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佛缘

【中医药典籍类】历代本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茵陈篙

原帖(空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赤  小  豆(《本经》)

赤小豆为豆科一年生半缠绕草本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干燥成熟种子。前者主产于广东、广西、江西等地;后者产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原植物一般土壤均可生长,以富含有机质的壤土或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甘、酸,性平。归心、小肠经。功效利水消肿、解毒排脓、利湿退黄。临床用名有赤小豆。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气味甘酸平,无毒,主下水肿,排痈肿脓血。

《名医别录》:味甘,酸,平,温,无毒。主治寒热、热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逆,卒澼,下胀满。

《药性论》:使,味甘。能消热毒痈肿,散恶血不尽烦满,治水肿,皮肌胀满。捣薄涂痈肿上,主小儿急黄烂疮。取汁令洗之,不过三度差。末与鸡子白调,涂热毒痈肿差。通气,健脾胃。

《日华子本草》:治烦,解热毒,排脓,补血脉。

《开宝本草》:味甘、酸,平,温,无毒。寒热,热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逆,卒澼,下胀满。

《本草衍义》:食之行小便,久则虚人,令人黑瘦枯燥。

《汤液本草》:气温,味辛甘酸,阴中之阳,无毒。

《本草》云:主下水排脓,寒热热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逆卒澼,下胀满。又治水肿,通健脾胃。赤小豆,食之行小便,久食则虚人,令人黑瘦枯燥。赤小豆花:治宿酒渴病,即腐婢也。花有腐气,故以名之。与葛花末服方寸匕,饮酒不知醉。气味平辛。

《本草经疏》:赤小豆,禀秋燥之气以生,《本经》味甘酸,气平,无毒。然详其用,味应有辛,非辛平则不能排痈肿脓血,及疗寒热热中消渴也。凡水肿胀满,泄泻,皆湿气伤脾所致,小豆健脾燥湿,故主下水肿胀满,止泄,利小便也。十剂云:燥可去湿。赤小豆之属是矣。吐逆者,气逆上升也。卒澼者,大肠湿热也。甘酸敛逆气,辛平散湿热,故亦主之。

简误:陶引景云:小豆逐津液,利小便,久服令人枯燥。凡水肿胀满,总属脾虚,当杂补脾胃药中用之,病已即去,勿过剂也。基治消渴,亦借其能逐胃中热,从小便利去。若用之过多,则津液渴而渴愈甚,不可不戒也。

《本草蒙筌》:味辛、甘、酸,气温而平。阴中之阳。无毒。外科称要剂,脚气为捷方。散痈肿,末调鸡子清箍;下水气,末入通草汤服。小儿急黄烂疮,取汁洗之,不过三度;大人酒醉燥热,煎汁饮下,只消一瓯。和桑白皮煎,治湿痹延手足胀大;同活鲤鱼煮,疗脚气入脐腹突高。但专利水逐津,久服令人枯燥。

《本草乘雅》:豆为肾水之主谷,赤小者,又为肾之心物,水之用药矣。故主水用不行,致作水肿及痈脓尔。别录广之治寒热,热中消渴者,以寒本之气,入通于肾,而病热标之,亦肾气不周于胸,消渴引饮也。泄利癃闭,正水无用,腹满为枢机转阖,吐逆卒澼,为开阖两持。仲景用赤小豆汤,疗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之义,可默悟矣。

《药性解》:赤小豆,味甘酸,性平,无毒,入心经。主消热毒,排痈肿,解烦热,补血脉,止泄泻,下水气,利小便,除大便血,解小麦毒。

按:赤小豆,南方心火之色也,故独入之。经曰诸疮痛痒,皆属心火,又曰心主血,故主疗如上。小肠者,即受盛而与心应者也,故亦能利之。《衍义》曰:久服令人黑瘦枯燥,亦以利小便之故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备要》:通,行水散血。《十剂》作燥。

甘酸思邈咸冷。色赤,心之谷也。性下行,通小肠,利小便,心与小肠相表里。行水散血,消肿排脓,清热解毒。治泻痢脚气,昔有患脚气者,用赤小豆袋盛,朝夕践踏之,遂愈。同鲤鱼煮食汁,能消水肿,煮粥亦佳。敷一切疮疽。鸡子白调末箍之,性极粘,干则难揭,入苎根末则不粘。宋仁宗患痄腮,道士赞能取赤小豆四十九粒咒之,杂他药敷之而愈。中贵任承亮亲见后,任自患恶疮,傅永投以药立愈。问之,赤小豆也。承亮始悟道士之咒,伪也。后过豫章,见医治胁痈甚捷,任曰:莫非赤小豆曰耶?医惊拜曰:用此活三十余口,愿勿复宣。止渴解酒,通乳下胎,然渗津液,久服食人枯瘦。《十剂》曰:燥可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也。按二药未可言燥,盖取其行水之功,然以木通、防己为通剂,通燥二义似重。故本集改热药为燥剂,而以行水为通剂。

《本经逢原》:即赤豆之小而色黯者,俗名猪肝赤,其性下行,通利小肠,故能利水降火,久食令人枯燥。瓜蒂散用之,以泄胸中寒实,正以其利水清热也。生末敷痈肿,为伤寒发颐要药。发芽同当归,治便红肠痈,取其能散蓄积之毒也。

《本草崇原》:赤豆煮熟,其味则甘,生时其气微酸,故曰甘酸平。豆者,水之谷也,其性下沉,是主从上而下,由外而内,色赤属火,又主从下而上,由内而外。《本经》主下水肿,乃从上而下,由外而内也。排痈肿脓血,乃从下而上,由内而外矣。

《本草求真》:[批]利小肠湿热。

赤小豆专入心,小肠。甘酸色赤,心之谷也。其性下行入阴,通小肠而利有形之病,故与桑白皮同为利水除湿之剂。十剂云:燥可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也。是以水气内停,而见溺闭腹肿,手足挛痹,痈肿疮疽,非此莫治。朱氏《集验方》云:宋仁宗在东宫时患痄腮,命道士赞宁治之,取小豆七七粒为末,敷之而愈。中贵人任承亮后患恶疮近死,尚书郎傅永授以药,立愈。叩其方,赤小豆也。予苦胁疽,既至五脏,医以药治之,甚验。承亮曰:得非赤小豆耶。医谢曰:某用此活三十口,愿勿复言。有僧发背如烂瓜,邻家乳婢用此治之如神。但其性最粘,敷毒,干则难揭,入苎根末,即不粘,此法尤佳。且能止湿解酒,通胎下乳。陈自明:予妇食食素,产后七日乳脉不行,服药无效,偶得赤小豆一升,煮粥食之,当夜遂行。至十剂取此为燥,亦以水行而燥自生之意,并非因其药性本燥而言也。故书又戒多服则令人津液枯槁而燥。

《得配本草》:甘、酸。入手少阴、太阳经。行水散血,消肿排脓。通乳汁,下胞衣。

得鲤鱼,治脚气;得通草,下心气;得杏仁泄肉里湿热。配鸡子白,敷痘后痈毒;配根末,治痈疽神效。佐桑皮,去水肿;合黄蜡,治水谷积痢。

多服泄津液,令人枯燥。

《本经疏证》:人身阳非阴不生,阴非阳不化。水火者阴阳之徵兆,故火贯水中,则水用宣,水藏火中,则火体靖。水用宣则五液各归其所,而无水溢之患,火体靖则诸气各由其道,而无煎灼之疴。痈肿脓血,火反灼水也。水肿者,火不行水也。虽然,痈肿脓血,是血分病,水肿,是气分病,何以赤小豆均能治之?盖气血缘源于脾,以是知血与水同源而异派,浚其源其流未有不顺者矣。谷气者归脾,豆又以象形为肾谷,赤小而紧,则又被心气于肾,所谓贯火气于水中,蓄水气于火内,乃其要则在乎本归脾,能吸火精防水溢也。(吸火精火生土也防水溢土克水也)然凡物之于人,能抑其盛者,不必能起其衰,能起其衰者,不必能抑其盛,痈肿脓血为火之有余,水肿则火之不足,赤小豆两者兼治,既损其盛,又补其衰,洵神已乎。而不知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从之,故其凑于阴者,即不足于阳也。矧气血同以谷而化,化谷同以火为用。设使阴阳不平,火随化机而滞于血,则气分之火自衰,而为患于此,即不为患于彼。故气分为水肿,亟提血分之火,使转而和阳,则肿已,血分为痈脓,便撮其中之热,转随阳分而泄,则痈亦已,以同为脾家化气化血之火也。试观仲景之用赤小豆瓜蒂散,岂不以火入阴中,水无所藉以行,遂结于胸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岂不以火蒸于中,不能化外之湿,湿盛于外,不得交在中之阳以相经乎;赤小豆当归散,岂不以热迫于血,而阳分反无热乎?亦良以凡豆均钟生气于晚春,告成实于早秋,独此则布种生苗于中夏,成实必至秋尽,是其色红体小,禀气于火者,偏徘徊凉风清露之中而成其质,则其偏能引火气达于火退之处,而拔火气之正盛以转变凉爽之区,又何疑焉?予以赤小豆治肿,凡阳水益见其功,因悟及此。

渴有虚实,渴而小便多者,虚渴也;渴而小便不利者,实渴也。两者均于消渴病见之,伤寒中仍有饮水不化,水停生热而渴者,尤实中之实,此其验当以脉浮数,或水入即吐,或自汗出为凭。盖肠胃之受盛有限,水入之无节难量,故满则泄则溢矣。此则以伤寒而论,若杂病亦有水与热相搏而不相入者,则水不能化津,火适足以耗液,相搏则寒热,不相入则消渴,或阳结于上,阴溜于下为泄利,或不泄利为腹胀满,或反逆于上为吐,或入于幽隐成澼,皆可以利水已之。但察其水系未化者,以五苓散治之,使其上而后下,若其已化,则直以赤小豆通之可也。

《本草新编》:赤小豆,味辛、甘、酸,气温而平,阴中之阳,无毒。入脾经。下水,治黄烂疮,解酒醉,燥湿浸手足肿大,疗脚气入脐高突。但专利水逐津,久服令人枯燥,亦可暂用以利水,而不可久用以渗湿。湿症多属气虚,气虚利水,转利转虚,而湿愈不能去矣,况赤小豆专利下身之水,而不能利上身之湿。盖下身之湿,真湿也,用之而效;上身之湿,虚湿也,用之而益甚,不可不辨也。

《本草分经》:甘、酸,平。色赤入心。性下行而通小肠,行水散血,清热解毒。敷疮通乳汁,下胞胎。最渗精液,不宜久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理气

未命名.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陈   皮《本经》

陈皮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均系栽培,主产于四川、福建、广东、浙江等地。原植物多生于丘陵、低山地带、湖泊河岸或平原,喜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不耐寒,稍耐荫,以阳光充足、地势高燥、土层深厚、透气性良好的砂质壤土或壤土最宜生长。味苦、辛,性温。归肺、脾经。功效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临床用名有陈皮、炒陈皮、姜陈皮。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气味苦辛平无毒,主治胸中瘕热,逆气,水谷。久服去臭,下气通神。

《药性论》:臣,味苦,辛。能治胸膈间气,开胃,主气痢,消痰涎,治上气咳嗽。

《日华子本草》:苦,微毒。治游风,热毒。风疹,恶疮,疥癞,小儿壮热,并煎汤浸洗。桔皮,暖,消痰止嗽,破症瘕痃癖。

《开宝本草》:味辛,温,无毒。下气,止呕吐,除膀胱留热,下停水,五淋,利小便。主脾不能消谷,气冲胸中吐逆,霍乱,止泄,去寸白。

《药性赋》:味辛、苦,性温,无毒。可升可降,阳中之阴也。其用有二:留白者补胃和中,去白者消痰泄气。

《汤液本草》:气温,味微苦。辛而苦,味厚,阴也,无毒。

《象》云:能益气,加青皮减半去滞气,推陈致新。若补脾胃,不去白;若理胸中肺气,须去白。

《心》云:导胸中滞气,除客气。有白术则补脾胃,无白术则泻脾胃,然勿多用也。

《珍》云:益气利肺,有甘草则补肺,无甘草则泻肺。

《本草》云:主胸中痰热逆气,利水谷。下气,止呕咳。除膀胱留热停水,五淋,利小便。主脾不能消谷,气冲胸中,吐逆霍乱。止泻,去寸白虫。能除痰,解酒毒。海藏治酒毒,葛根陈皮茯苓甘草生姜汤。手太阴气逆,上而不下,宜以此顺之。陈皮、白檀为之使。

《本草发挥》:洁古云:红橘皮能益气。加青皮减半,去滞气,推陈致新。若补脾胃,不可去白;若理胸中滞气,去白。《主治秘诀》云:性寒味辛,气薄味厚,浮而升,阳也。其用有三:去胸中寒邪,破滞气,少用;同白术则益脾胃,多用;独用则损脾胃。又云:益肺利气。有甘草则补脾胃,无则泻脾。

《本草纲目》:橘皮,苦能泄,能燥,辛能散,温能和。其治百病,总是取其理气燥湿之功。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脾乃元气之母,肺乃摄气之仓,故橘皮为二经气分之药,但随所配而补泻升降也。浴古老人云:陈皮、枳壳利气而痰自下,盖此义也。同杏仁治肠胃气秘,同桃仁治大肠血秘,皆取其通滞也。

《泊宅编》云:橘皮宽膈降气,消痰饮,极有殊功。他药贵新,惟此贵陈。外舅莫氏得疾,凡食已辄胸满不下,百方不效。偶家人合橘红汤,因取尝以,似相宜,连日饮之,一日忽觉胸中有物坠下,大惊目瞪,自汗如雨。须臾腹痛,下数块如铁弹子,臭不可闻,自此胸次廓然,其疾顿愈,盖脾之冷积也。其方用橘皮(去穰)一斤,甘草、盐花各四两,水五碗,慢火煮干,焙研为末,白汤点服,名二贤散,治一切痰气特验。世医徒知半夏、南星之属,何足以语此哉?珍按:二贤散,丹溪变以为注下丸,用治痰气有效。惟气实人服之相宜,气不足者不宜用之也。

疗呕吐反胃嘈杂,时吐清水,痰痞阂疟,大肠秘塞,妇人乳痫。入食料,解鱼腥鱼。

橘核,入足厥阴,与青皮同功,故治腰痛溃疝在下之病,不独取象于核也。《局方》治诸疝痛及内溃,卵肿痛坠,或硬如石,或肿至溃,有橘核方,用之效。

小肠疝气及阴核肿痛,炒研五钱,老酒煎服,或酒糊丸服,甚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经疏》:橘皮花开于夏,成实于秋,得火气少,金气多,故味辛苦,气温无毒。味薄气厚,降多升少,阳中之阴也。入手足太阴,足阳明经。其主胸中瘕热逆气,气冲胸中呕咳者,以肺主气,气常则顺,气变则逆,逆则热聚于胸中而成瘕。瘕者,假也。如痞满郁闷之类也。辛能散,苦能泄,温能通行,则逆气下,呕咳止,胸中瘕热消矣。脾为运动磨物之脏,气滞则不能消化水谷,为吐逆霍乱,泄泻等证,苦温能燥脾家之湿,使滞气运行,诸证自瘳矣。肺为水之上源,源竭则下流不利,热结膀胱,肺得所养而津液贯输,气化运动,故膀胱留热停水,五淋皆通也。去臭及寸白者,辛能散邪,苦能杀虫也。通神轻身长年者,利脾肺之极功也。

简误:橘皮味辛气温,能耗散真气,中气虚,气不归元者,忌与耗气药同用。胃虚有火呕吐,不宜与温热香燥药同用。阴虚咳嗽生痰,不宜与半夏、南星等同用。疟非寒甚者,亦勿施。
附:橘核

按:橘核出日华子,其味苦温而下气,所以能入肾与膀胱,除因寒所生之病也。疝气方中多用。

《药性解》:陈皮,味辛苦,性温,无毒,入肺、肝、脾、胃四经。主下气消食,化痰破结,止呕咳,定霍乱,疗吐泻,利小便,通五淋,逐膀胱留热,杀寸白虫。核治腰痛疝痛。叶治乳痈胁痛。肉能止渴,多食令人气逆生痰。去白者兼能除寒发表;留白者兼能补胃和中。陈久者良。

按:陈皮辛苦之性,能泄肺部,金能制水,故入肝家,土不受侮,故入脾胃。采时性已极热,如入至老成,则酷性渐减;收藏又复陈久,则多历梅夏而烈气全消。温中而无燥热之患,行气而无峻削之虞,中州之胜剂也,乃《大全》以为多用独用有损脾胃,师心之过耳。

《药鉴》:气温,味辛微苦,气薄味厚,无毒,可升可降,阳中之阴也。必须年久者为美。去白性热,能除寒发表。存白性温,能补胃和中。与白术、半夏同用,则渗湿而健胃。与甘草、白术同用,则补脾而益胃。有白术则补脾胃,无白术则泻脾胃。有甘草则补肺,无甘草则泻肺。故补中汤用之以益气,平胃散用之以消谷,二陈汤用之以除痰,干葛汤用之以醒酒。予尝用陈皮一斤,滚水泡,去白,令极净,乌梅、大草、青盐各四两,浓煎取汁浸透,晒半干,再入白糖六两拌匀,用紫苏叶、薄荷叶上盖,蒸一炷香,每用少许,不拘时常服,治久嗽痰火,长服健胃和中,解酒毒。

《景岳全书》:味苦辛,性温散,气实痰滞必用。留白者,微甘而性缓;去白者,用辛而性速。泻脾胃痰浊、肺中滞气,消食开胃,利水通便,吞酸嗳腐,反胃曹杂。呃逆胀满堪除,呕吐恶心皆效。通达上下,解酒除虫,表里俱宜,痈疽亦用。尤消妇人乳痈,并解鱼肉诸毒。

《本草备要》:能燥能宣,有补有泻,可升可降。辛能散,苦能燥能泻,温能补能和。同补药则补,泻药则泻,升药则升,降药则降。为脾肺气分之药。脾为气母,肺为气籥。凡补药涩药,必佐陈皮以利气。调中快膈,导滞消痰,大法治痰,以健脾顺气为主,洁古曰:陈皮、枳壳利其气,而痰自下。利水破癥,宣通五脏,统治百病,皆取其理气燥湿之功。人身以气为主,气顺湿除,则百病散。《金匮》云:能解鱼毒、食毒。多服久服,损人元气。入补养药则留白,入下气消痰药则去白。《圣济》云:不去白,反生痰。去白名橘红,兼能除寒发表。皮能发散皮肤。核治疝痛,叶散乳痈。皆能入厥阴,行肝气,消肿散毒。腰肾痛,橘核炒,酒服良。《十剂》曰:宣可去壅,生姜橘皮之属是也。《白宅编》曰:莫强中,食已辄胸满不下,百治不效。偶家人合橘皮汤,尝之似有味,连日饮之。一日坐厅事,觉胸中有物坠下,目瞪汗濡,大惊扶归,腹疼痛下数块如铁弹,臭不可闻,自此胸次廓然。盖脾之冷积也,半年服药不知,功乃在橘皮。方用橘红一斤,甘草、盐各四两,煮干点服,名二贤散,蒸饼丸名润下丸,治痰特有验。世医惟知半夏、南星、枳壳、茯苓之属,何足语此哉!丹溪曰:治痰,利药过多则脾虚,痰易生而反多。又曰:胃气亦赖痰以养,不可攻尽,攻尽则虚而愈剧。广中陈久者良,故名陈皮。陈则烈气消,无燥散之患。半夏亦然,故同用名二陈汤。治痰咳童便浸晒,治痰积姜汁炒,治下焦盐水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经逢原》:橘禀东南阳气而生,故以闽粤者最胜。其逾淮而北,则变为枳,此地气使然,与人之乡音习俗无异。橘之文采,焕发于外,故其功用都在于皮,专行脾、肺二经气分。《本经》主治胸中痰热逆气,为消痰运食之要药。留白则补脾胃,去白则理肺气。同人参、白术则补脾胃,同人参、甘草则补肺,独用则泻肺损脾。其治百病,总是取其理气燥湿之功。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脾乃元气之母,肺乃摄气之沴,故为二经气分药,但随所配而补泻升降也。同生姜则止呕,同半夏则豁痰,同杏仁治大肠气秘,同桃仁治大肠血秘,皆取其通滞也。
橘红,专主肺寒咳嗽多痰,虚损方多用之。然久嗽气泄,又非所宜。按:橘皮下气消痰,其瓤生痰聚饮,一物而性之殊异如此。

橘核沉降,入足厥阴,与青皮同功,故治腰痛 疡疝在下之病,不独取象于核也。然惟实证为宜,虚者。禁用,以其味苦,大伤胃中冲和之气也。橘叶苦平,导胸膈逆气,消乳痈。捣烂和面,熨伤寒胸膈痞满。又治肺痈,绞汁一盏服,吐出脓血愈。

《本草崇原》:橘实形圆色黄,臭香肉甘,脾之果也。其皮气味苦辛,性主温散,筋膜似络脉,皮形若肌肉,宗眼如毛孔,乃从脾脉之大络而外出于肌肉毛孔之药也。胸中瘕热逆气者,谓胃上郛郭之间,浊气留聚,则假气成形,而为瘕热逆气之病。橘皮能达胃络之气,出于肌腠,故胸中之瘕热逆气可治也。利水谷者,水谷入胃,藉脾气之散精,橘皮能达脾络之气,上通于胃,故水谷可利也。久服去臭者,去中焦腐秽之臭气,而肃清脾胃也。下气通神者,下肺主之气,通心主之神,橘皮气味辛苦,辛入肺,而苦入心也。

愚按:上古诸方,只曰橘皮,个用不切,并无去白之说。李东垣不参经义,不礼物性,承《雷斅炮制》谓:留白则理脾健胃,去白则消痰止嗽。后人习以为法,每用橘红治虚劳咳嗽。夫咳嗽非只肺病,有肝气上逆而咳嗽者,有胃气壅滞而咳嗽者,有肾气奔迫而咳嗽者,有心火上炎而咳嗽者,有皮毛闭拒而咳嗽者,有脾肺不和而咳嗽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橘皮里有筋膜,外黄内白,其味先甘后辛,其性从络脉而外达于肌肉、毛孔,以之治咳,有从内达外之义。若去其白,其味但辛,只行皮毛,风寒咳嗽似乎相宜,虚劳不足,益辛散矣。后人袭方书糟粕,不穷物性本原,无怪以讹传讹,而莫之止。须知雷斅乃宋人,非黄帝时雷公也。业医者当以上古方制为准绳,如《金匮要略》用橘皮汤治干呕哕,义可知矣。日华子谓:橘瓤上筋膜,治口渴吐酒,煎汤饮甚效。以其能行胸中之饮而行于皮肤也。夫橘皮从内达外,凡汗多里虚,阳气外浮者,宜禁用之。

橘核气味苦,平,无毒。主治肾疰腰痛,膀胱气痛,肾冷。

《本草求真》:[批]宣肺气,燥脾湿。

橘皮专入脾、肺,兼入大肠。味辛而温,治虽专主脾肺,时珍曰:脾乃元气之母,肺乃摄气之龠,故橘皮为二经气分药。调中快膈,导痰消滞,利水破癥,宣五脏,理气燥湿。汪昂曰:大法治痰以健脾顺气为主。洁古曰:陈皮、枳壳利其气而痰自下。然同补剂则补,同泻剂则泻,同升剂则升,同降剂则降,各随所配而得其宜,凡补药涩药,必佐陈皮以利气。且同生姜,则能止吐;十剂篇云:宣可去壅,生姜、橘皮之属是也。同半夏则豁痰;同杏仁则治大肠气闭;同桃仁则治大肠血闭。至其利气,虽有类于青皮,但此气味辛温,则入脾肺而宣壅,不如青皮专入肝疏泄,而无入脾燥湿,入肺理气之故也。诸湿皆属于脾,诸气皆属于肺。然多服亦能损气。胃气亦赖痰养,不可用此尽攻。

用补留白,下气消痰除白,出《圣济》。[批]橘红。即书所名橘红,今人有以色形小如枳实者代充,其破气实甚。然亦寓有发表之意。以皮治皮意。

核[批]橘核。治疝痛偏坠。凡核多入肾,而橘核尤入囊核,亦物类相感意。时珍曰:橘核入足厥阴肝,与青皮同功,故治腰痛颓疝痛,及内颓卵肿偏坠,或硬如石,或肿至溃,有橘核丸,用之有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得配本草》:辛、苦,温。入手足太阴经气分。导滞消痰,调中快膈,运胃气,利水谷,止呕逆,通五淋,除膀胱留热,去寸白虫蛊,解鱼腥毒。

得川连、猪胆,治小儿疳瘦;得麝香,治乳痈;研末酒下。配干姜,治寒呃;配竹茹,治热呃;配白术,补脾;配人参,补肺;配花粉,治咳嗽;配炙甘草、盐,治痰气;配藿香,治霍乱;配槟榔,治气胀。佐桃仁,治大肠血秘;佐杏仁,治大肠气秘;合生姜、半夏,治呕哕厥冷。
去白名橘红,消痰下气,发表邪,理肺经血分之郁;留白和中气,理脾胃气分之滞。治痰,姜汁炒;下气,童便炒;理下焦,盐水炒;虚人气滞,生甘草、乌梅汁煮炒。汗家血家、痘疹灌浆时,俱禁用。

《本草经解》:橘皮气温,秉天春升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苦辛无毒,得地南西火金之味,入手少阴心经、手太阴肺经。气味升多于降,阳也。

胸中者,肺之分也,气常则顺,气变则滞,滞则一切有形血食痰涎,皆假滞气而成瘕,瘕成则肺气不降,而热生焉。橘皮辛能散,苦能泄,可以破瘕清热也。

苦辛降气,又主逆气。饮食入胃散精,温辛疏散,肝能散精,水谷自下也。肺主降,苦辛下泄,则肺金行下降之令,而下焦臭浊之气,无由上升,所以去臭下气也。心为君主,神明出焉,味苦清心;味辛能散,所以通神也。

《神农本草经读》:橘皮气温,秉春气而入肝,味苦入心,味辛入肺。

胸中为肺之部位,唯其入肺,所以主胸中之瘕热逆气。疏泄为肝之专,唯其入肝,所以能利水谷。心为君主之官,唯其入心,则君火明而浊阴之臭气自去。又推其所以得效之神者,皆其下气之功也。总结上三句,古人多误解。

愚按:上古诸方,止曰橘皮,个用不切,并无去白之说。李东垣不参经义,不体物性,承雷敩炮制,谓留白则理脾健胃,去白则消痰止嗽,后人习以为法,每用橘红治虚劳咳嗽。

夫咳嗽非止肺病,有肝气上逆而咳嗽者,有胃气壅滞而咳嗽者,有胃气奔迫而咳嗽者,有心火上炎而咳嗽者,有皮毛闭拒而咳嗽者,有脾肺不和而咳嗽者,《经》云“去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橘皮里有筋膜,外黄内白,其性先甘后辛,其性由络脉而处达肌肉毛孔,以之治咳,有从内达外之义,若去其白,其味但辛,止行皮毛,治风寒似乎相宜,虚劳不足,盖辛散矣。后人袭方书糟粕,不穷物理本原,无怪以讹传讹而莫之止。须知雷敩宋人,非黄帝时雷公也,业医者,当以上古方制为准绳,如《金匮要略》用橘皮汤治干呕哕,义可知矣。日华子谓橘瓤上筋膜,治口渴吐酒,煎汤饮甚效,以其能治胸中之饮,而行于皮肤也。夫橘皮从内达外,凡汗多、里虚、阳气外浮者,宜禁用之。

《本经疏证》:橘皮味苦辛适均而气温,若但据其苦泄辛散温行,以为与他行滞气之物等,则误矣。本经于此独取其利水谷,夫后天之气,即水谷气,合于真气以充身者也,水谷利,则水谷之气畅茂,而真气得其助,卢氏谓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橘皮有焉。夫气生化于脾肺,本以流行为无病,寒热升降或愆常度,皆能滞著为病,橘皮则无间寒热升降补泻之剂,胥得合之以奏绩,而水谷之气所以充于身者,亦能尽其常矣。愚按二家论橘皮之所以然,善矣。特张氏仅及胸中气而未尽瘕热逆三字之义,夫瘕则有形,热则非寒,逆则上冲,必尽此三义,胸中瘕热逆气方确切也,瘕之为病,借气聚以成形,依物象而成质,迨气散物消,则形质亦随而消散,故仲景书有所谓固瘕者,有所谓徵瘕者,有所谓寒疝瘕者,皆其物在上,以瘕字足之,此则瘕在热上,亦可见因气聚而成瘕,因瘕停而生热,与中寒多食,大便不通之固瘕,(阳明篇)寒热整月不罢之徵瘕,(疟病篇)趺阳脉紧腹中痛之寒疝瘕,(水气篇)为不同矣。大率瘕之在下者多依寒,在中者多依血,故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寒疝瘕下之,方胸满短气,而徵瘕为寒热难止,与瘕热之在上者多因气而其病为逆气者,又自不同也。因热而瘕,则其治在热,因徵瘕而热,则其治自应在气,气散则非特热解,即逆气亦随以平,不然,味辛性温之物,又岂治热治逆者耶?观仲景于橘皮仅用以治胸痹胸中气塞短气,(橘枳生姜汤)若干呕哕手足厥,(橘皮汤)若哕逆,(橘皮竹茹汤)而不以治瘕治热,亦良以瘕热由气积而成,其著象自仍在气,但得气通且平,即瘕之与热又何所容哉?

《本草新编》:橘皮,味辛、苦,气温,沉也,阴中之阳,无毒。陈皮治高,青皮治低,亦以功力大小不同也。入少阳三焦、胆腑,又入厥阴肝脏、太阴脾脏。

青皮,消坚辟,消瘟疟滞气,尤胁下郁怒痛甚者须投,却疝疏肝,消食宽胃。橘红名陈皮,气味相同,而功用少缓,和中消痰,宽胁利膈,用之补,则佐补以健脾;用之攻,则尚攻以损肺。宜于补药同行,忌于攻剂共用。倘欲一味出奇,未有不倒戈而自败者也。

或问陈皮留白为补,去白为攻,然乎?此齐东之语也。陈皮与青皮,同为消痰利气之药,但青皮味厚于陈皮,不可谓陈皮是补而青皮是泻也。

或问陈皮即橘红也,子何以取陈皮而不取橘红?夫陈皮之妙,全在用白,用白则宽中消,若去白而用红,与青皮何异哉。此世所以“留白为补,去白为攻”之误也。其实,留白非补,和解则有之耳。
或问世人竟尚法制陈皮,不知吾子亦有奇方否?曰:陈皮制之得法,实可消痰,兼生津液,更能顺气以化饮食。市上贸易者非佳,惟姑苏尤胜。然又过于多制,惟取生津,而不能顺气。余有方更妙,用陈皮一斤,切,不可去白,清水净洗,去其陈秽即取起。用生姜一两,煎汤一碗,拌陈皮晒干。又用甘草、薄荷一两三钱,煎汤,拌陈皮,又晒干,又蒸熟晒干。又用五味子三钱、百合一两,煎汤二碗,拌匀又蒸晒。又用青盐五钱、白矾二钱,滚水半碗拌匀,又蒸熟晒干。又用人参三钱,煎汤二碗,拌匀蒸熟晒干。又用麦门冬、橄榄各一两煎汤,照前晒干,收藏于磁器内。此方含在口中,津液自生,饮食自化,气自平而痰自消,咳嗽顿除矣。修合时,切忌行经妇人矣。

或问陈皮用之于补中益气汤中,前人虽有发明,然非定论,不识先生之可发其奇否?夫补中益气汤中用陈皮也,实有妙义,非取其能宽中也。气陷至阴,得升麻、柴胡以提之矣。然提出于至阴之上,而参、芪、归、术,未免尽助其阳,而反不能遽受。得陈皮,以分消于其间,则补不绝补,而气转得益。东垣以益气名汤者,谓陈皮而非谓参、芪、归、术也。

《本草分经》:辛、苦,温。入脾肺气分。能散能和,能燥能泻,利气调中,消痰快膈,宣通五脏,统治百病。入和中药留白,入疏通药去白,亦名橘红。兼能除寒发表。广产为胜,名广皮。陈者良,名陈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陈皮所含挥发油可促进消化液的分泌。煎剂对肠管有解痉的作用。

2.  陈皮煎剂、醇提物及橙皮苷均能兴奋离体及在体蛙心。橙皮甙的衍生物甲基橙皮甙具降压作用,柑皮或橘皮醇提物有升压作用。

3.  陈皮所含挥发油有刺激性祛痰作用。陈皮醇提物有平喘作用。

4.  陈皮煎剂可使肾血管收缩,使尿量减少。橘皮煎剂及甲基橙皮甙对子宫有抑制作用。

5.  陈皮水煎醇沉注射液使T淋巴细胞E玫瑰花环形成有显著增强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青    皮(《本草图经》)

青皮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皮及幼小果实。均系栽培。主产于福建、浙江、四川等地。原植物多生于丘陵、低山地带、湖泊河岸或平原。喜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不耐寒,稍耐荫,以阳光充足、地势高燥、土层深厚、透气性良好的砂质壤土或壤土最宜生长。味苦、辛,性温。归肝、胆、胃经。功效疏肝破气、消积化滞。临床用名有青皮、炒青皮、醋青皮。

【本草汇言】

《本草图经》:气滞、下食、破积结及膈气。

《药类法象》:气温,味辛。

主胸膈气滞,消食,破积结膈气。

《药性赋》:味苦,性寒,无毒。沉也,阴也。其用有四:破滞气愈高而愈效,削坚积愈下而愈良。引诸药至厥阴之分,下饮食入太阴之仓。

《汤液本草》:气温,味辛。苦而辛,性寒,气厚,阴也。足厥阴经引经药,又入手少阳经。

《象》云:主气滞,消食,破积结膈气。去瓤。

《心》云:厥阴经引经药也。有滞气则破滞气,无滞气则损真气。

《液》云:主气滞,下食,破积结及膈气。或云与陈皮一种。青皮小而未成熟,成熟而大者橘也。色红故名红皮,日久者佳,故名陈皮。如枳实、枳壳一种,实小而青未瓤,壳大而黄紫色已瓤。故壳高而治胸膈,实低而治心下,与陈皮治高、青皮治低同意。又云:陈皮、青皮二种,枳实、枳壳亦有二种。

《本草衍义补遗》:苦辛咸,阴中之阳,主气滞,破积滞结气,消食,少阳经下药也。陈皮治高,青皮治低,气虚弱少用,治胁痛须醋炒为佳。

《本草发挥》:洁古云:青橘皮气温味辛。主气滞,下食破积,结膈气,及小腹痛。《主治秘诀》云:性寒味苦,气味俱厚,沉而降,阴也。其用有五:足厥阴、少阳之分,有病则用之,一也;破坚癖,二也;散滞气,三也;去下焦湿,四也;治左肾有积气,五也。

《本草纲目》:青皮乃橘之末黄而青色者,薄而光,其气芳烈。古无用者,至宋时医始用。其色青气烈,味苦而辛,治之以醋,所谓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酸泄之,以苦降之也。陈皮浮而升,入脾、肺气分;青皮沉而降,入肝、胆气分。一体二用,物理自然也。小儿消积多用青皮,最能发汗,有汗者不可用,出自杨仁斋《直指方》,人罕知之。

治胸膈气逆,胁痛,小腹疝气,消乳肿,疏肝胆,泻肺气。

《本草经疏》:青皮古方无用者,至宋时医家始用之。其色青,其味极苦而辛,其气温而无毒。气味俱厚,沉而降,阴也。入足厥阴、少阳。苦泄,辛散,性复刻削,所以主气滞,下食,破结积及膈气也。元素:破坚癖,散滞气,治左胁肝经积气。亦此意耳。

简误:青皮性最酷烈,削坚破滞是其所长。然误服之,立损人真气,为害不浅。凡欲使用,必与人参、术、芍药等补脾药同用,庶免遗患,必不可单行也。肝脾气虚者,概勿施用。

《本草蒙筌》:味辛、苦,气寒。味厚,沉也,阴也,阴中之阳。无毒。《汤液》云:陈皮治高,青皮治低,亦以功力大小不同故尔。入少阳三焦胆腑,又厥阴肝脏引经。削坚癖小腹中,温疟热盛者莫缺;患疟热盛,缠久不愈,必结癖块,俗云疟母。宜清脾汤多服,内有青皮疏利肝邪,则癖自不结也。破滞气左胁下,郁怒痛甚者须投。劫疝疏肝,消食宽胃。病已切勿过服,恐损真气;先防老弱虚羸,尤当全戒。新采者名橘红,气味稍缓,胃虚气弱者宜;久藏者名陈皮,气味辛烈,痰实气壅服妙。东垣又曰:留白则补胃和中,去白则消痰利滞。治虽分二,用不宜单。君白术则益脾,单则损脾;佐甘草则补肺,否则泻肺。同竹茹,治呃逆因热;同干姜,治呃逆因寒。止脚气冲心,除膀胱留热。利小水,通五淋,解酒毒,去寸白。核研仁调醇酒饮,驱腰痛疝痛神丹;叶引经以肝气行,散乳痈胁痈圣药。橘囊上筋膜微炒,醉呕吐发渴急煎。

谟按:青皮、陈皮一种,枳实、枳壳一种,因其退早采收,特分老嫩而立名也。嫩者性酷治下,青皮枳实相同;老者性缓治高,陈皮枳壳无异。四药主治并以导滞消痞为专,虽高下各行,其泻行则一。单服久服俱损真元,故必以甘补之药为君,少加辅佐,使补中兼泻,泻则兼补,庶几不致于偏胜也。陈皮款下已详发明,余虽未言,举一隅则可以三隅反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18 10:20 , Processed in 0.265516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