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我要报恩

[大德开示] 华严经净行品讲记 海云继梦法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4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受学戒时 当愿众生 善学于戒 不作众恶
  受学戒,乃是指受戒、学戒。受戒、学戒与前面所谈的皈依三宝不同。皈依是把自己的思想观念转为趋向三宝;受戒、学戒则须进一步改变行为,这就牵涉到每 个人的习气问题。所以在受戒阶段为了调整适应,难免犯错,千万不要太在意而气馁。例如我们去受戒时,在僧团里学到吃饭时如何持碗,要持龙吐珠的姿势,而拿筷子的也有规矩,要拿成凤点头的姿势,这些与自己原来的生活习气大不同,在学的过程中,难免犯戒,是调整适应的学习期,在这阶段就不要在意是否犯错。
  受戒以后,才能学戒,等到学戒以后,才真正与戒有关。通常学戒三、五年之后可重新受戒,这第二次的受戒,就不可再犯戒,此为护戒,护戒有成,才能进而持戒。
  善学于戒,在我们修行让智慧增长的过程当中,要慢慢去调整,可持的戒才持,不可持的戒则不要挂碍在心。不要为戒所束縳,以至受五戒,像被五条绳子绑 住;受菩萨戒,就像加了六道锁,绑了二十八条绳子一般,本来不学戒都很轻松自在,一学戒之后变得浑身不自在,一受学戒就被戒吊起来了,真的戒反而没有学到。在这儿我们可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作为例子来说明。
「善学于戒」必须懂得开、遮、持、犯
  有人问我受学戒时到底可不可以喝酒?依我之见,如果是把酒当药,在夏天时喝一杯啤酒,藉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在冬天时喝一小杯高梁酒,藉以暖身,这些都不算犯戒。但是如果一杯接着一杯,藉喝酒壮胆,去跳舞、打牌,这些饮酒作乐的行为,绝对是犯戒。
  再如很多人谈到「不杀戒」时,都会问到底蚂蚁、蟑螂可不可扑杀?其实对在家人而言,所谓「不杀戒」指的是不能有起心动念杀人、伤人的心或行为。而不是 在烦恼家里的蟑螂、蚂蚁该不该杀,这种慈悲是妇人之仁,家里环境卫生当然要注意,否则让蟑螂爬到餐桌食物上,还叫慈悲吗?
  所以「善学于戒」必须懂得开、遮、持、犯,四者得宜,真正抓住制戒的原则与精神,而不执着于识相上的愚昧束縳。所以我们说,善学于戒的人,持戒会得解 脱,不善于学戒的人则会受束縳,一般人戒持得不好,乃是因为不懂戒的真正精神,只着于相。最重要的是须善于抓住戒的原则,律法精神,勿因持戒而造成更多的烦恼。
  「不作众恶」,该做的不做--犯戒;不该做的做了--也犯戒。也就是说对众生有益的,不做,即犯了「众生饶益戒」。造了缘给众生做恶,是为恶缘,也是 作恶犯戒。例如,车子随便停在路边,又不上锁,给众生有偷盗犯戒的机会,这就是做恶,造给众生恶缘。所以我们须时时提高警觉,才能不作众恶。
  对出家人而言,受戒、学戒、持戒更须严谨。例如,沙弥有十戒--包括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持金钱、不歌舞、不穿好衣服、不坐卧高广大 床…等,这十条戒如果能持好的话,可证得初果。如果能进一步将二百五十条比丘戒持好的话,则可证阿罗汉。更高一层菩萨十重四十八轻,能持好的话,则可证十地菩萨果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5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受阇梨教 当愿众生 具足威仪 所行真实
  受学戒的时候要依止阿阇梨,也就是教授和尚。而受和尚教的和尚是指亲教师,亲教师很难翻译,藏语是金刚上师,用我们现代的语言来说是导师、级任老师的意思,要负责的。
  我们所真正依止的,也就是负责我们成功与失败的这位亲教师,但他却不见得一定能亲自指导。目前一般的佛寺规模较小,凡事大都由一位师父领导负责,所以 弟子信众们理所当然的会认为师父就是导师。可是在一个组织庞大的寺庙里,有成千上百个僧人的时候,一个在家众想面见老和尚就不容易了,即使见着了,谈话时间也非常短。
  幸好老和尚下面常会有几位较得意、较有成就的弟子,他会依据信众们的性向分别介绍给这些弟子,直接跟他们学习。这方法有几个好处,首先,破除众生对偶 像的执着;其次,让弟子有训练的机会;第三,可以应机,如果对这位弟子不适应或不愿意的话,同学间还有好几位可以选择。可惜现在的规模太小,大家看不出佛教教育训练制度的优秀。
  所以在亲教师之下设有阿阇梨,即教授和尚,也就是被指定来教授我们的人。事实上,在阿阇梨之下还有几个助教,能更具体的了解信众或学员,学员若有问题 可以透过助教向上请教,或直接帮助解答。教授和尚在现代教育制度中相当于教务主任,而和尚则相当于校长,因为他是寺院的方丈和尚,或是某个部分的首座和尚,专门解决重大问题。这是整个佛教制度的背景,学佛人不可不知。
修法的前提,就是要具有警觉性
  就经文来看,「受阇教梨,当愿众生」,是说当指导老师指导我们时,要提高警觉,警觉到「具足威仪,所行真实」。威仪有两种:一是身相威仪,包括服装、 仪容、行为,简单的说就是身体所做、嘴里所说、心里所想的。另一个则指气质,并不是世间法的气质,而是修道人的道气与道风。
  在佛教界里在家人与出家人间有一个关系,就是出家人要为在家人传法,像师父对徒弟要传法教法,徒弟对师父要供养。但必须掌握住自己的道风,并非老师所 教的你统统都要学,如果说老师是一个大桶,你只是一个小杯子,小杯子当然不能装下整个大桶,但你那一杯要装些什么必须弄清楚,要真正学到你要学的那个部分。
  譬如说有的弟子发愿讲经弘法,把师父的愿力接续下来,这是一种。有的弟子希望能老实修行,就把师父老实修行的这部分好好学起来,贯彻始终,建立起一个 老实修行的道风,就是具足威仪。也有的弟子修苦行,吃不好、穿不好,但却神采飞扬,内心充满了充实感及苦行后的法喜,这才是真正的苦行。还有一种是操行人,他们持戒严谨,品行端庄,身相威仪,非常庄严。有些人则否,比较随和。
  所以千万不能用个人的标准来看出家人,每一个人的道风都不一样,所具备的威仪也各不相同。从释迦牟尼佛这一脉教化下来的,有所谓的四威仪--立如松, 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其中除了卧如弓以外,其它三者都是呈现在众人之前的。表面看来,基本要求好像是如此,事实上并非人人都要一定做到,因为四威仪其实在告诉我们一个修法的前提,就是要具有警觉性,反而各种威仪姿态是不是达到最高标准,倒不是最重要的了。
  一个修行人的威仪,是记得在谈吐间一定把话题引到法上来,当别人把话题扯远的时候,要技巧的引回来;去除内心的贪瞋痴,引领到道上来产生戒定慧,这也 是威仪。当我们的内心经常在做这种工作的时候,智慧气质也会因而成长、变化。如此一来,无论身行心行都是真实的,不会踏空。
  我们在家人是不是称得上是修道人还不敢说,但至少称得上是学道人,要养成那股道气与道风,不是要你开口闭口讲三宝、讲佛祖、讲菩萨,而是要时时想到真 实义理的那一面;别人的决定是对是错,我们要能分辨清楚,同时告诉他。譬如高雄有一位同修,儿子学的是养殖业,他告诉儿子将来创业的重要前提是:养观赏鱼可以,如果是养什么虱目鱼、乌鱼、鳗鱼或虾子类的就免谈。因为虱目鱼是养来给人吃的,是造杀业,而观赏鱼是使人欢乐,并非拿来满足人的囗腹之欲的。他只是 用这样来区别,并没有搬出一大堆佛教大道理,什么杀生放生,只是这么一句话,便把这些区分开了,这就是在道上,是一种道气的流露,做到了「具足威仪,所行真实」。各位仔细留意的话,日常生活都能做得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7 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受和尚教 当愿众生 入无生智 到无依处
  现在受亲教师,也就是我们的金刚上师指导时,要提高警觉,「入无生智,到无依处」。无生无依都是究竟的,佛是无依道人,我们有依,是四依道人。无生智就是自然智,是自然产生、本来具足的,既然无生也就无灭。
  佛法告诉我们,人有所谓的心灵年龄与社会年龄。一般人的社会年龄很成熟,心灵年龄却不足,所以社会事业可能发展得很好,心灵上却很幼稚,充满着贪、 瞋、痴,尽管事业再成功,却会去做一些幼稚的行为。心灵年龄的成熟与否,与实际年纪的大小无关。有的人年纪轻轻,十一、二岁就成熟了,古代大德有的八、九岁就能升座讲经,而有的人即使活到七老八十、发枯齿摇,徒有社会年龄,心灵上仍不见得成熟。
  社会年龄成熟者很容易产生一种隐瞒的现象,在人前是翩翩君子,在人后却坏事干尽。可是我们要知道心灵年龄成熟的这种智慧,是天生的,是无生智,是本来 就具足的,但是现在为什么消失了呢?这是因为受到社会的污染后,充满了错误的幻想,原本应该发展我们的无生智,却错误地发展到社会年龄去了,反而让心灵枯萎。
  菲律宾南部一个很落后的地方,有一个小孩梦到好朋友死了,第二天起来便把梦境告诉他爸爸,他爸爸问他:「小朋友是怎么死的?」小孩说:「他好像是很伤 心地就死了。」爸爸说:「你有没有欺负他?」小孩答:「没有啊!」然后他便反问爸爸:「该怎么办?」爸爸想了一想告诉他说:「你要忏悔,因为你可能做了什么事得罪了他,可是你不知道,所以他才很伤心地死了。你有没有做什么让他伤心的事呢?」小孩说:「没有啊!只是昨天跟他玩游戏,他输了,就这样而已。」爸 爸问他:「假如是你输的话,你会不会伤心?」小孩想想说:「会。」爸爸便说:「好,现在拿你最喜欢的玩具去给他,向他忏悔。」小孩很高兴的带着心爱的玩具来到朋友家,那位小朋友也莫名其妙地得了礼物,又接受忏悔,总之,两个人又很快乐地玩在一起。
  在这么落后的地方,一条裤子可能要穿上十年,很显然他们的社会年龄是相当不足的,但是心灵年龄却如此成熟。对一个父亲来说,儿子梦到自己的玩伴死了, 有什么好操心的,但是他却如此处理,这才是真正完美的教育。其实这种智慧大家本来具足,无需再去培养增长,只是现在受到污染而消失了,该怎么让它恢复过来呢?
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佛陀说过,要依靠四个方法来恢复,所以我们是「四依道人」。四依是:「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我们依照这些来修 学,故称有依。佛陀是无依的,无依是怎么样的状况呢?他没有媒介,不需依靠媒介。而我们为什么要依靠媒介呢?因为我们过度发展自我,而自我的发展一定要藉着媒介。譬如说高兴,你为什么高兴?很少有人会自然高兴的,一定都受外缘尘境的影响,像得到人家的奉承,想到好笑的事情等等,能不能没有由来的,自己去感 受而产生喜悦?
  佛从来不要人奉承,所以佛说:「人对我的褒扬,就像在须弥山顶撒一把土,山不会因此而升高一点;对我的贬损,就像在四大海中捞掉一瓢水,水也不会因此 而减少一点,所以你们的褒贬对我没有任何影响。」凡夫就不同了,别人的一、两句褒贬就能使人辗转难眠,这就是有依,不管顺境逆境都因外缘而生。
  假如能不依于外面的情境,而就现实的生活经常的产生喜悦,那就不一样了。就像一个人会游泳,游泳的能力便永远跟着他,不需要逢人便游给人看;一个人长 得美,就是美了,也无需时时向人显示自己的美。这些都是原本就具足的,不需要特别显现出来,也正是无依的情况。而我们缺乏这种认知,所以处处要透过自我来表现。
  每个人其实原本就具足了美丽,却还要努力的使自己更加美丽出众,这只有证明自己原本不美。人又老爱要寻求一个依靠,殊不知寻求依靠正是人类灾难的开 始,烦恼、挫折、空虚、无奈皆由此而来。更不幸的是,我们所依靠的都是虚幻的,即使靠到了墙壁,也变成是纸糊的,所以我们常常会紧张恐惧。
  紧张恐惧皆来自自我。当人得到一点成就,就会有满足感,而这种满足感的流露,正是自我的表态,可是我们全然不知,完全在无知的深渊里丧失了,十分可 惜。这些损失与伤害都得由自己承受,不止是这一辈子,你生生世世都会面临。所以说,今生今世能够听闻佛法,应该不只是听闻而已,而且还要找到真实的法,不单单是表面上学佛就算了,还需要有一个真正可为修行的正法;能够让你抛弃过去的依赖性,走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的,就是无生智、无依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8 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受具足戒 当愿众生 具诸方便 得最胜法
  具足戒是指出家戒,戒有二百五十条,这是文字上的解释,在家人受五戒、菩萨戒就算具足了。不论如何,对于凡所受过的戒,每一条都能持,就是具足戒。受 戒时要提高警觉,「具诸方便」这句话是当头棒喝,一般人受了戒便是具诸束縳,受一条戒被一条绳子绑,受两条戒被两条绳子绑。大家要知道,戒不是用来绑人的,要懂得「具诸方便」,切不可死在戒条下。
  戒通常分三个层次来谈,一是戒相,就是戒条,二是心戒,三是性戒。戒相、戒条是照字面而言的,刚刚谈四依时曾提到「依义不依语」,我们若是只持到戒 相,就是依语不依义了。尤其心戒是谈戒的精神、原则,以及开、遮、持、犯。像在家人持的戒就与出家人持的戒不同,在家人可以「具诸方便」,出家人则要严守一定的分际。
  以杀戒、不杀戒为例,在家人是以不杀人为主,出家人则包括了一切众生,甚至走路都不得踩到草心。在家人为因应现实的生活不得不有所开放,而出家人是专 业的修行者,所以开、遮之间必然有所不同。还有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持戒并非压抑,一定要具诸方便,当嘴巴想吃东西的时候,应该想办法把想吃的心念转移,而非压抑下来。
  曾经有位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他让一群大学生断食,断食第一个星期精神很好,两个星期各种欲望都消失了,三个星期连性趣也缺缺,一个月后再慢慢让他 们恢复饮食。此时性欲却变得特别强,对各种声光色刺激的要求也特别旺盛,这就是压抑的后果。可见靠断食来压抑欲望是不对的。
欲望要用善巧方便去转移
  佛法告诉我们要用善巧方便去转移,而不是压抑。譬如我们要不杀、不瞋,但通常要杀时都会起瞋心,若要不瞋该怎么办?这时候就要培养慈悲心。但慈悲心又 不可拿来当做杀生的藉囗,于是自己就要懂得在心境上去做转移。先认知自己为什么会在这里动火,观照住这个瞋心与杀心之起的根源所在,探究出根源后,杀的意念与欲望也就自然消失了。
  这就是警觉性!警觉到自己为什么要杀,待原因一出现,你会发现,即使是打死一只蚂蚁都是件很美的事,那只蚂蚁绝对超生,再来人间学佛,而且与你有很深 的缘。可惜我们都缺乏这种觉知,没有觉知就没有佛性,杀死它就变成一种瞋心,而非佛性的灌注,便无法超度它。所以这种高度的警觉性,这种觉知的能力,就是修行所要培养的地方,具备了这种能力,任何戒律对你而言都能具诸方便;否则的话,不要说戒律,就连学法,都是束縳。
  各位要打开心量,不要做无谓的计较,要能善学,「具诸方便」,最后才能「得最胜法」。我们要得的是最殊胜之法,而不是表面的、无济于事的法。但大多数 人其实都停留在这里;像执着于吃素,却与家人发生无数的争执,这就是没有因学佛而获得实质的利益。所以说,受戒的人一定要懂得戒是什么,不要只会在嘴上说「以戒为师,戒之所在之处即正法所在」。这些只是文字相,没有真正弄清的话,戒之所在,即烦恼所在了。
  懂得善巧方便的运用,受戒、学戒便能使人受益无穷,使生活步入正轨,使人生充满亮丽。当然在适应的过程中,有些生活习惯与观念都必需要调整,这就是具诸方便。如此一来,我们所得到的即便是世间法的生活,都十分殊胜,更遑论出世法了。
  从自归于佛、归于法、归于僧、受学戒,到受阇梨教、受和尚教,乃至于受具足戒,都是根本的生活理念。倘能真正的掌握到,对于修学与生活都有很大的助 益。尤其是最后受学戒的人,不管是受戒也好、学戒也好、持戒也好,绝对不要当成一种束縳。戒是帮助我们解脱的指导原则,不要把这个协助变成干扰,否则反而会因受戒、持戒而变得紧张兮兮。不幸的是这样的人还真多,又不敢舍戒,最后只好放弃不学佛了,这是十分令人遗憾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9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若入堂宇 当愿众生 升无上堂 安住不动
  前面所讲的是在家的大概状况,及出家时应先接受的基本训练,现在要讲的是开始正式修学时的起观。
  首先,入堂宇是说当你要进入禅堂或佛堂时,这个时候就可以开始训练了。譬如早上起床,盥洗完毕,准备进入佛堂就座之前,你可以朝着佛堂的方向,观想自 己轻移莲步,当步伐迈开的时候,就好像踩在莲花上。此时若不先静心,到了现场才静心,时间上就往后延了,所以要提早收摄心性。平时外出听经或参加功课,也应在一出门时就开始摄心,如此在修学上才容易成就。因为这样的预备期很长,很快便能酝酿成熟。
  不但如此,观想并不止于脚上,身也必定会端正,心亦无有杂念,嘴更不可能乱讲话,于是身口意三业皆得清净;同时再观想顶上有个宝盖或宝光遮尘除怖,让 外在的杂染一一消失,这样便能帮助守心,即使你想要有杂念妄想,都不容易。以这样的方法摄心,才能体会此处所讲「若入堂宇」的意义,并且希望所有的众生都一样,提高这种警觉,然后「升无上堂」。
  无上堂是最高的地方,当然也随个人的定义而有所不同,佛堂、禅堂等都可以,主要是指最清净的地方。以华严来讲则是普光明殿。我们要当愿众生都能进入普 光明殿中,「安住不动」。因为进入堂宇后要能待在这个境界里,才能获得利益。至于为什么要将我们的身、口、意安住在无上堂中,需要向各位做一个阐述。
娑婆与极乐在我们身上就可以发现得到
  大家学佛以后,知道了这个世界叫娑婆世界,相对于娑婆世界还有一个极乐世界。而我们对娑婆世界的认识,可能也仅止于一般的定义,那就是我们所居住的这 个世界,有种种的烦恼与逼迫,同时夹杂着顺意与不顺意,所以又称堪忍,就是还可以忍耐的意思。而极乐世界是在西方,在那里没有烦恼与痛苦。这就是一般人肤浅的印象,与基督教所说的天堂论,认为这个世界不好,应该摒弃而到天堂去的观念是一样的,只是名相不同而已。
  可是佛法讲的是出世间,极乐世界当然也应该是出世间的,而并非如基督教的天堂概念,如果说在娑婆世界之外,另外还有一个极乐世界,这也不过表示它相对 于娑婆世界比较好而已,还是世间的,而非出世间。如果是出世间的话,那个世界应该不只比这里好而已,而是完全不一样才对。
  那么到底这个世间的极乐世界是怎么样的呢?一般人大概就不去分辨了。学佛如果只停留在这个地方,在心智上是无法开展的。因为我们对于所谓此岸彼岸的瞭 解,始终是采用对立的方法,且语言文字的本身也具有这种障碍;像你、我两个字,直接就造成了主、客对立的现象。主、客两位相对立的表达法,确实比较容易弄清楚,但人的概念也因此而被分隔开了。
  其实娑婆与极乐在我们身上就可以发现得到;譬如以法身与化身来讲,化身(即色身)有物理现象,有成、住、坏、空,生、老、病、死,这些情况非我们的能力所能控制,所以称之为无常,是娑婆世界,为物理定律所左右,经过六、七、八识所循环,是识性方面的。
  极乐世界则是根性的,不为六、七、八识所循环,也就是所谓的法身了。法身不在外,就在我们的身体上。大家能不能感受到,在我们这个色身之外还有一个法 身;不是我看、我听、我在念佛,而是有一个我,透过眼睛在看、透过耳朵在听、透过嘴巴在念,所以除了这个眼睛、耳朵、嘴巴所构成的色身以外,还有另一个我,那个我才是法身。当我们能够由色身转入法身时,就叫无上堂。现在我们的心老会起种种的识性作用,如何才能由此转入清净法身中?进去后又能够安住不动? 能够如此就成佛了。
  一般人很容易被尘境所转,无法安住在无上堂中。但为什么要安住呢?譬如我现在这么讲,各位都知道了,但是能不能感受到?感受需要一再的训练,才能掌握 住,所以佛法为什么一再强调修行,而不像一般的学术文章,读了、知道了就好。佛法一定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透过诵经、透过念佛、打坐等种种方法,让你进入那个情境,安住不动,去感受它,这才是修行。可见从娑婆到极乐并不难,心念转过来就对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0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若敷床座 当愿众生 开敷善法 见真实相
  进入佛堂以后,铺上坐垫或拜垫,叫做「敷床座」。这个床不同于睡觉的床,也不像现代打坐用的蒲团那么小,它比较大,容易使心量放宽,所以不称座,而称床座。蒲团大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对初学者来说,不会因摔到地上而受到伤害或惊吓。
  这些都只是初步的准备工作,而且不只敷床而已,还包括整理佛堂、清理佛像、香灰、桌子、换水、供品、点香等,都属于敷床座的部分。在做这些工作的时 候,就要发愿,提高警觉。「当愿众生,开敷善法」,就是将善法无限展开,到最穷尽的地方。此处的善法并非平常所谓善恶相对的善,而是绝对的善。它是一种存在的现象,即「就是」两个字而已,没有其它东西的存在,就是存在,没有在这里在那里之分,也没有它是什么的分别。
  由于我们有时间与空间的概念,所以会有这个东西在这里,不在那里,这种概念式的问题。可是对东西来讲,它只是一个存在,它并没有选择要在这里或那里, 但这种概念一般人感受不到,举个例子来看,有个工人工作得十分疲累回到家,太太边帮他洗澡边告诉他:「我哥哥已经决定年底出家。」工人说:「你哥哥年底绝对出不了家。」太太生气的骂他:「你这个人老粗一个,什么也不懂,既没有宗教情操,也没有文学修养,毫无我哥哥的气质;我哥哥考虑了二十年,终于决定要跟 随大师出家……」先生说:「我现在就去出家。」说着便从浴缸里爬出来。太太急说:「至少也得把家里安排妥当后再去吧!」先生说:「等到那时候就来不及了。」太太又说:「那也要穿上衣服呀!」可是他连衣服也不穿就真的跑去出家了。
  这就是一种存在,当你决定这样,便是这样了,不必考虑太多。考虑是不真实的,所谓善法就是当下,此时此刻马上做决定,这个决定没有其它因素,就是这样 而已。它无法再作任何的诠释,因为任何的诠释都已经被污染了,也是多余的。一个具备了生命本质,对生命能量有所认知的人,是不会在意于这些言词,而只在意他的存在。
存在的本身就是存在,没有为什么
  我们的法身慧命也是一样,它只是有别于色身而存在的那个东西。如果问它在哪里?十方就出现了。问它是什么样子?实质性也出现了。而存在的本身就是存 在,没有为什么,我们也不用去追究,因为所有解释都是人为的概念,都是有染,皆非善法。由于我们的证量境界不够,所以只讲善法,不讲恶法,但是如果我们所说的善是与恶相对立的话,那么这个善就是恶的一种。佛法讲空,而相对于有的那个空,一定还需要破掉,因为所有的对立都不对。以人来讲,好人相对于恶人,这 是二分法,因为假如都是恶人,就不会有好人,都是好人的话,也不会有恶人,这是绝对的。所以如果好人的成就是建立在坏人身上的话,那好人就比坏人更恐怖了,因为没有坏人,好人根本显现不出来。
  有些人在当大家都是好人的时候,就要开始做坏事了,倒也不见得是杀人放火,而是为了要突出,不甘于做一个平凡人,要做某一号特别的人物,这一个做就是造恶。所以说,在娑婆世界中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就是针对这方面来讲的,因为这些都是自我的作用。
  真正存在的那个部分不是这样的,它就是存在而已。平凡就是平凡,为什么一定要去造个业成就不平凡呢?想要成为不平凡的那一念即是恶法。可见善法这个字还真不容易了解,不先厘清的话,基本观念就会混淆了。
  佛法中的「开敷善法」,是要我们展开心量,认知一切都只是存在的现象,所以要互相尊重,摒除自我。能够如此展开,这个世界就通通都是普贤境界,一切行 为都是普贤行。因为以存在看存在,一切都是平等,若以妄想心来看,一切都有分别,当你有了选择,便非善法了。所以「开敷善法」就是要我们彻底展开来,让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是事实的存在,这样才能见真实相,见到诸法实相的部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2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正身端坐 当愿众生 坐菩提座 心无所著
  刚刚是整理周遭的环境,现在要调整自己的身体了,同样的也要提高警觉。这是一般人常忽视的地方,于是从一开始做功课起,妄想便如杂草丛生般一发不可收拾,根本降伏不住。如果在开始时就能静下来,会发现许多重要的问题已经放下了。
  此愿就是从这个地方训练我们要提高警觉,「坐菩提座」,也就是坐觉悟之座。一般的情况是色身虽然调整下来了,可是妄想心却起了。在我们的妄想中有一些 是主要妄想,主要妄想不外乎事业、家庭、子女、身体等,都在这些生活的重心里绕。这是所有妄想中最粗、最重的部分,会最先显现出来,我们至少要把这部分给除掉,这也是修行第一个要降伏的。夫妻不睦,婆媳不和都是生命的致命伤,容易造成脑神经衰弱,静坐可以帮助我们除掉这些,让心沉净下来。
  最粗的放下后,接着细的部分会浮上来,一坐下来就会想到,瓦斯没关、门没锁、电话铃会响、窗外的风太大,什么杂碎的事都出现了。这时候便还要再训练, 等细的部分都除掉以后,仍有些人会习惯性的想到或关心到其它毫不相干的人或事而烦恼,这就是习气了。可能是正义感,也可能是怜悯心,总之是个人的习气使然,这些都还要慢慢去除。一旦都去除了,就超越了,只剩下种子,种子再要能断,便成佛了。能够这样一步一步的了解、训练,才是「坐菩提座」,否则就如坐针 毡。
  当粗的、细的妄想一一除掉的时候,内心的舒畅犹如一股暖流或清泉流过,生命的能量也因而一再的充沛起来。
  一旦坐上觉悟之座,便能心无所著,因为粗的、细的妄想都除掉了,当然不会执着,像罗汉就不执着,但习气却还在。习气是很微细的,但习气的执着并不是我 要执着,而是「就是这个样子」。譬如是狗就会把鼻子靠在地上闻,不管是什么狗,在什么地方都一样,但它不是执着。而「心无所著」,是说不刻意,也不会被尘境所转,一般人的执着通常是被尘境所转,像这东西好看便多看一眼,就执着了;好吃的东西很快便记在心里,也执着了。佛法要我们无所著,就是不受尘境的影响,正式进入情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4 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结跏趺坐 当愿众生 善根坚固 得不动地
  「结跏趺坐」,是指坐下来了,开始静坐的意思。静坐包括右单盘、左单盘、双盘,或是金刚坐,依个人的条件而定。静坐的时候,首先要提起这样的念头: 「当愿众生,善根坚固,得不动地。」善根的善与善法的善,是同样的意思。善根是指根性,也就是看一切法、一切境界,都有能够看到其存在本质的那个能力。
  佛法教导我们真正的独立、不依赖,让本质自然流露。所谓不依赖是指不依赖意识形态,不管是自我的意识形态或社会的意识形态,完全都不依赖,如此才能破 除自我,显现真我。可见善根就是真正的中和,能够很中正的将事实真相显现出来,如实了知。而不是如一般人所说的,「这个人天生不爱吃肉,就是很有善根」,这是习气,不是善根,是过去生所带来的。
  如果天生有这种习气,却不懂得引入佛门,善根会断除。因为习气是可以养成的,它很容易为社会所污染,所以顶多只能说是好的习气,而非善根。真正的善根 是对于六根所接触的境界能如实了知,就像前面所说的「开敷善法」,让我们能够见到真实相,此处的「善根坚固」,就是如实了知的根器很坚固,不受污染。
  至于「结跏趺坐」,则是所有坐姿中最坚固、持续最久的,所以才能坚固得不动地。其它任何姿式都很容易动,「结跏趺坐」,有生理结构的功能,所以由这个相、这个缘,我们要提高警觉,希望「善根坚固」,这些都是对自己修行有益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5 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修行于定 当愿众生 以定伏心 究竟无余
若修于观 当愿众生 见如实理 永无乖诤
  到此为止,所谈的都是修行的过程,定(止)与观则是两种修行方法。
  在佛堂中大概就以这两种工作为主,念佛、打坐、诵经、持咒、拜佛都是,即使是无所事事,在佛堂中踱方步、看看佛像、望望窗外,或是四周绕一绕,感受一 下气氛,都是修定;如果回过头来看佛像、观像,也是修定。而假如因观像而有所起悟的话,就是修观。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能修观,所以这里虽说「若修于观」,一般人不见得都感受得到。所以佛堂中大抵以修定为多。为什么说佛堂殊胜,关键就在此。
  很多人在大雄宝殿中,不用管其它,只要瞻仰佛像的高大庄严,有的就会流泪,有的会不断顶礼,有的会许愿忏悔、喃喃自语,这都是修定。你可以站在佛像 下,瞻仰于佛,也可以走到大殿门口,远观佛像。不管怎样,只要踏入了大雄宝殿,福报就如雪片般一再的累积,但也像积雪一样的松,唯有「用意」才能使福报坚固。
  一般人进入佛堂虽都有福报,但由于缺乏智慧,往往会转为三恶道的福报。如果能作意修行,进入大殿中礼佛三拜,不要匆忙,静坐片刻,体会一下,这等福报 绝对是人天福报,暂不提出离三界,光是福报就会坚固起来,若又能发愿,愿生生世世见佛闻法,则有愿必从,生生世世不虚过。
  至于修定就是以定来降伏我们的心。刚才提过我们的烦恼妄想有粗细之分,要抛也抛不掉,唯有靠定。定有很多种,念佛、打坐、诵经、拜佛、持咒等方法都可 以,就是利用情境来把烦恼妄想弹掉。把心安住在佛号上,安住在经文上,或是安住在禅观上,烦恼就会远离,这就可「以定伏心」。粗的妄想过了,细的会现前,而且是一再地,大概这辈子由于无知所造的业都会现前让我们去忏悔,当微细的部分都结束时,剩下的就是习气了。习气比较难觉知,可以从情境上反射回来,是多 方面的,倒不一定在静坐时察觉。
  以定伏心是要能彻底,情境出现时不致害怕,不起恐惧心,否则不但无法究竟,反而成为内心的负担。假如能让这些境界一再的现前,像泉水般不断涌出,涌尽 了自然就没了。因为这辈子造的业毕竟有限,若能加以忏悔,不但此生,对过去生生世世,若自作、若教他作,见作随喜的这些业一起忏尽,就很彻底了,才达到究竟无余,不留余祸。忏悔过后,那些业报依然会现前,但果报因缘相会的时间,会转移到最恰当的时刻。这些都是修定的好处,而且是「究竟无余」的。
修定能除愆,修观能树德
  修定主在悔罪除过,较偏于消极方面,但是「若修于观」就不同了。观用现代话来讲,就是具有积极性、建设性的意思。所以说:「修定能除愆,修观能树德。」
  「见如实理」,什么是如实理?开经偈说:「愿解如来真实义。」前面也曾经谈到如实了知。佛法在现代社会中虽然相当地普遍,但如实理却并不普遍。大家在 学佛的过程中,只是沾了一点佛法的边,穿上佛法的外衣,感受到那么一点点神圣感,但是佛法的真正利益却不见得感受得到。因为佛法的重要之处在于对我们人性、心性的重建,得不到这点,便得不到佛法的真实利益。
  而这个部分,事实上也不敢奢求普遍,不是不愿意,而是心性的建设很难向广大的群众来宣说。像我们这样的上课法,大家还比较摄心,这样的空间、人数,你 们看得见我,听得到我,我也看得见你们,彼此会有一种摄受力。可是在成千上万人的大法会上,人很容易散动,再要谈艰深难懂的内容,大家都要睡着了。心一旦摄不住,便容易狂奔出去,所以要想谈心性的转移与建设是不可能的。
  至于到了微细处,谈到个人行门的时候,就必须是一对一的了。因为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教化的范围不一样。以过午不食这件事来讲,对居士就不太要求,但对出家人,为了对治修正工夫,则是必须的。可见同一件事情的表达法就已经不同了,更何况是心性上的调整方法。
  有的人正义感较重,有的人比较随和,正义感重的人瞋心重,随和的人贪心重,瞋心重的法与贪心重的法不一样,所以在根本的下手处就已经不同了,因而需要 个别指导。群众有适合群众的讲法,为了不偏差,只有讲真理的部分,真理提出来后,自己要去体会。而各人去体会的方法又各不相同,因人而异。所以在听闻的时候,「如实理」该怎么见呢?这就难了。
  见着了如实理,便能「永无乖诤」,一切不会有问题。如实理无乖诤,可是人心有乖诤,所以人会吵架,理不会吵架。文殊与弥勒所讲的法不同,但他们不会吵 架,但是文殊传给龙树而有了《中观论》,弥勒传给无着而有了《唯识论》,在印度就已经水火不容了,到了我国情况更严重,这都是后来人的关系。祖师在陈述真理,创教立派的时候没有关系,可是一到后来的人身上就有关系,所以说理不乖诤,希望大家能体会此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5 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17 04:14 , Processed in 1.322654 second(s), 12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