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浮世莲花

[大德开示] 佛遗教经浅释--宣化上人主讲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5-6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2、贡高烦恼障对治

汝等比丘。当自摩头。已舍饰好。著坏色衣。执持应器。以乞自活。自见如是。若起憍慢。当疾灭之。增长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况出家入道之人。为解脱故。自降其身。而行乞耶。

前面第一个是讲嗔恚烦恼障对治的方法。有嗔恚心,脾气大的人就修忍辱行。忍辱就是对治嗔恚烦恼障的一个方法。

第二是贡高烦恼障的对治方法。我们人很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有贡高我慢,总觉得自己是比旁人有智慧,有知识,有道德,有学问,所以就生出种种贡高我慢的障碍,这也就是一种贡高的烦恼障。对治这种障,就要修谦下,自己要对所有的人都没有骄傲心,也就是要有谦虚和蔼的心。

所以佛说,‘汝等比丘’:你们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包括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当自摩头’:你应该每一天三摩其头,摩摩(摸摸)自己的头三次,知道出家人把头发都剃去,也没有甚么好的帽子戴著,应该知道自己是个出家人了,和在家人不同。在家人也应该摩摩(摸摸)自己的头,想一想,我现在虽然没有出家,还有头发,但是我也不要有一种贡高我慢的思想,也要学谦虚、卑恭、折节,没有贡高我慢的思想,所以当自摩头。‘已舍饰好’:我已经舍弃了身上所佩戴的,或者剑之类的东西。古来的人,身上常戴著一把宝剑,这把宝剑也是装饰品,表示自己是一个雄纠纠的武夫,或者是会功夫的人。而出家人身上不戴这些个饰品,那些庄严的装饰品都没有了。‘著坏色衣’:所穿的衣服都不是很美丽的颜色,或者灰色,或者黄色,或者黑色的坏色衣。因在家人不愿意穿这一类颜色的衣服,这叫坏色服。出家人著坏色的衣服,这三衣—五衣、七衣和祖衣,颜色都不好;又‘执持应器’:执持应量器。应量器就是钵多罗,这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就是应量器。甚么叫应量器呢?就是你吃多少,托钵乞食的时候就乞多少,乞得你够吃就得了,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这叫应你食的器量。你能吃这么多,就化这么多,就用这么大的一个钵。‘以乞自活’:以托钵乞食来养自己的色身,来生活。‘自见如是’:看见自己是这样子的—也没有好帽子戴,身上也没有戴甚么装饰品,又著坏色衣,又执持应量器,又各处去次第乞食,沿门托钵乞食。

自见如是,你自己看见这种情形,‘若起憍慢’:若再生出一种憍慢心来,‘当疾灭之’:应该赶快把憍慢的思想去了它。为甚么呢?你已没有头发,头上也不戴一顶好的帽子,身上也不佩戴庄严的饰品,穿这坏色的衣服,又执持应量器,去托钵乞食,这都是教人去贡高我慢,没有憍慢的思想。假如还有的话,还不能控制自己贡高我慢这种骄傲的思想的话,当疾灭之,你应该赶快把这种思想,这种心取消了它。‘增长憍慢’:如果增长憍慢的话。这‘尚非世俗白衣所宜’:就是不出家的人,也不应该有憍慢的心,不应该有这种贡高我慢、憍傲,看不起其他人的这种思想。‘何况出家入道之人’:况且你已经出了家来修道?想要修行得道,如果你还有这种贡高我慢的思想,这怎么可以的呢?‘为解脱故’:你想要得到解脱的缘故,不受我执和法执所拘束。‘自降其身’:自己应该把自己的身分降低了,应该非常的谦虚,非常的和气。‘而行乞耶’:既然到各处去沿门托钵乞食,可是还有贡高我慢这种骄傲思想的话,这一定没有甚么功德的,永远都不会成就你希望得到的道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6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3、谄曲烦恼障对治

汝等比丘。谄曲之心。与道相违。是故宜应质直其心。当知谄曲。但为欺诳。入道之人。则无是处。是故汝等。宜当端心。以质直为本。

这一段经文是教我们没有一种谄曲的烦恼障。对治谄曲的心,就要用质直的心;要用直心,没有弯曲的心,来对治谄曲的烦恼障。

甚么叫‘谄’呢?谄就是谄媚。甚么叫谄媚呢?就世俗语所说的流虚。流虚是北方的一句土语,叫‘流虚捧盛’,也就是说看见没有钱的人,他就不睬;看见有钱的人,他就要叩头,这叫流虚捧盛,又叫拍马屁,这也就是谄。也就是见到富贵的人就谄媚、赞叹,见到贫穷的人就骄傲,看不起他们。‘曲’:就是委曲婉转,心里不直,用委曲婉转的言词来讨人欢喜。这和‘谄’差不多。不过‘谄’是对有钱人说的,‘曲’是对一般人说的,不拿出直心来对人,总是弯弯曲曲的来欺骗人,不讲真话,没有一句真话。所讲出来的话是转弯抹角的,弯曲不直。

那么怎么样对治这个毛病呢?佛说‘汝等比丘’:你们这些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所有的人,你们要知道,‘谄曲之心’:谄媚于人,说话不实的这种心。‘与道相违’:你要修道,切记不可以有这种的行为。为甚么呢?这个与你修道是相违背的,不是直的。你做甚么事必须要直,若是不直,就是与佛法不相应了,说话行事都不要转弯抹角的。这个谄也就是见到有钱的人,尽说好听的话,尽说他们愿意听的话,这是谄媚语。曲,心里不质直,委曲之心。这是与道相违背,和修行是不相合的。‘是故宜应质直其心’:因为这样子,所以你这个‘心’,要实实在在,要直心,直心是道场。你若是尽讨人欢喜,却说你是学菩萨,用四摄法。四摄法是什么呢?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布施就是利益其他的人,把自己的钱财布施给其他的人。爱语就是对人说好话,可是菩萨说好话,他是无所企图,无所企求的,只是令人家心里高兴,而不是教人高兴,好对自己有什么利益。若是为了自己有利益,才向人说好话,这就是谄曲,不是质直。直心是道场,要用直心来对人,说话、行事,一切一切都要用直心。

‘当知谄曲’:所有的人都应该知道,谄曲‘但为欺诳’:你用这种谄媚和不直的心来说话,这就是欺骗世间人,打妄语。‘入道之人’:入道也就是修道,我们想要修道的人,‘则无是处’:绝对不可以打妄语,绝对不可以谄媚于人,一定要用直心去对人。‘是故汝等’: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你们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所有佛的弟子,‘宜当端心’:应该端正其心。端心就是正心,正心就是没有谄曲的心。谄媚心也没有了,歪曲不实的心也没有了。‘以质直为本’:以这个真实、质直、不谄曲的心为根本。绝对不可以谄媚于人,绝对不可以对任何人有一种企图,或者有一种计谋。所谓勾心斗角,尽用一些手段使自己获得利益,这是我们信佛的人不应该有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6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次、明不共世间法要

一、无求功德

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直尔少欲。尚宜修习。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有少欲者。则有涅槃。是名少欲。

功德就是仁、义、礼、智做到最圆满,这就是有功德了。所以在儒教里讲‘仁义礼智根于心’;它的根在心里头。‘其生色也’:它有这种光辉颜色。‘睟然见于面’;你若是充满了仁义礼智,你的面就有一种德相,有一种功德在里面。你若是没有仁义礼智呢?就没有这种功德的流露。那么不单在面上,也‘盎于背’,就是‘施于四肢,四体不言而喻’,所以有功德的人,人人见了他都欢喜,为什么欢喜呢?因为他有功德。就与人也无争、也无求了,所以第一个功德就是无求的功德。

我们人在这个世界都有所求,有所贪求。你研究研究,那一个人没有贪求?信佛的人,也有贪求;不信佛的人,更有贪求。贪什么呢?从小孩子一生出来,他就有所贪求了,贪求什么呢?一出生他就贪求要吃奶,不给他吃,他就哭啊!苦啊!在那儿叫苦,叫苦连天。为什么叫哭(苦)?因为他想吃奶,一有奶吃,他就满足,因为求得了。求不得呢?他若是没有奶吃,就有求不得苦了,所以他很坦白地说:‘苦啊!苦啊!苦啊!’在那儿呱呱叫。叫得妈妈把自己的血变成了奶,布施给这个小孩子,满他的愿,满他的食欲。一生出来就有这个贪心。等到会吃别的东西,他就贪吃别的东西。你若是给他一个东西,教他怎么样玩,教他做什么,给什么好吃的东西吃,他都愿意做的。所以说‘食色性也’,这个吃好东西是与生俱来的知识。他就欢喜吃好东西。等到会玩的时候,你给他买一个玩具,他就高兴得不得了;你若是不给他买,他就要调皮,在那儿捣乱。这是小孩子与生俱来就有这么大的贪心,贪心一天比一天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6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大了什么都懂,要读书了,为什么要读书?读多一点书,将来好赚钱,这就是贪心嘛!在读书的时候,就研究将来读什么书好呢?想一想:现在太空时代科学发达,我读科学!又想一想科学能上天,不能下地,在地下没存用的,喔!又研究地质学。又研究气候,把卫星放到天上去一看,明年雨量有多少。今年就想知道明年的雨量了,这都是一种贪心在作怪。还有些学生认为研究天文地理,这都离得太远了,我来研究人吧!研究人文学。人家说这个也赚不到多少钱,好吧!就作医生,读医学、读化学、读生物来研究,把一只蛤蟆剖开,看看里边都有些什么东西?把一只老鼠杀了,看看里头都有些什么东西?研究来研究去,这无穷无尽的贪心跟著都跑出来了。你无论做什么都是有这个贪心。出家的人贪有多一点的护法;‘那个有钱的人,他若皈依我,可不错的。皈依我,他能拿出很多钱来供养我,帮助我造庙,帮助我做所有佛教的事情,帮助我印经,你看这有多好?’这个是贪心。那么不贪钱的人呢?就贪了要修道。啊!我什么时候能开悟呢?我要用什么功呢?我要怎么样才能很快就开悟,很快就成佛了呢?这贪心就露出来了。你就是修道,也有贪心;不修道,那个贪心更大了。所以说,要无求才是功德,有所求都没有功德。古来说:‘到无求处便无忧’。你‘知事少时烦恼少’,知道的事情少,是是非非也少知道,烦恼也就少了。‘识人多处是非多’,你认识人多,麻烦就来了。这个说你对不住我,那个说我对不住你,那个又说你对不住他;你我他这里头就有很多文章写出来,很多麻烦就现出来了。为什么?就都因为这个贪心、求心。求人啊!求财啊!你看那个会占卦的赵老,一天到晚都给人占卦,这摇卦的就求好运、求发财,又求怎么样子、怎么样子,都是有所求的。你看糊糊涂涂的就糊涂求。他因为不懂,自己不知道就要摇卦来问:‘你看我这个命运怎么样?’‘你这个命运是最好的,将来可以做皇帝。’但是这只不过是个梦,不要说你做不成,做成皇帝也是个梦;做总统也是个梦;天天在那里作梦。梦,谁也看不破、放不下,所以到无求处,便无忧.你若是无所求,这就没有忧愁了。

求不得苦,为什么有求不得苦?就因为你这个贪求心太过了,所以才会觉得苦,晚上也睡不著觉,白天也吃不下饭,都是因为贪求太过。你们各位都比我聪明,应该深深地研究这个无求的功德。我不是和你们讲笑话,你看那些读书的学生,读读书外又生出另一个贪心来了,男的学生就想找一个好的女朋友,将来结婚生个好孩子,组织一个好家庭。女孩子也有所求,想求怎样能遇到一个好对象,将来如何、如何、如何...说不完的那么多。而有求没有得的时候,就有求不得苦。那么,已经得到的,又患失之,又怕丢了,包括财产、物质、一切一切。未得之的时候,就患得之;已得之,又患失之,又怕丢了。所以,说起来简直没有一个止境,没有完的,都是尽有所求。那么无求呢?你能无所求,这就是功德。所以‘知足常乐,能忍自安’就没有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6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你们各位众生,不要单说比丘,所有的众生啊!应该知道多欲之人,没有餍足,贪而无餍,贪求不已。有了一百块钱,说我若有两百元可不错;有了两百,又想我若有两仟元也很好;到有了两仟元,又想有两万元;有两万元的时候,又想要有两佰万元,这无穷无尽的贪心,无底的深坑,总也不停止。‘多求利故’:为什么他贪求呢?就因为他想得到利益,得到很多的好处,对自己有好处,利益自已。‘苦恼亦多’:因为他贪得多,苦恼就跟著来了,求不得就有了苦恼,所以苦恼亦多。‘少欲之人’:若是没有贪欲的人。‘无求无欲’:也没有所贪求,也没有所想要的。贪欲一点也没有了,‘则无此患’:那么就没有这些苦恼了。各位来研究研究:一贪,就有苦恼了。我说这个,你们不相信,每一个人自己想一想,你所求的东西,求不著了,又哭、又喊,又睡不著觉,又吃不下饭,又要自杀,又要自活的,又要自生自死的,搞颠颠倒倒一大堆,都跑出来了,这就因为你有所贪求,无求无欲,什么问题也没有了,一切的问题都解决。

‘直尔少欲’:若只有少少的,一点点的欲,‘尚宜修习’:若都没有欲,这个人他就想要修行,因他无所贪求,只想修道了。‘何况少欲’:何况这个欲,你时时都要将它减少,不是就是那么一时,而是时时都要减少。‘能生诸功德’:若要减少这个欲,能生诸功德。时时你都能少欲,一切的功德就都能生出来了。‘少欲之人’:减少欲念的这个人,‘则无谄曲’:就没有谄曲。要向人谄媚,向人说好话?又委曲婉转,怕得罪人,怕人不高兴,为什么要这样谄曲呢?‘以求人意’:以讨人欢喜,令人心里听了很高兴。因为别人欢喜,那么自己就可以得到利益了。‘亦复不为诸根所牵’:你若没有欲念了,眼就不被色尘所转,耳不被声尘所转,鼻不被香尘所转,舌不为味尘所转,身不为触尘所转,意不为法尘所转,不被牵动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6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行少欲者’:你要是能修行少欲的行门,这样的人,‘心则坦然’:心里总是坦荡荡的,很坦然的那么快乐。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的心里,什么时候都是很开朗的,面上也很有光辉的—所谓仁、义、礼、智,‘充实之谓美’,充实就是很圆满了。这个‘美’就是很好。‘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这个美人能再充实有光辉,这就是个大人。‘大而化之之谓圣’,大了又能变化,这就是圣人。‘圣而不可知之谓神’,圣人也不知道这个人是如何,就是到那个妙不可言、不可思议的境界了。这个不可思议—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的境界,就是神了。‘无所忧畏’:因为他是个没有所贪求的人,就什么也不怕。怕什么?你把我这个头给割下来,我都不忧愁。为什么呢?无所求、无所贪了,活著和死没有什么关系,真是能看得破、放得下,就得到自在了。无所忧畏,这就自在。

‘触事有余’:无论遇到什么事,都是很达观的。‘常无不足’:那么很达观了,就觉得什么都圆满,无欠无余,也常无不足,什么也不觉得不足了,因为这个,我想起我对你们说的那几句话,你们应该记得!说的是什么呢?我说,‘富人就不占便宜,占便宜的人呢?就是穷人。’他再有钱,想占便宜,这都是穷人。因为他觉得不满足,不满足还有所贪心。你若真是富贵,就无所求了。富人不占便宜,占便宜是穷人。善人就不怨人,真是做善的人,谁也不怨。甚至于自己吃多大的亏,也不怨人。‘善人不怨人,怨人是恶人’。你尽怨人呢?那就是恶人之类。这个也说人家不对,那个也说人家不对,自己什么都对,但是回头看看,自己什么都不对。所以啊,善人不怨人,怨人是恶人。贤人呢?就不生气,有智慧的贤人就不生气,生气的人就是愚人。好生气,那是没有真正智慧。贵人,出贵的人呢?不骂人,什么时候也不骂人,贵人化以慈,他不骂人。骂人就是贱人,尽好骂人的人就是贱人。所以你们各位对这一点要注意,也不要贪求什么物质,也不要贪求财产,不要像共产党似的。共产党说是不贪、不贪,但是他把人家的东西共他自己,他自己的不共给人。或是教你的东西都要交给我,我来当家作主,你没有权过问,我有权,我是一个最大的经理。我并不是要批评某一个党,不过是讲这个理,你们要研究真理。所以‘有少欲者’:若是有修行少欲法门这样的人,他具足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具足这三德了,‘则有涅槃’:这就是涅槃,也就是得到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种常乐我净的涅槃境界。‘是名少欲’:什么也无所求,什么也无所贪,到这个时候,就是真正的少欲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6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世界是怎么形成的?世界由成、住、坏、空—这四个大劫所成就的。成有二十个小劫,住有二十个小劫,坏有二十个小劫,空有二十个小劫。二十个小劫是一个中劫,四个中劫是一个大劫。可是我们人要研究研究,怎么会有成?怎么会有住?怎么会有坏?怎么会有空?为什么有成、住、坏、空?这个成住坏空,也就是生老病死,也就是生住异灭。那么这个生老病死,生住异灭是怎么样有的?我们要知道,都是由我们的妄想所造出来的。所以说‘念动百事有,念止万事无’,这念一动就有山河大地,房廊屋舍;你若一念不生,什么都没有了。所以这个世界成、住、坏、空,乃至于人的生、老、病、死,生、住、异、灭,都是由妄想所造成的。大的来说,往那个世界;小的来说,往那一个国,这都是妄想所造成的。再往小的来说,这个家也是妄想造成的;再往更小的来说,我们这一个身心也都是由妄想造成的。

我们的妄想纷飞,有无穷无尽那么多的妄想,好像尘沙一样。在虚空里头,你看,那个微尘和那个沙,不知有多少,我们这个妄想也是那样的,不知有多少。所以我们有一个善的妄想,就是补助天地间正气的不足;有恶的妄想,就帮助这个世界的恶业一天比一天的增加。你有善的妄想,善业就增加。你的妄想若是普普通通的,不善不恶,那么就造出平平常常的世界。乃至于你们看,今天我们大家聚会在这一个佛堂里头,有的讲讲这个,有的说说那个,你讲你的道理,我讲我的道理,这都是妄想所现出来的。我们今天的聚会,是由我们往昔所打的妄想而造成的。好像这些人,每一个人又有每一个人的妄想。我告诉你们,你们这些人来,是因为我在往昔打这么个妄想,将来我出家修行,成立一个佛堂,这佛堂里又有张三、又有李四。张三呢是五呎三吋半,李四或者是五呎四吋高;又有多少个女孩子在那个地方学佛法,多少个男孩子在那个地方研究佛法,又有多少个出家人,多少个在家人,多少个居士,老年人有多少,年轻的有多少...这都是妄想所造成的,你在往昔打这么个妄想,现在就现出这么一个境界来,在这儿共同研究佛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6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谈到研究佛法,人是很奇怪的一种动物,很奇怪的一种怪物,你教他往好的学,他总是不相信,将信将疑的;你若教他往不好的学啊!那他很快就会了。你看,不要说旁的,就在这一个地方,每天的巴士到拉斯维加斯去,没有人教他怎么样去赌钱,但是到那个地方,他无师自通,扳了一扳,下了一大堆的钱,又一扳,结果一个也没有,就输了,这不需要人教他,他都会了,所以这就是妄想所造成的世界。不论那一个人,都是在往昔打妄想,因此今生现出一个什么面貌来,现出一个什么样子来,这都是打妄想打成的。你生得很丑陋,也是在往昔尽打丑陋的妄想,你生得很美丽,就像那个女孩,非常美丽,好像天仙似的,那也是在往昔尽打这个美丽的主意。譬如:我去做人,现出一个最美丽的样子,我就可以竞选世界小姐,环球小姐。一选上环球小姐,周身都不舒服了。行也不自由,坐也不自由,卧也不自由,总是有一些个拘束,不自由。

在这个世界中,人互相来欺骗,环球小姐想要找一个漂亮的男孩子,找也找不著,就觉得苦恼得不得了。那么,英俊的男孩子,又想要找个漂亮的女孩子,或者费了九牛二虎的力量、功夫、时间,也找不著,也是非常的苦恼。所以这个世界上都是妄想所造成的,才有这么多的苦。而且每一个人有他的苦闷,女孩子等一过十八、九岁,二十多岁以后,苦恼就来了,一天到晚不是哭、就是喊,麻烦就多了,这个问题来,那个问题也现出来了,所以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子。最要紧的,各位都知道有一个伊朗王,这个伊朗王是世界最有钱的人。在每一个大的国家、小的国家,他都买一栋最漂亮的房子、别墅。那么,钱也是最多,也做皇帝,可是现在人家把他的政权给推翻了。推翻了不要紧,虽然有这样多钱,但是到什么地方,什么地方也不欢迎他。有房子在那儿,也不能住;有钱在银行里存著,也拿不出来,你看这个苦不苦?到处流离失所,过著流亡的生活,那么多钱,一点用也没有了,派不上用场。不管到什么地方,人们都要刺杀他,伊朗又出了几十万钱要买回他的头。你们各位想一想,钱多了又有什么用呢?有财有势,有太多权力,一倒了,就什么权力也没有了,有钱也没有用了,不管存在那一个银行,人家也不给他,你说这可怜不可怜?既然这样子,你要那么多钱干什么?所以打这个不明白的妄想,就做一个糊涂人,醉生梦死,这是很可怜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6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知足功德

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稳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愍。是名知足。

第二,知足的功德。有知足就有功德,不知足就没有功德。你知足就常乐,不知足就常苦、常忧。知足的人,就好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就是知足。这是说孔子的大弟子—颜回,他是一个知足的人,也就是一个达观的人。他吃饭没有饭碗,喝水也没有茶杯。吃饭用什么来吃呢?就用一个竹筒子。竹子有一节一节的,他把它割断了,留一个节,上边也把它割去,就用这竹筒子来装饭吃。为什么呢?就因为他没有钱买碗,买陶器,所以就用一截竹子来做饭碗,这叫做‘一箪食’。这个箪,就是竹筒子。‘一瓢饮’,他喝水也没有一个茶杯,用什么来喝水呢?用一个瓢,就是葫芦瓢,拿葫芦瓢到有水的地方取了一瓢水来喝。那么烧水更不用说了,也没有烧水的水壶,更没有冲茶的茶壶。为什么这样子?因为穷嘛!所以叫‘一瓢饮’。‘在陋巷’,他住在很简陋的巷子里边,房子既不漂亮,门也没有,连一个茅蓬都不如。他在陋巷里头住,‘人不堪其忧’,谁看见了,谁都替他忧愁,谁见到他,谁就说这个颜子穷得这样子,实在太可怜了,都替他忧愁。可是颜子呢?不改其乐。他虽然穷,但是他穷得快乐,他知足。所以才说知足常乐,能忍自安。他也不贪,也无所求,虽然穷啊!但是他也没有贪心,无所希求,没有一种攀缘心,说我想法子弄一点钱,买一个饭碗,买一个茶杯,买一双筷子。没有的,他不打这个妄想,所以说‘回也不改其乐’。他呀!是很快乐的。由这个就知道,颜回他是一个达人、知命的人。君子安贫,达人就知命。

他知道他的命运就是如此,所以一点也不向外去攀缘。

那么其他方向的知足又怎么样呢?无论什么事情,你能退一步想,都会知足啦!退一步想,不要生一种贪而无餍的心。所以你若是知足,就有功德;你不知足,就会造出种种的过错来。学佛的人,也要学知足的这种法门。譬如我们吃的虽然不好,但是都能吃饱了。你应该想一想,越南那些逃出来的难民啊!在水上、在船上,朝不保夕,早晨不知道到了晚间会死了没有,不要说吃饱饭,连生命都没有保险。生命都没有保险,那岂不是太苦?我们若是这样想一想,即使我们吃的不很好,但是都没有那些危险啊!你这么样一想,就知足了。所以你和那些难民一比,就知足了。难民还是最危险的,再比一比那些穷困的国家,也是很多人没有饭吃,甚至于饿死很多人。而我们现在还没有饿死,这就应该知足。又如世界上有很多人没有衣服穿,而我们现在还有衣服穿,这就知足了,知足就会常乐。还有,世界上有很多人都没有房子住,而我们现在还有房子住,有饭吃,有衣服穿,这也应该知足了。如果再找一点工作,那更饿不死,所以这都是知足。你一切一切若是知足,就会常乐;你若不知足呢?就会常苦。因此你能知足,就不会有贪心;不会有贪心,就是功德。所以你立功立德,到什么地方去立呢?只要你知足,没有贪心,这就是功德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6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汝等比丘’:所有的大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等等。‘若欲脱诸苦恼’:你们各位,假如想要离开种种苦恼,离苦得乐的话,就应该‘当观知足’:应该常常观察,研究这个知足的方法,不要不知足。你若想知足,就要没有贪心。‘知足之法’:什么叫知足的法呢?‘即是富乐安稳之处’:知足常乐,所以有如富人,他不贪,没有忧愁,这就是安稳之处。安稳之处就是知足。不要有贪而无餍的心,要时时刻刻都能回光返照。能少欲知足;前边那个‘少欲’,就是没有那么多的贪心,现在要知足了。知足就不要尽向外驰求。‘知足之人’:知足的人,‘虽卧地上’:虽然他没有房子住,也没有床睡觉,他只能躺在地上睡觉,也就是在街边上睡觉。虽卧地上,虽然他是睡在地上,‘犹为安乐’:他也觉得安乐,也觉得是很好的。‘不知足者’:不知足的人啊!‘虽处天堂’:虽然他在天堂上住著。天堂就是譬如富有之家,有高广大床,一切都非常舒服。但睡弹簧床,还觉得不圆满,又想尽方法怎么样能睡得舒服。‘亦不称意’:就是睡得再好的地方,也觉得不满意。称意就是满意。为什么不满意呢?就是不知足嘛!不知足,对什么环境也都觉得不满现实,不称意。‘不知足者’:不知足的这个人啊!‘虽富而贫’:虽然他再富有,但是也如一个贫人。因为他总有一种贪心,贪而无餍,这就是贫嘛!

‘知足之人,虽贫而富’:知足的人虽然他是贫,但是他也比富有的人还快乐。知足者贫亦乐,虽然贫穷,他也乐。不知足者呢?富亦忧。即使富贵,他也忧愁。所以修行的人都叫贫道!贫道!贫僧!贫僧!没有说我是富道!富道!富僧!富僧的。‘穷释子,口称贫’,出家人说自己是贫僧,这是口称贫,‘虽是身贫道不贫’,可是他身虽然是贫,但他有道,这有道也就是知足的道。‘贫则身常披缕褐’身上穿的衣服是坏色衣,人家都不愿意穿的这种衣服,他穿。‘富则身藏无价珍’,可是他有道,则身藏无价珍,有道也就是身上有无价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这就知足了。因此他虽然贫,也就是富贵。‘不知足者’:不知足的人啊!‘常为五欲所牵’:常常为财、色、名、食、睡这五欲所牵制,为色、声、香、味、触这五欲所牵绊。‘为知足者之所怜愍’:知足的人常常怜愍这一类的人。‘是名知足’:因为他能怜愍其他人的痛苦,所以他自己本人就常常知足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19 18:43 , Processed in 0.357653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