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学佛无坏事

大智慧(禅悟)系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3-15 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智大慧—044



飞越生死



    学僧道岫眼看同参不少人对禅都能有所体会,想想自己既不幽默,又不灵巧,始终不能入门,实在没有资格学禅,便决定做个行脚的苦行僧。临走时道岫道法堂去向广圄禅师辞行。
    道岫禀告禅师说:“老师,学僧在您座下参学已有十年之久,对禅仍是一点消息没有,实在辜负您的慈悲。看来我不是学禅的根器,今天向您老辞行,我将云游他乡。”
    广圄禅师非常惊讶,问道:“为什么没有觉悟就要走呢?难道去别的地方就可以觉悟吗?”
    道岫诚恳地说:“同参的道友一个个都已 回归根源,而我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之外,都精进于道业上的修持,但就是因缘不合。现在,在我的内心深处已生出一股倦怠感,我想我还是做个行脚的苦行僧吧!”
    广圄禅师听后开示道:“悟,是一种内在本性的流露,根本无法形容,也无法传达给别人,更是学不来也急不得的。别人是别人的境界,你修你的禅道,这是两回事,为什么要混为一谈呢?”
    道岫道:“老师,您不知道,我跟同参们一比。立刻就有大鹏鸟与小麻雀的惭愧。”
    广圄禅师饶有兴趣地问:“怎么样的大?怎么样的小?”
    道岫答道:“大鹏鸟一展翅能飞越几百里,而我只囿于草地上的方圆几丈而已。”
    广圄禅师意味深长地问道:“大鹏鸟一展翅能飞几百里,那它飞越生死了吗?”
    道岫禅僧听后默默不语,若有所悟。

    【智慧】: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与其和别人比较,不如反观自照,做真实的自己。
 楼主| 发表于 2010-3-15 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智大慧—045



敬钟如佛



    有一天,奕尚禅师从禅定中起来时,刚好传来阵阵悠扬的钟声。
    禅师特别专注地聆听,待钟声一停,召唤侍者问道:“早晨司钟的人是谁?”
    侍者回答道:“是一个新来参学的沙弥。”
    于是奕尚禅师就要侍者将这沙弥叫来,问道:“你今天早晨是以什么样的心情在司钟呢?”
    沙弥不知禅师为什么要这么问他,回答道:“没有什么特别的心情,只是打钟而已。”
    奕尚禅师道:“不是吧?你在打钟时,心里一定念着些什么,因为我今天听到的钟声,是非常高贵响亮的,那是正心诚意的人才会发出的声音。”
    沙弥想了想,说道:“报告禅师,其实也没有刻意念着什么,只是我尚未出家参学时,家师时常告诫我,打钟的时候应该要想到钟即是佛,必须要虔诚、斋戒,敬钟如佛,用如如入定的禅心来司钟。”
    奕尚禅师听了非常满意,又提醒道:“往后处理事务时,都要保持今天早上司钟的禅心。”
    此后,这位沙弥做任何事,动任何念,一直记着剃度师和奕尚禅师的开示,保持着司钟的禅心,他就是后来的森田悟由禅师。
    俗话说“有志没志,就看烧火扫地”。凡事带几分虔诚的禅心,何事不成。

    【智慧】:如果有虔诚的心,什么事情做不好呢?
 楼主| 发表于 2010-3-15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智大慧—046



那就是禅



    有一位精于医术的医生,因为每天要看着许多病人死去,因此非常惧怕死的阴影。听人说禅有助于克服这种心理,医生便找到南隐禅师,请求开示。
    南隐禅师道:“禅不难学,你既然身为一个医师,就应该好好对待你的病人,那就是禅!”医生似懂非懂。后来再去,每次南隐禅师总是对他说道:“一位医生不该把时间消磨在寺院里,快回家照顾你的病患去。”
    医生非常不解:这种开示,怎能祛除怕死的心呢?因此,当他第四次参访时,就抱怨道:“有位云水僧曾告诉过我,人一旦学了禅就不怕死。每次我到这里,你总是要我照顾我的患者。这一点我很明白;但假如这就是所谓的禅,我以后就不必再来向你请教了。”
    南隐禅师微笑着说道:“你对你太严格了。给你一个公案试试就要医生参‘赵州无’的话头。”
    医生苦参这“无”字公案前后年多,终于自觉心地澄明,“无”已成了真理。医生善待他的病人而不知其为善待,已经脱离了生死挂虑。
    当医生叩见南隐禅师禀报自己的修行时,禅师只对他微笑着说了一句话:“从忘我到无我,那就是禅心的显现了。”

    【智慧】:忘我是全神贯注的投入,无我是诸法皆空的智慧。
 楼主| 发表于 2010-3-15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大智大慧—047
                                                                        一 指 禅

      有一天,时近黄昏,天上下着毛毛细雨,一位名叫实际的比丘尼来到金华俱胝禅师的道场里。她不经通报,也不脱下斗笠,径自进入禅堂,持着锡杖,绕俱胝禅师禅座三匝,道:“你说得有道理,我就脱下斗笠。”
      她一连问了三次,俱胝禅师一时不知所以,连一句话也答不出。
      实际比丘尼很生气,拂袖欲去,俱胝禅师只觉惭愧,就礼貌地说道:“天色已暗,且留一宿吧。”
      实际比丘尼停下脚步道:“你说得有理,我就留下来。”
      俱胝禅师仍不知该如何回答才是说得有理。
      后来,天龙禅师来到寺中,俱胝禅师就以实际比丘尼问话的经过来请示天龙禅师。天龙禅师竖起了一根指头开示他,俱胝当下大悟。
      从此以后,凡是遇到有人请示佛法禅道,俱胝禅师便竖起一根指头,学者大都能因此有所契悟。一时间,“俱胝一指”,相当有名。
      有个沙弥爱学老师的样子,只要俱胝禅师不在,凡有求道者,也不管人家问的是什么,他一律竖起一根指头。有一天,俱胝禅师将沙弥叫道法堂,问道:“你也懂得佛法?”
      沙弥道:“懂得!”
      俱胝禅师道:“如何是佛?”
      沙弥很自然的又竖起一根指头,俱胝禅师便拿起剪刀将沙弥的手指剪断。沙弥痛得大声怪叫,俱胝禅师喝道:“你再说明一下,如何是佛?”
      沙弥自然地想再举起一指,猛然不见指头,当下大悟。

      【智慧】:如果你想独占真理,真理就要嘲笑你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3-15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大智大慧—048



布施金箔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有一个乞丐来找荣西禅师,哭诉道:“禅师,我的妻儿已经多日未尽粒米。我尽可能地想给他们温饱,始终不能办到。连日来的霜雪使我旧病复发,现在我实在是精疲力竭了,如果再这样下去,妻小们都会饿死。禅师,请您帮帮我们吧!”
    荣西禅师听后颇为同情,但是身边既无钱财,又无食物。如何帮他们呢?不得已只好拿出准备装饰佛像的金箔说道:“把这些金箔拿去换钱应急吧。”
    听到这话,座下的许多弟子都很惊讶,纷纷不满地抗议道:“老师,那些金箔是替佛装金的,您怎么能轻易地送给别人?”
    荣西禅师非常平和地对弟子说:“也许你们无法理解,可是我实在是为尊敬佛陀才这样做的。”
    弟子们一时无法领会老师的深意,愤愤地说道:“老师,您说是为了尊敬佛陀才这么做的,那么我们将佛陀圣像变卖以后用来布施,这种不重信仰的行为也是尊敬佛陀吗?”
    荣西禅师不再辩解,只是说:“我重视信仰,我尊敬佛陀,即使下地狱,我也要为佛陀这么做。”
    弟子们仍然不服,还是嘀咕个没完。荣西禅师于是大声斥责道:“佛陀修道,割肉喂鹰,舍身饲虎在所不惜。佛陀是怎么对待众生的?你们真的认识佛陀吗?”

    【智慧】:信仰并不是表面文章,而是内心的虔诚。
 楼主| 发表于 2010-3-15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智大慧—049



真正的佛法



    有心禅师穗高望重,博学多闻,担任寂相寺住持,来此向他问道的人非常多。禅师有一位师弟名叫有得,根基迟钝,一目失明,平常都帮师兄做一些幕后工作,从未对客说法。
    一天,有一禅僧来寺参访,希望能当面请求开示。有心禅师刚好出门,有得师弟只好硬着头皮以“无言对答”的方式来接见这位禅僧。
    两人对面而坐,都不发一言,只是用手指比划,不久之后,禅僧非常欣喜地向有得礼拜告辞。禅僧路上遇到有心禅师,连夸有得实在是个了不起的禅师,并滔滔地述说着他向有得请益的经过:“首先,我竖一指,表示大觉世尊,人无无二;他就竖起两指,表示佛、法二者,一体两面,是二而一。之后,我竖三指,表示佛、法、僧三宝,和合而住,缺一不可;他就在我面前捏起拳头,表示三者皆由一悟而得。至此,我已技穷,只得向他礼拜而出。”
    有心禅师一回来,有得就非常气愤地向他报告道:“刚才有一个禅僧非常无礼,他一进门向我瞧了一眼,接着就竖起一指,讽刺我只有一只眼睛!我因他是来参访的禅僧,对他客气,所以我就竖起两指,表示他有两只眼睛,非常幸运。谁知道这个人非常无礼,竟然举起三个指头,暗示他和我两个人只有三只眼睛,你说气不气人?
    因此我举起拳头,正要好好揍他一顿,他却急忙磕个头跑掉了。”
    有心禅师听后,说道:“一切皆法,一切皆禅!有得,你会吗?”
    有得茫然无对。

    【智慧】:一切令人倾倒的真理都是朴素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3-15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智大慧—050



听 不 懂



    王居士是个非常虔诚的信士,只要有空就往禅寺跑,或者帮园头师种菜浇水,或者帮典座师劈柴煮饭,总是忙个不停。若果碰到无名禅师对信徒说法,他便会聚精会神地用心听讲。
    有一次,王居士在禅堂外望着学僧眼观鼻鼻观心的坐禅姿态,不禁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这叹息刚好从一旁经过的无名禅师听到。禅师问道:“你为什么叹气呢?”
    王居士又深深叹了一口气。
    无名禅师不解,问道:“平常你虔诚为寺里帮忙,听佛法也非常用心,可以说身、口、意都在法海里泛游,为什么要叹气呢?”
    王居士答道:“不满禅师,我的烦恼是因为我听不懂佛法。禅师您对学僧们开示的佛法,如‘佛祖西来意?’、‘狗子有佛性否?’、‘即心即佛’、‘如何是宗门中事?’、‘如何是佛?’‘如何是本来面目?’、‘道在何处?’等等,我都听不懂,就好像雾里看花,不知所云。禅师,为什么我这么用心听讲,还是听不懂呢?”
    无名禅师道:“以前德山禅师见学僧入门便棒,临济禅师见学僧入门便喝,雪峰禅师见学僧入门便道是什么,睦州禅师见学僧入门便道现成公案放汝三十棒。历代祖师大德有的尽其一生参究一个公案尚不能开悟,可见学禅必须要用心去参,而不是只听就可以的。”
    王居士仍不解地问道:“如何去参呢?”
    无名禅师道:“就先参这个‘听不懂!’”


    【智慧】:不管懂还是不懂,都应该是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楼主| 发表于 2010-3-15 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智大慧—051



见与不见



    荷泽神会禅师初参六祖慧能大师时,慧能大师问道:“你从远处来,路途遥远,太辛苦了。自性禅心带来了吗?可见本体的法性是什么?”
    神会禅师道:“报告老师:‘我’有来去,‘自性’没有来去,本体法性,普遍法界,怎可言见,抑或不见?”
    慧能大师道:“好敏利得词句。”接着柱杖就打了下来。神会并不退缩,反问道:“老师坐禅时,是见或不见?”
    慧能大师并没有马上回答神会的话,先用柱杖打了他三下,说道:“我打你,是痛或不痛?”
    神会回答道:“感觉痛,又不痛。”
    慧能大师顺着他的口气说道:“我坐禅是见,也不见。”
    神会不放松,追问道:“为什么是见,又不见呢?”
    慧能大师开示道:“我见,是因为常见自己的过错;我不见,是因为我不见他人的是非善恶,所以是见,又是不见。至于你如果是不痛的话,那么你便像木石一样的没有知觉;如果是痛的话,那么你便像俗人一样会有怨愤之心。我要告诉你,见与不见都是两边的执著,痛和不痛都是生灭的现象。你连自性都摸不清楚,居然还说无来无去?”
    神会听后,大为惭愧,立即向慧能大师行礼。
    后来,慧能大师要圆寂时,每个弟子都放声大哭,唯独神会默默不语,也不哭泣。慧能大师说:“为什么你们要哭呢?我很清楚自己要到什么地方去,如果我对自己一无所知,如何能预先告诉你们?只有神会一人超越了善恶的观念,达到了毁誉不动,哀乐不生的境界。你们大家要切记,法性是不会生灭去来的。”

    【智慧】:眼睛常常会欺骗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0-3-15 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智大慧—052



水车原理



    无相禅师行脚时,因口渴而四处寻找水源,看到不远处有一个青年在池塘里打水车,无相禅师就向青年要了一杯水喝。青年以一种羡慕的口吻说道:“禅师,如果有一天我看破红尘,我一定会跟您一样出家学道。不过我出家后,不想跟您一样到处行脚居无定所,我会找一个隐居的地方,好好参禅打坐,而不再抛头露面。”
    无相禅师含笑问道:“哦!那你什么时候会看破红尘呢?”
    青年答道:“我们这一带就数我最了解水车的性质了,全村的人都以此为主要水源。若找到一个能接替我照顾水车的人,没有责任的牵绊,我就可以出家寻找自己的出路了。”
    无相禅师道:“你最了解水车,如果水车全部浸在水里,或完全离开水面会怎么样呢?”
    青年说道:“水车是靠下半部分置于水中,上半部逆流而转的原理来工作的,如果把水车全部漫在水里,不但无法转动,甚至会被急流冲走;同样的,完全离开水面也不能车上水来。”
    无相禅师道:“水车与水流的关系可说明个人与世间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完全入世,纵身江湖,难免不会被五欲红尘的潮流冲走,假如纯然出世,自命清高,不与世间来往,则人生必是漂浮无根。同样,一个修道的人,要出入得宜,既不抽身旁观,也不投身粉碎。”

    【智慧】:出家人看破红尘还是不够,更要发广度众生的宏愿才好。出世与入世两者并立,这才是为人处世和出家学道的正确态度。
 楼主| 发表于 2010-3-15 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智大慧—053



不辱国体



    佛印了元禅师任金山江天寺住持时朝鲜的义天法师渡海来朝我国,问法受道,到处迎饯,享受的是王公大臣一般的待遇。一天义天法师前来参访了元禅师,了元禅师待他如一般云水僧,自己坐在禅座上,要义天展具行礼才肯接待开示。随侍义天的官员杨杰,看到了元禅师如此怠慢贵宾,急忙说道:“禅师,义天法师是朝鲜的佛教领袖,是我们的国宾,不要把他看作一般云水僧。”
    了元禅师不以为然,回答道:“义天是朝鲜的僧统,是我们的国宾,但不可废佛门之礼。他既穿僧服而来,就是僧众,当然要依禅门挂单规矩,怎可以改变呢?”
    杨杰仍然劝解道:“禅师,他不是大宋僧伽,不必要以中国禅门之礼待他!”
    了元禅师坚持道:“禅门没有内外,义天既来我国参访云游,我们应以中华之礼接待,尤其更应以佛门戒腊为序。你一再要我苟且随俗,诸方将笑我失去人天眼目。如此一来,将如何表现华夏之尊与圣教之师法呢?”
    义天僧统对了元禅师的道风不以为忤,行大礼参禅,以示敬法。
    因此,了元禅师的声名更加震动朝野。
       60多岁时,了元禅师游方至京城,蒙哲宗皇帝召见。哲宗钦佩其不辱国体的行谊,贈赐“佛印”封号。

    【智慧】:幽默风趣与刚正不阿、严肃无比可以在一个人身上共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5 03:33 , Processed in 0.267470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