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佛缘

[事迹传记] 禅宗六代祖师传灯法本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3-30 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付嘱品 第十

师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智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后,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

“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

“三科法门者,阴、界、入也。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是也。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

“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走十八正。若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

“对法,外境无情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此是五对也。”

“法相语言十二对:语与法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有漏与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此是十二对也。”

“自性起用十九对: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喜与瞋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此是十九对也。”

师言:“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道21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著相,即长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

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著文字’。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

“若著相于外,而作法求真,或广立道场,说有无之过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得见性。但听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于道性窒碍。若听说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但依法修行,无住相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说,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

“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如一问一对,余问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设有人问:‘何名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缘;明没则暗,以明显暗,以暗显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余问悉皆如此。汝等于后传法,依此转相教授,勿失宗旨。”

师于太极元年壬子22、延和23七月,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

七月一日,集徒众曰:“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破疑,令汝迷尽。吾若去后,无人教汝。”

法海等闻,悉皆涕泣;惟有神会神情不动,亦无涕泣。

师云:‘神会小师,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哀乐不生。余者不得。数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为忧阿谁?若忧吾不知去处,吾自知去处;吾若不知去处,终不预报于汝。汝等悲泣,盖为不知吾去处;若知吾去处,即不合悲泣。法性本无生灭去来。汝等尽坐,吾与汝说一偈,名曰真假动静偈。汝等诵取此偈,与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

众僧作礼,请师作偈,偈曰:

      “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
     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
     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
     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
     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
     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
     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
     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
     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
     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
     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
     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
     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
     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时徒众闻说偈已,普皆作礼,并体师意,各各摄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诤。乃知大师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问曰:“和尚入灭之后,衣法当付何人?”

师曰:“吾于大梵寺说法,以至于今,钞录流行,目曰《法宝坛经》。汝等守护,递相传授,度诸群生;但依此说,是名正法。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盖为汝等信根淳熟,决定无疑,堪任大事。然据先祖达磨大师付授偈意,衣不合传。偈曰: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师复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若欲成就种智24,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其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熟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兹霑25洽,悉皆发生。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听吾偈曰:

    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
    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师说偈已,曰:“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等慎勿观静26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

尔时,徒众作礼而退。

大师七月八日,忽谓门人曰:“吾欲归新州,汝等速理舟楫。”

大众哀留甚坚。

师曰:“诸佛出现,犹示涅槃,有来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归必有所。”

众曰:“师从此去,早晚可回?”

师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

又问曰:“正法眼藏,传付何人?”

师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

又问:“后莫有难否?”

师曰:“吾灭后五六年,当有一人来取吾首。听吾记27曰:

    头上养亲,口里须餐;
    遇满之难,杨柳为官
28。”

又云:“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萨从东方来,一出家,一在家,同时兴化,建立吾宗,缔缉伽蓝,昌隆法嗣。”

问曰:“未知从上佛祖应现已来,传授几代?愿垂开示。”

师云:“古佛应世,已无数量,不可计也。今以七佛为始:过去庄严劫29,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今贤劫30,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文佛;是为七佛。释迦文佛首传摩诃迦叶尊者,第二阿难尊者,第三商那和修尊者,第四优波毱31多尊者,第五提多迦尊者,第六弥遮迦尊者,第七婆须蜜多尊者,第八佛驮难提尊者,第九伏驮蜜多尊者,第十胁尊者,十一富那夜奢尊者,十二马鸣大士,十三迦毗摩罗尊者,十四龙树大士,十五迦那提婆尊者,十六罗睺罗多尊者,十七僧伽难提尊者,十八伽耶舍多尊者,十九鸠摩罗多尊者,二十阇耶多尊者,二十一婆修盘头尊者,二十二摩拏罗尊者,二十三鹤勒那尊者,二十四师子尊者,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二十七般若多罗尊者,二十八菩提达磨尊者,二十九慧可大师,三十僧璨大师,三十一道信大师,三十二弘忍大师,惠能是为三十三祖。从上诸祖,各有禀承。汝等向后,递代流传,毋令乖误32。”

大师先天二年癸丑岁,八月初三日,于国恩寺斋罢,谓诸徒众曰:“汝等各依位坐,吾与汝别。”

法海白言:“和尚留何教法,令后代迷人得见佛性?”


师言:“汝等谛听!后代迷人,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佛性。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汝等心若险曲33,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吾今留一偈,与汝等别,名自性真佛偈。后代之人,识此偈意,自见本心,自成佛道。偈曰:

    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
    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
    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
    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
    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
    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真无穷。
    淫性本是净性因,除淫即是净性身;
    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
    今生若遇顿教门,忽悟自性见世尊;
    若欲修行觅作佛,不知何处拟求真?
    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痴人。
    顿教法门今已留,救度世人须自修;
    报汝当来学道者,不作此见大悠悠
34。”

师说偈已,告曰:“汝等好住,吾灭度后,莫作世情悲泣雨泪,受人吊问,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恐汝等心迷,不会吾意,今再嘱汝,令汝见性。吾灭度后,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

复说偈曰:

     “兀兀35不修善,腾腾36不造恶,
      寂寂37断见闻,荡荡38心无著。”


师说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谓门人曰:“吾行矣!”奄然迁化。于时,异香满室,白虹属39地,林木变白,禽兽哀鸣。

十一月,广韶新三郡官僚洎40门人僧俗,争迎真身,莫决所之。乃焚香祷曰:“香烟指处,师所归焉。”时,香烟直贯曹溪。

十一月十三日,迁神龛并所传衣钵而回。次年七月二十五日出龛,弟子方辩以香泥上之。门人忆念取首之记,遂先以铁叶、漆布41,固护师颈入塔。忽于塔内白光出现,直上冲天,三日始散。韶州奏闻,奉敕42立碑,纪43师道行。

师春秋七十有六,年二十四传衣,三十九祝发44,说法利生三十七载。得旨嗣法者四十三人,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数。达磨所传信衣,中宗赐磨衲宝钵,及方辩塑师真相并道具等,主塔侍者尸45之,永镇宝林道场。流传《坛经》,以显宗旨,兴隆三宝,普利群生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30 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注解〗

1.无师之智:非藉他力,不待他人教而自然成就之智慧。与“自然智”为同义语。

2.参决:参学决疑。

3.细作:间谍,密探。

4.若为:如何,怎样。

5.指悔:指导教诲。

6.见,同“现”。

7.任侠:好勇武,负气仗义,好抱不平。

8.舒:伸展。

9.负:亏欠。

10.宵遁:连夜逃离。

11.礼觐:拜会。觐,音jìn,会见。

12.争合:岂可、怎敢。

13.取次:随便,轻率,草草。

14.悔谢:忏悔谢罪。

15.汝向去有把茅盖头:你以后住庵传法。有把茅盖头,卓个茅庵住着。

16.宗宝本作“宣诏第九”,曹溪本、明版正统本均作“唐朝征诏第八”,据清代真朴重梓本改。

17.神龙元年:西元705年。神龙,唐中宗李显之年号。

18.万机:指繁杂的国家事务。

19.然:同“燃”。

20.阙:皇宫。

21.道,坊间本有作“通”字,今从宗宝、曹溪、明版正统本,作“道”。

22、23.太极,唐睿宗李旦之年号;太极元年壬子,即西元712年。同年改元,称延和。

24.种智:为一切种智之略称。即佛有了知一切种种法之智慧。据《大智度论》卷二十七载,唯佛有一切种智,声闻、缘觉等仅有一切智。

25.霑:音zhān,润泽。

26.静,坊间流通本有作“净”,今从宗宝、曹溪、明版正统本,作“静”。

27.记:悬记,预言未来之事。

28.据《传法正宗记》记载,开元十年壬戌(722)八月三日子夜,新罗国僧金大悲,欲取六祖之首回新罗供养(正应“头上养亲”),遂以二十千钱雇用汝州梁县人张净满(张净满因为口腹之累才受雇做偷取之事,正应“口里须餐”、“遇满之难”),潜来取六祖之首级,因六祖生前有悬记,徒众早有防备,故未成功。当时,参与查处此事的韶州刺史柳无忝,曲江县令名杨侃(正应“杨柳为官”)。张净满虽遭捕,后被释放不究。

29、30.庄严劫、贤劫: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之三大劫中,过去之住劫,称庄严劫;未来之住劫,名为星宿劫;现在之住劫,名为贤劫。在现在贤劫之前,由一大劫所成,一大劫中总有成、住、坏、空之八十增减小劫,于其“住劫”中,以华光佛为首,至毗舍浮佛,共有千佛出世,庄严其劫,故称庄严劫。现在之住劫二十增减中,有千佛出世,故称赞之为贤劫,亦名善劫。

31.毱:音jū。

32.乖误:谬误,错误。

33.险曲:邪恶不正。险,邪恶。

34.大悠悠:无所事事,虚度光阴。大,同“太”。

35.兀兀:静止貌。

36.腾腾:刚健奋进貌。

37.寂寂:安静的样子。

38.荡荡:动荡不止的样子。

39.属:音zhǔ,连接。

40.洎:同“暨”,及。

41.原作“仍以铁叶漆布”,据曹溪本改。

42.奉敕:奉皇帝之诏令。

43.纪:通“记”,记载。

44.祝发:落发、剃发。祝,断。

45.尸:主管,负责保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30 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序 1

夫《金刚经》者,无相为宗,无住为体,妙有为用。自从达磨西来,为传此经之意,令人悟理见性。只为世人不见自性,是以立见性之法;世人若了见真如本体,即不假立法。此经读诵者无数,称赞者无边,造疏及注解者,凡八百余家。所说道理,各随所见;见虽不同,法即无二。宿植上根者,一闻便了;若无宿慧2,读诵虽多,不悟佛意。是故解释圣义,断除学者疑心。若于此经,得旨无疑,不假解说。从上如来所说善法,为除凡夫不善之心。经是圣人之语,教人闻之,超凡悟圣,永息迷心。

此一卷经,众生性中本有。不自见者,但读诵文字;若悟本心,始知此经不在文字。若能明了自性,方信一切诸佛从此经出。今恐世人身外觅佛,向外求经,不发内心,不持内经,故造此诀3,令诸学者持内心经,了然自见清净佛心,过于数量,不可思议。后之学者,读经有疑,见此解义,疑心释然,更不用诀。所冀学者,同见矿中金性,以智慧火镕炼,矿去金存。

我释迦本师,说《金刚经》,在舍卫国,因须菩提起问,佛大悲为说,须菩提闻法得悟,请佛与法安名,令后人依而受持,故经云:“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如来所说金刚般若波罗蜜,与法为名,其意谓何?以金刚世界之宝,其性猛利,能坏诸物。金虽至坚,羖4羊角能坏;金刚喻佛性,羖羊角喻烦恼。金虽坚刚,羖羊角能碎;佛性虽坚,烦恼能乱;烦恼虽坚,般若智能破;羖羊角虽坚,宾铁能坏。悟此理者,了然见性。《涅槃经》云:“见佛性者不名众生,不见佛性是名众生”。如来所说金刚喻者,只为世人性无坚固,口虽诵经,光明不生。外诵内行,光明齐等。内无坚固,定慧即亡。口诵心行,定慧均等,是名究竟。金在山中,山不知是宝,宝亦不知是山,何以故?为无性故。人则有性,取其宝用,得遇金师,錾凿山破,取矿烹炼,遂成精金,随意使用,得免贫苦。四大身中,佛性亦尔。身喻世界,人我喻山,烦恼喻矿,佛性喻金,智慧喻工匠,精进勇猛喻錾凿。身世界中有人我山,人我山中有烦恼矿,烦恼矿中有佛性宝,佛性宝中有智慧工匠用,智慧工匠凿破人我山,见烦恼矿,以觉悟火烹炼,见自金刚佛性,了然明净,是故以金刚为喻,因为之名也。空解不行,有名无体;解义修行,名体俱备。不修即凡夫,修即同圣智,故名金刚也。

何名般若?是梵语,唐言智慧。智者不起愚心,慧者有其方便;慧是智体,智是慧用。体若有慧,用智不愚;体若无慧,用愚无智。只为愚痴未悟,故修智慧以除之也。

何名波罗蜜?唐言到彼岸。到彼岸者,离生灭义。只缘世人性无坚固,于一切法上有生灭相,流浪诸趣,未到真如之地,并是此岸;要具大智慧,于一切法圆满,离生灭相,即是到彼岸也。亦云心迷则此岸,心悟则彼岸;心邪则此岸,心正则彼岸。口说心行,即自5法身有波罗蜜;口说心不行,即无波罗蜜也。

何名为经?经者,径也,是成佛之道路。凡人欲臻斯路,当内修般若行,以至究竟。如或但能诵说,心不依行,自心则无经;实见实行,自心则有经。故此如来号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曹溪六祖大师 慧能 序 6

--------------------------------------------------------------------------------

〖注解〗

1.《金刚经口诀》,又名《金刚经解义》、《金刚经注解》、《六祖解义》、《六祖口诀》,共两卷,唐代曹溪六祖慧能大师述。本书是对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经》的简易注释。卷首题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序”。本书所录文本,以《卍续藏经》本(第二十四册)为底本,参照《禅宗全书》第二十三册所收《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五家解》(日本花园大学藏本)校勘。


2.一本“宿慧”后有“者”字。

3.诀,一作“经诀”。

4.羖,一作“羚”。羖,音gǔ,黑色的公羊。

5.自,一作“是”。

6.序,一作“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30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本帖最后由 至善佛缘 于 2012-3-30 09:05 编辑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上

东晋武帝时后秦沙门鸠摩罗什 奉诏 译

梁昭明太子嘉其1 分目2

唐六祖大鉴真空普觉禅师 解义

法会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闻。

如者,指义;是者,定词。阿难自称如是之法,我从佛闻,明不自说也,故言如是所闻。又,我者,性也,性即我也。内外动作,皆由于性;一切尽闻,故称我闻也。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言一时者,师资会遇齐集之时。佛者,是说法之主。在者,欲明处所。舍卫国者,波斯匿王所居之国。祇者,太子名也。树是祇陀太子所施,故言祇树也。给孤独者,须达长者之异名也。园者,本属须达,故言给孤独园。佛者,梵音,唐言觉也。觉义有二:一者外觉,观诸法空;二者内觉,知心空寂,不被六尘所染。外不见人之过恶,内不被邪迷所惑,故名曰觉。觉即是佛也。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言与者,佛与比丘同住金刚般若无相道场,故言与也。大比丘者,是大阿罗汉故。比丘者,是梵语,唐言能破六贼,故名比丘。众,多也。千二百五十人者,其数也。俱者,同处平等法会。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

尔时者,当此之时,是今辰时,斋时欲至也。著衣持钵者,为显教示迹故也。入者,为自城外而入也。舍卫大城者,名舍卫国丰德城也,即波斯匿王所居之城,故言舍卫大城也。言乞食者,表如来能下心于一切众生也。

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次第者,不择贫富,平等以化也。乞已者,如多乞不过七家,七家数满,更不至余家也。还至本处者,佛立3制——诸比丘,除请召外,不得辄向白衣4舍,故云尔。洗足者,如来示现,顺同凡夫,故言洗足。又大乘法,不独以洗手足为净;盖言洗手足,不若净心,一念心净,则罪垢悉除矣。如来欲说法时,常仪敷施檀座5,故言敷座而坐也。

善现起请分第二

时长老须菩提,

何名长老?德尊年高,故名长老。须菩提是梵语。唐言解空。

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随众所坐,故云即从座起。弟子请益,先行五种仪:一者从座而起;二者端整衣服;三者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四者合掌,瞻仰尊颜,目不暂舍;五者一心恭敬,以申问辞。

“希有世尊!

希有,略说三义:第一希有,能舍金轮王位;第二希有,身长丈六,紫磨金容,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三界无比;第三希有,性能含吐八万四千法,三身圆备。以具上三义,故云希有也。世尊者,智慧超过三界,无有能及者,德高更无有上,一切咸恭敬,故曰世尊。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护念者6,如來以般若波罗蜜法,护念诸菩萨。付嘱者,如来以般若波罗蜜法,付嘱须菩提诸大菩萨。言善护念者,令诸学人,以般若智,护念自身心,不令妄起憎爱,染外六尘,堕生死苦海;于自心中,念念常正,不令邪起。自性如来,自善护念。言善付嘱者,前念清净,付嘱后念,后念清净,无有间断,究竟解脱。如来委曲诲示众生及在会之众,当常行此,故云善付嘱也。菩萨者,梵语。唐言道心众生,亦云觉有情。道心者,常行恭敬。乃至蠢动含灵,普敬爱之,无轻慢心,故名菩萨。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

善男子者,平坦心也,亦是正定心也,能成就一切功德,所往无碍也。善女人者,是正慧心也,由正慧心,能出生一切有为、无为功德也。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须菩提问:一切发菩提心的人,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须菩提见一切众生躁扰不停,犹如隙尘,摇动之心,起如飘风,念念相续,无有间歇,问欲修行,如何降伏。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是佛赞叹须菩提,善得我心,善得我意也。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佛欲说法,常先戒7敕。令诸听者一心静默,吾当为说。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阿”之言“无”,“耨多罗”之言“上”,“三”之言“正”,“藐”之言“徧”。“菩提”之言“知”。无者,无诸垢染。上者,三界无能比。正者,正见也。徧者,一切智也。知者,知一切有情佛性,但能修行,尽得成佛。佛者,即是无上清净般若波罗蜜也。是以一切善男子、善女人,若欲修行,应知无上菩提道,应知无上清净般若波罗蜜多法,以此降伏其心也。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唯然者,应诺之辞。愿乐者,愿佛广说,令中下根机,尽得开悟。乐者,乐闻深法。欲闻者,渴仰慈诲也。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前念清净,后念清净,名为菩萨。念念不退,虽在尘劳,心常清净,名摩诃萨。又慈悲喜舍,种种方便,化导8众生,名为菩萨。能化、所化,心无取着,是名摩诃萨。恭敬一切众生,即是降伏自心处。真者不变,如者不异,遇诸境界,心无变异,名曰真如。亦云外不假曰真,内不乱9曰如。念念无差,即是降伏其心也。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

卵生者,迷性也。胎生者,习性也。湿生者,随邪性也。化生者,见趣性也。迷故造诸业,习故常流转,随邪心不定,见趣多沦坠10。起心修心,妄见是非,内不契无相之理,名为有色。内心守直,不行恭敬供养,但言直心是佛,不修福慧,名为无色。不了中道,眼见耳闻,心想思惟,爱著法相,口说佛行,心不依行,名为有想。迷人坐禅,一向除妄,不学慈悲喜舍智慧方便,犹如木石,无有作用,名为无想。不著二法想,故名若非有想。求理心在,故名若非无想。烦恼万差,皆是垢心;身形无数,总名众生。如来大悲普化,皆令得入无余涅槃。

而灭度之。

如来指示三界九地众生,各有涅槃妙心,令自悟入无余。无余者,无习气烦恼也。涅槃者,圆满清净义,灭尽一切习气。令永不生,方契此也。度者,渡生死大海也。佛心平等,普愿与一切众生,同入圆满清净无余涅槃,同渡生死大海,同诸佛所证也。有人虽悟虽修,作有所得心者,却生我相,名为法我。除尽法我,方名灭度也。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如是者,指前法也。灭度者,大解脱也。大解脱者,烦恼及习气,一切诸业障灭尽,更无有余,是名大解脱。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元各自有一切烦恼、贪嗔恶业;若不断除,终不得解脱。故言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一切迷人,悟得自性,始知佛不见自相,不有自智,何曾度众生?只为凡夫不见自本心,不识佛意,执著诸法相11,不达无为之理,我人不除,是名众生。若离此病,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故言“妄心无处即菩提。生死涅槃本平等”,何灭度之有!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众生佛性本无有异,缘有四相,不入无余涅槃。有四相即是众生,无四相即是佛。迷即佛是众生,悟即众生是佛。迷人恃有财宝、学问、族姓,轻慢一切人,名我相。虽行仁义礼智信,而意高自负,不行普敬,言我解行仁义礼智信,不合敬尔,名人相。好事归己,恶事施于人,名众生相。对境取舍分别,名寿者相。是谓凡夫人四相。修行人亦有四相:心有能所,轻慢众生,名我相;自恃持戒,轻破戒者,名人相;厌三涂苦,愿生诸天,是众生相;心爱长年,而勤修福业,诸执不忘,是寿者相。有四相即是众生,无四相即是佛也。

妙行无住分第四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凡夫布施,只求身相端严、五欲快乐,故报尽却堕三涂。世尊大慈,教行无相布施者,不求身相端严、五欲快乐,但令内破悭心,外利益一切众生,如是相应,名不住色布施。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应如是无相心布施者,为无能施之心,不见有施之物,不分别受施之人,是名不住相布施也。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菩萨行施,心无所希求,其所获福德,如十方虚空,不可较量。言复次者,连前起后之辞。一说:布者普也,施者散也;能普散尽心中妄念习气烦恼,四相泯绝,无所蕴积,是真布施。又说:布施者,由不住六尘境界,又不有漏分别,惟当返归清净,了万法空寂;若不了此意,惟增诸业。故须内除贪爱,外行布施,内外相应,获福无量。见人作恶,不见其过,自性不生分别,是名离相。依教修行,心无能所,即是善法。修行人心有能所,不名善法;能所心不灭,终未得解脱。念念常行般若智,其福无量无边。依如是修行,感得一切人天12恭敬供养,是名为福德。常行不住相布施,普敬一切含生13,其功德无有边际,不可称计。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缘不住相布施,所得功德不可称量,佛以东方虚空为譬喻,故问须菩提:“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者,须菩提言:东方虚空不可思量也。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佛言虚空无有边际,不可度量,菩萨无住相布施,所得功德亦如虚空,不可度量,无边际也。世界中,大者莫过虚空;一切性中,大者莫过佛性。何以故?凡有形相者,不得名为大;虚空无形相,故得名为大。一切诸性,皆有限量,不得名为大;佛性无有限量,故名为大。此虚空中,本无东西南北;若见东西南北,亦是住相,不得解脱。佛性本无我人众生寿者;若有此四相可见,即是众生性,不名佛性,亦所谓住相布施也。虽于妄心中说有东西南北,在理则何有?!所谓东西不真,南北曷异。自性本来空寂混融,无所分别,故如来深赞不生分别也。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应者,唯也。但唯如上所说之教,住无相布施,即是菩萨也。

如理实见分第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色身即有相,法身即无相。色身者,四大和合,父母所生,肉眼所见。法身者,无有形段,非有青黄赤白,无一切相貌,非肉眼能见,慧眼乃能见之。凡夫但见色身如来,不见法身如来。法身量等虚空,是故佛问须菩提:“可以身相见如来不?”须菩提知凡夫但见色身如来,不见法身如来。故言:“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色身是相,法身是性。一切善恶,尽由法身14,不由色身15。法身16若作恶,色身17不生善处。法身18作善,色身19不堕恶处。凡夫唯见色身,不见法身,不能行无住相布施,不能于一切处行平等行,不能普敬一切众生。见法身者,即能行无住相布施,即能普敬一切众生,即能修般若波罗蜜行,方信一切众生同一真性,本来清净,无有垢秽,具足恒沙20妙用。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如来欲显法身,说一切诸相皆是虚妄。若见一切诸相虚妄不实,即见如来无相之理也。

正信希有分第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须菩提问:此法其深,难信难解;末世凡夫,智慧微劣,云何信入?佛答在次下。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

于我灭后,后五百岁,若复有人,能持大乘无相戒,不妄取诸相,不造生死业,一切时中,心常空寂,不被诸相所缚,即是无所住心,于如来深法,心能信入,此人所有21言说,真实可信。何以故?此人不于一劫二劫三四五劫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亿劫,种诸善根。是故如来说,我灭后,后五百岁,有能离相修行者,当知是人,不于一二三四五佛,种诸善根。

何名种诸善根?略述次下:所谓于诸佛所,一心供养,随顺教法,于诸菩萨、善知识、师僧、父母,耆年宿德尊长之前处,常行恭敬供养,承顺教命,不违其意,是名种诸善根;于一切贪苦众生,起慈悲心,不生轻厌,有所须求22,随力惠施,是名种诸善根;于一切恶类,自行和柔忍辱,欢喜逢迎,不逆其意,令彼发欢喜心,息刚戾心,是名种诸善根;于六道众生,不加杀害,不欺不贱,不毁不辱,不骑不棰,不食其肉,常行饶益,是名种诸善根。

信心者,信般若波罗蜜能除一切烦恼,信般若波罗蜜能成就一切出世23功德,信般若波罗蜜能出生一切诸佛,信自身中佛性本来清净,无有染污,与诸佛性24平等无二,信六道众生本来无相,信一切众生尽能成佛,是名清净信心也。

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若有人于如来灭后,发般若波罗蜜心,行般若波罗蜜行,修习悟解,得佛深意者,诸佛无不知之。若有人闻上乘法,一心受持,即能行般若波罗蜜无相无著之行,了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无我者,无色受想行识也。无人者,了四大不实,终归地水火风也。无众生者,无生灭心也。无寿者,我身本无,宁有寿者?四相既亡,即法眼明彻,不著有无,远离二边,自心如来自悟自觉,永离尘劳妄念,自然得福无边。无法相者,离名绝相,不拘文字也。亦无非法相者,不得言无般若般罗蜜法;若言无般若波罗法,即是谤法。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取此三相,并著邪见,尽是迷人,不悟经意。故修行人不得爱著如来三十二相,不得言我解般若波罗蜜法,亦不得言不行般若波罗蜜行而得成佛。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法者,是般若波罗蜜法。非法者,生天等法。般若波罗蜜法,能令一切众生过生死大海;既得过已,尚不应住,何况生天等法而得乐著!

无得无说分第七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阿耨多罗,非从外得,但心无我所25即是也。只缘对病设药,随宜为说,何有定法乎?如来说无上正法,心本无得,亦不言不得。但为众生所见不同,如来应彼根性,种种方便,开诱化导,俾其离诸执著;指示一切众生,妄心生灭不停,逐境界动,前念瞥起,后念应觉,觉既不住,见亦不存。若尔,岂有定法为如来可说也?阿者,心无妄念。耨多罗者,心无骄慢。三者,心常在正定。藐者,心常在正慧。三菩提者,心常空寂。一念凡心顿除,即见佛性。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恐人执著如来所说文字章句,不悟无相之理,妄生知解,故言不可取。如来为化种种众生,应机随量,所有言说,亦何有定乎?学人不解如来深意,但诵如来所说教法,不了本心;不了本心,终不成佛,故言不可说也。口诵心不行即非法;口诵心行,了无所得,即非非法。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三乘根性,所解不同,见有深浅,故言差别。佛说无为法者,即是无住,无住即是无相,无相即无起,无起即无灭,荡然空寂,照用齐收26,鉴觉无碍,乃真是解脱佛性。佛即是觉,觉即是观照,观照即是智慧,智慧即是般若波罗蜜多。又本云:圣贤说法,具一切智,万法在性,随问差别,令人心开,各自见性。

依法出生分第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27用布施,福德虽多,于性上一无利益。依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修行,令自性不堕诸有,是名福德性。心有能所,即非福德性;能所心灭,是名福德性。心依佛教,行同佛行,是名福德性;不依佛教,不能践履佛行,即非福德性。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十二部教,大意尽在四句之中。何以知其然?以诸经中赞叹,四句偈即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以摩诃般若为诸佛母,三世诸佛,皆依此经修行,方得成佛。《般若心经》云:“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从师所学曰受,解义修行曰持。自解自行是自利,为人演说是利他。功德广大,无有边际。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此经者,非指此一卷之文也,要显佛性,从体起用,妙利无穷。般若者,即智慧也。智28以方便为功,慧以决断为用,即一切时中觉照心是。一切诸佛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觉照生,故云此经出也。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所说一切文字章句,如标如指。标指者,影响之义。依标取物,依指观月;月不是指,标不是物。但依经取法,经不是法。经文则肉眼可见,法则慧眼能见。若无慧眼者,但见其文,不见其法。若不见法,即不解佛意。不解佛意,则诵经不成佛道。

一相无相分第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须陀洹者,梵语,唐言逆流。逆生死流,不染六尘,一向修无漏业,得粗重烦恼不生,决定不受地狱、畜生、修罗异类之身,名须陀洹果。若了无相法,即无得果之心;微有得果之心,即不名须陀洹,故言不也。

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流者,圣流也,须陀洹人已离粗重烦恼,故得入圣流;而无所入者,无得果之心也。须陀洹者,乃修行初果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斯陀含者,梵语,唐言一往来。舍三界结缚,三界结尽,故名斯陀含。斯陀含名一往来。往来,从天上却,到人间生,从人间死却29,生天上竟,遂30出生死,三界业尽,名斯陀含果。大乘斯陀含者,目观诸境,心有一生一灭,无第二生灭,故名一往来。前念起妄,后念即止;前念有著,后念即离,故实无往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31来,是故名阿那含。”

阿那含,梵语,唐言不还,亦名出欲。出欲者,外不见可欲之境,内无欲心可行,定不向欲界受生,故名不来,而实无不32来;亦名不还,以欲习永尽,决定不来受生,是故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名阿罗汉。阿罗汉者。烦恼永尽,与物无诤。若作得果之心,即是有诤。

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阿罗汉,梵语。唐言无诤。无烦恼可断,无贪嗔可离,性无违顺,心境俱空,内外常寂。若有得果之心,即同凡夫,故言不也。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何名无诤三昧?谓阿罗汉心无生灭去来,惟有本觉常照,故名无诤三昧。三昧,梵语,此云正受,亦云正见。远离九十五33种邪见,是名正见。然空中亦有明暗诤,性中有邪正诤,念念常正,无一念邪心,即是无诤三昧。修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若有一念得果心,即不名无诤三昧。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即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阿兰那,是梵语,唐言无诤行。无诤即是清净行。清净行者,为除去有所得心也。若存有所得心,即是有诤;有诤即非清净道。常得无所得心,即是无诤行也。

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佛恐须菩提有得法之心,为遗此疑34,故问之。须菩提知法无所得,而白佛言“不也”。然灯佛是释迦佛授记之师。故问须菩提,我于师处有法可得不?须菩提即谓:法因师开示,而实无所得,但悟自性本来清净,本无尘劳,寂然常照,即自成佛;当知世尊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如来法者,譬如日光明照,无有边际,而不可取。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清净佛土,无相无形,何物而能庄严耶?唯以定慧之宝,假名庄严。事理庄严有三:第一庄严世间佛土,造寺、布施、供养是也;第二庄严见佛土,见一切人普行恭敬是也;第三庄严心即佛土,心净即佛土净,念念常行佛心是也。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此修行人不应谈他是非,自言我能我解,心轻末35学,此非清净心也。自性常生智慧,行平等慈,下心恭敬一切众生,是修行人清净心也。若不自净其心,爱著清净处,心有所住,即是著法相。见色著色,住色生心,即是迷人。见色离色,不住色生心,即是悟人。住色生心,如云蔽天;不住色生心,如空无云,日月常照。住色生心,即是妄念;不住色生心,即是真智。妄念生则暗,真智照则明。明则36烦恼不生,暗则37六尘竞起。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色身虽大,内心量小,不名大身。内心量大,等虚空界,方名大身。色身纵如须弥山38,终不为大39。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布施七宝,得三界中富贵报;讲说大乘经典,令诸闻者生大智慧,成无上道。当知受持福德,胜前七宝福德。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上 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30 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注解〗

1.嘉其,一作“箫统”。

2.目,一作“章”。

3.立,一作“意”。

4.白衣:指在家人。

5.檀,原作“壇”,据《五家解》本改作“檀”。

6.在“护念者”之前,坊间流通本有“如来者,自真如来之本性也”数字。《卍续藏经》本及日本花园大学《五家解》本均无。

7.戒:同‘“诫’。”。

8.《卍续藏经》本及《五家解》本,均作“化导”,坊间流通本一作“化度”。

9.原为“不虚”,据《五家解》本改作“不乱”。

10.原作“多偏坠”,据《五家解》本,改为“多沦坠”。

11.诸法相,《五家解》本作“诸相”。

12.原作“天人”,据《五家解》本,改作“人天”。

13.《卍续藏经》本及《五家解》本均作“含生”,坊间流通本一作“苍生“。

14、15、16、17、18、19.此处数“法身”、“色身”,《卍续藏经》本与《五家解》本均同。坊间流通本,“法身”、“色身”正好颠倒,误。

20.原本作“河”,据《五家解》本改作“沙”。

21.原作“谓”,据《五家解》本改作“有”

22.须求:需求

23.原作“此”,据《五家解》本均作“诸佛性”,坊间流通本一作“诸佛佛性”

24.《卍续藏经》本与《五家解》本均作“我所”,坊间流通本作“能所”。

25.齐收:一作“皎”,今从《卍续藏经》本与《五家解》本,作“齐收”。

26.《五家解》本作“持”。

27.《卍续藏经》本及《五家解》本均作“智”,而坊间流通本作“慧”。

28.《卍续藏经》本及《五家解》本均作“慧”,而坊间流通本作“智”。

29.《卍续藏经》本及《五家解》本均作“死却”。坊间流通本无“死”字。

30.《五家解》本作“遂”字。

31、32.原本无“不”字,据《五家解》本补。

33.《卍续藏经》本及《五家解》本均作“九十五”,而坊间流通本作“九十六”。

34.疑,一作“蔽”。

35.末,《卍续藏经》本及《五家解》本作“未”,似应作“末”。

36.《五家解》本作“即”。

37.《五家解》本作“即”。

38.《卍续藏经》本作“须弥山”,《五家解》本作“须弥”。

39.《卍续藏经》本作“不为大也”,《五家解》本作“终不为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30 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至善佛缘 于 2012-3-30 09:12 编辑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下(一)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所在之处,如有人即说是经,若念念常行无念心、无所得心1,不作能所心说,若能远离诸心,常依无所得心,即此身中有如来金2身舍利,故言如佛塔庙。以无所得心说此经者,感得天龙八部,悉来听受。心若不清净,但为名声利益而说是经者,死堕三途,有何利益?心若清净,为说是经,令诸听者除迷妄心,悟得本来佛性,常行真实,感得天人阿修罗等,皆来供养持经人也。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自心诵得此经,自心解得经义,自心体得无著无相之理,所在之处,常修佛行,念念心无有间歇,即自心是佛,故言所在之处,则为有佛。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3。”

佛说般若波罗蜜,令诸学人用智慧除却愚心生灭,生灭除尽,即到彼岸;若心有所得,即不到彼岸。心无一法可得,即是彼岸;口说心行,乃是到彼岸。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佛问须菩提,如来说法,心有所得不?须菩提知如来说法,心无所得,故言无所说也。如来意者,欲令世人离有所得之心,故说般若波罗蜜法,令一切人闻之,皆发菩提心,悟无生理,成无上道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如来说众生性中妄念,如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微尘;一切众生,被妄念微尘起灭不停,遮蔽佛性,不得解脱。若能念念真正修般若波罗蜜无著无相之行,了妄念尘劳即清净法性;妄念既无,即非微尘,是名微尘。了真即妄,了妄即真,真妄俱泯,无別有法,故云是名微尘。性中无尘劳,即是佛世界;心中有尘劳,即是众生世界。了诸妄念空寂,故云非世界。证得如来法身,普见4尘刹,应用无方,是名世界。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者,是三十二清净行。三十二清净行者,于五根中修六波罗蜜,于意根中修无相无为,是名三十二清净行。常修此三十二清净行,即得成佛;若不修三十二相清净行,终不成佛。但爱著如来三十二相,自不修三十二相行,终不得见如来。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世间重者,莫过于身命。菩萨为法,于无量劫中,舍施身命与一切众生,其福虽多,亦不如受持此经四句之福。多劫舍身,不了空义;妄心不除,元是众生。一念持经,我人顿尽;妄想既除,言下成佛。故知多劫舍身,不如持经四句之福。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意5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自性不痴名慧眼,闻法自悟名法眼。须菩提是阿罗汉,于五百弟子中,解空第一,已曾勤奉多佛,岂得不闻如是深法?岂于释迦牟尼佛所始言闻也?然或是须菩提于往昔所得,乃声闻慧眼,至今方悟佛意,故始得闻如是深经,悲昔未悟,故涕泪悲泣。闻经谛念,谓之清净;从清净体中,流出般若波罗蜜多深法,当知决定成就诸佛功德也。

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虽行清净行,若见垢净二相,当情并是垢心6,即非清净心也。但心有所得,即非实相也。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须菩提深悟佛意,盖自见业尽垢除,慧眼明彻,信解受持,即无难也。世尊在世说法之时,亦有无量众生,不能信解受持,何必独言后五百岁?盖佛在之日,虽有中下根不信及怀疑者,即往问佛,佛即随宜为说,无不契悟。佛灭度后,后五百岁,渐至末法,去圣遥远,但存言教,人若有疑,无处咨决,愚迷抱执,不悟无生,著相驰求,轮回诸有;于此时中,得闻深经,清心敬信,悟无生理者,甚为希有,故言第一希有。于如来灭后,后五百岁,若复有人,能于般若波罗蜜甚深经典,信解受持者,即知此人无我人众生寿者之相。无此四相,是名实相,即是佛心,故曰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

佛印可须菩提所解,善契我心,故重言如是也。

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声闻久著法相,执有为解,不了诸法本空,一切文字皆是假立,忽闻深经,诸相不生,言下即佛,所以惊怖。唯是上根菩萨,得闻此理,欢喜受持,心无怖畏7退转;如此之流,甚为希有。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口说心不行即非,口说心行即是;心有能所即非,心无能所即是。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

见有辱境当情,即非;不见辱境当情,即是。见有身相当彼所害,即非;不见有身相当彼所害,即是。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

如来因中,在初地时,为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无一念痛恼之心。若有痛恼之心,即生嗔恨。歌利王是梵语,此云无道极恶君也。一说如来因中,曾为国王,常行十善,利益苍生,国人歌赞此王,故云歌利王。求无上菩提,修忍辱行,尓时天帝释化作旃檀罗,乞王身肉,即割施,殊无嗔恼。今存8二说,于理俱通。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如来因中,于五百世修忍辱波罗蜜,以得四相不生。如来自述往因者,欲令一切修行人,成就忍辱波罗蜜。行忍辱波罗蜜人,既行忍辱行者,不见一切人过恶,冤亲平等,无是无非,被他打骂残害,欢喜受之,倍加恭敬。行如是行者,即能成就忍辱波罗蜜。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不应住色生心者,是都标也。声香等,別立其名也。于此六尘起憎爱心,由是妄心,积集无量业结,覆盖佛性9;虽种种勤苦修行,不除心垢,终无解脱之理。推其根本,都由色上住心。如能念念常行般若波罗蜜,推诸法空,不生计较10,念念常自精进,一心守护,无令放逸。《净名经》云:求一切智11,无非时求。《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昼夜精勤,常住般若波罗蜜多12,相应作意,无时暂舍。

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若心住涅槃,非是菩萨住处;不住涅槃,不住诸法,一切处不住,方是菩萨住处。上文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也。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

菩萨不为求望自身快乐,而行布施,但为内破悭心,外利益一切众生,而行布施。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

如者,不生;来者,不灭。不生者,我人13不生;不灭者,觉照不灭。下文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如来说我人等相,毕竟可破坏,非真实体也。一切众生,尽是假名;若离妄心,即无众生可得,故言即非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真语者,说一切有情无情,皆有佛性;实语者,说众生造恶业,定受苦报;如语者,说众生修善法,定有乐报;不诳语者,说般若波罗蜜法,出生三世佛,决定不虚;不异语者,如来所说初善中善后善旨意微妙,一切天魔外道,无有能超胜及破坏佛语者也。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无实者,以法体空寂,无相可得;然中有恒沙性德,用之不匮,故言无虚。欲言其实,无相可得;欲言其虚,用而无间,是故不得言无,不得言有。有而不有,无而不无,言譬不及者,其唯真智乎!若不离相修行,无由臻此。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

于14一切法,心有住著,则不了三轮体空,如盲者处暗,无所晓了。《华严经》云:“声闻在如来会中闻法,如盲如聋”,为住诸法相故也。

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若菩萨常行般若波罗蜜多无著无相行,如人有目,处于皎日之中,何所不见也?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当来之世者,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浊恶之世,邪法竞起,正法难行。于此时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遇此经,从师禀受,读诵在心,精进不忘15,依义修行,悟入佛之知见,则能成就阿耨菩提。以是三世诸佛,无不知之。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佛说末法之时,得闻此经,信心不逆,四相不生,即是佛之知见;此人功德,胜前多劫舍身功德,百千万亿不可譬喻。一念闻经,其福尚多,何况更能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当知此人,决定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种种方便,为说如是甚深经典,俾离诸相,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得福德,无有边际;盖缘多劫舍身,不了诸法本空,心有能所,未离众生之见。如能闻经悟道,我人顿尽,言下即佛,将舍身有漏之福,比持经无漏之慧,实不可及。故虽十方聚宝,三世舍身,不如持经四句偈16。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

持经之人,心无我所;无我所故,即是17佛心。佛心功德,无有边际,故言不可称量。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大乘者,智慧广大,善能建立一切法。最上乘者,不见垢法可厌,不见净法可求,不见众生可度,不见涅槃可证,不作度众生心,亦不作不度众生心,是名最上乘,亦名一切智,亦名无生忍,亦名大般若。

若有人发心求佛无上道,闻此无相无为甚深之法,即当信解受持,为人解说,令其深悟,不生毁谤,得大忍力,大智慧力,大方便力,方能流通此经也。上根之人,闻此经典,得深悟佛意,持自心经,见性究竟;复起利他之行,能为人解说,令诸学者,自悟无相之理,得见本性如来,成无上道。当知说法之人,所得功德,无有边际,不可称量。闻经解义,如教修行,复能广为人说,令诸众生,得悟修行无相无著之行,以能行此行,有大智慧光明,出离尘劳,虽离尘劳,不作离尘劳之念,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名荷担如来。当知持经之人,自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何名乐小法者?为二乘声闻人,乐小果,不发大心,故即于如来深法,不能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若人口诵般若,心行般若,在在处处,常行无为无相之行,此人所在之处,如有佛塔,感得一切天人,各持供养,作礼恭敬,与佛无异。能受持经者,是人心中,自有世尊,故云如佛塔庙;当知所得福德,无量无边。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持经之人,各得一切天人恭敬供养,为前生有重业障故,今生虽得受持诸佛如来甚深经典,常被18人轻贱。不得人恭敬供养。自以受持经典故,不起人我等相,不问冤亲,常行恭敬,心无恼恨,荡然无所计较,念念常行般若波罗蜜行,曾无退转;以能如是修行故,得无量劫以到今生,所有极恶罪障,并能消灭。又约理而言,先世即是前念妄心,今世即是后念觉心,以后念觉心,轻贱前念妄心,妄不得住,故云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妄念即灭,罪业不成,即得菩提也。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供养恒沙诸佛,施宝满三千界,舍身如微尘数,种种福德,不及持经一念悟无生理,息希望心,远离众生颠倒知见,即到波罗19彼岸,永出三涂,证无余涅槃也。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

佛言末法众生,德薄垢重,嫉妒弥深,邪见炽盛。于此时中,如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圆成法相,了无所得,念念常行慈悲喜舍,谦下柔和,究竟成就无上菩提。或有人不知如来正法常在20不灭,闻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人能成就无相心,行无相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必心生惊怖,狐疑不信。

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是经义者,即无著无相行也。云不可思议者,赞叹无著无相行,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须菩提问佛,如来灭后后五百岁,若有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依何法而住?如何降伏其心?佛言,当发度脱一切众生心,度脱一切众生尽,得成佛已,不得见有一众生是我灭度者。何以故?为除能所心也,除有众生心,亦除我见心也。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菩萨若见有众生可度者,即是我相;有能度众生心,即是人相;谓涅槃可求,即是众生相;见有涅槃可证,即是寿者相。有此四相,即非菩萨。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有法者,我人等四法是也。不除四法,终不得菩提。若言我发菩提心者,亦是人我等法。人我等法是烦恼根本。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

佛告须菩提:我于师处,不除四相,得受21记不?须菩提深解无相之理,故言不也;善契佛意,故佛言:如是,如是。言是,即印可之辞22。


“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23:‘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24,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佛言实无我人众生寿者,始得受菩提记。我若有发菩提心,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25;以实无所得,然灯佛始与我授记26。此一段文27,总成须菩提无我义。佛言诸法如义者,诸法即是色声香味触法,于此六尘中,善能分别,而本体湛然,不染不著,曾无变异,如空不动,圆通莹澈,历劫常存,是名诸法如义。《菩萨璎珞经》云:“毁誉不动,是如来行。”《入佛境界经》云:“诸欲不染故,敬礼无所观。”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

佛言,实无所得心而得菩提,以所得心不生,是故得菩提。离此心外,更无菩提可得,故言无实也。所得心寂灭,一切智本有,万行悉圆备,恒沙德性,用无乏少,故言无虚也。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能于诸法,心无取舍,亦无能所,炽然建立一切法,而心常空寂,故知一切法皆是佛法。恐迷者贪著一切法以为佛法,为遣此病,故言即非一切法。心无能所,寂而常照,定慧齐行,体用一致,是故名一切法。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者,以显一切众生,法身不二,无有限量,是名大身;法身本无处所,故言则非大身。又以色身虽大,内无智慧,即非大身;色身虽小,内有智慧,得名大身。虽有智慧,不能依行,即非大身;依教修行,悟入诸佛无上智28见,心无能所限量,是名大身也。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

菩萨若言因我说法,除得彼人烦恼,即是法我。若言我度得众生,即有我所。虽度脱众生,心有能所,我人不除,不得名为菩萨。炽然说种种方便,化度众生,心无能所,即是菩萨也。

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菩萨若言我能建立世界者,即非菩萨。虽然建立世界,心有能所,即非菩萨。炽然建立世界,能所心不生,是名菩萨。《最胜妙定经》云:“假使有人造得白银精舍,满三千大千世界,不如一念禅定心。”心有能所,即非禅定。能所不生,是名禅定。禅定即是清净心也。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于诸法相,无所滞碍,是名通达。不作解法心,是名无我法。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随分行持,亦得名为菩萨,然未为真菩萨。解行圆满,一切能所心尽,方得名真是菩萨。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一切人尽有五眼,为迷所覆,不能自见。故佛教除却迷心,即五眼开明。念念修行般若波罗蜜法,初除迷心,名为第一肉眼。见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起怜愍心,是名为第二天眼。痴心不生,名为第三慧眼。著法心除,名为第四法眼。细惑永尽,圆明徧照,名为第五佛眼。又云,见色身中有法身,名为天眼。见一切众生,各具般若性,名为慧眼。见性明彻,能所永除,一切佛法本来自备,名为法眼。见般若波罗蜜,能生三世一切法,名为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

恒河者,西国祗洹29精舍侧近河,如来说法,常指此河为喻。佛说此河中沙,一沙况一佛世界,以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举此众多国土30者。欲明其中,所有众生,一一众生,皆有若许心数也。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一一众生,皆有若干差别心数;心数虽多,总名妄心。识得妄心非心、是名为心,此心即真心、常心、佛心、般若波罗蜜心、清净菩提涅槃心也。

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过去心不可得者,前念妄心,瞥尔31已过,追寻无有处所。现在心不可得者,真心无相,凭何得见?未来心不可得者,本无可得,习气已尽,更不复生。了此三心皆不可得,是名为佛。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七宝之福,不能成就佛果菩提,故言无也。以其无量数限,故名曰多。如能超过,即不说多也。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佛意恐众生不见法身,但见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紫磨金辉,以为如来真身,为遣此迷,故问须菩提,佛可以具足色身32见不?三十二相即非具足色身,内具三十二净行,是名具足色身。净行者,即六波罗蜜是也。于五根中修六波罗蜜,于意根中定慧双修,是名具足色身。徒爱如来三十二相,内不行三十二净行,即非具足色身。不爱如来色相,能自持清净行,亦得名具足色身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如来者,即无相法身是也,非肉眼所见,慧眼乃能见之。慧眼未明具足,生我人等相,以观三十二相为如来者,即不名为具足也。慧眼明彻,我人等相不生,正智光明常照,是名诸相具足。三毒未泯,言见如来真身者,固无此理;纵能见者,只是化身,非真实无相之法身也。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凡夫说法,心有所得,故告须菩提:如来说法,心无所得。凡夫作能解心说,如来语默皆如,所发言辞,如响应声,任用无心,不同凡夫作生灭心说。若言如来说法,心有生灭者,即为谤佛。《维摩经》云:“真说法者,无说无示,听法者,无闻无得”。了万法空寂,一切名言皆是假立,于自空性中,炽然建立一切言辞,演说诸法无相无为,开导迷人,令见本性,修证无上菩提,是名说法。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灵幽33法师加此“尔时慧命须菩提”以下六十二字,是长庆二年,今见34在濠州钟离寺35石碑上,记六祖解在前,故无解,今亦存之。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言:所得心尽,即是菩提。佛言如是如是,我于菩提,实无希求心,亦无所得心,以如是故,得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菩提法者,上至诸佛,下至昆虫,尽含种智,与佛无异,故言平等,无有高下。以菩提无二故,但离四相,修一切善法,则得菩提。若不离四相,修一切善法,转增我人,欲证解脱之心,无由可得36。若离四相,而修一切善法,解脱可期。修一切善法者,于一切法,无有染著;对一切境,不动不摇;于出世法,不贪不著不爱;于一切处常行方便,随顺众生,使之欢喜信服,为说正法,令悟菩提。如是始名修行,故言修一切善法。

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37非善法,是名善法。”

修一切善法,希望果报,即非善法。六度万行炽然俱作,心不望报,是名善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30 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注解〗

1.《卍续藏经》本原为“如有人即说是经者,念念常行无念心、无所得心”,“是经”后有“者”字,“念念常行”前无“若”字。今从《五家解》本改。

2.《五家解》本作“全”。

3.坊间流通本,“即非般若波罗蜜”后有“是名般若波罗蜜”。《大正藏》、《卍续藏经》本及《五家解》本均无此句。

4.见,同“现”。

5.意,一作“义”。

6.《卍续藏经》本及《五家解》本均作“心”,坊间流通本作“也”。

7.原作“畏怖”,今从《五家解》本改作“怖畏”。

8.原作“有”,今从《五家解》本改作“存”。

9.《卍续藏经》本原作“由是妄心积身,无能觉照,益远佛行”,今从《五家解》本改定。

10.《五家解》本作“记著”。

11.原作“知”,据《五家解》本改作“智”

12.原作“法”,据《五家解》本均作“多”。

13.《卍续藏经》本及《五家解》本,“我人”后均无“等相”二字。

14.原作“施”,据《五家解》本改。

15.原作“妄”,据《五家解》本改为“忘”。

16.坊间流通本后面有“法云心有能所四字,一本云,有能舍所舍心,有元来未离众生之见。此解意又分明,故两存之”数句。《卍续藏经》本及《五家解》本均无,故从之。

17.原本无“即”字,据《五家解》本改为“即是”。

18.原作“彼”,据《五家解》本改正。

19.《卍续藏经》本及《五家解》本均无“蜜”字,而坊间本有“蜜”字。

20.《卍续藏经》本及《五家解》本均作“在”字,而坊间流通本作“住”。

21.《卍续藏经》本及《五家解》本均作“受记”,坊间流通本作“授记”。

22.《五家解》本作“如是之言,是印可之辞”。

23、24、25、26.此四处“授记”,《卍续藏经》本均作“受记”,今据《五家解》本改定。

27.“此一段文”的“文”字,原作“乃”字,据《五家解》本改。

28.《五家解》本作“知”。

29.洹,坊间流通本有作“园”,今从《卍续藏经》本及《五家解》本,作“洹”,音huán。

30.土,原作“数”,据《五家解》本改作“土”。

31.原作“潜然”,据《五家解》本改为“瞥尔”,一作“瞥然”。

32.“色身”后原有“相”字,据《五家解》本,删去“相”字。

33.灵幽法师,一本作“幽冥禅师”。

34.一本作“现”。

35.寺:原作“等”字,据《宋高僧传》卷二十五《唐上都温国寺灵幽传》,改作“寺”。

36.得,一作“了”。

37.此处原无“即”字,据《五家解》本补“即”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30 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下(二)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大铁围山,高广二百二十四万里;小铁围山,高广一百一十二万里;须弥山高广三百三十六万里,以此名为三千大千世界。就理而言,即贪嗔痴妄念各具一千也。如尔许山尽如须弥,以况七宝数,持用布施,所得福德,无量无边,终是有漏之因,而无解脱之理。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四句经文虽少,依之修行,即得成佛。是知持经之福,能令众生证得菩提,故不可比。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

须菩提意谓如来有度众生心,佛为遣须菩提如是疑心,故言莫作是念。一切众生本自是佛,若言如来度得众生成佛,即为妄语;以妄语故,即是我人众生寿者。此为遣我所心也。夫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若不因诸佛说法,无由自悟,凭何修行得成佛道?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如来说有我者,是自性清净、常乐我净之我,不同凡夫贪嗔痴无明、虚妄不实之我。故言凡夫之人,以为有我。有我人者,即是凡夫;我人不生。即非凡夫。心有生灭,即是凡夫;心无生灭,即非凡夫。不悟般若波罗蜜多,即是凡夫;若悟般若波罗蜜多,即非凡夫。心有能所,即是凡夫;心无能所,即非凡夫。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世尊大慈,恐须菩提执相之病未除,故作此问。须菩提未知佛意,乃言如是。如是之言,早是迷心,更言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又是一重迷心,离真转远。故如来为说,除彼迷心: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转轮圣王虽有三十二相,岂得同如来?世尊引此言者,以遣须菩提执相之病,令其所悟深彻。须菩提被问,迷心顿释,故云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须菩提是大阿罗汉,所悟甚深,得方便,不生迷路,以冀世尊除遣细惑,令后世众生所见不谬也。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若以”两字,是发语之端。色者,相也;见者,识也。我者,是一切众生身中自性清净、无为无相真常之体。不可高声念佛而得成就,念须正念分明,方得悟解。若以色声求之,不可见也。是知于相中观佛,声中求法,心有生灭,不悟如来矣。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相’。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须菩提闻说真身离相,便谓不修三十二净行,而得菩提。佛语须菩提,莫言如来不修三十二净行而得菩提;汝若言不修三十二净行,得阿耨菩提者,即是断佛种性,无有是处。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38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通达一切法,无能所心,是名为忍。此人所得福德,胜前七宝之福39。菩萨所作福德,不为自己,意在利益一切众生,故言不受福德。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如来者非来非不来,非去非不去,非坐非不坐,非卧非不卧。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常在空寂,即是如来也。

一合相理分40第三十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41:“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佛说三千大千世界,以喻一切众生性上微尘之数,如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微尘。一切众生性上妄念微尘,即非微尘。闻经悟道,觉慧常照,趣向菩提,念念不住,常在清净,如是清净微尘,是名微尘众。

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

三千者约理而言,则贪嗔痴妄念各具一千数也。心为善恶之枢42,能作凡作圣,其动静不可测度,广大无边,故名大千世界。

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心中明了,莫过悲智二法,由此二法,而得菩提。说一合相者,心存43所得故;即非一合相,心无所得,是名一合相。一合相者,不坏44假名,而谈实相。


“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由悲智二法,成就佛果菩提,说不可尽,妙不可言。凡夫之人,贪著文字事业,不行悲智二法。若不行悲智二法,而求无上菩提,何由可得?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如来说此经者,令一切众生,自悟般若智慧,自修行菩提之果。凡夫之人不解佛意,便谓如来说我人等见,不知如来说甚深无相无为般若波罗蜜法。如来所说我人等见,不同凡夫我人等见。如来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是真我见。说一切众生有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是人见。说一切众生本自无烦恼,是众生见。说一切众生,性本不生不灭,是寿者见。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发菩提心者,应见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应见一切众生无漏种智本自具足45,应信一切众生自性本无生灭,虽行一切智慧方便,接物利生,不作能所之心。口说无相法,而心有能所,即非法相;口说无相法,心行无相行,而能所心灭,是名法相也。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七宝之福虽多,不如有人发菩提心,受持此经四句,为人演说,其福胜彼百千万亿,不可譬喻。说法善巧方便,观根应量,种种随宜,是名为人演说。所听法人,有种种相貌不等,不得作分别之心,但了空寂如如之心,无所得心,无胜负心,无希望心,无生灭心,是名如如不动也。

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梦者是妄身,幻者是妄念,泡者是烦恼,影者是业障。梦幻泡影业,是名有为法46。真实离名相,悟者无诸业。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下 终

--------------------------------------------------------------------------------

〖注解〗

38.原为“德”,据《五家解》本改为“得”。


39《五家解》本作“福也”。

40.一合相理分,坊间流通本有作“一合理相分”,误。

41.原本无“须菩提言”。

42.《五家解》本作“本”。

43.《五家解》本作“有”。

44.原作“得”,据《五家解》本改为“坏”。

45.坊间流通本,此句后有“应信一切众生本无烦恼”,《卍续藏经》本及《五家解》本均无。

46.坊间流通本,此句后有“若无为法,则”数字,《卍续藏经》本及《五家解》本,均无此数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30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刚经之六祖口诀后序

法性圆寂,本无生灭;因有生念,遂有生缘,故天得命之以生,是故谓之命。天命既立,真空入有,前日生念转而为意识,意识之用,散而为六根,六根各有分别,中有所总持者,是故谓之心。心者,念虑之所在也,神识之所舍1也,真妄之所共处者也,当凡夫圣贤几会之地也。一切众生自无始来,不能离生灭者,皆为此心所累。故诸佛惟教人了此心;此心了即见自性;见自性则是菩提也。此在性时皆自空寂而湛然若无,缘有生念,而后有者也。有生则有形;形者地水火风之聚沫也,以血气为体,有生者之所托也。血气足则精足,精足则生神,神足则生妙用。然则妙用者,即是在吾圆寂时之真我也。因形之遇物,故见之于作为而已。但凡夫迷而逐物,圣贤明而应物。逐物者自彼,应物者自我。自彼者著于所见,故觅2轮回;自我者当体常空,万劫如一3。合而观之,皆心之妙用也。是故当其未生之时,所谓性者,圆满具足,空然无物,湛乎自然,其广大与虚空等,往来变化,一切自由。天虽欲命我以生,其可得乎?天犹不能命我以生,况于四大乎?况于五行乎?既有生念,又有生缘,故天得以生命我,四大得以气形我,五行得以教4约我,此有生者之所以有灭也。

然则生灭则一,在凡夫、圣贤之所以生灭则殊。凡夫之人,生缘念有,识随业变,习气薰染,因生愈甚。故既生之后,心著诸妄,妄认四大以为我身,妄认六亲以为我有,妄认色声以为快乐,妄认尘劳以为富贵。心自知见,无所不妄。诸妄既起,烦恼万差。妄念夺真,真性遂隐。人我为主,真识为客。三业前引,百业后随,流浪生死,无有涯际。生尽则灭,灭尽复生,生灭相寻5,至堕诸趣。在于诸趣,转转不知,愈恣无明,造诸业罟,遂至尘沙劫尽,不复人身。圣贤则不然。圣贤生不因念,应迹而生;欲生则生,不待彼命。故既生之后,圆寂之性,依旧湛然,无体相,无罣6碍。其照万法,如青天白日,无毫发隐滞。故建立一切善法,徧于沙界,不见其少;摄受一切众生,皈于寂灭,不以为多。驱之不能来,逐之不能去。虽托四大为形,五行为养,皆我所假,未尝妄认。我缘苟尽,我迹当灭,委而去之,如来去耳,于我何与哉!是故凡夫有生则有灭,灭者不能不生;圣贤有生亦有灭,灭者归于真空。是故凡夫生灭,如身中影,出入相随,无有尽时;圣贤生灭,如空中雷,自发自止,不累于物。世人不知生灭之如此,而以生灭为烦恼大患,盖不自觉也。觉则见生灭如身上尘,当一振奋耳,何能缘7我性哉!

昔我如来以大慈悲心,闵8一切众生,迷错颠倒,流浪生死之如此;又见一切众生,本有快乐自在性,皆可修证成佛,欲一切众生,尽为圣贤生灭,不为凡夫生灭;犹虑一切众生无始以来,流浪日久,其种性已差,未能以一法速悟;故为说八万四千法门,法门9可入,皆可到真如之地。每说一法门,莫非丁宁实语,欲使一切众生各随所见法门,入自心地,到自心地,见自佛性,证自身佛,即同如来。是故如来于诸经说有者,欲使一切众生睹相生善;说无者,欲使一切众生离相见性。所说色空,亦复如是。

然而众生执著,见有非真有,见无非真无;其见色见空,皆如是执著;复起断常二见,转为生死根蒂。不示以无二法门,又将迷错颠倒,流浪生死,甚于前日。故如来又为说大般若法,破断常二见,使一切众生知真有真无,真色真空,本来无二,亦不远人,湛然寂静,只在自己性中,但以自己性智慧,照破诸妄,则晓然自见。是故《大般若经》六百卷,皆如来为菩萨果人说佛性,然而其间犹有为顿渐者说;惟《金刚经》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是故其经先说四生四相,次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盖显一切法,至无所住,是为真谛。故如来于此经,凡说涉有,即破之以非真,取实相以示众生,盖恐众生不解所说,其心反有所住故也,如所谓佛法即非佛法之类是也。是故六祖大师,于五祖传衣付法之际,闻说此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言下大悟,是为第六祖。如来云:“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其信乎哉!

适少观《坛经》10,闻六祖由此经见性,疑必有所演说,未之见也。及知曹州济阴,于邢君固处,得《六祖口诀》一本,观其言简辞直,明白倒11断,使人易晓而不惑,喜不自胜。又念京东河北陕西人,资性质朴信厚,遇事决裂,若使学佛性,必能勇猛精进,超越过人。然其为讲师者,多传《百法论》、《上生经》而已。其学者不知万法随缘生,缘尽法亦应灭,反以法为法,固守执著,遂为法所缚,死不知解;犹如陷沙之人,力与沙争,愈用力而愈陷,不知勿与沙争,即能出陷,良可惜也。适遂欲以《六祖金刚经口诀》,镂板流传,以开发此数方学者佛性。然以文多脱误,因广求别本勘校,十年间凡得八本,惟杭越建陕四本文多同,因得刊正冤12句。董君遵13力劝成之,且卒14诸朝士以资募工。士大夫闻者,皆乐见助。四明楼君常愿终求15其事。

呜呼!如来云:“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夫可见于言语文字者,岂佛法之真谛耶?然非言语文字,则真谛不可得而传也。学者因《六祖口诀》以求《金刚经》,因《金刚经》以求自佛性,见自佛性,然后知佛法不止于口诀而已。如此则六祖之于佛法,其功可思议乎哉!或者以六祖不识字,疑口诀非六祖所作;譬夫大藏经,岂是世尊自作耶!亦听法者之所传也。或六祖言之,而弟子传之,吾不可得而知也。苟因口诀可以见经,何疑其不识字也!

                                                                  元丰16七年六月十日 天台罗适谨序

--------------------------------------------------------------------------------

〖注解〗

1.舍,居处。


2.觅,疑为“有”字。

3.万劫如一,一本作“故万劫如一”。

4.教,疑为“数”。

5.寻,坊间流通本作“循”。

6.罟,gǔ。网。

7.缘,坊间流通本一作“累”。

8.闵,同“悯”,伶悯。

9.法门,坊间流通本一作“门门”。

10.原作“檀经”,今该正。

11.倒,坊间流通本一作“利”。

12.冤,误谬。坊间流通本一作“谬”。

13.《卍续藏经》本作“遵”。坊间流通本有作“道”。

14.卒,坊间流通本一作“从”。

15.求,坊间流通本一作“承”。

16.原本作“允丰”,当为“元丰”。元丰七年,即1084年。元丰,北宋神宗年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30 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净慧长老:《禅宗六代祖师传灯法本》序言



发表于 2012-3-23 09:13      本文发布:般若明心工作室



布施论坛原帖全文:http://bbs.bushine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99140&fromuid=2279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0 04:39 , Processed in 0.378846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