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大荷素

印代法师系列讲座———《楞严经》印代法师新注笔录稿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6-9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荷素 于 2012-6-9 11:03 编辑

印代法师系列讲座———
《楞严经》印代法师新注笔录稿【第036课】
   2012年5月14日星期一
(本稿为法师YY讲座笔录稿,未经法师审核,仅供渴望求法的同修,自己临时参考。由于现场打字时间仓促,错别字在所难免,希望各位同修及时反馈错字、错句和矛盾的语句!请勿转载发表!如转载发表未经法师审核的讲义,如有误导别人,后果自负。阿弥陀佛!)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请法!(发愿文:)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佛顶首楞严!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家请放掌!请法师慈悲,为我等弟子开示法要!
阿弥陀佛!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晚上好!
我们继续学习《楞严经》,请打开《楞严经》背诵手册第十八页,倒数数第八行:
经文【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于狮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
这一段,我们在唯识课已经做了详细的说明,接下来再看:
经文【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以上我们学习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一切所有因心成体”、“性一切心”各有自体,性是一切心,自性有自体。前面佛陀先是指明阿难这个“推穷寻逐、能推者”不是真心,于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0 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1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印代法师系列讲座———

《楞严经》印代法师新注笔录稿【第037课】

    2012年5月16日星期三

(本稿为法师YY讲座笔录稿,未经法师审核,仅供渴望求法的同修,自己临时参考。由于现场打字时间仓促,错别字在所难免,希望各位同修及时反馈错字、错句和矛盾的语句!请勿转载发表!如转载发表未经法师审核的讲义,如有误导别人,后果自负。阿弥陀佛!)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请法!(发愿文:)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佛顶首楞严!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家请放掌!请法师慈悲,为我等弟子开示法要!

阿弥陀佛!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晚上好!

佛法五个人共修,有一个出家人领着,就是一个僧团。我们“楞严经专修群”现在有两千多人,可以说是一个大僧团。作为一个僧团来说,必须要修六和敬,一团和气。六和敬怎么修呢?我在基础课讲过。

我们修行的宗旨:熄灭贪嗔痴,勤修戒定慧。这是佛法的总纲。要自净其意,而不是勤修贪嗔痴,熄灭戒定慧。特别是有一些老的学员,跟着都学了两三年了,大家也知道,在这个佛学班,就是因为大家不争气,戒定慧修学得不好,所以曾经解散过、中断过,一直到现在有一些老的学员,满口佛气,不按“熄灭贪嗔痴,勤修戒定慧”来落实,不按“六和敬”来落实,满口佛气,满身习气,这样的人都不是学佛的,是玩弄佛法的。特别最近这个时期,正、副两个总务长,老是互掐。作为第一总务长来说,应该以佛法为中心,以大局为重。应该做修行者的表率,这个总务长,是全群的模范者。两个总务长互相较劲。副总务长有了错误向大众忏悔,有错改错,忏悔者如法同住,这是丛林的祖训。正总务长,有错不改错,增长贪嗔痴,不向大众通忏悔,还自以为是,并且对师父还产生偏见。师父一次次的解散、成立,是为了督促大家学习,来证明我们共同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反而把督促、把警策、把关怀变成了是师父在威胁,变成了无所谓了,不当众忏悔,不共住。现宣布,把RF大菩萨请出本群供养,以后见她的马甲在群里听课,不举报者,一律清退。只要不忏悔者,就不共住。以后不管哪个人,学佛满口佛气满身习气,师父警告反而生嗔恨者,一律不共住。19号也忏悔了,先临时留下。副总务长临时挂职,负责主持工作,如再犯贪嗔痴,不向公众忏悔时,也请出去供养。记住了,群里面的老学员,差不多现在都是满口佛气,满身习气。特别是讲《楞严经》现在正在讲分别心,不要用分别心,应该用清静心;不要搞那么多计较,人都有习气,但是要改,人无完人,如果不改,那就不是求觉悟者;不求觉悟,待在这里有什么用?混天聊日,从今天开始,要关注老学员,开始清理。宁愿没人听课,我也不要滥竽充数,在这里瞎混;既然我讲课,就要真正的带出一部分真修行人出来。学了一两年了,习气照常,那你修的什么?禅定,禅定没有提高;觉悟,觉悟没有提高。你们这些老学员给我注意哦,这都是要被清理的料,要被请出去供养的大菩萨们。散话就说这些。



我们大家共同学习《楞严经》。我们的主题:《楞严经》第一卷佛陀和阿难的问答,围绕“心”的问题,环环相扣,义理玄深。

第一卷主要是讲不要用分别心;分别心是靠不住的,我们大家起心动念都用分别心,就是不会修行。修行是什么呢?是修止妄念、修静心。“止”一切妄念。但是你看看现在的一些学佛人,是真正的修行吗?是止一切妄念吗?大多数都是在搞是是非非,都是在往外看;不肯自净其意,不肯止妄念,而是往外分别、计较,自以为是。看外面这也错误,那也错误,自己什么都是对的,这不是真修行人。真修行人,看一切人都是菩萨,没有不对的,只有自己是凡夫,只有自己做得不够、不好,外面没有错,真正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作为教学来说,教学和修行完全是两码事。作为一个老师,必须要找弟子的错,严厉的来教,使其正确的改正,“师严”才能够出人才。作为修证来说,不能见世间过,教学和修证是两码事,你别拿着“真正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往我头上扣,我是在教学。第六意识是生灭的,你的分别执著,对外的计较,那都不是“止”,不是修“止念”,而是在修“动念”,你心念时时在动。所以说以后有不如法的,一律清掉。我检查日志,不管哪一个,只要加入了“系统学楞严经群”,我都要严格监管。

打开《楞严经背诵手册》,昨天我们学习到第18页,最后一行:

经文【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这个地方是说的,三界内“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的禅定,还是“法尘分别影事”,也称界内三摩地。界内:是还没超出三界义。

【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有些人说:“哎,你不让我们分别,那就内守幽闲吧!”内守幽闲,告诉你,能成小乘阿罗汉。这个“内守幽闲”又分很多种,总体来说,慢慢地把对外的分别执着淡化,于是这个心,对自心的反观就多了起来,这有很多方法,如数息、念咒、止观,念佛等等等等,慢慢地由外转内,慢慢地对外界的计较分别越来越少,对内心的注意多了起来,对内心的观察越来越多。由于对内心的观察越来越多,慢慢的趣外奔逸的心就会静下来了;心慢慢静下地来以后,身体经常就会出现主观感受,头脑清醒,情绪慢慢稳定,心情会慢慢舒畅;精神安定下来了,心理就会带动生理随之而转化。

我们心不清静的时候,往往是疲惫不堪,情绪不定。心情不畅,精神不安,全身肌肉都会感觉特别的僵硬,身体会疲惫燥热,心浮气躁啊!清静了以后呢?头脑清醒,情绪稳定,心情舒畅,全身会有舒服、柔软、有清凉的感觉。这就是修啊!不修就有烦恼,修了心就清静了。

心刚开始静下来的人,有时候由于气虚的原因,有四大不调和经络不通等原因,会有经络(肌肉)跳动;因为气血慢慢发动运行时,有时候会有轻浮、重坠、松弛、紧缩、清凉、热气感觉;有时候还有电流感,像电流通过的那种感觉;有时候有蚁走感,象蚂蚁在体内爬动的感觉;有时候还有柔软、舒适等感觉;也有时候感觉整个身体或者某些部位会变大、变小,或者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仅有一丝丝呼吸出入而已;还有时候眼前有光亮,或者各种颜色;还有时候感觉到方向、位置、或者时间观念不清等等。这些都是心不往外跑了,不再往外去分别而起内观了,心稍微静下来以后产生的由精神变化而带动的身体细胞的生理变化。

静下来以后由精神变化而带动的身体细胞的生理变化,有些人出现了这些感受,就执著这些感受,把这些感受作为修行的成绩,那又落在了第六意识错误分别认识里面了。(后面讲修的部分,我会仔细的给大家讲。)这叫什么?这叫“八触”,又叫“定前触”和“定中触感”。跟那个初禅的八触、十六触还不是一回事。古大德对此早有观察,总结为两个八触,即十六触境相。

第一个呢,即一动、二痒、三凉、四暖、五轻、六重、七涩、八滑。静中有十六种触景。上述主观感觉的出现均属正常现象,但是在这个修静的过程中,由于方法掌握不当,注意力过于集中,急于求成等原因,或者突然受到外界的刺激,也会引起某些异常的心理变化,产生多种不舒适甚至痛苦的感觉,不利于身心健康,干扰入静后的正常生理效应与心理效应,这都属于纠偏的问题,在这里不再详细阐述。还有些人受到别人的这个出偏的暗示引导等,引起了在静修中出现惕怵不安的状态;(惕怵不安就是精神不安。)或者本来就有某些潜在的心理障碍,比如包括病理性幻觉、思维障碍(如妄想)、意识障碍(如精神恍惚),这些障碍平时表现轻微或隐而不现,通过入静诱发出现或加剧,甚至会出现哭笑无常或精神抑郁等精神异常表现,古人称之为“入魔”现象。出现这种现象要及时调整。

对于正常的主观感受,要持正确的态度,首先应该认识到,静修当中整体的感觉主要有:安静、舒适、轻松、愉快、疲劳解除、症状减轻或者消失,而那些局部的感觉或者反应,在静修中都是次要的;局部的反应,与静修效果,并没有绝对的关联,只是和生理有直接关系。

其次,以上所说的十六触,这些感觉都是自然产生的现象,复杂多变,并不是按一定的次序、或按一定的规律出现,因此绝不要凭主观愿望加以判断,以免出现主观上的任意追求或压制;更不要把感觉作为静修好不好、质量高不高的标准,否则会把注意力完全放到感觉上去的,很不利于修静(静修)。总之,对于静修当中出现的某些感觉,要保持心情镇定,任其自然,不要分散了我们这个觉知清明的注意力;任其自然,继续静修,同时对气感要有正确的认识,并加强自身的精神修养,消除潜在的心理障碍,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不要认为自己修出了什么境界,就以为自己了不起,离定还差得远,没入门呢!有触感只是色身四大在自我调和。要从根本上保证静修取得良好效果,防止诱发精神疾病。有些人出现了八触、十六触,就觉得有成绩了,那就是精神不正常了。

先概说一下八触。

我们在静修当中有时候会产生八触,身口意在转变,也就是气质在变化,是俗语的脱胎换骨,习气有了质的改变。我们真正静修的时候,心不往外跑了,不往外去搞是非,不去执着那些是是非非去了,这就是气质的转变。往自身,正修上自净其意修心了,能使自己清静下来,能把心猿意马休止下来了,这是一个脱胎换骨,改变习气的转折。慢慢的心念就由散乱集中起来了,为什么心老是静不下来呢?因为你不是修行人,你听到是非比听到佛学要灵敏十倍。说到修行,讲道理、讲佛法,没有什么奇闻是非引发你的注意力,那都叫什么?那叫是非之人、邪魔外道,用一个字说“俗”,用两个字说“太俗”。

讲《楞严经》,我不要太俗的弟子。我要什么样的?我要收心摄意的。今天我在空间里发布了一篇日志,弘一大师的《改过十训》,以后真正的想学点真东西的,就要按照这个“十训”来落实。我无德无能,不敢为人师,我敢说《楞严经》里有实修的精华;《楞严经》里既有实修的理论,也有实修的境界和经验。

我们修行,首先要从熄灭贪嗔痴,不对是非感兴趣,从“熄灭是非”来转变身口意,来提高自己的气质,来脱胎换骨。这个心理转变了,就能够慢慢地熄灭贪嗔痴,心念便慢慢地会静下来,便转入此处佛陀所说的【内守】了,外面熄灭一切见闻觉知,对外面的见闻觉知慢慢地不感兴趣了,是非心就放下来了,先修世间禅定。有人说“我修出世间法”,你世间禅定都没修好,还修出世间禅定;要一步步的来,先要修好世间禅定资粮,对世间的见闻觉知,不再去跟他分别计较了,也就是“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样心理带动生理,就产生变化了。先不去计较是是非非,做到“人人都是菩萨,唯我是凡夫”。

由于心理的变化带动生理的变化,有时候就能看到光明、瑞相等种种的境界。我告诉你,别执着!那都是临时的境界闪现,都是第八识里面的东西,以前看书熏进来的、或者听新闻熏进来的、听故事熏进来的、看小说留下的印象等等。

心只要慢慢地静下来了,就会产生八触:动、痒、凉、暖、轻、重、涩、滑。这八触不是说谁在前、谁在后有一定规律,不一定哪种感受先出现。但是我们学习的时候必须要按个次序。大家要明白,八触不分先后次序。

动: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互相变动、冲击,身体由不规则的摇动到规则的摇动,甚至身体会跳动,则称为动相。不知道的人会以为是魔鬼附身,其实不然,这是气机发动、四大自我调合的表现。有时候有人静修,有触动感,感觉哪里一动,甚至有时候坐不住。这是最初都有的,到了初禅天还有,初禅天的跟这不同,我讲禅天的时候,又是另一种讲法了。

痒:是风气在运行,气钻到微细的神经,所以会发痒。人有伤口快愈合的时候,皮肉组织就会感到痒。在静修当中,你还没有得到大静,也会发生痒;但是到初禅那个痒不是局部痒了,是从骨头里面开始痒,全身都抓破了还是痒,还要经过一段时间,风大渗透骨髓,把那些不活的细胞刺激活,气通了那才是真正的脱胎换骨了。有的人很快就过去,有的人一两个月都过不去。讲到初禅再讲这些,咱们现在只不过是给大家提提静修当中初步的反映。

冷:静修进入到水大调合时,水大起作用的时候,身体即会感觉发冷。水大属寒气,身上寒气多,你稍微一静就会感觉冷,要注意保暖。有时候要流鼻涕、打喷嚏、流眼泪,像感冒症状似的,这都是水大不调,身体免疫功能水大在自动调节。水大的问题多,就会出现这种情况,水大不调。

暖:静修进入到火大调合时,身体火大不调会发烧、发热、出汗、害冷,甚至大汗淋漓还怕冷。暖是火大在自我调节,暖而不燥。

轻:静修进入到火大调合时入到风大,就感觉身体轻飘飘的,如云如烟,有飞行的感觉。你看《虚云大师传》,虚云大师在山洞苦行六年的时候,飞山跳涧,轻飘飘地,风大运作。风大不调就会痒。

重:有时候就感觉身体很沉重,身体觉得像一块石头、一座山一样动弹不得。这是身体里面地大不调造成的。

滑:身体好像有光明、油脂一样,身滑如乳。静修不用多久,静修上一天两天,再看自己的皮肤滑溜溜地,就像小孩吃的乳水一样滑腻。这是水大和其余三大调和的原因。

涩:身体感觉粗糙、不通,身如木皮。地水不调和是涩,身体感觉粗燥不通,身体如木皮。涩,是身体地水二大不调和。

这些境界不是幻觉,是心理转变带动生理的变化。静修出现这些情况,也不要紧张害怕,也不要执著,也不要贪爱取舍,始终要在觉知清明处下功夫,要修一切善,断一切恶,反观观自心,要做到心不散乱,意不颠倒,渐渐地一直静修下去。身体四大调和了以后,定境自然会现前。出现上面这些情况,这都属于加行位、资粮位;资粮位包括开始返观内照、摄心定意、定前四加行。“四加行”大家还知道是哪些吗?我说的四加行和别的四加行不一样,正修四加行是粗心住、细心住、欲界定、未到禅。身心达到寂静之境,此时会有一种定力,从粗心住到细心住,再达到欲界定至未到禅。告诉大家,修行到未到禅的时候,会产生智慧、感应,但皆不可执着。

十六触,是身心由粗转细的自调过程中出现的感觉现象。每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只要身心专注寂静,生活简单,在入初禅以前,一定会出现的四大自调变化;行人不要去执着,只作客观观察,等身心调和之后,十六触自然消失。

身心的触觉由粗转细,也是指我们身体的粗质身心到细质身心的变化。所谓粗质身心,就是指人在欲界生活的身心,因执取七情六欲的快乐与烦恼使身心粗糙,完全都是用的六欲——“财、色、名、食、睡”五欲,再加一个“贪”;总的是一个“贪”字,也就是我们的生活一直为满足身心欲望而向外追求,也就是说我们是一个不健康的身体,这个不健康的身体是痛苦的。错误的身心活动,是向外夺取与占有,说穿了就是满足自己的贪婪心而已。由于贪婪心得不到满足,则生瞋恨心;瞋心起时,就会去做愚痴的事情,这时三毒填膺,我们全身都是毒啊!身口意随时都在造毒业。所以愈追求,心质就愈粗,即是古人所说的“粗心大意”。

我们身体里面有三毒,有毒素,能清静舒服得了吗?越是心浮气躁的人,越粗心大意。粗心大意是怎么回事?你的心老是往外追求嘛!外奔,根本就没有往内观察过自己的心,你不粗心谁粗心?你不大意谁大意呢?粗心大意很正常!

如果我们经常自净其意,不往外去注意那些是是非非,不搞那些贪嗔痴慢,反过来经常注意一下自己的心,觉观一下自己的心,这样就叫“自净其意”,我们的心就会越来越细;当我们的心越来越细的时候,就向内检讨,向内求法;把向由外求的心力转入向内觉观,心性会逐渐稳定,由欲界定进入色界定,心思逐渐单一性。然而心转化的同时,自然需要身体来相应支援,所谓心柔体亦柔,身体必然会随着心的转变而作相对的转变。这些变化就叫“十六触”,“十六触”怎么来的?就这么来的!

这个地方我们要谈一下修行了。其实修学佛法的人,真修行的并不多。为什么我要清理人呢?搞心向外奔驰的多。听课听了那么久了,心还是向外奔逸,东参西究,是是非非,不肯回头落实“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而是在搞是非、对错,悲哀啊!

我从基础知识讲动态禅、静态禅,就让大家返观观自心。但是一路跟我两年下来的学员,仍旧不肯反观观自心,而是正观观是非。搞贪嗔痴,搞三毒。真正的佛法是什么?是要熄灭贪嗔痴,修止妄念!哪里有功夫搞什么谁对谁错啊!你对了又怎样?错了又怎样?哪有功夫去搞是非呢?我学佛生死未了,哪有这个功夫去较劲生气!没这个时间!我们都是迷途沦落六道的人,哪有什么你对我错!都互相善待就对了,留下功夫来干什么呢?观心,止念;止妄念、止分别心、止是非心、止六根本烦恼心,还才是真修啊!

佛法不是搞心猿意马的,不是搞分别执着的,真正的佛法是修定。佛祖讲《楞严经》,讲楞严大定,就是告诉大家,我们本来行走坐卧都在定中,自性本定,但是众生非要从定中搞点事出来不行,反而不定!非要从定中搞点分别执着出来不可,和本性定背道而驰。你对、我错、快乐、烦恼,学佛两年连这个宗旨都没学好,你还学什么呢?走人吧。

修定先修静,由静起步修四加行;先是粗心,调和粗心,调理粗心大意。为什么粗心大意?心老是往外跑,心老是执着于外。修着修着静,一会儿,找不着心了,独觉意识、散位意识起来了,胡思乱想起来了……那都是一念不觉。你要是注意力集中的话,这个散位独觉意识就生不起来;稍微一注意,就知道心跑了,跑了再拉回来,还是回来再观心,时间久了,慢慢就能够达到细心住,在这个过程当中就生起十六触。这个十六触,是因色身四大,自调而生起的现象。

地大:指身体的固体物质部分,如皮、毛、发、甲、骨等。其性坚实,遇火多水少则涩、地水不调则感觉沉、地风不调感觉身重;地大是固体的部分。遇火则涩,上火的时候,就干燥;地水不调则沉,地大和水大风大不调的时候,就感觉身体很沉重;因为风轻地沉,累的原因有风大地大不调;故地大有沉、重、坚、涩等四种触相。“沉”,忽而惊起,觉身沉没;“重”,身重如负石、动弹不得的感觉;“坚”,身体僵硬,硬梆梆的懊恼;“涩”,皮肤、发肤生起角质层,表皮如粗砂纸般的涩觉;这个时候,需要补充水分,现在有保水霜,赶快洒上点保水霜,水大和地大不调了,皮肤就涩了;把心调好了,也不用化妆、保养,自然美若天仙了。修行,我们生活当中有没有这种情况?四大不调,有时候感觉自己身体沉重,有时候感觉身体硬梆梆地,有时候感觉皮肤特别粗糙。这是地大和其它三大不协调的原因。

水大:指身内的水分,如血、泪、涕、液等等,其性冷寒,水火不协调则感觉凉,与地大协调了则感觉皮肤滑腻,与地大风大火大协调则感觉身体柔软。水大有凉、冷、软、滑等四种触相;“凉”,如阵阵冷风吹到身体起凉意;“冷”,再厚的棉被也盖不住不暖的寒气;“软”,身上的肉软弱无力是水大与其它三大不协调;“滑”,脚底如在湿地滑动时,生起滑溜溜的感觉,好像会跌倒,脚底没根啊!这都属于水大与其它三大不调。

火大:指身体内有的温度,就是体温;火性热炙,火与水协调则暖,火与地大不调合则猗;火大它含有暖、热、猗、痒四种触相。“暖”,温热的感觉在全身流动;“热”,如发烧,体温不断升起,有时甚至会有四十多度(但不会产生痛苦的感觉),打坐的时候有时会有暖流在身体里面流动,有时候会热;“猗”,浑身不对劲,如感到不可理喻的怪觉;如起鸡皮疙瘩,或者像是狗长角般的不对劲;火风不调则,痒。“痒”,有的会遍及全身,有些只是在局部,情况不定。要分清那些归在那一大。

风大:指身体内的空气、身体的元气;风性动移,遇地生掉,遇火则轻,水中则浮。风大有动、掉、轻、浮四种相。“动”,忽觉身体由空中掉落,有不知所措的悚惊感;“掉”,身体抽动,有时全身,有时四肢,有时手指头,如从空中下掉,弹动不能控制;“轻”,身轻无着力感,会有失去立足点的恐惧,静修时出现此情况人大多有恐惧感。“浮”,如水中飘浮,在禅修时感觉忽起忽落,不知怎么办才好,飘飘悠悠的。现在我只给你分清那些在那一大里面,是谁的原因。四大,都有四种触相,四四十六,十六种触觉感都对上号了吧?前面说,修行当中容易出现这些现象,后面则说前面这些触相容易出现在四大中的哪一大。

在修禅定的过程中,因欲界的色、受、想、行、识之五阴,要转换成色界的五阴而产生的十六种触觉感。这个色身要转换知道吗?修禅定当中为什么会出现十六触?就是因为我们欲界的色、受、想、行、识之五阴要转成色界的五阴,由粗的觉受,要慢慢地转成清静的觉受;由欲望身,慢慢地转成清净色身,也就是把“有严重毒素”的转成“含微量毒素”的。在没有到初禅以前出现的十六触都是粗排毒,到了色界的净色身,那就属于清净色了,那个色身基本上没毒了,但还有坏。非要到天上去吗?不是。《楞严经》既然跟我们说这些了,就要我们在人间成菩萨。《楞严经》的意思就是这么回事,像六祖一样,像以前的那些肉身不坏的祖师大德一样,把这个欲染的“毒素身” 转成没有毒素的“清净身“,成为人间的菩萨。

粗细有所不同,故有十六触发生。譬如世人,忧愁烦恼,内心郁卒,心情不开朗,致使四大发生变化。这样的变化,越变越臊臭难闻;烦恼越多的人,洗衣服你都能感觉出来,那个味道特别重,难闻。心情开朗、贪嗔痴少,你给他洗衣服你都能够感觉得到,味道不一样。这个清静的色身,它出香味,它污染杂质少。像虚云老和尚,一年一年不洗澡,身上出香味,因为他没有贪嗔痴,是戒定香。凡事皆从心而生,乃至得病至死,此苦不从外来;心有病,身也有病。你仔细看看,那个嗔恨的人,经常生气的人,脸都显得丑、显得老。心事重、烦恼多的人,脸色都和别人不一样——粗涩,相由心生嘛,苦不从外来。

十六触的调整变化,因人而异,有的人只有三、两触就没有了,有的人十六触全部会发。这是因身体四大调合程度不同而有差别。又因触相中的重、涩、坚、沉等,易产生睡眠,乏力;因冷、滑、软、凉等,易生疑惑;这都跟性格有关系。你看看那容易产生疑惑的人,他的皮肤、他的身体,经常容易发冷,走路脚下没有根,滑、软、凉。易生瞋的人,因热、粗、暖、痒等,身体经常感觉烦躁,皮肤粗燥;毒素大,嗔心重,容易产生身体痒、暖、热这些不适。心经常掉举悔恨,做事最容易后悔的人,因轻、动、掉、浮等,易生掉悔,经常感觉身体轻飘飘,动荡不安。所以说,这些心理和生理都是挂钩的。又因四大合成世间诸法,所以产生好多的触觉,会令众生生起贪欲;十六触都成了众生修行当中所贪、所取舍的境界了,这就错误了。静修的人此十六触的身体感觉现象,会伴随着内根发生的心理变化而发作,所以修行人应清楚其发起的这个相的原因,才不会恐怖而疑惑,造成修行路上的另一障碍。阿弥陀佛。

【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讲完了。纵然用意屏蔽息灭一切外缘之见闻觉知,在内守住悠闲清净寂静,这也不过是意识分别心所造作的一种影像而已,这依然还是法尘分别之影事。刚才说的那些现象“十六触”,“内守幽闲”会出现。那都是“分别影事”,属于外六尘,修行人如果执著于这上面,就落入错误里面,没进步了。后面关于这个修行当中出现的种种情况,到修证次第的部分,还会给大家详细地共同学习。

有些人修得有点十六触的感觉,认为修行有成绩了,觉得自己了不起了,于是便取舍追逐,其实对修定还没入门呢,粗心住过没过还不知道呢,还谈禅天?好了,超时间了,回向,下课。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请合掌回向:

愿此听经闻法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护法藏菩萨摩诃萨!

南无千百万亿火首金刚护法菩萨摩诃萨!

大家请放掌!恭送法师!

师父:阿弥陀佛!大家再见!晚安!

原稿链接地址:印代法师佛学园地http://1277595347.qzone.qq.com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2群:178694504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4群:128169221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682445237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微博):http://weibo.com/i/lengyanji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1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顶礼印代法师!随喜师兄法布施功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2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印代法师系列讲座———

《楞严经》印代法师新注笔录稿【第038课】
(楞严经专研专修4群:128169221)
    2012年5月23日星期三

(本稿为法师YY讲座笔录稿,未经法师审核,仅供渴望求法的同修,自己临时参考。由于现场打字时间仓促,错别字在所难免,希望各位同修及时反馈错字、错句和矛盾的语句!请勿转载发表!如转载发表未经法师审核的讲义,如有误导别人,后果自负。阿弥陀佛!)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请法!(发愿文:)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佛顶首楞严!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家请放掌!请法师慈悲,为我等弟子开示法要!
阿弥陀佛!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晚上好!现在我们共同学习《楞严经》。
《楞严经》从“两种根本”往后,都是辨析心目。
经文【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今复问汝。即时如来。举金色臂。屈五轮指。语阿难言。汝今见不。】
【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阿难。汝盼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佛言。如是。】
【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汝观阿难。头自动摇。见无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上面这几段经文都是辨析心目。从《大佛顶首楞严经背诵手册》第十七页倒数第六行开始,到二十二页十番显见的第二番结束,都是分析“心”的问题,分析什么是“心”。
阿难请问修行怎么能够达到佛地,于是如来对他【欲修奢摩他路,愿出生死】进行了开导。佛陀进行了开导后,大家好像还是不太明白,于是如来举拳,想用身教让阿难认识到自己的心,但是阿难一直都是在迷茫当中。大家看这一段:
经文【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今复问汝。即时如来。举金色臂。屈五轮指。语阿难言。汝今见不。阿难言。见。佛言。汝何所见。阿难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耀我心目。佛言。汝将谁见。阿难言。我与大众。同将眼见。】
咱们前面已经把这一段讲得很清楚了,阿难认为“见”属于“眼见”,那么死人也有眼睛,死人为什么不能见了呢?既然“见”为眼见,什么是心?佛又问阿难:
经文【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耀。阿难言。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
大家主要看这一段。佛告诉阿难:“你回答我的问题,如来屈指作光明拳,你用眼晴看见我举的拳头放光,你的眼晴可以看见我的拳头,你拿什么为心“当我拳耀”呢?阿难说:如来现今又征求这个心,(因为前面征求一次了,所以在这个地方又征求。)这个“心”到底在什么地方?前面随您的所问,我回答了七处,回答得都不对,现今问我以何为“心”?“心”在何处?我推求、研究这个理,寻找这个理,这「推穷寻逐」、(“逐”是一样一样向里推求。)「即能推者」我认为这就是我的心。阿难认为自己认识得很对,他说到这里,佛就是要他这句话:什么是“心”?
经文【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
佛诃斥阿难说:“咄!你这又错啦!你说「推穷寻逐」是你的心,这不是你的心!”阿难一听,就“矍然”一害怕,避座站了起来,合掌恭敬对着佛表白说:“假如我能推穷寻逐的这个不算心,这不叫心,那它叫什么?”(『当名何等』:应当给他起个甚么名字?)
经文【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佛告诉阿难说「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要紧就在这句话上。要注意!这是最关键的地方,学习要抓住重点。
佛把最真的事实告诉大家,就看大家怎样的去接受,佛说「虚妄相想」就是前尘,你前面所听到的这个话,我问的、你回答的话,这都叫“前尘”。这里面有个道理:你不是说“追求的这个心”,你拿它当“心”吗?其实它就叫“前尘”。这是一种尘相,尘相当然是虚妄不实的,都是一种虚妄相。我在讲这一段时加了唯识课,给大家作了总结:为什么是虚妄相想?这个课一环扣一环,必须要跟上。
你在虚妄的相上产生了思想,你认为这个思想就是你的心,这是错误的,所以说“惑汝真性”。你把思想跟真性搅浑了,思想跟真性不是一回事。“阿难,你自己把真正的心给迷住了。”这个地方要多说几句,多研究。
说“惑汝真性”,阿难把自己那个真正的心性,让思想给迷惑住了,我们这个地方要进一步的研究。佛开示每个人皆有心,有心就能成佛,就是自己不容易承认,怎么不容易承认呢?这相当的主要。阿难所说的统统都是前尘的虚妄相想,在我们这个世界,不是佛说出来,不但是阿难,人人都如此迷惑;拿阿难做代表,佛问阿难,就等于问大家一样,设身处地。这个时候,你听来的话、我问你的话、你回答的话,这都是前尘,因为这些都是前面的声尘,你心里才会想起这个前尘,你心里才有了“想”,就有了“相”。既然这是思想里面产生的东西,就别拿它当真,这都是虚妄相。你起了个思想,它就迷惑了你,不但你被思想迷惑了,世间上的人都是被思想所迷惑的,都是被思想所左右,认为思想就是心,一般人都是这样迷惑的。所以大家都被思想给迷惑了,认为思想分别就是心,认为这个思想是心,所以说就找不到真心本性了,才有【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于是阿难再请问佛陀,那什么是真心呢?看经文:
经文【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佛宠弟。心爱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独供养如来。乃至遍历恒沙国土。承事诸佛。及善知识。发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纵令谤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木。离此觉知。更无所有。云何如来。说此非心。我实惊怖。兼此大众。无不疑惑。唯垂大悲。开示未悟。】
请佛陀开示未悟。这一段很好明白,自己看一看就行了。接着看经文:
经文【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于狮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于是如来说出了“因心成体”,什么是真心呢?一切的一切都是由心觉心知,才能够反映出来万事万物的形体。这个“尔时”是阿难请求佛陀说法的时候,佛「开示阿难及诸大众」。佛开示有个宗旨:「欲令心入无生法忍」,是为了让大家“心入无生法忍”,佛的心里是希望他所说的话,使令法会上的人们“入无生法忍”。
“入无生法忍”这五个字相当的重要,这个“入”字本是代表修证,怎么修才能证果。先从修入,可以入到究竟果位,“入”字是修行的因;“无生法”是指人的本性。不但人,连世间上的万物统统都一样,都有自己的本性,一点都不偏。因为人不知道自己的本性,佛为了让阿难和大众都能够修得无生法忍,所以才在这个地方讲“一切万物,因心成体”,让大家认识真心和妄心的问题。这是修证的问题,你理上再明白,修行跟不上去也不管用。 “入”是修的意思,修是入手,证要入理。佛经上都用这个“忍”字。
我们人和万事万物具备的本性是不生不灭的,在根本上来说没有生灭。人要究竟明白这个性理,就立地成佛了。怎么样叫立地成佛?这指上根利智的人,根本就清净,如果染污得深、迷惑得深,那就不容易入无生法忍,迷惑得深明理就来得慢,理明顿悟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在道理上要搞明白。你像后面讲修证部分,二十五位菩萨各讲自己的修证,憍陈如尊者就是讲的的闻声入道,听佛说法,他从理上入。如果理上不明白,那你走错路是肯定的;为什么二十五位菩萨说修证的经验,憍陈如尊者放在最前面,说明闻声悟道,明理是修学的第一当要,对佛的教理不通,你修证上肯定会出偏。
这个“无生法”是人人本具的天然本性,但是,大家对于人人本具的天然本性并不了解,于是佛坐在狮子座上开示,用手摸着阿难的头顶,安慰阿难;因为阿难心里迷惑,所以佛在这个地方告诉阿难:你平常心太粗,你要留意一下,你说的那个“心”是属于思想分别,如果不详细的觉察,你是认识不透哪是思想分别的妄心,哪是真心。
所有的世间上,尽其所有的宇宙,山河大地森罗万象,总说就是本性。如来说阿难所用的思想分别不是心,于是阿难就认为他没有心了,其实佛不是不承认他的心,佛完全知道他错认心里头的六尘缘影为心,所以才驳回阿难认为“推求寻逐、能推的是心”,因为阿难拿六尘缘影当作是真心了。六尘缘影是什么?六尘缘影是所知所觉,是思想分别。把所知所觉思想分别当作能知能觉,这就错误了,错就错在这个地方。大家一直都用所知所觉思想分别,没用过本性的能知能觉。
本性,本来能知,本来能觉。这个地方要知道,这个人往往落在“相”上,落在“所知所觉”上,你要说他的所知所觉不是心,他还不承认,所以佛才说出了「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所有事物都是「因心成体」,都是由于心的显现成的体,都是能知能觉反映出来的,你那些所知所觉都是错误的。咱们讲这一段用了很大的篇幅,带入了很多唯识的知识。
佛又告诉阿难:【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
为什么说这个话?是安抚阿难,佛说你那个“推穷寻逐、能推的”不是心,说你那个“分别思想”不是心,你就没有心了吗?怎么可以没有心阿!如果没有心的话,谁能知?谁能觉阿?虽然你执著你的所知所觉是你的心,但它还有个能知能觉啊,能知能觉才是你的心体。所以才有这个「咸有体性」来说明真心是有体的。有些人到这个地方不理解、不明白。有体,就有所依,当然了,本性“体”属于是“无形的体”,是一种功用。本性的体是个能知能觉的作用,我们都是依赖这个能知能觉的作用,才能够有见闻觉知,才有所觉所知。要想知道本性是什么样的?那本性没有具体的形象,一切相都是本性,你的见闻觉知都是本性的体相。所以才有下面:
经文【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
这是个反问句,这一段佛把真心自性给阿难、给在会的大众做了一番讲解。然后又说:
经文【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
如果你坚持认为这个能分别、能觉察、能观看的“所了知性”是“心”,那么这个心就应该离开色、香、味、触等一切你所面对的外境尘事,单独有一个完全独立的体性存在。真心是如如不动,能、所双亡,知而不知、无知而知,不落能、所。阿难认为能分别、能觉察、能观看的“所了知性”就是“心”,已经落在了分别“能”、“所”上了,还在第六识范围内。一般人没有真正对真心有体会的,在这个地方很难搞清楚。因为分别心也是能觉、能知、能观,它的“能”属于分别能,有能、所的关系,本性的“能”就不存在能、所的问题。
佛于是又作比喻:【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就比如现在,你听我说法,也是因为有声音,你才有分别心产生。而不是离开声音另外有一个心。既然是落在分别里不对,那么不落分别里呢?【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这样对不对?看看佛陀怎么说的:【犹为法尘分别影事。】这样还是不对。
《六祖坛经》是般若经的大纲,学佛法不能不学六祖坛经。成佛路上的主要法门有三部经:《楞严经》、《六祖坛经》、《金刚经》。《楞严经》:开悟的楞严,理、修双标的经,既有理论又有修证;《六祖坛经》是般若经的大纲,也就是心法的中心;《金刚经》是完全证得般若境界的精华。我讲完《楞严经》,就讲《金刚经》,然后再讲《六祖坛经》,要给后人留一个修证路上的参考路标。
前面说分别心是错误的,那么不用分别心了,屏蔽熄灭一切外缘,纵然用意屏蔽熄灭一切外缘之见闻觉知,在内守住悠闲清净寂静,这也不过是意识分别心所造作的一种影像而已,依然还是法尘分别之影事,还是错误的。
《楞严经》第一卷基本上都是纠错的。前面七番破处,阿难认为心在哪里,是什么样的,一一被破了;破处以后,再破能分别的心,前面七番破处是“所分别”,佛陀否定“那不是心”,是世人对心的七种错误认识,认识是所执;然后再破能分别的心,它还不是真心,这个“能分别”它还是属于虚妄,还有“能”、“所”的存在。那么执着“不分别”,还有一个“不分别”的概念,认为不分别、认为屏蔽一切外缘是修心,这还是错误的。如果连错误都认识不到,你想修学到正路上去,那是不可能的,最起码你要认识清错误和根本。
如《六祖坛经》里面卧伦禅师讲:「卧伦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那么六祖又说个对的偈子:「慧能无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这里面境界就完全不一样了。所以说不懂得《六祖坛经》,你想把般若的心髓搞清楚不太容易,心法课必须要面授,讲经就差一层窗户纸的问题,当面一指点,效果就不一样了。
“内守幽闲”,外道认为已达到无我、无人的最高境界,但在佛法上,这只是暂得到的轻安,只是有意屏蔽熄灭前五识之见闻觉知,不为处境所扰。但在这时,第六意识的独头意识还在里面守着,在里面起功用,还是分别法尘影事;因太微细,不易觉察,但还是属于虚妄不实,没有一定功夫还认识不到。意识接触外境尘缘时,即起分别,而后分明,一不分明,即起沉寂,境界就沉寂了。像有些人,故意想屏蔽一些见闻觉知,这种分别很微细,屏蔽的时候,自己并没有觉得自己在屏蔽,其实还是有一种屏蔽的意识存在,如无波之流,看似静了,其实暗流不息,故「犹为法尘分别影事」。如停在这境界上,不再前进,便落在顽空,很容易走入歧途。如四禅八定里面的“四定”,就是落在这里面了。后面讲四禅八定时我再仔细给大家分析。
说到独头意识,独头意识有四种:
(一)散位独头,就是散乱分别心;
(二)狂乱独头,就是发颠狂;乱说乱讲,都是被独头意识所支配。
(三)梦中独头,在作梦时,梦见种种形形色色,奇奇怪怪,亦属独头意识作怪;
(四)定中独头,就是现在所说的屏蔽外缘,熄灭见闻觉知,因独头意识还活动着。还有个屏蔽的意识在活动着,还是有行苦,这个四禅八定都落在行苦里面。
【独头意识】,法相宗所谓八识中,第六意识有明了、定中、独散、梦中意识等四种之别,其中之定中意识、独散意识、梦中意识,因不与前五识俱起,乃独起而泛缘十八界,故称独头意识。[成唯识论卷七、翻译名义集六心意识法篇](参阅‘意识’5449)
我们再接看:【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
佛又对阿难说,我不是强迫你一定要认为前面所说的“推穷寻逐、能推的”这个分别心和六尘缘影的心不是你的心,我不强迫你这样认识;但是,你对这个心,自己应该仔细揣摩一下,自己细心留意一下,假如你的心离开了眼前的一切境界,它还有分别吗?比如说,你见到电灯的时候,电灯一亮,你这个分别心存在:“哦,灯亮了。”如果你离开电灯这个缘,你还有分别电灯“亮”的概念吗?这个概念就不存在了,这个分别心是生灭心。如果仍然有能分别的自性存在,那么这就是你的真心了。
【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假如这个能分别的性能,离开了眼前的境界就没有了自己的体性,那它只不过是外境显现的一种影像而已,是对六尘的分别影事,怎么能够叫做“心”呢?再看下面的经文:
经文【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
外在的现象不是永远存在的,即是说“尘”不是常住。你的心,若对尘而有分别心,不对尘(物尘)而无分别心,则物尘变灭时,即当现象消失的时候,你的心也应同时断灭了,那么你的心岂不等于是乌龟身上的毛、兔子头上的角,根本是没有的。既然没有心,那你将用谁的心,来修证无生法忍呢?这个地方一直都在说“生灭心”、“分别心”,都是说的“推穷寻逐、能推者”的那个分别性、分别心。
大家还记得四念处是什么吗?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楞严经》第一卷基本上是说的“观心无常”的这个无常心,生生灭灭的心。你仔细注意你的“心”的话,你就能感受到你的念头在生灭、生灭。我讲给你听,你没观心的修行,讲了你也不懂,因为你没观过;从理上是这样说,在那个行上,你根本就不知道,所以说理、行要并进。
外在的现象不是永远存在的,它是生灭法,不是永久不变的;因缘和合,外尘便产生,因缘别离时,外尘便消失;依托外尘境而起的这个分别心,也是随着外尘境界发生生起和变灭。我们的心也是这样,外尘境消失的时候,则依托外尘境的这个分别心也随之消灭。比如你走路,从家里出来,准备下楼,你看到楼梯间,随着起了分别;你走到了楼下,楼梯间这个境相不存在了,你对楼梯间的分别就不存在了,这个分别又到哪里去了?又对楼下所见到的境缘起分别去了,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但是你走出小区了,你楼下的境缘没有了,又去分别大街上的事事物物去了,所以说这个心不是永恒不变的。不是永恒不变的,这个分别心就是无常,它是随着事物“有”而生起,随着事物“灭”而灭。这个分别心没有自体,是依它起性。
【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当世尊摧破妄识无体时,阿难和在座诸大众都默不作声。大家都觉得若有所失,手忙脚乱,不知所措。你说有点体会吧,有一点点,你说完全明白了吧,还没完全明白,也就是说这个问题还没搞明白!
经文【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佛又对阿难说:“世间一切诸修行人,现前虽然能修成九次第定。”
九次第定:即四禅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空处定: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非想处;再加灭受想定,为九次第定。加灭受想定,这个功夫最高了,成阿罗汉了。一般人连禅都不禅,还谈定!还没出离分别心,不是分别便是屏蔽,所以不得正定。
纵使证得九次第定,仍未断除习漏。这个不是普通的习气,这个说的是有漏凡习。纵然证得九次第定,还落在有漏里面。漏什么呢?阿罗汉不是了生死了吗?他还漏大慈大悲,他是自了汉,他落在了内守幽闲的枯禅里面,阿罗汉是有人找他他就度,没人找他他不度,他怕别人扰乱了自己的清静。证得漏尽通而成大阿罗汉圣果,这个“漏尽”是漏尽世间的贪嗔痴,没有人世间的那种贪嗔痴了。纵然是修得四果的大阿罗汉,对自性的认识还不全面,还有漏慈悲,那还要经过登地,地上菩萨,那才是证一分法身破一分无明,那就是《金刚经》上说的「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证得大阿罗汉了,后面全是变异生死。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这个到后面都会够讲到。
现在我们人人都喊着是修行人,烦恼死了吗?拼命做佛教里面的警察,看别人这不对,那不对;除了搞是是非非,就是搞对对错错,这都是搞生灭的,不是修定。你既然修定,这里面有四禅八定的邪定聚,还有正定聚,菩萨定。修佛法修什么?主要是修定。我们现在学佛大多数人都不走正路,都是搞生灭、搞贪嗔痴。
我们修行,现在好多人在这个理论上,认识还是不到家,落在妄想执着上,根本上没入修行的路,还认为自己是真正的修行者。大多数都是落在这个错误、那个错误当中。你们学佛,必须认真把《楞严经》学好,这部《楞严经》我讲完之后,你们再下定论。开悟的楞严,这里面是讲怎么修行的?道理,道理让你清楚明白;路标,标得正;落实,这个落实应该怎样按这个路标去走,理、行都有。在这个路上,一路的风景也有,象修行当中出现的八触、十六触,五十种阴魔,这些情况都是实修沿途风景,那都是小的问题,都属于色阴区当中的沿途风景。
好了,时间超了,大家下课吧,下一时间再共同学习。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请合掌回向:
愿此听经闻法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护法藏菩萨摩诃萨!

南无千百万亿火首金刚护法菩萨摩诃萨!
大家请放掌!恭送法师!

师父:阿弥陀佛!大家再见!晚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3 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印代法师系列讲座———

《楞严经》印代法师新注笔录稿【第039课】



    2012年5月25日星期五

(楞严经专研专修4群:128169221)  

(本稿为法师YY讲座笔录稿,未经法师审核,仅供渴望求法的同修,自己临时参考。由于现场打字时间仓促,错别字在所难免,希望各位同修及时反馈错字、错句和矛盾的语句!请勿转载发表!如转载发表未经法师审核的讲义,如有误导别人,后果自负。阿弥陀佛!)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请法!(发愿文:)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佛顶首楞严!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家请放掌!请法师慈悲,为我等弟子开示法要!

阿弥陀佛!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晚上好!我们今天再继续共同学习《楞严经》。

经文【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佛对阿难说,世间一切诸修行学法之人,一般都落在分别、执着和妄想当中。纵然不去搞那些分别、执着和妄想,即使能够修成九次第定,那还属于是错误的。这个地方,阿难只是得初果,还属小乘,要证到无漏大阿罗汉、大菩萨,那才是圣果。

我们对前面作一个总结:佛对阿难说,你一定要坚持认为你的意识分别觉知所能了解到的性能,就是你的真心,那么这个心就应当离开了色、香、味、触等一切你所面对的境界之外,单独有一个完全独立的性体存在。前面打过比喻:“比如你现在听我说法,这是因为你听见声音,你才有分别意识的知觉产生。” 你说我不胡思乱想了,不去搞分别、执着、妄想了,但即使你现在能够灭掉一切引起见闻觉知的外在境界,在内只守着一个幽闲空洞的境界,这也不过是意识分别心所造作的一种影像而已,还是着相,还是一种“有”,不是无为。我并不是强迫你认为这些都不是真心,但你对这个心,应该自己仔细揣摩一下,假如离开眼前的一切境界,仍然有能分别的自性存在,那么这就是你的真心了;离开了能、所,还有一个能觉能知的心,那才是你的真心。假如这个能分别的性能,离开了眼前的境界就没有了自己的体性,那就不过是外境显现的一种影像而已,还属于是念头。外在的现象不是永远存在的,当现象灭亡的时候,你的心就等于是乌龟身上的毛、兔子头上的角,这样你自性的本体也就同时断灭了,又有谁来修证本心自性是不生不灭的这个道理呢?

此处是总结阿难堕落淫室,佛陀赐咒,命文殊去救拔,阿难回来以后,非常悲悔,(悲伤惭愧,叫悲悔。)于是问佛陀:“十方诸佛是怎么修成如来大定的?”释迦佛便问阿难:“你为什么要出家?”阿难说:“我眼睛看见佛陀的三十二相,心生欢喜而随佛出家。”佛陀就问阿难:“何者为心?心在何处?” (经文【使汝流转,心目为咎,我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使汝流转,心目为咎】,使你轮回生死的根源,就是心与目。你认识的那个心与目是错误的,我今天问你,心与目何所在?于是阿难作出回答:“目在面上。”那么心呢?阿难说出了七处:心在内、心在外、心潜在眼根、心分明暗处、心随有则有、心在中间,最后心在无著处;阿难说出了这七处,这也是代表一些修行人所执着的【心何所在】,于是如来一一给予呵斥,把大众修行人认为心在内、心在外等等所执着的对心的七种认识给予分析、判定——这七种认识是错误的。

既然一般人对心的认识是错误的,是什么原因呢?错又错在哪里呢?错在不知两种根本。

经文【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这一段经文先说出了修行人对心的错误认识,然后又告诉大家为什么不能够得成无上菩提,原因是不知道轮回的根本和根本的真心。于是佛便说出了二种根本,轮回的根本是什么?轮回的根本就是因为用的攀缘心——分别、执着、妄想、攀缘,生生灭灭的念头、思想,大家认为它是“心”,于是取取舍舍,不归净本。二则说明了菩提涅槃本来清净,『能生诸缘。缘所遗者。』也就是能所双亡,那才是真心本性。

说完了两种根本,大家还是不明白,于是佛又对阿难说『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这个地方是根本。你想知道不起心不动念是怎么修的吗?你真正的愿了脱生死吗?也就是换句话说,你有出离心吗?你想找到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来不去、不一不异的真心,想脱离生死,于是佛陀第二次向阿难征心。

佛陀第二次向阿难征心:如来举拳问阿难:『汝何所见?』阿难第一番答:『我与大众同将眼见。』如来再问阿难:『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你的眼看见我的拳,那什么是心呢?阿难回答:『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这个地方他把思想当成了心。于是佛陀呵斥:『此非汝心。』阿难再问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你说我的思想、起心动念不是我的心,那它叫什么?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用现在话讲,你的思想、起心动念,那属于六尘缘影,你把思想和真心混淆不清,认为思想就是心,所以『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于是阿难便向佛说:“一般我都是用思想啊,我出家也是因为我喜欢佛陀三十二相,我供养十方诸佛及善知识,发大勇猛,这也是我的思想,行一切善事,做一切恶事,都是思想在把关呀,有什么样的思想才去做什么样的事,纵令谤法,退失善根,这也属于思想认识的问题啊。你要说这不是心,那我不就同于土木顽石没有什么区别了!”实在想不通,又害怕,包括在座的大众,他们都搞不通,都有疑惑,你说那个思想不是心,但是,都是思想在左右人的行为,离开思想,我还能有什么,不同土木一样了吗?思想是什么?思想是念头。

于是世尊开示大众,世尊为什么开示大众呢?为了让大众修行,让他们的心入无生法忍。于是如来说出了:『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后面接着又说:『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说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有体性,那我们的真心,当然离开了思想、起心动念,它还有一个真正的体性存在。于是又作了总结:『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

真心是什么呢?真心是一切心,是自己具备的性能,就叫自性,自性是一切心,所有的心。怎么可以说离开了思想、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和妄想,就没有心了呢?一切的思想,分别、执着和妄想都是自己具备的性能——真心所生起,怎么会没有心了呢?这个地方着重强调,是为了让大家再进一步的明白妄心是什么,于是说『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这个地方,“若汝执吝”,你非要坚持你自己的看法;“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就是起心动念;『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它离开了心没有?没有。但是它是纯自性吗?不是,它是起心动念,它不是纯自性,它是自性发起的功能。你非要认为『分别觉观。所了知性』——自性所发起的这个功能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那离开了六尘,它还有分别吗?分别是接触六尘的时候才有分别,不接触六尘时候就没有起心动念了。于是佛陀为了让大家明白,作了比喻:『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比如你现在听我说法,我讲什么,你听了以后,你才有分别。我不讲了你还有分别吗?那你这个生生灭灭的分别心啊,离开事物它就不存在。你不要老拿着这个分别心认为是真心。老是去对于好坏、对错、美丑去分别、去执着、去取舍,这都落在第六意识里面。比如现在的人,好大喜功,读了多少遍经,念了多少句佛号。

修行读经有两种读法,第一种是为了了解经的意思,作为我们修行人的一个路标去落实。第二个是一心读经,不起念头,这是为了训练心清净。念佛也是这样,为了把这个心,让一句佛号占住,一念代万念,妄念不生起。念咒也是这样,磕大头、拜佛也是这样,也是同一个道理。但是现在一些人呢?念经他是追求什么呢?追求遍数,我念了多少遍经了,念了多少遍佛号了,他不是修清静,而是赶时间凑遍数,搞数字佛法。磕头也应该安然地礼拜,修恭敬,得清净心。但是现在一些磕大头的也是为了记遍数。所以说现在这些读经、念佛、礼拜的人都是在修取舍,舍了一种错误,又牢牢的抓住另一种错误,修行都没入门。以生灭心,去修不生不灭,何时能做到呢?

佛法就两个字,一个是“净”,另一个是“定”。 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住持三宝、自性三宝都要“净”。你看看你的修行符合净吗?搞分别、执着、妄想,对对错错、取取舍舍,那都不是修净,那是修“染”。还有现在的拜忏,(唱:)“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现在不是拜忏,都是拜唱了。拜忏的意思是自己错了,向菩萨申明:“我这个地方错了!” 求佛菩萨加持,以后遇到同样的事情不能再错了。

拜忏是拜的自己的心!用这份恭敬,用这份坦诚,让自己的心牢牢记住,同样的错误永不再犯,犯了错误自己的心是十分的惭愧,十分的哀怜。现在都成唱佛歌了,真拜忏不是这样的。我告诉你,你要跟我拜忏啊,你要准备好毛巾——擦泪就行了。那个拜忏也是这样宛转悠扬的唱,但那完全唱的是悔腔,忏悔的悔,你的心是不是真正的升起了忏悔?发现了自己的错误?现在人唱的完全是道腔,成了表演似的,这一堂下来觉得挺好,那是一种激昂的高兴,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拜忏不是要你的这种轻松愉快感,而是要让你真正悲悲切切的感到内心的一种惭愧,这个错误,我犯了,我真正的感到惭愧,它是一种悲切感,这种教训永远记在心里,错误永远不再犯第二次。现在有些人到处赶经忏,还有一部分人,到处结缘名僧大和尚;这个庙里朝拜了,盖个三宝印;那个庙里朝拜了,盖个三宝印……那不是修行。“我往这个庙里捐款了……”“我往那个师父兜里投了多少钱……”那不是修行,只能叫种福。大家都落在了自我认识当中,自以为是,还认为自己是修行人,每天要读多少经,“大悲咒、楞严咒、十小咒啊,普门品、金刚经啊,我今天全都读了一遍了。” 还挺高兴的。你累不累阿?你天天这样搞下去的话,你这一辈子还是得不到清净,只是跟佛法结个缘,你被经转,你不是转经。

你看藏区拿的那个用手摇的转经轮,“唵 嘛呢叭咪吽……”,那个转经轮里有很多的经、咒,那个经、咒是管什么的?是摄心;你只要把心摄住了,你就是转经。《六祖坛经》里面有『汝名法达,何曾达法』『迷时法华转,悟时转法华。』现在的人差不多都落在分别、执着、妄想和取取舍舍当中,丢去了一种执着,又抓住了另一种执着,不会观心。最起码这个小乘佛法里面的“观心无常”都做不到,四念处都没落实好。

佛祖涅槃的时候交待弟子们,以四念处为住。『观身无常』,我们这个身体是无常的,总会有生死的,不要太计较,不要太我执了,人生就是几十年嘛。『观受是苦』,在这个生活当中一切所受都是苦;“乐”,乐也是苦,乐极生悲啊;乐和苦是相对的,落在相对里面都是苦。『观心无常』,你观观这个心啊,心念、思想,都是起起落落、生生灭灭。一些修行人落在分别、执着里面了,怎么再谈观心无常啊?『观法无我』,真正的法,万事万法都是无我的,都是在身外的,都跟我无关,都是和我相对的。这个四念处,佛学基础课,大经我讲完一遍,我再系统的讲一遍佛学基础,基础打不好是不行的。你看看修行人不是落在这个念头上,就是落在那个念头上,不是真正地修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不是修清净,也不是修正定,都是在修生生灭灭。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本来『性净明体。』不知道本性本来清净、不动。『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到这个地方呢,佛陀在此地总判,用妄想修,修的都是贪嗔痴。

那么此处又说『一切诸修行人』,包括凡、外、权、小,错用妄本而修者。九次第定:由一定一定次第而入,故名九次第定。前八即四禅四空八定,凡位所修,四禅八定属于凡夫位,最后一位灭尽定,是圣位所成。这个地方,灭六识,名“无心定”;兼灭七识,名“灭尽定”,又能令染识(末那识)相应之受想,伏而不行,亦名灭受想定。既得此定,于小乘法中,已为漏尽,即是罗汉。大乘法还没学好呢。这说明什么呢?你用第六识,修分别,不是正修,纵然屏蔽外缘,修四禅八定,修无心定,修灭尽定,这个灭尽定,还是有漏,还是有为,还不究竟。你看看,用分别心修不对,屏蔽了,不去分别了,修定,四禅八定,无心定,灭尽定,这还不行,还不是正修呢。

《楞严正脉疏》说得很清楚,修行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者。《正脉》云:『当知彼所谓无漏圣位,皆一时权许,诱进而已。』当知修灭尽定,成了所谓无漏圣位,这是佛权巧方便教化的一种,诱导大家生精进心,总比落在分别执着里面要好得多。《法华经》里面就告诉大家了,《法华》破云:『汝当观察筹量,所得涅槃非真实。』灭尽定虽然不受六道轮回了,但是得的这个涅槃不是究竟涅槃。即非真涅槃,岂名真(漏)尽乎?故《长水》经说:『十地为漏尽罗汉,余谓不得漏尽。』到十地菩萨才算是漏尽大阿罗汉,其余的不到十地菩萨不算是漏尽。

阿难是初果阿罗汉,此与前文『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句相照应。现在好多人,特别是南传佛教,认为成阿罗汉便是佛,这是错误的。初修禅定,下手都是一样的,但是是修行路上的层次不一样。阿罗汉有大阿罗汉,四果是大阿罗汉,但是大阿罗汉再往上登地,十地才是真正的大阿罗汉。『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意思是依识心修,纵成九次第定,超出三界,沉滞化城为止,不能成佛,沉滞化城意思落在灭尽定里面,还不能成佛。我们现在修行人,这个化城是如来权巧教化的一种方便处,就叫化城。这个权巧方便的教化处就是灭尽定。

现在的修行人,皆由执着生死妄想第六识,误认为真实常住真心,都落在“用思想”里面。《佛说四十二章经》里面说得多清楚啊,大家还未得四果大阿罗汉,就不能相信自己的意识,自己的意识是什么呢?是妄想,是不真实的。现在的人都是依着自己的意思这样修行、那样修行,不依着佛经道理去落实。话又说回来了,现在真正懂修行的人很少了,都是表面修点福结个佛缘,“老菩萨,你修得很好了。”都是这种,也难怪,法变得面目全非了,『迷人修福不修道』,现在的人都是修福,拿着修福当修道,修道是什么呢?修道是修净、修定。修福呢?是布施、持戒;这世间法的东西都是修福,在佛法里面种点福,执妄为真,故枉受轮回之苦。为什么修来修去没有真受用呢?因为他还是落在妄想当中,佛教的总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还没搞清楚;佛陀的嘱托『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他也没去落实;他没有去观,只是搞功德无量了,这里搞布施啊、那里搞读经啊,哪里拜忏啊,赶法会啊、朝山拜庙啊,他是搞这些,还自以为是:“哎呀,有功啊。”有什么功啊?功是心定,功是功夫。这个定,你纵然是不搞这些福报上的分别、执着,你去修定去了,还要认清楚正定、邪定,落在邪定里面,还是成不了佛。

《楞严经》我既然跟你讲,我就跟你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楞严经》是修经,理论讲得特别清楚。阿难现具初果,初果阿罗汉已经位次不低了,但是『而谓非圣者』,还不能称为圣者,以九次第定,还未得漏尽,还不是漏尽罗汉。九次第定,四果大阿罗汉还不是漏尽阿罗汉,而初果怎么能说成是圣人呢?佛陀最初呵破所执妄心,以开奢摩他路,这里是佛陀明确的指出,我们修行人分别、执着、妄想的这个妄心,依自己的种种思想,种种认识去修行,都是错误的,都是落在自我的分别范围里了,你要依佛经,依经不依人。要依什么经呢?要依《楞严经》。

《楞严经》第一卷全部是纠正错误的。从《楞严经》开卷到这里,佛陀告诉修行人,不要用我们自己的思想认识去作修证的标准,我们的思想认识属于第六识,我们要依经不依人,经典上告诉我们要修“净”、要修“定”。我们思想上一般都有取舍,我们不是自净其意,而是对自己口味,符合自己心意,于是便去追求,便去落实。就象我在群里面开除总务长是一回事,开除她的时候,她还没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觉得自己很对:“我没有错呀!”没错我就不会清理你出去了,清理你出去你肯定是有错。既然没有错,为什么心里会难受呢?无错心自安啊。总务长被清理了,那段时间心里斗争特别严重,斗争严重,那就错上加错。师父不会害你,你没有错,师父考验你应该高兴,为什么烦呢?有错也是高兴,应该更尊敬师父、更感恩师父才对!师父给了我警惕,促进我的修行,那为什么心里还存有委屈呢?你的意识不对,所以说我们大家都觉得自己的意识对。

我到现在都没有真徒弟。我现在又重新发愿,讲经和大家结缘,我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钱。供养师父生活费的,你打在卡里,多少我也不管,有什么开支,让我身边的人去办,你来钱也好,不来钱也好,我不管这些。没有钱,有个馒头吃就行,大不了挨门托钵,这有什么呢?管人很累,你管他,不如他的意,他还起烦恼,他不知道你对他好,是为了使他成就,他甚至反过头来诽谤你,辱骂你,管他干什么?

最著名的弘一大师,你知道怎么成就的吗?严师才出好弟子啊。现在没有师徒关系,现在都是客气的朋友关系。“你讲课,我尊敬你;你是出家人,我尊敬你。但是你也要尊敬我。”尊敬你什么?尊敬你的贪嗔痴!不是学佛法的,是学贪嗔痴的。“你讲经,我听经,但是你别触犯我的习气哦,触犯我的习气我是跟你过不去的哦。”他不拿你当老师,他拿他自己的贪嗔痴叫做尊严,你冒犯了他的尊严,他会给你猛烈的攻击、摧残,而不认为自己有贪嗔痴。

弘一大师,当时是地方很有名气的才子。出家以后,他师父看他既然把仕途名利都舍弃了,又是个才子,重点培养他,就象那个雕塑师一样,精工细雕。但是他的贪嗔痴犯起来以后,就觉得师父怎么唯独对我苛刻呢?别的师兄弟有点什么错误都可包容,唯独对我什么事情都不包容,并且处处都是错,我这一个大才子,难道就没有做对的地方吗?棱角太明显了,就因为他是一个大才子,所以他的棱角才很明显啊,我执、烦恼执特别重。因为在社会上,别人都是顺着他的,恭敬他的,到了庙里,一切的贡高我慢都要改了。师父对他管教严格,就是磨去他的棱角,灭去他的第六识,让他能够细心清净。到最后终于有一天他受不了了:“我不在这个庙里,我要下山,我看你这个师父也没有什么了不起,除了找茬,还会什么呢?老是觉得自己对,对照佛经上,你的贪嗔痴还没去呢,老是看外人,而不照已。”于是下山了。

下山遇到他的大师兄牵着毛驴到市场买盐,驮着一口袋盐回来。大师兄问他:“师弟你怎么下山呢?” “我在山上我受不了了,老和尚专和我做对,看我这不顺眼、那不顺眼,他就不照照自己成佛了没有!老是往外看,这样的师父我跟着他有什么用呢?我没有出家的时候,我到山上去见他,他用世间法跟我套近乎,说是以后把我当亲儿子对待,现在我出家了,反而跟我过不去。他嫉妒我的学问,嫉妒我的才能,我跟他学,能学出什么来呢?”把他的师父说得一文不值,什么修行都没有。

他的大师兄对他笑了笑,然后趴在地上给他顶了个礼。这一个礼下去,吓得他魂不守舍,他知道他的大师兄很有修行,五神通样样俱全。“师兄你怎么这样对我呢?”“我跟你的贪嗔痴下个大礼。你下山是拿刀子挖师父的心啊!就是因为你的贪嗔痴太重,自认为是大才子,自认为有学问,自认为经教论都通。老是往外看,不看自己内心里的贪嗔痴和棱角,老是在取舍对比当中,你老是用第六识,磨不去棱角,你的第六识消不下去。师父处处对你关爱有加,处处挑你的毛病,处处在大众面前批评你,都是为了让你不往外看,不生分别执着,为了让你明白,对错是有标准的,自己心里有数,要懂得尊师,要懂得尊敬别人,不要用自己的贪嗔痴,觉得自己有才,要把第六识第七识给磨灭,证得自性清静。为什么别人犯了错,他可以容忍,你犯了错,不是打板子,就是跪香,就是因为看你是个人才,你倒好,觉得师父贪嗔痴,没觉得自己贪嗔痴,你这样一下山,师父一定会很难受。在俗家来说,把你当成自己的儿子一样,在出家来说,把你当成菩萨来供,你反而不感恩,反而纠过。你下山你还不如回去把师父杀了再下山,你比杀了他还令师父还难受。”

人对一个人真正的培养,把他当成自己最亲近的人来团结、来爱护,有些人觉得是有企图,有些人甚至有想法。佛陀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先以欲勾牵,后以法施人。』对于一部分不明真修行的人,要以人的欲望、需求来满足他,来团结他,然后用佛法来教导他;要和他打成一气,成为一家人的圆融,他对你所说的话就重视。用俗家的话来说,因为有爱,所以他才关注你,他才在乎你;因为有恨,所以他才会伤害你。要慢慢地和众生要做到友爱,先是以情来摄受,然后再以法来度化。“你没出家的时候,师父表扬你,赞叹你。师父指导你的书法,声称把你当成象俗家的亲儿子一样看待,但是你出了家以后,为了要成就你,必须要一个‘严’字,来破除你的习气,来消除你心里上的棱角,要做到心平气和,心平何劳持戒,对错能够分明,能够正确对待了,你现在反而对师父产生逆反、抱怨,你走吧,一个不成器的东西。你以为你多伟大,你这个不知恩报恩的卑鄙小人,最好别活在世上。”

他听了他师兄这番话,十分的羞愧,于是跪在地上,求师兄带他,领着他去向师父忏悔。师兄说:“你既然知道错了,解铃还须系铃人,你去看师父吧,师父一定是伤心痛绝,赶快上山向师父表明心意,以后好好学,再不辜负师父。”于是上山到了方丈室,进了方丈室,一看他的师父,正坐在那里两眼落泪。于是跪爬代步,头磕在地上求师父原谅,他的师父非但没说什么,还赶紧上前把他搀起来:“孩子,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于是,弘一法师发心严持戒律,学律,成为了一代律师。弘一法师是一代律师,在佛教规矩方面落实得十分严格,这是对他老师的真正尊敬。

师父真正的想培养个徒弟很难,因为不争气的太多,挑羊头卖狗肉,喊着修行落实贪嗔痴。你想学到真正的佛法也很难,为什么?现在这个世上真正通宗通教的修行人很少,即有理论又有修行,论理论、论实证,功夫都有的很少。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何况现在这个时候斗诤坚固,拿着修福当修道,近道者比牛毛还多,得道者比牛角还稀,连错误都不知道,拿着错误当修行,他怎么能够走向正修呢?所以佛在《楞严经》第一卷里面就告诉大家,一般人对心的认识是错误的,这个错误来源于哪里?来源于分别心,如果对分别心认识不清楚,你就会老是落在错误里面。修福和修定是两码事,你落在修福里面:“我读了什么经……”那都是修福。

修定才是正修,修定又怎么去修呢?必须要认清楚妄心和真心,必须要懂得真心和八识。八识是真心自性变现的,八识“三转七变”要搞清楚,你就知道第六识、第七识不是真心,它属于是妄心,那么妄心产生的东西,我们不可以去依赖。我们要依真,真是什么呢?真是般若智慧,我们要依般若智慧,不要依我执、我见,般若智慧对、错、分别,处理事情无有我执、我见,随缘应物,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用分别心那就变了。

我也想了,把《楞严经》我讲完这一遍,我再讲一遍《金刚经》,我本来是想教几个徒弟的,但是我觉得也教不出来,我还是不要被这个世缘所左右了,安心讲经,不问世事,你要是想好好地学,就按照我讲的内容去落实,我们是同修;你要是不按我讲的内容去落实,只能说你是我的有缘人。我管不好你们,反而落一身错误,我觉得没有必要,那样弄得你们烦恼,我心里也不安。

这个地方呢,既然把妄心说清楚了,下面必须要显真。前面佛陀把认识上的错误和错误从哪里来说清楚了,下面必须找出一个真心来。再往下,下个环节就到了十番显见,十番显见的前两番还是带妄寻真,真心没遗失,似遗失,是带妄寻真。我们下一课再继续学习,阿弥陀佛。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 大德居士请合掌回向:

愿此听经闻法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护法藏菩萨摩诃萨!

南无千百万亿火首金刚护法菩萨摩诃萨!

大家请放掌!恭送法师!

师父:阿弥陀佛!大家再见!晚安!

原稿链接地址:印代法师佛学园地http://1277595347.qzone.qq.com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2群:178694504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4群:128169221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682445237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微博):http://weibo.com/i/lengyanji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3 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印代法师系列讲座———

《楞严经》印代法师新注笔录稿【第040课】

    2012年5月28日星期一

(楞严经专研专修4群:128169221)

(本稿为法师YY讲座笔录稿,未经法师审核,仅供渴望求法的同修,自己临时参考。由于现场打字时间仓促,错别字在所难免,希望各位同修及时反馈错字、错句和矛盾的语句!请勿转载发表!如转载发表未经法师审核的讲义,如有误导别人,后果自负。阿弥陀佛!)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请法!(发愿文:)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佛顶首楞严!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家请放掌!请法师慈悲,为我等弟子开示法要!

阿弥陀佛!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晚上好!

经文【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穷子。舍父逃逝。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愿如来。哀愍穷露。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今天咱们研究这一段。

前面已经总结『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的是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一切诸修学人』,包括凡夫、外道、权乘菩萨和小乘阿罗汉,皆错用妄本来修行,没用真心。用的都不是真心,纵然修成九次第定成阿罗汉,还没脱离意识心。(九次第定:由一定一定,次第而入,故名九次第定,得九次第定是阿罗汉。)四禅八定是三界以内的凡夫所修,属于天人类,还不属于二乘、权教。在外道里面四禅八定,修到非非想,可以说已经是十分高的境界了。非想非非想处天,跟自性只是一线之差,一转念就行了。还有阿罗汉一转念就入大乘了,后面详说。

第九次第定最后一位是灭尽定,灭尽一切的分别执著妄想,是圣位。灭尽一切受想,说白了就是一念代万念,它守着一个“清明”,不让杂念生起。灭了第六识,名无心定,兼灭第七识,名灭尽定。屏蔽住不让第七识起来,不起心、不动念,只守一念清明,这是阿罗汉。这个“守住”,还是有“守住”的行为意识,大家还没修到阿罗汉,讲了你也不懂。灭尽定是伏住第六识与末那识(第七识)相应的受想而不现行,就叫做灭受想定,就像净土宗的以一句“阿弥陀佛”压住妄念不起是一回事。灭尽定在小乘法中属于漏尽法,漏尽了什么呢?漏尽了第六识,灭尽了第七识的受想,这个时候虽然是漏尽阿罗汉,但是所得的涅槃还不真实,还落在“识”得范围。属于有余涅槃,即非真涅槃。这时的“不生不灭”不是真的不生不灭,还需要进一步地对自性有所认识;对自性了解得还不够彻底,不是真正的漏尽。《楞严经》第一卷,是佛在破大家的意与识,破大家的“生死妄想”,因大家皆由执此生死妄想——第六识误为真实常住真心。所以佛说『此执妄为真,故枉受轮回之苦』,这是明显的在破第六识。

【虽得多闻。不成圣果。】为什么虽得多闻而不成圣果呢?阿难现在位居初果,但还是界内凡夫,不能称为圣者。以九次第定来说,大阿罗汉还不是漏尽菩萨,你想想初果能是圣者吗?这里是佛陀最初斥破所执妄心,以开奢摩他路。佛陀很明白地告诉大家:修妄心不是修正定!用第六意识心修,永远也成不了佛。为什么呢?在这个地方,必须要弄清楚这句话:【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这一句话你要是弄不明白,你更搞不懂什么是【法尘分别影事】。其实我们都是在搞法尘分别影事,所以【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如果你弄不明白“法尘”、“分别影事”,搞不明白“八识”,八个识里特别是第七识第六识怎么形成的,这个“三变七转”如果搞不透彻,如来在此地讲的这部经,你是弄不明白的。【前尘虚妄相想】等等,这都是些【法尘分别影事】,为什么它是虚妄的“相想”?“法尘分别影事”是指的第六识。我看看大家听课的效率怎么样,【前尘虚妄相想】和【法尘分别影事】为什么都是第六识的东西?它是一个什么原因?佛陀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下面就开始讲十番显见了,妄心弄不清楚,你想把真心弄清楚是不可能的,必须把这里面的来龙去脉都得搞清楚。

佛陀问阿难:【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耀。阿难言。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这一段,我相信在座的诸位都没理解,都没认识清怎么一回事。这一段,你如果对八识的三变七转学习认识得不够彻底、通透,到这个地方你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前尘虚妄相想,也不知道这个前尘虚妄相想,便是法尘分别影事。我本来想讲完《楞严经》第一卷,拿“前尘虚妄相想”和“分别影事”来考考大家,看看大家对于妄心、对于八识是如何认识的。

对于妄心,佛陀为什么分析得这么清楚?因为认识不清妄心是前尘虚妄相想、是法尘、是分别影事,便和真心搅在一起了,拿着虚妄去当真性,修行就永远成不了佛。虽然妄心不离真心,但第六识、第七识它完全都是在虚妄上起作用的。虚妄什么时候能成真呢?虚妄没有成真的一天。这个地方是修行的关键,修行人,万万人修行,大部分都出离不了第六识、第七识,所以说不能成佛。我们认第六识的分别虚妄是真心,那是认贼为子,就把我们的真心自性给丢一边去了,不用了,所以我们才受轮回。我们用第六识,六识的分别都是前尘的虚妄相想,用的是法尘,用的是分别影事,都是在执着过去,都是在执着不真实,不真实当然是虚妄,都是在执着虚妄。佛陀慈悲,大众是不慈悲;佛陀是我们的根本老师,你们听课的大众,是我的老师。我讲《楞严经》是和大家共同学习,不是我讲,是你们在培养我再进一步地认识《楞严经》,我在这里表示感恩!如果我给你们讲不明白,这就证明我也不明白。

大家更要注意第七识是执着,第六识叫分别,第八识能藏、所藏、执藏。我们的本性由于一念不觉,便形成了第八识,第八识能藏是第七识从前六识转过来的影事相的印象,能藏是第七识从前六识转进来的见闻觉知。第七识从前六识当中把见闻觉知到的种种事相转到第八识里来,第八识便有了印象,这就变成了所藏。比如我们小时候还不懂事,连自己的爸爸妈妈这个称呼都不知道的时候,我们的妈妈就告诉我们:“应该叫我妈妈。”指着自己的对象:“应该叫他爸爸。”慢慢地再指着奶奶:“应该叫她奶奶。”再介绍给我们“爷爷”。在前六识当中有了印象,第七识传到第八识贮藏下来,见到妈妈就知道叫妈妈,见到爸爸就知道叫爸爸,见到奶奶爷爷就知道叫奶奶爷爷。

我们见到万事万物,都是在生活中慢慢地熏陶留下的万事万物的名字和形象;都是接触到,知道形象、知道名字以后,熏到第八识里面留下的印象,如果再见到这个事物的时候,你就能知道是什么。比如我手里现在拿着个纸杯,我拿着这个纸杯,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就知道是纸杯。这个是纸杯吗?它是前尘虚妄相想,它是法尘,它是分别影事!这个道理是什么原因呢?由于以前见到过这个纸杯,知道它是纸杯,印象已经留在了第八识的所藏分里了,留在第八识相分里面了。今天我们又见到同样的物体,或者遇到了同样的事,第七识从第八识里面又把以前贮存的资料给转出来了,见到这个物体以后,这里面有了比量,看到了,通过前六识传送到第七识,第七识再传送到第八识,第八识里面存有这个资料,有这个资料它通过对比,马上就反应出了“这是个纸杯” ,你看到这个纸杯知道这是纸杯得同时,那已经是前尘虚妄的相想了。

为什么是虚妄的呢?因为这些印象留在第八识当中,它不是有质的物体,它只是一种虚妄的相象、想相,所以称为虚妄。比如说,问你:“杯子是什么样的?”你回忆,你要想想,你会想起来杯子是什么样的。你脑海中杯子的形象是虚妄的,不是实在的物体,是虚妄的相。你见到这个杯子的时候,意识里面已经动了思想了,只不过是你感觉不出来,所以叫做虚妄相想。见到这个杯子,你反应出这是杯子,这里面有一个第七识通过前六识采集到相、发送到到第八识,又从第八识勾起了以前所熏进第八识的印象,产生了比量,这就是“思”。产生了比量,对比,这个东西和以前的印象对上号了,它叫“杯子”, 意识里面有这么个过程。由以前贮存虚妄的相,有思想比量(对比)、非量(错误的认识)。错误存在哪里?错就错在我们感觉不到意识在八识里面贮存和提取这个过程。

其实我们所见到的,能够叫出名字来的,这都是我们在生活当中熏进第八识所藏分的那些虚妄相,叫做“法尘”。我们能把每一种事物,能够叫出名字来,能够知道怎么一回事,这就是“分别影事”。为什么叫分别影事呢?“分别”是从第八识贮存的那些印象、形象,那些虚幻的影相提取出来的。这里面有一大堆的变化程序,只不过是它反应得比较快,我们不容易觉察到,到八地菩萨,就能觉察到第七识的传送了,我们现在第六识是怎么回事都没搞清楚。

《楞严经》字少义多,所以佛陀才让大家【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这些义理要很细的用心揣摩,我在这里跟你说你才揣摩得出来,不跟你说怎么都揣摩不出来。这里面要十分地注意,这里面包括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唯识的好多知识都在里面。所以我们见到什么知道是什么,这都是以前落下的印象,和现在见到的对上号作比量了,都没离开以前的虚妄印象。我们见到什么了,便执着什么、分别什么,佛陀在这地方说得很清楚了:你的推求寻逐这都是前尘虚妄相想,这都是法尘,都是分别影事,都落在我们的所见、所闻、所知上,没离开所见、所闻、所知,都在“所”上。比如现在开着空调,抬头一看到就知道是空调,空调刚出来的时候你也不知道是空调,别人跟你一说你就知道了,再见到了,你就知道是空调了。你见到空调知道是空调时,是你在搞前尘虚妄相想,是你在调出第八识里面以前所贮存的法尘。

你见到事物,是你在分别法尘影事。你的分别来源于哪里?来源于第八识里面的印象。见到什么事、见到什么物,知道是什么,分别来源于第八识见分里面的相分,相分不是能见、能觉、能知,它是能见、能觉、能知所觉察到的,所见到的、所知道的,所以说我们修行老在所见、所闻、所知上是错误的。把自性的能见、能觉、能知丢到一边去了,老是执着所见、所闻、所知你怎么能成佛呢?佛性是什么?佛性是能见、能觉、能闻、能知,我们往往都落在所见、所闻、所觉、所知上了。

我们学习一步步地在分析第六识不可执着,但是有些人天天在追求第六识,“我今天打坐……”又是感受、又是打坐时间,天天在修执,而不是在修回归自性。一些修行人,上座追求时间、追求感受,拼命研究今天“坐的舒服”没有、“静”了没有;老是在对比,用的是虚妄相想,“我昨天……,我前天……,今天不……”把以前所落在第八识里的印象,再拿出来对比怎么怎么样。这些虚妄相想(第六识)舍还舍不及呢,还去追求,还自以为是,认为自己很了不起,还说什么“修行也不能执着,执着修行也是错误的。”这是邪知邪见,简直是不可救药!不明理怎么去修行?境界好坏都是前尘虚妄相想,都是分别影事,分别以前在八识落下的印象,在八识里面落下的事情,还是在搞取舍。

修行修什么?修个“净”字,不取妄想不求真。往往有些人一打坐就有所求,心本来清静,无取无舍,有所求就有取舍,就落在第六识、第七识里面了。六祖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自性对万事万物是清清楚楚明明了了的,你非要搞个“取”和“舍”,那不是找事吗?所以说你一辈子都离不开虚妄,还修行呢!怎么修啊?连错误都没认清,弄的都是一些第八识里面的虚妄印象和影相,你要是在那些虚妄的印象和影相上取取舍舍,都是执着分别的所知、所觉、所见、所闻,都是执着过去的一些法尘,你把能觉能知――本能给丢在一边去了,纵修无量劫,不能得圣果啊!这个影事、相想,属于带质影境,带有物质的印象、影子。比如说电视机,你想起了电视机,这里面有一个带有物质的电视机影像——带质影。

影像里面有好几种,有带质影。昨天我们去散步,走到南面那个假山的时候,远远看到石头是红色的,认为是人在坐着,其实是带质影,印象的问题,到前面看是石头,远处怎么看都是个人。就像有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那都是带质影在作怪。我们差不多看到什么,反应出来以后,那都是带质影的问题。总起来说呢,我们看到事物以后产生的分别,那都是以前熏进第八识里面的虚妄相,我们的思想,就把它提取出来了,把这个法尘取出来以后,我们分别眼前的事物,其实还和以前第七识熏进第八识的那些影事是分不开的。我们分别,都是在拿以前熏进第八识的那些影事,在和当前所见到的这些事物在对号,才知道现前见的是什么。所以第六识的分别,虚妄就虚妄在都是调的第八识里面所贮存的虚妄事相,所以说,我们的分别,属于是虚妄,不属于现量境,属于比量境和非量境。这都是关键的知识。

再看下面【阿难闻已。重复悲泪。】阿难听懂了,他才掉泪,这个地方证明阿难在舍妄求真。阿难听了以后,又再一次地悲伤地流出了眼泪,悔恨自己把光阴错过,感激佛陀慈悲,让他认识透了以前所用的是第六识心,不是真心,所以就再度地悲泣流泪,五体投地地磕头,然后长跪合掌,对佛说:【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穷子。舍父逃逝。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愿如来。哀愍穷露。发妙明心。开我道眼。】自从我跟随佛,发心出世俗家以来,我还依恃佛是我亲堂兄,具足无上威德神通,因此常常在心中思想,不必自己去劳苦修行,佛一定会赐给我定力的。就像现在的人,烧香求佛,“保佑我……”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佛把道理跟你说了,让你认识清楚,你认识清楚了我们的第六识都是在前尘的虚妄相想上,都是在分别以前的法尘影事上,把这个道理认识清楚了,看到什么,知道是什么,不动那么多的分别执着了,心慢慢地就清静了。不然的话,还认为自己那个分别心,不是这样,就是那样,还是在认为自己对,别人错,认为自己是对的,甚至连自己都落在错误里都不知道。

修行修个什么呀?修行修个“净”字。由安静到净化,再到定,那才是真正的修行啊!我们今天这个思想,明天那个思想,一会儿这样想,一会儿那样想,一会这样认识,一会那样认识。这都是虚妄相想、分别法尘影事。“将来如来一定会把三摩地赏赐给我的。”阿难有这个想法。我们现在也是在求佛,认为佛能让我们怎么样怎么样,我们只能把佛的道理听懂了,落实好了,这是佛对我们最好的加持,那个侥幸地求啊,不管用。

【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我不知佛之身心和我之身心,本来是不能互相代替的,而且迷失了我本有的真心,错认识心为心,所以身虽出家,心不入道,心终不得定力。”阿难身出家了没有?出了。认识不清妄心和真心,所以始终心得不到定力,为什么呢?心与道还不相应。那么心与道还不相应,心在哪里呢?心在前尘虚妄相想、法尘分别影事上,在所见、所闻、所觉、所知上,在比量和非量上,不在现量上,不在能见、能闻、能觉、能知上。心与道不相应,好多修行人都犯这样的通病。万万人修行,罕一人得道,阿弥陀佛!可悲啊。所以说学佛人,你虽然通了宗,知道了心是怎么回事,但是唯识你不懂,你悟得不彻底,你不知道第六识为什么是虚妄。老是有些人说“我只知道清楚明了,不起念头” 那还是在八识里头,还不是真心啊。因为你一念不觉,念头又生起来了。

【譬如穷子。舍父逃逝。】心不入道,就如富家子一样,舍弃不要自己父亲的财宝,情愿远逃到他方乞讨做穷人一样。没有定力,犹如穷子,佛子因为不能承受佛之功德法财,穷就穷在这个地方啊。

上面阿难执妄为真,如来极力地分析破解,令阿难舍六识。以下阿难舍妄求真,如来指真。十番显见是“如来指真心”,到这个地方,阿难明白了以前用的都是六尘缘影,都是前尘的虚妄相想,都是些法尘的分别影事。真心原本有,在哪里?都在六根的根性中。无奈大家迷得太久了,落在所见、所闻、所觉、所知上,把所见、所闻、所觉、所知认为是自己的能见、能闻、能觉、能知,还死死地执着不放。『非遗似遗』,丢了没有?没丢。但是用在执着那些前尘相想、分别法尘影事上,搞的是取取舍舍,落实的是我执、我见,落实的是自我,不但不入道,还与道背道而驰。

如来在此地若不方便开示,则我们终不能够认识得到,始终也不知道“妄心”到底“妄”在哪里,第六识是二种根本中的“妄本”。那能觉、能知、能见、能闻是什么?是二种根本的“真本”。不知道、认识不清“妄”,你怎么能够归向真呢?对妄心认识得不够透彻,你怎么会舍妄归真呢?认识不清妄心,它肯定还是会落在分别执着上,知道分别执着是妄了,慢慢地对妄心就不那么上心了,对于本觉――本来的能觉、能知、能见、能闻,以后就会留心了。

『前妄本既破,后当显真』,前面的虚妄根本既然破除了,后面当然要给大家说真心自性了。『真心自性,即平时所遗之真性』,真心自性,就是平日我们好像丢了的那个真心,时时在用,但是没有认识到,从来没认清过。于是,下面开始自眼根显出真心,十番显见第一番,先从眼根说起,再从后面十八界、七大,同归如来藏体。一切见闻觉知,都是如来藏体,都是真心自性,地、水、火、风、空、性、识,都是自性。慢慢地,就讲心物一元、物性一元。前面先说二元,能觉、能知和所知道的所觉、所知,先说二元,再说一元。一元,它们是相互的,不能够相乖离。没有事、物,不能显心,没有心不能显事、物,是一元的,不可分割,不可乖离的;是一不是二,但是又不一不异。不是一,又不可分割,又不异。有好多人说“你就是我,我就是你。”那我吃饱了,你还饿吗?那我吃饭,你在旁边看着就行了, 对不对啊?不一不异,见闻觉知的性能是一样的,没有你显不出我,没有我显不出你,相互之间不能分离的。

佛法是辩证法,它超哲学,超唯心、超唯物,是心物一元化的,你别说它唯心,也别说它唯物,但是具体来说,还是唯心。阿难因闻『入灭受想定,心尚非真』,他听说灭受想定还不是真心,于是想起了自己平常所用的都是攀缘识心,所以呢,这个时候感觉心情特别地悲恸。为什么?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觉得自己用的是六尘缘影,把真心没遗失似遗失了。所以阿难到这个地方,还没说话,就先悲泪礼佛,追悔莫及,后悔自己虽然天天跟着佛学习,但是错解如来真实义。

我们凡夫,到这个地方感悟深的话,心必然有悲,有伤感:“学佛学了那么久,居然没入道。” 绝对有这种感觉。或者知道了我们以前用的都是虚妄不实,所有的分别执着都是落在尘相上,六尘缘影上,『知妄而悲』,知道自己的无心之错而感到悲伤。不管怎么说吧,『悟所执识心全妄,而真心未悟,故悲悔』,这个地方阿难有所领悟,以前所执着的全部都是识,全部都是第八识里面的虚妄的法尘、印象、影相,把那些影相又调出来,跟现在所见到的、所遇到的、所接触到的,所见、所闻、所觉、所知对上号而起分别,完全都是落在前尘虚妄相想,分别影事上面的。

本文是阿难悔恨自己服侍如来多年,未入正修行路,不修大定,所以才自述:“我从佛出家,恃佛之威德神力,常自思惟(即妄想心),无劳我自己修行,将谓我是如来最小之弟,情同天伦,如来必能惠恩赐我三昧,不知彼此身心本不可相代。”在这个地方,阿难以前有一种依赖心,觉得“不用自己修”,就像现在的人:“我哥哥是大官,也会给我个小官做的。”修行不是那么回事,要靠自己;不是佛能救你,而是你自己救自己。如父子上山,须各自努力,不能替代。【失我本心】者:本心即本有真心。我们大家从无始来,迷,不自觉,没认识过“能”,都是认识的“所”。『如醉汉衣里之珠,迷则非失似失,即是遗真』,像喝醉了的人没钱买单,兜里有钱掏不出来了,要别人买单啊。自己执着在虚妄的第六识、第七识上去了,所以【身虽出家,心不入道】。

这个地方,出家有三种:

一、出世俗家,即割恩断爱,依止佛门;身依佛门。

二、出三界家,即证无漏道,不受轮回;出三界家了,他真正地能够跳出三界外了。

三、出烦恼家,断尽诸惑,得一心清净。

真正的出了烦恼家,出了三界家的人不多,能够得一心清静的就更少了。在家有在家的烦恼,出家有出家的烦恼,理上不明烦恼去不了。今阿难但出第一种家,只出了俗家,出了三界没有?他还没出三界,断了烦恼没?烦恼还没断尽呢,所以心不入道。

【譬如穷子。舍父逃逝】,阿难迷真,自喻穷子,遗失本有家珍,背觉合尘,如舍父逃逝。这个地方都是用的比喻,“父”比喻本觉,“子”比喻妄想,从真起妄,背觉合尘。妄想来源于哪里?来源于第八识。故“如舍父逃逝。”由是起惑造业,随业受报,轮转诸趣,备受痛苦。阿难这个地方明白了,认识清了,以前都是用的六尘缘影,非常地悲伤悔恨。这地方,我们要说一说了,我们观察一下世间人,都是求佛加被,不自修行。求佛加被,自己不修行,是不能成佛的。

阿难后面还有一段话:【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这是阿难的感慨:“我今日才知道,我虽然听到很多的佛法,博学多闻。但是只是文字相,没有真正的深刻地认识到佛法的根本。如果不依教修行、依法修行,知而不行等于完全没有听说过佛法、和没有闻到佛法是一样的,全无用处。”落在第六意识里,和没有听闻佛法是一样的,没有用处啊!修行不得力、不得定,就好像有人,终日说食物美味,多么香、多么甜,可是单说不食,只是说说食物,始终不能把肚子说饱一样。你光说,光会背,不管用啊,你要把里面的意义真正地吃透,那样的话,你就真正地得受用了。此处是教育那些只贪听经闻法,终无实修实得的人。此处也是阿难代表大众悔恨多闻,终无实得。【今日乃知】,因悟方知虽有多闻善根,如果对教理认识得不够透彻,就不能够依教修行,跟不闻佛法是一样的。不依教落实修行,与不闻法相同,如人口说美食,说而不食,肚中终不能饱。虽有多闻,不肯从闻、思、修三慧并进,徒闻无益。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观此徒攻文字,而不实修悟真理者,是大错误也!以前,我们有些人说:听过《楞严经》,看过宣化上人的讲义,看过某某法师的讲义,看过了,你把这些道理讲出来让我听听,你真会了吗?狂妄自大,一点实都不悟,只落文字相。

“前尘虚妄相想”是我们的第六意识,是“分别法尘影事”,一定要好好地揣摩、体会,因为这里面第六意识分别的前尘虚妄相想,它跟八识的形成、三变七转都有密切的联系,它和三量(现量、比量、非量)、三性(善、恶、无记)、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都有联系,有很密切的关系。如果这些弄不透彻,你到下面听十番显见,你就很费力,你就会听不懂。

开悟的楞严,是从理论上帮助大家分析清楚什么是心,什么是性。明心见性的《楞严经》啊!明心就要认清楚八识,八识是本性一念不觉而产生的。前七识是第八识所变生的,第八识是万事万物的中心,它是我们人人本具的佛性。明心见性,把这个心的来龙去脉,都清楚理透了,下面就要说性了,在说性以前,必须要说二种障碍,因为不知道两种障碍,你就不知道你错在哪里。

今天时间到了,回向,下课!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回向:

愿此听经闻法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护法藏菩萨摩诃萨!

南无千百万亿火首金刚护法菩萨摩诃萨!

大家请放掌!恭送法师!

师父:阿弥陀佛!大家再见!晚安!

原稿链接地址:印代法师佛学园地http://1277595347.qzone.qq.com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2群:178694504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4群:128169221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682445237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微博):http://weibo.com/i/lengyanji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8 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印代法师系列讲座———

《楞严经》印代法师新注笔录稿【第041课】

   

2012年5月30日星期三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3群:128169221)

(本稿为法师YY讲座笔录稿,未经法师审核,仅供渴望求法的同修,自己临时参考。由于现场打字时间仓促,错别字在所难免,希望各位同修及时反馈错字、错句和矛盾的语句!请勿转载发表!如转载发表未经法师审核的讲义,如有误导别人,后果自负。阿弥陀佛!)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家请放掌!请法师慈悲,为我等弟子开示法要!

阿弥陀佛!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晚上好!我们共同学习楞严经。

上一课我们学习到《大佛顶首楞严经背诵手册》第十九页中间部分:

经文【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穷子。舍父逃逝。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愿如来。哀愍穷露。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阿难悔恨自己跟随佛陀多年,听了很多的佛法,又证得了初果阿罗汉;但是听到佛陀讲楞严大定,分析心性,自己还在妄心中,未入正定奢摩他路,所以悔恨多闻,只是徒攻文字,而不悟实修是一大错,只贪求多闻,你听得再多那都是分别执着。

【我等今者。二障所缠。】世尊,我们现在被两种障碍所缠缚。那二障?一是烦恼障,属我执所起,如起贪嗔心,看不破,放不下,凡事都生执着,就是烦恼障。『不知此是生死根本,用攀缘心』,不知道烦恼障是生死的根本,用攀缘心为自性,人啊,老是追求、取舍。像一些修行人盲目的追求、盲目的取舍:今天开心阿,明天不舒服了;今天有修行了,高兴了,法喜充满了,明天又沮丧了。今天落在这个认识里面,明天落在那个认识里面,这都属于烦恼障。所知障属法执所起,知识太多,生出贡高我慢,自以为是,认为自己是第一,永远都是依自“我的”,觉得别人都比不上我,我是最正确的。所谓的所知障就是不识菩提涅槃清净体,确实是因为我不知道自性真心本来寂然清静常住的缘故。

【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愿如来。哀愍穷露。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现在唯愿如来可怜我和在坐的大众,可怜我等贫穷孤露,请指示启发我们的妙明真心,彻底地揭示出我们的灵妙光明的真心,打开我们的见道之眼,使我等得开佛眼,智慧增长,早证圣果。

【穷露】,没有法宝叫作“穷”,无所栖处叫作“露”,也就是没有住的地方叫作“露”;风餐露宿,没有栖身之地。出家人就叫做露,但是有庙就不叫做露了,即无以安心立命之处;所以也可以说,没有“楞严定”叫作“穷”,不懂“楞严法”叫“露”。

这个二障,一是烦恼障,属我执所起。由我执(人我见)而生,以贪嗔痴等一切诸惑为根,发起现行造业,不单自己烦恼,还扰有情众生之身心,在三界五趣之中生生死死,障碍涅槃之果,故称“烦恼障”。第二个是所知障,由法执(法我见)而生,以贪嗔痴等诸惑为愚痴迷闇,其用能障菩提妙智,使不能了知诸法之事相及真实性,故称“所知障”,又称作“智障”。离此二障,则称二离。[成唯识论卷九]有详述。

这个烦恼障与解脱,烦恼障同上所述,乃障无漏慧之生起。解脱障,又作“不染无知定障”,“定障”是解脱障。解脱障是灭尽定的别名,因为障入无余涅槃圣者之法,故称“解脱障”,其体为不染污无知之一种。[俱舍论卷二十五、俱舍论光记卷二十五、俱舍论颂疏卷十二]都有阐述。

第三个就是理障与事障。理障是邪见之理,惑障正知正见相当于所知障。事障,贪嗔痴等之事惑相续生死而障涅槃者,相当于烦恼障。这个在[圆觉经卷下]有叙述。

它又分内障与外障。内障即三毒贪嗔痴,令众生内心生起烦恼之障。外障,即七难、八难为外界所加之障碍。这些在[阿娑缚抄卷一八七]有叙述,都说的外缘障碍,在这里咱们不详细叙说。

理上有障碍,关键的一个问题是我执,执着有我。我执所起,有分别、有俱生、有粗细之分。我执所起由分别所起,有“我的认识”、“我认为”等等。而俱生我执,是无量生死以来留在印象里的一种执着见。比如我们在生活当中,见到某个人,无故的产生欢喜。见到那个人,以前没见过面,但是感觉亲切,生欢喜心,这就是属于俱生我执,多生多劫生死当中结下的善缘。相对来说,从来没见过面的人见了就生起讨厌了,那也是俱生我执。这里面有粗、有细等很多很多,最难去的就是“我执”。就像前几天我给大家讲的故事。

四川新都宝光寺,以前有个法师在禅堂里面入定,这个入定,只要入了真正的定以后就没有呼吸了,那些出家人不知道,认为他死了,于是把入定的法师给火化焚烧了,这是民国清末时候的事情,这个法师出定找他的身体找不到了,“我呢?”、“我呢?”,于是就在宝光寺闹起鬼来了。这个鬼在宝光寺里面哪里都去,就连厕所都去,搞得全寺不安啊,到处都能听到一个悲惨的声音:“我呢?”、“我呢?”。这个事情被华山一个修行的禅师知道了,这个华山修行的禅师就是这个被焚烧的禅师的师兄,他到了新都宝光寺,要超度这个鬼魂,于是让常住在庙的禅堂里,准备一盆火,又准备一缸水,到了晚上,让人把火点起来,把一缸水加满,他自己就让所有的师父离开禅堂。这个鬼和尚呢,就到禅堂里找他的身体:“我呢?”、“我呢?”他师兄就告诉他“你在火里。”,他进了火里,找了半天说:“火里没有我。”他师兄说:“你在水里。”他进了水里,找了半天又说:“水里也没有我。”他师兄就告诉他:“师弟啊,你还学佛法呢,佛法里面讲什么?要破我执、要破法执,你能进到火里,也能进到水里,水火对你都不是障碍,你还在找那个不能下水不能入火的肉身,你怎么能够自在呢?执著四大的肉身是我,你学了这么多年的佛法,肉身只不过是我们的一个业报因缘的接触体,他既不能下水,也不能下火;我们的法身,你也知道,尽虚空遍法界,水不能溺,火不能烧。师弟,你现在落在我执里面,老是在找所谓的我相这个身体,你何时能够认透能觉的真我呢?”这个鬼和尚听到他师兄的这一番开示,开悟了!感谢师兄啊!突破了色身这个我相。

现在的修行人有几个人能够突破色身这个我相啊?不是故意的糟践这个色身,不把营养给他调好,认为身体不重要,这叫故意糟践身体,借假修真,这个假的坏了,你这个真也修不成;但是把这个色身执着的太重,没有理性的对待也不对;既不要糟践色身,也不要太执着色身。这个身体就是修行的一个工具,这个工具既要保养好他,还要善待他,但不要把它看得太宝贝了,不用也不行。这个执著粗的色身:我执,这是粗的。

我们再说一个细的执着。以前一个老和尚,有七八十岁吧,是一个庙里的方丈。这一天,无常大鬼来了,来了以后呢,就直奔方丈室,黑无常白无常到了方丈室没找着人,为什么没找着人?因为那个老和尚,对于我相那个概念已经突破了,但他有法执,他入的什么定呢?他不在乎这个肉身的问题了,他入的是识无边处定,就是空无边处定,空了,无边无际的空,你上哪里去找呢。人死了那个中阴身啊,有个我相,那是第七识执着里面的相分,在第七识里面还有个我的概念,所以才有这个形象。一般的人呢,不知道灵魂是什么东西,灵魂是第七识里面的一个相分,第七识里面的“我”相分,就像思想里面,想起了谁,就有个形象,第七识对自己有个形象。老和尚入了空无边处定,找不着他,于是就找谁呢?就找当家师父啊,这个当家师父就给白无常出了个主意,“你找不着他啊?”“我找不着他。”“这不小事一桩嘛,那个方丈室里有个紫金钵,你敲他那紫金钵就能找着他了。”那个白无常听了这话,就去敲那个钵,然后老和尚就出定了:“谁敲我的紫金钵啦?”紫金钵是老和尚的心爱物,他把“我的身体”“我相”看得不重要,但是他还有他喜欢的东西,这叫法执。他这一出定,白无常就用阴魂锁给锁定了:“跟我走一趟吧。”“我还跟你走一趟?为什么?”“你还有贪嗔痴,还没出三界,还得归阎罗王管。连天界都没去得,粗重的贪你都没去,对色尘的贪你都没去掉,还想升天界。修了一辈子了,还得归阎罗王管。”于是,这个老和尚对白无常说:“麻烦老兄,把这个阴魂锁先给我摘一下,我做个小解。”那白无常想,这个容易啊,小解可以,大的方便没有,小的方便可以。于是白无常就把灵魂锁解下了,解下来后,老和尚拿起杵“啪”把那个紫金钵砸碎了,然后再找老和尚找不到了,再找他的神识找不到了,没有神识了,为什么呢?老和尚入定了,他入法界正定了。他就是喜欢这个金钵,把紫金钵砸碎了,没有什么喜欢的,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了,入法界正定,法身遍满一切处,空了。这可把白无常急坏了,又去找当家师父。当家师父笑了笑说:“你也不用交了,你看看你手上还有取魂的令牌吗?”白无常一看,取魂的令牌没有了。为什么?老和尚成了阿罗汉了,阴司除籍,当然阴司的一切行令都没有了。于是白无常回到阎罗王那里,给阎罗王汇报经过,阎罗王说:“不用说了,我全都知道了。”这是说明什么?你有执着不出轮回,别管粗的还是细的执着。(国王是四地菩萨,天王最少是八地菩萨。阎罗王最少是四地菩萨到六地菩萨,大阎罗王是菩萨的化身,现人王身弘扬佛法的国王,像波斯匿王,那是四地菩萨的化身。人王是四地菩萨,转轮圣王示现。)

大家还记得五不正见吗?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身见,就是认为色身是我;边见,是自己的见解落在一边去了,不符合事实;邪见,比边见更严重;见取见,在见解上采取意见;戒禁取见,那就是不合理的见解。烦恼十使是什么呢?烦恼十使里面有五利使、五钝使。五不正见归为五利使,这些是使我们最容易、最快速的产生烦恼。那五钝使是什么呢?是贪、嗔、痴、慢、疑。贪嗔痴慢疑五样都凑齐,使你见解迟钝,变得烦恼迟钝,所以叫五钝使。五利使,只要意见稍微不对自己的味,马上很快地产生烦恼,它叫“利”,生起烦恼很便利的五个使者。初级课已经讲过这些了,在这里就不多说了,这都属于我执,法执里面的。总起来说,五利使、五钝使都是昏烦之法,都是使我们变的昏头昏脑,生起烦恼的根本所在,能够恼乱有情身心,续诸生死,能障涅槃,故名烦恼障,又名事障。有这些不正见,有这些烦恼,做事上你肯定有障碍,在理论上理不出来,你做事肯定有障碍,不圆融,能障碍人天胜妙好事,能障碍人;你只要贪嗔痴起来了,天你升不了,去哪里?去地狱。像那个老和尚,已经把我相突破了,就一样嗜好——紫金钵,还没脱离阴司呢,但是他打碎了紫金钵,突破了他的喜好,在这个世上就没有障碍了,和纯净的佛理相应了,入法界正定了。

所知障属法执所起,也有分别、俱生、粗、细之异,要细讲这些,三五个月就不用讲经了,连例子加细分,法界百法、瑜伽师地论就都出来了。『粗乃心外取境』,这个粗,是心外取境,往心外去执着、去找,那是粗的东西,我们现在讲《楞严经》就讲修行,比如打坐,产生了八触十六触,便去揣摩这是好境界还是不好的境界等等等等,这叫心外取境。

那么觉得修行也是执著对不对呢?“执著修行也是执著,也应该放下。”这样的邪见也是心外取法。修行也需要执著的,修行不执著怎么能修好呢?“修行也不用去太刻意。”那不行。

心外取境,『不达外境唯心』,不知道一切外境都是唯心所现,都是你的心理认识和心理活动。分别心外实有,实际上外有的一切见闻觉知,都是心里所见、所闻、所觉、所知,都是心所有,那不是心,那是心里产生的东西,不是“能”——能见、能觉、能知、能闻,都是心外取法。我打个比喻,比如说我们听课,眼前这个电脑,大家都认为电脑是实有,其实不是,没有你的“能见、能闻、能觉、能知”,你能知道眼前的电脑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都是自心的功能显现出来的。于是希望外境能所有改善,外境是不会改善的,只能说你心理的认识有所改善,它才会有所改善。比如电脑,程序还是靠人操作的,你的心里起了反应怎么操作,电脑屏幕上的东西就不一样。

『细乃自生法爱』,粗的是心外取法,细的是自生法爱,不知不觉的对什么东西产生了喜爱了,这是因为修正性空任运而生爱著,这是认识不到自性本空,不能着于一切相的,没有了憎爱,你心中还是有念头的啊,那我们的心是什么样的?他是空融的,什么都清楚什么都明白,正确的对待,不生憎爱。比如现在喝水,拿着这个杯子,这个杯子好看、我喜欢等等,这是错误的。再拿个杯子不好看、我不喜欢,也是错误。你心里生取舍的念头就有烦恼,那就使心不空洞,使心有念头就会有烦恼。我们的心是灵知灵觉,特别灵敏的。看到这个杯子,它是装水的,用它装水,把它当成工具,好好地运用它,不要对它产生憎厌,这样呢,既无有偏见的故意舍,也没有我执的贪,这样就不成障碍了。这一段是说我们众生的习性,不是取就是舍,不是贪就是厌离,由于这样就障碍菩提,故名所知障,又名理障。障碍正知正见,能障真空妙有之理,圆觉经说:『先除事障,未断理障,但能悟入二乘境界;』先把事障解除,道理上还没明白自性真空,对一些事不去贪着取舍,知道它,能够正确对待处理,这样只能入二乘境界,但对真心自性本空这个道理还不明白。『若事、理障,已永断灭,则入如来大圆觉海。』

二障据天台宗所分析,烦恼障即界内见、思烦恼。“见”,属于分别所起的错误认识,“思”,是随事物而起的迷惑,就叫所执,随事物而着相,被事情和物体境界所转。被事情和物体境界所左右,就叫所知障,这二障里面又分见惑、思惑、无明惑、尘沙惑。你见到什么,然后产生分别执著;思想上呢,分别执著;不明理的一些愚痴的做法,分别执著;尘沙惑是无量的错误分别执著。这都是因为认不透真心,随外物而流转,就是后面所说的【趣外奔逸】,遇事便执着,产生我执、我见,这都是无明。『不达性空,随分起爱』,认识不到自性真空妙有的道理,随着事物起憎爱分别。不是落在喜欢,就是落在排斥,这是什么?这是二障,烦恼障和所知障。还有,越是学历越高的人,你越难度化他,他在这二种障碍上是最多的,说白了,那些政府机关的硕士、博士跟着我学习,我觉得那是最难教的徒弟,他们的所知障是十分严重的,先入者为主,他们学的那些西方哲学啊、逻辑学、唯物学啊,他不讲唯心,一提起就是他们学过的那套东西,先戴上有色眼镜看佛法,不知不觉就死钻牛角尖,因为他养成习惯了。阿难是初果之人,他的我执少一点了,但是俱生我执仍在;我执、分别少一点了,潜意识的东西还在,不然对钵吉帝见了不会生喜欢。平时基本上不会起心动念,但是遇到宿缘,俱生我执就生起来了,还是被烦恼障所缠,所以还没弄明白真性真空妙有,不明白自性是不分性别的。什么男女之爱,统统没有,自性真空不分性别。

这个俱生我执啊,是先天性的,不是后天学习来的,后天学习来的叫分别我执,后天学习来的容易除,这个后天的,就是说我们可以控制自己,可以屏蔽不去分别、不去执着,但那个俱生我执,你控制不了他,你不知不觉的就犯起来,叫俱生我执。真有这些生起,这是没认透自性真空的表现;认透自性真空的时候呢,俱生我执也就破了。本来是空,像六组所说的『本来无一物』,像《金刚经》上所说的『应无所住』,心是知道一切,不是随便着哪一个点的问题,它是“知”,知道以后,你一但产生憎爱取舍,觉察到马上提起正念来,就把俱生我执给除掉了。

『二障所缠,然二障必有所因』,二障还是出不了我执、法执这两个原因,有我相、有分别、有贪嗔痴,被二障所缠,是因为不知道常住真心本来是清净不动的,如果你真的认识透了常住真心本来是清净不动的话,这两种障碍就没有了。『寂者不动摇』,第二番显见就讲自性不动了,『常者无生灭』,自性本来不生不灭,动的是识,落到我相,落到法尘,落到所知障,它就动了。什么是心呢?在这个地方我再给大家透露一点,“灵知”为心,特别灵敏的什么都知道。我们的见闻觉知都是很灵敏的,灵敏的知道一切万事万物,万事万物是怎么知道的?是我们这个灵敏的觉知性能知道的,所以称为心,心是轴心,是万事万物的轴心。『以不变为性』,因为这个能觉能知是从来不会变的。这个性能是从来不会消失的。不管是转成识了还是恢复了本来的清净,他始终是能觉能知的,他就是这个能觉能知的性能。

在这里,告诉大家,阿难已觉察到妄识摇动不寂,生灭无常,已经认识到自己的心性在摇动,在生生灭灭。别说阿难,就你们反观一下自心,也能知道自己的心念起起落落。为什么在这里我把心和性连起来说呢?因为心不离性。虽然起起落落的是第六意识,它也是自性的一个功能,脱离了自性的这个能觉能知能分别,也成不了识了。因为阿难知道了自心的不定,所以责备自己【不知寂常心性】,意欲舍妄求真,与前文所求【真际所诣】迥然不同,以前是说求【奢摩他】,这个地方知道了妄心落在“有”里面还是不行的。前面是把妄识当做真心,这个地方责备自己不知道真心是什么,所以才产生了那些妄想、分别、执著,这个地方觉悟了,知道了妄心是错误的了,知道真心本来是清净的,但是对于清净常寂的真性还认识不够,所以才有前面的不清净。阿难在这个地方,听到佛陀的开导后,表示后悔,责备自己『今闻妄识无体』,乃责备自己不知真心,到这个时候阿难才知道,妄心没有自体。妄心是依他起性,境有分别有,境无分别无,境界有、境界现前便有分别;没有境界了,这个分别性就不存在,就不分别了;这个分别是依他而起的,不是本来就有分别。所以【惟愿如来,哀愍穷露】:无有法财叫穷,无所栖藏叫露;这个“穷露”上面也说了,没有房子住就叫做露,是没有安身立命的地方。

【发妙明心】这个“妙”,妙在空而不空,妙在本来清净,妙在本来明觉,妙在本来不动。【发妙明心】,“发”是发现,“明”是明白,意思是说认识不到本来妙明的这颗真心,是寂静不动,明而常照的。这样形容真心,如云栖大师所说的『寂湛常恒,灵明洞彻』,这是真心。此心虽是众生本有,但是众生迷不自知,故求如来,而启发之;求如来给开导、明示,希望能破除二障,开道眼。开【道眼】是开智慧眼,开明心见性的眼;“明”是明白,明白真心所有的理论,那就是自性,见到自性。阿难到这个时候已经完全认识到了,已知“见属于眼,识属于心”都是错误的。

告诉你,本经下一步就是『引识归性』,这个“识”是本性的功能。再往下,识的中心,就是自性、本性了,本性是八识的中心。所以阿难这个地方求佛开道眼,可以辨明奢摩他路,而起微密观照,照见楞严定体。下面就十分地微细、紧密,是一般人所不知道的了,不但一般人不知道,就连二乘权教菩萨都不知道,所以说【如来密因】,“密”就密在大众不知道,大众不知道,就成了秘密了,知道它就不是秘密了。下面如来开示“十番显见”,便是应阿难和大众所求,让大家认识透真心自性,让大家明心见性,开道眼。下一课咱们就共同学习十番显见。今天就到这里吧。。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回向:

愿此听经闻法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护法藏菩萨摩诃萨!

南无千百万亿火首金刚护法菩萨摩诃萨!大家请放掌!恭送法师!

师父:阿弥陀佛!大家再见!晚安!



YY ID频道:86537757  YY群:5679092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682445237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微博):http://weibo.com/i/lengyanjing

本频道每周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 晚上 8—10 点在线讲《楞严经》,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晚上 8 点诵《在家菩萨戒仪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楞严经》印代法师新注笔录稿【第042课】
    2012年6月4日星期一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3群:128169221)

   (本稿为法师YY讲座笔录稿,未经法师审核,仅供渴望求法的同修,自己临时参考。由于现场打字时间仓促,错别字在所难免,希望各位同修及时反馈错字、错句和矛盾的语句!请勿转载发表!如转载发表未经法师审核的讲义,如有误导别人,后果自负。阿弥陀佛!)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请法!(发愿文:)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佛顶首楞严!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家请放掌!请法师慈悲,为我等弟子开示法要!
阿弥陀佛,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晚上好!我们继续学习《楞严经》。
《楞严经》第一卷主要是破识,“七番破处”是破大家对心的七种错误认识。产生对心的七种错误认识和理解,那是因为对心没有正确认识。《楞严经》第一卷主要是讲我们错认了心,把“识心”当成了真心。为什么把意识心当成了真心?那就是我执和法执,所知障和烦恼障。我们被二障所缠,不知心性常寂,于是阿难请求如来开导、明示真心本性,来开大家的道眼。下面的部分就到了『如来极显真性』。
『如来极显真性』又分二,第一,放光表允许向大众说本性真体。二、 正显即真;正显一切皆是真心自性。我们先看看如来放光,应允给大众说本性真体:
经文【即时如来。从胸卍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旋至阿难。及诸大众。】
前边如来从面门上放光,是表示破妄想心;现在从胸间卍字上放光,是显示真心。“卍”字表示万德庄严,德行圆满。涌现出无量宝光,其光晃耀,有百千种颜色,不只照耀此娑婆世界,同时还周遍十方微尘普佛世界。这宝光在同一个时期内,又遍【灌至十方所有诸佛宝刹、诸如来顶】上,然后再从十方回【旋至阿难及诸大众】顶上。从胸卍字涌出宝光,是表示根本正智,能圆照法界。【遍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是表示上齐诸佛。【旋至阿难及诸大众】,表示佛性下等众生,意思是这根本正智的佛性,即性净明体,是众生和佛都具有,在众生也没有欠、没有缺的。如来在这里放光,是表示这个意思。
《宝镜经》云:『此处佛先以光相显示,而后许说』,前放光表示破妄之相,今放光表示显真之相。“卍”字者,表无漏性德,梵云:『阿悉底迦,此云有乐』,意思是有此相,必受安乐。然按《华严经》音义“卍”字本不是字,“卍”字是武周长寿二年武则天所造此字,以佛胸前有纹如此,名吉祥海云相,此相为吉祥、万德之所集成,今制此字,表示能获吉祥的意思。这个字读卍(音“万”),以前没有这个字,但是佛的胸前有这么一个符号,武则天就把这个符号命名为“卍”(“万”),万德庄严。有时候把这个字就作成了符号,放在了房梁上,武朝时期王宫的房梁上,都有这个符号,『安于天枢』,就说把这个字安在房顶、安在房梁,安在门转轴顶上,转动便吉祥。
此地放光,“光”表智慧,从佛胸卍字涌出,表根本正智,从如如理体而发。后文如来自说,我以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此是妙觉明,下是圆照法界。【其光晃昱】,光明盛妙。【有百千色】者,表体含万德,用遍恒沙,作用遍满恒沙国土。【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者,表智光,圆照法界,无边刹土,自他不隔于毫端,它是表这个意思。【遍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者,表示佛性上齐诸佛。【旋至阿难。及诸大众】者,表示佛性下等众生。此处如来放光,表示众生与佛一样,在佛性上本无欠缺。再看下面的经文:
经文【佛告阿难言。吾今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
白话文 佛对阿难说:“我现在为你树立建起佛法的大旗帜、大法幢,即佛顶首楞严王,可以摧伏邪妄;不但为你,也使十方世界的一切众生,获得微妙、秘密、难知的清净妙明心性,得到清净的智慧之眼。”
不光是为了阿难,也是为了十方世界的一切众生获得微妙、秘密、难知的清净妙明心性,得到清净的智慧之眼。这个“获妙”二字再连贯下句,即获妙净明心。【妙微密性】即识精元明,人人本具,但因太微、太密,所以不能自觉。【性净明心】即清净圆明的真心,也是本觉正智,个个本有,亦因妄识障蔽,不能发现,故需由佛指示说明才能明白;亦如金矿,而经地质学家,探测开掘才能发现。本性由佛指示,不指示得不到妙微密性,妙清净心;得妙清净心的同时也得到能辨邪正的清净智慧眼。
    咱们再说一说“幢”,“幢”表摧邪立正; “大法幢”,即大佛顶首楞严王最胜之法,可以摧伏邪妄,建立正因。“获妙”二字,上面已经说了,这里就不再多说了。“微密”,说本性微密者,是幽微秘密,即识精元明之体,人人本具,虽终日行而自己觉察不到,乃属如如之理,如宅中宝藏,非佛指示而莫能晓,故说“微密”;我们本具的佛性,我们天天在用,而我们自己不知道,要是分析起来就十分的微密,而大家未曾发现,所以说是微密。心净明者,即清净圆明,是本觉照体独立,个个现成,由妄识障蔽,而不能发现。如摩尼珠王,自具照体,必随方而现色,故说:“净明。”为什么说“净明”呢?性净明心。“净明”,性本来是清净的,明了的,本来清净圆明,本觉独照,它是独立存在的。每个人的佛性都是独立存在的,由于妄识障蔽而不能知道它,就像摩尼宝珠,随方而现色,故称“净明”。
【得清净眼】者,此属如来智,与【获妙微密。性净明心】二句,乃是“理”、“智”对举,理论与智慧同时举出、同时给大家说出来。此称理之智,前面是理,得智慧了。为什么有智慧?就是因为微密观照,所以心才有智慧。因为大家不知道观心,所以才没有智慧。由于微密观照自心,才能够远离分别,不被诸尘干扰,故说“清净”,称理而遍周法界。什么叫“称理”?能够微密地观照自心,你才能够知道自心本来清静,才知道觉性周遍法界,然后便得大开圆解智慧眼。
    阿难求寂常心性,而佛许以给予分析令获妙微密性;阿难求解微妙明心,而佛许以给予分析令获清净明心。这个地方,阿难请问,佛一一答应。阿难求开道眼,而佛许以给予分析令得清净眼,一一悉皆如愿以偿,由佛给予具体分析令得无碍,故请答相应如是。佛放光代表佛答应了阿难的请求,给他们讲解什么是性净明心、什么是如来密因,如来密因是什么?是自性。
下面就到了『极显真性』这个部分。『极显真性』分三 ,第一 、分析根性直指真心。第二、会通四科皆是本性常住。会通四科,五阴是一科,六入是一科,十二处是一科,十八界又是一科。汇集起来通融地来讲,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全部都是常住的本性。第三、是圆彰七大,即本性周遍。七大:地、水、火、风、空、性、识,七大都是本性的周遍。
『分析根性直指真心』又分两个部分,第一、带妄显真。第二、剖妄出真。
阿难既已舍妄求真,而如来应允以一步步让其见真。在众生分上,指出众生本具纯真无妄之心,纯真之心,清净本然,未涉事用,并无众生之名。既为众生,则依惑造业,依业受报,真堕在妄中,故只得带妄显真。所显之真,即是八识精明之体,前面二种根本中所云识精元明,识精本是妙明真性,因最初一念无明妄动,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成阿赖耶识,全体是真,不过带了无明之妄,如第二月;『亦全体是真,略带捏目之妄』,你看月亮的时候,你捏一下眼睛,空中就会出现两个月亮。此之识精,即是众生本性,处染不染,随缘不变,众生日用之中,皆是本性的作为,迷不自觉,故佛向阿难眼中指出,即指眼根中性能为真心,欲令阿难及诸大众,舍识心用根性,若不先极力显说真性,何能使阿难有新的悟解。如果不能够向阿难指出六根当中的真性,也不能使阿难有新的悟解,不能让阿难舍去旧的执著。明知道问阿难,阿难会带有颠倒妄想,佛陀便让他带着颠倒妄想,不急着去破,而是一步步的来破,直待十番显见之后,真理即明,真体显露,再破阿难的同见分和别业分二种妄。同见分:佛陀问阿难问题的时候,阿难说:“大家都是这样认识的。”、“大家都是这样看见的。”这叫“同见分”。等见到真心了,认透真心了,就和大家的见解不同了,那就是“别业”,别业里面又有差别。如脱衣露体,慢慢的把染污都去了,就显出真来了。
    『带妄显真』又分十个部分:一、显见是心。二、显见不动。三、显见不灭。四、显见不失。五、显见无还。六、显见不杂。七、显见无碍。 八、显见不分。九、显见超情。十、显见离见。
『显见是心』又分五:一、现前举出两种问题作比喻。二、陈述两种问题作比喻让阿难审查。三、辨明无眼有见。四、辨明瞩暗成见。五、辨定眼见是心。
下面就进入了『剖析根性,直指真心』,十番显见之一『显见是心』,带妄显真。
经文【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将谁见。阿难言。由佛全体阎浮檀金。赩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我实眼观。五轮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
佛再问阿难:“你现在先答复我,你看见我的光明拳,那么这拳的光明,因为什么而有呢?又是怎么成为拳头的?你又是用什么看见的呢?”这里面有三问。
阿难说:“从佛的全身来看,好像阎浮檀(阎浮檀梵语,译为胜金,须弥山南面有洲,多此檀树,果汁入水,沙石成金,此金一粒,置常金中,悉皆失色。又将此金方寸,放在暗室,其光照耀如白昼,故喻佛身金光如檀树,亦焰如宝山。)佛身清净,非爱欲所生,故有光明。我实在是用眼睛看见的,世尊屈握五轮指给人们看,所以有拳的形相。”
如来追问,见者是谁,要阿难悟见法性,见性成佛。阿难虽知识心是妄,但仍认为“见”属“眼见”,不知眼根乃是色法,为眼识所依,为见性所托,故能见并不是眼。此如来蹑前拳相,以检验当机者阿难,毕竟取何为见。如来即为建大法幢,应允给阿难开发真心道眼,于彼见解,不得不加勘验,故连番三问:
    第一问:【汝先答我。见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
第二问:【云何成拳】?
第三问:【汝将谁见】?是谁看见的?
问虽有三,意则在一。要阿难参究见者是谁?即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宗门教人看话头即是这个意思。不能说此经完全是教下,此经有宗门无字之教,直指心性,见性成佛。又此经双兼宗门教下,阿难不解能见是心,故如来不得已,举例比喻以显之。身教言教,言教再身教。
此处如来,第一用手成拳,问“这个光明拳是从哪里来的?怎么形成的拳?是谁看见的?” 双举:第一举问:拳头是怎么形成的?第二举问:是谁看见的?【汝将谁见】,阿难回答:是我眼见。
这一连三问,阿难答“是我眼见。”是答佛的第三问:“是谁看见的?”佛问阿难【汝将谁见】,正要阿难悟“见”是“心”见。这个时候阿难虽然听佛讲解了识心是虚妄,但是阿难还同我们是一样的,在见到事物的时候,仍然认为“见”属“眼见”,不知道我们这个眼睛,是四大所组成的色法。眼睛哪里能见啊?眼睛是眼识所依,见性所托,能见并不是眼。就在这里,大家转不过这个弯来,虽然明白了一些理了,见到事物的时候还认为是眼见。所以佛屈五轮指,故有拳相,来征求阿难“此拳因何所有?怎么形成的拳?是谁看见的?”阿难把佛身作了比喻,佛身是清静所生,是有佛身才有的光明拳,有佛身才有佛臂,有佛臂才有佛手,有佛手才有五指握拢,五指握拢才有的拳;谁看到的?“佛拳是我看到的,你用五轮指曲握示人,故有拳相。”阿难是这样回答的。再看下面:
经文【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
佛告阿难:“我今不与你谈玄说妙,但老老实实告诉你,关于佛法如果不明白的时候,就要用譬喻。尤其对于一切有智慧的人,更需要用譬喻,才能使他得到开悟。”世尊见当机者阿难,仍然认为见为眼见,见落眼根,还不如前面把认识当为心呢,这个地方更差劲了。
略说眼见不及识心有三:
一、眼有形,易可破坏,触之即伤,不及识心无形,难损坏;
二、眼有限,只能见前,不能见后,不如识心,前后左右,皆能遍觉;
    落在识心上,也比落在这个四大上强啊,但阿难在这里就落四大上了,前面讲了半天都白讲了。
三、眼有碍。见前不见后,见明不见暗。不如识心远隔千山,都能够识别得到。
一般众生皆认意识为心,迷却本有真心,还有情可原。今阿难认眼为见,迷失眼中的见性。故如来巧示无眼也能见,没有眼也能见,瞎子没眼他也能见,令大家知道,见不是眼见,是见性常住,全跟眼睛没有关系。有眼有见,无眼还有见。若能悟此见性为真心,则常住妙明,不动周圆,无边妙义,悉皆得显,方能迥超识心,令决取舍,所以辨无眼有见。这个“见”,有“能见”、有“所见”,在这里简单说一下,“能见”是能见到万事万物。“所见”有两种相,一种是明相(光明),一种是暗相(黑暗);见到黑暗的时候,眼睛有障碍,不能见到物体。见到暗相的时候不能见到物体,见到光明相的时候能见到物体,但是不管你是见到光明还是见到黑暗都是“能见”的“所见”。往往有些人认为见到黑暗,不明不是见。那既然大家不明白,就需要比喻来得心开悟解,下面就是比喻了。
今天时间到了。下课吧!

回向偈
愿以此听经闻法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护法藏菩萨摩诃萨(三称)
南无千百万亿火首金刚护法菩萨摩诃萨



YY ID频道:86537757  YY群:5679092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682445237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微博):http://weibo.com/i/lengyanjing
本频道每周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 晚上 8—10 点在线讲《楞严经》,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晚上 8 点诵《在家菩萨戒仪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1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印代法师!
随喜师兄布施功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5 08:49 , Processed in 0.147512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