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常随佛学

[以戒为师]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6 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菩提道次第 三十七道品



这地方我再补充一下才能更加了解,如果要行菩萨道,就必须要清楚法与律,若不知法与律要如何去行菩萨道,若是行世间善,只是世间的善人而已,佛所说的离苦方法很多,但是依三十七道品受持才能成就道业,三十七道品是修行实践的次第。三十七道品是什么呢?简单解释分七段来跟各位说明,第一是四念处,四念处当中,第一就是身念处,第二受念处,第三心念处,第四法念处,所以四念处就包含四项;第二是四正勤:一、已生恶令断灭,二、未生恶令不生,三、未生善念令生,四、已生善念令增长,四正勤重修精进;第三是四如意:一、欲神足:乐修、持戒解脱之法,二、勤神足:一心正念精进佛法,三、心神足:安心一境,四、观神足:观察五蕴生灭变化,四如意足重修禅定;第四是五根:一、信根:信正信的道理,二、进根:精进正法,三、念根:一心念无常苦,四、定根:心不散乱,行住坐卧悉明觉,五、慧根: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此五种就是慧根能生圣道;第五就是五力,一、信力,二、进力,三、念力,四、定力,五、慧力,此五种慧力能入圣道;第六是七菩提分:一、择法菩提分,二、精进菩提分,三、喜菩提分,四、轻安菩提分,五、念菩提分,六、定菩提分,七、行舍菩提分,这七菩提分能由凡夫地由迷而达到悟,由未觉悟而成觉;第七是八正道:一、正见:见四圣谛真理,正确认识宇宙人生的真实相,走向正道,二、正思惟:思惟四圣谛真理,来断灭恶的欲念及我执等,生起正当的正念,三、正语:摄口,摄口不是什么都不说,开口都说善语及法,说出和善真实话,不离正法的语言,口语不离一切法的意思,四、正业:常摄行善,时时刻刻要摄住心,来行善持戒不要去造恶,努力行正当的行为,五、正念:以正业来维持我们生命,不做不道德的职业,为了自己生活,为了自己物质享受,做一些不道德的生活,这都不是正业,六、正精进:一心专精不间断的向了解体证苦集灭道方向去努力,七、正念:忆念道精进正业,不要使我们的心经常思想而行为偏向邪见,八、正定:身口意保持清净,触境不染,你的身口意时时保持清净,根尘触境不会被境染,自在生活,你会过得生活自在。



我们为什么不自在?十二因缘所说的触受落入爱取有,在回归自然中有讲到(若要回归自然,我们常住有,从演讲集当中做成书,可打电话来索取,我们可以帮你寄去),所以行菩萨道除了了解佛法以外,也必须行持体证苦集灭道四圣谛,更要了解戒律,因为菩萨戒是菩萨应受持的戒律。简单讲菩萨是由于受持菩萨戒而来的,那么什么是菩萨戒呢?就是菩萨应持守的戒,菩萨戒是一切成佛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要受持菩萨戒,也应该学佛陀当时弘法利生的精神为根本,梵网经有说:菩萨戒是诸佛之本源,菩萨是根本,是大众诸佛之根本,菩萨戒是佛陀入灭后,经过部派佛教才产生出来的,所以我就不介绍菩萨戒,因为我是将菩萨戒来引导大家,要学佛陀出离的精神,和利益众生的精神为根本,所以菩萨戒也就是学佛陀当时利益众生四十九年弘法的精神。因为菩萨戒不是佛陀当时所说的,是佛陀入灭后,有分山林派及都市派,经过部派佛教时,才有菩萨戒的出现,菩萨戒以提倡佛陀一生弘法利生的精神为出发点,若不是这样,我们就没办法跟佛陀的精神结合。今天时间刚好到了,祝福各位身心安乐,所求皆愿,时时刻刻活在自在清净当中。再见!



大愿语录:



‘妄想欺骗别人,必须先欺骗自己;不信因果诳众生,最可怜者莫过如此。
 楼主| 发表于 2010-3-26 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十一



回归根本佛义



我们这个在家居士戒律篇,已经讲到菩萨戒了,菩萨戒我没从戒条讲,前集已经讲过,菩萨戒应该是佛陀灭度后,在部派佛教才开始产生菩萨戒,所以我们一定要来提倡佛陀度化众生,弘法四十九年的这种精神,那么我们就称这种为菩萨的精神。戒本有很多种版本,希望各位有兴趣去探讨,我们不能说,对、不对,好或坏,这种对、不对或好坏是相对待的,是依各人现在所需要的解释分别法来区分。因为各个时代的生活,文化等等都不同,也就是说当时印度的文化,和现在我们的文化及生活习惯已经有所差异,何况说离开了二千多年至今当然一定会有所不同。佛教是印度悉达多太子由于他感叹人生很无奈,对生老病死不能了解,所以才来离家出走,为了追求我们人的生老病死到底是何因,彻底来自体证,最后发现到法的自然,那么我们堪称为缘起法,后来传遍了全世界。印度的生活文化,和我们生活完全不同,何况佛陀当时为了想要度一些印度原有思想的外道,外道就是心外求佛,从心外去追求,认为说藉由天人、什么人的帮助可以让我们得解脱的方法,这种称为外道法。要借用印度现有的沙门生活甚至将旧有印度的一些习惯、方法,戒加以转变它的内容,目的也就是希望能够用他们过去执著的方法,来转化、引导他们走入正信。因为很多人,既然他要出家作沙门,或是修行的主要目标是想要离苦,追求解脱,但是毕竟他们找不到门路,无法找到一条解脱的路,既然是这样,佛陀当时想说若一下子全部改掉,他们会觉得难以接受。像我们现今社会世俗有一种俗例讲说‘新例不设,旧例不灭’,有人若这样拜,我们跟著就这样拜,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一种盲目跟从的习惯性,所以佛陀他,当然是大开智慧的人,认为说我就不要设立什么所谓的新例,只须利用他们旧有的风俗习惯,来转化它的内容就可以了,藉此慢慢引导他们走入正信,所以佛陀用很多方法来应机教化。但是传到中国,当时,因为佛法要传过来之前,已经有大乘与小乘佛教的区别,大乘佛教取道较快的沿海路线传入东亚,而且也很快的就传遍中国,另外原始佛教则顺由斯里兰卡路线较慢地传布于各地。所以当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当然有中国人的生活、文化方式,印度的生活方式,与我们中国的生活方式,当然不一样,因为它的天气、生活、历史,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通通不一样,所以为了要将佛法传布,等于也就是要将印度佛法传在中国里把它传布推广出去,就必须一定要运用方便法。过去传法的祖师,为了顺利弘法也一定必须运用。所谓的‘方便法’也就是现有的中国文化,用中国文化加入我们佛教思想,来作方便的转变,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转迷入悟让他们走入正见。但是后来,时间愈久,方便法却愈来愈多,有的人以方便法作转变却不能将他本有的宗旨稳住,反而随顺了方便,慢慢离正见愈来愈远,就如我在回归自然第一辑所说,我们眼睛远远的看,若要看到一棵树的树枝及树叶较简单,那么若要看到这棵树头,就必须要走近一点了,同样的道理,我们已经离开佛陀二千多年了,只能见到枝叶,要见到树头较难,所以若要真的见到树头,我们一定要研究探讨根本佛教。既然我们要学佛,就应该好好地来学习佛陀的身教及言教,这才堪称是学佛,我们不能否认其他的宗教,也不能排斥其他的宗教,因为各人有各人的因缘,各人有各人的智慧,各人也有各人契机的方法,要信什么我们没资格去要求别人,也没有资格去希望别人信什么,但是既然我们已经要来信佛了,我们就一定要来学佛。虽然佛离开我们二千多年了,难免我们离这棵树的距离愈来愈远,看不见树头,那么若要真正看到树头你就需要走近,也就是说我们一定要走近并亲近佛陀以前的根本佛教思想,这样我们就有办法彻底了解佛陀在说什么,既然我们要学佛了,我们就一定要学佛,这是我的希望。各位思惟看看如何?所以离开根本佛教愈来愈久,离开正见的生活当然会愈来愈远,虽然外型看起来是佛教,但法门的传布却是已经偏离了佛法,初学者往往智慧不能具足,当然也就不能够对佛法彻底了解,不能分辨出什么叫做真?什么叫做假?何况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有漏与无漏?再就当时印度复杂的宗教派别中,各个宗教都宣扬其法门均是究竟解脱之道,尤其耆那教所讲的法门,他们完全与佛教看起来似是而非,好像与佛教相同,也好像与佛教不同,你若不是真正有用功过,了解研究过,是分不清楚这到底是不是佛教,对不对,所以往往外表是要学佛,结果所走的却是走向印度外道的宗教,这样的现象很多,也很可惜,如何可惜呢?我们想学佛,结果无法学到佛的教义,却学到印度婆罗门教的教义,这样你想想看,我们可怜吗?实在很可惜,讲起来也真的很可怜,他有心,但是初学者无法选择对与不对,所以不知不觉就走错了,他有要学的心,实在很好,但是因缘不具足,却自己误解佛法,学到印度的婆罗门教,及印度其他的宗教外道,这样实在可惜。所以佛法现在传遍整个世界,其中当然涵盖很多各国的文化色彩,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无论如何,我们的根本目的、根本思想一定要与佛法的根本教义完全相应及契机,若无的话,只有外形是学佛,内在的涵意已经偏离,那样就太可惜了。所以此处我们一定要了解,千万不要盲目的信仰及盲从认假为真,否则,经过长时间的认假为真,要转变就没那么容易。也等于我们慢慢养成那个习惯,若不是大智慧的人,他就无法扭转过来,却随顺我们自我的主观,随顺人说我们就去听,不去分析对或不对,所以产生演变成佛教多元化。各人讲各人的话,一百个人讲一百个人的话,所以很多被称为名嘴的人,名嘴就是很会讲话的人,那么就受人称赞、及拥护,赞叹及供养,但是时代不同,真正的明师却反而被遗弃,明师就是他真的有修行,他讲的法真的正确无误,并且能与佛陀真正的教义相呼应,这样的修行者结果反而被人遗弃,不能得到像名嘴一样地受人赞叹供养,因此产生了很多的后遗症,所以这是现代社会的共业吧!
 楼主| 发表于 2010-3-26 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尔如是 提升教众素质



因为社会的转变,不是过去多子多孙的时代,过去的人一生就是生十几个,像我父母生我们就总共生十个,现有的人生一个、二个,三个已经就太多了,社会在变、环境在变,以前农业社会走入现在所谓的工业社会,所以演变慢慢不同,从前是追求多子多孙,现在则是一个、二个恰恰好,有一些佛教里面的团体为了道场人员需求,不得不勉强来收僧众,这是因为道场广及道场分院多,所以若无法多纳一些僧众,就无法掌理寺院,寺院也等于是无人照顾,所以就比较不去注意这项,任何人来都不拒绝,来就收,不依照佛陀的教诫,因为依教诫来说应该先留在寺里面,经过见习两年的规定,导致引起了一些社会不满和误解佛教的问题。我们常常在报纸上都可以看到,这些也是社会在变、时代在变、环境在变的一种现象,这也是很如实,因为时代环境,走到每一个地方当然都有每一个地方的倾向出来。如果女众欲求出家,应该先住在寺院两年学式叉摩尼法,如此不仅可提升僧众素质,也可避免被误解产生很多是非出来,而影响到整个佛教。谈到式叉摩尼法的因缘,就是佛陀当时为了女众出家而规定的,所以我们应该不能放弃佛陀当时规定女众出家的式叉摩尼法,若是放弃式叉摩尼法之后,往往会产生很多后遗症出来,甚至让没有真正了解佛教的人产生误会。何况广收僧众素质不足,当然若素质高、出家众愈多,对社会、对佛教都好,能够将正见的佛教传布,能够让社会安和利乐,能够让大家过著人间净土的生活当然是最好的。但是质的方面若不好,也是很容易导致整个佛教界产生是是非非的问题,包括让外面的人误解,师徒失和气等等……。如果因此演变出很多的是非,对自己或是彼此都不利之外,包括对佛教团体通通都不利。其实佛法不怕我们去考验,因为真正被误会的不是佛法,佛法完全没有任何一个人有办法去否认掉,它是缘起自然法则,这是真正的真理。因为就是传法不对,就是僧众的素质不够,才是引起别人对我们佛教误会的最大原因,法的方面绝对没办法让人否认掉,因为佛法是考不倒的,简单讲,法没问题,有时候是因为人为的问题,所产生出来的而已。所以说到出家,出家并不是佛陀成佛之后才建立的,也不是佛教专用名词,出家沙门并不是佛教的专用名词,在佛陀以前,也就是说在印度佛陀未成佛以前,印度的文化就有很多种的外道沙门了,沙门也叫做出家人,是印度人对各类出家者的通称,意思是‘净志’或‘息心’两种的解释。也等于是佛陀未成佛之前的印度,就有很多所谓的沙门团存在,在印度的生活当中,追求佛法,是为了要了解真理,佛陀于自体证悟道之后,创立佛教僧伽,也依著印度文化沙门生活的方式生活,所以印度人就对佛教的出家人,称为‘沙门释子’。同样是沙门,但是加了一个沙门释子,因为佛陀是属释迦族出生的,所以称为沙门释子,意思是释迦牟尼佛座下的出家弟子,就是这个原理,也等于说原本在印度就有出家生活了,并不是佛陀才制定的,意思就是这样。



世界上各类宗教出家的目的,都是想解脱达到自在,不错,出家的动机都对,都想说要解脱达到自在,但是以出家形态来达到究竟解脱,虽然是很多宗教之共同的思想,但是想藉用出家来实践禁欲的生活,以达到真正解脱生死最高境界的,却只有佛教而已。意思就是,虽然出家的沙门团很多,大家的目标也都是要解脱生死,可是以出家生活达到这个目标的却只有佛教,只有佛教才有办法达到真正了脱生死的最高境界,其他的宗教现在还没发现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其他宗教僧伽团外表看起来很相似,但是出家的内容却都完全不同,就其他的宗教出家而言,虽然也有他们的宗派,而且也各都有一套道理及修行法门或修持的方法,我们不敢否认没有,但那都是属于似是而非的理论及修行法,好像能够真正解脱,也好像不能究竟离苦,不像佛陀能够有个相当明白的次第安排,所以他们就不能按照次第来修行,演变到最后却变成盲修瞎练,希望死后能够生到天上,做天人来享乐,去那里喝好茶,享受云游四海的乐趣,就像我们中国过去所讲的八仙那种自在的生活。有的想说,我来修行就希望天神能够赐福免难,没有灾难,求神赐福给我,让我永远没有灾难,永远平安自在,绝对没有这种东西,有的话除非就只有深信因果而已,我们详细来参考佛教的起源,或印度佛教史,就能够了解。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不再讲到那里去,因为我现在是在讲戒,讲在家居士如何修行的戒,希望各位拿印度佛教史,或是我本人有讲过佛教的起源——‘宗教的起源’及‘佛教的缘起’作参考。所以他们所修的就是没有一个根据,也就是说不能用如实的根据来成就,来体证,这也等于说是假相观。有一种叫做如实观,一种叫做假相观,假想的假相、幻想出来,佛教所讲的并不是幻想想出来的,而是真正如实,有凭据、有证据,你若是能够按照这样修就能够活著的现在马上去体证。并不是没有证据,没有根据的狂热,属于一种偏执的迷信,佛教一直都是主张破除迷信,才能走进悟,唯有破迷才能转迷成悟,并不是叫你走进迷信里,走入迷信就如同走入一条死胡同,不仅对自己本身的慧命没有帮助之外,还会在我们的生活里面,产生受人蒙骗的情形,更严重的有时候还引起家庭纠纷,甚至导致社会不安。所以佛教一直是叫我们要破迷信,不谈玄,不谈妙,无怪力乱神,这种的倾向,只有佛教的宗教生活才能完全具备,因为佛陀是建立在人性理智上来体悟真理,相当有凭据及依据,人人按照佛陀讲的方法去行持,人人都是能够体证的。就好像说捏手会痛,你捏就会痛,这是如实,并不是说捏不会痛,这就不是如实观的,绝对的真理,是佛陀亲自体证,由自体证的境界中自然流露出来的,并不是如一般苦行的极端禁欲,也不是无因果论者的极端纵欲,乃是依自然法则,顺著人性的实际生活,透过出家舍离世俗杂务,然后专心来修行,如实体验并观察身心种种正负面生命的现象,以证悟出究竟的离苦解脱道,这绝对的真理,并不是用假相观,而是用如实观彻底来观察体证。因此佛教所说的绝对真理,即是所谓‘世上一切无有永久绝对’的,并没有一个是永远绝对的东西存在。因为皆是相对的,均是缘生缘灭而无常的,你有苦当然有乐,有生就有死,有善就有恶,有富就有贫,有智慧的人当然就有愚痴者,这都是因缘生、因缘灭的当中所来成就的,并不是愚痴的人永远是愚痴,也不是贫穷的人永远都是贫穷,并不是有钱人永远都是有钱人,关于佛陀的讲法,是有一个业力。当一期的生命终结之后,除非你已经学到断灭一切烦恼执著,无所谓的求存、求生、求再生的心态,对贪嗔痴完全百分之百的消灭,不然你这期的生命尽了之后还有你的业力,依你的业力轮回,这个地方我们要了解,所以不是永远绝对是这样,无论你内外(内外等于身心)绝无所谓永恒不变的实体存在。譬如说:灵魂或是梵我诸神之类。这等于也是因缘生灭,并没有一种永远不变的。譬如说:‘梵我’,梵我从何而来,‘灵魂’、灵魂从何而来?当然一定要有一个起因与结果,绝对不能无因自生,若是无因自生,我们就不能成就一个东西。佛教终极真理即是‘涅槃’。涅槃也就是终极的真理。也就是说佛陀所讲的教义,终极就是涅槃。涅槃就是:对此绝对真理的了解体认,亦即如实知见一切事物而无妄念或无明等所盖覆,也就是渴爱灭与一切苦灭。若要了解涅槃回归自然第二十集以上就有讲到,可能拿来作参考。



佛教的出家生活,并不是只有身出家而已,其实若无道念坚固者,是很难保持下去的,况且有很多人出家没多久就还俗,也有很多人出家不久就走入歧途。佛教虽然希望人人都能够来信佛、学佛,但却绝对不勉强人人都能够过出家生活,也不勉强人人都一定要去出家,实际上,也不可能人人都能够过著出家的生活,因为各人的业力、各人的观念、环境、思想不同,所以不是人人都能够过著出家生活的,实际上也不可能人人都能过著出家的生活,这是事实。现在佛教的出家,有纯正、正见理想的,当然也不可否认有不纯正理想的出家者,纯正理想的出家者,就是他痛感人生是苦,他能够了解,体会人生是苦,是无常、是空、是非我,所以他对人生的生老病死一切苦,产生无奈感,而且也是一个谜。所以世界上所有最大的财富,权力、名利、恩爱等等都是不能永久存在的,只要你的呼吸断掉,我们世间人有讲一句世间语言‘一命呜呼哀哉’前气出去、后气没进来,生命就完了,一切名利等等,也随著结束了,居家生活虽然很有保障,经济很好,但是只要你遇到这段生命结束后,一切的名利也都随之结束了。因为在家居士社会生活比较有障碍,有种种不可去避免的事,而出家生活专精一心奉持禁戒,他体会这之后,就心想说我去出家修行一心专门来研究生老病死苦等等,佛陀所体悟的法,按照佛陀所讲的修行渐次来修行,藉自体证的经验之后,再布教利益众生。简单说就是身心必须都要出家,身住于山林寺院里,是属‘身出家’,心里一心专精修行,不再恋慕世俗的五欲之乐,即是‘心出家’。何谓‘五欲’?当然是色、身、香、味、触,对名利的得失他都不沾粘,对世间五欲的名利,也不会去起贪执,不会再去执著「我’,因此就会专心一致安心乐道,这种身心出家者,就是真正精纯的出家动机,也就是为了要了脱生死,也为了要来彻底了解生老病死的原因是什么?包括自己自利之后,再利益他人。
 楼主| 发表于 2010-3-26 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出家的动机及目标



当佛陀的僧伽势力愈来愈强时,僧团的规模也愈来愈庞大,也就是说‘沙门释子’愈来愈多,所以依附的人也就越来越多。因为这个缘故许多怀有不单纯的出家动机者,当然也有机会依附于佛陀的僧团里,藉这个机会,我们简单讲一句俗话,就是凑热闹的人,混入了出家的僧团里面,这是难免的,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因为佛陀当时五年前开始弘法之初都没制戒,五年后才制戒,可见一些不单纯的人,已经走入当时印度佛教的僧团里了,这是不可否认的一件事。现在也有很多身心出家的人,但是也有少数一些身出家而心不出家者存在于当今的佛教团体中,这也不能说无,一些人虽然他剃了光头,穿了出家坏色衣,就是说剃发染衣的人,虽然他已经至戒场受了具足戒,也住在寺院里,或独居或二、三个住一个地方,本身也做到洁身自爱,但是他的内心和外表,都是不一致。外形是出家,但是内心一直是被五欲所染,一直都是在追求世间的一切五欲,外表是出家相,但是内心却是渴求五欲,他们是为了生活,为了名利地位,而来出家,并不是为了离生老病死、世间一切苦来出家的,也不是为了要发悲心,来专心研究佛法,以便将了解的来传布给所有的人知道,能够在那里断了一切苦,他的动机,在起先要出家时就不单纯了,所以这种人看起来其实很可怜,因为他得不到现实生活五欲的乐趣,又得不到佛法的利益,所以以后还会感召业力的轮回,讲起来实在很可怜。这是佛陀时时刻刻呵斥的一种出家人,在佛陀的时代就有了,时代转变至现今世界社会里,虽然我们的生活水准提高了,但这对身心出家者,我们刚才有说很多,只有身出家而心没有出家的人,当然也有少数。我们不敢说没有,佛陀的时代就有,现在时代怎么会没有呢?社会上有一些人对出家人不了解,反而会误会佛教的出家人,是因为在社会上遭遇到种种的失败,甚至受到了重大的打击,对社会前途已产生心灰意冷,没希望,没有勇气面对现实,所以才走上剃发出家染衣的,他们不了解所以才会这样误解。如果是这种的出家动机者,绝对不是佛教的出家生活目标。譬如说:有一次我去参观佛牙,但是有一位大学生就问说:‘你出家是不是在社会生活没有饭吃,或家庭、事业等等失败才来出家?’当他这样问我时,我就答覆:‘不管你有得吃、没得吃,这是其次,因为你们不了解现在的生活是如何的丰富与富裕,现时社会所欠缺的是内心,并不是物质,所以我说你不了解。但是有一样东西必须要了解,你回去看你妈妈或你奶奶,或是看你本人,你现在看不见你自己,以后你能够看到,但是你看你妈妈以前与你一样,但现在为何与你不同,你奶奶以前也和你妈妈一样,和你一样,为何现在不同了呢?所谓的会老、会病。’那大学生智慧相当高,一听之后,就说已经知道我们出家的目标。出家的目标是世间没有一项是永远不变的,他很聪明,马上能够知道,既然是如此,我们要追求不变的原理,所以要对世间的一切彻底来体会,很不简单啊!



现在也有很多人误解佛教出家人是消极的,或是遭遇什么,这是他对出家不了解的缘故,但现在及过去也不可否认都有很多的出家人,都是他本身的动机不正确,而进入佛门内。现今的佛教,因为有些出家人动机不正确就慢慢的直接影响到佛教的团体,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这是难免的事。比喻说:佛陀在的时候,虽然佛陀做的很好,但是也有人毁谤他,骂他、加害他……等等,从过去流传下来的经典就可看的很清楚,简单说就是因为环境及各人思想不同的缘故。慢慢僧伽的素质若不好,就容易被社会一些人误解佛教是消极的,他认为佛教是消极的,反而看不起僧伽,认为僧伽是一盘散沙,僧伽本来是六和敬的,却被误认僧伽是散沙,不值得尊敬。其实出家人放下一切,不是什么都叫你放下,若什么都放下,吃饭也要放下,对不对?睡也放下啊!所以是应该放下的放下,不应放下的要积极去力行,应该放下我们就一定要放下,应该放下的也就是我执及贪、嗔、痴三毒,不做是非之争,不介入无关于断苦修行,或是对社会无利益的事,因为如此,所以才会被一些人误会,出家人是一种消极思想的表现。其实出家人绝对没有一种消极思想的表现,若消极时,为何来出家呢?就是因为起先出家动机不正确,否则出家人真正是一个很积极的人,其实佛教的出家人,自己应该放下我执,息灭贪、嗔、痴,如此利己的积极修行外,还要负起积极的教化,教化别人,让别人能够放下一切贪嗔痴离开一切大苦集。世界社会的是非罪恶祸乱起源,岂不是全由于我执、我们的贪、嗔、痴、放不下,而产生无明痴见而引起的,所以佛教的出家生活目的,是想自求解脱及助别人解脱,这才是真正佛教出家目的,而不是像一般人认为佛教出家是专对事业,爱情等等失败,而走入佛门逃避的消极生活误会,佛教出家是意志坚强思想正确,他有利己利人的大丈夫精神。所以若要出家,一定要先了解出家生活的情形、自己出家的动机是否正确,要出家一定要先了解,千万不要盲目。否则别人说出家好就出家好,别人说在家居士好就在家居士好,别人讲这好你就跟著走,那么你就是自己没主张,没有主张的人怎么有坚强的毅志、毅力来精进修行呢?何况修行要有长远心,若无长远心,你是无法马上修行就马上得到什么?现在社会就是因为产生一种速成风气,希望要得到速成,所以才有让别人骗的机会,才会被别人骗走,若是你脚踏实地,没有速成的思想,那么你绝对不可能会被人骗,这就是因为共业的缘故。假如个个都能了解,世间并无不劳而获,绝对无速成的东西,一定要靠我们自己努力才能获得成果,何况修行是一件比平常世间事还更艰难的事,那么你无正确的思想,要如何去成就呢?这是不可能的情形。出家的动机正确,你以后才能够成就,出家的动机不正确,那么你成就就很难了,所以佛教的形象,知见是否相同?就是说你出家的动机,是否与佛陀当时出家的观念统统一样,佛陀未出家前身为太子时,是因为对生、老、病、死苦之谜不解,对于我们人生,从哪里生?人出生后,为何会老?会病?会死?来世间为何有如此多痛苦,对众生不平等遭遇,互相残杀,为了解开这些谜团而出家,探讨这原理,追求这真正本来的面目是什么?经过了数年的修证,自体证中来确实了解,了解生出苦的根源,是由我们自己本身执著而来,无明故,有无明,所以我执,所以才产生互相残杀,产生生、老、病、死,求不得苦等等的苦现前。所以他已经真正彻底了解了,从此建立僧团,然后,他开始头一次度五比丘,再四处弘扬自体证的佛法,佛法,法就是缘起法、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等,我们在佛教的起源有讲到,希望各位参考佛教的起源及回归自然系列讲座,在这其中都有详细的讲述。因为建立了僧团,之后就开始传布缘起缘灭的自然法则真理,所以要出家者,也必须一定要具足佛陀出家修行的正见,确立出家的动机是什么?目标是什么?不要盲目,否则只有身出家心无出家,也只是一位光头俗汉而已,外表像出家,而内心却与世俗无差别,这样对自己及佛教团体都没有好处。
 楼主| 发表于 2010-3-26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佛教的组织及教徒



佛教的团体是由七众弟子所组合而成的,教徒有分优婆塞(在家学佛男众)优婆夷(在家学佛女众),式叉摩那(学法女,学法女必须住寺院经过二年学式叉摩女法),我们会讲到,我们会在戒律里讲到。然后沙弥(未受具足戒之出家男童)沙弥尼(未受具足戒出家女童),此处在我们讲戒的时候,式叉摩女与沙弥戒,我会再跟各位做介绍,其他比丘、比丘尼我就不介绍了。因为现在讲的是在家居士如何修行的戒篇,所以我就不介绍沙弥与沙弥尼,只说到沙弥讲到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我们都说过了,比丘(出家具足戒之僧伽)比丘尼(出家受具足戒之女众)。教理有分:一、五戒(包括十善):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五戒包括十善,这是属人天乘;二、四圣谛:苦、集、灭、道(回归自然就是在讲四圣谛),这是属缘起法;三、八正道:八正道包括三十七道品,八正道是三十七道品中主要实践的圣道,也是说主要的道品,八正道也是唯一修行实践的道路;四、十二因缘、三法印等……,三法印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包括涅槃寂静,若加上一条诸受是苦就是四法印,共称四法印,所以也有说四法印,也有说三法印。教主是释迦牟尼佛,由佛、法、僧、信众共同组成僧伽集团,佛教的组织就是如此,所以被称为佛教的三要素。‘佛’就是释迦牟尼佛,‘法’简单说就是缘起、八正道,还有僧伽,起先就是五比丘为僧伽,所以如此三要素及在家居士优婆塞、优婆夷,以后慢慢演变僧伽当中产生沙弥、沙弥尼又加上式叉摩那法,所以佛教是属于七众弟子。简单说佛教的形成是由七众弟子来架构组成佛教组织,并不是只有佛、只有法,也不是只有僧,佛、法、僧三项就像香炉的三只脚,缺一不可。所以有的人认为说皈依佛就好,不用皈依法,不用皈依僧,这样就是不健全,所以在我们的三皈依里有说,希望我们能够多参考三皈依。因为佛教有如此健全的次第教法,及如此健全的组织教团,正因为这个原理,所以才能够将佛法流传遍布整个世界。



现今世界不知有多少信佛之人,由于信佛的人很多,就必须要有它的组织,来加以凝聚汇集,而在外型的组织之外也须有内涵如实的教理,这样才能够利益自己,利益别人,要不然慢慢就会被社会淘汰了。尤其社会渐渐地水准提高,人的智商愈来愈高,在这原则下,若不是真正具有利益社会、利益自己者,那么慢慢就无法立足,所以谈玄、谈妙、谈神格等……,这种都骗不了人,虽然暂时骗得了,但骗不了永久,还是要如实按照佛陀的教义,脚踏实地修行,这才是真正的究竟,否则不仅无法达到离苦之外,往往还会误了自己、误了别人,可惜白白走这一趟人生。现在藉此因缘来介绍沙弥,很多人不了解出家必须要经过沙弥,我们现在来介绍沙弥和各位互相研究什么叫做沙弥?‘沙弥’二字是梵语,在中国解释分为两种‘息慈’,止息的息,慈悲的慈,‘勤策’戒律也有这样说,亦有称呼‘求寂’共三种,息慈者即是息恶行慈的意思,也就是熄灭世俗污染,慈悲济世众生,那么要慈悲济世众生,必须要修行,修行一定要随观身口意,行住坐卧悉明觉,口语不离一切法,不要讲世俗话,一些世俗话讲多,就容易被世俗的环境影响。勤策者,意思是对修行精进,真正的猛勇策励。求寂者,意思是说求灭苦入寂灭之道彻底了解苦,而来修行离苦达到圆寂之果的意思,圆寂就是修行,透过修行达到圆满寂静,简单说,也就是究竟涅槃解脱之道。所以此处我们要了解。时间过的很快,又到了,所以在此处跟各位说一句:‘再见!’感恩各位的护持,感恩!再见!



大愿语录:



真正障道的是自己懈怠,不肯努力精进。真正障道的是——被自己过去潜意识的习性所牵制主宰。
 楼主| 发表于 2010-3-26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十二



各位诸山长老、各位护法居士、各位善信,今天我们又见面了!



三品沙弥的缘由



我们说到这梵语,梵语是印度以前古时的语言,他们认为印度的梵文,是梵天所作的,所以称为梵文,以梵文所发的语音,则叫做梵语。所以沙门、沙弥是梵语,沙弥是出家之道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说,出家须从沙弥开始。沙弥在佛陀初期僧团当中,本来是没有的,沙弥的出现应该是佛陀未出家之前还是太子时,他那时有娶妻,并亲生了一个儿子名叫罗侯罗,后来佛陀离家修行,证悟真理成佛后(佛就是觉者),罗侯罗也随著佛陀出家,在那时才开始有沙弥的。所以在罗侯罗未出家之前,无所谓沙弥,罗侯罗出家之后,才有沙弥的,因为罗侯罗九岁出家为沙弥,因此就称九岁出家者为沙弥。当时佛陀叫舍利弗为罗喉罗受沙弥十戒,也就是从这里开始,有了第一位沙弥的产生,第一位受沙弥十戒的人,就是罗喉罗。所以说印度的沙弥,就来供奉罗侯罗为祖师,因为罗侯罗是第一位,当然就是祖师,这也是印度沙弥供奉罗侯罗为祖师的缘起是这样来的,佛陀为什么不做罗侯罗剃度的恩师呢?为什么佛陀不为罗侯罗剃度呢?因为罗侯罗要剃度时,佛陀叫舍利弗为罗侯罗做他的剃度恩师,这原理也就是佛陀不想让佛法僧三宝混乱不清,所以那时叫舍利弗做罗侯罗的剃度和尚,而目犍连为阿阇梨,罗侯罗的名字也叫做罗云,他出家三宝当然佛宝就是释迦牟尼佛,也就是他亲生的父亲,法宝当然是沙弥十戒,他出家的僧宝是舍利弗为和尚。沙弥可分为三品,第一、从七岁至十三岁,叫做‘驱鸟沙弥’,因为这种沙弥年龄比较小,无法承担任何的职务,只有从事为僧团看守食品等等微量工作,‘驱鸟’就是来驱赶鸟,怕鸟来偷吃东西,对于过去在原始佛教时期,佛陀过去的生活中,沙弥是否有这一种说法我们也不太了解,这地方是依戒律里的沙弥律仪说出来的,所以我们也就按照沙弥律仪来解释。沙弥那时的年纪小,只能帮忙僧伽做一些简单的事,他从事这种辛劳的职务,就可以在这里慢慢种了善根,为沙门僧伽团服务,因为年纪小,所以称为驱鸟的沙弥;第二、从十四岁至十九岁,叫做‘应法沙弥’,这种沙弥能随顺,顺应沙弥行法而做,就是说他可以做沙弥的职务,故名应法沙弥;第三、二十岁至七十岁叫做名字沙弥,这种沙弥本应受比丘戒,但是他出家的年龄比较晚,或是有其他特殊的因缘,不能一时来受具足戒,他有具备了比丘的年龄了,但是又滞留沙弥之位,所以叫做名字沙弥。沙弥虽然分为三个等位,但同是受持沙弥十戒法,既然你是真正的沙弥,不管你在哪个等位,都要受沙弥十戒法,所以均称为沙弥的缘故,就是因为你受沙弥十戒,所以称呼你为沙弥。若是剃头改装,就是说剃头穿出家衣服,叫做染衣,但未受沙弥戒者,我们不能称为沙弥,应该称为‘形同沙弥’,外面形态虽然和沙弥一样,外面形态,就是穿著、剃头都是和沙弥一样,但他却没有具足受沙弥十戒的资格,所以他没有具足沙弥资格。就是说没有受沙弥十戒者,仍是属于一般社会世俗人的本质,所以称为形同沙弥,就是说看起来像沙弥,但是其实他只是看起来像沙弥这样而已,所以只称为形同沙弥,不能说是沙弥。若是已受过沙弥十戒者,则称为法同沙弥。这是由于受持沙弥戒法,而成真实的沙弥,因此,法同沙弥者也就是说他已经受持沙弥十戒了。律中也有规定,七岁以下有力量做驱鸟(驱鸟是一种鸟名)这力量,虽然他七岁以下,可是,拥有七岁以上的力量者,不能度他做沙弥,不应度,七岁以上无力,虽然年龄七岁以上了,但是没有力量去驱赶鸟,这也不能度他为沙弥;七十岁以下可以照顾自己生活的,可以出家为沙弥,但是七十岁以上者,不管能不能照顾自己生活一律不可度。主要的原因是比丘大家都忙于弘法利生,忙他修行的道业,所以并没有时间去照顾年纪小,或是年纪大的弟子,因为对于年纪太老、或是太年轻的,是没有力量忍受出家这种严格的生活,他无法自己照顾自己,所以佛教界不希望他们出家。但是出家的老人一定要尽力去照顾他,什么是出家的老人呢?已经出家,已经受出家沙弥具足戒的人,对于出家以后的老人,一定要尽力去照顾,佛陀对僧团长老的尊敬,在我们律篇里有说到,所以我们可以参考律篇的说明,其中跟我们说得很清楚,佛陀对长老是很尊重的,包括很严格地教导比丘,一定要尊重长老。沙弥十戒在八关斋戒中,已经有介绍过了,其中九条只有执持金银宝物戒,我们没有说过而已,所以我们必须来做,这一戒的介绍,沙弥十戒戒条,顺便来跟各位简单念一下,第一不杀生,第二不偷盗,第三不淫,这地方不一样是不淫,不同在家居士不邪淫,他是不淫,第四不妄语,第五不饮酒,第六不著香华鬘,不香油涂身,第七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第八不坐卧高广大床,第九不非时食,那么这在我们八关斋戒里面有说过,但是第十条不捉持,就是说不拿生像金银宝物。这十条戒内容、意思,在八关斋戒之中有说明过了,只有第九条没有而已,那么八关斋戒八条,为何在这里变成九条呢?这是因为九条,这地方是说,在一条当中加成二条,只有八条,八戒中第六条不著香华鬘,不香油涂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但在沙弥十戒中将他们分成两条,也就是第六不著香华鬘,不香油涂身,第七条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也就是一条变成二条,这原理是在这里。沙弥十戒和八关斋戒差别的地方,是他的时间上不同,沙弥十戒一定要久持的,但是八关斋戒是一日一夜受持而已,沙弥戒是属于终身必须去受持这沙弥十戒,一个是终身持,一个只受持一日一夜,所以沙弥戒和十戒和八关斋戒,除第九条之外,前面沙弥戒和八关斋戒差别只有在受持时间的长短。
 楼主| 发表于 2010-3-26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简朴生活以制贪执



沙弥戒第十条,我们现在来做个介绍,不捉持,就是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这条戒,通常称为银钱戒。银钱戒,佛教的发源地在印度,依照印度的文化习俗沙门是过著乞食的生活,和我们现在中国佛教是不一样的。他们的乞食生活是日中一食,也就是一日才吃一餐而已,是沿街托钵而得,也就是说,从这条街沿路走去,手中拿著一个钵,民众看到之后就知道佛陀的弟子,或是印度沙门要出来托钵了,是要用东西来供养的,于是就将东西放在他的钵里,因此他吃的方面是从托钵而来的。可是他住的环境呢?却住在树下,所以他们这种生活实在是非常的简单,也可说到处都可求得安身之处,到处托钵,随处睡树下,是这样子。印度环境是属于热带的地方,印度很热大家都知道嘛!依地球的地理位置而言,它是属于热带地方,因为天气热,树木生长较快而且高大,所以树叶很宽很茂密,晚上住在树下,过夜之后自然凉爽,感觉很自然。其实佛陀跟大自然生活是没有分开的,佛陀在公园里出世,在树下悟道,他入灭也是在双树下,包括佛陀的弘法,除了后来慢慢有精舍之外,在孤独长老来建精舍之前,大多数都在大自然的树下弘法。这是当印度热带天气的时候而言,如果就天气较冷的时候来说,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冬天,佛陀依其自己亲身的经验和体证,也只需要三衣,三件衣,就可以阻挡寒冷了,可见印度的天气是很热,冬天并不是很冷,所以,我们佛教才说三衣一钵。不论出家或是在家,我们吃、住、穿都是不能没有的,简单说,是不能缺少的,假如我们缺少根本就无法生存下去,所以佛陀时代的沙门,吃是由托钵而来的,那么住则是在树下,或是属于现在我们说的屋檐,也就是烧砖的棚底下住,那么他的衣呢?他穿的三衣从哪里来的呢?印度当时的风俗,跟我们中国佛教生活不一样,人死后大多数怎样你知道吗?都抬去要不是放在树林里(那山里树林全部放死尸的),要不然就是抬去放在洞里,那山里的树林、山洞都是葬放死尸的场所,并不像我们将他埋起来,他们大多数都没有,或是以火化的方式来处理,他们都抬去树林,所以这树林就像墓园一样。抬去丢在那里,或是丢在洞里,露天放在那里或是放在洞里,顺其自然任由他腐烂,等到尸体肿胀腐烂时就任由鸟兽自动去抢食吃他的尸肉,等到将死者送葬完了之后,死者的家属也有将送葬时所穿的衣服,或是他的衣服丢在墓地的地方,当死人的肉被鸟吃完了之后,所留下来的衣服,动物是不会吃的,出家人就可以去把它捡来利用,将衣服重新洗干净,晒一晒之后再染色,染成坏色做成他们披在身上的三衣,这就是佛陀时代比丘所穿的粪扫衣的来源。这样佛陀僧伽的生活,包括他的吃、住、穿的问题,就没有什么问题了,简单说,也就是这么简单的生活。但是对于行的问题,在印度的生活,尤其是僧伽出家人,更应该要行脚,行脚是打赤脚用走的,他以行脚游化为本分,走到哪里饿了就托钵到哪里,走到哪里,他就住在哪里,随顺因缘的成熟来弘法,来传布佛陀的法,当时传布佛陀法的人,除了佛陀之外,有证果的弟子,也都可以传布他的佛法。所以,佛陀在当时的印度方式,四处游历弘法,此外就是说用行脚的,佛陀还有一个很严格的规定,假使你不是身体生病不健康者,那你就不可以坐车,一定要用走的,所以他说不得无病而乘车,无病而坐车者,是不被允许的,假使你没有生病而去坐车,这样是不可以的,所以,佛陀对生活的规律很严格,好处是能经行,他走的时候,像我们四念处走法,脚抬起、移出、踩下去清清楚楚,藉此来观察我们身心的变化,所以,印度出家沙门的生活,就是这么简单,因为这样,我们不需要有所谓的财富,因为财物过多就容易贪,你若是没有所谓的财物,对于吃穿住和交通器具,都是用最简单、最原始的,又怎么会贪呢?所以说起来财物对佛陀僧伽、僧团来说,是没有用处的,财物怎么有用呢?是不是这样呢?更何况财物能使人增长贪心呀!因为你财物多自然容易会产生贪心,自古以来,我们记得吗?世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我们人就是因为这地方而产生互相争斗,所以对物质要求过度,是容易使人增加贪心的。不来捉持生像就是说,佛陀禁止手不能去拿生像金银宝物,也就是让出家人能破除财富的贪心,不用为了财物来产生挂碍,虽然财物能造福人群,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像现在我们的生活,你如果没有财物,没金钱,那么你连日常生活都有问题,但是在当时印度的生活,他就不是这样子,印度的生活是对财物的问题,要求程度低而且简单,如此一来,他就无所挂碍了。所以当时修行比较好修行,是跟环境有关系,所以财富可造福人群,这是不可否认,但是,你如果没有好好运用财物,也有可能财富是害人的。佛陀主张不蓄积财富,乃至不可去拿财物,这是属于犯戒行为的现象,也就是,还让我们对财富起执著,包括为财富问题来累积财富,因此产生越多的贪执,但后来佛教的出家人越来越多,在越来越多的当中,不管在素质方面,或是身体健康方面,都会产生问题。出家人的身体,当然有的很强壮,但也有人的身体体弱多病,后来佛陀为了事实的需要,就渐渐的准许出家僧众有僧房,就是说在家居士发心来建精舍,因此就开始有了僧房的出现。所以现在中国和过去的印度不一样,过去在印度时的僧房,是由在家居士供养的,在家居士建的,所以,他们出家众不用为了来建僧房而烦恼。有时候佛陀最多也只是派他的弟子去做监工而已,监工就是说是他所做的僧房规划要符合佛陀僧团的所需,这样才符合佛陀的制度,当时也只有这种做法而已。然而在中国佛教却不是这样,寺院由出家人筹建,难免出家人掺杂沾染在金钱里,这是因为文化、环境慢慢演变,变成现在出家人不能没有金钱,若是没有金钱,连他的生活都有问题,所以,这也就是文化慢慢演变的原理,时代环境不一样的关系。因此,佛陀那时候准允出家人有僧房,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寮房,所以他就要有生活必须的日用品,将生活需要的日用品储蓄起来,才不会在雨期时无法出外托钵而演变成没有办法生活。渐渐地后来因为办道的需要(办道就是有人要来闻法,佛陀就到那个地方讲经,所以那个地方就有个道场,有个精舍,过去叫做精舍,这个精舍大家都会集合在那个地方,听佛陀开示,听佛陀的教化),所以,慢慢的就有接受财物的必要,应付大家的开支。金钱是人类文明的一种产物,也可以说是在相当文明社会中产生的媒介,我用金钱跟你买东西,你东西给我,银货两讫,尤其现在佛教对金钱的需要,可以说是无法免除的。后来佛陀为出家的弟子们制作了一种,一种什么呢?说僧法,所谓的‘说僧法’乃是出家人沙门旁边要跟著一位白衣,白衣净子,凡是接受人家布施金钱财物,便由那位俗人代收,也就是说,不是我的东西,是净主的,这个净主的,现在我们若去泰国或是根本佛教国家,我们都可以看到,这净法是可以警策出家人不要为金银贪执而起,所以,这是很好的一个现象。什么叫做生像金银呢?生色者,生字生像是自然生出来的,意思就是这样,生成的黄金就是称为生色,以银镀成金色,我们称的色泽一样,所以这种我们称为像的意思,简单来说,自然生出来的黄金,本来是黄色的,不需经过加工制造或将它染色原本自然的色泽,叫做生金,本质以白银,以石黄煮染色而变成黄色,这叫做像金,又叫镀金,生就是说自然,生像以后才用染色镀金产生出来的,那么宝物就是七宝,七宝者就是金、银、琉璃、玻璃、砗磲、珍珠、玛瑙等七宝,大多数都说这七项,这是财物,这种东西是属于我们每个人过去对这种金银财宝贪求不尽。就是无始以来我们这种相当严重的习气来指使我们贪得无厌,就是说越多越好,越多越好都贪得无厌,永远都无法满足,世间没有人说我已经太富有了,我们金银财宝已经太多了,没有一个会这样说,这就是贪求不尽,永远永远都在那里贪执追求,有时追求到快要死了,他还对金银财宝看不开,这有很多,也是事实,因为他不管一切都想追求到他需要的贪著,所以,永远都是无止尽的。这种不计营求,便产生我们对修道的道心慢慢消失了,包括影响我们的修道的道心,因为它是来增长我们的贪心,废除我们的道业。所以佛制出家人不得捉持金像,捉持金银,是来订定出家人不能去拿金银财宝的东西,来防制我们的贪心,贪求不尽的心,而影响我们的道业,所以沙弥十戒最后一条戒的原理就是在这里,现在这一条戒只是徒具形式而已,因为环境嘛,时代、社会的演变嘛!只要这种形式而已嘛!简单说就是不实际。
 楼主| 发表于 2010-3-26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式叉摩尼戒不可偏废



我们八关斋戒、五戒说到三皈,三皈戒和五戒十善,八关斋戒,说到沙弥戒,我们现在要来说的是式叉摩尼,这条在佛教中过去就有了,应该不可废,但这一条很多都被废了,所以为了这条戒被废,因而会产生社会等等一些是非,简单说也从这地方演变出来的。我顺便介绍式叉摩尼法,什么叫做式叉摩尼法,式叉摩尼法是梵文,中国有好几种解释法,比如说:式叉摩那、式叉,式叉摩那尼或说式叉摩尼,这都是一种名称,在好几种戒本里称呼不同,但这都只是一种名称,它的意思是学法女或正学女两种。式叉摩尼是佛制定女众出家前必须要修的过程,简单说,式叉摩尼法是佛陀制定的,这是佛陀时代,由佛陀亲口制定的一种法,并不是以后才来制定的。这过程被中国佛教慢慢遗忘,将它忘记了,所以才有为了剃度的风波,引起社会对佛教的制度有所误解,甚至也有剃度完之后,因为家长、家属的不同意,产生很多让人误解佛教是不顾亲情的、佛教是无情的、佛教是一种消极逃避等等后遗症出来。若是我们将式叉摩尼法这种制度加以保存,那么这个问题就不会发生,而引起社会对佛教制度有所误解,所以,式叉摩尼乃是沙弥尼与比丘尼必须经过的一种过程。



女众出家和男众出家不同的地方就是在这里,也就说,女众要出家必须要经过式叉摩尼这种阶段,男众就不用。因为女众出家若不先经过式叉摩尼这种阶段,那么在你沙弥尼,这种阶段是无法进入比丘尼的地位,也就是说一定要经过这样的层次,若没有经过这层次,应该不可以受具足戒。照理说受具足戒等于没有得戒,戒本是这样说,但是男众要出家,他就不用,他只需走过沙弥就可再进入比丘,这差别在哪里呢?因为女子出家就是要经过一个式叉摩尼法,佛陀当时为何要来定这一条式叉摩尼法呢?因为女众和男众的生理不一样,不得不先经过式叉摩尼的这一个阶段,不是佛陀不平等有看轻女众之嫌,或是认为女众要出家就比较麻烦,要经过式叉摩尼法,并不是这样,再说,佛陀本来是不准允女众出家的,后来他经过阿难尊者再三的请求,阿难尊者再三地跟佛陀请求,经过他请求之后,佛陀才答应,但是必须依据八敬法,才能成为比丘尼。所以,佛陀当时要收女众出家须先依据八敬法,简单说,最初女子出家时,她是依据八敬法才成为比丘尼的,那时根本无所谓的式叉摩尼,没有经过沙弥尼,也当然没有经过式叉摩尼的规律了,为什么呢?就是后来出家的女子渐渐多起来了,越来越多,意思是说当时的出家的女众素质很好,所以不会产生一些问题。我们在前面有说过,佛陀制戒有两种制戒缘起,一种是因缘成熟遇到僧团中有人影响僧团时,一种是必须制好在那里等著,制戒就有两种的戒法。当慢慢地女众出家的人越来越多时,难免素质就会慢慢的不齐,难免人多质就差了,当然是人多质好,这样是最好,我们的要求也是这样。有些女子自己出家没有多久,自己认为已出家,可以来度众了,竟然她就来度别人的女众来出家,就是说她自己出家后,又去度别的女众,那么慢慢在这出家的过程,她自己出家没有多久,又在这度别人出家的过程里,这师资的问题以及师资条件,并没有很严格的要求,因此产生很多的问题出来。甚至有些比丘尼度了在家女子来出家,那么她一出家就去受比丘尼戒,就变成比丘尼,在身心未能妥善安顿前,难免对出家的生活不习惯。现在我们也有,出家的生活不习惯,竟然没有多久她就自动离开僧团了,简单说还俗去了,离开僧团还俗去了。这是因为出家过程的限期也发生问题的缘故,怎么说呢?就是说佛陀制定了很多沙弥尼戒,原理就在这里,受了沙弥尼戒后才能成为比丘尼,有些比丘尼度了在家的女子来出家,那么要度她的比丘尼,不了解女子还没来出家之前,她的一切生活,她不了解是不是已经有了小孩,肚子里有没有小孩,要出家之前,要度人出家这比丘尼她完全没有去查明。所以,这女子来求出家后,自己不知道自己已经有了小孩,加上当时的印度环境很复杂,并不像现在我们的治安社会风气那么好,甚至强暴的很多,到处都有像土匪强暴等等的情形产生。那么女子被人强暴之后,自己本身也不知道自己已经怀胎有了小孩了,她自己也不知道,在她遭遇这种变故后,认为世间无常是苦才出家,动机正确。但是当她自己出家做比丘尼以后,没有多久竟然肚子一天一天大起来了,那么这种后遗症会怎样你知道嘛!出家人大肚子,当然会受别人的误解,出家人竟然会大肚子?是不是她没持戒而犯戒呢?这真是尴尬的事情,其实她并不是出家后才犯错的,这是因为未出家之前就被人家强暴,大家对于她的遭遇不了解而产生质疑。但是,谁会了解呢?尤其在当时印度其他宗教很多,都尽量藉机会找麻烦,不是来毁谤,就是运用其他各种不正当的方式来打击僧团。我们曾经看过很多这样的个案,甚至要毁谤佛陀啦,要害佛陀啦,你看,堪称神通第一的目犍连,也是被耆那教的人打死,被耆那教的人打得受重伤,然后才死的。可见当时印度文化,他们沙门出家的宗教复杂一般可见,我们就可以了解。所以,难免别人抓到这种毛病之后,就大作文章,藉机会要将佛教污染,甚至来毁谤,所以,以为比丘尼出家之后才犯了淫戒。这还有个问题会产生,那就是这个小孩子出生之后要怎样处理呢?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尤其对僧伽团体问题影响最大,所以佛陀为了女子出家,增加了式叉摩尼法,就可以运用这段时间做观察期,观察什么呢?观察期间为两年,这两年时间也等于是磨练期,除了观察这女子性情使她渐渐能习惯出家的生活之外,也可以来观察这女子的生理,是不是未来出家之前曾经有了小孩,是否有受孕没有,有没有受胎,有人强暴或是她已经结婚之后才来离婚是否有小孩,这都是佛陀当时考虑到的事情,这些层层的顾虑及观察,都是为了避免出家后又来产生这个问题出来。所以,有人以为两年的观察期太长了,其实,所谓的两年在僧祈律卷三十九中有说:二年者二雨时,二雨时,经过二个雨期,也就是将今年的雨期开始到明年雨期为止就是二雨时,这意思也就是说今年到十二月三十日到后年的正月初一日,就算是两年了,实际上,它只有一年零二天而已,甚至零一天而已,在我们的僧祈律里,就是这样说的。现代的科技很好,但是式叉摩尼法也不可舍,因为现在的人要验明出女子有没有小孩很简单,应该是很简单,现代科技发达嘛!使女子住道场,是要她能渐渐地习惯出家生活让她体验出在家和出家的生活不一样,这不一样地方就是需要考验的地方,并可藉此看出她是不是有正当出家的动机。所以,出家前二年的式叉摩尼法,不可不重视哦,这不可以不重视哦!这若不重视会引起很大的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10-3-26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式叉摩尼戒之内容



什么叫做式叉摩尼戒呢?是说式叉摩尼除了持守沙弥十戒之外,又另外加上六法,就是说沙弥十戒者,第一不杀生,第二不偷盗,第三不非梵行,就是不淫,第四不妄语,第五不饮酒,第六不著香华鬘,不香油涂身,第七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第八不坐卧高广大床,第九不非时食,第十条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这刚才我们已介绍。六法,第一、不与污染心男子身相接触,所以它有限制,不要跟有邪念心的人亲近,因为他有污染的心态所以你不能跟他亲近,亲近恐怕产生问题,在这地方佛陀当时制立式叉摩尼法的缘起。第二、盗人四钱以下,价值四钱以下乃至一针一草,都不可以,式叉摩尼法就是要清净受持。第三、不故断畜生命,也等于不可以杀生的意思,故意杀害异类众生使之死亡者这个问题。第四、不妄语,也就是相反而说,对于无说有,有说无,有看见说没有看见,没有看见说有看见的情形,都必须要制止,所以不可以说妄语。第五、不非时食,不非时食就是说不是吃的时间你就不能吃,那时候,就是说日影过中而进食者,由于过去并没有像现有的科技,现在有表啦!闹钟啦!那时都看手纹,早上看手纹,中午看太阳,看太阳就知日影过中,日影过中就是中午已经过去了,所以,那时候的时间判别是用这种为标准。第六、就是不饮酒,当然乃至不能一滴沾唇,沾唇就是来喝个酒,这式叉摩那法当中,这六法当中没有准许我们去喝酒,式叉摩尼若是犯了戒律就不可以。式叉摩尼戒的十戒前面有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这四条戒就是四根本罪,就是说任何人必须要把他逐出僧团叫做(灭),他犯了这四条叫做‘灭’,但是犯了以上所举的六法之中的任何一法者,必须重新羯摩,羯摩就是说忏摩、忏悔的意思。简单说作授戒忏摩等,业事之一种宣告的仪式,就是集大众,在大众当中坦白说,我今天犯了什么戒,我犯了哪一条戒我犯了式叉摩尼法戒哪一条,所以叫做羯摩。在根本说一切有□刍尼毗奈那卷十八中,又有一种说法,式叉摩尼六法的说法,但是它里面的内容和四分律的规定有一点不一样,因为我们的戒本很多,佛法流传到现在戒本很多。第一他有说不得独在道行,就是不能一个人走,佛陀为何要制定这一条戒呢?这原理我们应该来想想看,应该是印度生活水准不好,治安不好,当时的土匪很多,暴徒也很多,所以,恐怕一个人走,你会被暴徒强暴,因此就是说不可以一个人走。第二不得独渡河水,不可以一个人走大马路,不可以一个人过河,也就是恐怕你要过河要坐筏,以前都坐竹筏,竹筏在海上的时候,藉机会把你强暴了,所以,那时的动机是这样子,假使你一个人坐筏,在筏上你也没有办法应付他,所以被人强暴。第三不得触丈夫身,也就是不能跟男众在一起,不可以摸丈夫身。所以,在现在印度,泰国,我们去泰国知道了,印度我本人没有去过,那么泰国我曾经去过,泰国在家人,看到出家人都要让他,包括都不敢摸到他的身体。可能过去跟这一条戒律影响有关系,因为泰国是一个佛教国家,上车坐或很多人的地方,对于出家人都会跟你保持一个距离,恐怕在无意中触到你的身体,可能跟这条戒律的习惯性有关系。第四不与男子同宿,不可以和男人睡在同一房间。第五不得为媒嫁事,就是不能做媒人,不能说你已经做个式叉摩女,你要去做修行的人了,还来做红娘,这是不可以的。第六不得覆藏比丘尼重罪,不能说看到比丘尼犯了有错误的戒律,我们应该要说出来,我们要说时,就是佛陀当时的半月说。人家说诵戒的原理也就是像现在人的检讨会,现在人就是说,半个月一次大家来检讨,将这十五天来的得失,或是有任何人犯了什么戒律,我们把他揭发出来,把他说出来让大家知道,让他有改过的机会,从此不会为僧团的和合来产生烦恼,为了僧团引起僧团生活的不安,所以,由于这缘故,叫做不得覆藏比丘尼的重罪。那么,综合讲起来式叉摩尼法,应该现在社会环境不同,这自由的社会,人人生的小孩越来越少,过去生很多,现在很少,爸爸妈妈难免对他这子女疼惜溺爱,若爸爸妈妈不是正信的佛教徒者,那么他听到小孩子要出家,有的人则是产生激烈的反对。因为他们就是希望我生孩子养孩子,就是期望他(她)将来养我,那么你出家了,我就好像变成没有生小孩子一样,唯有这观念,出家者,若是经过式叉摩尼法,经过二年住寺院,不可能两年住寺院,他爸爸妈妈不同意还能让他在寺院两年,所以,这种社会问题就止息了。我将自己本身对戒律的研究,及在家居士如何修行的戒律,说给大家参考,说到这地方也应该告一段落了。怎么一段落呢?就是说在戒的部份,若是我没有说得很清楚,也没有说得很圆满,那么希望各位自己去找戒本来研究,因为本人不是专门研究戒律,只是将我知道的跟各位做一番介绍而已。所以你要更加详细自己去找戒本,自行研究,但千万不要走入神格化,不要走入迷信,我们研究戒律,一定要将我们可以做得到的,或是我们可以力行的,或是对自己、对社会、对修行有帮助。不要研究戒律到最后变成怪人,变成机器人,变成不自由,慢慢产生精神分裂,甚至消极下去,这是我们曾经有看见过。所以,我们戒律说到这里告一段落,以后我们在戒之后继续来说的就是律,戒说到这儿就告一段落,现在开始接下去要来说律,戒就是禁止不可以做的,律是应该去做的,这是在家居士必须修行的,不要说在家居士,出家人也应该说人人应该要做的事。时间已经到了,在这地方祝福各位诸山长老,祝福各位护法居士,祝福各位善士能持戒清净,能持戒积福,持戒越清净,你的福报越好,让你们福报圆满,再见!



大愿语录:



人若以执著心处事,则无法做到尽善尽美,劳身积福;劳心积业。
 楼主| 发表于 2010-3-26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藏浩瀚辄难入门,三学诠证亦非易事,然教理行证实为依缘互摄,偏废不可,为求次第之随顺悟入,首应以戒行为进道之耳目,嗣后始足以明思辨惑、持定修慧,成就住持佛法,自惠利人之道业。



论及戒行虽广则八万四千,但实以五戒法者为其根本,随持受者之身分及修学之调摄严净,更制立渐次递进之戒学,以利行人检点身心,策励正行。如来曾亲嘱以戒为师,意衷实祈七众弟子得以本份因缘,尽形寿受,以为解脱生死之津梁,趋证涅槃离苦之终径。



近来受授皈戒之风气甚盛,然观诸现今习受戒法者,虽有求趣菩提之发心,但每多不解行持义理,致多流于形式,重于事相上之讲究,或侧重经论研习,轻忽律仪戒相之资育,致有心口相违、言行相悖之情事迭生,待至违戒犯律之际,亦多昧于业行轮回之省思,人心颓势,败坏日甚!



吾师上大下愿法师,深觉戒行实为众善之本,清净三业五欲之利器,为求在家居士得以在俗繁琐之际,了然戒律仪规之义趣,以贯行法义之亲证,遂将多年研习经律之实修心得,撷其精髓,依义解义,用资讲解明分,祈以七弟子众得以端赖佛恩,渐趋正法眼藏,并臻净人心,证佛果之效。爰此缘由,承蒙师父嘱咐,谨立此跋文,如实翔述,愿阅后人人得以循此准绳,戒行清净,获自在法喜!



一九九七年二月二十八曰皈依弟子圆智敬跋于慈莲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6 11:31 , Processed in 0.266807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