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佛缘

【中医药典籍类】历代本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萹蓄有明显利尿作用。

2.  萹蓄煎剂对多种致病杆菌、球菌有抑制作用。

3.  萹蓄水提物与乙醇提取物具有降压的作用。

4.  萹蓄水醇提取物能加速血液凝固,增加平滑肌张力。扁蓄苷有利胆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地  肤  子(《本经》)

地肤子为藜科植物地肤的成熟果实。主产于河北、山西、山东、河南、辽宁、青海、陕西、江苏、四川等地。原植物生于荒野、田边、路旁,或栽培于庭园。喜温暖湿润气候,耐旱,喜向阳,以向阳、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壤土最宜生长。味苦,性寒。归膀胱经。功效清热利水、止痒。临床用名有地肤子。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主治膀胱热,利小便,补中,益精气。

《名医别录》:无毒。主去皮肤中热气,散恶疮疝瘕,强阴。久服使人润泽。又地肤子,捣绞取汁,主赤白痢;洗目去热暗,雀盲。

《药性论》:君。与阳起石同服,主大丈夫阳痿不起,补气益力,治阴卵溃疾,去热风,可作汤沐浴。

《日华子本草》:治客热丹毒。

《开宝本草》:味苦,寒,无毒。去皮肤中热气,散恶疮疝瘕,强阴。

《本草蒙筌》:地肤子一名落寻子味苦,气寒,无毒。专利水道。去热膀胱。多服益精强阴,久服明目聪耳。浴身却皮肤瘙痒热疹,洗眼除热暗雀盲涩疼。

《本草乘雅》:地肤子,一干数十枝,攒簇直上,其子繁多,星之精也。其味苦寒,得太阳寒水气化,盖太阳之气氛了,上及九天,下彻九泉,外弥肤腠。故地肤之功,上治头,而聪耳明目,下入膀胱而利水去疝,外去皮肤热气,而令润泽。服之病去,必小水通长为外徵也。

蔓延敷布,弱不胜举,因名地肤。主治功力,真能使吾身生气敷布在表,有宣义,有开义,当入太阳,太阳为开故也。气味苦寒,亦得太阳寒水之化,故可对待太阳阳象之标,则凡以热为本者,莫不相宜。膀胱,太阳经也,标盛则热,与得寒水之化者逆治之,热谢而小便澄彻矣。补中者,中补乃能敷布。益精气者,益精乃能化气。盖膀胱者,州者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聪明耳目,轻身耐老者,以开展则窍通,窍通则充实光辉矣。

《药鉴》:气寒,味苦,无毒。专利水道,去热膀胱。浴身却皮肤瘙痒热疹,洗眼除热暗雀盲涩疼。叶捣绞汁服之,又解诸恶疮毒。泄泻分渗,血痢无驱。四肢浮肿堪消,头面湿肿可除。其曰益精强阴,明目聪耳,误矣。盖此剂寒苦,但主走泄而不能守。既曰走而不守,则精其亏矣,又何益乎?阴其损矣,又何强乎?阴损精亏,则阴精不得以上荣,而阳火反得以上亢矣。耳目聋昏则有之,耳目聪明诚无也。

《本草备要》:通,利水补阴。

甘苦气寒。益精强阴,入膀胱,除虚热,利小便而通淋。时珍曰:无阴则阳无以化,亦犹东垣利小便不通,用知柏滋肾之意。王节斋曰:小便不通或频数,古方多以为寒,而用温涩之药。殊不知属热者多,盖膀胱火邪妄动,水不得宁,故不能禁而频数也。故老人多频数,是膀胱血少,阳火偏旺也。治法当补膀胱阴血,泻之邪为主,而佐以收涩之剂,如牡蛎、山茱、五味之类,不可独用。病本属热,故宜泻火,因水不足,故火动而致便数,小便既多,水益虚矣。故宜补血,补血泻火,治其本也。收之涩之,治其标也。治 疝,散恶疮。煎汤洗疮疥良。叶作浴汤,去皮肤风热丹肿,洗眼除雀盲涩痛。恶螵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经逢原》:众病皆起于虚,虚而多热,则小便不利,精气日燔,故《本经》主以清利膀胱邪热,中气自复,耳目聪明矣。其能祛热利小便,却阴火,治客热丹肿。叶主老人夏秋间热淋,用此捣自然汁服之即通。男子白浊,用地肤子、白蔹为丸,滚汤下。妇人白带,地肤子为末,热酒服之屡效。

《本草崇原》:地肤子气味苦寒,禀太阳寒水之气化,故主治膀胱之热而利小便。膀胱位居胞中,故补中而益水精之气。久服则津液滋灌,故耳目聪明,轻身耐老。

虞抟《医学正传》云:抟兄年七十,秋间患淋,二十余日,百方不效,后得一方,取地肤草,捣自然汁服之,遂通。至贱之物,有回生之功如此,是苗叶亦有功也。

《本草求真》:[批]泻膀胱血虚湿热,利小便淋闭。

地肤子专入膀胱。治淋利水清热,功颇类于黄柏。但黄柏其味苦烈,此则味苦而甘,黄柏大泻膀胱湿热,此则其力稍逊。凡小便因热而见频数及或不禁,用此苦以入阴,寒以胜热,而使湿热尽从小便而出也。频数既谓之热,则不禁当不得以热名,然不禁亦有因于膀胱邪火妄动而致者,但频数不禁出于体旺,则为阳火偏胜,用以实治则可。出于虚衰老弱,虽有邪火内炽,亦恐真阳不足,当为详慎。但虚火偏旺而热得恣,固当用以清利,若不佐以补味同入,则小水既利而血益虚,血虚则热益生,热生而淋其益甚矣。故宜佐以牡蛎、山药、五味收涩之剂,俾清者清,补者补,通者通,涩者涩,滋润条达而无偏胜为害之弊矣。且能以治因热颓疝,并煎汤以治疮疥。至书所谓益精强阴,非是具有补益之能,不过因其热除,而即具有坚强之意耳。类蚕砂。恶螵蛸。藏器曰:众病皆起于虚,虚而多热者,加地肤子、甘草。

《得配本草》:苦、甘,寒。入足太阳经气分。利膀胱下,去皮肤热。除客热丹肿,疖颓疝溲数,煎洗一切疮疥。

得生地,治风热赤眼;得甘草,治虚热。配生姜、热酒,治雷头风肿。佐地榆、黄芩,治血痢;佐白术、肉桂治狐疝阴溃。忌生葱、桃、李。

《本草经解》:地肤子,气味苦寒,秉太阳寒水之气化,故主治膀胱之热,而利小便,膀胱位居胞中,故补中而益水之精气。

虞搏《医学正传》云:搏兄年七十,秋间患淋二十余日,百方不效,后得一方,取地肤草捣自然汁服之遂通,至贱之物,有回生之功如此,是苗叶亦有功也。

《本经疏证》:膀胱与肾为表里而属太阳,太阳者主统阳气护卫一身,所谓卫出下焦,为阴中之阳者也。膀胱有热而小便不利,固病于府之阳不得宣,然其源莫不成于藏之阴不能济于本经,以补中益精气,踵于主膀胱热利小便之后,遂确可知在府之阳和,则在藏之阴清,在藏之阴清,则在府之阳宣,阴阳合同以化为气矣。但观其去根不多,随即分枝茎叶,周遭四出,层拥而上,非其不离阴之厚以为阳之茁者乎?原从阴之厚以宣阳,还从阳之宣发归阴,故方书用之治淋与目疾,不一而足也。予谓信如此,则似地肤子之性主上行者,无如太阳本下行,卫气之发也亦下行,惟其下行极而上少阴,遂拽之复升,是利水去热,助太阳之降,而补中益精气,则资少阴之升之谓也。试核以张隐庵根茎升子降之义,则茎叶捣汁主利治目热暗,子主利水,两俱谐适,于星罗棋布中引阴以除膀胱之热,即从化育絪中引气以承少阴之行,于以上彻耳目,外达皮毛,咸得其益,可谓补中益精气也,不然,苦寒断非补中之品,疏利决无益精之能,何可恃耶?

《本草分经》:甘、苦,寒。入膀胱。除虚热,利水通淋,治疮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现代药理研究】

1.  地肤子50%煎剂对伤寒杆菌、多种癣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2.  传统认为地肤子有利尿作用。现代试验证明此作用不明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灯  心  草(《开宝本草》)

灯心草为灯心草科植物灯心草的干燥茎髓。主产于江苏、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原植物生于水旁、田边等潮湿处。喜温暖湿润气候,以潮湿、肥沃疏松的土壤最宜生长。味甘、淡,性微寒。归心、肺、小肠经。功效清心降火、利尿通淋。临床用名有灯心草、灯心炭、朱灯心。

【本草汇言】

《本草拾遗》:味甘,寒,无毒。根及苗,主五淋,生煮服之。

《开宝本草》:味甘,寒,无毒。根及苗主五淋,生煮服之。

《药类法象》:通阴窍涩不利,利小水,除水肿癃闭,与琥珀同。治五淋闭。

《本草衍义补遗》:属土。火烧为灰,取少许吹喉中,治急喉痹甚捷。小儿夜啼亦用灯心烧灰涂乳上与吃。

《本草发挥》:洁古云:气平味甘。通阴窍,涩不利,利小便,除水肿、癃闭、五淋。《主治秘诀》云:辛甘阳也,泻肺。

《本草纲目》:降心火,止血通气,散肿止渴。

烧灰,入轻粉、麝香,治阴疳。

《本草经疏》:灯心草,气味甘寒,则无毒可知。入心、小肠药也。其质轻通,其性寒,味甘淡,故能通利小肠热气下行从小便出,小肠为心之腑,故亦除心经热也。

简误:性专通利,虚脱人不宜用。

《本草蒙筌》:味甘、气寒。属金与火。无毒。拆取中心白穰,用之燃灯照夜。通阴窍,利小便。除癃闭成淋,消水湿作肿。钵擂乳香少入,油润全无罐藏。冰片多,分两不耗。

《本草乘雅》:外刚内柔,表青里白,具乙木之气,禀燥金之化。体浮用升,故能齐通窍穴,咸遍府藏,奇方之轻剂通剂也。

草瓤用以然灯,与贞明不息之机矣。软弱而滑,轻虚而浮,端直而长。象一阳之始生,自下而上,用行体至之发陈物也。顾肝之为用,疏泄前阴,不行焉,则为癃,为淋,为水肿。又肝之为用,从踵彻巅,不及焉,则为急喉痹,为两胁胠满,太过焉,则为眩冒,为目不夜合。此不循伦次而允升,一唯迅疾而自上,所谓浮沉则顺之,反乎温凉则逆也。

《药性解》:灯心,味淡,性寒,无毒,入心、小肠二经。主胸腹邪气,清心定惊,除热利水。烧灰敷金疮,止血,疗小儿夜啼,吹喉中治急喉痹甚捷。

按:灯心味淡,五脏无归,专入小肠利水,《诀》曰小肠受盛与心应,故又入心经。烧灰性凉,宜治疗如上。

《景岳全书》:味淡性平。能通水道涩结癃闭,治五淋,泻肺热,降心火,除水肿,止血,通阴气,散肿止渴。但用败席煮服更良。若治喉痹,宜烧灯草灰吹之;若治下疳疮,亦用烧灰,加轻粉、麝香为末掺之。

《本草备要》:轻,通,利水清热。

甘淡而寒。降心火,心能入心。清肺热,利小肠,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火清则肺热小肠亦清,而热从小便出矣。通气止血。治五淋水肿,烧灰吹喉痹,涂乳止液啼,擦癣最良。

《本经逢原》:灯心草轻虚甘淡,故能泻肺利水。治急喉痹,烧灰吹之。又烧灰涂乳上,饲小儿,止夜啼。烧灰入轻粉、麝香,治阴疳。

《本草求真》:[批]泻心火以利水。

灯心草专入心。味淡而寒,体小气微。诸书皆称能降心火,以其心治心也。心火清则肺金肃,故书曰清肺。心与小肠相表里,则热尽从小便而出矣。且热去而血亦宁,故能止血通淋。洵上焦伏热、五淋之圣药也。五淋有气、血、膏、劳、石之分。烧可治喉痹,一方、灯心灰二钱、硼砂末一钱吹。一方、灯心、箬叶烧灰吹。一方、灯心草、红花,烧灰酒服。及以灰涂乳上,则儿饲不液啼。缚把擦癣,则虫从草出,浮水可见,且能断根矣。气虚小便不禁者,忌服。

《得配本草》:甘、淡,寒。入手少阴经气分。降心火,泻肺热,利小肠,退水肿。

配麦冬,引心火下降。佐红花,治喉风;佐龟甲,治疮痘烦喘;和丹砂,治衄血。煅炭和轻粉,治阴疳;煅炭,吹喉风闭塞;煅炭,涂乳头饮儿,止夜啼。

心气虚者禁用。多用、久服,令人目暗。

《本草新编》:灯心草,味辛、甘,气寒,无毒。入心、小肠、膀胱经。通阴窍,利小便,除癃闭成淋,消水湿作肿。此物用之以引经,并非佐使之药也。

或问灯心能除心热,而子不言者,何也?夫灯心能通心而入小肠,心与小肠为表里,既通水道,则小便无壅滞之苦,小肠既通利,而心中之热随之下行,入于膀胱,从前阴而出矣。其实,灯心草不能除心中之热也。

《本草分经》:甘、淡,微寒。降心火,利小肠,清肺热,通气止血,利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灯心草丙酮提取物、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均有抗氧化和抗微生物作用,且乙酸乙酯提取物作用最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萆  薢(《本经》)

萆薢为薯蓣科植物粉背薯蓣或绵萆薢等的根茎。主产于浙江、湖北等地。原植物生于海拔200~1300米的山腰陡坡、山谷缓坡、或水沟边阴处的混交林边缘或疏林下。味苦,性平。归肝胃膀胱经。功效利湿浊、祛风湿。临床用名萆薢。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苦,平。主治腰背痛强,骨节风寒湿,周痹,恶疮不瘳,热气。

《名医别录》:味甘,无毒。主治伤中恚怒,阴痿失溺,关节老血,老人五缓。

《药性论》:能治冷风疹痹,腰脚不逐,手足惊掣,主男子膂腰痛,久冷,是肾间有膀胱宿水。

《日华子本草》:治痈缓软风,头旋,痫疾,补水藏,坚筋骨,益精,明目,中风失音。

《本草纲目》:萆薢,足阳明,厥阴经药也。厥阴主筋属风,阳明主肉属湿。萆薢之功,长于去风湿,所以能治缓弱弔痹、遗浊恶疮诸病之属风湿者。萆薢、菝葜、土茯苓三物,形虽不同,而主治之功不相远,岂亦一类数种乎?《炮炙论》序云:囊皱漩多,夜煎竹木。竹木,萆薢也。漩多白浊,皆是湿气下流。萆薢能除阳明之湿而固下焦,故能去浊分清。《杨氏家藏方》,治真元不足,下焦虚寒,小便频数,白浊如膏,有萆薢分清饮,正此意也。又杨子健《万全护命者》云:凡人小便频数,不计度数,便时茎内痛不可忍者,此疾必先大腑秘热不通,水液只就小肠,大腑愈加干竭,甚则浑身热,心躁思凉水,如此即重证也。此疾本因贪酒色,积有余毒腐物、瘀血之类,随虚火入于小肠,故便时作痛也。不饮酒者,必平生过食辛热荤腻之物,又因色伤而然。此乃小便频数而痛,与淋证涩而痛者不同也。宜用萆薢一两,水浸少时,以盐半两同炒,去盐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八分,和滓服之,使水道转入大肠。仍以葱汤频洗谷道,令气得通,则小便数及痛自减也。

治白浊茎中痛,痔瘘坏疮。

《本草经疏》:萆薢得火土之气,而兼禀乎天之阳气,故味苦甘平无毒。阳中之阴,降也。入足阳明、少阴、厥阴。为祛风除湿,补益下元之要药,故主腰背痛强,骨节风寒湿周痹。恶疮不瘳,热气伤中,恚怒,阴痿失溺,关节老血,老人五缓,正以苦能燥湿,甘入脾而益血,故悉主之。甄权又主冷风弔痹,腰脚瘫缓不遂,手足惊掣,男子腰痛久冷,肾间有湿,膀胱宿水。日华子主头旋痫疾,补水脏,坚筋骨,益精明目,中风失音。海藏主肝虚。李氏治白浊,茎中痛,痔漏坏疮。已上诸证无非阳明湿热流入下焦,客于肝肾所致。此药祛阳明之湿热以固下焦,故能去浊分清,而疗下元虚冷湿邪为病也。

简误:萆薢本除风湿,若下部无湿,阴虚火炽以致溺有余沥,茎中痛,此真阴不足之候也。无湿肾虚腰痛,并不宜服。

《本草蒙筌》:味苦、甘,气平。无毒。凡用拯疴,忌食牛肉。果葵根牡蛎,及柴胡大黄。为使宜薏苡仁,治痹尽风寒湿。腰背冷痛止,筋骨掣痛除。补水脏益精,缩小便明目。逐关节久结老血,扫肌肤延生恶疮。仍主恚怒伤中,尤疗老人五缓。

《本草乘雅》:根多枝节,故一名赤节。主关节之疾,甚相当也。顾萆薢之名,更宜于身之下矣。
萆,覆蔽也;解,解脱也。风寒湿相合成周痹,覆蔽经脉骨节之外,致腰脊骨节强痛,及恶疮不瘳热气,力可使之解脱。与狗脊功力似同而异,狗脊主关机失利于内,致筋脉劲强于外;萆薢主经脉劲强于外,致关机失利于内。虽咸从脾生,内外之情迥别耳。

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拆,萌蘖自内,解孚从外也。雷公炮炙论序,一名竹木,亦以其有节也。主治漩多,漩多,即白浊,此风瘅客脬,下焦失于决渎耳,力能通而解之,宜身之下,于此可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药性解》:萆薢,味苦甘,性平,无毒,入脾、肾、膀胱三经。主风寒湿痹、腰背痛、中风不遂、遍身顽麻、膀胱宿水、阴痿失溺,利水道,益精明目。薏苡为使,畏大黄、柴胡、牡蛎,忌牛肉。

按:萆薢之入三经,何也?盖肾受土克,则水脏既衰,肝挟相火而凌土湿。脾主肌肉,湿郁肌腠则生热生风,以致荣卫不和、关节不利。而萆薢长于去水,用之以渗脾湿,则土安其性,水不受侮矣。然久用令人小便多,小便既多,则肾气安得复实。今多泥其入肾,用为补剂,亦未深原其理耳。

《景岳全书》:味微甘而淡,气温。能温肾去湿,理阴痿阴寒,失尿白浊,茎中作痛,及四肢瘫痪不随,周身风湿恶疮。性味纯缓,用宜大剂。

《本草备要》:通,祛风湿,补下焦。

甘苦性平。入足阳明、厥阴。胃、肝。祛风去湿,以固下焦,阳明主肉,属湿;厥阴主筋,属风。补肝虚,去风。坚筋骨,风湿去,则筋骨坚。益精明目。治风寒湿痹,腰痛久冷,关节老血,膀胱宿水,阴痿失溺,茎痛遗浊,痔瘘恶疮。诸病皆阳明湿热流入下焦,萆薢能除浊分清,古方有萆薢分清饮。史国信云:若欲兴阳,先滋筋力;若欲便清,先分肝火。《万金护命门》云:凡人小便频数,便时痛不可忍者,此疾必因大肠秘热不通,水液只就小肠,大肠愈加干竭,甚则身热必躁,思水,即重证也。此疾本因贪酒色,或过食辛热荤腻之物,积有热毒腐物瘀血,乘虚流入小肠,故便时作痛也,此便数而痛,与淋证涩而痛不同,宜用萆薢一两,盐水炒,为末,每服二三钱,使水道入大肠,仍以葱汤频洗谷道,令气得通,则便数及痛自减也。肾有二窍,淋证出于溺窍,浊证出于精窍。薏苡为使,畏大黄、柴胡、前胡,忌茗、醋。

《本经逢原》:萆薢苦平,胃与肝家药也。入肝搜风,《本经》主要脊痛强骨节。入肝祛风,入胃祛湿,故《本经》主寒湿周痹恶疮热气等病。昔人称其摄精之功,或称逐水之效,何两说相悬耶?不知胃气健旺则湿浊去,而肾无邪湿之扰,肾脏自能收摄也。杨氏萆薢分清饮专主浊病,正得此意。又主阴痿失尿,老人五缓者,总取行阳之力,以利关节、助健运也。若阴虚精滑,及元气下陷,不能摄精,小便频数,大便引急者误用,病必转剧,以其温散不利于阴也。菝葜与萆薢相类,《别录》主腰背寒痛风痹,皆取去湿热、利水、坚筋骨之义。

《本草崇原》:凡草木之根荄,坚硬而骨胜者,主肾。有刺而藤蔓者,走经脉。萆薢骨胜藤蔓,故主治腰脊痛强,骨节风寒而主肾。又治湿痹、周痹而主经脉。苦能清热,故治恶疮不瘳之热气。

《本草求真》:[批]祛肝风,除胃湿。

萆薢专入肝、胃。味苦气平,功专祛风除湿固肾。凡人大便燥结,小便频数,每于便时痛不可忍者,此必大便热闭,积热腐瘀等物同液乘虚流入小肠,故于便时即作痛也。杨子建万金护命方云:凡人小便频数,不计度数,便时茎内痛不可渴,甚则混身热,心燥思凉水,如此即重症也。此疾本因贪酒色,积有余毒腐物瘀血之类,随虚水入于小肠,故便时作痛也。此乃小便频数而痛,与淋症涩而痛者不同也。宜用萆薢一两,盐水炒为末,每服二钱,使水道转入大肠,仍以葱汤频洗谷道,令气得通,则小便数及痛自减也。且水道不清,则湿热不除,而肝火愈炽,筋骨愈痿。萆薢气味苦平,既能入肝祛风,时珍曰:厥阴主筋属风,阳明主肉属湿,萆薢之功长于祛风湿,所以能治缓弱痿痹,遗浊恶疮诸病之属风湿者。复能引水归入大肠以通谷道,俾水液澄清,而无痛苦之患矣。又安有痹痛腰冷,膀胱宿水,与阴痿失溺,痔漏恶疮之累乎!昔人云,既有逐水之功,复有摄精之力,湿热除则精自不走泄。洵不诬耳。

《得配本草》:薏苡为之使。畏前胡、柴胡、牡蛎、大黄。

甘、苦,平。入足阳明、厥阴经气分。去风湿而固下焦。能治周痹瘫缓,关节老血,膀胱宿水,阴痿失溺,便时茎痛,白浊如膏,及痔瘘恶疮。

得石菖蒲、益智仁、乌药,治白浊频数。佐杜仲,治腰脚痹软;佐旋覆花、虎头骨,治头痛发汗。拌盐炒服,治小便数痛。腐物热毒流入小肠故也。与淋证涩痛不同。

利小水,盐水炒;去风湿,酒拌炒。

小便自利,及无风湿,而有前证者,皆禁用。

小便混浊,病有不同。或阴火炽盛于肠胃,或热邪郁结于膀胱,或肾水不足而肾气不能化。若以萆薢燥湿之剂投之,则火愈烈而水益亏,浊者愈浊矣。惟肠胃中风湿内郁而溺浊者,服萆薢分清饮始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经解》:萆薢气平,秉天秋降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

太阳寒水经,挟脊抵腰中,太阳有湿,则阳气不布,腰脊强而痛矣。太阳经行身表,附皮毛而为外卫者也,皮毛者,肺之合,萆薢气平入肺,味苦燥湿,肺之皮毛理,而太阳之湿亦逐,所以主腰脊强痛也。

骨节者,节犍之处也,亦属太阳经,湿流孔窍,故风寒湿合而成痹,则周身麻木而骨节更甚也,其主之者,萆薢入肺,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可以去大肠之湿而理痹也。

恶疮热气,皆属心火,萆薢味苦清心,心火退则恶疮愈,而热气解矣。

《本经疏证》:能化阴者,以其或不花而实也。能导阳者,以其根多节也。夫物之与气,必相感化而发,又必相感化而藏,感化之候,即其极荣之际,草木当花,非其时乎?而萆薢者,不踁踁于花花,亦不于踁踁不花,即花亦其色不一,均无碍得成归根复命之实。味苦秉火,气平秉金,金火相媾,其所趋向,盖不问可知其必在阴矣。何况节之义为阳出于阴,阳阻于阴而终能上出,又且迭出迭微,阴阳因得相称,是其象明著于节卦,犹不可为趋于阴而化导于阳而伸证耶。是故化阴能使阴气化也,导阳能使阳气伸也。腰背痛,骨节不强,阴痿失溺,老人五缓,非阴不化而阳不伸乎?风寒湿周痹及恶疮不瘳之热气,伤中恚怒关节老血,非阳不伸而阴不化乎?若恃他物,则化阴者未必能导阳,导阳者未必能化阴,纵兼取而并收焉,亦已彼此各效其长,而不能一气联络矣,又何以利机缄调缓急耶?惟导阳即以化阴,化阴即以导阳,斯视阴阳如一气,平偏侧为太和,而止者自行,行者自利矣。善夫潜江之言,谓萆薢为足三阴药,而足三阴即足三阴化原,如阳虚则阴必实,能化阴而导阳以达,讵非补阳之助乎?若阴亦不足,难遽补阳,亦惟益其阴气,而借化阴者以导于阳耳。更如益血而不有此以化阴导阳,则骤补之血,不将与亢阳擀格乎?故亦须是以转其枢,盖肾为至阴,脾为太阴,而肝则阴中少阳经,所谓一阴为枢者,固化阴导阳之关键也。即如后世咸谓此能分清浊,夫阴化则清升,阳导则浊降,故能止小水之数,又疗小水数而茎中痛,是非其化阴而清升者,乃所以止便数,导阳而浊降者,乃所以疗茎痛乎?然又何以见其入足三阴也?夫有花有实有茎有叶,而独用其根,故有以知取其入下矣。况茎有刺者根白实,茎无刺者根虚软,而虚软者为胜,不更可知取其松发于内,而条贴于外哉?抑其团结于下而扶疏于上,又确然其根与茎之概,且叶必三叉,则其底里之具于中,效验之著于外,舍足三阴其孰克似之?即其化阴而不致阴亏,导阳而不使阳亢,亦于此可寻其端矣。

《本草新编》:萆薢,味苦、甘,气平,无毒。俗呼为土茯苓。入肾、肝二经。善治痹症,祛风寒湿痹,腰背冷痛,止筋骨掣疼,缩小便明目,逐关节久结,能消杨梅疮毒。此物败毒祛邪,不伤元气,但功用甚缓,可治缓病,而不可治急症者也。近人以之治轻粉结毒,正取其缓消,而不损伤元气故耳。然而,经年累月殊无功效者,单藉一味以作汤,而不加补气血之味也。苟用补气血之药,加人参、芪、术、茯苓、麦冬、熟地、山药、元参、地骨皮、沙参之类,用草精数两,先煮汤以煎药,不须十剂,而轻粉之毒全消,杨梅之毒亦散矣。

《本草分经》:甘、苦,平。入肝胃。祛风去湿,以固下焦,坚筋骨。凡阳明湿热流入下焦者,此能去浊分清。

《本草思辨录》:萆薢用根,取其入肾。茎叶俱青,叶作三叉,则入肝。根黄白色,则入肺胃。根多节而虚软,则能化阴伸阳而治痹。风寒湿之在腰背骨节而痛强者,阴不化也,以萆薢达之而阴化。风寒湿之为阴痿、为失溺、为老人五缓者,阳不伸也,以萆薢导之而阳伸。后世以萆薢为分清浊之剂,亦由阴化阳伸而后清升浊降。即止小便数、除茎中痛,均不出是义耳。

化阴非能益阴,伸阳非能助阳。盖萆薢者,所以驱风寒湿也。

萆薢味苦则发,气平则降。力能外拓而性复下趋,故驱风寒湿而解之于至卑。此所以谓萆薢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味淡,性温。为其味淡而温,故能直趋膀胱温补下焦气化,治小儿夜睡遗尿,或大人小便频数,致大便干燥。其温补之性,兼能涩精秘气,患淋证者禁用,醒脾升陷汤后曾详论之。

萆薢为治失弱要药不可用之治淋。《名医别录》谓萆薢治阴萎、失溺、老人五缓之病,实为五缓之一,萆薢善治五缓,所以治之。拙拟醒脾升陷汤中,曾重用萆薢以治小便频数不禁,屡次奏效,是萆薢为治失溺之要药可知矣。乃萆薢分清饮竟用之以治膏淋,何其背谬若是?愚在籍时,邻村有病淋者,医者投以萆薢分清饮,两剂,其人小便滴沥不通。再服各种利小便药,皆无效。后延愚诊治,已至十日,精神昏愦,毫无知觉,脉数近十至,按之即无,因谓其家人曰:“据此脉论,即小便通下,变恐不救。”其家人恳求甚切,遂投以大滋真阴之剂,以利水药佐之。灌下移时,小便即通,床褥皆湿。再诊其脉,微细欲无,愚隐辞归。后闻其人当日即亡。近又在津治一淋证,服药十剂已愈,隔两月病又反复,时值愚回籍,遂延他医治疗,方中亦重用萆薢。服两剂,小便亦滴沥不通,服利小便药亦无效。遂屡用西法引溺管兼服利小便之药,治近一旬,小便少通滴沥,每小便一次,必须两小时。继又服滋阴利水之药十剂始全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萆薢有一定的抗炎镇痛作用。临床应用也证实其对风湿性关节炎、腰腿酸痛等有治疗作用。

2.  萆薢煎液或提取液可增加心肌代谢。

3.  同属植物山萆薢中的甾体皂苷对稻瘟病菌、须癣毛菌及霉菌均有抑制作用。

4.  同属植物高加索薯蓣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有治疗作用,其皂苷能扩张膜稍血管、降压、增胃肠平滑肌的运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17 23:58 , Processed in 0.182437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