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深深海底行

圆瑛法师楞严经讲议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3-7 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癸六  食类
  受气之鬼气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食类。
  受气之鬼者:昔因慢习,遇气成形,名为饿鬼。今则所附之气已销,所受之报亦尽,形谢苦终,生于世间。因有贪慢,为饿余习,多为食类。食类者:世人不知,凡属有命,尽是贪生,以猪、羊、鸡、鸭、鱼、鳖之类,视为可食。由是傲慢,尊己陵他,恣意食啖,今亦以身肉,供人之食。斯则以报酬报,无怪其然也。
  癸七  服类
  绵幽之鬼,幽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服类。
  绵幽之鬼者:缠绵幽暗,昔因枉习,遇幽为形,名为魇鬼。今则所附之幽已销,所受之报亦尽,形谢苦终,生于世间。因有贪枉,为魇余习,多为服类。《指掌疏》引《异物志》云:山鸮体有文色,土俗因形名之曰服,亦名只狐,昼伏夜出,亦名祸鸟,鸣则有祸。盖昼伏夜出,即贪枉余习;鸣则有祸,即魇鬼余习。又服类其义有二:一、为蚕虫貂鼠等类,供人衣服。二、为驴马骆驼等类,供人乘服。由其贪枉为罪,遇幽为魇之余习;今为服类,酬偿先债也。
  癸八  应类
  和精之鬼,和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应类。
  和精之鬼者:昔因见习,遇精为形,名魍魉鬼。今者,所和之精既销,所受之报亦尽。和销准前后,应是精销。形谢苦终,生于世间。因有贪明魍魉余习,多为应类,如春燕秋鸿等,知时知节,即贪明余习,忽南忽北,即魍魉余习。
  癸九  休类
  明灵之鬼,明灭报尽,生于世间,多为休征,一切诸类。
  明灵之鬼者:藉明显灵之鬼,明即神咒,昔因诈习,遇明为形,名役使鬼。今则所附之明力已灭,所受之果报亦尽,形谢苦终,生于世间,多为休征,一切诸类。休征者:吉兆之前验也。因有诈习,贪成役使余习,如嘉凤祥麟等。兆休明,征圣治,即贪成余习。诸类者:如灵禽文兽等,识语言,随呼唤,即役使余习。
  癸十  循类
  依人之鬼,人亡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循类。
  依人之鬼者:昔因讼习,贪党为罪,遇人为形,名传送鬼。环师谓:附巫祝而传吉凶是也。今则所依之人既亡,所受之报亦尽,形谢苦终,生于世间。因有贪党传送余习,多为循类。循者顺也,为人畜养,循顺于人,如犬鸽之类。良以因中结党,泄露人之隐恶,次则为鬼,附巫传送,是其余习。今则为犬为鸽,党恶受教,传递消息,亦余习之使然也。 问:如来总标,畜生原为酬债,窃观此中,多有萧散之物,如麟凤鸿燕等类,毕竟酬何债耶?答:或被网罗售卖,或被笼系玩好,或因捕而致命,或因闭而丧生,则何往而非酬债耶?二详列十类竟。
  
 楼主| 发表于 2010-3-7 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壬三  推本显妄
  阿难!是等皆以业火干枯,酬其宿债,旁为畜生。此等亦皆自虚妄业之所招引,若悟菩提,则此妄缘,本无所有。
  阿难!是等:是十类畜生等,皆以地狱、鬼趣,业报苦火烧尽,二趣妄情,今得干枯,生于世间,偿其宿债,披毛戴角,旁为畜生,亦为旁生,然旁生类宽,畜生类狭;以畜者养也,明其无力自活,待人畜养,不该有力自养者,故狭也。此等十类畜生,亦皆是虚妄惑业之所招引,自作自受也。若悟得菩提真心,本来无一物,而此业报,犹如空华,故谓妄缘,本无所有。清净心中,无能无所,譬若晴明空,如果眼中有翳,自觉空里华红,空本无华,病眼妄见,则见空华时,华本不曾生,翳病若除,则见华灭,生既无生,灭何所灭,即此不生不灭,是自性菩提。菩提人人本有,祗因妄缘障之也。菩提如何悟得,只要能缘之心不起,所缘之境自无,所谓狂心若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三推本显妄竟。
  壬四  重答前问
  如汝所言:宝莲香等,及琉璃王,善星比丘,如是恶业,本自发明,非从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与。自妄所招,还自来受。菩提心中,皆为浮虚,妄想凝结。
  此牒前问,如汝阿难所言,即问宝莲香等三人堕狱。如是恶业者:前阿难偏问地狱,今如来总答三途,明其同一罪罚之苦趣故也。 《正脉疏》云:本自发明者:良以众生自心,如来藏中,无所不具,倘自循何等之业,即自发明何者之报。譬如米中,诸味皆具,成糖、成醋、成酒,随其造时,即自发明,不从外得。非从下乃至还自来受,正明不从外得也。此意,学人还须著眼,不同世间所说,自惹官刑之意。盖世间虽知祸是自招,而犹执官刑乃是外境。今表三途,皆是自心,变化妄境,全如梦中,并无外物;故云菩提心中,虚妄凝结。
  《指掌疏》云:自妄所招,还自来受,显是我自致。菩提心中,浮想凝结,显本无实体。据前阿难有总别二问;初总问七趣云:此道为复本来自有,为是众生妄习生起?此云自妄所招,还自来受,是答以妄习生起。菩提心中,浮想凝结,是答以非本来有。次别问地狱云:此诸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彼彼发业,各各私受?此云:自妄所招,还自来受,是答以自然,彼彼发业,各各私受。皆为浮虚,妄想凝结,是答以纵有定处,亦属浮想凝结。良以前云:众同分中,兼有元地,似有一定之处。故今并遣言,众生初以一念妄动,业识潜兴,名为浮想。次以见分俄兴,结为现境,是曰凝结。为七趣所共依;呼为同分,若众生之自招,乃称别业。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销殒;况诸地狱鬼畜等,又在虚空中耶?是菩提心中,都无所有,果其彻证,无劳更疑。若乃未悟先空,只恐误人自误。古德云: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仍须还宿债,可弗慎欤!三畜生趣竟。
楞严经讲义第二十卷终
 楼主| 发表于 2010-3-7 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义
第二十一卷
福州鼓山涌泉禅寺圆瑛弘悟述
受法弟子明旸日新敬校
  辛四  诸人趣  分三    壬初  蹑前警起    二  详列十类    三  结叹可怜  壬初分二    癸初  负债反复征偿    二  负命杀食不已    今初
  复次,阿难!从是畜生,酬偿先债,若彼酬者,分越所酬,此等众生,还复为人,反征其剩。
  《宝镜疏》云:人者忍也,谓于世间,违顺情境,能安忍故。若论人趣,亦有多种,约而言之,有三差别:一是五戒,及中品为因,直克其果。二是从胜类中来,如圣贤示现,天仙谪降之类。三是恶道中来,如地狱、鬼畜及阿修罗。今且单约从畜复形者,以详明之。 《正脉》云:以人趣为修进通途,诸趣皆愿为之,求转身之速也。故诸佛但于人中成佛,裴公序《圆觉》云:整心虑,趣菩提,唯人道为能耳!且胜劣无量差别,富贵慈善者似天,聪明者似仙,刚暴者似修罗,愚痴者似畜,贫贱者似鬼,囚系者似狱。夫相似既多,则知来处必多。今亦顺序而谈,故偏取从畜来者。  夫此文颇似畜生趣余文,再四研求,前趣之文已结,当是蹑前警起之文,故以复次阿难起之。观文中征剩索命二意,乃诸畜所以润生为人也。言警起者,是我佛欲人警悟,于诸畜生,不可鞭策,过用其力,嗔怒枉杀其身也。负债应分两种:一负物债,反复征偿。二负命债,杀食不已。从是畜生,酬偿先债者:此负物债也;酬偿先世物债,债毕即停,两不相干矣。  若彼酬者,分越所酬:越超过也,超过所应偿之分。此等众生,还复为人,反征其剩者:即乘此因缘,反复为人,索还其前生余剩之债矣。  《正脉》问:酬满寿终,或转别生,则无可越。若酬满,而彼不死不转,则凡心何以知其当止乎?答:喂养不到,非礼苦役,鞭策过度,则必越分,于此切宜存心,至于死转,必有冥冥主宰,不足虑也。
  如彼有力,兼有福德,则于人中,不舍人身,酬还彼力,若无福者,还为畜生,偿彼余直。
  此偿物债,而分胜劣。胜者:人中偿还;劣者:为畜偿还。如彼有力,兼有福德者:彼指被征之人;有力指有善业之力,兼有福而仁,有德而贤,不必舍命,则于人趣之中,不舍人身,酬还彼索债者,前世过用之力也。如被盗贼劫夺,亲友负欠等皆是。此约胜者说。若无福者下:此约劣者说。若无善业之力,及无福德者,则难保人身,还为畜生,或被驱役,或被售卖,偿彼前世余剩之债,故曰余值。 《指掌疏》云:则现前过用得意,即当来反偿之不得意,普愿举世仁人君子,当其得意时,须防有不得意时耳。初负债反复征偿竟。
  癸二  负命杀食不已
  阿难当知:若用钱物,或役其力,偿足自停。
  此重明剩债易偿,言反征可停。阿难当知者:借阿难以警世人也。若用钱物者:言被征之人,若有善业之力,不舍人身,而反征者,不过用其钱物而已。若无福者,则为畜生,而反征之人,或应役其身力,故曰或役其力。是皆可以偿足,自然停止,但不至分越所酬而已。
  如其中间,杀彼身命,或食其肉,如是乃至,经微尘劫,相食相诛,犹如转轮,互为高下,无有休息。
  此正明负命难解。设或为其中间,杀彼身命,食其血肉,如是生生世世,经微尘劫数,怨习难忘。以肉还肉,故互来相食;以命还命,故互来相诛。递相报复,无有已时;犹旋转车轮一般,互为人畜,循环高下,无有休息。
  除奢摩他,及佛出世,不可停寝。
  此唯许佛法能止。奢摩他,为自性本定,法也;佛出世,为照世明灯,佛也;除此佛法之外,不可停寝。奢摩他开解照了,此自性天然本定,返妄契真,能止生死业苦,明自力得解也。遇佛出世,为众生说法,能解历劫冤愆,明他力得解也。佛意警诫,不宜恣意杀生食肉也。初蹑前警起竟。
  壬二  详列十类  分十    癸初  顽类    二  异类    三  庸类    四  狠类    五  微类    六  柔类    七  劳类    八  文类    九  明类    十  达类    今初
  汝今应知:彼枭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顽类。
  汝今应知者:此警告阿难,以及世人,应当以智而知,今畜报既尽,幸得为人,须及早省悟,不可仍依余习,旋得旋失;直贯诸科,寄居于此。彼枭伦者:昔因惑习,为怪为枭者,今虽酬债已足,恢复本形;可见原从人道,堕落三途,现三途罪毕,生于人道之中;犹带余习,参杂混合于顽类。顽谓恶而且愚,不可化为一毫之善者也。参合顽类者:非彼一类,皆枭所化也。余准此可知。
  癸二  异类
  彼咎征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异类。
  汝今应知,彼咎征者:昔因淫习,为风魃为咎征者。今虽酬债已足,恢复本形;可见原从人道,堕落三途,现三途罪毕,生于人道之中;犹带余习,参杂混合于异类。异类者,谓妖异之类,如身具二形,六根反常者是也。
  癸三  庸类
  彼狐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于庸类。
  汝今应知,彼狐伦者:昔因诳习,为魅为狐者。今虽酬债已足,恢复本形;可见原从人道,堕落三途,现三途罪毕,生于人道之中;犹带余习,参杂混合于庸类。庸类者:无超拔之气,媚世求荣,甘为庸鄙之类。
  癸四  狠类
  彼毒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狠类。
  汝今应知,彼毒伦者:昔因嗔习,为蛊鬼为毒物者,今虽酬债已足,复形人道;犹带余习,参杂混合于狠类。狠类者,刚暴自用,毫无仁慈之行也。
  癸五  微类
  彼蛔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微类。
  汝今应知,彼蛔伦者:昔因冤习,为疠为蛔者。今虽酬债已足,复形人道;犹带余习,参合微类。微类者:卑微下贱,倡优婢仆,虽亲附人,人不介意是也。
  癸六  柔类
  彼食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柔类。
  汝今应知,彼食伦者:昔因慢习,为饿鬼为食类者。今虽酬债已足,复形人道;犹带余习,参合柔类。柔类者:柔弱懦性,被世欺凌,不能卓立之类也。
  癸七  劳类
  彼服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劳类。
  汝今应知,彼服伦者:昔因枉习,为魇为服者。今虽酬债已足,复形人道;犹带余习,参合劳类。劳类者:劳苦不息,碌碌营生者是也。
  癸八  文类
  彼应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于文类。
  汝今应知,彼应伦者:昔因见习,为魍魉为应类者。今虽酬债已足,复形人道;犹带余习,参于文类。文类者:合辙云:小有才能,通文合礼,与人应接,不失其序,非经天纬地之大文也。
  癸九  明类
  彼休征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明类。
  汝今应知,彼休征者:昔因诈习,为役使鬼,为休征者。今虽酬债已足,复形人道;犹带余习,参合明类。明类者:乃世智辩聪,堪为世用,非仰观俯察之大明也。
  癸十  达类
  彼诸循伦,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于达类。
  汝今应知,彼诸循伦者:昔因讼习,为传送鬼,为循类者。今虽酬债已足,复形人道,犹带余习,参于达类。达类者:《灌顶》云:谙练世故,了达人情,非博古穷今之大达也。二详列十类竟。
  壬三  结叹可怜
  阿难!是等皆以宿债酬毕,复形人道,皆无始来,业计颠倒,相生相杀,不遇如来,不闻正法,于尘劳中,法尔轮转,此辈名为,可怜愍者。
  此警示,既得为人,当念人身,难得而易失,切宜珍重爱惜!是等皆以宿债酬毕,复形人道者:是等,指上十类人伦,皆以宿生之债,酬偿已毕,恢复人道本形。皆无始来,业计颠倒,相生相杀者:此指多生,皆从无始以来,恶业妄计,种种颠倒,不忘债与命也。为征债而相生,如人死为羊,羊死为人也。为索命而相杀,如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也。
  不遇如来出世,不闻诸佛正法,悔过自新,无缘解脱。于尘劳之中,法尔轮转者:然尘属惑,有惑必有业,有业必有苦,如恶叉聚,自然不离,故云法尔轮转。此辈名为可怜悯者:此辈幸得为人,凶多吉少,苦多乐少,若乃一念不慎,转眼便成堕落;仙天无路可升,佛道从兹永隔,故名为可怜悯者。四诸人趣竟。
  辛五  诸仙趣  分三    壬初  结前标后    二  正列诸仙    三  判同轮回    今初
  阿难!复有从人,不依正觉,修三摩地,别修妄念,存想固形,游于山林,人不及处,有十种仙。
  梵语茂泥,此翻为仙,仙者迁也。故佛告阿难:复有从于人趣,非上之十类人伦,初得人身,犹带十习余习。《正脉》云:惟此仙趣以上,方与十习无干矣!欲求仙道,厌惧无常,想身常住,迁入山林。不依正觉,修三摩地者:不依本觉真心,发起始觉正智,而修楞严大定,以证究竟坚固之理;而反别修,虚妄之念,拨弄精魂,存想固形,以求长生不死。殊不知欲求长生则可,欲求不死,实是空言,纵使寿千万岁,亦不过后死而已。
  《宝镜疏》云:但凡存想,便是妄认缘影;但曰固形,便是妄认色身;即佛所谓,错乱修习者此也。不依正觉,修三摩地者:此不依真本也。别修妄念,存想固形者:此别修妄本也。《正脉》云:山林人不及处者,即名山洞府,神仙隐迹之处。经中谓:七金山中有一山,乃神仙所居。道家所谓:昆仑倒景,以此山非须弥山也。夫人既不及,彼独能游,则神仙具五通矣。有十种仙者:但以其所修别之。初结前标后竟。
  壬二  正列诸仙  分十    癸初  地行仙    二  飞行仙    三  游行仙    四  空行仙    五  天行仙    六  通行仙    七  道行仙    八  照行仙    九  精行仙    十  绝行仙    今初
 楼主| 发表于 2010-3-7 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阿难!彼诸众生,坚固服饵,而不休息,食道圆成,名地行仙。
  彼诸众生者:指别修妄本也。总冠十科,步居于此。前五科行字,作平声读之,约步履行走而言。后五科行字,作去声读之,约功行浅深而论。坚固服饵者:谓存想坚固形骸,由于服食药饵,以诸药物,炮炼修治,为丸作饼;服食不休,而得功效,谓食道圆成。不惟百体康壮,寿年延永,必至身轻行疾,名地行仙,不能升空。故此与下四科,为以步履轻重,远近高下,而分胜劣耳。
  癸二  飞行仙
  坚固草木,而不休息,药道圆成,名飞行仙。
  坚固草木者:谓存想坚固形骸,由于服食草木。此与上科药饵,不过生熟之分,惟不餐烟火食,但服紫芝黄精、松枝柏叶;服食不休,而得功效,谓药道圆成。行步如飞,升高越壑,身轻胜前,故名飞行仙。
  癸三  游行仙
  坚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圆成,名游行仙。
  坚固金石者:谓存想坚固形骸,由于烹煎铅汞,炼养丹沙,而不休息。故能化形易骨,点石成金,各获其效,谓化道圆成。为超脱而游世外,因利济而游寰中,故名游行仙。
  癸四  空行仙
  坚固动止,而不休息,气精圆成,名空行仙。
  坚固动止者:谓存想坚固形骸,由于动止;动以运气调身,止以养精安神;动止以时,起居必慎。由是运养不息,初则练精还气,继则练气还神,终则练神还虚,故得气精两化,形神俱妙,谓气精圆成。乘云御龙,游于虚空,故名空行仙。
  癸五  天行仙
  坚固津液,而不休息,润德圆成,名天行仙。
  坚固津液者:谓存想坚固形骸,由于津液;上出为津,下咽为液;即所谓鼓天池,咽玉液,能令水升火降,久而不息,水火既济,而结内丹;内外融通,与物无累,谓润德圆成。乘正御气,游乎天上,故名天行仙。 《指掌》云:此上五仙,前二似属彼之小乘,以只知存想圆形,全无利济之心,但以有烟火无烟火;分之为二。后三似属彼之大乘,以兼有利济之心,但游行未能忘身,不能远达高举。而空行,则形神俱妙,虽能高举远达,而犹有分齐。至于天行,则与天地合其德,与六气合其用,利万物而不宰,处寰中而无迹矣。
  癸六  通行仙
  坚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圆成,名通行仙。
  坚固精色者:谓坚固其心,以求精色。采日月之精华,食云霞之彩色,久行不息,粹气潜通,粹即日月云霞之精粹,谓吸粹圆成。形与气化,神与物通,穿金石,蹈水火,任运无碍,而与造化交通,故名通行仙。 汉武内传,东方朔遇黄眉翁曰:吾却食服精气,三千年一转,反骨洗髓,三千年一转,剥皮伐毛;吾生已三洗髓,三伐毛矣!所以视天地若蜉蝣,等古今犹旦暮也。
  癸七  道行仙
  坚固咒禁,而不休息,术法圆成,名道行仙。
  坚固咒禁者:谓坚固其心,以持咒禁。持咒,则延年益寿,护国佑民;禁戒,则止嗜戒欲,降妖袪魔;久行不息,而得功效,谓术法圆成。咒是咒术,法是禁法,咒枣书符,以愈疾病,禁毒驱魔,以利群生。将此道以养身,推此道以济世,故名道行仙。
  癸八  照行仙
  坚固思念,而不休息,思忆圆成,名照行仙。
  坚固思念者:谓坚固其心,沉思静念,存想顶门而出神,系心脐轮而练气;即系心脐轮下,透尾闾关,上升夹脊双关,以至直透泥洹宫,冲顶出神;久行不息,而得功效,谓思忆圆成。神出入而自在,气上下以交通,形神照应,故名照行仙。
  癸九  精行仙
  坚固交遘,而不休息,感应圆成,名精行仙。
  坚固交遘者:谓坚固其心,以成交遘。易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男女遘精,万物化生。《灌顶》云:此以肾水为坎男,心火为离女,取坎填离,降火提水,令其交遘,以成仙胎;久行不息,而得功效,谓感应圆成。感应者,即交遘义,此以坎离,遘精成行,故名精行仙。 《正脉》云:至于用女子为鼎器,而采助淫秽;内教固辟为魔论,而仙道亦鄙为下品。此为投人之欲,狂迷者多惑之,正人君子,绝口远之可也。
  癸十  绝行仙
  坚固变化,而不休息,觉悟圆成,名绝行仙。
  坚固变化者:谓坚固其心,以穷变化,推求其术,深研化理,久行不息,而得功效。心存化理,久则觉悟,而与造化相通,谓觉悟圆成。移山倒海,翻易四时,故名绝行仙。二正列诸仙竟。
  壬三  判同轮回
  阿难!是等皆于人中练心,不修正觉,别得生理,寿千万岁,休止深山,或大海岛,绝于人境,斯亦轮回,妄想流转。不修三昧,报尽还来,散入诸趣。
  此结示妄想,极劝真修。是等,指上十类仙人,皆于人中,怖惧生死无常 ,以求长生不死。《正脉》云:岂觉言长仅以胜短,说生终以待灭,讵识无生之至理,本常之妙体哉! 练心者:即别修妄念,不修正觉真心也。别得生理者:即存想固形,别得延生,妄理相应,故能寿千万岁;但是后死,非真不死,如松柏后凋,非真不凋耳。休心依止,深山海岛,绝于人烟之境:即所谓蓬莱弱水,惟飞仙可度。七金山之外,其水甚弱,舟楫不能至,而羽毛皆沈,为神仙所居之处;并非不死之国,斯亦是轮回。以所依既未超乎三界,而能依岂能脱于生死?夫法身真常,形骸虚幻,怖速死而求长生,即属妄想,依妄想而堕生灭,正是流转。
  不修三昧者:乃极劝真修;言欲免轮回,须断妄想,欲断妄想,须凭三昧。三昧者:即首楞严大定也。因中,依不生不灭,为本修因,然后圆成,果地修证;若因中,依生灭为因,欲求不生不灭,无有是处。设若不亟早修习楞严三昧,仙报一尽,依旧还要改头换面,而来散入于诸趣之中,可不痛哉!
  《正脉》问:修仙者,妄谓释教修性不修命,万劫阴灵难入圣,惑此言者甚多,请此附辩,以觉深迷。答:彼所说性命,二俱非真,盖指身中,神魂为性,身中气结,命根为命。故说单修性者,但得阴魂鬼仙,无长生身形;兼修命者,方得轻妙长生之身,而夸形神俱妙。安知佛所说性,是人人本有,真如性海,乃无量天地,无量万物之本体。证此性者,岂但能现无量妙身,兼能现无量天地万物。其所现者,岂惟但能令住百千万岁、虽尘沙浩劫,亦可令住。且欲收即收,一尘不立,欲现即现,万法全彰,得大自在,得大受用,方谓真如佛性。斯言信不及者,请细阅前文显性处,自然悟彼无知而妄谤矣。
  昔吕严,三次晋京,求名不遂,乃郁郁而返。韩钟离欲度吕洞宾即吕严,在于中途,旅馆候之。时吕严至,长吁短叹!韩曰:相公何为如是,莫非功名不遂乎?夫功名犹如梦境,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何为怏怏于怀?吕严闻之不语。韩又出枕子一个,语曰:子今路上辛苦,少憩一卧可也。吕严受之即睡,梦至一家投胎,既生,聪明俊秀,母爱如掌上之珠,少读书,有过人之才,年既长成,所试皆捷,出仕为官,运途顺利,连升吏部尚书,为人忠直,竟遭奸臣奏害,令杀其身。一生所处皆顺境,忽罹杀身之祸,绑至刑场,利刀一砍,头落惊醒,出一身大汗。韩语之曰:功名富贵事如何?莫若及早从吾修道。吕严一想,人世总是无常,遂从之,别修异道,易名洞宾。炼一双雌雄剑,斩妖袪魔,志在利生。一日路经黄龙山下,见有紫云盖顶,知有高人,于是入山参访。适黄龙禅师,上堂说法,洞宾旁听。说毕,黄龙禅师云:今日有人盗法。洞宾即出众云:囊有长生不死药,何用盗法?黄龙禅师斥云:汝这个守尸鬼。洞宾即飞出宝剑,要斩黄龙禅师之首。剑至项,鸣一声即坠地,插在地中,并不飞回。洞宾用尽心力,亦不飞回,黄首如故。于是相信道高,方向忏悔,请求开示,礼拜为师,有偈为证:蹙碎浮囊弃却琴,从今不弄汞中金,自从一见黄龙后,方悔从前错用心。是可见仙道不如佛道也。五诸仙趣竟。
  辛六  诸天趣  分二    壬初  正列诸天    二  通前总结    壬初分三    癸初  六欲    二  四禅    三  四空  癸初分三    子初  标示生因    二  欲分轻重    三  判属欲界    今初
  阿难!诸世间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诸妻妾恩爱。
  此标示生天之因。诸世间人,有欲离苦得乐,不求常住,不生不灭,圆湛之心,但依有为事相,而求有漏果报。是依妄本,而不依真本而修,为三界总因也。未能舍诸妻妾恩爱者:别为六欲天之因,以欲界未离三欲,皆有淫欲,饮食睡眠,今称欲界。以淫为诸贪之首,故未能舍诸妻妾,深恩重爱,以修出世,戒定之业,而证无漏之果也。 梵语提婆,此翻为天。灌顶引论云:天者,清净光洁,最胜最尊;或谓天者,天然自在,首出庶物。以上品十善,及世间禅定为因。  《正脉》云:天趣与仙趣不同,世人仙天不分,而学仙者,滥附于天,且谓诸天,皆彼祖仙。今略辩之:仙以人身,而恋长生,最怕舍身受身;诸天皆舍前身,而受天身。岂其类哉?又仙处海山,如蓬莱昆仑,皆非天上。四王忉利,曾无卜居,况上界乎?是知天趣,最为界内尊胜之流,迥非仙与鬼神之类也。
  子二  欲分轻重  分六    丑初  四王天    二  忉利天    三  夜摩天    四  兜率天    五  化乐天    六  他化天    今初
  于邪淫中,心不流逸,澄莹生明,命终之后,邻于日月。如是一类,名四王天。
  己色为正淫,他色为邪淫。此人遵守五戒,于邪淫中,不唯身无有犯,即心中亦无一念思想;是正淫虽有,邪淫已无,故不奔流纵逸,而得爱水,澄净莹洁,心地光明也。今独约淫欲一事,以是生死根本,故约之而分胜劣耳。此人命终之后,舍人身而受天身,生须弥山腰,邻于日月宫。如是一类,名四天王天,为帝释外臣:东持国天王,居黄金埵;南增长天王,居琉璃埵;西广目天王,居白银埵;北多闻天王,居水晶埵。此四天离人间地,四万二千由旬,身长拘卢舍四分之一,当此间周尺,七十五丈,寿五百岁。以人间五十年,为一昼夜,合计九百万年也。
  丑二  忉利天
  于己妻房,淫爱微薄,于净居时,不得全味,命终之后,超日月明,居人间顶,如是一类,名忉利天。
  此比前更进一步,不但无有邪淫,即于自己正妻,房帏之间,淫欲爱念,尚且微少淡薄,所谓有时有节也。然于清净独居之时,间有淫念生起,不得全其净味。命终之后,超日月之光明,生须弥之极顶即人间顶。再上,即空居天,与人间不接矣。如是一类,名忉利天。梵语利忉,此云三十三,在须弥山顶,四方各八天,中有一天,为善见城,乃帝释所居。此天离地,八万四千由旬。身长半卢舍,当周尺,一百五十丈;帝释身长,一拘卢舍;由其过去,遍修敬恭业故。以人间百年为一昼夜,寿命一千岁,合人间数,乃三十六万年也。以上二天,名地居天,以未离地故也。然此二天,形交成淫,与人间同;但风气一泄,欲漏便除,非有不净流溢也。《智论》云:昔有婆罗门,姓憍尸迦,与知友三十二人,发心修塔,以此功德,命终皆生须弥山顶。侨尸迦为天主,三十二人为辅臣。《净明疏》云:昔迦叶佛灭后,有一女人,发心起塔,报为天主;三十二人助修,报为辅臣。二缘不同者,以既在轮回,前后更易,各引一缘耳。
  丑三  夜摩天
  逢欲暂交,去无思忆,于人间世,动少静多,命终之后,于虚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类,名须焰摩天。
  逢欲境现前,暂时相交,过去之后,竟无追思回忆;于人间世,非有深染,故曰动少静多。此于净居,而得全味,渐近清虚;故命终之后,于虚空中,朗然安住。 《正脉》问:空居诸天,宫殿池树,皆何所踞?答:七宝琉璃,与大地无异,但欲下之时,即虚豁无碍,例如人间大地,贤圣天仙鬼神,皆能出入自在。当知万法本空,由业力转,虚实并现,而昧者未达也。
  日月光明,上照不及者:前天虽超日月,光犹可及;此天复高,故云光明不及。是诸人等,自有光明者:依正二报,身殿光明互照,故不须日月。如是一类,名须焰摩天:此云善时分,以日月光明不及,无分昼夜。而此天,以莲华开合,善知时分,随时受乐,各得相应。诸经多称夜摩,故科名依之。惟执手成淫,无交遘事矣。此天离地,十六万由旬,有地如云,朗然安住。身长,周尺二百二十五丈。以人间二百年为一昼夜,寿二千岁也。
  丑四  兜率天
  一切时静,有应触来,未能违戾,命终之后;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诸人天境,乃至劫坏,三灾不及,如是一类,名兜率天。
  此人于一切时,皆能静而不动,设有应行之触,来相逼迫,未能违拒,犹顺从之,此较胜于前也。命终之后,上升精细微妙,不接下界诸人天境。然此天,有内院外院。外院,属凡夫天,有小摩尼殿。内院,是菩萨所居,弥勒菩萨为天主,有大摩尼殿,常在其中,说法教化。菩萨有时至外院小摩尼殿,说法教化凡夫,倘若机熟领悟,则接引而入内院。且内院,尚非外院所能知处,故不接下界,诸人天境,故精;乃至劫坏三禅,而菩萨住处,水、火、风,三灾之所不及,故微。即《法华》所谓:我此土不毁,众见劫烧尽之意。细察文义,初四句,外院之因,而缺其果:上升精微下,内院之果,而缺其因;当时译者,过于省文也。如是一类,名兜率天,此云知足天,能于欲境,生知足故,但以一笑为淫,更不必执手矣。此天离地,三十二万由旬,有地如云,于上安住,身长周尺三百丈,以人间四百年,为一昼夜,寿四千岁。
  丑五  化乐天
  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如嚼蜡,命终之后,生越化地,如是一类,名乐变化天。
  我本无欲心,应汝而行房事,盖深拒之也。拒之不已,迫以大事,谓继承家业,故于是勉从其意。但遇欲境,横陈之时,味如嚼蜡相似,淡然无味。横陈者,司马相如赋云:花容自献,玉体横陈,谓横放其身,陈献于前也。命终之后,生越化地者:越,是超越下天;化,谓变化五欲乐具,自所受用。如是一类,名乐变化天。余经但称化乐,谓自化五尘,还自受乐也。今科名依之。但以熟视为淫,不必笑矣。此天离地,六十四万由旬,有地如云,于上安住。身长周尺三百七十五丈。以人间八百年,为一昼夜,寿八千岁。
 楼主| 发表于 2010-3-7 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丑六  他化天
  无世间心,同世行事,于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终之后,遍能出超,化无化境,如是一类,名他化自在天。
  无世间心,同世行事者:厌离世间,淫欲不净,全无乐著,心希上界,权同世间。行夫妇事,于行事相交之际,不但无味,而且了然超越,神游境外,毫无欲想。命终之后,超出化无化境:化,即第五;无化,即下四天。如是一类,名他化自在天:凡五尘欲境,不劳自化,皆他天之所变化,自己得自在受用也。但此天,以眼暂视,便为淫事。《正脉》引偈云:‘四王忉利欲交抱,夜摩执手兜率笑,化乐熟视他暂视,此是六天真快乐’。离地一百二十八万由旬,有地如云,安住其上。身长周尺四百五十丈。以人间一千六百年为一昼夜,寿一万六千岁。
  问:欲界顶天,为魔王天是否?答:《瑜伽论》云:第六天上,别有魔罗,所居天宫,即他化自在摄。是知魔天,别是一类,说摄或可;说即,则不可也。二欲分轻重竟。
  子三  判属欲界
  阿难!如是六天,形虽出动,心迹尚交,自此已还,名为欲界。
  此结成欲界之名。欲性躁动,世人无有节制;其动也,若瀑流,若野火,莫能镇压。如是六天,渐能节制,而向于静,因中欲心渐渐轻,生天层层高。形虽出动,心迹尚交者:如初天,且止外动;二天,内动亦微;三天,遇境方动;四天,境迫不违;五天,交中无味;六天,形合心超。然此等形虽合,而心超出,似离于动,但其心迹,尚然犹交。如前四天,不唯迹交,尚兼心交,以有味故。后二天,虽无心交,犹有迹交,以应事故。此虽欲有重轻,总未离于男女爱情。自此已还,直至阿鼻地狱,皆欲界摄。以诸趣虽异,而欲是同,故名五趣杂居地也。
  问:天台云:六天果报,十善为本。兼护法生四王;兼慈化生忉利;兼不恼众生,善巧纯熟,生夜摩;兼修禅定粗细,生兜率;兼欲界定,生化乐;兼未到地定,生他化。是知六天,通以十善为因。前三天,各兼功行;后三天,各兼禅定。今何惟约欲事轻重,分六天耶?答:功行禅定为缘,通修十善为因,但十善之中,断欲为要,设不断欲,十善何成?如来为人从要故,惟约欲轻欲重,而分胜劣。 本经修楞严大定,以淫欲为生死冤家,故此中惟约欲。六天以寡欲而上升,四禅以绝欲而高蹈。故知,不断淫欲,上界犹不可望,况欲证无上菩提耶?所以欲修三摩地,而出生死海者,必须先斩此一关也。初六欲天竟。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文卷第八终
  癸二  四禅天  分二    子初  正分四禅    二  结属色界  子初分四    丑初  初禅天    二  二禅天    三  三禅天    四  四禅天  丑初分二    寅初  示三天别相    二  结离漏伏  寅初分三    卯初  梵众天    二  梵辅天    三  大梵天    今初
  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但能执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无,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
  前明六天,虽求离欲,未能绝无,以形虽出动,心迹尚交,故名欲界。而此上十八天,虽离欲染,尚有色质,貌如童子,身白银色,衣黄金衣,惟男无女,纯是化生,色身胜故,故名色界。又名梵世,梵者净也,已离欲染,而得清净,通号四禅,已离欲界散动也。非但离欲,并离食睡,三欲俱亡,稍涉饥倦,即入禅定,而出定时,则精神饱满,但以禅悦为食、为息,稍离粗重身心矣。略分四重,详分十八重,但疑有同处,而区分胜劣为类者,未必十八,皆上下为次也。此明色界,初禅三天;首言世间者,显非出世;而言一切,所修心人者:谓不知本有寂常心性,而错乱修习也。禅那,此云静虑;不假禅那,无有智慧者:谓不修首楞严大定,无漏之静虑,即无有出世间,真正之智慧。显彼惟有漏静虑,六事行耳!六行者:厌欲界是苦、是粗、是障;欣色界是净、是妙、是离。此则凡夫伏惑,超欲界道也;非无漏真三摩地,妙圆通矣!此是总论,应通下文。 但能执身,不行淫欲,方入本天;此天独显戒德,未彰定慧。先言执身者:表异六欲,不免身犯。而此天非但执身不犯;若行若坐,想念之心,亦复俱无。由是身心,俱得清净,爱染不生,故欲界无可卜居,临终之时。应念化生上之色界,身为梵世伴侣。如是一类,乃是梵天之民,故名梵众天。寿二十小劫,身长半由旬。
  卯二  梵辅天
  欲习既除,离欲心现,于诸律仪,爱乐随顺,是人应时,能行梵德。如是一类,名梵辅天。
  欲界淫习,既已伏除,离欲净心,已得显现。初二句,指前天,但显戒德;下谓本天,戒与定俱。于诸律仪,爱乐随顺者:于诸梵行戒品,爱乐则悦豫,随顺则轻安,即与定共之相;无有强行之苦,乃有安行之乐,自有不期然而然者矣。是人应时,能行梵德者:显是本天转升,故云应时,非同前天,离下生上,犹待异时,此不但清净身心,而且弘扬德化,已超梵众。如是一类,名梵辅天。《正脉》云:既辅化,即天臣矣,寿四十小劫,身长一由旬。
  卯三  大梵天
  身心妙圆,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名大梵天。
  此天乃显戒与慧俱。初天,由执身而摄心;次天,由心现而行德;此天,身心得一如无二之妙,满足分量之圆。行、住、坐、卧,四威仪之中,悉皆不缺,有威可畏,有仪可仰,禁戒自然清净;不唯清净,加以明悟,此即戒与慧俱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犹体仁足以长人,君之道也。如是一类,名大梵天;位超梵辅,故称为大。寿六十小劫,身长一由旬半。初示三天别相竟。
  寅二  结苦离漏伏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苦恼,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此上三天,称为胜流者:以身胜乐胜,能胜下界诸趣之流。一切苦恼,所不能逼者:指欲界八苦,所不能逼,虽非依真本,而起正修,得证真三摩地者,然于持戒清净心中,而欲界诸漏,所不能动,名为初禅;于九地中,第二名离生喜乐地,离欲界诸恶趣生,而得清净喜乐也。劫尽火灾得至,由其内有觉观火故。初初禅天竟。
  丑二  二禅天  分二    寅初  示三天别相    二  结忧离漏伏  寅初分三     卯初  少光天    二  无量光天    三  光音天    今初
  阿难!其次梵天,统摄梵人,圆满梵行,澄心不动,寂湛生光。如是一类,名少光天。
  此明色界,二禅三天也。前天定力,尚假戒扶,此则不假戒扶,而自不动;定深发光,以光之胜劣为次。阿难!其次梵天,统摄梵人:似是大梵所为;梵众天:戒德显著;梵辅天:戒与定俱;大梵天:戒与慧俱;具足戒、定、慧,故曰圆满梵行,而升此天。环师亦谓,蹑大梵之行,升进者是也。统摄既久,则化他功深,自行益纯。澄心下,方入此天;澄心不动,寂湛生光者:谓心水澄凝不动,寂然发用,湛然生光,但心光尚劣,未极其量,如是一类,名少光天。寿二大劫,身长二由旬。
  卯二  无量光天
  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
  温陵曰:定力转明,妙光迭发,境随光发,遍成琉璃。由定力转更增明,身光心光,展转相然,如以火传火,光光迭发,照耀于无尽也。所有依报外境,随光而发,亦同正报身心,内外明彻,遍成琉璃。映十方界者:约其定光,随所受用十方言之,非遍一切十方也。按二禅覆以小千世界,遍小千之十方也。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寿四大劫,身长四由旬。
  卯三  光音天
  吸持圆光,成就教体,发化清净,应用无尽。如是一类,名光音天。
  吸,即取也;持,即执持;圆光,谓前天依正,光明交映,至此定深,而至圆满,故曰圆光成就。教体者:《正脉》云:以此光明,代其言音,以宣彼梵行教化,如世间以文字,代其言音,而亦以宣诸教化,与用光明作佛事者,同也。 有谓二禅以上,无有语言,恐未必然。《法华》云:光音及遍净,乃至有顶天,言语之音声,悉皆得闻之;此可为证。发化清净,应用无尽者:发宣梵行教化,清净无著,应用无有穷尽。如是一类,名光音天。寿八大劫,身长八由旬。初示三天别相竟。
  寅二  结忧离漏伏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忧悬,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
  此三胜流,非但胜于欲界,犹复胜于初禅,以后后胜于前前也。一切忧悬,所不能逼者:以初禅,乍离欲苦,恐其复坠,故一切忧愁悬挂,竟有不安之貌,时时以觉观拒之。今至二禅,离欲渐远,恐坠心息,故忧悬所不能逼,而入无觉无观矣。然虽无觉观,仍属有漏,而非依寂常之真心,而修实证真三摩地也。初禅方得漏心不动,而未能伏;此天于清净梵行心中,粗漏已伏。粗漏,指初禅爱,无所由起,故曰已伏。能以定力,伏前五识,不起现行,故名为二禅。于九地中第三,名定生喜乐地,以定力功德,发生喜乐也。火灾不到,而有水灾,由其内心有喜水故。二二禅天竟。
  丑三  三禅天  分二    寅初  示三天别相    二  结安隐喜俱  寅初分三卯初  少净天    二  无量净天    三  遍净天    今初
  阿难!如是天人,圆光成音,披音露妙,发成精行,通寂灭乐。如是一类,名少净天。
  此明色界,三禅三天也。《持地论》目第三禅为乐俱禅,此定功德,与遍身乐俱发故。前二禅虽有乐支,为喜支所障,今灭喜纯乐,故得其名。阿难!如是天人:蹑前光音天,圆满光明,成就音声,而为教体;披发音声,显露妙理。此天,即依妙理,发成精行,离前喜动,而生净乐,恬然安静,而通寂灭之乐。寂灭乐,亦定清心安所发,不可滥于本性寂体,以名同体异也。以初入此境,故言通,而未能成,名少净天。初伏第六意识,非真寂灭也。寿十六大劫,身长十六由旬。
  卯二  无量净天
  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身心轻安,成寂灭乐。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
  净空现前者:前天通寂灭乐,以其净境未亡,至此定力转深,并净亦空,故曰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者:以空引净,净与空发,虚空无有边际,净境亦无边际。自觉正报之身心,犹若太虚,无累无碍,故曰轻安,成寂灭乐。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净空无际,故无有量也。寿三十二大劫,身长三十二由旬。
  卯三  遍净天
  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胜托现前,归寂灭乐。如是一类,名遍净天。
  前天净境,只遍身心,至此定力转深,并依报之世界,正报之身心,泯同一体,皆得虚寂,故曰一切圆净。《正脉》云:此但定力所使,所谓境随定变而已,非唯心观力所使也。
  净德成就:接上句,既一切圆净,则纯净之德成就,妙乐无穷;有漏之乐,至此已极。自觉殊胜归托之处现前,将谓真实安身立命处所,清净极乐家乡矣。不知尚属有漏,即便归托于此,故云归寂灭乐。如是一类,名遍净天,以其触处,皆成净乐,故名遍净天。寿六十四大劫,身长六十四由旬。初示三天别相竟。
  寅二  结安隐喜俱
  阿难!此三胜流,具大随顺,身心安隐,得无量乐,虽非正得,真三摩地。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
  阿难!此三天,又胜二禅之流。初禅,苦恼不逼,未得随顺;二禅,忧悬不逼,五识已伏,但得随顺;至此三禅,已得寂灭,六识已伏,名具大随顺。身心安隐,得无量乐者:前二禅,有喜心动念,故身心不得安隐,今喜心既离,身心安隐,自在受乐。乐称无量者,以所具妙乐,周遍无量故。界内,以三禅为极乐处也。虽非正得真修实证之三摩地,然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安隐心,即三禅心。初、二禅离障增胜,故曰清净心。三禅得乐增胜,故曰安隐心。 《正脉》云:仍言欢喜毕具者;以有安隐心中,四字拣之,良以喜是动心所发,乐是静心所融,若在飞动心,纵说乐,而仍是喜支;若在安隐心,纵说喜,而仍是乐支,故通名为三禅。于九地中第四,名为离喜妙乐地。以离前初、二禅之喜,得三禅之妙乐也。水火二灾不到,风灾得至,由其未离出入息故。三三禅天竟。
  丑四  四禅天  分二    寅初  四胜流天    二  五不还天  寅初分二    卯初  示四天别相    二  结不动纯熟  卯初分四    辰初  福生天    二  福爱天    三  广果天    四  无想天    今初
  阿难!复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尽,乐非常住,久必坏生。苦乐二心,俱时顿舍,粗重相灭,净福性生。如是一类,名福生天。
  此四禅九天。温陵曰四禅报境,但有三天,第四无想,乃第三广果别开,此外复有五不还天,乃圣贤别修静虑,与凡夫不同。但以同入舍禅,故于舍心同分中,安立居处。 阿难!复次天人:是指三禅中来者,谓初禅离苦恼,二禅尽忧悬,故云不逼身心。苦恼忧悬是苦因,既皆不逼,是已苦尽则乐生。三禅身心安隐,得无量乐;此天则明乐亦不当受,何以故?乐非常住之法,福业尽时,久必坏生,由是起双舍苦乐之行,苦乐二心,并已舍除,故曰俱时顿舍。正以二心俱舍,名粗重相灭,以坏则苦生,今苦坏双超,舍心不动,即净福性。此定既发,即名为生;故曰如是一类,名福生天。寿一百二十五大劫,身长一百二十五由旬。
  辰二  福爱天
  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如是一类,名福爱天。
  前天苦乐二心,俱时顿舍,尚未圆融;至此舍定益深,功行纯熟,故曰舍心圆融。胜解清净者:即决定胜解,任持舍定,能所双亡,不为异缘所转,是为清净。然既舍心圆融,无有遮限,而所感净福,亦应无遮,于此无遮福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妙随顺者,大自在也;所有愿求,亦无遮限,得大自在,穷未来际,爱乐随顺也。如是一类,名福爱天,此天之福,于有为界中,最为可爱。寿二百五十大劫,身长二百五十由旬。
  辰三  广果天
  阿难!从是天中,有二歧路,若于先心,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证而住。如是一类,名广果天。
  阿难!从是天中,是福爱天中,有二种歧路:一直往道,趣广果天;一迂僻道,趣无想天;心念行业各别也。若于先心:即福爱天,妙随顺心,能令所求如意,今无量净光,即舍俱禅,定深而发光也。于此光中,以四无量心,熏禅福德,增盛圆明,离下地染,修证而住。如是一类,名广果天,谓广大福德,所感之果也。寿五百大劫,身长五百由旬,水火风三灾,皆不能到。于九地中,名舍念清净地,谓双舍苦乐二念,而得清净也。
  辰四  无想天
 楼主| 发表于 2010-3-7 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若于先心,双厌苦乐,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五百劫。是人既以生灭为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初半劫灭,后半劫生。如是一类,名无想天。
  先心是福爱天中,双厌苦乐之心,至广果天,增修福德,令得圆明;至无想天,增修舍定,令期究竟;此二天之分歧也。精研舍心三句,即指增修舍定,深搜细索,相续无有间断。圆穷者:圆满穷究,必求其究竟;舍道者:即以舍定,为涅槃道也。身心俱灭,心虑灰凝者:谓以舍定,灭除舍心,定中浑成一空,故心身俱成泯灭,令其心思缘虑,有若寒灰,凝然不动,但如夹冰之鱼。鱼譬六识,心心所法;冰譬舍定,冬天水结成冰,而鱼夹在冰中,而不能动。此定亦复如是,祗伏六识现行,经五百大劫,定力摄持,报形不坏也。五百劫后,依旧散入轮回。然无想报尽,多皆堕狱,因其在定,未证谓证,以为证阿罗汉,已出生死。后出定毁谤三宝,以佛狂妄说法。说阿罗汉,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以故堕入地狱。
  是人既以生灭为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者:《正脉》云:出其无常之故,正由向二种根本,错乱修习耳。前二句明其错依六识,生死根本,为本修因,强令灰凝。后二句明其反迷识精元明,圆湛不生灭性,而全不知用故也。 初半劫灭者:初生此天,习定半劫,始得想灭,无想定成。后半劫生者:于四百九十九劫半,而想心复生,此定仍坏。有成有坏,终非究竟。如是一类,名无想天。此天依于舍禅,灭除六识,心心所法,令不起现行,故名无想天。但与广果,同修舍禅,故同一处,以是外道故,分二种名耳。初四天别相竟。
  卯二  结不动纯熟
  阿难!此四胜流,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虽非无为,真不动地,有所得心,功用纯熟,名为四禅。
  阿难!此四胜流者:并超下地故。一切世间:通指欲界至三禅也,欲界为苦乐所动;初禅苦恼不逼,二禅忧悬不逼,均不为苦动;三禅得无量乐,虽不为苦动,尚为乐动;至此四禅,苦乐双亡,而住舍定,故曰诸苦乐境,所不能动。温陵曰:四禅不为三灾所动,名不动地。然彼器非真常,情俱生灭,虽非无为真境,而有为功用,至此已纯熟矣。
  问:不为三灾所动,何言器非真常,情俱生灭?答:他经明此天,天人生时,宫殿园林,随之而生;死时,随之而灭。器即器世间,宫殿园林,而非真常之境;情即有情世间,与之俱生俱灭。虽非无为真常之境:如十地之第八不动地。有所得心者:即修习舍定,认为涅槃,期其必得,名有所得心。正显有为功用纯熟,不加勉强,任运不动也。名为四禅。 《正脉》云:初禅共戒,戒德增上;二禅喜俱,光明增上;三禅乐俱,净乐增上;四禅舍俱,于前三天,福德增上,后一天,舍定增上,此其别也。初四胜流天竟。
  寅二  五不还天  分三    卯初  标圣果寄居    二  示五天别相    三  结四天不见    今初
  阿难!此中复有,五不还天,于下界中,九品习气,俱时灭尽,苦乐双亡,下无卜居,故于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
  此中,即四禅天中,复有五种不还天。梵语阿那含,此云不还,三果圣人,寄居之处。以其于下界中,即欲界中,九品思惑习气,已经断尽,证三果圣位,再不还来欲界受生也。习气者,思惑种子也。乃贪、嗔、痴、慢,任运而起,微细之惑,与生俱生,非同分别中粗惑也。由彼惑难除,故分八十一品,于三界九地,地地各分九品。今断欲界,五趣杂居地中九品,于上、中、下,复各分三品,天上人间,七次往返受生断之,乃习气与现行皆灭,故云俱时灭尽,证三果也。此乃明圣人断惑之事,有异四禅伏惑不断也。
  苦乐双亡,下无卜居者:断欲界地九品之惑尽,故苦亡,欲界无卜居;于初、二、三禅之乐,亦复不受,故乐亡,于色界三禅,亦无卜居;以非其同分也。而所入之定,乃苦乐双亡,舍俱禅故,于四禅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住此以断七十二品思惑,求证阿罗汉果也。 然安立居处,确在同分,而杂修静虑,另有别业。《俱舍》云:杂修静虑,有五品不同,故生五净居天。杂修者,初起无漏观,次起有漏观,后复起无漏观,以有漏无漏,间杂而修故。静虑者,定慧均等之谓;五品者,下、中、上、上胜、上极也。问:何故名为净居?答:三果圣人,于下界中,九品思惑,俱时灭尽,故名为净。净者,所居之处,故名净居也。
  卯二  五天别相  分五    辰初  无烦天    二  无热天    三  善见天    四  善现天    五  色究竟天    今初
  阿难!苦乐两灭,斗心不交。如是一类,名无烦天。
  按五品,此应属下品。苦乐两灭,即双亡义。斗心即欣厌二心,当苦乐未灭时,则厌苦欣乐二心,交战胸中,互为胜负,故曰斗心。今既两灭,是以不交。如是一类,名无烦天。《正脉》云:盛热曰烦,亦状其内心,郁陶热中之象,有斗心者,所不能免,此方不交,初得清凉,故名无烦。寿一千大劫,身长一千由旬。
  辰二  无热天
  机括独行,研交无地。如是一类,名无热天。
  此属中品。机,即发动之机,状念之放也。括,即收括之括,状念之收也。独行,言其唯一舍念,或放或收,更无余念间杂。研交无地者:若有一念,不可言无,今更以杂修静虑,研究此一念,了不可得,则不唯不交,即欲交亦无地矣。如是一类,名无热天。微烦曰热,并热亦无,故曰无热天。寿二千大劫,身长二千由旬。
  辰三  善见天
  十方世界,妙见圆澄,更无尘象,一切沉垢。如是一类,名善见天。
  此属上品。由修静虑,发天眼通,既与四禅同分,亦应同见大千。十方世界:即大千之十方;妙见:即天眼通,此是修得,而非报得,更胜四禅;圆,即圆满大千;澄,即澄清朗彻;更无尘象,外境之障隔,故圆;亦无一切沉垢,内念之留滞,故澄。内外虚融,妙见无碍。如是一类,名善见天。体净用周,所见皆善也。寿四千大劫,身长四千由旬。
  辰四  善现天
  精见现前,陶铸无碍。如是一类,名善现天。
  此属上胜品。精妙之见,既已现前,此句指前天,见体清净,见用周遍,此天增修静虑,体用兼胜。陶铸无碍者:如陶师之范土为瓦,铸匠之镕金造像,能以定慧力,任运成就,随心自在,变现无碍。如是一类,名善现天。寿八千大劫,身长八千由旬。
  辰五  色究竟天
  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
  此属上极品。究竟,即研穷之义;群几,即群动之微也。《正脉》谓:研穷多念,至于一念,故曰究竟群几。以杂修五品,初用多念无漏,熏多念有漏,乃至最后,用一念无漏,熏一念有漏,名上极品。 穷色性性者:性是体性,上性字指色体,下性字指空体;谓穷诸色之性,而至于空性也。又色依空现,空性即色性之性故;即所谓心既熏多至少,色亦穷粗至微是也。至此身虽尚在,而境界全空,故云入无边际,无边即虚空,际即界畔,入空无边处之界畔。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色界至此,是为极顶,故称色究竟天。寿一万六千大劫,身长一万六千由旬。二示五天别相竟。
  卯三  结四天不见
  阿难!此不还天,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粗人,所不能见。
  此结示四天不见。阿难!此五不还天,彼诸第四禅天中,四位天王:指正天三,外道一,故成为四,不可指初、二、三、四禅也,因上中隔绝故。唯识谓:二禅以上,不称王臣,此言四王,或推尊上首,略似如王也。独有钦闻,不能知见者:以第四禅天,系有漏凡夫,但能伏惑;而五不还天,是无漏圣人,而能断惑,圣凡有异,伏断悬殊,故但仰嘉名,不知其受用,不见其依正也。问:彼之天王,是菩萨游三摩地,为何不能知见?答:惟其菩萨,示迹凡夫,当与凡夫,同其知见也。如今世间下:取例发明。旷野深山,皆绝无人烟之地,皆是罗汉别境,称为圣道场地。而世间粗人,所不能见,以不修无漏业故。二五不还天竟。
  子二  结属色界
  阿难!是十八天,独行无交,未尽形累,自此已还,名为色界。
  孤山曰:独行无交,俱无情欲故。未尽形累,尚有色质故。 以上是十八梵天,清净无侣,故曰独行无交。虽然离欲,依旧有化生身,未尽身形之累。自此色究竟天以还,至梵众天,同一色界。二四禅竟。
  癸三  四空  分五    子初  标歧除圣    二  正列四天    三  圣凡出坠    四  通分凡圣    五  结属无色    今初
 楼主| 发表于 2010-3-7 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歧路,若于舍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温陵曰:自此而上,明无色界四天,无业果色,有定果色,依正皆然。四天皆依偏空修进:初、厌色依空;二、厌空依识;三、色空识三都灭,而依识性;四、依识性,以灭穷研,而不得真灭;是皆有为增上善果,未出轮回,不成圣道者也。 此将明无色界四天,先简回心超出也。阿难!从是色究竟天,居色界之顶,是为有顶;与无色为邻,故云色边际中。其间上进,复有二种歧路。因三果人,根有利钝,其利根者,即于色究竟,舍定心中,发无漏人空智慧,慧光圆通即圆满也,断尽思惑,即便超出尘界,离分段生,证偏空理,成阿罗汉;不以小果为足,进修大因,故云入菩萨乘。其钝根者,在色究竟天中,复由定心,欣上厌下,灭色归空,生无色界,此其差别也。如是一类,即利根一类。回心,即回其欣上厌下之心,顿出三界。大阿罗汉,即回其舍大取小心,速入大乘;但据迹犹在声闻,故仍称罗汉,而以大字拣之。初标歧除圣竟。
  子二  正列四天  分四    丑初  空无边处天    二  识无边处天    三  无所有处天    四  非非想处天    今初
  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
  此正示无色界,四空天也。若在舍心:长水曰:舍心有二:一者、若于有顶,用无漏道,断惑入空,即乐定那含也。二者、若于广果,用有漏道,伏惑入定,即凡夫外道也。舍厌成就者:即厌有趣空也。觉得有身,尚是有碍,于是销除形碍,以入于空也。温陵曰:厌己形碍,坚修空观。灭身归无,即厌色依空者也。名空处定,故报生空处也。如是一类,名为空处,寿二万大劫。四空天无业果色,故不言身形之长短也。
  丑二  识无边处天
  诸碍既销,无碍无灭,其中惟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
  温陵曰:诸碍既销而无,则不依于色;无碍之喜亦灭,则不依于空。 不依于色,蹑前天果相;不依于空,明本天功行与果相,即是双厌色空,惟依于识也。其中惟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者:其中于所存识中,惟留第八阿赖耶识,于全分末那,第七识中,半分微细犹存,即是厌空依识也。阿赖耶,此云藏识,但是常言而已,意显末那识,言末那以阿赖耶为体故;末那,即第七识,此云染污依,为第六意识所依之根。末那托六识,缘六尘,行相粗显,托尘似有,离尘实无;今既色空俱灭,识已无托。外缘粗显者,半分已灭唯留内缘八识。微细者,半分独存,如是一类,名为识处定,故报生识处也。以末那为能缘心,赖耶为所缘境耳。寿四万大劫。
  丑三  无所有处天
  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回无攸往。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
  初天灭色归空,次天灭空归识,故曰空色既亡。识心,即指末那半分微细犹存。此天以缘识心散,反能破定故。凭深定力,将幽微精细之半分,亦伏不行,故谓都灭。是知此灭,非如罗汉,种现俱断也。下即定中所证境界,半分微细既尽,唯有赖耶独存;赖耶是无分别,惟觉十方,寂然冥然,迥无攸往,攸即所也,不复前进矣。此为外道,昧为冥谛之处也。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色、空、识三者,皆无所有也。寿六万大劫。
  丑四  非非想处天
  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赖耶独存,称为识性。识性即是藏性,藏性由来不动,如本经云:常住妙明,不动周圆是也。惜彼凡天,不达斯理,但见赖耶坚固,不可动摇,以灭定之力,深穷研习,于无尽中,强以发宣;欲尽其性,然识性不尽有二义:一者、识性即是藏性,凡圣皆无可尽之理。二者、若约种子,则凡外未秉如来,断种法门,终不可尽。那含,复是钝根,亦非尽时。
  此天既欲尽其性,由定力所逼,识性虽存,而不起现行。故曰如存不存,似残灯之半灭也。虽见识性尽,其实未尽,故曰若尽非尽,似残灯之半明也。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天。《正脉》云:末后环师,承如存不存,以结非想;承若尽非尽,以结非非想;得其语脉矣!盖非想,即非有想,非非想,即非无想耳。寿八万大劫。二正列四天竟。
  子三  圣凡出坠
  此等穷空,不尽空理,从不还天,圣道穷者。如是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若从无想,诸外道天,穷空不归,迷漏无闻,便入轮转。
  此辨圣凡,出坠各异。此等,指四空处;穷空者:正脉云:初天,穷色令销;二天,穷空令无;三天,穷识令灭;四天,穷性令尽。盖前二穷境,后二穷心;欲令心境俱空,故总谓穷空。不尽空理者:凡外未了人空之理,小圣不达法空之理,何况圆顿之旨,心境本空,岂待销灭哉?故总断其不了耳。 此下方明圣凡出坠,今先明圣人超出三界,言彼住非想天中,若从五不还天,修习圣道,穷空而来者,以穷空力,经历四天,断四地惑,三十六品尽,证我空理,成阿罗汉,即出三界;如是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言不回心有二义:一者、于色界顶,不早回厌有趣空之心,速成罗汉。二者,沉空滞寂,不早回舍小取大之心,向菩萨乘。名为钝阿罗汉,乃对前利根而说。利根者,乃不经四天,少修二十万大劫也。
  次明凡夫坠入轮回,言彼住非想天中。若从无想,诸外道天,穷空不归者;若从无想,广果诸天中,但惟修习有漏禅定。穷空来者,则迷有漏天,作无为想;无多闻性,不知三界之内,无有安身立命处。所以八万劫满,无所归托,即当下坠,而入轮回;随其宿业;依然流转诸趣;即所谓: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 问:后经谓无想,妄执涅槃,而临终兴谤堕狱,何得而入四天耶?答:但兴谤堕狱,间或有之,无想同分,根性万殊,未必各各皆然,无想天中,寿五百大劫,初半劫灭,后半劫生,灭时似无,生时还有,以还有故,厌有趣空,所以修四空定,何足疑也。
  子四  通分凡圣
  阿难!是诸天上,各各天人,则是凡夫,业果酬答,答尽入轮。彼之天王,即是菩萨,游三摩地,渐次增进,回向圣伦,所修行路。
  此明诸天,王民不同也。是诸天上者:通指六欲,四禅、四空,惟除五不还天,是圣人故。不还以外,各各天人,皆是凡夫,业果酬答。答尽入轮者:业果,对业因言,此等天人,因中唯修有漏善业,十善八定等,为实功业;而六欲、四禅、四空业果,以酬答之;纵获胜福,不过酬答前因而已。天福既尽,散入诸趣,如郁头蓝弗天人,因中在山中习定,众鸟争喧,嫌其阓闹,曾动一念嗔心,最好有一飞狸,将其食尽。因中起此一念,后修定生天,生到非想非非想天;天报既毕,堕落飞狸之身。问:上界无恶,何以堕落三途?答:藏识种子,历劫不亡,随彼熟种,任运而堕,岂拣三途,宁不可惜!所以如来苦劝:老实念佛,带业往生,横超三界,疾出生死也。 彼之天王,即是菩萨,游三摩地者:彼等之天王,非是凡夫,即是大乘菩萨,住于三摩地,游戏神通,寄位天王之位,济物利生,成就己德。渐次增进,回向圣伦,所修行路者:行渐次而增,位渐次而进,无非借此天位,同向无上菩提之果,以是悟后之修,一一修行,悉皆回事向理,以入圣人之伦类。所修者,乃楞严大定,即所谓妙修行路者是也。所以不落轮回。
  子五  结属无色
  阿难!是四空天,身心灭尽,定性现前,无业果色,从此逮终,名无色界。
  此结四空之名也。阿难!是四空天,前二天,身境全空,是身灭尽;后二天,识亦不起,是心灭尽;身心既已俱灭,定性现前,则在定时,所有定果色,定中随化依正身境,自在受用,《显扬论》说,为定自在所生色者,是也。无业果色者:约出定时,无欲色二界所感依正之业果色。《正脉》云:身心俱寂,依正皆空,圣眼观之,三尺识神,似中有也。 从此逮终者:逮,到也,从初空处,而到非想处,是谓三界终极于此,名无色界。但凭定力,暂无依正,非真蕴空,永绝业果也。初正列诸天竟。
  壬二  通前总结
  此皆不了,妙觉明心,积妄发生,妄有三界,中间妄随,七趣沉溺,补特伽罗,各从其类。
  此总结三界,皆是虚妄。自四王以至非想,皆由不了自己本妙觉性,本明真心,此性本来自妙,寸丝不挂,此心本来自明,灵光独耀,圆陀陀,光灼灼,清净本然,而觅三界依正,本不可得。由不了故,所以从迷积迷,以妄起妄,遂有业转现,三种细相发生;由三细,即有六粗;惑、业、苦三,悉皆俱备,故妄有三界。中间妄随七趣沉溺者:中间,即三界之中间,复随妄业,沉溺七趣,以受其报。八识田中,无量劫业种俱有,随何种业成熟,即趣何趣受报。补特伽罗:此翻有情,又云数取趣;谓诸有情,起惑造业,于三界中,数数取著,诸趣受生。各从其类者:谓各从自己之业因,而受同类之业果;故文中每言,如是一类也。六诸天趣竟。
  辛七  修罗趣  分二    壬初  总标名数    二  别释趣摄    今初
  复次,阿难!是三界中,复有四种,阿修罗类。
  梵语阿修罗,又云阿素洛,乃梵音楚夏耳。瑜伽论,译为非天,古德释云:有天福无天德故。旧译无端正,《长阿含》云,修罗生女端正,生男多丑,从男彰名也。按佛序谈七趣,皆从劣向胜,今修罗列入于此,因具有四趣故也。复次,阿难!是三界中,按诸经论,修罗所居,似惟局于欲界,今言三界中者,跟据上科,妄有三界,中间妄随七趣沉溺,故云三界中。复有四种者:种族而分有四,曰卵、胎、湿、化、受生,而分天人鬼畜者也。种族虽然有四,以性多嗔,行多妒,以性行多相类也。
  壬二  别释趣摄  分四    癸初  卵生鬼摄    二  胎生人摄    三  化生天摄    四  湿生畜摄    今初
  若于鬼道,以护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
  若于鬼道,是此类前因;言彼元从鬼趣,以善愿善心,护持佛法,或护经护咒,护戒护禅,及依法修行之人,皆得以护法称之。由此善业力故,舍彼鬼趣,来入其中,以护法为因,果中更胜,故能乘通入空界居之。此阿修罗,从卵而生;卵生飞空,因果类鬼,故鬼趣所摄。
 楼主| 发表于 2010-3-7 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义
第二十一卷
福州鼓山涌泉禅寺圆瑛弘悟述
受法弟子明旸日新敬校
  辛四  诸人趣  分三    壬初  蹑前警起    二  详列十类    三  结叹可怜  壬初分二    癸初  负债反复征偿    二  负命杀食不已    今初
  复次,阿难!从是畜生,酬偿先债,若彼酬者,分越所酬,此等众生,还复为人,反征其剩。
  《宝镜疏》云:人者忍也,谓于世间,违顺情境,能安忍故。若论人趣,亦有多种,约而言之,有三差别:一是五戒,及中品为因,直克其果。二是从胜类中来,如圣贤示现,天仙谪降之类。三是恶道中来,如地狱、鬼畜及阿修罗。今且单约从畜复形者,以详明之。 《正脉》云:以人趣为修进通途,诸趣皆愿为之,求转身之速也。故诸佛但于人中成佛,裴公序《圆觉》云:整心虑,趣菩提,唯人道为能耳!且胜劣无量差别,富贵慈善者似天,聪明者似仙,刚暴者似修罗,愚痴者似畜,贫贱者似鬼,囚系者似狱。夫相似既多,则知来处必多。今亦顺序而谈,故偏取从畜来者。  夫此文颇似畜生趣余文,再四研求,前趣之文已结,当是蹑前警起之文,故以复次阿难起之。观文中征剩索命二意,乃诸畜所以润生为人也。言警起者,是我佛欲人警悟,于诸畜生,不可鞭策,过用其力,嗔怒枉杀其身也。负债应分两种:一负物债,反复征偿。二负命债,杀食不已。从是畜生,酬偿先债者:此负物债也;酬偿先世物债,债毕即停,两不相干矣。  若彼酬者,分越所酬:越超过也,超过所应偿之分。此等众生,还复为人,反征其剩者:即乘此因缘,反复为人,索还其前生余剩之债矣。  《正脉》问:酬满寿终,或转别生,则无可越。若酬满,而彼不死不转,则凡心何以知其当止乎?答:喂养不到,非礼苦役,鞭策过度,则必越分,于此切宜存心,至于死转,必有冥冥主宰,不足虑也。
  如彼有力,兼有福德,则于人中,不舍人身,酬还彼力,若无福者,还为畜生,偿彼余直。
  此偿物债,而分胜劣。胜者:人中偿还;劣者:为畜偿还。如彼有力,兼有福德者:彼指被征之人;有力指有善业之力,兼有福而仁,有德而贤,不必舍命,则于人趣之中,不舍人身,酬还彼索债者,前世过用之力也。如被盗贼劫夺,亲友负欠等皆是。此约胜者说。若无福者下:此约劣者说。若无善业之力,及无福德者,则难保人身,还为畜生,或被驱役,或被售卖,偿彼前世余剩之债,故曰余值。 《指掌疏》云:则现前过用得意,即当来反偿之不得意,普愿举世仁人君子,当其得意时,须防有不得意时耳。初负债反复征偿竟。
  癸二  负命杀食不已
  阿难当知:若用钱物,或役其力,偿足自停。
  此重明剩债易偿,言反征可停。阿难当知者:借阿难以警世人也。若用钱物者:言被征之人,若有善业之力,不舍人身,而反征者,不过用其钱物而已。若无福者,则为畜生,而反征之人,或应役其身力,故曰或役其力。是皆可以偿足,自然停止,但不至分越所酬而已。
  如其中间,杀彼身命,或食其肉,如是乃至,经微尘劫,相食相诛,犹如转轮,互为高下,无有休息。
  此正明负命难解。设或为其中间,杀彼身命,食其血肉,如是生生世世,经微尘劫数,怨习难忘。以肉还肉,故互来相食;以命还命,故互来相诛。递相报复,无有已时;犹旋转车轮一般,互为人畜,循环高下,无有休息。
  除奢摩他,及佛出世,不可停寝。
  此唯许佛法能止。奢摩他,为自性本定,法也;佛出世,为照世明灯,佛也;除此佛法之外,不可停寝。奢摩他开解照了,此自性天然本定,返妄契真,能止生死业苦,明自力得解也。遇佛出世,为众生说法,能解历劫冤愆,明他力得解也。佛意警诫,不宜恣意杀生食肉也。初蹑前警起竟。
  壬二  详列十类  分十    癸初  顽类    二  异类    三  庸类    四  狠类    五  微类    六  柔类    七  劳类    八  文类    九  明类    十  达类    今初
  汝今应知:彼枭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顽类。
  汝今应知者:此警告阿难,以及世人,应当以智而知,今畜报既尽,幸得为人,须及早省悟,不可仍依余习,旋得旋失;直贯诸科,寄居于此。彼枭伦者:昔因惑习,为怪为枭者,今虽酬债已足,恢复本形;可见原从人道,堕落三途,现三途罪毕,生于人道之中;犹带余习,参杂混合于顽类。顽谓恶而且愚,不可化为一毫之善者也。参合顽类者:非彼一类,皆枭所化也。余准此可知。
  癸二  异类
  彼咎征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异类。
  汝今应知,彼咎征者:昔因淫习,为风魃为咎征者。今虽酬债已足,恢复本形;可见原从人道,堕落三途,现三途罪毕,生于人道之中;犹带余习,参杂混合于异类。异类者,谓妖异之类,如身具二形,六根反常者是也。
  癸三  庸类
  彼狐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于庸类。
  汝今应知,彼狐伦者:昔因诳习,为魅为狐者。今虽酬债已足,恢复本形;可见原从人道,堕落三途,现三途罪毕,生于人道之中;犹带余习,参杂混合于庸类。庸类者:无超拔之气,媚世求荣,甘为庸鄙之类。
  癸四  狠类
  彼毒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狠类。
  汝今应知,彼毒伦者:昔因嗔习,为蛊鬼为毒物者,今虽酬债已足,复形人道;犹带余习,参杂混合于狠类。狠类者,刚暴自用,毫无仁慈之行也。
  癸五  微类
  彼蛔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微类。
  汝今应知,彼蛔伦者:昔因冤习,为疠为蛔者。今虽酬债已足,复形人道;犹带余习,参合微类。微类者:卑微下贱,倡优婢仆,虽亲附人,人不介意是也。
  癸六  柔类
  彼食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柔类。
  汝今应知,彼食伦者:昔因慢习,为饿鬼为食类者。今虽酬债已足,复形人道;犹带余习,参合柔类。柔类者:柔弱懦性,被世欺凌,不能卓立之类也。
  癸七  劳类
  彼服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劳类。
  汝今应知,彼服伦者:昔因枉习,为魇为服者。今虽酬债已足,复形人道;犹带余习,参合劳类。劳类者:劳苦不息,碌碌营生者是也。
  癸八  文类
  彼应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于文类。
  汝今应知,彼应伦者:昔因见习,为魍魉为应类者。今虽酬债已足,复形人道;犹带余习,参于文类。文类者:合辙云:小有才能,通文合礼,与人应接,不失其序,非经天纬地之大文也。
  癸九  明类
  彼休征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明类。
  汝今应知,彼休征者:昔因诈习,为役使鬼,为休征者。今虽酬债已足,复形人道;犹带余习,参合明类。明类者:乃世智辩聪,堪为世用,非仰观俯察之大明也。
  癸十  达类
  彼诸循伦,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于达类。
  汝今应知,彼诸循伦者:昔因讼习,为传送鬼,为循类者。今虽酬债已足,复形人道,犹带余习,参于达类。达类者:《灌顶》云:谙练世故,了达人情,非博古穷今之大达也。二详列十类竟。
  壬三  结叹可怜
  阿难!是等皆以宿债酬毕,复形人道,皆无始来,业计颠倒,相生相杀,不遇如来,不闻正法,于尘劳中,法尔轮转,此辈名为,可怜愍者。
  此警示,既得为人,当念人身,难得而易失,切宜珍重爱惜!是等皆以宿债酬毕,复形人道者:是等,指上十类人伦,皆以宿生之债,酬偿已毕,恢复人道本形。皆无始来,业计颠倒,相生相杀者:此指多生,皆从无始以来,恶业妄计,种种颠倒,不忘债与命也。为征债而相生,如人死为羊,羊死为人也。为索命而相杀,如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也。
  不遇如来出世,不闻诸佛正法,悔过自新,无缘解脱。于尘劳之中,法尔轮转者:然尘属惑,有惑必有业,有业必有苦,如恶叉聚,自然不离,故云法尔轮转。此辈名为可怜悯者:此辈幸得为人,凶多吉少,苦多乐少,若乃一念不慎,转眼便成堕落;仙天无路可升,佛道从兹永隔,故名为可怜悯者。四诸人趣竟。
  辛五  诸仙趣  分三    壬初  结前标后    二  正列诸仙    三  判同轮回    今初
  阿难!复有从人,不依正觉,修三摩地,别修妄念,存想固形,游于山林,人不及处,有十种仙。
  梵语茂泥,此翻为仙,仙者迁也。故佛告阿难:复有从于人趣,非上之十类人伦,初得人身,犹带十习余习。《正脉》云:惟此仙趣以上,方与十习无干矣!欲求仙道,厌惧无常,想身常住,迁入山林。不依正觉,修三摩地者:不依本觉真心,发起始觉正智,而修楞严大定,以证究竟坚固之理;而反别修,虚妄之念,拨弄精魂,存想固形,以求长生不死。殊不知欲求长生则可,欲求不死,实是空言,纵使寿千万岁,亦不过后死而已。
  《宝镜疏》云:但凡存想,便是妄认缘影;但曰固形,便是妄认色身;即佛所谓,错乱修习者此也。不依正觉,修三摩地者:此不依真本也。别修妄念,存想固形者:此别修妄本也。《正脉》云:山林人不及处者,即名山洞府,神仙隐迹之处。经中谓:七金山中有一山,乃神仙所居。道家所谓:昆仑倒景,以此山非须弥山也。夫人既不及,彼独能游,则神仙具五通矣。有十种仙者:但以其所修别之。初结前标后竟。
  壬二  正列诸仙  分十    癸初  地行仙    二  飞行仙    三  游行仙    四  空行仙    五  天行仙    六  通行仙    七  道行仙    八  照行仙    九  精行仙    十  绝行仙    今初
  阿难!彼诸众生,坚固服饵,而不休息,食道圆成,名地行仙。
  彼诸众生者:指别修妄本也。总冠十科,步居于此。前五科行字,作平声读之,约步履行走而言。后五科行字,作去声读之,约功行浅深而论。坚固服饵者:谓存想坚固形骸,由于服食药饵,以诸药物,炮炼修治,为丸作饼;服食不休,而得功效,谓食道圆成。不惟百体康壮,寿年延永,必至身轻行疾,名地行仙,不能升空。故此与下四科,为以步履轻重,远近高下,而分胜劣耳。
  癸二  飞行仙
  坚固草木,而不休息,药道圆成,名飞行仙。
  坚固草木者:谓存想坚固形骸,由于服食草木。此与上科药饵,不过生熟之分,惟不餐烟火食,但服紫芝黄精、松枝柏叶;服食不休,而得功效,谓药道圆成。行步如飞,升高越壑,身轻胜前,故名飞行仙。
  癸三  游行仙
  坚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圆成,名游行仙。
  坚固金石者:谓存想坚固形骸,由于烹煎铅汞,炼养丹沙,而不休息。故能化形易骨,点石成金,各获其效,谓化道圆成。为超脱而游世外,因利济而游寰中,故名游行仙。
  癸四  空行仙
  坚固动止,而不休息,气精圆成,名空行仙。
  坚固动止者:谓存想坚固形骸,由于动止;动以运气调身,止以养精安神;动止以时,起居必慎。由是运养不息,初则练精还气,继则练气还神,终则练神还虚,故得气精两化,形神俱妙,谓气精圆成。乘云御龙,游于虚空,故名空行仙。
  癸五  天行仙
  坚固津液,而不休息,润德圆成,名天行仙。
  坚固津液者:谓存想坚固形骸,由于津液;上出为津,下咽为液;即所谓鼓天池,咽玉液,能令水升火降,久而不息,水火既济,而结内丹;内外融通,与物无累,谓润德圆成。乘正御气,游乎天上,故名天行仙。 《指掌》云:此上五仙,前二似属彼之小乘,以只知存想圆形,全无利济之心,但以有烟火无烟火;分之为二。后三似属彼之大乘,以兼有利济之心,但游行未能忘身,不能远达高举。而空行,则形神俱妙,虽能高举远达,而犹有分齐。至于天行,则与天地合其德,与六气合其用,利万物而不宰,处寰中而无迹矣。
  癸六  通行仙
  坚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圆成,名通行仙。
  坚固精色者:谓坚固其心,以求精色。采日月之精华,食云霞之彩色,久行不息,粹气潜通,粹即日月云霞之精粹,谓吸粹圆成。形与气化,神与物通,穿金石,蹈水火,任运无碍,而与造化交通,故名通行仙。 汉武内传,东方朔遇黄眉翁曰:吾却食服精气,三千年一转,反骨洗髓,三千年一转,剥皮伐毛;吾生已三洗髓,三伐毛矣!所以视天地若蜉蝣,等古今犹旦暮也。
  癸七  道行仙
  坚固咒禁,而不休息,术法圆成,名道行仙。
  坚固咒禁者:谓坚固其心,以持咒禁。持咒,则延年益寿,护国佑民;禁戒,则止嗜戒欲,降妖袪魔;久行不息,而得功效,谓术法圆成。咒是咒术,法是禁法,咒枣书符,以愈疾病,禁毒驱魔,以利群生。将此道以养身,推此道以济世,故名道行仙。
  癸八  照行仙
  坚固思念,而不休息,思忆圆成,名照行仙。
  坚固思念者:谓坚固其心,沉思静念,存想顶门而出神,系心脐轮而练气;即系心脐轮下,透尾闾关,上升夹脊双关,以至直透泥洹宫,冲顶出神;久行不息,而得功效,谓思忆圆成。神出入而自在,气上下以交通,形神照应,故名照行仙。
  癸九  精行仙
  坚固交遘,而不休息,感应圆成,名精行仙。
  坚固交遘者:谓坚固其心,以成交遘。易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男女遘精,万物化生。《灌顶》云:此以肾水为坎男,心火为离女,取坎填离,降火提水,令其交遘,以成仙胎;久行不息,而得功效,谓感应圆成。感应者,即交遘义,此以坎离,遘精成行,故名精行仙。 《正脉》云:至于用女子为鼎器,而采助淫秽;内教固辟为魔论,而仙道亦鄙为下品。此为投人之欲,狂迷者多惑之,正人君子,绝口远之可也。
  癸十  绝行仙
  坚固变化,而不休息,觉悟圆成,名绝行仙。
  坚固变化者:谓坚固其心,以穷变化,推求其术,深研化理,久行不息,而得功效。心存化理,久则觉悟,而与造化相通,谓觉悟圆成。移山倒海,翻易四时,故名绝行仙。二正列诸仙竟。
  壬三  判同轮回
  阿难!是等皆于人中练心,不修正觉,别得生理,寿千万岁,休止深山,或大海岛,绝于人境,斯亦轮回,妄想流转。不修三昧,报尽还来,散入诸趣。
  此结示妄想,极劝真修。是等,指上十类仙人,皆于人中,怖惧生死无常 ,以求长生不死。《正脉》云:岂觉言长仅以胜短,说生终以待灭,讵识无生之至理,本常之妙体哉! 练心者:即别修妄念,不修正觉真心也。别得生理者:即存想固形,别得延生,妄理相应,故能寿千万岁;但是后死,非真不死,如松柏后凋,非真不凋耳。休心依止,深山海岛,绝于人烟之境:即所谓蓬莱弱水,惟飞仙可度。七金山之外,其水甚弱,舟楫不能至,而羽毛皆沈,为神仙所居之处;并非不死之国,斯亦是轮回。以所依既未超乎三界,而能依岂能脱于生死?夫法身真常,形骸虚幻,怖速死而求长生,即属妄想,依妄想而堕生灭,正是流转。
  不修三昧者:乃极劝真修;言欲免轮回,须断妄想,欲断妄想,须凭三昧。三昧者:即首楞严大定也。因中,依不生不灭,为本修因,然后圆成,果地修证;若因中,依生灭为因,欲求不生不灭,无有是处。设若不亟早修习楞严三昧,仙报一尽,依旧还要改头换面,而来散入于诸趣之中,可不痛哉!
  《正脉》问:修仙者,妄谓释教修性不修命,万劫阴灵难入圣,惑此言者甚多,请此附辩,以觉深迷。答:彼所说性命,二俱非真,盖指身中,神魂为性,身中气结,命根为命。故说单修性者,但得阴魂鬼仙,无长生身形;兼修命者,方得轻妙长生之身,而夸形神俱妙。安知佛所说性,是人人本有,真如性海,乃无量天地,无量万物之本体。证此性者,岂但能现无量妙身,兼能现无量天地万物。其所现者,岂惟但能令住百千万岁、虽尘沙浩劫,亦可令住。且欲收即收,一尘不立,欲现即现,万法全彰,得大自在,得大受用,方谓真如佛性。斯言信不及者,请细阅前文显性处,自然悟彼无知而妄谤矣。
  昔吕严,三次晋京,求名不遂,乃郁郁而返。韩钟离欲度吕洞宾即吕严,在于中途,旅馆候之。时吕严至,长吁短叹!韩曰:相公何为如是,莫非功名不遂乎?夫功名犹如梦境,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何为怏怏于怀?吕严闻之不语。韩又出枕子一个,语曰:子今路上辛苦,少憩一卧可也。吕严受之即睡,梦至一家投胎,既生,聪明俊秀,母爱如掌上之珠,少读书,有过人之才,年既长成,所试皆捷,出仕为官,运途顺利,连升吏部尚书,为人忠直,竟遭奸臣奏害,令杀其身。一生所处皆顺境,忽罹杀身之祸,绑至刑场,利刀一砍,头落惊醒,出一身大汗。韩语之曰:功名富贵事如何?莫若及早从吾修道。吕严一想,人世总是无常,遂从之,别修异道,易名洞宾。炼一双雌雄剑,斩妖袪魔,志在利生。一日路经黄龙山下,见有紫云盖顶,知有高人,于是入山参访。适黄龙禅师,上堂说法,洞宾旁听。说毕,黄龙禅师云:今日有人盗法。洞宾即出众云:囊有长生不死药,何用盗法?黄龙禅师斥云:汝这个守尸鬼。洞宾即飞出宝剑,要斩黄龙禅师之首。剑至项,鸣一声即坠地,插在地中,并不飞回。洞宾用尽心力,亦不飞回,黄首如故。于是相信道高,方向忏悔,请求开示,礼拜为师,有偈为证:蹙碎浮囊弃却琴,从今不弄汞中金,自从一见黄龙后,方悔从前错用心。是可见仙道不如佛道也。五诸仙趣竟。
  辛六  诸天趣  分二    壬初  正列诸天    二  通前总结    壬初分三    癸初  六欲    二  四禅    三  四空  癸初分三    子初  标示生因    二  欲分轻重    三  判属欲界    今初
  阿难!诸世间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诸妻妾恩爱。
  此标示生天之因。诸世间人,有欲离苦得乐,不求常住,不生不灭,圆湛之心,但依有为事相,而求有漏果报。是依妄本,而不依真本而修,为三界总因也。未能舍诸妻妾恩爱者:别为六欲天之因,以欲界未离三欲,皆有淫欲,饮食睡眠,今称欲界。以淫为诸贪之首,故未能舍诸妻妾,深恩重爱,以修出世,戒定之业,而证无漏之果也。 梵语提婆,此翻为天。灌顶引论云:天者,清净光洁,最胜最尊;或谓天者,天然自在,首出庶物。以上品十善,及世间禅定为因。  《正脉》云:天趣与仙趣不同,世人仙天不分,而学仙者,滥附于天,且谓诸天,皆彼祖仙。今略辩之:仙以人身,而恋长生,最怕舍身受身;诸天皆舍前身,而受天身。岂其类哉?又仙处海山,如蓬莱昆仑,皆非天上。四王忉利,曾无卜居,况上界乎?是知天趣,最为界内尊胜之流,迥非仙与鬼神之类也。
  子二  欲分轻重  分六    丑初  四王天    二  忉利天    三  夜摩天    四  兜率天    五  化乐天    六  他化天    今初
  于邪淫中,心不流逸,澄莹生明,命终之后,邻于日月。如是一类,名四王天。
  己色为正淫,他色为邪淫。此人遵守五戒,于邪淫中,不唯身无有犯,即心中亦无一念思想;是正淫虽有,邪淫已无,故不奔流纵逸,而得爱水,澄净莹洁,心地光明也。今独约淫欲一事,以是生死根本,故约之而分胜劣耳。此人命终之后,舍人身而受天身,生须弥山腰,邻于日月宫。如是一类,名四天王天,为帝释外臣:东持国天王,居黄金埵;南增长天王,居琉璃埵;西广目天王,居白银埵;北多闻天王,居水晶埵。此四天离人间地,四万二千由旬,身长拘卢舍四分之一,当此间周尺,七十五丈,寿五百岁。以人间五十年,为一昼夜,合计九百万年也。
  丑二  忉利天
  于己妻房,淫爱微薄,于净居时,不得全味,命终之后,超日月明,居人间顶,如是一类,名忉利天。
  此比前更进一步,不但无有邪淫,即于自己正妻,房帏之间,淫欲爱念,尚且微少淡薄,所谓有时有节也。然于清净独居之时,间有淫念生起,不得全其净味。命终之后,超日月之光明,生须弥之极顶即人间顶。再上,即空居天,与人间不接矣。如是一类,名忉利天。梵语利忉,此云三十三,在须弥山顶,四方各八天,中有一天,为善见城,乃帝释所居。此天离地,八万四千由旬。身长半卢舍,当周尺,一百五十丈;帝释身长,一拘卢舍;由其过去,遍修敬恭业故。以人间百年为一昼夜,寿命一千岁,合人间数,乃三十六万年也。以上二天,名地居天,以未离地故也。然此二天,形交成淫,与人间同;但风气一泄,欲漏便除,非有不净流溢也。《智论》云:昔有婆罗门,姓憍尸迦,与知友三十二人,发心修塔,以此功德,命终皆生须弥山顶。侨尸迦为天主,三十二人为辅臣。《净明疏》云:昔迦叶佛灭后,有一女人,发心起塔,报为天主;三十二人助修,报为辅臣。二缘不同者,以既在轮回,前后更易,各引一缘耳。
  丑三  夜摩天
  逢欲暂交,去无思忆,于人间世,动少静多,命终之后,于虚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类,名须焰摩天。
  逢欲境现前,暂时相交,过去之后,竟无追思回忆;于人间世,非有深染,故曰动少静多。此于净居,而得全味,渐近清虚;故命终之后,于虚空中,朗然安住。 《正脉》问:空居诸天,宫殿池树,皆何所踞?答:七宝琉璃,与大地无异,但欲下之时,即虚豁无碍,例如人间大地,贤圣天仙鬼神,皆能出入自在。当知万法本空,由业力转,虚实并现,而昧者未达也。
  日月光明,上照不及者:前天虽超日月,光犹可及;此天复高,故云光明不及。是诸人等,自有光明者:依正二报,身殿光明互照,故不须日月。如是一类,名须焰摩天:此云善时分,以日月光明不及,无分昼夜。而此天,以莲华开合,善知时分,随时受乐,各得相应。诸经多称夜摩,故科名依之。惟执手成淫,无交遘事矣。此天离地,十六万由旬,有地如云,朗然安住。身长,周尺二百二十五丈。以人间二百年为一昼夜,寿二千岁也。
  丑四  兜率天
  一切时静,有应触来,未能违戾,命终之后;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诸人天境,乃至劫坏,三灾不及,如是一类,名兜率天。
  此人于一切时,皆能静而不动,设有应行之触,来相逼迫,未能违拒,犹顺从之,此较胜于前也。命终之后,上升精细微妙,不接下界诸人天境。然此天,有内院外院。外院,属凡夫天,有小摩尼殿。内院,是菩萨所居,弥勒菩萨为天主,有大摩尼殿,常在其中,说法教化。菩萨有时至外院小摩尼殿,说法教化凡夫,倘若机熟领悟,则接引而入内院。且内院,尚非外院所能知处,故不接下界,诸人天境,故精;乃至劫坏三禅,而菩萨住处,水、火、风,三灾之所不及,故微。即《法华》所谓:我此土不毁,众见劫烧尽之意。细察文义,初四句,外院之因,而缺其果:上升精微下,内院之果,而缺其因;当时译者,过于省文也。如是一类,名兜率天,此云知足天,能于欲境,生知足故,但以一笑为淫,更不必执手矣。此天离地,三十二万由旬,有地如云,于上安住,身长周尺三百丈,以人间四百年,为一昼夜,寿四千岁。
  丑五  化乐天
  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如嚼蜡,命终之后,生越化地,如是一类,名乐变化天。
  我本无欲心,应汝而行房事,盖深拒之也。拒之不已,迫以大事,谓继承家业,故于是勉从其意。但遇欲境,横陈之时,味如嚼蜡相似,淡然无味。横陈者,司马相如赋云:花容自献,玉体横陈,谓横放其身,陈献于前也。命终之后,生越化地者:越,是超越下天;化,谓变化五欲乐具,自所受用。如是一类,名乐变化天。余经但称化乐,谓自化五尘,还自受乐也。今科名依之。但以熟视为淫,不必笑矣。此天离地,六十四万由旬,有地如云,于上安住。身长周尺三百七十五丈。以人间八百年,为一昼夜,寿八千岁。
  丑六  他化天
  无世间心,同世行事,于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终之后,遍能出超,化无化境,如是一类,名他化自在天。
  无世间心,同世行事者:厌离世间,淫欲不净,全无乐著,心希上界,权同世间。行夫妇事,于行事相交之际,不但无味,而且了然超越,神游境外,毫无欲想。命终之后,超出化无化境:化,即第五;无化,即下四天。如是一类,名他化自在天:凡五尘欲境,不劳自化,皆他天之所变化,自己得自在受用也。但此天,以眼暂视,便为淫事。《正脉》引偈云:‘四王忉利欲交抱,夜摩执手兜率笑,化乐熟视他暂视,此是六天真快乐’。离地一百二十八万由旬,有地如云,安住其上。身长周尺四百五十丈。以人间一千六百年为一昼夜,寿一万六千岁。
  问:欲界顶天,为魔王天是否?答:《瑜伽论》云:第六天上,别有魔罗,所居天宫,即他化自在摄。是知魔天,别是一类,说摄或可;说即,则不可也。二欲分轻重竟。
  子三  判属欲界
  阿难!如是六天,形虽出动,心迹尚交,自此已还,名为欲界。
  此结成欲界之名。欲性躁动,世人无有节制;其动也,若瀑流,若野火,莫能镇压。如是六天,渐能节制,而向于静,因中欲心渐渐轻,生天层层高。形虽出动,心迹尚交者:如初天,且止外动;二天,内动亦微;三天,遇境方动;四天,境迫不违;五天,交中无味;六天,形合心超。然此等形虽合,而心超出,似离于动,但其心迹,尚然犹交。如前四天,不唯迹交,尚兼心交,以有味故。后二天,虽无心交,犹有迹交,以应事故。此虽欲有重轻,总未离于男女爱情。自此已还,直至阿鼻地狱,皆欲界摄。以诸趣虽异,而欲是同,故名五趣杂居地也。
  问:天台云:六天果报,十善为本。兼护法生四王;兼慈化生忉利;兼不恼众生,善巧纯熟,生夜摩;兼修禅定粗细,生兜率;兼欲界定,生化乐;兼未到地定,生他化。是知六天,通以十善为因。前三天,各兼功行;后三天,各兼禅定。今何惟约欲事轻重,分六天耶?答:功行禅定为缘,通修十善为因,但十善之中,断欲为要,设不断欲,十善何成?如来为人从要故,惟约欲轻欲重,而分胜劣。 本经修楞严大定,以淫欲为生死冤家,故此中惟约欲。六天以寡欲而上升,四禅以绝欲而高蹈。故知,不断淫欲,上界犹不可望,况欲证无上菩提耶?所以欲修三摩地,而出生死海者,必须先斩此一关也。初六欲天竟。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文卷第八终
  癸二  四禅天  分二    子初  正分四禅    二  结属色界  子初分四    丑初  初禅天    二  二禅天    三  三禅天    四  四禅天  丑初分二    寅初  示三天别相    二  结离漏伏  寅初分三    卯初  梵众天    二  梵辅天    三  大梵天    今初
  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但能执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无,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
  前明六天,虽求离欲,未能绝无,以形虽出动,心迹尚交,故名欲界。而此上十八天,虽离欲染,尚有色质,貌如童子,身白银色,衣黄金衣,惟男无女,纯是化生,色身胜故,故名色界。又名梵世,梵者净也,已离欲染,而得清净,通号四禅,已离欲界散动也。非但离欲,并离食睡,三欲俱亡,稍涉饥倦,即入禅定,而出定时,则精神饱满,但以禅悦为食、为息,稍离粗重身心矣。略分四重,详分十八重,但疑有同处,而区分胜劣为类者,未必十八,皆上下为次也。此明色界,初禅三天;首言世间者,显非出世;而言一切,所修心人者:谓不知本有寂常心性,而错乱修习也。禅那,此云静虑;不假禅那,无有智慧者:谓不修首楞严大定,无漏之静虑,即无有出世间,真正之智慧。显彼惟有漏静虑,六事行耳!六行者:厌欲界是苦、是粗、是障;欣色界是净、是妙、是离。此则凡夫伏惑,超欲界道也;非无漏真三摩地,妙圆通矣!此是总论,应通下文。 但能执身,不行淫欲,方入本天;此天独显戒德,未彰定慧。先言执身者:表异六欲,不免身犯。而此天非但执身不犯;若行若坐,想念之心,亦复俱无。由是身心,俱得清净,爱染不生,故欲界无可卜居,临终之时。应念化生上之色界,身为梵世伴侣。如是一类,乃是梵天之民,故名梵众天。寿二十小劫,身长半由旬。
  卯二  梵辅天
  欲习既除,离欲心现,于诸律仪,爱乐随顺,是人应时,能行梵德。如是一类,名梵辅天。
  欲界淫习,既已伏除,离欲净心,已得显现。初二句,指前天,但显戒德;下谓本天,戒与定俱。于诸律仪,爱乐随顺者:于诸梵行戒品,爱乐则悦豫,随顺则轻安,即与定共之相;无有强行之苦,乃有安行之乐,自有不期然而然者矣。是人应时,能行梵德者:显是本天转升,故云应时,非同前天,离下生上,犹待异时,此不但清净身心,而且弘扬德化,已超梵众。如是一类,名梵辅天。《正脉》云:既辅化,即天臣矣,寿四十小劫,身长一由旬。
  卯三  大梵天
  身心妙圆,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名大梵天。
  此天乃显戒与慧俱。初天,由执身而摄心;次天,由心现而行德;此天,身心得一如无二之妙,满足分量之圆。行、住、坐、卧,四威仪之中,悉皆不缺,有威可畏,有仪可仰,禁戒自然清净;不唯清净,加以明悟,此即戒与慧俱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犹体仁足以长人,君之道也。如是一类,名大梵天;位超梵辅,故称为大。寿六十小劫,身长一由旬半。初示三天别相竟。
 
 楼主| 发表于 2010-3-7 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寅二  结苦离漏伏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苦恼,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此上三天,称为胜流者:以身胜乐胜,能胜下界诸趣之流。一切苦恼,所不能逼者:指欲界八苦,所不能逼,虽非依真本,而起正修,得证真三摩地者,然于持戒清净心中,而欲界诸漏,所不能动,名为初禅;于九地中,第二名离生喜乐地,离欲界诸恶趣生,而得清净喜乐也。劫尽火灾得至,由其内有觉观火故。初初禅天竟。
  丑二  二禅天  分二    寅初  示三天别相    二  结忧离漏伏  寅初分三     卯初  少光天    二  无量光天    三  光音天    今初
  阿难!其次梵天,统摄梵人,圆满梵行,澄心不动,寂湛生光。如是一类,名少光天。
  此明色界,二禅三天也。前天定力,尚假戒扶,此则不假戒扶,而自不动;定深发光,以光之胜劣为次。阿难!其次梵天,统摄梵人:似是大梵所为;梵众天:戒德显著;梵辅天:戒与定俱;大梵天:戒与慧俱;具足戒、定、慧,故曰圆满梵行,而升此天。环师亦谓,蹑大梵之行,升进者是也。统摄既久,则化他功深,自行益纯。澄心下,方入此天;澄心不动,寂湛生光者:谓心水澄凝不动,寂然发用,湛然生光,但心光尚劣,未极其量,如是一类,名少光天。寿二大劫,身长二由旬。
  卯二  无量光天
  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
  温陵曰:定力转明,妙光迭发,境随光发,遍成琉璃。由定力转更增明,身光心光,展转相然,如以火传火,光光迭发,照耀于无尽也。所有依报外境,随光而发,亦同正报身心,内外明彻,遍成琉璃。映十方界者:约其定光,随所受用十方言之,非遍一切十方也。按二禅覆以小千世界,遍小千之十方也。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寿四大劫,身长四由旬。
  卯三  光音天
  吸持圆光,成就教体,发化清净,应用无尽。如是一类,名光音天。
  吸,即取也;持,即执持;圆光,谓前天依正,光明交映,至此定深,而至圆满,故曰圆光成就。教体者:《正脉》云:以此光明,代其言音,以宣彼梵行教化,如世间以文字,代其言音,而亦以宣诸教化,与用光明作佛事者,同也。 有谓二禅以上,无有语言,恐未必然。《法华》云:光音及遍净,乃至有顶天,言语之音声,悉皆得闻之;此可为证。发化清净,应用无尽者:发宣梵行教化,清净无著,应用无有穷尽。如是一类,名光音天。寿八大劫,身长八由旬。初示三天别相竟。
  寅二  结忧离漏伏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忧悬,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
  此三胜流,非但胜于欲界,犹复胜于初禅,以后后胜于前前也。一切忧悬,所不能逼者:以初禅,乍离欲苦,恐其复坠,故一切忧愁悬挂,竟有不安之貌,时时以觉观拒之。今至二禅,离欲渐远,恐坠心息,故忧悬所不能逼,而入无觉无观矣。然虽无觉观,仍属有漏,而非依寂常之真心,而修实证真三摩地也。初禅方得漏心不动,而未能伏;此天于清净梵行心中,粗漏已伏。粗漏,指初禅爱,无所由起,故曰已伏。能以定力,伏前五识,不起现行,故名为二禅。于九地中第三,名定生喜乐地,以定力功德,发生喜乐也。火灾不到,而有水灾,由其内心有喜水故。二二禅天竟。
  丑三  三禅天  分二    寅初  示三天别相    二  结安隐喜俱  寅初分三卯初  少净天    二  无量净天    三  遍净天    今初
  阿难!如是天人,圆光成音,披音露妙,发成精行,通寂灭乐。如是一类,名少净天。
  此明色界,三禅三天也。《持地论》目第三禅为乐俱禅,此定功德,与遍身乐俱发故。前二禅虽有乐支,为喜支所障,今灭喜纯乐,故得其名。阿难!如是天人:蹑前光音天,圆满光明,成就音声,而为教体;披发音声,显露妙理。此天,即依妙理,发成精行,离前喜动,而生净乐,恬然安静,而通寂灭之乐。寂灭乐,亦定清心安所发,不可滥于本性寂体,以名同体异也。以初入此境,故言通,而未能成,名少净天。初伏第六意识,非真寂灭也。寿十六大劫,身长十六由旬。
  卯二  无量净天
  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身心轻安,成寂灭乐。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
  净空现前者:前天通寂灭乐,以其净境未亡,至此定力转深,并净亦空,故曰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者:以空引净,净与空发,虚空无有边际,净境亦无边际。自觉正报之身心,犹若太虚,无累无碍,故曰轻安,成寂灭乐。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净空无际,故无有量也。寿三十二大劫,身长三十二由旬。
  卯三  遍净天
  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胜托现前,归寂灭乐。如是一类,名遍净天。
  前天净境,只遍身心,至此定力转深,并依报之世界,正报之身心,泯同一体,皆得虚寂,故曰一切圆净。《正脉》云:此但定力所使,所谓境随定变而已,非唯心观力所使也。
  净德成就:接上句,既一切圆净,则纯净之德成就,妙乐无穷;有漏之乐,至此已极。自觉殊胜归托之处现前,将谓真实安身立命处所,清净极乐家乡矣。不知尚属有漏,即便归托于此,故云归寂灭乐。如是一类,名遍净天,以其触处,皆成净乐,故名遍净天。寿六十四大劫,身长六十四由旬。初示三天别相竟。
  寅二  结安隐喜俱
  阿难!此三胜流,具大随顺,身心安隐,得无量乐,虽非正得,真三摩地。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
  阿难!此三天,又胜二禅之流。初禅,苦恼不逼,未得随顺;二禅,忧悬不逼,五识已伏,但得随顺;至此三禅,已得寂灭,六识已伏,名具大随顺。身心安隐,得无量乐者:前二禅,有喜心动念,故身心不得安隐,今喜心既离,身心安隐,自在受乐。乐称无量者,以所具妙乐,周遍无量故。界内,以三禅为极乐处也。虽非正得真修实证之三摩地,然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安隐心,即三禅心。初、二禅离障增胜,故曰清净心。三禅得乐增胜,故曰安隐心。 《正脉》云:仍言欢喜毕具者;以有安隐心中,四字拣之,良以喜是动心所发,乐是静心所融,若在飞动心,纵说乐,而仍是喜支;若在安隐心,纵说喜,而仍是乐支,故通名为三禅。于九地中第四,名为离喜妙乐地。以离前初、二禅之喜,得三禅之妙乐也。水火二灾不到,风灾得至,由其未离出入息故。三三禅天竟。
  丑四  四禅天  分二    寅初  四胜流天    二  五不还天  寅初分二    卯初  示四天别相    二  结不动纯熟  卯初分四    辰初  福生天    二  福爱天    三  广果天    四  无想天    今初
  阿难!复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尽,乐非常住,久必坏生。苦乐二心,俱时顿舍,粗重相灭,净福性生。如是一类,名福生天。
  此四禅九天。温陵曰四禅报境,但有三天,第四无想,乃第三广果别开,此外复有五不还天,乃圣贤别修静虑,与凡夫不同。但以同入舍禅,故于舍心同分中,安立居处。 阿难!复次天人:是指三禅中来者,谓初禅离苦恼,二禅尽忧悬,故云不逼身心。苦恼忧悬是苦因,既皆不逼,是已苦尽则乐生。三禅身心安隐,得无量乐;此天则明乐亦不当受,何以故?乐非常住之法,福业尽时,久必坏生,由是起双舍苦乐之行,苦乐二心,并已舍除,故曰俱时顿舍。正以二心俱舍,名粗重相灭,以坏则苦生,今苦坏双超,舍心不动,即净福性。此定既发,即名为生;故曰如是一类,名福生天。寿一百二十五大劫,身长一百二十五由旬。
  辰二  福爱天
  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如是一类,名福爱天。
  前天苦乐二心,俱时顿舍,尚未圆融;至此舍定益深,功行纯熟,故曰舍心圆融。胜解清净者:即决定胜解,任持舍定,能所双亡,不为异缘所转,是为清净。然既舍心圆融,无有遮限,而所感净福,亦应无遮,于此无遮福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妙随顺者,大自在也;所有愿求,亦无遮限,得大自在,穷未来际,爱乐随顺也。如是一类,名福爱天,此天之福,于有为界中,最为可爱。寿二百五十大劫,身长二百五十由旬。
  辰三  广果天
  阿难!从是天中,有二歧路,若于先心,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证而住。如是一类,名广果天。
  阿难!从是天中,是福爱天中,有二种歧路:一直往道,趣广果天;一迂僻道,趣无想天;心念行业各别也。若于先心:即福爱天,妙随顺心,能令所求如意,今无量净光,即舍俱禅,定深而发光也。于此光中,以四无量心,熏禅福德,增盛圆明,离下地染,修证而住。如是一类,名广果天,谓广大福德,所感之果也。寿五百大劫,身长五百由旬,水火风三灾,皆不能到。于九地中,名舍念清净地,谓双舍苦乐二念,而得清净也。
  辰四  无想天
  若于先心,双厌苦乐,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五百劫。是人既以生灭为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初半劫灭,后半劫生。如是一类,名无想天。
  先心是福爱天中,双厌苦乐之心,至广果天,增修福德,令得圆明;至无想天,增修舍定,令期究竟;此二天之分歧也。精研舍心三句,即指增修舍定,深搜细索,相续无有间断。圆穷者:圆满穷究,必求其究竟;舍道者:即以舍定,为涅槃道也。身心俱灭,心虑灰凝者:谓以舍定,灭除舍心,定中浑成一空,故心身俱成泯灭,令其心思缘虑,有若寒灰,凝然不动,但如夹冰之鱼。鱼譬六识,心心所法;冰譬舍定,冬天水结成冰,而鱼夹在冰中,而不能动。此定亦复如是,祗伏六识现行,经五百大劫,定力摄持,报形不坏也。五百劫后,依旧散入轮回。然无想报尽,多皆堕狱,因其在定,未证谓证,以为证阿罗汉,已出生死。后出定毁谤三宝,以佛狂妄说法。说阿罗汉,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以故堕入地狱。
  是人既以生灭为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者:《正脉》云:出其无常之故,正由向二种根本,错乱修习耳。前二句明其错依六识,生死根本,为本修因,强令灰凝。后二句明其反迷识精元明,圆湛不生灭性,而全不知用故也。 初半劫灭者:初生此天,习定半劫,始得想灭,无想定成。后半劫生者:于四百九十九劫半,而想心复生,此定仍坏。有成有坏,终非究竟。如是一类,名无想天。此天依于舍禅,灭除六识,心心所法,令不起现行,故名无想天。但与广果,同修舍禅,故同一处,以是外道故,分二种名耳。初四天别相竟。
  卯二  结不动纯熟
  阿难!此四胜流,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虽非无为,真不动地,有所得心,功用纯熟,名为四禅。
  阿难!此四胜流者:并超下地故。一切世间:通指欲界至三禅也,欲界为苦乐所动;初禅苦恼不逼,二禅忧悬不逼,均不为苦动;三禅得无量乐,虽不为苦动,尚为乐动;至此四禅,苦乐双亡,而住舍定,故曰诸苦乐境,所不能动。温陵曰:四禅不为三灾所动,名不动地。然彼器非真常,情俱生灭,虽非无为真境,而有为功用,至此已纯熟矣。
  问:不为三灾所动,何言器非真常,情俱生灭?答:他经明此天,天人生时,宫殿园林,随之而生;死时,随之而灭。器即器世间,宫殿园林,而非真常之境;情即有情世间,与之俱生俱灭。虽非无为真常之境:如十地之第八不动地。有所得心者:即修习舍定,认为涅槃,期其必得,名有所得心。正显有为功用纯熟,不加勉强,任运不动也。名为四禅。 《正脉》云:初禅共戒,戒德增上;二禅喜俱,光明增上;三禅乐俱,净乐增上;四禅舍俱,于前三天,福德增上,后一天,舍定增上,此其别也。初四胜流天竟。
  寅二  五不还天  分三    卯初  标圣果寄居    二  示五天别相    三  结四天不见    今初
  阿难!此中复有,五不还天,于下界中,九品习气,俱时灭尽,苦乐双亡,下无卜居,故于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
  此中,即四禅天中,复有五种不还天。梵语阿那含,此云不还,三果圣人,寄居之处。以其于下界中,即欲界中,九品思惑习气,已经断尽,证三果圣位,再不还来欲界受生也。习气者,思惑种子也。乃贪、嗔、痴、慢,任运而起,微细之惑,与生俱生,非同分别中粗惑也。由彼惑难除,故分八十一品,于三界九地,地地各分九品。今断欲界,五趣杂居地中九品,于上、中、下,复各分三品,天上人间,七次往返受生断之,乃习气与现行皆灭,故云俱时灭尽,证三果也。此乃明圣人断惑之事,有异四禅伏惑不断也。
  苦乐双亡,下无卜居者:断欲界地九品之惑尽,故苦亡,欲界无卜居;于初、二、三禅之乐,亦复不受,故乐亡,于色界三禅,亦无卜居;以非其同分也。而所入之定,乃苦乐双亡,舍俱禅故,于四禅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住此以断七十二品思惑,求证阿罗汉果也。 然安立居处,确在同分,而杂修静虑,另有别业。《俱舍》云:杂修静虑,有五品不同,故生五净居天。杂修者,初起无漏观,次起有漏观,后复起无漏观,以有漏无漏,间杂而修故。静虑者,定慧均等之谓;五品者,下、中、上、上胜、上极也。问:何故名为净居?答:三果圣人,于下界中,九品思惑,俱时灭尽,故名为净。净者,所居之处,故名净居也。
  卯二  五天别相  分五    辰初  无烦天    二  无热天    三  善见天    四  善现天    五  色究竟天    今初
  阿难!苦乐两灭,斗心不交。如是一类,名无烦天。
  按五品,此应属下品。苦乐两灭,即双亡义。斗心即欣厌二心,当苦乐未灭时,则厌苦欣乐二心,交战胸中,互为胜负,故曰斗心。今既两灭,是以不交。如是一类,名无烦天。《正脉》云:盛热曰烦,亦状其内心,郁陶热中之象,有斗心者,所不能免,此方不交,初得清凉,故名无烦。寿一千大劫,身长一千由旬。
  辰二  无热天
  机括独行,研交无地。如是一类,名无热天。
  此属中品。机,即发动之机,状念之放也。括,即收括之括,状念之收也。独行,言其唯一舍念,或放或收,更无余念间杂。研交无地者:若有一念,不可言无,今更以杂修静虑,研究此一念,了不可得,则不唯不交,即欲交亦无地矣。如是一类,名无热天。微烦曰热,并热亦无,故曰无热天。寿二千大劫,身长二千由旬。
  辰三  善见天
  十方世界,妙见圆澄,更无尘象,一切沉垢。如是一类,名善见天。
  此属上品。由修静虑,发天眼通,既与四禅同分,亦应同见大千。十方世界:即大千之十方;妙见:即天眼通,此是修得,而非报得,更胜四禅;圆,即圆满大千;澄,即澄清朗彻;更无尘象,外境之障隔,故圆;亦无一切沉垢,内念之留滞,故澄。内外虚融,妙见无碍。如是一类,名善见天。体净用周,所见皆善也。寿四千大劫,身长四千由旬。
  辰四  善现天
  精见现前,陶铸无碍。如是一类,名善现天。
  此属上胜品。精妙之见,既已现前,此句指前天,见体清净,见用周遍,此天增修静虑,体用兼胜。陶铸无碍者:如陶师之范土为瓦,铸匠之镕金造像,能以定慧力,任运成就,随心自在,变现无碍。如是一类,名善现天。寿八千大劫,身长八千由旬。
  辰五  色究竟天
  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
  此属上极品。究竟,即研穷之义;群几,即群动之微也。《正脉》谓:研穷多念,至于一念,故曰究竟群几。以杂修五品,初用多念无漏,熏多念有漏,乃至最后,用一念无漏,熏一念有漏,名上极品。 穷色性性者:性是体性,上性字指色体,下性字指空体;谓穷诸色之性,而至于空性也。又色依空现,空性即色性之性故;即所谓心既熏多至少,色亦穷粗至微是也。至此身虽尚在,而境界全空,故云入无边际,无边即虚空,际即界畔,入空无边处之界畔。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色界至此,是为极顶,故称色究竟天。寿一万六千大劫,身长一万六千由旬。二示五天别相竟。
  卯三  结四天不见
  阿难!此不还天,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粗人,所不能见。
  此结示四天不见。阿难!此五不还天,彼诸第四禅天中,四位天王:指正天三,外道一,故成为四,不可指初、二、三、四禅也,因上中隔绝故。唯识谓:二禅以上,不称王臣,此言四王,或推尊上首,略似如王也。独有钦闻,不能知见者:以第四禅天,系有漏凡夫,但能伏惑;而五不还天,是无漏圣人,而能断惑,圣凡有异,伏断悬殊,故但仰嘉名,不知其受用,不见其依正也。问:彼之天王,是菩萨游三摩地,为何不能知见?答:惟其菩萨,示迹凡夫,当与凡夫,同其知见也。如今世间下:取例发明。旷野深山,皆绝无人烟之地,皆是罗汉别境,称为圣道场地。而世间粗人,所不能见,以不修无漏业故。二五不还天竟。
  子二  结属色界
  阿难!是十八天,独行无交,未尽形累,自此已还,名为色界。
  孤山曰:独行无交,俱无情欲故。未尽形累,尚有色质故。 以上是十八梵天,清净无侣,故曰独行无交。虽然离欲,依旧有化生身,未尽身形之累。自此色究竟天以还,至梵众天,同一色界。二四禅竟。
  癸三  四空  分五    子初  标歧除圣    二  正列四天    三  圣凡出坠    四  通分凡圣    五  结属无色    今初
  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歧路,若于舍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温陵曰:自此而上,明无色界四天,无业果色,有定果色,依正皆然。四天皆依偏空修进:初、厌色依空;二、厌空依识;三、色空识三都灭,而依识性;四、依识性,以灭穷研,而不得真灭;是皆有为增上善果,未出轮回,不成圣道者也。 此将明无色界四天,先简回心超出也。阿难!从是色究竟天,居色界之顶,是为有顶;与无色为邻,故云色边际中。其间上进,复有二种歧路。因三果人,根有利钝,其利根者,即于色究竟,舍定心中,发无漏人空智慧,慧光圆通即圆满也,断尽思惑,即便超出尘界,离分段生,证偏空理,成阿罗汉;不以小果为足,进修大因,故云入菩萨乘。其钝根者,在色究竟天中,复由定心,欣上厌下,灭色归空,生无色界,此其差别也。如是一类,即利根一类。回心,即回其欣上厌下之心,顿出三界。大阿罗汉,即回其舍大取小心,速入大乘;但据迹犹在声闻,故仍称罗汉,而以大字拣之。初标歧除圣竟。
  子二  正列四天  分四    丑初  空无边处天    二  识无边处天    三  无所有处天    四  非非想处天    今初
  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
  此正示无色界,四空天也。若在舍心:长水曰:舍心有二:一者、若于有顶,用无漏道,断惑入空,即乐定那含也。二者、若于广果,用有漏道,伏惑入定,即凡夫外道也。舍厌成就者:即厌有趣空也。觉得有身,尚是有碍,于是销除形碍,以入于空也。温陵曰:厌己形碍,坚修空观。灭身归无,即厌色依空者也。名空处定,故报生空处也。如是一类,名为空处,寿二万大劫。四空天无业果色,故不言身形之长短也。
  丑二  识无边处天
  诸碍既销,无碍无灭,其中惟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
  温陵曰:诸碍既销而无,则不依于色;无碍之喜亦灭,则不依于空。 不依于色,蹑前天果相;不依于空,明本天功行与果相,即是双厌色空,惟依于识也。其中惟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者:其中于所存识中,惟留第八阿赖耶识,于全分末那,第七识中,半分微细犹存,即是厌空依识也。阿赖耶,此云藏识,但是常言而已,意显末那识,言末那以阿赖耶为体故;末那,即第七识,此云染污依,为第六意识所依之根。末那托六识,缘六尘,行相粗显,托尘似有,离尘实无;今既色空俱灭,识已无托。外缘粗显者,半分已灭唯留内缘八识。微细者,半分独存,如是一类,名为识处定,故报生识处也。以末那为能缘心,赖耶为所缘境耳。寿四万大劫。
  丑三  无所有处天
  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回无攸往。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
  初天灭色归空,次天灭空归识,故曰空色既亡。识心,即指末那半分微细犹存。此天以缘识心散,反能破定故。凭深定力,将幽微精细之半分,亦伏不行,故谓都灭。是知此灭,非如罗汉,种现俱断也。下即定中所证境界,半分微细既尽,唯有赖耶独存;赖耶是无分别,惟觉十方,寂然冥然,迥无攸往,攸即所也,不复前进矣。此为外道,昧为冥谛之处也。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色、空、识三者,皆无所有也。寿六万大劫。
  丑四  非非想处天
  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赖耶独存,称为识性。识性即是藏性,藏性由来不动,如本经云:常住妙明,不动周圆是也。惜彼凡天,不达斯理,但见赖耶坚固,不可动摇,以灭定之力,深穷研习,于无尽中,强以发宣;欲尽其性,然识性不尽有二义:一者、识性即是藏性,凡圣皆无可尽之理。二者、若约种子,则凡外未秉如来,断种法门,终不可尽。那含,复是钝根,亦非尽时。
  此天既欲尽其性,由定力所逼,识性虽存,而不起现行。故曰如存不存,似残灯之半灭也。虽见识性尽,其实未尽,故曰若尽非尽,似残灯之半明也。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天。《正脉》云:末后环师,承如存不存,以结非想;承若尽非尽,以结非非想;得其语脉矣!盖非想,即非有想,非非想,即非无想耳。寿八万大劫。二正列四天竟。
  子三  圣凡出坠
  此等穷空,不尽空理,从不还天,圣道穷者。如是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若从无想,诸外道天,穷空不归,迷漏无闻,便入轮转。
  此辨圣凡,出坠各异。此等,指四空处;穷空者:正脉云:初天,穷色令销;二天,穷空令无;三天,穷识令灭;四天,穷性令尽。盖前二穷境,后二穷心;欲令心境俱空,故总谓穷空。不尽空理者:凡外未了人空之理,小圣不达法空之理,何况圆顿之旨,心境本空,岂待销灭哉?故总断其不了耳。 此下方明圣凡出坠,今先明圣人超出三界,言彼住非想天中,若从五不还天,修习圣道,穷空而来者,以穷空力,经历四天,断四地惑,三十六品尽,证我空理,成阿罗汉,即出三界;如是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言不回心有二义:一者、于色界顶,不早回厌有趣空之心,速成罗汉。二者,沉空滞寂,不早回舍小取大之心,向菩萨乘。名为钝阿罗汉,乃对前利根而说。利根者,乃不经四天,少修二十万大劫也。
  次明凡夫坠入轮回,言彼住非想天中。若从无想,诸外道天,穷空不归者;若从无想,广果诸天中,但惟修习有漏禅定。穷空来者,则迷有漏天,作无为想;无多闻性,不知三界之内,无有安身立命处。所以八万劫满,无所归托,即当下坠,而入轮回;随其宿业;依然流转诸趣;即所谓: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 问:后经谓无想,妄执涅槃,而临终兴谤堕狱,何得而入四天耶?答:但兴谤堕狱,间或有之,无想同分,根性万殊,未必各各皆然,无想天中,寿五百大劫,初半劫灭,后半劫生,灭时似无,生时还有,以还有故,厌有趣空,所以修四空定,何足疑也。
  子四  通分凡圣
  阿难!是诸天上,各各天人,则是凡夫,业果酬答,答尽入轮。彼之天王,即是菩萨,游三摩地,渐次增进,回向圣伦,所修行路。
  此明诸天,王民不同也。是诸天上者:通指六欲,四禅、四空,惟除五不还天,是圣人故。不还以外,各各天人,皆是凡夫,业果酬答。答尽入轮者:业果,对业因言,此等天人,因中唯修有漏善业,十善八定等,为实功业;而六欲、四禅、四空业果,以酬答之;纵获胜福,不过酬答前因而已。天福既尽,散入诸趣,如郁头蓝弗天人,因中在山中习定,众鸟争喧,嫌其阓闹,曾动一念嗔心,最好有一飞狸,将其食尽。因中起此一念,后修定生天,生到非想非非想天;天报既毕,堕落飞狸之身。问:上界无恶,何以堕落三途?答:藏识种子,历劫不亡,随彼熟种,任运而堕,岂拣三途,宁不可惜!所以如来苦劝:老实念佛,带业往生,横超三界,疾出生死也。 彼之天王,即是菩萨,游三摩地者:彼等之天王,非是凡夫,即是大乘菩萨,住于三摩地,游戏神通,寄位天王之位,济物利生,成就己德。渐次增进,回向圣伦,所修行路者:行渐次而增,位渐次而进,无非借此天位,同向无上菩提之果,以是悟后之修,一一修行,悉皆回事向理,以入圣人之伦类。所修者,乃楞严大定,即所谓妙修行路者是也。所以不落轮回。
  子五  结属无色
  阿难!是四空天,身心灭尽,定性现前,无业果色,从此逮终,名无色界。
  此结四空之名也。阿难!是四空天,前二天,身境全空,是身灭尽;后二天,识亦不起,是心灭尽;身心既已俱灭,定性现前,则在定时,所有定果色,定中随化依正身境,自在受用,《显扬论》说,为定自在所生色者,是也。无业果色者:约出定时,无欲色二界所感依正之业果色。《正脉》云:身心俱寂,依正皆空,圣眼观之,三尺识神,似中有也。 从此逮终者:逮,到也,从初空处,而到非想处,是谓三界终极于此,名无色界。但凭定力,暂无依正,非真蕴空,永绝业果也。初正列诸天竟。
  壬二  通前总结
  此皆不了,妙觉明心,积妄发生,妄有三界,中间妄随,七趣沉溺,补特伽罗,各从其类。
  此总结三界,皆是虚妄。自四王以至非想,皆由不了自己本妙觉性,本明真心,此性本来自妙,寸丝不挂,此心本来自明,灵光独耀,圆陀陀,光灼灼,清净本然,而觅三界依正,本不可得。由不了故,所以从迷积迷,以妄起妄,遂有业转现,三种细相发生;由三细,即有六粗;惑、业、苦三,悉皆俱备,故妄有三界。中间妄随七趣沉溺者:中间,即三界之中间,复随妄业,沉溺七趣,以受其报。八识田中,无量劫业种俱有,随何种业成熟,即趣何趣受报。补特伽罗:此翻有情,又云数取趣;谓诸有情,起惑造业,于三界中,数数取著,诸趣受生。各从其类者:谓各从自己之业因,而受同类之业果;故文中每言,如是一类也。六诸天趣竟。
  辛七  修罗趣  分二    壬初  总标名数    二  别释趣摄    今初
  复次,阿难!是三界中,复有四种,阿修罗类。
  梵语阿修罗,又云阿素洛,乃梵音楚夏耳。瑜伽论,译为非天,古德释云:有天福无天德故。旧译无端正,《长阿含》云,修罗生女端正,生男多丑,从男彰名也。按佛序谈七趣,皆从劣向胜,今修罗列入于此,因具有四趣故也。复次,阿难!是三界中,按诸经论,修罗所居,似惟局于欲界,今言三界中者,跟据上科,妄有三界,中间妄随七趣沉溺,故云三界中。复有四种者:种族而分有四,曰卵、胎、湿、化、受生,而分天人鬼畜者也。种族虽然有四,以性多嗔,行多妒,以性行多相类也。
  壬二  别释趣摄  分四    癸初  卵生鬼摄    二  胎生人摄    三  化生天摄    四  湿生畜摄    今初
  若于鬼道,以护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
  若于鬼道,是此类前因;言彼元从鬼趣,以善愿善心,护持佛法,或护经护咒,护戒护禅,及依法修行之人,皆得以护法称之。由此善业力故,舍彼鬼趣,来入其中,以护法为因,果中更胜,故能乘通入空界居之。此阿修罗,从卵而生;卵生飞空,因果类鬼,故鬼趣所摄。
  癸二  胎生人摄
  若于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邻于日月,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
  若于天中,降德贬坠,是此类前因;言彼在天中,降德贬坠者:《指掌疏》云:色天以梵行持身,欲天以少欲为德,若梵行稍亏,情欲稍重者,皆为降德。贬谪天位,坠落修罗,福报似天,住处亦等。其所卜居,邻于日月宫,下接人间。《正法念》云:有阿修罗住须弥山侧,于欲界中化身大小,随意能作,即此类也。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情重被贬,故感从胎而出,胎因情有故也。以情欲同人,故为人趣所摄。
  癸三  化生天摄
  有修罗王,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
  有修罗王者:拣异修罗之众,此类未说前因,以果详推,当从人趣而来。以人中有立业建功之绩,有争王图霸之谋,事不从心,嗔妒以起,故感为修罗王,福报一同天人。执持世界者:《正脉》云:亦能驱役鬼神,祸福人间,如《孔雀经》,有修罗所罚之语,其意可见。 力洞无畏者:力即神通之力,洞者彻也,能洞彻诸天,而无所怖畏也。故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灌顶》云:梵王小千之主,帝释三十三天中尊,四王四洲都统,各有专司;修罗不摄,妒心起诤,欲窃其权,时来与战。本与帝释争权,而四王为先锋,四王战之不胜,方报帝释,帝释又复不胜,于是展转乞力诸天,乃至梵王,出力助战;此阿修罗,因变化而有。天趣所摄者:此阿修罗,福德力大,不受胞胎,乃因变化而有,能化身大小,大则化身,十六万八千由旬,手撼须弥,而竟摇动,帝释宫殿,在须弥顶,摇动不安,心生恐怖。后帝释兵出战,令各念摩诃般若波罗密多,而得大胜。而阿修罗,乃化小身,入于藕丝孔中;此乃明变化之事,系天趣所摄。
  癸四  湿生畜摄
  阿难!别有一分,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趣摄。
  阿难!别有一分,下劣修罗者:另有一部分,即指福力不胜。属于下劣者,与上对论。化生者似王,胎生者似臣,卵生者似民,湿生者似奴婢。生在大海中心,沉下水穴之口,水穴或指尾闾,在碧海之东,其处有石,阔四万里,当百川之下尾,而为闾族,故曰尾闾;乃海之穴,泄水之口也。旦游虚空者:白昼游于虚空,以供驱使。暮归水宿者:黑夜归于水宿,以息劳役。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趣摄者:生在大海之当中心,泄水之穴口,故因湿气而有,其福报下劣,思食虽然得食,初则味美,末后一口,竟变作青泥之味,此类畜生趣摄。二备明诸趣竟。
  己三  结妄劝离  分三    庚初  药病双举    二  同别俱妄    三  正劝须除  庚初分三    辛初  总举妄病    二  指病深根    三  定药能除    今初
  阿难!如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罗,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诸有为相,妄想受生,妄想随业,于妙圆明。无作本心,皆如空华,元无所著,但一虚妄,更无根绪。
  此总明七趣,虚妄因果。如是指前来所说,地狱鬼畜,人及神仙,天洎修罗;精细研究,升沉往返,若因若果,不出虚妄情想而已。皆是下:即指妄因妄果。昏沉惑也,有为业也,无非随妄想以受生,随妄业以受报苦也;即所谓惑、业、苦三,如恶叉聚也。于妙圆明下:欲明其妄,先举其真,以反显之。空有不羁曰妙,本来周遍曰圆,无所障蔽曰明,无作无为,本有真心;此七趣,皆如空华;以虚空喻真心,以狂华喻七趣;空原无华,病目妄见。原无所著下三句:正当见华时,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岂有著落耶?是知七趣,但一虚妄名相而已,更无根本头绪,可研究也。《指掌疏》云:前阿难问云:此道为复本来自有,为是众生妄习生起?今云妄想受生,妄想随业,是答以妄习生起也。又云:但一虚妄,更无根绪,是答以非本来有也。
 
 楼主| 发表于 2010-3-7 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辛二  指病深根
  阿难!此等众生,不识本心,受此轮回,经无量劫,不得真净,皆由随顺,杀、盗、淫故。反此三种,又则出生,无杀、盗、淫,有名鬼伦,无名天趣,有无相倾,起轮回性。
  温陵曰:前问妙心遍圆,何有狱鬼,人天等道?故此结示,由杀、盗、淫三为根本也。《正脉》云:上言更无根绪,而此又指病根者;盖妄虽无体,起固无因,而妄理相应,续非无故,故复指也。阿难!此等七趣,一切众生:据前阿难疑云:佛体真实,云何复有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等道?今如来以不识本心等释之;本心者,本有妙明真心,亦即佛体真实,由不识佛体真实,故受此七趣轮回,经无量劫,恶道固为不净,而善道净亦非真,以思惑种子,眠伏藏识之中,伏而不断,故非真净也。又不识即惑道,受此轮回,即业苦二道。皆由下:申明随业,言所以不得真净者,皆由随顺杀盗淫故,则成三恶;反此三种者,知其为恶道之因,而欲违之也。又则出生,无杀、盗、淫,则成四善,三恶固非可随,四善亦当舍离,以同为系缚三界之根本也。有名鬼伦,无名天趣者:有则成三恶,堕落三途,地狱亦饿鬼之伦类也。无则成四善,得生四善道。今名天趣,以天趣,摄仙人阿修罗故。 有无相倾,起轮回性者:倾者夺也,夺有成无,从下升上,则成四善道;夺无成有,从上坠下,则成三恶道。由是互夺不已,颠倒轮回,譬如井轮之高下,无有休息,故称轮回性;是有为生灭性故。
  辛三  定药能除
  若得妙发,三摩提者,则妙常寂,有无二无,无二亦灭,尚无不杀、不偷、不淫,云何更随杀盗淫事?
  此劝修大定。以定药能除病之深根。若得妙发三摩提者:指妙耳门圆通也。从妙理发妙智,依妙智照妙理,即反闻闻自性,背尘合觉也。三摩提,本经佛告阿难,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此劝修大定也。妙常寂者:闻性三种德相,无七趣之系缚曰妙,无七趣之生灭曰常,无七趣之流转曰寂,但能反闻如是闻性,则有之三恶,无之四善,二俱无有,故云有无二无。此则迥超凡外分段生死,先得人空,证有余涅槃,而出三界矣。若能将无二之性,亦皆销灭,正所谓断性亦无,故云无二亦灭。此则迥超权小变易生死,乃空性圆明,成法解脱,以至俱空不生,证无余涅槃,安住首楞严大定矣!当此之时,尚无权小不杀、不偷、不淫,云何更随凡外,作杀、盗、淫之事乎?是正道尚不屑为,况邪道岂肯为之耶?初药病双举竟。
  庚二  同别俱妄
  阿难!不断三业,各各有私,因各各私,众私同分,非无定处,自妄发生,生妄无因,无可寻究。
  此正答前问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彼彼发业,各各私受。前阿难,但问地狱受果时,同受耶?私受耶?此通结七趣也。三业即杀、盗、淫,由不断此三种恶业,则各各有私造别业,因各各有私造别业,在众私同分之中,非无定处,即别业同报也。此前二句:佛结答造业各私也。次三句:结答受报,有同分地也。后三句:总结毕究虚妄也。而言七趣果报,但由一念妄动而发生,并非心外。妄之一字,即指最初一念生相无明,无明本空,如前所云,妄性无体,非有所依,故曰生妄无因,无可追寻穷究,如虚空华,本无所有也。
  庚三  正劝须除
  汝勖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尽三惑,纵得神通,皆是世间有为功用,习气不灭,落于魔道。
  此正劝须除三惑。勖是勉也,汝勉力真实修行。欲得无上菩提者,要渐次伏断三惑,即杀、盗、淫,因迷惑不了,是轮回根本,故即名为惑。不但只除三恶之有,亦复更除四善之无,是谓有无二无也,又不止此,甚至无二亦灭,无二之性,亦复灭除,此即断性亦无也。 不尽三惑,但除世恶,而不除世善,则对待不尽,至若善恶皆除,而断性存在,犹未尽三惑种子,纵以禅定之力,得发相似神通,亦不能超出世间,成就无作妙力,究竟皆是世间有为功用,有漏而已。习气不灭,对境复发,纵能上升,终必落于天魔外道。
  虽欲除妄,倍加虚伪,如来说为,可哀怜者,汝妄自造,非菩提咎。
  此承接上文,既落天魔外道,虽欲修习,销除虚妄,倍加虚伪。《宝镜疏》云:以凡夫天人,不达真修,向外求心,已是虚伪。而况外道天魔全无正念,而欲除妄者,正是以暴易暴,以妄除妄,则虚伪中,更加一倍虚伪者矣。以故如来说此七趣,真为可哀而可怜者也。 《正脉疏》云:倍加虚伪者,如各自谓得无上道,实假世智以妄研,乘神通而造业,违远圆通,背涅槃城,枉费功力,翻成恶因,故如来深悯之也。  且汝前问,佛体真实。云何复有人天等道者,故答之曰:汝妄自造,非菩提咎。故明现前种种诸妄,皆由汝自心所造,实非菩提之过咎;菩提即佛体也。三结妄劝离竟。
  己四  判决邪正
  作是说者,名为正说;若他说者,即魔王说。
  若使能作是说,劝人欲得菩提,要尽除三惑者,此人即是代佛宣扬,名为正说。若赞叹杀、盗、淫,不碍真修,无须断绝,此人即是魔王之邪说矣!亟宜著眼辨识,勿为所惑。古德云:修禅不持戒,即是魔罗业,以妄修于妄,真实可怜悯。是知我正说经毕,重说七趣,不但三恶当断,纵使四善,亦复要离,是以戒助定而已。大科谈七趣劝离,以警淹留竟。
楞严经讲义第二十一卷

圆瑛法师《首楞严经讲义》卷22
来源:般若文海 作者: 发布日期:2007-07-07 阅读次数:  720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义
第二十二卷
福州鼓山涌泉禅寺圆瑛弘悟述
受法弟子明旸日新敬校
  丁二  辨五魔令识以护堕落  分二    戊初  无问自说五阴魔境    二  因请重明五阴生灭  戊初分三    己初  普告魔境当识    二  会众顶礼钦承    三  正以详陈魔事  己初分三    庚初  最后真慈不尽    二  详标微细魔事    三  敕令谛听许说    今初
  即时如来,将罢法座,于师子床,揽七宝几,回紫金山,再来凭倚。普告大众及阿难言:汝等有学,缘觉、声闻,今日回心,趣大菩提,无上妙觉,我今已说,真修行法。
  此无问自说之文,以阿难但知请定,而定中所发微细魔事,非己智力,所能发问。佛知欲修楞严大定,魔军必来阻挠,若不辨明,五阴魔境令识,以保护正修,免致堕落。故将罢法座,于师子床,揽七宝几,床以师子名者,表其无畏也,几以七宝称者,视其贵重也。回紫金山者:如来丈六金躯,圆光遍照,犹如金山。再来凭倚者:即最后真慈不尽,不待请而自说也。于是普告大众及阿难言:此乃经家叙述也。 汝等有学,缘觉声闻者:乃曲为有学,是以特举耳。今日回心,趣大菩提,无上妙觉者:此叙过去,虽发回小向大之心,舍小乘法,趣大菩提,无上觉道,可谓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矣。我今已说,真修行法者:吾现今已为汝演说,真实修行之法,即反闻工夫,闻性具足圆、通、常三真实故。依此而修,决定不谬,但其中未说魔事,不得不详为辨明令识也。
  庚二  详标微细魔事
  汝犹未识,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汝不能识,洗心非正,落于邪见。
  问尚不知,何况能识?但恐汝等,犹未能识。修习楞严大定,乃双举性修二定合称;奢摩他,即自性本定;毗婆舍那,即微密观照而修;而此性修定中,有种种微细魔事,若不预知,其何能避?设或魔境,倏尔现前,汝不能识,难免以邪为正,将妄作真也。洗心非正,落于邪见者:谓修定原为以定水,洗除心垢,若魔境不识,纵欲洗心,亦不得其正矣;不得其正,则必落于邪见,如下之五阴魔境,总由认邪为正,皆邪见也。
  或汝阴魔,或复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认贼为子。
  前则总标,此则详标一切魔境。或汝阴魔者:有通有别,通则五十种境界,皆名阴魔,并依五阴起故;别则色阴十种,但是初心自现,当无外魔。故云或汝阴魔也。受阴十种,已召外魔入心,而魔未现身也。想阴十种,方有天魔,及鬼神魑魅。此上二阴,皆由稍失正念,引起外魔;故云或复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也。设使诸魔现起时,而心中若不明了辨识,或自认为圣,未得谓得;或认魔为圣,身命供养;皆是认贼为子,则丧法财,伤慧命,可不危哉!
  又复于中,得少为足,如第四禅,无闻比丘,妄言证圣,天报已毕,衰相现前,谤阿罗汉,身遭后有,堕阿鼻狱。
  又复明行识二阴。行阴所发,十种心魔;识阴所发,十种见魔;皆无外境,但是于自心中,妄生邪见,得少为足;且更自言,满足菩提,不免轮坠。如第四禅,无闻比丘等:举一为例,以发明之。如无闻比丘,但修无想,不务多闻;报得四禅,便自妄言,已证小圣,阿罗汉果。天报已毕,想心复起,衰相现前;不知自己本未证果,反起谤辞,言我今已证阿罗汉果,身遭后有,谓佛妄说罗汉不受后有。因此谤佛,堕阿鼻狱。其害若此,可不畏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5 03:58 , Processed in 0.213196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