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renren

[大德开示] 永嘉禅讲座 达照法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2-19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者精进,坚持禁戒,弃于五盖,初夜后夜,专精不废。譬如钻火未热,终不休息,是名精进善道法。

精进两个字,精则精纯不杂,很纯粹,让自己的心变得很精密,无懈可击。进呢?进则不退。在念头上,特别是在坐禅的时候,让自己的心能够延续这种定的状态,不夹杂别的东西。在这种纯粹的状态中,慢慢感受身体的轻安、空旷,什么都不在乎,只知道去感受。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身体的病痛,一些不舒服的状态,慢慢都可以得到调节,地水火风四大调顺后,身心自然愉悦,这个非常重要。

坚持禁戒,是禁止我们去做一些戒律不允许的、危害我们身心健康的不良行为,并在坐禅时要弃掉五盖。还记得五盖吗?第一贪欲盖,第二嗔恚盖,第三睡眠盖,第四掉悔盖,第五疑盖。不能让五盖夹杂在禅修的过程中。当我们对禅定生起这种愿望的时候,在这个动力之下,不再退缩,说到做到,这个是精进。

初夜后夜,专精不废。这里指的是出家人。因为出家人不务世间事务,以修行为正业,应该于初夜后夜都认真修行。在家居士白天工作忙,没有时间,要初夜后夜认真修行比较困难。实际上初夜后夜的意思是告诉我们只要有空,尽量不要让睡眠因缘耽误自己对甚深之法的修学。对法的受用,就象钻木取火,古人没有火柴,用一根小木棍在大木头上不停的摇,不停的钻,里面发烫、发热、冒烟了,还在不停的摇,不停的钻,直至冒出火星来。有个偈颂:“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下令,不动干戈定太平。”又有偈颂:“学道如钻火,冒烟未可修,只待金星现,归家方到头”。就是说修禅定的时候,精进心就象守着紫禁城门。白天要防着六贼:眼睛不贪图外在的美色,耳朵不执着好听的,六根不追逐六尘;夜里还要清楚、明白、不昏沉。当一种精进的善法欲生起来的时候,不动干戈也太平。不必特别的磕头、拜佛、诵经一大堆事情,只要六根守清楚了肯定会受用无尽。

没有禅定经验的人,几次坐下来有点受用后,就会打折扣,一次受用要停好长时间才能进步。因为他怀疑、恐惧,忐忑不安,甚至还有点沾沾自喜,禅定的感受和心态反而使他不知所措。所以钻火钻到一定程度,烟冒出来了是不能停止的,否则不是精进就是退转。学道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可能保持原状的。对于所修的法达到一定的境界,可以安住。比如我们修初禅,达到初禅就可以安住。然后你要想达到四禅,在初禅就不能安住了,有了初禅的感受,马上要出来,进入二禅继续用功,要这样不断的努力精进。当然,我们长远的志向应该是成佛路上的不退转。

三者念,念世间为欺诳可贱,念禅定为尊重可贵。若得禅定,即能具足,发诸无漏智,一切神信道力,成等正觉,广度众生,是为可贵。故名为念。

念是念念不停,前面的这个欲,是一种大意向,并不是在心中生起很多现行,就是自己愿意做这些事情。这个念头要成为指导自己具体行动的思想。世间的一切法都是欺诳的,可贱的。所谓可贱,就是它的副作用。得到了名利和各种享受,同时也相应产生了负面的东西。世间之事是不可取的,生命的自性,才是圆满自在没有副作用的。只有在禅定的快乐中,我们才能开发这种生命的无漏智慧。

无漏,是没有烦恼的智慧,没有见思惑和分段生死的烦恼。禅定的作用,使我们在轮回的世间充满了自信和力量,不会被世间的八风所吹倒,并最终成等正觉。等正觉,就是佛,靠禅定和无漏的智慧来成就佛道,这是非常可贵,非常难得的,我们要在心中经常生起这样一种观念。掌握了前面二十五方便的修行方法以后,这种观念,是一个很重要的修行动力。

每次打坐之前要回顾一下这个观念,一般的法门都有这样一个念,净土法门里,一开始就要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对佛陀的慈悲、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生起强烈的感恩和觉受。我们在禅定的快乐里也要生起这种强烈的愿望。在禅坐入定之前,先回顾一下这种观念,再让自己进入禅定,这个力量就会比较坚固。如果没有这个专注的欲望和念头,坐久了以后,就会像完成功课一样。比如大家念准提咒、大悲咒,一开始念得很起劲,到后来就像是还愿,像完成功课,这样就没有力量了。所以这个念,是指每一次修法的时候,必须从心底里生起这种要成佛的强烈感觉。

四者巧慧,筹量世间乐,禅定智慧乐,得失轻重。所以者何?世间之乐,乐少苦多,虚诳不实,是失是轻。禅定智慧之乐,无漏无为,寂然闲旷,永离生死,与苦长别,是得是重。如是分别故名巧慧。

第四是巧慧,善巧的智慧。这种智慧,不同世间的一般聪明,它是把我们生命正负两面的作用都看得很清楚。正面的是智慧、禅定、安祥、快乐、悠闲自得,绝然没有不舒服的感觉,而且永离生死无常的世间法。世间的快乐我们可以筹量一下:好吃的、好玩的,这些快乐的结果是什么?作一个比较后就会发现:生命中真正需要的,并不是那些虚幻的荣华富贵,而是扎扎实实能够感受的这个心态。有了智慧和禅定,世间的荣华富贵会转化为一种清净和庄严。否则,这些荣华富贵就会诱惑我们进入永无尽头的轮回中。所以这种出世间的禅定、智慧、悠闲自得的心态,实在是比什么都重要。

看清了生命中正负两面的作用,阐扬了正面的作用,负面的自然就没掉了,但荣华富贵还照样存在。佛经里面说,世间、出世间的没有比佛陀的净土更庄严、更宝贵、更荣华富贵了。要说名闻利养,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的名有多大?他们的知名度绝对不在我们世间任何一个人之下。所以只要正面的东西提出来,那些附带的作用反过来就是生命的妙用,如果没有智慧的指导,世间的这些妙用都成为副作用,这是巧慧。

五者一心,分明明见世间可患可恶,善识定慧功德可尊可贵。尔时应当一心决定修行止观,心如金刚,天魔外道不能沮坏,设使空无所获,终不回易,是名一心。譬如人行,先须知道通塞之相,然后决定一心涉路而进,故说巧慧一心。经云:非智不禅,非禅不智。义在此也。
这个第五一心,要跟前面的巧慧联合起来看。巧慧是智慧,一心是禅定,定和慧两者要合在一起。没有智慧的定不是真正的定,没有定的智慧也不是真正的智慧,所以说“非智不禅,非禅不智”。没有智慧的人,进入不了真正的、正确的禅定,没有禅定功夫,也不可能有真实的智慧。智慧就象我们的眼睛,禅定就象我们的脚,有了眼睛又有脚,走路百分之百不会错,也不会摔跤。没有眼睛光有脚,很容易摔跤,光有眼睛没有脚一步也走不了。所以要把禅定和智慧这两者结合起来看,世间的一切就清清楚楚了。如果能够定慧等持,一切天魔外道、一切有为法都不会影响到我们的修行。
好,我们今天就学到这里,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0-2-19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讲 禅定方便法



各位同学:

到上一讲为止,二十五方便都讲完了,今天给大家介绍禅定的方便法。因为永嘉大师早年学习天台宗,所以我们今天先给大家介绍一个天台的修止法门。在止观的方法中,最重要的是先修止,然后再修观。对于四禅八定的这种体会和要求,永嘉大师的禅宗集里有详细介绍,我们以后会继续学习。

止就是定,修止,就是把心停止在那里,这是一个定的要门。禅定法门中,我们想发定心的时候:静细心中,善巧运用,取舍不失其宜,因此必证深禅定,故名方便。禅定的方便法,就是我们心静下来的时候,这个非常微细的心念要善巧应用。善巧就是很巧妙地把自己的心运作起来,这种运作带有主观、能动的力量,让自己的心处在非常自如的状态,变得肯听话。我们平常烦恼太多,就是因为心不听话,让世俗的价值观念,左右着我们的想法和做法,所以经常事与愿违。比如上台演讲,不断告诉自己:心要稳定,不着急、不混乱,结果一上去,双腿发抖,说话结巴,心太紧张了。所以这个心有时候是很不听话,它随着外境变化的。修禅定的真正目的,是善巧的运用这颗心,在任何一种状态下,恰到好处的去把握它,让它主动的动起来,主动的静下来。

无论我们入禅定也好,不入禅定也好,这颗心都不能产生厌离自己的情绪。想入禅定,肯定有一个入定出定的过程,对于这个过程,也要恰到好处的去把握。学习禅定法门,入定了就高兴,出了禅定就痛苦,这个想法不对。要知道这颗心是可以入定,也可以出定的,这才是正常的心。

现在我们简单的介绍两种方便方法。第一个是止门的不同,第二个是修止的方法。关于止门有两种:一种是从行为上来说,就是修禅定的方法;第二是从义理上来说,佛法的修止观、修禅定不只是告诉我们修一些气功、气感之类的反应,它真正目的是让我们增长智慧,回归到生命的真相,然后这一切附带功德都会产生。

关于行门,主要是三种止。学过天台止观法门的人都很清楚,第一种是系缘止。系,是动词,缘,是名词,就是外缘。把外缘的一个境界固定下来,让心捆绑在这个境界中,停在那里不动,这个叫系缘止。第二种是制心止,就是把心制伏。我们的心像猿猴一样,到处奔逸,我们通过一种觉照的力量,把奔逸的猴子制伏。我们的心像一个平面图,有很多千头万绪,就像电脑桌面上的几个洞,鼠标随时点击哪个洞,就会冒出来一个东西来,而我们智慧的觉照就像一个锤子,它冒出来了你就把它敲下去,强制性的告诉它:停止在那里不要动,这就是制心止的方法。这个方法初步是有用的。第三种叫体真止。理解体真止是需要一些教理基础的,这个真,就是一真法界的本体——我们生命的真相。平常大家所感受到的这个心,是一种散乱、无序、苦乐纷呈的状态,通过体真止的修行,我们可以理解并懂得真心本来是不动的,然后用心去体会这种不动的感觉。这个体真止不是已证到真心,只是去体会真心的某种状态。比如我们要学会看天文,最好的方法是直接在天底下,看着星星出来的时候数着星星,哪个星星在哪个位置、是什么样子、叫什么名字。但如果不具备这个条件,看不到真的天空又怎么办?那我们就躺在房间里看天花板,在天花板上先给它画好各个部位的星星,就象画星球图一样,然后开始数,看看都数好了,有机会再到院子里一对照就对上了。所以体真止凡夫也可以修,只是需要闻思经教的智慧,先要听懂什么是真。(后面会详细讲)这三个是在行为上修止的法门。

从理论上说也是三个方面:第一是随缘止,第二是入定止,第三是真性止。随缘止是系心止在行为上的一个理论支持。缘是外境,随是随便。随便找一个外境,把心停在那里,让心平静下来,就这么简单。除了佛法以外,气功、道教也有专注的对象。xi zang佛教正式修法之前,中乘的修瑜珈,修相应,修事业,行部和瑜珈部,特别是修瑜珈部的时候,心要非常专注,包括对法师形象的各种观照,需要很强大的力量。《观无量寿经》里面讲的,净土法门观像念佛,也同样要把心专注在某个境界上,比如专注观想太阳落山时,像一个大圆鼓,很圆满、亮丽、鲜红,这样观想自然会把世间的痛苦消灭掉,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整个身心专注在这种心态里,就进入禅定了。专注观想早上升起的太阳红红的、圆圆的,这一生会得到大智慧,大解脱以及很大的世间福报。还有一些,比如专注自己脑后面的一片虚空,并找到一片空间点,然后观想,注目那里的虚空,或把心停驻在这个虚空等等很多方法,都是系缘止的修行方法。

入定止,刚才说的制心止,就是把心制伏了,不再奔逸、不再捣乱,心自然就容易进入这种不昏沉、不虚浮的入定止状态。
 楼主| 发表于 2010-2-19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性止是我们修体真止的整个理论支持。释迦佛开悟时说的道理:一切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个智慧德相大家都有,也就是大乘佛法讲的清净法身佛。小乘佛法讲的阿罗汉证得的涅槃世界,也是我们本有的。这个本有的状态,是不需要你修证,本来就有的。但我们不修证体会不到这种涅槃本体,它被你的散乱心、欲望和各种价值观念覆盖了。尤其是我执,各种各样的观念都是围绕着我执展开,如果把我执的观念打破,它契入的就是真性,所以真性止是解脱的。佛法与其它世间宗教的不共之处,就是这个真性止。前面讲的这两种止,其它的气功和教法也都有,但佛教的宗旨不在于气功,而在于开发无漏的智慧。这一点大家要注意。

接下来讲第二种:正式修止的方法,这个方法很重要,所以要多讲一点。这个方法有三种,第一是系缘止,第二制心止,第三是体真止。这三种方法可以选择一种,哪种适应,用起来比较舒服、比较自然,你就选择哪种。但不能今天用这个明天用那个,天天换不好。特别是修四禅八定,能够修一个法门,这三个当中任何一个法门都可以让我们达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一开始,它就是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包括如何用心、关照念头等等。三种法门适合不同的人,知道了这些方法以后,我们可以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法门去修学。

修行有了一定受用以后,情况又不同了。用第一个法门修学以后可以进入禅定,或者进入欲界的禅定。然后想试试第二种法门能不能进入,你不是先让自己的禅定更加深入,而是想先试试这个法门怎么样,那样也是可以的。一般学习一种法门,能够进入禅定就行了,如果三种都想学习,方法要学的准确,这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种系缘止。刚才说了系是动词,捆缚的意思。让我们的心捆缚在这个境界上,有五处:一系心顶上,二系心发际,三系心鼻柱,四系心脐间,五系心在地轮。外国有一位金齿三藏说:这个五门禅实际上就是印度的五门禅,在魏晋南北朝之前,从印度传过来的。佛法传入中国特别是五门禅,都是些禅数之学。南北朝以后,大乘佛法开始兴盛,特别是达摩祖师来中国以后,提倡顿悟法门,不再倡扬四禅八定。因为四禅八定虽然用心得当,容易修证,但它毕竟是属于凡夫境界,还是不究竟的。

我们进入禅定的时候,身体会产生一种微妙、深刻的喜悦感觉,这种感觉在平常是体会不到的。众生对快乐的东西都舍不得放弃,如果你舍不得放弃,一辈子都处在这种禅定的欢喜中,那可能到临死也解脱不了生命中见惑思惑的束缚,这样就会失去学习永嘉禅的最终目的。这个道理一定要明白。以后在禅定中产生了快乐就会知道,这个还是世间法,不要太兴奋,我们只是知道了进入禅定的方法,距离开发无漏智慧还远呢。

禅宗传入中国以后,很多人掌握了四禅八定的方法就停滞不前,不思解脱,所以后来就不再提倡了。

如果在禅堂里讲四禅八定,禅师经常会拿着棍子、香板打你、甚至把你赶出去,骂你是邪魔外道。以后看到这样的文字记载不要疑问:四禅八定明明是佛教的法门,怎么会是邪魔外道?因为佛教的终极目的是解脱和成佛,假如你没有解脱,偏离了这个宗旨,到最后还是心外求法,还真是外道。

这些禅定法门的心外求法,也只是一种方便。比如系心止,让心专注在某一个境上,这个境不是心的本身,只是一个专注的对象,一种方便,是训练心念稳定的一个过程,训练时间久了便会得到受用。我们提倡永嘉禅,是因为它有理论可寻,有实际观想的方法可操作,凡夫也能得到一些受用。按佛经的说法,如果有了一些受用,证得初禅的觉受,就不会再怀疑佛法了。因为许多人对佛法的理解只是处在不可思议的、求菩萨保佑的信仰层面,当我们有了受用以后,就会知道佛法的奥义所在,它与世间法是不共的,这样就会增加信心。在具足信心的基础上修行大乘佛法,进步就非常快。大乘佛法的关键就是信心。所以我们要知道这个法的利弊得失。
 楼主| 发表于 2010-2-19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接下来告诉大家如何修系缘止。系缘止有五个地方。 此五处于用心为便,余处非安定所。若胁肋等处皆偏,故不说。如头圆法天,足方法地,脐是气海,鼻是风门,发际是修骨观之所,故以为门。为什么这五个地方,可以作为我们的系缘止,其它地方就不行?这里有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在两肋中去观想,或观想肩膀,这些都是身体不正的部位,我们要观身体端正的地方。比如头是圆的,可以观想头顶像天空一样开阔,心如太虚一样空灵。观想大地是方的,地格方圆。脐是气海,这个气海就是我们真正的呼吸,缘于我们的丹田,指肚脐下面一点。鼻是风门,呼吸实际上是从鼻子进来的,头发是修白骨观的人修的。观想前面这些地方,可以把心安在那里,这是个最好的方法。

第二种头顶的方法怎么观想?盘好腿,调好身心以后,心想着头顶最中间,离头顶一点点的地方,不能太高,只一点点,那个感觉就像皮肤还有一层保护膜,在这个保护膜的地方,像灯光照过去,感觉有点点反光,就在那个地方,有一层小小的薄雾一样的透明的东西。观想头顶最中间这个紧贴着头皮,又离开头皮一层膜的地方,把念头停在那里,这是一个入定的方法。观想着头发的根,不是头皮。在发根这个地方,想到头发根插到头皮里面。那一层如果观想的好,人的气色会很好,因为头发是黑的,它的根插到肉里的发根部分,会有一层淡淡的白白的感觉。但是这两种方法是有副作用的,所以一般情况下,不修这个方法。

令系心顶上者,为心沈惛多睡故,在上安心,若久久,即令人浮风,乍如风病,或似得通欲飞,有此等过,不可恒用。心如果长期缘在头顶上,会觉得身体轻漂漂的,甚至会飞起来,这个不能长期使用。印度瑜珈就有这个方法,坐好了以后,身体会离地。佛学院的传印法师去印度的时候,看到练瑜珈的人整个人离地七寸,那个气功是坐的很好了。实际上用第一个方法,也会达到这个效果。因为你老想着头顶上的那个虚空,身体就会被这个气拽起来,这样很容易得精神病。

有些人坐在那里,头一直摇来摇去,进不了初禅的定境。但他可以进入欲界定。因为欲界定比较专注身心,由身心的专注力量而产生的一种反应,对身体是有好处的。但如果对于禅定法门和身心状态不了解,人家说你是神经病,心里不好受,就会走火入魔。走火入魔的人除了方法以外,精神很重要,出现了什么问题,觉得很正常没什么奇怪的,也就不会走火入魔。如果越想越紧张,麻烦就多了。所以无论出现什么情况,都是我们生命本身的反应,不要紧张,也不要大惊小怪。

若系心发际,此处发黑肉白,心则易住。或可发本骨观,久则过生。头发根这个地方,容易安住,但时间久了也会有过错。因为眼睛会往上看,翻白眼,那就麻烦了。因为老想着头顶,眼睛老往上看,或者会见到黄色红色各种颜色,令自己情欲颠倒,人家见了怪怪的。所以观发际,也是不可取的,因为我们有了这些过失后,没有办法对治,情绪会受不了。但是对于初修禅定的人,调节一下是可以的。比如心有点昏沉,对周围的环境很模糊,观想一下头顶,心胸就会开阔明亮起来,这样就可以减少睡眠昏沉的过错。

这里重点介绍的是第三种:系心鼻柱。我们看南传佛教或其它禅修方法,大部分都教我们修鼻息观,用鼻子呼吸。若系心鼻柱者,鼻是风门,觉出息入息,念念不住,易悟无常,亦以扶本安般之习,心静能发禅定。这个就是今天要着重介绍的系缘止。缘在哪里呢?大家坐好以后,把心想在鼻柱上。实际上就是鼻梁柱下端鼻尖之下,距离鼻尖约半指(半厘米),距离鼻孔口大约一指(一厘米)处,呼吸从这里经过然后到鼻孔里面,呼吸经过这个地方的气体,呈现淡白色,形状像绿豆那么大小。系心鼻柱,不是指鼻梁柱,也不是指鼻孔里面,就是鼻孔外面一厘米之处,能感觉到吗?讲的明确一点,就是把鼻尖画一个弧线,像一个半圆,连接人中这个地方画一个圆,就在圆形的中间位置,这样呼吸进来、出去,感觉正好对上,所以在这个地方有凉有热,要感觉到出息入息。如果太远了,会感觉不到气在那里。诸位可以把手放在鼻尖,呼一下气,感觉有气在,如果放开以后,在鼻子空的地方,还感觉有气在,那个感觉有气在的地方,就差不多是了,我们手在那里才感觉有气,手没有了,这个时候闭上眼睛,感觉有气进来,但是你不要感觉那个已经进入鼻孔的气,就是它还没有进入鼻孔,在鼻孔外面,在空中,当然不能离鼻子太远,否则没感觉的,你感觉到它有气在这里,一个指头的这个距离,它能够觉出息、觉入息,知道它出,知道它入,心心不住,念念无间。
 楼主| 发表于 2010-2-19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了解了呼吸的这种状态,容易悟到世间法以及生命的无常。生命就在一呼一息之间,一口气不来就断气。当你对这个禅定的方法进行观想以后,很清晰的会感觉到鼻子的气息,出去进来、出去进来,你会发现人生其实就这么一口气。短短几十年,按呼吸的时间来计算,完全可以算出一生有多少个呼吸。那还是一个很短暂的人生呢,如果是几千万年,或者是多少个劫,也是由这些呼吸组成的。所以说观察呼吸很容易悟出生命无常的道理。

现在大家再对这个方法训练一下试试看,打坐的时候,其它条件全都具备了。吸气的时候,感觉心在鼻孔外边,有绿豆这么大,把它观想成淡淡的白色的雾,就是冬天呼气的那个状态,若有若无的那种感觉。如果想不起那个白色的雾,也没关系,就感觉鼻孔外面的那个气,怎么进来的?呼吸一下,看能不能感觉?就是离鼻孔有一厘米的距离。睁开眼睛看到鼻尖的时候,正好看到鼻尖下面一点点,白白的这点气,但又没有全部看到,只看到一半或者更少。这样一个地方,我们知道气吸进来的时候,通过这一点,感觉气进来了,呼气一样通过这里出去,每次都很清楚,然后就把心安定在这里。那个小小白点就像过滤气一样净化我们的心灵,心念想到这里的时候,这颗心就住在这里了。白色代表洁净,观想它是白色的,心就会很快得到净化。闭上眼睛全身心去感受,睁开眼睛的时候,还能感觉到这一小白点,这就是系心鼻柱的第三种方法。

若系心脐下,脐是气海,亦曰中宫,系心在脐,能除众病,或时内见三十六物,发特胜等禅。气海是怎么观想呢?开始打坐以后,结了手印,放在肚脐下面一寸,观想这个脐下一寸再往肚皮里边距离一寸的这个地方,系心在我们这个肚皮的里面,不是在肚皮外面。因为任脉是从这个地方贯穿上来的,气脉明点打通的时候,也是从这个地方打开的。最主要的一个方法就是要知道吸气,吸进来就吸到这里,呼也是从这里呼出去,每次的呼吸都很清楚。有些人气息还没有调整好,一下子吸到肺部,接下去就没气了,那是因为还没有学会这个方法。一般意志比较坚强的人,都能够感受到。坐在那里先吸气,吸到这里后再出去,整个身心都专注在丹田这个地方,不再有什么杂念,只知道把若存若亡的气息吸到这里,再从这里出去。这个方法,容易让心安静下来。尤其心很乱的时候,这是一个很好的调制方法。但这个方法也有负面作用,一般坐禅比较好的人,都清心寡欲,但系心在这里,如果过去生的宿习淫欲很重,就可能会诱发淫欲,修的越多淫欲心越重。所以在欲界修定,如果他过去习气很重,淫欲心就很难抵挡,所以一般人不修这个,修鼻尖的就不会有这种毛病。但是你进入禅定以后,欲界的这些欲望就不会再来影响了。

系心在地轮,是气随心下。我们这个呼吸,这个气一直往下吸,吸到那里则四大调和,亦以扶本。系心在地轮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我们盘腿打坐的时候,地轮就在会阴这个地方。会阴就是大便道和小便道中间的这个距离,我们盘腿一坐,人的最中心的轴线一样,垂直下去最下面这个地方。你心里想到那里,它自然就很清凉。吸气也吸到那里,出气也从那里出来,这是一个打坐的禅定法。另一个是我们站在那里也是可以修法的,可以观想脚底心,把全身的气吸进来,吸到脚底心,而且是最中间的,然后呼气的时候,也从脚底心出去,这是站着修定的方法。

比如我们平常上火了,找一个空气好的树林,双臂张开围着那些大树,像是拥抱那样的姿势作观想:树上发出来的氧气全部被我吸进来了,身上的这些二氧化碳都从脚底心出去了,这样观想对身体的健康很有帮助。一般气功都有这样练的,这个练法不会上火,也不会出什么毛病,所以前面两种我们一般不去修。

最容易入定的方法,应该是第三种:系心鼻柱。因为鼻尖这个气,还没有进入我们的身体,你专注的话,比较容易注意到他的存在的。这种存在怎么去修呢?上一次也跟大家讲了一点。就是入定出定的这个方法。要注意三个方面:第一是坐下来以后整个身心很清晰,感受到环境的存在,其次是感受到身体的存在,然后再感受呼吸的存在。呼吸的存在是专注在鼻尖上,每次进来出去都很清晰,不快不慢自然而然,进来出去速度差不多。这里要特别注意:呼吸进来以后,要注意全部身心的感受,有没有动摇?哪里痛,哪里不舒服,是不是都很清晰?然后把心专注在鼻尖,很清晰。这三个条件,所处的环境、身体的姿势、呼吸和心的浮沉都了解了,呼吸开始清楚地进来、出去,一点杂乱、散动都没有,这本身就是一种禅定。如果你要出定,还是要慢慢从这里出去,呼吸不去感受它了,对身体也开始放松,环境也不去注意了,这样开始自然慢慢的出定。出定和入定的这几个条件一定要认真掌握。我们平常这个力量是不强的,观想呼吸,可能只观想十次、第二个十次就散乱了。

数数是初步的,修六妙门可以数,从一到十的数,这样更容易专注。数数不能超过十,不能数进来又数出去,而且每次吸进来都要很清楚。比如“第一”这个字是没有的,只知道这是第一,然后从这里出去,不能接着再数,直到再进来才是第二、或者第三……一直到十,出去都不要数。第二轮又从一开始,到十为止,不能十一、十二的数下去,因为脑子记数越多心越散乱。如果数吸,就不能数呼,数呼就不能数吸。数数一开始比较容易定,数到一定程度会感觉太麻烦,定力够了,坐半个小时可以专注了,就不要数了。这是调呼吸的系缘止。

第二个制心止说起来比较简单,做起来有点困难。制心止就是任何念头起来的时候,告诉自己:不要打妄想了。“但凝其心,息诸乱想”。凝是凝固,心一下子冻住了。因为我们的心一直是动态的,让所有的念头和想法都凝固、停止在那里,初步学习的人是不容易做到的。
第三个方法:体真止。理解体真止需要一定的教理基础。以正智慧,体一切阴、入、界、三毒、九十八使,及十二因缘等。三界因果诸法,悉皆空寂。阴是五阴,入是十二入,界是十八界,三毒是贪嗔痴,九十八使就是各种见惑、思惑。般若经里面讲:我们能看见、能听见、能感受的这一切色法,本体全部都是空的。我们感受的这个空,不是看见虚空的那个空,要了解一切法的存在是没有自性的,不是消灭了以后它才不存在的。有教理基础的人,我这么讲也许能明白一点,否则就比较抽象了。
我们今天先训练、学习系缘鼻端这个方法,因为这个方法训练熟悉了以后,再修四禅八定就比较容易。四禅八定是锻炼我们的专注力,记住这句话:心的专注力越强,禅定越深,禅定的快乐也越强烈,专注力弱,可能就进不了禅定。坐禅有了体会,心会变得很坚强,会有一种坚固的力量。
大家回去以后,把第三节讲的体真止内容认真看一下,这是般若法门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不再详细介绍。
当知阴入等一切诸法,不从内因有,亦不从外缘有,亦不因缘合故有,亦不无因缘有。若非有,即是空,若于无所有空中计有者,当知但是无明颠倒,妄计为有。若了知颠倒所计之法,一切悉皆虚诳,犹如梦幻。但有名字,名字之法,亦不可得。则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毕竟空寂,犹如虚空。若行者体知一切诸法,如虚空者,无取无舍,无依无倚,无住无着,若心无取舍依倚住着,则一切妄想颠倒,生死业行,悉皆止息。我们现在感觉到这个身心世界的存在,都是无明妄想的世界,只有名字符号,没有一法可得。言语道断是不可议论,心行处灭是起心动念都没有了。我们讲的不可思议,称心行处灭为不可思、言语道断为不可议,这是讲真实的本体。不执著在某个境上,没有取,没有舍,一切法,一切境界,一切妄想颠倒全部停止。
无为无欲,无念无行,无造无作,无示无说,无诤无竞,泯然清净。如大涅槃是名真止。此则止无所止,无止之止,名体真止。永嘉大师的《证道歌》里面详细讲这个,《证道歌》说:“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恁么得。”取也取不得,也不取,也不舍,然后不可得的时候,身心就是这样,其实这就是最好的,这是一个禅定的方法,就是体真止的方法,泯然清净,如大涅槃,是名真止。止无所止,就是心没有住在某一个境上,叫止无所止。现在大家一时体会不了这种体真止,就权且用世间修行四禅八定的这个方法修系缘鼻端这样一个止法,
一切诸法中,因缘空无主,息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
一切法都是因缘空,没有谁能做得了主的,沙门是专指出家的人,把一切取舍之心,能所之心,全部停息下来,这才是真正的沙门。沙门就是让自己的心处在静虑的状态,真正去体会生命本源的人。
好!我们今天就学到这里,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0-2-19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讲 入禅定之门

各位同学:

各位同学,上一节课给大家介绍了禅修的方法。因为禅修的方法非常之多,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没有全部介绍,只重点介绍了数息观,接下来今天要给大家进一步介绍入禅定之门。

前面把方法告诉了大家,按照这些方法去修,接下来就是境界的问题了。当我们通过这些修行方法不停地练习、模仿,然后逐步调整这颗散乱、烦恼的心,自然而然心境就会产生变化。这个变化它是有层次的,从粗到细、从浅入深、循序渐进、步步深入。一般的人修行不注重境界,只注重心态。但是佛法的核心是围绕着人的心性,一切都是从内心中去印证。印证了以后,身体自然就有反应。早期佛法就告诉我们:佛法的修证就是要身证——亲身去证悟、去体会。

在修学四禅八定正式得到禅定之前,有一些境界,它跟我们平常的心态是不太一样的。凡夫的心态是五趣杂居,杂乱无章的,通过训练才会慢慢得到调整,这个调整的过程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学习永嘉大师的禅法,也是从天台止观入门,先让这颗散乱的、烦恼的心,逐步趋向于稳定、安详,不再动摇,少有烦恼。这个过程,先是欲界定,从粗心住、细心住、持身住,乃至未到定,每个境界的提升、提升以后的身心状态如何?今天给大家做个介绍。

禅定是由梵文翻译过来的,音译为禅那,意思是静虑。就是心定下来观察思维,所以也叫思维修。就是以一个所观的境,让我们的心专注这个境,不散乱,这就是定。观呢,就是作种种的观想,这个观是第六意识,就是平常的妄想。我们的妄想是杂乱无序的、无法把握的。通过坐禅,可以让思想(妄想)有序、稳定、容易管理。所以观,就是让自己能够管理好妄想,并让它专注在某一个境上,习惯了以后,这颗禅定的心就会变得听话、自然、不会焦虑和烦恼。生活中,我们很多境界和想法都不是自己愿意的,比如怨恨别人,自己心里也想逃避这种怨恨,或者对某一种情绪或压力承受不了,也会感到痛苦,这一切都是我们不愿意的。但它既然在生活中出现了,我们就会无可奈何的受制于它,因为我们没有能力去调适自己的心,让它稳定、协调、安详。

观,首先是把这个心能够提起来。止,就是把念头停止在某一个境界上,境界的优劣对情绪的稳定与否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止的境界不好,就会引发更深的烦恼。比如一个人很贪心,教他修因缘观,结果他越观越贪心,觉得这个贪心好啊。一个人嗔心很重,教他修不净观,结果他看到身心的不净,更加来火气,越观越嗔恨,法不对机,很难入定。

方法是不是对机,有一个简单的标准:坐下来修这个法,感觉身心舒服、自然,心开始回归、安住,不再散乱,不再流浪,这就是对机的好方法。一个人修任何禅定,一定离不了止和观。如果无法专注在某一个境界上,就不能得定力,也就没有力量管束自己,如果不能起观,更开不了智慧。佛法的根本就是戒定慧三学,修止不修观的人,只有定力不会有智慧,而且可能会偏向外道。

很多修行人会假设一个境界或目标让自己去努力。比如先让自己不打妄想,强制自己把心停下来,这种强制偏于止的这方面。同时也有些人认为强制比较麻烦,不要去强制,管它想什么,只要读懂这些理论就行了。像哲学家、思想家不停的读书、不停的思考,却无法让心安定下来。

佛经里面有一个比喻:一盏蜡烛灯点在这里,如果它是左右摇晃的,它的灯光照到周围的景物上都不会清楚。如果灯光停在那里不动摇,周围的一切就会被它照得很清楚。这是定和慧。如果这盏灯压根儿它就是一条木棍,那是没有智慧的死定,周围的一切也就无法看清楚。佛法是用来对照身心的,能够生起觉照,就是智慧。让心静下来,感受一下,宁静的心与杂乱的心哪个更好?你自然就会选择宁静的感觉,这个选择就是智慧。

智慧是一种抉择的能力。许多人喜欢求神问卦,就是对生活没有抉择能力,不知道何去何从。有智慧的人,观察到一切事物的前因后果,就没必要去问卦了。一切法都有因果,好境界以好心态去接受。不好的也以妥善的方法去解决,这就是最好的智慧;心不随境动,这是修定力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小乘佛法要定慧等持,大乘佛法更是要定慧等持。

修定有两种:一种是禅定的定,用一个方法专注,比如数息观,让自己专注在这个境界上,并知道这个状态,然后产生定力,这是禅定的定。另外一种,叫定慧等持的定。当我们念佛念到不念而念,与佛陀的功德融为一片的时候,生活中吃饭穿衣、待人接物,并不会表现为一个修行人的特殊摸样,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也不受干扰,身心非常清净,对所处的环境也明白清晰,这个定力是大定,不是一般的定力。那是大乘佛法在生活中的起用,也就是定慧等持的定。

我们现在从禅定的定开始修,禅定的定,是让心有所造作。让心专注在某个境界,对这颗不安的、不听话的心,进行强制训练,训练到能够听话为止,并在生活中自然起用。

佛陀说我们这个世间可分为六道中的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有种种欲望,且没有定力。三界中分为九地,欲界叫五趣杂居地,天、人、地狱、饿鬼、畜生等五趣杂居。欲界的众生,这五种心态都有。我们每一个人也都具有人、天、地狱、饿鬼、畜生等五趣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是杂乱无序的。所以要想判断一个人是好是坏比较困难。我们连自己是好人、坏人都很难判断,因为五趣是一个杂乱的状态:有时候做好事不但不求回报,甚至连感觉都没有,但是某天报复心生起来,就无法控制自己的恶念和报复行为。所以地狱、天堂都在自己心中随时轮回、流转,并由此造下了无边的轮回之因,这是五趣杂居地。

色界天就不一样了,色界和无色界,要依靠定力才能进入。我们现在做了好事,但不修行,就没有禅定、没有定力,死了以后,善报现前也只能生到欲界天。欲界只有六层天,只能生到六层天,第七层就是色界的初禅了。色界的初禅天必须要有禅定才能到达那里,修善法,做好事,还要有禅定才能生到色界天去。色界总共有十八层天,分为四禅,无色界还有四层天,三界总共二十八层天。在做好人好事的基础上,要超越自我的生命状态,就要学习禅定。当然,达到四禅八定这个标准了,也还是不能出离三界的,这个大家要清楚。
 楼主| 发表于 2010-2-19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了色界和无色界四禅八定的基础,再进一步学习大乘佛法,就会信心具足,进步快速。大乘佛法特别是净土宗,念佛的功德非常大,可以直接了生死。有个人念佛念了十二年,每天八小时,但他说自己没有进步,我觉得很奇怪,用禅定的这些标准给他一衡量,他其实进步很大。在我们的生命中禅定的层次有高低,通过念佛或其他方法,可以反馈到身心行为上,印证自己修行是不是有进步,这样念佛、修禅定就会更有信心。

在欲界中修禅定,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要离欲界而进入四禅八定,乃至进入灭尽定,这是一个最简单的目的。既然要学禅法,就要让自己进入禅定,并慢慢加深禅定,到最后二十八层天,叫非想非非想处天。进入那层天、那个定境,就要有觉照的生活,不住在禅定里面,随时出来继续往前走,等到修成了灭尽定,就是出离三界实现了生命的解脱。这是修学禅定一个基本的纵向路子。

在进入四禅八定之前,必须先修习一些欲界里基本的定:即欲界定和未来禅两种。在进入初禅之前,这两种境界都必须要了解。打坐数息称为坐禅,除了坐禅以外,其他法门也可以进入四禅八定。走路步行禅也可以,因为行住坐卧都是禅,其方法就是关注自己的脚底心,上次讲的五个地方可以观想。观察自己的身体、环境、呼吸、心态,这些感觉都很清楚了,然后全身心去感受双脚踩到地上的那个感觉,最好穿布鞋,感觉会更加敏感。左脚踩下去,知道是左脚,右脚踩下去知道是右脚。这样左——右——左——右,清楚每一次脚跟着地的感觉,这种心的专注就是止;同时又很清楚自己的动作和念头,就是观。在家里的阳台上,或其他空旷的地方,尝试这种方法,可以让自己的身心放松行走,融入禅定。

如果我们不是每天定时打坐,禅定的效果就会很差。凡夫的心是奔逸、涣散、心猿意马的,不时刻抓紧它,让它安住在正法中,偶尔坐一下就想把它收回来,除非是登地菩萨功夫成片,随念就能转回来,一般凡夫是做不到的。所以要得到禅定的受用,打坐的训练是不可缺少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学习禅法不下苦功不去实践,肯定得不到禅法的受用。

禅法的受用是从浅入深的,不要期望过高,平常心乱的时候,有能力把握自己的心态,就是一种进步。建议大家每天至少要坐半个小时以上,这已经是很宽松了,至少应该是一个小时。禅坐不到一小时,对于初学者来说,跟法相应的机会就会很少。最多只是树立起信仰,种点善根。说要等退休以后再好好修学,生命是无常的,学道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想得到真实的修学受用,定时坐禅是有必要的。有了一些禅定受用,后面的课才可以跟得上,起码在感受中能够相似地模拟。如果没有坐禅的实际训练,连模拟都谈不上,凭想象,是无法体悟禅定的境界。只要有了打坐后的感触和受用,下面讲的课才可以感觉、模拟,相似的作一些比较,才能对永嘉禅法有比较准确的理解和掌握。

修欲界定先要坐禅,在坐禅的过程中,依据心态的不同分几个步骤,就是入禅定之前的四种状态、四个步骤:

第一个叫粗心住。粗心,就是心比较粗。粗到连自己在想什么都不知道。粗心住的关键是在“住”上,心能停留在一个境上。我们平常的粗心是住不了的,念头像洪水一样冲过来,不由自主地随着环境,业力去流转。生生世世都如此。我们刚开始学习打坐,心很散乱,越坐杂念越多,身体还坐得腰酸背痛,歪来歪去,无法安定。这是我们平日里身体习惯于放逸的结果。什么叫放逸?我们生活在现代大都市里,生活节奏很快,哪天跑到大自然里,看见天空和草地,放开身心满地打滚,这就叫放逸。我们平常的心就是这样放逸,感觉哪里好,心就粘在哪里:有件衣服很漂亮,有个地方很好玩,就赶紧凑过去。这颗放逸的心散乱惯了就很难控制。

有些人的身体不会歪斜,是因为他用精神去控制,用心去造作,把身体矫正,刚开始坐禅的人都可能这样。没有谁一开始就坐得很端正,都是让自己刻意去端正。师父说:腰要正,胸不能挺,手要结印不能动,腿痛了也不能放下来。于是他强制自己,用数息观、不净观、慈悲观等方法,让心定下来,有个地方可以专注。

我们的心总是要抓住一些东西才感觉塌实,否则会失落、无聊。其实,没有东西的心是最清净、开阔的,可我们总喜欢往清净心里边装满东西,让自己无事瞎忙乎。佛陀告诉我们这些禅修的方法,就是让我们学会心的专注、空灵,并由此调节身心,呼吸也会渐渐的顺畅,心念也会越来越微细,这种定就叫粗心住。
 楼主| 发表于 2010-2-19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粗心住的特点是什么?进入粗心住以后,杂念是减少了,但杂念少并不等于是定,只是不再胡思乱想,心念还在六根门头跑来跑去。一般人专注地坐了几天就会有这个感觉:强制自己的念头,几下子还可以,但是一会儿就开始跑掉,然后把心收回来,再强制,再收回,再强制,在周而复始的强制过程中,终于感受到可以定上一会儿了,这个“定上一会儿”,就是粗心住。如果连这个感觉都没有,那你粗心住还没有。

粗心住的境界就是三句话:第一,用精神意志去控制、矫正自己的身心,用心去造作,让自己身体坐的端正。第二,要有一个方法,不净观或其它方法,让心有所专注。第三,在身体矫正、心有所专注的基础上,感受到自己终于定了一会儿。这个“定”就是粗心住。用意识去专注,这样的定,每个人可能都有。坐禅的人更会有这样的感受。这是最肤浅、最初步的。

平常我们的心都是处于散乱的状态,很少去控制它。一般人谁愿意去控制自己的身体?除非在某个特定的环境里,因环境的需要才会让自己的身体有一个特定的表现,比如宴会或什么集会。你们看天安门广场站岗的士兵,练习的时候要站十二个小时不能动,十二个小时的专注,这样的定力,如果修行人有这种精神,没有一个不得禅定。

粗心住有受用以后,感觉自己定下来了,这个感受很重要,就是刚才说的三个标准。如果没有身心稳定的感受,那就不是粗心住,身心停在那里,感受不到那种定,那也不叫住。只有心定下来了,哪怕一分钟或者两分钟,这一、二分钟就是粗心住。

有了这个住以后,我们就知道:住的感觉是不错的。平常我们住不住,就要进一步努力去实现这个住,然后慢慢就会习惯这种身心稳定的状态。有些人坐禅习惯了,一坐下来就喜欢盘腿,纹丝不动,有很多居士就是这样。当我们习惯了这种稳定的身体姿势以后,再慢慢引导到第二个细心住。

第二个叫细心住,细心住的心念是很微细的,身体不必用心调正,自动平衡。习惯了这样一种身体的状态,坐久也不疲倦,这就是所谓的持身法,佛经里经常要讲到的。有一个三昧叫持身三昧,就是一坐下来,身体就停止在某一个状态里,不用力气也不会倒下。特别是有些修mi zong的人结手印,手印举起来要费力气的,结果入定了以后,想放下也放不下,有一股气像冰冻一样把你整个冻住,但又没有僵硬的感觉,非常自然,非常舒服,很自然地就与定相应。心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如果感觉愉快、心甘情愿,一切疲劳都会消解。如果感受不到那种愉快,打坐半小时、一小时以后就会觉得很疲倦,好像在完成作业,那是没有进入粗心住。

从粗心住进入细心住的时候,身体就会自动调整,而且坐久不累。如果继续坐禅,就能进入真正欲界的禅定。前面两种叫住,不叫定。因为它是不稳定的、暂时性的、机遇性的。所谓机遇性,就是不能把握自己的心什么时候粗心住,什么时候细心住,只有功夫越来越精细的时候,它偶然出现让你感受一下,接下来会不会再出现就没有把握,如果是定就可以把握。今天进入禅定,明天想继续,就可以从这条路继续进入。

粗心住和细心住,是从散乱心进入到禅定之间的一个心的调试过程,这个过程是让我们的心变得调和、听话、没有菱角。然后慢慢习惯于这种身心的宁静。可是我们的心却有一个怪现象:一方面希望自己宁静、智慧、明亮,对事物了如指掌,能静静的感受生命的存在,而事实上浮躁的心又不习惯于这种宁静。所以就需要粗心和细心这两种方法、两个阶段慢慢调整自己,去习惯这种宁静安住的生命状态。
 楼主| 发表于 2010-2-19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粗心住和细心住三个方法最根本的区别:第一粗心住是用意识刻意让身心停留在某一个状态,细心住不用刻意就能把身体自然坐得端正,这是身体上的一个标准。第二在用心方面,粗心住一定要依靠一个方法,并用心专注于这个方法,比如数息、念佛,一定要抓住一个方法,让自己的心定下来。而细心住不刻意于方法,自然而然念佛、坐禅、呼吸,没有太大的分别心,心念细下来之后,任何一个方法都能安住,因为心已经变得听话了。第三,粗心住的感觉是住在这里,但快乐的感觉不明显,只是让心“终于定了一下”,而细心住能够感觉到住的欢喜,微细的、隐约的感觉到生命有一种快乐和法喜生起来了,这三点是粗心和细心的区别。

有了细心住以后,进入欲界定就成为必然。细心住所生起的一种法喜,与平常生活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生活中我们总是追求外在的物质快乐,吃和穿的快乐、游山玩水的快乐、长得漂亮的优越感,好像都是一种快乐。但跟细心住相比,相差太远了。细心住的快乐是从外到内、从粗到细,快乐到心里去的。有了这个鲜明的对比,我们会生起一种真正的善法欲,希望身心能够回归到最根本或者最原始的宁静状态。欲、念、进、慧、定五法的力量,这时候就会起一种作用,并希望这种作用能够使禅定更加深入、快乐、微细。通过这些努力就可以进入真正欲界的禅定--欲界定。

第三个叫欲界定。粗心住的状态是要用心将妄念捉回来,进入欲界定后,心非常的安详,心念也不必加以控制,妄念也不会随时冒出来,心念自动平稳,不必用力去调整它,此时的心任运不动。

以上三种定还不能称为真正的禅定,只能称为普通的定。因为这三种定只要通过坐禅,或者练气功都会得到。练太极拳的人如果懂得练拳的内在精神,也会出现这种状态。如果再学一些佛法,就可以住在这种状态中。

欲界定跟粗心住和细心住的差别就是欲界定能够任运不动。在前面的基础上,身体不用刻意要坐个什么样子,自然而然坐得端正。心也不用刻意地让自己修个什么法。但一般来说都要有个法,比如这个数息法,可以一直修到第三禅,到四禅就没有这个数息了。(三禅以后再专注,进入第四禅,在用心方法上,可以任选一个法门来专注,没有太多的挑剔,因为心比较听话了。)这种状态下再进一步就是心的任运不动,比如我正在数息打坐,有人找我,说完了几句话继续坐,心里面没有动摇就是任运不动。但这个定还是欲界定,而不是真正的禅定,没有观照的都不叫禅定。

如果一整天坐下来,脑袋是模糊的,这个不叫欲界定。欲界定是身心的感受都非常清楚,在清楚的状态下进入定,才叫任运不动。一般情况下,不会自动生起动摇。坐着没事,突然想起看书就去看书,那是不会的,坐禅的这段时间,一般不会无事生事。有个孩子在那里闹了,自然而然对孩子说上两句,心也不会动摇。欲界定比细心住是更进一步的,但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会有效果。如果欲界定像石火电光,今天是这种状况,明天不是这样,这还不算是坚固的,只能算是偶尔。欲界定功夫有两种状况,一种是面对欲界六道,地狱、饿鬼、畜生、天、人这些状况的出现,心不会被扰乱还是定的。另外一种,是偶尔的状况,前面有粗心住、细心住的层层功夫,坐在那里心是定下来了,然而一下坐还是不行。这个状况想进入到初禅、二禅还是有点困难。

坐上功夫能够成片,每次都能达到欲界定,就会把坐上的定境转移到坐下,扫地、干活,心还是任运不动,这就是欲界定的一个特点:任何运动、事情的出现,心都是不动的。这样在生活中继续用功,心就不会再动摇。

在坐禅的过程中,会出现两种状况:明境和暗境。明就是白天,看得见的;暗就是晚上,看不见的。没有教理基础的人,明境暗境出现自己会不知道。

暗境是什么?坐在那里感觉任运不动,本来想坐一小时,结果坐了一整天,自己也不知道,这叫暗境。就像睡着了没有梦,睡多久自己也不知道。但是坐在那里不动摇并不等于睡着,否则连细心住都没有。细心住是持身住,身体持住不会动摇。入欲界定的人,有半天、一天、三个月、五个月的都有。它的特点是入定了以后没有感觉,什么都不知道。有教理基础的人,听闻了一些教理以后,暗境一般不会出现。如果一个人没有听闻经教,师父叫他怎么修,他就老老实实的修,他就有可能定在那里什么也不知道。虚云老和尚在终南山也曾经这样定了半个月。刚煮好的芋头想让它凉一下再吃,然后随便一坐就是半个月,结果芋头都长毛了。这种定,他自己不知道,芋头都还热在锅里,怎么已经过了半个月?这个属于暗境,自己不知道,但也是一种定境。

另外一种是明境,心念细了以后,坐上很受用,遇到什么情况身心都不会动摇。下坐后做事不做事都没关系。因为他是任运的。明境看上去也是蛮有智慧、有定力的。它的特点是在打坐定境都很好的状况下,会看到五十里、一百里路以外的情况,整个山河大地都挡不住视线,类似天眼通但不是天眼通,那叫明境。几十里以外的事情都能看的清楚,这种状况一般人都会很高兴,然后就会对别人讲述明境中的状况,这样一说很可能会失去定境。所以要保持这个定境,不能多说,这样它就会半年、一年甚至一直在定中保持着。智者大师去南京弘法的时候,有个老和尚问他:坐禅中看到摄山,(南京的栖霞山)有个老和尚在那里讲经,这是什么境界。智者大师说:这是未到定之前欲界定以后的明境,如果跟别人一说,就没有了,这个老和尚马上给智者大师顶礼。当时智者大师才三十岁,老和尚七十多岁了,他觉得自己坐禅功夫很好,瞧不起智者大师,结果大师给他一说他才明白。因为他确实好几天都能看见这个现象,觉得奇怪就问别人,结果这个境就没掉了,自己一直很懊恼。大师告诉他:不用懊恼,这只是一个过程,不要因为欢喜就执着,反而进步不了。因为有所执着,定境就会消失。
所以禅定不能执着定境,今天坐得舒服,明天还想着昨天的舒服,肯定是在打妄想。每次坐都是全新的开始,都是第一次的感觉。不能打妄想:昨天的境界好,今天最好重复。只要如法地去坐,明境自然而然就会出现。明境出现的时候,可以继续按原来的禅定方法,让心安住继续修。功夫成片了坐上坐下,甚至是生病的时候、睡梦当中都能观照、入定,这个境界就越来越高了。
未到定之前的明境和暗境的出现,如果进一步用功,明境暗境全部在心中,又不受这个影响,这就是未来禅。所谓没有影响,用一个简单的比喻:像汽车的挂档,一个是倒车档,一个是进车档,零档是不倒也不进。零档,就是把禅定的这些境界,不管是明境还是暗境,从定境中全部给它放下。这个时候,脑袋中出现一片空白。坐着禅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知道。这个境界它是很短暂的,夹在欲界跟色界之间的,就是初禅之前、欲界定之后的这个中间。这就是第四个未来禅。
未来禅的境界是什么?进入欲界定以后,继续修下去,到了某个时候,忽然间身体失去感受,看不到欲界的身体,整个身心都空掉了,修行的方法也空掉了。这种感受发生在静坐时,而不是睁开眼睛看这个世界没有掉了。如果明境暗境没有出现,一般人都定在欲界定,在欲界定坐得很舒服,不需要调整就能安然自在,下坐后又能任运,这已经是很不错了。但是欲界定还有个我和我的心这个感觉在。到了未到定、未来禅,身心的感觉全部没有了,一片空寂。有了这种感觉,身体不会因失调而生病。一个坐禅的人,若要身体不生病,至少要达到这个第四步,也就是进入未来禅的境界。
有些人在静坐的时候,心无所知昏昏沉沉,他也会以为自己的身体不见了,这个不叫未来禅,是他的心念不知哪里去了。这个与禅定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禅定的感觉是有止观、觉照。如果睡着了,就是迷迷糊糊的,这是未到定之前的那个暗境。进入这个定以后,他自己也是清楚的,脑袋还是有感觉的。比如有些人晚上睡觉前吉祥卧念阿弥陀佛,念不到十句天就亮了。奇怪,感觉没念那么多,天就已经亮了,脑袋却是很清晰,但是这个时间是怎么过去的就不知道了,所以时间观念是我们的一个错觉。
若要达到未来禅,必须先达到欲界定,也就是心不必控制,自动地静下来。在这之前,必须先要完成第二步,细心住。就是身体不必调整,自动的平衡。禅定修学就是从粗心住到细心住进入欲界定,然后一步一步进入未来禅。
为什么第四步称为未来禅呢?是因为他还不是禅定,是进入未来真正四禅八定的一个过渡阶段。从教理上理解,就是把欲界的东西全部放弃了,而色界的境界的还没到来,在这个中间,不是欲界,也不是色界,一个空档,正好是身心一片空白的状况。如果能把握这个状况,就叫未来禅、未到定,也叫欲界到色界的中间禅。
从初禅到二禅,也有这个未来定和中间禅。初禅已经放下,二禅还没有出现,也是一片空白。三禅四禅直至八禅都是这样,每一个禅定,要想进一步,都必须把前面的这个定放下,然后才有机会更进一步。
粗心住,细心住,欲界定,明境暗境都过了以后,就是这个未来禅,它的时间很短暂,就是一片空白。大乘佛法讲的明心见性,心性的了了分明,没有杂念。未来禅就很像开悟的人,因为脑袋一片空白,对事物又很清晰,不傻又不愣,这实际上是一种定境,不是开悟的境界,千万不要以这个定境作为开悟的境界。定境是一种功夫,功夫做到了,它就出现了。而开悟是智慧,是见地。
在这个状况下,要坚持训练,特别是修行大乘佛法的人,修四禅八定,得到初禅二禅三禅,那个快乐的感觉是非常激烈的,不象出世间的涅槃没有痛苦和快乐。所以一般人到了三禅,如果没有未到定这个功夫的训练,放不下三禅,就像放不下荣华富贵。三禅受用以后放不下,那就遭殃,因为以后不再学佛法,也不会再进步,这一生就是白学了,只能种点善根。希望大家把这个未到定的道理弄清楚。把欲界定全部放下,得到了这样一片空白,让自己有转身的机会。
今天就到这里。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0-2-19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4 10:11 , Processed in 5.506343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