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浮世莲花

[大德开示] 宣化上人开示录(一)----宣化上人讲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8-26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若能把五蕴破了,才能度一切苦厄,也就是没有一切的灾难。我们为什么有灾难?就因为有我执、有法执,二执不空的缘故。

《永嘉大师证道歌》上说:‘五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五蕴本来没有自性,犹如空中的浮云,自然而有,自然而无。不明白这个道理,被五蕴所覆,不得自在,不得解脱。我们修道,就是破五蕴,好像浮云,来,随它来;去,随它去,不需要注意它,不需要执著它。贪嗔痴好像水中的泡一样,本来没有实体,它自己生,它自己灭,不执著就没有了。

在《永嘉大师证道歌》又说:

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
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

实相,就是无相,无所不相,也就是扫一切法,离一切相。可以说返本还原,证得自性清净。到这种境界,也无人,也无法,人法双亡。也没有人执,也没有法执,这就证得实相理体。在刹那之间,能将无量劫以来,所造的无间地狱罪,统统消灭无余。永嘉大师说:‘如果我用诳语来欺骗众生的话,我心甘情愿到拔舌地狱,去受尘沙劫那样多的苦。’

我们在禅堂里,要实实在在来修行,好像抽茧丝一样,要有忍耐性,一点一点来抽丝,才不会乱。不可自作聪明找捷径,用科学方法来开悟,那是妄想。如果科学能开悟,那些科学家不会在牛角尖里乱钻,早就开悟了,不会有你的分。不要异想天开,还是按部就班来参‘念佛是谁’吧!腰酸要忍耐,腿疼要忍耐,忍耐到时候,自然会开悟。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

各位注意!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要晓得一分努力,便有一分功夫,修行讲真功夫,不是口头禅,能说不能行,是无用处。不但对开悟无帮助,反而成为障碍。所以说:‘不说话,才是禅。’

一念灵光能彻照天地,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无二无别。为什么我们不能证得佛的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因为我们凡夫的妄想太多,所以把智慧遮住,没有光明,成为无明。整天起惑、造业,要受生死的苦报。

三身,就是法身、报身、应(化)身。四智,就是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五眼,就是天眼、肉眼(非人眼)、法眼、慧眼、佛眼。六通,就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若没有一切的妄想,就能证得这些境界。这并不是玄妙的理论,而是自然现象,是从实践功夫中得来的,一点也不为奇,这是平常事。

我们从无始劫以来,就被无明所覆,遇不到善知识的指引,不知什么是明心见性(明悟自心,彻见本性)?什么是返本还原(恢复童子身)?我们在参禅,要明心见性,要返本还原。得到解脱,就无挂无碍,远离颠倒梦想,得到究竟涅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26 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妄想不断不能开悟
一九八○年十二月禅七开示

参禅的目的,就为著开智慧,求解脱。要专心致志来参‘念佛是谁?’参到极点,就把一切妄想都忘得一干二净。吃饭、穿衣、睡觉都忘了,甚至大小便也忘了。这时候,风也吹不透,雨也淋不漏,绵绵密密地念‘谁’字。这一念,犹如金刚一般的坚固,什么也破不了。上不知有天,中不知有人,下不知有地。到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的境界;也就是内无身心,外无世界的地步,与宇宙合为一体,打成一片。

古时高僧大德,他们修到一念不生的程度。所谓‘终日吃饭未吃一粒米,终日穿衣未穿一缕纱。’到无人、无我的境界,哪有时间去打妄想呢?认为浪费一分钟的时间,就会把开悟的机会错过了。所以拼命地参‘念佛是谁?’找不到‘谁’字,永不休息。找‘谁’字,就是控制妄想最佳的办法。

在扬州高旻寺有位妙度老和尚,当初他在参禅时,参到‘行不知行,住不知住,坐不知坐,卧不知卧’的程度,什么也不想,只想‘念佛是谁?’有一天,要去小便,因为专心参‘谁?’绵绵密密地参,所以误走到天王殿,在韦陀菩萨座前,当做厕所,正要小便时,抬头一见韦陀菩萨瞪著眼睛,举起宝杵,吓得清醒,知道走错路,急向韦陀顶礼,忏悔过错,祈菩萨原谅。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形?因为妙度禅师用功专心,一心一意参‘谁’字,别的一概不知,所以把天王殿误做厕所。有人在打妄想,我也学妙度禅师,不去厕所小便,来到观音台上小便。故意这样做,那就离道十万八千里。要知道妙度禅师不是学某某人的行为,而是一心在想‘念佛是谁?’精神集中在一个问题上,所以才有这种现象,你想故意学走错路,那是大错而特错。就是有这种想法也不可以的。

所谓‘差之丝厘,谬之千里’。在禅堂里不用功修行,坐在那里打妄想,引磬还不响?开静可以伸伸腿,直直腰;或者打吃饭的妄想,还不到吃饭的时候?肚里饿的受不了。甚至有人在数时间,已经过去十二天了,还有九天就功德圆满,快点过去吧!免得造罪。

人家打禅七,希望时间越长越好,能有开悟的机会;他坐在禅凳上,好像坐在针垫上,时刻不安宁,不是换腿,就是伸腰。人家在入定,他在想入非非,妄想重重。既然是这样,何必来打禅七?装模作样做什么?干脆不要来参加,免得自找苦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26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是要知道,想了生死,应该把‘生死’二字挂在眉梢上,睁眼看见生死问题,闭眼不忘生死问题。要念玆在玆用功修行,才能了生死。你在禅堂不是念玆在玆想了生死,而是念玆在玆打妄想。唯恐妄想打少了不够本,这是多么可怜!

用功修道的人,一秒钟也不可打妄想,所谓‘大事未明,如丧考妣。’生死大事没有了,好像死了父母一样的悲哀。所以在参禅的时候,一分一秒的时间也不可以空过,也不放松。时时刻刻用功修行。用功到了炉火纯青的时候,自然就有感应。有了感应,功夫才能相应。就是已经开悟,也要再接再厉向前进,不可躲懒偷安,化城自困,到此为止,不向前走。有这种思想,就是修道的绊脚石。

妄想,明明知道办不到,为何还要打呢?明明知道是妄想,为何不收拾干净?这就是一般人的习气毛病,明知所以犯。说穿了,就是看不破,放不下,执东执西,著男著女,把宝贵光阴浪费掉了。

打禅七的时间最宝贵,乃是不容易遇到的良机。在这期间内,把一切妄想抛到九霄云外,让心清净一下,专想‘念佛是谁?’不要打闲岔,大家努力来参!参!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26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开悟要印证才算数
一九八○年十二月禅七开示

在威音王佛以前,人人能开悟,不需要有人印证。在威音王佛以后,自觉开悟的人,一定要经过祖师或善知识(已开悟)印可证明才算数。好像在楞严法会上,有二十五位圣人,自叙圆通,请释迦牟尼佛印证。

现在讲一个印证的公案。在唐朝有位永嘉大师,他生于浙江省永嘉县。因为他一生没有离开永嘉县,所以时人称为永嘉大师。他出家后,研究天台教理,好修禅观,曾阅《维摩经》,豁然大悟。

后来遇到玄策禅师(六祖的弟子)叙述此事,玄策建议,令他去曹溪参六祖,请印证。否则,无师自悟,乃是天然外道。他来到曹溪南华寺的时候,恰巧是六祖坐禅时间,他贡高我慢,来到六祖禅床前,也不问讯,也不顶礼,手执锡杖,右绕禅床三匝,振杖而立。

六祖说:‘沙门应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行行无亏,名为沙门(译为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大德从何方而来?生大我慢?’

永嘉答:‘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六祖说:‘何不体无生?达了无速乎?’

永嘉答:‘体本无生,达即无速。’

六祖说:‘子甚得无生之意。’

永嘉说:‘无生岂有意耶?’

六祖说:‘无意谁能分别?’

永嘉说:‘分别亦非意!’

六祖说:‘如是如是。’乃授与印可证明,成为六祖的法嗣。

永嘉大师得六祖大师印证之后,即刻要回永嘉开元寺。六祖留他住一宿,次日再下山回永嘉。因为在一宿的时间,便觉悟佛法的真谛,所以,时人称为‘一宿觉和尚’。后来他极力宣扬‘顿悟’的禅风,特作《证道歌》五十多首,说明顿悟的境界。这是不朽的佳作,成为佛门必读的功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26 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我们坐在禅堂里,在表面看来,好像用功修行,其实坐在那里打妄想,一点也不用功修行。心中想,现在是科学时代,应该用科学方法来开悟,想来想去,一点也不科学,这就是痴人说梦。

开悟要经得起考验,否则成为大妄语,要堕落到无间地狱。凡是自我宣传,开悟啦!证果啦!都要受此报。希望各位!谨慎再谨慎,不可任意乱语,要受果报。

我们现在很早就起来,很晚才休息。为什么要这样苦修呢?因为多一分钟的参禅,多一分钟开悟的机会。现在,虽然都坐在禅堂中,聚精会神在参‘念佛是谁?’其中不能说没有人专心用功,可是真正想要开悟,得到受用的人,为数不多吧!多数的人,对参禅不认真,也不热心,敷衍了事,来混光阴。这样打禅七,尽未来际,也不会开悟。我希望在这个国家(美国)有多人开悟,对佛教前途才能有所帮助。

在打禅七期间,不要讲话,不要打妄想,拿出真心来用功,才有感应,才能开智慧。有了智慧,才不会颠倒。不颠倒才能教化众生。自己对道理还弄不清楚,怎能去教化他人?这岂不是以盲引盲吗?这是很危险的。

参禅,好像农夫在春天播种五谷的种籽,在夏天努力的耕耘、灌溉、除草、施肥,到秋天才可以丰收,到冬天才能得饱暖。这是农夫一年之希望──丰衣足食。参禅也是这样,要兢兢业业守住念头,时时刻刻管住自己,在禅堂里,行的时候用功否?坐的时候用功否?总而言之,行住坐卧都要用功修行。觉得用什么功相应,就用什么功,没有什么限制。譬如,参话头觉得不相应,可以念佛,或者修止观。只要相应,才会有成就。

无论用什么功,心要专一,没有妄想,用到极点,便有消息。如果妄想重重,用什么功,也不会相应。凡是真正用功的人,行不知行,坐不知坐,行坐都不知道,怎会打妄想呢?只知道‘念佛是谁?谁在念佛?’这个疑问,要念念不忘,常在心中参。在这个时候,渴不知渴,饥不知饥。冷不知冷,热不知热。为什么不知道?因为专一其心的缘故,腰酸不知酸,腿疼不知疼,什么念头都没有了,只有唯一的念头──‘念佛是谁?’常提起来又放下,放下又提起来,时时刻刻,绵绵密密,接接连连而不间断用功夫。用到极点的时候,或者撞著,或者闯著,忽然间开悟。

为什么你没有豁然开悟?因为你没有专心致志,不知明心见性的道理,不知返本还原的境界。不知家乡在何处?愿做流浪异地的穷子。最后一句话,参‘念佛是谁?’参到‘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时候,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26 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善恶不离一念心
一九八○年十二月禅七开示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佛教的真谛。人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可是,人人都不能行这个道理,所以天下大乱。

我们在打禅七,就是‘改恶向善’,是‘改过自新’最好的机会。一念恶,天地会有狂风暴雨发生,造成灾害。如果全世界所有的人类,都能受持五戒,奉行十善,天地会风调雨顺,世界会国泰民安。简言之,上自元首,下至老百姓,守五戒,行十善,这个国家一定丰衣足食,过著安居乐业的生活。若是犯五戒,造十恶,毫无问题这个国家的老百姓,家庭不和睦,社会不安宁,国家不富强,百姓过著颠沛流离的生活。

参禅,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在禅堂里一心参禅,其他妄念停止下来。专心参禅,拿得起,放得下,一念是谁?时刻在寻找!这就是守五戒,也是行十善。禅堂一坐,五戒十善具足了。因为这个,所以不要浪费时间,不要打些无益的妄念,要把握时机来参‘念佛是谁?’

参禅时,要努力用功,勇猛精进。要回光返照,反求诸己,问问自己,生了多少善念?生了多少恶念?打了多少妄想?要统计一番。

未生善念,令生善念;
已生善念,令其增长。
未生恶念,令其不生;
已生恶念,令其消灭。

这就是修行初步的基础。

世界为什么会毁灭?因为人们的‘善念少、恶念多’的缘故。一念为善,天地增加正气;一念为恶,天地增加戾气。要转戾气为祥和,戾气就是毒气,生一念贪心,宇宙间的毒气就多一点;生一念嗔心,宇宙间的毒气就多一点;生一念痴心,宇宙间的毒气就多一点。如果用贪嗔痴三毒来处理事情,就会天昏地暗发生灾难。如果用戒定慧来处理事情,天会清,地会宁。所以说,恶人多的地方,灾难就重;善人多的地方,吉祥增加。总而言之,灾难或吉祥,都在人为。

古人说:‘善恶两条道,修的修,造的造。’修善者能出离三界,造恶者能堕落三道。善恶只在一念之间,有智慧就是善念,有愚痴就是恶念。世间一切都在说法,有的说善法,有的说恶法,有的说旁门左道的邪知邪见法,有的说中道了义的正知正见法。换句话说,说善法,教人看得破,放得下,得到自在;说恶法,教人看不破,放不下,得不到自在。人为什么颠颠倒倒?就因为执著,一切放不下。

古诗云:‘古来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头卧土泥。’你们想一想,看一看,所有的人,谁能逃出生死关?在一生之中,图个好名,死了,名也没有啦!贪个大官,死了,官也没有啦!一切成空。中国有个秦始皇,他修万里长城,为保护子孙万代作皇帝。不料才传到第二代胡亥时,只做了三年的皇帝,就被丞相赵高所弑,这不是枉费一番心机吗?

古今中外,发大财,当大官的人,糊涂过一生,争名夺利,造了多少孽障,死的时候,两手空空去见阎王。由此观之,我们参禅一定要用功,不可懈怠,不可放逸,错过机会,后悔莫及。所谓‘一寸时光,一寸命光。’有人说:‘等我功成名就时,再放下一切,专心修道。’可是时光不等待,那就晚了。参禅也好,念佛也好,只要认真修行,都能出离生死关。到临终时,身无痛苦,心无贪恋,如入禅定,含笑往生,这才是对生死大事有把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26 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竺取经的玄奘大师

玄奘法师生于隋文帝仁寿二年(西元六○一年)。河南陈留人,俗姓陈氏,幼年即有过人的智慧,七岁开始读五经,在十三岁那年,随其二兄长捷法师到洛阳净土寺出家,诵习经典。隋朝制度,凡是出家修道之人,必须经过考试合格,颁发证书(度牒),才有资格作为沙弥。此时,正逢洛阳度僧,玄奘法师年幼,不能参加考试。他在考场门前徘徊,望之兴叹!而被主考官郑善果发现,认为是佛教龙象,破例特取度之。

玄奘法师在二十岁,受具足戒之后,到处参访善知识,发现众师所说,与经典颇有歧异,令人无所适从。尤其《十七地论》,见解不同。乃发愿到天竺(即今日印度)研究,以解其惑。

由于赴天竺路途,要经过崇山峻岭、崎岖不平的山道,所以玄奘法师在未启程之前,先练习爬山越岭的技术,先用桌子、凳子之类物品,堆成假山,从这边爬到那边,再从那边爬到这边。一天练习多次,后来自己感觉爬山的技术不错,又到山上去实地练习,约有一年经验,技术方臻熟练。于是上表,申请到天竺取经。当时(唐朝)的法令,禁止人民出境,所以未获唐太宗(李世民)批准。惟玄奘法师拿定主意,无论批准与否,决定赴天竺一行。所以最后不得不私自出境。

从长安出发,只身向西行,经过一山洞,见洞口有蝙蝠粪,当时玄奘法师在想:‘这洞中一定无人住,否则不会有这么样多的蝙蝠粪。’好奇的心理向洞中走去,在不远的地方,他发现一个怪物,头发都结在一起,小鸟在上面做窝,这怪物脸上的尘土很厚,好像石头人一般。玄奘法师走近仔细一看,原来是位老修行,已经入定。玄奘法师用引磬给他开静,令他出定,一会儿,这位老修行开始动弹。

玄奘法师便问他:‘老同参!你坐在这里做什么啊?’老修行的嘴巴动了几次,才发出声音来:‘我等红阳佛(释迦牟尼佛)出世,我好帮他弘扬佛法。’玄奘法师说:‘老同参!释迦牟尼佛已经入涅槃了。’老修行一听,很惊讶地问:‘释迦牟尼佛在什么时候出世?’玄奘法师说:‘在一千多年前,出现于世。佛灭度已经很久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26 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修行又说:‘释迦牟尼佛入涅槃,那么,我还是入定,等白阳佛(弥勒佛)出世,我再帮他弘扬佛法吧!’玄奘大师说:‘老同参!你不要再入定了,等弥勒佛出世时,你又要错过机会,不如现在跟我到震旦,将来我取经回来,你好帮我弘扬佛法。’

老修行一想,言之有理,于是答应大师的要求。玄奘法师对他说:‘你的身体太旧了,所以你要换一个新的房子。你到长安去,看到黄色琉璃瓦的屋子,你就到那里去投胎,等我从天竺(印度)取经回来,我再来找你。’老修行辞别玄奘法师,二人分手,一向东走,一向西行,各奔前程。

玄奘法师经过跋山涉水,迭遭灾难而不灰心。曾经誓言:‘宁向西天一步死,不愿东土一步生。’这种为法忘躯的精神,实在伟大!所以完成他伟大的事业,对中国佛教有所贡献,创立‘唯识宗’。所谓‘见贤思齐’,我们希望成就道业,应以玄奘法师为宝鉴,作为模范,向他看齐,把本有的智慧现出来,为佛教贡献一分力量。

一日复一日,玄奘法师餐风宿露,披星戴月,向西进行。抱著坚忍不拔的意志,不到目的地(天竺),决不休息。所谓‘见贤思齐’经过千辛万苦,在路上行走三年,终于到达天竺的佛教大学(那烂陀寺),拜戒贤论师为师(当时天竺唯识学权威),专学《十七地论》及《瑜珈论》等经典。

学成归国,路经曲女城,为戒日王所请,在该城成立辩论大会,参加的有十八国的国王,以及大乘和小乘、婆罗门和外道等,约有六千人,盛况空前。大师为论主,称扬大乘,序作论义,写悬于会场门外,并言:‘如改一字,愿拜他为师。’经过十八天,无人能改,最后胜利,名扬五天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位大名鼎鼎的玄奘法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26 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于贞观十九年(西元六四五年)正月二十四日,回到到长安,当时僧俗出迎有数十万人。唐太宗派相国梁国公房玄龄等为代表,欢迎玄奘法师于弘福寺,从事翻译经典工作。

玄奘法师,在天竺留学十二年(在路上往返耽误五年),成为中国留学生的祖师。取回的经典有五百二十箧,计有六百多部。将全部经典贡献于国家,特蒙皇帝召见,嘉奖一番。玄奘法师便向唐太宗贺喜:‘恭喜陛下。’唐太宗觉得莫名其妙,就问:‘喜从何来?’玄奘法师说:‘陛下得一位太子。’唐太宗有丈二金刚摸不著头脑的感觉,说:‘没有啊!’

玄奘法师心想:‘明明指示老修行来投胎,怎会没有呢?’于是在定中观察。哎呀!老修行搞不清础,投错胎了,跑到尉迟恭家里去。玄奘法师将这段因缘,向唐太宗报告。唐太宗说:‘原来如此,你就去度他吧!’玄奘法师去找尉迟恭,说明来意。玄奘法师一见尉迟恭的侄子,心生欢喜。因为窥基的身体,非常魁伟,相貌堂堂,一表人才,是载法之器。所以开门见山地说:‘你跟我出家吧!’窥基一听,莫名其妙,不悦地说:‘你说什么?叫我出家,岂有此理!’转身就走了。

玄奘法师只好与唐太宗商量,成就这段因缘。于是乎皇帝下旨,要尉迟恭的侄子出家,尉迟恭一接到圣旨,便叫侄子出家。窥基严辞拒绝地说:‘岂有此理!皇帝怎么可以叫我出家?我还没玩够哪!我要去和皇帝讲道理。’第二天尉迟恭带著侄子来见皇帝。

窥基一来便说:‘陛下要我出家,可以!可是我有三个条件。’唐太宗一听就说:‘你要多少个条件都可以。’窥基就说了:‘我最欢喜喝酒,我不能没有酒,无论我到什么地方,都有一车的酒跟著。’唐太宗心想:‘出家人是戒酒,可是玄奘法师告诉我,不管什么条件都答应。’于是就说了:‘好!我答应你。第二个条件呢?’窥基说:‘我知道出家人不可以吃肉,可是我欢喜吃肉,无论我到什么地方,后面都有一车新鲜的肉跟著。’唐太宗说:‘我答应你。第三个条件呢?’

窥基没想到皇帝会答应他的条件,所以就说:‘出家人不可以有太太,可是我离不开女人,无论我到什么地方,必须有一车的女人跟著。’他心想:‘这个条件,皇帝无论如何一定不会答应的。’唐太宗心想:‘哎呀!这怎么能答应呢?可是玄奘法师已经嘱咐我,不管什么条件一定都要答应。’所以就说了:‘好!我完全答应你,你现在可以出家了吧!’

窥基没办法,就很勉强出家了。所以在出家那天,后面有一车的酒、一车新鲜的肉、一车美女,陪著他一起到大兴善寺出家(编按:大兴善寺是玄奘法师的译经场),庙里知道窥基要来出家,所以敲钟击鼓来迎接他,窥基一听到钟鼓的声音,豁然大悟:‘啊!原来我就是那个老修行,来帮助玄奘法师弘扬佛法,’于是乎把后面的三车遣回去,什么都不要了。所以后人,称窥基为三车祖师。

玄奘法师取回的《唯识三十颂论》有十家,玄奘法师皆译为华文,按照论中的意思,一字不减,一字不添,照原意译出。此时窥基担任整理论文,玄奘法师将十家之论译完之后,窥基要求玄奘法师:‘这十家的论,各有其长,各有其异,若不统一,令今后学者,有歧路亡羊之苦恼,不如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合成一本,令今后研究唯识的人,获得同一的结论。不用浪费时间,而得到法要。’玄奘法师同意他的见解是正确的。所以产生一本唯识论,即是现在《三十颂唯识论》。后来玄奘法师又传授他‘因明学’,成为唯识专家,宣扬唯识思想为宗旨,成为当代大德,为‘唯识宗’第二祖。

玄奘法师回国第二年,奉诏撰《大唐西域记》一十二卷。于唐显庆五年(西元六六○年),玄奘法师五十九岁时,开始译《大般若经》。梵本有二十万颂,玄奘法师广译,不敢删略,一如梵本,经过四年的时间,译成六百卷。次年,拟译《大宝积经》,不幸,患病而辍笔。

唐麟德元年(西元六六四年)二月,玄奘法师圆寂,年六十有四,葬于樊川北原。玄奘法师所译的经典有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成为中国四大译经家之一。其弟子甚多,以窥基、圆测传承唯识,普光、神泰传承俱舍。

隋唐二朝,是佛教黄金时代,百家争鸣,祖师辈出,各创宗派,当时有十宗,小乘有二宗,大乘有八宗。其中‘三论宗’和‘唯识宗’的思想,完全保存天竺原有的思想,原封不动,搬到中国来。另外‘天台宗’(以《法华经》为宗)和‘贤首宗’(以《华严经》为宗)的思想就变质了,将中国的思想掺杂在内,这四宗是研究佛理,成为教门。乃至演变成现在的五宗派:教、禅、净、律、密。其实目的是同入究竟涅槃,不过修持方法有所不同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参禅要回光返照

行住坐卧,不离这个;
离了这个,便是错过。

‘这个’是什么?就是用功参悟的话头。用真心来办道,提起绵绵密密不断的话头来参悟,来研究。一时一刻,一分一秒,也不生杂念妄想,总是念玆在玆去参悟自己的话头。哪有时间讲话,打闲岔?也没有时间躲懒偷安,更没有时间说人家是非。专一其心,在参悟话头。

事事都好去,脾气难化了,
真能不生气,就得无价宝。
再要不恨人,事事都能好,
烦恼永不生,怨孽从哪找。
常瞅人不对,自己苦未了!

参禅打坐,具有这种思想,才能入门。在禅堂里,每个人都要回光返照,反求诸己。问问自己,是在用功?还是在打妄想?看看自己,是回光返照照自己?还是反光镜照外边?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在禅堂里,要记住这两句话:‘摩诃萨不管他,弥陀佛各顾各。’时时刻刻管自己,不要去去管他人。更不可打闲岔,障碍人家用功修道,耽误他人开悟的时光。这种行为,最要不得。我常对你们说:

真认自己错,莫论他人非;
他非即我非,同体名大悲。

人人有这种思想,就不会乱讲话,打闲岔,一心一意用功办道,并无二想。

参禅的人,要把根本问题认识清楚。什么问题?就是习气毛病。我们打禅七,就是打掉恶习气坏毛病。洗心涤虑,解除妒贤嫉能的心理。把嫉妒障碍心、无明烦恼心,统统灭尽,这样,真心现出,智慧现前,才有好消息。

人为什么讲是讲非?因为愚痴。为什么嫉妒障碍?因为愚痴。为什么有害人心?因为愚痴。凡是做出不合理的事,都因为愚痴。为什么愚痴?因为没有禅定的功夫,所以没有智慧。在人我是非圈中转,跳不出圈外。这一点要回光返照,要认清自己的过错,痛改前非,不要紧抱著臭习气而放不下。

打坐的时候,为什么要睡觉?因为求法心不真实。如果真心求道,绝对不会睡觉。大家不妨试一试,这个道理正确不正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18 20:46 , Processed in 0.613118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