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佛缘

【中医药典籍类】历代本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药鉴》:气寒,味甘淡,无毒,阳中阴也。气惟寒,故能泻小肠之火。味惟甘淡,故能利小便之窍。去皮用之。

《景岳全书》:亦名通草。味苦,气寒,沉也,降也。能利九窍,通关节,消浮肿,清火退热,除烦渴黄疸,治耳聋目痛,天行时疾,头痛鼻塞目眩,泻小肠火郁,利膀胱热淋,导痰湿呕哕,消痈肿壅滞,热毒恶疮,排脓止痛,通妇人血热经闭,下乳汁,消乳痈血块,催生下胎。若治小水急数疼痛,小腹虚满,宜加葱煎饮。若治喉痹咽痛,宜浓煎含咽。

《本草备要》:古名通草,轻通行水,泻小肠火。甘淡轻虚。上通心包,降心火,清肺热,心火降,则肺热清矣。化津液,肺为水源,肺热清,则津液化,水道通。下通大小肠膀胱,导诸湿热由小便出,故导赤散用之。凡利小便者,多不利大便,以小不愈通,大便愈燥也。木通能入大肠,兼通大便。通利九窍,血脉关节。治胸中烦热,遍身拘痛,杨仁斋云:遍身隐热疼痛,拘急足冷,皆伏热伤血。血属于心,宜木通以通心窍,则经络流行也。大渴引饮,中焦火。淋沥不通,下焦火。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移热于小肠,则淋秘。水肿浮大,利大便。耳聋泄肾火,通窍。目眩,口燥舌干,舌为心苗。喉痹咽痛,火炎上焦。鼻齆音壅,热壅清道,则气窒不通。失音,清金。脾热好眠。脾主四肢,倦则好眠。心为脾母,心热清,脾热亦除。除烦退热,止痛排脓,破血催生,行经下乳。火不亢于内,气顺血行,故经调有准,乳汁循常。汗多者禁用。东垣曰:肺受热邪,津液气化之源绝,则寒水断流;膀胱受湿热,癃闭约束,则小便不通,宜此治之。寒水,太阳膀胱也。朱二允曰:火在上则口燥眼赤鼻干,在中则心烦呕哕浮肿,在下则淋秘足肿,必藉此甘平之性,泻诸经之火,火退则小便自利,便利则诸经火邪皆从小水而下降矣。君火宜木通,相火宜泽泻,利水虽同,所用各别。藤有细孔,两头皆通。故通窍。

《本经逢原》:木通,入手、足太阳、手少阴、厥阴,泻气分湿热,防己泻血分湿热。脾胃不和,则水道不利,乃致郁为寒热,为肿胀,为淋秘,为痹瘅,俱宜木通淡渗之剂,分利阴阳,则水行火降,脾胃和而心肾平矣。《本经》除脾胃热者,以其通利湿热也;曰通利九窍血脉关节者,以其味淡渗也;曰令人不忘,及去恶虫者,窍利则神识清,湿散则恶虫去。以其通达九窍,行十二经,故又能催生下乳,散痈肿结热。惟胃虚肾冷,及伤寒大便结燥,表虚多汗者禁服,恐重伤津液,耗散胃汁也。时珍曰:木通上能通心清肺达九窍,下能泄湿祛热,岂止利小便而已哉!盖能泄丙丁则肺不受邪,能通水道,水源既清,而诸经之湿热,皆从小便泄去,故导赤散用之。

《本草崇原》:木通藤蔓空通,其色黄白,气味辛平,禀土金相生之气化,而通关利窍之药也。禀土气,故除脾胃之寒热。藤蔓空通,故通利九窍、血脉、关节。血脉通而关窍利,则令人不忘。禀金气,故去恶虫。

防己、木通皆属空通蔓草。防己取用在下之根,则其性自下而上,从内而外。木通取用在上之茎,则其性自上而下,自外而内,此根升梢降,一定不易之理。后人用之,主利小便,须知小便不利,亦必上而后下,外而后内也。

《本草求真》:[批]泻心经小肠湿热。

木通专入心,兼入小肠。古名通草,今之通草,即古所名通脱木。甘淡轻虚,据书开载治效甚多,然究不外清火通窍利水数端而已。缘人一身上下,外无风寒暑湿六淫郁而为热,内无火气熏蒸,则水道顺畅,一身安养。上自咽喉以迄心胸,下自大腹以迄二便,而无膈结不通之弊矣。东垣曰:凡人肺受热邪,津液气化之源绝,肺为水源。则泉水断流,源绝则流断。膀胱受湿热癃闭约束,则小便不通。湿热为害。朱二允曰:火在上则口燥眼赤鼻干,在中则心烦呕哕,在下则淋闭足肿。木通藤细有孔,两头皆通,体轻质浮,味淡气渗,能泻君火,火退则小便自利;心与小肠相表里。便利,则诸经火邪皆从心水而下降矣。是以行经下乳,火不内亢则经调乳通。破血除蒸,热除则血破,血破则蒸除。止烦住痛,心热清则烦除痛止。排脓生肌,心热除则气血得养而肌肉生。开关利节,心窍通则经络流行,故关节亦通。并凡因于湿热而成者,无不藉此以为开导,此虽类泽泻同为渗利,但君火动则宜木通,相火动则宜泽泻也。惟神气亏损,汗多外出,及虚弱孕妇者切忌,以性通利故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得配本草》:苦、淡,平。入手厥阴、手足太阳经气分。泄三焦之邪热,而归小肠;通九窍之血脉,而利关节。治水肿浮大,疗君火上炎,催生下乳,退喉痹,去脾疸,理鼻齆,开耳聋,散痈肿。

配生地黄、炙甘草、竹叶,治心热尿赤。

肾气虚,心气弱,汁不彻,口舌燥,孕妇,皆禁用。

此药昔所不用,以其大泄心肾之气,素染虚证,或病久气血两亏者,用之元气衰脱,多无救药。

《本草经解》:木通气平,秉天秋平之金气;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专入手太阴肺经。气降味苦,阴也。

其除脾胃寒热者,盖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肺气通调水道,乃下输膀胱,如水道不通,则留饮于脾胃,而发寒发热矣,木通入肺以通水道,故除脾胃寒热也。

九窍者,耳目鼻各二,口大小便各一也,木通气平则利,味辛则通,所以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也。

其令人不忘者,心藏神而属火,水道通,则心火有制,神清多记忆也。

湿热不除,则化生恶虫,水道通则湿热有去路,故恶虫不生也。

《本经疏证》:木通之用,世类知其通水道。本经所载主治,一若悉主于血,无与乎水者,殊不知决气篇曰中焦受气是为血,则水乃血之母,血乃水之精,源同派别者也。且本经所载木通主治,核之素问灵枢如所谓九窍为水注之气者,脉为血之府者,营为水谷之精气,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者,经脉所以行血气,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并未尝水血分言。然则踞其源,治水即能治血,治血即能治水矣。矧又言津液已行,营卫大通糟粕以次传下,一若水谷入胃已后,苟津液未行,营卫未通,其糟粕不能下者,盖胃中水谷之精气,上注于肺,肺泌其清中之清者,归于心以生血脉,营一身,泌其清中之浊者,仍归于胃,以输降于小肠膀胱。试取本经首言除脾胃寒热,次及通利九窍血脉关节,则知木通于肺胃之交,真能为之承接疏瀹,使其气化通血化利者,即其茎小孔中通两头贯彻,不有合于主脉之心,化血之包络乎?不又有合于自胃而小肠,自小肠而膀胱,绝无阻隔乎?诚使气化通,血化利,清者升,浊者降,则在上之窍,自无碍神明之游行,在下之窍,自能济糟粕之输泻,则所谓通利九窍血脉关节者,与通利水道,又岂有别耶?是本经举其全,后世只得其一节耳。抑后人多谓木通泻小肠者何居?夫心主血脉而合小肠,小肠者心脏传化之腑也。故先哲有云,小肠通利,则胸膈血散,膻中血聚,则小肠壅滞,是则血脉通利,即其通利小肠之本,小肠通利,正其通利血脉之功也。以是细参之,但在下则阳生阴中,在上则阴生阳中,其机无二,上而火中之水在小肠者,既和而能化,则在下水中之火属膀胱者,亦应之而能化,其机亦无二也。但不可谓其专司小肠,无与于膀胱,又不可谓其既入小肠,又入膀胱也。特病因于膀胱者,不得专主此耳。

然则仲景当归四逆汤之用木通也。为利水道设乎、为通血脉设乎?盖古人之用药也,宜于此不宜于彼者勿用,与他物不相和洽者勿用,功不两就者勿用。夫惟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岂无阴邪水饮阻隔阳气而然,且非水与寒勾,不用细辛,即桂枝亦导饮下气之物,其与茯苓泽泻同用者,不仅一处也。特化气化血,各有攸分,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气息之微极矣。斯时苟助阳壮气,用附子干姜等剂,原不妨厕茯苓泽泻于其间,使生者生,化者化,乃推其源不由气之不煦,而由血之不濡,则当归四逆汤者,既不能助阳壮气,反用茯苓泽泻以化其气为水而通昭然矣。然则通脉之物,不有人参麦门冬乎?夫惟血脉之行固以气,亦有血不泽而气不行者,故古人于经脉流通,每比之风与水。用干姜附子以振阳,犹之热盛而风生也;用当归芍药桂枝以生脉,犹之决渠以通道也。人参之通脉,为鼓其橐无论已。麦门冬之通脉,虽亦比于滑泽水道,然究协于土之焦枯而不通,终未洽乎源之不浚而不达,故浚血之源,非理心之用不可,欲通心之用于十二经十五络,非直探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之本不可,欲探其本,舍木通其谁哉?且人参麦门冬,能使其流,不能分其派也;能使其来,不能竟其委也。则所谓功克两就者,其又舍木通而奚属耶?

《本草新编》:木通,即葡萄根也。味苦涩,气微寒。入膀胱。逐水气,利小便。亦佐使之药,不可不用,而又不可多用。多用泄人元气。

或疑木通利水,去滞气,亦有益之品,何先生谓是泄人元气?曰:木通利水,何异于猪苓,但嫌其苦寒损胃,非若淡泻之无害也。胃气既伤,元气必耗,故用之为佐使,则有功无过。倘多用之为君,则过于祛逐,元气必随水而走,安得不耗哉。

《本草分经》:辛、甘,淡平。上通心包,下通大、小肠、膀胱。降心火而因清肺热,导诸湿热由小便出,兼通大便,利九窍、血脉、关节,治上中下三焦火症及脾热好眠。

《医学衷中参西录》:木通,味苦性凉。为藤蔓之梗,其全体玲珑通彻,故能贯串经络,通利九窍。能泻上焦之热,曲曲引之下行自水道达出,为利小便清淋浊之要药。其贯串经络之力,又能治周身拘挛,肢体痹疼,活血消肿,催生通乳,多用亦能发汗。

愚平素不喜用苦药,木通诸家未尝言苦,而其味实甚苦。因虑人嫌其苦口难服,故于木通未尝独用重用,以资研究,近因遇一肢体关节肿疼证,投以清热利湿活血之品,更以西药阿斯匹林佐之,治愈。适法库门生万××来奉,因向彼述之,万××曰:《医宗金鉴》治三痹有木通汤方,学生以治痛痹极有效验,且服后必然出汗,曾用数次皆一剂而愈。愚曰:但未尝试用,故不知如此神效,既效验如此,当急录出以公诸医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木通中所含的马兜铃酸A有明显升压作用。

2.  马兜铃酸A可抑制癌细胞生长,即抗肿瘤的作用。

3.  木通具有利尿的作用。

4.  马兜铃酸A对离体兔肠、在位兔肠及在位猫子宫均有兴奋作用。

5.  马兜铃酸A有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细胞免疫功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通    草(《本草拾遗》)

通草为五加科植物通脱木的干燥茎髓。主产于四川、云南、广西、贵州、台湾等地。原植物喜生于山上向阳肥沃的土壤中或栽培于庭园中。味甘、淡,性微寒。归肺、胃经。功效清热利尿、通气下乳。临床用名通草。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辛,平。主去恶虫,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

《名医别录》:味甘,无毒。主治脾疸,常欲眠,心烦,哕出音声,治耳聋,散痈肿、诸结不消,及金疮,恶疮,鼠瘘,踒折,劓鼻,息肉,堕胎,去三虫。

《本草拾遗》:本功外,子味甘,利大小便,宣通,去烦热。食之令人心宽,止渴,下气。

《海药本草》:味温,平。主诸瘘疮,喉咙痛,及喉痹,并宜

煎服之,磨亦得,急即含之。

《开宝本草》:味辛、甘,平,无毒。疗脾疸,常欲眠,心烦,哕出音声,疗耳聋,散痈肿诸结不消,及金疮恶疮,鼠瘘、踒折,齆鼻,息肉,堕胎,去三虫。

《本草图经》:解诸毒虫痛。

《药类法象》:灯草、通草,气平,味甘。

通阴窍涩不利,利小水,除水肿癃闭,与琥珀同。治五淋闭。

《药性赋》:味甘,平,无毒。降也,阳中阳也。其用有二:阴窍涩而不利,水肿闭而不行。涩、闭两俱立验,因有通草之名。

《汤液本草》:气平,味甘、辛,阳也,无毒。灯草同。

《象》云:治阴窍不利,行小水,除水肿闭,治五淋。生用。

《珍》云:泻肺,利小便。甘平,以缓阴血。

《日华子》云:明目退热,催生下胞,下乳。

《本草发挥》:洁古云:气平,味苦。主小便不通,导小肠中热。

《本草纲目》:通草,色白而气寒,味淡而体轻,故入手太阴肺,引热下降而利小便;入阳明胃,通气上达而下乳汁。其气寒,降也;其味淡,升也。

《本草经疏》:通草者,即木通也。禀清秋之气,兼得土之甘淡,故其味辛平。《别录》加甘,无毒。又云:微寒,味甘而淡,气平味薄,降也,阳中阴也。入足少阴、太阳,亦入手少阴、太阳。能助西方秋气下降,故利小便,专泻气滞。肺受热邪,津液气化之源绝,则寒水断流,膀胱受湿热癃闭,则约束小便不通,宜此治之。其证胸中烦热,口燥舌干,咽干大渴引饮,小便淋沥,或闭塞不通,胫酸脚热,并宜此主之。《本经》主除脾胃寒热者,以其通气利湿热也。其曰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以其味淡渗而气芬芳也。令人不忘者,心主记,心家之热去,则心清而不忘矣。湿热生虫,故又主恶虫。疗脾疸常欲眠,心烦哕者,脾家湿热壅盛则成疸,心脾之热不清则昏昏欲眠而心烦哕。音声出于肺,肺家之湿热去,则肺金之气清而音声出矣。治耳聋者,泄肾家之湿火也。散痈肿诸结不消,及金疮恶疮,鼠瘘,踒折,齆鼻息肉,堕胎。又《药性论》治五淋,利小便,开关格,下水,排脓止痛,及治人多睡,水肿浮大。陈士铎主理湿热小便数急疼,少腹虚满。日华子主妇人血闭,月候不匀,乳结下乳者,皆通窍之所致也。

简误:木通性通利,凡精滑不梦自遗,及阳虚气弱,内无湿热者,禁用。妊娠忌之。

《本草蒙筌》:味甘、淡,气平。味薄,降也,阳也,阳中阴也。无毒。泻小肠火郁不散,非他药可伦;利膀胱水闭不行,与琥珀相等。消痈疽作肿,疗脾疸嗜眠。解烦哕,开耳聋,出音声,通鼻塞。行经下乳,催产坠胎。

通脱木,利水使阴窍通和,退肿令癃闭舒泰。更治产后,下乳如神。

谟按:通草、通脱木,经云:行水专利小肠,且多他证之治。既为良药,当勿传讹。奈何时医每以通草认作别条木通,以通脱木反呼名曰通草。致使市家真伪混卖,误人甚多。殊不知本草立名,各有意寓。通脱木因瓠中藏脱木得之,名竟直述。通草藤茎不甚长大,故以草称。木通系俗指葡萄藤茎,且大且长,特加木字。总曰通者孔窍悉同,行水利肠固并建效,其治他证,虽百木通不能及一通草矣。齐驱并驾,安得谓乎?

《本草乘雅》:黄中通理,故名通。草类藤曼,仍名草。枝头五叶,长夏作花,味辛气平。脾之用药通剂也。故除脾胃寒热,塞而不通,并九窍血脉关节,悉为脾土所摄故也。去恶虫,令不忘,即通九窍血脉关节之徵。经云:通因塞用,正此类也。

具此神通,则八万四千毛窍,有所闭塞,莫不令之开通。举九窍者,九窍为窍穴之总持耳,若关节血脉,又属身内之关津河道矣。

通草,草类木状,白瓤理通而轻脱也。木乘金制曰倚,金体用行曰商。受前此之木,生后此之金,离南而转西矣。盖通因塞用,脱因涩用,木司阴窍,肝所主也。故主利阴窍,治五淋,除水肿,下乳催生,解诸毒虫痛耳。明目者,上通其木窍;泻肺者,泄肺之金郁,金郁则泄之,解表利小水也。然则泄金之用,正所以辅金之体,行木之用耳。

《药性解》:通草,味淡,性寒,无毒,入肺、大小肠三经。与木通同功,特泻肺明目,退热行经,下乳通结,力尤胜之。

按:通草色白,宜其泻肺;味淡,故入小肠;性主通行,故又入大肠。

《药鉴》:气平,味甘淡,无毒,阳也。泻小肠火郁不散,利膀胱水闭不行。消痈疽作肿,疗脾疸嗜眠。解烦哕,开耳聋,出音声,通鼻塞。行经出乳,催产堕胎。孕妇所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景岳全书》:亦名通草。味苦,气寒,沉也,降也。能利九窍,通关节,消浮肿,清火退热,除烦渴黄疸,治耳聋目痛,天行时疾,头痛鼻塞目眩,泻小肠火郁,利膀胱热淋,导痰湿呕哕,消痈肿壅滞,热毒恶疮,排脓止痛,通妇人血热经闭,下乳汁,消乳痈血块,催生下胎。若治小水急数疼痛,小腹虚满,宜加葱煎饮。若治喉痹咽痛,宜浓煎含咽。

《本草备要》:古名通脱木,轻通,利水退热。

白色气寒,体轻味淡。气寒则降,故入肺经,引热下行而利小便;味淡则升,故入胃经,通气上达而下乳汁。治五淋水肿、目昏耳聋、鼻塞失音,淡通窍,寒降火,利肺气。退热催生。

《本经逢原》:通草轻虚色白,专入太阴肺经。引热下降而利小便;入阳明胃经,通气上达而下乳汁。东垣言泻肺利小便,治五淋水肿癃闭,取气寒降,味淡而升。仲景当归四逆汤,用以通在里湿热也。妊妇勿服,以其通窍也。

《本草求真》:[批]清肺、通乳、利水。

通草专入肺、胃。气味甘淡,体轻色白,有类灯心。时珍曰:有细孔,两头皆通,故名通草,即今所谓木通也。今之通草,乃古之通脱木也。颂曰:古方用通草,皆今之木通,其通脱木,稀有用者。功用人肺,引热下降,及利小便,通淋治肿。杲曰:通草泻肺利小便,甘平以缓阴血也。与灯草同功,宜生用之。然灯心质小气寒,则兼降心火,此则兼入胃,通气上达而下乳汁之为异耳。时珍曰:通草色白而气寒,疏淡而体轻。况此体大气轻,渗淡殆甚,能升能降,既可入肺而清热,复能上行而通胃。东垣用此以治五种水肿癃闭,非取气寒能降,味淡能升之意乎。仲景用此合当归、芍药、桂枝、细辛、大枣、甘草,名为当归四逆汤,以治伤寒邪入厥阴,非取通草以通营卫之意乎。但孕妇勿服。

《得配本草》:甘、淡,微寒。入手太阴、足阳明经气分。泻肺气,利阴窍,下五淋,通乳汁。能使经络流行,营卫通畅。以能开厥阴之关也。

佐琥珀、茯苓,泻火利水。

中寒者勿用。

《本经疏证》:木通之用,世类知其通水道。本经所载主治,一若悉主于血,无与乎水者,殊不知决气篇曰中焦受气是为血,则水乃血之母,血乃水之精,源同派别者也。且本经所载木通主治,核之素问灵枢如所谓九窍为水注之气者,脉为血之府者,营为水谷之精气,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者,经脉所以行血气,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并未尝水血分言。然则踞其源,治水即能治血,治血即能治水矣。矧又言津液已行,营卫大通糟粕以次传下,一若水谷入胃已后,苟津液未行,营卫未通,其糟粕不能下者,盖胃中水谷之精气,上注于肺,肺泌其清中之清者,归于心以生血脉,营一身,泌其清中之浊者,仍归于胃,以输降于小肠膀胱。试取本经首言除脾胃寒热,次及通利九窍血脉关节,则知木通于肺胃之交,真能为之承接疏瀹,使其气化通血化利者,即其茎小孔中通两头贯彻,不有合于主脉之心,化血之包络乎?不又有合于自胃而小肠,自小肠而膀胱,绝无阻隔乎?诚使气化通,血化利,清者升,浊者降,则在上之窍,自无碍神明之游行,在下之窍,自能济糟粕之输泻,则所谓通利九窍血脉关节者,与通利水道,又岂有别耶?是本经举其全,后世只得其一节耳。抑后人多谓木通泻小肠者何居?夫心主血脉而合小肠,小肠者心脏传化之腑也。故先哲有云,小肠通利,则胸膈血散,膻中血聚,则小肠壅滞,是则血脉通利,即其通利小肠之本,小肠通利,正其通利血脉之功也。以是细参之,但在下则阳生阴中,在上则阴生阳中,其机无二,上而火中之水在小肠者,既和而能化,则在下水中之火属膀胱者,亦应之而能化,其机亦无二也。但不可谓其专司小肠,无与于膀胱,又不可谓其既入小肠,又入膀胱也。特病因于膀胱者,不得专主此耳。

然则仲景当归四逆汤之用木通也。为利水道设乎、为通血脉设乎?盖古人之用药也,宜于此不宜于彼者勿用,与他物不相和洽者勿用,功不两就者勿用。夫惟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岂无阴邪水饮阻隔阳气而然,且非水与寒勾,不用细辛,即桂枝亦导饮下气之物,其与茯苓泽泻同用者,不仅一处也。特化气化血,各有攸分,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气息之微极矣。斯时苟助阳壮气,用附子干姜等剂,原不妨厕茯苓泽泻于其间,使生者生,化者化,乃推其源不由气之不煦,而由血之不濡,则当归四逆汤者,既不能助阳壮气,反用茯苓泽泻以化其气为水而通昭然矣。然则通脉之物,不有人参麦门冬乎?夫惟血脉之行固以气,亦有血不泽而气不行者,故古人于经脉流通,每比之风与水。用干姜附子以振阳,犹之热盛而风生也;用当归芍药桂枝以生脉,犹之决渠以通道也。人参之通脉,为鼓其橐无论已。麦门冬之通脉,虽亦比于滑泽水道,然究协于土之焦枯而不通,终未洽乎源之不浚而不达,故浚血之源,非理心之用不可,欲通心之用于十二经十五络,非直探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之本不可,欲探其本,舍木通其谁哉?且人参麦门冬,能使其流,不能分其派也;能使其来,不能竟其委也。则所谓功克两就者,其又舍木通而奚属耶?

《本草分经》:气寒,味淡,入肺胃。引热下行,而又能通气上达,通窍利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通草具有明显利尿作用,与排钾有关,对钠、氯无明显影响。

2.  通草能促进肝与其他组织中的脂肪代谢。

3.  通草具有一定的降血脂功能。

4.  通草中所含乳糖能维持肠道中适当的肠道菌丛数,并能促进钙的吸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金  钱  草(《纲目拾遗》)

金钱草为报春花科植物过路黄的全草。我国江南各省均有分布,主产于四川。原植物生于山坡路旁、沟边以及林缘阴湿处。喜阴凉湿润环境,不耐寒。以肥沃疏松、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土壤最宜生长。味甘、淡,性平。归肝胆肾膀胱经。功效利水通淋、除湿退黄、解毒消肿。临床用名有金钱草、大金钱草、神仙对座草。我国各地作金钱草用的植物还有:唇形科植物连钱草(活血丹),药材称江苏金钱草;豆科植物金钱草,药材称广东金钱草;伞形科植物白毛天胡荽,药材称江西金钱草;旋花科植物马蹄金,药材称小金钱草。

【本草汇言】

《本草纲目拾遗》:味微甘,性微寒,祛风,治湿热。《百草镜》:跌打损伤,疟疾,产后惊风,肚痈便毒痔漏,擦鹅掌风。汁漱牙疼。

《葛祖方》:去风散毒,煎汤洗一切疮疥,神效。《采药志》云:发散头风风邪,治脑漏白浊热淋,玉茎肿痛,捣汁冲生酒吃,神效。

按:蒋仪《药镜》云:佛耳草下痰作喘,能去肺胀,止哮发嗽,大救金寒,以之列入热部,岂以其气辛耶?

疥疮《救生苦海》:钹儿草加盐少许,搓熟频擦全化,然后洗浴,三次必愈。若用煎洗,反不见效。

疔疮走黄,毒归心《慈航活人书》:铜钱草,即遍地香。采叶捣烂,童便煎服,服后再饮好菜油二三碗令吐,如吐即不必服矣。再加生猪脑一个,同白粽子捣匀敷。

张介宾《本草正》:佛耳草味微酸,性温,大温肺气,止寒嗽,散痰气,散风寒寒热,亦止泄泻。铺艾卷作筒,用熏久嗽尤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金钱草煎剂有明显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作用。

2.  金钱草有显著利尿排石作用。

3.  四川小金钱草煎剂及酊剂对多种致病杆菌、球菌均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尤对白喉杆菌作用最强。

4.  金钱草对小鼠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抑制作用,还有增强小鼠巨噬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的吞噬功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海  金  沙(《嘉祐本草》)

海金沙为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的成熟孢子。主产于广东、浙江等地。原植物生于排水良好的阴湿山坡灌丛中或路边林缘。味甘,性寒。归膀胱、小肠经。功效利水通淋。临床用名海金沙。

【本草汇言】

《本草纲目》:海金沙,小肠膀胱血分药也。热在二经血分者宜之。

治湿热肿满,小便热淋,膏淋、血淋、石淋茎痛,解热毒气。

《本草经疏》:海金砂味甘淡,气寒,性无毒。甘寒淡渗之药,故主通利小肠。得牙硝、栀子,皆咸寒苦寒之极,又得蓬砂之辛,所以能治伤寒热狂大热,当利小便,此釜底抽薪之义也,淡能利窍,故治热淋、血淋、膏淋等病,乃手太阳少肠经药也。

简误:海金砂,性淡渗而无补益,大便不利,及诸淋由于肾水真阴不足者,勿服。

《本草蒙筌》:用为丸散,专利小肠。得栀子、牙硝、蓬砂,可共疗伤寒狂热。本注又云:小便不通脐下满闷者,用此一两,腊茶五钱,绝细研成,煎生姜、甘草梢,调下三钱。不通又再服之,旋可以取效。

《本草乘雅》:似金而体轻,似沙而质滑。草气之生沙,犹水体之成冰,合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主溺沙石者隙当。

宜入心之府,小肠经药也。小肠者,泌糟粕传大肠,泌水道输膀胱,止在而不盈,决渎以为量也。
卮子六出之冰花,对待热恼为清凉。蓬沙蓬转如轮,枢机迅捷。牙硝缘水火以为性,可从之以水逆之以火,亦可逆之以水,从之以火,所谓奇之不去则偶之,偶之不去,反佐以取之。

《景岳全书》:此草出黔中,七月收其全科,晒干,以杖击之,则细沙自茎叶中落。味甘性寒,乃小肠膀胱血分药也。善通利水道,解郁热湿热及伤寒热狂、小便癃闭肿满、热淋膏浊、血淋石淋、茎中疼痛,解诸热毒。或丸或散皆可用。

《本草备要》:通淋,泻湿热。

甘寒淡渗。除小肠膀胱血分湿热。治肿满五淋茎痛。得栀子、牙硝、硼砂,治伤寒热狂。大热利小便,此釜底抽新之义也。

《本经逢原》:海金沙生于叶上,小肠、膀胱血分药也,热伏二经血分者宜之,故小便热淋茎痛为要药,肾脏真阳不足者忌用。

《本草求真》:[批]利小肠血分湿热。

海金沙专入小肠。味甘而淡,气寒无毒,为主通利小肠血分要药。凡小肠热闭而见五淋疼痛不止者,服之使热尽从小便而出。且于伤寒热闭,而见腹满狂躁,则当于此加栀子、朴硝、蓬砂投治,俾热亦从小便而出,此灶里抽薪之一义也。但肾脏真阳不足切忌。

《得配本草》:甘,寒。淡渗。入手足太阳经血分。去脐下满闷,消膀胱湿热。

得腊茶、生姜,治癃闭;得滑石、甘草梢,治膏淋;得栀子,治热狂;得白术、甘草、牵牛,治脾湿肿喘。

真阴不足者禁用。

《本经疏证》:海金沙无花实,其气专钟于叶,而成沙则不同,于吐其华而凝其元,惟得气之流散者以致其自然之化机而已。然如蒲黄而色黄赤,则有可参者,夫肾主水而脾主湿,是肾水之用寄于脾也,此其治必在于色黄者。小肠行水而合于心,心主血,血乃水之化,血和而水化自行,此其治必在于色赤者。方书但知其治血淋膏淋石淋等证,讵知其种种所患,皆本于湿土之气不能运化,而又有火以合之,乃结聚于水道,有如是乎?要知此物是于土中布其流散之用,而并达火之丽于土,以病于水者,则可以思其功之所在,固不徒在行水之脏腑而已。

《本草分经》:甘,寒,淡渗。专除小肠、膀胱血分湿热。治肿满,通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海金沙有利尿通淋的作用。

2.  抑菌试验证明,海金沙对多种致病杆菌、球菌均有抑制作用。

3.  以海金沙、车前子为主药的尿路通有明显抗炎镇痛作用,对泌尿结石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17 11:00 , Processed in 0.332409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