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相逢一笑

金刚经》讲解(慧祥法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7-7 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刚经》讲解第四十五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6年09月03日
讲别:第四十五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经文】“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佈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释经】须菩提!如果有菩萨,用恒河沙那么多世界的七宝来佈施,又有人,如实知道一切五蕴诸法,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因此得以成就“生忍、法忍、无生法忍”,这个菩萨胜于前面的菩萨所得到的功德。须菩提!因为,后面这种菩萨不受福德的缘故。
  【经文】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释经】须菩提对佛陀说:“世尊!为什么说菩萨不受福德呢?”
  【经文】“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释经】佛陀回答说:“须菩提!菩萨对于所作的福德不应贪著,如此才不会障碍菩提道,是故说不受福德。”
  【说明】现在将前面的经文,做综合性的说明。我要说明的有:
  一、一切法无我。
  二、忍。
  三、何谓“贪著”?
  四、为何“不受福德”?
  现在一一说明。
  一、什么叫“一切法无我”?
  答:“一切法”是指“五蕴”,也就是说“五蕴无我”。为什么说“五蕴无我”呢?因为,佛陀是特指当时人们对“我”的认知不如实的情况而说的。
  问:当时人们对“我”的认知,有哪几种呢?
  答:细分有无量,总分有四种。
  问:有哪四种呢?
  答:当时的外道对“我”的认知不如实的情况,有下列的四种:
  (一)有外道以为“五蕴一定是我”。实际上,并没有五蕴一定是我的现象。例如:如果说五蕴一定是我,那色蕴是五蕴之一,而色身是色蕴之一,那色身也应该一定是我。当有人的手臂被切开时,是不是就应变成有两个我呢?实际并非如此,可见,说色身一定是我,是错的。也因此,说五蕴一定是我,也是不合于实际的。请众佛友自行观照所有与五蕴相关的一切现象,就知道了。
  (二)有外道以为“五蕴一定异于我”。实际上,并没有五蕴一定异于我的现象。例如:如果说五蕴一定是异于我,那色蕴是五蕴之一,色蕴也应是异于我。又色身是色蕴之一,那色身也一定应该是异于我。而实际上,当有人摸色身时,我能感觉到。有时,我也可以控制色身的手脚来做事。可见,说色身一定异于我,与实际是不符合的。因此,说色蕴一定异于我是不符合实际的,五蕴一定异于我也是不合于实际的。
  (三)有外道以为“我一定在五蕴之中”。实际上,并没有“我一定在五蕴之中”的现象。例如:如果说我一定在五蕴之中,那我是在五蕴的哪一个之中呢?色蕴之中?受蕴之中?想蕴之中?行蕴之中?识蕴之中?或在两蕴之中,三蕴之中,四蕴之中,五蕴之中呢?当我们一一观照后,您就会发觉,这些想法都是跟实际不完全符合的。
  (四)有外道以为“五蕴一定在我之中”。实际上,并没有“五蕴一定在我之中”的现象。例如:有外道有神通,他的能力能完全控制五蕴。所以他就误以为这种现象是永远的,是一定如此的。殊不知,当他一破戒,或出定,则神通就消失,他就不能完全控制五蕴了。
  因此,这四类外道所建立的“我”的观念,跟实际上的“我”不是完全符合的。所以说:“外道所说的那种我,实际上不存在”,这就称为“无我”。
  请众佛友要注意!佛陀所说的“无我”,并不是在否定“我”的存在。而是在提醒那些对“我”的观照有偏差的人,他们“将不是我的现象,以为是我”。如果一个人,对属于“不是我”的认知,能如实照见,而对“我”的认知不再有任何的偏差,这时,说我,说无我,都不会有错的。现在我先引经文来说明,佛陀说“五蕴非我、不异我、不相在”的道理。
  《杂阿含经》载:“比丘!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实观察,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又载:“佛告比丘:諦听,善思,当为汝说。于色不见有我,异我,相在不?于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因此当知,佛陀说“无我”,是指“五蕴无我”,又称“一切法无我”。它是指“外道所说的五蕴一定永远是我的那种我不存在”,“外道所说的五蕴一定永远异于我的那种我不存在”,“外道所说的五蕴一定永远在我之中的那种我不存在”,“外道所说的我一定永远在五蕴之中的那种我也不存在”。所以,“这四种外道所说的我,与实际的我相比,都不是如此”,因此称为“无我”,而非否定我的存在性。因此佛说“五蕴非我、不异我、不相在”。
  各位当知!有因有缘,我们可以创造“五蕴是我”的现象;有因有缘,我们可以创造“五蕴异我”的现象;有因有缘,我们可以创造“我在五蕴之中”的现象;有因有缘,我们可以创造“五蕴在我之中”的现象。因此,五蕴与我的关系,究竟如何,都是可以创造因缘来变化它的。可见,“我”的能力,是很强的。
  众佛友,我再引经文来给大家参考!
  《杂阿含经》载:“时,彼天子说偈问佛:‘若罗汉比丘,自所作已作,一切诸漏尽,持此后边身,记说言有我,及说我所不?’尔时,世尊即说偈答:‘若罗汉比丘,自所作已作,一切诸漏尽,持此后边身,正复说有我,我所亦无咎。’”
  从经文中,各位就可知道,佛陀不是只说“无我”,也说到“我”
  如《大般涅槃经》云:“復有世尊,或说阴界诸入多诸过患;或復有说四圣諦法;或復有说诸法因缘;或復有说诸业烦恼皆因缘生;或復有说我与无我;或復有说苦乐二法;或復有说常无常等;或復有说净与不净。”(CBETA, T12, no.374, p.43)。
  众佛友,当知,不论佛陀说我或说无我,我们都要深入瞭解,佛陀是指向什么现象而说的,别混在一起思考。
  现在我举譬喻说明:当老师拿了两本书,对学生说:“请观察这两本书不相同的地方”。这时,如果有学生只看到相同的地方,那就看错了。当老师拿了两本书,对学生说:“请观察这两本书相同的地方”。这时,如果有学生只看到不相同的地方,那也是看错了。同样,当佛陀要我们观察“无常”时,我们就要去观察“无常”的现象;当佛陀要我们观察“常”时,我们就要去观察“常”的现象;当佛陀要我们观察“苦、无我、不净”等等时,我们就要去观察“苦、无我、不净”这部份的现象;当佛陀要我们观察“乐、我、净”的现象时,我们就要去观察“乐、我、净”这部份的现象。如此,才能照见佛陀所要教示我们的现象及道理。
  二、什么是“忍”呢?
  众佛友!
  忍,是心中充满智慧的宝刃,可以砍除一切障碍!
  因此当知,佛陀所说的“忍”具有下列的特质,即“接受现况,不排斥现况,善用现况,令现况发展更好。”
  众佛友!佛陀所说的“忍”,这中间,并没有任何“忍耐”的味道在。而是一种通过“安全有效解决问题,令问题不再产生的智慧”的显发,达到“完全接受现况,完全不排斥现象,完全善用现况,令现况发展更好。”如《菩萨从兜术天降神母胎说广普经》载:“于虚空有天,叉手白菩萨言:忍力最大,破碎结使。”(CBETA,T12,no.384,p.1044,c22~23)。
  众佛友!如果有人遇到任何境界,都能“完全接受现况,完全不排斥现象,完全善用现况,令现况安全有效发展更好。”则他一定能以智慧宝刃排除一切障碍,所以就能成就一切无量无边功德。
  我说一个故事给大家听听,什么叫“完全接受现况,完全不排斥现况,完全善用现况,令现况安全有效发展更好。”
  故事:在古代的日本,有足利第三代大将军足利义满,听说一休小和尚很有智慧,想要考考他。于是,就请一休小和尚及他的师父来家中用餐。当一休及师父到了以后,足利义满将军指著纸糊屏风上画的老虎说:“这只老虎一到晚上就会出来吃人,我们一直捉不到它,听说您很有智慧,如果您能帮我捉到老虎,您跟您师父就可以有饭吃。如果您做不到,那表示您虚有其名,欺骗世人。只好请您们空著肚子回寺了!”
  这时,具足忍力(懂得运用,完全接受现况,完全不排斥现况,完全善用现况,来令现况安全有效发展更好)的一休小和尚,就说:“没问题,小意思!看我的!”
  这时,一休小和尚又说:“大将军!您是要我捉活的呢?还是捉死的呢?”
  这时大将军一想:“哇!还可以活捉啊!”于是回答说:“当然是捉活的!”。
  一休接著说:“既然要捉活的老虎,那就请大将军派人为我准备一条绳子,我好活捉老虎。”
  于是,将军派家丁给一休绳子后,一休小和尚卷起了袖子,摆好了姿势。说:“大将军!我已经准备好了,麻烦您派人将这老虎赶出来,我好活捉它!”
  这时,大将军一时为之语塞,木訥地说:“我……我……没办法教人将老虎赶出来!”
  这时,一休小和尚放鬆了姿势,说:“哦!既然连派人赶,都赶不出来的老虎,可见到了晚上就不可能出来吃人,那我们就不用捉了。大将军,现在,是不是可以开饭了啊?我肚子饿了!”
  这时,大将军哈哈大笑,叫人上饭菜,大大赞赏一休小和尚的智慧。
  故事毕!众佛友!这就是“忍”的力量。真正运用忍,就是要懂得完全接受现况,完全不排斥现况,完全善用现况,令现况安全有效发展更好。
  众佛友!如果换作是您,您是会像一休一样“忍,懂得运用完全接受现况,完全不排斥现况,完全善用现况,令现况安全有效发展更好。”呢?还是急著跟大将军辩论这是不可能的呢?
  众佛友!从这儿大家就知道,“忍”的力量第一,“忍”的功德无量。
  《长阿含经》云:“若人有大力,能忍无力者,此力为第一,于忍中最上。愚自谓有力,此力非为力,如法忍力者,此力不可沮。”(CBETA, T01, no.01, p.142, a4~7)。
  所以,请大家要知道,佛陀所教示的“忍”,并非压抑性的忍耐而已。它是充满智慧的,是一种能完全接受现况,完全不排斥现况,完全善用现况,令现况安全有效发展更好的能力。
  因此,如果有人,能深入瞭解真正的“我”,即不是“一定跟五蕴有关”,也不是“一定跟五蕴无关”,也不是“一定在五蕴之中”,也不是“一定五蕴在我之中”。而且,能够做到“想要令五蕴跟我有关系,就可以安全有效地做到”,“想要令五蕴跟我没有关系,也可以安全有效地做到”,“想要令五蕴在我之中,或令我在五蕴之中,也都能安全有效地做到”,那就是真地做到“知一切法无我”。
  正因为如此,当现况是“五蕴跟我有关系”时,我又不想要令五蕴跟我有关系,也能忍:“完全接受现况,完全不排斥现况,完全善用现况,令现况安全有效,令五蕴朝向跟我没有关系来发展。”
  当现况是“五蕴跟我没有关系”时,我又想要令五蕴跟我有关系,这时也能“忍:“完全接受现况,完全不排斥现况,完全善用现况,令现况安全有效,令五蕴朝向跟我有关系来发展。”
  当现况是“我在五蕴之中”时,我又想要令五蕴跟我没有关系,或完全有关系,或想要令五蕴在我之中。这时,也都能忍到:“完全接受现况,完全不排斥现况,完全善用现况,令现况安全有效,朝向所想要的状况来发展。”
  这就是真地做到“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这样的功德,比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佈施的功德都还大。所以说:“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佈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三、为什么说:“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呢?
  因为“福德也是非我,不异我,不相在”的,所以无需贪著。只要学方法,能令福德有无都自在就好了。
  正因为“福德也是非我,不异我,不相在”,所以,当菩萨在“受用福德”时,不会想“我在受用福德”,因此说“不受福德”。
  举例说明:
  就以“钱”来说,“钱,也是非我,不异我,不相在”的。
  如果有人贪著,以为钱一定是我的,那他就会很苦。
  如果有人执著,以为钱一定跟我没有缘,那他也会很苦。
  如果有人执著,我一定需要钱,那他也会很苦。
  如果有人贪著,我一定不需要钱,那他也会很苦。
  但是,如果此人懂得学很多方法,需要有钱来办事,就能用有钱来办事,需要没钱来办事,就能用没钱来办事,那他,于钱就真地是“知钱无我,得成于忍”。
  我再说一个故事,来令众佛友知道如何运用。
  有一位出家僧人,法名叫妙善,是陕西终南山人。光绪八年出生,圆寂的那一年是民国二十四年,去世时只有五十四岁。妙善法师一生持戒清净。其中对“不捉持金银生像宝物”这条戒,也守得清净妙善。我现在就说这个故事。
  妙善法师持“不捉持金银生像宝物”这条戒,往往遇到寺中没米,住持请妙善法师想办法。妙善法师就先到米店去赊米。因为妙善法师,“不妄语”、“不偷盗”的戒也修得很好,所以店主都相信他,也每次都还钱,所以,也乐于给他赊帐。
  但是,妙善法师如何做到的呢?原来,他是去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而众生离苦得乐后,想要用钱供养时,他就说:我不拿钱,您将钱拿去米店帮我还债就好了。
  他一生事蹟很多,生前就被称为“活佛”,叫“金山活佛”。
  众佛友可以去看看他的传记。
  好了!众佛友!今天上课到此,下课。
  祝大家都能“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7 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刚经》讲解第四十六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6年09月17日
讲别:第四十六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经文】“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释经】须菩提!如果有人说:“如来这样来,这样去,这样坐,这样卧”。这种人,不能理解我所说经典的含义。为什么呢?真正的“如来”,没有从任何地方来,也没有去任何地方,所以称为“如来”。
  【说明】佛陀所说“如来”一词的含义,不是只有一义,而是有多义。在《金刚经》中,佛陀对“如来”一词的说明如下:
  (一)“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CBETA,T08,no.235,p.749,a23~25)。
  (二)“如来者,即诸法如义。”(CBETA,T08,no.235,p.751,a26~27)。
  (三)“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CBETA, T08, no.235, p.752, a17~18)。
  (四)“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CBETA, T08, no.235, p.752, b4~5)。
  众佛友!当然在别的经中,佛陀也开示有关“如来”其他层面的含义,我们都当一一深入观照、体会。因为,现在我们在讲《金刚经》,所以,我只就《金刚经》的经文来谈“如来”一词的含义。希望佛友们可以循文见义,解如来实相。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依我的理解,这句经文的意思是:“如果能照见诸相及其非相,则见如来”。
  举例说明:当您照见佛陀在什么情况下,会以三十二相的方式出现,又照见佛陀在什么情况下,不会以三十二相的方式出现,这时,您才能真正瞭解如来的相。
  如《地藏菩萨本愿经》载:“尔时,世尊舒金色臂,摩百千万亿不可思、不可议、不可量、不可说、无量阿僧祇世界诸分身地藏菩萨摩訶萨顶,而作是言:吾于五浊恶世,教化如是刚强众生,令心调伏,舍邪归正,十有一二,尚恶习在。吾亦分身千百亿,广设方便。或有利根,闻即信受。或有善果,勤劝成就。或有暗钝,久化方归。或有业重,不生敬仰。如是等辈众生各各差别,分身度脱。或现男子身,或现女人身,或现天龙身,或现神鬼身,或现山、林、川、原、河、池、泉、井,利及于人、悉皆度脱。或现天帝身,或现梵王身,或现转轮王身,或现居士身,或现国王身,或现宰辅身,或现官属身,或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乃至声闻、罗汉、辟支佛、菩萨等身,而以化度,非但佛身独现其前。”
  从经文中我们知道,如来非只有一种身相。因此,如果您能知道什么情况下如来会现这种身相,什么情况下不会现这种身相,那您就知道什么是佛陀了。这,就是如来身。

  众佛友!我们末法众生,为什么大部份的人,都无法看到佛陀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佛身相呢?
  那是因为我们的根基,不适合这种以佛身相的因缘来度化。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个性,刚强难化,难调难伏,就算真地看到佛以三十二相身现前,都还会起邪见恶念来对待,不能以清净心、柔软心,来接受佛陀的帮助。为什么如此说我们自己呢?
  因为,当我们遇到善知识时,都是用自己自以为是的标准在衡量对方。可知,当我们遇到佛以三十二相身出现时,也是会以同样的习惯,自以为是的标准在衡量对方。
  当我们遇善知识时,就算愿意听闻佛法,也往往对其教法不恭敬,还希望有更简单、更容易、更不需要修行就可以成就的方法。
  因此可知,当我们遇到佛陀出现时,也还是会以同样的习惯,对其教法不恭敬,还希望有更简单、更容易、更不需要修行就可以成就的方法。所以,就学不到佛陀的法了。其实,佛陀不论如何教我们,都一定是最简单,最容易的了。
  当然,还有很多原因,造成佛陀无法以三十二相身来度我们。请众佛友自行去参究。如此,自己就能慢慢反省自己,改进自己,将来就有机会遇到佛陀以三十二相身来度我们。
  好了!众佛友,今天因为网路断线的因缘,所以耽误了一些时间,又现在我要出门了,所以得下课了。
  祝大家进步,直趣无上解脱自在!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7 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刚经》讲解第四十七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6年09月24日
讲别:第四十七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经文】“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寧为多不?”
  【释经】须菩提!如果肯上进的男士及肯上进的女士,将这个银河系的一切,都弄得像原子那么碎小。您认为如何呢?这些原子们,能够形容说很多吗?
  【说明】众佛友!“三千大千世界”就是“银河系”。至于为什么?在过去的章节中,我已经说明过了,现在就不重复说明了。
  众佛友!为什么我将“微尘”解释为“原子”,这是有充分理由的,现在我来说明。
  如《首楞严经》:“见身微尘,与造世界,所有微尘,等无差别。微尘自性,不相触摩,乃至刀兵,亦无所触。”(CBETA,T19,no.945,p.127,b16~18)。
  众佛友!依现代的科学,我们知道,世界一切物质都是“原子”所组合而成的。如果要仔细说,还可以说是“电子、中子、质子”所组合而成的。但是,如果说成“电子、中子、质子”则是三个词。而“微尘”只有一个词,在分类上是不相应的,所以我不採用。也许有人认为可以说成是“分子”,而“分子”是“原子”的集合体,所以,我也不採用。因此,众佛友!我经如此理解后,将“微尘”一词理解为“原子”。“微尘众”一词,理解为“分子”。
  众佛友!如《首楞严经》:“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CBETA, T19,no.945, p.117, b29~c2)。
  众佛友!这“微尘众”在地球上最大的集合体,就是“大地”,所以,经典中佛说“粗为大地”。这“微尘众”在地球上最小的单位,就是“一个微尘”,所以说“细为微尘”。
  但是,众佛友!“最小的单位”不是指最小的物质。因为经文中,从佛陀的用词,我们就可以知道,对“微尘”还可以再细分。将“微尘”再细分,其中,有个阶段叫“邻虚尘”。如《宝星陀罗尼经》:“释迦如来,悉能令彼一切地界,入一最细邻虚尘中。”(CBETA,T13,no.402,p.562,b10~11)。从这经文中,我们又可以知道,“邻虚尘”,也还可以再细分,所以,经文中才会出现“最细邻虚尘”。
  因此,我们就知道,以“大地(地球)”来观察,最大就是“大地(地球)”,最小就是“最细邻虚尘”。这中间当然还有很多由“最细邻虚尘”组合而成的种种物质体。而这“最细邻虚尘”是什么呢?依现代科学,可能还未能确定。因为这“最细邻虚尘”,就如经典所载:“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从经文中知道,将“邻虚尘”再细分到最小(析彼极微),是由“色边际相,七分所成”。而什么叫“色边际相,七分所成”呢?依我们现代的科学知识,也还未确定。将这“色边际相,七分所成”,也就是“最细邻虚尘”再细分,则为“空性”。因此经典说:“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
  众佛友!虽然依现代科学对佛经的用词,还有很多是属于未知的领域,但这不会妨碍我们学习佛法。我们只要依现在可以知道的来学习,将来必然会有机会学到那么细的。
  众佛友!《首楞严经》中载:“见身微尘,与造世界,所有微尘,等无差别,微尘自性不相触摩,乃至刀兵,亦无所触。”以此,再来比对我们现代的科学知识,就可以知道其中的“微尘”是指“原子”。因为“原子”正好完全附合经典所描述的特质。原子与原子,在组合为分子之时,其间的距离如果放大来看,就如地球与月亮,或地球与太阳,根本就是“微尘自性,不相触摩”。
  如果将刀械,兵器,接触在一起之下来看原子(微尘),其中的原子(微尘)也真地是“乃至刀兵,亦无所触”。正因为如此,所以我才很大胆地将“微尘”理解为“原子”。
  众佛友!现在回到《金刚经》的经文,来看该句经文“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寧为多不?”是什么意思呢?我理解为:“将整个银河系的一切,都弄得象原子那么碎小。您认为如何呢?这些原子们,能够形容说很多吗?”
  【经文】“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释经】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多!世尊!为什么呢?如果这些由原子组合而成的一切是实有的的话,佛陀就不会说这是原子所组合而成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佛陀说过,被原子组合而成的,有时则可以同样用这些原子组合成不同的东西。所以,才说是由原子所组合而成的。世尊!如来所说被组合而成的这个‘银河系’,也可以不被组合成现在的这个样子。为什么呢?假如真有哪一个世界实际存在的话,那么这个世界,一定是整体的大总相。如来说过,被组合而成的大总相,也可以不被组合成这样子的一个大总相,所以才说被组合成一个大总相。”
  【经文】“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释经】佛陀说:“须菩提!被组合的一个大总相,则是不可被肯定说一定会是什么的。但是,没有智慧的凡夫之人,贪著真地有这件事情。”
  【说明】以身体为例!身体是被组合的一个总相。因此,身体不一定要被组合。当我们组合了这个身体,既然是被组合的,我们就要知道,这组合的身体,就不一定是美的,也不一定是丑的。这个被组合的身体,既然可以被组合,也就可以被分散。当我们一念无明而投生时,就是组合身体的开始。当我们死亡之时,则是分散身体的开始。这中间,我们是如何从组合到分散的呢?佛陀开示了“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十二因缘的道理。有关这“十二因缘”的道理,我们要深入瞭解,就会学到如何组合与分散身体,及如何不要组合身体。
  换句话说,也就是我们有能力要或不要身体,于身体自在解脱。如果我们要组合身体,要学习如何造业,来组合各式各样的身体。如果我们想要学习如何组合,应当先从现在开始,观察我们可以观察得到的组合能力。有关这个是在“念处经”中就有教我们的了,见《中阿含经》(九八)中阿含因品念处经第二(第二小土城诵)(CBETA,T01,no.26,p.582,b7)。
  我们先观察这身体,如何组合则能“行”,如何组合则能“住”,如何组合则能“坐”,如何组合则能“卧”。如此,一步一步深入观察各种组合的方式,直到可以神通妙用的变化组合。如果我们懂得,常常去观察这身体是如何组合来组合去的,就会如《中阿含经》:“若有比丘、比丘尼,七年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必得二果。或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得阿那含。”甚至,佛陀还说:“若有比丘、比丘尼,少少须臾顷,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朝行如是,暮必得升进。暮行如是,朝必得升进。”
  众佛友!“四念住”就是要学随时观察“身、受、心、法”是如何被组合来组合去的。当我们完全瞭解了以后,就能解脱自在,变化万端,而又自知本无变异。只是不修行的人,贪爱现况,执著现况,以为就只有目前这样,而不去学习变化,所以很难解脱,很难自在。因此,佛陀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众佛友!我们学佛,千万别贪著其事。要懂得“无常”,深入缘起,观察如何变,可以将好,变为好或不好,如何将不好,变为好或不好,从而可以解脱一切不好,只往好的来变,又不会害怕不好。因为,我们都有能力,将不好变好,也不会害怕好的消失。我们也可以将之变回来。这“学会变化之”,就是真地懂“无常”。这“学会变化之”就是真地学会“转”。如《首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则同如来。”(CBETA,T19,no.945,p.111,c26~27)。
  好了!今天就说明到此,下课。祝愿大家“转识成智”,下课。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7 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金刚经》讲解第四十八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6年10月29日
讲次:第四十八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经文】“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
  【释经】佛陀继续开示道:“须菩提!如果有人说:佛陀这样说:‘我一定认为如何如何,或有人一定认为如何如何,或有众生一定认为如何如何,或有时一定认为如何如何。’须菩提!您认为如何呢?这个人正确理解我所说的义理吗?”
  【经文】“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释经】须菩提回答说:“世尊!这个人没有正确理解佛陀所说的义理。为什么呢?当世尊说:我认为如何如何时,或说有人认为如何如何时,或说有众生认为如何如何时,或说有时认为如何如何时,我们不可以以为‘佛陀是说我一定认为如何如何’,也不可以以为‘佛陀是说有人一定认为如何如何’,也不可以以为‘佛陀是说有众生一定认为如何如何’,也不可以以为‘佛陀说有时一定认为如何如何’。这时,才能称为真地理解佛陀所说的‘我认为如何如何,有人认为如何如何,有众生认为如何如何,有时认为如何如何。’”
  【说明】
  例如《增壹阿含经》云:“尔时,目连……即以神足至世尊所,遥见舍利弗在如来前坐,见已,目连复作是念:‘世尊弟子神足第一,无出我者,然,我不如舍利弗乎?’
  尔时,目连白佛言:‘我将不于神足退乎?所以然者,我先发祇洹精舍,然后舍利弗发。今舍利弗比丘先在如来前坐!’
  佛言:‘汝不于神足有退。但舍利弗所入神足三昧之法,汝所不解。所以然者?舍利弗比丘智慧无有量,心得自在,不如舍利弗从心也。舍利弗心神足得自在,若舍利弗比丘心所念法,即得自在。’
  ……
  尔时,诸比丘自相谓言:‘世尊口自记:‘我声闻中神足第一者,目连比丘是也。’然今日不如舍利弗。’
  ……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弟子中第一声闻神足难及,所谓大目乾连比丘是也。’”
  众佛友!
  有关此经文,请大家自行去看,因为很长,我就不全引用了。只是现在来说明道理。
  当佛陀说:“目连神足第一”时,如果有人以为“目连一定神足第一”,那这个人就不是真地瞭解佛陀所说“目连神足第一”的义理。
  为什么呢?
  因为当佛陀说:“目连神足第一”其义有很多。当实际是“以神足而证得无漏者中,目连是第一位成就者之时”,这时“目连神足第一”就是指向“以神足而证得无漏者中,目连是第一位成就者”。
  又,如果当实际是“以神足而证得无漏者中,目连的神足是第一好的。”这时“目连神足第一”就是指向“以神足而证得无漏者中,目连的神足是第一好的”。
  又,如果当实际是“目前所有声闻弟子中有神足通者,目连是第一好时。”这时,“目连神足第一”就是指向“目前所有的神足弟子中,目连是第一好的。”
  众佛友!
  从这个经文的例子中,我们就可以瞭解,为什么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了。
  众佛友!世尊说法,一律指向实际现象。因为现象在变化,文字就算是用词一样,所指向的义理,也会跟著变化。
  其实,这个道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就常常发生。
  例如:当我们听到“吃饭了!”,如果有人以为“一定是吃饭而已”,那就不是正确理解说者的含义。
  因为这“吃饭了!”会依实际现象的变化,有时是指向“吃面”,有时是指向“吃比萨”……等等。
  众佛友!佛陀说法,也是如此,“文词虽一,而义别异”,永远指向实际的现象,而实际现象会变化,所以含义是会依实际做调整的。
  如《无量义经》云:“善男子,以是义故,故知说同,而义别异。义异故,众生解异。解异故,得法、得果、得道亦异。……以是义故,诸佛无有二言。”
  众佛友!有关这个道理,请大家去读《无量义经》就能明白了。
  我们再来看《金刚经》的这一段经文,也就能观照到佛陀所要指向的义理了。正因为如此,依众生“根基、习惯、需要”的不同,对同一经文的有效运用,也会不同。所以,当我们遇到有人在解经文时,跟我们不同,我们别急著说人家是错的。
  其实,只要是对方在解经文时,当时他用的是“安全、有效、无后患的”就对了。《金刚经》经文中所说:“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的道理,也是相通的。
  众佛友!试想:
  要过河时,每个人依自己当时的情况,有人要用竹筏才是安全、有效、无后患的过河方式,有人则是需要用走路过河才是安全、有效、无后患,而又有人则是需要走桥,有人需要游泳才是。如此种种,只要是安全、有效、无后患的,都是正确的过河之道。
  同样的,每个人虽然读同样的经,在运用同样的经文,但是依每个人当时实际的状况不同,则对该经文要如何取舍,如何运用,是不会一样的。但一定是在“安全、有效、无后患”的原则下,才算是正确运用该经文、该佛法。
  因此,才说:
  一、知我说法:知道我所说的安全、有效的办法,
  二、如筏喻者:就像有人要过河,有时教他用竹筏才是安全有效的。
  三、法尚应舍:当这有效时机一过,就要换方法了,
  四、何况非法:何况根本就无效的方法,就不要用了。
  【经文】“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释经】须菩提!发心想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人,对于一切现象及道理,应以实际的现象道理来认知,依实际的现象道理来照见,依实际的现象道理来起信,依实际的现象道理来理解,不要以为佛陀所说的法,有固定的指向某一现象。
  【经文】“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释经】须菩提!我所说的“法相”(实际的现象道理),如来的意思就是指向“实际上,不固定,随时,随因缘,在变化的现象及道理”,这才是我所说实际的现象及道理。
  【经文】“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佈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释经】须菩提!如果有人用七宝,装满无量阿僧祇世界来行佈施。如果另外有肯上进的男子、肯上进的女士,发菩萨心(自觉觉他)者,受持这部《金刚经》,甚至,少到只受持此经中的四句偈等等。当此人能接受、能修持、能朗读、能背诵、能为人演说经义,这个福德胜于七宝佈施的福德。
  【经文】“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释经】要如何为人演说呢?
  就是在演说之时,不要只取那“变化无常的表相”来演说,应当演说那如如不动的现象及道理。为什么呢?如果演说那变化无常的有为之法,则这些法是不能作为修行人的依靠的。
  因为这些变化无常的生灭之法,就像“梦”,看似有,实是无,醒后了不可得。
  又像“幻”(变魔术、或催眠)一样,只是自己的错觉,而实际不是如此。
  又像“水泡”一样,看似七彩繽纷,而实际上很快就破灭了。
  又像“影子”一样,看似有形有相,而实际上没有实体。
  又像“露珠”,看来圆润晶莹剔透,而经不起朝阳一照就蒸发了。
  又像“雷电”,听来震撼天地,看似垂照一切,而实际上只是一刹那就消失了。
  学无上正等正觉的修行人,应当如此来观察:那无常变化的有为法,是不能作为依靠的,所以不演说这样生灭无常不值得依靠的有为法。
  【经文】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释经】当释迦牟尼佛说了这部《金刚经》后,长老须菩提,以及在座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还有当时一切天、人、阿修罗们,听闻佛陀所说的教法,都非常欢喜,也正信佛陀所说的道理,因此愿意接受而要去修行。
  【说明】
  众佛友!
  当我们要为人说法时,应该说那“如如不动”的法。
  什么叫“如如不动”的法呢?也就是“无为法”。
  如《金刚经》中已是阿罗汉的须菩提就有说过:“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什么叫“无为法”呢?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载:“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云何无为法?佛告善现:若法无生、无住、无异、无灭可得。”(CBETA,T05,no.220a,p.262,c16~18)。
  如《大智度论》云:“无为法,非因缘生法,非作法,微细法。”(CBETA,T25,no.1509,p.288,a24~25)。
  众佛友!“无为法”就是“无需因缘造作就永远存在的现象”。“有为法”就是“需要因缘造作才会存在的现象”。而这“有为法”,因为需要因缘造作才会存在,所以就会有“生、住、异、灭”这些现象。而这“无为法”,因为不需要因缘造作就永远存在,所以,没有生、住、异、灭的现象。
  我们在为人演说佛法时,当演说那“如如不动”的“无为法”,也就是“不生不灭的法”,才能让我们及众生可以依靠。
  例如:当我们知道「色身会死,法身常住」的现象道理。就知道每一位众生的色身都会死,每一个位众生的法身常住,这时,就不会去杀生,不会去偷盗,因为当我们杀死了任一个众生的色身,而对方的法身常住,所以当下一次在未来的某一辈子又再相遇时,这所结的善恶因缘就会展现而受报。
  所以,当了解这「色身会死,法身常住」的真理时,才能建立起三世轮迴及解脱自在的正确体悟。
  也因此,我们在为人演说佛法时,如果是演说那“如梦幻乃至如露电”的“有为法”,也就是“生灭法”,则很快当因缘一变,众生就不能依靠了,就无所适从了。
  因此,如《首楞严经》中佛说:“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CBETA,T19,no.945,p.122,b1~3)。
  众佛友!
  《金刚经》讲解终于告一段落。其实还有很多层面,我虽然想说,但碍于文字、时间的限制,常有“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示人”之憾。因此,我只举少少的例子来说明。但请众佛友,要自行深入广泛地去观照体会,在安全、有效、无后患之下运用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令问题不再产生,那就是正确的学习了。
  好了!最后祝大家直趣无上菩提无有障碍,广度众生皆得自在!
  下课!

  提问和回答
  一切真实:末学悲泪深悔,流转轮回,发意圆成无上觉道!
  师:是的!懺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回向一切诸善根,愿尽未来随佛学。
  一切真实:谢谢师父!感恩老师!

  一印:请问师父,能否把“《金刚经》讲解”总结一下吗?
  师:总结:所谓《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就是:以般若(事先瞭解准备)的法门,来安全有效无后患的来发展菩提心令坚固如金刚钻一样,不会被破坏,又能排除一切障碍,所以能直趣无上菩提于其中间无有退转。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7 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28 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金刚经

随喜赞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2-18 23:21 , Processed in 0.297135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