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佛缘

【中医药典籍类】历代本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青  木  香(《新修本草》)

青木香为马兜铃科植物马兜铃及北马兜铃的根。主产于福建、广东、广西、四川等地。原植物生于山谷、沟边、路旁及山坡灌丛中,喜冷凉湿润的气候,耐寒、耐旱,怕涝,忌阳光直射,以湿润肥沃的砂质壤土或腐殖质壤土最宜生长。味辛、苦,性微寒。归肝、胃经。功效行气止痛、解毒消肿。临床用名青木香。

【本草汇言】

《本草纲目》:(马兜铃根)利大肠,治头风瘙痒秃疮。

《景岳全书》:味苦微辛,性寒,有毒。能吐能利,不可多服。煮汁服,可吐蛊毒鬼疰诸毒。捣末水调,涂疔肿热毒蛇毒,日三四次,立瘥。亦可傅瘙痒秃疮。

《本经逢原》:青木香即马兜铃根。

青木香苦寒香细,入足少阴,善降阴气上逆,故治风湿葳蕤汤用之,并治痈肿痰结气凝诸痛。《唐本》治热肿蛇毒,水磨敷之。《肘后》治蛊毒,酒水和煎服之,毒从小便出。昔人言多服令人吐利,肺寒咳嗽,寒痰作喘,胃虚畏食人勿服,以其辛香走窜也。

《本草求真》:[批]散毒泄热。

青木香专入肺。即马兜铃根,又名土木香者是也。味辛而苦,微寒无毒。诸书皆言可升可降,可吐可利。凡人感受恶毒而致胸膈不快,则可用此上吐,以其气辛而上达也;感受风湿而见阴气上逆,则可用此下降,以其苦能泄热也。故《肘后》治蛊毒,同酒水煮服,使毒从小便出矣。惟虚寒切禁,以其味辛与苦,泄人真气也。秃疮瘙痒可敷。出《精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青木香提取液对甾位肠管及慢性肠痿犬的肠道运动有抑制作用。

2.  野生北马兜铃根、家种北马兜铃根、马兜铃根均有镇痛、消炎作用,且镇痛作用依次由强至弱。

3.  体外实验证明,青木香水提取物可抑制I型单纯疱疹病毒(HSV-I)。青木香总生物碱体外对多种致病球菌、杆菌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其挥发油对猪蛔虫有杀灭作用。

4.  青木香所含广玉兰碱(木兰花碱)有一定降压作用。

5.  青木香煎剂、流浸膏和盐酸浸出液对小鼠呈镇静作用。青木香醚溶液酸性部分及挥发油有催吐作用。其所含的轮环藤季胺碱(轮环藤酚碱)对横纹肌有松弛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    手(《本草图经》)

佛手为芸香科植物佛手的果实。主产于广东、福建、云南、四川等地。原植物生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喜温暖湿润气候,怕严霜和干旱,耐涝、耐瘠,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酸性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辛、苦,性温。归肝、脾、胃、肺经。功效疏肝理气、和中化痰。临床用名佛手。

【本草汇言】

《本草纲目》:煮酒饮,治痰气咳嗽。煎汤治心下气痛。

《本经逢原》:辛、苦、甘、温。专破滞气。治痢下后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现代药理研究】

1.  佛手内酯(5,7-二甲氧基香豆素)、佛手甾醇甙具有一定的平喘祛痰作用。

2.  佛手醇提物对动物离体胃肠平滑肌有抑制作用。

3.  佛手醇提物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镇静作用。

4.  佛手醇提物具有扩张冠状血管、增冠脉血流量的作用;佛手甾醇甙有β-受体阻滞剂的作用,对动物因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对CHCl3-肾上腺素引起的心律失常也有预防作用。

5.  佛手所含橙皮苷可抗病;所含地奥明具有抗炎作用。

6.  佛手还有促进消化液分泌与杀灭钉螺的作用。其挥发油具有局部刺激作用。佛手与八日扎、广木香等药配伍还具有抗肿瘤的作用。佛手具有一定对抗肝素的抗凝血与止血作用及一定的降血压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香  橼(《本草图经》)

香橼为芸香科植物枸橼、香橼的果实。主产于江苏、浙江、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原植物喜温暖湿润气候,怕严霜,惧严寒,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辛、微苦、酸,性温。归肝、脾、肺经。功效疏肝理气、和中化痰。临床用名香橼(片)。

【本草汇言】

《本草拾遗》:味辛,酸,性温。皮去气,除心头痰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香橼所含橙皮甙有抗炎作用。

2.  香橼所含橙皮甙可抑制反应素抗体产生的被动皮肤过敏反应。

3.  香橼所含橙皮甙具有维生素P样活性,可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和脆性,可治疗毛细血管脆性增加的出血性紫癜,同时还具有升高血糖、对抗腹蛇毒素或溶血卵磷酯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加和出血。

4.  香橼所含橙皮甙可促进缺VitC豚鼠的生长,并可升高缺VitC豚鼠肾上腺、脾及白细胞中VitC的含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薤    白(《本经》)

薤白为百合科植物小根蒜和薤的地下鳞茎。我国各地均产,主产于江苏、浙江等地。原植物生于山坡或草地。喜较温暖湿润气候,以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辛、苦,性温。归肺、胃、大肠经。功效通阳散结、行气导滞。临床用名薤白。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气味辛苦温滑无毒,主治金疮溃败。

《名医别录》:味苦,无毒。除寒热,去水气,温中,散结,利病人。诸疮中风寒水肿以涂之。

《本草拾遗》:调中,主只痢不差,腹内常恶者,但多煮食之。赤痢取薤致黄柏煮服之差。

《日华子本草》:轻身,耐寒,调中,补不足。食之能止久痢,冷泻,肥健人。

《开宝本草》:味辛、苦,温,无毒。除寒热,去水气,温中,散结,利病人。诸疮中风寒水肿以涂之。

《本草图经》:补虚解者。

《本草衍义》:《千金》治肺气喘急,用薤白。亦取其滑泄也。与蜜同捣,涂汤火伤,效甚速。

《汤液本草》:气温,味苦、辛,无毒。

入手阳明经。

《本草》云:主金疮疮败,轻身不饥,耐老。除寒热,去水气,温中散结,利病人。诸疮中风寒水肿,以此涂之。下重者气滞也,四逆散加此,以泄气滞。

《心》云:治泄痢下重,下焦气滞,泄滞气。

《本草纲目》:温补,助阳道。

薤散结,蒜消徵。

治少阴病厥逆泄痢,及胸痹刺痛,下气散血,安胎。

《本草蒙筌》:味辛、苦,气温。无毒。《千金》书名治肺喘急,亦取滑泄而然。为归骨菜芝,入阳明手腑。颇利病者,但少煮尝。除寒热调中,去水气散结。耐寒止冷,泻肥健身。主女妇带下久来,治老幼泄痢后重。诸疮中风寒水肿,生捣热涂上立瘥。又疗汤火金疮,和蜜捣敷即愈。新正宜食。启疠驱邪。牛肉同餐,作癥成瘕。生啖引涕唾,多食防热侵。骨鲠在喉,煮食即下。

《本草备要》:一名藠子,音叫。滑,利窍助阳。

辛苦温滑。调中助阳,散血生肌,泄下焦大肠气滞。治泄痢下重,王好古曰:下重者气滞也,四逆散加此以泄滞。按:后重亦有气虚、血虚、火热、风燥之不同。胸痹刺痛,仲景用瓜蒌薤白白酒汤。肺气喘急。安胎利产。涂汤火伤。和蜜捣用。《肘后方》中恶卒死者,用薤汁灌鼻中,韭汁亦可。叶似韭而中空,根如蒜,取白用。忌牛肉。

《本经逢原》:味辛气温,入手阳明,除寒热,温中去水,专泄气滞,故四逆散加此,治泄利下重,胸痹薤白白酒汤,专用以泄胸中痹气也。《本经》治金疮疮败,取辛以泄气,温以长肉也。诸疮中风寒水肿,生捣敷之。捣汁生饮,能吐胃中痰食虫积屡验。《金匮》救卒死,捣汁灌鼻中效。薤叶治肺气喘急,《千金方》用之,以薤善散结,蒜能消癥,各适其用也。

《本草崇原》:薤用在下之根,气味辛温,其性从下而上,主助生阳之气上升者也。《金匮》胸痹证,有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皆取自下而上从阴出阳之义。金疮疮败,则皮肌经脉虚寒。

《本草求真》:[批]通肺气,利肠胃。

薤专入肺、大肠,即藠子。亦动滑药耳。故书皆载调中助阳,散血疏滞,定喘,安胎利产,及治汤火伤损。缘薤味辛则散,散则能使在上寒滞立消;味苦则降,降则能使在下寒滞立下;气温则散,散则能使在中寒滞立除;体滑则通,通则能使久痼寒滞立解。是以下痢可除,王好古曰:下重者气滞也。四逆散加此以泄滞。瘀血可散,《本经》治金疮疮败,取辛以泄气,温以长肉也。喘急可止,是风寒喘急,《千金方》用之。水肿可敷,是风寒水肿,生捣敷之,捣汁生饮。胸痹刺痛可愈,仲景用栝蒌薤白白酒汤。胎产可治,俱指寒而言。汤火及中恶卒死可救,汤火伤和蜜捣用,《肘后方》治中恶卒死,用薤汁灌鼻中,韭汁亦可。实通气滑窍助阳佳品也。功用有类于韭,但韭则止入血行气及补肾阳,此则专通寒滞及兼滑窍之为异耳。

《得配本草》:辛、苦,温,滑。入手阳明经。调中助阳,散血生肌。泄大肠气滞,消风寒水肿。
配瓜蒌,治胸痹作痛;加白酒更好。配当归,治胎动冷痛。佐川柏,治赤痢不止;和羊肾炒,治产后诸痢。

与牛肉同食,成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经解》:薤白气温,秉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苦滑无毒,得地西南金火之味,而有润泽之性,入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气味升多于降,阳也。

金疮气虚,则疮口不合,气温可以益气,所以主疮溃败也。

《本经疏证》:夫薤味辛性温,体滑气薰。凡辛温者烦躁烈而不能滑泽,惟此滑泽之至露且难留,故取其辛温以开之,滑泽以行之,温中散结四字,实用薤之主脑矣。以此义傅之金疮疮败,遂可见金疮不败,则非薤之所主,其所以败,非更著风寒而何?别录更广其旨,即他疮之败由风寒者,莫不可治以是物,藉其温中有行。盖血留而气不能行,无金疮他疮之殊也。特他疮则血因滞阻,金疮则血方出骤止为异耳。血留气阻,必生郁热,风寒又入之,斯寒热相搏而溃败。试思血气留阻,郁热昌炽之际,庸得以味辛性温者治之耶?故别录复申其义曰:捣涂之,明其可敷而不可服,犹嫌辛温足以助火,为风寒在外,郁火在内也。寒热者阴阳相搏,水肿者水火相搏,阴阳水火相搏而成寒热水肿者多矣。当以何者为用薤之准耶?是则宜以金匮要略之栝蒌薤白白酒汤,伤寒论之四逆散,而究其归耳。夫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可见其寒在上,热在中,而不能相入;少阴病,四逆,泄利下重,可见其寒在中,热在下,而不能相交,辛温散寒之中,复有滑泽焉,足以使两不相下之气,相交而相入,犹不可悟除寒热去水气之旨耶。然则曰归于骨者,其义何居?夫骨以液之滑泽,利其屈伸之用,薤之为物,滑泽极矣。又复有辛温之性,可驱内著之风寒,是其能归于骨,岂剩语哉?

薤之为物,胎息于金,发生于木,长成于火。是以其功用,能于金中宣发木火之气。金者,肺与大肠也。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非肺病而何;泄利下重,非大肠病而何?善夫徐忠可之言曰,人之胸中如天,阳气用事,故清肃时行,呼吸往还,不衍常度,津液上下,润养无壅,痹则虚而不充,其息遂不匀,喘唾乃随咳而生。胸为前,背为后,中气侧则前后皆痛,上之气不能常下,则下之气不能时上而短。更验之以寸口沉迟,关上小紧数之脉,遂凿然为阳壅于脾而不布,阴凝于肺而不宣。用栝蒌以踞脾,而流动凝结之阴,用薤白以踞肺,而招徕壅滞之阳,尤妙在白酒之为物,方从谷中泌出清液,味甘辛而色白,为自脾人肺,动荡不羁之品,使于脾肺之间,疏通浚沦,令阴阳巽而相入,盖以肺原娇脏,受柔不受刚故耳。泄利矣则不应下重,既泄利而仍不重,是去者自去,留者自留,不得但以去者为病矣。矧四逆本系脾胃中阴寒凝结,不能布阳气于四末耶。是故四逆泄利为少阴病,而下重则当究其下焦有热,下焦之热,随泄而不能和中焦之寒,中焦之寒,徒泄而不能济下焦之热,此其间必有结滞在肠胃中,隔蔽阴阳,使不能通也。虽然,四逆散中,柴胡疏肠胃中结滞,芍药开阴结,布阳气,重以甘草之和,枳实之破,不患其结滞不去,中下不交矣。又必重用薤白何欤?盖方其两相拒,未必即能两相洽也。顺其滑泄之性,而其中仍寓辛温开解,于是阳之中得以纳阴,阴既入阳,又去其风寒附会为戾者,则阳亦伸而与阴浃矣。世之论胸痹之用薤白,曰滑利通阳,泄利下重之用薤白,曰滑可去著,而不知其间条理委曲周密有如此者。

《本草分经》:辛、苦,温,滑。泄下焦大肠气滞,散血生肌,调中下气。

《本草思辨录》:药之辛温而滑泽者,惟薤白为然。最能通胸中之阳与散大肠之结。故仲圣治胸痹用薤白,治泄利下重亦用薤白。但胸痹为阳微,痢则有冷有热,第藉以疏利壅滞,故《外台》于冷痢热痢,皆有治以薤白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薤白具有抗动物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2.  薤白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3.  体外实验证明,薤白水煎液对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柿    蒂(《本草拾遗》)

柿蒂为柿树科植物柿树的宿存花萼。主产于四川、广东、福建、山东、河南等地。原植物多为栽培。味苦,性平。归胃经。功效降气止呕。临床用名柿蒂。

【本草汇言】

《本草拾遗》:煮服之,止秽气。

《本草纲目》:咳逆者,气自脐下冲脉直上至咽膈,作呃忒蹇逆之声也。朱肱《南阳书》以哕为咳逆,王履《溯洄集》以咳嗽为咳逆,皆误矣。哕者,干呕有声也。咳逆有伤寒吐下者,及久病产后,老人虚人,阴气大亏,阳气暴逆,自下焦逆至上焦而不能出者,有伤寒失下,及平人痰气抑遏而然者。当视其虚实阴阳或温或补,或泄热,或降气,或吐或下手也。古方用柿蒂煮汁饮之,取其苦温能降逆气也。《济生》柿蒂散,加以丁香、生姜之辛热,以开痰散郁,盖从治之法,而昔人亦常用之收效矣。至益水张氏又益以人参,治病后虚人咳逆,亦有功绩。丹溪但执以寒治热之理,而不及从治之法,矫枉之过矣。若陈氏《三因》又加以良姜之类,是真以为胃寒而助其邪火者也。

《本草蒙筌》:疗呃逆灵。

《本草备要》:止呃逆。古方单用,取其苦温降气。《济生》加丁香、生姜,取其开郁散痰,亦从治之法。《产宝》云:产后呃逆烦乱,柿饼一个,煮汁热饮。

《本经逢原》:柿之生青熟赤,生涩熟甘,浑是阴内阳外之象,独蒂之涩,始终不改,故取以治阴内阳外之病。《济生方》治呃逆,专取柿蒂之涩,以敛内蕴之热;丁香、生姜之辛,以散外郁之寒,深得寒热兼济之妙用。尝考古方中,有单用柿蒂以降逆气者,是以丹溪但执以寒治热之理,而不及从治之法,矫枉过矣。至《三因方》,又于《济生方》中加良姜之类,是真为寒而反助其热乎?

其干柿白霜,专清肺胃之热,在元气未漓,可胜寒润者,用之固宜。但虚劳烦嗽喘乏,得此郁闭虚阳,病根日固,与埋薪灰烬何异!

《本草求真》:[批]敛内郁热起。

柿蒂专入肺、胃。味苦气平,时珍谓其苦温,似非。虽与丁香同为止呃之味,然一辛热而一苦平。合用深得寒热兼济之妙。《医通本草》谓《济生方》治呃逆,专取柿蒂之涩以敛内蕴之热,丁香、生姜之辛以散外郁之寒。如系有寒无热,则丁香在所必用,不得固执从治,必当佐以柿蒂;有热无寒,则柿蒂在所必需,不得泥以兼济之必杂以丁香。是以古人用药,有合数味而见效者,有单用一味而见效者,要使药与病对,不致悖谬而枉施耳。竹茹、芦根,则较柿蒂性凉。

《得配本草》:煮汁服,治呃逆。加丁香、生姜,开痰散郁,其功甚疾。

丁香柿蒂汤,治呃逆也。而不知有病后气虚之呃。脾胃伤气,水挟相火,直冲清道而呃。邪火遏抑,误服参、术,闭于中焦而呃。虚人阴乏,阳气暴逆于下,至上焦而不能出则呃。若概以柿蒂汤投之,其呃未有不甚者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18 10:20 , Processed in 0.291283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