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学佛无坏事

[说说布施网] 广论(五)作业(转)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29、能否不修知母而改修知父、知子等呢?

  可以的,每一个人对于父亲最亲切还是对于母亲最亲切还是对于子女最亲切呢,那是不同的,可以从自己最容易生起念恩的地方开始做。

  经书上让我们知母呢,因为普遍的来分别母亲对我们的恩德最重,这是一般层面上来说的,普通层面上来说的,如果说要具体的每一个人来说那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你觉得母亲对我的恩德不如父亲对我的恩德大,那么你就依父亲来修,或者说你觉得父母的恩德还不如子女对我的恩德大,那么你就依子女来修。

  无始劫以来无量无边的众生都有做过我们的母亲,父亲,子女的,甚至冤家对头都做过,所以说你看你自心的一种规律,你从那一种对境中最容易生起感恩心,你就选择那一种,然后慢慢的扩大。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30、对于知母,应笼统修,还是具体修?请说明理由。

对于知母,应该具体修,并修到一定的证量,才能从心底里认定一切众生皆是母亲的正见,否则只是重复一句“一切众生都是母亲”,则为戏论。

  首先要通过经典和真实的理论来认定一切众生都是母亲。

  “修母者,生死无始,故自受生亦无始际,若生若死辗转传来,于生死中未受此身、未生此处决定非有,亦无未作母等亲者。” 如《本地分》引经说云:“我观大地,难得汝等,长夜于此未曾经受无量生死。我观有情,不易可得,长夜流转,未为汝等若父若母兄弟姊妹轨范亲教,若余尊重若等尊重。”“此复非仅昔曾为母,于未来世亦当为母,无有边际。”

  因为生死不见开始,故可推知自己的受生也没有最初的边际。由于辗转生死无数次,故在生死之中必定没有不曾取受过的身体、不曾转生过的地方,没有未曾作过母亲等亲人的有情。转世不见起始,故必有无数次的受生,而每次受生时,必定取一具身体、有一个生处、有一位母亲。因此无始至今,受生的身体无量无边,上至梵天下至地狱,未曾取受过的身体一个也没有;受生的地方无量无边,十方世界的每个角落都曾投生过;自己生生世世的父母、妻儿等也是无量无边,有情无不作过自己的亲人。而且,不只是过去世曾作过母亲,未来世还将无数次作自己的母亲。

  第二要数数串习,深信一切众生就是母亲。

  如果不能深刻认定所有众生都是母亲,则念恩也只是忆念今世一位母亲的恩情,报恩也只是报一位母亲的恩德,并不能缘一切有情而修,那么,以一切有情为所缘境的大慈、大悲与增上意乐便无从生起。原先我们认为除了圈内的几位亲友之外,其他不是敌人就是毫无关系之人。然而,当内心真正肯定一切有情都是母亲时,就能认识到,有情并非与自己没有关系,不可置之度外,不可随意对待,因为都是大恩母亲。若能深信一切有情是母亲,则念恩、报恩就能缘一切有情而修,所缘境会变得无限广大,由此才能生起给予一切有情乐的大慈、拔除一切有情苦的大悲,荷担救度一切母亲的增上意乐。“知母”是很大的觉悟。《梵网经》说:“孝名为戒。”了知众生都是母亲,才有普行天下的大孝。菩萨戒是以知母为所依,爱一切众生也是以知母为所依。

  第三实实在在的修心,生起“知母”的定解。

  既已了知须在心上串习,就应当从自己的家人、同事、身边的道友开始,切切实实地修心。先从身边修起,对家人、同事、道友等一一观修。修行落实在事上,以前阿底峡尊者听到众生的声音,就想这是妈妈的声音,当狗在哀叫时,就想到是母亲在哀叫。现在你是一名售货员,就要试着把每位顾客都看成是母亲。母亲来购物,自然不能态度冷淡、爱理不理;你是一名护士,每天来住院的病人,都认为是母亲;看见病人卧床呻吟,我见是母亲受苦而于心不忍,能不恭敬承事护理母亲吗;你是一位老总,在你眼里,成百上千的工人就是母亲自然持丰收体贴、关怀之心;再看家里的老鼠、门外的大黄狗,眼前最讨厌、最瞧不起的人,你认为是母亲就不会麻木不仁,甚至用棍棒驱赶打骂。
      所以,要先从自己身边做起,一边思惟,一边改变观念。假如对周遭的人都不认为是母亲,又说一切有情是我母,这不是相违吗?如果认为这是坏人,不要管他,如此不可能成就菩提心。眼前的有情都被你放弃,还说要担起救度一切有情的重担,岂不是自相矛盾?初步修好后,再不断扩展到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整个地球,再扩展到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量世界中的无量有情,而不应首先就缘着遥远的六道众生泛泛而修。

    当真正生起“知母”定解时,即使只是布施旁生一口饭,但想的是普天下所有母亲,由于意乐是缘无量法界众生,就有等同法界众生数量的功德。所以,修持大乘道时,有情是和诸佛同等重要的所缘,这非常关键!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32、可以从哪些方面忆念母恩?

      一、今生也救护之理
  “如是此母为母之时,一切损害悉皆救护,一切利乐悉皆成办。特于今世,先于胎藏恒久保持。”
      《心地观经》说:“世间悲母孕其子,十月怀胎长受苦,于五欲乐情不著,随时饮食亦同然,昼夜常怀悲愍心,行住坐卧受诸苦。”
      “次产生已黄毛疏竖,附以暖体十指捧玩。”
      《心地观经》说:“若产难时,如百千刃竞来屠割,或致无常。若无苦恼,诸亲眷属,喜乐无尽。犹如贫女得如意珠,其子发声,如闻音乐。”
     “ 哺以奶酪授以口食,口拭涕秽手擦屎尿,种种方便,心无厌烦而善资养。”
      《心地观经》说:“以母胸臆而为寝处,左右膝上常为游履,长养之恩,弥于普天,怜愍之德,广大无比。”
      二、自己不肯受用而以此养育
  又饥渴时与以饮食,寒时给衣,乏时给财,皆是自己未肯用者。
      当我们饥渴时,母亲会赶紧准备饮食,即便在餐桌上,她还是全心全意地爱护我们,总把好菜夹到我们碗里,自己不肯吃。看到我们饭量减少,她就忧心不已。到了冬天,就为我们做保暖的棉衣。我们缺钱时,就给我们钱。尤其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为了供我们上学,她省吃俭用,甚至为我们将来成家,还要存一大笔钱,这些都是母亲自己不舍得受用的。
    
  三、以受尽艰辛所得资具养护,胜过爱惜自己
      又此资具皆非易得,是负罪苦及诸恶名,受尽艰辛,求来授予。
      而且,我们成长所需的衣服、饮食等资具,都不是轻易得来的。从小到大,要穿多少衣服、吃多少饭菜、交多少学费、买多少书本,而这些都是母亲受尽千辛万苦得到后,才给予我们的。从我们能站立开始,母亲一步步扶着我们走路。从我们会叫“妈妈”时,母亲就开始教我们说话。她看着我们长大,忧心我们的教育,经常亲自教导我们写字、算数、读书。每当我们有困难的时候,母亲总是那个可以依靠、尽心尽力帮助我们的人。
      又若其子有病等苦,较其子死宁肯自死,较其子病宁肯自病,较其子苦宁肯自苦,出于自心实愿易代,用尽加行除苦方便。如果孩子有生病等的痛苦,母亲真心愿代孩子受苦。孩子身体稍有不适,母亲就焦急万分,恨不得把孩子的病痛移到自己身上。若孩子有个三长两短,恨不得自己替孩子死。总之,母亲对孩子的一切痛苦,都真心愿意代受,只要有可能,就会想尽办法遣除孩子的痛苦。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33、念恩的次第如何?为什么这样安立次第?

  修习一切有情是母之后,若先缘于现世母修,速疾易生。
      修好了一切有情都是母亲之后,如果首先缘今生的母亲而修习,就容易迅速产生念恩之心。
      
  如果起初,就缘前世母亲观修,则因时间久远,我们无法回忆起前世母亲的形相与将护,如此则不易生起念恩的感受。然而,今世母亲与自己关系最近,母亲从小到大如何慈爱自己的情景,一幕幕浮现心前时,便会生起强烈的感受。以此为基础,再转缘其他老母有情而修,则较易生起念恩之心。
      
  如是修已,若念恩心非惟虚言真实生者,次于父等诸余亲友,亦当知母如上修习。次于中人知母而修,若能于此生如亲心,则于怨敌亦应知母而正修习。若于怨敌起同母心,次于十方一切有情,知母为先,渐广修习。
      
  如是修持之后,若念恩心并非虚言,而是真实生起了,则继而对父亲等其他亲友,也应如上所说一般修习知母。其次,再对一般人观修知母,若也能生起如对母亲般的念恩心后,就可转缘怨敌观修。若对怨敌也生起了如待母亲之心,接下来就缘十方有情观修,首先知母,然后渐次推广修习。

  总之先缘现世的母亲来修念恩,继而对父亲等其它的亲友生起母亲般的念恩之心,继而对怨敌修知母念恩,最后于无量无边的众生生起知母念恩之心,如此次第,由易到难,才能于众生真正生起知母念恩之心。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34、为什么说不报恩担重于须弥山?既然说不报恩罪业很重,为什么二乘人也能证果解脱呢?

  不报恩担,重于大海及须弥担。
                  
  《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说:“父母于子,有大增益,乳哺长养,随时将育,四大得成。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无有怨心于父母,此子犹不足报父母恩。”(父母对孩子有大饶益,以乳汁长养,随时保护、培育,如此才长成四大的身体。即使千年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父母的大小便拉在背上,而对父母心无怨尤,也不足以报答父母的深恩。)
      
  《心地观经?报恩品》说:善男子、善女人,为了报答母恩,一劫中每日三时割取自己的身肉供养父母,还不能报答一日之恩。为什么呢?因为一切男女在母亲子宫当中,吮吸乳根,饮食母血,出胎之后、幼稚之前,所饮母奶多达一百八十斛。母亲得到最好的美食,就先给孩子吃,好衣也是如此。即使孩子愚痴、鄙陋,母亲的爱心也没有差别。
      
      《心地观经》说:世间高莫过崇山,悲母之恩,高过须弥。世间重莫过大地,悲母之恩,重于大地。若有男女背恩不孝,让父母生起怨念,母亲一发恶言,孩子随即将堕落地狱、饿鬼、畜生道中。
      
  《五分律》说:“从今听诸比丘,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大重罪。”
      
  《华严经》中,地神常说:我担负大地上的一切物质与须弥山王,不认为沉重,也无厌烦,但我对三种人恒时厌倦,不想任持。三种人中,一种是“念弃恩亲,不孝父母”。

  以上的教典都说明了由于不报恩,心中业债的沉重。
  
  既然说不报恩罪业很重,为什么二乘人也能证果解脱呢?

  论云:成办生死之因,虽俱须惑业,然以烦恼而为上首 。若无烦恼,虽有宿业超诸量数 ,然如种子,若无润泽及其土等,定不发芽。如是诸业缺俱有缘 ,亦定不能发苦芽故。

  又如《释量论》云:“超度诸有爱 ,非余业能引 ,灭尽俱有故。”阿罗汉断尽了三有烦恼,其相续中所余的宿业不会感召后有,因为已灭尽了俱有缘烦恼之故。

  虽然说不报恩罪业很重,由于二乘人证语了圆满的人无我,断尽了烦恼障,没有烦恼,业的种子因为没有外缘就不会生长成熟。也因为证悟了人无我,断尽了烦恼障,成办了彻底解脱生死的圣果。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35、为什么智者恒时赞叹报恩?

  论云:若能报恩,即是智者称赞之处。
      如《龙王鼓音颂》云:“大海及须弥,地等非我担,若不知报恩,即是我重担。若人心不掉,报恩及知恩,令恩不失坏,智者极赞此。”


  为什么智者恒时赞叹报恩呢?因为如论云:
  
  “总之自母未住正念,心狂目盲,复无引导,步步蹎蹶趣向可怖险崖而行。其母若不祈望其子,复望于谁?若子不应从其险怖救度其母,又应谁救?故应从此而救度之。如是若见为母众生,由烦恼魔扰乱其心,自心无主而成狂乱,又离慧眼观增上生、决定胜道,又无真实善友引导,一一刹那造作恶行,如步蹎蹶。总于生死,别于恶趣,奔驰悬险。母当望子,子应济母。如是思已,拔出生死而报其恩。
      
  诸母有情在如此悲惨危险的处境,佛子救度母亲义不容辞。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36、根据教证和自身体会,说出报恩的利益和不报恩的过患。

  报恩的利益:
  
  佛在《大方便佛报恩经》中说:如来为了一切父母,常常难行能行,难舍能舍。头目脑髓、国城、妻子、象马、七宝、辇舆、车乘、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一切给与。勤修精进、持戒、布施、多闻、禅定、智慧,乃至具足万行,不休不息,心无疲倦。为了孝养父母,知恩报恩,故能今天速成佛道。
      
  在《六度集经》中,佛也告诉众比丘:我生生世世奉持诸佛至孝之行,功德崇高,福德隆盛,所以我成为天中之天,三界独步。
     
   佛在《贤愚经》中教导阿难:“出家在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计其功德,殊胜难量。所以者何?我自忆念过去世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乃至身肉济救父母危急之厄,以是功德,上为天帝,下为圣主,乃至成佛,三界特尊,皆由斯福。”

     这上面的教证说明了,成佛的秘诀在那里呢?就在报父母恩,不仅是现世的父母,还有无世劫以来的父母,正因为如此佛证到了究竟的佛果,佛成佛道之后,仍然在人于众生前示现孝亲的行为。

  憨山大师《梦游集》中有一段说:“经云‘大孝释迦尊,累劫报亲恩’以释迦多世修行之时,皆是报亲之地,故《梵网经》云‘孝名为戒’,谓孝顺父母,乃至一切众生。然戒为成佛之本,而孝又为戒本。是知诸佛菩萨救度众生出诸苦恼,皆修孝顺之行也。”

  不报恩的过患:
      
  《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说:“父母于子,有大增益,乳哺长养,随时将育,四大得成。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无有怨心于父母,此子犹不足报父母恩。”

      《心地观经》中所说不报恩的罪过:世间高莫过崇山,悲母之恩,高过须弥。世间重莫过大地,悲母之恩,重于大地。若有男女背恩不孝,让父母生起怨念,母亲一发恶言,孩子随即将堕落地狱、饿鬼、畜生道中。
      
  《五分律》说:“从今听诸比丘,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大重罪。”
      
  《华严经》中,地神常说:我担负大地上的一切物质与须弥山王,不认为沉重,也无厌烦,但我对三种人恒时厌倦,不想任持。三种人中,一种是“念弃恩亲,不孝父母”。
      
  作为大乘佛子,如果对现世最有恩德的父母亲都不生起感恩报恩之心,又怎么能对别人生起平等心,慈悲心,怎么能发得出菩提心,度众生仅仅只是一句戏论。就是世上人也说“百善孝为先”,何况是佛子。

  记得还在学广论中士道的时候,网上有一位法师问未学:"学佛为什么?"回答:"为成佛";又问"成佛为什么?""为度众生";又问"怎么才能成佛呀?怎么度众生呀?""闻思修,戒定慧呀"。法师提醒说“这样会越学越执着。”“为什么?”法师说“要有感恩心。”当时没有明白是什么意思,存在心里是个谜。

  现在才知道了,如果没有感恩的心,没有报恩的心,就生不起大慈大悲的心,当然也不可能生起菩提心,没有菩提心,成佛只是说说而已,更不要说度众生了。这是一个因果关系,前前为因后后为果,不能颠倒因果。如果没有感恩心而求成佛,觉得自己是个救世主,那就不是佛教了,而是外道。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37、为什么说以有漏安乐报恩不合理?您认为如何做,才是真正报母恩?

      论云:若尔如何报其恩耶?生死富乐,母自能得,然彼一切无不欺诳。故我往昔于由烦恼魔力所伤,如于重伤注硝盐等,于性苦上更令发生种种大苦。所以,慈心饶益,应将彼等安立解脱涅槃之乐而报其恩。《中观心论》云:“又由烦恼魔,伤害已成疮,我如注灰水,反令苦病苦。” “若有于余生,慈敬及恩益,欲报其恩惠,除涅槃何有?”

  论中说:如何才能报答母恩呢?生死中的富足安乐,母亲自己也能得到,但是这一切无不是欺诳。因为世间上的安乐都是虚妄的,都是不究竟的。 如果不以佛法引导,只让母亲享受生死中的快乐,则母亲在享乐时又增贪爱,由贪爱而取轮回后有,长夜漂流生死,感受种种难忍大苦。比如说给母亲许多的钱,也许会让父母杀生,去增长贪欲,如同在母亲由往昔烦恼魔力所造成的重伤上,再加一层硝盐,使母亲在自性的痛苦之上,又产生种种大苦。或者理解为把母亲安置在悬崖边暂时休息,最终仍将坠入深渊一样。所以,这并不是究竟报恩。

  印光大师说道:世俗之孝,也不过稍尽人子之心,四时八节,买一点酒肉之类,养其口体罢了。死后用五鼎三牲,祭之以礼就成为大孝了。例如世俗人为父母做寿,就要大开屠场,贺客盈门,座上客满,肉肥酒暖,这就是天经地义的为子孝亲之道,果能如此,家边邻里就会说某人很有孝心。如果以佛教的看法,那不是孝亲,而是在为父母造罪,本来父母所担的罪担子,只有五十斤重,你恐怕这一点罪恶,还不能下地狱,再替他加上五十斤,凑成一百斤重,压得父母透不过气来,那就是大家公认有名的大孝子了,真是如来所谓:“可怜愍者!”
   
      所以,以慈心饶益母亲,应当将母亲安立在解脱与涅槃的安乐中来报答母恩。诸母之苦,根本在于生生死死,不能解脱。无始劫来,由烦恼造业,由业感苦,由苦又起烦恼,恒转生死轮。所以,真正的报恩是帮助母亲解脱生死,把她们安置在决定胜中;进一步,一切母亲不想要的痛苦,都从根断除,一切母亲希求的安乐,都无余圆满,最终把母亲安置在佛果中,这才是最好的报恩。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说:“若父母无信心者,令住正信;若无戒者,令持禁戒;若性悭者,令行惠施;无智慧者,令起智慧。子能如是于父母处,劝喻策励,令安住者,方曰报恩!”《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说:“非饮食及宝,能报父母恩,引导向正法,便为供二亲。”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38、有这样两种观点:一、不必以衣食供养父母,以衣食是有漏故;二、次第有先后故,首先从衣食供养、生活关怀做起,再使孝道推广,这是非常应理的。对此,您的看法如何?

  父母就是堂前佛,我们对佛的供养有二种,一是财供养,二是法供养,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放弃其中的一种呢?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39、如何安立孝的大、中、小三种?

  《万善先资集》云:人子养亲,其道各别;全乎下养者为小孝,全乎次养者为中孝,全乎上养者为大孝,惟全乎最上养者为大孝之大孝。何则?

  下养者,惟知口腹之奉,酒食甘旨,不致有无余之叹,是亦世所难能,谓之小孝。

  次养者,体亲之志,父母所爱亦爱,所敬亦敬,使亲心安乐,是名中孝。

  上养者,谕亲于道,善则赞成,过则几谏,使父母圣德在躬,是名大孝。

  至于最上养者,更有进焉。常念父母之恩,同于覆载,父母之寿,易于推迁,当用何法,可报亲恩?何法可延亲寿?何法可使父母出离生死?何法可使父母罪障消除?何法可使父母得入圣流,究竟成佛?

  譬如刀兵劫至,负亲而逃,遁入山中,得毋亦有寇至乎?遁入水中,得毋亦有寇至乎?遁入旷野,得毋亦有寇至乎?辗转熟思,必置父母于万全之地。是名最上养,亦名无上养,亦名超出一切世间养,岂非大孝之大孝乎?

  若杀物养亲,使物类抱冤来世,父母偿债多生,不啻以漏脯救亲饥,鸩酒止亲渴矣。何逆重之,而可托言孝耶?或曰:‘士人功成名遂,光祖扬宗,可谓孝乎?’答曰:‘功成名遂,固足取也。若以此济其善,固为荣亲。倘以此济其恶,不反为辱亲耶?桧、嵩之父,亦宰相亲也,假令起于今日,人必恶之、疾之矣。’故知孝子荣亲,莫如积德,功名其次焉者耳。

  广论中云:佛门中的大孝在时间上,不仅是一生行孝,而且尽未来际行孝;对象上,不仅利益今生的父母,而且利益生生世世的父母;利益上,不仅给予衣食受用,而且给予增上生与决定胜的安乐,让一切父母究竟成佛。
      
  所以,世间孝道只在眼前尽孝,佛门孝道则扩展到无量劫;世间孝道只局限一地,佛门孝道则是度尽全法界的众生。佛说戒以孝为宗,是为出世间第一大孝。

  藕益大师说:“予观世出世间至德要道,皆无有胜于孝慈者也。世间非孝慈,无以成圣贤;出世非孝慈,无以作佛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4 15:11 , Processed in 2.175674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