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粗茶一把

煮茶人生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4 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禅宗里有一则公案,赵州禅师和弟子文偃禅师打赌,谁能够把自己比喻成最下贱的东西,谁就胜利。
赵州禅师说:「我是一只驴子。」
文偃禅师接着说:「我是驴子的屁股。」
赵州禅师又说:「我是屁股中的粪。」
文偃禅师不落后说:「我是粪里的蛆。」
赵州禅师无法再比喻下去,反问说:「你在粪中做什么?」
文偃禅师回答说:「我在避暑乘凉啊!」
我们认为最污秽的地方,禅师却能逍遥自在,为什么?因为远离分别的心,常住清净国土啊!心净则国土净,五欲六尘都是解脱的地方。
禅,是什么?禅是承担,是接纳、是自在,是物我一如。
 楼主| 发表于 2010-8-24 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骂两句倒也没什么,而对于身体的执著如何看破呢?
 楼主| 发表于 2010-8-24 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粘贴:

关于“四圣谛”的法教

——阿含解脱道次第之二(7)


一 《杂阿含经》 三九七 (三九八)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小绵丸、小劫贝华丸,置四衢道头,四方风吹,则随风去向于一方。如是,若沙门、婆罗门于苦圣谛不如实知,于苦集圣谛、于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不如实知,当知彼沙门、婆罗门常观他面,常随他说,以不如实知故,闻彼所说,趣说而受,当知此人不宿修习智能故。
譬如因陀罗柱,铜铁作之,于深入地中,四方猛风不能令动。如是,沙门、婆罗门于苦圣谛如实知,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者,当知是沙门、婆罗门不视他面,不随他语,是沙门、婆罗门智能坚固,本随习故,不随他语。是故,比丘!于四圣谛当勤方便,起增上欲,精进修学。

【法义分享】
◎学佛者、修行人若于四圣谛没有如实深观体证,那就会如同小绵花丸一样,一会儿飘东、一会儿飘西,到处去找人、找法,所以常观他面,常随他说。而所亲近、所认定的善知识,是否有正知正见、是否体证正确,也没有能力深入辨别。
◎如果能对四圣谛进行如实深观、体证,那就如同地基深入地中,很稳固的铜铁柱,任四方猛风吹袭,亦不能动摇。因本身有正知正见,能深观世间实相,所以不视他面、不随他语。但要来到此阶段,通常都要经历过很多很多的波折。

二 《杂阿含经》 三九八 (三九九)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石柱,长十六肘,八肘入地,四方风吹,不能令动。如是,沙门、婆罗门于苦圣谛如实知,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斯等沙门、婆罗门至诸论处,无能屈。其心解脱、慧解脱者,能使余沙门、婆罗门反生忧苦。如是如实知、如实见,皆是先世宿习故,使智能不可倾动。是故……

◎当你真的体证四圣谛,真的开悟、解脱,证到无学位的阿罗汉,你原来内心的不安就会完全一扫而光。是没有我慢,但会展现出“大无畏”的气势。
◎当你大彻大悟、解脱自在,同是修行人知道后,大多数的反映是“你走偏了,同行相忌,反生忧苦”。只有极少部份的人,会透过观察了解而想亲近、闻法。

三 《杂阿含经》 三九九 (四00)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有人火烧头衣,当起增上欲,急救令灭。”
佛告比丘:莫作是说!当置头衣,于四圣谛起增上欲,勤加方便,修无间等。

◎就算是在火烧头衣的紧要关头,还是要以现观四圣谛为第一优先。

四 《杂阿含经》 四00 (四0一)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士夫年寿百岁,有人语言:“士夫若欲闻法,当日日三时受苦。晨朝时受百枪苦,日中、晡时亦复如是。于一日中受三百枪苦,如是日日,至于百岁,然后闻法,得无间等,汝宁能不?”
时,彼士夫为闻法故,悉堪能受。所以者何?人生于世,长夜受苦,有时地狱,有时畜生,有时饿鬼,于三恶道空受众苦,亦不闻法,是故我今为无间等故,不以终身受三百枪为大苦也。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未得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为了“能听闻到正法、为了了知宇宙人生实相”,条件是:每天打三百大板,连打一百年,然后才能闻法:听闻出离苦海的解脱法。佛陀认为真正要求法的人“悉堪能受”。
◎静下来问问自己:有没有这样求法的魄力与决心?有没有像玄奘大师那样,为法纵使粉身碎骨在所不惜的魄力?有没有像六祖慧能、像密勒日巴那样,为法忘躯、为法捐躯的决心?如果有,因缘具足则明眼善知识就会协助你。如此,要开悟、证果那就“不待时节因缘”。

五 《杂阿含经》 四0六 (四0七)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时,有众多比丘集于食堂,思惟世间而思惟。
尔时,世尊知诸比丘心之所念,往诣食堂,敷座而坐,告诸比丘:汝等比丘慎莫思惟世间思惟。所以者何?世间思惟非义饶益,非法饶益,非梵行饶益,非智、非觉,不顺涅盘。汝等当正思惟:此苦圣谛、此苦集圣谛、此苦灭圣谛、此苦灭道迹圣谛。所以者何?如此思惟则义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正智、正觉、正向涅盘。

◎ 凡夫的言论都是不离世间思维,“世间思维”就是谈论那些名、利、是、非、好、坏、对、错、美、丑、熟优、熟劣、谁多、谁少……。
◎若尚未见法、未证果的修行人,所谈仍然是不离世间思维。世间思维谈论再多,都无助于见法、开智能。
◎问题是: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所想、所谈论的是属于世间思维。更不易觉知到己所修的是世间法。

六 《杂阿含经》 三八一 (三八二)
一时,佛住波罗奈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圣谛。何等为四?谓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若比丘于苦圣谛当知、当解,于苦集圣谛当知、当断,于苦灭圣谛当知、当证,于苦灭道迹圣谛当知、当修。”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苦谛当知当解,集谛当断、灭谛当证、道谛当修。这些都需要“止观双运”才能办得到。否则学佛再久,“四圣谛”仍只是个名相,仍只是头脑中的一种知见。

七 《杂阿含经》 三八二 (三八三)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圣谛。何等为四?谓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若比丘于苦圣谛已知、已解,于苦集圣谛已知、已断,于苦灭圣谛已知、已证,于苦灭道迹圣谛已知、已修,如是比丘则断爱欲,转去诸结,于慢无间等究竟苦边。

八 《杂阿含经》 三八八 (三八九)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法成就,名曰大医王者,所应王之具、王之分。何等为四?一者善知病,二者善知病源,三者善知病对治,四者善知治病已,当来更不动发。云何名良医善知病?谓良医善知如是如是种种病,是名良医善知病。云何良医善知病源?谓良医善知此病因风起、癖阴起、涎唾起、众冷起、因现事起、时节起,是名良医善知病源。云何良医善知病对治?谓良医善知种种病,应涂药、应吐、应下、应灌鼻、应熏、应取汗,如是比种种对治,是名良医善知对治。云何良医善知治病已,于未来世永不动发?谓良医善治种种病,令究竟除,于未来世永不复起,是名良医
善知治病,更不动发。
如来、应、等正觉为大医王,成就四德,疗众生病,亦复如是。云何为四?谓如来知此是苦圣谛如实知、此是苦集圣谛如实知、此是苦灭圣谛如实知、此是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诸比丘!彼世间良医于生根本对治不如实知,老、病、死、忧、悲、恼苦根本对治不如实知。如来、应、等正觉为大医王,于生根本知对治如实知,于老、病、死、忧、悲、恼苦根本对治如实知,是故如来、应、等正觉名大医王。

◎佛陀鼓励大家要成为“大医王”。先把自己的病根、病源医治好,成为具格的医生:再协助众生从病根、病源拔除诸苦。治病要治本,不要只治标。

九 《杂阿含经》 四三八 (四三九)
尔时,世尊手执土石,问诸比丘:“于意云何?此手中土石为多?彼大雪山土石为多?”
比丘白佛言:“世尊手中土石甚少少耳,雪山土石甚多无量,百千巨亿,算数譬类不可为比。”
佛告比丘:“其诸众生于苦圣谛如实知者,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者,如我手中所执土石;其诸众生于苦圣谛不如实知,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不如实知者,如彼雪山土石,其数无量。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几乎学佛者都知道“四圣谛”的名相,但能真正如实知、如实现观、如实修证四圣谛者,万人中不得其一。

十 《杂阿含经》 四一一 (四一二)
时,有众多比丘集于食堂,作如是说:“我知法、律,汝等不知我所说成就,我等所说与理合;汝等所说不成就,不与理合;应前说者,则在后说;应后说者,则在前说,而共诤论言。我论是汝等不如,能答者当答。”

◎世俗之人,欲争不断;修行之人,见诤不断。懂些名相知见或稍有体证后,很容易就加入“破除异己”的行列。不断的宣说己高人低、己大人小、己优人劣……这个山头排斥那个山头,这个宗派排斥那个宗派,这个宗教排斥那个宗教。
◎凡夫是活在二元对立的世界中,真正到达彼岸的解脱者是超越一切二元对立。所谓“入空戏论灭”。

十一 《杂阿含经》 四一0 (四一一)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时,有众多比丘集于食堂,作如是论:或论王事、贼事、斗战事、钱财事、衣被事、饮食事、男女事、世间言语事、事业事、诸海中事。
佛告比丘:汝等莫作是论,论说王事……乃至不向涅盘。若论说者,应当论说:“此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所以者何?此四圣谛以义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正智、正觉、正向涅盘。

十二 《杂阿含经》 四二八 (四二九)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无量三摩提,专心正念。所以者何?修无量三摩提,专心正念已,如是如实显现。云何如实显现?谓此苦圣谛如实显现,苦集圣谛……

◎修定、修止就是为了“止观双运”,以便对四圣谛、对宇宙人生的实相,进行如实深观。很多人却迷在禅定的种种方法与境界上,早已忘掉了修定的目的。

十三 《杂阿含经》 四三四 (四三五)
时,须达长者往诣佛所,稽首佛足,于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此四圣谛为渐次无间等?为一顿无间等?”
佛告长者:“此四圣谛渐次无间,非顿无间等。”
佛告长者:“若有说言‘于苦圣谛未无间等,而于彼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此说不应。所以者何?若于苦圣谛未无间等,而欲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无有是处。”

十四 《杂阿含经》 四三五 (四三六)
如须达长者所问,有异比丘问,亦如是说,唯譬有差别:“如有四登阶道,升于殿堂。若有说言‘不登初阶,而登第二、第三、第四阶升堂殿’者,无有是处。所以者何?要由初阶,然后次登第二、第三、第四阶得升殿堂。如是,比丘!于苦圣谛未无间等,而欲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无有是处。”

◎第一步:首先知道世间种种苦的实况。
第二步:对种种苦的形成原因加以探讨,知到苦因,才能对症下药。
第三步:确定这些苦是可以断灭、可以根除的。
第四步:脚踏实地的走在八正道上,老老实实的修行。(解脱者是已证涅盘而自然的走在八正道上。)
◎高楼大厦要落成:来自深厚的地基与逐层坚固的建筑。“顿悟”:来自渐修、来自实修。

十五 《杂阿含经》 四八九 (四九0)
阎浮车问舍利弗:“所谓苦者,云何为苦?”
舍利弗言:“苦者,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恩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所求不得苦,略说五受阴苦,是名为苦。”
 楼主| 发表于 2010-8-24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8-24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粘贴:
修行笔记-悲智双运时间:2010-04-23 18:13来源:中国佛学坛 作者:空竹 点击:6130次
  悲智双运

  ◎唯有爱心才能对治嗔恚;唯有慧剑才能斩断无明;唯有慈爱才能克服仇恨。愿一切众生,永远安乐。

  ◎佛陀始终强调悲智双运,好头脑与好心肠应携手合作。

  ◎佛是身、语、意悉得清净的人。佛之心,法身或真身,可视为佛。佛之语或内在活力,可视为法或教义。佛之身,可视为僧或修道团体。

  ◎从敌人那里你才能学得真正的忍辱。当你面对敌人的行动时,你才能学得真正的内在力量。从此看来,即便是敌人,也是教你心的力量、勇气和决心的老师。

  ◎烦恼之起,是因把本无之善恶,强加于对象之上。我们是在画蛇添足,结果引来烦恼。我们了解事物的实相而不妄加增添,能帮助我们控制自己的情绪。

  ◎佛法不主张有一异于身心,与身心完全分离之‘我'。是故,佛法不主张有一永恒、单一独立之‘我'。

  ◎一切无常物─一切有为法─皆依因缘和合而生,故名‘缘起'。缘起的法义之(1)是:一切现象皆依其各部组合而得名或出生。缘起法义之(2)是:现象的存在有名无实。现象并非客观独立的存在,而是依主观的认定而有。

  ◎精细五蕴终将转化为五如来─色蕴的净化之相名大日如来;受蕴的净化之相名宝生如来;想蕴之净化之相名阿弥陀如来;行蕴的净化之相名不空成就如来;识蕴之净化之相名阿闪如来。转成佛心者是此心,非外来之心。换言之,佛性天生,非来于外。

  ◎智慧必须有爱护他人、慈悲他人的动机为伴,以使智慧能用来利益他人。

  如是,方便与智慧乃合而为一。未掺杂妄想之爱,是非常合理与明智的。

  ◎不含情绪而含对究极实相之证悟的慈悲,甚至能广及敌人,而且在对待敌人时,此种爱心甚至会更强。

  ◎修菩提者,有四种子:一者,不贪财物。二者,不惜身命。三者,修行忍辱。四者,怜愍众生。

  ◎大乘法要以利他的大悲行,完成自我的净化。

  ◎菩萨的大悲心,以能了知一切法都是关系的存在,救人即是自救,完成他人即是完成自己,由是牺牲自己,利济他人。

  ◎众生常情,爱其所亲,恶其所憎;菩萨得深心故,怨亲平等,视之无二。等心者,四无量心是。

  ◎僧宝是根据‘缘起法则',拒绝自以为是的自我疏离与断绝心态的生活。互相确认自己是命运共同体的一环,努力与他人融合无间,以成为构成世界和平一份子为指标。

  智慧·慈悲

  ◎佛陀说:‘了解苦的性质;断除苦的原因;证得苦的熄灭;修持真实的道。'根据龙树菩萨的中道教法,‘苦谛':苦来自生死轮回,轮回则是无明所引生的业报。‘集谛':业和无明是苦的真实原因。‘灭谛':业和无明的完全消失。‘道谛':证得灭谛的道。

  ◎大乘行者旨在证得究竟涅槃:成佛。成佛不只是为了自己,还为著一切众生。大乘要发菩提心,悲智双运。

  ◎为了证得涅槃,必须修持四圣谛。小乘只求自己证入涅槃,行者必须生起出离心,勤修戒定慧,以清除无明和无明的因,最后证得涅槃。

  ◎恶业是苦因。恶业来自无明,无明则是未调伏的心之产物。所以,心必须用修行加以调伏和控制,才能停止恶念的流动。观心可以止息恶念和妄想。

  ◎佛像是最合适的所缘境,能产生强大的念力,减少妄念。

  ◎修行必须修心。修行的圆满,不仅靠表面的改变,如出家或诵经。如果心态正确,一切行动和语言都可以是修行。

  ◎佛教修行的第一要件就是转念。修行人必须皈依佛法僧三宝,深信因果业报,培养利他心。

  ◎真诚发心出离世间法,可以带来大喜悦。

  ◎‘不修心,即使山中闭关,也只是造地狱因。'

  ◎绕塔?读经?打坐?‘把你的心,从世界转到修行。'

  ◎佛教的修行就是戒定慧三学。

  ◎修心至充满慈悲,置心于不变之境。

  ◎我的心不为外物所动,粗野的话不该从我口中溜出,同情和怜悯使慈悲观念永远留存在心中,不令忿怒和憎恨心生起。

  ◎一切语言,有(1)合乎时机和不合时机的言语;(2)合乎事实和不合事实的言语;(3)温柔和粗野的言语;(4)有益的和无益的言语;(5)慈祥和憎忿的言语等五对。

  ◎《杂阿含经·四九六经》:为解除人性的‘见诤'与‘欲诤'的五种团体(人际)互动的原则(说话五法要)———(1)选择对话的适当时机;(2)如实的对话;(3)言语柔软;(4)对话内容有助于烦恼的止息;(5)关怀悲悯对方,不起情绪。

  ◎凭主观说话的人,永远是语言的奴隶。

  持正念做人的人,决定为佛法的种子。

  ◎最有力的手与嘴:财舍得快、法说净意,不悭不误堪摄众。

  最有德的行与愿:智不著恃,悲能献身,不恋不畏决效佛。
 楼主| 发表于 2010-8-24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欲诤」与「见诤」。如云:

「众生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故,母共子诤,子共母诤。父子、兄弟、姐妹、亲族展转共诤。……复次,众生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故,王王共诤,梵志梵志共诤,居士居士共诤,民民共诤,国国共诤。彼因斗诤共相憎故,以种种器仗,转相加害,或以拳扠石掷,或以杖打刀斫。彼当斗时,或死,或怖,受极重苦。」

「贪欲系着因缘故,王、王共诤,婆罗门居士、婆罗门居士共诤。……以见欲系着故,出家、出家而复共诤。」

  「贪欲系着」,即会有利益之争(欲诤);「见欲系着」,即会有意识形态之争(见诤)。
 楼主| 发表于 2010-8-24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8-25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信心铭



僧璨大师著



至道无难  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  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  天地悬隔

欲得现前  莫存顺逆  违顺相争  是为心病  不识玄旨  徒劳念静

圆同太虚  无欠无余  良由取舍  所以不如  莫逐有缘  勿住空忍

一种平怀  泯然自尽  止动归止  止更弥动  唯滞两边  宁知一种

一种不通  两处失功  遣有没有  从空背空  多言多虑  转不相应

绝言绝虑  无处不通  归根得旨  随照失宗  须臾返照  胜却前空

前空转变  皆由妄见  不用求真  唯须息见  二见不住  慎勿追寻

才有是非  纷然失心  二由一有  一亦莫守  一心不生  万法无咎

无咎无法  不生不心  能随境灭  境逐能沉  境由能境  能由境能

欲知两段  元是一空  一空同两  齐含万象  不见精粗  宁有偏党

大道体宽  无易无难  小见狐疑  转急转迟  执之失度  必入邪路

放之自然  体无去住  任性合道  逍遥绝恼  系念乖真  昏沉不好

不好劳神  何用疏亲  欲取一乘  勿恶六尘  六尘不恶  还同正觉

智者无为  愚人自缚  法无异法  妄自爱著  将心用心  岂非大错

迷生寂乱  悟无好恶  一切二边  良由斟酌  梦幻空华  何劳把捉

得失是非  一时放却  眼若不眠  诸梦自除  心若不异  万法一如

一如体玄  兀尔忘缘  万法齐观  归复自然  泯其所以  不可方比

止动无动  动止无止  两既不成  一何有尔  究竟穷极  不存轨则

契心平等  所作俱息  狐疑净尽  正信调直  一切不留  无可记忆

虚明自照  不劳心力  非思量处  识情难测  真如法界  无他无自

要急相应  唯言不二  不二皆同  无不包容  十方智者  皆入此宗

宗非促延  一念万年  无在不在  十方目前  极小同大  忘绝境界

极大同小  不见边表  有即是无  无即是有  若不如是  必不须守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但能如是  何虑不毕  信心不二  不二信心

言语道断  非去来今
 楼主| 发表于 2010-8-25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摘抄
什么是佛法中的‘忍辱’。为解释方便起见,我将忍辱分为四种层次。

第一,强迫忍辱。

强迫忍辱的意义是,实在忍无可忍,但又不得不忍,否则只有死路一条。在中国不幸的文革时代,这类例子不胜枚举。不知多少人遭遇到所谓的乱戴高帽子的罪名,种种难以忍受的侮辱,种种无所不用其极的虐待,可是被害的人若一反抗,不是被杀,即是自杀。这种忍辱是表面上的强迫忍辱,而其内心,往往是十分的怨恨嗔怒,只是不敢发作而已!各位,可悲的是这种强迫的忍辱,会造成极大的助长恶因的缘。又因为害他的这批搞文革的人,也种了极重的恶因,于是造成怨怨相报,无有了期。从因果的观点来看,强迫忍辱是最危险也是最悲哀的境遇。

第二,勉强忍辱。

一般人通常都在这个层次之中。所谓‘勉强忍辱’,就是说,在普通的情况下,并不忍辱。若有受人侮辱的情形,即使是极小的事情,也会引起反感的破口相骂,甚至于动手记恨。只有在特种情况下才忍辱,譬如,在上司面前,不得不低声下气;或想要做成这笔生意时,总得忍一口气;或者在不好意思的场合下,就噤著嘴不响,而心里还在叽哩咕噜的,这种都是勉强忍辱。勉强忍辱还是在造成助长恶因的缘!而可叹的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连勉强忍辱都不多,往往是任性地发脾气,有时一件芝麻小事也可以弄得拍桌破口大骂,可以造成滋长恶因的重要助缘!

第三,明理忍辱。

这一层次是明白了因、缘、果的关系和道理之后,知道要忍辱;明白了如果不忍,将会造成助长恶因的缘的道理而忍辱;明白了忍辱表面上看来是吃亏,而实际上是对自己大有好处的道理而忍辱。这样的忍辱,不但不会造成助长恶因的缘,而且可以做到将侮您的人当作善知识看,当作恩人看,由此更建立了滋长善因的缘。所以佛经里说‘忍有无量功德’。各位,明理忍辱最要紧的一点是,并非只是外表上的忍,而是内心的明理,内心自发的忍受,怀恨嗔怒的心不生起的忍辱。

第四,无相忍辱。

这是根据《金刚经》中,佛说他前生被歌利王解割身体时,他没有嗔恨,因为他已没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所以名为无相忍辱。各位,什么是无相忍辱呢?要忍辱而自己没有‘在忍辱’的观念,要忍而‘不自觉为要忍’,要根本心中‘没有我在被辱’,也‘没有我在忍辱’的观念,这才叫无相忍辱。没有四相,本性如如,自然谈不到造助长恶因的缘,这是我们学佛的应该建立的理想。这也叫做‘忍辱波罗密多’。
各位,我们谁也没法知道,从无始以来,所造的无数恶业,无数善业,究竟有多少留藏在我们的八识田中。这些善恶的种子,都在等待着有足够的助缘来使之成熟。如果我们希望善因先成熟,恶因能迟迟或最好永远不要成熟,很明显的,今世我们最应该努力的,就是做能滋长善因的缘,而不要造助长恶因的缘。若希望善因快快成熟,多多成熟,就得随时随地,抓住机会,尽量做各种可以滋润一切善因的缘,而尽量避免做可以助长恶因的助缘。


忍辱只不过是许多机会中的一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起心动念,都在造缘,若处之得当,则成善缘;若处之不当,便成恶缘。是善是恶,往往是差之毫厘,却失之千里。而什么是滋长善因的缘呢?什么又是助长恶因的缘呢?这就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得周全的,这要各位在日常生活中时时自己去体验。做为今天的结束语,概括的讲,我可以引用佛经中常提到的贪、嗔、痴、慢、疑,都是助长恶因的缘;戒、定、慧、六度、十善道则是滋润善因的缘。愿和各位同修常常互相警惕勉励,共同走上消除恶因,成熟善因的正路。

佛教里有很多消业障的方法,如拜大悲忏、拜八十八佛等。在《金刚经》中,有这么一段:‘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说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金刚经》,如果受他人批评、侮辱、辱骂,或者生病、破财等,这些都是先世的恶业,原本应该投生到恶道去的,现在因为受持读诵《金刚经》,恶业取消,重报轻受,所以念《金刚经》有这样的无边功德。上面经中这句‘若为人轻贱’中的‘为人轻贱’这四个字含义很广,例如:凡是被人侮辱、被人打骂、生病,或者有不愉快、不如意的事等等,都可以包括在内。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若遇到这种不如意或不愉快的事,就要记得这句话的含义。

如何培养悲心?

各位请记住:悲心的反面,即是嗔心。轻的嗔心叫生气、发脾气;大的嗔心,即是仇恨。嗔心一起,悲心即消失;悲心愈强,嗔心愈不容易生起。这是我们在做人及修行中一个极重要的原则。悲心的培养并不容易,也不是旦夕可以造成的。各位只要留心观察,小孩子的悲心往往比大人大,就可以体会出为什么悲心不易培养。
 楼主| 发表于 2010-8-25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昨日下班赶上大雨,就呆着等雨停,然后有一段搭了方便车子一段坐公交车,到新华书店找女儿,哪知道竟然碰到她学儒家文化的老师的孩子,后来老师来了,一起聊天,老师说她老公正苦恼着呢,其婆母腿摔断了躺在医院,然后不肯穿内衣,连布也不肯盖,弄的陪床的儿子极其苦恼,临了叮嘱她念地藏圣号回向一下。

到家之后发现女儿依旧是把裤子扒光,乱闹,说是屁股上面长了痱子,极其难过,然后一个劲吵闹,拿了二锅头过来抹了依旧是闹慌,光着身子乱跳,问有高招么。

跟女儿说我有个高招,就怕她受不了,说用感觉代替法转移一下,让她狠狠的挠几下屁股,挠破后上宝宝金水,跟她说会很疼的,女儿决定试一下。先是挠了破皮,然后我倒了宝宝金水上面,女儿嚎叫着乱跳,一会就歇了,好像是不痒了。女儿游开始挠她腿上被蚊子叮的地方,然后倒宝宝金水再嚎叫一番,反复操作几遍。当时很奇怪的问女儿,以前她擦破一点皮就哭好长时间,为什么这次不哭,女儿想了想说 因为我想疼。痒,无法忍受的时候带来很多的情绪,而围了止痒便用了以前厌恶的疼来,却是不厌恶那疼,是感觉不灵?还是心理麻痹?抑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2 12:12 , Processed in 3.114840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