因為你一定很痛啊!所以你只好用觀想的方法,把痛的注意力移開,用持咒的方法,用其他方法把他移開,如果能夠直接不管它,直接修定用數息法,這還是最好的。
第十類稱為無心的方法:觀空。但用理去觀的,前面所講的空,比較上是觀虛空無限,而第十個觀空主要是觀理:一切法是緣起的,沒有自性,所以我們身心跟萬物本來是合一的,從理上去消除一切的障礙跟矛盾,理能通,心結能開,脈自然能夠通。
¨
小結─心法、氣脈,標本之間
在《阿含經》原始佛教裡,根本不談氣脈的問題,在中國禪宗也一向不談氣脈的問題;因為如果一個人有悟境,理通他的心結就能夠開;心結能開,氣脈就能夠通,當然不是當下就通,但他的反應就會比平常快,所以不需要用刻意的方法去通氣脈,而講通調氣脈的方法,就是針對一般眾生,因為沒有辦法直接用心法來調。所以我常覺得,密宗的方法,是先調氣脈再來調心;而禪宗是直接調心,心調好了氣脈自然就調好;而哪一種方法最好呢?你認為呢?我想很多人都說,當然是禪宗!我想不見得!主要是看根機,有些人身體的障礙太大,我常說如果你是生病,還是去看醫生;心法用不上嘛!對不對?倒不如去看醫生,看好了再來打坐用功。
同樣身體氣脈的障礙太嚴重,太明顯,你根本沒辦法用功;這時可用這些方法,來幫助你把氣脈障礙疏通,短時間內沒有障礙,你還是直接用心法的方法來用功,這樣標跟本都能夠兼顧。
本是指心法,是指觀、修定修慧的方法;標是屬於調身、調氣、調脈的方法;如果這兩個都會用,而且知道在什麼時機去用,對我們自己用功或者對去教授別人,就會有比較大的把握。這是講到氣跟脈的反應。現在再簡單把論文部份簡單的看一下!
P.59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6 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行者安心修道,或四大有病,因今用觀,心息鼓擊,發動本病。或時不能善調適,身、息、心三事,內外有所違犯,故有病發。夫坐禪之法,若能善用心者,則四百四病,自然除差,若用心失所,則動四百四病,是故若自行他化,應當善識病源,若知坐中內心,治病方法。若不知治病方法,一旦動病,非唯行道有障,亦則大命可憂。
今明治病法中,分為二意:一明發相、二明治病方法。
一、明病發相者,病發雖復多途,略出不出二種:
一四大增損病、二從五義生病。四大中病發者,若地大增者,則腫結沈重,身體枯瘠,如是等百一患生。若水大增者,則痰廕脹滿,飲食不消,腹病下痢等,百一患生。若火大增者,則煎寒壯熱,支節皆痛,口氣鼻塞,大小便皆不通等,百一患生。
若風大增者,身體虛懸,戰掉、疼痛、肺悶、脹急、嘔吐、嘔逆氣息,如是等百一患生。故經云:一大不調,百一病惱,四大不調,四百四病,一時俱動。四大病發,各有相貌,當於坐時,及夢中察之。
次、明五臟生患之相:從心生患者,多身體寒熱,及頭痛口燥等,心主口故。從肺生患者,多身體脹滿,四肢煩疼,心悶鼻塞等,肺主鼻故。從肝生患者,多喜、愁、憂不樂,悲思瞋恚,頭痛眼闇等,肝主眼故。從脾生患者,身體頭面上,遊風遍身、痒悶疼痛,飲食失味等,脾主舌故。從腎生患者,或咽喉噎塞,腹脹耳聾等,腎主耳故。五臟生患眾多,各有其相貌,當於坐時,及夢中察之,自可得知。
¨
先確定病因
我想我們都不是要做專業的醫生,所以什麼心生患者,心病、肺病,肝病什麼病等,如果各位有興趣可以看,但對一般打坐而言,這並不是最重要的。如果我們在打坐時,覺得身體不舒服,首先我們要先確定病是什麼原因?剛才講到有幾種狀態:一種是:就是平常的生病,可能飲食不調,可能是被外邪干擾,可能一些外在的原因。就是最初我們所講到的外因。如果是外因我說你還是去看醫生吧!
如果是第二種原因,可能你方法沒有用好,方法不正、坐姿不正,所產生的一些病態,這就是要調整。第二大類是屬於因為打坐所產生的一些反應。這反應是因為方法沒有用好,所產生的反應,這一定要把方法調整過來。控制呼吸,鬆緊失調,導引氣脈,需要調整方法,現象才可能消除。
第三類、如果我們確定不是平常的生病,也不是方法不對;而是我們氣脈通塞所產生的一些過程反應,你就不用擔心繼續坐沒有問題;也就說每個人都會有一些不舒服的反應,先確定是什麼原因。這原因,可能你比較清楚,因為一般的醫生還只是把它當作一般的病來看。對我們打坐的反應,可能不見得很清楚。所以我們看六十頁。
如是四大五臟病患,因起非一,病相眾多,不可具說。行者!若欲修止觀法門,脫有患生,應當善知因起。此二種病,通因內外發動,若外傷寒冷風熱,飲食不慎,而病從二處發者,當知!因外發動。
也就是這一部份是屬於外因;外因還是找醫生比較快。
若由用心不調,觀行違僻,或因定法發時,不知取與,而致此二處患生,此名因內發病相。
若是因為打坐所產生病態,要問是不是方法不對,還是正常過程?方法不對要找善知識調整,或自己檢討,若是正常的過程就不管它,繼續坐沒有問題。
復次:有二種得病因緣不同,一者、四大五臟增損得病,具如前說。二者、鬼神所做故得病。三者、業報故得病。如是等病,初得即治,甚易得差,若經久則病成,身贏治之則難癒。
¨
鬼神與業報病
鬼神跟業報所得到的病,其實跟我們身體的病,在外相其實是完全一樣的;也就說鬼神有辦法使我們的脈產生偏差。鬼神附身或鬼神作怪讓人生病,都跟脈的偏差有關係;所以能夠用治病的方法,來治鬼病,也能夠用趕鬼的方法來治病。
而業報故得病也是一樣,業報籠統的講,一切的病當然都是業報;但一般人所講的業報的病,如果就氣脈來講,是比較外在的脈,氣血的脈,這是稱為一般的病;比較內在的脈是稱為業報的病;因為外在的脈,是比較偏重於生理的病,如果內在的脈就跟我們的精神有很大的關係。骨髓內在的脈,譬如現在的醫學講法也是一樣,內分泌的多少會影響一個人的個性,對不對?會影響一個人的心態,甚至會影響到一個人的觀念,這是比較內在的脈,內在的脈,病不會病得很嚴重,不會病得你要死要活的;但這病可能比較難治,會比較持久。
所以外在的病看一般的醫生,內在的病大概是靠心理治療,最好是靠佛法。所以業報故得病,業報病也是病,也是屬於生理的反應;但跟心理的關係比較密切。
二、略明治病方法,既深知病源,因緣起發,當作方法治之。治病方法,乃有多途,舉要言之:不出止觀二種方便。
云何用止治病相?有師云:但安心止在病處,即能治病,所以者何?心是一期果報之主,譬如國王,有所至處,群賊迸散。
這是第一種方法,就是把注意力移轉到病痛的部位,我想一般人都是這樣子,那地方生病,那地方痛,注意力就移轉到那地方;因為注意力所在的地方,氣自然往那裡移,但有一種副作用;若我們把注意力往那裡移,很多人就很容易造成緊張。因為那地方痛,痛就很容易把肌肉、把神經繃緊,繃緊之後氣反而不容易通了!所以在我們打坐時,經常是那地方有病、有不通,你把注意力移轉過去了,大致而言氣就會往那邊導沒有錯,但過一段時間,要把注意力移開,移開那地方,移開在身體以外的一個對象。為什麼?因為這時如果氣已導到那部位,他形成緊張氣還是不能通。我們要把注意力移開到身體以外的部位,這時緊張的部份就能夠鬆,鬆因為氣已導過來,所以不會再散掉;如果你的注意力是在身體的其他部位,這氣可能又導開了對不對?在身體以外的部位,當然最好就是用念佛或持咒,在身體以外的部位;而這一部位就放鬆了,放鬆了氣就能通;甚至有時打個妄想它很快就通了,注意力不要在那地方!或問到要多久氣才能通?這很難說,這跟每個人氣脈的通塞有關係。
有人氣脈比較通,他一下氣就過了;有人脈不通的時間,可能就比較久一點;或問如果已經酸痛了,再注意─以一支香的時間是否能夠捱過?我想如果一般人已經覺得酸痛,大概氣都已經到那邊了;如果注意一段時間,一支香應該夠或半支香也夠,再把注意力移開就可以了。
次有師言:臍下一寸,名憂陀那,此云『丹田』若能止心,守此不散,經久即多有所治。
這把注意力集中在丹田的部位,主要是養氣,把氣養足了;因為如果我們的心不要打妄想,尤其用打坐的姿勢,就能把氣養足,就能夠通脈,脈通病就能夠好。
又有師言:常止心足下,莫問可住寢臥,即能治眾病!所以者何?人以四大不調,故多諸病患,此由心識上緣,故令四大不調,若安心在下,四大即自然調適,眾病除矣。
把注意力放在腳下,我想問題不在於腳下,而主要是:『心識上緣』就是有所攀緣,用腦過度氣容易散,現在能夠隨緣安心,心無所執著,氣就能夠自己去調整;如果是常常把注意力放在足下,可能就從足下散氣,也不是很好的方法,短時間可以用,但不能夠經常用。
又有師言:但知諸法,空無所有,不取病相,寂然止住,多有所治!所以然者,由心憶想,鼓作四大,故有病生,息心和悅,眾病即差。故『淨名經』云(大正一四─五四五A):『何謂病本?所謂攀緣,云何息攀緣,謂心無所得。』如是種種說,用止治病之相非一,故行人須知善修止法,能治眾患。
這是用觀想的方法,觀想就是無心,知道一切法都是緣起無自性,或者知道諸法在緣起之中,本來應該是統一和諧的,因為眾生貪瞋痴的妄想,所以才造成矛盾,造成心結才變成脈的病,然後變成身體的病;如果觀念調整好,心結打開了,脈能夠通,病就能夠治。所以最高明的方法是用佛法能夠治一切病。
次、明觀治病者,或師云:但觀心想,用六種氣治病者,即是觀能治病。何等為六種氣?一吹、二呼、三嘻、四呵、五噓、六呬
。此六種息,一一皆於唇口之中,想心方便,轉側而作。若於坐中,寒時應吹、熱時應呼。若以治病,吹以去寒,呼以去熱,嘻以去痛,及以治風,呵以去煩,又以下氣,噓以散痰,又以消滿,呬以補勞。

若治五臟,呼吹二氣,可以治心,噓以治肝,呵以治肺,嘻以治脾,哂以治腎。次有師言:若能善用觀想,運作十二種息,能治眾患。一上息、二下息、三滿息、四燋息、五增長息、六滅壞息、七煖息、八冷息、九衝息、十持息、十一和息、十二補息。此十二息,皆從觀想心生。
今略明十二息對治之相:上息治沈重,下息治虛懸,滿息治枯瘠,燋息治腫滿,增長息各羸損,滅壞息治增盛,煖息治冷,冷息治熱,衝息治壅結不通,持息治戰動,和息通治四大不和,補息資補四大衰。
這裡講到六種氣治六種病,還有講到應作十二種息治眾患,這我不太確定是,有多少人用這樣的方法能夠治病;但我個人不太贊成用導引的方法來導脈。六種氣都有導脈的效果,而且一般人對自己的病不是很清楚,如果你去看醫生,他就自然會告訴你用什麼方法來調。所以這一般的病,我還是建議一般的病還是找醫生,如果是打坐的現象,把他當作過程就好了。
善用此息,可以遍治眾患,用之失所,則更生眾患,推之可知。次有師言:善用假想觀,能治眾病,如人患冷,想身中有火氣起,即能治冷。此如『雜阿含經』叫,治禪病秘法,七十二法中廣說。
次有師言:但用止觀,檢析身四大中,病不可得,心中病亦不可得,眾病不治而差。如是等種種說,用觀治病不同,善待其意,皆能治病,必有差理。當知!止觀二法,落人善得其意,則無病不治也!但今時人,根機淺鈍,作此觀想,多不成就,故世不流傳。又不得於此更學氣術休糧,恐生異見。如金石草木之藥,能與病相應,亦可服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10-1 04:15 , Processed in 0.190368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