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浮世莲花

[大德开示] 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宣化上人主讲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3 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

五祖见众人惊怪,恐怕有人来暗杀惠能。由这一句话,就证明当时勾心斗角的情形多么厉害。神秀的党徒已经把持了所有势力,要不然五袓怎会害怕有人要来伤害惠能呢?

五祖遂用鞋底将偈擦了说:‘这也没有见性,他讲得不对。’你们听到这地方,有人想:五袓也打妄语?头一个偈颂,他告訢大家诵后可不堕三恶道,能得大利益,能见性,根本诵它也没有大利益,也没有可不堕落三恶道的意思。五祖这样讲后,神秀就出来承认这是他作的偈。现在惠能作的是见性偈颂,但五袓反而对大家说是没有见性。这是不是打妄语呢?这叫方便法、权法,不是打妄语。因为他为了要保护惠能,使佛法传留久远,不想有人来伤害六袓,故说出这种方便的话。

大众听五祖说仍未见性,就相信不疑,因为大家也不知那个偈才对。那个偈说‘菩提有树’,这个偈说‘菩提无树’;那个说‘明镜是台’,这个说‘明镜非台’。真的莫衷一是,没有人明白。就因没有人开悟,所以对著开悟的偈颂也不认识。就像写博士论文,必须要得到博士学位的人来审核,只得硕士学位的人是不认识的。开悟和没开悟亦是如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3 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

第二天,五祖避开大家的耳目,暗中进入舂米房去,见到惠能腰上系著一块石头很费力地在舂米,就对他说:‘求道的人,为法而不顾惜身命,是应当这样的。’六袓为法,腰上系块石头舂米给大家吃,这叫行菩萨道,这叫忘人无我。他本会想:‘我为什么要舂米给你们吃?你们什么也不做,一天到晚除睡觉就打坐。我在这儿舂米太辛苦,不做了。’反而他这样想:‘你们有什么工作,让我来做好了。’像我的一位徒弟,忙得饭也顾不得吃,我真欢喜这样的徒弟,但不是个个能如此。

应该为法忘躯而不怕辛苦——六袓大师不知有多少天没人叫他吃饭而他自己也忘了,所以力量都没有了。要在腰上系一块石头,使身体重一些,用脚踩碓就不需费那么大的力量。为什么他用石头来帮忙?恐怕因为几天没吃饭了,故力量不足。我是这样猜想,你不要执著说一定是这样,或一定不是这样。妙就是这不执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3 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乃问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

这段在六祖坛经是很重要的。五祖问惠能说:‘米熟了没有?’意即你把米舂好没有?另一涵意即是:你的功夫有没有成就?你用功是否上路了?为何说‘米’呢?因米是一粒粒圆形的,像自性摩尼宝珠。意即你的性光圆满否?自心的心光圆满否?自身的身光圆满否?

又者,米用水煮成饭,这才叫熟,意谓你修道成功了吗?你在这里舂米修禅,禅的功夫如何?这里头有很多的意思。六祖大师当然明白五祖的心意,因为过来人是明白过来人所说的话。

六祖大师说:‘我功夫已成就很久了,只欠筛(见思惑未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3 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

五祖用拐杖敲石碓三下,遂离去。杖即出家人年老行路所执,就像虚老所说:‘才得一藤活似龙,半敲风雨半敲空。’这条藤,活似龙的模样,因其形状弯曲,故曰似龙。半敲风雨半敲空——用拐杖来敲风敲雨,这真是无事找事。像我的徒弟那么忙,就无暇去敲风雨或敲空了。

惠能明白五祖的意思,要他晚间三更天十二点时去。这击碓三下是无言说法,像禅堂跑香敲两下木鱼是‘行香’,叫你醒醒。敲一下是止静。敲三下叫你关照话头,好自用功。

为何五祖将拄杖放在后边,倒背手而去呢?其意是叫六祖从后门进来,不让别人看见。要不然怎会说惠能即会祖意呢?这就是心心相印的道理。

等到三更天,六祖一进五祖房时,五祖就问:‘你来做什么?’六祖答:‘今天祖师要我三更天来嘛!’五祖问说:‘是吗?我是叫你三更天来吗?怎么我忘了呢!你为何从后门来?怎不从前门来?’六祖说:‘是您要我从后门来的。’五祖听后哈哈大笑说:‘你是不错的,你是很有意思的。’你若问我怎知这事,我就要问你怎不知这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3 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五祖见六祖进门后,因怕别人看到或听见,就把门关上。但那时的窗户不是玻璃而是用纸糊的,五祖就用袈裟杷两个人的头包在一起,在里头为六祖讲金刚经,不像现在我为你们公开地讲。他是秘密地讲金刚经和如何修成金刚不坏身。当六祖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便豁然大悟,知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六祖大师说还‘欠筛在’,意谓虽然他已知用功的方法,但‘见思’的烦恼还未清除净尽。并且虽他的功夫已到登峰造极、炉火纯青的境界,但还未经明眼善知识的证明、印证。五祖听六祖说还欠筛在,就准备为他印证其功夫。

因为我当时有雷达,故录下了五祖和六祖之间的谈话(这是唐朝的录音机,不是现在的录音机)。其对话如下:

五祖问:‘你想要成佛吗?’

六祖答:‘是的,我是想要成佛,我不想做其他的事情,唯求成佛。’

五祖说:‘你想成佛先要断无明,无明就是生出见思烦恼。你想断见思的烦恼,先要断无明,无明就是某件事情发生,你不懂不明白。好像人的生死就由情爱而来,你想要没有情爱就先要破无明。无明一破,见惑和思惑就没有了。无明是生死的根本,想断无明了生死,就是金刚经上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什么?无所住于情爱,断欲去爱,才会了生死。’

六祖听后豁然开悟,洞彻本来面目说:‘喔!就是这么一回事,这没有什么困难啊!很容易的!’所以开悟了。

修行学习佛法,首先要把‘应无所住’的心生出来,不住于情,不住于爱。若住到情爱上就是无明,也就是生死。不住于情,不住于爱,不住于有,不住于空,这就是中道。不离有,不离空,也不是在情爱外再找一部份,而是将情爱转变成真正般若智慧——这即是觉,否则即是迷。迷和觉只是一转身的功失,所谓‘回头转面’;所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即此是也。

你若是恣情纵欲,随著情爱愈跑愈远,就会愈迷。若能回头,即是涅槃,也就是彼岸。若不回头,就会愈迷愈远,愈迷愈深。但虽深远,若能一转身,这就是顿悟。顿悟就是觉,而觉就是佛。

你也许想:‘我成佛就没有工作做了,仅坐在那里等著人给我烧香叩头,那没什么意思。’那你可再来做众生啊!和众生做朋友度众生成佛。成佛虽说没有意思,但他已断除烦恼没有忧愁。

昨天讲个鬼,说他不愿意做人:‘我今做鬼三千秋,也无烦恼也无忧,生公叫我为人去,只恐为人不到头。’鬼虽没有烦恼和忧愁,但他属阴,仅在晚间出现。而佛是属阳,像太阳光。你自己作决定,是要做鬼或做佛。若愿意做鬼,有情爱就不要紧。若想做佛,就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3 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六祖大师此时豁然大悟,大悟是彻始彻终,明白深般若的智慧,故知心生万法,万法唯心,一切万法原是自性所现。

于是惠能就禀告五祖说:‘我真没想到,自性本是不垢不净,本来就是清净。’

这‘清净’是对‘不清净’而言的。此清净是本体的样子,因它没有其他名称可代表,故用‘清净’来代表。这个‘清净’和先从染污而后清净不同;这个清净是本来就清净。

惠能又说:‘我真想不到,自己的本性原是不生不灭的。’因为众生有所执著才有生有灭,若无所执著,生灭又从何生出呢?又灭到什么地方去呢?生灭就没有了。

惠能又说:‘我真想不到,自性原是无欠无余的,也不多一点,也不少一点。’在佛的份上没有添多一点点,在众生份上也没有减少一点点,但因众生自己不认识,背觉合尘,所以本有的家珍不认识,乃舍本逐末,追求一切物质的享受,追求一切虚妄的快乐,追求一切假名假利。真是太笨太愚痴了,我现在才知道本性具足一切。

惠能又说:‘一切的众生颠颠倒倒,没有定力,可是所有众生自性,都是不动不摇,平等无分。’

惠能又说:‘我真想不到,万法原是从自性生出来的。以前我都想不到,可是现在竟然证得这种妙理,这真妙不可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3 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五祖大师听六祖这样一讲,便知道六祖已经开悟而认识本来面目,已知自己的鼻孔是冲下还是冲上,已知胳臂冲下,指时是倒还是正。昨晚我问你们各位:‘到底当这手向下指是倒,向上指是正?还是手向下指是正,向上指是倒?’没有人知道这个道理,根本上没有一个正或一个倒。六祖大师对这些问题都知道得清清楚楚,五祖大师亦知道他已明白这些道理,故在袈裟里就对惠能说:‘若不认识自己的本心,学法是没有益处的。’

有句话这样的说:‘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你若把心认识了,大地的尘土都变成黄金,七宝庄严。你说:‘我看不是如此啊!’当然啦!因你没认识本心嘛!好像戴红色的眼镜,看人就是红色。戴绿色眼镜,看一切则是绿色。因你没有认识这个心,所以看大地都是土。就因你心里的尘土太多了——即是妄想杂念。若没有妄想杂念,这世界也就没有尘土了。

若认识自己的本心是个什么样子,看见自己本性是什么颜色,是青黄赤白黑呢?还是长短方圆?说有一个样子,这是比喻,根本没有一个样子,但要认识它才知道,若不认识是不能乱讲的。

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这就是大丈夫,天上的导师,人间的导师,也就是佛了。我们现在若能认识自己的本心,见到自己的本性,那就是佛。因众生本来是佛,佛也本来是众生,所以我们都有成佛的机会。若未识本心,见自本性,那还要多多地研究佛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3 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
听吾偈曰。

有情来下种        因地果还生
无情亦无种        无性亦无生

在半夜三更天,六祖大师得五祖传授以心印心的妙法,在内无心知,外无人知,乃至鬼神也不知道。就把顿教法门和衣钵(袈裟及乞食的钵)传给六祖,说:‘你现在就是第六代祖师。’

学佛法是要认真、脚踏实地去学习,不是学口头禅,只学会讲经、说法,花言巧辩。说没有真也没有假,这才是中道了义;学口头禅,一点实在的功失也没有,或者总想争第一,嫉妒障碍,那就得不到作第六代祖师。好像神秀的党徒,把他捧得高高的,以为第六代祖师定能到手,所以预备他的心腹党徒各处探消息。若五祖大师把衣钵传给某一个人,先把他杀了。却不知五祖是个明眼的善知识,知他有这一种心,故秘密传法给六祖。为何传法给六祖惠能呢?因为他是实实在在地行菩萨道,舂米给大家吃,帮大家用功办道修行。像我们这里在厨房里做事的人,就是行菩萨道,做很好的饭给大家吃。可是我吃了,也不知是好还是不好,因为我没时间研究吃的问题。行菩萨道,就是在任何场合来帮助人,不要障碍人,所谓:‘君子有成人之美。’像现在有几个人要出家,我问是否有人反对?结果没有人反对。这就是成人之美,不反对人出家,谁出家我都赞成。为什么我反对呢?因我怕麻烦,所以反对,若我收些不好的徒弟,连我都没面子。

惠能在晚间没人知晓的情形下,很容易地得到六祖位,所以没有人反对。五祖也不问:‘你们大家是赞成还是反对?’这只要五祖许可就行了。

五祖训诲惠能说:‘你要好好保护衣钵,这是由释迦牟尼佛一代代相传下来的。你到世间要广度一切有情的众生,而将佛法流布至尽未来际,无令断绝啊!’当五祖说这句‘无令断绝’时,我相信五祖大师很悲哀担心,恐怕要哭了。为什么我知道呢?因为二祖临被杀时,他曾说:‘到第四代时,楞伽经都变成名相了,没有人懂。’现在五祖大师说‘无令断绝’,必定有无穷的感慨而说:‘你要小心!要注意!不要马马虎虎,不当一回事。这是特别重要,不要让它断绝了。现在为你说一首偈颂:

‘有情来下种’:情就是慈悲,因为我有一种慈悲心的感情来种下种子,就是我把佛法传授给你。

‘因地果还生’:因为我传法给你,好像将种子种到地下,那么果就会生出来。

‘无情亦无种’:若没人传法给你,那也就没有菩提的种子。

‘无性亦无生’:没有性也就没有生了。

这是一种讲法,另一讲法如下:

‘有情来下种’:‘情’就是一种感情或情爱,因为有情爱才种下种子,好像这一班学佛法的人,不是亲戚就是朋友,亲戚就有亲戚的情感,朋友就有朋友的情感。因有一点情感,故大家一起来学佛法。‘因地果还生’:因有这种情感,故种下菩提种子,但先要有地,有个地方才会结果,生出菩提的果。‘无情亦无种’:如果谁也不知有这个道场,那就没有人来学佛法了。‘无性亦无生’:若没有佛性,那就不会成佛了。

这偈颂有很多讲法,只要合乎法,怎样讲都可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3 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祖复曰。昔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

五祖又说:‘往昔初祖达摩大师,初次到中国的前三五年时,人们都不恭敬他,反把他叫作摩罗刹,没人认识他是位祖师,所以才传授这衣钵作为证据。’

衣钵只是一种表信而已,其实佛法是要以心传心,令他自己觉悟,自己证得。自古以来所有诸佛所传的就是本体——即自性,历来祖师相传的都是本心。衣是争的开始,有了衣大家就互相斗争,争这衣而作祖师。甚至有的偷了这衣而作假的祖师。像神秀就想从五祖处抢祖衣,要五祖传法给他。若将法传与他人就予杀害。此衣在四祖时被偷过三次,五祖时又被偷三次,但都没偷成,这是菩萨感应所致。在六祖时曾被偷六次,但后被武则天(唐时,女皇帝)硬给拿去,以后下落不明。

五祖继续说:‘衣钵是争端的开始,只传到你为止,以后不要再传下去了。如果要传此衣钵,恐怕命就像一根丝线吊著百斤石头,随时有折断的危险。你赶快离开此地,因我怕有人会加害于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3 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惠能启曰。向甚处去。祖云。逢怀则止。遇会则藏。惠能三更领得衣钵云。能本是南中人。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五祖言。汝不须忧。吾自送汝。

惠能向五祖问:‘我向什么地方去呢?’五祖说:‘到了怀集赊(今广西梧州)就可以歇止,若到四会县(今广东新会)就隐藏起来。’惠能在三更天得到五祖传授的衣钵后又问:‘我本是南方广东人,素不熟悉此地蜿蜒山路,我如何出得江口呢?’五祖安慰他道:‘你不需忧愁,让我亲身送你去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2 03:13 , Processed in 0.271484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