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wlxg20130220

[大德开示] 净公上人讲解菩提心集锦卍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6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回向发愿心。将自己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遍法界虚空界一切,特别是苦难众生,回向给他们。发愿,发四弘誓愿、发普贤十...(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一五集)    2012/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15 》)


...就是《无量寿经》经题后半段有五个字「清净平等觉」,那就是深心。清净心不染污,平等心不动摇,觉心不迷,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见色闻声、接触外面境界要学到这三样。要真正修清净平等觉,我们的受用真得佛法受用,所谓是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是什么?就是清净平等觉。对外面呢?对外面是一片慈悲,叫大慈大悲,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就是回向发愿心。将自己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遍法界虚空界一切,特别是苦难众生,回向给他们。发愿,发四弘誓愿、发普贤十愿、发弥陀四十八愿,帮助这些迷失自性的苦难众生。肯定这些众生皆有佛性,跟我们自己同一个法身、同一个法性,原本是一体,只是他迷了,要用怜悯心看待他。这样才能帮助我们菩提心增长,我们不会离开菩提道,这才能够演说妙法。
    妙法就是日常生活,妙在哪里?相有事无,相有体空。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情认真负责,心里头干干净净,一丝毫没有染着,这叫真功夫。表演不是别的,表演就是表演这个。吃饭,知不知道酸甜苦辣咸?知道,不知道你是白痴,你当然知道。知道而不着相就是功夫,知道着相是凡夫。我喜欢吃这个,不喜欢吃那个,那是凡夫。知道不着相,什么都好,没有一样不好,那叫菩萨。表演就在这里表演的,吃饭给你表演,穿衣给你表演,工作给你表演,样样都在表演,你会不会看?五十三参善财童子有这个本事,五十三参圆满,他就成佛了。就是在这个世间,处事待人接物,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你去接触,里...(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一五集)    2012/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15 》)


...之所成就。现代的科学家告诉我们,念力不可思议。愿力就是念力,念力圆满它会现相,它会变成我们所谓的真实,你看得见的、你摸得着的这个世间存在你面前。我们今天这个世界,诸位要知道,是释迦牟尼佛的愿力,再加上我们众生的业力,成就这个世间。为什么跟阿弥陀佛不一样?阿弥陀佛也是自己的愿力,加上众生的业力,这么多众生带业往生去的,不也是加上众生的业力吗?是一样没错。不过这里头还有一种不一样的,一样里头还有不一样,不一样的,弥陀名号功德不可思议。闻名,多半都是先闻名去的,到极乐世界才见佛、才闻法、才接触到,那个我们不必说。他那个闻名功德不可思议,闻名里头决定是包含思跟修,闻思修。所以他的条件,往生的条件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八个字我们要认识清楚,不能错会意思。菩提心是什么?简单的说,真相信,真愿意去,真肯依教奉行。佛教我们奉行什么?教我们一心专念。
    大势至菩萨他所教给我们的就是标准的方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说得更简单、更容易懂,觉明妙行菩萨,这是个居士,志同道合八个人在一起念佛,八个都往生。他们怎么修法?真信切愿没话说,他们念佛的功夫守住三个原则,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三句话实在讲,就是大势至菩萨所说的八个字,「都摄六根」,不怀疑、不夹杂是都摄六根,后面「净念相继」是不间断,念佛人只要把这个原则抓住,你就决定得生。在念佛过程当中声声佛号,经论里头都说,「念一声佛号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没人相信,为什么?没看见过。真的,真有这么大的功德...(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一六集)    2012/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16 》)


...非常重要一桩事情。
    「如《普贤行愿品》曰: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一切诸佛,每尊佛一起来给我们说阿弥陀佛的功德,说多长的时间?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劫,相续不断的在说,说不完。「若欲成就此功德门」,阿弥陀佛、卢舍那佛这么大的功德,这样殊胜的功德,我们也想得到。你怎么才能得到?普贤菩萨告诉我们,你就应当「修十种广大行愿」,这十种广大行愿就是普贤十大愿王,要求成就圆满的净土,应当在日常生活当中落实十大大愿王,这一点都不错。我们今天说是不怀疑、不夹杂,老实念佛,十大愿王没表现出来,所以不相应。十大愿王没有表现出来说明什么?说明你没发菩提心。发菩提心的人肯定做出来,他的心行就是普贤十愿,就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太多,浓缩成十愿,就是普贤十愿。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境界,经文里头讲得非常明显,第二品就是说,「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那是什么?所有往生的人没有一个不是在极乐世界修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我们把这桩事情疏忽掉!
    「盖净宗以信愿行为三资粮」,灵峰蕅益大师说,「非信不足启愿」,你对阿弥陀佛不信,对极乐世界不信,往生的念头生不起来,亲近的愿望生不起来。必须对老师、对学习的环境真正了解、真正的清楚,你的心才真发得出来。「非愿不足导行」,没有愿你的行是散乱的,愿就是行的指南,就是行的方向,行的目标,愿多重要!这个愿引导你到...(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一六集)    2012/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16 》)


...    「盖净宗以信愿行为三资粮」,灵峰蕅益大师说,「非信不足启愿」,你对阿弥陀佛不信,对极乐世界不信,往生的念头生不起来,亲近的愿望生不起来。必须对老师、对学习的环境真正了解、真正的清楚,你的心才真发得出来。「非愿不足导行」,没有愿你的行是散乱的,愿就是行的指南,就是行的方向,行的目标,愿多重要!这个愿引导你到哪里去?引导你成就无上菩提。盖净宗以信愿行为三资粮,蕅益大师又说非信不足启愿,没办法发愿,非愿不足导行。「清省庵法师曰: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这四句话讲得真好。「又曰:故知欲学如来乘」,我们要想在这一生当中成佛,「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菩萨愿,就是菩提心,就是四弘誓愿,就是十大愿王,不能不先发愿。
    「下段为愿求自觉觉他之德。为觉他故,首须觉己」,自己不觉,怎么能觉他?菩萨没有自私自利。后头这两句在这里给我们做总结,「求自觉者,端为觉他」,我现在求成佛道,为的什么?不是为自己,是为帮助别人。我不成佛道,我不能帮助等觉菩萨,成佛道之后就统统都能帮助,上自等觉,下至阿鼻地狱。我们接着看下面这首偈子「发愿」,「愿声同佛」。
    【愿我得佛清净声。法音普及无边界。宣扬戒定精进门。通达甚深微妙法。】
    我们看念老的注解,前面两句是「法藏比丘,愿具如佛利他之行德」,真的是学佛了,学得跟佛一样。「愿得如来清净之声」,清净的意思没...(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一六集)    2012/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16 》)


...。现在社会教育教人做事,没有教人做人,宗教教育是教你怎么样做个好人,这是有必要的。如果大家都恢复到教育,宗教就不会被人说是迷信,宗教对社会就有正面的贡献,这个很重要,非常重要。去年,也就是两个多月前,我接受罗马教皇的邀请。这次见面,我就特别强调宗教教育的重要,不能不朝这个方向走,不朝这个方向走,宗教会没落。但是佛教不会,佛教会被科学家肯定这是高等科学、高等哲学。宗教要不能够回归教育,它非常可能被社会淘汰。所以,回归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现在这个时期也是最紧迫的一个时期,赶紧要回头,赶紧要努力去做。
    我们接着看注解。「《普贤行愿品》曰: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这段话说得非常好!这把过去这些大修行人,他们菩提心从哪里生出来的,几句话就交代清楚了。大悲心是自性里头有的,我们中国人叫怜悯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就是恻隐之心。譬如说看到一个小孩走到很危险的地方,你自然去帮助他离开危险,不要遇到伤害。可是现在的社会没有了,看到人掉到水里,与我不相干。古时候不是,看到人掉到坑里去,肯定下去把他拉上来。这是现在人怎么连慈悲心没有了,同情心没有了,怜悯心没有了,这个不得了!人之所以不同于畜生,就是人有怜悯心、有恻隐之心,这个心要没有了,人跟畜生就没有两样。在佛法里称为大悲心,悲是怜悯,看到别人有苦,自己就全心全力去帮助他。所以大悲心是体,是什么体?成佛之体,成佛就要靠这个,同情心。
    现在的人不读圣贤书,...(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一九集)    2012/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19 》)


...悲心是体,是什么体?成佛之体,成佛就要靠这个,同情心。
    现在的人不读圣贤书,什么叫圣贤完全不知道。受现在的教育,会做事,不会做人。我们常常听说许多公司的老板,想找几个助手找不到。你看每一年大学研究所毕业的人有多少,他们会做事,不会做人,这就是教育里头有问题。为什么研究生出来找不到工作?他们最后最好的工作是什么?去学校教书。研究所毕业的、博士班毕业的,都变成教授,为什么?别的行业不欢迎。通权达变,这是别人说一个主管欢迎的,干部聪明,有应变的能力,现在人没有。
    因于众生而起大悲,他有大悲心,看到众生可怜、看到众生苦,不忍心见到这个状况,要想尽方法去帮助他,要帮助他彻底解决问题。菩提心从这儿发起来的。今天时间到了,明天我们还从这里学习起。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二0集)    2012/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2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四百面,经文第七行「《普贤行愿品》」,从这看起,昨天学到这个地方。
    这一首偈是「悉令成佛」,把成佛的道理、成佛的方法都说出来了。成佛是什么意思,一定要明了,佛是觉悟的意思,成佛就是成就觉悟,觉悟的人对世出世间一切理事都能够通达明了。今天在这个世间,科学跟哲学所追求的也是这桩事情,希望对于宇宙的奥祕,理事因果都搞清楚、都搞明白。佛法所追求的,跟科学、...(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一九集)    2012/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19 》)


...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四百面,经文第七行「《普贤行愿品》」,从这看起,昨天学到这个地方。
    这一首偈是「悉令成佛」,把成佛的道理、成佛的方法都说出来了。成佛是什么意思,一定要明了,佛是觉悟的意思,成佛就是成就觉悟,觉悟的人对世出世间一切理事都能够通达明了。今天在这个世间,科学跟哲学所追求的也是这桩事情,希望对于宇宙的奥祕,理事因果都搞清楚、都搞明白。佛法所追求的,跟科学、哲学目标完全相同,而且都已经找到,成佛就是找到了。所以这是一门学问,是一门大学问。
    我们看念老这个注解,他引用《普贤行愿品》一段经文,「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这成佛了,就是成就圆满的智慧,这叫成等正觉。首先我们要了解,佛法没传到中国来之前,中国的老祖宗也有跟佛同样的认知。老祖宗告诉我们,「人性本善」,这个本善就是人性里头有大悲心,有怜悯心,有不忍人之心。别人有困难,看到的时候不忍心让他在受苦,一定会主动无条件的去帮助他。这样的事情在现在少见了,在抗战时候几乎社会上普遍都能看到。我们自己是逃难的人,日本兵在后面追,我们在前面逃,一身什么都没有,一分钱也没有,怎么生活?走到任何地方,平民百姓都愿意帮助我们,无条件的,而且照顾非常亲切、非常周到。在那个状况之下,我们就能看到人性本善,看到人人都是好人。我们跟这些人无亲无故,无条件照顾我们衣食住...(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二0集)    2012/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20 》)


...普遍都能看到。我们自己是逃难的人,日本兵在后面追,我们在前面逃,一身什么都没有,一分钱也没有,怎么生活?走到任何地方,平民百姓都愿意帮助我们,无条件的,而且照顾非常亲切、非常周到。在那个状况之下,我们就能看到人性本善,看到人人都是好人。我们跟这些人无亲无故,无条件照顾我们衣食住行,这些落难的人,每个人对他都有同情心,这就是大悲心。
    大悲心是诸佛如来之体,体就是根、就是本。所以因于众生而起大悲,这大悲是性,真的怜悯你,真的会照顾你、会关怀你。现在的人这大悲心淡薄,名利心重了。抗战这才六十年前,六十年前的人有大悲心,对于自私自利的心比较淡薄,见人有苦难会主动、自动的去帮助。从因大悲心才生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圆满的慈悲心,对众生、对自己真诚的爱心。爱心的表现是真的爱自己,不是爱自己的身,身是附带的,爱自己的德行,爱自己的性德。中国老祖宗教导我们,五伦五常、四维八德那是自性的性德,没有不爱护的。名闻利养可以不要,荣华富贵可以不要,这些自性的道德观念不能够没有。具足这些性德,这一生再贫穷、再困苦,没有关系,有德的人肯定后面有福报。尤其在苦难当中,苦难怎么来的?现在我们知道,苦难是不善心行感得的,受苦难我们这个不善的业就报掉了。我们修的善业在,不善业报尽,我们的善业就现前了,所以福报在后面。来得早我们下半辈子享福,那叫真正的福报,为什么?年岁大了,没有福报很苦。年轻的时候没有福报无所谓,有体力能扛...(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二0集)    2012/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20 》)


...了;不懂得佛法的时候,这世间好东西多,也有很多名著让我们流连忘返。可是进入佛法之后,那些东西就不想再看,浪费时间,增长烦恼。不像佛法,佛法增长智慧,不生烦恼,真的不一样。
    这是把理体的根,根之根这是本性里头有的,「恻隐之心」,孟子说的。人有不忍人之心,看到别人受苦受难,自己有同情心,自己会流眼泪,会感到很伤心,一般讲良心,人有良心,人有良知。老祖宗说的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真的一点都不假,从这个本善就生起大悲,佛法讲慈悲心。遇到人有苦难真的能够舍己为人,牺牲自己,帮助别人,什么样的苦、什么样的难都愿意承受。希望众生不受苦,希望众生少受一点苦,佛家讲「代众生苦」。因大悲心就生起菩提心,菩提心是真干,菩提心落实在哪里?落实在修一切善,断一切恶。无量无边的善法,佛把它归成六大类就是六度,叫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展开来无量无边的善心、善行,归纳就这六条。造恶,恶也是无量无边无尽,也归六大类,这六大类是什么?悭贪头一个,悭是吝啬,自己有的不肯给别人。贪是什么?自己没得到的拼命想得到,不择任何手段。悭贪是第一个不善,第二个破戒,第三个瞋恚,第四个懈怠,第五个散乱,第六个愚痴,所有一切不善归纳这六大类。以善去对治不善,这就是菩提心,这就是菩萨行,有这个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起作用就是菩萨行,真干,所以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下面举个比喻,这是佛经上的,「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有棵大树,「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从这个比喻上说,生死旷野菩提树王,就是我们那个本善的心,本性本善,若根得水,它这个很重要。「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菩萨真正去修六度,用六度来帮助一切苦难众生,把无量的恶把它化解,无量的善让一切众生都成就,这就是菩提心、菩萨行落实了,则能成就佛菩萨智慧花果。「又《大日经》曰:大悲为根。今法藏菩萨亦复如是。以大悲故,广行六度,普度群生」。法藏菩萨接受诸佛如来的教诲,真干,真干就是发菩提心,行...(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二0集)    2012/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20 》)


...」,世间善根,三善根,不贪、不瞋、不痴,菩萨只有一个善根,精进,这个要勤修。对世出世法没有一丝毫贪恋,没有瞋恚、没有愚痴,勇猛精进。「不舍菩萨业供养」,菩萨业就是教学,不能不教学,不教学不是佛弟子,这里讲了。释迦牟尼佛教了四十九年,你能不教学吗?人家四十九年没有中断过。出家人的事业就是教学,是个职业的老师,选择佛法来修学就等于进师范学校一样,师范学校毕业了,一生服务于教育界。佛门就是个师范学校,世间所有这些教育都包括在其中。主要的,伦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因果的教育,提升到最高的,就是科学的教育、哲学的教育,世间教育全包括在其中,不教学、不上课那怎么行?哪有这个道理!所以这个菩萨业要懂。「不离菩提心供养」。菩提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念念不离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菩萨行,菩提心就是成佛的心。
    「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前面所说的,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这就是说,大乘经上常讲,若以大千世界七宝供养,都比不上为人讲四句偈的功德,《般若经》上佛说的。为什么?大千世界七宝供养只能解决他物质生活问题,他不能开悟。物质享受再丰富,离不开轮回,离不开十法界;四句偈的供养让他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就作佛去了,那怎么能比得上!所以佛法重视法供养,道理在此地。我们送人家礼物,送一部经比什么礼物都贵重。经要印得精美、印得庄严,让人家看到生欢喜心,不学佛也舍不得丢掉,这个现在我们可以做得到,成本高一点不要紧,让人生欢喜心。草草率率不行,人...(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二一集)    2012/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21 》)


净公上人讲解菩提心集第三九卷





...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真正功德利益就在这一句,如说修行,出生诸佛,你看这多重要。佛从哪里来?从佛法里头生出来的,没有佛法就没有诸佛,所以佛法比什么都重要。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二二集)    2012/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2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四百零一页,从倒数第四行看起,《行愿品》这里看起,四百零一页倒数第四行:
    「《行愿品》曰: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佛举了这么多例子、这么多的比喻给我们说明,一切供养当中法供养第一,而法供养当中,又以如说修行供养列在第一。我们前面学到这个地方,今天再把这个话温习一遍,非常重要。末后说,「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你看如说修行供养摆在第一,不离菩提心摆在最后,一前一后都是最重要的。我们相信佛的话,佛看得清楚,我们看不清楚。佛能看到真实利益,那是修行证果,不是人天福报,人天福报无法跟它相比。往往人天福报享尽,恶业的种子成熟,接着要受苦报,受苦报的时间比受福报的时间要长得太多太多!这个要细心去观察,自然就明白了。
    下面说,「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这就是法供养真实的利益,修法供养,你能作佛,这个利益太大了!什么样的财供养都不能跟它相比,不能成佛,法供养能成佛。如说修行,修什么行?修菩提行。什么是菩提行?六波罗蜜是的。我们今天修行六波罗蜜,为什么得不到像经上讲的功德利益?我们虽然修六度,没有根。这个诸位要记住...(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二二集)    2012/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22 》)


...四弘誓愿,开合不一样,是一不是二。
    怎么落实?落实在日常生活,日常生活,《还源观》上的四德说尽了。这些琐碎的生活方面,待人接物方面,就是威仪有则,这个则是什么?则是榜样,是一切众生的模范,则是这个意思。威仪是日常生活当中所表现出来的,统统都是世间人最好的榜样。那是什么?那就是戒律。戒律的精神,戒律的纲目,戒律的原则,戒律活活泼泼的起用,你都做到了。像释迦牟尼佛一样,释迦牟尼佛一生从入胎,八相成道,到七十九岁圆寂,一生所表演的,那是威仪有则,从生到死都在做示范,都在表演。佛一生对人和睦可亲,无论对什么人,男女老少,富贵贫贱,一律平等待遇,没有私心,用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心,这叫菩提心。这是我们应当学习的,要真干,这才是释迦牟尼佛的好学生。
    我们读这段经文,感触很深,尤其在现代这个时代,传统文化跟佛法走到存亡继绝的一个界限,我们不真干,对不起佛陀。纵然念佛功夫成就了,可以往生了,往生好不好?不能说不好,你能对现前局势能帮助一把,让正法能久住,我相信你到极乐世界品位自然增高,那是你的大功德!实在没有能力,没有这个缘分,那就赶快去,佛不怪你。做这桩事情,确实要自己的真心,要自己的智慧,还要缘分。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这里。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二三集)    2012/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23
   ...(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二二集)    2012/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22 》)


...,真叫干净利落,名闻利养、七情五欲绝不干扰。我们不在这里着眼,不在这里下功夫,这个难关度不过去,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古圣先贤用心之苦我们要能体会,我们要认真学习。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二五集)    2012/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25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四百零六页,从第三行看起:
    「至心精进第五」。我们看念老的注解。「本品」,第五品至心精进,续前面,前面第四是「法藏因地」,介绍阿弥陀佛这段历史,这个接着说法藏比丘精进的状况,都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法藏菩萨」,发菩提心则称作菩萨,「发大愿曰,我已发无上正觉之心」,这是在这一品经文一开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6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那跟法藏的缘就断了。
    这个名号如何能够普及?这就要诸佛如来的宣扬。诸佛如来都愿意给...(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二五集)    2012/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25 》)


...乐世界的通行证拿到了,他要早一点去,寿命不要了,这才能讲得通。三年的时间不长,取极乐世界人人都有这个把握。特别精进的,像莹珂那是要命,自己晓得不往生就堕地狱,地狱太苦、太可怕,那是拼命,也能在三天把阿弥陀佛念来,这是给我们做证明的。下面,「名号妙」:
    【教授名字。皆闻十方。】
    「此即四十八愿中,第十七,诸佛称叹愿」。一切诸佛都称赞阿弥陀佛,都赞叹阿弥陀佛,都劝大家念佛到极乐世界去作佛去。「第十八,十念必生愿,第十九,闻名发心愿之根本」。如果十方诸佛不替他宣扬,谁知道有极乐世界?谁知道有阿弥陀佛?谁知道这个法门?一切诸佛都跟他宣传、都替他介绍。「欲令十方众生,闻佛名号,乃能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什么叫菩提心?我真信,真想去,这就是菩提心。这个心发了就要专念阿弥陀佛,一个方向,西方;一个目标,极乐世界;一个心愿,就是见阿弥陀佛,这就成功了。「乃至下至十念,皆悉得生」,第十八愿,临命终时一念、十念都能往生。
    临命终时一念、十念往生的我见过,我在美国华府佛教会,我刚刚到美国去,那边几个念佛同学成立华府佛教会请我去做会长,我跟黄念老联系上就在那个时候。当地有一位华侨,我们中国人,开个面包店,这个人非常老实,人忠厚老成,没有宗教信仰,一家人都没有信宗教。得了癌症,医院诊断放弃治疗了,告诉他家里,他的病很重,随时可以走,回去好好照顾他。这个时候他家里人才到处去求佛拜神,希望有奇迹出现,找到我们的佛教会。我们几个同修去看他,确...(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二六集)    2012/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26 》)


...疑带来的是山崩地陷,你信心没有了。信心没有了,用现在的话是你免疫的能力没有了,那就是病菌非常容易侵犯你。贪瞋痴慢疑只要一断,身心健康,什么病都不会有;已经有的病会自然恢复,不需要医疗。
    所以我们都到这个地方来,蜎飞蠕动,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也作菩萨。「群生之类,生其国者,无有二乘」,二乘是阿罗汉、辟支佛,没有,全是菩萨。而且「必补佛位」,补佛位是等觉菩萨,就是后补佛,也就是说决定成佛。「是法藏大愿,称为一乘愿海」,一乘就是成佛,不是菩萨。四十八愿愿愿都是希望一切众生在这一生当中成佛,这个大愿不可思议。「悉成佛果,乃一佛乘故,无二亦无三也」,这个话是《法华经》上说的。「是故三辈往生,皆须发菩提心也」,三辈往生这一品里面,上辈往生、中辈往生、下辈往生统统要发菩提心。不发菩提心,念佛不能往生,一定要发菩提心。最后这一段「总结」:
    【我立是愿。都胜无数诸佛国者。宁可得否。】
    这是向佛请教。念老注解里头,这一段最后再请佛证明,我立这样的大愿,发这个大愿,『都胜无数诸佛国者』,比一切诸佛在因地上发的愿要殊胜。这个殊胜是有来由的,因为他亲自去考察、去观摩所有诸佛剎土,诸佛剎土里头好的、精彩的他统统取了,不好的他都不要。所以西方极乐世界也是集大成,是集一切诸佛国土的优点,所以它就是比哪一个国土都要殊胜。『宁可得否』,我能不能成功?「愿己佛国胜余佛国,不知能否,请佛垂训」。最后这一段,佛替他「证成」。我们看经文:
    【世间自在王佛。即为法藏而说经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经历劫数。尚...(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二六集)    2012/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26 》)


...起了个别号,叫「西有道人」,西是西方,西方真有,他叫西有道人。就是这两个有,真有极乐世界,真有阿弥陀佛。深信此两个有字,「切愿往生」,有信、有愿,切愿,「一向持名」,一个方向、一个目标,执持名号,「即可如愿」,你的愿就可以满了,你决定得生,你决定见佛,你决定成佛,「迳登不退」。
    「是乃凡愚所同能」,这一句了不起,不是只有大智慧、大德、大能才能往生,什么都没有都可以往生,只要你相信,只要肯去,五逆十恶罪也能往生。「若独言究明自心」,究明自心就是明心见性,那有几个人能做到?「则唯上智所堪任」,惠能大师讲的,那只有上上根人才能做得到。「法藏菩萨于因地中」,这他还没成佛,还是比丘的身分,发大菩提心、发大愿,则称他为菩萨。他在修学过程当中,「悲愿宏深」,真的是大慈大悲,愿力宏深,宏是大。「开显此他力法门」,开这么个法门,信愿持名,往生净土,开这个法门。「是以世称弥陀乃大愿之王」,世间人称阿弥陀佛为大愿王。大愿王就是阿弥陀佛,他发四十八愿普度众生,什么众生都度。不但有情众生他度,无情众生也度,其实无情是我们凡夫知见,以为是无情,实际上不是的。
    一切众生,没有一个众生不具足五蕴,五蕴是色受想行识。我们问问,我们眼前这个桌椅,具不具足五蕴?具足。你能看得见这个桌子,这是色法,这个桌子它会看、它会听,它懂得人的意思,你知不知道?不知道。我们认为它不可能,它真的。为什么是真的?弥勒...(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二九集)    2012/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29 》)


...就没想到了。能生儒释道的东西,那是儒释道的根,你有没有想到过这个问题?花果不能解决问题,根能解决问题。儒的根是什么?《弟子规》,道的根是《太上感应篇》,佛的根是《十善业道》。如果能把这三样东西恢复起来,这世界真的太平了,汤恩比的话说得没错。这三样东西是普世教育,你们所想的那是儒释道的尖端的教育、教学。我们要从扎根教育下手,这个世界得救。
    用什么心态?我们也遵循汤恩比博士的指导。什么是儒?孔孟学说是什么?「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孔孟之道是仁义。「仁者爱人」,要用爱心;「义者循理」,义是什么?合情、合理、合法,我们用这个心态落实三个根,汤恩比博士没讲错。大乘是什么?大乘是真诚、慈悲,这是菩提心。用真诚慈悲落实《十善业道》、落实《弟子规》、落实《感应篇》,这个世界就有救。这是我在伦敦大学跟剑桥大学跟他们讲的,我跟他们讲的时间不长,一个小时,对他们很有启发。
    他们的教授是当代的汉学家,到香港来一定来看我。现在他退休了,在北京大学做客座教授,所以常常从香港经过,一定要来看我。我们汤池的成就他知道,二00七年他特地到汤池去住了四天,亲自去考察,回去的时候到香港跟我谈了六个小时,两天,一天三个小时。非常诚恳邀请我到伦敦去办学,书院名字他都想好了,叫大乘佛学,他要我去那里办一个书院。英国大学是书院制,像剑桥跟牛津大概都有将近五十个书院。希望我在那里办一个大乘佛学,属于剑桥大学的...(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三0集)    2012/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30 》)


...么?一切诸佛世界好的我们采取,不善的我们回避。所以这个世界,就是一切诸佛世界里头的精华。诸佛剎土里头有精华,还有糟粕,极乐世界没有糟粕全是精华,精华当中的精华。所以你往生极乐世界,做阿弥陀佛的弟子,你到任何佛国土,那个佛对你都很恭敬,为什么?弥陀弟子,特别看重你,沾阿弥陀佛的光。走到任何地方,诸佛如来恭敬你,护法神当然会保护你,弥陀弟子还得了吗?与其说我将来要做,现在做不更好吗?为什么不肯现在做?现在就做弥陀弟子,我今天就做弥陀弟子,要发这个愿。怎么做?依教奉行就是弥陀真正弟子。弥陀的教诲就在这部经上,我们读这部经,我们也像弥陀一样在这部经上思惟究竟。我们在这里也选择,怎么选择?佛教导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我们就选择这个,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什么都放下。听经只听《无量寿经》,为什么?《无量寿经》是讲我们家里事情,极乐世界是我家,是我家里事情。其他的讲授是外面事情,不是我家里事情,这是讲我家里事情。讲我家里事情很重要,我要听,讲外面事情与我不相干,我不要听,要用这种心态来学,我们肯定在很短的时间就得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是什么样子?你就真正学到老太婆了。李老师一生没有学到,我们就学到了。不管别人讲什么东西,我们自己也不知道是听到还没听到,就一句阿弥陀佛。讲什么,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一句阿弥陀佛。贤首国师《还源观》上讲的四德圆满做到。跟一切人往来,「随缘妙用...(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三三集)    2012/1/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33 》)


...他没有障碍。只要自己没有障碍,遇到缘殊胜,遇到等觉菩萨你就是等觉,遇到初住菩萨你就是初住,你就跟他平等。所以,就看你遇到什么缘分。你能够跟他平等,道理就在此地。为什么能平等?他放得下,果然能够把妄想分别执着彻底放下,他就一步登天了。
    我们凡夫自己善根福德不够,纵然遇到佛菩萨,提不上去,善根福德底子不厚。底子不厚产生什么问题?放不下的问题。底子深厚的人,一听人家叫你放下,马上就放下。《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这一句就是放下。无所住还得生心,要不生心,不生心变成阿罗汉,他就入偏真涅槃。自己不错有很好的享受,对众生没有利益,只有放下,没有提起。放得下还得要提得起,「而生其心」,生什么心?生菩提心。生菩提心起什么用?不是对自己,自己功德圆满了,生菩提心是为度脱一切众生,自己没事了,度众生就是自己的事。虽度一切众生,以种种善巧方便度一切众生,心里头应无所住。这个一定要知道,心里头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无所住。
    这个世间人有所住,他肯帮助别人,但是他名闻利养没放下,我为什么干的?我为名、我为利,他总归有理由。佛菩萨也有理由,他的理由就是无住,不住自私自利、不住名闻利养、不住五欲六尘、不住贪瞋痴慢,他不住,那是什么?那是菩萨。什么时候无始无明的习气断干净了,他就成佛。无始无明习气没断不要紧,不碍事,它所碍的是什么?就是不能证无上正等正觉,对这个起障碍,对其他的毫无障碍。无始无明一断尽,实报土就没有了,他回归到常寂光,常寂光里头什么现象都没...(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三七集)    2012/1/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37 》)


...是在一万多种书籍里头,八万多卷,精挑细选,最后归到六十五种,那六十五种是精华。从这个精华里头,撷取修身、齐家、治国这些道理、方法,把它编成一本书,叫《群书治要》,五十万字。所以,这部书是精华里面的精华,六十五种是精华,这是六十五种里面的精华,这还得了吗?我们现在需要的就是这个东西。在佛法里头有没有这个精华?有没有《群书治要》?有,这一部《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集注,就是佛法里头精华之精华。学中国传统文化,一部《群书治要》够了;学佛法,这一部注解够了。不容易!我们花了六十年的时间才找到,才肯定它,真的全部佛法都在里头。
    密教里头讲「大悲为根」,慈悲心,慈悲为本。「菩提为因」,菩提心是什么?度众生的心。四弘誓愿就是菩提心,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把心量拓开,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把慈悲心遍法界,把善意遍法界,这就是菩提为因。「方便为究竟」,方便是帮助众生的方法,方法无量无边,没有一定的。方就是方法,便是便宜、便利,应该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活的,不是死的,才能做到尽善尽美。
    又《华严经.普贤行愿品》里面说:「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什么是佛?真正具足大悲心的人,那个人就是佛。佛之体是大悲心,大慈大悲。大悲什么意思?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说得好。说得白一点,怜悯的心、同情心,看到别人有苦有难,自动就会帮助他、就会救度他,根本都不用经过考虑、思索。看到小孩掉到水里去了,赶紧下去把...(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三九集)    2012/1/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39 》)


...告诉别人,肯定是预知时至。临走的那一天,她是晚上走的,告诉儿子、媳妇、家人她要洗澡,不要等她吃饭,你们大家先吃饭,她去洗澡去。等了很久,儿子、媳妇很孝顺,等了很久老太太没出来,就进去看,真的是洗澡了。叫她也没有人答应,找也找不到,以后看到,家里有个小佛堂,看她老人家穿着海青,手上拿着念珠,站在佛像面前,叫她不答应,再一看,她往生了,站着走的。老太太聪明、有智慧,如果跟家人讲,我今天晚上要往生,恐怕家里人都慌张,都不知道怎么办,不说。念佛三年,站着往生。
    平常你问她,什么都不知道,她一天到晚拿着念珠就是念阿弥陀佛,跟她讲什么都是阿弥陀佛,跟你是满面笑容。这什么?真念佛人,真正做到了「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大势至菩萨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她做到了,觉明妙行菩萨说「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她做到了。我们能够把握这个标准,人人都能成就,而且这样走,品位都非常高。不需要别人开导,不需要别人助念,每个人都能做到,阿鼻地狱的众生都可以实报土上上品往生,这还得了!跟四十八愿相应,这一点我们要知道。我们要真念佛,万缘放下,什么都放下,什么念头都没有,只是一句阿弥陀佛,就成功了。如果有疑惑,那就得听经,把极乐世界搞清楚、搞明白;没有疑惑,经就不必听了,到极乐世界听阿弥陀佛讲,比我们这里殊胜多了!真正学佛都要真干,干假的不行。轮回苦,六道苦,我们已经吃了这一辈子苦,应该觉悟。极乐世界...(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四0集)    2012/1/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40 》)


...行人,气场真的就不一样,我这一生当中感触最明显、最深的章嘉大师,他的气场、磁场柔和,你走近他范围之内,他居住的范围之内,你就感到很安全,有安全感,所以很不容易。即使大师一句话不说,我们也愿意跟他,陪他坐在一起,坐一、二个小时,享受这个气分。我有一年在迈阿密讲经,有不少当地的美国人,他听不懂我说话,可是我在那里讲了八天,每天他一定来,一定我讲完之后再走。有人就问他,你听得懂、听不懂?听不懂。你为什么要来?他说这里磁场很好,我在这里坐两个小时很有享受,他能感觉到。这些外国人全都是学佛的,好像是学密宗的,他喜欢这个磁场。所以光的性质是这样的。
    这种常光一丈这个相,这边就有说,这个相是以发大菩提心,修无量行愿而有的。无量行愿不外乎四弘誓愿,普贤菩萨十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统统都可以归纳在四弘誓愿里面,所以四弘誓愿一般来讲那是总愿,最重要的就是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所以我讲四弘誓愿,我都把这一愿定做是正愿,其他的三条是完成这一愿。你要度众生,度众生最重要的,帮助众生觉悟,如何教他破迷开悟。开悟就是佛菩萨,迷惑这就叫凡夫,凡圣的差别就在迷悟。所以诸佛菩萨无量无边的功德,就是在教学,不教学,人怎么会开悟?人的根性不一样,但统统都属于教学,无论用不用言语,都是在教。法界很大,诸佛的国土众多,众生根性不一样,就是六根哪一个根当机都不一定。在楞严会上文殊菩萨给我们做报告,说出娑婆世界耳根...(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四四集)    2012/1/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44 》)


...。在病重的时候我去看他,他告诉我,每天念十四万声佛号,他是追顶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句接一句,一天十四万声。大概念了半年他走了,他是念佛往生的。注这个注解功德大!这是大好事。我说他这一生到这来,大概就是为干这桩事情,为我们做示现,病中非常辛苦,日夜不休,六年的时间完成这部注解,让大家看到生感恩的心。这个注解确实能度末法九千年的众生,为什么?净土就讲清楚、讲明白,这个很难得。夏莲老五种原译的会集,会集得好、会集得非常精彩,五种原译本里面佛所说到的一句不漏,重复的都删掉,这非常难得。这两个人是来度末法时期众生的,这也不是凡人。
    修因,这是发心修无量行愿,四弘誓愿第一愿是发愿度众生,大菩提心。要度众生必须自己要有德行,那就得断烦恼,有烦恼你就没有法子度众生。烦恼断了之后还要学法门,这个次序我们一定要重视,你就不会躐等。不发心,没有一个力量在推动你,你会懈怠、你会退转。强烈度众生的愿望,这个力量推着你勇猛精进,你不会后退,你不会改变念头。世间人的事业,推动的力量不外乎名、利两个字,对他有名有利的,没有名利他就不干了。中国大陆在没开放之前,全世界人对中国大陆怎么看法?中国人民是世界上最懒惰的人民,他什么都不要干,有公社、有饭吃,干也是这么多,不干也是这么多,所以大家都不干,没人愿意干事。你看这一开放之后,干的自己可得利益,他就拼命干,就富起来了,就这么个道理。学佛的人他什么都不...(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四四集)    2012/1/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44 》)


...李老师在台中三十八年没有离开,在那里教了二、三十个学生,真正成就的没几个人。什么原因?全心全力摆在这上面去,你才能尝到滋味,这法味,尝到滋味就有兴趣,有法喜了;没有尝到滋味的时候这是个苦事情,天天在读书,多辛苦,读到最后没味道了,不想再读。讲也讲不好,年岁一大,记忆力衰退,这些现象都是真实的。所以六十岁以前脚跟站不稳,再往上提升很困难;六十岁这个根站稳了,那你不断向上提升,决定不动摇。
    而且这里面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无我,有我是最大的障碍。有我就有贪瞋痴慢、就有自私自利、就有名闻利养,一大堆东西都带上了。无我无人也不行,无我要有人。我学为什么?我为众生学的,众生太苦了。这就是什么?菩提心生起来。自己不知道苦,看到众生苦,众生苦我要去帮助他,我没有德行、我没有智慧、我没有能力我用什么帮他?我们想帮助他,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最好的示范,救苦救难要从根上救。苦从哪来的?苦从迷来的,迷失自性。所有一切苦都是迷失自性,迷得有浅深、有广狭,时间有长短,各个不一样,全是从迷来的。乐从哪里来的?乐从悟来的。佛四十九年讲经教学讲的是什么?是破迷开悟,这就是他讲经的意义。对初学来讲,还是这个大纲领,底下一个小纲领,头一个小纲领,帮助众生断疑生信,这是佛教化众生第一个目标,首先叫你相信。第二个目标,你明白了,那就是破迷开悟。第三个目标,那是你自己的事情了,你要真干。要落实到生活上,过的是佛菩萨...(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五三集)    2012/1/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53 》)


净公上人讲解菩提心集第四〇卷





...体、一个和睦家庭,里面有一个人不和,那个罪过比什么都重,破和合众罪过是阿鼻地狱。佛说话句句是实话,不是吓唬人的,给你讲是真的,将来你堕阿鼻地狱,你不会怪罪佛,为什么你早不说?早就告诉你了,你自己不相信,你自己不肯干,那是你自己的事情。
    所以三福是根之根,《弟子规》又是根之根,怎么可以疏忽?没有这个基础,戒律全部落空,你自己修不成,你也教不成,发什么心都没用。可见这个东西重要!有了这个根,再往上提升,就学佛了,小乘佛法。「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建立在第一福的基础上,没有第一福就不会有第二福。盖房子,第一福是第一层,第二福是第二层,二层一定盖在第一层的基础上。第三福是大乘,「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这个因果说老实话就是指净宗,念佛成佛。「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你看十一句,十句是自利,成就自己,最后一句弘法利生,劝进行者,你去教化有缘的人。我们要以这个做为修学的指南,最高指导原则,不能违背。
    第二个科目就是六和,人与人之间不和就完了,重视六和。六和如何能做到?要求我跟别人和,不要求别人跟我和,六和才能成就。要求别人跟我和,难!那是假的,不会成功,要求我跟他和。你也能和,这就能同住,你不能和,我们就离开,处处忍、处处让。所以有一个六和的团体出现,这是佛门有福,我们就知道佛法有可能兴旺起来,它有个例子在。道场,你看看这个道场就是榜样,所有道场都向这个道场学习。道场...(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五五集)    2012/1/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55 》)


...数,没有法子说的,成年累月。世尊告诉我们,极乐世界开张到现在十劫了,这十劫有多少人去!极乐世界真不可思议;极乐世界以光明做佛事,以音声做佛事,光明跟音声都超越时空,都是不可思议。我们如果能稍稍体会这种盛况,参与的念头就会生起来,我也想去。
    「愿云声闻兼摄缘觉」。因为前面一句里头有声闻天人,这个地方有悉成缘觉,声闻里头有缘觉。「或疑《悲华经》谓彼佛国土,无有声闻,辟支佛乘。所有大众,纯是菩萨,无量无边。今经何云声闻无数耶」,这个经上怎么说有声闻无数?下面为我们解释。「盖此二者」,就是声闻跟缘觉。「文虽相左,而义实无违」,文字相左就是不一样、不同,但是意思是相同的。「今经三辈往生,俱云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三辈往生」里头都说到的,上中下三辈都有,还包括一心三辈,不是专修净宗的,修其他法门的,也能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一念十念都能往生。「三辈生者,既已悉发菩提心,所行必是菩萨乘。故《悲华》云纯是菩萨」。讲得通,声闻缘觉都发菩提心才能往生,不发菩提心不能往生。
    有人问,在眼前许许多多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的,对于如来经教是一窍不通的,他只会念佛,最后他也往生了,你问他什么叫菩提心他不知道,那这种人怎么会往生?蕅益大师解释,把这个问题解答了。那些人真正相信、真发愿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去亲近阿弥陀佛,这一念就是无上菩提心。你问他什么菩提心?他不知道,他只知道极乐世界比我们好,我一定要去,这一念就是无上菩提心。无上菩提心是正等正觉。《观经》上讲的菩提心的心体是至诚心,真诚到极处,这是菩提心的体;自受用,好善好德,叫深心;他受用,回向发愿心,念念没有忘掉许多苦难众生,我得好处,一定要跟他们一起分享,这是菩提心。乡下这些阿公阿婆,人都非常慈悲,有一点好吃的,都会拿去跟大家分享,一点私心都没有。这菩提心就现在外面了,真相信,真想去。所以蕅益大师说,他们已经圆满了菩提心,决定得生净土。我想得很久、想得很深,我知道这些人往生品位之高,超出我们想象。为什么?他们的功夫纯,他不杂,信心坚定,没有怀疑,没有夹杂,为我们做念佛示现,那真的纯是菩...(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五八集)    2012/1/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58 》)


...三辈往生」里头都说到的,上中下三辈都有,还包括一心三辈,不是专修净宗的,修其他法门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6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能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一念十念都能往生。「三辈生者,既已悉发菩提心,所行必是菩萨乘。故《悲华》云纯是菩萨」。讲得通,声闻缘觉都发菩提心才能往生,不发菩提心不能往生。
    有人问,在眼前许许多多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的,对于如来经教是一窍不通的,他只会念佛,最后他也往生了,你问他什么叫菩提心他不知道,那这种人怎么会往生?蕅益大师解释,把这个问题解答了。那些人真正相信、真发愿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去亲近阿弥陀佛,这一念就是无上菩提心。你问他什么菩提心?他不知道,他只知道极乐世界比我们好,我一定要去,这一念就是无上菩提心。无上菩提心是正等正觉。《观经》上讲的菩提心的心体是至诚心,真诚到极处,这是菩提心的体;自受用,好善好德,叫深心;他受用,回向发愿心,念念没有忘掉许多苦难众生,我得好处,一定要跟他们一起分享,这是菩提心。乡下这些阿公阿婆,人都非常慈悲,有一点好吃的,都会拿去跟大家分享,一点私心都没有。这菩提心就现在外面了,真相信,真想去。所以蕅益大师说,他们已经圆满了菩提心,决定得生净土。我想得很久、想得很深,我知道这些人往生品位之高,超出我们想象。为什么?他们的功夫纯,他不杂,信心坚定,没有怀疑,没有夹杂,为我们做念佛示现,那真的纯是菩萨,不是凡人。
    「至于彼国声闻缘觉」,这是有其名而已,「只是就其断惑之情况而言」,是这么个意思。「虽断见思,未破尘沙与无明惑,是称声闻」,称他们作声闻,他不是真的声闻。「非是只求自度之二乘。若只求自度,不愿度他,则是未发菩提心。不发菩提心,即不能往生」。只要是往生,即使往生到边地疑城,还是有菩提心,没有菩提心他去不了。「证诸《宋译》此意甚显」。《宋译》的《无量寿经》有这么一段经文,「我得菩提成正觉已,所有众生,令生我...(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五八集)    2012/1/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58 》)


...实如此,称赞、护念称名之人,你看诸佛称赞你,诸佛护念你。你修什么样的功德,感得诸佛赞叹、诸佛护念?信愿持名就感动一切诸佛的称赞,一切诸佛的护念。这桩事情,念佛的人有几个人真正知道?真正知道了,我相信他跟莲池大师一样,彻底放下。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八万四千行,饶与别人行,统统放下。莲池大师晚年,一部《阿弥陀经》、一句阿弥陀佛,他也是一生弘法利生,最后归净土,那么专一,那样的虔诚。
    第三,「诸佛亦咨嗟,亦自称彼佛名」。十方佛每一尊佛也赞叹,也念阿弥陀佛,赞叹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接着又解释,「三世诸佛,依念弥陀三昧,成等正觉」。这句话说明什么?念佛成佛。净业三福最后的一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就是深信因果的一条。信什么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个因果不是别的,别的因果,菩萨哪有不懂的道理,还用得着提醒吗?唯独这个因果,很多菩萨疏忽了。所以他们要用很长时间去断烦恼、去消业障,来提升自己。如果知道念阿弥陀佛这么容易,烦恼不破自然破了,业障不消自然消了,到哪里去找这个法门!于是我们就能想到,西方极乐世界菩萨有多少!但是前面我们读过,祖师大德给我们说得非常好,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主要的是度六道苦难众生,不是为这些菩萨发的。菩萨往生是附带的,那成就更快了。六道众生可怜,他出不去,这是最苦的一个地方,给你讲八苦三苦,真叫苦海无边。佛是怜悯这些众生,兴起四十八愿。前面我们读过,...(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五九集)    2012/1/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59 》)


...名闻利养,你不清净,远离名闻利养,清净心就能现前。世尊当年在世为我们做出示范,他全部的财产就是三衣一钵,这是当时的印度,热带地区,三衣一钵够了,树下一宿,日中一食。每天要去托钵,所以僧团栖息之处所不能离开都市太远,太远乞食不方便,一般都是三里路,乞食方便。雨季就结夏安居,印度每年都有雨季三个月,这三个月不出门,由这些在家弟子每天把吃的东西送来,这是应该接受的。今天的社会过分的重视利养,对于利养坚固的执着,贪而无厌,不能够惠施,于是福报就享尽了。福报享尽了,阿赖耶里头还有不善的习气种子,遇到缘它会起现行,那个现行就是灾难。灾难怎么来的?不是无缘无故,有原因的。真正修行这句话就非常重要,深心清净是菩提心的核心,菩提心的体是真诚,自受用就是这一句,经论都是这个说法。《观经》里面讲菩提心,体是至诚心,自受用是深心,他受用是回向发愿心;《起信论》里面讲,菩提心的心体是直心,自受用也是深心,他受用是大悲心,经论合起来看意思就更清楚了,真诚就是直心,直心就是真诚,直是没有委曲,这就是真诚的意思,深心都相同,深心就是此地不染利养。深心,古来祖师大德很多人说,好善好德,这个心是深心。清净,不染利养,是善德之上者,最殊胜的。
    第六「发一切种智心,日日常念,无有废忘。」一切种智是自性真实智慧,《无量寿经》三种真实,真实之际,真实智慧就指的这个,后头真实之利。三个真实是一桩事情,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一个得到了,三个全都得到了。真实之际是自性的本体,真实智慧是自性的德相,真实之利是自性的德用。什么人能用这三种真实?大乘经教里面我们看到的法身菩萨,他们用上...(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0集)    2012/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0 》)


...师约四十八愿为真实五愿。若论至约」,至约是再把这五愿归纳,归纳为一愿,「则唯第十八愿」。归纳一愿,这一愿就是十八愿,十八愿就是十念必生。「故于《事赞》中曰:一一愿言,引第十八。《甄解》云:四十八愿虽广,悉归第十八愿」。第十八愿是四十八愿的本愿,阿弥陀佛的本愿。日本有本愿念佛宗,他们的信徒来香港找过我,他们学,学错了,只要第十八愿,其他的四十七愿不要了。来的时候我告诉他,你们不会往生,你们违背了佛的意思,你们没有去学习《无量寿经》。你要知道,第十八愿圆圆满满含摄其他四十七愿,一愿都不缺,这叫第十八愿。十八愿你光干,四十七愿都没有了,这一愿能独立?独立不起来。为什么独立不起来?经上讲得很清楚,「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第十八愿只是一向专念,没有菩提心,你去不了。你的信心不真,你的愿力不切,把《无量寿经》丢掉不要,单单靠这一愿往生,容易,理上讲得通,事上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你做得不如法,你自私自利,全搞名闻利养,贪恋五欲六尘,图一个侥幸,我临终的时候最后一念是阿弥陀佛就往生了。你能保得住你最后一念是阿弥陀佛吗?你能保得住你临终的时候会清清楚楚吗?你看多少人往生走的时候迷迷糊糊,连自己儿女都不认识,自己的亲人去看他,你是谁?你看看糊涂了,他怎么知道有阿弥陀佛?这个时候跟他讲信愿持名,迟了,来不及了,随业流转,依旧搞六道轮回去了。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第十八愿是其他的四十七愿会归到第十八愿,是这个意思,不是只有第十八愿,其他的都不要...(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二集)  2012/1/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2 》)


...行。过佛菩萨的生活,把我们的灵性向上提升。学佛学什么?学佛没有别的,就是要学佛菩萨的生活。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佛菩萨的生活,我们日常生活起居、工作待人接物,一定要用佛菩萨的标准,都在这部经中!这部经的分量非常适中,适合现代人学习。真正知道六字洪名是弥陀本愿究竟方便,一乘愿海的落实,没有这句名号,他的本愿不能落实。末后念老说,名号即实德,这个实德是阿弥陀佛的实德。音声、文字都是实相,阿弥陀佛这句佛号的音声、阿弥陀佛四个字皆是实相。第十八愿我们就学到此地。
  下面看第十九愿,「闻名发心愿」。这一愿虽然善导大师没有把它列在五愿里头,最重要的五愿里面,实际上这一愿非常重要,为什么?它有这一句「发菩提心」。我们看这个经的经文,「三辈往生」、「往生正因」这两品,世尊告诉我们,三辈九品统统有发菩提心。经文上很清楚、很明白,「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才能往生;如果只有专念阿弥陀佛,没有发心,那就不能往生。所以发菩提心非常重要。善导大师为什么没有把这一愿列为最重要的五愿之一,为什么?实在说,每个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没有不发菩提心的,只是很多人不知道。最明显的,乡下阿公阿婆,他们一天到晚拿着念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最后往生瑞相稀有,真往生了。你要问他有没有发菩提心?没有,他不知道什么叫菩提心。你要跟他讲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他不懂;你跟他说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他也听不懂,但是他真往生了。这桩事情蕅益大师为我们解答了,我们恍然大悟!他真发心他自己不知道。知道这菩提心的意思,讲得头头是道,但是他没发,奇怪,他没发;阿公阿婆不知道,他真发了。真发了真往生,讲经讲得头头是道的未必能往生。那我们想想,善导大师就觉得没有必要提这个问题。蕅益大师告诉我们,他真相信,真想到极乐世界去,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他没有讲什么直心、深心、大悲心,没讲这个。真相信,我真想去,这就是无上菩提心!你到极乐世界见了阿弥陀佛,具足无上菩提心,一点都不错。印光大师看到这个注解,佩服到极处,发前人之未发,过去人都没有讲过,...(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二集)  2012/1/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2 》)


...品统统有发菩提心。经文上很清楚、很明白,「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才能往生;如果只有专念阿弥陀佛,没有发心,那就不能往生。所以发菩提心非常重要。善导大师为什么没有把这一愿列为最重要的五愿之一,为什么?实在说,每个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没有不发菩提心的,只是很多人不知道。最明显的,乡下阿公阿婆,他们一天到晚拿着念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最后往生瑞相稀有,真往生了。你要问他有没有发菩提心?没有,他不知道什么叫菩提心。你要跟他讲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他不懂;你跟他说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他也听不懂,但是他真往生了。这桩事情蕅益大师为我们解答了,我们恍然大悟!他真发心他自己不知道。知道这菩提心的意思,讲得头头是道,但是他没发,奇怪,他没发;阿公阿婆不知道,他真发了。真发了真往生,讲经讲得头头是道的未必能往生。那我们想想,善导大师就觉得没有必要提这个问题。蕅益大师告诉我们,他真相信,真想到极乐世界去,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他没有讲什么直心、深心、大悲心,没讲这个。真相信,我真想去,这就是无上菩提心!你到极乐世界见了阿弥陀佛,具足无上菩提心,一点都不错。印光大师看到这个注解,佩服到极处,发前人之未发,过去人都没有讲过,没有这个讲法,蕅益大师讲得太好了,让我们多少人把这个怀疑破除了。所以听到极乐世界,听到人讲阿弥陀佛,他真听懂、真喜欢、真正想去,这个念头生起来就是无上菩提心。就像后面经文讲到的阿闍王子,听释迦牟尼佛讲《无量寿经》,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他们听了非常欢喜,心里面都想着我将来成佛要跟阿弥陀佛一样,动这一念就是无上菩提心。闻名发心这一愿,我们看经文: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蜜。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
  这是十九愿的本文。我们看念老的注解。「上章」,这一章包括两愿,这一愿闻名发心与第廿临终接引愿,有这两愿。「名号即名字。显体为名」,名是显体的。「名彰于外,而号令于天下为号」,把名号两个字解释出来。「名与号同体。此辞通于诸佛菩萨」。佛的名号,一切诸佛菩萨都有名号。「于本经常专指极乐导师名号,阿...(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二集)  2012/1/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2 》)


...师就觉得没有必要提这个问题。蕅益大师告诉我们,他真相信,真想到极乐世界去,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他没有讲什么直心、深心、大悲心,没讲这个。真相信,我真想去,这就是无上菩提心!你到极乐世界见了阿弥陀佛,具足无上菩提心,一点都不错。印光大师看到这个注解,佩服到极处,发前人之未发,过去人都没有讲过,没有这个讲法,蕅益大师讲得太好了,让我们多少人把这个怀疑破除了。所以听到极乐世界,听到人讲阿弥陀佛,他真听懂、真喜欢、真正想去,这个念头生起来就是无上菩提心。就像后面经文讲到的阿闍王子,听释迦牟尼佛讲《无量寿经》,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他们听了非常欢喜,心里面都想着我将来成佛要跟阿弥陀佛一样,动这一念就是无上菩提心。闻名发心这一愿,我们看经文: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蜜。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
  这是十九愿的本文。我们看念老的注解。「上章」,这一章包括两愿,这一愿闻名发心与第廿临终接引愿,有这两愿。「名号即名字。显体为名」,名是显体的。「名彰于外,而号令于天下为号」,把名号两个字解释出来。「名与号同体。此辞通于诸佛菩萨」。佛的名号,一切诸佛菩萨都有名号。「于本经常专指极乐导师名号,阿弥陀」。在这部经里头,在净宗经论当中,我们看到佛的名号多半都是指阿弥陀佛,而不是指其他佛菩萨。「发菩提心。菩提,梵语,旧译为道,新译为觉」。旧译是玄奘大师以前,玄奘大师以前所翻译的叫旧译,玄奘大师从印度回来之后,开始翻译经典,称为新译,有很多术语跟古人翻法不同。古人翻菩提为道,玄奘大师翻作觉,所以菩萨这两个字,古时候翻译的为大道心众生,翻成中国的意思,大道心众生,玄奘大师翻译的叫觉有情,觉悟的有情众生,他是这么翻法的。意思相同,新译比旧译的意思更明显,这是新旧两种。
  「肇公曰」,肇是僧肇大师,这是在玄奘大师之前,在中国佛法里面称为旧译。「道之极者,称曰菩提。秦无言以译之。盖是正觉无相之真智乎」。这是翻菩提两个字,僧肇大师说的。僧肇是罗什大师的弟子,鸠摩罗什大师的弟子。菩提翻作道,道之极...(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二集)  2012/1/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2 》)


...思相同,新译比旧译的意思更明显,这是新旧两种。
  「肇公曰」,肇是僧肇大师,这是在玄奘大师之前,在中国佛法里面称为旧译。「道之极者,称曰菩提。秦无言以译之。盖是正觉无相之真智乎」。这是翻菩提两个字,僧肇大师说的。僧肇是罗什大师的弟子,鸠摩罗什大师的弟子。菩提翻作道,道之极者,称为菩提,加上一个道之极者。秦那个时候,罗什大师在中国,国王是姚兴,姚兴做国王,国号是秦,大概现在在四川、甘肃这一带,在那边建立一个国家,这是秦国。所以罗什大师翻译的前面一定冠上「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秦就是指中国,中国没有相对的字来翻译。盖是正觉无相之真智,意思全说出来了,它是正觉离一切相的真实智慧。
  「菩提心即是求真道之心,求正觉之心。又菩提心即自觉觉他之心。详言之如《往生要集》」,《往生要集》里的解释比较详细。「所云之二种菩提心」,第一个是「缘事菩提心」,缘事菩提心就是密宗里头行愿菩提心,行愿是属于事。「以四弘誓愿为体」,这个比较好懂。四弘誓愿第一个,「众生无边誓愿度,是应身菩提之因」。诸佛如来为什么要应化到世间?现在人喜欢问,他的动机是什么?他的目的是什么?现在人都会问,你为什么干这桩事情?为什么你要来度众生、来帮助众生,用意何在、目的何在?问这些。这里给你解答了,在因地上曾经发过这个愿,我现在已经成佛,我说的话要算数,我发的愿要兑现。因地当中发度众生的大愿,现在成佛哪有不度众生的道理!所以众生有感,佛就有应,应身菩提之因就是四弘誓愿。所以这是应身菩提之因。
  第二个,「烦恼无数誓愿断,是法身菩提之因」。法身是真身,不生不灭;法身是本有,因为烦恼把它障碍住,法身虽有...(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二集)  2012/1/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2 》)


...问,你为什么干这桩事情?为什么你要来度众生、来帮助众生,用意何在、目的何在?问这些。这里给你解答了,在因地上曾经发过这个愿,我现在已经成佛,我说的话要算数,我发的愿要兑现。因地当中发度众生的大愿,现在成佛哪有不度众生的道理!所以众生有感,佛就有应,应身菩提之因就是四弘誓愿。所以这是应身菩提之因。
  第二个,「烦恼无数誓愿断,是法身菩提之因」。法身是真身,不生不灭;法身是本有,因为烦恼把它障碍住,法身虽有而不能够现前,必须把烦恼都放下。所以起心动念是无明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执着是见思烦恼,统统放下,法身就现前。障碍没有了,法身现前了,这是法身菩提之因。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下一堂课就从「缘事菩提心」学起。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三集)  2012/1/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四百七十七页,第三行看起:
  《往生要集》所说的二种菩提心,「一、缘事菩提心(此即密乘之行愿菩提心),以四弘誓愿为体」。第一「众生无边誓愿度,是应身菩提之因」。应身,是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与一切诸佛剎土六道众生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佛以应身去加持他、去帮助他。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像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这样的应身,像《虚云老和尚年谱》里面所记载的,他朝五台山,三步一拜,在旅途当中两次生病,遇到一个乞丐来救他。病倒的时候都在荒郊野外,附近都没有人家,病倒在那里。遇到这个乞丐文吉,乞丐的名字叫文吉,文章的文,吉祥的吉,两次都是他救的。他很感恩,虚老和尚很感恩,请问他的名字,他告诉他。问他住在什么地方?他说他就住在五台山,他说你到五台朝山,说我的名字大家都知道。他就记住。到五台山,第一桩事情就是...(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二集)  2012/1/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2 》)


...,证果太难了。证果全要功夫,功夫就是放下,不是别的,放下是真功夫。这是报身菩提之因。所以四弘誓愿这是发菩提。
  第四「无上菩提誓愿证」,我们通俗的讲无上菩提誓愿成,证跟成是一个意思。这是「愿求证得佛果菩提」,你看前面讲的应身、法身、报身,佛果,这是佛果菩提。「由前三行愿具足成就」,度众生的愿、断烦恼的愿、学法门的愿,这三愿圆满了,佛果菩提就现前,「而证得三身圆满之菩提」。然后「还复广利一切众生也」,法报应三身圆满了,圆满之后就一桩事情,还愿,中国人讲还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所以,佛果菩提就这一桩事情,度众生,没有条件、没有理由。为什么?众生跟自己同体,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从这儿生的。这是缘事菩提心。
  下面再说,「二、缘理菩提心。此即密乘」,就是密宗所说的「胜义菩提心」。前面是行愿菩提心,这是胜义菩提心,胜是殊胜,微妙无比。「一切诸法本来寂灭」,是真的,不是假的,佛看到了、法身菩萨看到了。《大般若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就是本来寂灭相,是真的,不是假的。弥勒菩萨告诉我们,「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这是什么相?这不就是本来寂灭吗?生灭就是不生灭,不生灭就是生灭,生灭跟不生灭是一不是二。生灭是假的,不生灭也是假的,这是诸法实相,一切法的真实相。「安住于中道实相」,关键是这一句,我们的心如何安住在中道实相。中道实相是无相,中道是空有二边都没有,二边不住,中道不存,这是真正的实相。实相这个名词是假名,千万别执着,你要执着这是个实相,那个不是实相,你错了,你完全变成凡夫了。...(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三集)  2012/1/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3 》)


...理要懂。一定要用在生活上,活活泼泼,痕迹你都找不到,这是什么?真修行。叫你每天打坐参禅,叫你念佛堂老实念佛,那是什么?初学。离开禅堂、离开念佛堂,心就又乱了,这不管用。无论什么法门,统统是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觉心,清净心是二乘,平等心是菩萨,觉心是佛。你能够把清净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这就是声闻、缘觉;平等心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这人是菩萨;觉而不迷,这个人是法身菩萨再来的。完全用上了,无论是男女老少、无论是哪个行业,全都是。佛法是活活泼泼,不是死呆板的。这个道理如果我们不懂,我们不晓得怎么个学法,这一辈子都空过,全搞错了。所以,安住于中道实相,而圆满成就上求下化的行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是为最上菩提心,是为缘理菩提心,就是密宗里面讲的胜义菩提心。
  我们再看底下,新罗元晓师,新罗是现在韩国,韩国在古时候是三个国家,百济、高丽、新罗。是不是这三个名词?古时候三个,百济,三个国家,现在统一称为韩国。元晓师也是唐朝时候人,亲近善导大师的,都是善导的学生,他有《无量寿经宗要》,是注解。「论无上菩提之心曰:一者随事发心,二者顺理发心。言随事者,烦恼无数,愿悉断之;善法无量,愿悉修之;众生无边,愿悉度之。于此三事,决定期愿。」对这三桩事情,你看断烦恼、修善法、度众生,决定期愿,这个期是希求,有这种希求的愿望。这三个,第一个「如来断德正因」,断烦恼才能够证得如来果位。第二个,「次是如来智德正因」,这学法门,成就圆满的智慧。第三是恩德。你看...(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三集)  2012/1/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3 》)


净公上人讲解菩提心集第四一卷





...看断烦恼、修善法、度众生,决定期愿,这个期是希求,有这种希求的愿望。这三个,第一个「如来断德正因」,断烦恼才能够证得如来果位。第二个,「次是如来智德正因」,这学法门,成就圆满的智慧。第三是恩德。你看断德、智德、恩德,「三德合为无上菩提之果,即是三心,总为无上菩提之因」。「因果虽异,广长量齐」,广长是比喻,它有多大?它有多长?完全平等,告诉你三个是平等的,没有差别的。「无不苞故」,这个草头的苞同没有草头的包,意思是一个意思。
  「如经言: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礼初发心。」发心毕竟二不别,就是没有差别,发心断烦恼、发心学法门、发心度众生,这个发心没有差别,皆是菩提心。如是二心先心难,先心是什么?先他后自。你看第一个,四弘誓愿里头「众生无边誓愿度」,先度他,自己还没有成就,就先要度他。是故我礼初发心,初发心的心可贵,元晓法师对于初发心的人尊重。古大德常说,初发心成佛有余,但是问题怎么能把它保住?那叫可贵。保不住,他退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6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退得很快,退到最后完全没有了,这种人太多太多了。「此心果报虽是菩提」,菩提是成佛,「而其华报在于净土」,这是往生。这个话说得非常之好!要是不退转,个个都成佛了。哪一个学佛不发四弘誓愿?你看到哪个人坚持四弘誓愿没退转的?千万人当中看不到一个,这个事情麻烦了。所以元晓师说得好,而其花报在净土,只要你能往生就不退了;你要不往生,你就保不住不...(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三集)  2012/1/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3 》)


...就先要度他。是故我礼初发心,初发心的心可贵,元晓法师对于初发心的人尊重。古大德常说,初发心成佛有余,但是问题怎么能把它保住?那叫可贵。保不住,他退了,退得很快,退到最后完全没有了,这种人太多太多了。「此心果报虽是菩提」,菩提是成佛,「而其华报在于净土」,这是往生。这个话说得非常之好!要是不退转,个个都成佛了。哪一个学佛不发四弘誓愿?你看到哪个人坚持四弘誓愿没退转的?千万人当中看不到一个,这个事情麻烦了。所以元晓师说得好,而其花报在净土,只要你能往生就不退了;你要不往生,你就保不住不退转。听经闻法一会,真觉悟了;下课,转几个弯就又糊涂了,全不见了,毛病习气全出来了。
  下面说,「所以然者,菩提心量,广大无边,长远无限,故能感得广大无际依报净土、长远无量正报寿命,除菩提心,无能当彼,故说此心为彼正因,是明随事发心相也」。这就是什么?只有发菩提心才能老实念佛,往生净土。因为菩提心量广大无边,你看他发的「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心量多大,「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个心量多大!真的是广大无边,长远无限。所以发这个大心,跟阿弥陀佛他就相应。阿弥陀佛心量大,我们中国古人所谓的量大福大,一个人没有心量,福报有限。一个人度量很大,没有限量,这个人虽然眼前贫穷,将来一定会发达,一定是大富大贵在后头。所以他能往生,在极乐世界能得到依报净土、能得到正报寿命。除菩提心,无能当彼,没有菩提心当不起。极乐世界那么大的福报,你是个没有福报的人,你怎么能享受那么大的福报?全在菩提心,这个不能不知道。
  念佛的人多,为什么往生的人少?早年我在台中,李老师常讲,很感慨的说,他不说别人,说我们自己莲友,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甚至于讲到,一万个念佛人当中,台中莲社莲友,真正往生只不过是三个、五个,真往生的,只万分之三、万分之五。为什么这么少?我们读这一节经文就明白了,心量不大。他相不相信?相信。有没有发愿?有发愿。有信、有愿,念佛不能往生,找他的原因,就是心量小,有分别、有执着、有计较,这是我们普遍看到的现象。在一个团体里面,不和合,有小团体、有小派别,这几个人是...(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三集)  2012/1/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3 》)


...,广大无边,长远无限,故能感得广大无际依报净土、长远无量正报寿命,除菩提心,无能当彼,故说此心为彼正因,是明随事发心相也」。这就是什么?只有发菩提心才能老实念佛,往生净土。因为菩提心量广大无边,你看他发的「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心量多大,「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个心量多大!真的是广大无边,长远无限。所以发这个大心,跟阿弥陀佛他就相应。阿弥陀佛心量大,我们中国古人所谓的量大福大,一个人没有心量,福报有限。一个人度量很大,没有限量,这个人虽然眼前贫穷,将来一定会发达,一定是大富大贵在后头。所以他能往生,在极乐世界能得到依报净土、能得到正报寿命。除菩提心,无能当彼,没有菩提心当不起。极乐世界那么大的福报,你是个没有福报的人,你怎么能享受那么大的福报?全在菩提心,这个不能不知道。
  念佛的人多,为什么往生的人少?早年我在台中,李老师常讲,很感慨的说,他不说别人,说我们自己莲友,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甚至于讲到,一万个念佛人当中,台中莲社莲友,真正往生只不过是三个、五个,真往生的,只万分之三、万分之五。为什么这么少?我们读这一节经文就明白了,心量不大。他相不相信?相信。有没有发愿?有发愿。有信、有愿,念佛不能往生,找他的原因,就是心量小,有分别、有执着、有计较,这是我们普遍看到的现象。在一个团体里面,不和合,有小团体、有小派别,这几个人是一派的,那几个人是一伙的,彼此都不服。老师在世的时候跟我讲,我有一次在国外弘法回到台湾,我去看他老人家,他很...(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三集)  2012/1/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3 》)


...心,即无退转」,他不退转,是什么人?「菩萨性人,乃能得发」。菩萨用真心,真心不会有变化;凡夫用妄心,妄心性不定,遇缘就退了,他不是菩萨,菩萨发心他不会退转。「如是发心,功德无边」。发心要不退才行,这个不是随便口头上说说就能算数,自己对自己不能把握。中国古人所谓「盖棺论定」,等你死了,棺材盖盖好了,才能论定你的一生。这就是说你活在世间,那个心有变化,是不定性的,遇到善缘,善事好,遇到恶缘,那也不错,贪瞋痴慢就起来。「设使诸佛穷劫演说彼诸功德,犹不能尽」,这个赞叹非常殊胜。菩萨发心永不退转,这个功德假使诸佛穷劫演说彼诸功德,犹不能尽,说不完,真的,就有这样的功德。「元晓师所谓随事发心,即前文之缘事菩提心;其顺理发心,即前之缘理菩提心。以《宗要》较详,故备录之。」《宗要》里头,元晓师《宗要》讲得比较详细,全部节录在此地。
  「又《劝发菩提心文》曰:发菩提心,诸善中王。」这是《发菩提心论》里面的一句话。善,善中之善是什么?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觉悟的心,一切时、一切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觉而不迷,所以它可贵。它的体是真诚,它的作用,对自己,我们最近二十多年来讲菩提心,自受用我就用《无量寿经》经题上所说的「清净平等觉」,自受用。清净心、平等心、觉心,祖师大德常常讲的深心,深心不好懂。古大德注解什么叫深心?好善好德之心。我们读《无量寿经》,经题上说得这么清楚,「清净平等觉」多好!我就用这个做深心,来解释深心,深心就是清净、平等、正觉。他受用就是慈悲。我用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就是菩提心。真正发心了,发这个心,我们在日常生活用的是这个心,工作、处事待人接物都是用这个心,这个人是真菩萨。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你走的是菩萨道。菩萨道是什么?「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我用这二十个字,很简单、很好记。心是菩提心,行是菩萨行,用这种心行来念...(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三集)  2012/1/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3 》)


...节录在此地。
  「又《劝发菩提心文》曰:发菩提心,诸善中王。」这是《发菩提心论》里面的一句话。善,善中之善是什么?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觉悟的心,一切时、一切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觉而不迷,所以它可贵。它的体是真诚,它的作用,对自己,我们最近二十多年来讲菩提心,自受用我就用《无量寿经》经题上所说的「清净平等觉」,自受用。清净心、平等心、觉心,祖师大德常常讲的深心,深心不好懂。古大德注解什么叫深心?好善好德之心。我们读《无量寿经》,经题上说得这么清楚,「清净平等觉」多好!我就用这个做深心,来解释深心,深心就是清净、平等、正觉。他受用就是慈悲。我用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就是菩提心。真正发心了,发这个心,我们在日常生活用的是这个心,工作、处事待人接物都是用这个心,这个人是真菩萨。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你走的是菩萨道。菩萨道是什么?「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我用这二十个字,很简单、很好记。心是菩提心,行是菩萨行,用这种心行来念佛求生净土,哪有不往生的道理!
  「看破、放下」,章嘉大师教的,妙极了!看破是了解事实真相,一切法如梦幻泡影。《金刚经》上说的这四句偈,「一切有为法」,有为是有生有灭,说的十法界,十法界是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对于一切现象不能贪恋、不能怨恨。怎么对待?慈悲,慈悲就是一般讲的爱心。现在许许多多的信息传来,应付灾难最重要的一个心态就是爱心,怎样去发挥这个爱心,讲得有道理。江本博士做实验,发现爱跟感谢水结晶的图案特别美,他问我,这个爱跟感谢是不是宇宙的核心?我告诉他一点都不错,这是性德里头的第一德,自性里头第一德就是...(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三集)  2012/1/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3 》)


...扩大,爱家族、爱社会、爱民族、爱国家,「凡是人,皆须爱」,把它发扬光大。所以中国的教育,几千年,爱的教育。在佛法叫慈悲,不叫爱。为什么叫慈悲?爱里面有智慧、有理性,就叫慈悲。因为在一般世间,爱里头有感情,情是染污,那不是真爱,真爱是有理性、智慧;也就是智慧的爱是叫慈悲,感情的慈悲叫爱,这个不一样。事相上好像没有分别,用心不相同,一个是理智的,一个是感情的,差别在这里。好,今天时间到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四集)  2012/1/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四百七十八页倒数第五行:
  「又《劝发菩提心文》曰:发菩提心,诸善中王。《无量寿经起信论》曰:是知菩提心者,诸佛之本源,众生之慧命。才发此心,已成佛道,以与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相应故。」这是《起信论》的一段文,这还是说明发菩提心的功德。菩提心是《观经》里面所说的「至诚心」,至诚是真诚到极处,至诚;「深心」,古大德为我们解释的,好善好德,这个心就是深心;「回向发愿心」,这是将自己修学的功德回向菩提、回向众生、回向实际。《大乘起信论》里面也说了菩提心,第一个是直心,第二个也是深心,第三个是大悲心。经论合起来看意思就很清楚,至诚心就是直心,这是菩提心的体,就是我们的自性,真如自性,是我们自己的真心。真心只有一个,所有一切众生的心是一个真心。贤首国师《妄尽还源观》里面所说的,《妄尽还源观》用现代的话来说是一篇论文,修学《华严经》的一篇论文,非常重要,用现在的话说可以说那是博士论文。第一段就告诉我们,宇宙万有、生命以及我从哪里来的,都是从这个心所生,从这个心所现。这个心就是菩提心,能生能现,宇宙万物跟我自己这个身是所生所现。这个菩提心就重要了。
  这个世间的哲学、科学,终极的目标就是想把这桩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但是一直到今天,科学跟哲学是非常努力在做,真正能生能现的没找到,真心没找到。为什么找不到?真心没有形相,它没有物质现象,我们眼耳...(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四集)  2012/1/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4 》)


...诚是真诚到极处,至诚;「深心」,古大德为我们解释的,好善好德,这个心就是深心;「回向发愿心」,这是将自己修学的功德回向菩提、回向众生、回向实际。《大乘起信论》里面也说了菩提心,第一个是直心,第二个也是深心,第三个是大悲心。经论合起来看意思就很清楚,至诚心就是直心,这是菩提心的体,就是我们的自性,真如自性,是我们自己的真心。真心只有一个,所有一切众生的心是一个真心。贤首国师《妄尽还源观》里面所说的,《妄尽还源观》用现代的话来说是一篇论文,修学《华严经》的一篇论文,非常重要,用现在的话说可以说那是博士论文。第一段就告诉我们,宇宙万有、生命以及我从哪里来的,都是从这个心所生,从这个心所现。这个心就是菩提心,能生能现,宇宙万物跟我自己这个身是所生所现。这个菩提心就重要了。
  这个世间的哲学、科学,终极的目标就是想把这桩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但是一直到今天,科学跟哲学是非常努力在做,真正能生能现的没找到,真心没找到。为什么找不到?真心没有形相,它没有物质现象,我们眼耳鼻舌身找不到它;它不是精神现象,所以我们的意识、思想也想不到它;它不是自然现象,连深层的意识,现在科学名词讲潜意识,最深的潜意识就是阿赖耶的业习种子,也找不到它。为什么原因?因为它没有现象,科学跟哲学探讨的一定要有现象,才被它发现,没有现象的它永远没办法,这怎么办?怎么能把它找到?佛在经教里头告诉我们,这桩事情「唯证方知」。这个证是什么?你成佛了你就知道。
  成佛,这句话里面的...(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四集)  2012/1/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4 》)


...一个人见到的,大家都见到了。我们自己好好的修,修到这个境界我们也见到了,我们见到的跟诸佛如来见到的完全相同。所以佛法不是迷信,佛法不是说这是诸佛菩萨的专利,凡夫做不到,佛法不是这个说法。菩萨、佛都是凡夫修成的,我们只要努力去修,修成之后就见到了。最方便的方法、最直捷的方法、最快速的方法,真的无过于念佛往生净土。为什么?往生到净土这个事情你就见到了,你没有修到八地,可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你,你藉着如来的福慧就见到了,这个不可思议。这个不是自己的能力,自己还没修到,佛就先让你看到,让你见到真相,慢慢的你自己再证得,不用佛加持,你自己也能见到,那就成就了。所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成佛无疑,这就是发菩提心,诸善中王。
  这二十多年来我们讲菩提心不用经论的说法,经论的说法不好懂,我们用《无量寿经》经题的说法,菩提心的体是真诚,至诚心,真诚;菩提心的自受用就是深心,深心不好懂,我们用经题上,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就是深心,这个好懂多了。菩提心的自受用是清净平等觉,菩提心的他受用是慈悲,大慈大悲,这个说法大家容易懂。能发这个心,这个心才发,已成佛道。为什么?你跟佛是同一个心,只是你是才开始,佛已经圆满了。心发要有行动,只发心没有行动,这个发心是空的,叫空愿。怎么叫行动?我真的在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统统用的是这个心,那你就真发了。真诚是根源,没有丝毫虚伪,我们一般讲决定没有虚情假意,待人接物真真诚诚、实实在在。对自己,最重要是对自己。自己的真诚从哪里表现?从清净。惠能大师开悟第一句话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由此可知,清净是我们的真心,清净是我们的自性。我们现在的心不清净,被染污了,发菩提心首先要把清净心找回来。我们中国人讲良心,良是善良,我们的本心是...(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四集)  2012/1/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4 》)


...等心、正觉心就是深心,这个好懂多了。菩提心的自受用是清净平等觉,菩提心的他受用是慈悲,大慈大悲,这个说法大家容易懂。能发这个心,这个心才发,已成佛道。为什么?你跟佛是同一个心,只是你是才开始,佛已经圆满了。心发要有行动,只发心没有行动,这个发心是空的,叫空愿。怎么叫行动?我真的在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统统用的是这个心,那你就真发了。真诚是根源,没有丝毫虚伪,我们一般讲决定没有虚情假意,待人接物真真诚诚、实实在在。对自己,最重要是对自己。自己的真诚从哪里表现?从清净。惠能大师开悟第一句话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由此可知,清净是我们的真心,清净是我们的自性。我们现在的心不清净,被染污了,发菩提心首先要把清净心找回来。我们中国人讲良心,良是善良,我们的本心是善良的。现在善良两个字没有了,被染污了,我们有自私自利,我们有名闻利养,我们有贪瞋痴慢,我们有五欲七情,这完了,清净心一点都没有了。清净没有了,平等就没有了,正觉当然没有了。因为清净是基础,平等是建立在清净的基础上,没有清净就没有平等,正觉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所以清净没有了一切都没有了,这个我们要知道。
  我们念佛,为什么念佛?用念佛这个方法把清净心找回来。所以念佛是一个手段,目的是要把清净心恢复。我们起心动念要落在烦恼习气上那就错了,烦恼习气就是自私自利、就是名闻利养、就是五欲六尘,就是这些东西,贪瞋痴慢。那怎么办,...(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四集)  2012/1/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4 》)


...,业障不消自己消了,妙就妙在此地。
  学习当然开头难,谚语所谓凡事起头难,尤其是这桩事情。这是我们染污太久、习气太深,无量劫养成这种习气,现在叫你一下断你怎么断得了?断不了!我们真正发心求阿弥陀佛加持,这个事情可以做到,但是要一段时间,没那么快,欲速则不达,自己要有信心,一年不行,两年,两年不行,三年,三年不行,四年,不要害怕,时间久了这个习惯就养成了。要有毅力、要有决心把它换过来,把念头换过来,这就是换心,从前李老师常说的换心,我们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现前我们心里头是垃圾桶,什么东西都有,特别是些坏东西、垃圾,全都在里头,用这一句阿弥陀佛把它统统清出去。所以发菩提心,诸善中王,王是说最高的、最上的。菩提心比什么都可贵。
  《无量寿经起信论》是彭际清居士的著作,这个人也是了不起的人,一生修学佛法,通宗通教、显密圆融,佛门里面的大德居士。他是清朝乾隆时候的人,他的父亲是乾隆皇帝的兵部尚书,兵部尚书就是现在的国防部长,所以他也算是**。家里面很富有,自己可以不必做事情。人非常聪明,应该是在二十岁就考取进士,是国家最高的学位,不做官。一般考取进士的,做官大概可以做知府这个地位,不做官,学佛,在佛法里头有非常殊胜的成就,佛门大德。这个《起信论》就是《无量寿经》的注解。「是知菩提心者」,也是解释四十八愿第十九愿发菩提心,「诸佛之本源,众生之慧命」,菩提心是一切诸佛修行证果的根本。换句话说,他修的是什么?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离菩提心,决定与菩提心相应。起心动念一定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言语也是与这个相应,造作,身体的造作跟这个也相应,这就是佛。佛的身口意三业就是菩提心的起用,起作用;起心动念真不真诚,说话真不真诚,干事真不真诚、清不清净、平不平等、觉不觉悟,是不是慈悲,于一切众生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统统相应。菩提心不是口里头发的,口里头发了,没有做到,这个没有用处。发了,他做到了,确确实实与自己身口意三业相应,你看这个心才发,不就成佛了!真的不是假的。菩提心一发,这个人是什么地位?圆教初住,初住叫发心住。菩...(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四集)  2012/1/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4 》)


...寿经起信论》是彭际清居士的著作,这个人也是了不起的人,一生修学佛法,通宗通教、显密圆融,佛门里面的大德居士。他是清朝乾隆时候的人,他的父亲是乾隆皇帝的兵部尚书,兵部尚书就是现在的国防部长,所以他也算是**。家里面很富有,自己可以不必做事情。人非常聪明,应该是在二十岁就考取进士,是国家最高的学位,不做官。一般考取进士的,做官大概可以做知府这个地位,不做官,学佛,在佛法里头有非常殊胜的成就,佛门大德。这个《起信论》就是《无量寿经》的注解。「是知菩提心者」,也是解释四十八愿第十九愿发菩提心,「诸佛之本源,众生之慧命」,菩提心是一切诸佛修行证果的根本。换句话说,他修的是什么?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离菩提心,决定与菩提心相应。起心动念一定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言语也是与这个相应,造作,身体的造作跟这个也相应,这就是佛。佛的身口意三业就是菩提心的起用,起作用;起心动念真不真诚,说话真不真诚,干事真不真诚、清不清净、平不平等、觉不觉悟,是不是慈悲,于一切众生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统统相应。菩提心不是口里头发的,口里头发了,没有做到,这个没有用处。发了,他做到了,确确实实与自己身口意三业相应,你看这个心才发,不就成佛了!真的不是假的。菩提心一发,这个人是什么地位?圆教初住,初住叫发心住。菩提心发心了,他就住在菩提心上。我们一般人菩提心发了,没住,没有住在菩提心上,他发心了他就住在这上面,就表现在身口意上。这个重要,这个一发就是圆教初住,别教就是初地。
  已成佛道,这句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他就脱离了六道轮回,就脱离了十法界。这里头关键的一个字,要住,一定要住在菩提心上,不住在菩提心上等于没发。已成佛道,佛的五种智慧他也具足,不必要学,为什么?真心里头本有的。自性里头本有的般若智慧,从它的作用来说分为五种,第一个佛智,佛智是总说。第二不思议智,这个智慧不可思议,你无法想象的,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它起作用。不可称智,称是称赞,称赞不出来,它太大了,它太深了,所以你无法称它。大乘广智,这第四个,广智,无所不知。最后一个,无等,没有跟它平等的,无伦,没有跟...(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四集)  2012/1/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4 》)


...真不真诚,说话真不真诚,干事真不真诚、清不清净、平不平等、觉不觉悟,是不是慈悲,于一切众生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统统相应。菩提心不是口里头发的,口里头发了,没有做到,这个没有用处。发了,他做到了,确确实实与自己身口意三业相应,你看这个心才发,不就成佛了!真的不是假的。菩提心一发,这个人是什么地位?圆教初住,初住叫发心住。菩提心发心了,他就住在菩提心上。我们一般人菩提心发了,没住,没有住在菩提心上,他发心了他就住在这上面,就表现在身口意上。这个重要,这个一发就是圆教初住,别教就是初地。
  已成佛道,这句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他就脱离了六道轮回,就脱离了十法界。这里头关键的一个字,要住,一定要住在菩提心上,不住在菩提心上等于没发。已成佛道,佛的五种智慧他也具足,不必要学,为什么?真心里头本有的。自性里头本有的般若智慧,从它的作用来说分为五种,第一个佛智,佛智是总说。第二不思议智,这个智慧不可思议,你无法想象的,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它起作用。不可称智,称是称赞,称赞不出来,它太大了,它太深了,所以你无法称它。大乘广智,这第四个,广智,无所不知。最后一个,无等,没有跟它平等的,无伦,没有跟它相同的,最上殊胜的智慧相应故。相应这两个字,从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统统相应,菩提心一发,肯定相应。
  我们今天修学净宗,这是无比殊胜的方便法门。一切诸佛度众生第一方便道就是深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6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一点都不怀疑,深信真愿,我真想到极乐世界去,我真想见阿弥陀佛,亲近阿弥陀佛。你要真想,这个世间东西就要放下。这个放下不是叫你远离,远离,心里还牵挂着,一点用都没有。放下是心放下,东西再多,心里头干干净净,没有放在心上,这叫放下。什么事情都不要放在心上,只把阿弥陀佛放在心上,这就是真正发菩提心。为什么?菩提心一发你就成佛了,你的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你成佛了。不但成佛,你成的佛是阿弥陀佛,这还得了!把心安住在阿弥陀佛名号上,阿弥陀佛名号就是我心,我心就是阿弥陀佛名号,好!要是安住...(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四集)  2012/1/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4 》)


净公上人讲解菩提心集第四二卷





...广智,这第四个,广智,无所不知。最后一个,无等,没有跟它平等的,无伦,没有跟它相同的,最上殊胜的智慧相应故。相应这两个字,从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统统相应,菩提心一发,肯定相应。
  我们今天修学净宗,这是无比殊胜的方便法门。一切诸佛度众生第一方便道就是深信,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一点都不怀疑,深信真愿,我真想到极乐世界去,我真想见阿弥陀佛,亲近阿弥陀佛。你要真想,这个世间东西就要放下。这个放下不是叫你远离,远离,心里还牵挂着,一点用都没有。放下是心放下,东西再多,心里头干干净净,没有放在心上,这叫放下。什么事情都不要放在心上,只把阿弥陀佛放在心上,这就是真正发菩提心。为什么?菩提心一发你就成佛了,你的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你成佛了。不但成佛,你成的佛是阿弥陀佛,这还得了!把心安住在阿弥陀佛名号上,阿弥陀佛名号就是我心,我心就是阿弥陀佛名号,好!要是安住在阿弥陀佛形相上,那就是观想念佛,那个难。实在讲相太微细了,不要说身有八万四千相,相有八万四千好,这简直我们做不到,就说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我们都观不出来,你说我们的心多粗,你都没有办法想得那么清楚。所以还是一句名号,阿弥陀佛四个字,这个容易,这个放在心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点都不会错。观佛的名号,忆念名号,口称名号,真正念佛人,三业都相应。你看心里想阿弥陀佛这名号,口里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身体礼拜阿弥陀佛,这个念佛就如法...(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四集)  2012/1/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4 》)


...相八十种好,我们都观不出来,你说我们的心多粗,你都没有办法想得那么清楚。所以还是一句名号,阿弥陀佛四个字,这个容易,这个放在心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点都不会错。观佛的名号,忆念名号,口称名号,真正念佛人,三业都相应。你看心里想阿弥陀佛这名号,口里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身体礼拜阿弥陀佛,这个念佛就如法,佛果地上这五种智自然相应。什么时候相应?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其他的杂念全没有了,智慧现前了。如果还有杂念,智慧不能现前,你的功夫不到家。你要问什么时候这五种智慧会现前?当你心里头一个妄念都没有的时候它就现前,有一个妄念都是障碍,障碍自性般若不能现前。
  我们再看下面文,「又经中三辈往生,皆因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八个字重要。「可见发菩提心,实为首要」。日本本愿念佛这一派,这个宗派他们两次找过我,早年在台湾,大概也有十几年前,我在香港讲经,他们来找过我,他们就四十八愿只取一愿,第十八愿,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能不能往生?没有发菩提心怎么行!他的本愿就是十八愿,就是一愿,这个不行。所以我告诉他们,四十八愿是一体的,不能分的,任何一愿都圆圆满满含摄其他的四十七愿,这才是阿弥陀佛本愿功德,你不能把它分割。四十八愿当然有它最重要的一愿,古来祖师大德都承认,最重要的一愿就是第十八十念必生,这太不可思议了,但是十九愿也重要,十九愿发菩提心。「三辈往生」、「往生正因」这两品都讲到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讲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可见发菩提心实为首要,这怎么能疏忽!
  「今此第十九愿为闻名发心」,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发菩提心,「证诸第廿六愿闻名得福,第四十七愿闻名得忍,故此愿理应释为因闻佛名号,蒙佛加被,发菩提心」,应该这样解释。闻名利益太多太多了,问题是你要能够体会得到。「弥显弥陀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愿王宏誓」,愿王就是阿弥陀佛,称他为大愿王,愿王宏誓「愿力不可思议」。愿力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这是不能分开的。这一愿确实非常重要。下面经文:
  【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蜜。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
  所以此地引的,『修诸功德』,「昼夜不断,表发大心后之大...(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四集)  2012/1/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4 》)


...成就一定是很有限的,这非常重要。所以,净业三福这第一条就是扎根教育,孝亲尊师落实在《弟子规》,慈心不杀落实在《感应篇》,后面修十善业,这是儒释道的三个根。
  有这个根了我们才学佛,才入佛门,「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众戒,众是众多,三藏经典里面的律部是很大的分量。律藏的根是《沙弥律仪》,十条戒、二十四门威仪,这是佛法里头的根本戒。在家学佛根本戒是五戒,五戒十善,出家的根本戒是《沙弥律仪》。不做到,就等于这棵树没有根,怎么样去培植它,它都没有办法开花结果,没根,不能够建立,所以这个重要。这些根本具足、坚固,六波罗蜜就起用。但是六波罗蜜之前,这净业三福第三条,第三条是大乘,第一句「发菩提心」,这个地方闻名发心。发心之后真正修行,用什么心?用菩提心。所以,这六条就是菩萨道。我们今天不是菩提心,修这六种,是六种福报,人天福报,这个要知道。用菩提心它就是菩萨道,看我们用的是什么心,六条在事相上讲没有两样,用心不一样。
  前面三条我们学过,现在我们重复再讲一遍,今天有许多新的同学在此地,你们没有听到。第一,布施。布施有三种,有财施、有法施、有无畏施。修布施的目的何在?「度悭贪」,烦恼里头最重的一种。悭是吝啬,自己所拥有的,不肯施舍给别人,这叫悭吝。贪,自己没有得到的希望能得到,贪而无厌。贪名、贪财、贪利,现在在这个世间,贪的对象是五欲七情。这个贪的行为已经到非常严重的层次,对自己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我们居住的地球也感染了严重的灾难。佛在大乘经里告诉我们,贪心,这讲对外,所感应的是水灾、江河泛滥、海水上升。这什么原因?居住地球上的人...(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五集)  2012/1/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5 》)


...志在圣贤。为什么读书?我想做圣人,我想做贤人。为什么学佛?我想作菩萨,我想作佛。诸位要知道,印度人称佛,中国人称圣人,印度人称菩萨,中国人称贤人,佛菩萨就是圣贤。不过印度的标准比中国高,印度人称佛必须是放下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菩萨必须放下分别执着,起心动念他有,中国圣贤没有这么严格的条件。我们先得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修什么就知道了。一定要知道从根本修,根本不修,这个地方精进两个字谈不上,先有根本。
  有了,第三个「求化精进」。化是什么?教化众生。求,求谁?求自己,不要求别人,求别人你会失望。中国古大德告诉我们,天下的难事有两种,第一个是登天难,第二个求人难。所以不要求人,求自己。自己要发菩提心,要发大悲心,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这就是佛法讲的大菩提心。你有智慧、你有德能、你有方法,你要帮助苦难众生,他们在六道里头很苦,要帮助他脱离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苦海,脱离苦海。一般人讲,我们要提升,提升到天道,天比人乐。实际上,天道还不是真的乐,为什么?他还有轮回、还有生死。最好帮助他提升到声闻、缘觉、菩萨,为什么?他就脱离生死轮回了。四圣法界是释迦牟尼佛的净土,你看从染污,离开染污生到净土,心净则佛土净。这不是弥陀的净土,是释迦牟尼佛的净土。弥陀净土是真净土,释迦牟尼佛的净土跟阿弥陀佛比那差很远。可是我们要想生阿弥陀佛的净土,比生释迦牟尼佛的净土容易,容易太多了。阿弥陀佛的净土只需要三个条件,你相信、你想去、你肯念阿弥陀佛,就能往生;释迦牟尼佛的净...(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七集)  2012/1/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7 》)


...来比喻,没有一切分别,虚空是平等的。「又如大地,为一切众生所依」,再以大地做比喻,大地上所有一切众生,动物、植物、矿物,都要依靠大地。大地对一切众生平等对待,没有厚此薄彼。「又如火界,烧一切无智之薪」,薪是柴火。现在的火烧山林,这种现象我们常常在信息里面看到。大面积的山火,那很可怕,整个森林全烧完了。这些年来,很多地方产生这个现象。我住在澳洲,澳洲几乎像这种山火很少中断,这个地方灭了,那个地方又生了。澳洲这个地方缺乏水资源,气候干燥,森林很容易被火烧了。「又如风界,除去一切诸烦恼之尘」,把烦恼比喻作尘,风吹把它吹掉了。「又如水界,一切众生依之欢乐」。这是用这些东西做比喻。
  「又谓此智,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下头有解释,「菩提心为因者,谓行者如实知自心也」,自心是自己的真心,中国古时候讲是人的良心,人人都有个良心。现在良心没有了。良心为什么没有了?被欲望给吞掉了,被贪瞋痴慢吃掉了,良心没了。《三字经》上说「人之初,性本善」,那个本善就是良心,那个不是学来的。孟夫子所谓「人皆有恻隐之心」,看到别人受苦受难,自自然然就去帮助他,怜悯心生起来了,怜悯是良心。「大悲为根」,慈悲是自性的性德,怜悯一切众生是悲心,「谓行者发悲愿」,拔众生苦,与众生乐。「方便为究竟者」,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方便两个字是最恰当的方法。它不是一个固定的方法,很多,在某种状况之下,这个方法最适合、最恰当,这就叫方便。所以方便,究竟就是圆满,方便才...(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七集)  2012/1/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7 》)


...的,就是希望这个花愈长愈大,花光色愈来愈好,全靠念佛功夫,这是正因。还有助缘,助缘就是说你帮助一切众生认识净宗法门、认识阿弥陀佛,求愿往生净土。这个会把你的莲花放大,你的莲花愈来愈殊胜。这样的事情要多做。
  我们再往下面看,「又一心有事理二种,无余念为事之一心,入实相为理之一心。今一心念我,实兼事理」。理事都有。没有杂念这是事一心,事一心很难做到,放不下,明了事实真相可以帮助我们放下,理帮助事,理帮事,断了杂念,这个一心念佛又帮助理,帮助就是证实相。什么叫证实相?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完全断掉,这证实相。这在《华严经》是什么样的果位?给诸位说,最低的果位,圆教初住。初住菩萨叫发心住,发心,发菩提心。由此可知,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声闻、缘觉都没有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不容易!菩提心一发是菩萨,是大乘,不是小乘。你看《大乘起信论》,马鸣菩萨作的,那就是发菩提心。《大乘起信论》的境界是什么人的境界?圆教初住以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境界,他们对于宇宙的源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是什么?诸法实相。所以说事一心容易,理一心难!
  事一心是必须要修得,理一心里面的解门帮助我们得事一心,得事一心之后,回过头来帮助证得理一心,那这个解门就很重要了。我们这些年来对于解下了功夫,确实知道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大乘教里面受这些薰习很久了。现在的问题,我们没有实际上去做,如果实际上去做,真放下了,事放下,真放下了,好!真放下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方便有余土,不在同居土,同居土是没放下,真的是带业往生。如果证得理一心不乱,因为证得事一心之后,理是通达明了,所以契入...(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八集)  2012/1/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8 》)


...得。没有一样是自己的,这个要清楚,你细细去观察,就在眼前,不远,全是假的,为什么造业?业也是假的。你有执着,业就变成真的,就变成死了魂魄还痛苦,为什么?业产生的,都是那个念头。知道全是假的,一切过眼云烟,不要放在心上,然后才知道没有一样不好,你用清净心、平等心去看。绝对不可以有控制、有占有,不能用这种心,这种心就造业,那是凡夫,没有控制、没有占有是佛菩萨。所以对一切万法平等,清净平等觉心现前,这是真心,这叫一心。善导大师教我们念佛的方法好,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远,时间长短没有关系,念念不舍,这样就好。
  我们看底下一段,「以上第十九愿是因,第廿愿则是其果也」,十九愿是发菩提心。「若人如第十九愿发心念佛,则临寿终时弥陀与极乐世界诸菩萨等众,前来接引,现其人前,经须臾间」,须臾间是很短的时间,这个人就到极乐世界,就作阿惟越致菩萨,这是果,不可思议!现在我们要问,阿弥陀佛没有话说当然有缘,我天天念他这就是缘,我天天想他就是缘,他当然要来,跟阿弥陀佛来的那些诸菩萨,我没有想他,我也没有念他,他也一起都来,这什么原因?有缘,不是没有缘,过去生中跟我有缘的这些人,他们已经往生,早就到极乐世界去了。我们在这一生缘才成熟,所以到那里去,来接引你的人你统统都认识,这是哪一生的什么人、哪一生的什么人,有恩的、有怨的都来了,恩怨都没有了,现在都是一家人,什么样的结全解开了。所以到...(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八集)  2012/1/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8 》)


...悲到极处。念不退只有别教初地菩萨、圆教初住菩萨,这是「名念不退」,其他的都没有。所以,别教初地等于圆教初住,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我们通常讲,《华严》上讲的妄想分别执着,《华严经》说的妄想就是根本无明,分别就是尘沙烦恼,执着就是见思烦恼,它用的名相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如果我们能把见思烦恼断了,就证阿罗汉果,超越六道轮回。能把尘沙、无明断了,这就是别教的初地、圆教的初住,离开十法界了,往生到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又叫做一真法界。
  下面接着说,「上言不退有三」,不退有三种,「最上名念不退」。「此土行者」,就是修行到这个地位,「别教须登初欢喜地」,初地菩萨;「圆教需至初发心住」,这个发心就发菩提心。真发菩提心,菩提心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才叫真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没有做到,那个不算。一定要做到,真正做到了,用心,心就是菩提心,这是什么?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他们住哪里?不住十法界,他们住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有四十一个阶级,都住在这里,叫法身菩萨,统统是明心见性。换句话说,他们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里文接着,「方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始能念念流入萨婆若海,萨婆若海,即一切种智海」,海是比喻深广无际,「即如来果海」。「双舍二边,全归中道」,二边就是我们现在讲对立,所有一切对立的念头没有了。头一个我没有了,有我就有对立,我跟人对立,众生跟佛对立,这些对立的念头全没有了。全没有这念头是什么?一体,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跟我是一体,一体没有对立。二边没有了,不得已起个名字叫中道。你要从这里头去体会...(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九集)  2012/1/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9 》)


...于谤法,只要能回头忏悔,念佛统统能往生,而且一往生皆作阿惟越致菩萨,真难信!「今此两愿,于四十八愿中,如箭靶之红心」,至于第十八愿,那是如红心当中的红心。实际上这应该是三愿,十八、十九、二十这三愿才是箭靶的红心,是这个三愿,箭靶的中心点是第十八愿十念必生,这么简单、这么容易。问题就在临命终时你能不能遇到这个缘,能遇到这个缘就太殊胜太殊胜了。
  下面第二十一愿「悔过得生」,你看特别有这一愿。这一愿说明无论你造什么样的恶业,遇到这个法门都有机会,平等成佛。不会因为我造的罪业,我往生恐怕在人家的后头,不是的。真正忏悔他就超越了。我们看经文: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发菩提心。坚固不退。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极乐。无不遂者。】
  这是说闻名系念,发心不退,必定生净土。接着说:
  【若有宿恶。闻我名字。即自悔过。为道作善。便持经戒。愿生我剎。命终不复更三恶道。即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一段经文是第二十一「悔过得生愿」。「无不遂者以前」,这段经文「同《魏译》第二十愿。(文句则兼取唐宋两译)」。下面,『若有宿恶』的下面,「则采自《吴译》第五愿(《汉译》类之)结成此愿,名为悔过得生。所异于第十八、第十九与第二十愿者,端在宿世作恶之人,罪业深重,所受果报在于三途;今生闻名发心,悔过向善,至心回向,植德求生,临命终时蒙佛愿加被,不堕三恶道...(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九集)  2012/1/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9 》)


...就是提起这一句佛号,多简单,多自在。
  「持者,奉持。命终不复更三恶道」,更是再堕三恶道,不会了,命终之后不会再堕三恶道。「即生我国」,我是阿弥陀佛自称,我国就是极乐世界。「是本愿之主旨。若宿世作恶,有决定业,命终之后,须于此界或于他方堕三恶道」。这你造的地狱因,决定要到地狱去受罪。像唐太宗一样,做了皇帝,好皇帝也不行,杀人就是罪,杀人就是要堕无间地狱。杀的人太多,不能说是明君就不堕地狱,没有这个道理。这什么原因堕地狱?不念佛,不求生净土,所以就得随业受报。如果念佛求生净土,永远脱离了。我们今天只有这条路,我们找到了,我们相信了,这条路放光了。
  「以今世悔过修道行善,诵经持戒,发菩提心,专念极乐,至心回向,求生净土等」,这就是现在我们这一生要干的事情。我们干的事情有主有宾,主要干的,附带干的,要以念佛求生净土为主,修道行善、诵经持戒这都是附带、都是辅助的,有缘可以做,没有缘不去做。甚至于有缘也可以不做,我这一句弥陀念到底,正助双修,这莲池大师说的。古人提倡正助双修,我以念佛为正修,还以念佛为助修,正助全是念佛,说得好!蕅益大师说的,真正相信,真肯往生,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为什么?我们讲菩提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都在这一句佛号里头,都在西方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一切都圆满、一切都成就,不必再搞这些了。
  死心塌地一句佛号,有榜样!最近的榜样,锅漏匠是个好榜样。谛闲法师的徒弟,倓虚法师的师兄弟,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什么都不会,老师就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告诉他你就念,将来准有好处。他也不问什么好处,你看就这么老实,问都不问,就这么念。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着再念,他念了三年,预知时至,站着往生。真难得,死了还站了三天,恐怕没有第二个。死了还站三天,等谛闲法师替他办后事。老和尚赞叹,当今就是现在,当今是现在的意思,弘宗研教,弘宗是禅宗,弘扬禅宗,研教是讲经说法的这...(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七0集)  2012/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70 》)


...怀疑,哪有不想去的道理!而且想去是现在就想去,晚去一天我在这个世间多受一天罪,多受一天罪,为什么不早去?一心念佛,佛还没来接引,那是什么?我们这个地方的业报还没报了,还有寿命。除非我们真下了个决心,我有寿命不要了,我求佛来接引我,他来不来?他来。你真心求他,他就来。所以真念佛人不怕灾难,灾难来之前,那一声阿弥陀佛真可以把阿弥陀佛叫来,真接引你走。所以对这个世间绝不沾染,决定不放在心上,有很好,没有也很好。有不放在心上,没有也不放在心上,心上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我心,我心就是阿弥陀佛,这就成功了。
  我们再看下面第二十三愿,「厌女转男愿」。
  【若有女人。闻我名字。得清净信。发菩提心。厌患女身。愿生我国。命终即化男子。来我剎土。】
  「第廿三厌女转男愿。善导大师于《观念法门》释此愿云:乃由弥陀本愿力故,女人称佛名号,正命终时,即转女身,得成男子。弥陀接手,菩萨投身」,这个菩萨就是往生的人,阿弥陀佛垂手来接他,他的身分就是菩萨,就是经上讲的阿惟越致菩萨,「坐宝莲上,随佛往生」。这善导大师在《观念法门》里面解释这一愿。我们知道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的,唐朝时候应化在中国,他的话是阿弥陀佛亲口所言。「又一切女人,若不因弥陀名号力者,千劫万劫,恒河沙等劫,终不可得转女身」。这一句经文说明女身再转到男身之难,男身转女身容易,再转回来难。为什么?大多数女生情执重,所以她不...(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七0集)  2012/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70 》)


...的人成就应该超过上一辈,这都是肯定的。不能往生,不能提升阶位,是这个本子流通在这个世间,虽然数量很多,但是跟人口比例还是差很远,没有见到的多。现在好在是有电视、有网络,这个工具真的帮助了许许多多的人。工具虽然是魔王的,魔王也害了不少人,也救了不少人,这个我们都应该知道。我们能用这个工具,就救很多人。尤其是这部注解,如果能够再有个读诵的有声书,就是荧幕上有文字。我们这个科注有文字、有声音,不要有人像,这样做成光盘。这个不是听讲经,完全是读诵,做这样一个本子大量流通。讲解有讲解的光盘,喜欢听讲解也很好,讲解听了几遍之后不必听了,读注解,自己去读都会有悟处,一心念佛,决定往生。
  「由于净信发菩提心,厌离女身,愿生极乐。信深愿切,必起念佛之胜行」。这就是什么?不念你自然会念。换句话说,我们念佛功夫不得力,什么原因?信不深,愿不切,原因在此地。如何培养深信切愿?那就要靠经典。我们的深信切愿发不出来,那就认真学经教,要多听。像刘素云居士一天听十个小时,十几年不间断。所以她比别人超胜的地方是什么?就是她真信切愿,这两样东西一般人不能跟她相比,所以念佛的功夫也就比不上她。深信切愿是念佛功夫的原动力,这个力量在推动她的。念佛她不间断,念佛的时候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她做到了。这就是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她做到了。
  「蒙佛本愿加威」,这个本愿就是第二十三愿,就...(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七0集)  2012/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70 》)


...的成就,那个地方没有胎生、没有卵生、没有湿生,只有化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6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而且是莲花化生。莲花代表洁净。我们这个世间莲花,根生在莲池泥土里头,泥土代表秽土;它的茎是在水当中,水是清净的,表净土;花开在水上面,表示染净二边都放下,取这个意思。莲花化生代表中道第一义谛,所以妙德难思。又《大日经疏》十五卷说:「如世人以莲华为吉祥清净」,世间人心目当中看到莲花认为这是吉祥,它清净,它染净二边都不染,「能悦可众心」,我们看到莲花都会生欢喜心。「今祕藏中」,这是密宗里头,「亦以大悲胎藏妙法莲华为最秘密吉祥」。它也以大悲胎藏,胎藏是佛教的术语,《佛学大辞典》有简单的资料,我们节录在此地。
  「胎藏又曰华藏,为众生本具之菩提心」。菩提心是真心,是自性里头本来有的,一切众生个个不无,人人皆有。这是说「肉团心所具菩提之理性」。一般人都把这个心以为是心脏,其实说心脏也没有说错;现在科学认为能够思考的是脑,不是心脏,说脑也没有说错。为什么?整个身体构造它是相通的。所以,真正理解它的意义这个重要。实在讲就是藏识,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在哪里?是在脑还是在心脏?哪个地方也找不到。我们在楞严会上,看到释迦牟尼佛让阿难去找心在哪里。你说用心,阿难也讲用心,佛也没有说它是真心是妄心,佛只说心在哪里?阿难找了七处,都被佛否定了。阿难惊慌了,这回过头来向世尊请教。其实心在哪里?一切法从心想生,一切法离不开心,心是一切法的本体,离开体哪有现象?所以,一...(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七一集)  2012/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71 》)


净公上人讲解菩提心集第四三卷





...一弹指的时间,它这个相续有三百二十兆个念头相续,这叫行。行是行动不间断,是这个意思。识就是藏识,像数据库一样,所有的信息全在其中。哪些信息?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信息都在里头。
  我们为什么不知道?很有限的一部分知道,大部分不知道。这是因为我们有障碍,有烦恼、有业障。烦恼是贪瞋痴慢疑,这一类的,造成障碍,业障是我们造的业,造的善业、不善业,有这两种东西把它障碍住了。所以信息虽然一条也没漏,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知道?只要我们把这两种障碍化解了,等于说把这个机器修复了,它就非常灵敏,就起作用。这个修复就是把烦恼放下,业障化解掉,消业障、断烦恼,我们自性里面的作用就完全恢复了,真心就现前。真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的他受用是大慈大悲,自受用是清净平等觉,自受用,他受用是大慈大悲。所以这个胎藏是众生本具的慈悲心。
  「言肉团心所具菩提之理性,依大悲之万行,而生长发育,犹如母胎内之子,故曰大悲胎藏」,大悲胎藏四个字的意思说出来了。胎藏是比喻,不是真的,因为母胎胎藏能孕育婴儿,这个地方讲大悲能孕育菩萨,把它比喻作胎藏。「又胎藏谓肉团心开敷之八叶中台之大日,此中台之大日,以大悲出生无尽之诸尊垂普门之化用,故曰大悲之胎藏」,这又一个说法。大悲胎藏说肉团心,肉团心这是讲心脏。心脏八叶中台,把心脏比喻一个莲花,莲花有八个叶子,当中是莲台,莲台当中是大日。大日也是比喻,日是光明遍照,比喻是智慧。从大悲心出生无尽...(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七一集)  2012/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71 》)


...地方特别提醒我们,往生的正因就是执持名号。为什么要执持名号?因为持名念佛能断烦恼、能消业障、能生净土、能见弥陀,道理在此地。你肯念佛,你肯定有信心、有愿心,因为什么?你行动出现了。真信、发愿,不肯念,你有信、有愿没有行动,有行动决定有信、有愿。可见得持名重要。古德教导我们,「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很有道理!说话造六道轮回的业,无论你是善还是恶,离不开六道轮回。念阿弥陀佛,这也是一句话,能帮助你了生死、脱轮回、生净土,它不一样。为什么不念佛?记住,念佛是往生的正因,是四十八愿的核心。
  第十九愿与二十这两愿,乃第十八愿之开广,就把它拓广了。「第二十一愿,专指具有宿恶之众生,若能悔过,发菩提心,一心专念,亦皆得往生,不更恶道」。这是总结前面几愿,特别是第十八愿十念必生,后面两句经文,善导大师的解释讲得太好了!后面两句讲往生,十念必生,后头说唯除五逆十恶,毁谤正法。很多人听了这两句,自己造业太重,好了,我往生没指望了。善导大师给我们解释,因为五逆十恶、毁谤正法是一切恶业里头最严重的,没有比这个再重的了。阿弥陀佛在此地劝导我们别造这个业,并不是一定说造了这个业不能摄受,你不能往生,不是这个意思。善导大师为我们解释,真正肯认错、肯忏悔,回头是岸,阿弥陀佛还是会摄受你、还是会接引你往生。这个开示不得了,让一切造作罪业的人都有了希望,劝导大家改过自新。如果你不改过自新,那你肯定堕恶道,...(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七一集)  2012/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71 》)


...货,当面错过,那就叫真错了!希望我们这一生不会错过,这个机会要抓好、要真干。经还是要听、还是要学,为什么?坚定我们的信心、愿心。没有经教,怕我们不善的习气太严重了,今天信了,明天又怀疑。只有在经教天天不间断薰习之下,把我们这个根薰习成坚定不拔,不再动摇,我们就决定得生,信心十足。
  所以二十一愿好,专指具有宿恶的众生,过去生中造的恶业,包括现前所造的恶业。我常说,只要你一口气没断,你都有机会往生,这一口气断了,来不及了。在这一口气没断之前真正悔过,承认自己的过错,真正悔改,求愿往生。弥陀慈悲,没有分别心,不会嫌弃你,你还是蒙弥陀本愿摄受,接引你往生。所以这里头几句经文要记住,若能悔过,发菩提心,就是真信、真愿意到极乐世界,去跟随阿弥陀佛,要一心专念,亦皆得生,不更恶道。不更恶道是什么?你那个恶业消掉了,完全从念佛功德里头消掉的。「第二十三愿,则专指妇女,闻名净信,发菩提心,求生净土,则命终转男,往生极乐」。
  上面这几愿,统统是「闻名发心,得生净土,是为得益中之上者」,这个闻名得的利益,是上等的利益。这一章这是显闻名得的是少许的利益,「下者」,这下者怎么?他往生不了,我们看这一愿里头没有说往生。得到什么好处?『诸天世人,莫不致敬』,大家对你恭敬,得这个利益,这不是得往生。我们接着看下面文,「今章」,这一章,「则显其下者。盖众生根器不一,故闻名之信乐发心亦不一,或因大心未坚,或因信愿不深,或以持念不专,是以未能全契弥陀十念必生等大愿」。跟阿弥陀佛十念必生的大愿不相应,这是念佛人为什么不能往生。
  早年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学教,老师常说,他不说别人,说我们...(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七一集)  2012/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71 》)


...够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学得太多、学得太杂,不专,这都是往生的障碍,跟阿弥陀佛第十八愿不相应。「故当世未能了脱生死」,这样学佛,这一生当中不能往生,不能往生一定是继续去搞六道轮回。这一生虽然不能往生,确实是断恶修善,来生人天福报。人天福报享福就怕迷惑,要遇不到殊胜的缘分就迷了,愈迷愈深,麻烦就大了。「仅能获福于现在及来生」,现在是这一生,未来是来世,来世肯定得人天福报。「故获利未能如前之数愿」,前面从十八到第二十四,这几愿殊胜的利益你没有得到。念老这一段文,这个注解,放到此地好,特别提醒我们。
  后面再告诉我们二十五愿,「第二十五愿,修菩萨行谓六度万行,是乃广修众善者。本经三辈往生,皆云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盖发心乃诸善中王,持名是万行之首,缺此往生正因,虽行众善,则广而不专,博而未精,未契弥陀本愿,难于今生现证,故唯受人天礼敬而已」。我们想想,这错了!想想这些是不是我们现在的毛病?如果我们现在有这些毛病,要赶紧改过。如果不改,那就是修人天福报去了。人天福报,如果我们说一句不好听的话,那叫什么?叫恶作剧,你们想想对不对?在六道里头恶作剧。真搞清楚、搞明白了,不干这个傻事,赶快回头。让我们想到,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什么天天讲经。李老师我深深感到遗憾,他没有天天讲经。他的精神、体力非常好,这是修得的,修行有功夫。日中一食,生活非常简单,那么大的工作量,其实他那个工作量是可以把它减轻...(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七一集)  2012/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71 》)


...三恶道,都不是理想的地方,都不是真正好地方,里面的问题很多,副作用很大,这些地方真的比不上四圣法界。但是四圣法界很辛苦,修行很辛苦,时间很长才能够了生死,出十法界,轮回出了,十法界没出,你就知道这个事情麻烦。多长的时间才能出去?每个人不一定,这是每个人根器不一,每个人善根不同,每个人遇缘不一样,总而言之,都要相当长的时间。我们今天遇到的是这一生当中就能够解决问题,了生死,出轮回,这个法门号称为当生成就的佛法。我们看到这句话有没有感触?一般人是平常心看过,没有感触。什么人有感触?受过极大苦难的人,听到这个法门,这还得了!很有感触,他很重视。没有受过苦难的人,这个心发不起来。所以大苦大难往往把人的菩提心激发出来,是好事,不是坏事。
  念佛修净土疏忽了,真是像这个文里面所说的,我们这一生学习,广而不专,什么都想学,博而未精,「未契弥陀本愿,难于今生现证」,这一生不能往生,但是他有好处,「唯受人天礼敬而已」。你是个善人、你是个好人,受到许多人尊敬赞叹乃至于供养,这种小福报我们常常看到。修福还得要有善根,没有善根的人,想修福修不到。佛门讲种福田,这个比喻非常好,那个田是不是真的福田?真的福田,你种了福;如果是假的福田,你种下去了,将来什么都收不到。这是什么?你没有智慧,你不认识福田,你有机会种福田,福田当面错过。所以佛法重智慧,不重福报。智慧太重要了,福报再大,解决不了问题,这是自己无...(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七二集)  2012/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72 》)


...有感是有心,有起心动念、有分别、有执着,佛应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就能把这些众生问题全解决了。妙,真是妙!真正不可思议。
  下面引「《大日经疏十七》」,十七卷,「梵谓涅槃。梵行谓修梵行者名」,修梵行的人称他作梵行。「具大涅槃」,具是证得,大涅槃名梵。「上二经疏,皆谓到大涅槃之行,为梵行。是则梵行之深义,不局限于持戒与断淫而已」,限于持戒与断淫,这是梵行的第一步。梵行从哪里学起?从这学起,但不是止于这个,他最终极的目的是大般涅槃,换句话说,就是妙觉如来,是究竟圆满的梵行,这个要懂得。「今愿文曰殊胜梵行,应兼此二义」,殊胜,前后两个意思统统有,应兼此二义。「盖断除淫欲,礼佛念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即趣向大涅槃根本法轮之妙行也」。这个地方的几句话,把修行怎么个修法全都说出来了。断除淫欲是断烦恼,这是烦恼的根,把烦恼的根拔掉,枝枝叶叶自然就枯死了。礼佛念佛是修积众善,也是法门无量誓愿学。一切法门不离诚敬,礼佛念佛就是修诚敬,诚敬展开就是无量法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净宗唯一的妙法,让我们能在一生当中圆满,这是其他法门没有法子的,做不到的。发菩提心,就是对于净宗法门、对于西方净土、对于阿弥陀佛,第一个是真信不疑,第二个是真想往生,往生去干什么?第三是见佛闻法。我到极乐世界没有别的,就是亲近阿弥陀佛,听他老人家讲经说法,我在他会下决定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个老师好!光中极尊,佛中之王,亲近诸佛比不上亲近阿弥陀佛。我们这个心定了,不再改变了;我们的方向定了,西方;目标定了,极乐世界;到那个地方去的理由定了,亲近弥陀,闻法证果。所以这个就是趣向大涅槃根本法轮之妙行,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一闻佛名,即具如是功德,足证佛号,名具万德」,这个要记住。我们要修万德,怎么修法?华严菩萨修六度万行,净宗行人只要信愿持名,就把菩萨的万德全部...(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七二集)  2012/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72 》)


...学。一切法门不离诚敬,礼佛念佛就是修诚敬,诚敬展开就是无量法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净宗唯一的妙法,让我们能在一生当中圆满,这是其他法门没有法子的,做不到的。发菩提心,就是对于净宗法门、对于西方净土、对于阿弥陀佛,第一个是真信不疑,第二个是真想往生,往生去干什么?第三是见佛闻法。我到极乐世界没有别的,就是亲近阿弥陀佛,听他老人家讲经说法,我在他会下决定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个老师好!光中极尊,佛中之王,亲近诸佛比不上亲近阿弥陀佛。我们这个心定了,不再改变了;我们的方向定了,西方;目标定了,极乐世界;到那个地方去的理由定了,亲近弥陀,闻法证果。所以这个就是趣向大涅槃根本法轮之妙行,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一闻佛名,即具如是功德,足证佛号,名具万德」,这个要记住。我们要修万德,怎么修法?华严菩萨修六度万行,净宗行人只要信愿持名,就把菩萨的万德全部包括了,这个道理一定要懂,这个事实真相要深深的明了,我们的信心坚定了,愿心不再动摇了,这一生当中哪有不成就的道理!什么都别牵挂,连自己身体纵然有重病,不要牵挂,没事,我心里就一句阿弥陀佛,再重的病,几天就恢复了。你说为什么?因为这个佛号是万德洪名,你天天在修万德,你能不好吗?哪有这种道理!天天在打妄想,那你身体就不会好。打妄想是什么?打妄想是造轮回业,你天天在搞六道轮回。我天天念佛,天天拜佛,我在这个地方修西方极乐世界,我在...(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七二集)  2012/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72 》)


...,愿心不再动摇了,这一生当中哪有不成就的道理!什么都别牵挂,连自己身体纵然有重病,不要牵挂,没事,我心里就一句阿弥陀佛,再重的病,几天就恢复了。你说为什么?因为这个佛号是万德洪名,你天天在修万德,你能不好吗?哪有这种道理!天天在打妄想,那你身体就不会好。打妄想是什么?打妄想是造轮回业,你天天在搞六道轮回。我天天念佛,天天拜佛,我在这个地方修西方极乐世界,我在这个地方修阿弥陀佛,这个功德还得了!
  「闻名功德,微妙难思」,这个话句句都是真话。「如《尊胜陀罗尼经》曰:诸飞鸟畜生,含灵之类」,这就是讲一些小动物,「闻此陀罗尼,一经于耳,尽此一身,更不复受」。这个陀罗尼是什么?尊胜陀罗尼,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不是别的。连畜生听到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牠死了之后就离开畜生道,不再做畜生了。所以我们的菜园放念佛机,二十四小时念南无阿弥陀佛不间断。菜园里面那些小虫、小鸟天天在听念佛,牠知道,牠不是不知道,还有树木花草,连这些菜统统都跟着念佛。我们帮助它,它也帮助我们,菜长得特别好,滋味营养特别殊胜,这是它回报给我们。我们在澳洲,乡下一些菜农到我们菜园参观,都非常惊讶,你们怎么种的,种的比他的好。我们又没有农药、又没有化肥,为什么会长得这么好?我们用阿弥陀佛种的。诚心诚意去做,就会感应道交。
  「又《涅槃经》曰:是大涅槃,亦复如是。若有众生,一经耳者,却后七劫,不堕恶趣。」《涅槃经》...(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七二集)  2012/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72 》)


...。所以我们的心很糟糕,乱的。到极乐世界的人,确实我们今天讲六和敬,六和敬第一条「见和同解」,极乐世界是六和敬的国土,是六和敬的圆满。为什么?他『皆同一心』,真不可思议,我们对于这个地方不能大意。看念老注解,「第二十九住正定聚愿」,『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经文只有四句十六个字。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剎土众生生到极乐世界,我们知道这里面的大众,最高的有等觉菩萨,最下面的有无间地狱众生。善导大师说了,「总在遇缘不同」,只要有缘皆得往生,没有一个不能往生的。生到极乐世界「皆同一心」,这一个心是什么?真心,不是妄心。我们今天是妄心去的,阿弥陀佛是真心,我虽然是妄心,我把它换过来了。十方世界哪一个往生不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就统一了。不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他去不了,等觉菩萨也不行,等觉菩萨没有例外的,也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经文里头没有说等觉菩萨例外、十地菩萨例外,没有这个说法。没有这个说法我们就晓得,这八个字是往生极乐世界的凭证,好像到极乐世界的通行证,你有这个你决定去,没有障碍,没有这个去不了。
  「由于第五无差别愿,生彼国者」,「形」是指身体、身形,「貌」是指容貌,容貌包括全身的相好,形跟貌没有差别,「悉同一类」。标准就是阿弥陀佛,是以阿弥陀佛做标准。你往生到极乐世界,你的身体体质,形是身形,阿弥陀佛多高,跟他一样。形完全相同,貌也相同,貌如果用《观经》佛所说的,阿弥陀佛身有八万四千相,每一个相都有八万四千好。这阿弥陀佛的形貌,往生的人跟阿弥陀佛相同。他没有说凡圣同居土除外,没说这个。我...(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七三集)  2012/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73 》)


...然跑出来,这是习气。我们把习气换掉,换成阿弥陀佛,一天到晚只念阿弥陀佛,不念业障,不念烦恼。贪瞋痴慢别念它,七情五欲也别念它,只念阿弥陀佛,看到每个人都是阿弥陀佛,这个方法好,一切人、一切事全都是阿弥陀佛。这个方法确实消业障、断烦恼比什么都快速,是消业障、断烦恼里头第一好方法。所以一往生,业障、烦恼差不多都消尽了。所以他有能力,这善导大师讲「遇缘不同」,遇到殊胜的缘叫他生实报土上辈往生,真行,不是不行!理上讲得通,事上我们就不怀疑,他有理论支持他,有理论的依据,愿生净土。
  「起心立德」,这是讲我们现前,我们如果真的发愿求生净土,现在就要起心立德。德是什么?专念阿弥陀佛。经上告诉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八个字就是起心立德。菩提心就是用真心,我不再用妄心。对人、对事、对物,别人用虚妄心对我,我用真诚心对他,决定不吃亏。我知道这个人骗我,知道这个人欺负我,我也能接受,欢欢喜喜,若无其事,这个好。为什么?他的心还继续搞轮回,我的心要到极乐世界,我们走的不是一条路。他起心动念来对我,我一句阿弥陀佛待他。好事,阿弥陀佛,坏事也是阿弥陀佛,平等。为什么平等?都是假的,好事等于零,坏事也等于零,零跟零上没有分别。没有一样是真的,何必计较!
  「修诸行业」。起心立德,修诸行业,以最圆满的心待人接物,最圆满的行就是念佛,念给别人看,这最圆满的,念到我们往生,让他看看往生的样子。许多人一生不相信,看到往生的瑞相相信了,这是真的,这...(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七四集)  2012/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74 》)


...个月,他们全部往生了,不可思议!老林长晚年生病是福报,他要不生病就不会听经,没有时间听,也没有时间念佛。四年,每天八小时没中断,四年,念佛不中断,他成功了。实际上他两年就成功,后面两年是李木源居士要求他,一定要再等两年,不能够走,照顾这个道场。这是我们亲眼看到的事实真相。
  「佛愿力故,即便往生」。这是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接引你往生去。佛不来接引,你不晓得极乐世界在哪里,你找不到,一定要佛来接引。「以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聚」。这正定聚也不需要自己去修,得阿弥陀佛威神的保佑,你就保证入正定聚。正定聚是什么?「即是阿鞞跋致不退位也」。这就是阿弥陀佛第二十愿!第十八愿十念必生,第十九愿发菩提心,第二十愿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到极乐世界就入正定聚,阿惟越致就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是《弥陀经》上翻的,《无量寿经》上翻为阿惟越致,是一桩事情。你就证三种不退转,第一种位不退,绝对不会退转到十法界,不再做凡夫;第二种行不退,普度一切众生,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不会退心,都还能坚持下去;第三种念不退,念念趣向萨婆若海。这前面我们都读过。萨婆若海,萨婆若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一切种智,就是妙觉如来所证得的究竟圆满智慧。阿惟越致菩萨念念是向着这个目标、这个方向精进不懈,他一定可以证得。
  「又善导大师依愿言及《唐译》经文」,解释这个正定聚的意思。「谓此愿亦具现生不退之密义...(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七四集)  2012/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74 》)


...门就非常困难,这一生决定不能成就,这个我们要知道,知道之后要随顺自己的根性去选择法门。
  法门里面只有净土法门,上根利智行,修这个法门能往生,下下根人也行,我们从前面第十八愿看到的,即使真的造作五逆十恶、毁谤正法,只要你忏悔,只要你改过,承认错,承认自己错了,真的回头,不再做错事情了,念佛,阿弥陀佛还是会接引你往生,所以这个法门太殊胜了!给许许多多造作罪业的人,地狱罪业的人都能够得度,带来的希望无量无边际,这是我们必须把它搞清楚、搞明白。真正搞清楚、搞明白,那就是释迦牟尼佛这一会所说的,这个经典就是佛所做的报告,给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的状况。什么样的条件可以往生?条件很简单,八个字,「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菩提心蕅益大师讲得最圆满、讲得最透彻,什么叫菩提心?他讲得非常简单,你真正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真正相信有阿弥陀佛,一心一意想求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确实这种话,这个说法,自古以来没有人讲过,只有蕅益大师说过。近代印光大师读了《弥陀经要解》,佩服得五体投地,赞叹说,这个注解把净宗讲透了、真正讲明白了,即使古佛再来给《弥陀经》做一部注解,也不能超过其上,这个赞叹还得了!是不是真的?怀疑的人有,不是没有,连讲经的大法师都有怀疑。
  我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来讲经,讲《楞严经》,三十多年前,那个时候我在这边讲经,正好碰到演培法师,我们认识很久,没有出家的时候我们就很熟,以后是老朋友,在香港又遇到了。他移民到新加坡,在新加坡住了二十多年,一九九八年我也住在新加坡,老朋友见面非常欢喜,这是讲经法师。有一天他请我吃饭,在新加坡很有名的一个灵芝素...(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七六集)  2012/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76 》)


...。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自己错在哪里、迷在哪里,先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会疏》里头讲,「于自身妄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6 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执着这个身是自己,计,这个计就是计度、计较,爱是我喜欢的,憎是我讨厌的,违是不顺心的,后头顺是顺心的,是名贪计。每天起心动念都在这个地方过生活,我喜欢的、我讨厌的,顺心的、不顺心的,天天搞这个东西,无量无边的烦恼,这叫贪计,是所谓我执也。这个统统就叫做我执。「凡夫妄以自身为我,贪执计较,爱护倍至,顺则生爱,违则生瞋,种种分别贪着,举体堕于烦恼」。你掉在烦恼圈子里头去了,你出不来了。
  下面「《往生论》云:远离我心贪着自身,远离无安众生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此三种法应远离」。为什么?因为它「障菩提心,应知」。《往生论》是天亲菩萨修净土的心得报告,是他自己修行的经验。这个东西障菩提心,头一个就是我心贪着自身,常常想着自己,爱憎违顺,常常想这个。一天二十四小时当中,想这四个字的占绝大部分的时间,十之八九,念佛大概十之一二都不到,一天能念几个钟点佛?而且你心不纯,半信半疑,还夹杂着许多妄想,所以虽然说念佛,念佛的功夫没有,你心不清净,功夫全都破坏掉了。最重要的,这个念是心念,不是口念,古人说得好,「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一天念十万声都枉然,你心不清净。怀疑的心、杂乱心、计较的心,这种心念佛哪有功德!所以「我心贪着自身」,这六个字我们每天多念几遍,这是障碍。我们修净土,修一辈子不能往生,这是最大的一个障碍。为什么不能往生?就是它在作祟,对自己贪而无厌,这个要远离。...(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七六集)  2012/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76 》)


...是我们应当学习的。
  现在科学技术发达了,除了经书,比经书更方便的,光盘、网络、卫星电视,要用这些东西来做弘法的工作。自己在生活上尽量去节俭,不要把这些钱用在保养自己身体,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个身体活的时间多久无所谓,多活一天多替佛法做一天事情,少活一天那我就早一天到极乐世界去,多好!不再执着了,不再为身体操心了,一切随它去,自自然然比什么都好,不操心。这一生当中一定要认真的就是研究经教跟念佛求生净土,这是我们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没有比这个事情更大的,我们就干这桩事情,其他的事情,利益社会、利益大众,一切随缘随分,一丝毫都不勉强,这样好,这才生活得自在。这三种法要远离,为什么?因为它能障碍菩提心,应该要知道。
  下面是念老给我们的解释,「盖谓贪执自身,无安众生心,供养恭敬自身心,此三者皆障菩提心,故应远离」。佛教给我们要离,我们就得要离,教我们做,那我们就应当要去做。「本经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宗是宗旨,这一部《无量寿经》修行的方法就这两句。菩提心,我们最近二十多年来,用真诚做菩提心的体,真诚心是菩提心之体,自受用,真诚心对自己是自受用,就是本经经题上的五个字,清净平等觉,自受用;他受用,对待别人,慈悲。我们用这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菩提心,起心动念绝不违背,所以真心对自己是清净平等觉,这个重要。上面讲的这三条,对自己,把清净平等觉破坏了,对人,把慈悲心破坏了,不慈悲,所以这三桩事情一定要远离。贪着那就错了,要是贪着的话,你不会离开六道轮回,你也没有办法往生净土。「若障菩提心,即不能往生」,就障碍你往生净土。「是故愿曰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弥陀慈悲,所以发这个愿。愿修净土的人不贪计身体,真能够把身体放下,这一愿弥陀圆满成就了。
  我们再看下面第三十二愿「那罗延身愿」。「上章」,在这一章,这是第十六章,第十六章有三愿,这是第一:
  【我作佛时。生我国者。善根无量。皆得金刚那罗延身。坚固之力。】
  往生到...(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七六集)  2012/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76 》)


净公上人讲解菩提心集第四四卷





...身见。
  身见破了,重要的,把这些见思烦恼,思烦恼佛把它分为五大类,就是贪瞋痴慢疑,对世法、对佛法全部断得干净;就是没有贪心、没有瞋恚、没有愚痴、没有傲慢、没有怀疑。实际上,这五个字跟五戒、跟中国的五常都相应,只是佛法说得比较深,意思深、意思广,我们的五常没有这么样深广的意思。所以中国的儒家,依儒家的修行,最高的果报没有离开欲界天,他没有断欲,欲是七情五欲。这些东西统统放下、统统断了,那就真正提升到阿罗汉。阿罗汉超越六道了,往生到四圣法界,四圣是声闻、缘觉、菩萨、佛。这个四圣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方便有余土,六道轮回是释迦牟尼佛的凡圣同居土。四圣法界还是用阿赖耶,阿赖耶是妄心,不是用真心,不是菩提心。所以阿罗汉、辟支佛没有发菩提心。菩提心一发真了不起,菩提心一发,《华严》圆教发心住的菩萨,初住叫发心住,就是发菩提心。菩提心一发,超越十法界了,他往生到哪里去?他生到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其实他是生到自己的实报庄严土,跟佛的实报庄严土是一样的,所以他们能会在一起。这叫一乘法,一乘法是实报庄严土;大乘法,声闻、缘觉都在方便土;见思烦恼统统具足,一品也没有破,这就是在六道里头,出不了六道轮回。
  这些事情也是属于祕要,但是六道里面的祕要,佛在《阿含》就说得很多,劝我们什么?劝我们在六道里头选择人天二道,不造三恶道的业。所以,佛教我们要断贪瞋痴,佛有两句口号,叫「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这是什么境界?人天的境界,你来生不会到三恶道去。三恶道是贪瞋痴,贪婪是饿鬼道,愚痴是畜生道,瞋恚是地狱道。我们能把贪瞋痴给它降温...(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七九集)  2012/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79 》)


...菩提,这叫做一生补处。《三藏法数》引用《法华经》里面所说的一段话,解释一生补处,「一生者,谓等觉菩萨,无明之惑未尽,尚有一番变易生死」。这个地方我们特别要注意,无明之惑未尽。无明尽了、断了,真的断了。无明什么时候断的?生到实报土那一天就断了,不断无明不能生实报土。他还有一品无明在,他在哪里?他在方便有余土。那在我们这个世界他在哪里?他在四圣法界的佛法界。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四圣法界里面的佛法界;十法界,十法界里面的佛无明没断,所以天台大师六即佛称他叫相似即佛,很像佛,不是真佛,为什么?无明没断。无明一断他就离开十法界,他就生到实报土,华严圆教实报土里头初住菩萨。
  初住菩萨发菩提心叫发心住,真正发菩提心,无明烦恼断了。断的时候,经上说得很好,无明之惑,惑是习气,无明的习气没有断干净。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就是破无明,无明烦恼破了。在实报土里面要经历四十一次的变易生死。变易生死,生死是比喻苦处,生死苦,他没有生死,但是什么?他每升一级的时候,就好像读书升级一样,你得用一个学期的功夫,考试及格你才能升级,从一年级升到二年级,一年级死了,二年级生了,就这个意思,这叫变易,不是真的有生死,就是说你得下一番功夫,在实报土你得用一段时间。这个时间都很长,我们想想这个时间是三个阿僧祇劫,三个阿僧祇劫分为四十一段,四十一个阶段,每一段都很长。
  习气不好断!无明习气是非常微细的烦恼,微细到什么程度,我们人...(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八0集)  2012/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80 》)


...见性,印宗是一个,无尽藏比丘尼也是一个。
  这就是如来的智慧,金刚智。这个无明,生相无明很大,我们在《还源观》上看到贤首国师讲的,从一体起二用,它的力量能起二用,这就是一念不觉。所以只有后心,就是最后心,等觉菩萨最后心以金刚智破之,等觉菩萨就补妙觉之位,称为补处菩萨。说明补处跟妙觉是同一个阶层,但是等觉不是补处,差一等,等觉要是补处的话,跟妙觉是平等,就是等到他的位次,没有在位的妙觉如来。他这个阶位我们也能够体会得到。这是显教所说的。
  下面说「若依密教」,密教里头讲「一实」。一是什么意思?「一实之理」,就是一真之理。实是实相,真是真如,都是用一来表达。「于密宗初地菩萨之位,先得净菩提心」。这里有一点参考资料,说「真言行者」,真言宗就是密宗,密宗修行人,「初入初地,见法明道,得无盖障三昧,名曰净菩提心。此清净之菩提心,乃一切众生成佛之正因」。那我们就知道,密宗讲的清净菩提心就是我们经题上讲的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是真心,真心才是一切众生成佛的正因。一切众生都有真心,这是平等的,清净没有染污,平等没有高下,这是初心,就是开始,我们要认真学习的。修行修什么?就修这个,除这个你还修什么!什么东西是染污?自私自利是染污,名闻利养是染污,贪瞋痴慢是染污,外面七情五欲是染污、杀盗淫妄是染污。有染污,清净心失掉了,为什么?有染污是妄心,真心没有了。这些东西不放下,你怎么能恢复清净心?清净是本性,我们中国老祖宗讲「本性本善」,清净是本善,平等是本善,觉是本善。不是清净心不能成佛,我们要明白。
  平等心是没有高下。我总比别人高一点,人总比我差一点,这个不平等。诸位要晓得,清...(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八0集)  2012/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80 》)


...正因。一切众生都有真心,这是平等的,清净没有染污,平等没有高下,这是初心,就是开始,我们要认真学习的。修行修什么?就修这个,除这个你还修什么!什么东西是染污?自私自利是染污,名闻利养是染污,贪瞋痴慢是染污,外面七情五欲是染污、杀盗淫妄是染污。有染污,清净心失掉了,为什么?有染污是妄心,真心没有了。这些东西不放下,你怎么能恢复清净心?清净是本性,我们中国老祖宗讲「本性本善」,清净是本善,平等是本善,觉是本善。不是清净心不能成佛,我们要明白。
  平等心是没有高下。我总比别人高一点,人总比我差一点,这个不平等。诸位要晓得,清净是声闻缘觉心,平等是菩萨心,觉而不迷,后面是我加了一个字,正觉。因为菩提心上都是两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慈悲」,所以我加一个「正觉」,我讲菩提心讲这十个字。有一丝毫我还比别人强一点,平等没有了。修行的功夫是在这修,这是真修。给你讲三个根,佛法讲的这些戒律、威仪,那是细节,从那上面修是修成假相,外表很像,里面不清净、不平等,还是迷惑颠倒,假的不是真的。所以章嘉大师告诉我,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意思就是告诉我们,外表固然重要,里头是最重要的,里面没有光有外头没用处,假的,李老师常讲,该怎么生死还怎么生死,也就是说你还是要搞六道轮回,不管用,要搞真的。真的是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这叫清净菩提心。
  密,不是祕密、不是神祕,要是祕密、神祕那干坏事见不得人,佛法里面讲密是深密,道理太深了,一般人没法子体会,密在这个地方。它表现在事相上,它没有障碍。章嘉大师告诉我,密没有中间的,上面是佛,下面是无间地狱,你要是修不成功,不能成佛,你就堕地狱,当中没有阶梯、没有阶级。所以它的戒比显宗的戒还要严格。但人家那个戒着重在心地戒法,不在形式,形式上你看到好像他并没有持戒,他又吃肉、他又喝酒,好像有些跟俗人差不多,但是人家心地清净。他吃众生肉,他能度众生往生极乐世界,你有没有这个本事?你有这个本事可以,多吃一个多送一个往生。没有这个本事!他真有他的德行,真有他修行的功夫,我们怎么能干?我们干...(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八0集)  2012/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80 》)


...个是主要的,第二个意思是重要的,第三个是尊崇的,尊重、崇尚,教是教育、教学、教化。宗教两个字合起来,那是人类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学、尊崇的教化,释迦牟尼佛的教育当之无愧,中国儒释道都可以说是宗教。凡是接受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学、尊崇的教化,这个社会安定,世界和谐,人民确实安乐,那真叫太平盛世。这就是宗教教育能治国。我们把这个意思讲给其他宗教的去听,他们都能接受,都非常欢喜,没有一个反对的。中国文字的含义之妙!所以西方几千年社会能维持安定靠宗教,中国这几千年来长治久安也是靠宗教。中国讲宗教就是儒释道这三家,这三家的教育确实是中国千万年来祖宗教化后代主要的教学,教学的目标可以说都是教导我们如何得净菩提心,儒释道都讲求清净的菩提心。
  儒家的教育,终极的目标是成圣、成贤。圣与贤,与这个世间富贵贫贱没有关系,那是身外之事,人要做圣人、要做贤人,把自己的灵性不断向上提升。道家的教学,终极的目标是教你成神、成仙,这个还有带一点现在宗教的味道,儒没有,佛也没有,佛家教学终极的目标是教你成佛、成菩萨。实际上佛,那个佛的本意是觉悟,就是明白的人,明白事理、明白因果,这是圣人、贤人,印度称佛、称菩萨。翻成中文意思就晓得,佛是什么?觉者,觉悟的人。菩萨,觉有情,觉悟了,他还有一点情执没断,称之为菩萨。非常可惜的,现在人迷于科学,疏于圣贤教育,疏忽了,不去看它、不去研究它,就把迷信的帽子扣上了,这些古圣先贤冤枉,真冤枉。所以我们要...(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八0集)  2012/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80 》)


...「渐次增长至于第十地」。下面念老的注解,「以上之初地至十地」,乃密教所讲的十地,「不同于显教之十地」。念老是密宗的金刚上师,是一位大德。所以《无量寿经》里面,确实它是圆满大法,经文虽然不长,佛教所有宗派的祕要都在这部经里头。他的解释也包括一切法门,有小乘、有大乘、有显教、有密教、有宗门、有教下,统统都有,甚至于还讲到科学,现在的东西也包括在里头,集注集得好!读他这个注解就读了一百九十三种典籍,而且是一百九十三种典籍里头的精要。
  「如《大疏六》」,这个《大疏》都是讲《华严经》,清凉大师的《华严经疏钞》第六卷,里面有这一段文。「今此经宗」,此经是《华严经》,「言一生者,谓从一而生也。初得净菩提心时,从一实之地,发生无量无边三昧总持门」,总持梵语叫陀罗尼。「如是一一地中,次第增长,当知亦尔。迄至第十地满足。未至第十一地。尔时,从一实境界,具足发生一切庄严。唯少如来一位,未得证知。更有一转法性生,即补佛处。故名一生补处」。这是《华严经大疏》里头说的。今此经宗,这一部经的宗旨确实是说一生,《华严经》一生圆满成佛,末后善财童子给我们做出了示范,所以这叫一乘大经。从一而生,初得净菩提心时,这个净菩提心初入初地。华严圆教初住等于别教的初地,就是禅宗一般所说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就是这个位次、这个地位,得清净菩提心。所以初住菩萨叫发心住,《华严经》上讲「初发心功德品」,发心的功德无量无边。这发心是什么?就是我开始用真心了。在这之前我用的心是阿赖耶,从这之后转阿赖耶成四智菩提,所以叫净菩提心。密宗我们前面学过五智菩提,它讲菴摩罗识,显宗把菴摩罗识跟阿赖耶合在一起,就是阿赖耶有染净二分,净的密宗叫菴摩罗,这分出来了,染的叫阿赖耶,在显宗的它合在一起,阿赖耶有染净二分。
  一再的显示这些信息,都是告诉我们真心的可贵,为什么不用真心?就是怕吃亏、怕上当,错了!吃亏上当是小事,鸡毛蒜皮。实际上吃什么亏、上什么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想想看你上什么当?你吃什么亏?你不敢用真心,那个叫真的吃亏,真上当了!这...(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八0集)  2012/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80 》)


...知亦尔。迄至第十地满足。未至第十一地。尔时,从一实境界,具足发生一切庄严。唯少如来一位,未得证知。更有一转法性生,即补佛处。故名一生补处」。这是《华严经大疏》里头说的。今此经宗,这一部经的宗旨确实是说一生,《华严经》一生圆满成佛,末后善财童子给我们做出了示范,所以这叫一乘大经。从一而生,初得净菩提心时,这个净菩提心初入初地。华严圆教初住等于别教的初地,就是禅宗一般所说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就是这个位次、这个地位,得清净菩提心。所以初住菩萨叫发心住,《华严经》上讲「初发心功德品」,发心的功德无量无边。这发心是什么?就是我开始用真心了。在这之前我用的心是阿赖耶,从这之后转阿赖耶成四智菩提,所以叫净菩提心。密宗我们前面学过五智菩提,它讲菴摩罗识,显宗把菴摩罗识跟阿赖耶合在一起,就是阿赖耶有染净二分,净的密宗叫菴摩罗,这分出来了,染的叫阿赖耶,在显宗的它合在一起,阿赖耶有染净二分。
  一再的显示这些信息,都是告诉我们真心的可贵,为什么不用真心?就是怕吃亏、怕上当,错了!吃亏上当是小事,鸡毛蒜皮。实际上吃什么亏、上什么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想想看你上什么当?你吃什么亏?你不敢用真心,那个叫真的吃亏,真上当了!这还是什么?了解得不够透彻。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我对一切人用纯真之心,他欺骗我,我不欺骗他。实际上他真骗了我,我哪有东西可骗?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哪一样东西是我的?连身体都不...(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八0集)  2012/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80 》)


...一体,一体就是真实。真正知道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跟我是一体,我还有什么忌讳?我有福报大家享受。真肯这样干,福报就愈来愈大,为什么?愈施愈多,永远享受不尽。凡是错用了心的人,都是没有把事实真相搞明白,错用了心,走了许多弯路,吃了很多冤枉亏,吃了苦,造了不少罪业,来生果报更可怕,这是真正不值得,叫真错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八一集)  2012/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8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土大经科注》第五0三页,第二行最后一句看起:
  「如《大疏六》曰:今此经宗,言一生者,谓从一而生也。初得净菩提心时,从一实之地,发生无量无边三昧总持门。如是一一地中,次第增长,当知亦尔。迄至第十地满足,未至第十一地」。我们前面学习到这个地方。这是《华严经》清凉大师《疏钞》上所说的。今此经宗就是《华严经》,《华严经》的宗旨也是讲一生圆满成佛。说一生圆满成佛确实只有《华严》这部经,后面善财童子给我们做表演。所以这部经里头有理论、有方法,最殊胜的是做出来给我们看,活活泼泼。真正做到了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华严》境界,无障碍的境界。这个经,但是最后到究竟圆满的时候,还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隋唐这些大德,他们肯定《华严》是世尊一代时教的核心,可是最后归《无量寿》。《无量寿》虽然在方等时候说的,它最后归...(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八一集)  2012/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81 》)


...东美先生所说的,人生最高的享受。那是什么?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干自己喜欢干的事,这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没有压力、没有忧虑、没有烦恼,每天快快乐乐、欢欢喜喜,这就是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圆满。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八二集)  2012/2/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8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五百零四页第六行,最后一句看起:
  「菩萨入生死,降魔军,则以自之弘深誓愿为铠甲。因弘誓之心坚逾铁石,可以此心出入生死之阵。至于所教化者,首云皆发信心,盖信为道源功德母也」。这是说不退转的菩萨,大菩萨,他们都是发了菩提心。四弘誓愿就是菩提心,如果不是菩提心,四弘誓愿就不可能落实。尤其是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一愿是圆满的慈悲心才能做到。一切众生包括的范围非常广大,上面从等觉菩萨,下面到无间地狱,这里面包括了蜎飞蠕动、树木花草、山河大地,情与无情全包括在其中,这个心一发,跟诸佛如来平等无异。所以它是圆满的菩提心,它是真心全体的显露。这句话很容易念,在家、出家都念过,可是意思没懂得。如果懂得这个意思,他就有受用,下面三条肯定能做到,下面三条有一条做不到,他对于菩提心依旧是迷惑,没有理解。
  要普度众生,帮助一切众生圆成佛道,这桩事情做得最究竟、最圆满,确确实实是一切菩萨的榜样,这个人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如何实践四弘誓愿?四十八愿就是的,愿愿都是四弘誓愿的圆满,他做到了,他是我们最好的榜样、最好的模范。入生死、降魔军是指在六道轮回里面度众生,「随众生心,应所知量」。生死是六道生死,魔军是比喻这些众生刚强难化,不是容易教的,很不好教。他们对菩萨误会很深,对他不相信,还把他当恶人,这叫魔军。可是众生在迷,他完全是迷惑颠倒,菩萨心目当中,这是遍法界虚空界里面最值得怜悯的人,迷失了自性,在六道里头搞轮回,愈陷愈深,真是无有出期。菩萨以无尽的慈悲,跟这些人...(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八二集)  2012/2/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82 》)


...开度众生;不能够度众生,自己决定不能圆成佛道。为什么?你烦恼习气断不干净,你还有分别、还有执着,还有苦乐、还有难易,你依旧堕落在二边,所以你的功德不能圆满。菩萨为什么能?因为菩萨知道诸法实相,地狱、饿鬼、畜生都是幻化,都不是真的,只是迷惑、造业,法尔变现出来虚妄的幻境,哪里是真的!他了解事实真相,所以能在一切境缘当中不动心,不起心、不动念,所以他不退转,道理在此地。二乘人没做到,权教菩萨没做到,没有契入法性,不知道事实真相,所以他会退转,道理就在此地。菩萨教化众生永远站在三轮体空,也就是说他没有起心动念,他没有分别执着,诸法平等一味。他的弘深誓愿坚逾铁石,他不会动摇的,可以用这个心,这个心就是菩提心,就是此地讲的愿心,出入六道三途。
  至于所教化的,这就是对象,教化要达到什么目标?目标有浅深次第不同。第一个目标是帮助他建立信心,你看,首云皆发信心,这第一个阶段教学目标达到了,难!现在这个世间动乱,原因在哪里?信心没有了。你去打听打听,到外面去看到人调查调查,你对自己有没有信心?他一定说,我没有信心。你问他,你对父母有没有信心?没有信心。你问他什么他都没信心,这很可怕!对于自己的亲人,夫妻都没有信心,父子没有信心,兄弟没有信心,走到社会上,对任何一个人都怀疑、都没有信心,这个日子过得多痛苦!一切时、一切处他都是犹豫不决,都在怀疑,像这样的人不但是佛法、圣贤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6 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世间所有一切法他都...(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八二集)  2012/2/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82 》)


...信教的人都爱人,不信教是被爱的人,爱人的人跟被爱的人也慢慢会变成一家人,这个城市就变成这个地球上和谐示范都市。我希望他们今年再一年的努力,把这个基础奠定下去。我答应他一桩事情,真正基础做好了,我会协助他,在这个小城,我们建立一个卫星电视台,把我们小城人民的生活,每天活动范围、活动景观向全世界播放。市长多欢喜,人民欢喜,为什么?这变成全世界观光旅游的胜地,都要来看看和谐模范城市,大家都要来想学,这个小城就世界出名了、世界闻名了。现在很容易,网络卫星成本很低,全球都能够收看到,不是一桩难事。人活在这个世间要活得有意义、活得有价值,替人类、替众生做一桩好事情。
  我们往下看,「盖三辈往生,皆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今云修菩提行,即具发心与专念两要义」。菩提是梵语,意思是觉,觉而不迷。念念觉而不迷,这就是发菩提心。然后教导大家一向专念,学净宗的,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学基督教的,一向专念上帝;学伊斯兰教的,一向专念真主,一丝毫都不违背,大家都非常欢喜。我们对于每个宗教都尊重,对于每一个宗教的经典我们也都认真学习。经典里面讲的有相同的地方,孝养父母,每一个宗教都讲;断恶修善,每一个宗教都讲;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几乎每个宗教都讲。每个宗教都讲的这一部分我们就很快把它来推动,让整个社会大家都学习。学会谦虚,学会恭敬别人、赞叹别人,每个人都互相赞叹,不就和谐相处了!没有诋毁、没有批评、没有责备,这个城市居民都能做到、都欢喜接受,这个小城,佛教是极乐世界,基督教、天主教那是天堂,伊斯兰教是天园,统统在一...(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八二集)  2012/2/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82 》)


...,自性就是自体,从自性上说的。普贤这两个字是性德,我们每个人都具足,自性普贤,本来是普贤。体性周遍,这就是普的意思。随缘成德,随一切众生之缘。普贤行落实在教化众生,凡是教化众生,当然先成就自己,自己没有成就就不能够教别人。看到普贤的德号,我们就想起普贤的十愿,十善容易修,十愿不容易发,为什么?因为没有普贤心。普贤的心,你看性体周遍,随缘成德,是不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普贤心。贤首国师三种周遍里面最后一条说「含容空有」,那就是普贤的意思。含空容有,有,就是今天科学上讲的现象,所有一切现象你都能包容,而且是平等的包容,智慧、慈悲的包容。所以普贤的十愿谁能够行?《华严经》上圆教初住菩萨,他们真发菩提心了,才能够修普贤行。十信位的菩萨那是学习,还都做不到。这些我们都要懂得。我们今天走径路,求生净土,往生净土,弥陀世尊以本愿威神加持我们,我们就有普贤的心量,能修普贤的德行。不能往生净土,在我们这个世间,甚至于在十法界都做不到。
  第二,「约诸位」,这从菩萨阶位上来说,「曲济无遗曰普,邻及亚圣曰贤」,曲是委曲。普贤菩萨度众生,恶道众生也度,他要不度的话,普的意思就没有了。地狱众生他照不照顾?肯定照顾,愈是苦难重的地方,菩萨愈不会舍弃。恶道众生迷失了自性,起惑造业,菩萨怜悯这些人,以神通、智慧去帮助这些人,这些人不知道感恩,不会认真去学习,绝大多数都是当面错过。可是菩萨不舍众生,总是跟...(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八三集)  2012/2/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83 》)


净公上人讲解菩提心集第四五卷





...神加持的预备班,一往生就晋等了。晋等不见得是从一年级、二年级开始,晋等可能提升到插班。就像前面昙鸾法师所说的,极乐世界不一定是按部就班,一地一地往上提升,不一定,善根福德因缘具足的,他可以跳级。这就是为什么华严会上文殊、普贤率领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到极乐世界去参学,那个地方可以超越。在华藏世界不能超越,按部就班一级一级的往上提升,那里可以超越。没有这个好处,去那里干什么?如果去完全是相同的,没有必要。这个地方学习很特殊,跟一般诸佛如来教学不一样。皆行普贤之道,这个大乘经上我们读过,菩萨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圆成佛道;换句话说,普贤行是必修的科目。什么时候修?至少圆教初住菩萨开始修,初住菩萨有这个条件,发菩提心了。
  我们看末后这一段,「如是极乐大士」,极乐世界这些菩萨们,「被弘誓铠,入生死海,虽生他方世界,或现身秽土,因有弥陀愿力加持,永离恶趣」。极乐大士总指所有往生的这些人,从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实报庄严土上上品往生,这四个字全都包括了。这些菩萨都被弘誓铠,这个弘誓是四弘誓愿。我们跟普贤菩萨关系密切,当然也被着十大愿王,还有在极乐世界,肯定也具足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这是弘誓铠。这样再入生死海,生死海就是六道轮回,六道轮回苦难众生多,他们又来了。我们今天地球上遭这么大的难,这些菩萨来不来?肯定来。哪个地方有灾难,他们都到那里去,把这些灾难化解;不能完全化解,等于说把它冲淡、减轻。为什么...(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八三集)  2012/2/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83 》)


...应对的方法,跟经上讲的一样,可以参考,增长我们信心;与经典所讲的方法是相反的,我们决定不能够信从,这个重要!我们今天的法门,这个应对的方法是绝对的方法,决定不能够改变的,那就是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决定不错。他叫我们换个方法,我们不能听他的,这是对于一些灵媒应该有的心态。
  「随意修习,悉皆圆满」,你看,能随众生的意思教他修学的方法,他都能得到利益、都能得到满足,这是众生学了。为什么?众生善根不相同,福德不一样,智愚不相等。有人心量小的,现前苦难解除他就很满足了,有些人并不在乎眼前的苦难,他要想到来世、想到往后。这里面有大乘、有小乘,恒顺众生,去帮助他。「众生受教,亦皆至心信乐,求生净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这个众生善根福德因缘具足了,你把净土介绍给他,他能接受。他能信、能解,肯依教奉行,发心一向专念,这个众生这一生就得度了,这叫根熟众生。这是非常可贵的,遇到他,一定要帮助他在这一生成就妙果。往生极乐世界就是妙果,生到西方没有一个不是一生圆满成佛,这是最难得、最殊胜的。这一愿我们就学到此地。
  再看底下这一章,第十八章,第十八章有两愿,三十七、三十八,有两愿。这一章「庄严妙乐」,我们这个科里面分了五段,大概是两章。第一段是第三十七,「衣食自至愿」。
  【我作佛时。生我国者。所须饮食。衣服。种种供具。随意即至。无不满愿。】
  这几句经文是一愿,「衣食自至」。...(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八三集)  2012/2/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83 》)


...论在什么状况之下,所谓一切时、一切处都是不起心、不动念;换句话说,是平等法界。为什么功夫还有浅深?初地浅,八地深,为什么还有浅深?我们在学教前面学得不少,我们体会到,无始无明的习气没断,初住菩萨的习气很浓,八地菩萨习气就很薄了,很薄的时候他就自然了,很严重的时候那就勉强。虽勉强,不落痕迹,我们凡夫决定看不出来。谁看得出来?比他高位的菩萨看出来,比他低的看不出来。我们要不是佛菩萨把这个事情说出来,我们哪里会知道?不可能看到的。所以八地以上才全离功用,就是那种起心动念的习气非常微薄了,真正的无功用道。
  「《会疏》谓他方新发心菩萨」,这是初发心,初发心就是圆教初住,初住叫发心住,发什么心?发菩提心。所以我们有没有发菩提心?假的,有名无实,为什么?真菩提心一发,你就是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就是初地菩萨,这个一定要知道。菩提心是什么?这个经题上讲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个心全发出来了。对象,对象是遍法界虚空界,上面应对的是诸佛如来,下面应对的是无间地狱众生,全包了,全在你菩提心当中,上求下化。所以这个心才发,就成佛了。前面我们学过四种成佛,这是第一种,发心就成佛。这心一发,住哪里?住诸佛如来实报庄严土,不住十法界、不住六道轮回。这个我们要懂。
  在这个世间有没有发的?有,有发的,为什么他还住在这里不走?他真走了,他的真身在实报土,现在这个身是他的应身、是他的化身,留在这里教化众生,不一样!他虽然这个身留在此地,你细心去观察,他一尘不染,他不生烦恼,他只生智慧。所以你细细观察,不一样!众生愈是苦难多,佛菩萨到这里也愈多,佛菩萨慈悲来救苦救难。众生为什么救不了?业障习气太重,不是佛不帮助,不接受!那不接受,这事怎么办?交给魔王波旬去,让他先把他清理清理,把他送到...(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八八集)  2012/2/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88 》)


...样!他虽然这个身留在此地,你细心去观察,他一尘不染,他不生烦恼,他只生智慧。所以你细细观察,不一样!众生愈是苦难多,佛菩萨到这里也愈多,佛菩萨慈悲来救苦救难。众生为什么救不了?业障习气太重,不是佛不帮助,不接受!那不接受,这事怎么办?交给魔王波旬去,让他先把他清理清理,把他送到三恶道,去干什么?去消罪业,三恶道是消罪业的。罪业消掉之后,他再出来,佛菩萨再来教他。所以你真正能给他看清楚,我觉得魔王波旬也是佛菩萨变现出来的。
  「《会疏》谓他方新发心菩萨,因闻弥陀名号,顿登上地菩萨,得诸三昧,住定供佛」,《会疏》说得好。他方,不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以外的都叫做他方。他方,你看新发心菩萨,初发菩提心,菩提心一发,又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这个不得了!这末后的五愿,我们同学要记住,包括前头一愿,四十四、四十五、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这个五愿是阿弥陀佛为他方世界菩萨发的,不是极乐世界的。四十三愿以前的统统是为极乐世界的,四十四愿以后的这个五愿是为他方菩萨。他方,没到极乐世界去,能够听到净土法门、能够听到弥陀佛号,都得阿弥陀佛加持。阿弥陀佛如何加持?这五愿就说清楚了。我们今天发心要决定往生,而不是不想到极乐世界去,我们今天决定要往生。
  所以住定供佛,这个住定供佛就是今天科学家讲的念力不可思议,就是念力的祕密。我们心念到诸佛如来,诸佛如来都知道,没有一尊不知道。这桩事情,《妄尽还源观》里头讲得非...(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八八集)  2012/2/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88 》)


...地上菩萨,这多快!得诸三昧,住定供佛。住定供佛,成就就快了。供佛修福,闻法开智慧,为什么要?希望我们的定慧早一天圆满,定慧圆满就成佛了,这是阿弥陀佛这一愿帮助初发心的菩萨快速成佛,阿弥陀佛没有舍弃一个人。
  「《疏》曰」,还是《会疏》,「纵虽新发意菩萨,闻名字人,能得定慧相即,真俗相照,顿得上地菩萨也」。这比前面又更进一步为我们解释,纵然这个新发心的、初发心的菩萨,虽然是新发意,就是初发心,闻名字人,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能得定慧相即。这个地方的关键就在「闻」。我们今天听到这个佛的名号算不算闻?不能说算,也不能说不算。为什么?闻思修是三慧,不是三学,戒定慧叫三学,闻思修是菩萨的三慧,真正发菩提心,有,不是真发菩提心的人没有。闻是什么?闻是表接触,它代表的意思是接触。闻思修是一不是三,他一闻就明白了,明白用思做代表。我们一般人给你讲,我想一想再给你说,他要想一想才明白。菩萨不需要想的,菩萨一听就明白,所以就明白来说叫做思。那修是什么?修是迷惑没有了。从断迷叫做修,从明了叫思,从接触叫闻,闻思修是一桩事情,不能分作三个。菩萨的闻慧。
  他有这样的智慧,他才能够定慧相即,你看它起作用了,定中有慧,慧中有定,定慧相即。真俗相照,诸佛如来所证的是真,世间人情世故是俗,他全都明了、全都通达,没有一样不清楚,这叫闻名。我们千万不要以为,我听到阿弥陀佛了,我就有了闻慧,错了,意思全会错了!你这个闻不是菩萨的闻,...(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八八集)  2012/2/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88 》)


...」,一行三昧就是念佛三昧,「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文殊般若经》上这段话,我们要是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会起个什么念头?死心塌地专修一门,我不要再搞别的,不要再找麻烦了,一门深入就选定《无量寿经》。这部经学通了,法法全通了,就怕你这法不通。到什么时候全通?念到理一心不乱就全通。事一心通一半,理一心全通了。这个道理要相信。许多人不相信,也说明这个法门是难信之法。不相信是什么?要广涉经论。四弘誓愿里头说「法门无量誓愿学」,我学无量法门是有根据的,佛教我们的。可是四弘誓愿你有没有看清楚?确实看清楚的人很少,都是什么?囫囵吞枣。它有阶段的,第一条可以说那是本愿,真的是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是菩提心,这是菩萨的大愿。后面三愿是为了完成这一愿,你没有后面三条,你那个众生无边誓愿度是假的不是真的,你凭什么度?所以后面三愿完成第一愿。
  那我们从哪里做起?先断烦恼,「烦恼无尽誓愿断」,烦恼不断,你不开智慧。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断烦恼?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就是断烦恼。烦恼断了,心就住三昧了,菩提心就发起来了,因定开慧。慧一开,那就是这一经通了,一切经全通。全通之后,教你去「法门无量誓愿学」。那个法门无量不是指经典,为什么?经典用不着再去学了,那个法门是什么?生活,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你到处看、到处听、到处接触,你这一碰到就智慧开了,那叫法门无量誓愿学,五十三参。就是世出世间一切法你都要去接触,你都要去看、都要去听,然后世出世间一切法全通了。最后,「佛道无上誓愿成」,为什么?不成佛不能度等觉菩萨,你跟等觉菩萨一样,你度不了等觉菩萨,你度众生还有欠缺,不圆满;成佛,等觉菩萨、补处菩萨你都能教他,这圆满。所以四弘誓愿是有先后次第的,不能颠倒。
  现在学佛出问题,烦恼没断,他就搞法门无...(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八八集)  2012/2/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88 》)


...个还有很大的距离,不可以这样子,这个心念不好。要真的,一点都不假,万法就是阿弥陀佛,认定了,这个力量就大,这才真正能帮助你断烦恼消业障;我只把它当作、比拟,这个不行,这功夫不到家。所以同样作如是观,同样是这样的念佛,心态决定功夫的浅深,我们要有好的心态,真心诚意没有一丝毫的虚伪。
  「故知十方大士,闻佛名号,至心信乐,以平等心,念平等觉」,平等心念平等觉。「如是安住,亦是得平等住之义」。下面说得好,「此一句佛号即是实相,即是法界全体」,这讲得好。「即是诸法平等体性。但能念念相继,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故曰得平等住。如是心行,是菩萨行,辗转教授,同归极乐。普惠众生真实之利,故曰修菩萨行」。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成菩提道,就这么简单、就这么容易,问题,我们真的懂得、真的明白,这个很重要。真懂得、真明白,这经教就非常重要,听经、读经为什么?就为这桩事情,不能着急,不必求解,我们只要听、只要读,听久了不明白的地方都明白,念久了不懂的地方也都全懂了,这是什么道理?这是自性本具的功德法尔如是。从事上给你讲,因为你的心是定的,你不分心,你没有杂念。我读这部还想想这怎么讲法、那怎么讲法,那是杂念;一直读下去没有想法、没有看法,这就是用真心念。真心跟一切诸佛如来感应道交,这真心,感应道交就得诸佛如来的加持,所以你不懂的突然懂了,不会的突然会了。
  你会懂得,你会了,那是什么?那是你自性的本能...(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九0集)  2012/2/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90 》)


...们身体有什么毛病,只要是阿弥陀佛的念头,阿弥陀佛不生病。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这么多经,没有说过阿弥陀佛哪一天生病的,没有,那念佛的人怎么可能有病,哪有这种道理!念佛的人怎么可能有灾难,都不可能的。
  所以今天问题是信心是第一,我们还是对他没信心,虽然念阿弥陀佛,还是要找这些医生,找什么治疗的方法,到处去找。这就把我们的心散乱掉,我们的心没有集中在一点,常常分散,为什么分散?对这个不相信。证明这真的是难信之法。绝大多数念佛的人,把名号真实功德这个意思都没搞清楚,都不懂,他也来念,他也来学,所以他带的许许多多的毛病在里头,不是一心专念,不是的。经典上跟我们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八个字,「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那个一向重要,一个方向极乐世界,一个目标阿弥陀佛。我念佛一无所求,只求生到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这个身体不要了,这身体一不要,什么毛病都没有了。身体我要它,要它我好多业障,它全都出毛病了;身体一不要,什么事没有,妙极了。我只要阿弥陀佛不要身体,诸位可以试试看,看看有没有效果?但是要真干,不能干假的,干假的你那个毛病去不掉,干真的就去掉了。一定要相信,佛经上所说的,我觉得那是第一句话,最重要一句话「一切法从心想生」,你相信这句话,你就知道,我们生生世世无论搞什么,都是自作自受,为什么?自己心里想的,与任何人都不相干。我们老祖宗说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都是不得了的话,都是...(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九0集)  2012/2/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90 》)


...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九一集)  2012/2/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9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五百二十页倒数第三行,从当中下面《仁王经》这里看起:
  「例如《仁王经》明五忍」,第一个「伏忍」,第二「信忍」。伏忍,地前三贤,但能伏惑,烦恼习气没有断,但是可以伏住,让它不起作用,这是我们常常所说的四圣法界。信忍是超越十法界,别教初、二、三地的菩萨,圆教是初住、二住、三住,「得无漏信」,无漏就是破了无明,才叫无漏。初住菩萨无明破了,离开十法界,十法界就没有了,他往生到实报庄严土。初住,发心住,叫初发菩提心,发心住,这才叫真信。《大乘起信论》里面讲的信,跟这个等级是相齐的,都是讲的华严圆教初住以上,初住、二住、三住,这是信忍。再上去「顺忍」,普贤菩萨所说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是顺忍,这是四地、五地、六地,《华严经》上就是四住、五住、六住,十住里面这三住,「趣向无生」。无生是下面,下面是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是七地、八地、九地,「诸念不生」。实际上,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别教初地、圆教初住已经断了,那为什么这个地方还是讲诸念不生?习气还在,这是带着习气离开了十法界,十法界没有了。所以在实报庄严土,十住是前面这一个阶段,要到七地、八地、九地,起心动念的习气才真正断了,习气断了,诸念不生。最后的...(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九一集)  2012/2/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91 》)


...第三行,「四十八现证不退愿」,这是四十八愿最后一愿。请看经文:
  【于诸佛法。不能现证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这一愿,弥陀加持十方世界诸菩萨闻名得利益,让他在佛法当中修行,无论是大乘小乘、宗门教下、显教密教,都能够成就,都能够现前证得不退转,这个恩惠也是无与伦比的。我们看念老的注解,「第四十八现证不退愿」。愿曰:『于诸佛法,不能现证不退转者,不取正觉』。「不退转者,所修之功德善根,愈增愈进,不更退失,略云不退。即梵语之阿鞞跋致」,小本《弥陀经》上也是这么说法的。「盖以菩萨行愿,难发易退。据《仁王经》别教之信位菩萨,名为轻毛菩萨,随风东西」。又南本《涅槃经》里面说:「无量众生发阿耨菩提心,见少违缘,于阿耨菩提,即便动转。如水中月」,水动月也动。这几句话说明学佛难成就。为什么?能够坚持到底的真难。我们这个世界如是,大概十方世界都有这个情形,所以阿弥陀佛才发这个愿加持这十方众菩萨。这一愿兑现了。怎么兑现?如果这些菩萨聪明,转过头来念阿弥陀佛,不就得阿弥陀佛加持!到极乐世界就不退了。你要不到极乐世界,没有一个不退转的,这是真的。
  所以这个地方,阿弥陀佛虽然加持,还要自己觉悟,自己不觉悟,依然会退,这个阿弥陀佛没有办法保证你的。不退转,所修的功德善根愈增愈进,这好事情,不更退失,简单的讲叫不退。我们自己想想,自己学佛,跟我们周边这些学佛的朋友,甚至于在一个老师会下我们这...(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九三集)  2012/2/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93 》)


...清楚,我了解,这就是中国古人所谓的同行相忌。我们是外地人,到台中去的,讲得不好没关系,讲得好就有嫉妒障碍,你在那个地方就住不下去;平平安安住下去,别讲经,好好学。所以我们讲经利用什么?到台中之外的道场,人家找我我去。我去我还给老师报告,得到老师同意。十年没有离开老师,任何活动事先都跟他老人家报告。他了解,他才能指导你;他不了解,他怎么指导你?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也向他老人家请教。所以今天我们念到这个文,感触很深,到哪里去找个不退转的人?
  我们读到《仁王经》所说的别教信位菩萨,不是圆教,圆教没有问题,圆教证果了,别教信位菩萨没有,凡夫,名轻毛菩萨,随风东西。《涅槃经》里面说,无量众生发阿耨菩提心,这发菩提心,都发了,可是遇到小小不如意的事情他就退心了。所以这个比喻得好,如水中月,水动月亮也动。「又喻曰:譬如鱼母,多有胎子,成就者鲜」,鱼确实鱼子很多,这个子能将来变成鱼的、变成大鱼的很少,为什么?多被水族吃掉了。所以牠只有大量的鱼子才会留下牠的后代,只有用这个方法。下面就有比喻,「如庵罗树,花多果少」,这就是它花很脆弱,禁不起风吹雨打,所以能够留下来的也不多。庵罗树,这有查了个资料,印度属于芒果树一类的,芒果树的一种。
  「众生发心,乃有无量。及其成就,少不足言」,经上讲的,释迦牟尼佛说的,三千年前就是这个样子,三千年之后就更难得了。这个我们可以从历史上来看,中国这五千年的历史是走下坡的,...(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九三集)  2012/2/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93 》)


...要是失掉之后,天下就乱了。所以道失了之后有德,德失了之后有仁,仁失了之后有义,义失了之后有礼,礼失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6 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社会就乱了。这是看我们中国四千五百年的历史。
  我们怎样?现在滑到底坡了,希望往上去、往上去。如果真正有警惕、有觉悟,是可以做得到的,不是做不到的。我们经历这样的痛苦,遇到这么严重的灾难,人应当要反省、应当要回头、应当要觉悟,我们要好好的去修道。修道,佛教教育就会帮很大的忙。为什么?佛教帮助我们看破世界,问题只有一个,就是放不下,就这么一个问题,佛教能帮助你放下,什么都能放下。为什么?全是假的,全是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真正觉悟了,你清净心现前,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这事情就好办了。发菩提心,菩提心是觉悟的心,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你都能够平安幸福圆满的度过。这只有大乘佛法,这个不是假的。所以方东美先生劝我学佛,告诉我「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在现前这个乱世还是最高的享受,这个多不容易!我听话。
  尤其是以后章嘉大师教我,出家这个行业是他老人家替我选择的,他教我不要去做官,因为我那个时候那个环境做官比较容易,有这个缘分,他教我不要做官。我说为什么?他说你做官是个好官、是个清官,你底下的干部要是贪赃枉法,你怎么办?这个话提醒了我,你能保得住你自己,你保不住别人,我马上就警惕到了。我问他老人家那怎么办?他就教我出家,因为我在台湾一个人,没有任何障碍,...(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九三集)  2012/2/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93 》)


...们读过,二百一十亿是表大圆满,这用密宗的,表大圆满,究竟圆满,表这个意思,一个都不漏。「一一愿皆具不可思议德」,就是他为什么选这个,选得这么好?这是智慧,自性里头的智慧、慈悲、神通的妙用。
  「诸愿相入」,这句就说得更好了,就是每一愿里头都含摄其他的四十七愿,愿愿相入,相入相融,「而无所隔」。日本有个宗派叫本愿念佛宗,四十八愿只取一愿,第十八愿,他其他都不要。早年我在台湾,他们找过我,以后我在香港,他们也来找过我。我告诉他,我说一愿里头有四十七愿,你懂不懂?他不懂。我说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不能分,你们只取一愿,怎么能往生?你那个只取一愿,哪部经上讲的?你能找出根据来吗?经上说得非常清楚,「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十八愿是一向专念,发菩提心呢?发菩提心在第十九愿,「皆作阿惟越致菩萨」第二十愿,这都非常重要,怎么可以舍弃!这都是妄想、分别、执着,说得不好听是投机取巧,决定不可以的。
  说到修行求往生,信、愿、持名,四十八愿每一愿都是帮助我们生起正信,都是帮助我们坚固愿力,你那一句佛号才念得好。如果你的信心、愿心不坚固,古大德说过,你佛号念到风吹不动、雨打不湿也不能往生,这是真的。四十八愿这是净宗究竟圆满的精髓,上上根人一接触到,信愿就成就了,中下根人还不行。不行怎么样?不行你就得研究这四十八品经,经说得详细,尤其这部注解,把中下根性统统都摄受了。这部经从头到尾真的完全听到,你能不相信吗?你不可能不相信。再不能生信的,那就得去学大经《华...(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九四集)  2012/2/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94 》)


...种现象,物质、信息、能量,是不是互融互入?这个要互融互入,就是整个宇宙都是互融互入。世尊在《华严》上给我们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诸佛与众生互融互入。这个众生他觉悟了他就是佛,他迷了他叫众生,悟是他,迷也是他,怎么不互融互入?迷悟互融互入,生佛互融互入。这是佛法里头的密义,这个密不是祕密,深密,一般人没看到,法身菩萨看到了。
  「又善导大师于《法事赞》中云:弘誓多门四十八」,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遍标念佛最为亲」。遍标是修行法门,遍是普遍,标是标示、标准。无量无边法门里面,哪个法门是标准?念佛。为什么?念佛就成佛,一切法从心想生,道理在此地,你念佛你就成佛。所以净业三福里头第三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我们年轻初学这段经文,这个深信因果就把我们难住了。因为第三福是菩萨福报,发菩提心的菩萨,这经论上都说,发菩提心在《华严经》是初住,在别教里面是初地,这么高位次的人,怎么还跟他讲深信因果?如果这句话摆在第一句里头,我们一点都不怀疑。因为我们凡夫都相信因果,难道佛菩萨不相信吗?三福第一福是凡夫,第二福是小乘,第三福是菩萨,怎么会摆在菩萨那里,要菩萨深信因果?我们为这句话搞了好几个星期,最后才悟出来,就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不是别的因果,别的因果他怎么会不知道?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他疏忽了。这就是我们刚才讲的,门外的诱惑你容易发现,门内的诱惑你不容易。你真正想成就,最快速的成就就是念佛,那就是阿弥陀佛第十八愿。念佛三年成就的是一般人,我们在《净土圣贤录》上看到、在《往生传》里面看到,许许多多念佛修行的人,三...(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九四集)  2012/2/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94 》)


净公上人讲解菩提心集第四六卷





...东西,在大乘是主要讨论这些东西。小乘,我们今天讲是普世的教育。人,他不需要知道这么多东西,他只要自己生活能过得好,社会能够安定、能够和谐,大家能够和睦相处,他就很满意了。所以,这属于普世哲学,普世就是中国人讲的伦理道德,佛教这些东西。还是把孝摆在第一,跟中国老祖宗看法完全相同。
  你说在净土,《观无量寿佛经》上有三条,修学净土最高指导原则,叫净业三福,三条十一句。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就是普世教育。人民在这一生当中,享受到幸福、享受到圆满,社会安定,长治久安,这四条。根是孝,孝敬。第二条是小乘,「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只有三句。第三条是大乘,「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总共十一句,这是修净土最高指导原则。第一、第二是扎根,第三这才发扬光大,你没有第一哪来的第二?所以今天佛法没有了,什么没有?孝道没有了。
  佛法的承传,释迦牟尼佛过世之后,学生们四面八方去弘扬。我们在历史上看到,有些地方二、三百年就没有了,有些地方五、六百年,有些地方是七八百年、一千多年的。唯独中国这个地方,不但传到中国来,一直到现在佛教还存在,两千年了。正式传到中国来,是当时帝王派特使去礼请的,摩腾、竺法兰带着佛像、经书到达中国,是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如果是二0六七年,就是两千年整了。到达中国来,帝王就把这两位法师封为国师,真的学习,中...(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九六集)  2012/2/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96 》)


...里头有财。
  当年老师教我修财布施、修法布施、修无畏布施,告诉我,修财布施得财富,修法布施得聪明智慧,修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我真干、真学,这三种果报我都得到。给我算命的人很多,都知道我是短命,我的寿命只有四十五岁,现在到八十五了,延长了四十年,想不到延了这么长。我是很年轻接受章嘉大师的教诲,把自己的一生完全托付给佛菩萨。这章嘉大师说的,一生佛菩萨照顾你,你什么都不要想,一心去学教、去讲经教学。这个条件好,我就接受了,就真的兑现了。无论环境顺境、逆境,都是佛菩萨安排在提升我,所以我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顺境里面修学没有贪恋,逆境里面学习没有瞋恚。无论什么境界,我们修学的目标就是清净平等觉。我讲菩提心,我用的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大概是二十六、七年前在美国说的。
  我们一生有方向、有目标,老师教我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这一生兑现了方东美先生教给我的,「人生最高的享受」。在这样的环境,依然过人生最高的享受,这多难得!所以对老师无尽的感恩,如果没有这三个老师,怎么可能有这样幸福的生活!不受外面境界干扰,这一点很重要。一般人很难成就,麻烦在外面稍稍风吹草动,自己心就乱了,这不行,修行到哪一年才能成功!修行的功夫是什么?不受外头境界影响,顺境善缘不贪,逆境恶缘没瞋恚,都能把事实真相看清楚,人人都在帮助我提升,所以人人都是恩人,人人都是佛家讲的善友、善知识。别人对你好一点就起...(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九七集)  2012/2/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97 》)


...五常、四维八德,是古时候这些封建帝王用来控制人民的手段,用来巩固政权的?不是。你看看三代的那些帝王,不是他愿意做,是当代,可以用现在的话说高级知识分子,知道你这个人有德行、有学问,大家推举、拥护请你出来做。在众人推荐之下,这义不容辞,为大家服务。我们看历史上记载的,周文王、周武王建立那么大的功业,他平常生活跟平民一样的,你看多难得。衣食住行没有特殊,跟平民差不多。为什么要出来做?菩萨心肠,尽自己一点智慧、能力为大众服务,菩萨,不是凡人。毛主席提出了一句话,我在北京街道上常常看到:全心全力为人民服务。就是此地「亦以大悲心 利益诸群品」,菩萨,不是凡人。
  所以,因众生而起大悲,因大悲这才生菩提心,真正肯发心舍己为人,这个人智慧现前。为什么?他自己障碍没有了,障碍就是自私自利,人只要有自私自利就迷糊了、糊涂了。人在年轻的时候很有智慧,到老的时候糊涂了,不是老糊涂,愈老智慧愈高,愈老经验愈丰富,怎么会老糊涂了?老糊涂的原因就是把利益看得太重。我们中国有名言,「老年患之在得」,得失心看得很重,糊涂了。因为年岁老了,怕没有人照顾,所以把钱财就看得太重,名利看得很重,这就糊涂了。如果看得很轻,名推给别人,有能的人让给别人,利大家分享,有福大家享,这个人快乐,这个人决定不糊涂,他会享受到真正的快乐。你给别人快乐,别人也给你快乐,与民同乐!
  「因菩提心成等正觉」,成佛。「故愿来生我剎之人,发大悲心,普利群品」,要跟阿弥陀佛一样。阿弥陀佛可以说生生世世,这是我们讲不失菩提心,利益众生的事情全心全力在做。这下面说,「利益诸群品,即普利一切种类之无数众生」。我们一般人想不到,一般人想到的只是看到人,看到人的苦难,众生的苦难没看到,所以灾难不能化解。现在人的灾难,这是杀人的灾难,杀谁?联合国卫生组织报告的数据,全世界每年堕胎超过五千万例。换句话说,每年杀这些婴儿要杀五千万,两年就杀一个亿,这还得了吗?想想佛经上说「人身难得」,他好不容易得个人身,还没出世就把他杀掉了,这个冤仇多深。这是人,大家疏忽掉了,是自己的儿女,是底下一代,这是多么重的业。再看...(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九八集)  2012/2/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98 》)


...,都不算是善趣。六道轮回里头两种生死,分段生死跟变易生死。四圣法界,分段生死没有了,有变易生死,也就是没有真正了生死出十法界,这不能算是善趣。善趣一定要帮助我们出十法界,两种生死都了了,这才叫真正善趣。今天摆在我们面前,印光大师说得好,只有这一门,能真正帮助我们横出三界,往生净土,不退成佛,这是真正善趣。契理契机,我们依照这个法门去修学,真正能成就,真正能得到效果,这才叫善趣。所以这个地方的善趣,绝对不是三善道,绝对不是声闻、缘觉。往生净土皆作阿惟越致菩萨,这叫善趣。阿惟越致简单的说就是不退成佛,他只有向上提升,绝对没有向下堕落的,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给我们做了保证。
  下面说,「此门唯有发菩提心上善之人方能趣入,洞开此门,故云通达善趣门。云何洞开?则唯有成就净国、普摄群生之净土法门也。」洞开此门只有一个人,阿弥陀佛。建立西方极乐世界,欢迎我们去往生,一丝毫障碍都没有,这才叫洞开此门。由此可知,学佛,这一生不能往生,我们的功德唐捐了,很可惜。但是有很多同修都说,往生没有把握,念佛功夫不得力,愈着急就愈糟糕,就决定不能成就。到底怎么办?心平气和,该放下的统统放下,该认真的那要真的去认真。什么事该认真?念佛该认真。除了念佛这个大事之外,其他的最好都淡薄一些,别认真了。古来祖师大德教我们,随缘度日,这叫「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殃」,不要再造业,善业恶业都不造,我们心就清净了。
  别...(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0二集)  2012/2/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02 》)


...就是孝亲,孝亲跟尊师常常是连在一起的。佛给我们讲净业三福,第一句「孝养父母」,第二句「奉事师长」。净业三福三条总共只十一句,你看头两句,孝亲尊师,我们就知道这两句是根之根,没有这个根,后面全就没有了。中国自古以来几千年,都标榜着以孝治天下,以孝治天下就是什么?就是以亲爱治天下。父子有亲,父慈子孝,这里头亲爱,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原点,这原始点,所有一切的性德都围绕这个中心。老祖宗传给我们的四个科目,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这都是性德。归纳这四科,展开无量无边,这叫法藏,在佛法里头叫慈悲。
  古人有问出家人,什么是佛教?出家人回答他,「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就是佛教。大乘佛教那个根就是菩提心,菩提心的体,真诚;菩提心的作用,自受用是好善好德,菩提心的他受用是慈悲,大慈大悲。现在学佛不讲这些,佛没有了。学佛的人,念头确确实实纯净纯善,对自己、对众生、对万物就是一个爱心,圆满的爱心,没有丝毫恶意,无论是宗门教下、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同一个慈悲。所以从这些原点上去看,我们就晓得,传统文化、大乘佛法只留下这个躯壳还在,里面的灵魂没有了。灵魂是真的,躯壳是假的,怎样把它找回来?
  下面说,「其数有八万四千,《法华经宝塔品》云:持八万四千法藏,为人演说」。八万四千不是数字,要说数字,八万四千不多。八万四千从哪里来的?世尊讲经教学,为方便起见,把我们无量无边这些烦恼归纳成八万四千,八万四千类,类别。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佛有八万四千法门来对治你的...(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0三集)  2012/2/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03 》)


...何随缘,随顺时代,不能逆着走。知道这个世界许许多多不如法的,我们要随顺。随顺里面我们示现一个恰当的榜样,就是大众看到还欢喜、还能接受,做得太过分他不能接受,这个地方的分寸是活泼的。
  持戒很重要,现在教人持戒行吗?不行。他说什么?这个戒律是吃人的,为什么要学这个东西?这些东西释迦牟尼佛制定的,三千年前印度人的生活规范,现在三千年后,现在到一个核子时代了,我们怎么会开倒车?他说得振振有辞。随顺他,能够吃肉边菜就不错、就很难得,能够不杀生就好了。所以这个尺码必定要放松,不放松就害了佛法,佛法更没有人学,放宽一点,大家这还可以。我们要成就,那就一心向往极乐世界,专念阿弥陀佛。经上讲得很清楚,发菩提心,菩提心是觉悟,觉悟就是放下,没有放下,没觉悟。一心向往极乐世界,这个世界过一天算一天,极乐是老家,常常想着我要回老家,我们现在是在外头做客。
  「《大乘义章二》」,这解释慧,真实智慧。慧是什么意思?「据行方便,观达为慧」。这句话说得好!据是根据,行是我们的行为,思想、言行,这里有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此时此地最恰当的方法,所以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这叫行方便。观达为慧,观是你的心,你的清净心,达是通达明了,这是智慧。有真实智慧,你才有方便法门,方便完全是活的,它不是死的,所谓是随机应变。现前最妥善的方法,这叫方便。
  你一定要知道,佛法没有定法,释迦牟尼佛教给我们全是方便法,他所讲...(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0八集)  2012/2/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08 》)


...居民,弃恶扬善,改邪归正,端正心念,不但灾难可以化解,而且会把地球带进更好的走向。这就是我们的念头转过来,可以化解地球上的灾难,这科学技术做不到的,念头可以做到。而且科学家还告诉我们一个数据,只要地球上总人口百分之一的平方根,照这样计算大概八千多人。能有八千多人运用这个意念,真正断恶修善,改邪归正,端正心念,就能够救地球。七十亿人造业,八千多人就能够拯救地球,这行吗?我们怀疑。但是中国古人有一句成语说「邪不胜正」,这八千多个人是纯正,纯净、纯正,那七十亿人是邪思、邪念,邪不胜正。这话说得没错,这八千多个纯净、纯善、纯正的人到哪里去找,还找到八千多个?这是个难题。所以我们期望全世界净宗的同学,发菩提心,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这就是布莱登所希望看到的,纯净、纯善、纯正的意念,阿弥陀佛这一个念头把一切善念都包括在其中,真正是纯净纯正的意念。我们只能够说,鼓励大家、劝导大家,怎样做到纯?放下自私自利心就纯了。有自私自利,有名闻利养,有贪瞋痴慢,这就把我们的念头破坏,纵然发的善念,这个念不纯,有夹杂。
  净宗祖师大德教导我们,用什么样的心去念佛求生净土?大势至菩萨在《楞严经》上告诉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标准的。都摄六根说个最容易懂的话,就是放下万缘。我们六根平常都是往外跑,眼缘色法,耳缘声法,六根都缘外境。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把它收回来,六根不缘六尘,这收摄六根,你的心就清净了,...(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一0集)  2012/02/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10 》)


...,这也是了不起的一位大德,通宗通教、显密圆融、著作等身,日本《卍续藏》收他的著作有二十多种。他老人家有一本书《大势至圆通章疏钞》,是慈云灌顶法师写的,末后跟我们讲,念佛一百种不同的果报。他第一个就是讲念佛念到地狱去了,第一百条念佛成佛了。我学这一部经典的时候还在台中,我看到这一百种不同的果报,怎么会有地狱,念佛是好事情怎么会念到地狱去了?我拿着这个书给李老师看,我说我有疑问。李老师说,这是大事不是小事,我不给你讲,我讲经的时候给大家讲。因为每个人看到都会有疑问,念佛怎么念到地狱去了?所以念佛没有智慧,还有自私自利的,迷恋在五欲六尘,这个果报在地狱。那个念佛念到成佛,就是真实慧,本经上所说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个念佛会成佛。念佛得会念,不会念的搞错了。
  所以今经,这部经于妙行之先,妙行就是一向专念,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一个方向西方极乐世界,一个目标见阿弥陀佛,心里头只有这一念没有第二念,这是必定成佛。没有杂念、没有怀疑,没有怀疑是正信,没有杂念叫专精,就是专念,这比什么都重要。「住真实慧,即入一法句。一法句者,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这是《往生论》上的一句话,黄念老居士在这个注解里头,引用了十几次,这个注解看完大概这一句话印象最深,为什么?重复了十几遍。这么多的重复,换句话说,最重要的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是什么?就是这一句佛号,一再说明这六字洪名重要!
  我们再看下...(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一0集)  2012/02/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10 》)


...众生,从这开始。这就是佛家讲的六和敬,我们要和睦相处、要平等对待。净宗所提倡的三福、六和,在三福这里扎根,在六和这边扩大,真干。三福第一个,「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就是儒释道的三个根。孝亲尊师怎么做?落实《弟子规》就是孝亲尊师,落实《感应篇》就是慈心不杀,以这个基础修《十善业道》就入佛门了。《弟子规》是儒,《感应篇》是道,用儒道做基础,佛的根就扎下去了,这样才能入佛门。入佛门先受三皈,再接着受五戒,成为佛的正式弟子。所以三福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做一个守法的好公民,明礼义,遵守法律,佛的戒法、世间的法律都应该要遵守。然后进入第三条,第三福是大乘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这不是普通的因果,这个因果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念佛往生成佛要相信这个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六和把它扩大了。净业三福就是建立共识,如何把三福详细讲解清楚、讲明白,那就是大乘经论。天天讲、天天学,根深蒂固,从学习当中就得到法喜,真的是快乐人生。
  六和这个团体是一家人,「见和同解,戒和同修」。戒,在儒家就是礼节,传统文化里面所说的仁义礼智信、四维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是做人基本的德行,要遵守。佛家的五戒、十善、三学、六度、普贤十愿、弥陀四十八愿,这都是属于戒律,一定要落实到生活,那就是和谐社会。「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利同均」,这六和。六和...(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一二集)  2012/2/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12 》)


...统放下。这个机会不可以错过,我一定把它抓住,我相信,我一点都不怀疑。
  所以「闻名信受,速至菩提」,菩提就是成佛,这一生当中决定成佛去了。修其他的法门,成佛真的要无量劫,进进退退,这个法门一生就圆满。「诸佛同宣」,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没有不讲《无量寿经》的,没有不介绍极乐世界的。这叫诸佛同宣,十方共赞,故云独出。其他的法门,其他的经典没有这种样子。这个法门、这个经典确实不一样,一切诸佛都讲,都替阿弥陀佛宣传,都劝大家往生到极乐世界。
  「复以闻名发心、闻名得福、闻名得忍」,这是说什么?你不想到极乐世界去,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相信,生欢喜心,还不想往生,你在这个世间能得福报。闻名发心,发菩提心。第二个闻名得福,发菩提心未必求往生。你说这名号功德多大!你多听,多听你的福报就更大,听这个名号带给你福报,何况你自己肯念,福报就更大了。今天这个世间灾难很多,我们得到很多信息,什么样的人能度过这个灾难,平平安安度过灾难?当然是大福报的人。大福报怎么修?第一个就是念佛,念佛的人可以平安度过;第二个是吃长素的人;第三个是有爱心的人,能够爱一切众生,就容易度过这个灾难。自私自利的人不行,这灾难逃不过。所以你看,如果这三样我们都有,我们又念佛、又吃素、又有爱心,那你就平平安安的,没事,任何灾难你都可以平安度过。念佛得福。「闻名得忍」,忍,前面讲过三种忍,就是得定。「以闻名故,住三摩地,证不退转,功德无量,是以难思」。这是独出...(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一三集)  2012/2/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13 》)


...门是教你成佛的。所以说顿转一乘,顿是快速,立刻就转过来了。我们是从人乘转的,有人从天乘转的,不必通过声闻、缘觉、菩萨,不需要,就在这一道,跳过去就成佛了。这叫顿转一乘,这是超胜独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6 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切诸佛剎土里头没有的!
  第六,「往生正因,易修易获故」,往生的正因容易修、容易得到。八万四千法门每门都很难,所以叫难行道;净宗是易行道。易行道不走,去找难行道,那不就自找麻烦吗?没有易行道那没法子,有易行道为什么不走?我们也是在难行道里头转过来的,学佛前三十年,在大乘经论里头去转,也学了几十种。最后遇到净土法门,才恍然大悟,不搞那个了,那个搞了没把握,专修净业,其他的全放弃了。往生正因就是下面这句话,「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往生正因」。什么是菩提心?对于极乐世界净土法门真信,一点都不怀疑,真想往生,这叫菩提心。我决定要生极乐世界,没有二话好说,我这一生就是一个方向,就是一条路,这叫大菩提心。蕅益大师告诉我们,「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这是《弥陀要解》上这一句话,黄念老在这个注解里头引用了。蕅益大师的《要解》,印光大师赞叹,他说「即使是古佛再来,给《弥陀经》作一部注解,也不能超过其上」。这个赞叹还得了吗?那蕅益大师就是阿弥陀佛再来,怎么能注这么好的本子!注绝了。他说「品位高下,在念佛功夫的深浅」,这两句话太重要了。我们真相信,真想往生极乐世界,这叫发愿,你就决定得生。生到极乐世界是什么品位?那是你念佛功夫的浅深,他没有说念佛多少,完全念佛功夫。至诚心去念,功夫就深,夹杂妄念的心去念佛,功夫就很浅。
  怎么个念法?《楞严经》上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一三集)  2012/2/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13 》)


...常常毁谤我,我还供一个长生牌位,天天给他回向,为什么?感恩他,他天天替我消业障。你看念头一转,多欢喜!如果转不过来,天天生气,那就是往三途走了。所以学佛有增上缘,有顺境的增上缘,有逆境的增上缘,统统要会用,会用是智慧,不会用就生烦恼。智慧就是不管他,管他就是烦恼,就是没有智慧,这个不可以不知道,一定要认真。很多人都说今年十二月二十一号要出事情,有灾难。我们就把我们的念佛往生就定在这一天,它出事情,我到极乐世界去了,于我没事情,真能走得了。现在距离十二月二十一日三百天,倒数计时,别管了,什么事都不要管了,把念头管好。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统统放下,我们决定得生,我们真有把握。所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是往生正因。
  「无论男女老少」,智慧,你有智慧,或者你愚痴,或者你很忙,或者很闲,「人人能行」,这个法门你说多方便,无论什么人统统可以修。「甚至五逆罪重,地狱相现,临终苦迫,观想难成,仍可称名,而得往生」。这个法门真不得了,五逆十恶、毁谤佛法,我们在第十八愿学过,能不能往生?善导大师讲得好。佛说,佛在第十八愿里面讲,五逆十恶、毁谤佛法的人不能往生,那是什么?那是劝你不要造这个罪业,这个罪业是一切罪里头最重的业,劝你不要造,不是真的不救你。只要你悔过,只要你忏悔,只要你承认过失,你求生净土,佛还是来接你,阿弥陀佛慈悲到极处。五逆十恶、毁谤佛法的,临命终时忏悔、承认过失,念...(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一三集)  2012/2/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13 》)


...集中的方法,还有比这个更好的吗?找不到了。纵然找到,没有这个殊胜,为什么?这一念里头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你念其他的念头没有佛加持,这个有佛力加持,这就无比的殊胜。我们必须知道,我们一定要学习,我们希望在这一生当中有高的成就。
  释迦牟尼佛慈悲,对阿难说就是对我们说的,我们要善持,善持就是持名,持名念佛,慎勿忘失,不要把它忘掉。三世诸佛,皆说如是念佛三昧,释迦牟尼佛在这里教给我们。这个经是《观佛三昧经》,说明释迦牟尼佛讲这部经,一切诸佛如来都讲这部经。不但讲,他还说,你看「我与十方诸佛及贤劫千佛,从初发心,皆因念佛三昧力故,得一切种智」。这说得很明白,让我们想到净业三福最后一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深信因果讲的是什么?就是这个,念佛是成佛之因,成佛是念佛之果。这个因果很多菩萨不知道,佛在这里告诉阿难,我们有缘听到了。
  「是故弥陀亦如释尊及十方如来,从初发心,皆因念佛三昧,证无上菩提。故但乐忆念诸佛也。」在此地我们就明白了,诸佛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诸佛。这个解释古来祖师大德常说,念阿弥陀佛,一切佛都念到了,一个都不漏。我们就明了,每逢过年的时候,过去这些寺院庵堂都举行什么?万佛法会,拜万佛。佛曾经给我们说了《万佛名经》,这部经佛讲了大概有一万二千多尊佛号,过年的时候大家拜万佛。我们现在知道,拜万佛不如拜阿弥陀佛好。万佛你常常分心,这尊佛...(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一七集)  2012/2/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17 》)


...有六道,也有没有的,我们在《华严》「华藏世界品」、「世界成就品」里面读过,确实有些诸佛剎土它是净土,它没有六道轮回,甚至于有些佛剎土里面它十法界都没有,它只有实报庄严土。所以诸佛剎土也是差别很大,不完全相同,但是大部分的佛土里头都有十法界、都有六道。所以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主要就是要帮助六道众生。六道众生太苦了,他们都有佛性,他们本来都是佛,帮助他们回归到佛位,弥陀发这么个大心,他也认真努力去做。这个地方,专求无漏大乘清净之法,用以普施有情,利乐群生,用它来说明阿弥陀佛那是恰好不过了,阿弥陀佛确实是这样做法的。我们现在用这一句佛号,这一句佛号就是无漏大乘清净之法,怎样能够介绍给大家,帮助大家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众生如果接受了,能信、能愿,念这一句佛号,将来必定得生净土。真正利乐、无上的利乐,再没有比这个更殊胜的了。好,今天时间到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二一集)  2012/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2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五百六十二页,倒数第二行:
  『志愿无倦』。「倦,疲也,厌也」,我们常把疲倦连在一起,就是厌倦的意思。「《华严经》普贤大士十大愿王,概括其愿末之意为」,每一愿,十大愿王每一愿最后都是以底下这一句做为总结,愿愿皆如是。他说,「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虚空界乃至...(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二0集)  2012/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20 》)


净公上人讲解菩提心集第四七卷





...以一定要晓得,一切众生造作一切不善是什么?是一时迷惑颠倒,不是他的本性,一时迷惑铸成大错。只要回头就是好人,只要觉悟,他真正肯念佛,真正肯求生净土,那就是善人。所以这样的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说他是什么品位很难讲,如果这一念回心是真心,他就生实报庄严土。实报土是真心,同居土、方便土是妄心,就是阿赖耶识。问我们是用真心、是用妄心?
  什么叫真心?什么叫妄心?真心没有杂念,妄心有杂念。我念阿弥陀佛,我还想着别的事情,这叫妄心。真心这一念里头,除弥陀之外什么念头没有,这一念是真心,一念真心他一直就上去了,实报土上上品往生。所以蕅益大师讲,品位高下不是念佛多少,是功夫浅深,功夫深的人用深心念佛。菩提心里头「直心、深心、大悲心」,那个力量大,那是佛心,是你的本心,你本来是佛。所以这个心跟佛相应,不是跟菩萨相应。这个心我们自己有,没有失掉,只是被妄想分别执着障碍住,你提不起来,你起心动念全是妄念。这个妄念是什么?第一个身体没丢掉,第二个我的家庭没丢掉,事业没有丢掉,你的亲朋好友这些人没有丢掉。你起心动念都想这些,这些东西把你的真心盖住,真心不能现前。所以你不要以为造作恶的人,造恶的人地狱相现前他恐惧了,地狱相现前,所谓说魂魄都吓跑掉了。这个时候要有人劝他念佛求生净土,他确实他就这一念,别的念头没有了。他这一念是真心念,真心念那就是上上品往生,实报庄严土上上品。到极乐世界什么身分?十地菩萨...(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二二集)  2012/3/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22 》)


...净土的同学,只要真正相信,真正发愿求生净土,把一切万缘放下,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善中之善,比什么还善。这一句佛号能救自己,能救我们居住这个地区。如果真的,真正修行,不是搞玩笑的,不是搞假的,能有八千个人就能够救全世界。科学家提出这个数字,是根据全世界人口百分之一的平方根来计算的。这个有道理,我们中国古人所谓的邪不胜正,七十亿的人造恶,八千人能救他们,八千人正,七十亿人邪,邪不胜正。可是理论上这样说没错,这八千人到哪去找?找八个都不容易。标准不要太高,就像须陀洹那样的,那样的标准,没有一点自私自利的心,真正做到《金刚经》上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是起码的标准。真正有慈悲心,真正发菩提心,像这经上所说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能有八千个人,真的可以救中国、救世界。所以我们自己要努力。
  世出世间法,最难的事情就是求人,求人太难,回过头来求自己,别人不做,我做,一个同修肯做,一个人做,两个同修能做,两个人做。决定认真去做,鼓励大家认真去做,无论在什么地方,在家里一样的,一心念佛。念佛念不好原因在哪里?我们对于一切法的真相认识不够,所以放不下。最好的方法听经,听经就是把事实真相讲清楚、讲明白,帮助你放下。真正能放下的,不要听经了,没有这个必要了;还有放不下的,还有疑惑的,那你一定要听经。只有这么一个方法,这是印光大师讲,八万四千法门,任何一个法门都是以经教为基础。离开经教就不得其门而入,你怎么修?怎...(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二五集)  2012/3/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25 》)


...能有控制,有这些念头,你的能力就失掉了。清净心,天眼、天耳、他心、宿命很容易现前,比较难的是神足通跟漏尽通。
  所以,能看到人的过去,能看到人的未来,这都不是难事情,知道这是本能。我们随着年龄成长,随着这个复杂的环境,所以现在比较困难,因为社会太繁杂了。小朋友从小就看电视,电视就把他的功能丧失掉了。看电视,电视里面五花八门,把他的清净心染污了,所以能力就没有了。这些特异功能人多半是生长在农村,贫穷落后的地方,他没有受到污染。所以这些我们能够理解。
  师,教我以道。长,长是德行,他德行比我高;或者是年龄比我大,年龄比我大,他见识比我多,都要尊重;或者是辈分、年龄高于我的。省庵师《劝发菩提心文》里面说,「若无世间师长,则不知礼义。若无出世师长,则不解佛法」,就是老师对我们多重要。我们的身体,身命得自于父母,父母的恩德大!我们的智慧,慧命得自于老师。照中国古礼,老师的地位跟父母是平等的,譬如从称名就明显能看出来。古时候男子二十岁,满二十岁行冠礼,冠礼就是戴帽子,戴帽子表示什么?你成年了,你不是小孩了。女子十六岁行笄礼,就是梳头发了,表示她成年了,她不是小孩。成年这一天,他的名字只有父母可以叫他,其他的人不可以叫,那叫他是很不礼貌。祖父母都不叫他,叔叔、伯伯都不叫他,叫他什么?叫他字。就是在那一天,平辈的兄弟们送一个字给他,以后称字,不称名。除了父母之外,老师一生都叫你名,这就...(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二七集)  2012/3/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27 》)


...没有,大概一个星期顶多三天。那四天怎么办?在那个时候电视还不多,有录音,我买个录音机,我对著录音机讲,讲完之后我自己再放开,我自己听,决定不能够把它丢掉。如果讲经的法师三个月不讲,生疏了,半年不讲就丢掉了。天天要练,一天都不能休息,你才能学得成。长年受经教的薰习,你对于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不一样了,你能看得清楚、看得正确,为什么?私心、妄念少了,道理在此地。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二八集)  2012/3/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28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五百六十七页,第一行:
  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这篇文章是很有名的,读诵的人非常之多。大师是我们净宗第十一代的祖师。这篇文章里面说,「若无世间师长,则不知礼义。若无出世师长,则不解佛法」。我们读到这两句感触很深。现在佛法衰了,可以说是衰到极处,中国过去两千年来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个样子。这什么原因?就在这两句。现在的年轻人不懂得孝顺父母,这是什么缘故?没有老师教他。在中国古时候,我这个年龄还沾了一点边缘,小我三岁的就不知道了。古人教孝道,是从小父母在家里头孝敬他的父母,小孩看见了。这小孩多大?才出生。这一出生他就会看、会听,虽然不会说话,他非常灵光,全都记在心上。所以古人讲「教儿婴孩」,不是小孩,婴孩;「教妇初来」。这两句话非常有道...(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二八集)  2012/3/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28 》)


...德你没有失掉一个,全包括在里头。要怎么去念?真心去念。什么叫真心?没有杂念,没有恶念。心里头没有恶念、没有杂念,这一句佛号就跟佛相应,叫「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你能这样去念佛,什么灾难都没有了。对自己来说,身心健康,自在快乐。一家人学习,家庭和睦、美满、幸福。佛法确实立竿见影,效果太快了,心一改,马上就变了。我们要把我们学的东西,先自己去做。为什么?没有做到,味道你尝不到。你真正做到,尝到这味道了,你再说给别人听,能感动人;自己没有尝到,听人家怎么说,转述过去,没有这个效果,不能感动人。一定要做到!
  《维摩经佛国品》说,「直心是菩萨净土」。所谓直心是道场。什么是直心?直心是菩提心的根本。我们再看,世尊在《观经》上跟我们讲菩提心,「至诚心」,菩提心的体是至诚心;《起信论》上讲「直心」,经论合起来看,直心就是至诚心,真诚到极处叫直心。菩提心的体就是真心,真诚到极处。这真诚到极处,什么样子才是真诚到极处?曾国藩先生在他读书笔记里头给那个「诚」下了个定义,什么叫诚?他那个定义跟佛法讲的是一样的,所以我们相信曾国藩先生佛经也念得不少,他说「一念不生是谓诚」。那这个诚是什么意思?我们常常讲到的不起心、不动念,这叫诚。不分别、不执着是诚的边缘,不是至诚,是诚。至诚是不起心、不动念。什么人有?在《华严经》上最低的位次,刚刚证得至诚心,圆教初住,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的心是至诚心,是真心。真心现前,不在六道,也不在十法界,超越了。真心跟真心的人住在一起,诸佛如来实报庄严土是用至诚心。大乘教里面讲得很多,我们都很清楚。
  执着的心放下,不...(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二八集)  2012/3/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28 》)


...们的经题清净心得到了,平等没有得到;不分别,平等得到了,菩萨;最后一个觉,觉得到了,那就成佛,清净平等觉。这是什么?我们修净土,修净土是修心,心净则佛土净。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最重要的,心清净才能生净土,心不清净不能生净土。所以你有虚伪谄曲,不能生净土,跟净土不相应;生净土一定要清净平等觉,至少我们也得修清净心。烦恼、习气、妄想、杂念愈少愈好,这一句阿弥陀佛,正念,正念愈多愈好。正念能帮助你解决问题,能帮助你破烦恼,能帮助你消业障,能帮助你往生不退成佛。要干!别的什么都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
  我们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要一心念佛,这正确。一心一意,专念阿弥陀佛。这部经上告诉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一个方向,西方,一个目标,极乐世界。我到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会喜欢吗?会。为什么会?阿弥陀佛跟自己是一不是二,这关系太亲密了。「我心即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是我心」,他怎么会不喜欢,怎么会不欢迎?哪有这种道理!谁跟你最亲?阿弥陀佛跟你最亲。你一定要知道,只有这个人念念不舍你、天天在念你,我们念弥陀,不知道弥陀天天念我。弥陀天天念我是真念,从来没有间断过;我们念阿弥陀佛常常间断,不是真念。我们把阿弥陀佛关系搞清楚,信心就十足,一点都不怀疑。就像什么?父母对儿女常常想念着,儿女再不孝,再不愿意跟他见面,可是父母还常常想着他。儿女对父母就不是如此,偶尔想到,不是常常...(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二八集)  2012/3/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28 》)


...念念不舍你、天天在念你,我们念弥陀,不知道弥陀天天念我。弥陀天天念我是真念,从来没有间断过;我们念阿弥陀佛常常间断,不是真念。我们把阿弥陀佛关系搞清楚,信心就十足,一点都不怀疑。就像什么?父母对儿女常常想念着,儿女再不孝,再不愿意跟他见面,可是父母还常常想着他。儿女对父母就不是如此,偶尔想到,不是常常想到。同样这么个道理,阿弥陀佛是父母,常常念我们,我们不孝,我们把他忘掉了。
  「肇公注曰」,这是《维摩经》僧肇大师的注解,「直心者,谓质直无谄。此心乃是万行之本」。这话重要!下面黄念老所说的,「肇公以质直无谄之心,为万行之本。语至切要,未可忽之。」这句话非常重要。所以本经修行的宗旨,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八个字。一定要真干,要把时间定在今年十二月二十一号,也就是我们只有三百天,倒数计时,我一定要在这三百天当中念成功!那这个灾难与我不相干了,没有很好,有也不在乎,我的准备工作已经做好了。有很多人要准备粮食,准备这个、准备那个,命如果该走的,准备那些东西供养别人;命不该走的,你什么都没有准备,到时候有人送东西给你吃。什么要紧?念佛要紧!那些东西不要紧,诚心要紧,这妄想不要紧。准备这个、准备那个,都打妄想。
  我们要记住,我讲经也讲过很多遍,虚云老和尚朝五台山,三步一拜,在中途两次生病,那个病是在旷野,附近连村庄都没有,在这种紧急关头就来了个要饭的叫花子,来照顾他,一直把...(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二八集)  2012/3/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28 》)


...大家吃得很安心。我们也不抬高价钱,所以很容易销售。今年我们会种稻米、种小麦,小麦好像去年就已经开始种了,今年会有收成。种玉米,种花生、土豆,这些可以做主食用。蔬菜、主食我们都要自己种。将来我们这个道场,那时候再没有信徒,也没有人来供养,你还能活得下去。这些我们很早就想到了,想到,我们没有想到灾难,我们想到就是农产品有农药、有化肥,吃得提心吊胆,这个东西有副作用,所以我们才自己搞耕种。常住供养有多余的,我们买土地做农耕,这个样子道场经济来源就有一定的收入,不怕将来经济断掉了,不怕,至少我们在饮食生活上获得了保障。
  直心,念老非常重视,僧肇大师也讲得很清楚。真学佛,真正想消除灾难,一定要发菩提心,菩提心里头没有灾难。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直心是体,就是真诚到极处;深心就是清净、平等、觉;大悲心就是大慈大悲,常常想着一切众生,怎样帮助众生化解灾难,怎样帮助众生再重新建立家园。这个要智慧、要德行、要才干,没有这三条,做不到。这里头德能是最重要的,智慧跟才干是可以学到的。我们如何过原始的生活,将来没有电,车也没有了,交通工具要走路,要懂得养牲口,养牛、养马、养小驴,可以代步。到那个时候车没有了,船也没有了,所以我们要想到回归六十年前抗战期间那种生活。抗战期间我们交通工具是走路,一天最少走六十里,三十公里,多的时候走一百二十里,六十公里。抗战八年,我走了十个省,就是用走路走十个省,走了几万里。那个时候最好的交通...(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二八集)  2012/3/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28 》)


...众生他有佛性,他本来是佛。中国古人讲人性本善,童蒙教学,《三字经》头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我们要承认。本性本善,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善恶二边都没有,这叫真善。这个善用来称什么?用来称自性的。自性没有办法说,也没有办法想,所以不得已用这一个字「善」。就是说太好了,意思讲太好了,好到了极处,好到了圆满,找不到丝毫缺陷,这善这个意思。每个人的本性都是本善,自己一定要知道。我们今天不善,不善是什么?习性,不是本性。本性从来没有改变过,从来没有染污过,我们今天生活在习性里头,不是生活在本性。佛陀的教育没有别的,教我们从习性回归到本性,这就是佛陀教育,也只有靠教育才能够做得到。
  发起大心,大菩提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就是大菩提心。安住正道,道是道路,我们要行在正道上。正道就是自性,换句话说,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跟自性相应、跟性德相应,这就是正道。这个道不是小道,就不是小乘道,是菩萨大道,是无上真正之道,没有比这个更高的,究竟圆满的性德。小道指的是什么?在印度是小乘,四谛、十二因缘、八正道,三十七道品通常用八正道做代表,这小道。在中国,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这是小道。小道修到究竟圆满就是大道,这小道通大道。做得不圆满,什么叫不圆满?有私心就不圆满。在佛法里面讲有执着,不圆满。有执着就变成人天道,比小乘还要小。不执着,还有分别,那就是小乘道。不但不执着、不分别,连起心动念都没有,那就是无上真正之道。为什么?自性从来没有...(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三八集)  2012/3/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38 》)


...治国,能治天下,能治整个宇宙。
  佛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本来的心量跟宇宙一样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不是只有佛有,一切众生个个都有。只是现在迷了,不承认,只认为这个身是自己,心目当中只有几个家亲眷属,除这个之外什么都不知道。这就可怜,这叫迷惑颠倒。「于一手中流出如是无量无边种种最上之物,正显《华严》一多相即、圆明具德之玄旨」。我们学会了之后就要晓得用、晓得做,一定要晓得普遍去利益一切众生。我们终极的目标是把正法传达给他,那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
  我们看末后这一段,好,这个经文非常之好!把我们布施所达到的效果说出来了。「受化发心」,受是接受,接受之后就产生变化,什么变化?发菩提心。他自性本善的心发出来了,跟佛菩萨一样,跟我们一样。我们跟佛菩萨一样,他跟我们一样,效果出现了。今天十三号,我十五号到澳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4 03:49 , Processed in 0.131258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