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佛缘

【中医药典籍类】历代本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5%香附流浸膏使子宫平滑肌松弛,收缩力减弱,有抑制子宫的作用。香附还对月经不调有治疗作用。

2.  香附挥发油有雌激素样作用。

3.  香附乙醇提取物、香附中的三萜类化合物有镇痛作用。香附醇提物有镇静、解热的作用。

4.  香附烯I及II有抗菌作用,而香附中三萜类物质有抗炎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川  楝  子(《本经》)

川楝子为楝科植物川楝的干燥成熟果实。野生或栽培。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河南、甘肃等地。原植物生于坪坝或丘陵地带的湿润处。喜温暖湿润气候,喜阳,不耐荫蔽,海拔1000米以下均可生长,以阳光充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苦,性寒。有小毒。归肝、胃、小肠、膀胱经。功效行气止痛、杀虫疗癣。临床用名有川楝子、炒川楝子、醋川楝子、盐川楝子。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主治温疾,伤寒大热烦狂,杀三虫,疥疡,利小便水道。

《名医别录》:有小毒。治蛔虫,利大肠。

《药性论》:亦可单用。主人中大热狂失心,躁闷。作汤浴,不入汤服。

《本草衍义》:主伤寒大热烦躁,杀三虫、疥疡,通利大便、小便。

《汤液本草》:气寒,味苦,平,有小毒。

《本草》云:治伤寒大热烦躁,杀三虫疥疡,利小便。杵细用。

《珍》云:入心,主上下部腹痛。

《本草发挥》:洁古云:楝实入心经,止下部腹痛。又云:味酸、苦,阴中之阳。心暴痛者,非此不能除。

《本草纲目》:楝实,导小肠,膀胱之热,因引心包相火下行,故心腹痛及疝气为要药。甄权所言不入汤使,则《本经》何以有治热狂,利小便之及耶?近方治疝,有四治、五治、七治以法,盖亦配合之巧耳。

治诸疝虫痔。

得酒煮,乃寒因热用也。茴香为之使。

《本草经疏》:楝实禀天之阴气,得地之苦味,故其味苦气寒,极苦而寒,故其性有小毒。气薄味厚,阴也,降也。入足阳明,手足太阴经。经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其主温疾、伤寒大热,烦狂者,总因寒邪郁久,至春变为温病,邪在阳明也。苦寒能散阳明之邪热,则诸证自除。膀胱为州都之官,小肠为受盛之官,二经热结,则小便不利。此药味苦气寒,走二经而导热结,则水道利矣。湿热郁积则内生诸虫,湿热浸淫则外为疥疡,得大寒极苦之物,则湿热散,故能疗诸虫及疥疡也。

简误: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本草蒙筌》:楝音练实即金铃子,味苦,气寒。有小毒。主中湿伤寒大热烦狂,理膀胱小肠疝气吊痛。利小便水道,杀三虫疥疡。

《本草乘雅》:楝可浣衣,具清肃之金用。气寒味苦,具澄湛之水体。獬豸食之,火兽也,喜其洁。蛟龙畏之,木虫也,激其怒。怒则飞云弄雨,以消溽暑,此其功力。如三虫疝瘕,从蛰伏中,激之杀之,反其性耳。

《药性解》:金铃子,味苦,性寒,有小毒,入心、小肠二经。主温疾伤寒,理大热颠狂,利小便,通水道,杀三虫,愈疮疡,善除心痛。宜作浴汤。川蜀者佳。

按:金铃子苦寒,宜入心家,而小肠即其腑也,故并入之。疮疡诸证,何非心火所致,得金铃以泻之,洵可愈矣。

《景岳全书》:味苦,性寒,有小毒,阴也。能治伤寒瘟疫烦热狂躁,利小水,泻肝火,小肠膀胱湿热,诸疝气疼痛,杀三虫疥癞,亦消阴痔。丸散汤药任意可用,甄权言其不入汤使,则失之矣。

《本草备要》:一名金铃子。泻湿热,治疝杀虫。

苦寒有小毒。能入肝舒筋,能导小肠、膀胱之热,因引心包相火下行,通利小便,为疝气要药。亦治伤寒热狂热厥,腹痛心痛,杀三虫,疗疡疥。《夷坚志》消渴证有虫耗其津液者,取根皮浓煎,加少麝服,下其虫而渴自止。脾胃虚寒忌之。

《本经逢原》:川楝苦寒性降,能导湿热下走渗道,人但知其有治疝之功,而不知其荡热止痛之用。《本经》主温病烦狂,取以引火毒下泄,而烦乱自除。其温病之下,又续出伤寒二字,以温病原从冬时伏邪,至春随阳气而发,故宜苦寒以降泄之。其杀三虫、利水道,总取以苦化热之义。古方金铃子散,治心包火郁作痛,即妇人产后血结心疼,亦宜用之。以金铃子能降火逆,延胡索能散结血,功胜失笑散,而无腥秽伤中之患。昔人以川楝为疝气腹痛,杀虫利水专药,然多有用之不效者。不知川楝所主,乃囊肿茎强、木痛湿热之疝,非痛引入腹,厥逆呕涎之寒疝所宜。此言虽迥出前辈,然犹未达至治之奥。夫疝瘕皆由寒束热邪,每多掣引作痛,必需川楝之苦寒,兼茴香之辛热,以解错综之邪。更须察其痛之从下而上引者,随手辄应。设痛之从上而下注者,法当辛温散结,苦寒良非所宜。诸痛皆尔,不独疝瘕为然。近有一人,牙宣出血不止,诸治罔效,或令以楝实研细,绵裹塞齿龈即止。详血从内出,外治何能即应?因以少许置舌上,其苦直透诸龈,况有罅漏,安得不渗入于经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求真》:[批]解郁热狂燥、疝瘕蛊毒。

川楝子专入心包、小肠、膀胱。即苦楝子,因出于川,故以川名。又名金铃子、楝实者是也。味苦气寒微毒。凡人冬时感冒寒邪,至春而发则为温,以致症见狂躁并疝瘕。热被寒束,症见囊肿茎强,掣引作痛,与夫寒热积聚,积由五脏所生,聚由六脏所成。三虫内蚀者,俱宜用此调治。有虫耗其津液而渴,须用此根叶加麝以投。以苦主有泄热之功,寒有胜热之义,故能使热悉除,而毒蛊瘕疝、亦得因其自心下降,由于小便而乃泄矣。但人止知此为除疝之味,而不知有逐热解狂之力,以致废而不治。即其治疝,亦不分其是寒是热,是偏是平,与夫偏有错杂多寡之异。其痛亦不分其所痛之处,是否自下而上,从上而下。治病要在辨症。惟计古方茴香、川楝,历为治疝千古俎豆。讵知疝属于热则痛,必见囊肿茎强,其痛亦必从下而上,用以川楝内入以为响导,则热可除。热疝必用。如其疝并非热,其痛自上而下,痛引入腹,且有厥逆吐涎,非用辛温不能见效,若以川楝同入,则于理不免岐而二矣。寒疝不宜用。然古人立方治疝,偏以川楝同投,其意奚似。盖缘邪有错杂,则治不得不尔,若以错杂之邪而概用以辛燥,不更使病相左乎。绣尝语诸同人,凡人用药治病,须当明其偏平,偏症偏治,平症平治。错杂多寡不一之症,则即当以错杂不一以治。括尽治病种类。昔绣治一族叔字次周阴疝,其症是偏不平,毫无一症混杂,乃有附城一医,必执古方,用以川楝,绣谓病症不杂,何须用是?然终谓其古方所用川楝,稽书何无一语活动,间有指属反佐,亦无一语申明,以致蒙混不解。书不尽言。绣只据理投服,随手辄应,而不为方所执。及阅张璐《本经逢原》,其辨川楝功用,分为阴阳二疝,及有错杂之邪必用川楝之说,始叹理道本同,而古人则先于我而获。绣益信已所治族叔之病,而不敢用川楝者,未始不有理存,而竟所揆而如一也。理终不易。否则几为古方所误矣。故凡疝因热邪,及因蛊虫内蚀,宜于川楝,若使脾胃虚寒,症属阴疝,则川楝其切忌焉。

《得配本草》:川楝子即金铃子。

苦,寒。有小毒。入足厥阴经。导小肠、膀胱湿热,引心胞相火下行,除伤寒大热发狂,止上下热厥暴痛。

得吴萸,疗气痛囊肿;得破故、茴香,除偏坠。配延胡,止热厥心痛。合川芎、猪胆,治五疳。
清火生用,治疝煨用,气痛酒蒸用。

脾胃虚寒者禁用。

《本经疏证》:凡物耐寒者必畏热,耐热者必畏寒,惟楝实届夏已生,迄冬在树,故世俗之讪不甚长进不易倾覆者,曰楝树子。整年如此,是则其遇暑而不浥烂,逢寒而不拆裂,凝定宁正,遂可谓坚持元气之补剂欤?殆非也。夫楝实在则核嫩裹津,充满于壳,在冬则津消核敛,表里相悬,里津待暑,是布阴以使阳和,即其主温疾伤寒大热烦狂也。敛核御寒,是戢阴以让阳通,即其利小便水道也。湿不混于热,热已化于水,水逞阳通而下行,曾何虫之不除,疥疡之不瘳耶?即后世专以之治疝,疝独非阴缚其阳阳困于阴乎?阴既戢而阳得伸,阳垂和而阴已布,亦无非赖小便之利,水道之通,与前义不相悖,即其止上下部腹痛义,亦岂能外哉!

《本草分经》:苦,寒。泻肝火,导小肠膀胱之湿热。因引心包相火下行,利小便,治疝杀虫。

《本草思辨录》:楝实苦入心,酸入肝,寒入肾,为心肝肾三经之药。苦寒清热下行而酸复迫之,故导上中之热,由小便水道而出,其势甚捷。

《本经》主温疾伤寒大热烦狂。温疾伤寒即温病,大热而至烦狂,是热无所泄,缓则生变,故以此亟泄其热,非谓温病可全恃楝实也。

心痛腹痛之为热痛者,用之靡不奏效。即牙宣出血不止,以楝实末裹塞齿龈即止。其导热下行之速,真有可立待者矣。

疝有热有寒。《史记》太仓公治疝用火齐汤,热疝也。《金匮》治疝用大乌头煎,寒疝也。楝实为治疝要药,则于寒郁热者为宜。盖肝肾内寓真阳,阴锢之而阳不得达,则寒亦酿热。楝实酸苦,能入而涌泄之,即刘氏所谓导气达阳也。病本属寒,不能舍巴豆故纸等药而独建其功,用楝实治疝者,须识此义。

昔人治遗精如固阳丸、鹿茸益精丸、既济固真丹,治真阳上越气喘痰鸣如黑锡丹,皆其中有楝实,皆用楝实为从治。然其证阴中有阳,温其阴不得不退其阳,虽从治亦正治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大如栗者是川楝子,他处楝子小而味苦,去核名金铃子;味微酸、微苦,性凉。酸者入肝,苦者善降,能引肝胆之热下行自小便出,故治肝气横恣,胆火炽盛,致胁下掀疼。并治胃脘气郁作疼,木能疏土也。其性虽凉,治疝气者恒以之为向导药,因其下行之力能引诸药至患者也。至他处之苦楝子,因其味苦有小毒,除虫者恒用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现代药理研究】

1.  体外实验表明,川楝子对猪蛔虫、蚯蚓、水蛭均有较强杀灭作用,对阴道毛滴虫有轻度杀灭作用。

2.  川楝子对真菌、白色念珠菌、新玉隐球菌、铁锈色小芽孢菌、金黄色葡萄菌均有抑制作用。

3.  川楝子有抑制肿瘤细胞的作用。

4.  川楝子油所含印楝啶有明显抗炎作用。

5.  超声波检查显示川楝子有促进胆汁分泌、利胆的作用。

6.  川楝子有兴奋肠平滑肌的作用。

7.  川楝子对胃溃疡有较好的疗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乌    药(《开宝本草》)

乌药为樟科植物乌药(天台乌药)的根。主产于浙江、安徽、江西、陕西等地。原植物生于向阳山坡灌木林中或林缘以及山麓、旷野。喜亚热带气候,适应性强,以阳光充足、土质疏松肥沃的酸性土壤最宜生长。味辛,性温。归肺、脾、肾、膀胱经。功效行气止痛、温肾散寒。临床用名有乌药、台乌药。

【本草汇言】

《日华子本草》:治一切气,除一切冷,霍乱,及反胃,吐食、泻痢、痈节、疥癞,并解冷热。猫犬百病,并可磨服。

《开宝本草》:味辛,温,无毒。主中恶心腹痛,蛊毒疰忤鬼气,宿食不消,天行疫瘴,膀胱肾间冷气攻冲背膂,妇人血气,小儿腹中诸虫。

《本草衍义》:和来气少,走泄多,但不甚刚猛。与沉香同磨作汤点。治胸腹冷气,甚稳当。

《汤液本草》:气温,味辛,无毒。

入足阳明经、少阴经。

《本草》云:主中恶心腹痛,蛊毒,疰忤鬼气,宿食不消,天行疫瘴,膀胱、肾间冷气,攻冲背膂。妇人血气,小儿腹中诸虫。又云:去猫涎极妙。乌药叶及根嫩时采,作茶片炙碾煎服,能补中益气,偏止小便滑数。

《本草纲目》:乌药辛温香窜,能散清气。故《局方》治中风中气诸证,用乌药顺气散者,先疏其气,气顺则风散也。严用和《济生方》治七情郁结,上气喘急,用四磨汤者,降中兼升,泻中带补也。其方以人参、乌药、沉香,槟榔各磨汁七分合煎,细细咽之。《朱氏集验方》治虚寒小便频数,缩泉丸,用益智子等分为丸服者,取其通阳明、少阴经也。

中气、脚气、疝气、气厥头痛、肿胀喘急,止小便频数及白浊。

乌药,下通少阴肾弱,上理脾胃元气,故丹溪补阴丸药中,常加乌药叶也。

《本草经疏》:乌药禀地二之气以生,故味辛气温无毒。然尝其味,亦带微苦,气亦微香。气厚于味,阳也。入足阳明、少阴经。其主中恶心腹痛,疰忤鬼气,天行疫瘴者,皆足阳明受病。阳明开窍于口鼻。凡邪恶鬼忤,与夫疫瘴之气侵人,悉从口鼻而入。此药辛温暖胃,澼恶散邪,故能主诸证也。胃暖则宿食自消,辛散则蛊毒亦解。又肾与膀胱为表里,虚则寒客之而冷气攻冲背膂,辛温能散寒邪,其性又善下走,则冷气攻冲自止也。性温走泄,故复能散妇人血凝气滞,微苦而辛,故又能疗小儿腹中诸虫也。

简误:乌药辛温散气,病属气虚者忌之。世人多以香附同用治女人一切气病,不知气有虚有实,有寒有热,冷气暴气用之固宜,气虚气热用之能无贻害耶?以故妇人月事先期,小便短赤,及咳嗽内热,口渴口干舌苦,不得眠,一切阴虚内热之病,皆不宜服。

《本草蒙筌》:乌药一名旁其,味辛,气温。气厚于味,阳也。无毒。入足少阴肾经,及足阳明胃腑。因多走泄,不甚刚强。诸冷能除,凡气堪顺。止翻胃消食积作胀,缩小便逐气冲致疼。辟疫瘴时行,解蛊毒卒中,攻女人滞凝血气,去小儿积聚蛔蚘。猫犬病生,磨水灌效。

《本草乘雅》:乌药气秉阳暄,中纹似觳,而日魄为乌,堪天行,与地道,诚扶轮侍阴凝留碍,有妨生气者,仗此阳暄,以之救药。

《药性解》:乌药,味苦辛,性温,无毒,入肺、脾二经。主一切气症及中恶腹痛;蛊毒鬼疰、天行疫瘴、呕逆胀满、霍乱吐泻、痈疖疥癞。

按:乌药辛宜于肺,温宜于脾,故主中恶等证。痈疖前癞,成于血逆,始于气逆,乌药长于理气,故并疗之。然辛温发散,不宜久用,恐损真元。

《药鉴》:气温,味辛,气厚味轻,入足阳明少阴经药也。诸冷能除,凡气堪顺。止翻胃,缩小便。辟疫瘴时行,解蛊毒卒中。佐香附,能治妇人诸般气症。群平胃,能消男妇诸般食积。用于风药能疏风,用于胀满能降气,用于气阻能发阻,用于腹痛能止痛。又主肾间冷气攻冲,此又为足少阴药也。然此剂无滋益气,不可多服,但取其辛散凝滞而已。煎汁同豆腐煮硫黄,治手足风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景岳全书》:气味辛温,善行诸气,入脾、胃、肝、肾、三焦、膀胱诸经。疗中恶鬼气蛊毒,开胸膈,除一切冷气,止心腹疼痛,喘急霍乱,反胃胀满,温肠胃,行宿食,止泻痢,除天行疫瘴,气厥头痛,膀胱肾气攻冲心腹,疝气脚气,痈疽疥癞,及妇人血气,小儿虫积,亦止小便频数,气淋带浊,并猫犬百病,俱可磨汁灌治之。

《本草备要》:宣,顺气。

辛温香窜。上入脾肺,下通肾经。能疏胸腹邪逆之气,一切病之属气者皆可治。气顺则风散,故用以治中气中风,厥逆痰壅口噤脉伏,身温为中风,身冷为中气;又有痰为中风,无痰为中气。《局方》治此,亦用乌药顺气散。许学士云: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忧愁不已,气多厥逆,往往得中气之证,不可作中风治。及膀胱冷气,小便频数,反胃吐食,宿食不消,泻痢霍乱,女人血凝气滞,小蚘蛔,外如疮疖疥疠,皆成于血逆,理气亦可治之。疗猫犬百病。气虚、气热者禁用。时珍曰:四磨汤,治七情郁结,上气喘急者,降中兼收,泻中兼补也。方用人参、乌药、沉香、槟榔,各浓磨汁七分合煎。缩泉丸,用同益智等分为丸,治虚寒便数者,取其通阳明、少阴也。

《本经逢原》:乌药香窜,能散诸气,故治中风中气诸证,用乌药顺气散香,先疏其气,气顺则风散也。辛温能理七情郁结,上气喘急,用四磨六磨;妇人血气诸痛,男子腰膝麻痹,用乌沉汤,并借参之力,寓补于泻也。大抵能治气血凝滞,霍乱吐泻,痰食稽留。但专泄之品,施之藜藿相宜。若膏粱之辈,血虚内热者服之,鲜不蒙其害也。

《本草求真》:[批]治气逆胸腹不快。

乌药专入胃、肾,兼入脾、肺、膀胱。辛温香窜。书载上入脾、肺,下通肾经,如中风、中气,膀胱冷结,小便频数,反胃吐食,泄泻霍乱,女人血气凝滞,小儿蛔蚘,外而疮疖疥疠,并凡一切病之属于气逆而见胸腹不快者,皆宜用此。许学士云:暴怒伤阳,暴喜伤阴,忧愁不已,气多厥逆,往往得中气之症,不可作中风治。时珍曰:《局方》治中风中气诸症,同乌药顺气散者,先疏其气,气顺则风散也。严用和《济生方》治七情郁结,上气喘急,用四磨汤者,降中兼升,泻中兼补也。其方以人参、乌药、沉香、槟榔各磨浓汁七分,合煎,细细咽之。朱氏《集验方》治虚寒小便频数,缩泉丸用炒益智子等分为丸服者,取其通阳明少阴经也。功与木香、香附同为一类,但木香苦温,入脾爽滞,每于食积则宜;香附辛苦,入肝胆二经,开郁散结,每于忧郁则妙;此则逆邪横胸,无处不达,故用以为胸腹逆邪要药耳。气行则风自散,故不须治风。若气虚内热而见胸膈不快者,非其所宜。乌药止可以除冷气。

《得配本草》:苦、辛,温。入手太阴,兼足少阴经气分。治膀胱冲背之冷气。消风湿侵胃之寒痹。疗泻痢,止腹痛。磨水灌下,能治猫犬百病。

得木香,治腹冷气痛;得川芎,治气厥头痛。配小青皮,治五积切痛。佐益智仁,治小便频数。
气虚及内热者,禁用。

《本经疏证》:治宿食宜消,治溲滑宜固,消之与固,显相背驰,决非一物所堪兼有,而本草著录,方家循用,实能并擅其长何也?夫肾为阴藏而中有阳,膀胱寒水之府而号太阳,是其实皆体阴而用阳者。乌药色黑,乃气味辛温,且开花结实,均以夏月,不正体阴用阳者乎?金匮真言论曰,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即本草云主膀胱肾间冷气,皆推本之论。盖惟此阴中之阳德,协地下之暖,他日生发之气于是而化,盛长之气于是而始,中恶心腹痛蛊毒疰忤鬼,气盛长之气所击散也,宿食不消天行疫瘴,生发之气所化导也。夫然则膀胱肾间冷气,既攻冲背膂,而亲乎上者,不犹乌药之从黑根而生树,却已转冷气为发育条达之气耶?特宜知温而辛,非温而甘苦酸咸者比,仅能使阴中有阳而不条鬯者发,不能使阴中无阳者生,此则大有迳庭,不得混合。至其偏止小便滑数,则巢氏曰小便利多者由膀胱虚寒胞滑,又曰小便数者膀胱与肾俱虚,而有客热乘之故也。是可知滑是滑,数是数,滑数兼称,自系水藏水府虚寒,客热乘之之故,不得但作虚观,是透发其固有之阳,以拒夫外来之热,化导而使之散耳。特本草明言用叶,而后人所制缩泉丸,却仍用根,或者猝不得叶,而根则肆中所常备,究以其出于一本,气味不甚相远,亦可借用欤。

《本草新编》:乌药,味辛,气温,阳也,无毒。入足少阴肾经及阳明胃腑。性多走泄,不甚刚强,诸冷能除。凡气堪顺,止翻胃,消积食作胀,缩小便,逐气冲致疼,辟疫瘴时行,解蛊毒卒中,攻女人滞凝血气,去小儿积聚蛔虫。此品功多而效少,盖佐使之至微者也。力微似可多用,然而多用反不见佳。不若少用之,以佐君臣之用耳。

乌药无关轻重,其实过多功少,近人未知耳。产妇虚而胎气不顺者,切不可用,用则胎立堕。人以为顺气用之,谁知乌药能顺胎气之实,而不能顺胎气之虚乎。不独胎气,凡气虚者,俱不能顺。惟气血虚而带郁滞者宜之耳。

《本草分经》:辛,温,香窜。上入脾肺,下通膀胱、肾,能疏胸腹邪逆之气。凡病之属气者皆可治,顺气则风散;理气则血调。故又治风疗疮及猫犬百病。

《本草思辨录》:乌药色黑味辛,气温而香,其主膀胱肾间冷气攻冲背膂宜矣。而寇宗奭谓与沉香同磨作汤点服,治胸腹冷气甚稳当者何故?盖其根如车毂纹横生,非降亦非升,故凡病之属气而涉寒者皆可治。所谓空通者转气机也。

缩泉丸治小便频数,温肾固气,惟恃益智、山药,佐乌药则以散冷气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乌药可使在位肠肌收缩加强,增加消化液的分泌。

2.  乌药能促进血凝。

3.  乌药正己烷提取物及乌药烯都具保肝作用。

4.  乌药对多种致病球菌、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5.  去甲基乌药碱、乌药挥发油均有兴奋心肌,增冠脉流量,升高血压作用。

6.  乌药有抑制S180肉瘤的作用。其挥发油还有促进呼吸、扩张局部血管、缓解肌肉痉挛性疼痛的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檀香

原帖(空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荔  枝  核(《本草衍义》)

荔枝核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树的种子。主产于福建、广东、广西、四川等地。味甘、涩,性温。归肝、胃经。功效理气止痛、祛寒散滞。临床用名有荔枝核、盐荔枝核。

【本草汇言】

《本草衍义》:治心痛及小肠气。

《本草纲目》:荔枝核入厥阴,行散滞气,其实双结而核肖睾丸,故其治颓疝卵肿,有述类象形之义。

治颓疝气痛,妇人血气刺痛。

《本草蒙筌》:煅存性酒调,治卒心痛疝痛。

《本草备要》:宣,散寒湿。

甘涩而温。入肝肾,散滞气,辟寒邪。治胃脘痛,妇人血气痛。煅存性五钱,香附一两,为末,每服二钱,盐汤或米饮下,名蠲痛散。单服醋汤下亦效。其实双结,核似睾丸。睾音皋,肾子也。故治颓疝卵肿,有述类象形之义。煅存性,酒调服,加茴香、青皮,各炒为末,酒服亦良。

《本草求真》:味甘气温,专入肝肾,散滞辟寒,双核形似睾丸,尤治疝卵肿,以其形类相似有感而通之义也。治疝气如斗,用荔枝炒黑与茴香、青皮各炒为末,用酒送下。

痘疮不起,用壳[批]荔枝壳煎汤以服,盖取壳性温补内托之意。

然要皆属性燥,用当酌症所宜,非若龙眼性主温和而资益甚多也。

出建产者良。

《得配本草》:甘、涩,温。入足厥阴、少阴经。散滞气,辟寒邪。治颓疝,疗心痛。
得醋,治脾痛不止;配青皮、茴香,酒下治肾肿如斗;调香附,米饮,治血气攻痛。和木香,治胃脘寒疼。

煅炭存性,研末服。

《本草分经》:甘、涩,温。散滞气,辟寒湿,治胃脘痛,形肖睾丸,故亦治颓疝、卵肿。煅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荔枝核干浸膏水溶液能显著降低血糖。荔枝核所含α-亚甲基环丙基甘氨酸具有降低肝糖原的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18 10:20 , Processed in 0.211466 second(s), 15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