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wlxg20130220

[其它] 索达吉堪布著入菩萨行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9-8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艾森豪威尔将军乘车去参加紧急军事会议。当时天气非常寒冷,他看到一对法国老夫妇坐在路边,冻得瑟瑟发抖。原来,这对老夫妇准备去巴黎投奔儿子,但因为车子抛锚,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不知如何是好。于是艾森豪威尔立即把这对老夫妇请上车,特地绕道去了趟巴黎。送完这对老夫妇之后,才风驰电掣般地赶去参加会议。尽管艾森豪威尔根本没有行善图报的动机,但他的善心却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回报:当天几个德国纳粹狙击手埋伏在他必经的那条路上,如果不是为送老人而改变了行车路线,他恐怕很难躲过这场杀身之祸。后来据说他成了一个非常虔诚的宗教徒。
    还有一个故事说,有个士兵看见一个乞丐,手里拿着一枚假银币,在路上一直哭泣。士兵觉得他非常可怜,劝他不要哭,自己用真银币跟他交换。那个假银币不能用,也舍不得扔,士兵就穿了一根线戴在脖子上,算作纪念品。没想到后来在战场上,一颗子弹正好击中银币,救了他一命。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规律,不管你承不承认,它都存在。我原来也举过一个例子,就像你吃了毒药后,不管承不承认它有毒,它迟早都会要你的命。因此,造了杀生、偷盗等自性罪和佛制罪的人,终究都会感受痛苦,而造了善业的人,对相续绝对是有利的。
    当然,因果法门甚深难测,并非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佛经中说:“因果相应胜法门,细微难见佛境界。”因果十分深奥、殊胜、微细,它唯一是佛的境界,阿罗汉和世间人都无法彻知。《杂譬喻经》中就有个公案说:佛在世时,有一位阿阇世王,一天,一个以杀生为业的屠夫拜见国王,请求国王每遇节日需要杀生时,全部赐给他来做。阿阇世王问为什么,屠夫说他有一个小小的神通,知道自己前六世都是屠夫,从事杀羊的职业,而死后均转生天界,享受天福,所以他觉得杀生是转生天界的因。
    阿阇世王很不解,去请教佛陀。佛陀观察到这位屠夫前世造过一个善业,由于这一功德,使他得以六回生天享福,出生为人又能知宿命。但他知宿命的能力很浅,只知过去六世杀羊生天的事,再早一些的事情便无法得知,于是误认为屠羊是生天享福的因,而不知杀生的罪业应受恶报,一旦机缘成熟,将会堕地狱受极大痛苦。
    世间人的小神通,包括声闻阿罗汉的神通,对长远的因果无法了解,故月称论师说“亦遮思维诸业果”,一般的凡夫人不要随随便便猜测因果。现在有些人似乎超过佛陀了,一开口就是“你今天供养什么什么,来世一定会变成人,没有问题”,这些愚昧无知的人什么都敢说,好像自己是造世主一样。其实因果没那么简单,真正证悟空性、对因果有了解的人,深刻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言行特别谨慎。
    众生所造的业虽不会失坏,但按照大乘的说法,依靠一些殊胜的对境、不同的因缘,恶业也可以减轻,甚至不需受报。唐玄奘讲过他上师戒贤的一个故事:戒贤具有超群的智慧、清净的戒律,在印度弘扬佛法的贡献非常大。后来他患上重疾,全身如同刀刺般疼痛,他想绝食而死。夜里梦见文殊菩萨对他说:“你在前生当国王,残害了很多百姓,你应当忏悔自责,怎么能自尽了事呢?有位支那僧人来此学习,已经在路上了,3年后应该到这里。将佛法传授给他,他再去流通,你的罪自然就消失了。”3年后玄奘果然来了,戒贤向玄奘叙说了自己的往事。
    现在也有很多人行持善法后出现不顺,比如身体不好了,魔障现前了,这很可能是往昔的罪业重报轻受,因此没有必要去抱怨,理当坦然受之。
    刚才说依靠一个相续,作者、受者是一体的。然而这种相续并非实有,下面破析这个问题:
    过去未来心,俱无故非我。
    今心若是我,彼灭则我亡。
    相续非实有,通过意义和比喻两方面阐述,此颂是讲意义:众生流转轮回的相续,是否像外道所说是一种实有呢?并非如此。假如是实有存在,这种相续不可能在身体上,而应安立于内心,然而通过中观的观察方法来破析,心的实有根本不成立。
    怎么不成立呢?因为过去心已灭尽,未来心还没有产生,它们都无有实体。既然未来心和过去心不是我,那么现在心是我吗?世人常说“活在当下”,认为现在是存在的,但这种说法也不合理。因为现在心可分为一秒一秒,一秒中又有许多细微的时间,刹那刹那在生灭,假如现在心是我,当它刹那消逝时,我岂不是也荡然无存了?如果是这样,那任何人都没有我了。
    众生大多执著未来、现在、过去的心是我,但从三时心的角度来观察,《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心都不可得,又如何成立为我呢?或者从时间的本体来观察,《中观四百论》云:“过去若过去,如何成过去?过去不过去,如何成过去?”过去根本不存在,同理可推,现在、未来也不存在,既然如此,依于三时的我又在哪里呢?
    相续非实的道理,本论第八品中也讲过:“相续与蕴聚,假名如军鬘。”相续、蕴聚全是假名,就像军队或念珠一样。圣天论师也说:“于相续假法,恶见谓真常。”相续其实是一种假法,但恶见者将之执为真实存在,认为从小到老都是一体的。可是若仔细观察,一相续可分为众多刹那,每一刹那又有不同自相,将不同自相的法执为一相续,是不合乎道理的。《入中论》云:“如依慈氏近密法,由是他故非一续,所有自相各异法,是一相续不应理。”慈氏、近密二人是他体法,绝对不是一个相续,若认为他们是一个相续,这是极不应理的。
    学习这个颂词,大家一定要知道,佛教虽承认因果的所依是我,但我只是一个假的相续,真正去观察,根本得不到。在真正的实相中,一切万法皆空,而空性中又有缘起显现。之所以称为空性,因为显现的缘故;之所以叫缘起,因为在显现的当下本体即空,故而显现与空性是双运的,万法不会因为是空性就不存在。若没有懂得这一点,就会误认为善恶之报不成立,从而堕入断灭空。
    那么,善恶果报是如何成立的呢?在众生的虚妄分别念前成立,只要这种虚妄分别念不灭,轮回也有、痛苦也有、快乐也有、地狱也有、天界也有。
    空性和因果之间的关系,必须通过闻思来了达,若没有闻思,即使你是高僧大德、大智者、大学者,也不一定明白这些深奥道理。而在闻思的过程中,不离传承上师的教言非常重要,否则,纵然你看了很多经典,又阅了很多论典,也不一定清楚其中的密意。所以我们应该感谢一切传承上师,没有他们的金钥匙,根本打不开空性与因果的宝藏。放眼整个世界,学佛的人非常多,但对空性法门有所证悟、对因果取舍细致入微的修行者寥若晨星,所以大家一定要珍惜自己的缘分。
    总之,了知万法皆空后,不能废弛积累善法资粮。很多老修行人一辈子修大乘佛法,具有一定的无我境界,但他们不像个别人一样,认为已经证悟了空性,每天就不用造善业了,反而他们对因果非常注意,早上三点左右就起来,一直磕头、念经,从不懈怠。诚如麦彭仁波切所言:“一个人证悟了没有?从他的行为可以看得出来。”没有信心、没有悲心,平时对佛教的道理也不注意,那绝对没有证悟空性;假如你不与世人同流合污,整天精进行持善法,相续中肯定有或多或少的证悟。这不用别人来观察,自己是自己的见证者!


    昨天从意义上分析了相续的我不成立,今天以比喻说明这个道理。
    犹如芭蕉树,剥析无所有,
    如是以慧观,觅我见非实。
    因果所依的相续之我,只能在心识上安立,但心识通过未来、现在、过去三时观察,并不存在任何实质,就像芭蕉树一样,从外到里一层层剥开后,只有一个个皮壳,根本找不到坚实的部分,如同一筒卫生纸。(去年我在杭州时,有一次在院子里,就引用这个教证和佛经中许多教证,专门观察芭蕉树的结构。)《三摩地王经》云:“如湿芭蕉树,人析求其坚,内外不得实,诸法亦复然。”同样,从轮回乃至涅槃之间的万法也没有任何实质,佛经中说过,甚至超越涅槃之法也是如梦如幻的。
    我们在剖析人我时,应该像剥芭蕉树一样,不论是观察六界还是用七相推理,从皮肤、血肉一直到骨头、骨髓,身体上找不到实有的我;从眼识一直到意识,心识中也遍寻不到我。通过自己的智慧和传承上师的加持,再加上这么殊胜的推理方法,最终得出一个结论:“我”在胜义中不存在,如同芭蕉树。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也说:“诸法如芭蕉,一切由心造,若知法无实,知心亦是空。”
    然而没有观察时,不要说无我的甚深道理,就连基本的物质结构、心识特点,很多人也不一定明白。现在的人不像古人那样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问上,他们整天忙忙碌碌,一门心思就是为了赚钱,平时聚在一起聊天,十有**是讲私人的排场、私人的利益。即便是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写论文时东拼西凑,文凭拿到手之后,心思统统放在现实生活中,对学问、人文道德考虑的非常少,更不要说效仿古圣贤的德行了。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中说,尧有10个儿子,但没有把皇位传给他们,而是传给了舜;舜有9个儿子,也没有把皇位传给他们,而是传给了给禹。这种大公无私、一心为民的精神,现在可谓少之又少,人人都在挥霍青春、浪费时光,成天在餐桌上吃吃喝喝,真的没有多大意义。
    大家现在能学习大乘佛法,是非常殊胜的因缘和福报。世界上有那么多人,不要说通达无我空性,就算对孝顺、恭敬等基本美德,身体力行的也非常少。我们有了这么好的机会,一定要依靠芭蕉树等比喻,真正分析我是否存在。若能做到这一点,久而久之,我执就可以完全破掉。
    芭蕉树的比喻,其他佛经当中也有,如《天王护国经》云:“诸法无自性,虚妄不可靠,如蕉无实义。”这样的道理非常殊胜,在被无明遮障本性的凡夫前可以成立,正如月称论师所说:“痴障性故名世俗。”世人由于被无明所蔽,妄见有世俗种种现象,他们整天谈论的都是我,整天爱惜的也是我,但若经过仔细观察,“我”的本体又在哪里呢?“我”确实像芭蕉树那样,里里外外没有实质,完全是空性的。同样,诸法亦复然,一切万法也是如此。
    现在的科学家、物理学家没有能力抉择空性,但其研究成果在空性上已迈出了一大步,比前一代物理学家更接近空性。学过量子力学的人都知道:19世纪,人们认为物质的最小单位是分子;到了20世纪,认为最小单位是原子;随着高科技仪器的发明,又发现原子中还有原子核和电子;原子核可以分质子和中子;质子又分出更小的夸克;在夸克的下面,还有亚夸克;目前物理学的最新成果表明,亚夸克以下,是一种不可摧毁的能量。
    夸克的存在是物理学家盖尔曼证实的,由于对夸克的研究,他获得了196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从此之后,依靠这一学说,西方国家在量子力学的研究上,对细微物质和能量的分类、体性等探索有了新的突破。如今又发现了量子场和真空,到目前为止,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所发现的最小单位,与小乘宗所许的无分微尘非常相似。然而在大乘佛法中,观察事物本面时,只用无我智慧即可剖析,并不需要任何仪器,也不用观察两个物质进行碰撞,以发现里面最小的物质。
    总而言之,万法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本质,这一点用芭蕉树可以比喻。(也许是我的一种迷信吧。凡是佛陀举出来的比喻,我觉得真的特别切合,而现在的科学家,欠缺很多这方面的方法。)在抉择胜义谛时一切皆空,而名言中虚幻不实的显现,中观派也不否认。这个观点非常重要,假如有人害怕“我”不存在的话,业因果就不存在了,依此便可铲除这种疑惧。
    癸二(遣除悲心不合理)分三:一、遣除无对境故修悲心不合理;二、遣除无果故修悲心不合理;三、遣除是所断故修悲心不合理。
    子一、遣除无对境故修悲心不合理:
    有情若非有,于谁起悲愍?
    立誓成佛者,因痴虚设有。
    外道及有实宗问:“中观宗抉择俱生我、遍计我都不存在了,乃至万法全是空性,若如此,三界轮回的有情都没有了,那对谁发菩提心呢?菩提心的根本就是悲心,而悲心的根本是所缘对境,比如对方是个可怜的众生,我作为发了心的菩萨才能发起悲心,但若对境是空,发心者也是空,所谓的发心又怎么成立呢?”这个问题,恐怕很多人也会有:“既然万法为空,为什么要去可怜众生啊?不管地狱的众生、世间的老弱病残,都是空性的嘛,发悲心没有必要吧!”
    之所以有这种疑问,是他们因为对胜义谛和世俗谛没有分清楚,将二者混为一谈,觉得空性与现实生活是矛盾的。其实这并不矛盾,对有情生悲,是从迷乱现相而言的;而万法皆空,是从究竟实相来讲的,二者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通达了这一点,才能明白佛陀一切经教的甚深密意,才会对万事万物现象与体性之间的关系了如指掌。
    中观宗回答:站在胜义角度,我们也承认一切众生若不存在,修悲心不应理。《般若经》云:“未见任何缘,是为最胜见。”《经庄严论》亦云:“菩萨无分别,说彼速成佛。”真正了义的境界,是《中论》所形容的“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法性如涅槃”,下文也会阐述“是故诸众生,毕竟不生灭”之理,因此,从实相角度来讲,确实没有所缘的众生。
    (一旦别人指责你:“没有痛苦的众生,就不可能生悲心。”你可以理直气壮地回答:“你说的是不是胜义谛啊?如果是,对对对!”不要害怕。有些人不敢说,被别人一问,就“嗯,不对不对,有有,没有没有……”,不用这样,就胜义而言,正如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所说,一切万法都不存在,这没有什么不敢说的。)
    但是胜义中不存在,并不代表名言中不能有虚幻不实的显现。三界众生以萨迦耶见为因,对外境执著造业,陷于地位、财产、名利、感情的惑网中无力自拔,感受如梦般的无实痛苦,我们应对之生起悲心,不仅要令他们获得暂时的人天福报,还要想办法将其安置于无上圆满正等觉的究竟果位。
    当然,度化愚昧无知众生的立誓发心,是从世俗角度来安立的,它并不是一种实有。所谓的解脱不是像外道说的,把实有的轮回抛弃,寻找白色伞盖一样的色法,而是要灭尽一切迷乱,断除一切执著,《经庄严论》云:“异二无我故,解脱唯迷尽。”但未获得佛果之前,迷乱的存在是合理的,《四百论》说:“如身中身根,痴遍一切住。”身体中的身根遍于其余诸根,同样,没有成佛之前,愚痴也遍于一切而住。这种迷乱的存在就如同梦境,虽然幻化无实,但对做梦者来讲,梦中的痛苦实实在在,没有醒来之前不会消失,所以在虚幻的现相中,发誓度众生、令其得佛果可以成立。诚如月称论师所言:“乃至未觉三皆有,如已觉后三非有,痴睡尽后亦如是。”
    打个比方说,两人睡在一个房间,其中一人做梦,另一人具他心通,可了知对方的梦境,一旦做梦者梦中遇恶境而生大苦恼,清醒之人虽知是梦,也会帮他消除恐怖而直至苏醒。因此,修悲心是从世俗角度讲的,悲心的对境——可怜众生也是从世俗角度讲的,但修空性和修悲心一定要相辅相成,大家不要认为:“我空性修得不错,对大圆满、大中观有所认识,根本不用修大悲心。”要知道,空性境界越高,对众生的悲心越强烈,堪布阿琼在《大圆满前行笔记》中说:“信心是善趣之因,出离心是解脱之因,菩提心是成佛之因,而要想得到菩提心,一定要具足大悲心。”现在很多人声称自己证悟了空性,但平时对旁边的众生漠不关心,这说明他的空性值得怀疑。作为一个大乘修行人,千万千万不要因为空性而舍弃众生,一地至十地的菩萨看见可怜众生,也没有一个不去救的,而今个别所谓的“空性证悟者”,却对可怜的众生视而不见,这种做法完全与大乘教言背道而驰。
    子二、遣除无果故修悲心不合理:
    无人谁得果?许由痴心得。
    对方又问:“假设众生不存在,其本体是空性的,我们为什么要证悟佛果呢?六道众生若存在,为利他而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修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蜜多,成佛后再给他们降下法雨,这倒是可以。但若是众生不存在,那么为谁而成佛呢?难道是为了石女的儿子吗?”恐怕很多人也有这种怀疑:“佛不存在,众生不存在,布施、磕头、转佛塔有什么用呢?这些全是空性的。”他们把空性当成打击所有善法的一种工具。
    中观宗回答:与前一样,胜义中的确如此,既无众生可度,也无佛果可求,行持六度万行也不存在,正如《般若经》所云:“不住为最胜住,无得为最胜得。”《经庄严论》亦云:“欲得最上得,不见一切得。”然而于世俗中,在不了知实相的迷乱心识前,众生的显现仍然存在,对其修悲心会证得圆满菩提。
    麦彭仁波切举了一个例子说,就像一个着魔的疯狂者,对清净的外境常常会见到魔相,耳朵听到奇怪的声音,眼睛看到面目狰狞的妖魔,不断感受恐怖痛苦。但实际上这些现象根本没有,只是他的一种迷乱显现,一旦通过咒语或药物使这种迷乱得以解除,他就会发现,原来一切都不存在。同样,轮回中的所有众生,本质上是无生无灭,但在二取未消尽之前,就像疯狂者一样毫无方向,我们为了救度他们,证悟佛果是有必要的。
    现在很多人喜欢打电子游戏,我虽不会打,但还是了解一些。比如在游戏程序中有个可怜的妈妈,你是一个孝顺的孩子,必须要操作系统去救她,遣除她周围老虎及恶狗的干扰等。就像美国的《黑客帝国》一样,游戏的整个过程完全是一种幻象,但无数人被它深深吸引,沉溺在迷乱的幻境中无法解脱,而我们为了帮助他们,应该获得无比的能力,这一点在名言中观待痴心是成立的。
    本品所讲的这些道理,大家一定要明白,不管居士还是出家人,若对空性不了解,修行很容易误入歧途。我以前就遇到过一些讲《心经》、《金刚经》的法师和居士,他们认为眼耳鼻舌等万法没有,就把诵经、念佛、做善事也全部放下,这是非常危险的。我们如今值遇了上师如意宝为主的传承上师的教言,既要了解一切万法皆空,对兴衰得失不要特别执著,也不能舍弃积累世俗善法。胜义谛和世俗谛不分开的教言,大家一定要记住!
    子三、遣除是所断故修悲心不合理:
    为息众生苦,不应除果痴。
    我慢痛苦因,惑我得增长。
    谓慢不能除,修无我最胜。
    对方又说:“虚妄执著应该统统消掉,悲心也是一种虚妄执著,所以求佛果也好、生悲心也好,这些分别念都要断除。”(现在很多人也以此为由,舍弃对三宝的信心,不愿修学佛法。)
    破曰:从究竟实相而言,念佛、磕头、放生等善举是一种执著,最终需要放弃,但没有达到这种境界之前,为了息除如幻的痛苦,我们不能舍弃善的执著,应该尽量舍弃恶的执著。有些论典中还说,妄想分别执著都要消掉,是从最究竟的角度讲的,但我们的智慧还没有跟上时,这种愚痴不需要遣除,也不能遣除。
    三界轮回中的众生沉溺于业感所形成的苦海中,如果没有人救度,永远都将感受无量无边的煎熬之苦,所以我们为了天边无际的众生离苦得乐,应当希求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果位,这样的发心不能放弃。虽然它是一种执著,属于所知障,但在未得到佛果前,是对治轮回痛苦的一种善执,到十地末尾一切所知障全部断除时,这种执著才需要完全放弃。
    然而现在有些人太过分了,口口声声说:“不论求佛果还是念阿弥陀佛,我们都应该放弃,因为是执著的缘故。”这种说法特别可怕。在漫布邪见的世间中,希求佛果、对众生起悲心、对三宝生信心,这些执著并不是增上痛苦之因,对解脱也没有丝毫障碍,不是该遣除的对象。所以有些人不要信口开河,声称一切执著都要舍弃,不要念佛、不要参禅、不要做善事……谁这样说的话,麦彭仁波切讲过,这个人是在散布魔语,他就是魔王波旬的宣传部部长!(众笑)
    要知道,求果的愚痴不能放弃,它就像过河的船筏一样,到了彼岸它用不着了,但正在湍急的河流中,如果你就舍弃了,一定会被淹死的。因此,行持善法、希求解脱,对我们现在而言是必需的。这一点,大家务必要注意,否则一讲到般若空性,有些法师和居士就认为,什么都不存在了,什么都不要执著,其实这是一种自我安慰。有些人自己非常懒惰,不愿意磕头、供灯,就给自己找一个借口,实际上他根本空不了,倘若一切都空了,那他为什么还要吃饭、睡觉、做非法的事情呢?
    对方又提出一个问题:“希求菩提的执著若不能舍弃,对自我的执著也不能舍弃吧?因为二者都是愚痴的缘故。”
    答曰:虽然我执也是愚痴,但与希求菩提的愚痴有很大差别。希求菩提是成佛的顺缘,尽管也是一种执著,但不会障碍我们解脱,而将五蕴聚合执为我的我慢(萨迦耶见),是轮回一切痛苦的来源,是行苦、变苦、苦苦的根本因,也是生起各种烦恼的罪魁祸首,因此一定要断除。《入行论》在前面也说过:“此处所遮者,苦因执谛实。”我们所遮的是痛苦之因——执著谛实,它会使迷惑无明得以增长,令我们在轮回中永远不得解脱。
    因此,虽然同是执著,但一个是解脱的障碍,一个是解脱的顺缘,其功能和结果完全不同。当然,在抉择究竟空性时,不管什么样的执著都要去除,但没有达到这种境界之前,有些问题还是要分析清楚。闻思、研究过佛法的人,跟没有闻思过的人截然不同。有些人一开口,就知道他对大乘的大经大论没有学过,随随便便解释法义,令很多人误入歧途;而有些人对佛法经过深入细致的分析,字字句句都是金玉良言,能为无量众生打开解脱之门,使其踏上光明之道。
    对方继续发问:“所谓的我执,恐怕不能遣除吧,因为它无始以来就以俱生的方式存在,与我的自性成为一体。”
    答曰:若是希求解脱,这种我执必须遣掉。当然,你不想成佛就另当别论,现在很多人根本不想成佛,成天浑浑噩噩的,堕落也无所谓,在这种人面前,佛陀亲自降临也无计可施。但如果你具有善根、希求菩提,就一定要根除我执。执著自我是最可怕的障碍,假如你认为自己修行不错、境界很高,就要看我执减少了没有?所谓的我执减少,世俗中是指利他心增强,胜义中指实有的执著完全消掉,若做不到这一点,你的修行犹如冰上建筑,不一定很稳固结实。
    遣除我执,最好的窍诀莫过于修无我。为什么呢?因为无我是诸法的真相,执著我是颠倒的分别念,它只是一种暂时的客尘,无法掩盖本具的心性光明。《释量论》中说:“心性即光明,诸垢是客尘。”为使本来光明的心性现前,修无我是消除客尘的最殊胜方便,《释量论》云:“慈等痴无违。”《量理宝藏论》第九品中也说:“慈等与我不相违,因非能断轮回根,无我与我相违故,现见无我彼即除。”可见,修无我与我执直接相违,修慈心、悲心就没有这种力量。
    无我的修法,正如前面所说,通过对身体或蕴的剖析可以完全遣除我执。这个修行非常非常关键,希望大家不要停留在理论上,而应将之运用于实践。最近听说学院的很多道友,互相辩论得很精彩,但你们没有修持的话,光是口头上说“无我”,我执也不一定能减少。我们对五部大论研究多年后发现:每懂一个道理,就要在实际生活中修持,这是很重要的。哪怕你每天早上或晚上修半个小时,将所了解的无我道理反反复复在自身上观察,最终你所体会到的,终生也忘不了,并且可完全运用于实践。不然,即使你把“无我”时时挂在嘴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8 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当观音心咒一样来念,但遇到违缘时也应付不了,甚至在俱生我的基础上还增加很多很多的我,什么我的房子、我的身体、我的民族、我的国家、我的地球、我的太空、我的银河系……我执一扩大,整个宇宙都是我的范围。我执缩小的话,我的牙齿、我的舌头、我舌头上的微尘、我的眼睛等等,也会有无数的执著。因此,修持无我非常重要,有了空性的智慧,就像太阳出现时黑暗自然消除一样,任何执著都会统统灭掉。
    其实我们也不难发现,一切痛苦都与“我”有关,除了菩萨对众生的悲悯之苦以外,凡夫人的痛苦都是因为“我”。若想远离痛苦、脱离轮回,仅有菩提心和出离心还不够,宗喀巴大师说:“不具证悟实相慧,纵修出离菩提心,亦不断除三有根。”若不具足无我的智慧,即使你的菩提心和出离心再圆满,也不能断除轮回根本,仍会一直漂泊在轮回当中。
    在座的道友,不管你修密法还是显宗、念佛还是参禅,只要修的是佛法,必定要承认无我智慧。有了它,无论修什么法,均可摄于释迦牟尼佛的殊胜教法中。因为佛教与外道的根本区别是四法印,具足无我的话,就直接具足了空性,间接具足了痛苦和无常,《四百论》前四品破四颠倒的四种智慧,也都包括在无我之中,因此四法印中最关键的就是无我。
    大家遇到大乘佛法,一定要好好修持,不要把理论放在口头上或书本上。我们每个人能活多久也不好说,有些人也许就快油尽灯灭了,在临死之前,务必要赶快修持无我法门,这样才会为生生世世的解脱创造最好的开端和最好的缘起。
    然后,还要懂得前面总结的两个问题:一、业因果完全存在,不要以空性名义来诽谤因果;二、纵然通达了空性,对众生的悲心也不能忘。其实世俗中还有很多善法,比如信心、清净心,但寂天菩萨没有把它们纳到这里来,是因为主要害怕有些人知道人无我后,对众生不管、对因果不顾。为了对治这些邪分别念,寂天菩萨专门提出这两点来告诉大家:证悟空性以后,因果是合理的,对众生修大悲心也是合理的,不要认为这二者不存在。
    这些关键性问题,只要你们把《入行论》听得非常圆满,里面的道理就能懂得,并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大乘佛教徒。当然,大乘佛法千经万论、浩如烟海,你不一定有机会逐一闻思,但即便如此,只要从头到尾好好学习这部论典,通达其内容的百分之**十,也能打下比较稳固的基础,大家一定要努力!


    《智慧品》主要是抉择人无我和法无我。前面抉择了人无我,无论是遍计我还是俱生我,都是一种分别执著,实际上并不存在。这一点,大家先要从理论上明白,再思维它的内容,然后不断去串习。所谓的修行,一定要有修行体验,若没有长期贯穿这些道理,以后很难起到真实作用。就像一个医生,即使再精通中西医的理论学说,但没有临床经验的话,给别人治病也很难对症下药,自己生病时也无济于事。我们修行也是如此,理论上明白了还不够,一定要将理论付诸予实践。
    当然,在修行之前,首先要抓住修行的根本。《智慧品》主要抉择的是空性,空性中最关键的是人无我和法无我,若能通达这两个无我,将一切万法抉择为空性没有任何困难。所谓的我,是轮回的根本,若没有铲除,不可能从轮回中解脱。月称论师造《入中论》时阐述正文之前,首先说明了我执和我所执的危害,如云:“最初说我而执我,次言我所则著法,如水车转无自在。”众生若有我执和我所执,就会像水车一样,永远漂泊在轮回中,毫无自在。
    现在有些人喜欢修行,但修行不要建立在“我”存在的基础上,否则你大乘法修不成,小乘法也修不成。佛教与外教有本质上的区别,外道大多数是常派,认为“我”实有存在,而佛教抉择“我”不存在,若有“我”的念头,修行不会圆满究竟,这是观察胜义谛必须要了解的。因为“我”是一切轮回之因,若不断除这种对五蕴聚合的执著,在三界中绝对无法解脱。正如龙猛菩萨所云:“何时有蕴执,尔时有我执,有我执有业,有业亦有生。”只要有五蕴的执著,就会有“我”的执著,进而产生贪嗔烦恼,造作一切善业恶业。法称论师也说:“有我则知他,自他中执嗔,此等尽相系,而生诸过失。”倘若有了“我”执,定会产生与之相关的“他”执,于是贪爱自方、嗔恨他方的过患依之而起,可见,我执与所有烦恼痛苦紧密相连。
    我执的本体及其过患,大家一定要明白,这样的“我”只是一种假象、一种虚妄分别,用智慧来观察辨析时,就会认识到万法不存在,如同空中鲜花或阳焰水一样,世俗中只是一种显现分,胜义中远离一切戏论。我们何时能了达这种本体,何时就能具有中观正见。
    如果经常串习万法不存在,通达中观的道理也不难。昨天我遇到中观班的一个法师,在交谈的过程中,他也认为多年传讲中观的原因吧,别的修行不敢说很有进步,但诸法空性方面,自己应该有比较坚固的定解。在座的道友也应该如此,依靠月称论师、龙猛菩萨以及寂天菩萨的智慧,不管抉择人无我还是法无我,在空性问题上不要生邪见。诸法实有的观点,理论上说不过去,比喻上也举不出来,就算你有再高的学历,也无法驳斥中观正理,既然如此,你又何苦执迷不悟呢?
    大家以后给别人传讲佛法或自己修行时,一定要明白佛法的根本就是空性,而空性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理解方法,这方面我们藏传佛教就有许多殊胜窍诀,只要以三喜依止善知识,再加上自己苦行就可以获得。堪布阿琼在《前行笔记》中说:“漂泊轮回中的众生,最初觉得很快乐,最后会以痛苦收场;而希求解脱的修行人,暂时看起来很痛苦,但却是以快乐结尾。”世间人似乎很懂享受生活,但实际上他们因此而沉溺苦海,非常可怜。我就遇到一个修行人,他跟我说:“看见城市里不信佛的人,无法用其他语言来形容,只有一个词——可怜!”我有时候也有这种同感,现在很多人的所作所为、所言所行,确实没有多大价值,在此我恭敬祈求大家:短暂的人生中,宝贵的人身要希求解脱妙法,千万不要白白空耗了!
    要抉择无我空性,一定要先认识我执的祸患、我不存在的道理,通达了这两点之后,才能把对我的执著变成无我的理念。当然,这种理念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建立的,我们无始以来一直串习“我”为实有,俱生我执、遍计我执遍及每个众生的相续,现在明白这个道理后,一定要通过各种教理、窍诀及修行方法来摧毁我执,建立无我的理念而精进修持。从印度、藏地、汉地大成就者的传记中看,很多高僧大德刚开始也有一定的我执,他们没有入佛门时,我执可能相当严重,但后来用上这种窍诀之后,获得了不可思议的境界。大家也要看自己能不能在这方面下功夫,如果能,你的境界就可以与法的本体相应。
    无我是万法的真相,与我们的心有殊胜关系,所以每个人都有开悟的机会。只不过有些人暂时的障碍比较大,信心和精进不足,对无我法只是听听而已,没有付诸予行动,在我执的网罟中一直不得自在,因此今天开始讲法无我。
    法无我是对治法执的一种智慧。所谓法执,指除了人我以外,对外在器世界的物质、内在有情世界的心识所产生的一种执著。这种执著从凡夫地到十地菩萨末尾之间都有,凡夫地时非常粗大,一地以上越来越微细,但执著仍是存在的,它属于一种所知障。
    法执分为粗法执、细法执。一、粗法执,包括遍计和俱生两部分:1)遍计粗法执:如小乘宗所许,无分微尘、无分刹那真实存在;2)俱生粗法执:执著器世界的柱子瓶子等物质,或者有情世界的各种心态。这两种法执都是粗大的执著。二、细执著,也包括遍计和俱生两部分:1)遍计细执著:经过教理的剖析,认为柱子瓶子等的色相在本体上存在;2)俱生细执著:没有经过教理的剖析,直接认为色法为主的法相存在。
    一切法可摄于心法与色法中,那么心法与色法到底存不存在呢?下面作者开始抉择。抉择法无我有几种方法,最好方法就是四念处。以四念处来分析诸法空性寂灭,就叫法无我,如《金光明经》云:“五蕴舍宅,观悉空寂,是名法无我。”法无我通过四念处来抉择,是佛陀最殊胜的教言。《大般涅槃经》中记载,佛陀近涅槃时答阿难四问,其中之一就是嘱咐阿难∶佛灭度后,比丘们应依四念处严心而住。当然,“比丘”只是代表,每个修行人都应该修四念处。有些人问:“我现在已经出家了,到底该修什么法啊?”佛陀没有让你天天修房子,也没有让你天天化缘,而是说应该以四念处为师。
    《增一阿含经》、《大念处经》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了四念处法门,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四十八卷中也特别提到关于四念处的修学方法,并强调大乘行人应该修学四念处。这些教言极其殊胜,但是我担心现代人对生活很关心、对世间法很关心、对自己的身心很关心,而对佛陀的教言根本不关心,把这些统统放在书柜里、佛堂中,从来看也不看。我曾去过一个居士的家,他佛堂里有一套一套的书,我问:“你佛堂什么时候建的?”他说:“5年前年建的。”我说:“当时是不是就有这些书?”“是,我是把书和佛堂一起买的。”我看了一下,书上布满灰尘,肯定一本都没有动过。当然,把书作为供养对境也有功德,但是作为修行人,还是应该对里面的内容有兴趣,一定要看。
    四念处不仅是小乘的修道要门,同样也是大乘的修道要门。《集学论》十三品将四念处的教言诠释得很清楚,但汉地不大提倡这种修法,由于古文晦涩难懂,很多人不愿意动脑筋,于是这种修法乏人问津。
    四念处的修法,大乘和小乘是不相同的。麦彭仁波切讲过,小乘修持四念处,是为了自我解脱,而大乘是为了安住寂灭之后广利众生。至于大乘的具体修法,《集学论》中讲得非常细致,其中引用《宝髻经》等经典说,胜义中将四念处抉择为空性;而世俗中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以对治四种颠倒分别。
    泰国等南传佛教国家虽有四念处的修法,但跟本品抉择空性的修法有所不同,这是因为他们修的只是世俗谛。也就是说,众生认为身体清净,他们通过身念处抉择为不净;众生认为感受是一种快乐,他们通过受念处抉择为苦性;众生认为心是常有,他们通过心念处抉择为无常;众生认为诸法有我,他们通过法念处抉择为无我。《俱舍论》中也以总相和别相的方式进行剖析,摧毁这四种颠倒相。
    南传佛教有一位著名的上师阿姜念,她讲了许多四念处的修法,教导我们先从观察呼吸开始,然后才修观身不净等等,否则以散乱心来观修,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在汉传佛教中,天台宗的智者大师也写过一本《四念处》,以大乘思想来讲解四念处的修行,但自此以后,很少有人宣扬这种修法了,这是很可惜的。
    南传佛教的四念处修法,与本论所强调的四念处修法有本质上的区别。很多讲义中说,如果只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则无法从轮回中解脱,也无法完全根除我执。因为仅仅对身体观一个不净,但身体还是存在的,对去除我执起不到很大作用,故一定要将身体抉择为空性,按《大念处经》、《宝髻经》等大乘经典的观点,一一抉择身体、感受、心为空性,只有了达一切法如虚空,才不会有任何执著。
    这次寂天菩萨讲的窍诀,跟南传佛教的有点不同。原来我去泰国时,那里有很多四念处修法,每次开大法会,很多上师就弘扬四念处,尽管每个上师的讲法各异,但几乎都是围绕身体不净等宣讲的。当然,这种讲法在许多教典中也有,但我们要知道四念处的修法有两种——世俗中摧毁四种颠倒,胜义中将一切抉择为空性,若能如此修持,功德是不可思议的。修持四念处,可以趋入四圣谛,这种必要性在《辨中边论》中也已经讲过。
    以上介绍了修四念处的必要性及其修行方法。
    庚二(深入法无我)分四:一、身念住;二、受念住;三、心念住;四、法念住。
    辛一(身念住)分三:一、具支分之身不成立;二、支分不成立;三、摄义。
    壬一(具支分之身不成立)分二:一、对境身体不成立;二、身执说为迷乱。
    癸一(对境身体不成立)分二:一、破与分支相联之身;二、破与分支不相联之身。
    子一(破与分支相联之身)分三:一、破各自分支为身;二、破身住于每一部分中;三、摄义。
    丑一、破各自分支为身:
    这些科判很重要,无著菩萨在科判中有非常细微的窍诀,希望大家将科判与颂词相结合,详加了解。
    前面剖析了头发不是我,牙齿不是我……身体每个支分都不是我,但这里没有说“不是我”,而是说“不是身体”。因为抉择法无我和人无我的侧重点不同,所以二者有一定的差别。
    平时很多人认为,即使“我”不存在,“身体”也应该存在。但这只不过是虚妄分别念所假立的。就像未经观察时认为车存在,不管马车也好、轿车也好,各种零件的聚合就称为车,但若一个一个分开观察,每个零件都不叫车,除了零件以外也没有车,因此人们的执著完全是一种错觉。
    当然,这样的说法,世间人是不会承认的,可是他们不承认也举不出理由,因为相续中有深重的邪见,一听说身体不存在,他们就目瞪口呆:“怎么不存在啊?身体就是这个嘛,你看你看!你们佛教太可怕了,怎么说连身体都不存在?”其实我们不会有这种过失。如果说身体真实存在,那身体每个支分与身体的关系,要么是一体,要么是他体,此外不会有其他方式。假如身体与支分是他体存在,那么除了支分以外,另外还有一个身体,这是谁也不承认的。因此,身体与支分唯是一体,身体唯有在支分上安立,既然如此,下面就会观察:支分上是否有身体的真实存在。
    如果能通达下面的推理,就会明白所有法都是执著分别假立的。《集学论》中引用教证说:“由是观察身如虚空,则见一切诸法皆空。”《四百论》也说:“以一法空性,即一切空性。”了达身体的空性之后,依此类推,任何人的身体都是空性,因为大家的执著方式一样,迷乱因缘也完全相同。
    下面是怎么样剖析的呢?
    身非足小腿,腿腰亦非身,
    腹背及胸臂,彼等复非身,
    侧肋手非身,腋窝肩非身,
    内脏头与颈,彼等皆非身,
    此中孰为身?
    抉择人无我时是从上往下分析,此处抉择法无我时是从脚开始,自下而上进行分析。
    很多人认为身体存在,但身体存在于哪一个部分呢?首先,腿骨以下的双脚不是身体,如果它是身体,那砍断了脚,身体就不存在了。而且,众生所执著的身体是完整的整体,有头、有目、有皮肤,可是光有一个脚掌、脚跟,这与众生的执著截然不同,其法相也不符合。再加上,如果说脚就是身体,有两只脚的人就有两个身体了,任何人都不会这样承认。
    同样,膝盖到踝骨之间的小腿、膝盖到腹股沟之间的大腿以及腰,都不是身体。(有些人特别喜欢腰很细,听说梦露的纤细腰肢就是通过去掉两根肋骨才达到的。)因为所谓的身体从时间上讲,是一种连续性,从形象上讲,是一种整体性,但无论小腿、大腿还是腰,都无法独立具足身体的法相,因此它们不是身体。(个别人可能认为:“这些虽不具备身体的完整法相,但却具足身体的部分法相,所以应该是身体。”这一点我们下面会破,你们的分别念先不要冒上来。)
    然后,前面的腹部、后面的背脊、腹部上面的胸部、胳膊、两边的肋骨、双手、腋窝、肩膀、腹腔和胸腔中的内脏、顶部的头以及脖子等等,这些也不是身体。既然身体的所有支分都不是身体,那身体又在哪里呢?
    当然,没有观察时,说支分的聚合是身体,这是可以承认的,就像车的零件聚在一起称为车一样。其实零件聚合在一起,也要有一定的规律,否则一堆零件堆在那里,这也不能叫车,只有把车轮放在车轮的位置上……这样逐一安装,才能成为车。身体也是如此,将它切成一块一块的,放在大毛毯上,这不叫身体,而叫人肉。如果有一种特殊“安装”,把双手放在两边、头放在中间,就可以形成完整的身体,名字上可以这样叫,分别念也可以这样想。但实际上身体这个东西根本不存在,不管是“我”也好、“身体”也好,确实都找不到。佛经中最深奥的就是无我,假如身体没有了,“我”又在哪里存在呢?
    众生都认为“我”存在,甚至很多人说“我”在大脑中,但这种说法不正确。以前六世**见过一个无头人,他没有头却活了很多年。汉地也有这样的公案:南宋时期,有个叫刁端礼的文士,因事路过浙江境内一个村庄,看见一个没有头的老人在打草鞋,动作非常利落。刁端礼感到惊奇,就上前询问,房里走出一个壮年男子,他说:“这老人是我父亲,宣和庚子那年(公元1120年)时逢战乱,被斩首。我在死人堆里找到父亲的尸体,他的手和脚还能活动,我们不忍心把他安葬,只是把他的头埋到屋后,又用药敷在他脖颈的伤口上。后来创口痊愈,中间喉管处可以发出啾啾的声音,我们从这孔窍给他灌粥汤,竟然一直活下来了,至今已有三十六年。他七十多岁了,还能干活。”刁端礼听后,惊讶不已。
    无独有偶,唐朝开元年间,某地县令崔广宗犯法被斩首,家人把他的尸体抬回去,也一直活着。他每当吃饭时,就用手画地写“饥”字,家里人把食物粉碎成屑状,从他食管中塞进去,用汤冲下;吃饱了,他又用手在地上画“止”字,这样一直维持很多年。而且,他还可以和妻子一同生活,后来妻子生了一个男孩。(他的妻子很喜欢他啊!)
    这些公案说明,“我”并不是存在于头脑中,“我”的存在方式,对于现代神经学、医学而言,完全是一片空白。现在有些人邪见比较重,一听说佛教的无我空性,就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假如你真有一些理由,那不妨拿出来进行辩驳,但我觉得你的见解恐怕是靠不住的。
    总之,这里所讲的是,观察身体哪一个部位有身体的存在。你们也可以观察一下,这不是讲其他法是空性的,而是在你自身上观察,应该是很容易的。
    刚才讲了身体不是各个支分,明白这个道理后,下面进一步观察身体是否遍于每一个支分:
    丑二、破身住于每一部分中:
    若身遍散住,一切诸支分,
    分复住自分,身应住何处?
    有些人说:“手不是身体、脚不是身体、头不是身体,每一个支分确实不是身体,因为不具足身体的法相,这方面没什么可怀疑的。但手、脚、头每个支分上,都有一个身体的东西,因此身体还是存在。”
    下面从两个方面来观察:你所谓的身体存在,是身体总覆于每一个支分上?还是身体分别住于每一个支分上?
    如果是第一种,认为身体是一个总体,覆盖在所有支分上,就像一个大毛毯,盖在一大堆菠菜、土豆等蔬菜上一样。这种观点是经不起观察的,假如身体遍住于一切支分,那应该能被五根识发现,但除了各个支分以外,根本没有发现一个覆盖全部的身体。每个支分都住在自己的位置上,比如手臂住在手臂的位置上,除了手臂的自体外,绝对没有一个身体依附着它,或者与手臂以无二无别的方式存在。打个比方说,车的零件——车轮上有没有车的整体呢?如果认为有,那你只要买一个轮子,就可以在高速公路上跑了,用不着花那么多钱买车。可见,身体总体并非真实,只是你想象出来的而已,这种身体根本不存在,不仅与支分一体的方式不存在,以隐藏的方式也不存在。
    五蕴聚合的身体中,其实并没有真正主宰。《集学论》云:“菩萨观于身,如刻木众像,筋骨假连持,应知无主宰。”菩萨明白身体如同雕刻的木像一样,唯是皮肉筋骨连在一起的假象,不可能有实有的东西在操纵。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都认为有一个我的身体,现在通过这种分析,对身体应该有所认识。前面观察了“我”不存在,此处观察“身体”不存在,假如认为有“我”的“身体”,就如同石女儿说空中鲜花是自己的财物一样,非常荒唐可笑。然而可怜的是,无量众生十分迷乱,他们最珍贵的、最爱执的身体,犹如泡影一样不存在却不自知,我们理应对其生起大悲心。
    若谓吾一身,分住手等分,
    则尽手等数,应成等数身。
    如果是第二种观察方式:认为身体不是总覆于每一个支分上,而是分别住于每一个支分上,比如手上有一个身体,脚上有一个身体,眼睛上有一个身体……很多人手痛时就叫:“哎哟,我身体好痛!”头痛时也是大叫身体好痛,这说明头上有一个完整的身体,手上也有一个完整的身体,这样的话,过失非常大。因为正常人有两只脚、两只手,还有一个头,单拿一只手来讲,手有手背、手掌和手指,手指又有五个,假如说每个支分上有一个身体,那一个人就有无数身体了。手指上若有一个完整的身体——指头上有眼睛、有嘴巴,看了就觉得特别可怕!
    因此,“我”本来是空性的,就像河流、雨水、空宅,本体一点也不成立,诚如麦彭仁波切在有些修法中所说:“若观我本空,如河雨空宅,如是定解中,一直当安住。”然而众生由于被分别念所惑,永远认为“我”存在、身体存在,其实这都是一种假象,若能真正安住于无我的定解中,即是观察轮番修的第一个要点。
    总而言之,若每个支分上有一个完整的身体,那身体有多少个支分,就会有多少个身体。不说别的,光是一个手指,就由无数微尘组成,如此承许,身体就会有微尘数那么多,这样一来,一个人不止有一个身体,而是有无量个身体,这与众生执著一个身体的习惯不合,正常人都不会这样承认。因此,身体本体是空性的,只是众生颠倒迷乱,糊涂地将之执为实有。
    丑三、摄义:
    内外若无身,云何手有身?
    综上所述,通过里里外外、上上下下、东南西北、前后左右的剖析观察,在外面的皮肤、肉,里面的骨髓、内脏中寻找遍了,也找不到身体的真实存在。假如总的身体都没有,那手、脚、头等支分上么会有身体呢?众生妄认为四大是自身,《圆觉经》云:“妄认四大为自身相。”通过这种方式观察可知,身体就像虚空一样不存在,故佛经中说:“观身如虚空,是为身念处。”
    关于抉择法无我的众生之差别,有些传承上师以比喻说,好比一个幻化师变出大象骏马,一部分人的眼识被迷惑,认为外境中有自相的象马,对此既有显现也有贪执;幻化师面前虽有显现,但一点贪执也没有;未被幻术迷惑的人,看不到象马的显现,也没有对其的贪执。同样,对于骨肉血液组成的身体,凡夫人既有显现也有执著;作为大乘菩萨,后得时(出定)有身体的显现,但却没有对身体的贪执;获得佛果以后,既没有身体的显现,也没有对身体的贪执。
    我们作为凡夫人,对无我法门刚有初步了解,肯定既有显现也有贪执。但这是不真实的,就像在做梦时,认为梦境中的人真实存在,接触也有感觉,吃东西也能饱肚子,但醒过来以后就会发现,这完全是心的幻变。同样,三界众生所执著的法都是错误的,我们先要认识到这一点,然后想方设法把它推翻,建立正确合理的观点。若能在无我见解的摄持下进行修持,则可逐渐根除执我的分别妄念,豁见事物的本来面目,因此,大家务必要定位自己的修行方向。
    以上宣讲了身念处的一部分内容。


    前段时间也提醒过大家,在听法的时候威仪一定要如法,应该聚精会神地闻受所传法义,以恭敬心来谛听。我看见外面很多人在电视前、光碟前听法时行为很不错,但也有极个别人一边听法一边打电话,或者走来走去、吃东西,这是不太合理的。听法之前,该做的事情必须先做完,在听法的一个小时中不要有其他行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8 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华智仁波切说过,甚至念珠和转经轮也要放下来。
    当然,作为一个修行人,不闻法的时候,应该随时拿着念珠和转经轮。我们藏地有一种说法:“真正的修行人,不离念珠和转经轮。”现在外面有很多居士,平时上班或者在家时,经常拿着念珠、转经轮。尤其在听法前后的念诵阶段,使用转经轮是很好的一个习惯。以前没有这种习惯的道友,希望以后能纠正过来,听课前后要一边念《普贤行愿品》,一边拿着转经轮。
    你们在家念诵功课的时候,能用转经轮是最好的。念诵时要把乱七八糟的事情全部放下,一心念诵,同时用上转经轮。其实做功课有一种行为,比如说合掌、专心念诵,哪怕时间再短,也应该每天坚持这么一段,这对修行人来讲很重要。平时走路的时候,不管你的心是否清净,也应该拿着转经轮。法王如意宝在晚年时,最精华、最广大的发愿就是弘扬转经轮,对于转经轮见闻忆触,是往生极乐世界非常殊胜的因缘和方便,千万不要轻视这些善根。前面也刚刚讲过,即使证悟空性的人,也不会堕入断空,不会离开世俗善根的积累。
    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死亡,当你死亡来临时,纵然全世界的人都变成敌人,也无法真正害你,唯一能害你的就是所造恶业;纵然全世界的人都变成朋友,你拥有全世界的财产,死时也带不走一针一线,唯一有利的就是行持善法,在阿赖耶上种下善根。任何人都要经过这一条死亡长道,现在不做准备的话,非常愚痴,因此大家在闻思修的过程中,不要离开法王如意宝传下来的善行,这是我顺便提的一个要求。
    接下来,继续抉择法无我。前面讲了破除与支分相联的身体,今天开始讲破除与支分不相联的身体。
    子二、破与支分不相联之身:
    手等外无他,云何有彼身?
    前面观察了手脚头等支分找不到真实的身体,那么现在换一个角度,支分以外是否有一个身体存在呢?当然也绝对没有,通过下面的观察即可得出结论。
    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身体就是五蕴聚合,不会执著其他东西为身体。除了五蕴之外,有些外道以为有一个手指那么大的我,有些内教认为有一个不可思议的我,或者有个如驮负担子般的我。但是对一般人而言,除了现在的肉身以外,并不会执著支分以外有一个身体,谁都觉得肢体聚合才称为身体。
    其实身体只是手脚等支体聚合的设施处,仅仅是一种形状而已,真正去寻找,什么都没有。“身”在象形文字中,其形状是一个人侧着身、躬着腰,其实这个字的形状,换成直立着的人也可以,用其他字来代替也可以。(我以前读书时,有个老师给我们上美术课,讲了很多美术的概念,以及现代建筑、绘画、雕塑等学问,并让我们每个人找一个最贴切的字,用美术字写出来。我们班个头最小的拥塔拉姆,就画了一个甲骨文的“身”字,结果里面少画了一横,老师在黑板前说:“我们班里一个小女孩,她的身体少一条肠子,正因为如此,所以她现在特别瘦。”全班人一听就知道是她,目光齐刷刷地投向她……现在过了20年了,那天我遇到美术老师,他仍然记得这个玩笑,我们也是记忆犹新。)如果从小就有人告诉我们“月”字代表身体,那么现在一说“月”,大家就会认为是身体。只不过取名者最初不是这样起名的,所以我们至今没有这种执著。同样,执著身体也是如此,无论与支分一体还是他体,这样的身体都不存在,它只是一种错乱执著,除此之外毫无实质。这个道理,通过中观推理就可以明白。
    当然,大家道理上虽然明白了,但不修持的话,对自己也没有用。根登群佩大师说过:“以理观察的时候,我确实不存在,但当自己的手接触小小针尖时,我又似乎真实存在了。”所以,明白法无我的道理之后,务必要进一步修行。
    在修行的过程中,有些人修得非常成功,视身体如草芥,毫无执著;而有些人不但没有断除贪执,反而更加疼爱、执著身体,到医院里去检查,报告上说得了癌症,他马上痛哭失声、昏倒在地……在漫长的轮回道路中,每个人都以不同的方式在比赛,有些人相当成功,有些人则一败涂地,但不管怎么样,无我的道理一定要先明白,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持。
    癸二、身执说为迷乱:
    无身因愚迷,于手生身觉,
    如因石状殊,误彼为真人,
    众缘聚合时,见石状似人,
    如是于手等,亦见实有身。
    这两颂以比喻来说明:执著身体是一种迷乱。通过以上推理,大家都清楚,身体在里里外外、上上下下,丝毫也不存在。之所以我们从小到大执著它,是因为自己的愚昧无知。由于缺乏善知识的引导,再加上无始以来的深厚习气所致,我们将本不存在的东西执为存在,将手脚等支体的聚合误认为身体,这种感觉是非常不合理的。
    就像农夫在田中做一些草人,给它穿上衣服,系上腰带,戴上帽子,远远看上去就像真人一样,野兽很容易受骗而不敢靠近。不仅动物有这种感觉,有些人在黄昏时或因缘聚合时,也会将假人误认为是真人——据说以前有个偏僻地方的人到城里买衣服,看到一个服装模特,没有分清楚它不是人,就一直跟它说话,见对方不理自己,他特别不高兴,于是破口大骂,完全被假象迷惑了。执著身体也同样是一种迷乱,因为身体本是虚妄不实的东西,诚如龙猛菩萨所言:“譬如幻化象,无来亦无去,唯心愚痴尔,实则无而住。”犹如幻化的大象,其本体无来无去,但在被迷惑的眼识前,可以感受到大象的存在。同样,众生由于有无明愚痴,于是将骨肉的堆积视为身体,进而产生男女执著,生起各种贪嗔之心。人们都认为身体是存在的,但若用中观方法来剖析,无论是自己的身体还是他人的身体,根本没有容“身”之地,执著它与执著假人没有任何差别。
    当然,对初学者而言,这些道理乍听起来,可能有点不适应,但是通过慢慢串习,到了一定时候,就会明白我们的身体确实与假人没什么不同。尤其是现在科学比较发达,假人制作得非常逼真,原来我去泰国时,看到很多高僧圆寂之后,在他的寺院里、卧室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蜡像,不注意的话,根本看不出来不是活人。当时我就特别惊讶,每遇到一位高僧的蜡像,就在那里留个影,想带回来给大家瞧瞧。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执假为真的现象。据说在2004年,沈阳发生了一件事情:有个目击者看到一个红衣红裤的人落水,情急之下赶紧拨打110报警,随后,十几个武警和二十多名消防队员赶到了出事地点。潜水员吕班长下水后,拼命游向落水者,准备搭救。当他与“红衣人”近在咫尺时,突然发现那人的胳膊比一般人粗,于是游得更近些,仔细一看,原来不是真人,而是穿着红衣服的圣诞老人!事后有关部门为此专门提醒人们注意,处理报废的模特和人形玩具时一定要慎重,不可随意丢弃,以免发生不必要的误会。
    其实我们执著的身体,本质上与这些假人也没有差别。《三摩地王经》云:“如幻作多身,谓男女象马,是相非真实,诸法亦复然。”幻化师所变出来的男人、女人、大象、骏马,它们的身体只不过是一种幻象,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世间上的万事万物莫不如此,虽然显现却无实有,执著它完全是一种颠倒。然而这一甚深道理,若没有学过《华严经》、《宝髻经》等大乘经典,以及龙猛菩萨、月称菩萨等所造的大乘论典,是不可能真正了解的。
    总之,大家产生任何一个执著时,一定要观察所执著的东西到底存不存在。不仅仅是这个身体,此处抉择的是法无我,故还要观察身体以外的一切法,比如茶杯、麦克风、花朵等。很多人都认为这些法实有存在,但实际上它们与梦中的法完全一样,梦境中的感受也非常真实,别人拿刀砍你,你的身体也会流血、也会痛苦,这与现实没有任何差别。这一点,大家抉择空性时就能完全明白。
    当然,仅仅听一个《智慧品》,便想彻底通达般若空性,除了利根者以外,恐怕有些困难。因此,有时间的话,大家还是要广泛阅读一些大乘经典,如果对大乘经典有兴趣又喜欢学习,那把一些宝贵教言记在心里,对断除实执会有相当大的帮助。
    以上宣讲了贪执身体是一种愚痴。这时有些人可能认为:“身体不存在倒是可以,但身体的支分应该存在。比如说,车通过一一剖析,真实的自性不存在,然而车轮、车厢、方向盘等零件是存在的。同样,身体通过一一剖析后,真实的本体并没有,但手脚等支分应该是存在的。”下面开始破除这种邪见。
    壬二、支分不成立:
    手复指聚故,理当成何物?
    指亦指节聚,指节犹可分。
    分复析为尘,尘析为方分,
    方分离部分,如空无微尘。
    此处说支分也不存在。怎么不存在呢?就像昨天所说身体不存在,因为是手脚等支分聚合的缘故一样,现在我们说手脚等也不存在,因为也是支分聚合的缘故。
    譬如你的右手,其实是由手指、手掌、手背等很多部位聚合而成,用同样的方法来观察,这些部分上并不存在手的自体,那么所谓的手又在哪里呢?再观察细致一点,手指等支分是由上指节、下指节等组成;指节是由皮、肉、骨、髓等组成;指节上的一小块肉是由血、肉等许多微尘组成;微尘又可以再分,成为不可分割的无分微尘;用六种微尘的方法观察,无分微尘也不存在……这样观察下来,任何支分都不能成立为自体,最后得出结论:一切万法皆是空性的。
    依靠这种观察方式,任何一个法都可抉择为空,这是佛教独一无二的超胜理论,世间上的科学再发达、技术再卓越,最多也只是朝这个方向迈步而已,根本无法达到最究竟的观点。前不久给大家简单介绍过,现在主要是以量子力学抉择微观世界。以前在牛顿时代,人们认为原子和分子有实质性的本体,后来科学家发现它们仍然可分,于是就有了原子核、电子、中子、质子、核子、夸克、亚夸克的产生。对是否存在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的问题,当前物理学家分为两派,一派认为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夸克以下有亚夸克,亚夸克以下有亚亚夸克……;一派则认为,对物质微粒的分割必有一个极限,到了这个极限,就没有更小的粒子了。
    听说人们最近又在研究“场”,它包括电子场、磁场、量子场等几种。比如通电体周围普遍有一种能量,这叫电子场;吸铁石等周围存在着能吸引其他东西的能量,这叫磁场;任何色法都有一种不共的能量,它是粗大物质的构成基础,这叫做量子场。量子场可以组成各种微小粒子,这些微粒具有不同的性能和形体,至今发现的粒子大概有两百多种,每种粒子无法单独构成物质,但都具有一种特殊的能量。当然,这种能量只是推测,并非现量所见。
    所谓的“场”,尽管眼睛看不到,手也摸不着,但物理学家认为,它存在于真空当中。真空是一切都不存在的空荡荡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没有任何色法,但没有色法不等于什么都没有,它还是存在一种能量,这种能量就是“场”,或者叫做“零点能”。然后零点能与真空二者互相起作用,产生形形**的物质世界。
    我估计,他们所谓的“真空”,相当于佛教中的空性,而“场”相当于空性中的显现,现与空之间的关系,由于物理学家没有学过中观,所以无法解释清楚。不过,他们对物质的研究还是非常透彻的,爱因斯坦曾说过:“物质是由于人类的错觉。”又说:“宇宙中的存在只有场。”西方哲学家也有这方面的探索,如法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兼物理学家,解析几何学奠基人之一的笛卡儿就认为:“我怎么知道我不是在做梦?我又凭什么将梦境和现实区分开呢?世间上包罗万象、形形**的东西,虽然一个也不成立,但却能在眼前无欺显现,因此,完全可能有一个魔鬼,一直在欺骗我,让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是真的、什么时候是假的。”
    其实,空性中显现万法这个道理,不要说我们佛教,道教当中也有。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此可见,天下万物生于“有”,而“有”生于“无”。这一点,佛教中阐述得尤为殊胜,《入中论》云:“如是一切法虽空,从空性中亦得生,二谛俱无自性故,彼等非断亦非常。”以前有一个法师(如今在美国),二十多年前我们辩论时,他最喜欢用的就是这个教证,说一切法虽然是空性的,不像物理学家认为场存在、粒子存在,但空性中可以产生妙有。这样的教言若能真正通达,便会明白世俗谛和胜义谛本体都不存在,如此既不会堕于常边,也不会堕于断边。
    然而,现在很多科学家都害怕一说万法不存在,就什么都没有了,一旦地板没有了,那自己就掉下去了。这种观察的智慧是很敏锐,毕竟在没有窍诀、没有上师的情况下,通过自己的智慧进行观察,达到这种境界已经非常不错了。佛教有部宗和经部宗也认为,不能什么都空了,无分微尘必须存在,这相当于物理学中承许亚夸克或场存在一样。
    可是若以正理来抉择,无分微尘也不存在。比如在无分微尘的东南西北上下六方,放六个微尘,假如六个微尘都能与它接触,那说明它有方分,而不是无分微尘;如果它没有方分,东方的微尘就会融入西方的微尘,这样一来,所有的微尘都将融入一体,那须弥山也变成一个微尘了。《唯识二十颂》云:“六尘同时触,微尘成六分;六尘若一位,山王成尘许。”(这种唯识宗的推理方法比较简单,用不着中观宗的离一多因、金刚屑因等,刚入佛门的人也会推。)
    对这些抉择万法为空的方法,爱因斯坦等西方科学家、布朗等著名哲学家非常赞叹,于是他们将目光纷纷投诸于东方文化,尤其是中观和禅宗的佛教思想。我们若能通达诸法本体皆空,空性中又可显现一切,这是最稀有的道理,圣天论师说过:“世间诸所有,无不皆稀有。”这就是所谓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存在中可以显现,显现的本体根本不存在。现在很多人口头上都会念,但它的意义又有多少人了达呢?
    知道这种现空无二的窍诀后,我们应该明白一切万法均为空性,连微尘许也不存在。现代微观物理学中,许多人担心最小微尘若不存在,面前杯子中的水就没有了,构造庞大的世界就失去所依了。这种想法,其实小乘行人也有,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中说,有部宗和经部宗认为如果万法都空了,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由何而显现呢?二者的担忧完全相同。但以中观和唯识的道理来观察,这种担心纯属多此一举,因为万法是在缘起中显现的——“缘起”在胜义中怎么观察,世俗中怎么了解?这些问题以前讲《中观根本慧论》时详细阐述过,也许你们记得清清楚楚,也许已经荡然无存,但不管怎么样,我不可能天天重复。
    壬三、摄义:
    是故聪智者,谁贪如梦身?
    如是身若无,岂有男女相?
    综上所述,身体在整体上不存在,在支分上也不存在,除了一个名称概念外,根本没有真正的实体,既然如此,依靠闻思修行对中观有所了解的智者,谁会贪执现而无实如梦境般的身体呢?(真正的修行人,对身体一点都不在乎,依靠身体日日夜夜苦行。而不明白道理的人,无论如何都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对身体的执著非常可怕。)倘若身体不存在,身体的差别男相与女相又如何建立呢?
    此处所谓的智者,并不是世间懂电脑、精通工艺的人,也不是研究生毕业、博士生导师,而是了知自他身体虚幻不实、如梦如幻的修行者。《四百论》云:“若谁见众生,如机关幻人,彼等极明显,能趣入胜位。”如果谁人能现见众生如同机关幻人一般不实,那他很明显已趋入了解脱道。
    见到身体虚幻不实,这是一种境界。我在修行过程中,确实感觉很惭愧,自己闻思修行了这么多年,有时候生一个小病就特别执著,别人说我的缺陷、我难看、我不好,马上产生抵触情绪,这说明我对身体的贪执一点都没有减少。其实在实相当中,身体的自性根本不存在,既然不存在,男相、女相的差别也不可能有,《父子合集经》云:“自性空故,无有男相亦无女相。”
    禅宗也有一则无男女相的公案:从前有位龙潭崇信法师,他有次遇到一个女尼,女尼对自己的女身很反感,就问法师:“我可不可以变成一个比丘?”禅师没有直接回答,他说:“你当女身多长时间了?”女尼一怔,说:“您不要乱了话头,我问的是:我有没有变成比丘的一天?”禅师问:“那你现在是什么?”“我现在是比丘尼啊!难道您不知道吗?”“谁知道你。”实相中并无男女之别,女相是了不可得的,舍利弗曾劝一位天女要转女成男,天女告诉他:“我从十二年来求女人相,了不可得,当何所转?”可见,胜义中远离一切诸相,无有任何分别执著。
    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抉择,最终我们可达到一种境界。以前无垢光尊者讲《七宝藏》时,有时候一直分析,不经意就会进入一种境界;法王如意宝讲中观时,不知不觉也会安住在大圆满境界中。如果你的大乘善根比较深厚,详详细细观察下来,应该也会得到不可思议的收获。所以大家不要听完课后,就把法本扔在很远的地方,从来也不悉心思维。如果是这样,那你只能得一个闻法的功德,自己的相续离真正的法义还有一定距离。
    当然,要想法义融入自己的相续,千万不能离开勤奋。我自己刚来学院时,那时还算比较精进,十多年来都没有松腰带,但现在身体不行了,跟以前比起来,真的特别惭愧。刚开始的十几年,我晚上只是睡一点觉,其他时间都用于修行和闻思,对自身的贪执也很少,修行境界应该算是很不错,虽然现在也没有特别明显的退转,但有些行为好像不如以前了。有些道友也是如此,刚出家的一两个月,马上把床拆掉,每晚坐在一个小箱子里,夜不倒单,但没过两三天就倒下去了,无法一直坚持苦行。
    其实,长期苦行还是很重要的。若能长期这样努力,到了一定的时候,入定时离一切戏论,出定时万法如梦如幻,对相的执著会完全推翻。《金刚经》也说:“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世间上一切相全部是假象,非假象就是佛陀的相。这样的境界,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只不过很多人努力不够、勤奋不够,再加上信心可能有点问题,因缘不聚合,法就会与相续脱离。因此,值遇殊胜教言而没有融入相续,原因就是自己没有实修。
    了脱生死的大乘空性法门,任何一个高等学校都不会有,现在我们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和种种因缘聚合,能够闻受这样的空性法门,摧毁无始以来三有的种子,应该说是非常有福分的,大家务必要长期精勤努力!


    ??《智慧品》中的“法无我”依靠身、受、心、法四念处来抉择,其中身念处已经讲完了,下面讲第二个——受念处。
    ??通过闻思下文内容,我们应该对感受有所认识、有所突破。所谓的感受,按照大小乘的论典归纳,主要分为乐受、苦受、不乐不苦的舍受三种。上至天人、下至地狱之间的众生,所有的感受就是这三种,除此以外,再没有别的感受了,虽然心理学、医学有不同的名称,但也出不了这个范围,也就是说,众生的感受要么是痛苦,要么是快乐,要么是不乐不苦。所以,佛教对万事万物研究得非常透彻细致,佛陀在有关经典中所讲到的很多奥妙,世间科学家通过漫长时日、绞尽脑汁的研究,才能得出一模一样的结论,甚至有些甚深意义,世间的智者和学者根本揭示不了。所以我们在闻思的过程中,应该感受到佛陀无与伦比的智慧,这种智慧就像一览群山一样,完全涵盖所有的知识。
    如果没有受过佛法教育,单凭凡夫人的分别念,想了解万法恐怕没有那么容易。菩萨、声闻、缘觉尚且要依佛的教言修持以获得圣果,世间的仙人、婆罗门、大自在天、帝释天等的智慧与佛比起来,就更是微不足道了。因此,大家在学习佛法的同时,应时时刻刻对本师释迦牟尼佛有不可动摇的虔诚信心,这种信心不是盲目的信心,而是理性的信心、不退转的信心,即通过自己的智慧与理论相结合,而得到符合实际真理、并非人云亦云的信解。
    我们今天所抉择的法义是,求乐、避苦、无记状态的感受表面上存在,但在名言中全部是痛苦的本性,再进一步抉择,胜义中它是空性的,本质一点也不成立。如果芸芸众生能通达受无自性的道理,在漫无边际的轮回中就不会如此迷茫盲目了,然而千千万万的众生不要说通达胜义中受无自性,甚至对名言中它的本体是苦性也一无所知,以致始终漂泊在轮回中,极其可怜。
    大家遇到这样的甚深教言之后,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详详细细去观察:众生执著的苦受和乐受到底存不存在?进而了解到,众生所追求的乐、所逃避的苦,犹如虚空一样,根本不存在,佛经中说:“观受如虚空,是为受念处。”这个教言相当甚深,希望大家在下面抉择的过程中,首先专心致志地听闻,然后反反复复地思维,通达它的意义之后,再全力以赴地开始修持。
    辛二(受念住)分四:一、受之自性;二、受之因触;三、受之对境;四、执著不成立。
    壬一(受之自性)分二:一、胜义中受不成立之理;二、修分别彼之对治。
    癸一(胜义中受不成立之理)分二:一、遮破之理证;二、破彼之回答。
    子一、遮破之理证:
    先分析受在本体上成不成立。
    苦性若实有,何不损极乐?
    乐实则甘等,何不解忧苦?
    如果苦性实有存在于内心,那为什么不会损害强烈快乐的生起呢?如果快乐实有存在于外境,那么甘美饮食等令人愉悦的事物,为什么不能遣除忧伤者的痛苦呢?
    一般人都认为苦、乐等感受真实存在,此处就分析这种想法是否正确。首先拿痛苦来说,假如它实有存在,那为什么不能障蔽相续中的快乐呢?自性存在的东西,不论何种因缘都无法改变,假如说痛苦实有自性,那只要产生一次痛苦,就永远不可能有快乐感受。无论遇到何等精彩的节目、悦意的对境,一刹那也无法引生相续中的快乐,因为痛苦自性存在的缘故,将所有的快乐摧毁无余,这样一来,你永远都是愁眉苦脸、闷闷不乐,一瞬间的乐受也生不起来。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绝对不是这样,今天特别痛苦的人,明天可能开心得不得了,甚至还哈哈大笑,所以痛苦并不是恒常不变的。
    那么,快乐在本体上是否存在呢?以同理可推,如果快乐实有存在于外境,那么在痛苦者的面前,妙色美味等为何不能使他们快乐呢?因此,乐并不是自性存在,如果自性存在,那永远都是快乐,根本不会变成痛苦。龙猛菩萨在《中论》中说:“若法实有性,后则不应无,性若有异相,是事终不然。”意思是,假如一个法真实具有自性,那么以前它怎么样,以后也该如此,如果说它前面存在、后面不存在,一会儿痛苦、一会儿快乐,这种变化是不合理的。因此,通过教证和理证来观察,感受实有的观点完全是一种分别妄想,并不符合实际真理。
    数论等外道又认为:“神我心识上并没有苦乐,苦乐唯于外境上实存。比如穿一件厚衣服,马上会感到舒服;看一些精彩表演,立刻会生起欢喜心;房子装修得富丽堂皇,一进去就有种舒适感;漂亮的衣服穿在身上,自他都觉得赏心悦目……由此说明外境上存在苦乐感受。”
    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正如刚才所说,快乐若在外境上真实存在,那么就应该摧毁任何痛苦忧愁,但一个人死了儿子或正被疾病折磨时,即使将他喜欢的衣服、甘美饮食摆在面前,他也不会感受到丝毫快乐,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我认识一个大法师(我不说他的名字,他比较出名,很多人知道了不好),他跟我关系比较好,平时喜欢吃巧克力,常常到我家里来吃东西、喝茶,我们玩得也不错,经常互相开玩笑。后来一段时间,他患了心脏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8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好几个月都特别痛。一天他神情郁闷地来到我家,我看他脸色不太对,好像特别不高兴的样子,但我也没有在意,一直看书,随口说了几句不该说的玩笑,没想到他大声哭起来了。大人哭跟小孩哭是不一样的,所以我就特别着急,想尽一切办法逗他笑,看桌上有他最爱吃的巧克力,赶紧抱过来堆在他面前,但不管怎么样,他的笑容一直没有露出来。突然,另一位法师在那个时候出现了……后面的节目我就不说了。
    这个故事说明,巧克力等你所喜欢的东西上有没有真正快乐呢?肯定没有。如果有,不管你怎么难过,看见它也应该快乐起来。然而有些人在忧愁时,看见自己原来所喜欢的对境,比如说一些精彩的节目或者美妙的歌,回忆起从前的幸福时光,反而更添伤心痛苦,故而外境上不可能存在苦乐的本性。
    现在有些世间人,对苦乐到底存在于内心还是外境,从来没有详细地分析过,他们认为物质可以满足自己的欲望,带来一切幸福快乐,于是为了追求财富、洋房和轿车,每天忙忙碌碌……但若真正去观察,快乐和痛苦统统是一种执著,跟外在的物质条件并没有多大关系。曾有一则西方寓言说,有个国王过着锦衣玉食、挥金如土的日子,天下至极的宝物美色都归他,但他仍然不快乐。他不知道怎样才能快乐起来,于是派人找来了御医。御医看了半天,给他开了一个方子说:“你必须在全国找到一个最快乐的人,然后穿上他的衬衫,这样你就快乐了。”国王马上派大臣分头去找,后来终于找到一个快乐得不可救药的人,但是大臣向国王禀报说,没办法拿回那件能给他带来快乐的衬衫。国王非常不高兴,问:“怎么会这样?我毕竟是一国之君,为什么连一件衬衫都得不到?”大臣说:“那个特别快乐的人是个穷光蛋,他从来就是光着膀子的,连一件衬衫都没有。”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外在的物质不一定能带来快乐。古代有许多圣哲名人,他们的生活非常简朴,但内心的快乐往往超过一些富翁。譬如陶渊明在隐居山林时,就做了一张无弦琴,这张琴仅有其形而不能发出声音,可是陶渊明却常常独自在家“抚琴自娱”,煞有介事而又自得其乐。
    台湾作家林清玄曾写过一篇散文,他说一个朋友向他要一幅字,想挂在书房里。他想了半天,就写了四个字——常想一二。那个朋友不懂,问这是什么意思,林清玄解释说:“世上不如意事常**,但即便如此,起码也有一二件如意事。我帮不了你太多,只可以告诉你就常想那‘一二’吧,想一想那些快乐的事情,去放大快乐的光芒,抑制心底的不快乐。”据说这句话对那个朋友起到了很大作用。
    《八大人觉经》说过:“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身心自在的来源就是少欲知足,而不是财物非常丰富,可是大多数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们觉得物质是一切快乐的来源,尤其是城市里的年轻人,今天换一件白衣服,明天换一件红衣服,认为所谓的快乐在外境的物质中可以找到,而从来不关心自己内心,其实这不一定能得到快乐。我们以前也讲过,《佛遗教经》云:“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这个教言的含义非常深,知足少欲的人虽然一贫如洗、以地为床,但内心中却很快乐,而贪欲增上、嗔恨猛厉之人,纵然有万贯家财,也不懂得什么叫快乐。
    通过这样的分析,大家一定要了解,外境并不存在实有的苦乐,苦和乐的本体是空性的。无数智者和修行人通过修行和观察,最后了悟到这一点,知道快乐在名言中存在,其本体是空性的,所以不会像世间人一样,每天到处去寻找快乐,他们虽然在山里隐居,但快乐远远超过任何一个世间人。
    因此,了解受的本性非常重要,若没有认识它的本性,很可能会带来可怕的危害。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争斗矛盾,大多数都跟受有关,感情上的痛苦、得不到财富的痛苦……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痛苦,都是因为不明白受的本性。如果大家能按传承上师的这些教言去思维,今后到底怎么样面对生活?这方面肯定有一定的方向。
    子二、破彼之回答:
    若谓苦强故,不觉彼乐受。
    既非领纳性,云何可谓受?
    刚才作者也讲了,快乐不是自性存在,因为痛苦产生时,快乐就会消失无踪。对此,对方解释道:“快乐是真实存在的,之所以痛苦的时候感受不到快乐,是因为痛苦的力量太强了,而外境的快乐相对微弱。就像太阳升起来时,群星的光芒被隐没了一样,当痛苦特别强烈时,细微的快乐就会被它覆盖,以致无法感受到。”比如说我的头今天比较痛,但因为我考了第一名,心中特别快乐,所以上台去领奖时,感觉好像头不痛了。实际上头痛并没有消失,只不过快乐压服了我的苦受,因此感觉不出痛苦。
    表面上看来,他们的说法好像有道理,一个人的相续中,苦与乐两种受应该可以并存,但实际上这是不合理的。为什么呢?下面作者会进行分析。
    在我们佛教中,其实对受也非常重视。佛陀在有关经典中说,作为在家人,均贪图乐受、排斥苦受,为了财产、田地、女人而争论不休;作为出家人,对自他宗派有好坏的想法进而破立,展开辩论。因此,受与想在行蕴以外单独安立为蕴,而不摄于行蕴当中,《俱舍论》也说:“是故一切心所中,受想单独立为蕴。”的确,现在大多数人发生争论、冲突,都是以“我”为中心——我的国家、我的地方、我的法本、我的地基……而在“我”的范围内,争论的焦点首先是我的身体,其次就是我的感受。现在的人特别可怜,经常把快乐当作痛苦,把痛苦当作快乐,对知足少欲、安贫乐道的生活,他们觉得是一种折磨,而花天酒地、虚耗时日,每个人都趋之若鹜。尤其是现在这个社会,很多人都喜欢喝酒,他们对吃的不重视,对喝的很重视,只要有了美酒,就认为可以沟通感情,说许多发疯的语言,把自己弄得迷迷糊糊……如果能达到这种境界,大家都觉得这顿饭很有价值。如今这种现象愈演愈烈,就像萨迦班智达所形容的,这些人把发疯作为快乐!
    言归正传,针对对方的说法,作者驳斥道:苦和乐是用心来感受的,既然你没感受到快乐,那怎么能算是乐受呢?因为它不具有受的法相。《入中论》云:“色相谓变碍,受是领纳性。”《俱舍论》也说:“受蕴即为亲感觉。”亲身接纳才叫做受,你只感受痛苦,而没感受到快乐,怎么能说你有乐受呢?如果没有领纳也可称之为受,那空中鲜花的香味、石女儿的模样,你也应该能感受到了。
    在抉择的过程中,大家一定要认识到,所谓的受,若没有亲身接纳,则不能成立。当然,没有观察的情况下,痛苦和快乐可以同时并存,但这只是一种虚妄执著而已。按照《俱舍论》的观点,受可分为身受和心受,无论是哪一种,都只有三种情况:一个人的感受,要么是乐受,要么是苦受,要么是不苦不乐的舍受,如果说他同时又苦又乐,这种现象绝对没有。
    下一个颂词,对方对我们进行辩驳。
    若谓有微苦,岂非已除粗?
    谓彼即余乐,微苦岂非乐?
    对方反驳说:“感受极乐时,细微的痛苦可以存在,只是不太明显而已,就像在一碗浓糖水里加一点点盐,盐水是存在的,只是不易察觉而已。”
    破曰:“岂非已除粗?”苦和乐这两个相违的法无法并存,这通过可现不可得因即可推出。因为一个人的感受不难辨明,自己到底是苦、是乐,还是不苦不乐?正常人都能分清楚。有些人的心情,说不上是快乐,也说不上是痛苦,那应该归摄在舍受当中。总之,快乐的时候没有痛苦,痛苦的时候没有快乐,不可能又有痛苦又有快乐,像牛角一样并存。
    如果你说乐受非常强烈,而苦受就像糖水里的盐一样微小,这只是分别念的虚构而已,实际上并不存在。因为苦和乐是两个相违的法,乐受存在时,苦受定会消除,苦受存在时,乐受也荡然无存,尤其是有强烈乐受时,苦受更不可能存在。好比在特别旺的烈火前,巨大的冰块都已融化,小冰块不可能还存在,或者说一个人敢打死强者,那面对弱者就更不在话下。其实我们通过亲身体会也能感受得到,极其快乐的时候,与之相违的痛苦不可能存在。
    下面,对方又开始辩驳——本品属于中观,故辩论得比较激烈。对有智慧的人来说,这样的辩论很精彩,而没有智慧的人听到以后,根本不知所云,一个劲地打瞌睡,心不能专注。其实所谓的学佛,每个人的善根还是有差别,有善根的人对这些推理稍微闻思一下,马上就能通达;没有善根的人对佛教再怎么样钻,心也钻不进去。这种人对世间法特别聪明,怎么赚钱、怎么样炒股,谈起来头头是道、滔滔不绝,而一听到佛教,尤其是出离心和菩提心,就一直想“入定”(睡觉),丝毫兴趣也没有。这跟自己的福分有关,但即便如此,大家学习时也不能随便放弃,一切要以正知正念来对治。
    我们现在讲的《智慧品》比较难,不像前面那样天天讲一个故事就完了。以前有些知识分子认为《入行论》很简单:“这些道理没什么不懂的,我自己也推得来,只不过有些教证不会背而已。”但后来一听因明课,才感觉到佛教原来不简单,里面的推理根本推不过去。所以大家既要学一些简单的教理,又要认真研究中观、因明、《现观庄严论》等甚深道理。如果你对深奥的道理能完全明白,回过头来一看,以前不懂的知识会非常容易。原来我们读书时就是这样,到了五年级,觉得一年级的课本很简单,到了中学的时候,发现小学那些特别难懂的东西易如反掌。学习佛法也是同样,不要整天一讲故事就非常高兴,故事讲完了又开始打瞌睡,这样的话,说明你不是中观根基。大家要注意啊,如果实在听不懂,表情上也应该装得好一点。(众笑)
    对方又说:“谓彼即余乐。”细微痛苦还是存在的,只不过存在的形式比较特殊,原来是一种痛苦,现在变成了一种快乐,但它的本体仍是痛苦。就如同白色的玻璃放在一块红布上,虽然玻璃随布的颜色变红,但其本体仍是白色。
    作者破曰:“微苦岂非乐?”这样的微苦只是名称而已,实际上早已变成了快乐。玻璃的颜色就是你眼前所显现的颜色,你认为它是白色,完全是以前的分别念,实际上它显现什么颜色,你看到的只有这个颜色。同样,你感受到的是什么,就存在什么受,假如你感受到的是快乐,那痛苦就不存在。
    要注意的是,胜义与世俗不能混淆,世俗中苦乐有各自体性,而胜义中这一切都不存在。《般若经》云:“苦以苦空。”《中论?观苦品》也说:“自作及他作,共作无因作,如是说诸苦,于果则不然。”不管自作、他作、共作还是无因作,痛苦在胜义中都不存在,快乐也是如此,苦乐感受唯是名言中因缘所生法,并没有实有本体的存在。
    这些问题大家一定要搞清楚,不要认为事物是自性存在的,就像《三字经》所说“人之初,性本善”,承许人心本来都是善。其实这种善只是名言中的一种抉择,并不是实有的善。同样,表面上看来外境上似乎自性成立苦乐,如《四百论》所云:“乐由分别生,分别随苦转。”但这也是一种名言假象,胜义中根本不存在。尽管如此,我们在抉择名言时,依靠无欺的缘起规律,苦就是苦、乐就是乐,不可能存在苦的同时也存在乐。
    最终,可得出两个结论:一、苦乐在心的本体上并非真实存在;二、苦乐在外境上也没有实有本体,所有感受只是一种迷乱妄念而已。
    倘因逆缘故,苦受不得生,
    此岂非成立,分别受是执?
    对方认为:“痛苦本身应该是常有之法,但因为有强烈快乐的违缘,所以暂时无法生起痛苦。比如说,本来我很痛苦,可是今天遇到了非常开心的事,因缘不具足,所以痛苦无法产生,但痛苦本性上还是存在的。”
    作者驳斥道:“此岂非成立,分别受是执?”那你岂不是成立了感受苦乐是一种分别念吗?分别念认为好,就带来快乐;分别念认为不好,就产生痛苦,而分别念是实执所生的颠倒错觉,因此,苦乐之受并非实有存在,它只是因缘聚合的产物,这与佛经“诸法因缘生”的道理完全相同。
    《华严经》中说:“一切苦乐颠倒化,妄取所取故。”世间上的痛苦和快乐是颠倒分别念,统统是虚妄的能取所取所引发的。佛陀在《如来兴显经》中也说:“一切诸有世界,因所造行,思想所化,皆是一切苦乐颠倒。”可见,世间上的各种显现全是一种颠倒苦乐,实际上并无本体存在。如《定解宝灯论》中所说,同一碗水,天人见它是甘露,地狱众生见为燃烧的铁浆……虽然是一个对境,六道众生却有不同的感受,故而外境并非有自性。如果说外境上真实成立苦乐,那不论谁接触该法,都应该生起同等感受,而实际中并非如此,比如说对于不净粪,喜洁的婆罗门见后会发呕,不愿接近,而猪狗等欢喜若狂,觉得遇到了难得的美味;对于美女的身体,修不净观的人认为是一具臭骨架,而贪欲强烈者会觉得美妙悦意,因此外境上不可能存在苦乐等感受。
    前段时间我看了一个新闻,说温州有一个亿万富翁,他很有钱,但一点都不快乐。(现在的大老板和大企业家,就像《亲友书》所讲的那样,一个龙王有多少财富,顶上就有多少蛇头,顶上有多少蛇头,就会感受多少蛇头所生的热沙等损恼。如同龙王的蛇头一样,现在的富翁有许多企业,假如自己的财富越来越多,企业就会越来越多,痛苦也就越来越重。)有一次他在随从的簇拥下从一家星级酒店出来,一个乞丐向他伸手乞讨,他不耐烦地给了一块钱。乞丐显得非常高兴,他看后觉得很惊愕:一元钱竟让乞丐如此兴奋异常,而自己日进千金却找不到任何东西挑起自己的兴奋,这是为什么呢?于是他让随从们先回去,说今天要自己走一走,等大家离开后,他又回头去找那个乞丐,并在一家偏僻的餐馆里请他吃饭。为了怕别人认出他,他将脸遮挡在衣服里,与乞丐探讨起了人生。乞丐告诉他,自己每天都很快乐、轻松,每天晚上睡**个小时。(看来,睡得特别香也是一种境界,毕竟这种人心里没有压力。现在感情上受挫的人或者一些大富翁,一天一天地失眠,吃多少安眠药也睡不着,所以能睡觉也是一种享受。)乞丐的话让他感到悲哀,他深深体会到财富不能带来快乐……
    因此,快乐并不是建立在外境上的。如果我们对空性有所认识、对心的本体有所了解,就会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除此之外,再怎么样辛辛苦苦寻找快乐,快乐也会像彩虹一样,离自己越来越遥远。本论前面也讲过:“若不知此心,奥秘法中尊,求乐或避苦,无义终漂泊。”所以我们现在依靠诸佛菩萨和上师们的教言,应该寻找心的本性或者诸法的空性义,若能认识到这一点,名言中的快乐自然而然就会到来。胜义中虽然不存在快乐,但也不要紧,因为大多数人寻找的就是名言中的快乐,这种快乐在轿车上不一定有,洋房上不一定有,人民币上也不一定有,感情中更是找不到,但若在佛法智慧的海洋中去寻找,每一个人定会有所收获!


    癸二、修分别彼之对治:
    故应修空性,对治实有执,
    观慧良田中,能长瑜伽食。
    为了对治乐受、苦受、舍受的实执,我们应通过观察受的本体、对境、因缘、结果,将一切感受抉择为空性。
    世间上不管是西方人、东方人,包括旁生在内,无一不希求获得快乐。其实乐受只是一种分别念,其本体根本不存在,若要对治对受的执著,唯一的办法就是修持空性。这种空性法,先应在善知识面前听受,然后对这个道理进行思维,一旦串习得非常纯熟,随时都能观想出这种境界,那你原来对苦乐的实有执著就会淡化。
    当然,修空性并不是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潜移默化的长期修持,也只有这样,才能对治我们顽固的实执,这是修行的基本次第。修行空性法门,先要从人无我、法无我修起,否则,在一个大范围内观空性,只能修一种总相,而无法根除我们的实执。所以,修空性时应该抓住重点,首先看所谓的“我”存不存在,这是观修人无我;然后再观察人们强烈执著的身体存不存在?感受存不存在?心和法怎么不是实有?慢慢剖析这些问题,以了达诸法无自性的道理。这个道理并不是别人说说而已,而是自己真正生起的一种定解,若能如此,修行才会圆满成功。
    空性是一切实有感受的对治,而滋养瑜伽士的空性妙食,则是从观察的良田中生长出来的。只有通过智慧先观察,然后观察与安住轮番修持,才能最终达到完全安住的境界。这种修行次第的食物,瑜伽士享用之后,证悟的体力就会慢慢增强。因此,在修持空性的时候,观察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详细观察,对受的实执就没办法推翻,所以很多高僧大德一再强调:若想彻底断除这一轮回根本,一定不能离开闻法。
    世间上的无数众生,兢兢业业地劳作、不分日夜地疯狂奔波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快乐。大城市里密密麻麻的人,大多数也是为了自己快乐,所以了解受无自性的道理非常重要。当然,了解之后还要反反复复思维,倘若得少为足、浅尝辄止,恐怕也起不到什么作用。以前有些道友听受了一些殊胜教言,但由于听完之后没有思维,最终忘得一干二净,遇到对境时也无法用上。
    在《入行论讲义》中,堪布根华仁波切讲这个颂词时说:“闻法的功德非常大。迦叶佛教法下闻法的众生,在释迦牟尼佛出世时都证得了圣谛;而释迦牟尼佛教法下闻法的众生,将来弥勒佛出世时都会获得圣果。”看了这段文字,我心里真的很高兴,不管我们对佛法学习得如何,即使没有那么高的热情,但只要每天完成自己的功课和听受的法要,实际上这个功德不可思议。大家现在每天都听一堂课,表面上看不见什么、摸不着什么,但看不见、摸不着并不一定就没有,其实有许多无形的功德一直在增上。
    《犍椎经》中云:“为示讲法时,击鼓敲犍椎,闻声获解脱,何况去听闻?”法王如意宝特别喜欢用这个教证,意思是说,为通知大家佛法开示而击鼓、打犍椎或吹海螺,听到这个声音的众生也会获得解脱,前往到那里去听受的就更不用说了。所以,以前上师如意宝传佛法时,每次都要求大声吹海螺,因为谁听到海螺的声音,就可以种下解脱的善根,再也不用转生恶趣。当然,在城市里吹海螺或者打鼓,这可能不太方便,但我想,你打电话或发信息来通知别人,说今天某个地方要集中听课,电话铃声被众生听到了,这个众生也不需要堕入恶趣,可以这样来理解。
    然而,有些居士特别吝啬,舍不得打电话,觉得浪费很多钱,而在世间法方面,打好几个小时也不在乎,其实这是一种颠倒。为了听法的话,只要有一点条件,有多少经济支出也非常值得。尤其是对听闻佛法的道友供养坐垫、提供饮食,这个功德不可思议。外面有些居士提供道场,把自己家借给大家听课,条件好一点的,还给大家提供水果、矿泉水等,这种功德真的相当大。(我去汉地时就突击了几家,看他们上课状况怎么样。我有时候悄悄地从后门进去,跟他们一起听了很长时间,所以也知道一些他们的情况。)我是这样想的:即使你买了一百万的房子,若没有用于佛法方面,只是为了家人吃吃喝喝,你这一百万没什么意义和价值,但若在里面听一堂课,这个房子花多少钱也值得。我原来在学院也说过,谁能提供一些辅导或者讲法的场所,可以直接成为解脱之因。
    在成都,有些居士供养我了一套房子,慈诚罗珠堪布去成都放生的时间比较长,我每年都提供给他住。后来有一次,我特意打电话跟他说:“你可不可以在屋子里传一节课的法?这些居士们的钱来之不易,供养我一个凡夫人完全是浪费。你放生虽然也有功德,但我想,如果在里面讲一堂课,这个功德特别殊胜,房子花了多少钱也值得。”但后来他好像没来得及传法,只传了一个“八关斋戒”。也可以吧,肯定是有意义的。
    因此,谁有一些条件的话,应该用在听闻佛法方面。有些居士和出家人在听课的过程中,看大家口渴,就给每人买一瓶矿泉水,这个功德跟平时的功德完全不相同,乔美仁波切等高僧大德也讲得非常清楚。所以,我们听闻佛法的时候,应该尽心尽力对听闻者提供方便,这是弘扬佛法的一种表现。
    以后你们也不要说“我房子不空”、“不行!我家人不同意”、“你们来的话,人太很多了,对我影响不好”……真正弘扬佛法的人,为了众生的利益,什么条件都可以创造,但如果你自己不愿意,肯定可以找出一大堆借口。你在家里杀盗淫妄,喝酒、抽烟、打麻将、做非法事,确实是最好的“道场”,家人都非常支持,可是在里面听一堂课,家人统统不同意,那他们非常可怜。不过,世间上这种现象也很正常,不像我们寂静山里的道场,大家都对佛法有很大信心。但不管怎么样,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弘扬佛法、尤其是听经闻法的重要性。
    可能你们也记得吧,法王如意宝的传记中有一个《黑山羊的故事》:“文革”期间,法王在山里放山羊,当时有一只黑山羊,16年来形影不离地跟在法王身边。法王常为它传一些显密法要,就是密法中最深奥的《四心滴》、《七宝藏》,也为它完整地念了传承。黑山羊去世之后,法王多次念及,不知它转生到了哪里。1989年1月24日凌晨5点左右,法王在坐禅时,眼前突然出现一个非常庄严的童子,他说自己就是黑山羊的转世,因昔日听闻佛法的功德,死后转生到了香巴拉刹土,在玛嘎巴法王前听受《时轮金刚》的法要。最近,又在东方现喜刹土麦彭仁波切的化身前开始听受大乘佛法……这段经历,当天法王上课时给我们讲了,并说:“纵然是旁生,耳边听闻佛法的功德都不可思议,更何况是我们有希求解脱意乐的人了!”
    安慧论师前世当鸽子时的闻法经历,大家应该比较清楚,《续高僧传》中也有一个类似的公案:昔日有一位僧安禅师,是非常了不起的大德。一次,他在王屋山给20多位僧众传授《大涅槃经》,当时有一只野鸡,经常在那里听法。僧众吃饭时,它就在那里觅食,由于《涅槃经》比较长,它就跟僧众共住了很长时间。后来讲到还差三卷时,野鸡没有来,此后再也没有见到它。僧众觉得很奇怪,僧安禅师对大众说:“野鸡已转为人身了,你们不必奇怪!”
    过了几年,僧安禅师率徒众行头陀行,路经一户人家时,忽然说:“野鸡应该转生在这里。”一进门就有个女孩出来,看到僧安禅师,觉得似曾相识,便以欢喜心顶礼膜拜。女孩父母甚感稀奇,遂请他们入内应供。僧安禅师问:“此女叫什么名字?”家人回曰:“叫野鸡。”“为什么起这个名字呢?”他们说:“孩子初生时,头发如同野鸡毛,故唤为野鸡。”禅师闻言大笑,于是对他们讲述了前世因缘,女孩听后非常感动,哀求出家,父母也同意了。
    出家后,僧安禅师为其讲《涅槃经》,前几品她一闻千悟,一点都不费劲就能了达,而到最后三卷时,因为前世没有听过,所以茫然不解,对法义非常陌生。女孩14岁时,即可讲经,远近许多人在她面前皈依、听法,因其劝化,随其学佛者非常多。
    我当时就想:野鸡听法可能没有什么意乐,只不过在那里找吃的,耳边顺便听到了。我们这些人肯定比野鸡强多了,即使听法是为了完成任务,什么都听不懂,但起码也有一种意乐。明天就开始讲《现观庄严论》了,纵然你们对五部大论一句也听不懂,只要这次好好地听受,就会为下一世创造很好的缘起。但若你今天断传承,明天不想听,来世不一定能遇到佛法,就算遇到了,有些道理也无法通达。萨迦班智达在《格言宝藏论?观察佛法》中说过,愚者因为愚笨的缘故,更应该听受佛法了。
    《涅槃经》中说世上有三种人,一为盲人,即从来不闻佛法之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8 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对善恶的取舍浑然不知;二为独眼者,即虽然暂时闻法,但未起殷重之心,不能真正受持法义;三为双目俱全者,即全神贯注闻受、思维法义,然后精进地依教而行,唯有这种人可以得涅槃。
    我们应选择做第三种人,遇到这么殊胜的佛法,就要尽心尽力去修习,尤其是听闻到般若法门,这种机会非常难得。《般若经》中有一个比喻说,一群商人在广阔无边的森林中迷失了方向,正当彷徨无助之际,突然听到牧童的嬉笑声,于是如释重负,知道已到森林的边缘了。同样的道理,我们在无边无际的轮回旷野中不断漂泊,一旦遇到般若法门认识了空性,就证明已接近生死轮回的边缘,离解脱的彼岸不远了。
    因此,大家有福分遇到大乘空性法门,一定要认真对待。有些人对听法的意义和功德好像还不明白,认为听法就像开会或者参加研讨一样,除此之外并没有特别重视,这是非常不合理的。我们一定要对佛法的价值有所认识,若能如此,那离解脱就会不远了!
    壬二(受之因触)分三:一、破根境相遇;二、破与识相遇;三、摄义。
    癸一(破根境相遇)分二:一、总破相遇;二、破微尘相遇。
    子一、总破相遇:
    根境若间隔,彼二怎会遇?
    无隔皆成一,谁复遇于谁?
    人们都认为穿上柔软的衣服、观看精彩的节目,会让自己获得快乐(受),但实际上这种想法不合理。假如真实存在快乐,则一定会有生起它的因,它的因若不成立,快乐显然不能无因而生。快乐的因是什么呢?就是接触。下面分析接触是否有自性。(如果你把这一段学好了,就不会沉溺在感情或名闻利养当中了,这些执著的根源会全部灭除。)
    此处的观察方法很容易:在感受快乐时,根与境之间有没有间隔?如果有间隔,怎么会相遇?如果没有间隔,二者融入一体,那谁又遇到谁?最终可得出结论:感受只是一种虚妄分别而已。
    下面进行具体分析。(先观察眼耳鼻舌身五根,下面会单独剖析意根。)色声香味触五境与五根接触时,二者之间有没有间隔?如果有间隔,就像东山和西山一样,中间存在很多微尘,那根与境怎么相遇?若有间隔还可称之为相遇,岂不是在美国的人和在中国的人也可接触了?这是谁也不敢承认的。如果说根与境没有间隔,二者显然就成了一体,(我们穿衣服的话,衣服和身体融为一体,身体变成衣服,衣服变成身体,)既然是一体法,又怎么存在相触生受的现象呢?任何事物都不可能自己接触自己,这在名言中也不成立。
    表面上看来,我们的根可与外境接触,但实际上眼睛没有见过色法,耳朵没有听过声音,身体也没有触过任何对境。圣天论师说:“若见瓶色时,非能见一切,见真者谁说,瓶为可现见?”由眼识见瓶子时,无法见到瓶子的一切支分,所以已见真性的智者谁会说,瓶子是可以现量见到的?这样的观察方法十分深奥,一直沉溺于迷乱显现中的人,恐怕无法一下子接受这种道理。从前良介禅师从小出家,天天跟师父一块读《心经》,有一次念到“无眼耳鼻舌身意”时,他突然问:“我明明有眼耳鼻舌身意,为什么《心经》说没有呢?”师父猛然一惊,无从解答,说:“我回答不了你的问题,当不了你的师父,我介绍你去一个地方,请某某禅师度化你……”可见,受无自性的道理,一般人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总之,在名言中“根”取“境”而产生“受”,并非事物的本来面目,完全是一种虚妄分别。贪欲大的人对色法、声音、味道等很执著,但依靠观察根与境(或者说感官跟外界)相遇不相遇的方法,无论从世间法的角度看,还是从佛教的角度看,都不能成立受为真实存在。正因为如此,《三摩地王经》中言:“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彼等为量,圣道复益谁?”
    这个道理,大家一定要深入观察,不要只是肤浅地了知:“眼睛跟外境碰了没有?没有间隔也不行,有间隔也不行,这是一种矛盾而已。”如此敷衍了事是没有用的。对中观的甚深道理,通过观察你应该有一种体会,每个颂词不但要明白字面意思,还要学会推理。若能再三去思维,你就会明白佛教所讲的千真万确,这些观察方法非常尖锐,任何一个科学家也没办法推翻,不管你学不学佛都不得不承认。
    子二、破微尘相遇:
    有些人可能想:“根与境为何不能接触呢?比如说,合掌时左手与右手可以接触,拥抱时身体与身体也可以接触。还有,按有部宗的说法,外境的尘与根尘都是色法,这两个也有接触的时候,所以接触应该存在。”
    以下作者遮破这种观点不合理:
    尘尘不相入,无间等大故。
    不入则无合,无合则不遇。
    外境色、声、香、味、触的微尘,与眼根、耳根、鼻根等的微尘接触时,二者有没有融为一体?如果没有,而只是少部分微尘相遇,那怎么能称之为二者接触呢?比如说在合掌时,两只手接触的话,左手的微尘与右手的微尘应该一一碰上,只要一合掌,两只手就应粘在一起,再也分不开了。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正因为两只手没有真正接触的缘故,所以随时都可以分开。
    再进一步分析,根与境要相遇也不可能,因为根尘与境尘不可能无间隔地接触对方。假如二者是有分微尘,根尘与境尘各占自位,就像两个馒头放在一起,这个馒头不可能占那个馒头的位置一样,根尘与境尘不能相互进入对方;假如二者是无分微尘,则无法避免须弥山变成一个微尘的过失,所以,不论有分微尘还是无分微尘,根尘与境尘都不能互入。既然不能互入,二者就无法会合,无法会合也就没有办法相遇,这样一来,根境相触的因不存在,又怎么产生感受的果呢?因此,我们穿上厚衣服,身体觉得很温暖,完全是一种迷乱错误的妄念。
    然而,众生不了知这一点,颠倒地认为男女拥抱接触、耳朵听到妙乐可以带来快乐,其实这些只是因缘聚合的假象,诚如《三摩地王经》所云:“如人在山谷,歌哭言笑响,闻声不可得,诸法亦复然。”你对着空谷大声叫喊,不管是哭也好、笑也好,都会有一种回声,但若真正去寻找,回声在对境上找不到,你身上也找不到,它只是因缘聚合的产物。同样,我们特别执著的各种感受,也是在错误观念支配下所起的颠倒分别,若认识不到这一点,而随分别念去疯狂执著,这是相当可悲的行为。
    大家一定要明白,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也好,根与外境之间的接触也罢,都是在未经观察下安立的名言假象,实际中不可能存在。这个道理十分殊胜,不管哈佛还是清华、北大,任何一所高等学校都学不到。我始终觉得,世间对人生和宇宙的评价只是一个平面,而佛教是立体的、全方位的诠释。你看,仅仅是一个感受,佛教对它的因、果、后果、作用、因缘,暂时显现是什么样,最终变成什么样,它的真相是什么样……全部分析得面面俱到,这就是佛教的伟大之处。
    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说,佛教涵盖形形**的世间知识,而世间知识却无法囊括佛教。现代物理学能不能涵盖佛教呢?绝对不能,虽然量子学比较接近真理,但如果进一步去观察,物理学与佛教的距离极其悬殊,因此,大家对佛教要有坚定的信心。我个人而言,虽然学得不是很好,却能对佛教的理念坚信不移,哪怕成千上万个智者说佛教不合理,也不可能动摇我的见解。为什么呢?因为我经过多年的努力,确实发现佛教的智慧无与伦比,能够解释世间上的所有学说。尽管我并不是精通世间的所有学问,但基本上的了解还可以,物理、化学、工业、商业、其他宗教等各方面的书,大概也看过很多,然这些与佛教比起来,可以说有天壤之别,所以希望大家不要随随便便认为佛教不合理。
    当然,现在很多人一天到晚忙生活,目光只是盯在金钱上骨碌碌转,不一定关心这些问题。也许他们会认为:“根与境之间碰也可以、不碰也可以,这些跟我没关系。只要我每个月工资能保证就可以,只要生活费足够就可以,管他三七二十一!”有了吃的穿的就什么都不想,萨迦班智达说,这种人跟牦牛没什么差别。我们作为一个人,应该想到未来的解脱,想到真理以什么方式来掌握,这才是最有意义的!
    无分而能遇,云何此有理?
    若见请示我,无分相遇尘。
    有些人又说:“无分微尘应该可以互相接触。有分微尘不可能接触,因为微尘既有方分,一端接触,另一端必然无法接触,故不叫真正的相遇。因此,若承认有接触,则应是无分微尘的接触。”
    作者驳斥道:互相接触的无分微尘,绝对不可能有,因为所谓的无分微尘不存在,说它接不接触就更不合理了。物理学家虽认为有最小的单位,但其存在的理由并不充分。如果有人能找到一个无分微尘,寂天菩萨以讽刺的语气说——那你最好给我看一看,让我也见识见识。
    关于无分微尘(极微),内外道有不同说法,《中观庄严论》云:“许粘或环绕,无间住亦尔。”外道认为极微相互接触聚合一起组成粗尘,有部宗认为其余微尘带有间隔而围绕一个微尘,经部宗认为极微并不粘连在一起,是以无间隔的方式而安住。他们均认为极微实有存在,但这些观点都不成立,所以静命论师说:“极微如何成,无分唯一性?”
    还有些外道认为,极微一定实有存在,因为有天眼的瑜伽师可以现见。对此,月称论师在《四百论大疏》中言:“极微本身并不成立,若说瑜伽师见到了极微,唯是一种颠倒识,如同有眼病者见到空中有毛发一样,这些所见的极微如同毛发,皆非名言正量。”
    那么,如果无分微尘不成立,就无法安立根境相触,一切苦乐也就变成了迷乱欺惑的行相。人们没有观察时,觉得穿衣服很舒服,而一旦经过详细观察,就会发现这完全是颠倒执著。比如,可观察衣服的微尘与身体的微尘是不是融为一体?如果是,衣服就变成了身体,身体就变成衣服,这很明显不合理;如果不是,衣服与身体之间有间隔,那说明身体无法感受到衣服的舒服。同理,世人以无明习气所牵,贪著男女情感、色声香味,完全是一种迷乱错觉。
    那天我遇到一个法师,他以前特别喜欢因明,但现在对密法信心特别大。他跟我说:“你不应该讲因明,应该讲大圆满。”我就有点纳闷,问他:“你不是天天都喜欢听因明吗?”他说:“那个时候,我正在迷乱、正在犯错误,但我现在很后悔,当时应该学密法!”其实学因明倒不算是什么错误,我们最大的错误就是对外境执著,并依此而生种种苦乐,这是每个众生都有的,所以一定要记住此处的破析。
    癸二、破与识相遇:
    意识无色身,遇境不应理。
    聚亦无实故,如前应观察。
    刚才讲了五根与五境不能相遇,因为根是极微,境也是极微,依上述观察方法,这两个极微不能接触,不能接触就不能相入,不能相入就不能生苦乐。现在对方又说:“五根是无法跟外境接触,但意识应该可以与境接触,而生苦乐之感。”
    这种说法也不合理。意识没有颜色形状,也没有眼耳鼻舌身,既然没有任何形体,那怎么与外境接触呢?如果说无形体也可以接触,则应成手能抓住虚空、拳头能打在石女儿脸上等,有极大的过失。
    对方分辩道:“意识不是单独跟外境接触,有些论典中说,根、外境、意识这三者聚合时,才可以产生快乐或痛苦的感受。”
    这个说法也不对,因为聚合无有实体。前面分析过“手复指聚故,理当成何物……如空无微尘”的道理,同理可推知,根境识三者的聚合也非自性成立,唯是因缘假合而已。承认是因缘,就不可能为实有,龙猛菩萨也说过:“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圣天论师还有一种观察方法,如颂云:“眼中无有识,识中也无见,色中二俱无,彼何能见色?”在三缘和合之中,眼根不可能见色;识也没有单独见色的功能;对境既无眼根,也无取境的识,更不可能有见色作用,根境识三者各自都不能见色,那它们聚合起来,也无法成立有见色作用。比如说三个人各自都没有一分钱,那他们合起来,也不可能有钱买一斤白菜。
    因此,因缘聚合的法绝对无有自性,正因为皆是空性,世俗中才有种种显现。这是非常稀有的规律,然许多众生没有了悟到这一点,每天为了琐事忙忙碌碌,造作恶业而沉溺苦海。如果真能了达的话,正如前面所说,就可以享受禅定的美食,世俗中住于如梦如幻的快乐境界,胜义中不执著任何乐苦之相,如此一来,对男女的执著、名闻利养的执著,也就会慢慢消失了。
    如今很多人没学过大乘佛法,不了解空性,所以对许多事情特别执著,一直处于错误的观念中。尤其是现代人,极度渴望身心的快乐,可结果往往适得其反,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抓住根本。学习了《智慧品》以后,大家应该要明白,快乐只不过是一种幻象,名言中可以希求如幻的快乐,但胜义中一切万法都是空性,不要被各种迷乱束缚住自己,而应有意义地度过人生、利益众生!


    大家在听法时,一定要调整自己的心态:首先感恩诸佛菩萨和传承上师,这是顶礼句的内容;然后想到听法是为了利益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这是第二个重要问题;第三是以欢喜心来谛听,我们人身难得,遇到大乘佛法,尤其是宣说空性的法门,千百万劫也难逢难遇,所以一定要以难得心、渴望心、希求心、欢喜心来倾听。每次听法都要如此,不要有精神压力或者其他情绪,这些都是不清净的意乐。听法时必须要调整自己的相续,净化自心之后,再以欢喜心和恭敬心来听,这样一来,诸佛菩萨、尤其是佛法的力量和加持不可思议,每个人一定会得到非常大的利益。
    癸三、摄义:
    若触非真有,则受从何生?
    何故逐尘劳,何苦伤何人?
    总结上述内容,如果感受的因——触不存在,只是一种分别假立,就不可能产生真实的感受。别人用语言刺伤我的痛苦、赞叹我的快乐,这些统统无法存在,因为我的心与语言从来没有接触过。感受之因既然非真,其果也就不可能真实,《中观宝鬘论》云:“虚妄之种子,所生岂能真?”虚妄的种子怎么可能产生真实的果呢?同样,受之种子——触本来就是虚妄假立,那么由此所生的快乐、痛苦、无记之受怎会真实呢?既然一切感受皆无实,快乐就像梦中皇宫一样看似美妙,实则无存,那么为了寻找快乐而天天追逐又有什么意义呢?
    有些人可能想:“虽然快乐是得不到的,但痛苦是应该避免的。如果没有劳累奔波,我就会遭受种种不悦的痛苦。”这种想法也不合理。既然触虚妄不实,如同龟毛、兔角、芭蕉树,那触所生的苦怎么会真实呢?这样的苦又如何加害你呢?痛苦的伤害完全是一种错觉,可是人们不知道,反而将虚妄的东西误认为实有,《三摩地王经》中说:“譬如有童女,夜卧梦产子,生欣死忧戚,诸法亦复然。”童女梦到生了一个可爱的孩子,后来却不幸夭折了,孩子出生时她特别高兴,孩子死亡时她悲伤不已,但快乐和痛苦这两者只不过是一种幻象而已,真正用智慧来观察,其本体丝毫也不成立。
    因此,我们要寻找的话,最好是寻找大乐,所谓的大乐,不是分别念的假象,而是法界的究竟实义。然可惜的是,人们在寻找的过程中,往往不明就里而舍本逐末,将虚假的现象执为快乐。曾有一则公案说:从前有一长者妇被婆婆责骂,特别伤心,跑到林子里打算自杀。因为想不出自杀的方法,她就爬到树上藏了起来,树下有一池清水,她的身影倒映在水中。这时一个婢女提着水罐来取水,看见水中的影子,以为是自己的身影,就说:“我的相貌十分端正啊!”于是打碎了水罐,回到主人家,对主人说:“我长得这样端正庄严,为什么让我干提水这样的粗活!”主人比较有智慧,并没有责怪她,心想:“她是不是糊涂了才出此言?”就又给婢女一个水罐,很委婉地让她再去提水。
    婢女再次来到水边,还是看到一个很美貌、衣著光鲜的美女影子,就又把水罐打碎了。这时树上的长者妇,见婢女两次打碎水罐,觉得很好笑。婢女突然看到影子在笑,而自己正在生气,于是悟到不是自己的影子。仰面一看,才发现有一美貌的长者妇躲在树上。
    这个故事说明了,人们所执著的快乐之源,其实只是一种幻影,真正的快乐之源另在他处。世间上很多人每天竭力去寻找快乐,但是在有漏法中找到快乐,这是根本不现实的。就像《四百论》中所抉择的,在名言中,轮回的本体唯是苦性,不管你多有钱、多有地位,即便一切欲妙样样齐全,痛苦也会此起彼伏、纷至沓来。大多数领导、富翁、社会名流都是如此,从其生活经历也看得出来,他们在这个轮回中非常痛苦,这说明在名言中轮回皆苦,一切感受都是痛苦的。
    因此,南传佛教的修行人抉择受念处时,就是把感受抉择为苦性。快乐其实也是一种苦,因为它刹那刹那变化,不可能永恒不变,故属于行苦当中。我们依靠诸佛菩萨的加持来修行,在名言中这种快乐最真实,而一旦抉择究竟胜义时,就要知道所谓的受也是空性,若能通达这一点,便不会去追求海市蜃楼般的快乐了。
    下一个颂词,有些科判说是“观察受果”,但这里包括在“摄义”当中。
    若见无受者,亦无实领受,
    见此实性已,云何爱不灭?
    前面通过抉择人无我或者身体不存在,从而彻底明白受者不存在。这一点不仅是佛法,现在很多科学家虽不了解佛教,没有这样殊胜的推理方法,但通过自己的智慧来观察,对自我的判断还是接近于佛教。所以无论是世间法还是佛教,都不承认有真实的感受者或者能感受的心识,既然感受者不存在,那依之而产生苦乐感受,绝对也不可能有。
    这次学了《智慧品》以后,有智慧的人对万法的空性应该有深刻认识。哪怕一个颂词中有这种窍诀,它的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倘若你对此有很大信心,就算闻思的时间比较短,自相续也会有明显的改变。若能对空性法门有所理解,就会产生稳固而殊胜的定解,这种定解并不是学气功、练瑜伽所能带来的,它在你的相续不容易退转。
    我们一旦彻见了既无有感受者,也不存在感受本身,那么由受而生的对人事物之贪爱怎会不息灭呢?贪爱建立在感受的基础上,世间上任何一种爱,都是自私自利地想获得快乐,而不是说:“这个众生非常可怜,他会堕落到恶趣中去,所以我爱他!”一般的世间人不会有这种心态。所以爱建立在对乐受的执著上,只有以智慧剖析感受者与感受不存在,才不会被贪爱扰乱自己的心,《正法念处经》云:“若以正念心,如实观于色,其人于色爱,不能乱其心。”可是现在许多人不懂这一点,他们的爱就是自私地霸占、拥有,这种人就连名言中的爱也不了解。
    在古代,有些人对爱的判断也有很大错误,如《弟子规》中有一句话:“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有人解释为,人们应该互相关爱,就像天覆盖所有万物、地承载所有万物一样;或者说,人与人之间要和睦相处,互相爱护,因为大家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块土地上。他们还引用一个故事来阐明这个道理:孙叔敖在小的时候,一天在村外玩耍,突然发现了一条两头蛇。他听说两头蛇是不祥之物,谁见到就会死去,他刚想躲开,转念一想:“我看见它就够倒霉了,要是留着它,别人见了也会倒霉。”于是就把两头蛇砸死了。回到家里,他把遭遇告诉了母亲。母亲听后赞道:“孩子,你死不了,因为为人们做好事的人是不会轻易死掉的。”其实从因果的角度看,为了人类而杀害其它众生,他的行为非常不好,而且按《弟子规》的要求来衡量,毒蛇毕竟也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块土地上,为什么非要砸死它呢?
    现在很多不学佛的人,为了人类而肆意践踏其它众生,有时候看起来非常可怜。他们天天提倡“和谐世界”、“和谐社会”,但若没有做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喊再多口号也没有用。世间人的这种偏执很不合理,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熏陶,一代一代人已模糊了爱的定义。作为大乘修行人,我们应当对所有众生都要有爱,尽管胜义中什么执著都没有,但名言中还是要大力提倡慈悲心,这是非常重要的!
    在抉择感受的时候,大家也应该明白,感受的果——贪爱在胜义中并不存在,若对受念处学得比较好,你相续中可怕的贪心很容易对治。很多人学了空性法门之后,虽然有一些前世和今世的恶劣习气,经常生起男女之间的贪执和恶行,但通过上述正理观察,就会明白依靠异性而得的快乐是一种迷乱。这种观察方式是对治贪心的良药,假如你能了解受者与所受全部为空性,那受所带来的贪执怎么会不灭尽呢?一定会灭尽的。
    以上分析了感受的本体、因、果,那么下面观察感受的对境。
    壬三、受之对境:
    所见或所触,性皆如梦幻。
    有些人可能怀疑:“感受的本体若不存在,见闻觉知岂不是全都不成立了?”
    这种过失不会有。胜义中虽不成立感受者及感受的苦乐,但在二取未灭的世俗当中,如梦如幻的现相是存在的,眼睛可以见到白、红、蓝等五彩缤纷的外境,身体可以有粗糙、细柔、寒冷、酷热的感受,耳朵可以听到声音,鼻子可以嗅到香气,嘴巴可以品尝味道。然而这些感受并非实有,也不是无法遮破、经得起观察的自性成立,它就像水泡或阳焰一样,虽然有种种显现,但是一经观察,全部都会息灭的。外境与有境都是如此,《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万法确实如梦幻泡影,只不过众生特别执著这些无实显现,大至总统选举,小至买萝卜白菜,都一直去争斗,根本不知道萝卜表面上是新鲜的、红色的,但实际上它跟梦中的萝卜没什么差别。
    世间上的人大多不明白空性道理,所以经常小题大做,把什么都看得非常重要。禅宗有一个公案说:有天晚上,一个禅师要求四个弟子禁语打坐。开始时四个人默不作声,但过了一会儿,突然狂风大作,灯被吹得左摇右晃,一个和尚忍不住了,大声叫道:“糟糕!灯要熄了!”第二个和尚立刻斥责:“你叫什么!我们在禁语,你怎么能开口说话呢?”第三个和尚冲着第二个和尚说:“你不是也说话了吗?真不像话!”第四个和尚傲视着另外三个和尚,高兴地说:“哈哈!只有我没说话。”
    其实我们很多人也是这样,觉得眼前的事情非常重要,却不知道这些犹如幻化现而不实。若能真正了悟到诸法无有实体,那么无论听到什么样的声音,乃至诽谤、挖苦、恶语相骂,也不会在乎,无论遇到多么恐怖的景象,都可以坦然面对。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虽然人人都会说“如幻亦如梦,如乾闼婆城”,但真正行持的过程中,自己还是捉襟见肘,有一定的差距。
    当然,一切所见所闻没有实在意义,一切感受也都是虚假的,这种境界,唯有证得圣者果位才能得到。如同我们在孩童时对玩具非常执著,年纪大了以后,见两个小孩为争玩具而吵架哭泣,有时候会觉得很滑稽。同样,我们在凡夫位时对外境特别执著,但获得圣果以后,会认为这是十分可笑的事情。
    本颂抉择的是对境无实,间接也说明了心识的本体非实有。《宝积经》中云:“是心如化,遍计不实,由分别故,受种种生。”我们的心如同幻化一般遍计不实,因为有分别的缘故,对外境就会生起苦乐感受,认为眼睛看到了美丽的东西、耳朵听见了动听的歌声,进而产生种种执著,不明白这一切都是假象。
    大家在面对苦乐时,应该像我以前所说:“当我们快乐的时候要稳重,当我们痛苦的时候要坚强。”当然,这只是一种名言中的做法,真正从胜义来观察,稳重和坚强都不存在,最好的方法还是要明白感受无有自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8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了解到它的本体是空性。空性是释迦牟尼佛八万四千法门中最好的甘露妙药。若没有证悟空性,表面上做再多善事,用再多人民币供僧、放生,因为执著所造之业,故只能得到人天福报,无法获得圣者果位。三界中的圣者全部都证悟了空性,没有证悟空性、对感受非常执著的大成就者绝对没有。有些人声称自己有神通、有超胜的境界,那要看他对世间的一切有没有执著?如果任何执著都没有,说明他还是有一定境界,但若他这方面特别差,那跟凡夫俗子就没有差别了。这一点,大家也要反反复复地观察自己,一旦你有了空性境界,对世间八法根本不会希求的。
    壬四、执著不成立:
    下面从有境——能受之心上来分析:
    与心俱生故,受非心能见。
    后念唯能忆,非能受前心,
    不能自领纳,亦非他能受。
    有些人认为:“幻化般的外境是不存在的,但感受它的心识应该存在。”
    这种说法也不合理。通过三时来观察,有境心识的本体不可能存在。具体而言,我们可分析心与受是同时存在,还是非同时存在?(一)如果说二者同时并存,则心与受之间互不观待,就像牛的两只角一样,一者不需要依赖另一者,它们就不会有任何关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很快乐的话,这是用心来了知的,快乐和了知它的心互相观待,除了心以外,快乐不可能像镜子外的物体一样单独存在。(二)如果说二者非同时存在,那也不合理。受若于心之前产生,快乐灭尽后,心才能感受到它,可是受已灭亡,与石女的儿子没有差别,心又如何去领受呢?受若于心之后产生,那未来的受还没有产生,怎么用现在的心去了知呢?若承许没有产生还可了知,那空中鲜花也可以用眼睛欣赏了。
    再从感受自身而言,受不可能自己领受自己,前面破自证时,已讲过这个道理,实有物不可能自己对自己起作用。那么,除了感受自身之外,是否有其他法来领知它呢?这也不合理,如果受还需要他法来领知,那他法还需要另一个法来领知……如此则有无穷无尽的过失。
    通过过去、现在、未来三时观察,再加上剖析感受是自知还是他知,最终得出一个结论:自性实有的受绝对不成立。《集学论》中也引用《法集经》的教证说:“说受为领纳,领纳复为谁?受者离于受,差别不可得。”意思是说,受的法相为领纳,但没有受者的话,到底由谁来领纳呢?既然受者与受了不可得,那么受者感受对境的说法,只不过是一种名言假立。
    我们何时能通达一切苦乐感受如梦如幻,何时就能对诸法不执著。就算你今天家人死了,也像是梦中死了人一样,没有什么可痛苦的,如果你在世人面前不好交代,那可以假装呜呜地哭一下;当别人办喜事非常快乐时,也像是梦中宴会一样,没有什么好快乐的,如果你实在过不了关,可以随众人笑一笑,这是证悟空性的瑜伽士随顺世人的方便方法。在他们的修行境界中,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只是一种模模糊糊的感觉,根本不会对它起实执。
    然而,没有通达这一点的话,家人死了就会痛不欲生。不要说家人死了,就连丢了一毛钱,眼泪也会掉下来。凡夫人的执著就是这样,得到一点点时开心得不得了,失去一点点时痛苦得不得了,这就是没有认识感受的一种表现。以后哪个道友哭的话,大家就可以笑他,说明他《入行论》学得不好。不过,假如你们忆念上师或思维佛陀的利他功德,流下眼泪是允许的,在名言当中,眼泪也有值钱、不值钱的差别。
    毕竟无受者,故受非真有,
    谁言此幻受,能害无我聚?
    以上我们不惜笔墨分析了很多道理,最后完全明白了,在实相中受者不存在,既然受者不存在,与之观待的感受也就不可能单独而存。《正法念处经》云:“如实观受,不坚不实,空无所有。”既然受者与受不存在,那幻化的快乐有什么利益、幻化的痛苦又有什么损害呢?
    所谓的“我”,前面也分析过,跟石女的儿子没有差别,真正观察的话,你再聪明也找不到“我”。(你们找到了没有?观察了没有?真的,我不是开玩笑!找到“我”的请举手,我给奖励。如果你们根本没找,只是每天听一听法,虽然有一点闻法功德,但对中观的空性并没有认识。现在你没有去认识的话,以后不一定有这个机会,就像大学生在读大学期间是最好的学习机会,毕业以后忙于各种事情,不一定再有这个机会。所以,大家现在闻思时,要思维所讲的每一个道理,这是生生世世很难得到的法宝!刚才我是真心问的,你们谁都没说找到了“我”,谁找到的话,我想跟他辩论,所谓的“我”到底在头上、鼻子中还是在哪里?)既然“我”根本找不到,执著“我”完全是一种迷乱,那恐怖、镇压、饥寒交迫、害怕强盗等痛苦又怎么会损害“我”呢?
    法王如意宝曾讲过,我们刚开始闻思时,对“我”的执著非常强烈,但闻思到了一定时候,尽管还有一些执著,但它的力量不会像以前那么强了。这就如同春天的风,虽然在刮,但不像冬天那样刺骨,同样,我执逐渐减少时,烦恼就不会来损恼你了。龙猛菩萨说过:“我法有与无,是事终不成,无我诸烦恼,有无亦不成。”人我的有与无都不成立,既然没有人我,贪、嗔、痴、恐怖、畏惧等烦恼的有与无也不存在。然而轮回中的可怜众生,以执著“我”的缘故,对自己的感受特别在乎,从来到这个世界直至离开,一直在避苦求乐的心态中患得患失,一时不停地在奔波。现在我们通过中观的分析方法,明白了受无自性的道理,分别妄念应该会自然消失的。
    这里所讲的每一个颂词,对希求解脱者而言非常珍贵,我们应付出一切代价通达它的意义。当然,不愿意解脱、对真理不在乎的人,那就另当别论了,我们在牦牛面前讲《智慧品》的重要性,它只会埋头吃草;对猪狗讲空性的功德和意义,它眼里只有最美味的不净粪,同样,没有智慧、不求解脱的人,对空性法门也是置若罔闻。而真正的大乘善缘者,则将之奉为至宝,经常对自相续反复观察:众生都喜欢快乐、逃避痛苦,这个感受对不对?什么叫做受念处?……这些关键字眼,大家一定不能放过,倘若轻易放过了,也不知道你还有多少机会能再听受。
    我昨前天专门算了一下自己在法王如意宝面前听过的法,这么多年来,上师所讲的法有些只讲一次,有些讲了两三次,但不管怎么样,我们在任何一位上师前所听的法是有限的,因此在听法过程中,不要把其他事情放在第一,佛法应该占主要位置,这才算是一个希求解脱者。不然,把佛法当成可有可无的附属物,对做饭等琐事却非常关注,那绝对不是真正的修行人。
    刚才我下来的时候,听到很多屋子里有高压锅的兹兹声,我当时就想:“等会儿念诵时,这些人是不是正在吃饭啊?我们在经堂里合掌祈祷释迦牟尼佛,他们会不会手拿两根筷子开始大快朵颐?”有些人把佛法放在第二,吃饭放在第一,其实这是不好的。你真想获得解脱的话,应该学习上师如意宝,他老人家在一生中始终把佛法和解脱放在第一,从来不希求世间法,上师圆寂后给我们留下的教言中也说:“以后在生活当中,世间法与佛法发生冲突时,要尽可能地把佛法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对城市里的人来讲,完全做到可能有一些困难,但我希望你们听法时至少要重视,倘若一边吃瓜子一边说话,把听法当世间聚会或看电视那样对待,这种态度对自己没有任何利益。听法的时候务必要严肃,不能戴帽、穿鞋,必须要恭恭敬敬地听,这是对佛法的一种恭敬。你若对佛法很恭敬,它给你带来的利益是无边的;你若以一般的态度来对待,那所得的加持也是一般的。当然,大家要依法不依人,不管是哪一个上师讲法,都一定要重视。这是我今天提的几点希望!
    《入行论释?善说海》思考题
    (第九品)
    第153节课
    823、《智慧品》中所讲的智慧,是什么样的智慧?你在学习本品之前有何打算?
    824、“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对这句话的解释,无著论师和麦彭仁波切有何差别?你认为哪种更合理?请说明理由。
    825、有些人对修积世俗善根饶有兴趣,但对闻思修空性法门却不提倡,这样会有什么结果?为什么?
    826、“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璎珞。”这个公案对你有何启示?你打算怎样将这个道理告诉更多的人?
    827、二谛有哪两种分类?各自的本体是什么?你觉得明白这一点有什么必要?
    828、认识二谛的人有哪两种?这两种人是如何区别的?各自的范围是什么?怎样理解他们之间“复因慧差别,层层更超胜”?
    829、有些人经常说这个经典说得不对、那个大德讲得不合理,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请以教证、理证进行剖析。
    830、世间人认为万法是实实在在的,而佛教所谓的“诸法皆空”是诽谤现实。对此,你该如何驳斥?
    831、如果有人提出疑问:“既然万法如梦如幻,无有实质,那为证悟佛果而精勤修道又有什么用呢?”这时候你该如何回答?
    第154节课
    832、既然瑜伽士与平凡者都承许万法的显现是存在的,那他们之间还争论什么?明白这个道理后,你做事情时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
    833、形形**的诸法,是我们现量所感受到的,为什么说它是虚妄的?请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834、为什么说佛陀所宣讲的无常道理不了义?请以不了义的标准一一判断、说明。
    835、有人说:“无常不能被肉眼所看,所以不是世俗谛,如果它也不是胜义谛,那无常就不属于二谛了,岂不是变成第三品物体了?”对此,你该如何回答?
    836、在世俗中,若没有见与不见名言实相的差别,这会有什么样的过失?请以比喻说明。
    第155节课
    837、如果一切万法是空性的,那供养佛陀是否就得不到功德了?为什么?三宝门中好修福,平时你应当怎样一点一滴修积福德?
    838、有人说:“幻物变灭后便不会再生,但有情无始以来一直辗转生死,一世接一世地投生,怎么可能是空性的呢?”对此,你该如何回答?
    839、声闻行人认为:“众生流转轮回的时间极其漫长,而幻化物都是暂时性的,没有一个能这样,因而众生并非幻化。”这种说法合理吗?请具体分析。
    840、我们又不是有实宗,为何要了解它与中观宗之间的辩论?对此你有哪些感触?
    841、既然一切法无有实性,众生全部如同幻化,那么杀众生是否就像杀幻人一样不存在罪过?为什么?若不懂得这个道理,会导致哪些可怕的后果?你周围是否有这样的人?你打算怎么样去帮助他?
    842、既然众生与幻人一个有心、一个无心,这是否就意味着众生不是虚假的,而应该是实有的?为什么?在胜义中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第156节课
    843、有些人说:“大乘经论中均说众生是佛、轮回是涅槃,所以修六度万行完全多此一举。”对此,你如何看待?请说明理由。
    844、涅槃分为哪两种?这是否只是藏传佛教的观点?为什么?
    845、请具体说明,显宗教理的顶峰,是唯识宗还是中观宗。唯识宗与中观宗的基本教义是什么?
    846、唯识宗的观点既然合理,中观宗为什么还要破它?破与不破之间的界限怎么划分?
    847、有人说:“如果不承认心识,那就无法了知外境了,所以心识必须存在。”对此你如何回答?
    848、名词解释:同等理真相唯识假相唯识
    849、我们明明可以回忆过去,为什么说自证的存在不合理?中观宗是怎么样破除的?
    第157节课
    850、本品当中,唯识宗如何以比喻建立自己的观点,中观宗怎么样一一驳斥?
    851、假如有人说唯识宗是显宗最高的观点,千万不能破除。你该如何正确引导他?对于这种道理,你有哪些深刻体会?
    852、什么叫做观待?观待的法在什么情况下成立,什么情况下不成立?最终你得出什么结论?
    853、怎样从意义上破斥自明自知心识的存在?这种分析方式,你能接受吗?
    第158节课
    854、对于回忆过去,唯识宗与中观宗的说法有何不同?你认为哪种更合理?崔护、欧阳修的两首诗,与此有什么关系?
    855、如果说:“有他心通的人,既能了知远处他人的心思,那么近处自己的心又怎么会不知道呢?所以自证应该成立。”对此,你该如何驳斥?
    856、如果不承认自证存在,那么名言中的见闻觉知是否就无法安立了?请说明你的理由。
    857、现在凡夫人骂圣者的现象非常多,你见过或听说过哪些事情?对此你有何感触?假如你周围有这种人,你打算怎么制止他?
    858、假相唯识宗的观点是什么?中观宗是如何破斥的?麦彭仁波切为什么还要赞叹它?破斥与赞叹之间的界限是什么?
    第159节课
    859、你觉得学习《智慧品》有必要吗?闻思空性法门有何功德?请谈谈你自己的感想。
    860、很多人认为“佛教就是唯心”,对此你有何看法?请说明你的理由。
    861、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宗教是鸦片”,其中的“宗教”是指佛教吗?为什么?了知这一点后,你有哪些打算?
    862、唯识宗认为:“若没有实有的依他起作为现基,轮涅一切万法将无法显现,就如同没有毛线不能织出氆氇一样。”这种说法正确吗?请具体剖析。对此你能引生何种定解?
    863、若按假相唯识宗所许,心如水晶球般明清,远离一切所取,这样一来,会有哪两个过失?具体怎么推出来的?
    864、唯识宗的观点,有哪些合理性?这是在什么情况下成立的?既然合理,中观宗为什么又要破它?明白这一点,对你有哪些帮助?
    第160节课
    865、请具体解释什么叫“四大轮”?为何称之为“轮”?你具备几个轮?今后在这方面有何打算?
    866、电视上的节目,明明是虚假的,但有些人仍为之大喜大悲,这是什么原因所致?你明白这个道理后,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起来?
    867、有些人说:“对于幻变的美女,幻师明知是自己所化,但仍会生贪心。可见即使了知诸法如幻,也无法断除烦恼。”对此,你该如何驳斥?
    868、中观宗以空性对治实有,但不管对实有的执著还是对空性的执著,二者都是分别戏论,我们该如何才能远离一切戏论呢?
    869、请引用教证说明修学佛法的次第。你周围的道友是按什么次第来学佛的?你对此有何感触?打算如何帮助那些不明白的人?
    870、有些人在坐禅时,认为安住于什么都没有的境界中就是体证空性。这种认知正确吗?为什么?
    871、真正证悟空性的人,对世俗善根和因果法是什么态度?你对此有哪些体会?
    872、什么是中观的究竟空性见?请背诵几个这方面的教证。如果有人对这种见解不适应,你会怎么样引导他?
    第161节课
    873、获得无上佛果时,远离一切分别执著,不可能有利他的念头,这是否说明佛陀就无法利益众生了?请以比喻说明理由。
    874、佛陀是怎么样利益众生的?这与你以前的想法有何不同?明白此理后,对你有哪些帮助?
    875、佛陀曾在因地时发愿度众生,但获得佛果之后,什么分别念都没有了,这是否意味着众生就得不到饶益了?为什么?请从比喻、意义两方面进行剖析。
    876、供养有收取心的对境,可依之生出供养等福德,但是佛陀没有分别心,供养他为什么也能获得福德果报呢?这与供养一块石头有何不同?
    877、小乘的供养与大乘的供养,有什么本质性的区别?你认为哪种更为合理?为什么?
    第162节课
    878、小乘声闻具体分哪几种?本论中作者破斥的是哪一种?为什么这样说?小乘真的不承认空性吗?请说明理由。
    879、名词解释:四谛十六行相四部阿含
    880、请引用教证说明,没有般若空慧就不能证得三乘菩提。对于空性法门的修学,你今后有何打算?
    881、小乘宗不承认大乘经典为佛语,对此,中观宗是怎么样辩驳的?请一一说明。
    882、现在经常有些人,开口闭口就是“邪师”、“恶知识”,整天把讲经说法的法师当作攻击对象,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如果你周围有这样的人,你打算如何引导他们?
    883、你怎么看待佛教中的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什么问题?为什么?
    884、请举例说明,世间伟人是如何赞叹佛教的?知道这些以后,你有哪些感想?对于蔑视、诽谤佛教的人,你打算怎么样帮助他们?
    第163节课
    885、小乘三藏与大乘三藏分别是什么?它与三学如何对应?
    886、小乘因为什么原因而诽谤大乘?请引用教证进行分析。你认为这种说法合理吗?
    887、作为一个修行人,不管学密还是学显,可以分为哪几种层次?你属于哪一种?今后有什么打算?
    888、有些显宗的人认为:“藏传佛教源于婆罗门教,因为它沿袭了婆罗门教的火供等仪轨。”对此请以同等理驳斥。你觉得这种推理方法好用吗?请举出一个你认为的错误说法,并试着以此理进行回驳。
    889、请解释颂词:“广大及甚深,成熟无分别,说此二方便,即是无上乘。”该颂间接说明了什么道理?你对此有哪些体会?
    890、小乘宗认为:“如果大乘经藏是佛所说,那佛已将一切教法交付给迦叶尊者,为什么迦叶尊者不了悟这些?”对于这种质疑,请从两方面进行破斥,以成立大乘是佛说。
    891、比丘分为哪几种?其中哪种才是佛教的根本?这要如何才能获得?为什么?
    892、关于汉传佛教是否有比丘戒的问题,你是怎么看待的?请说明你的理由。
    第164节课
    893、为什么说断除一切烦恼,也无法获得究竟涅槃?并请引用公案进行分析。
    894、目犍连、小驼背的故事,对你有何启示?请用自己的经历来说明。
    895、阿罗汉已断尽轮回之因,远离一切痛苦,为什么他还不是究竟寂灭?
    896、名词解释:无明习气地无漏业意生身不可思议生死
    897、阿罗汉的非染污爱,表现在什么方面?请具体解释。最终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898、为什么说阿罗汉入灭尽定只是一种暂时性的涅槃?你所希求的什么样的涅槃?为什么?
    第165节课
    899、假如证悟了空性,那一切都不存在了,菩萨怎么样救度众生?菩萨对轮回的态度,与小乘声缘、平凡世间人有何不同?菩萨长久住于世间利他,会不会有痛苦烦恼呢?为什么?
    900、什么叫烦恼障?什么叫所知障?请从因、本体、作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901、空性包括哪些方面?为什么说破斥空性是不合理的?我们在修习空性时,应该避免何种误区?
    902、有些人只看了一两本密宗书,对有些高深境界接受不了,就开始对密宗兴师问罪。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请具体说明。
    903、我们对什么样的法应该畏惧?什么样的法不该畏惧?最终可得出什么结论?对此,你有哪些感触?
    第166节课
    904、你对无我法门有哪些认识?今后打算如何修持?
    905、作者怎样从蕴的角度遮破人我?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其他方式建立人无我?哪种方式更适合你?为什么?
    906、佛陀在《大念处经》中如何说明我非实有?这些道理对你有何启发?
    907、请以比喻阐述抉择人无我的几个过程。请结合你的体会具体说明。
    第167节课
    908、如何通过观察我与身心是一体、他体,从而抉择人我不成立?
    909、名词解释:俱生我执遍计我执见断修断
    910、有些人问:“我又不是学外道的,为什么要知道数论外道的观点?”对此你该如何解释?
    911、在这节课中,中观宗从哪些方面破斥了数论外道?对你有何启示?
    912、在修无我空性的同时,不能离开哪五点要诀?为什么?你具备几点?今后有何打算?
    第168节课
    913、你为什么要信仰佛教?你对佛教的信心如何?倘若遇到“文革”那样的浩劫,人人阻止你学佛,你会怎么做?
    914、就你所了解的各种宗教中,与数论外道或胜论外道比较相似的有哪些?他们的观点应如何破斥?请举例说明。
    915、看不到的东西,是否就不存在?为什么?你对此有何想法?
    916、六识从外境角度而言各不相同,但从内观心识而言是一体的,这种观点,佛教和外道都承认,为什么佛教还要驳斥外道?最终可得出什么结论?
    917、胜论外道承许“我”是常有的无情法,对此,中观师如何遮破?
    第169节课
    918、外道及有实宗认为:“如果没有常有成实之我,那么业果也就不存在,一个人现在造业,将来业果又成熟在谁身上呢?”对此你该如何作答?请以三个回合进行辩论。
    919、内道各宗是如何建立因果的?哪些说法究竟,哪些说法不究竟?请说明理由。
    920、1岁的你和20岁的你,是同一个人吗?为什么?倘若认为是一体,会有什么过失?
    921、既然“我”不存在,那因果应该如何安立?因果所依中是否有真实的“我”?为什么?
    922、什么叫做缘起性空?应该避免什么样的误区?以何标准衡量一个人是否证悟了空性?这对你有哪些启示?
    第170节课
    923、芭蕉树的特点是什么?它与人我有哪些相似之处?对此,你能生起什么样的定解?
    924、有人问:“菩萨的使命就是利益众生,如果众生都是空性,那对谁发菩提心呢?”对此你该如何回答?
    925、有人问:“假如一切都是空性,佛果不存在,众生也不存在,那念咒、磕头、闻思经论有什么用呢?”对此你该如何回答?
    926、有人说:“凡是执著就要断除,求佛果、对众生起悲心也是执著,所以应该统统放弃。”对此你该如何驳斥?你周围有这样的人吗?你打算怎么样帮助他?
    927、有人问:“希求菩提的执著若不舍弃,对自我的执著也不能舍弃吧?因为二者都是愚痴的缘故。”对此你该如何作答?对治我执最好的窍诀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928、《量理宝藏论》云:“慈等与我不相违,因非能断轮回根,无我与我相违故,现见无我彼即除。”这个颂词说明了什么道理?对你有哪些启示?
    第171节课
    929、堪布阿琼在《前行笔记》中说:“漂泊轮回中的众生,最初觉得很快乐,最后会以痛苦收场;而希求解脱的修行人,暂时看起来很痛苦,但却是以快乐结尾。”对此你有哪些体会?
    930、名词解释:人我执法我执
    931、抉择法无我的最好方法是什么?大小乘之间有何不同?哪一种更究竟?请说明理由。
    932、为什么说身体不存在?这节课中,作者从哪些角度进行了剖析?你能产生什么样的定解?
    933、请以比喻说明,抉择法无我的众生之差别。你属于哪一种?今后有什么打算?
    第172节课
    934、请从一体和他体的角度观察,身体是否真实存在?对于这一点,你有哪些深刻体会?
    935、请以比喻说明,执著身体是一种迷乱。为什么这样说?请以最能说服你的理由进行分析。
    936、有人认为:“经过一一剖析,整体的身体虽不存在,但手脚等支分仍现量可见,因此手脚等支分应该存在。”对此你该如何驳斥?这样观察下来的结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937、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从哪些方面可以证实佛教的合理性?与佛教的究竟观点相比,它存在哪些缺陷?请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938、内道和外道很多人认为,形形**的万法不可能“无”中生“有”、凭“空”产生,必须要有一个最小的微尘存在。对此应当如何破斥?怎么样建立现空双运的观点?
    第173节课
    939、为什么说我们平时的感受没有自性?苦乐到底存在于内心还是外境上?明白这个道理后,对你有哪些启示?
    940、世间人认为怎么样才能获得快乐?这种想法为什么不正确?你对此有何体会?
    941、在这节课中,对方为成立感受实有的观点,与中观宗之间有哪些辩驳?学习这些之后,你有什么收获?
    第174节课
    942、实有执著的对治是什么?它依靠什么方法而产生?为什么说闻法的功德非常大?请谈谈你自己的经历和感想。
    943、在听受佛法方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8 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涅槃经》讲了哪三种人?请以比喻进行说明。你属于哪一种?今后有什么打算?
    944、怎样从因的角度遮破感受实有存在?请从根境、识境两方面进行剖析。
    945、合掌时左手与右手相碰,究竟而言,这是否叫做接触?为什么?明白这一点后,对你有哪些启发?
    946、《俱舍论》中说:“根、境、识三者聚合时,可以看到外在的色法。”这种说法正确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第175节课
    947、听法的时候,应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你平时是怎么做的?若看到有些道友行为不如法,你打算怎样帮助他纠正?
    948、有些人认为:“快乐虽然得不到,但痛苦是应该避免的。假如没有奔波劳碌,就会遭受种种不悦的结果。”对此你该如何驳斥?
    949、对于万事万物的贪爱,怎么样才能息灭?这种观察方法可对治你的哪些烦恼?
    950、有些人声称:“幻化般的外境是不存在的,但感受它的心识应该存在。”这种观点正确吗?请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通达这一点后,怎样将之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951、你有没有找到真实的“我”?你是用什么方法寻找的?对抉择空性的这些教言,你平时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


    ??辛三(心念住)分二:一、意识不成立;二、五根识不成立。
    ??壬一、意识不成立:
    ??意不住诸根,不住色与中,
    ??不住内或外,余处亦不得。
    ??我们每个人明明清清、起心动念的心识,在分析法无我时要抉择为不成立。当然,名言迷乱的现相中,谁都承认有一颗了了分明的心,它能了知万事万物的本体、特征、分类等,这样的心是存在的。此处抉择心不存在,是从万法真相的侧面来讲的,在胜义空性中,我们正在起心动念的这一颗心,远离一切四边八戏,这就是母般若的实相。
    ??要想认识心的本性,可以通过中观的观察方式(如《智慧品》),也可以依靠密法的窍诀。上师如意宝以前讲过,中观所用的是显宗的方法,而在密宗中,依靠善知识指点,凭自己的信心即可了达心的本来面目。这两种不同的窍诀,所达到的目标完全一致,只不过密宗的窍诀比较方便,利根者只要具足信心,依靠上师殊胜的指点,不需苦行便可当下顿悟。这样的成就者,在禅宗和藏传佛教历史上比比皆是。
    我们今天在这里,以显宗的观察方法来抉择心到底在何处。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心是个什么东西,虽然都明白心没有颜色、形状,不可获得,但它到底是什么样的本体,谁也说不清楚。而在佛教中,完全能详细诠释这一点。所以分析的过程中,大家不要耽著在字面上,一定要用心来抉择:“我这颗心要是存在的话,理证面前应该能成立,但若以理证无法建立,则说明它的本体是空性。”
    下面就开始具体分析:
    首先,心不住于眼耳鼻舌身五根上。因为心没有形体、没有味道、没有颜色,而按照内道或世间的说法,眼耳鼻舌身皆由微尘组成,是一种有形体的色法。一个是有碍物、一个是无碍物,二者在本质上显然相违。或者按有些讲义的说法,假如心在根上存在,则可观察:心识与根的关系是他体还是一体?如果说是一体,那眼根就成了眼识,这样一来,有眼根的尸体也应该能看到东西了;如果说是他体,这也不可能,因为离开了眼耳鼻舌等诸根以外,识的本体无法建立。因此,心肯定不是住于根上。
    那么,心是不是住于外境上呢?眼睛看见的色法或耳朵听见的声音,这些五境上是否存在心呢?也没有。因为五境完全是由四大微尘所聚合,而心就像刚才所分析的,它没有形体,这两者本质上是矛盾的。而且,假如说外境上有心,那心识就变成柱子、瓶子了。尽管我们到花园里去时,看到五颜六色的鲜花,心好像跑到外面去了,但这种感觉只是一种假立,外境的色法上不可能存在心。
    再分析,外境与根中间是否存在心呢?比如说,我前面有一根柱子,我的眼根跟柱子中间有没有心呢?绝对不可能有。因为我前面只是一个空荡荡的虚空,虚空里有一颗心飘来飘去,这样现象谁都不会承认。
    那么,心是不是在身体里面呢?很多人认为心应该在身体里面,上师也曾讲过,有些人认为心在大脑中,有些人认为心在心脏里,故有时候生嗔恨心,自己心里很不舒服。但这只不过是一种分别念,真正来观察的话,假如心安住在心脏里,那到底住在心脏的上方还是下方?或者说,现代科技非常发达,有人做了心脏移植手术,换了一颗猪心,他会不会也变成猪呢?肯定不会。但换心确实有一定影响,据说有一个年轻人,他移植心脏的时候,当时没有找到人心,无奈之下就用了猪心,结果手术成功之后,他经常喜欢跑到垃圾堆里吃不净物,表现出很多猪的习气,于是人们就认为心在心脏中。但这种说法也不合理,我们讲《前世今生论》时提过,身体对心有一定的反作用,好比住在宽敞舒适的房间里,心情会好一点,而住在阴暗潮湿的房间里,心情就很不舒服,同样,身体变化时心情也会受到影响,但这只是名言中的现象而已,实有常存的心不可能在身体里面。
    身体里面没有心,那么身体的外面,比如手、脚、骨头、肌肉等上去寻找,所谓的心也不存在。
    既然身体里外都没有心,除此之外的他处,如衣服里、缸子里、钱包里有没有心呢?也不可能有。(不过,喜欢钱的人天天都想着钱包,心好像一直跑到钱包里去。)
    这样通过分析以后,有智慧的人就会慢慢了解,正如《宝积经》所云:“心于内无有,于外亦无,二者亦无有且不可得。”所谓的心,在里面也没有,外面也没有,内外二者的中间也没有,完全是了不可得,就像《金刚经》中讲的那样:“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种不可得,并不是存在却得不到,而是通过观察真正认识到:其本体原来不存在。
    我们有时候生起极大的嗔恨心或贪心,当时好像真有这么一个恶心,但详细去观察它的本体,无论是它的来源、住处、去处,全部都不存在。无上密法中也经常提到“破除实质心房”,即通过观察心的来龙去脉,认识到心体无实。这种方式,其实在显宗也有,比如《楞严经》中,摩登伽女以幻术迷惑阿难,后被文殊菩萨适时搭救。阿难回到佛陀住所,悲痛啼泣,恳请佛陀宣说破妄显真之法。于是佛陀七处征心,问他:心是否在身内?心是否在身外?心是否潜伏根内?心是否在暗内?心是否随所合处?心是否在根境中间?心是否无所著?通过佛陀的这种引导,阿难终于了达了心的本体。
    你们有时间的话,也应该这样观察一下。利根者依靠上师或者书中的教言,当下便可斩断生生世世轮回的根本,而愚者再怎么闻思、再怎么修行,始终也得不到真实的受益。六祖在《坛经》中说:“世人愚迷,不见般若。”我很喜欢这句话,现在人真的是很愚笨、很盲目,不要说对般若空性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就连古人珍贵的道德、善行和优良传统,他们也都一一践踏、置之不理。在这样的时代中,真正能证悟空性比较困难,然即便如此,我们也一定要明白,佛教中抉择空性的方法,其他任何宗教和世间学问中都没有,佛教对身、心、受等的剖析,任何人也无法反驳。佛陀在《楞伽经》中说:“分析无和合,非如外道见。”一切万法表面上有自性,实际上本体了不可得,它只是一种缘起显现,这就是佛陀所说的法,不同于一般外道的见解。
    有些知识分子可能也感觉得到,自己对很多世间问题,几乎毫不费力就能通达,可是遇到佛教之后,越深入探究越会发现更深的密意。我们虽然不是学外道的,但对他们的见修行果也稍有了解,很多道友从小学到大学也看过不少书,可是这些理论在佛法面前,尤其是进入因明和中观领域之后,简直显得微不足道,根本没有反驳空性真理的能力。有些知识分子平时表现得很傲慢,觉得自己的智慧极其锐利,没有一个穿不破的,然而遇到了中观的盔甲后,要想反驳根本无能为力,只有剩下连声的赞叹。所以,一般的凡夫人要推翻佛陀高深莫测的智慧,这是绝对做不到的事情。
    非身非异身,非合亦非离,
    无少实性故,有情性涅槃。
    再从心识本身来观察:心识并不是身体,因为身体是无情法,如果心识即身,它也变成无情法了,这一点谁也不敢承认;心识也不是身外的实有法,因为这不离前面所破斥的“与分支不相联的身体存在”等等;心与身体又不是像牛奶和水一样混在一起,否则在身体上稍微切一块,这块也应该有心识了,比如你的手指切断了,那个断指也应该有感受,但这是绝对不成立的;除此以外,像外道和个别内道所许,离开身体的心识以另一种方式单独存在,这也是不可能的。
    通过这样的观察,我们应该知道,这颗心只是名言中的假象而已,无论是贪心、嗔心、痴心,还是信心、大悲心、菩提心,以胜义理论来观察,就像《中观根本慧论》所说,这些统统都不存在。佛陀在《宝积经》中也讲过:“心无有色,无有所示,无有阻碍,非为所依。”因此,依靠自己的智慧进行观察,或者依传承上师的教言慢慢安住来观其本面,就会发现心的本体非常稀有,诚如龙猛菩萨所言,一旦认识到了它,就会觉得以前的一切非常荒唐。
    当然,像我这样的人,给大家讲心的本来面目也非常可笑。以前有一个故事说:一个人去找心理医生,说他每天下班以后就无所适从,夜晚失眠、焦虑,他担心自己患上了抑郁症。医生告诉他:“本市有个非常出色的喜剧演员,大家都很喜欢他演的喜剧,你可以去看看他的喜剧,如果看了以后还不好,再来找我。”医生说完这段话,病人很久很久没有抬头,抬起头来已是泪流满面,他说:“我就是那个喜剧演员。”
    他的表演能令无数人开怀,却无法摆脱自己的抑郁,其实我跟他也没什么区别,在你们这么多大智者面前开示心的本体,而自己相续中却没有点滴证悟,确实很惭愧。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些都是传承上师的教言,大家还是应该值得珍惜。在这个世间上,很多人都在为了金钱而奔波、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忙碌,根本不懂得知足少欲,更不要说以无生、无我的般若空性来调整心态,让自己处于无有执著的快乐当中。这样的社会中,佛教是真正的甘露妙药,谁享用谁就能获得至高无上的快乐,然可惜的是,明白这一点的人寥若晨星。
    言归正传,刚才说心的本体无有任何实质,正因为如此,一切有情的自性本来即是涅槃。所谓的涅槃,《现观庄严论释》中说,分为自性涅槃、不住涅槃、有余涅槃、无余涅槃。自性涅槃,指万法远离四边八戏的本体;不住涅槃,指诸佛菩萨示现离开人间;而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大小乘各有不同的说法,我在这里不叙述。总之,众生如果真正证悟了心的本来面目,这种证悟并不是文字上的理解,也不是对空性有种总相上的体悟,而是彻底证达了诸法实相,那么他前一刹那是凡夫,后一刹那就是佛陀。《六祖坛经》也说:“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众生和佛陀的差别,就像弥勒菩萨所说,只是一层迷悟之隔,悟了以后当下即超脱生死、成就佛果。
    诸法的自体本来清净,它不是本来不清净,后通过修炼变成清净;也不是自性本来清净,外境却不清净。佛陀在经中说:“一切诸法如善逝。”这个教证,麦彭仁波切在有关教言中也用过。其实诸法的自性本来即离一切戏论,跟三世诸佛的本体没有差别,弥勒菩萨也说:“三有寂灭平等性。”这是非常甚深的教义,三界轮回的众生看起来特别可怜,但若能遇到善知识认识了心的本来面目,当下就能开悟。(有时候我坐在屋子里想:“我现在为什么不能放下一切,去追随高僧大德们的足迹呢?”虽然自己有强烈的愿望,但由于凡夫人的缘分、力气不足,今天发个誓愿要行持善法,放下一切的一切,明天又随另一个习气转变了。)
    实际上,轮回的本体跟涅槃无二无别,印度的大智者萨哈巴尊云:“轮回如何即涅槃。”去年讲《中论》的时候说过:“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也有相似的教言。这些圣者们的教言非常多,可是能真正体悟世间与出世间或者清净与不清净一点差别都没有,这样的人也不是很多。所以现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家一定要把佛陀的经教、上师的教言以及寂天论师和月称论师等所抉择的窍诀,这几个结合起来,与自己的凡夫心进行搏斗,最终让迷乱的心从迷醉中醒悟过来。否则很多人都正在做梦,以般若空性来衡量,许多行为没有任何意义,就像发酒疯一样所作所为非常疯狂。
    关于心的本体,佛陀在经中还说:“诸佛亦未见、不见、不可见心。”心的本体没有任何可见,以前没有见过,现在也不可见,将来仍不能见,既然佛陀都没有见过心的存在,那有些人说“我今天心情不好,好苦恼哦”,这个苦恼的心到底在何处呢?通过这样一观察,痛苦便会荡然无存,这就是中观的一种威力。
    懂得中观、学习中观以后,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执著就会慢慢没有了。我们这里的很多道友,白天也好、晚上也好,大多数时间都在探讨中观的空性。除了利根者以外,虽然不一定能马上看出来效果,但若久而久之不断串习,依靠空性智慧的威力,种种执著定会逐渐减少、淡化,这一点从每个修行人的行为中也看得出来。
    壬二、五根识不成立:
    离境先有识,缘何而生识?
    识境若同时,已生何待缘?
    识若后境起,缘何而得生?
    此处通过三时来观察五根识也不存在。众生的心识要么是意识、要么是五根识,意识不存在的道理,前面已经剖析过,那么五根识是否存在呢?对方认为:“眼睛明明能看到色法,耳朵明明能听到声音,如果不承认这些的话,见闻觉知岂不是全部泯灭了?”其实没有这种过失。根识在名言中有如梦如幻的显现,但实际上根本不成立。
    怎么不成立呢?下面通过三时来观察:
    如果认为根识存在,请问,根识与所缘境是同时产生,还是非同时产生?假如说非同时,那若根识先产生、所缘境后产生,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根识不可能离开所缘境而独立存在。譬如你缘取明天的花园,今天就产生看到它的眼识,这种情况无异于痴人说梦,没有所缘境的话,依之而生的根识肯定不会有。
    第二种情况,若认为根识与所缘境同时产生,正在看色法时,眼识同时生起,这也是错误的观点。若如此,根识与所缘境就不存在因果关系了,如果没有因果关系,依靠所缘境而产生根识便不成立。根识不需要所缘境也可产生的话,世俗中的规律就被打乱了。
    第三种情况,若许根识后产生、所缘境先产生,如经部宗分析对境时认为,根与境先存在,然后再产生识,这也是未经观察的说法。实际上,所缘境前一刹那就灭了,后一刹那依此灭法而生根识,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中论》说:“云何因灭失,而能生于果?”果生之时,因已经灭了,就如同石女的儿子,那它怎么能生果呢?
    有些人可能想:“因生果可以成立,比如以父亲为因,可产生儿子之果。”其实这也是一种愚昧的说法,人们只是将提供不净种子的男人称为父亲,实际上他的儿子降生时,原来那个男人并不是父亲。因为有为法是刹那迁变的,前后两个人如果是一体,那么,儿子没降生时的他与儿子7岁时的他就会成为一体,如此则有极大的过失。所以,名言中的因果概念是一种错误,只不过是在迷乱的境界中,大家一起做梦而已。
    本颂的观察方法,其实在《四百论》中也有,如云:“智缘未有故,智非在见先,居后智唐捐,同时见无用。”颂词中的“智”指的是眼识,意思是说,眼识若在所缘境之前存在,无因不可能生起;眼识若在所缘境之后存在,那就没有任何意义;眼识若与所缘境同时生起,二者则成互不观待的法了。可见,圣天论师与此处寂天论师的观察方法完全一致。
    总而言之,剖析“心念处”时,根识的心也好、意识的心也好,分别心也好、无分别心也好,这些心就像虚空一样,根本无有实体。佛经云:“观心如虚空,是为心念处。”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中也讲了三层虚空。什么时候你通达了心识的自性犹如虚空,什么时候就基本上明白了心念处的道理。
    以上讲的是“心念处”,下面开始讲“法念处”。
    辛四(法念住)分二:一、诸法成立无生之理;二、遣除于彼之争论。
    壬一、诸法成立无生之理:
    故应不能知,诸法实有生。
    上面通过对身体、感受、心识的抉择,我们应该知道,不管有为法还是无为法、内在的心法还是外在的色法,整个世界上绝对不可能有一个实有的法产生,这就是万法的真相,《诸法无生经》也有很多这方面的教言。如果知道了无生的道理,那么无住、无灭就很容易明白,因此,在有关的经典和论典中,抉择诸法无生的窍诀比较多,我们一定要先通达万法无生。
    佛陀在《楞伽经》中云:“我说如是法,愚夫不能知,一切法不生,无性无所有。”意思是,佛陀所宣讲的离四边八戏、无有自性、无有产生、无有所依的境界非常甚深,不要说普通的世间人,甚至小乘的声闻、缘觉圣者也不能完全了解。这种道理不是佛陀在佛经中说说而已,其实以我们凡夫人的智慧进行破析,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
    假如诸法实有自性,则必有其产生的方式,这些方式可归摄为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四种。《入中论》云:“彼非彼生岂从他,亦非共生宁无因。”“彼非彼生”是指诸法并非从自己本体中产生;如果自法不能产生,与之相观待的他法也不可能产生;既然自法、他法都不能产生,那自他两者的共生也不会产生;如果这三种方式都不能产生,无因生就更不能产生了。通过这四生来进行剖析,诸法的产生是不成立的。
    学过《入中论》、《中论》的人都知道,产生只不过是一种名言假立,我们口头上可以说“现在开春了,青草从地里生出来了”、“某某人生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很可爱”……在世间的迷乱显现面前,“生”可以暂时安立。但真正用中观来观察,诚如《中论》所言:“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这个推理方法与此处一样:如果承许自生,则有无穷生的过失;如果说是他生,那么火焰也应该产生黑暗;若许为共生,即具足以上这两大过失;无因生的话,不具因缘也可以产生诸法了。
    所以,我们应该对诸法无生产生坚固的信心,若能如此,对中观的见解就会有所认识。在座的很多道友,已经闻思了许许多多的中观法门,尤其是学习过《入中论》、《中论》和《四百论》,这是藏传佛教修学中观者必修的根本论典。此外,麦彭仁波切智慧中流露出来的《中观庄严论释》,也是世间的一个如意宝,若能学习这部论典,就会对大乘唯识、中观以及小乘的一些观点了然于胸。这些论典的窍诀非常非常难得,如果能通达,佛法广大如海的教言便可轻而易举入于自己的心。
    为了得到这样的见解,大家应该共同努力,在所有的努力中,我觉得闻法最为重要,如果没有好好闻法,佛法确实难以通达。闻法的功德真的不可思议,我以前看过《正法念处经》,中云:“一切法觉,要由闻法。若不闻法,于法不觉。”对一切法的觉悟,来自于闻法,倘若没有闻法,佛法的深奥义丝毫也不会了知。现在有些人认为不用闻思,自学就能通达佛法,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正法念处经》中,在前面略说时,宣讲了闻法的七种功德:一、未闻之法得以听闻;二、已闻之法得以坚固;三、舍弃恶业;四、转生天界;五、延长寿命(很多人都想长久住世,这通过闻法也能获得);六、圣者见而生喜;七、对佛陀起信心和恭敬心。最后,又广讲了三十二种闻法的功德。这些教言比较易懂,你们平时方便的话,也应该看一下汉文的译本。闻法的这每一个功德,无论你是通过光盘学习,还是亲自在善知识面前听受,都应该会感兴趣的。我们凡夫人在学佛的过程中,要经常这样“充电”,不然中途很容易放弃,自相续慢慢与正法背离,最终离正法越来越远。
    当然,你们天天又要听课、又要听辅导、又要背诵,看起来很忙很累,而我呢,也许有人认为:“堪布讲完课就没事了,平时很轻松的!”实际上也并非如此,我也不断在善知识面前通过各种方式来闻法,同时,为了你们的闻思还是付出一些代价。我曾看过一个很有趣的小故事,说是在秋天的田野上,三只田鼠忙忙碌碌地为过冬做准备。第一只田鼠拼命找粮食,把各种谷类一趟一趟地搬进洞里;第二只田鼠拼命去找御寒的东西,把很多稻草、棉絮都拖到洞里;而第三只田鼠呢,就一直在外面悠悠荡荡,一会儿看看天,一会儿看看地,一会儿躺在地上……大家都这么忙,它却如此游手好闲,另两只田鼠很有意见。
    后来冬天真的来了,大地冻得像钢铁一样坚硬,三只田鼠钻进一个非常狭窄的洞里过冬。它们的生活还算不错,吃的东西不用愁,御寒的东西也都齐备了,但时间久了以后,它们整天在洞里无所事事,觉得非常无聊。正当难受得要命时,第三只田鼠滔滔不绝地讲了很多精彩的故事,它一会儿讲“我原来在秋天的田野中遇到一个小孩,他在做什么”,一会儿讲“我在河边遇到一个老人,他的家庭状况如何”,一会儿又说“我在树下听到一只鸟儿歌唱,歌词的内容是什么”……这样一直讲下来,另两只田鼠才知道,原来它为大家储备了过冬的“阳光”。所以,你们也不要认为我特别的轻松啊!


    《智慧品》还是在讲法无我的第四个问题——法念处。
    法念处主要抉择万法为空性,这个深奥的道理,是修行人获得解脱的唯一殊胜之道。我们即生中遇到这样甚深的法门,是一种福分,理应生起欢喜心,同时要经常翻阅中观和菩提心为主的书籍。现在的世间杂书五花八门,如果去阅读、去学习,心逐渐逐渐就会散乱,尤其是初学者,除了大乘经论以外,尽量不要看一些世间书,古人云:“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当然,古人的圣书不一定是解脱道,但这种说法还是有道理,假如经常看一些世间书,乃至电视、报纸等贪嗔痴为主的东西,我们本来就很微薄的信心和智慧,肯定会受到影响,以致最后嫌佛法太深而不愿意看。
    空性法门,是佛陀最甚深、最珍贵的教言。《中观四百论》有一个非常好的教言说:“如来所说法,略言唯二种:不害生人天,观空证涅槃。”佛陀的所有教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名言中具有利他心、行持一切善法,以此暂时获得人天福报;另一种是将万法观为空性,就像法念处所抉择的那样,如此则能获得究竟的涅槃。
    我们每个人的爱好、生活方式各不相同,但最究竟的道路是一致的,众生都具有善德如来藏,只不过示现成佛的快慢不同而已。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一定要行持利他心和观空性。以前我引用过一位上师的言教,他要求大家一定要想到:“我们作为佛教徒,见解是空性,行为是利他。”所以,见和行在修学中非常重要。如果没有空性见解,不管是念佛、参禅还是修无上密法,都会被实执紧紧束缚着,要想解脱非常困难。现在有些人念佛特别虔诚,但对遣除障碍、积累资粮以及往生极乐世界的执著非常强烈,在如此强烈的约束下能不能往生呢?据《般若经》的观点,有一定的困难。由于在闻思过程中对空性没有了解,现在很多佛教徒修行时的实执非常可怕,而今,大家善根因缘成熟,有这么好的闻受空性的机会,千万不要轻易放弃。
    当然,如果你自己因缘不足,非要放弃也没办法,但绝不可劝别人放弃空性教义。我以前听说,有些人声称听完这个法以后,下一次的法不听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8 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仅自己不想听,还劝很多人不要听。这种罪业真的非常非常可怕,这就是所谓的谤法罪,也是舍法罪!假如你前世没有积累资粮,没福报听受大乘殊胜空性,对法实在生不起正知正见,这个尚且情有可原,佛陀在《弥勒请问经》中也讲了,很多比丘因前世没有修善等种种原因,即生中对法生不起信解。但即便如此,也千万不要劝别人不听。尤其是某些地方的负责人、当家师、方丈等稍有权势的人,你自己的善缘断了以后,若还劝许许多多的人不学空性法,一定要修人天福报,使大家断了解脱的种子,继续流转在轮回当中,这种行为特别可怕!
    所以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人,如果别人对正法有希求心,千万不要去制造违缘。否则,对高僧大德弘扬佛法的事业不会造成什么影响,但你自己和与你有关的人就非常可怜了。因为很多人崇拜你、追随你,而你又没有睁开慧眼,以不正的言行毁坏了他们的善根,这种过失是无穷的。现在各地有一些负责人,有能力、有说服力的话,劝很多人行持善法趋入解脱,这个功德当然很大,但如果做不好,你一个人的一言一句让很多人堕入恶趣,甚至你自己也在恶趣中无法解脱,这是非常可悲的。因此,有些业果不得不谨慎,大家一定要注意!
    壬二(遣除于彼之争论)分二:一、遣除无有世俗之过失;二、遣除分析不合理。
    癸一(遣除无有世俗之过失)分二:一、辩诤;二、答辩。
    子一、辩诤:
    若无世俗谛,云何有二谛?
    世俗若因他,有情岂涅槃?
    此颂有两个辩论。第一个辩论是说:如果没有世俗谛,怎么会有二谛呢?
    因为前面已经讲过,整个世间的万事万物,从自生、他生、共生的角度来破析,根本不会有产生,万法“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既然一切皆无生,世俗谛的显现就不存在,这样一来,胜义谛又如何安立呢?毕竟胜义谛是世俗谛的真相。瓶子的现相是世俗谛,瓶子的真相——现空无二的空性部分,就是第二转**的胜义谛。假如世俗谛不存在,胜义谛也就无法安立,如是则二谛不成立,那么该如何解释“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由名言谛为方便,胜义谛是方便生”等有关教言呢?
    有些讲义认为,下一颂是对这个问题的答复,但按照堪布根霍等论师的解释,此处虽没有直接回答,其实以间接的方式已经回答了。怎么回答的呢?虽然若没有世俗谛,胜义谛也不存在,但究竟而言,这样说没什么好害怕的。因为在胜义中,乃至涅槃之间的万法都不存在,佛经中云:“住于究竟菩提果,不见一谛况四谛?”安住在究竟的菩提果位或者说胜义谛时,一谛都不可得,何况是四谛了。此时连抉择胜义谛的空性智慧都不用承认,因此,这样承许没有过失。
    当然,从抉择现相的角度而言,胜义和世俗二谛是存在的。众生面前的种种显现的真相是胜义谛,而在不清净六根前所展现出来的法是世俗谛,所以抉择实相时不能承认二谛,抉择现相时却可以承认。对方给我们发的第一个太过不成立。
    第二个辩论是说:世俗谛如果是观待众生分别念而安立的,那么有情怎能证得寂灭涅槃呢?
    因为只要有了分别心,色声香味等清净、不清净的显现就存在。然众生无量无边,分别心也永无止境,如是包罗万象的现象就不会消失,那么众生岂不是永远不能得涅槃了吗?大乘佛教说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但现在看来,众生的分别心无法间断,世俗的假象也就永远不灭,众生怎么会涅槃呢?
    下面对这个问题进行回答。
    子二、答辩:
    此由他分别,彼非自世俗。
    后决定则有,非故无世俗。
    无著菩萨认为,本颂是前面两问的答复,对二谛不存在和众生不得涅槃的置疑作了一并回答,这样解释也可以;或者按照其他论师的观点来解释也可以。
    在《善说海》中,对第一个问题的答复是:尽管万法无生无灭,但由于众生业障深重,没有证悟这一点而分别妄执为有生有灭,故在他们面前安立世俗谛是可以的。如果有了世俗谛,将它的真相——空性部分安立为胜义谛,这样一来,不至于成为无有二谛的过失。
    对第二个问题的答复是:虽然一切世俗显现均为假象,但这只是凡夫人的分别妄念,并不是涅槃者自身的世俗,不会妨碍后者证悟寂灭离戏的实相。就好比有两个道友,一个听过多年的空性,一个从来没有听过空性,他们同住在三星级宾馆里,两个人对享受的执著截然不同,但听过空性者不会受到未听空性者的影响。或者说,看到一大块金子时,多年住在寂静山里修行的人,觉得金子跟石头没有任何差别,而对财物的贪执特别强烈的人,马上想办法据为己有,两人的想法虽不相同,但贪财者的欲望不会妨害修行者的境界。因此,世俗虽是众生分别念的假立,可是对证悟空性者来讲,这并不是他的世俗。《入中论》云:“此中犹如已觉位,乃至未觉三皆有,如已觉后三非有,痴睡尽后亦如是。”分别念没有灭尽之前,众生对三轮的执著全部存在,犹如迷梦者执著虚幻梦境。然而一旦证悟了三轮体空,就像从睡梦中醒过来一样,不会再迷恋世俗的迷梦,此时虽能以他心通了知别人的梦境,但别人的梦境对自己不会构成危害。
    我们每个人表面上没有多大不同,都有一个头、一双手,但实际上内心的修行境界有天壤之别。有些人听到所讲的空性之后,全部融入自己的心田,在以后的行为中不断起作用;而有些人不但于自相续无利,反而对空性和传法者起恶见,造下了滔天罪业,故有大德说:“若不如法而行持,正法反成恶趣因。”
    其实,世俗谛若于实相中存在,那么证悟佛果之后,涅槃者面前也应该有世俗现相,但以无我智慧摧毁了山王般的萨迦耶见后,分别妄念全部消于法界,生灭、好坏等迷乱显现怎么可能存在呢?月称论师说:“尽焚所知如干薪,诸佛法身最寂灭,尔时不生亦不灭,由心灭故唯身证。”当获得涅槃的果位时,所知万法就像干柴一样,被金刚喻定的智慧火烧得一干二净,生灭等世俗假象都没有了,又怎么会有分别妄念呢?(极个别论师甚至认为,证悟佛果后一切都寂灭了,佛陀连智慧也不存在。但麦彭仁波切和无垢光尊者说,这是对大乘佛法最大的诽谤。在名言中,诚如法称论师和陈那论师所言,佛陀圆满具足一刹那照见万法的尽所有智和照见万法真相的如所有智,假如说名言中也不具备这种智慧,那完全属于断见派了。当然,这种智慧并不是心和心所所摄的分别念,而是远离一切戏论执著、超离众生心识的不可思议的遍知智慧,这个以后在《现观庄严论》中会着重宣说。)
    麦彭仁波切说过:“一位补特伽罗者,成佛之时他众前,不会不现不净法。”当一位补特伽罗成就圆满佛果时,其他众生前仍会显现不清净的法。比如释迦牟尼佛在印度金刚座大彻大悟时,他附近的众生不要说大彻大悟,可能是大愚“痴”大“误”解吧。现在也是如此,一个高僧大德到城市中去,其见解、行为等很多方面令人非常随喜,可是他身边或附近的有些人,虽然很想效仿,但内心的境界与之相较,其距离之远恐怕不可以里计。包括法王如意宝的弟子中,我也经常有这种感觉,原来大家在同一个教室一起听课,都披着红色的袈裟,拿着长长的书夹,但后来因各自与大乘佛法的因缘不同,佛法融入心的程度也不相同,有些人证得的境界不可思议,而有些人不但没有什么境界,反而还有堕落的现象。
    不说别的,光是一个无常法,很多道友的体会就不相同。有些人觉得人身很难得,每天一定要早点起来;有些人却不这么认为,一天到晚睡懒觉,觉得这是人生最好的享受。其实,若能对空性或人身难得有所认识,行为绝对不会这样放逸。以前我寺院有个老喇嘛叫意登丹,后来他留下一本自传,就示现圆寂了。他的自传中说:他每天早上4点准时起床,基本上一次也没有晚过,早上要磕600个头,晚上睡之前再磕400个,不管到哪里,一天磕1000个头从不间断。我看了他的传记后,真的感觉人与人是完全不同的,表面上你也吃饭、他也吃饭,很多行为都一样,但法融入心的境界,相差实在悬殊。
    对一个修行人而言,一旦法融入了自心,很多行为与众人既相同,又不相同。相同之处,只是对别人随顺,而不相同的是,自己对佛法有很高的理解和修证。所以,大家不要认为众生都是一样的,同一个时间接受同一个法,每个人得到的利益也千差万别。这一点从很多高僧大德的弟子中也看得出来,有些人智慧不是很高,也并不是很出名,但由于自己的精进和信心,最后获得了殊胜成就,所以大家一定要努力!
    癸二(遣除分析不合理)分二:一、辩诤;二、答辩。
    子一、辩诤:
    分别所分别,二者相依存。
    这个颂词,有些讲义并没有把它当作对方的观点,但按照无著菩萨的解释,这是对方给我们所发的太过。
    对方说:“能观察的心(分析诸法空性的智慧)与所观察的对境(色声香味乃至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等万法)是互相观待、互相依存的,犹如此岸与彼岸、这与那、左与右的关系,一者不存在,另一者也不存在。然如你们所许,一切万法皆不存在,则所观察的对境就成了虚无,与之观待的能观察的心也不应存在了。这样一来,你们用什么样的智慧来观察什么样的法呢?因此,大乘中观宗的抉择不合理。”
    子二(答辩)分三:一、能分析不需要实有;二、若需要则有太过;三、未分析亦成立空性。
    丑一、能分析不需要实有:
    有实宗认为,能观察的智慧和所观察的对境需要是“实有”。但按中观宗的见解,并不需要这样安立。
    是故诸观察,皆依世共称。
    中观应成派随顺世间而安立名言,世间人怎么承认,应成派也怎么承认,但这并不需要成立万法为实有。在未经观察的世俗中,生住灭、好与坏、富贵与贫穷、高贵与低下等可以观待而假立,世间人承认这些存在,我们也可随之承许。如《三律仪经》云:“世间与我诤,我不与世诤。世间说有者,我亦随说有;世间说无者,我亦随说无。”世间人认为佛陀所说的空性不合理,与佛陀有这样那样的争论,但佛陀知道世人愚痴,什么都不懂,就如同小孩喜欢跟老人争,而老人知道小孩很幼稚,不要说大的事情,就连自己玩具的结构都不懂,所以不去跟他们计较。因此,在这些世人面前,佛陀也随顺他们而承认有无。众生因共业所显现,认为柱子是坚硬的、麦克风是可触摸的,佛陀虽已断尽二取执著,但也随顺众生这样安立。《七十空性论》云:“生住灭有无,以及劣等胜,佛依世间说,非是依真实。”世间上的生住灭、好坏、有为无为等法,并不是佛陀依真实宣说的,而是随顺世间宣说的。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亦云:“果故此等虽非有,我依世间说为有。”为了证悟究竟的胜义实相,诸法虽经观察不存在,但佛陀随顺世人分别心共许为有。
    这样一来,面对有实宗的责难,中观宗可以回答说:能观察与所观察于胜义谛虽不存在,然而在未经观察的名言中,二者可以互相观待安立。如此承认不但没有任何过失,反而对具实执的众生是一种方便引导,可以帮助他们从实执的网中爬出来。
    我们多年闻思空性的人,对此就有深深的感受。尽管对空性不敢说有很深的体悟,但依靠善知识的恩德和空性教典的引导,对自己的家人、财物、地位等,不会像世间人那样特别特别执著,甚至看到他们为了这些而殚精竭虑,心里觉得有点可笑。所以,在名言当中,能观察空性的智慧非常重要,否则无法排除迷雾,通达事物的真相。假如有了能观察的智慧,当然,所观察的幻化对境肯定也相应存在。
    丑二、若需要则有太过:
    以析空性慧,究彼空性时,
    若复究空智,应成无穷过。
    在无著菩萨的讲义中,这个颂词是中观宗的观点,但也有些讲义说是对方的观点,二者虽然角度不同,但我觉得都可以解释。
    如果说是对方的观点,那他们对中观宗发太过:以抉择诸法空性的智慧推出诸法皆空时,空智同样也应抉择为空性。但此空智并不能观察自己,如果它还需要分析为空,则应成无穷之过。
    若许是中观宗的观点,则是对有实宗说:如果能观察的空性智慧需要实有,所观察的万法对境也需要实有,那么以空性智慧抉择万法皆空时,这个实有的空智要用第二个空智来抉择,第二个空智要用第三个空智来抉择……如此则成无穷无尽。这就是执著实有的结果,若不许实有的话,便不会有这种过失。因为在假立的名言中,万法都是现而无自性,在迷乱识面前,这些也是合情合理的。
    我们若通达万法无有自性的道理,就会明白一切法丝毫也不可得。《汇集经》(又名《般若摄颂》)云:“一旦有为无为黑白法,以智慧析尘许不得时,于世间界趋至智慧度,犹如虚空丝毫亦不住。”一旦达到了般若空性的境界,此时就像住于虚空一样,任何实质性的东西也得不到,不管是能观察的智慧、所观察的对境,统统都不存在。
    可惜的是,现在很多人对这方面不了解,学习的过程中,就喜欢听一些简单的法。一听讲故事,两个耳朵就像莲花一样绽开了,眼睛也睁得大大的,而一讲到空性时,耳朵慢慢就闭合了,眼皮也慢慢垂下来,开始打瞌睡。其实你们又不是幼儿园的孩童,在学习的过程中,浅一点的、深一点的应该结合起来学。还有些人喜欢听功德,讲功德的时候就生欢喜心,一讲过失就生恐惧心,有些上师为了让大家开心,每天都是讲功德、不提过失。这样也不好,学习佛法的话,方方面面都要了解。
    当然,我并不是说自己讲得非常对,但讲世俗谛的时候,应该用世俗的心态去了解;讲胜义谛的时候,我们虽没有证悟空性,但也可以相似地了解。就像一个小学生,开始时觉得深一点的教学内容很难,但等到读了大学以后,就会发现这些一点也不难。同样,你们现在认为空性特别难懂,但证得登地菩萨以后,到时候一看《智慧品》,没有什么难懂的。所以,大家应该生起信心来听受空性。
    丑三、未分析亦成立空性(没有分析的时候,万法的真相也可成立为空性):
    悟明所析空,理智无所依,
    无依故不生,说此即涅槃。
    刚才讲了,能分析的智慧和所分析的万法这两者互相观待,一旦所分析的对境是空性,观待它的能分析的智慧也一定是空性。这一点,我们学《解义慧剑》的四种道理时讲得比较清楚。龙猛菩萨在《出世赞》中也说:“诸识同幻化,是日亲所说,彼所缘亦尔,决定同幻事。”了知外境的眼耳鼻等识如同幻化,这是日亲——释迦牟尼佛在大乘经典中亲口所说,既然诸识犹如幻化、无有实质,那与之相观待的对境(所缘),也完全没有实质。
    这种观察方法,你们到底会不会推?还是应该想一想。如果你对每一句的法义产生特别强烈的信心,认为:“对!就应该是这样!”说明你对这个道理已经懂了。但如果你内心一点触动都没有,是不是这样也无所谓,那说明你对这个法义还没有听懂,相续中只有一个闻法的功德而已。
    我们用大量笔墨已经抉择了,所知不存在的缘故,能知也决定不存在。《入中论》云:“总如所知非有故,应知内识亦非有。”又云:“譬如无薪则无火。”没有薪柴则不可能有依之而起的火,没有白色墙壁则不可能有执著白色墙壁的眼识,同样,没有所分析的对境,能分析的有境也不存在,因为二者是互相观待的。所以,有实宗说我们有境需要第二个有境,第二个有境又需要第三个有境……这种无穷的过失不成立。
    没有所分析的对境,也没有能分析的有境,能所皆不生,这就是前文所说的“无缘最寂灭”。但如果没有真正深入它的法义,光是口头上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念一百遍也没有用,除了有般若经文的加持外,色到底怎么不异空?空到底怎么不异色?根本没有生起定解。没有生起定解的话,你就会习惯性地跟“贪嗔痴”交好朋友,不愿意请“空性”来做客,这样永远墨守成规,修行是不会有进步的。
    我们通过新的闻思,应该产生新的定解;有了新的定解,行为上应发生新的变化;有了新的变化,学佛应有新的进展。否则,听什么法都无动于衷,逐渐就会变成“老油条”,不但身体变成“老油条”,心也变成“老油条”,最后身心融入小乘阿罗汉的涅槃,在山洞里变成一块干肉(众笑)。真的,我并不是说空话,大家对空性法门要有信心,只有对它精心研究,才会获得不同程度的受益!


    下面学习第三个问题:断除实执。
    这是个大科判。前面已经讲了“认识智慧之自性”、“深入对境无我”,其中“认识智慧之自性”宣讲了智慧波罗蜜多,“深入对境无我”讲了人无我和法无我,现在开始讲第三个“破除所断实执”。
    己三(破除所断实执)分三:一、总说;二、遮破能立;三、宣说能害。
    庚一、总说:
    《智慧品》所讲的内容就是般若空性,这是佛陀二转**最究竟的甚深意义。这样的法门对我们每一个众生来讲,可以在阿赖耶上种下解脱的种子,即使没有完全听明白,只要耳边传承的声音没有断,就有非常大的功德。《广般若经》云:“若于此般若波罗蜜多,至心听闻、受持、读诵、书写,乃至以种种严饰一切所有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所获功德深广量无边际。”所以,我们对讲般若空性的法本一定要恭敬供养,就算没有其他能力,也可以在《金刚经》、《心经》、《般若摄颂》等法本前磕头、点香,这样做不是特别困难,但功德却非常非常大。
    麦彭仁波切在讲《般若摄颂》的开头说:“讲闻《般若摄颂》,即具足讲闻一切般若的功德。”听受或宣讲《般若摄颂》,就能得到听受或宣讲《大般若》、《中般若》、《略般若》等一切功德。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认为听一堂课没什么,它的功德不可思议,即使你的心没有专注,光是耳边听到它的声音,功德也是无法衡量。《极乐愿文大疏》说,有一位比丘读诵《般若摄颂》时,屋檐下有一只燕子听到了这个声音,以此听闻法之善业力,它死后转得人身,一出生便会读诵《般若摄颂》。
    从旁生到人类,凡是聪明、有智慧、有辨别能力者,都是由往昔听闻过佛法而得来的,所有愚昧无知者也是无始以来未曾闻法所造成的,故而,我们一定要对大乘般若法门有非常大的恭敬心和欢喜心。因为空性缘起法能斩断轮回的根本,所以圣天论师说:“若见缘起理,愚痴则不生,故此一切力,唯应说彼语。”通达了缘起空性的道理,愚痴、实执则不会产生,因此,我们应当尽一切力量,全力以赴地弘扬般若法门。
    作为一个佛教徒,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责任和义务,你们不要认为“我是一般的出家人,我是普通的居士,根本没有资格弘扬般若法门”,千万不能这么想。佛陀宣说的甚深法门,是治疗一切世间疾病的妙药,若能遇到具缘的殊胜法器,我们一定要推荐给他,这样对生生世世也有非常大的利益。同时,我们还应该发愿:“生生世世一定要听闻佛法,纵然明天就死亡,今日也要听闻一句法义。”萨迦班智达说:“即使明早要死亡,亦应学习诸知识,今生虽不成智者,来世如自取储存。”即使明日就离开这个世间,今天还是要认真学习世出世间的一切知识,就算今生无法变成智者,不能成为格西,也不能获得博士学位,但是到了来世,会像从银行中取款一样,随时用上这些知识。
    有些人对佛法的智慧相当敏锐,当天我讲的课,第二天他能像录音机一样重复,教证、公案可以原原本本讲出来,而且讲的方式远远超过我的语法。我讲法时吞吞吐吐,前言不搭后语,还有很多病句,而他们讲得非常清楚,听起来也很舒服,这就是前世的一种善缘。不然的话,每个人都在洗耳恭听,为什么有些人记得这么清楚,有些人却连字面意思都解释不来?
    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大家对佛法应当有强烈的希求心,上师如意宝以前经常说,尼众有一位日巴堪布,他晚年时眼睛看不见,就让觉姆在他耳边念经文,然后依此给别人传法,一直到往生为止。所以,我们在有生之年,要么自己好好闻法,要么给别人讲经说法,千万不要认为该“退休”了。我们这里的法师不应该跟世间人学习,世间人工作几年后就想好好地休息,而我们不能有这种发心。“退休”这个词是世间的说法,如果从某些法师口里说出来,我们肯定会爆发一个“内部战争”。
    真正发了菩提心的人,乃至生生世世都应该弘扬教法、利益众生。在此过程中,尽管常乐我净这四种颠倒根深蒂固,完全推翻非常困难,但这方面一定要长期努力。月称论师说:“诸法皆无常,无常皆不净,不净皆痛苦,痛苦皆无我。”四颠倒依靠长期的闻思才能断除,并不是一两天的功夫就可以了。有些人听了三四堂课后没有什么感觉,发现自己还有贪心、嗔心,就开始抱怨佛法不殊胜,这是非常可笑的行为。你在学校里上三天的课,难道就可以大学毕业了吗?学习甚深般若法门,应该有一种耐心、恒心和恭敬心,要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部用于佛法方面——佛法的精华就是修持空性和利益他众。
    当然,我们每个人的根基、缘分、爱好都不相同,再加上生活环境迥然有异,故各自的收获千差万别。尽管如此,佛法的功德和加持不可思议,只要听受了,就一定会有意义。甚至对其产生邪见的人,虽然暂时会堕落,最终也能依此而得解脱,与没有听过空性的人比起来,还是前者的功德大。
    心境实有宗,理极难安立。
    这一颂主要是让我们断除实有的执著。以上通过反反复复的分析辩论,有实宗承许心境实有的观点,极难站得住脚。
    执著心境成实的有实宗,或是认为微尘实有,或是认为心识实有,或是连这些也没有抉择到。他们对虚无缥缈的显现极为执著,然依靠教证、理证进行观察,(后面会用几种中观不共因来抉择,前面也用了人无我和法无我等很多推理,)最终得出结论是:实有法在世间上绝对找不到,执著实有是一种错误、荒谬的见解。
    万法中如果有一个实有,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说,一切法皆不会呈现,颂云:“万法若有一成实,诸所知成永不现;万法无一成实故,无边所知了分明。”因为诸法连微尘许的成实都不存在,形形**的法才能了了分明地呈现。依传承上师的这些教言进行观察,我们就会了解,万法的本质不会有任何实有,不然,诸佛菩萨的智慧应该可以照见,通过理证也可以成立。但是,通达这一点的人非常少。每个人都作茧自缚,用自己吐的实执之丝,把自己缠得死死的。有时候我在大城市里看到密密麻麻的人群,有的认为地位很重要,有的觉得感情必不可少,有的声称财富是万能的……不断产生一个又一个执著,将自己捆得动弹不得。很多富人明明吃穿不愁,几辈子的生活都没有问题,但因为没有证到空性的缘故,总是被自己的种种执著所俘虏,沉溺于痛苦的深渊而不能自拔。
    听说在热带地区,有一种捉猴子的陷阱。猎人把椰子掏空,中间留一个小洞,洞里放一些食物,洞口大小恰好能让猴子空手伸进去,而无法握拳拿出来。不一会儿猴子闻香而来,手伸进椰子洞中抓食物,由于手里握着食物,便缩不出来。当猎人来的时候,猴子惊慌失措,但因不舍手中食物,最终只有乖乖落入猎人之手。人又何尝不是如此?一切的烦恼与痛苦都来源于自己的执著,并没有一个真实的东西困扰我们。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将执著之“手”张开,放下种种妄想,如此一切忧愁痛苦自然会荡然无存。
    《五灯会元》有一个公案说,有位外道仙人名叫迦罗,他已得五神通,并善于讲法,但未能解脱生死。后来听说佛陀的殊胜功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8 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他心怀仰慕,双手各持一花来供养佛。佛陀说:“放下。”仙人遂放下左手的花。佛陀再次说:“放下。”仙人又放下右手的花。佛陀又说:“放下。”仙人疑道:“我现在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放下了。”佛陀告诉他:“我并不是让你放下花,你应该放下的,是对六尘、六根、六识的实有执著。”仙人言下顿悟,当即超越生死轮回。
    因此,众生之所以流转轮回,最关键的就是没有证悟般若空性。我们听法的时候,觉得空性很有道理、佛陀的智慧很了不起,但由于无始以来的习气比较重,一遇到不顺心的对境,不要说放下万法,就连别人侮辱自己的一句话也放不下。倘若一句话都放不下,万法怎么能放下呢?一句恶言都不能观空,万法皆空又从何谈起?听说有一个瑜伽士,认为自己证悟了空性,开口闭口都说“万法皆空”。后来有个人故意逗他,让他特别生气,那人就说:“你这么一点小事都空不了,万法怎么皆空啊?万法中难道不包括这一法吗?”瑜伽士当场羞愧难当。
    所以,修行人千万不要有增上慢,本来自己没有证悟,却认为已经证悟了,到处宣扬自己有功德、有神通,这种现象不是很好。尤其是现在末法时代,很多人特别喜欢听神通神变,水平比较低的佛教群体中,经常有一些不伦不类的人口口声声说有鬼有魔,还授记别人“你马上要死了,以后变成什么什么”,故意诱惑人、欺骗人,故大家理应善于取舍,否则很容易上当受骗!
    庚二(遮破能立)分二:一、相互依存故不成立;二、破彼遣过之回答。
    辛一、相互依存故不成立:
    外境和心识二者,只要互相依存,就不能成立为实有。
    若境由识成,依何立识有?
    若识由境成,依何立所知?
    对方说:“色声香味触法之对境实有,可由心识实有而成立。譬如,瓶子、鲜花、转经轮诸如此类的东西实有,是因为我的眼识看到了,或是我的身识触到了,故此外境肯定实有存在。”
    破曰:这种说法不合理。如果外境实有要由心识来成立,那心识实有又由什么来成立呢?假如心识自身尚未成立,一个未知数怎能作为能立的依据?
    对方解释道:“心识实有可由对境来成立,因为看见了红色的转经轮,所以我的眼识肯定存在。如果眼识不真实,怎么能看见外境呢?”
    稍加观察,这样承许非常可笑。所知由能知来成立,能知又由所知来成立,这两个一直辗转不停,互相作为能立来证明对方实有,这是根本不合理的。实有的法若是真正存在,通过各种方式来证实也合情合理,但如果它的本体都不成立,依靠多少个法来建立也是徒劳无益。
    心识到底是不是实有,你们也应该观察一下。有些人可能认为:“心应该是实有吧,因为能见外境之故。外境应该实有吧,因为我的眼识可以见到它。”这种想法并不正确,若正确,则可经得起任何观察,但由于在理证面前难以安立,因而它完全是一种虚妄分别。
    其实,外境与心识如梦幻泡影,都是假象。然世界上有这么多人,通达这一点的少之又少。真正有福报的人,通过闻思修行及长期串习,在他们眼中,对众生特别执著的东西,就像老人看小孩的玩具一样,丝毫执著也没有。可是这种高深的境界,世间高等学府中是学不到的。甚至有些教授一辈子教书,最后得出的结论还是实执,觉得外境肯定存在,假如自己一个月没发工资,非跟领导吵架不可。
    没有证悟心境皆空的人,哪怕到了白发苍苍,对财物和感情仍是特别特别执著。几年前在台湾发生了一件非常轰动的事:一位91岁的老公公,娶了一位89岁的老婆婆。他们举行结婚那天,台湾和新加坡各大报纸纷纷报导,婚礼现场也来了大量新闻记者,有些还故意捉弄他们……现在很多人对万法无常、生老病死一点感悟都没有,即使人生到了尽头,对自他身体的真相还不了解。有些人不懂无常的道理,一照镜子发现多了几条皱纹,就痛苦得不得了。其实若通达了一切皆空,或者懂得无我、无常,肯定不会这样执著。
    当然,对般若空性的闻思,我们一两天不一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就像天亮了一样,什么都看得清清楚楚。但这些教言一针见血,若能再三思维、串习,定可逐渐穿破我们的无明,铲除我们的实执。只有闻思的功德越来越明显,你才会非常感谢诸佛菩萨的殊胜教言,同时也会感恩相关人员。(师笑)
    心境相待有,二者皆无实,
    无子则无父,无父谁生子?
    无子也无父,如是无心境。
    对方若认为,心识依靠外境成立,外境又依靠心识成立,心与境就会是互相观待的,如同左与右、此与彼、黑与白、长与短一样,一者不存在,另一者也不存在,既然二者是相待才有,就不可能实有自性。《入中论》云:“若互相依而成者,诸善士说既不成。”观待而成的法,诸位高僧大德异口同声地说,绝对不会是实有。《解义慧剑》讲四理中的“观待理”时也说:“诸具果性法,皆待各自因。”果法必须观待各自之因,只要是观待,就不是真实存在。
    学习佛法,光是口头上会说,也起不到什么作用,每一个推理、每一个比喻应该切入内心,通达它的意义之后,佛教才能真正打动你,你的内心才会收益匪浅。如果学得马马虎虎,自己是没有什么收获的。从前有个师父收了两个弟子,一次两个弟子外出时,路上发现了大象的脚印。其中一个说:“这是一只母象,它怀着一只小象,母象一只眼睛是瞎的,象背上还坐着一个妇人,这妇人怀着一个女儿。”(他为什么知道这么多呢?你们应该比较清楚,我在这里不啰嗦。其实我不说的话,有一种神秘感,反而效果更好!——众笑)另一个人不相信,追到前面去看,发现与那人说的一模一样。他回去后问师父,师父告诉他:“这些道理我都讲过,你们学习就得用心去思考,只有细密才能通达,粗心大意的人是无法通达的!”
    所以大家听闻佛法时,一定要专心致志。我们学院遵循上师如意宝的良好传统,听经闻法时威仪很如法,什么事都不做、什么话都不说,但是外面的有些居士,一边听法一边接电话、发信息,或者吃吃喝喝、东看西看,这种现象不太好。佛法那么深奥,我们智慧不太浅的人认认真真听受,有时候还听不懂,而没有智慧的人边听课边打电话、做其他事,甚至照镜子化妆,那还不如不听。讲经说法的场合,并不是美容店!所以听法的时候要用心,寂天论师所讲的每一个字都有甚深含义,大家务必要深入体会。我自己虽然不敢说很精进,但在每次听法的过程中,至今没有一次敷衍了事。
    有些人听了一年的法,就觉得自己很伟大,到处给别人炫耀。其实一年算不了什么,依止善知识的时间,应该越长越好。而且在依止的过程中,听法一定要细心,如果只是大概了解,恐怕不能体悟它的内涵,只是种下善根而已。当然闻法的功德不可思议,即便只是种下善根,也能逐渐获得解脱。曾有位比丘在河边传法时,一个老人倚着拐杖听了一会儿,当时拐杖压死了一只青蛙。因青蛙听到法音的缘故,死后转生于天界中。所以我们在听课时,来一些蚂蚁或者其它旁生的话,它们也会获得极大的利益。
    心境观待则不成实的道理,还可用一个比喻来说明:比如,没有儿子就无法成立父亲,父亲必须观待儿子才能安立,儿子没有降生之前父亲不可能存在,因此父亲没有真实的自性,只是一种假名而已,他仅以少许不净种子,便说这个儿子是我所生,《入中论》云:“世间仅殖少种子,便谓此儿是我生。”但实际上,正如佛陀在经中所云:“胎生者,乃由业识、父母精血和合而受生。”自性实有的父子并不成立。同样,外境和心识需要互相观待,故如父子一样也是假立之法。如果说外境要靠心识来安立,心识要靠外境来安立,以此而成立心境实有,这就像是两个小偷说对方没有偷东西,自己可以证明一样,这种推理方式极其荒唐。外境存在是因为亲眼所见,眼识存在是因为见到了外境,这种成实难道有可信度吗?
    空性法门,并不是教理上说说而已,我们应通过自己的智慧进行剖析,最终发现它的理念无与伦比。有智慧的人学习佛教非常有必要,学习了以后,才能体会到佛陀的智慧确实了不起,而自己的智慧就像大海里的一滴水一样渺小,于是自然而然对佛陀的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生起无比的信心。
    辛二、破彼遣过之回答:
    如芽从种生,因芽知有种,
    由境所生识,何不知有境?
    由彼异芽识,虽知有芽种,
    然心了境时,凭何知有识?
    前一偈是对方的提问,后一偈是我们回答。对方辩解道:“心与境二者之所以成立为实有,其实并不是由于观待关系,而是由于因果关系。就像苗芽生于种子一样,心识是从外境中产生的。依种子而生苗芽,依外境而生心识,这个因果规律是明摆着的,因此,可从存在的心识推知外境真实存在。”
    破曰:这两者是不相同的。苗芽从种子而生,我们可以通过现量、比量了知,而心识从外境而生,这个由谁来了知呢?假如说由心识来了知,此处的心识是尚待观察之量,未知数无法作为能立的根据。而且,如果心识由另外的心识证知,则难以避免无穷无边的过失;如果心识由自身证知,前面已经破过了,自证于胜义中不成立,它只在名言中存在。而名言中的自证,对方根本不承认,如果承认的话,现在也不会有这么多辩论了。
    或者,还可用种子与苗芽不一、不异的方式来驳斥。法尊法师翻译的《广大游戏经》中说:“有种芽亦尔,非种即成芽,非异亦非一,法性非断常。”种子和苗芽是无则不生的关系,没有种子不可能产生苗芽,但种子和苗芽的关系,不是一体也不是他体,正因为如此,法性不堕于常边也不堕于断边。
    这种缘起性空,是中观应成派的究竟见解。名言中未经观察时,种子可以产生苗芽,外境也可以产生心识,一切显现无欺而存在。但真正去剖析的话,诸法皆无有实体,因果差别只是在空性中如镜中影像般显现。若有一法成实不空,那么造恶业产生痛苦、造善业产生快乐、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等都不成立,如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
    希望大家对空性法门有所了解,对般若法门要有信心。现在有些人对般若、禅宗、闻思一概不承认,自己受持一个与众不同的法门,是外道还是佛教也很难说。如今,奇奇怪怪的佛教法门非常多,大家要学习的话,一定要选择有历史来源、传承未断的教法,否则,很多所谓的“大成就者”宣说出来的法,到底能否成就也不好说。
    在佛教历史上,真正有成就的大智者,一般不会宣扬自己的功德,即便是修持多年的修行人,言行举止也很谦虚。最近我家来了一个客人,他是我20年前关系最好的朋友,我还没有上学前,当时他放山羊,我放牦牛,我们俩的见解、思想、行为一致,经常到山上刻观音心咒、念观音心咒。后来他出家了,我很羡慕,慢慢也从学校里逃出来出家。他现在闭关20多年了,平时很少很少出来,这几天住在我家。在接触的过程中,我随时可以发现他跟我完全不同,生活非常知足少欲,不像有些人,刚出家时热情很高,高压锅马上送给别人,再过二十年,恐怕就不是这样了。但那个修行人永远都这样知足少欲,他绝对不会说“我是谁的化身”,自己给自己打广告,即使他有非常了不起的功德,也是尽量地隐藏着,这就是真正的修行人。所以,你们依止善知识的过程中,如果外面打的广告特别厉害,自己一定要三思啊!在这个世间上,大公司就算不打广告,国内外的客户也是比较了解的。
    其实我真的比较担心,有些人对佛法生起一刹那性的信心很不容易,就像盲龟值木一样非常难得,但如果没有遇到真正的善知识,被有些人利用了,最后误入歧途的话,非常可惜。因此,大家一定要先寻找具法相的善知识。智悲光尊者和华智仁波切都说,末法时期具足所有法相的善知识很难找,但最基本的条件是,这个上师必须要有利他的菩提心。找到这样的上师以后,务必要寻求真正的佛法,不要听一两天就可以了。现在很多人可能是因为社会的压力、世间的诱惑吧,没办法真正展开闻思修行,很多人闻思时间太短了,一两年就开始打退堂鼓。其实我们活多少年,就应该闻思多少年,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中有一句教言我最喜欢,他说:“活到老,修到老。”一定要有这样的恒心。否则,在这个上师那儿听一两天,好像没有什么味道,又到那个上师那儿去听听,又觉得讲得不好……这样得不到什么利益。学习佛法,尤其是般若法门,一定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若能如此,相续中的实执才会逐渐减少,今后求什么法都会很容易!


    下面的科判是“宣说能害”,也就是说,承认诸法有自性不合理,否则于理证、教证有妨害。
    庚三(宣说能害)分三:一、由因建立空性;二、由果建立空性;三、成立之摄义。
    辛一(由因建立空性)分二:一、真实无生建立空性;二、名言中由因生建立空性。
    壬一(真实无生建立空性)分三:一、破无因生;二、破常因生;三、摄义。
    在有些讲义中,此科判安立为依靠中观三种因来破斥,即观察因之金刚屑因、观察本体之大缘起因、观察果之破有无生因。抉择空性的论典中,中观共同五大因用得比较多,比如,无垢光尊者的《七宝藏》、龙猛菩萨的中观诸论用了金刚屑因和破有无生因,《中观庄严论》用了离一多因,《中论》用了大缘起因……依此来破斥一切实法。
    有人可能认为:“既然要破的是诸法实有,为什么《入中论》、《中论》、《四百论》等中观论典中,首先破诸法产生呢?”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有为法的法相是生、住、灭,如果抉择诸法不生,自然就没有它的安住和毁灭。众生执著的对境是有为法,如果有为法都不存在了,对它的本体和果就不会产生强烈执著。
    很多人没有学过空性法门,对世俗中的东西有强烈的分别念,怎么样也空不了,始终被执著束缚着,非常苦恼。在古代,人们看得不多,听得也不多,不会有什么大的痛苦,而现在的人随着科学发展,表面上物质生活大幅度提高,可是内心却越来越空虚、越来越苍白。尤其是大城市里的人,物质条件相当圆满富足,但追求的目标越来越多,精神上的压力越来越大,自己痛苦得不得了,最后不得不自杀。
    因此,无论出家人还是在家人,要想获得快乐、安逸、舒适的生活,一定要对空性法门有所了解。不然的话,一直随着欲望而奔波,一辈子会成为欲望的奴隶。这样的生活谁都不愿意过,然而很多人由于业力现前,对如幻的对境耽著不舍,从而招致层出不穷的痛苦。所以,我非常希望大家通过各种方式来认识佛教,尤其是金刚屑因这种推理非常殊胜,它就如同金刚能坏一切,而不为一切所坏般,能摧毁各种邪见执著,无论是什么样的科学力量,在它面前都不堪一击。我们在知识分子面前弘扬中观空性理,靠的不是信仰或崇拜,而是确凿的依据、可靠的推理。此处的逻辑推理叫金刚屑因,通过这样的观察方式,抉择万法在名言中如梦如幻、无有自性,胜义中远离四边八戏,这种境界若能得以成熟,生活中遇到什么样的违缘痛苦,自己也有坦然面对的能力和勇气。
    因此,之所以要破一切万法的产生,就是为了对无生的境界有所认识。若能通达无生空性,不仅可以解脱生死轮回,还会给现实生活带来无穷饶益。既然知道了它的价值,被烦恼束缚的严重患者,为什么不吃这样空性的妙药呢?
    癸一、破无因生:
    世人亦能见,一切能生因,
    如莲根茎等,差别前因生。
    世间上有形形**的外道,其中的顺世外道,以前在印度比较兴盛,如今在世界各地,类似的观点也比较多。它最初的来源是这样的:往昔阿修罗与天人作战时,由于天人本性相信因果等善法,不愿意杀害阿修罗。当时有一天尊认为,如果这样下去,天人恐怕会一败涂地,于是撰著了一部无有前世后世的邪论。后来此观点传播于人间,形成了所谓的顺世外道。(现在也有很多人认为前世后世不存在,包括在座的有些道友,从小受的教育就是人只有一世,所以应当尽情享受,不要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等。)
    顺世外道为了证明前世后世不存在,以一正理、三比喻、四相来安立自宗。一正理,是前后世肯定不存在,因为现量没有见到之故。三比喻是:1)无有因的比喻,如草地上长出蘑菇;2)无有果的比喻,如灰尘被风卷走般不复存在;3)无有本体的比喻,外道典籍中说:“日升河水向下流,豌豆圆形刺尖长,孔雀翎艳等诸法,谁亦未作自性成。”太阳东升西落、河水从高处流下、豌豆是圆形、荆棘刺是尖的、孔雀的翎羽五颜六色,皆是自然而然形成,并非人工所造,所以万法是无因产生。
    这种说法非常可笑。虽然太阳从东方升起不是谁牵上去的,河水向下流不是谁引下去的,豌豆是圆形不是谁抟成的,刺又长又尖不是谁削的,孔雀的羽毛五彩斑斓也不是谁画的,但这些并非无因而生。顺世外道的观点,我们讲《中观庄严论》等时也破斥过,麦彭仁波切说:“他们宣称只许现量、不许比量,但在以理立宗时,却说前世后世不存在,因为没有见到之故,这难道不是比量吗?”而且,若许现量不见的法就不存在,那你自己的肠子你见过吗?明天的事情你见过吗?祖祖辈辈的事情你见过吗?假如这些没有见过,是否也要承许为不存在呢?
    现在有许多这样的人,声称前世后世不存在,就是因为看不见。如果存在必须要被看见,那电磁波、原子、原子核、电子、夸克等,这些能被看见吗?你们若认为肉眼虽然看不见,但通过科学仪器可以发现,那么同样,前世后世肉眼看不见,但依靠种种依据也可以印证。
    所以,对方的观点没有任何道理,大家对此要有坚定的信解。否则,很多人从小就受一些教育的影响,对生死轮回、业因果半信半疑,这样的话,会给自己的解脱带来很大障碍。如果你真的存在一些邪见,那不妨与有智慧、有正见的人进行辩论,不要埋在心里面。埋在心里面的话,永远都有一个疑团,逐渐逐渐就会变成“绝症”。
    其实,认为万法无因生的观点,不要说是学过宗派的人,即便是普通的农民也不会承认。农民春天播下青稞的种子,经过精心耕耘,秋天就可以收割庄稼,这是谁都无法否认的。任何一个法,只要有因就能生果,因发生变化时,果也随之变化,这是一种因果规律。理自在法称论师说:“若此有彼生,若此变彼变,说此是彼因,此于彼亦有。”这样的因果推理说得非常好。因和果的关系是有因定生果,一旦因发生变化,果也随之而发生变化。譬如,种子被火烧焦了,就不可能产生苗芽,恶业通过忏悔得以清净,就不会成熟果报。这种因果观念在世间也是存在的,有些人为什么不承认呢?
    大家应该反反复复观察,看自己有没有这样的邪见。如果你觉得前世后世不存在、业因果不存在,这种邪见以潜藏或现行的方式在你相续中存在,那务必要加以遣除。说实话,我非常担心有些人,他们对佛教的教理不是很精通,虽然剃光头入了佛门,或者受了居士戒,但心里还存在百般怀疑:“我今生造恶业,来世会不会成熟啊?人到底有没有前世后世啊?”如果这样认为,说明你非常愚笨。因为在正理面前,因果规律无法推翻,无法推翻的东西你还不承认,你不是愚者是什么啊?
    对方争辩道:“如果说因果是存在的,那种子为何不具足果的所有特征呢?比如,莲花的种子只是灰色的一小粒,上面根本没有莲根、莲茎、莲花、莲叶等差别相,既然二者如此不同,种子又岂是枝叶花果的生因?”
    这种说法很荒唐。莲花、莲根、莲茎等的因,在种子上其实也是存在的。但这种存在并不是以现行的方式存在,不然,种子上有花蕊、花瓣的话,那它就变成花了,我们没必要求果了,献花的时候,供养一粒种子就可以,不必非要花钱买花。如此一来,世间人为获得果实而辛辛苦苦收集种子,此举就成了徒劳无益,如月称论师言:“世间为求果实故,不应多门收集种。”
    既然因上没有果的差别相,那因是不是不能生果呢?并非如此,这一点,我们讲大缘起因时也会剖析。因若不存在,果是不能产生的,但因生果只是一种因缘显现,此甚深奥秘在其他论典中也会宣说。因此,大家应该知道,顺世外道所承认的无因生不合理,是极其低劣的见解。
    谁作因差别?由昔诸异因。
    何故因生果?从昔因力故。
    对方又问:“假如种子有莲花茎叶的不同差别因,那这些差别因又是谁来造的呢?”外道认为是上帝、梵天、帝释天所造,这样比较有说服力,但若这一点也不承认,岂不是证明诸法是无因而生?
    答曰:这些差别因没有常有的作者,也没有无常的作者,它只是由往昔的不同因而来。种子有生根茎叶的不共能力,这是一种缘起法,《解义慧剑》云:“缘起生诸法,皆具依自体,住不共法相,坚硬湿热等,名言此法尔,不可否认也。”因为构成万法的四大有不同法相,例如水是湿润性、地是坚硬性、风是轻飘性,诸法各自因的功能不同,故呈现的果也是各种各样,这就是万法的名言规律。
    对方继续问:“何故因生果?”既然因中有产生种种果法的功能,为什么它只产生同类的果呢?譬如,小麦的种子为什么只产生小麦,而不产生莲花呢?
    答曰:“从昔因力故。”原因很简单,每个法并非有能生一切的功能,有实法的特性只是安住于自己的本体,如《释量论》云:“有实依自性,安住各本体。”火安住于火的本体,水安住于水的本体,糖安住于糖的本体,不可能从糖中产生酸菜,也不可能从石头中产生苗芽。往昔因力如何,所生之果也如何,尽管外缘能产生一些影响,比如所加的肥料不同,庄稼的味道就有所不同,但它的同类因只能生同类果,这不用观待任何法。
    所以,诸法并不是无因而生,它必须观待各自的因。如果我们遇到有人声称无因生,有能力的话,一定要推翻他的观点。世间上的白天光明、夜晚黑暗,夏天满山鲜花、冬天光秃秃的,这些现象都跟因缘有关,不观待因的法,就会有恒常有或恒常无的过失。《中观庄严论》云:“不观待他故,应成恒有无。”法称论师在《释量论》中也说:“无因不待他,应常有或无。”一切法皆依赖于因缘,若不观待因缘,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众生也会看不见。因为这些众生并没有转生到地狱、饿鬼,而偏偏来到了人间,都有两只眼睛、一个鼻子,这就是一种共同因缘。如果没有共同因缘,我们便无法缘取这些众生,《入中论》云:“众生无因应无取,犹如空花色与香。”
    当然,在抉择胜义时,这种因缘也是戏论,也要远离。龙猛菩萨在《中论》中言:“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能取所取消于法界的智者,可以通达这样的境界,但我们现在还不可以,故千万不要持无因生的观点。麦彭仁波切说,在所有的见解中,最低劣、最可怕、最有害的,就是顺世外道的观点。如果认为没有因果、不信善恶,平时就会无恶不作。现在社会伦理道德丧失的主要原因,也是因为见解有误,很多人都认为只有一世,于是今朝有酒今朝醉,为了快乐而不择手段,根本不顾长远的利益。
    其实,万法有各自不同的因,这是一种名言规律,也是四理中的法尔理。所谓的四理,指观待理、作用理、法尔理、证成理。观待理是了知何因产生何果;作用理是了知何果观待何因;法尔理是一切万法的法性规律;证成理是这样的规律依现量和比量来证成,明显的部分依靠现量,隐蔽的部分依靠比量。这四理在《解义慧剑》中讲得很详细,学习这些以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8 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认识业因果和诸法法性会有很大的帮助。
    总而言之,因生果是一个必然规律,杀生、抽烟、喝酒、造恶业必然引生不快乐的果,磕头、念经、行持善法必然引生快乐的果,芝麻的种子必然生芝麻,萝卜的种子必然生萝卜,为什么会这样呢?任何人也无法追究,因果规律唯有佛陀才彻知。但不管怎么样,相信也好、不相信也好,你造了业因,肯定会感受业果。《分别善恶报应经》云:“若修善业感可爱果,若造恶业感非爱果。”这一点没有任何欺惑,大家务必要坚信不疑。如果你随学顺世外道或无神论的观点,一辈子就会无恶不作,最终感受果报时,自己也会后悔莫及。就如同一个人不信法律而杀人放火,最后被关进监狱时悔之晚矣。所以,大家一定要对因果观念有不可动摇、不被他转的坚信,作为一个学佛人,若连这一点理念都没有,形象上再怎么做得轰轰烈烈,也没有什么意义!
    癸二(破常因生)分三:一、破由大自在所生;二、破由微尘所生;三、破由主物而生。
    子一(破由大自在所生)分三:一、大自在不成立;二、由彼所生不存在;三、大自在不能作为能生。
    丑一、大自在不成立:
    自在天是因,何为自在天?
    若谓许大种,何必唯执名?
    胜论派与吠陀派将大自在天作为圣尊,认为他具有清净、应供、常有、唯一、一切的作者这五种特征,他既是器世界的因,也是有情世界的因,就像有些宗教认为上帝是万物的创造者一样。
    古印度确有这样的说法,但现在的印度教崇拜多尊天神,认为梵天创造一切,遍入天维护一切,大自在天毁灭一切,此说法与这里有点不同,寂天菩萨所针对的是古代大自在派。在印度和尼泊尔,学大自在派的人非常多,我以前也看到过,他们有些行为非常可怕,每次要共修的时候,就在前额中间画一个红点,并在水池里撒很多红色的鲜花,然后作各种奇奇怪怪的行为,还要念诵一些名号,甚至极个别人不惜自焚,将自己作为牺牲品作祭祀,以获得所谓的解脱。
    在印度,各种外道比较复杂,对于他们的观点,许多论师都进行了驳斥。那现在还有没有这些外道呢?我曾问过居住在印度的有些藏族人,(飞来一只苍蝇,上师念“嗡玛呢巴美吽……”,念了三遍就飞了,上师笑道:“也许是大自在派的一个外道到这里来听经。”)当时法王如意宝也问过一些人,他们各有不同的说法,有些人说:“陈那论师和法称论师所驳斥的外道,现在不是很多了,可是静命论师在《中观庄严论》中驳斥的外道,现在还是比较多。”我当时就想:法称论师与静命论师所破的外道基本上一样,为什么他们这样说呢?我也不是很清楚。
    不管怎么样,大自在派在外道中势力比较强大,他们最不好的行为是在节日里杀生对圣尊供养,此举世界上的很多宗教都不认可,尤其是与佛教的理念完全相违。其实,对一个宗教而言,只要不伤害众生,行为上有一定约束,大家还是不排斥的,但如果见解和行为不如理,那它的教派就不得不遮破了。
    怎么样遮破呢?中观师首先问:既然大自在天是万事万物之因,到底什么是大自在天呢?
    对方回答说:“创造万物的大自在天,也可以叫地水火风四大种。”(他们可能觉得,不论是身体还是物质世界,都是不离地水火风,否则有形的色法没办法形成。)
    中观师驳斥:“何必唯执名?”名言中,我们也承许四大种是诸法的因,但你们为什么要把它称为大自在天呢?你们所许的大自在天,与我们佛教的地水火风,只是名称上不同而已,意义完全是相同的,如此一来,你我互相辩论就成了无义之举。
    在座的道友中,学大自在派的应该没有,以后也不一定会学,但若对佛教没有生起坚定的定解,以后很可能被对方的巧言花语所惑,将学佛的理念完全舍弃,然后趋入他们的宗教。因此,大家一定要对佛教的见解有所了解,不但是了解,还要经常在心里发愿。以前上师们说过,我们皈依时,并不是口头上说皈依三宝,也不是在包里揣一个皈依证,逢人就说“我皈依过了,上师叫什么什么”,这些表面行为不是很重要,最重要的是从内心中发起对三宝的皈依之心。
    有些前行教言中有个很深奥的窍诀说,刚开始修行时,一定要励力祈祷上师。无论上师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都应观想在自己的头顶,然后猛厉祈祷:“请上师加持我,让我的心与法相融!”如果你修人身难得,就祈祷“一定要让我生起人身难得的定解”;如果你修无常,“一定要让我生起无常的观念”;如果你修中观的无我空性,“一定要让我生起这种空性的见解”……以强烈的信心来祈祷,观想上师融入自己的身心,然后从皈依开始修。
    修皈依的过程中,许多上师在教言中说,首先在自己前面放一个佛像,皈依佛时,合掌猛厉地祈祷:“我从现在开始,皈依释迦牟尼佛为主的一切诸佛,纵遇生命危险,也不舍弃佛陀,绝不皈依其他外道本师、主尊!”皈依法时,心里想:“佛陀您所宣说的解脱津梁之教法和证法,是我终生的依处,除此之外的乱七八糟的世间学说,我绝不皈依!”皈依僧时,再次地想:“从今以后,修学佛法的大小乘僧众是我的道伴,除此之外的世间恶友,我再也不去交往!”发起这样坚定的誓言后,才成为一个真正的佛教徒。
    我们了解了外道的观点后,就能真正明白佛教徒自己本有的见解。这样的见解乃至生生世世都不能失坏,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违缘,都应像刻在石头上的文字一样,不被外缘的水磨掉、风吹掉。否则,见解不稳固的人,听到外道似是而非的道理,很可能就随波逐流,这是非常不合理的,所以大家一定要扎下稳固的修学基础。
    外道认为大自在天是万法之因,如云:“蛛为蛛网因,水晶水亦尔,根为枝末本,此是众生因。”他们说蜘蛛是蛛网的因,水晶是水的来源,树根是树枝的根本,同样,一切法的因就是大自在天。但我们通过正理来观察时,这种说法其实是不合理的。
    无心大种众,非常亦非天,
    不净众所践,定非自在天。
    怎么不合理呢?因为这样一来,大自在天的法相就不存在了。
    你们认为大自在天是唯一的,但地水火风大种数目众多;你们认为大自在天有思维、发心,但地水火风却是无情法;你们认为大自在天是常法,但地水火风没有一个是常有的;你们认为大自在是应供的天尊,但地水火风经常被众生践踏,甚至以不净粪撒在上面,如果说地水火风就是大自在天,那我们在路上走来走去,就是在大自在天的头上走来走去了。因此,通过方方面面的观察可知,大自在天根本不是四大种。
    彼天非虚空,非我前已破,
    若谓非思议,说彼有何义?
    此外,大自在天也不是虚空,因为虚空无有动摇,而万物的造作者肯定有动摇;大自在天也不是神我,在本品前面,神我已被遮破完毕;如果说大自在天是不可思议的,那你们又怎能了知他具足五种特征以及他的作用?假如无法了知他,你们称之为作者又有什么意义呢?
    现在有些宗教虽不信仰大自在天,但依靠这种推理方法,也可以推翻他们造物主的说法。我们学习中观,应对佛教生起正确的见解,虽然世界上学佛的人不是很多,但佛教的智慧是无与伦比的,超越其他任何宗教和世间科学。医学、逻辑学、哲学、物理学、生物学、海洋学、化学、电学等,尽管发现了很多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对人类社会有一定贡献,给我们的生活也带来一些便利,但心的奥秘和前后世、业因果的问题,这些学科就像盲人摸象一样,根本无法企及,有时候还会闹笑话。心的本体和奥妙,世间人皆无法品尝它的味道,不要说胜义中光明与空性双运,仅仅是名言中心的特点、分类、本体,他们也是无法了解。
    学佛的人,尤其是如理如实修行证悟的人,在这个世间上寥若晨星。全世界有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回教,我看过一些资料说,基督教有19.6亿多人,回教有11.7亿多人,佛教有3.6亿多人,印度教有7.6亿多人(虽然人数比较多,但未立为三大宗教之一),部落教有2.7亿多人,不学宗教的有7.7亿多人,这是前几年的统计数据,当时世界人口约65亿人。可见,不学宗教的人不是很多,但在学宗教的人当中,学佛的比例却不太高。中国宗教局的领导曾在一次讲话中说,光中国学佛的,就有1亿多人,但个别资料显示,这只是统计的数字,其实还有很多公务员、领导不敢明目张胆学佛,所以加上未统计的学佛人数,应该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其实,学佛是很快乐的,我们今生拥有暇满人身,又值遇了大乘佛法,没有随学不承认前世后世的外道,这是相当难得的福报。如果你们以前不懂佛教的道理,皈依了三宝以后,人生方向应该重新改变。比如你30岁之前为自己而活着,皈依佛门以后,要为了众生而活着。学佛一定要学大乘佛法,一心一意为了众生暂时和究竟的利益,这样发心才是顺解脱分善根。否则,为了自己而积累福报,就算整天在学《入行论》,意义也不是很大。
    遇到了大乘佛法,是我们的一种荣幸,大家一定要有利他心及空性见。我再三强调过,这两个根本窍诀始终都不能忘,有了空性见的话,不会特别执著如泡影一般的万法;有了利他心的话,每天活着就是为了众生,不可能围绕自己的利益而造恶业。所以,这两个关键窍诀,大家永远应该记住!


    《智慧品》正在讲“破常因生”。常因生分几个方面,有些外道认为万法由大自在天产生,有些认为万法由微尘产生,还有些认为是由主物产生,但这些统统不合理,所以作者一一地驳斥。
    驳斥外道的观点,在修学佛法的历程中不可缺少。虽然现在的外道跟古印度外道有些差别,但他们执著的方式大同小异。通过教理驳斥他们的观点,对佛教自然而然会生起正信,自己的见修行果也得以稳固。否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今天你是一个虔诚的佛门弟子,明天受外境的种种诱惑,见解很容易发生改变。所以大家应该通过合理的闻思,以佛教智慧火将邪见种子焚毁无余,对佛法僧三宝生起虔诚的正信。不然,你即生中虽遇到了如意宝般的大乘佛教,可是自相续被邪见所控制,行为被外道所引诱,最后定与佛教背道而驰。
    所以,大家不要认为:“我又不是学大自在派的,为什么要了解他们的观点?”千万不能这样想。因为我们的心特别无常,今年是很好的佛弟子,明年却可能变成一个外教徒。因此在这方面,我们要依传承上师的教言,从理论上进行再三剖析,将相续中的邪分别念逐渐灭尽,这对每一个佛教徒来讲至关重要。
    不要说我们凡夫人,即便是一些圣者,也在不断地闻思,不断地巩固所学知识。大家不要认为自己了不起,其实我们的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智慧不值一提,所以应该时时刻刻想到佛法僧三宝的功德,有时间的话,就念诵《随念三宝经》,行住坐卧经常祈祷三宝。我看到很多老修行人,修行非常了不起,一辈子将时间和精力全部用来修持佛法、利益众生,尽管如此,他们仍在不断地巩固,不断地修学。而现在有些所谓的修行人,每天不是在搞世间八法,就是在睡懒觉、懈怠散乱,这种人反而认为自己业障已经清净了,皈依三宝只是个形式,供养三宝也不是很重要,要么说一些大话,要么沉溺于迷乱现象中,非常可悲可叹!
    真正的大乘修行人,有生之年最根本的就是对三宝生起诚挚信心。要想有这种信心,就应该推翻外道的观点,与外道的见解不能混为一谈,始终提醒自己是一个佛门弟子。皈依了三宝以后,阿底峡尊者说,供养三宝不能间断,因此,很多老修行人在吃饭时、睡觉时、起床时,经常念一些偈颂来感恩三宝、忆念三宝、供养三宝,自己的一切威仪摄于三宝的氛围中,在三宝的加持阳光下进行运作。然而末法时代,很多修行人并不是这样,所以我希望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应当时时忆念三宝和祈祷三宝,只有这样,修行才会逐渐归入正道。
    藏传佛教专门有一个偈颂,不管到哪个寺院或者居士团体,大家在饮用食物之前,都会将献新部分先放在献新杯里,然后念这个偈颂供养三宝。献新杯就是供护法杯,它不仅可以用来供护法,还可以当作供三宝的碗(拉萨等地称之为“献新碗盏”)。现在有些人分别念非常强,认为护法杯就是供护法的,每个护法神要准备不同的杯,不然他们到时候会打架,而且本来是护法神的杯子,如果再让佛法僧三宝用,那肯定不行。这种分别念是不合理的。作为修行人,我们平时喝茶、喝水、吃饭时,应该将献新部分放在献新杯里供上。假如没有条件每顿都供,至少早上起来要供一次,其他时候只是念诵就可以。
    念诵的偈子是:
    无上本师即佛宝,
    无上救护即法宝,
    无上引导即僧宝,
    供养皈处三宝尊。
    用藏语来说,就是:
    敦巴拉美桑吉仁波切,
    秀巴拉美丹秋仁波切,
    珍巴拉美根登仁波切,
    嘉内滚秋森拉秋巴波日。
    从今天开始,我们暂时规定:出家人和居士团体中,每次吃饭之前,由一个维那师起调,大家一起合掌念诵。凡是有三四个人以上,就应该这样行持。
    现在很多年轻的出家人,吃饭时没有忆念三宝的规矩,拿起筷子就大口大口吃,以出家威仪来衡量,这是不如法的。按理来讲,出家人吃饭时要先念《随念三宝经》,最后作回向,有很多很多的仪式。以前法王如意宝去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时,许多国外人受藏传佛教的影响,几个人一起吃饭时,一定会共同念供养三宝的偈颂。所以希望大家,包括学院的发心人员,从明天开始,吃饭时要供养三宝。当然,等所有的人都到齐了再吃,可能有一定的困难,但几个人先吃的话,应该把这个偈颂念一遍。
    下面我们共同念诵——“敦巴拉美桑吉仁波切,秀巴拉美丹秋仁波切,珍巴拉美根登仁波切,嘉内滚秋森拉秋巴波日。”这是用藏语念的,你们实在不方便的话,也可以用汉语来念:“无上本师即佛宝,无上救护即法宝,无上引导即僧宝,供养皈处三宝尊。”表面上看,这是很小的一个行为,但实际上,《大圆满前行引导文笔记》中说,此举有随时不间断供三宝的功德。
    修行,其实就是逐渐改变自己的行为,包括我们出门时也要拿着念珠、转经轮,有时间就多念“嗡玛呢巴美吽”。我最近在看松赞干布的《嘛呢全集》,里面讲了很多很多观音心咒的功德,我真的觉得即使只会念观音心咒,自己也没有白来人间一趟。如果你们没有时间念诵,现在科学比较发达,可以买个念佛机放在家里,这种声音也可以净化你的相续,通过上师和佛菩萨的名号或咒语,分别杂念就能慢慢得以清除。
    前不久,我给学院的道友发了一些念佛机,如果你们不生厌烦心,还是应该在家里放。(当然,若对佛号生厌烦心,可能你已经着魔了,有点可怕!)不过,念佛机放在家里,有时候也会起到其他的效果。听说有一个居士,自己很信佛,但父母不信,她千方百计劝父母,可是一直说服不了。后来她在佛堂放了个念佛机,是法王念的莲花生大士心咒。有一次她母亲听到了,说:“这个念佛机很好,我也要买一个。”她非常高兴,认为母亲还是可以度化的,没想到,母亲接着说:“它的声音听起来比较不同,肯定可以吓走小偷!”
    台湾也有一个法师,他的道场非常好,每次讲经说法,很多人从美国、加拿大乘飞机来听。道场的对面好像是个修理厂还是车间,那里的人对佛教不理不睬、不闻不问。法师经常想:“这些人离我这么近,能给他们结上佛缘该多好啊!”但遗憾的是,始终没有这个因缘。后来有一次,法师在院子里时,看见来了一个人,法师很高兴,边合十边念阿弥陀佛来迎接他。那个人见到法师,第一句话是:“师父,厕所在哪里?”所以没有缘分的人,即使住在隔壁,离佛法也是咫尺天涯。
    作为一个佛教徒,我们与外道的种种不同,应该在身口意上体现出来,若没有这样,平时跟外道或不信佛教的人没有两样,那你的修行境界很难增上。所以,大家要经常祈祷三宝,对佛陀的感恩心永远不能忘。体光老和尚在《开示录》中说:“我们时时处处应有感恩心,且不说成佛大事,就连我们平时喝的稀饭和吃的干饭,它的背后也有无数农民的精勤努力。”唐代诗人李绅曾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很多人从小就会背,一提起来也朗朗上口,但农民在酷暑中耕作的辛劳、一颗一颗粮食的来之不易,恐怕并没有深刻体会。包括我们手里拿着的一本一本书,可以说蕴涵了无数人的汗水和泪水。因此,学佛要有一种感恩之情,应该始终想到佛陀的恩德、佛法的功德,不要对什么都无所谓。作为佛教徒,尤其是作为出家人,我们穿的衣服、享用的饮食,包括学习的法本,是很多人的辛勤劳动换来的。若能常怀感恩之心,自相续才会与佛法融为一体,否则,开悟并不是那么简单的。
    下面遮破外道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悉心体会,不要认为跟自己没关系。学习任何一个法,都要结合自相续来修持,若能如此,一切法皆会成为窍诀。否则,就算是最甚深的上师独传教言,对你的相续也不会有半点利益。所以大家学习的时候,千万不要把佛法当作学术研究,不然,你的心无法得以调伏,烦恼也无法得以对治。这方面,大家务必要注意!
    丑二、由彼所生不存在:
    云何此彼生?我及自在天,
    大种岂非常?识从所知生,
    苦乐无始业?何为彼所生?
    由大自在天产生万法是不合理的,因为他的真实性没有得到确认。本体未得到确认的法,如果还可以产生,那石女儿、龟毛、兔角也可以产生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的万法了。所以作者在此问道:“你们所承许的大自在天,到底产生什么样的果呢?”
    自在天所产生的果,要么是常有,要么是无常,除了这两者以外,不可能有第三种情况。如果对方选择第一者,说自在天产生的是我或微尘等常有果,然后再依之产生其他万法,这种说法不合理。因为无论是能生的大自在天,还是所生的我或微尘,你们都承许为常有,既是常有之法,又怎么会有能生、所生呢?若认为常有因能生常有果,这个说法非常可笑,世间人也不会承认的。
    如果对方选择第二者,说常有的大自在天虽不能产生常法,但可以产生无常法,这种说法也不合理。因为外境诸法依各自因缘而生,眼等诸识是缘外境而生,众生的苦乐感受也是由无始以来的业力所生,《无量寿经》云:“善恶报应,祸福相承。”《泥犁经》亦云:“善自获福,恶自受殃。”行善获得快乐,造恶感受痛苦,这是无欺的因果规律,并不依赖于自在天的操纵。麦彭仁波切说过:“哪怕获得一瞬间的快乐,也是往昔所造善业之果报;哪怕感受一瞬间的痛苦,也是以前所造恶业而导致的。”诸法均由因缘所生,在这个过程中,根本找不到所谓的自在天,故不能将之作为万法之因。法称论师在《释量论》中说:“与刃药等联,黑者伤及愈,无关之木块,何不执为因?”黑者(人名)被刀砍伤后,伤口愈合与医生的药物有关,若将无关的木块或石头执为愈合之因,这根本不合理。同理,众生的苦乐感受是各自的业力所现,若将无关的大自在天执为因,这是说不过去的。
    现在也有个别宗教认为上帝创造万物,但不知他们的上帝到底是常有还是无常。如果承许为常有,那常法怎么样创造万物的,这个问题需要加以分析。我没有精心研究过他们的宗教,但像佛教一样经得起任何理证观察的教义,恐怕很难以找到。当然,他们所崇拜的上帝,跟此处的大自在天还是有一定差别。
    在古印度,确实有信奉大自在天的教派,他们把大自在像作为供养对境,佛教的布日巴尊者就曾有调伏大自在像的经历。布日巴尊者是那烂陀寺一位著名的班智达和大比丘,后来因行持密宗至高无上的行为,显现上时常喝酒,行为不太如法,最后被僧团开除。之后他经常显示各种神通神变:有一次坐船没有钱,船夫要他立刻下船,他手指恒河,河水即刻向上倒流,他站在恒河上,顺流而上,直抵对岸。还有一次,他去一个酒家喝酒,卖酒女问他要酒钱。当时太阳挂在正中,他说:“太阳的影子什么时候移过我,我什么时候给你钱。”他显示神通把太阳定住了,整整三天没有移动。当地的时间因此而发生了错乱,后来国王亲自出王宫,替他付了所有的酒钱。
    不久,尊者来到一个地方,那里有一座著名的大自在天石像,他用契克印想毁坏它,但石像却纹丝不动、完好无损。尊者非常奇怪,绕着它上下观察,发现它顶端有一尊很小的观世音菩萨石像,也有人说是具光佛母像。尊者把它轻轻移开,大自在神立即现出真容,恳求尊者不要摧毁石像,他将依照尊者的教导奉行。(其实我们身上应该戴一些观音像、具光佛母像、莲花生大士像、金刚橛像等。一个人护身是很重要的,现在很多人不信佛教,即使有些信佛教,也觉得戴佛像是多余的事情,千万不能这么想。当然,极个别人脖子上戴的像,可能有三四斤重,好像把诸佛菩萨都挂在身上了,走路摇摆的时候,身上就不停地“叮咚叮咚”……)尊者命令道:“从今以后,你必须供养一百个僧人,不再接受杀生祭祀的供品。”大自在神说:“印度的佛教不久就会毁灭,不过乃至佛教毁灭之前,我会尽全力供养僧众。”这样承诺以后,尊者当即从所在地方消失,化为一座巨大石像,自此,他的真身没有再出现过。
    还有一个尊者叫乍南达日巴,他是恩扎布德的传承弟子,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当时尼泊尔有一座大自在的相(标志),神秘莫测,变化多端,若有人在它面前以坚固的信心祈祷,就能获得眼通,并马上成就细微的怀业、增业、诛业。它的存在对佛教造成了很大的损害,尊者为了调伏该地的外道,便动身前往尼泊尔。那天,正在这座标志物前虔敬供养的,有包括三大国王在内的成千上万的人。尊者来到那里,用契克印一指,这座大自在的标志物当即倒塌。(莲花生大士的契克印,是降伏鬼神的手印。一般来讲,有修行境界的人依此手印可降伏外道魔众,非常有加持力。)尊者对它吹一口气,它立即化为粉末。人们见到他超凡的行为,纷纷向他顶礼、皈依。
    在历史上,印度和尼泊尔的大自在神像非常多,现在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地也有很多大自在的标志、石像等。但据我了解,他们只是把大自在当作圣尊来供养,并没有说他是万物的创造者。
    还有,我们学院经常念的“怀业祈请文”,很多人叫“大自在祈祷文”,最初不知道谁翻译的。但这里的“大自在”,是指获得身心自在,因为里面有九本尊的祈祷文。这可不是大自在天的祈祷文,大家要注意啊!(众笑)
    丑三(大自在不能作为能生)分二:一、宣说过失;二、遣除周遍之谬论。
    寅一、宣说过失:
    若谓因无始。彼果岂有始?
    对方若许自在天是万事万物的因,那自在天无始以来就应该一直存在,他未造万物之前和已造万物之后应该无有变化,否则,就不是常有、唯一的法了。如果万法的创造者自在天无始即有,那么他所生的果——器世界和有情世界,也应成无始以来就存在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法的因完全具足,一点违缘也没有,果又怎么会不存在呢?诚如法称论师所言:“若因全具足,云何彼果灭?”
    然在现实生活中,自在天所创造的果不可能永远存在。一个人刚才很痛苦,现在又很快乐,过一会儿可能又很痛苦;有些人不久前在这里听课,今天已经离开了人间,而剩下的有些人,《入行论》没讲完之前肯定也会去世,是同一个因所造,就不该有这些变化,也不能说这个人50岁,那个人15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2-19 03:50 , Processed in 0.376221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